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

【课标要求】

1.了解列宁主义的形成、二月革命以及十月革命的背景。

2.知道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等史实。认识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3.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和影响

4.了解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学习重难点】

1.十月革命的影响;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预习学案

【知识梳理】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1.背景:

(1)政治经济: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沙皇专制统治却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2)阶级基础:工业的发展造就了俄国第一代产业工人。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宣告成立,展开了有组织的工人运动。

(3)思想与组织:1900 年,列宁创办《》,宣传马克思主义。

2.标志:1903 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确立的党的指导思想是“”,也就是列宁主义。

3.观点:

(1)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2)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3)“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4)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4.意义: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1.过程

(1)二月革命

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二月革命后俄国的实际权力仍然掌握在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手中

(2)四月提纲

列宁从瑞士回到彼得格勒,提出了将俄国革命从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并亲自领导了组织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斗争。

(3)七月流血事件

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布尔什维克党武装夺权

(4)十月革命

1917年11月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夺取政权

2.结果

(1)1917年 11月 7日,即俄历10月25日,革命武装占领临时政府所在地。

(2)成立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这次大会标志着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正式建立,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的诞生。

3.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俄国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划时代事件。

(1)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

(2)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 20 世纪的世界格局。从此,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0)

1.概念: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也叫政策,它是苏维埃政府在战争条件下,为了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战胜敌人的一些临时性政策。

2.背景:

①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内外的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把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之中。

②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保证战争的胜利,巩固苏维埃政权;后期幻想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3.最重要的措施:

,规定农民按照国家规定的数量交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

4.影响: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但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8)

1.背景

⑴根本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⑵直接原因:1921年2月苏俄水兵兵变。

2.标志: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通过《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在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进而使社会主义成胜战时资本主义成分,最终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

3.内容:

重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

4. 作用: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三)苏联“工业化”的基本实现

1.措施:

①实施“”和“农业集体化”。

②两个“五年计划”

2.结果:

到 1937 年,苏联宣布基本实现了“”目标;苏联在很短时间内从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小农国家发展为世界工业强国。

(四)苏联模式

1、定义:斯大林领导的建设社会主义的体制机制,后被称为“苏联模式”

2.背景

⑴国际形势: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之中;

⑵政治形势:苏联成立;斯大林巩固领导地位;

⑶经济形势: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

⑷历史传统与社会环境:革命前存在大量农奴制残余;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专制主义意识形态根深蒂固;

⑸思想环境:党内对新经济政策理解存在分歧;

⑹个人因素:斯大林的个人性格、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

3.表现

(1)它在经济上表现为,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

(2)政治上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

4.评价:

①积极影响:苏联模式使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② 消极影响:苏联模式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这些问题影响了苏联的发展。

【知识拓展】

关于对斯大林的评价,丘吉尔说:“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也有的人说:“他是苏联解体的罪魁祸首。”你同意哪种观点?请结合本课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一)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理论:在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理论中,既有坚持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贡献,又有教条主义式地照搬科学社会主义的东西,以及扭曲科学社会主义的地方。

(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从1928年起,新经济政策被取消。苏联开始实施计划经济政策建设社会主义,到1936年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即传统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1.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特点:①生产资料所有制采取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②实行指令性计划。这种指令性计划是由国家自上而下制定的;囊括了经济生活的各领域、各部门、一切活动过程;计划经最高苏维埃批准后具有法律效力,具有强制性。③用行政手段,即行政命令和行政组织手段管理经济。苏联强调“国家计划就是法律”,所有机关、企业、个人必须执行,否则就要负行政和法律责任2.历史作用和历史功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适应了苏联建国初期经济落后、小农经济占优势的生产力水平,在历史上起过积极的作用。①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对社会化大生产进行全国性的统一计划管理,并为这种管理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方法。②有利于宏观经济调控。它能够在人力、物力、财力极其有限的条件下,对资源进行集中使用、统一调度,确保实现国家主要的经济战略目标。③它创造了不受西方经济危机干扰、大大超过资本主义的发展速度,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起后来足以粉碎法西斯的强大工业基础

3.潜在的弊端:①单一的公有制对后来经济的发展起了负面影响。②指令性计划经济实质是一种产品经济,它与商品经济对立,否定了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了商品货币关系。③国家集中过多,控制过死,不利于调动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④单一的计划,容易产生主观主义,违背客观经济规律。这些严重的缺点和弊端,后来在和平建设时期,越来越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

【预习自测】

1.1921年苏俄实施的新经济政策( )

A.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和逐步战胜资本主义

B.是苏联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长期方针

C.恢复了自由贸易和资本主义的经济秩序

D.是苏联社会主义经理论成熟的表

2.列宁说:“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这一错误的根本原因是( )

A.扩大了无产阶级专政的范围 B.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很快就会灭亡

C.忽视了生产关系必须要适应生产力性质 D.帝国主义对苏俄的经济封锁所

3.1921年苏俄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根本上说由于( )

A.苏俄的社会性质所致 B.帝国主义实行经济封锁所致

C.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所致 D.苏俄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所致

4.下列关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的共同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