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政治部分基础知识专题(六)·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选官用人乃国之大事,为了保证人才选拔,在我国的封建社会,国家一方面大力发展教育;另一方面不断探索和完善选官制度,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中兴以人为本”,自古有“得人皆昌”、“失贤者亡”之说。因此认真总结中国古代选官用人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对我国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

(一)奴隶社会的选官制度—世袭制

世袭制主要是依据血缘关系选拔官吏的制度,贵族依据血缘关系世袭爵位。这是为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而服务的

(二)封建社会的选官制度

在中国古代史上,封建社会的选官制度是复习的重点内容。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在长期的摸索之中,选拔官员的制度逐渐成熟,在历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军功授爵制

战国时期开始实行。战国商鞅变法时推行奖励军功,按功授爵,贵族无军功不再授爵的措施。这一制度的实行,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特权,增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它与战国时期战争频繁的状况相一致,但作为选官制度,还未发展成熟

2、察举制

两汉时期的主要选官制度。为了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汉朝发展了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这套制度包括察举、皇帝征召等内容。其中,察举即选举,是一种由下而上的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这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之一

皇帝征召是由皇帝征召才能之士,由皇帝召见面试合格后授予官职

察举制是根据人才的才能和品德,由地方官推选为官的制度

西汉汉武帝时期这套选官制度基本成熟,为国家选拔了大量人才。各方面突出人才的涌现,是汉武帝时期鼎盛局面出现的重要原因

东汉时期,察举制注重孝廉一科。察举主要是根据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称为乡举里选。但随着地方豪强势力的发展,封建国家的基层行政组织日趋瘫痪,声望影响逐渐被官僚家族所支配,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发展起来

*3、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它将世家地主世代为官的特权通过选官制度确定下来,其选官的标准是门第高低。在此基础上,士族阶层形成

4、科举制度

隋唐以后中国古代主要的选官制度,从隋朝一直沿用到1905年,对后世影响深远。科举制与察举制的不同主要在于科举制是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员的选官制度,其选官的主要依据是考试成绩(1)隋唐时期确立发展

①科举制兴起的原因:从根本上讲是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地主阶级中士、庶族力量对比变化的反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兴起、士族地主衰落,阶级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加上封建统治者需要抑制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必然要改变魏晋以来的选官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让庶族参与政权,扩大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同时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②隋朝开始确立: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期,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唐朝进一步完善发展:唐太宗时期,增加了考试科目,以明经、进士两科为主;武则天时期,

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还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期,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

(2)北宋时期进一步发展

①发展表现:北宋严格了科举考试程序,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其中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科目;在考试方法上实行糊名法,以防止考官舞弊;录取名额比唐朝大大增加

在王安石变法中,对科举制度进一步进行改革: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进士科不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

②作用:科举制的发展为各阶层的读书人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使北宋的政权基础进一步扩大,也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但录取人数太多必然导致出现官吏多而杂的局面,是造成冗官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3)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发展—八股取士

①明清时期,由于封建制度的日趋衰落,封建统治者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制度。在选官制度方面,通过八股取士的办法,加强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控制,培养封建统治的忠顺奴才

②八股取士的内容: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不允许发挥个人见解;答题的文体,有严格的规定,分为八个部分,所以称为八股文

③作用: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和科技文化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4)清朝末年对科举制度的改革

清末,帝国主义的侵略加剧,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为了挽救民族危亡,维新派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在变法中,为培养维新人才,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即废除八股取士,改试策论,开设经济特科,以选拔实际有用人才。但很快随着变法的失败而被废除

(5)进入20世纪以后,由于国内形势的巨变,封建的科举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1905年,清政府下令废除科举制。至此,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历史上主要的选官制度,结束了其历史使命

注意:1、科举制度废除的原因:①科举制度本身存在许多严重的弊端,阻碍了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选拔;②西学的传播,对科举制度形成了巨大的冲击,科举制度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③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动,削弱了科举制度赖以存在的根基,“读书致仕”的价值观念发生动摇;

④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不少士人忧国忧民,不再热衷于科举制度,积极入世,注重经世之学

2、科举制度废除既有利于社会现代化的同时,但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中国社会与文化的断层。(1)首先有利于教育的近代化,废除科举推动了洋务运动后兴办近代学堂的高潮和新教育制度的建立与初步完善;其次有利于思想的近代化,废除科举有利于新兴知识分子群体接受自由民权思想,日益获得独立的人格和开放的思想。辛亥革命的兴起有赖于这一点。

(2)但是不可避免地,科举制度的废除也给中国社会与文化造成了断层,正如黄仁宇所言:“科举制度的废除,从此上下两层社会被打成两截,无法得到有效的沟通”。因为农村文化生态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

(6)科举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①科举制创立的意义(积极作用):科举制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起到了抑制门阀的作用;扩大了官吏来源,使庶族地主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参加了政权;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推动了教育的发展;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地方豪门士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促进了文学的繁荣

②科举制度的消极影响: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极大的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压抑了科技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是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但是其弊端的出现是专制主义中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