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参考文献
史记导读论文_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赵国没落之始摘要:赵国地处太行山附近,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来,国力日渐强盛,其军力为东方六国之首,抵抗秦近百余年,而互有胜负。
期间能臣、健将、义士、名儒相约辈出。
战国四大将军,秦赵平分秋色。
然而自长平之战后,赵国国力大衰。
邯郸之战,赵国国都被围,几近投降。
可以说,长平之战是赵国没落之始。
关键词:赵国长平之战没落之始一、赵国之强盛赵国祖先造父为周穆王养马,后赐父以赵城,由此为赵氏。
至造父以下六世至奄父,奄父生叔代,叔代以下五世至赵夙,其孙赵衰事晋公子重耳,随重耳逃亡十九年,重耳返国为晋文公,赵衰任国政。
自赵衰以下至赵籍(赵烈侯)这期间,晋国六卿中的范氏、中行氏、智氏,先后被灭,为赵、魏、韩三家所瓜分,晋哀公死后,晋国剩余国土继续为三家所瓜分。
赵北有代,南并智氏,为三家最强,周威烈王始命赵籍为侯(前403年)。
赵武灵王在位时期进行了影响深远的“胡服骑射”,全国士兵改变传统的宽大战服改为紧小为特征的胡服,改变传统的步兵为主体的军队结构改为骑兵和弓弩兵为主体的军队构成。
“胡服骑射”政策,放弃中原人的宽衣博带和战车战术,换以短衣紧袖、皮带束身、脚穿皮靴的胡服和单人骑兵战术,国力大强。
赵于东北攻灭了中山国,西北打败了林胡、娄烦。
北辟了云中、雁门、代三郡,筑长城。
前284年齐国吞并宋后妄自尊大,遭到列国一致反对,燕、赵、秦、魏、韩五国拜乐毅为将,大破齐国。
遭到五国讨伐的沉重打击,齐国虽然勉强复国但实力极大衰落,从此一蹶不振。
在东方挫败了最大的竞争对手齐国,同时赵武灵王进行的胡服骑射改革使赵国建立起中国第一支制式骑兵部队,一跃成为关东六国之首,赵武灵王更亲自乔装使者入秦,考察秦国地形,意图于九原出击绕开函谷关攻灭秦国。
赵武灵王薨后,赵惠文王继位。
期间赵国名将名相辈出,数败秦军。
于渑池与秦盟会后,趁秦攻楚的机会出击关东,夺取齐的高唐,又遍击关东诸国,夺取土地。
一时在关东声威无两,直至因上党郡归属问题导致的长平之战。
先秦军事与战争论文
先秦军制与战争——长平之战学院:商学院专业:注会学号:130608202姓名:赵小立序言先秦是指秦朝建立之前的历史时代(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经历了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等历史阶段。
此间,社会的动荡与兼并战争,军制与战争更成为这一个时期的标志。
下面根据自身所学,讲述一下先秦的军制和中国古代军事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围歼战——长平之战。
先秦兵制、编制与兵种一、兵制兵制,就是军事制度,现在称为军制,它包括武装力量体制,军事领导体制和兵役制度等方面的内容。
兵制建设是我国古代国防的重要方面。
中国古代兵制类型繁多,不同时期兵制随之变化,如:兵农合一制、全民皆兵制、征兵制、军户制、团结兵制、民兵制、募兵制、卫所制等等。
先秦时期普遍实行征兵制。
西周春秋时代,军事制度与宗族政治相辅相成。
春秋晚期,随着宗族政治的逐渐崩溃,建立在宗族体制上的贵族军队也在不断分裂瓦解。
郡县征兵的现象,在春秋时期已渐露端倪,征兵的对象扩大到郡县的编户齐民,使各国军队的数量空前增加。
到了战国,战争规模扩大,达到双方十几万到几十万人参战,战争时间延长,次数频繁且间隔短,加上从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过渡逐渐完成,原来基本不能作为兵源的奴隶成为农民,成为了兵源,所以大规模的征兵制形成,如秦赵长平之战,秦军将赵军包围在长平,为了取得这一决定性战役的胜利,秦王亲自赶到河内郡,征发所有成年男子支援前线。
秦国建立以后,秦始皇又征发大量的人力守长城、征河套、岭南等地,过重的兵役是秦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这一时期的征兵在很大程度上还带有临时性,制度化的普遍兵役制度还没有建立二、编制春秋时,军事编制扩大,出现了军。
各侯国基本上都是三军建制。
三军中每军为一万人(一说为一万二千五百人),共三万人。
每军置一军将(后称为将军)。
二千五百人为师,有师帅;五百人为旅,有旅帅;百人为卒,有卒长;二十五人为两,有两司马;五人为伍,有伍长。
军将为卿爵,师帅为中大夫,旅帅为下大夫,卒长为上士,两司马为中士。
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战争长平之战
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战争长平之战长平之战古战场遗址“长平之战”古战场遗址,位于山西省高平市城北10公里的长平村,西起骷髅山,马鞍壑,东到鸿家沟,邢村,宽约10公里;北起丹朱岭,南到米山镇,长约30公里。
遗址东西两面皆是山,两山之间的丹河两岸的河谷地带均为遗址范围。
“据《泽州总论府志》,《山西通志》记载;‘赵括乘胜至秦壁,即今山西省冤谷也(古称杀谷,长平之战战场)其谷四周皆山,唯前一路可容车马,形如布袋,赵兵既入,战不利,筑垒坚守……后括自出搏战为秦射杀之’[摘自网络]。
”冤谷也就是战国时期,秦国大将白起坑杀赵国投降士卒40万的地方[此地建有骷髅王庙]。
当地老百姓曾经把这里称之为杀谷。
后来唐代的玄宗巡幸至此,见白骨遍野,头颅成山,触目惊心,遂命官员在此地修建骷髅王庙,即;择其骷骨巨者,立像封骷髅大王,建庙宇贡奉,借以祭奠40万被坑杀士卒之先灵。
又把庙南面的山改称之为骷髅山,更杀谷为冤谷。
明代的诗人于达真经此提诗曰;“此地由来古战场,平沙漠漠野苍苍。
恒多风雨幽魂泣,如今英灵古庙荒。
赵将空遗千载恨,秦兵何意再传亡?居然词语劳瞻拜,不信骷髅亦有王。
”长平之战是我国古代战争吏上最著名的一场战争,也是我国战国时期,秦赵两国之间发生的一场规模最大的战争。
这场战争虽然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
但是,秦国大将白起坑杀赵国投降士卒40余万人,令人触目惊心的杀戮;血流成河,尸骨遍野,头颅堆积成山,成为古今中外战争吏上最残酷最大规模屠杀投降士卒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至今仍然浸透着萧瑟的战争气氛。
长平之战的起因和结局公元前262年,秦国派兵攻韩,孤立了韩国的上党郡,把上党郡与其本土的联系完全截断。
韩王自知韩国的国力和兵力无法与秦国的国力和兵力匹敌,为了自保,就让上党郡郡守冯亭把上党郡献给秦国,向秦国求和,以求秦国息兵。
但上党郡郡守冯亭不愿投降秦国,又加上上党郡的百姓也纷纷逃往赵国。
赵国在当时的诸侯国中,除了秦国外,只有赵国的宗合国力最强,也只有赵国是秦国的强劲对手。
从长平之战论商鞅的军事法思想
1
从长平之战论商鞅的军事法思想
系到秦国完成统一前后并无实质变化。n1而军事活动的特殊性决定了军事法体系 一旦形成则更少变动。因此对于长平之战相对丰富的史料记载以及同样为商鞅学 派代表作《商君书》犯3、《尉缭子》中关于秦军法令的记载无疑给研究商鞅军事 法思想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
由于商鞅主张。政不若者,勿与战”,强调“战法必本于政胜”∞1的观点。 因此其入秦之初就以霸道说秦王,以“治——富——强——王”作为施政的基本 路线。指出若要在免亘争雄莳大格局下实现秦王大志,只有通过“战”这一途径; 而要与列国征战,则必须首先实现国家的富强;若要实现国强之志,则只有行农
【1l黄展岳.云梦秦律简论0:.考古学撮,1980,L卜28.金善;毛试论秦始皇的“统一法令”——以云梦睡 虎地秦简为中心£J!.史臣1998,17.25_42 【21关于‘商君书>的真伪闷题,高亨先生在其著作‘商君书作者考>(中华书局1974年版‘商君书注译) 载)中认为‘商君书’虽非商鞅一人一时之成作,但其篇篇内容皆合商鞅之思想主张,可认为是商鞅及其 学派的合著作品。对此观点持支持态度的学者还包括郑良树、李存山、张觉等先生,笔者亦持此观点。 [3j<商君书·战法》 [4j《商君书·错法》 【5】<孙子兵法·作战篇》 【6】《商君书·战法》
本文选择长平之战作为商鞅军事法思想的研究切入点基于以下原因。第一, 商鞅的军事法罢基是一种典型的战时军事法治理论,无论其出发点还是着眼点都 是立足于如何举秦一国之力与六国抗衡。因此,无论是对这种思想理论的认识还 是对思想实践的检验只蔑遥过战争的形式。而长平之战恰恰是发生在秦国变法完 成,法治思想相对已经深入人心的时间段内,而且是一场能够检验秦国综合动员 能力的举国之战。第二,按照黄展岳、金善珠等学者的研究发现,秦律自形成体
兵家案例长平之战战争背景
战争背景
• 赵国是战国七雄之一,国君的祖先原为赵侯,战国初期,韩国、赵国、魏国 三国的国君,被周天子承认,完成了三家分晋的最后一步,成为战国时期的 新兴国家。
• • 赵国自周赧王九年(前306年)赵武灵王进行“胡服骑射”军事改革以来,国
势较盛,军力较强,对外战争胜多负少。 • 赵武灵王更亲自乔装使者入秦,考察秦国地形,意图于九原出击绕开函谷关
范雎说:“让我来想办法。”
过了几天,赵孝成王听到左右纷纷议论,说:“秦国就是 怕让年轻力强的赵括带兵;廉颇不中用,眼看就快投降啦 !”
• 公元前260年,赵括领兵二十万到了长平,请廉颇验过兵符。廉颇办 了移交,回邯郸去了。
赵括统率着四十万大车,声势十分浩大。他把廉颇规定的一套制度全 部废除,下了命令说:“秦国再来挑战,必须迎头打回去。敌人打败 了,就得追下去,非杀得他们片甲不留不算完。”
赵括的军队,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守了四十多天,兵士都叫苦连天 ,无心作战。赵括带兵想冲出重围,秦军万箭齐发,把赵括射死了。 赵军听到主将被杀,也纷纷扔了武器投降。四十万赵军,就在纸上谈 兵的主帅赵括手里全部覆没了。
秦军获胜
•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农历九 • 月,赵军主力已经断粮四十六 • 天,士兵们相互残杀为食。赵括将剩余的赵军组织成四支突围部队,
纸上谈兵
• 赵括从年轻的时候起就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认 为天下没有人能够抵挡他。(赵括)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 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驳倒(他),但是(赵奢 )不承认他有军事才能。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 赵奢说:“打仗是要以命相搏的事,但是赵括把它说得轻 而易举。假使赵国不让赵括做将军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 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等到赵括 将要起程的时候,他母亲上书给赵王说:“赵括不可以做 将军。”
长平之战
战国末年,强大的秦国不断通过战争,兼并东方各国。
其第一目标便是邻近的赵国。
公元前264年,即赵孝成王二年,秦军伐韩野王。
野王降秦,上党道绝,韩国上下大为恐慌,议献上党以息秦兵,郡守冯亭不愿入秦,遂派使者向赵请降,赵王欣然接受上党。
秦君震怒,命左庶长王龁率军再攻上党。
秦军向东进攻,赵王派老将廉颇镇守长平。
秦军不断挑战,廉颇坚守不出,双方长久相持。
秦军散布廉颇要谋反的谣言,目的是让赵王换掉廉颇。
赵王果然上当,派赵括来代替廉颇。
赵括只懂得纸上谈兵,没有多少实战的经验,轻敌出击。
秦国将领白起设伏兵包围赵括军队,并截断赵军粮道,昭襄王亲至河内,悉发成年男子到长平助战,赵军被围困46天,草粮断绝,拼死突围,马服子赵括被射死,白起收赵降兵四十余万,白起认为赵兵不忠,夜里坑杀之,赵国继而衰落。
过程及后果秦昭王听从范睢"远交近攻"的策略,首先向韩国发起连续进攻。
秦昭王四十二年,伐韩,取少曲(今河南济源市东北少水弯曲处)、高平(今山西省高平市)。
四十三年攻取韩的陉(今山西曲沃东北)。
四十四年攻取韩太行山以南的南阳地,企图截断韩的上党与本土的联系。
四十五年攻取韩国野王(今河南沁阳)等10城,把韩国的上党与本土联系完全截断了。
韩王让上党郡守冯亭把上党献给秦国以求秦息兵。
冯亭不听,却决定把上党郡17县献给赵国。
此时赵国的惠文王已死,由其子孝成王继位。
孝成王想得到这片土地,征求臣下的意见,平阳君赵豹主张不受,因为会引起秦国来攻,平原君赵胜与赵禹主张接受。
结果赵国接受冯亭献地,赵封冯亭为华阳君,食万户城3座,封县令3个千户城,官民赐爵三级。
赵国于是派军队取上党,派廉颇率军驻守长平,以防备秦军来攻。
这样战国时期最大最残忍的一次战争的导火线就点燃了起来。
秦国截断上党与韩本土的联系,目的是要夺取上党,恰如赵臣赵豹指出"秦蚕食韩地,中绝不令相通,固自以为坐而受上党之地"。
现在上党地入了赵,秦当然不甘心,于是立即派左庶长王龁攻赵长平。
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序、前言序早在春秋时期,晋楚城濮之战剑拔弩张之际,晋文公还有点踌躇,其臣下就曾提到晋国的表里山河,用不着有所顾虑。
后来晋平公还曾把国险作为晋国三不殆之一。
这些都是论晋史者所熟知的往事。
其所以被人称道,正是由于符合晋国的山川形势,特别是太行之西,王屋之北,更是如此。
晋国和其东南的诸侯列国也曾动过干戈,主要重大战地却都在太行之东、王屋之南。
城濮之战、鄢陵之战、鞍之战,就都是在远离晋国之地进行的。
齐桓公固曾登上太行,而且还西至卑耳山,可是在登太行时,却要束马悬车,旅途维艰。
如果要进行战阵,看来还是不容易的。
寝假至于战国,三家分晋,都城先后向外移徙,韩都南郑,魏都大梁,赵都邯郸,仿佛皆与表里山河无关。
虽然如此,在这战乱频仍的年代里,表里山河之地也未能免除更多的兵争,秦赵长平之战就是最为巨大的一次。
长平之战不仅是秦赵之间最为巨大的兵争,就在整个战国时期也是少有的大战。
正是这样巨大的兵争,引起了其后历代学人的关注,特别是军事学家的重视,积累了不少的研究成果。
可是这样一些研究成果却难得把这一次少有的大战具体情况源源本本说得详细清楚。
为什么如此?其中最关重要的一点,乃是虽然关注和重视,却非亲临战地,从事实地考察的工作。
虽然多费心力,只是纸上谈兵。
纸上谈兵,如何能得到符合实际的效果?在这一方面,不佞还是略有体会的。
70年代,不佞和几位学侣承皮定钧将军的雅命,从事陕西军事地理的研究。
陕西也是历来多次发生战争的地区。
有关的文献记载相当繁多,有的过于简略,难得具体,有的相互参差,未能一致。
这就不能不亲自前往,实地考察。
正由于实地考察,才能把事情廓清。
这里有很多例证。
可以略举两则,稍作说明。
北宋时,与西夏为敌国,时有兵争,而以永乐城之战最为剧烈。
这一战役,北宋自主帅以下损失20万人。
永乐城何在?自来记载皆说是在米脂县西南,迄今舆周上米脂县西南尚有永乐村。
不佞前往考察,路过米脂县,当地人士见告,现在永乐村就是以前的永乐城,路远难行,何必再事奔波。
长平之战历史资料
长平之战历史资料长平之战决定中国走向战国后期秦赵60万对50万在长平大战,决定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长平之战,是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一说是周赧王五十五年农历四月至九月间[3],又一说是周赧王五十四年年初至五十五年九月,秦国名将白起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的军队发生的战争。
赵军最终战败,秦军获胜进占长平,并且坑杀赵国40万降兵。
此战,是秦、赵之间的战略决战。
战争中,赵王在战争指导上,昧于秦强赵弱的基本形势,急于求胜,错误地坚持进攻战略。
中秦国离间之计,弃用名将廉颇,而起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廉颇;赵括遵照赵王意图,急于求胜,变更了廉颇的防御部署及军规,更换将吏,组织进攻。
白起针对赵括骄傲轻敌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获得战争的胜利。
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
此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围歼战。
长平之战--韩国公元前262年,秦王派大将白起攻打韩国,占领了野王城,切断了韩国上党郡和国都的联系。
韩国想献出上党郡向秦求和,但是上党郡守冯亭不愿降秦,请赵国发兵取上党郡。
赵王召开会议议上党郡的事。
蔺相如为首的大臣力主不受地,以防和强秦对战。
赵胜为首的大臣力主受地,增加赵国国力。
赵王最终决定接受上党郡为赵国领土。
秦王大怒,在公元前260年派王龁帅20万秦军攻上党。
赵王不甘示弱派廉颇帅20万赵军抵抗。
秦斥兵斩赵裨将茄。
六月,败赵军,取二鄣四尉。
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
秦军又攻赵军垒壁,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王龁得胜。
赵军怯,廉颇筑垒坚守。
此时,秦军伤亡5万。
赵军伤亡8万。
长平之战--反间计廉颇想,秦是外线作战,赵算是内线作战,只要坚垒不出,秦军无法决战,自然会撤退。
待敌后退,咱再掩杀上去,必胜。
长平相持前六个月中,王龁屡次挑战进攻,都未能攻破赵军壁垒。
秦军伤亡4万,赵军伤亡2万。
秦军从水路运粮,赵军从陆路运粮。
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古代史结课论文)《孟子·离娄》描绘战国时期的战争场面是:“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纵观烽火连天的战国时代,可以知道老孟子的话没有夸张的成分。
当然,就战争规模之大,杀伤程度之烈而言,在好当时的众多战争中,没有比秦、赵长平之战更为惊心动魄的了。
长平之战发生于公元前260年,是秦赵之间的一次战略性决战,在战争中,秦军一举歼灭赵军45万人,开创了我们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先例。
公元前262年,秦昭王派大将白起攻打韩国,占领了野王城,切断了韩国上党郡同国都的联系,韩国想献出上党郡向秦国求和,但上党郡守冯亭不愿降秦,请赵国发兵取上党郡。
秦昭王四十七年(公元260年),秦派王龁率军再攻上党,秦军向东进攻,赵王派老将廉颇镇守长平。
秦军不断挑战,廉颇坚守不出,双方相持。
秦军散布谣言,目的是让赵王换掉廉颇。
赵王上当,派赵括来代替廉颇。
赵括上任后,改变廉颇的作战方针,秦国听到赵括已经代替廉颇,于是任命武安君白起为上将,下令军中绝对保密。
赵军求胜心切,立即派兵出击,秦军佯装败走。
赵军追赶,陷入秦军包围。
秦昭王知道后,赐民爵一级,把十五岁以上的壮丁全部征发到长平助战,用来堵塞赵国的援军和粮草。
赵军被围困46天,粮草断绝,赵军突围失败,赵括亲自出战,被秦军射死,赵军大败。
白起认为赵卒反复无信,于是将降卒全部活埋,只放走240人归赵报信。
这次战争,秦国先后斩杀赵卒45万,仅活埋就达40万,赵国精壮尽死于长平,国力大减,从此不能同秦国一争高低。
长平之战,双方大军近百万,这对后勤和粮草物资是极大的压力,因此这场战争也是双方综合国力的较量。
秦国在孝公时代,任用卫鞅推行变法,从经济到政治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改革,秦国迅速富强起来。
长平之战前,秦惠王时,北灭义渠,秦将司马错夺得巴蜀,秦国后方稳定,战略物资储备非常充足,且水利发达。
赵国地处冀州,农业资源不如秦,齐魏,农业经济较为落后。
虽然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但和商鞅变法比起来,赵国改革局限于军事领域。
兵家白起的长平之战
白起的档案在公元前294年前是一片空白, 史书上没有关于他的任何记载。公元前294年, 在韩国的新城(今河南伊川西南)外,白起第一次 亮剑,以左庶长(相当于中级将领)的身份指挥 新城之战。他一战告捷,初步展示了自己的军事 才华。此时,距离商鞅开启的变法时代,刚刚过 去62年。
接下来的37年,
白起,也进入他的辉煌年代......
白起的作战特点有四个:
一、不以攻城夺地为唯一目标,而是以歼敌有生力量作为主要目 的的歼灭战思想,而且善于野战进攻,战必求歼,这是白起最为 突出的特点。他是战争史上运用围歼战术作战的无与伦比的统帅 。也是中国战争史上很善于打歼灭战的军事统帅之一。
二、为达歼灭战目的强调追击战,对敌人穷追猛打,较孙武的“ 穷寇勿追”及商鞅的“大战胜逐北无过十里”(《商君书·战法 第十》),显然前进一步。
长平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
包围歼灭战。这场战争,发生于最有实力统一中 国的秦赵两国,结果使赵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 令秦国国力大幅度超越于同时代各国,极大地加 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 参战人数赵军45万人, 秦军保守估计也在百万以上。从国家战略到具体 战术,军事家直到现在都在探讨它的得失。长平 之战,对中国历史走向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催生 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集权的大帝国。
三、重视野战筑垒工事,先诱敌军脱离设垒阵地,再在预期 歼敌地区筑垒阻敌,并防其突围。此种
四、精确进行战前料算,不论敌我双方军事,政治,国家态 势甚至第三方可能采取的应对手段等等皆有精确料算,无 一不中,能未战即可知胜败,故而太史公司马迁称赞白起 为“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
大将白起
白起(?—前258)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军 事家、统帅。白起是继孙武之后,中 国战争史上又一个伟大的军事统帅, 也是秦国历史上战功最为卓著的将领 。白起一生善于用兵,征战沙场达37 年之久,战胜攻取者七十余城,歼敌 百万,未尝败绩,为秦国的统一奠定 了基础。史学家司马迁称赞白起“料 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白起的作 战指挥艺术,代表了战国时期战争发 展的水平 。白起用兵,善于分析敌 我形势,然后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 方针对敌人发起进攻。
长平之战文言文
长平之战文言文(周赧王五十三年)①武安君伐韩,②拔野王。
③上党路绝,④上党守冯亭与其民谋曰:⑤“郑道巳绝,⑥秦兵日进,韩不能应,⑦不如以上党归赵。
赵受我,⑧秦必攻之; 赵被秦兵,必亲韩; 韩、赵为一,则可以当秦矣。
”⑨乃遣使者告于赵曰“韩不能守上党,入之秦,其吏民皆安于赵,⑩不乐为秦。
有城市邑十七,(11)愿再拜献之大王!”赵王以告平阳君豹,(12)对曰:(18)“圣人甚祸无故之利。
”王曰:“人乐吾德,何谓无故?”对曰:“秦蚕食韩地,中绝,不令相通,固自以为坐而受上党也。
(14)韩氏所以不入于秦者,欲嫁其祸于赵也。
秦服其劳而赵受其利,虽强大不能得之于弱小,弱小固能得之于强大乎! 岂得谓之非无故哉?不如勿受。
”王以告平原君,(15)平原君请受之。
王乃使平原君往受地,以万户都二封其太守为华阳君,(16)以千户都三封其县令为侯,(17)吏民皆益爵三级。
冯亭垂涕不见使者,曰:“吾不忍卖主地而食之也!”[注释]①周王五十三年,公元前262年。
①武安君: 即白起(?——前257),战国时秦国名将。
因功封武安君。
统领秦军攻赵,取得长平之战大胜。
后被逼自杀。
①拔:攻取。
野王:韩国之域,在今河南沁阳。
①上党:郡名,在今太行山以西一带。
路绝:言韩通向上党的道路已被隔绝。
①上党守:上党郡守。
①郑已绝:言去郑之路已绝。
自上党至郑(韩国都),当由野王渡河;今秦已拔野王,故言郑道已绝。
①应:救应。
①受我:言接受我之上党郡。
①当:抵挡。
①于:有些《通鉴》版本作“为”。
当时上党尚未入赵,用“为”较宜。
(11)城市邑:言邑之有城市者,指大邑。
(12)豹:赵豹,赵国的贵族。
(13)对:答。
(14)这几句是说,秦蚕食韩地,使上党与新郑间隔绝而不能相通,本来是想稳取上党的。
(15)平原君:即赵胜,赵国贵族。
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
(16)万户都三:三个万户都(邑)。
“太守”之“太”,衍字,当时郡长官只称守,汉景帝时始称太守。
(17)千户都三:三个千户都(邑)。
解读长平之战的历史借鉴
106解读长平之战的历史借鉴■申惟帆/山西省高平市第一中学摘 要:由长平之战的历史事实,通过历史学和管理学分析出了历史的经验教训。
并提出休戚与共是实现伟大复兴的不倒长城;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是实现中国梦的坚定磐石;重视人才,培养人才是实现科技强国的中坚之力等历史借鉴。
关键词:长平之战 休戚与共 实干兴邦 人才在战国时期,秦赵之间最著名的长平之战是我国有史以来参战人数最多的大型包围歼灭战,同样这也是秦赵之间都倾全国之力打出的影响两国甚至是关系到其他五国战略格局的关键一战[1]。
战争的最后结果是以秦国的完胜,赵国的惨败而结束的,以至于将赵国处于亡国的危险境地中。
由此可知,这样决定时代格局的一战无疑对中国历史的进程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其一,秦国的完胜,对日后统一中原六国奠定了不可估量的基础,完成大统只是时间上的问题[2]。
其二,在大战的背后有着丰富的历史教训和经验。
战斗中涌现出来的许多历史典故,至今都还是我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一、“休戚与共”是实现伟大复兴的不倒长城从某个方面来讲,当秦国离间赵王和大将廉颇,使得赵括替代廉颇时,赵国的大错就已经铸成。
当秦国面对廉颇的铜墙铁壁时,逐渐由主动的攻势变得被动了,再这样久攻不下,必然会造成国内舆论的压力和财政军事的吃紧,于是离间君臣成为了上上之策。
秦国便派出细作于赵国,造成一种批评廉颇防御主义的舆论,并大肆宣扬秦国最怕的是进攻主义的赵括,对于刚上任的赵王来说无疑戳到他与廉颇之间的隔阂之中,于是阵前易帅,造成了赵国之完败。
长平之战的次年,因为赵国的全军覆没,导致了赵国国内人民的不满。
赵国领导阶级对长平之战的完败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于是又重新执行了一系列的内政外交的政策。
在国内,君与臣和将与相的关系又恢复到当时将相和的气氛之中,这大大地缓解了内部矛盾。
在外交上,赵国加强对合纵事宜的开展。
借魏国使者来访之机,与魏国达成合纵之盟约;派虞卿出使齐国,与齐商议合纵之事;还将灵邱之地送与楚国春申君,以此与楚修好。
长平之战研究的书籍
长平之战研究的书籍The Battle of Changping, fought between the states of Qin and Zhao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in ancient China, has been a topic of much debate and study among historians and scholars over the years. This pivotal battle took place in 260 BC and is considered one of the largest and bloodiest in Chinese history. 長平之戰是中國古代戰國時期秦國和趙國之間的一場重要戰役,引起了歷史學家和學者多年來的爭論和研究。
這場關鍵性的戰鬥發生在公元前260年,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和最血腥的戰役之一。
The Battle of Changping was a turning point in the struggle for supremacy among the warring states of ancient China. The conflict stemmed from a territorial dispute between the powerful state of Qin and the neighboring state of Zhao. The Qin army,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talented and ruthless general Bai Qi, launched a massive invasion of Zhao territory in an attempt to expand its influence and control. 長平之戰是古代中國戰國時期各國爭霸的轉折點。
长平之战与高平骷髅王庙相关问题研究
【稽古】The Archaic to Now公元前376年,三分晋国而崛起的诸侯国韩、赵、魏废晋国国君,将其迁至端氏(今晋城市沁水县西城村一带),这便是晋城地名由来的说法之一,长平之战就发生于此。
1 长平之战简述战国后叶出现了天下大一统的发展趋势,秦昭襄王胸怀一统天下的雄心,采取谋士范雎“远交近攻”的外交政策,纵横捭阖。
公元前262年,昭襄王发动了对韩之战,攻取了韩国的野王,切断韩上党(晋城、长治一部分)同都城郑的联系,使上党地区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
上党郡守冯亭不愿投降秦国,为了达到韩、赵两国联合抗秦的目的,决定向赵孝成王献地。
权衡利弊后,赵王接收了韩地上党,并遣名将廉颇率军进驻长平,协守上党。
秦军随后由王龁带领从都城咸阳发兵,抵少水(沁河)西岸,扎下营寨南北布防。
战争初期,赵军连连失利。
后在丹河东岸建立起坚固的丹河防线,同秦军打持久战,两军以丹河为界对峙了三年之久。
廉颇的坚守使秦军的攻势屡屡受挫,粮草供给出现困难。
秦王为了摆脱困境命范雎使反间计得逞。
赵括到达前线,变守为攻,但被秦军围困46日。
赵括多次分兵突围,企图冲出一条血路,均被秦军击退。
生死关头最后一搏,赵括亲率精兵、赤膊上阵、强行突围,突围中被秦军乱箭射死。
主将既死,赵军无力再战,40余万将士全部降敌。
为防赵卒反叛,白起下令杀俘。
“乃挟诈而尽坑杀之”是《史记》中记述的赵俘的结局。
1995年4月,高平市永禄乡一名老农在修整田地时挖出不少白骨,同年山西省考古所对其进行抢救性发掘。
参看长平之战遗址永禄1号尸骨坑发掘简报:永禄1号尸骨坑为一次性乱葬坑,伴有兵器出土。
部分尸骨有箭痕、砸痕、刃痕和骨折等创伤,均为非自然死亡男性,以中青年为主。
依据尸骨坑发现多处等因素分析,应是战争产物,赵军亡卒。
死者绝大部分为被杀后乱葬,未发现大量降卒被活埋的证据,这种现象有别于史书关于40万降卒被坑杀的载述。
当然,仅百余个体,不能完全反映数十万死者之死因。
2 战后当地祭祀文化的演变2.1 白起台与省冤谷史书中多次出现历朝历代在长平地区积骨埋尸、祭奠亡灵的记载。
平原君“利令智昏”导致长平之战及其惨败
平原君“利令智昏”导致长平之战及其惨败吴名岗【摘要】秦国“伐韩之野王”,分割韩国,上党道绝.上党郡守冯亭以“吏民皆安为赵”为由,拉赵国与其抗秦.平原君贪上党大利,在冯亭不合作的情况下,出兵长平,走出了长平战败的第一步;争冯亭以权,失上党官吏人民支持,二败;赵王听信反间,以赵括换廉颇成三败;乞和秦国不成为四败;秦绝赵粮道,赵不能救而彻底失败.论长平之战,不能仅盯住将帅和战场,必须从战略决策、战争全过程追溯其因果,才能理解司马迁说平原君“利令智昏”导致了长平之战及其惨败.【期刊名称】《渭南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33)021【总页数】6页(P16-21)【关键词】平原君;冯亭;上党;廉颇;白起【作者】吴名岗【作者单位】滨州学院,山东滨州2666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07战争虽然是件非常复杂的事,但其因果联系是必然的。
很多战争,自战略决策就大体决定了战争的胜败。
秦赵长平之战就是自赵国宰相平原君决定出兵上党郡就已经决定了胜败的战争。
孙子预测战争胜负的五条是“道、天、地、将、法”“道和法”都属政治层面。
因此,无论是事前预测战争的胜负还是事后评判战争的得失,都必须从战略决策和战争的全过程来认识战争。
长平之战及其惨败,是赵国战略决策错误的必然结果,是平原君和赵孝成王贪上党之利,利令智昏的结果。
一、贪上党大利,出兵长平秦昭王时期(前307—251),《史记·秦本纪》记述:“齐、韩、魏、赵、宋、中山五国共攻秦,至盐氏而还。
”[1]210此后,秦国“攻赵,取代光狼城”;“攻楚,取郢为南郡,楚王走”;“攻魏,至大梁”;“攻齐,取刚、寿”;“攻韩,拔九城,斩首五万”[1]213。
秦国已经取得了对六国的优势。
赵孝成王元年(前265),《史记·赵世家》记述,秦攻赵,拔赵三城,“赵氏求救与齐”,赵以长安君为人质,齐兵乃出,解赵困。
四年(前262),秦国攻下韩国的野王后,把上党与韩国在今河南的领土分割开来,韩国已经无法守卫上党,就归降了秦国。
精选范文之长平之战遗址
长平之战遗址长平之战是我国古代战争史上非常上能著名的一次战争,也是交易量最大的一次战争。
此次战争往后已经两千多年了,但是,白起坑杀赵卒40万,似乎触目惊心的杀谷,仍然浸透着萧瑟越南战争的战争气氛,而圣地成为人们凭吊古战场之胜地。
战国晚期,齐、楚、韩、魏、赵、燕六国陆陆续续走向衰弱,强大的秦国,雄心勃勃,开始实施统一六国的计划。
公元前266年,秦相范睢提出了“远交近攻”的战略思想,前262年,秦国发动了攻韩国的战争,前260年,拉开了长平之战的序幕。
战争经过了上党归赵,廉颇与秦沮阳对垒,秦将白起使反间计,以使王撤换了战争经验丰富的赵国名将廉颇,而启用了善于“纸上谈兵”没有实战经验的赵国赵奢的儿子赵括。
在长平一带双方摆开了决战博蒙阿的架势。
赵括一到长平,就发生改变了廉颇原定的战略,反守为攻,主动攻击。
白起装着败退,诱赵军深入,尔后断赵军退路,将赵军分割包围,然后吃掉。
赵军被围40天,粮绝无援,奋力突围,伤亡很大,没有成功,赵括本人也中箭身亡。
赵军45万人被俘,被裴氏春吴军全部坑杀在长平一带。
尸骨遍野,头颅成山,血流成河,成为古今中外战争史上最为残酷的杀害战俘的一次战役。
此次战争,秦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为以后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所以,此次对于研究战国晚期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变革兴衰以及秦统一中国等诸多方面都具有十分非常重要的意义。
长平之战遗址,现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基层单位。
遗址范围广阔,西起骷髅山、马鞍壑,东到鸿家沟、邢村,宽约10公里;北起丹朱岭,南到米山镇,长约三十公里,东西两山之间,河两岸的河谷地带均属于重点保护区。
古长平在即今高平市城北10公里的长平村。
高平春秋时称泫氏,战国时改为长平。
这里是中华民族原始和谐的发祥地,相传中华民族的始祖,中华第一大帝——炎帝就活动在泽潞盆地,逝世后就埋葬在羊头山东南的庄里村,是为炎帝商汤的先茔。
高平三面环山,丹河从北向南纵贯全境,这里崇山峻岭,地形险要,近一年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战国传说之长平之战
战国传说之长平之战战国传说之长平之战前268年起,秦国先后出兵攻占魏国怀(河南武陟西)、邢丘(河南温县附近),迫使魏国亲附于己。
接着又大举攻韩,先后攻取了陉(河南济源西北)、高平(河南济源西南)、少曲(河南济源西)等地。
前265年,秦伐韩,取少曲(河南济源市东北少水弯曲处)、高平(山西高平市)。
前264年,秦攻取韩国陉(山西曲沃东北)。
前263年,秦攻取韩太行山以南的南阳地,企图截断韩的上党与本土的联系。
前262年,秦昭襄王命白起进攻韩国,攻占野王(河南沁阳),切断上党(山西长治东南)通往韩都新郑(河南新郑)的道路。
韩欲献上党与秦求和,但上党郡守冯亭则以上党与赵,联赵抗秦。
赵孝成王接受,遣老将廉颇率军守长平(山西高平西北)以拒秦。
秦命白起、王龁率军进攻,廉颇坚壁固守,双方相持达三年之久。
前260年,秦派左庶长王龁攻韩,夺取上党。
上党的百姓纷纷逃往赵国,赵驻兵于长平,以便镇抚上党之民。
前260年四月,王龁攻赵,赵孝成王派廉颇为将抵抗。
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
六月,败赵军,取二鄣四尉。
前260年春夏间,廉颇在空仓岭一线布防,王龁率军于沁河沿线准备突击。
前260年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
秦军又攻赵军垒壁,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
前260年七月,赵国空仓岭南北几十里防线——西垒壁完全陷落,赵军退守丹河,秦赵隔河相峙。
赵军固守有利地形,以丹河为依托,全力加固丹河防线。
此后,“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
前260年七月,秦赵双方僵持多日,赵军损失巨大。
赵国粮粟短缺难以继续支持战争,秦昭王与秦相应侯范雎派人携千金向赵国权臣行贿,用离间计,散布流言。
赵孝成王听信反间谣言以擅长进攻的赵括取代善守的廉颇,意图速战速决,秦昭王暗中命白起为将军,王龁为副将。
白起面对鲁莽轻敌,高傲自恃的对手,决定采取后退诱敌,分割围歼的战法。
他命前沿部队担任诱敌任务,在赵军进攻时,佯败后撤,将主力配置在纵深构筑袋形阵地,另以精兵5000人,楔入敌先头部队与主力之间,伺机割裂赵军。
铁马金戈——第二十二章长平之战中的骑兵(1)
铁马金戈——第二十二章长平之战中的骑兵(1)第二十二章长平之战中的骑兵(1)长平之战,是中国古代有史可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也是战国时期最著名的战役,长平之战直接奠定了秦国一统天下的基础,对于中国整个历史进程的影响是空前的!本文旨在探讨在秦、赵两国围绕长平之战中所表现出来的决策层的对抗、将领非凡的指挥艺术、影响战局走向的诸多因素以及尚处在中国古代骑兵史“婴儿时期”的骑兵,在整个战局中的作用。
一、关于长平之战的文献记载:研究长平之战,最开始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去在文献记载中去寻找——长平之战。
在诸多文献中,记述长平之战的文献很多,按照史料完整性还有对于长平之战整体记述上,大体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史记》,其中的《白起王翦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述的最为翔实。
第二类是《战国策*赵策一*秦王谓公子他》、《史记*赵世家》对长平之战也有较为翔实的记述。
第三类则是诸多史料从不同角度对于长平之战的记述、解读、考据,这类史料有《战国策*赵策三*秦赵战于长平》、《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新序*善谋》、《史记*田完世家》、《史记*秦本纪》、《韩世家》、《战国策*赵策三*秦攻赵于长平》、《中山策*昭王既息民缮兵》、《魏策四*长平之役》、《齐策二*秦攻赵长平》、《秦策三*谓应侯曰君禽马服乎》、《史记*范睢蔡泽列传》等等。
下面是记述长平之战的史料:昭王四十三年,白起攻韩陉城,拔五城,斩首五万。
四十四年,白起攻南阳太行道,绝之。
四十五年,伐韩之野王。
野王降秦,上党道绝。
其守冯亭与民谋曰:“郑道已绝,韩必不可得为民。
秦兵日进,韩不能应,不如以上党归赵。
赵若受我,秦怒,必攻赵。
赵被兵,必亲韩。
韩赵为一,则可以当秦。
”因使人报赵。
赵孝成王与平阳君、平原君计之。
平阳君曰:“不如勿受。
受之,祸大於所得。
”平原君曰:“无故得一郡,受之便。
”赵受之,因封冯亭为华阳君。
四十六年,秦攻韩缑氏、蔺,拔之。
四十七年,秦使左庶长王龁攻韩,取上党。
长平之战——公元前260年农历四...
长平之战——公元前260年农历四...长平之战,是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 (一说是周赧王五十五年农历四月至九月间,又一说是周赧王五十四年年初至五十五年九月),秦国名将白起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的军队发生的战争。
赵军最终战败,秦军获胜进占长平,并且坑杀赵国40万降兵。
此战,是秦、赵之间的战略决战。
战争中,赵王在战争指导上,昧于秦强赵弱的基本形势,急于求胜,错误地坚持进攻战略。
中秦国离间之计,弃用名将廉颇,而起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廉颇;赵括遵照赵王意图,急于求胜,变更了廉颇的防御部署及军规,更换将吏,组织进攻。
白起针对赵括骄傲轻敌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获得战争的胜利。
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
此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围歼战。
基本信息•名称长平之战•伤亡情况赵兵前后被斩杀45万人,秦军过半•地点长平(今山西晋城高平市西北)•主要指挥官秦国:白起,赵国:赵括•时间前260年(一说前262-前260又说前261-260)•参战方秦国赵国•结果秦胜赵败•参战方兵力赵国约45万人,秦军50万战争背景赵国是战国七雄之一,国君的祖先原为赵侯,战国初期,韩国、赵国、魏国三国的国君,被周天子承认,完成了三家分晋的最后一步,成为战国时期的新兴国家。
赵国自周赧王九年(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进行"胡服骑射"军事改革以来,国势较盛,军力较强,对外战争胜多秦国、赵国位置地图负少。
赵武灵王更亲自乔装使者入秦,考察秦国地形,意图于九原出击绕开函谷关攻灭秦国。
秦国位于赵国的西面,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秦国最初的领地在秦(今天水市),在当时属于中国的边缘部分。
秦穆公时,秦国开始参与中原争霸,逐步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秦昭王时,秦国加快了兼并六国的战争步伐。
垂沙之战,大败楚军;伊阙之战,战胜韩、魏两国,扫平秦军东进之路;鄢郢之战,获得了楚国大量国土;华阳之战,大败赵、魏联军,攻取了魏国的几座城池和赵国的观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文献
靳生禾、谢鸿喜:《长平之战—中国古代最大战役之研究》.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
王树新:《战国长平之战新考》.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7.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49.
杨宽:《战国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郭沫若:《中国史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中国历代史话·春秋战国史话》.北京:北京出版社,1992.
台湾三军大学:《中国历代战争史》.北京军事译文出版社
武汉部队司令部军事资料研究组:《中国古代战争一百例》.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79.
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研究部:《中国古代战争战例选编》.北京:中华书局,1981.
张景贤:《长平之战时间考辨》,《历史教学》,1982年第9期.
张景贤:《长平之战时间再辨》,《历史教学》,1982年第11期.
杨宽:《关于长平之战的时间》,《历史教学》,
杨宽:《再谈长平之战的时间》,《历史教学》,
郝良真、侯廷生:《冯亭献上党与赵国实为诈降辨》,《河北学刊》,2003年第1期.
刘润堂《长平之战不是纸上谈兵》,《百科新说》,2008年第9期.
唐根希:《长平之战再研究》,《南京邮电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
宋裕:《白起坑赵卒有四十万吗》,《晋阳学刊》,1983年3期.
宋裕:《长平之战真象》,《河北学刊》,1990年第6期.
邵服民:《秦赵长平之战赵国兵力质疑》.邯郸市、河北省历史学会:《赵国历史文化论丛》,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
张箭的:《战国长平之战赵降卒被秦坑杀数新探》,《齐鲁学刊》,2006年第4期.
舒咏梧:《“长平之战活埋赵卒四十万”质疑》,《文史杂志》,1990年第3期.
马美珍:《长平之战的杀戮》,《语文世界》,2001年第10期.《文明的碎片》2001年第10期
王志远:《赵括的悲剧,不仅在纸上谈兵》.
李晓光、张蕾.对赵括的再评价[J].历史研究.
侯英梅、温耀刚.评长平之战中赵括的启用及赵国的决策得失[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武铁城、郭孟良:《长平之战赵国失败原因辨析》,《山西师大学报》,1987年第3期.
孙乾博:《秦赵二国农业文明决定长平大战的胜败》,《国农学通报》2010年.
李民等:《纵横战争与长平、邯郸两役的成败》,《历史教学》,1988年第4期.
郭一峰、张广善:《高平县出土“宁寿令戟”考》,《文物季刊》,1992年第4期.
山西省考古所:《长平之战遗址永禄1号尸骨坑发掘简报》,《文物》,1996年第6期.
常四龙.秦坑在何处——长平之战永禄村尸骨坑的发掘与探讨[J].
张颔:《古长平战场资料研究》,《山西师范学院学报》,1959年第2期.
褚良才.《白起的军事艺术》.作者:《先秦军事研究》,金盾出版社,1990.
石泉:《秦赵长平之战与邯郸保卫战的历史教益》,《》.
余准的:《长平之战谁是谁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