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鸿全优设计】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第11课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讲解与例题 苏教版必修3
【语文】苏教版必修3《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课件
①从语言的角度来看,文章多处运用比喻、 拟人修辞手段。例如在阐述“传统文化”与 “文化传统”两个概念的区别时说两者“差 别之太,几乎可以跟蜜蜂和蜂蜜的差别相媲 美”,在论述“财富”与“包袱”的关系时, 文章写道“传统不是可以随气温而穿脱的外 衣,甚至都不是可“固发育而定期蜕皓的角 质表皮…”这就使语言生动形象,化抽象为具 体。 ②从论证的角度看,文章在使用修辞手法, 援引事例时使用了类比的论证方法,这使说
[问题探讨]
阅读“财富和包袱”这一 部分,以后面三个小节为 例,说说文章是如何做到 严密论证的。(课本65页)
2019/3/29
——— 这三节是节选部分的最后三节,起着概 括本部分和全文的作用。首先提示辩证地把握传 统的两重属性并非易事,指出由于认识偏差而引 发出的两种倾向带来的严重后果。这里用了比喻 论证的方法,如把传统比喻为时装,比喻为文物 等。再从正面分析传统为什么是财富而不是包袱 的道理,否定了前面的比喻的不当,指出传统是 内在物,是人群共同体的品质和精神。这里和前 一节形成正反对比,用了对比论证。最后进一步 明确,说明这种内在物的本质属性和由来,阐明 应取的正确态度。
2019/3/29
—— ①当前流行的东西被人接受.肯定有 其夸理的东西。 ②新事物的产生往往很幼稚,肯定有其不成 熟的地方。 新事物的产生与传统的东西产生矛盾是合理 的。
④我们不能盲目“追风”,因为流行仅是一 种外在形式,它不一定适合于你。正像 赫尔岑所讲:“流行感冒也是好的吗?”
2019/3/29
2019/3/29
总体结构
总————分————总 • 传统 传统文化 两重性 • 文化传统
•
2019/3/29
资料
• 1966年5月开始的“文化大革命”确实是在革 中国文化的命。八月份开始,“破四旧”的烈火 烧遍中华大地。寺院、道观、佛像和名胜古迹、 字画、古玩作为“封、资、修”立即成为红卫兵 们的主要破坏对象。举例来说,中国第一个佛教 寺院是东汉初年在洛阳城外营建的白马寺,为中 国“释源祖庭”。“破四旧”时它自然难逃洗劫。 寺院旁边有个白马寺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率领 农民去革命,乱砸一通,一千多年的辽代泥塑十 八罗汉被毁,两千年前一位印度高僧带来的贝叶 经被焚。稀世之宝玉马被砸烂。几年后,柬埔寨 流亡君主诺罗敦.西哈努克指名要朝拜白马寺, 周恩来赶紧下令将北京故宫里的贝叶经和京郊香 山碧云寺的清代十八罗汉运到洛阳,来个冒名顶 2019/3/29 替,才解决了外交难题。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了解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概念和内涵。
2、探究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作用。
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认同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探究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价值和作用。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认同和传承意识。
三、教学过程1、导入本节课的导入,可以用一个简短的视频来展示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是如何在生活中体现的,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
2、讲解(1)传统文化的定义和内涵通过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文化背景中出发,辅以具体的案例来讲解传统文化的定义和内涵,例如中国的传统节日、历史人物、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2)文化传统的作用和价值通过阐释文化传统的作用和价值,引导学生了解文化传统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大团结、塑造人们优秀品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让他们了解文化传统的传承对于推动现代化进程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性。
3、探究(1)分组讨论分成小组,让学生们利用互联网资源,探究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在现代社会中的具体体现和作用。
(2)小结展示让每个小组汇报他们的研究成果,并让学生们相互交流,进一步增强对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认识和传承意识。
4、评价(1)课堂评价通过课堂讨论、学生汇报、同桌互评等方式进行本节课的课堂评价。
(2)作业评价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一次或多次关于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现代转化的调查,落实到实际生活中并记录,以此激发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对文化传统传承的积极性。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们对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了解还不够深入、认识不够全面,需要在后续教学中进一步加强他们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环节时,我发现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以便能够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并传承发扬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传承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责任和使命。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学设计 苏教必修3苏教
高中语文第三专题《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学设计苏教必修3苏教《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学目的要求:1、知识目标:掌握文本所表现的内容,理解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区别,初步了解传统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2、能力目标:了解破立结合的写作方法,掌握比照论证、比喻论证的使用和作用。
体会作者语言表达的严密性和整散结合的特点。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懂得传统的重要作用,要继承传统并能在继承中创新。
教学重点:掌握文本所表现的内容,理解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区别,初步了解传统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了解破立结合的写作方法,掌握比照论证、比喻论证的使用和作用。
体会作者语言表达的严密性和整散结合的特点。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教师树立自我的议论文教学思路,并在此根底上进一步传授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
我们首先来看一组词语:像蜜蜂和蜂蜜、油菜和菜油等这些属于回环词。
今天我们所学的“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就是一组回环词组。
可见中国的文字和语言是非常有意思的。
但他们的意思很接近但又不全相同。
二、解析课题。
现在让我们首先来阅读课文的第二、三局部,先弄清楚这两个概念。
请大家迅速默读课文的二、三两局部,完成以下表格。
解说定义特性传统文化 1 3 5文化传统 2 4 6教师指导填写:明确:空格1、“落脚在文化〞,“对应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或“通常称文化遗产〞;空格2、“落脚在传统〞,“对应于传统文化〞或“简单称民族精神〞。
问题1、在给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作界定解说时,作者引出了全称的概念,但是在两个全称前都加上一个“大概〞,请分析作者这样写的原因。
明确:这表达了作者语言表达的精确性,因为对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的解说有许多种,这仅仅是作者所理解的一种。
问题2、为了清晰地解说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这两个概念,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明确:主要运用了比照的手法。
下定义有自己特定的格式和规那么。
一般而言,它的根本格式是:A是……B。
同时,它不能用例举法,不能用否认式,不能用比喻等修辞。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三第三专题之《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案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三第三专题之《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案《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教案目标要求:1、把握"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两个概念区别和联系。
[来源:Z学会辨证地认识思考问题。
3、学会正确对待文化[来源:Z课时设置:1教时[来源:学_科_网Z_X_X_K]第1教时第一课时一、识记字音字形词语:媲pì美箝qián制自戕qiāng攻讦jié污垢gòu一蹴cù 而就威慑shè蜕tuì 除攻讦:揭发别人的过失或阴私而加以攻击。
媲美:美好的程度不相上下;比美。
应运而生:原指顺应天命而降生,后泛指随着某种形式而产生。
明日黄花:比喻过时或无意义的事物。
斑驳陆离:形容色彩错杂纷繁。
抱残守缺:形容保守不知改进。
余风遗响:遗留下来的风气影响等。
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
形容事情轻而易举的完成。
昙花一现:昙花开放后很快就凋谢。
比喻突然显赫起来的人或流行一时的事物很快消失。
孤芳自赏:比喻自命清高、自我欣赏。
刮垢磨光:比喻教育人、培养人才。
本文指破坏传统文物的本来面目。
二、了解作者:庞朴,1928年生于江苏淮安,汉族。
1954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生班毕业,任教于山东大学。
1974年调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历史研究》杂志从事编辑工作,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副编审、副总编和《历史研究》主编等职。
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人类科学发展文化史》国际编委会中国代表。
现为"国际简帛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著作有《沉思集》《公孙龙子研究》《一分为三--中国传统思想考释》《当代学者自选文库--庞朴卷》《白马非马--中国名辩思潮》《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帛书五行篇研究》等。
[来源:学*科*网]三、背景介绍:本文是一篇学术论文,写于1991年4月。
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外国尤其是港台新儒学的兴起,再加之改革开放以后比较宽松的政治思想环境,在中国大陆,兴起了一股文化热,学术界普遍对即将过去的一个世纪进行反思,试图总结中国长期革故鼎新运动中的经验教训,对于一些过激的口号和行为作出了理性的分析。
语文必修3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一《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精品教案(二)
语文必修Ⅲ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一《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精品教案(二)导语设计测试导入去年,一部韩剧《大长今》风靡了大江南北,在国内又一次引发了收视热潮。
我们已经记不清这是多少次被“韩流”侵袭了。
针对这一文化现象,在网上进行了激烈的论战,大家各执一辞,观点不一。
但不可否认的是,自改革开放以来,包括“韩流”在内的外部文化目不暇接地进入我们的视野。
外来技术的先进性,外来管理的科学性,外来物质的丰富性,让部分人产生了眩晕,以致有人认为“月亮还是外国的圆”,他们全盘接受外来文化,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
当然,也有不少人从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享乐、腐败、道德沉沦等现象里提出了“回归传统”的口号。
面对冲击,我们该如何正确对待我们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去寻找答案……文本解读知识积累1.背景介绍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外国和港台新文化的交流,再加之改革开放以后比较宽松的政治思想环境,在中国大陆,兴起了一股文化热,学术界普遍对即将过去的一个世纪进行反思,试图总结中国长期革故鼎新运动中的经验教训,对于一些过激的口号和行为作出了理性的分析。
在文化探究方面,理论界也比较活跃。
也有人提出了“回归传统”的口号,读经、复兴儒学,成为一时的时尚。
针对这种种现象,本文从文化学的角度,作出分析。
2.基础积累字音媲.(pì)美箝.(qián)制自戕.(qiāng)攻讦.(jié)污垢.(gòu)一蹴.(cù)而就威慑.(shè)蜕.(tuì)除词义攻讦:(因利害冲突)揭发别人的过失或阴私而加以攻击。
明日黄花:比喻过时或无意义的事物。
斑驳陆离:形容色彩错杂纷繁。
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
形容事情轻而易举地完成。
昙花一现:昙花开放后很快就凋谢。
比喻突然显赫起来的人或流行一时的事物很快消失。
刮垢磨光:比喻教育人、培养人才。
语文必修3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一《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最新同步教案
语文必修Ⅲ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一《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最新同步教案《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案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内涵及其意义,理解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区别,正确看待两者。
过程与方法: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经历和已学得的知识,表述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学习关系性议论文的写法以及正反议论、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说理方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正确对待文化,增强学生对祖国文化遗产的认识。
教学重点: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教学难点:理解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区别。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作者简介:庞朴,1928年10月出生于江苏省淮阴县,学者。
先后在山东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任职。
曾任山东大学讲师、《历史研究》主编等职,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科学文化发展史》国际编委,国际简帛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著作有《沉思集》、《儒家辩证法研究》、《庞朴学术文化随笔》等。
有兴趣可上网查看庞朴的博客:/m/pangpu三、出示教学目标:1.认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内涵及其意义。
2.理解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区别,正确看待两者。
3.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经历和已学得的知识,表述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四、阅读全文,思考为全文的思路列出提纲。
1.引出论题:传统的作用传统与文化的联系与区别2.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概念传统文化的特点传统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如何对待传统文化3.文化传统:文化传统的概念文化传统的形成文化传统的作用文化传统的发展变化4.财富和包袱五、阅读传统文化部分,理解什么是传统文化,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述的。
1.传统文化的概念。
历代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
2.传统文化的发展有何特点?有的变为新的内容和形式;有的化为明日黄花;有的播迁他邦,重振雄风;有的昙花一现,未老先亡。
3.你能分别举例进行说明吗?对应的分别为:对联,红灯笼;线装书,黄包车;武术,中药;鼻烟壶,阴阳宅。
苏教版语文高一《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学设计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学设计庞朴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明确“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理解文章的论述特点:由浅入深,逻辑性强(先阐释概念的含义,再论述两者的辩证关系);抽象事理与形象说明有机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们身边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辩证地分析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中的精华与糟粕,树立为繁荣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而奋斗的责任心。
学习重点明确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辩证关系。
学法点拨在诵读基础上明确全文的结构特点和论述的思路,进而把握全文内容,体会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辩证关系。
释词义媲美:美(好)的程度差不多;比美。
抱残守缺:抱着残缺陈旧的东西不放。
形容思想保守,不知改进。
明日黄花:比喻过时或无意义的事物。
明日,指重阳节后。
黄花,菊花。
昙花一现:原来比喻事物难得出现,现在用来比喻某些事物或人一出现就很快消逝。
销声匿迹:销声,不公开讲话。
匿,隐藏,指隐藏起来或不公开露面。
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
一蹴而就;蹴,踏。
就,成功。
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
攻讦:(因利害冲突)揭发并攻击他人的过失或阴私。
斑驳陆离:形容色彩错杂纷繁。
解文题本文节选自《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3年4期,有改动。
文章主要论述了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内涵及辩证关系,对于目前情况下,如何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关系,具有指导意义。
识作者庞朴,生于1928年,江苏淮安人,1954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研究生毕业。
曾任山东大学讲师、《历史研究》主编等职,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科学文化发展史》国际编委,国际简帛研究中心主任。
庞朴的专业领域为中国古代思想史和文化史。
为学善于小中见大,爱用“汉学”方法钩稽“宋学’’课题,写出别具风格的文章:其《说“无”》《相马之相》《解牛之解》,便是常为人们称道的代表作。
1982年,庞朴率先发出“应该注意文化史”研究的时代性呼声;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曾就文化学、文化史、文化传统与现代化诸问题,数十次地发表演说撰写文章,推动文化研究热潮的前进。
苏教版-语文-高一苏教语文必修三练习3.11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11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时间:45分钟分值:60分)一、基础巩固(每题3分,共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妥.(tuǒ)善捉摸.(mō) 昙.(tán)花一现B.媲.(pì)美咀.(jǔ)嚼褒.(bǎo)贬不一C.烙.(luò)印自戕.(qiānɡ) 一蹴.(cù)而就D.攻讦.(jié) 束缚.(fú) 有史可稽.(jī)解析B项,褒bāo;C项,烙lào;D项,缚fù。
答案 A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威慑诀裂消声匿迹禁忌B.蜂蜜筛选与时具进沮咒C.明辨发掘逆烦心理钳制D.凝聚惰性抱残守缺推崇解析A项,诀—决,消—销;B项,具—俱,沮—诅;C项,烦—反。
答案 D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文化传统的变化无论如何总是缓慢的、渐进的,不会一蹴而就,即使在社会急剧________的革命时期也是如此。
②谁要想拉住传统前进的脚步,________传统变化的趋势,纵或得逞于一时,终将徒劳无功,而且往往要激起逆反心理,促成精神危机。
③这部影片情节生动,感人至深,故事主人公的________就是著名体操运动员桑兰。
A.变幻阻挡原型B.变换阻挡原形C.变幻阻挠原形D.变换阻挠原型解析①“变换”与“变幻”都是动词,都有变化之意。
不同的是“变换”指事物的一定形式或内容换成另一种,多指具体的事物;“变幻”指不规则地改变,多指抽象事物。
②“阻挡”与“阻挠”都有阻拦的意思。
不同的是,表达的程度有轻重之分。
“阻挡”侧重在“挡”,所用方式比较单一,程度比“阻挠”轻一些;“阻挠”侧重在“挠”,有扰乱之意,程度比“阻挡”重一些。
③原形:本来的形状,原来的形态。
原型:原始的模型,特指文学艺术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
答案 A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A.面对互联网如日中天的发展形势,有人认为电子图书将是图书出版界的未来之星,传统的纸张印刷书籍将成为明日黄花....。
语文必修3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一《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最新同步教案5
语文必修Ⅲ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一《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最新同步教案《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案5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通过文本的学习,了解传统的内涵、本质意义,从而正确的对待传统2.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经历和已学得的知识,表述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3.学生能够了解正反论证、比喻论证等说理方法的作用,学习运用这些论证方法以提高议论文阅读和写作能力教学重、难点:传统、传统文化、文化传统等一些概念的把握以及这些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教学过程:一,导入“文化”中国人见面鞠躬作揖,是因为中国人的性格内向;西方人见面握手拥抱,是因为西方人性格外向。
外向,所以伸出手去握别人的手;内向,所以伸出手握自己的手。
这就正如中国人吃饭用筷子夹,是内向用力;西方人吃饭用刀叉戳,是向外用力,一向内,一向外。
故西方文化的象征物为十字架,中国文化的象征物是太极圈。
文化无疑是林林总总的文化现象构成的。
二.浏览课文,找出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定义,特点,列出关键词。
作者认为,传统文化的落脚点在“文化”,是相对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言的,包括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如民族服饰、生活习俗等等,简言之就是文化遗产。
有形的。
文化传统的落脚点在“传统”,它不可捉摸却无所不在,产生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反复实践,从而形成为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简言之就是民族精神。
无形的。
板书关键词:传统文化:“文化”文化遗产有形的。
时代性民族性文化传统:“传统”民族精神无形的惰性渐变性三.提问:文章中作者阐述了一个怎样的基本观点?明确: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既是财富,又是包袱。
运用它而不被其吞没,防止它而不拒之千里之外。
四.讨论你所了解的传统文化。
如:传统习俗:正月十五闹元宵、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团圆赏月传统建筑:四合院、兵马俑、皇家园林、徽居传统文艺:诗词歌赋、戏曲、皮影戏、武术、飞天、壁画、乐器、书法、刺绣、瓷器、太极,文房四宝、玉雕、青铜器传统思想:儒家思想问1:有没有糟粕?有没有现在还残存的?学生举例,教师补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1.能够准确把握“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两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学会辩证地认识、思考问题。
2.学习关系性议论文的写法,掌握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类比论证等说理方法,并能运用其中的某种方法进行习作。
1.连线作者庞朴,生于1928年,江苏淮安人,中国现代学者。
主要著作有《沉思集》《稂莠集——中国文化与哲学论集》《一分为三——中国传统思想考释》《白马非马——中国名辩思潮》《儒家辩证法研究》《庞朴学术文化随笔》等。
2.探寻背景本文是一篇学术论文,写于1991年4月。
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外国尤其是港台新儒学的兴起,再加之改革开放以后比较宽松的政治思想环境,在中国大陆兴起了一股文化热,学术界普遍对即将过去的一个世纪进行反思,试图总结中国长期革故鼎新运动中的经验教训,对于一些过激的口号和行为作出了理性的分析。
在文化探究方面,理论界也比较活跃,也有人提出了“回归传统”的口号,读经、复兴儒学,成为时尚。
针对这种种现象,本文从文化学的角度,作出分析。
1.识字注音(1)重点字媲.美(pì)昙.花一现(tán)攻讦.(jié)一蹴.而就(cù)钳.制(qián)蜕.除(tuì)得逞.(chěng)惰.性(duò)(2)多音字2.字形辨认3.词语释义(1)明日黄花: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
明日,指重阳节后。
黄花,菊花。
(2)昙花一现:原来比喻事物难得出现,现在用来比喻某些事物或人一出现就很快消逝。
(3)余风遗响:遗留下来的风气、影响等。
(4)应运而生:原指顺应天命而降生,后泛指随着某种形势而产生。
(5)时过境迁:随着时间的推移,境况发生变化。
(6)孤芳自赏:比喻自命清高,自我欣赏。
(7)面目全非:事物的样子改变得很厉害(多含贬义)。
(8)不堪设想:事情的结果不能想像,指会发展到很坏或很危险的地步。
(9)刮垢磨光:刮去尘垢,打磨光亮。
比喻仔细琢磨、精益求精。
也指精心造就人才或勤苦学习。
4.词义辨析(1)包括·包含·包罗同:都是动词。
都有“容纳在内,总括在一起”之意。
异:“包括”着重指“总括”,着眼在数量、范围上列举各部分或其中一部分,对象不限于抽象的事物;“包含”指“内里含有”,包容含有,着眼于事物的内在关系,对象常是抽象的事物;“包罗”着重指网罗很多或一切,着眼于广大的范围、众多的事物。
判断正误:①除少数国家以外,多数国家公民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的,包括..新闻主播,只要不捏造事实就没问题。
(√)②集团回应称,网上流传的收据出自下属公司,费用包含..试印及邮寄费等。
(√)③宜兰香格里拉休闲农场是世间最丰富的自然教室,里头的生物种类包罗..万象,有猕猴、树蛙、萤火虫、蝴蝶(凤蝶)和各式植物。
年纪不分大小,都适合来这里学习属于大自然的珍贵知识。
(√)(2)销声匿迹·杳如黄鹤同:都有“人或物不见了”的意思。
异:“销声匿迹”指隐藏起来,不公开出现;“杳如黄鹤”比喻无影无踪或下落不明。
判断正误:①要想从根本上杜绝所有领域的摊派性捐助,让权力索捐早日销声匿迹....,不仅要规范和约束政府的权力,更关键的是,应当赋予公众监督的权利,让政府的日常行为置于强有力的聚光灯下。
(√)②李刚的一个台湾朋友开口向他借款合伙做生意,李刚见有利可图,就借给了他。
然而,当李刚将巨款出手后,那人却杳如黄鹤....,一去不返。
(√)(3)一蹴而就·一挥而就同:都有“轻而易举、容易成功”的意思。
异:“一蹴而就”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多用于做事;“一挥而就”意思是一挥动笔杆就写成了,形容书法、绘画或写作熟练、敏捷,限用于写字、写文章、画画等。
判断正误:①中国银监会原主席表示,人民币国际化是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小心谨慎、稳定、按部就班地推进,不能有一挥而就....的天真幻想。
(×)②那国色天香的牡丹,在他的笔下一蹴而就....,花团拥簇,竞相开放,鲜艳欲滴,那叶儿仿佛被水洗过的一样,新鲜透亮。
(×)(4)抱残守缺·故步自封同:都有“因循守旧,停滞不前”的意思。
异:“抱残守缺”偏重于“守旧”,多指不肯革新,不肯接受新生事物;“故步自封”偏重于“停顿”,多指不肯上进,不思进取。
判断正误:①改革任何旧制度,总不免要受到一些抱残守缺....的人的阻挠。
(√)②在成绩面前,我们不能骄傲自满,故步自封....。
(√)1.回顾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是如何阐述“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这两个概念的。
提示:首先,从语言结构分析入手,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分别落脚到“文化”和“传统”上。
接着,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日常认识入手,对两者作出“定义”式的简单判断:传统文化就是通常所说的文化遗产,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
然后,从“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形成过程的角度,阐释了两者的特性:传统文化是具体的,带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文化传统是意识和精神,是一种惰性力量。
最后以比喻的方式,阐述了两者的两重属性:既是财富,也是包袱。
2.“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这两个概念有着怎样的不同?提示:(1)内容形式:传统文化表现为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文化传统表现为一种抽象的精神意识,或者是一种共同的心理状态,即一种民族精神。
(2)作用:传统文化应运而生,在发展过程中,有的与时俱进,有的播迁他邦,有的昙花一现,作用不一样,但均曾经是合理的;文化传统总体上说既是一种惰性的力量,又是一种无声的指令,凝聚的力量,集团的象征,社会稳定、国家巩固的基础。
(3)发展变化:传统文化有的演化出新的内容与形式,有的消亡,有的播迁他邦,重振雄风;文化传统随着时间的变化也会变化,也会受到外部世界的影响,这种变化是缓慢的、渐进的。
(4)态度:对传统文化应该批判地继承,对文化传统应该学会吸收、借鉴、整合。
3.作者把“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的差别,说成可以“跟蜜蜂和蜂蜜的差别相媲美”,这里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该如何理解?提示:类比手法。
化抽象为具体,贴切、形象,增强说理的生动性。
说明文化传统是稳定的、恒久单一的,传统文化是丰富的、复杂的、可以变动的。
4.如何理解传统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提示:时代性是指文化是应运而生的,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但不管存在时间长短,只要存在过的,就是合理的。
既然存在过的,就会产生影响,这种影响,隐形的或显性的存在,就成为民族性,即文化中带有民族特征的因素。
1.作者对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持什么看法?在阐述这两个问题时为什么把“文化传统”作为重点?提示:作者认为,传统文化的落脚点在“文化”,是相对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言的,包括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
文化传统的落脚点在“传统”,它不可捉摸却无所不在,产生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反复实践,从而成为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简言之,就是民族精神。
在这两部分中,文化传统,也就是民族精神,对现实的影响比传统文化重要得多,它存在于我们当下的整个社会生活中。
所以,作者也就用较多的篇幅来论述这个问题。
2.为什么说传统“既是财富,又是包袱”?文章论述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提示:因为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因此称传统是祖宗的丰富遗产,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但是传统又是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它具有钳制思想、束缚行动的本性,会造成原地踏步走的局面,也会引出某种不堪设想和不忍设想的后果,因此又说传统是民族沉重的负荷,是社会前进的包袱。
作者论述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辩证地了解和掌握“传统”的这两重属性,从而能够运用它而不被其吞没,并且能充分发挥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合理地利用传统。
3.文章采用小标题式,分别写了“传统文化”“文化传统”“财富和包袱”,这样分别阐述有什么好处?提示:这样写由浅入深,将深奥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
先从要说明的概念入手,详细阐释清楚概念的内涵,使得后面的说理深入透彻,水到渠成。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过西方的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而对中国传统的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却越来越淡漠,对此,我们应如何看待?提示:观点一:中国传统的节日,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保留了我国民族文化中最精致、最具代表性的一面,它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所以不但不应淡漠,而且应该发扬光大。
观点二:西方的一些节日也具有其生命活力,应该学习和引进,这对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是有积极意义的。
1.结构有条理,层次分明。
本文四个部分,除第一部分外,其他三部分每一部分有一个标题,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
每一部分论述一两个问题,第一、二段都直接点题,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结构有条理,层次分明。
2.举例论证,化抽象为形象。
文章尽量避免用抽象的理论来论证,而换用具体的人们所熟知的例子。
例如:在说明“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二者差别之大时,用“蜜蜂”和“蜂蜜”的差别来说明,说得明明白白。
3.辩证分析,一分为二。
本文最大的特点在于辩证地、一分为二地分析问题,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的好处在于避免挂一漏万,以防止文章不严密。
例如文章在分析“文化传统”的不足时,在论述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既是财富又是包袱时,都是辩证分析的再现。
导练目标比喻说理深入浅出本文运用大量比喻进行说理,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论述生动化。
例如,用“在过去这块既定的地基上构筑未来大厦”,生动形象地阐明了中国人“走向未来”的方式;用“在白纸上描绘未来”,形象地阐明了“走向未来”的不正确方式。
恰当地运用比喻论证,犹如给枯燥的议论文注入了一汪活水,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请运用比喻说理的论证方式,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创意激活比喻说理是用比喻进行论证,拿比喻者之理去论证被比喻者(论题)之理。
比喻论证与作为修辞手法的比喻不同。
修辞的比喻一般不具有推理的过程,也没有论证的作用,其主要作用是加深读者的印象。
在比喻论证中,比喻者是一组形象事例,其中包含着一定的关系和道理;被比喻者则是一种抽象的道理。
比喻者和被比喻者虽然是两类不同的事物,但在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共同的一般性原理,因此它们之间具有推理关系。
范例展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一个人不应因为个人力量渺小,就不去承担改造社会的责任。
社会好比一个人的身体,而我们每个人就好比它的一个细胞,只有每个细胞都发挥了作用,整个身体才会健康,生命才会存续。
一个人比之社会是小的,但一个人的作用却是不能忽视的;个人的力量是小的,但个人的精神却往往能在社会中折射出夺目的光彩。
广大的人民群众——工人、农民、战士……也许历史上并没有留下他们的名字,更没有记下他们的功勋,但他们贡献了全部的光和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