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政治部分基础知识专题(六)·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社会结构是权力的聚合和分散并存的。

选官制度是最重要的基础,主要包括君主下达令牌、书信、文书,称号和国职,以及定礼、复习传统礼节形式,并从百官表中汇集内务处置,从而维持国家君权稳定的重要途径。

春秋战国时期,普遍采用选官机关,直接选举官吏,这种选举方式的特征是宽松、自由和公开,以及非常重视选派人员的准备和能力。

它更多地强调“竹简择士”的审慎挑选,即选择英明、有能力的官吏,而不要求年龄、家境和血统。

著名的“学严选文”正是出自此。

《资治通鉴》记载:“以德技考,各以品立”,这说明权力取决于人才,价值主张也在更新。

孔子后来进一步提出,要“统计政事以将吏”,从而形成赋籍招聘制度,使政府的管理协调称作“天子之度”。

近代的选官制度,是新的定型,它集中考察贤能,体制化管理,以固定考核及专业招聘为主,增加了百官职业考试、统一考试、择优选聘等形式,以衡量考生知识、技能和个人特长,实行晋、授、让、录,以及按呼召和立业原则进行纪律管理。

选官制度为中国长久以来社会稳定安宁、百官贡献、思想进步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也因为它而形成比较众多的考核和选官制度。

中国的社会转型还期待来自选官制度的新变化,提供更加开放和公平的选拔方式,以及更高标准的官员素质,从而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课件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课件
详细描述
察举制主要是基于地方长官的考察和推荐,选拔出的人才通常具备优秀的品德、才能和功绩。这种制度在汉朝时期逐渐形成,并成为一种重要的选官方式。
总结词
察举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期,经过历朝历代的演变,其具体做法和标准不断变化。
详细描述
在汉武帝时期,察举制开始推行,通过地方长官考察辖区内的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随着时间的推移,察举制的标准和做法不断变化,如明清时期采取了科举制度,取代了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的实行,使得门第和家世背景成为选官的重要标准,加剧了社会阶层固化,不利于人才的流动和选拔。但是,九品中正制也促进了世家大族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传承文化。同时,九品中正制也为后世的科举制度选官制度的影响与启示
选官制度确保了统治阶级内部的传承和选拔,维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和地位。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ppt课件
CATALOGUE
目录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概述察举制科举制九品中正制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影响与启示
01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概述
选官制度是指通过一定的标准和程序,选拔优秀人才担任官职的制度。
选官制度定义
选拔标准多样化、选拔程序严格、重视人才品德和才能、强调家族和出身背景。
选官制度特点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当时实行世卿世禄制,官员职位由贵族世袭。
随着历史的发展,选官制度逐渐演变,先后出现了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等选官制度,选拔标准和程序也日益严格和公正。
演变
起源
02
察举制
总结词
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重要制度之一,其特点在于通过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
详细描述
VS
九品中正制起源于三国时期的魏国,经过两晋的发展和南朝的改革,最终在北朝时期被废除。

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考生们在备考事业单位的过程中,常识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板块。

今天小编就带大家来梳理一下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一、先秦——军功爵制从夏朝到春秋,选官主要按爵位。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地主阶级改革才重视按军功授爵。

(从爵位到军功)二、汉朝——察举制西汉武帝时开始实行察举制,分察举和皇帝征召等。

察举制:汉武帝令郡国每年考察举荐孝、廉各一人,将人才推荐给中央,中央经过考核任命,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

采取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

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征辟制度: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制度,皇帝征聘和府、州郡辟除两方面。

前者多为名望高、品学兼优的社会名流,被征召者多委以要职。

三、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魏晋时期,尚书令陈群向曹丕推荐九品中正制,后被采纳,选拔官员采用九品中正制(即九品官人法),由中央设立中正官,按家世、才华、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将人才分为九品,上报吏部,按品授官。

后期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

四、隋唐至清末——科举制度1.发展历程: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

武则天时,首创武举和殿试。

北宋时,考试实行糊名法。

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

清朝末年,科举制度被废除。

根据史书记载,从隋炀帝大业三年(607)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式废除,整整绵延存在了近一千三百年。

2.考试程序:进士科正式考试共分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会试和殿试属于一级,都是中央考试。

院试:院试是国家科举考试的最初一级,院试包括岁试和科试两种考试。

录取:童生通过岁试,即称为“生员”,俗称“秀才”。

乡试:唐宋时称“乡贡”“解试”“秋闱”。

录取:乡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会试:会试又称“礼闱”“春闱”。

会试取中者为“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目录1. 内容概览 (2)1.1 选官制度概述 (3)1.2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重要性 (4)2.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历史演变 (6)2.1 世袭制时期 (7)2.2 军功授爵制时期 (7)2.3 荐举制时期 (9)2.4 科举制时期 (10)3. 各阶段选官制度的特点 (11)3.1 世袭制的特点 (12)3.2 军功授爵制的特点 (12)3.3 荐举制的特点 (13)3.4 科举制的特点 (14)4. 选官制度与当时社会背景的关系 (16)4.1 世袭制与封建社会的联系 (16)4.2 军功授爵制与战国时期的军事斗争 (17)4.3 荐举制与汉代的士人文化 (19)4.4 科举制与隋唐时期的科举文化 (20)5. 选官制度的影响及历史意义 (21)5.1 对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 (22)5.2 对后世选官制度的影响 (23)5.3 对现代公务员制度的影响与启示 (24)6. 案例分析 (25)6.1 案例一 (26)6.2 案例二 (27)6.3 案例三 (29)1. 内容概览选拔标准是选拔官员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品德、才能、资历等方面。

品德是选拔官员的首要标准,要求官员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为人民服务。

才能是选拔官员的重要依据,要求官员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能够胜任工作。

资历是选拔官员的必要条件,要求官员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背景,能够胜任复杂的工作。

选拔程序是选拔官员的具体操作过程,主要包括推荐、考核、任命等环节。

推荐程序通常由朝廷或官吏推荐优秀人才,经过考核后予以任命。

考核程序包括笔试、面试、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以全面了解候选人的能力和品质。

任命程序则是将选拔出的人才正式任命为官员,赋予相应的权力和职责。

选拔方式是指选拔官员的方法和手段,主要包括科举制度、世袭制度、恩荫制度等。

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最主要的选拔官员的方式,通过举行科举考试选拔人才,分为进士、举人、贡士等级别。

中国历史上选官制度

中国历史上选官制度

中国历史上选官制度1.古代选官制度:在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主要依据血缘和世袭。

在大多数古代朝代中,首先由皇帝或君主指定贵族子弟为官员,他们被视为合适的治理者,拥有统治者家族的有利地位。

这种制度促使了大部分权力得以保持在少数家族之中,而普通民众很难获得官职。

然而,一些朝代对贵族子弟的选任方法也有所不同。

例如,在秦朝,以嬴姓的家族成员获得官职的机会更多,这是因为秦始皇更倾向于信任嬴姓家族。

在西周王朝,周天子采用严格的考试制度,以保证按照贵族特权和养成皇家血统来选拔官员。

2.科举制度的引入: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在唐朝时期,选官制度逐渐由世袭血统转变为科举制度。

唐朝实行了科举制度,以公平客观地选拔官员,并提供普通民众获得升迁机会的途径。

科举制度的基本理念是通过考试来评估个人的才能,选拔合适的人才出任官职。

科举制度一般包括三个阶段的考试:县试、府试和殿试。

学有所成的人通过这些考试可以晋升为官员。

这种制度在明清两朝尤其盛行,它使社会上的普通人有机会改变他们的社会地位,并使一些寒门出身的人有机会成为重要的政治家和学者。

因此,科举制度被普遍认为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3.推荐制度:除了科举制度,推荐制度也在中国历史上得到广泛应用。

推荐制度主要通过官员相互推荐来选拔合适的人选。

这种制度常常用于选择地方官员,并在宋代被普遍采用。

宋代的推荐制度被称为“荐用之法”。

它允许资深的官员和学者荐举值得提拔的人才。

在宋代,这种制度有助于选拔那些学术才能出众的人,并且一些官员通过推荐而获得了重要的官职。

在一些朝代,推荐制度也与科举制度相结合。

这种情况下,官员们首先通过科举考试晋升为官员,然后在官场中通过相互推荐来获得更高的职位。

4.其他选官制度的变化:除了上述主要的选官制度,中国历史上还有其他一些变化。

例如,隋唐时期存在着举荐制度,即允许民众向政府提供官员的候选人选。

这使政府能够更广泛地了解和选拔社会各界的人才。

都元帅制度是元代的一种选官制度,通过本地的都指挥使选举得出元帅。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PPT课件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PPT课件

一、荐举制度 1.游说、上书自荐
(四)自荐
东汉时,自荐式的仕途渐渐为世家所不齿。 魏晋南北朝时,更趋于没落。隋唐以后,上 书自荐往往仅作为君主“善政”的点缀,遇 有天灾地变,君主下诏求直言,而直言上书 的人也未必能够进入仕途,弄不好还会危及 身家性命。上书自荐的人数减少,以此得官 不易,自荐成为狭窄的险途。
二、科举制度 (一)隋代的科举制的创立
科举制度基本纠正了魏晋以来由世家 大族所垄断的用人和掌权状况,也削弱了 荐举的功能,表现出较为公开、公正的优 越性,为士人入仕开辟出一条新途径。科 举制度的确立,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的需 要,有利于更广泛地吸收人才。成为主要 的官吏选拔制度,历代奉行不替,直到 1905年。
(二)私人荐举
不拘一格发现人才。保举出来的人中不乏操守才 能皆备者,多有实际的办事能力。 “能以维持其二百年之国祚者,赖有此法以选拔 贤才耳。”(《清通考》卷五八《选举考》) 曾 国 藩 左 宗 堂 李 鸿 章
一、荐举制度
5. 私人荐举的弊端
(二)私人荐举
私人荐举建立在私人的人际关系和好恶爱憎 基础之上,往往存在着偏见和营私舞弊,容 易形成长官与部属之间的相互利用,加剧政 治腐败。 部属会阿谀奉承,夸功掩短,奔走行贿 长官借此笼络和发展自己的势力,有意夸 大被荐举人的优长,掩盖其缺失,甚至借保 举以纳贿
二、科举制度 (二)唐代的科举制的发展
所谓制举,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 科目多临时设置,平民子弟和官吏都可应 试。制举不常举行,在科举制度中不占重 要地位。
二、科举制度 (二)唐代的科举制的发展
武则天创立武举和殿试。武举由兵部主持。
二、科举制度 (三)宋代的科举制的完善
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五代时期藩镇 武人干政的教训,开始采取重用文臣、以 文制武政策。宋初大力发展科举制度,广 泛地吸收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参加政权。 扩大了录取规模。宋太宗在位21年,通过 科举而得官的将近一万人。宋仁宗在位41 年,单由进士一科而得官的就有4517人。

中国历代选官制度

中国历代选官制度

中国历代选官制度
中国历代的选官制度有多种形式,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进行介绍:
1. 古代王朝时期(夏商周秦汉)
在夏商周秦汉时期,官员的选拔主要依据血缘关系,即以贵族血统为基础。

君主或贵族通过世袭制或封爵制来选拔官员,权力主要集中在君主或贵族手中。

2. 倭乱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
在倭乱时期,官员的选拔主要依据功绩和个人能力。

由于战乱频繁,社会需要英雄和有才能的人来治理国家,因此通过选拔有军事才能和政治才能的人来担任官职。

3. 唐宋元明时期(唐宋元明)
在唐宋元明时期,官员的选拔主要依据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选官制度之一,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使得社会上的人们有公平的机会参与官员选拔。

科举制度分为进士科举和乡试制度,在唐宋时期达到了较为完善的程度。

4. 清朝时期(清)
在清朝时期,官员的选拔主要依据乾隆时期的皇考制度。

这一制度要求候选人必须通过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考试主要内容包括经史子集和政治理论等。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选拔制度,如选贤良方正制度和乡试制度等。

总的来说,中国历代的选官制度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形式,但
大都注重选拔有才能和德行的人才来担任官职,以促进国家的治理和发展。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1. 引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是一种特殊的政治制度,它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选官制度,中国古代国家可以选拔出有才能和能力的人才来管理国家的事务,这对于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进行详细介绍,包括选官的方式和程序、选拔的标准以及其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2. 选官方式和程序在中国古代,选官的方式和程序有多种不同的形式,以下是其中一些常见的方式:2.1 举荐制举荐制是一种通过举荐的方式选拔官员的制度。

在这种制度下,有才能的人士或权势家族可以通过向上级或官员举荐合适的人选来参与官职的竞争。

这种制度相对开放,也可以促进社会上各个阶层的人才得到发展的机会。

2.2 考试制考试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中一种非常重要且常见的方式。

它主要通过举行考试来选拔官员,考试的内容包括经学、政治、文学等方面的知识。

考试一般分为多个阶段,通过每一轮的选拔,最终选拔出优秀的人才来担任官职。

这种制度十分注重个人能力和知识水平,对于提升官员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3 筛选制筛选制是一种利用官员的任职经历和表现进行选拔的制度。

它通过官员的实际工作表现来评价其能力和素质,从而决定是否提拔或转任。

这种制度对于长期工作且有丰富经验的官员来说,更具优势,因为他们可以通过实际表现来证明自己的才能。

3. 选拔标准在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中,选拔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德才兼备德才兼备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重要标准。

官员应具备道德高尚的品质,如忠诚、廉洁等,并且具备一定的才能和能力来管理国家事务。

这种标准既注重了官员个人的道德修养,又注重了其实际能力的表现。

3.2 学问高强学问高强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项重要标准。

不同职位的官员需要具备不同领域的知识和能力,如经学、政治、军事等。

通过选拔具备学问高强的人才,可以保证国家事务的专业性和高效性。

3.3 品行端正品行端正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基本要求之一。

历代选官制度

历代选官制度

历代选官制度
中国历代有许多不同的选官制度,以下是其中一些重要的选官制度:
1. 考试选官制度(科举制):科举制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选官制度之一。

科举制在唐朝开始,到清朝废除。

根据科举制度,候选人需要经过一系列的考试,包括乡试、会试和殿试,最终由皇帝决定是否录取为官员。

科举制度重视文学才能和道德品质,为后来的中国官僚制度奠定了基础。

2. 任用制度:此制度在唐朝以前非常常见。

皇帝直接任命官员,官员的选拔主要依赖于皇帝的偏好和信任。

然而,这种制度也容易导致贪污腐败和权力滥用。

3. 推举制度:推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有多种形式。

一种是举荐制度,即由地方官员推荐有才能、有德行的人担任官职。

另一种是民选制度,即由人民通过选举决定官员。

这些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中一种民主化的体现。

4. 功绩选拔制度:某些历史时期,中国政府也实行过以功绩为选官标准的制度,即通过评定官员的战功或政绩来决定他们的晋升。

这种制度强调官员的实际表现,但也容易导致官员过分急功近利或为达成个人目的而不择手段。

这些是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的一些例子。

不同的制度在不同的时期和地区有所变化,中国的选官制度也受到了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如社会阶层、家族背景和政治氛围等。

古代选官制度

古代选官制度

古代选官制度古代选官制度是古代国家用来选拔政府官员的一种制度。

它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被认为是贯穿整个封建时代的一种制度。

这个制度可以追溯到汉代,最初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员,后来演变为推荐制度。

古代选官制度的核心是选拔有才能和德行的人才来担任政府官员。

为了保证公平公正,古代选官制度往往采用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源于隋唐时期,定期进行一次全国范围的考试,考试内容包括经史、礼乐、法律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通过考试的人会被称为举人,举人考试合格后,可以参加乡、县级的选拔考试,合格后称为秀才。

秀才考试合格后,可以参加府、州级的选拔考试,合格后称为举人。

举人考试合格后,可以参加省级的选拔考试,合格后称为进士。

进士考试合格后,可以参加礼部的由主考官进行面试,合格后称为状元、榜眼、探花。

最终,这些状元、榜眼、探花可以进入朝廷担任各级政府官员。

除了科举制度,古代选官制度还有推荐制度。

推荐制度是指地方官员可以推荐有才能和品德的人才来担任政府官员。

推荐制度主要依赖于官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人脉,通常只有富有、有权势的家族能够参与推荐制度。

推荐制度更加容易产生权力、财富的集中,因此在某些时期受到了批评和限制。

古代选官制度在中国古代政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通过科举考试或推荐制度选拔出了大量有才能和德行的政府官员,为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这种制度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科举制度注重的是书本知识,往往忽略了实践经验和能力。

同时,推荐制度也存在腐败、贪污等问题。

因此,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科举制度和推荐制度之间存在着相互制衡、相互竞争的关系。

总的来说,古代选官制度是古代国家用来选拔政府官员的一种制度。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科举制度和推荐制度是常用的选拔方式。

这些制度通过选拔有才能和德行的人才来担任政府官员,为古代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这些制度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课件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课件

历史发展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
选官制度逐渐向才学和军功转 变,如齐国的“选士”和秦国 的“客卿”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
实行九品中正制,即由中正官 对各地人才进行品评,以决定 其升迁或任用。
夏商周时期
选官制度以世卿世禄制为主, 即贵族世袭官职。
秦汉时期
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即由地 方长官在辖区内考察、选取人 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课件
目录
•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概述 • 察举制 • 九品中正制 • 世卿世禄制 • 征辟 • 科举制度
01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是指封建社会 时期,国家通过选拔贤才担任官 职,以实现国家治理的制度。
特点
选拔标准以德才兼备为主,选拔 方式以考试、推荐、考察等为主 ,选拔范围以士人为主,选拔程 序严格、规范。
门阀政治的形成
促进了世家大族的发展
九品中正制强化了门阀贵族的地位, 形成了门阀政治。
九品中正制为世家大族提供了政治上 的保障和利益,促进了其发展壮大。
人才选拔的局限性
由于选拔标准过于主观和片面,导致 人才选拔的局限性,限制了社会阶层 流动。
04
世卿世禄制
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世卿世禄制是指官吏们世世代代、父死子继,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的制 度。
力。
士人政治
征辟制度使得士人有机会进入官 场,参与政治决策,促进了士人
政治的形成和发展。
06
科举制度
定义与特点
定义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 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具有公平、 公正的特点。
特点
科举制度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拔官员的 主要依据,打破了门第、血缘等因素 的限制,使得更多的人才得以进入官 场。同时,科举制度也促进了教育的 发展和文化的传播。

中国古代史政治部分基础知识专题(六)·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史政治部分基础知识专题(六)·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选官用人乃国之大事,为了保证人才选拔,在我国的封建社会,国家一方面大力发展教育;另一方面不断探索和完善选官制度,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

“中兴以人为本”,自古有“得人皆昌”、“失贤者亡”之说。

因此认真总结中国古代选官用人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对我国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一)奴隶社会的选官制度—世袭制世袭制主要是依据血缘关系选拔官吏的制度,贵族依据血缘关系世袭爵位。

这是为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而服务的(二)封建社会的选官制度在中国古代史上,封建社会的选官制度是复习的重点内容。

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在长期的摸索之中,选拔官员的制度逐渐成熟,在历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军功授爵制战国时期开始实行。

战国商鞅变法时推行奖励军功,按功授爵,贵族无军功不再授爵的措施。

这一制度的实行,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特权,增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

它与战国时期战争频繁的状况相一致,但作为选官制度,还未发展成熟2、察举制两汉时期的主要选官制度。

为了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汉朝发展了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

这套制度包括察举、皇帝征召等内容。

其中,察举即选举,是一种由下而上的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

这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之一皇帝征召是由皇帝征召才能之士,由皇帝召见面试合格后授予官职察举制是根据人才的才能和品德,由地方官推选为官的制度西汉汉武帝时期这套选官制度基本成熟,为国家选拔了大量人才。

各方面突出人才的涌现,是汉武帝时期鼎盛局面出现的重要原因东汉时期,察举制注重孝廉一科。

察举主要是根据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称为乡举里选。

但随着地方豪强势力的发展,封建国家的基层行政组织日趋瘫痪,声望影响逐渐被官僚家族所支配,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

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发展起来*3、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

它将世家地主世代为官的特权通过选官制度确定下来,其选官的标准是门第高低。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课件--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课件--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以朱熹集注为解释依据。
僵 化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探究】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夏商西周 战国
汉朝 魏晋南北朝 隋唐至明清
世官制 军功爵制 察举制征辟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血缘关系) (军功) (家世品行学问)(家世品行学问) (学识)
①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 ②选拔方式由血缘、推荐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 ③选官范围由贵族化趋向平民化,由封闭到开放; ④选官主体由世家大族到中央政府; ⑤选拔程序更加严密细致科学,趋向制度化,更公平、公正、客观。
隋炀帝 始建进士科,科举 制度形成
武则天 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 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宋朝:科举制 科举制:宋代科举,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变。

宋朝大幅增加了科举录取名额,宋朝平均每年取进士数是

唐朝每年取进士数的十几倍。

殿试成为定制,由皇帝钦定名次,实行三级考试制度;考试

科目减少,进士科成为主要科目;北宋南北地域名额分配。
被评者
州郡中正官 品评
确定乡品
司徒府复核 吏部选官
授官
家世 道德 才能
家世
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士族。
隋唐:科举制
科举制: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的制度。(唐代通过恩荫、战功、赏赐得官者仍然很多)
隋文帝 废除九品中正制 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 选拔官员
唐太宗 增加了考试科目,以 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唐玄宗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 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吏民皆益爵三级,吏民能相安,皆赐 之六金

公子无功不当封

见功而与赏,因能而授官

高中历史知识点复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高中历史知识点复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高中历史知识点复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1.先秦:从夏朝到春秋,选官主要按爵位;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地主阶级改革才重视按军功授爵。

2.秦汉:西汉武帝时开始实行察举制,分察举和皇帝征召等,先重“孝廉”,德才皆备,到东汉时注重门第族望,世家大族形成。

3.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按照“中正”所评品级决定官员奖惩,反映了世家大族的垄断地位。

4.隋唐: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产生了科举制。

隋文帝时分科考试,隋炀帝时设进士科,唐太宗时以进士明经为主,武则天时设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任用高官主持考试。

科举制意义:打击门阀势力;扩大官吏来源;提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

5.宋元:北宋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分乡试、省试、殿试三级,实行糊名法,录取名额大增;王安石变法改革科举,不考诗赋,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考试成绩好的可直接授官。

6.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严格限制,为君主专制培养了忠顺奴才,但严重制约了中国科技、思想的发展。

从汉到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汉朝:主要实行察举制。

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

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

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人仕途,所以他们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

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

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依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

隋唐:实行科举制。

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科举制的影响:①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②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高一古代史选官制度知识点

高一古代史选官制度知识点

高一古代史选官制度知识点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国的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高一的古代史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本文将就这一知识点展开讨论。

首先,选官制度在古代中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代。

周代是古代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周王朝的建立为选官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周代,国家的最高权力集中在君主手中,但君主并不是仅凭血统继承,而是通过一种称为“封爵”制度的方式来选取。

在封爵制度中,君主将土地和爵位赐予功勋卓著的贵族阶层,这些贵族阶层即成为国家的统治者,其地位和权力由君主赋予。

这种通过封爵制度来选拔官员的方式,为后来的选官制度奠定了基础。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的选官制度逐渐完善。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隋唐制度。

隋唐时期,官员的选拔过程经历了科举制度和乡试、会试、殿试的考试方式。

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选官制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考试的方式来选拔官员。

科举制度从隋代开始逐渐普及,唐代时达到了顶峰。

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考试内容和形式都有所不同。

通过这种考试制度,唐代的官员选拔更加公平、透明,也使得人才选拔更加广泛。

唐代科举制度的成功之处在于其公正性和能力导向性。

另外一个值得一提的选官制度是明代的举人制度。

明代的选官制度以举人为中心,举人是通过举荐的方式选拔的,其选拔程序和标准都非常严格。

举人制度强调士人的德才双全,即需要具备一定的才华和高尚的品德。

通过这种制度,明代政府试图选拔出真正有才德的官员,提高政府的素质和效能。

然而,明代的举人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存在贿赂和门第之争的情况,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官员的选拔公正性。

除了以上几个典型的选官制度,还有一些其他的制度也值得关注,比如唐代的连中三元制度和明清时期的八股文。

连中三元制度是为了选拔出品学兼优的官员而设立的制度,它要求官员在一定时间内取得三项优异的成绩,例如在科举考试中取得高分、在刑法执法中没有严重失误、在地方辖区中无严重事故等。

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政治体制,几千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的政治演变和社会发展。

本文将从选官制度的起源、发展和特点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选官制度的起源与发展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可以追溯到早期的部落社会。

当时,部落首领通过选举产生,这种选举制度也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选官制度的基础。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个朝代相继建立了不同形式的选官制度。

1. 前秦(公元前384年-前206年):在这个时期,选拔官员主要依靠世族、豪强。

地方官的任命多是由朝廷直接派遣,中央官的选拔则主要通过考试和推荐等方式进行。

2. 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在这个时期,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朝廷逐渐改变了古代选官制度,开始实行科举制度,即通过文化考试选拔官员。

这种制度的最大特点是公平公正,凡有才学者皆有机会参加考试。

科举制度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政府官员的素质和能力。

3. 唐朝(618年-907年):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鼎盛的一个朝代,它的选官制度更加完善。

唐朝设立了明经举、明经试、明经教等科举制度,选拔了大批杰出的人才。

同时,在地方上也采用“县举”的方法选拔官员,使得政府的官员队伍更加广泛。

二、选官制度的特点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形成了一些显著的特点,这些特点影响深远,并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

1. 社会地位决定选拔范围:在古代,官员的选拔与个人的社会地位密切相关。

世族和豪强阶层在选拔中享有优势,这导致了选官制度的不公正性和阶级性。

直到唐朝的科举制度出现,这种不公平的情况才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2. 考试为主要选拔方式:古代选官制度中最具影响力的方式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初期的考试主要侧重于文化程度和经验,而到了唐朝的科举制度,注重考察候选人的才学和能力。

3. 官员流动性较大:与现代官员任期制度不同,古代官员在任期满之后,一般会被调往其他地方继续任职。

这种制度使得官员具备更广泛的经验和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地方政治的稳定和发展。

中国历代选官制度

中国历代选官制度

中国历代选官制度中国历代选官制度是指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这一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多个演变和改革。

早在西周时期,中国开始出现了官吏选拔制度。

西周时期的贵族地主通过世袭制度来任命官吏,地位和权力的传承基本上在家族之间进行。

随着国家发展和实力的增强,由于世袭制度存在的问题,如官僚腐败、能力不足等,使得选官改革成为必要。

秦始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推行了官僚制度,以选任官员。

这一制度两千多年来的选拔标准主要是通过科举考试。

唐朝开创了科举制度,让士人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员。

科举制度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最终选拔出合适的官员。

隋朝推行了乡试制度,唐朝时文科范围扩大,到了宋代进一步扩大了范围,甚至还发展了特殊科目。

宋代时期,科举制度达到了顶峰,成为中国历史上选官制度最完善和最先进的时期。

科举制度在宋代以后继续沿用,并在元、明、清等朝代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科举制度有效避免了贵族世袭的问题,确保官员能力标准化。

从某种程度上说,科举制度给中国封建社会带来了稳定和发展。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考试中需要投入大量的金钱和时间,考试经费和考生的经济负担较大。

其次,科举考试对于文学才华有一定的偏重,容易产生以文学能力评判全部官员的问题。

此外,科举制度还限制了官员的来源范围,培养了一些官僚主义。

到了近代,西方的洋务运动和战胜列强的压力使得中国开始思考官员的选拔和管理问题。

清末维新运动中的戊戌变法和百日维新尝试了一些选官改革的措施,希望能够引进西方的现代化制度。

不过这些尝试都未能成功,中国在晚清时期内忧外患的形势下未能彻底改革官员选拔制度。

总体来说,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经历了从世袭制到科举制,再到近代的改革尝试。

科举制度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近代以后,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现代化制度,并不断改革官员的选拔制度。

中国历代选官制度

中国历代选官制度

中国历代选官制度卿建1.夏、商、西周:世官制(世卿世禄制):盛行于夏、商、周时代,在中国古代社会一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它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依血缘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

凡定爵位与官职者都世代享有采邑和封地。

2.春秋至战国中期:此时的选官制度杂乱无章,带有主观随意性,还没有实现制度化。

但已经发生了全新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世官制,使贵族世袭制向官僚制度转变。

一些“士”“客卿”凭借才能取得了官位。

3.战国中期至秦朝:军功爵制:此时各诸侯国的变法,确立了一系列的文官制度,如任免制、推荐制、郎官制、任人法,但主要是按军功授爵。

军功爵制打破了奴隶主贵族世袭爵位的制度,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增强。

4.两汉:汉朝建立了一整套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有察举和征召。

察举制:即选举,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主要有秀才和孝廉两科。

察举制,初期以“乡举里选” 为依据,注重乡里舆论对某位士人德才评判的权威性。

在选官制度日趋腐朽的情况下,出现了一批世代为官、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的豪门大族,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发展起来。

后期,宦官把持用人大权,选官制度更加腐朽,出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的腐朽居面。

征辟制:征辟,又叫征召。

是汉武帝时推行的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制度,就是征召名望显赫的人士出来做官,主要有皇帝征聘和府、州郡辟除两方面,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

皇帝征聘是采取特征与聘召的方式,选拔某些有名望的品学兼优的人士,或备顾问,或委任政事。

皇帝征聘,为汉代最尊荣的进仕之法,被征者来去自由,朝廷虽可督促,如坚不应命,亦不能强制;且于既征之后,地位也不同于一般臣僚,大都待以宾礼。

辟除是高级官员任用属吏的一种制度。

汉代辟除官吏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三公府辟除,试用之后,由公府或由公卿荐举与察举,可出补朝廷官或外长州郡,故公府掾属官位虽低,却易于显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选官用人乃国之大事,为了保证人才选拔,在我国的封建社会,国家一方面大力发展教育;另一方面不断探索和完善选官制度,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

“中兴以人为本”,自古有“得人皆昌”、“失贤者亡”之说。

因此认真总结中国古代选官用人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对我国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一)奴隶社会的选官制度—世袭制世袭制主要是依据血缘关系选拔官吏的制度,贵族依据血缘关系世袭爵位。

这是为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而服务的(二)封建社会的选官制度在中国古代史上,封建社会的选官制度是复习的重点内容。

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在长期的摸索之中,选拔官员的制度逐渐成熟,在历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军功授爵制战国时期开始实行。

战国商鞅变法时推行奖励军功,按功授爵,贵族无军功不再授爵的措施。

这一制度的实行,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特权,增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

它与战国时期战争频繁的状况相一致,但作为选官制度,还未发展成熟2、察举制两汉时期的主要选官制度。

为了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汉朝发展了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

这套制度包括察举、皇帝征召等内容。

其中,察举即选举,是一种由下而上的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

这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之一皇帝征召是由皇帝征召才能之士,由皇帝召见面试合格后授予官职察举制是根据人才的才能和品德,由地方官推选为官的制度西汉汉武帝时期这套选官制度基本成熟,为国家选拔了大量人才。

各方面突出人才的涌现,是汉武帝时期鼎盛局面出现的重要原因东汉时期,察举制注重孝廉一科。

察举主要是根据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称为乡举里选。

但随着地方豪强势力的发展,封建国家的基层行政组织日趋瘫痪,声望影响逐渐被官僚家族所支配,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

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发展起来*3、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

它将世家地主世代为官的特权通过选官制度确定下来,其选官的标准是门第高低。

在此基础上,士族阶层形成4、科举制度隋唐以后中国古代主要的选官制度,从隋朝一直沿用到1905年,对后世影响深远。

科举制与察举制的不同主要在于科举制是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员的选官制度,其选官的主要依据是考试成绩(1)隋唐时期确立发展①科举制兴起的原因:从根本上讲是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地主阶级中士、庶族力量对比变化的反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兴起、士族地主衰落,阶级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加上封建统治者需要抑制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必然要改变魏晋以来的选官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让庶族参与政权,扩大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同时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②隋朝开始确立: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期,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唐朝进一步完善发展:唐太宗时期,增加了考试科目,以明经、进士两科为主;武则天时期,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还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期,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2)北宋时期进一步发展①发展表现:北宋严格了科举考试程序,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

其中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科目;在考试方法上实行糊名法,以防止考官舞弊;录取名额比唐朝大大增加在王安石变法中,对科举制度进一步进行改革: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进士科不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②作用:科举制的发展为各阶层的读书人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使北宋的政权基础进一步扩大,也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但录取人数太多必然导致出现官吏多而杂的局面,是造成冗官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3)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发展—八股取士①明清时期,由于封建制度的日趋衰落,封建统治者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制度。

在选官制度方面,通过八股取士的办法,加强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控制,培养封建统治的忠顺奴才②八股取士的内容: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不允许发挥个人见解;答题的文体,有严格的规定,分为八个部分,所以称为八股文③作用: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和科技文化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发展(4)清朝末年对科举制度的改革清末,帝国主义的侵略加剧,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为了挽救民族危亡,维新派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在变法中,为培养维新人才,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即废除八股取士,改试策论,开设经济特科,以选拔实际有用人才。

但很快随着变法的失败而被废除(5)进入20世纪以后,由于国内形势的巨变,封建的科举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

1905年,清政府下令废除科举制。

至此,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历史上主要的选官制度,结束了其历史使命注意:1、科举制度废除的原因:①科举制度本身存在许多严重的弊端,阻碍了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选拔;②西学的传播,对科举制度形成了巨大的冲击,科举制度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③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动,削弱了科举制度赖以存在的根基,“读书致仕”的价值观念发生动摇;④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不少士人忧国忧民,不再热衷于科举制度,积极入世,注重经世之学2、科举制度废除既有利于社会现代化的同时,但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中国社会与文化的断层。

(1)首先有利于教育的近代化,废除科举推动了洋务运动后兴办近代学堂的高潮和新教育制度的建立与初步完善;其次有利于思想的近代化,废除科举有利于新兴知识分子群体接受自由民权思想,日益获得独立的人格和开放的思想。

辛亥革命的兴起有赖于这一点。

(2)但是不可避免地,科举制度的废除也给中国社会与文化造成了断层,正如黄仁宇所言:“科举制度的废除,从此上下两层社会被打成两截,无法得到有效的沟通”。

因为农村文化生态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

(6)科举制度的作用和影响①科举制创立的意义(积极作用):科举制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起到了抑制门阀的作用;扩大了官吏来源,使庶族地主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参加了政权;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推动了教育的发展;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地方豪门士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促进了文学的繁荣②科举制度的消极影响: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极大的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压抑了科技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是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但是其弊端的出现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极端强化的产物,并非考试制度本身科举制度对中国及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西方国家的文官选拔制度、我国现代的教育制度和干部选拔制度都是对中国科举制度的继承和发展二、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认识1、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经过两个阶段,即世袭阶段和选举阶段。

从选官的角度讲,奴隶社会是世袭社会,主要制度是世袭制度;封建社会至今是选举社会。

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制度是两汉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朝至1905年的科举制。

从察举制到科举制,是从推荐到考试的进步,其公平性、合理性得以发展,是中国在选官制度的探索中的一大进步2、要用继承和发展的观点认识我国古代选官考试制度的变革和发展。

(1)经验教训:①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②完善考试制度,有利于人才选拔;③要用德才兼备敢言直谏者;④任人唯亲、姑息养奸则危害严重;⑤我们要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正确观念(2)联系现实:我国当前推行的考试改革体现了组织和发展教育事业的国家职能。

我国的考试改革要始终坚持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高等学校扩大办学自主权的原则。

这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

注意对比,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和现在的考试改革有着本质的不同。

还要认识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选拔与任用、考核评价、流动配置、激励监督的制度,形成有利于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机制。

中国古代选官用人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对我国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规律(1)古代选官和用人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社会兴衰。

因此,选官制度是保证和巩固统治者统治的重要举措。

(2)历代选官制度在执行初期都主要起到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但这些制度在执行的后期,逐渐影响和阻碍社会的发展。

(3)选官制度的主要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标准逐步趋向公开、公平、客观。

(4)影响我国时间最长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度,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选官方式。

明朝之前的科举制度推动了我国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积极性占主导地位;但明朝之后的科举制度消极作用占据主导地位,成为一项愚民政策,阻碍了社会进步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4、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可借鉴的经验和原理通过回顾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可知自三代到明清,选官制度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从世界的范围来看,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显然独具特色,其系统、完整、严密与历史悠久,堪称世界之最。

我国古代选官制度中有一些基本原理可供今人借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考选。

这里所说的“考选”,就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之意,其与西方人事行政学中“考选”概念大体相同。

以考试来选用人才,是人类经过长期摸索探求之后做出的最佳选择。

考选制度,应该是也必须是包含着这几种基本精神:公开平等、竞争择优、量才使用、内行管理。

我国科举时代的考试,基本上体现了这些原则—尽管存在着极大的不彻底性。

由此带来的重大社会效应之一,便是产生了所谓的社会流动—主要指社会下层人物进入统治阶级。

这种社会流动有利于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有利于扩大封建统治基础,从而给社会带来一定程度的活力和生机。

同时,科举制时代的考试又是多层次的,多层次的考试,不仅对于保证选取人才的可靠性、正确性与客观性起着积极作用,而且对于“任人唯亲”的用人路线也有一种抑制作用。

此外,实行考选,对提高封建官员的素质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总之,考选制度天然具有一种强大的约束力,它制约应试者只有具备良好的素质方能胜利通过此门。

(2)多渠道选拔。

我国古代选拔官吏,无论是察举制时代,抑或是科举制时代,其选用人才的途径都是多种多样的。

即使在世官制时代,亦有乡举里选制度作为世官的补充。

古代选官之所以要多渠道,目的在于保持社会各种势力的政治平衡。

每一个时代的各种仕途,又有主次之分,有一种仕途居主导地位,是该时代具有标志的意义的仕途,其它多种仕途与主导仕途共同构成该时代选官制度的总体。

具体地说,世官制时代,主导仕途为世官,其它仕途主要是乡举里选;察举制时代,主导仕途为察举,其它仕途有任子、军功、辟除、荐举、征召、太学生、吏道等;科举制时代,主导仕途为科举,其它仕途有学校试、荐举、补荫、吏道等。

这种多渠道、分主次的选官模式,有利于调动社会各层次的能动因素,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