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及中西方思想的交流与碰撞 学案
传统文化与国际交流中外文化在交流中的对话与碰撞
![传统文化与国际交流中外文化在交流中的对话与碰撞](https://img.taocdn.com/s3/m/88e2a22d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e1fe05f.png)
传统文化与国际交流中外文化在交流中的对话与碰撞传统文化与国际交流:中外文化在交流中的对话与碰撞在全球化的今天,国际交流变得日益频繁。
在这个交流的过程中,不同国家的文化相互对话与碰撞,形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文化图景。
而其中,传统文化在国际交流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传统文化与国际交流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外文化在交流中的对话与碰撞。
一、传统文化对国际交流的影响1. 传统文化的魅力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独特的符号,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无论是中华文化的儒家思想、佛家智慧,还是西方文化的希腊哲学、罗马法律,都是人类文明的瑰宝。
这些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和价值观念,在国际交流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传统文化对国际沟通的促进传统文化是民族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
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可能会导致交流困难。
而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共同的方向和参照系,能够更好地促进多元文化之间的对话。
无论是艺术、音乐、戏曲还是文学作品,都可以通过传统文化的积淀,引发国际间的沟通与思辨。
3. 传统文化对国际形象的塑造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独特的标识,能够为国家形象的塑造提供有力支持。
通过国际交流,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得到扩大,有效地促进了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提升。
比如中国的传统文化精髓——孔子思想的传播,使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拥有了更多的影响力。
二、中外文化在交流中的对话与碰撞1. 文化的融合与互鉴在国际交流背景下,中外文化相互影响,发生了融合和互鉴。
这种对话与碰撞推动了文化的创新,产生了新的艺术形式、文学风格等。
比如中国的京剧与西方的戏剧、芭蕾舞的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舞台艺术形式。
2. 语言的翻译与传播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的翻译与传播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通过语言的翻译,不同国家的文化思想得以在全球范围内传播。
比如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翻译和传播,使国外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中国文化的瑰宝。
3. 观念的交流与碰撞不同国家的文化观念在交流中产生碰撞,这种碰撞有时会带来挑战,但也会带来新的思维方式。
传统文化的继承交流教案
![传统文化的继承交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36d587d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94.png)
一、教案主题:传统文化的继承交流教案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3. 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交流方式。
四、教学内容:1. 传统文化的概念与特点2. 传统文化的重要性3. 传统文化的继承方式4. 传统文化的交流途径5. 传统文化传承的意义与方法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传统文化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教师讲解传统文化的特点。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探讨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三、案例分析(10分钟)1. 教师展示传统文化继承与交流的案例。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交流方式。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上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二、课堂内容展示(10分钟)1. 教师讲解传统文化的继承方式。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探讨传统文化的交流途径。
三、实践活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传统文化形式,如传统艺术、传统习俗等。
2. 学生通过调查、采访、研究等方法,了解所选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
3. 各组分享自己的调查成果,讨论如何更好地传承和交流传统文化。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五、课后作业:2. 学生在家中尝试参与一种传统文化活动,如剪纸、书法等,并记录下来。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
2. 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3.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传承意识的提高。
六、教案主题:传统文化的继承交流教案七、课时安排:2课时八、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主题4-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及中西方思想的交流与碰撞-通史版(17张)精编课件
![主题4-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及中西方思想的交流与碰撞-通史版(17张)精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67903ff2cc58bd63186bd4f.png)
拓展必备
3.近代中西方思想交流与碰撞的反思与启示 (1)“师夷长技—中体西用—改革政治制度—新文化运动与全盘西化—从双重文 化危机到接受马克思主义。”如果把近代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交融比作由上述环 节组成的索链,那么可以这样认为:发展中的每一个文化环节,既保留了上一环 节遗留下的痕迹和未了的任务,又孕育了下一环节行将到来的中西方文化冲突与 交融的种子。
三、近代中国中西思想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1.近代中国中西思想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鸦片战争后,开始了中西文化的碰撞 与交流、融合的新时期。从林则徐、魏源到洋务派,坚持在保存传统纲常礼教的 前提下学习西方技术,为西方学说的传播提供了方便。19世纪晚期以后,资产阶 级倡导学习西方政治学说,在中西结合的基础上改造中国文化。新文化运动时期, 激进民主主义者全面否定传统文化,主张全盘西化,进一步扩大了西学的传入。 在中西文化交流不断深入的基础上,形成了近现代中国的重大理论成果——孙中 山的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迎来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拓展必备
程朱理学到明朝被确立为官方哲学。明朝中期以后,面对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 义萌芽产生的新局面,进步儒学家挑战理学,以“经世致用”的态度复兴儒学, 但由于封建专制统治的残酷,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鸦片战争后,传统儒学在外 来文化冲击下被逐步抛弃,新文化运动中遭到全面否定。新中国成立后,儒学进 一步遭到冲击。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日益深入, 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开始了新的复兴。
拓展必备
(2)中国近代文化正是在新陈代谢中更替发展的。 ①这个过程又是和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国家寻求真理的过程同步发展的,体现出 学习西方文化从感性到理性、从物质到精神、从形式到内容、从现象到本质,不 断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认识过程。②社会实践的检验和救亡图存道路的筛选说 明:必须从提高国民素质、改善社会文化机制的高度,来处理传统文化与西方文 化的关系,来学思想古今地位变化的主要原因 (1)儒学在古代社会成为主流思想的原因:①其思想核心即哲学上的天人观念、伦 理上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政治上的大一统主张,在根本上都适应了 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②儒家思想强调人们对社会的关注,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 感,能够随时代需要的变化而不断自我更新。 (2)儒学近代以来逐渐被边缘化的原因:①儒学属于农业社会的产物,它所反映的 是古典精神,是农民的意识。因此,在以工业文明的现代化时期,儒学只能退居 边缘。②现代民主政治和科学精神的广泛传播和认同。
传统文化的继承交流教案
![传统文化的继承交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13ccaea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deb9200.png)
传统文化的继承交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3. 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评价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传统文化继承和交流的意愿,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传统文化的定义与特点2. 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3.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作用4. 我国的主要传统文化形式5. 传统文化继承与交流的方法和途径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传统文化的定义与特点2. 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3. 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的定义、特点、价值以及我国的主要传统文化形式。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的传统文化继承与交流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 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参加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增强他们的文化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传统文化的概念,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传统文化的定义、特点、价值以及我国的主要传统文化形式。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的传统文化继承与交流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增强他们的文化感悟。
7. 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选择一种传统文化形式进行深入了解,下节课分享研究成果。
六、教学评价1. 形成性评价:通过课堂讨论、小组活动和实践活动,实时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研究报告和课堂演示,评估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深入学习情况。
3.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评估自己在传统文化学习过程中的成长和变化。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深入浅出的传统文化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材料。
第六单元主题一 文化与传承—东西文化碰撞中艺术的嬗变(人美版)教案
![第六单元主题一 文化与传承—东西文化碰撞中艺术的嬗变(人美版)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9c23e6a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01cf442.png)
第六单元主题一文化与传承—东西文化碰撞中艺术的嬗变(人美版)教案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变得越来越频繁。
跨文化的合作与融合成为了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
在这种情况下,艺术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嬗变。
本文将围绕“第六单元主题一文化与传承—东西文化碰撞中艺术的嬗变(人美版)教案”展开讲述。
第一步:中西文化的碰撞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西文化的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
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不仅使得文化交流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而且也在艺术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一背景下,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第六单元主题一文化与传承—东西文化碰撞中艺术的嬗变(人美版)教案”。
第二步:文化的传承在许多艺术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到传统文化被不断传承的身影。
从传统的绘画、雕刻到现代的摄影、电影,不同的艺术形式都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当代艺术家们将传统文化的元素融入现代艺术作品中,使得传统文化得以传承。
第三步:艺术的嬗变艺术的嬗变不仅仅是艺术形式的改变,更是人们对于艺术的认知和理解不断深入的过程。
传统的绘画、雕刻被现代的摄影、电影、装置艺术所取代。
尽管艺术形式的改变在艺术史上是必然的,但是艺术的嬗变更多的是对艺术的认知和理解的改变。
第四步: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使得艺术作品变得更加多样化。
当代艺术作品中不仅有传统文化的影子,还融入了西方现代艺术的创新元素。
艺术家们在不断的探寻和尝试中,使得东西方文化的融合更加完美,进一步推动了艺术的嬗变和发展。
总结:随着文化的交流和碰撞,艺术也不断发生着嬗变。
在中西文化的融合中,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的不断传承和现代艺术形式的出现。
艺术家们在创作中不断地探寻和创新,使得艺术在不断发展,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更好地服务于人类文明的发展。
中西文化交流中的知识传承和思想冲突
![中西文化交流中的知识传承和思想冲突](https://img.taocdn.com/s3/m/35a46ce4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b3.png)
中西文化交流中的知识传承和思想冲突中西文化交流一直是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话题。
中西文化的传播,不仅在艺术、科技等领域方面有所体现,更是涉及到了知识传承和思想冲突等问题。
在这一过程中,中西方互相借鉴,互相促进,但同时也存在相互排斥和冲突。
本文将从知识传承和思想冲突两个方面探讨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和互动。
一、知识传承中西文化在知识传承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制度不同中国文化注重家庭教育和传统文化的教育,强调灌输传统价值观念和家庭道德。
西方则有着由政府出资,以学校为主导的教育体系。
2. 追求的目标不同中国文化强调“知识越多,人越有文化”,注重书本知识的灌输。
而西方注重的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
因此,在知识的传承和发展方面,中国注重理论研究,而西方以实证主义为基础。
3. 知识体系构建不同中国文化长期强调“经传”思想,崇尚传统文化,侧重于历史文化和人文哲学。
而西方文化则强调科技进步和现代化建设,侧重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
因此,在知识的传承和发展中,中西方都有着各自的优势。
中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可以促进知识的传承和交流,同时也有助于各自的文化发展。
二、思想冲突除了知识传承方面的差异外,中西文化在思想方面的冲突也比较明显。
例如:1. 观念不同中国文化注重的是和谐、平衡,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而西方文化强调的是个体利益、竞争和成功等。
2. 价值观差异在价值观的方面,中国文化强调集体主义,注重团队协作和社会责任感。
而西方文化则更加强调个人主义和自由、平等等价值观念。
3. 人类观不同中国文化强调道德、仁爱、知行合一,注重人的内在修养。
而西方文化注重人类的自由、平等和权利等,同时强调技术和科学的进步。
以上差异在实际中不断地引发着中西文化的思想冲突。
例如在文化产业方面,中西方都有自己思维、审美和艺术观念的差异,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引发的误解和冲突也层出不穷。
不过,文化交流中的思想冲突也不是完全的负面,相反,在相互认知的基础上,它也有可能促进文化产生新的发展和创新。
幼儿园中西文化交流教案 幼儿园文化交流
![幼儿园中西文化交流教案 幼儿园文化交流](https://img.taocdn.com/s3/m/58f9032c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9b.png)
幼儿园中西文化交流教案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社会的多元化,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成为了当代社会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
在教育领域,通过中西文化交流教育,可以帮助幼儿建立开放的国际视野,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促进跨文化意识的形成。
本文将针对幼儿园中西文化交流教案进行探讨。
一、教学目标1.1 帮助幼儿了解我国和西方不同的传统节日习俗,如春节、圣诞节等。
1.2 促进幼儿对中西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培养跨文化交流的意识。
1.3 培养幼儿的观察、比较等认知能力,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和跨文化交流的敏感性。
二、教学内容2.1 我国传统节日文化:通过故事、绘本和手工制作等方式,介绍我国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的由来、习俗和风俗。
2.2 西方传统节日文化:介绍西方传统节日如圣诞节、复活节、感恩节等的由来、庆祝方式和风俗。
2.3 中西文化对比: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展示我国和西方传统节日的异同,引导幼儿进行比较和思考。
三、教学活动设计3.1 课堂讲解:教师简要介绍我国和西方传统节日文化,让幼儿初步了3.2 游戏互动:设计游戏环节,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验中西文化。
3.3 手工制作:组织幼儿进行相关手工制作,如制作我国结、制作圣诞袜等,增强对传统节日的体验和理解。
3.4 角色扮演:安排幼儿进行角色扮演,如扮演春节的舞狮、扮演圣诞老人等,增强对不同文化的情感体验。
3.5 跨文化对话:鼓励幼儿共享自己的文化体验和感受,促进幼儿之间的跨文化交流和交流。
四、教学评价4.1 定性评价:通过观察和记录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包括对文化的理解、对其他文化的尊重和包容等方面,进行定性评价。
4.2 问卷调查:设计问卷调查表,让家长评价孩子在文化交流教学中的态度和行为,了解教学效果。
4.3 案例分析:选取部分幼儿进行案例分析,深入了解他们在文化交流教学中的体验和感受。
五、教学反思通过上述教学活动,幼儿园中西文化交流教案的实施不仅可以增进幼儿对中西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更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出孩子们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小学历史课教案:古代文明与东西方交流
![小学历史课教案:古代文明与东西方交流](https://img.taocdn.com/s3/m/e43dde5f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fc.png)
小学历史课教案:古代文明与东西方交流一、引言本节课的目标是通过介绍古代文明与东西方交流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各种文明之间的交流及互相影响,并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包容心态。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例如讲述、图示、小组讨论等,激发学生对古代文明以及世界历史的兴趣。
二、背景知识1.古代文明:包括中国古代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河谷文明和希腊罗马文明等。
2.东西方交流:从丝绸之路到大航海时代,通过商贸往来、宗教传播和物品交换等,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交流。
三、教学内容3.1 什么是古代文明?•讲述各个重要古老文明的出现地点、时间和特点,例如中国汉朝、埃及法老王国等。
•引导学生探索不同古代文明在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科技成就和艺术创作等方面的杰出贡献。
3.2 古代文明之间的交流•介绍古代的丝绸之路和大航海时代,阐述东西方交流的渠道和途径。
•讨论各个文明通过交流所产生的影响,如物品交换、思想传播、技术创新等。
3.3 东西方文化互相融合•分析不同文明之间在宗教、艺术、哲学等领域的互相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并展示东西方文化互相融合带来的变化和进步。
四、教学活动4.1 图片解析活动放映展示中国古代壁画、埃及金字塔、印度佛教雕塑等图片资料,并引导学生针对图片进行观察和推断,了解不同古代文明及其特点。
4.2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古代文明进行深入研究。
要求他们整理相关资料,并用口头或书面形式向全班呈现自己所选古代文明的重要贡献以及与其他文明的交流情况。
4.3 角色扮演安排学生扮演不同历史人物,通过对话的形式,模拟古代东西方交流中的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化交流对世界发展的影响。
4.4 创造性任务要求学生创作一幅有关东西方交流的海报或故事板,并介绍他们认为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文明之间交流互动。
五、教学评估•学生小组呈现的资料和讨论的质量。
•角色扮演活动中学生扮演角色的表现。
•创作任务中海报或故事板的创意和内容。
六、延伸阅读推荐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古代文明与东西方交流的兴趣和认知,推荐以下书籍:1. 《丝绸之路》——彼得·弗兰屯里莎尼麦尔文·德·贝殊著 2. 《聪明先知:探索科技启示录》——巴比·赞布里奇著 3. 《十万个为什么全球通史》——言传绹丝瘦冬夜星空小小虚虚精灵等著以上是一份小学历史课教案,通过介绍古代文明与东西方交流的重要性,使学生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影响。
“交流与传承·东西文化碰撞中的艺术嬗变”教学设计
![“交流与传承·东西文化碰撞中的艺术嬗变”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7675557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a9.png)
“交流与传承·东西文化碰撞中的艺术嬗变”教学设计作者:黄伟来源:《中国中小学美术》2024年第01期本教学设计课题是以人民美术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美术·美术鉴赏》(必修)第六单元主题——“交流与传承·东西文化碰撞中的艺术嬗变”为基础整合而来的鉴赏课。
一、课标解读(一)学生学什么?根据新课标,学生应能“联系文化情境认识美术作品的主题、内涵、形式和审美价值,并用恰当的术语进行解读、评价和交流”,“辨析美术作品中存在的不同文化、品位和格调的差异,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在本课中,学生要认识西方美术对中国传统美术的影响和中西美术互相交融的基本情况,了解中国现代美术史中有代表性的美术家及其作品,能按照风格、主题进行分类鉴别,认识到美术与社会变革和时代发展的关系,例如改革开放以来多元化的艺术创作,反映出的时代“为人民而歌,为时代创作”的宗旨。
(二)学生学到什么程度?对于20世纪初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状况,在认知维度上提出了“理解”的要求;对于中西方现代美术的绘画特点、构图与主题表现,在认知维度上提出了“分析”“评价”的要求。
通过一系列的学习任务,学生要能够理解中国现代美术的艺术观念和艺术语言的转变,能从历史、社会、文化的层面建立认知的架构,从主题、艺术语言、审美感受、社会发展等角度分析和理解现代美术作品,从而提取中国现代美术的特征,理解中国现代美术的新成就。
在个体创作层面,学生要了解中国近代画家的创作过程和创作意图,以及画家是怎样继承传统,深入生活进行创作的。
(三)学生怎么学?教材中有很多优秀的美术作品需要学生鉴赏学习,按照鉴赏四步法描述、分析、解释、评价。
教师可选取学生熟悉、感兴趣且易于理解的故事及典型图片,设置能够调动学生思考和探究欲望的问题和活动,通过案例分析和趣味活动,引领学生理解中西方美术在审美观念和绘画形式上的异同,进一步理解中国现代美术与社会变革和时代发展的关系。
文化交流教案:中西方历史文化交融的案例与评析
![文化交流教案:中西方历史文化交融的案例与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3660bcdd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84.png)
文化交流教案:中西方历史文化交融的案例与评析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西方历史文化的交流与融合;2.掌握历史文化交融的案例;3.分析中西方文化交融在当今社会中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分析中西方文化交融在当今社会的影响。
三、教学步骤1.前期准备在教学前,老师需要准备一些资料,如图片,文章等,以便学生更好的了解中西方文化交融的案例。
2.引入教学(1)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交叉的十字架,询问学生这个图形代表什么意思,引导学生思考。
(2)教师出示一张大众文化典范的图画,如《漫威》系列,询问学生对于这部电影是否有了解,这部电影是何时起源,如何受到大众欢迎等。
通过引入,让学生了解到中国和欧洲历史文化的交流,进而引导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交融的案例。
3.教学主体(1)汉字的传入西方教师向学生讲述,早在明朝时期,中国就有了最早的汉语西化的案例,有一位意大利传教士马迎初和中国的翻译在交流中,中国翻译书写的汉字难以辨认,马迎初便主动提出让中国人也学习并掌握拉丁文,以解决难以通讯的问题。
此后,中国的科技和文化得以通过西方学者的介绍传入欧洲,成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2)西方近现代的科技和文化转入中国教师向学生介绍中国近现代“西学东渐”的历史背景,随着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日益衰落,各种外来文化逐渐渗入中国社会,特别是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变化,西方国家逐渐在军事、政治、学术等各方面领先于中国,中国开始受到西方近现代化思想、文化、制度与技术的影响与到达。
(3)中西美食文化的交融教师利用图片向学生介绍中西方美食文化的交融。
中国的火锅、麻辣烫等美食风靡世界,而意大利的披萨、法国的牛排等也逐渐被中国人所了解。
中西方美食文化的交融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4)中西方服饰文化的交融教师向学生讲述中西方服饰文化的交融。
随着中国的经济开放和文化交流的加强,西方文化渐渐地深入中国,而中国传统的服装也受到了西方的影响,外国服饰进入中国市场,西方风格的服饰也开始受到年轻人的青睐。
高一历史《中外文化交流》教案、教学设计
![高一历史《中外文化交流》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0be9e16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b2.png)
国家文化软实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案例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实。
2.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就某一时期或事件的中外文化交流进行思考、分析,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2.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使其尊重世界各国的文化,认识到文化交流对于促进世界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3.引导学生树立开放、包容的心态,认识到文化交流中的差异与冲突,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
4.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其关注国家文化发展,积极参与中外文化交流,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贡献力量。
5.培养学生具有时代责任感,认识到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外文化交流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
3.强化课堂互动,注重师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4.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手段,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5.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如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开展文化交流主题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6.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从知识掌握、思维品质、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
过程: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话题,如“丝绸之路对中外文化交流的贡献”、“马可·波罗来华的意义”等。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达成共识。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2.教学内容:组织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展示各组的讨论成果。
过程: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成员认真聆听,并进行补充。教师对每个小组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总结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意见。
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碰撞与交融教案模板
![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碰撞与交融教案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dd9a496c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c.png)
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碰撞与交融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起源、发展及其特点,掌握两种文明之间的主要碰撞与交融事件。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讨论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对不同文明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不同文化,增进对人类文明多样性的认识,树立全球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重要发展阶段,两种文明的主要碰撞与交融事件。
2.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在碰撞与交融过程中的互动与影响。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查阅相关资料,制作课件,准备讨论问题。
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内容,了解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基本情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中西方文明的代表性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两种文明的特点及其差异。
2. 教学内容与活动:(1)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介绍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如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等时期。
(2) 西方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介绍古希腊、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等时期的发展历程。
(3) 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碰撞:以马可·波罗来华、郑和下西洋等事件为例,讲述中西方文明的早期接触。
(4) 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交融:以鸦片战争、辛亥革命等事件为例,讲述中西方文明在近现代的碰撞与交融。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中西方文明在碰撞与交融过程中的互动与影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4.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碰撞与交融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历程。
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相关话题。
五、课后作业1. 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简述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碰撞与交融过程。
2. 谈谈你对于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认识和理解,以及你认为两种文明在未来发展趋势中的角色。
3. 选择一个中西方文明交融的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研究,下节课分享你的研究成果。
中外文化交流与对比中文课教案
![中外文化交流与对比中文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f531346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c7.png)
中外文化交流与对比中文课教案课题:中外文化交流与对比教学目标:1. 了解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与影响;2. 掌握中外文化的差异与相似之处;3. 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4. 引导学生尊重、包容不同文化。
教学内容:1. 中外文化交流的背景与意义;2. 中外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3. 中外文化的相似之处;4. 中外文化交流对个人与社会的影响;5.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或实例等形式,激发学生对中外文化交流的兴趣,引导他们思考文化交流的意义与影响。
二、文化交流的背景与意义(15分钟)1. 讲解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如古丝绸之路、现代全球化进程等;2. 引导学生思考文化交流对于世界和个体的意义,如促进和平与发展、拓宽视野、丰富人生经验等。
三、中外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20分钟)1. 比较中外饮食习惯、礼节、审美标准等方面的差异;2. 分析中外教育制度、家庭观念、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3.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差异背后的文化内涵,扩展他们对文化差异的认识。
四、中外文化的相似之处(15分钟)1. 比较中外对于家庭、友谊、爱情等情感的看法与重视程度;2. 分析中外对于劳动、勤奋、尊敬长辈等价值观的共通之处;3.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相似之处对于中外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
五、中外文化交流对个人与社会的影响(20分钟)1. 分析中外文化交流对于个人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2. 探讨中外文化交流对于社会发展、国际合作与文化多样性的意义;3. 引导学生思考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如何保持文化认同与自我身份的平衡。
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方法(20分钟)1. 探究学习他国语言与文化的重要性;2. 引导学生培养跨文化沟通的技巧,如尊重他人差异、倾听与包容等;3. 提供相关资源和实践机会,如国际学生交流项目、阅读外国文学等。
七、总结与拓展(10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与学生讨论中外文化交流的挑战与机遇。
东西方文化碰撞的教案: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东西方文化碰撞的教案: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https://img.taocdn.com/s3/m/f3163173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1f.png)
东西方文化碰撞的教案: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一、教学目标1.了解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2.掌握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3.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欣赏和包容能力;4.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1.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历史背景;2.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3.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
三、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2.帮助学生对西域文化和丝绸之路的影响和贡献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汉通西域1.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具,向学生介绍汉朝为了开拓西域,多次向西域派出使者和军队进行交流和征服;2.学生分组,结合教材和网络资料,了解汉朝的官员和军队走进西域的历史背景和经历;3.学生结合所掌握的信息,画出汉朝和吐火罗帝国的双方交流活动,形象具体化。
第二课:丝绸之路1.教师通过视频和图片,向学生介绍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2.学生分组,结合教材和网络资料,了解丝绸之路对于中国和世界的意义和影响;3.学生结合所掌握的信息,制作丝绸之路的图册、展板等,以此表达丝绸之路的贡献和影响。
第三课:文化交流和融合1.教师引导学生反思东西方文化传承和差异,并介绍不同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实际案例;2.学生结合教材和网络资料,分组讨论东西方文化交流和融合之间的优缺点;3.作为班级团队活动,以“文化大碰撞”为主题,开展文化展示等多种文化活动。
第四课:创新思维和合作精神1.学生结合文化展示的实际操作体验,分组进行创新游戏的设计,主动发挥主观能动性并开展创新思维;2.学生结合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团队合作并组织实践活动,营造极具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环境和氛围。
五、教学评价1.转变教育方式,通过 PBL(问题实践式学习),让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2.通过案例学习,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背景和文化差异;3.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获得有用的技能和成为团队成员所需要的心态。
【教案】交流与传承——东西文化碰撞中的艺术嬗变+教学设计高中美术人美版(2019)美术鉴赏
![【教案】交流与传承——东西文化碰撞中的艺术嬗变+教学设计高中美术人美版(2019)美术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05dda92c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da.png)
章节名称《交流与传承——东西文化碰撞中的艺术嬗变》学时一学时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近现代美术发展的背景,掌握中西融合背景下传统型代表画家的创作特点及艺术主张。
从而了解中国近现代美术代表画家的艺术特征,理解传统型中国绘画的传承与创新。
过程与方法:了解各位画家的艺术风格与作品的形式特点;理解作品的内涵与独特韵味;掌握多角度、多层面鉴赏作品的方法。
通过本课的学习,通过欣赏感知与具体分析,理解画家艺术特色的形成原因,并能够从多个层面欣赏大师的作品,提高审美品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和感受作品的形式特点以及多角度鉴赏作品的方法,分析画家独特艺术特色的形成原因。
养成在不同的文化情境中鉴赏美术作品的习惯,感受中国画艺术的博大精深,接受世界多元艺术。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作品的形式特点以及多角度鉴赏作品的方法。
难点:能自主探究画家独特艺术特色的形成原因。
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展示两幅清代作品《鸟类画谱》和《松鹤延年》,引导学生思考,导入主题课程。
提问:请同学们对比观察两幅【学生活动】学生认真听讲,明确问题,仔细观【设计意图】图像与问题导入,直观的感受与明确清代作品《鸟类画谱》和《松鹤延年》,谈谈画中的仙鹤有哪些不同?结合时代背景,说一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教师总结:西学东渐越来越明显,大批留学生海外归国进一步加剧了中西美术的碰撞。
察,对比分析,思考并回答。
的问题导向来引起学生兴趣和快速进入课堂情境。
环节二:新授活动1:中西碰撞——孰优孰劣1、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享晚清以来中西美术交流的发展背景、代表画派、画家及其作品,讲解传统创新型和中西融合型两种类型特征。
提问:请学生自主查找资料,并与小组讨论,了解晚清以来中西美术交流的发展背景、代表画派、画家及其作品。
【学生活动】1、学生认真听讲,明确问题,自主查阅课本,积极与小组交流,明确传统创新型和中西融合型两种类型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导向、小组交流等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历史文化教案:中方与西方古代文明的传承与演变
![历史文化教案:中方与西方古代文明的传承与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9c5e76cb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d1.png)
中方与西方是两个拥有庞大古代文明的地区。
虽然这两个地区文明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差异,但它们的相互作用也推动了文明的进一步演变。
通过学习历史,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的演变,也可以更好地发现中方与西方文化之间的联系。
一、古代中方文明的传承与演变中方古代文明的传承与演变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
由于地理和气候的影响,中方的农业文明和手工业文明的发展比较快。
古代中方文化的代表性建筑如夏朝、商朝和周朝的宫殿和城墙等,在它们的设计和建造中,都充满了中方古代文明的特色。
除了建筑物之外,中方古代文化的其他方面如医学、风水、家居实用品等也都有着独特的特色。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方的文化发展一直处于不断的变革中。
在汉朝时期,中方的文学和艺术达到了一种亮丽的高潮。
这个时期的典型代表包括了帝王在唐诗和宋词等文学上的支持,以及无数优秀画家、音乐家的追求和突破。
在随后的唐朝和五代时期,中方文化进一步发展,丰富和多元化。
唐诗和宋词成为中方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连通唐代的词曲,五代的戏曲等,贯穿整个古代中方文化的发展线路,在文学、艺术、建筑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二、西方古代文明的传承与演变西方的古代文明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的古埃及文明时期。
埃及文明的发展是以世界上最强大的建筑和艺术为特征。
它们以不同的方式塑造了西方文明的形式。
古希腊在艺术和哲学方面做出了表率性的发展,并对欧洲和中方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技术革新和有计划的城市设计,都铁定了欧洲文明的独特特征。
罗马文明是古代西方文明的鼎盛之时。
在政治、军事、科学、工程、建筑、煮饭、防御、经济和平面设计等方面,罗马文明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这些成就是古代西方文化进一步演变和发展的基础,也奠定了现代欧洲和北美的文化和社会形态。
三、中方与西方文化的相互影响和交流中方和西方的文化在相互作用过程中都发生了变化和发展。
例如,东汉时期的中方通商顺丰之路,为中方的茶叶文化带来了新的气息,并在丝绸之路上穿梭前行的西方商人,也竭力将茶叶带回欧洲。
小学历史教案:中国古代文明与世界文化交流
![小学历史教案:中国古代文明与世界文化交流](https://img.taocdn.com/s3/m/2f3d4a95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af.png)
小学历史教案:中国古代文明与世界文化交流1. 引言1.1 概述中国古代文明是世界上最早发展起来并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之一。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中国古代文明与世界各地的文化进行了广泛交流与互动。
这种交流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内涵,也对世界其他地区的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首先将介绍中国古代文明的历史背景和其独特的特点,以此作为理解其与世界文化交流的基础。
接着,将探讨中国古代文明与世界各地进行的交流和互动,并分析这种交流对于中国古代文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和意义。
随后,将详细探讨小学历史教案中关键知识点和应采用的教学方法。
其次,将探讨实施小学历史教案所面临的挑战,并提供相应解决方案和建议。
最后,总结小学历史教案对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和意义,并展望未来小学历史教育的发展方向。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古代文明与世界文化交流在小学历史教育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通过教学案例分析,了解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明与世界各地的交流,培养其对历史文化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跨文化理解能力。
同时,也在实施教案过程中深入研究并解决可能遇到的挑战,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和建议。
最终达到将这一重要知识点融入小学历史教育中,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历史基础,并培养他们积极参与、开放包容的国际视野。
2. 中国古代文明与世界文化交流:2.1 古代中国的历史背景与文明特点:在谈论中国古代文明与世界文化交流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背景和其独特的文明特点。
古代中国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国家,拥有多个朝代和王朝。
每个朝代都对于中国的历史和文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古代文明一直以来都注重道德伦理、礼仪和家庭价值观。
它强调孝道、忠诚和尊重长辈,在社会中起到了巨大的影响力。
此外,中国还注重传统艺术,例如绘画、音乐和戏剧等,在这些领域表现出了独特的风格和技巧。
2.2 世界各地与中国古代文明的接触与交流: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曾经与许多其他国家保持过交流和接触。
初中历史教案:历史演进中的文化交流与碰撞
![初中历史教案:历史演进中的文化交流与碰撞](https://img.taocdn.com/s3/m/2885e833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04.png)
初中历史教案:历史演进中的文化交流与碰撞一、教学背景作为历史学科的重难点之一,文化交流与碰撞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通过本次教案的设计与实施,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演进过程中的文化交流与碰撞现象,深入了解文化多元性和文化表达方式的不同。
同时通过本次教学,可促进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增强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目标1.了解文化交流与碰撞的概念,并能够理解其在历史演进过程中的作用。
2.了解文化多样性和文化表达方式的不同。
3.能够分析历史事件中的文化交流与碰撞现象。
4.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三、教学内容1.什么是文化交流与碰撞?文化交流与碰撞是指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
它随着历史演进的不断发展,表现出多种不同的形式。
在历史过程中,文化交流与碰撞虽然带来了一定的摩擦与冲突,但也促进了人类文化的多元性和文化表达方式的不同。
2.历史中的文化交流与碰撞(1)古代丝绸之路古代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和欧亚大陆之间的重要交通线路,除丝绸外,还传播了许多其他的文化、技术和宗教知识。
通过丝绸之路的交流,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之间的交流得以实现,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
(2)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是欧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的兴起导致了欧洲文化的重大变革,其中最重要的是来自古希腊和罗马时期的艺术和文学理念重新获得重视,对欧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与此同时,文艺复兴运动也尝试了解中国和印度的文化、技术和科学知识,极大的扩阔了欧洲人的视野和文化广度。
(3)近现代中的文化碰撞近现代以来,各种殖民扩张、经济发展的现象不断涌现,导致各种文化的碰撞和交流越来越频繁。
此时,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强烈的文化自信开始减弱,不断地向西方文化借鉴和学习。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原有的文化体系和价值观并没有完全消失,在文化自信与文化交流碰撞中,另辟蹊径,走出独特的路。
四、教学方法1.讲述法通过讲述法对历史中的文化交流与碰撞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化交流与碰撞的演进过程2.讨论法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法,对具体的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的思考,分析其中的文化交流与碰撞现象,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历史素养。
初中六年级历史教案学习中国古代与世界的历史文化交流
![初中六年级历史教案学习中国古代与世界的历史文化交流](https://img.taocdn.com/s3/m/b8919019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fc3d871.png)
初中六年级历史教案学习中国古代与世界的历史文化交流初中六年级历史教案:学习中国古代与世界的历史文化交流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中国古代与世界的历史文化交流,使学生了解到中国古代与外国的交流和互相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西方古代文化对中国的影响2. 丝绸之路与古代贸易3. 外国传教士与中国文化4. 文化交流对中国古代科技与艺术的影响三、教学重点1. 掌握中国古代与世界的历史文化交流的基本事实2. 理解文化交流对中国古代科技与艺术的影响3. 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四、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2. 分组合作研讨3. 图像和多媒体展示五、教学程序1. 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或故事引入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与世界的历史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2. 学习西方古代文化对中国的影响(15分钟)展示西方古代文化的图片和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思考西方文化对中国古代有哪些影响,如希腊罗马文化、拜占庭文化等。
3. 学习丝绸之路与古代贸易(20分钟)介绍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讲解丝绸之路上贸易往来的商品和文化传播,如丝绸、茶叶、佛教等。
通过展示相关图片和地图,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对中国和世界的意义。
4. 学习外国传教士与中国文化(20分钟)讲解外国传教士来华传教的背景和目的,以及传教士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通过展示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传教士带入的新知识和西方观念,让学生了解传教士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5. 学习文化交流对中国古代科技与艺术的影响(25分钟)通过展示相关图片和实物,介绍文化交流对中国古代科技与艺术的影响,如佛教传入对艺术的影响、外国医学对中医的影响等。
让学生了解文化交流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的积极作用。
6. 总结(10分钟)对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向学生提问,让学生自我评价对中国古代与世界的历史文化交流有何收获。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分享观点。
七、教学媒体与工具1. 投影仪和电脑2. 图片、地图、视频资料3. 课件或PPT八、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参与度和提问回答的情况,以及收集学生的作品和小组合作研讨的结果,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题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及中西方思想的交流与碰撞
[主干链接]
(1)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与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2)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形成发展演变的地位、特点及特征。
(3)近代儒学地位的变化及当代儒学的现代价值。
(4)明清之际科技东传与儒学思想对启蒙运动的影响。
(5)近代中国中西思想文化的交流(新思潮萌发、中体西用、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传播等)。
(6)近代西方人文精神的兴起与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拓展延伸]
1.儒学思想古今地位变化的主要原因
(1)儒家在古代社会成为主流思想的原因
①其思想内核即哲学上的天人观念、伦理上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政治上的大一统主张,在根本上都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需要。
②儒家思想强调人们对社会的关注,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随时代需要的变化而不断自我更新。
(2)儒家近代以来逐渐边缘化的原因
①儒家属于农业社会的产物,它所反映的是古典精神,是农民意识。
因此,在以工业文明为追求的现代化时期,儒家只能退居边缘。
②现代民主政治和科学精神的传播及广泛的认同。
(3)儒家逐渐现代化的原因
①儒家在建设现代化社会的今天仍然有其存在的价值。
换言之,儒家是可以和现代社会相融的。
②从历史上看,儒家曾经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进行自我更新,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③可以用儒家价值理想的合理成分去化解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如唯利是图、见利忘义、极端个人主义等。
2.对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整体认识
(1)中国近代社会思潮演进的四大特点
①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救亡与启蒙相结合。
②以向西方学习为主,以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为主流。
③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对中国影响的逐渐深入,中国社会对西方文化制度经历由抗拒、排斥到逐渐接受,由表及里、由浅到深的过程。
④每一次的探索都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并且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探寻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
(2)近代西学东渐的两点影响
①西学的传入是在侵略及不平等的条约基础之上的,带来了破坏和灾难。
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冲突较为严重,便利了西方思想文化方面的侵略。
②西学东渐客观上有利于西方先进的技术、思想文化的传播,促进了中国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例如:洋务运动、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
3.近代中西方思想交流与碰撞的反思与启示
(1)“师夷长技―→中体西用―→改革政治制度―→新文化运动与全盘西化―→从双重文化危机到接受马克思主义”。
如果把近代中西方文化冲突与交融比作由上述环节组成的链索,那么可以这样认为:发展中的每一个文化环节,既保留了上一环节遗留下的痕迹和未了的任务,又孕育了下一环节行将到来的中西方文化冲突与交融的种子。
(2)中国近代文化正是在新陈代谢中更替发展的
①这个过程又是和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过程同步发展的。
体现出学习西方文化从感性到理性,从物质到精神,从形式到内容,从现象到本质,不断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认识过程。
②社会实践的检验和救亡图存的筛选说明:必须从提高国民素质、改善社会文化机制的高度,来处理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来促进中国社会的根本改造。
[考题例解]
(2018·4月浙江选考,T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瓜分危机加速了这场已经积蓄了十年动力的运动的到来,自1885年中国在中法战争失败后,有限现代化的弱点已很明显,1894年的那场大败更“成中国之巨祸”,无可否认地证明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学者、官员甚至是皇帝和皇太后,都认为需要一场更彻底的变革,尽管他们对变革的性质、范围和领导权的问题存有分歧。
中国思想界认识到,只有一场激进的改革,甚或革命,才可拯救中国。
进步人士倡导体制重组;激进人士则主张革命,以中华民国代替清王朝。
在战后中国,政治运动主要由这两股潮流构成。
——据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等整理材料二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
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
从这时候起,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
这些人,或脱胎于洋务运动;或惊醒于民族危机。
他们处多灾多难之世,怀忧国忧时之思……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成中国之巨祸”的历史事件,概述“激进的改革”思想产生于19世纪末的历史动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试论维新变法思想的历史作用。
[解析](1)由材料信息“1894年的那场大败更‘成中国之巨祸’,无可否队地证明了
洋务运动的失败”可知该历史事件为中日甲午战争;从洋务运动的失败、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等角度思考历史动因。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从进步思想、直接动员和指导维新变法及对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传播的客观作用等角度作答。
[答案](1)事件:中日甲午战争。
动因:洋务运动失败: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加剧。
(2)爱国;进步;启蒙。
直接动员和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跟踪训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矛盾的。
认为应该拥护西方文化,甚至全盘西化,正因为如此,要“打倒孔家店”,甚至主张废除汉字等等。
但即便是最激进的西化论者的陈独秀也规劝青年人要以孔子、墨子为榜样,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还将勤、俭、廉、洁等儒家思想信条视为“救国之要道”,为何如此?这是由儒家思想内容的两面性加上20世纪初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形势的复杂性决定的。
材料二“文化大革命”中的破“四旧”使传统文化受创,导致改革开放初期,物质进步而道德滑坡,再兴儒学成为时代需要。
国际社会儒风大兴,纷纷建立“孔子学院”,新加坡在80年代将现代企业管理和国家精神文明建设与儒学相结合,发展新儒学,这给新时期我国的文化建设以不少启示。
1995年,《中华儒学文化系列丛书》出版:《儒学与企业管理》《儒学与现代公关》《儒学与生态环境》等。
电视、网络等媒体也纷纷介入新儒学的建设中。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述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并分析其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新儒学兴起的原因。
据材料结合所学,简述你对当代振兴儒学的建议。
解析(1)第一小问态度,根据材料一信息得出其态度;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信息及所学知识从儒家思想内容和作用及当时社会形势两大部分进行分析,当时社会形势则可从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的两面性上进行分析。
(2)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从政治运动、改革开放、国际形势等角度回答;第二小问建议,根据材料二结合上述回答做出阐述。
答案(1)态度:否定传统文化的同时注意借鉴和利用儒家思想中的优秀成分。
原因:儒家内容方面,具有两面性,既有勤、俭、廉、洁等积极内容,又有维护封建专制、压抑人性、迷信落后等消极内容。
社会形势方面,①经济上,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②政治上,资产阶级队伍的日益壮大;袁世凯妄图复辟帝制;③文化上,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2)原因:①破“四旧”造成了传统文化受创;②改革开放初期,物质进步而道德滑坡;
③受国际社会儒风大兴的影响。
建议:①将企业管理、现代公关、生态环保等融入儒学体系中;②利用书刊、现代媒体等途径建设新儒学;③对儒学采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④借鉴国际社会发展儒学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