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新变法
维新变法运动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中国需要调整社会政策,促 进社会公平和稳定。
科技创新与国际竞争
科技创新和国际竞争是当今中国面临的两大重要挑战,需要加强 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提高国际竞争力。
继承维新变法精神,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
弘扬创新精神
维新变法时期倡导的创新精神, 对当今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依然具 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需要培养创 新意识和创新文化,推动科技创 新和产业升级。
维新派主张废除八股文,推行新 式教育,如设立小学、中学、大 学和女学等,以培养新式人才。
开展新闻出版事业
维新派通过创办报刊和出版社,宣 传变法思想,如《时务报》、《国 闻报》等。
维新变法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
维新变法运动是中国现代化进程 的重要里程碑,为中国的政治、 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奠定了基 础。
对社会意义的影响
维新变法运动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和发展,使中国社会逐渐摆脱了封建思想的 束缚,开始接受西方文化和价值观。
04
维新变法运动的反思和评价
维新变法运动的经验教训
必须进行全面的社会 改革
维新变法运动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 没有解决根本问题,但是为后来的辛 亥革命等社会变革提供了借鉴。
必须重视人民的力量
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维新变法运动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辛亥革命等 民主革命运动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02
维新变法运动的思想和主张
思想启蒙和变法维新思想的产生
早期的启蒙思想
在清朝晚期,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并逐渐产生了变革社会的思想。
民族危机和变法图强
随着外国列强的侵略加剧,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一些人开始认识到需要进行变革,以挽救国家的危亡。
浅谈“变法、维新、改革”的联系与区别
浅谈“变法、维新、改革”的联系与区别摘要:“变法、维新、改革”联系:含有修改、补充、完善国家、地方的体制、法令、典章、规则的错误、不足和缺陷,使之更合法、合理、合情,以适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关系、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对强化一种社会体制管理和经济民生的改善起到重大的作用;区别:变法,一般是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做重大变革。
往往涉及到一个国家的财政、军事、管理等核心的法令制度。
维新,是指反对旧的,提倡新的。
一般指政治上的改良或改良主义运动。
和变法意思较相近。
改革,一般涉及到的是生产力方面。
指对现行的体制、法规、政策不做根本的改动,只做个别调整、补充,使之更完善、科学、有效。
关键词:变法维新改革概念联系区别中学历史课本中涉及到许多有关变法、维新、改革的事件。
如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是中国古代一次成功的变革。
他让秦国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为以后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而且确定了法治的思想;北魏孝文帝改革,俗称孝文汉化。
是指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在位时所推行的政治改革。
其主要内容是汉化运动,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变革官制和律令,迁都洛阳,改易汉俗等;北宋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对封建地主阶级和大商人非法渔利也进行了打击和限制;清末的“百日维新”,是戊戌变法的一个部分,指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对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到了重要推动的作用。
细心的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会注意到,如此相似的中外事件却有“维新”“变法”“改革”等一些不同的说法和称呼。
善思考和钻研的学生会提出:为什么不把“王安石变法”称为“王安石改革”?“百日维新”称为“百日改革”?“商鞅变法”可否称为“商鞅革命”?等等有趣的问题。
维新变法[12页]
教训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通过
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道路, 根本行不通。
双击这里开始
本章小结
农民群众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无法克服本身的 局限性,不可能引导革命取得胜利。地主阶级洋务 派仅学习西方军事科技,不肯改革封建政治制度, 决不可能使中国独立富强。新兴资产阶级维新派自 上而下的改良道路在中国也走不通。
一、戊戌维新运动
1.维新派倡导救亡和变法的活动
公车上书
维新
政治
思潮
运动
著书立说
康 有为( 1858~ 1927)
梁启超( 1873~1929) 变法之本, 在育人才;人才之 兴,在开学 校;学校之立,在 变科举。而 一切要其大成,在 变官制。
—梁启超《变 法通议》 ||点击这里退出||
双击这里开始
戊戌六君子
维新运动遭到以慈禧太 后为首的封建守旧势力
双击这的里激开烈反始对
谭嗣同
杨锐
杨深秀
刘光第
林旭
康广仁
||点击这里退出 ||
戊戌六君子(点击上图)
二、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历史意义:
1 爱国救亡运动
2
思想启蒙运动
3 资产阶级的政治改良运动
双击这里开始
失败的原因: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阶级的局限性 强大守旧势力的反对
第三节 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1898年戊戌变法之前,光绪皇 帝接见外国使臣的仪式
第三节 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戊戌维 新运动
维新运动 的兴起和 夭折
戊戌维新 运动的意 义和教训
双击这里开始
1.维新派倡导救亡和变法的活动 2.维新派与守旧派论战 3.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
维新变法名词解释
维新变法名词解释维新变法是指中国晚清时期为改革旧制度、推进国家现代化而进行的一系列改革运动。
以下是对一些与维新变法相关的名词解释:1.维新:维新,字面意思是“维护和更新”,在中国晚清时期特指变法运动。
维新运动的目的是通过借鉴西方的科学技术、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来推动中国社会和国家的现代化改革。
2.自强:自强,指的是中国晚清时期以来的一种思潮,强调国家的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的精神。
自强运动倡导国家兴旺发达,通过学习西方技术和文化,提高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增强国家实力,以期摆脱半殖民地的命运。
3.洋务派:洋务派是维新变法运动中的一派。
洋务派主张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和先进制度,推动国家现代化。
清朝末年,洋务派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方案,包括兴办洋务,修筑铁路,发展工业等,但由于各种原因,洋务运动的成效有限。
4.捐纳法:捐纳法是维新变法时期一种征税制度。
该制度要求地方政府和富商巨贾捐赠财产或金钱,用于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捐纳法虽然为国家提供了一定的财政收入,但也引发了民众的抗议,往往被视为对传统财产权的侵犯。
5.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维新变法运动的一个重要事件,发生于清朝戊戌年(1898年)。
变法的目的是推行西式政治体制,加强国家实力。
但是由于政治派别的对立和清朝内部的反对势力,戊戌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推动了中国民主化的步伐。
6.百日维新:百日维新是指发生在1898年春天至夏天这一百日间的维新运动。
这次变法运动由慈禧太后支持,维新派政府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政策,包括推行宪政、设立新式学校和军队、整顿财政等。
然而,由于保守派的强大反对和国内外的各种不利因素,百日维新运动最终被废止,变法派被迫离开政府职务。
7.康有为:康有为是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
康有为提出了“学力矩阵”,主张要以更广泛的群众参与和具体行动来推动维新变法。
他还提出了“西学中用”的观点,认为中国可以从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来促进社会和国家的现代化。
维新变法运动
维新变法运动引言维新变法运动是指中国晚清时期的一场运动,旨在推动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变革和改革。
这场运动在晚清时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视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本文将对维新变法运动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背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面临着列强侵略和内忧外患的严峻局面。
西方列强的入侵导致中国的领土被侵占,经济受到巨大冲击,国家的独立和尊严受到严重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人开始意识到必须通过改革来振兴国家。
维新思想的兴起维新思想的兴起是维新变法运动的根本动力。
维新思想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和政治制度,以便中国能够赶上西方列强。
这些思想在中国知识分子中逐渐传播,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
维新派和保守派的斗争维新变法运动期间,维新派和保守派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维新派主张彻底改革,推动政治体制的变革和社会制度的改善。
他们认为西方列强的成功是由于他们先进的制度和科学技术。
而保守派则坚守传统观念,担心改革可能引发社会动荡和政治不稳定。
这场斗争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最终以维新派失败告终。
维新变法的失败维新变法运动最终失败的原因有多方面。
首先,维新派内部的分裂和争斗削弱了他们的力量,使得他们无法达成共识和采取统一的行动。
其次,清朝政府的反对和抵制使得维新派的改革计划很难得到实施。
最重要的是,广大的社会底层人民对改革的反抗和怀疑也成为了维新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
维新变法运动的意义尽管维新变法运动最终失败,但它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场运动促使中国人开始思考如何振兴国家、改善人民的生活。
维新运动也为中国后来的革命运动奠定了基础,为中国的近代化和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经验教训。
结论维新变法运动是中国晚清时期的一场重要运动,虽然最终失败,但它的意义不可忽视。
这场运动促使中国人开始思考改革的必要性,为中国近代化进程铺平了道路。
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也揭示了中国政治、社会和文化的诸多问题,为中国的改革提供了宝贵的教训。
有关维新变法的史料
有关维新变法的史料1、宣传维新思想:维新运动的兴起1)著书立说: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康有为代表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思想:借孔子传播西方政治学说,宣传变法的必要性。
特点: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影响:在晚清思想界产生巨大影响,梁启超称为“火山大喷火”。
梁启超代表作:《变法通议》思想:阐述变法图存道理,宣扬“民权论”。
特点:民权思想动摇君主专制的神圣性和永恒性。
影响:推动维新运动的发展。
严复代表作:翻译赫胥黎《天演论》亚当·斯密《原富》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要性。
特点:借进化论思想来阐述维新变法。
影响:为维新变法奠定基础,康有为称他为“中国西学第一人”。
2)进行论战:维新派与顽固派⑴原因:维新思想的发展引起了顽固势力的恐慌与仇恨,双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论战。
⑵内容:A.要不要实行维新变法。
B.要不要改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度。
C.要不要改革封建的教育制度。
⑶性质:是中国新兴的资产阶级与没落的封建地主阶级在思想上的首次交锋。
⑷作用:论战进一步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解放了思想,也为下一步政治斗争作了舆论准备和思想先导。
3)上书皇帝:公车上书⑴背景:丧权辱国《马关条约》的签订。
⑵时、人:1895年4月,康有为、梁启超。
⑶内容:拒和、迁都、练兵、变法。
⑷影响: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成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4)创办学会、报纸、学堂:⑴报纸:康梁等在北京创办《中外纪闻》;梁启超曾任上海《时务报》主笔,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
⑵学会:1895年北京成立强学会(康梁)。
1898年,康有为成立保国会,提出“保国、保种、保教”,预示着维新高潮的即将来临。
⑶学堂:广州的万木草堂(康有为),后长沙的时务学堂。
⑷作用:起到了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和制造舆论的重要作用,维新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
维新变法运动
维新变法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果。例如,光绪皇帝支持并颁布了一系列改 革法令,包括废除科举制度、兴办新式学校、建立新式军队等。这些措施对中国 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维新变法运动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政治影响
维新变法运动对近代中国的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推动了中国的政治制度从封建制度 向现代化制度转型,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和民主制度的建立。
19世纪末,随着外国资本的大量涌入和传统手工业的衰落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为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提供了基 础,这些资产阶级逐渐成为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开始要 求参与政治、分享政权。
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的活动
01
康有为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 推崇君主立宪制,主张“变法图强”。
重视法治建设
维新变法运动揭示了法治建设的重要性,它启示我们在今天的现 代化建设中,必须重视法治建设,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
加强民主化进程
维新变法运动反映了民主化进程的必要性,它启示我们在今天的现 代化建设中,必须加强民主化进程,保障公民的参与和选择权。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总结词
发展经济,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详细描述
维新派认为,中国要振兴,必须大力发展经济,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他们主张鼓励实业家投资兴办企业,提高民族经济的竞争力和自主性。
04
维新变法运动的实践及影响
维新变法运动的实践及成果
实践
维新派通过发起变法运动,试图改革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以实现国家的现 代化和强大。他们提出了多项改革措施,如设立议会、制定宪法、推行现代教育 等。
维新变法ppt课件
局限性
由于守旧派的反对和变法措施的局限 ,变法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的 落后状态。
对世界的影响
影响其他国家的改革
维新变法的实施,鼓舞了其他亚洲国家进行 类似的改革或革命。
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
维新变法作为中国现代化的重要起点,影响 了世界历史进程。
推动国际对中国的影响
维新变法期间,国际社会开始关注中国,对 中国产生了更直接的影响。
传播西方科学文化知识
维新派人士通过创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著作等方式,向中国传播了大量的西方科学文化 知识。这些知识对于开阔中国人的视野、推动中国的思想启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维新变法的现代价值
提供改革创新的历史借鉴
维新变法的历史经验可以为当今的改革提供借鉴。通过研究维新变法的成功与失败,我们可以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为 当今的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激发爱国主义精神
维新变法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它体现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为国家前途而努力的奋斗精神。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对于激 发当代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融合
维新变法期间,中国知识分子通过学习西方、引进西方文化,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这种交流 融合对于当今世界文化的发展和融合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经济改革
总结词
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保护民族工商业
详细描述
维新派认为国家的贫困根源在于落后的经济体制,只有通过经济改革才能使国家富裕。他们主张发展 资本主义经济,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保护民族工商业,同时提出废除厘金等重税,减轻农民负担 等政策。这些政策有利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
文化教育改革
受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 ,变法措施难以全面推行。
近代中国的维新变法
近代中国的维新变法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近代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困境。
中国社会陷入了农民战争的泥淖之中,经济受到了西方列强的侵略,社会制度落后不前,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为了挽救国家危机,一系列的维新变法运动在中国展开,试图推动中国进入现代化国家的行列。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重要的维新变法运动,探讨近代中国维新变法的发展与影响。
一、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第一次自上而下的维新运动,始于1898年。
当时,清朝政府认识到中西文化的差距,并迫切需要改革来推动国家的现代化发展。
戊戌变法的主要目标是进行政治、军事和教育上的改革。
政治上,慈禧太后下令设立了六部共同管理政务,取消了以臣子贵族的身份来争夺权力的鸿胪寺,并且试图建立一个新的议会体系。
军事上,新建了北洋舰队和陆军,试图改革军队的组织和装备。
教育上,设立了新式学堂和西方科学研究机构。
然而,戊戌变法的推行并不顺利。
因为变法过于激进,触动了部分封建势力的利益,遭到保守派的强烈反对。
其中,戊戌变法最具争议的是废科举,实行新式教育体系。
反对派不断制造混乱,最终导致了戊戌政变的爆发。
变法派遭到了清朝保守派的挫败和镇压,变法运动告吹。
尽管戊戌变法没有实现其预期的目标,但它在近代中国史上留下了重要的意义。
它是中国维新变法的开端,为后来的维新运动做出了先驱性的贡献。
二、百日维新戊戌变法的失败并没有终结中国维新变法的脚步。
在1900年以后,维新运动重新焕发了活力,并在1901年爆发了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维新运动,即百日维新。
百日维新是康梁政权在被拘禁期间推行的一系列变革措施。
康梁政权主要采取了吸收西方先进文明的方法进行变革,例如推行宪政、制定新法律、改革教育体系等等。
在这短短的百日里,康梁政权试图为中国开创一个新的未来。
然而,百日维新的短暂性以及对既有制度的强力冲击,引来了旧有势力的极大反对。
清朝王公大臣及军阀纷纷联合起来对抗康梁政权,最终导致了百日维新的失败与终结。
尽管如此,百日维新也为中国维新变法的进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近代史·维新变法
戊戌政变
9月初,直隶总督荣禄调兵聚集天津、长辛店。 9月14号,光绪帝召见杨锐,并赐予他衣带诏,内容 是“朕位几不保,命康与四卿及同志速设法筹救”。 康有为与谭嗣同等见到密诏后抱头痛哭,可是光绪 只是个傀儡皇帝,手里没有一点权力,所以康有为 这些人干着急没有办法。9月16号,光绪帝召见袁世 凯,加封他侍郎之职,命其专办练兵事务。17号再 次召见了他。9月18号这天夜里,谭嗣同亲自去袁世 凯所居住的法华寺见他。20号,袁世凯再次受到皇 帝召见,并且似乎也拿到了皇帝的密诏。袁世凯赶 回天津,连夜去见荣禄告密,把事情的始末一五一 十都对荣禄讲了。荣禄当即下令封锁进京的重要道 路,没有他的命令不允许 变 法
概述
戊戌变法又名百日维新、戊 戌维新、维新变法,是清朝光绪 二十四年间(1898年6月11日- 9月21日)的短暂政治改革运动, 变法由光绪皇帝领导,深入经济、 教育、军事、政治及官僚制度等 多个层面,希祈清国走上君主立 宪的道路。然而期后遭到慈禧太 后与守旧派的反扑,发动了戊戌 政变,戊戌变法仅经历了103日 就告终。维新派首领康有为和梁 启超逃出中国,许多维新人士被 追捕杀害,光绪帝则被软禁于中 南海瀛台,太后重新当政。变法 失败亦引发了民间支持更为激烈 的改革主张,推翻帝制,建立共 和。
荣禄坐上专列连夜进京向 慈禧太后告发。她以迅雷不及 掩耳之势回到紫禁城,将光绪 痛骂一番之后,把他囚禁在瀛 台,自己重掌大权。与此同时, 她下令关闭北京各城门,封锁 交通,出动3000军士在全城 搜捕维新派人士。梁启超逃到 日本使馆,见到伊藤博文,请 他照会上海领事馆,搭救康有 为。22到24号的三天时间里, 谭嗣同还策划组织要救出光绪 帝,可最后没有成功。
公车上书
1895年于北京发生的公车上书。当时齐集在北京参与科举会试 的十八省举人,收到《马关条约》中,中国割去台湾及辽东,并向 日本赔款二万万两的消息,一时间群情激动,4月,康有为、梁启 超作成上皇帝的万言书,提出拒和、迁都及变法的主张,得到一千 多参加科举考试的人的连署。5月2日,康、梁二人,十八省举人及 数千市民,集合在都察院门前要求代奏。因为外省举人到京是由朝 廷的公车接送,事件亦被称为公车上书。虽然公车上书在当时没有 得到直接实质的结果,但却形成了国民问政的风气,之後亦催生了 各式各样不同的议政团体。当中由康、梁二人发起的强学会最为声 势浩大,更曾一度得到帝师翁同龢、南洋大臣张之洞等清朝高级官 员的支持。 “公车上书”提出了四项解决办法: 一、下诏鼓天下之气; 二、迁都定天下之本; 三、练兵强天下之势; 四、变法成天下之治。 康有为指出前三项还只是权益应敌之策,第四项才是立国自强的根 本大计。
戊戌变法(百日维
三、反思与启迪 1、失败根本原因 资产阶级的软弱 2、其他原因: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势力强烈反对 袁世凯的出卖 3、教训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 级改革维新道路走不通。清政府已经彻底腐败, 不推翻清政府就无法救中国
探究一 变法的背景与条件 1.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戊 戌变法时,清朝的皇帝是_____.他虽然支持变法,但是却 __________。清朝的实际大权掌握在________手里。她对 变法的态度是________。 2.阅读材料 1863-1894 1894-1898 创办企业 119家 74家 资金额 680万元 1432万元
3.1894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1895年,强迫 签订《马关条约》。 1898年,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阅读上面“2”中的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说明了什么? 2.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哪个阶级力量得 到增强?与戊戌变法运动有什么关系?
3.虽然资产阶级力量有所增强,但是从图 表数字看它的总体力量如何?
1.梁启超说:“我支那(中国)四千年之大梦唤 醒,始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 也。”“大梦唤醒”的表现是( ) A.地主阶级以“自强、求富”为口号掀起洋务运 动 B.各地人民的反清斗争风起云涌 C.甲午战败,清政府被迫割地、赔款 D.资产阶级开始领导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2.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公车上书”为变法维新运动揭开了序幕 ②戊戌变法从开始到失败历时103天 ③慈禧太后镇压了戊戌变法 ④戊戌变法使中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探究三:变法准备
• 阅读“警世洪钟《天演论》。39页“读一读”。 40页插图。 问题 1严复的身份。有什么贡献? 2严复提出了怎样的主张?与维新变法运动是 什么关系? 3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推动变法,进行了怎样的 准备工作?
维新变法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康有为等人以为,只要抓住了皇帝好像 就能无事不成,其实,光绪皇帝只不过是个 空架子,实权完全掌握在慈禧太后等人手里。 正当康有为等踌躇满志的时候,反对派发动 “戊戌政变”,就把改良派打了下去。光绪 皇帝被囚禁,谭嗣同等人被杀,康有为、梁 启超逃往国外。戊戌变法,前后一百零三天, 又称“百日维新”。
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
中日甲午战争,中国败于日本。光绪二十一年 (1895)四月,乙未科进士正在北京考完会试,等待 发榜。《马关条约》内割让台湾及辽东,赔款二万万 两的突然消息传至,在北京应试的举人群情激愤。台 籍举人更是痛哭流涕。四月二十二日,康有为、梁启 超写成一万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书”,十八省举人 响应,一千三百多人连署。五月二日,由康、梁二人 带领,十八省举人与数千市民集“都察院”门前请代 奏。
第七课 维新变法运动
1895年4月,日本逼签《马关条约》 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发动在北京 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 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 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 “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 至1894年,清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 年 咸丰十年底开始)至 年 咸丰十年底开始 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 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 分裂称为“洋务派” 守旧派” 洋务派主张利用取官办、官督商办、 分裂称为“洋务派”与“守旧派”,洋务派主张利用取官办、官督商办、 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对中国迈入现代化也奠定了一定基础。 对中国迈入现代化也奠定了一定基础。 维新派 奕等人认为,只要在封建制度中加进一些西洋先进技术,可以镇压人 等人认为,只要在封建制度中加进一些西洋先进技术, 民,可以自主自强,封建统治便可长治久安,并认为筹办洋务,必定能 可以自主自强,封建统治便可长治久安,并认为筹办洋务, 得到列强的支持。 得到列强的支持。 守旧派 以大学士倭仁为首的顽固派,高唱“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 以大学士倭仁为首的顽固派,高唱“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 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主张“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 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主张“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抵御外 他们攻击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是“陈甚高,持论甚正” 侮。他们攻击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是“陈甚高,持论甚正”, 然而“以礼义为干橹,以忠信为甲胄,无益于自强实际。二三十年来, 然而“以礼义为干橹,以忠信为甲胄,无益于自强实际。二三十年来, 中外臣僚正由于未得制敌之要,徒以空言塞责,以致酿成庚申之变”。 中外臣僚正由于未得制敌之要,徒以空言塞责,以致酿成庚申之变” 洋务派与顽固派互相攻击,斗争十分激烈。 洋务派与顽固派互相攻击,斗争十分激烈。总理衙门是推动洋务运动的 中央机构。但洋务派势力主要不在清朝中央, 中央机构。但洋务派势力主要不在清朝中央,而在掌握地方实权的总督 和巡抚。慈禧明白,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要保持清朝的统治地位, 和巡抚。慈禧明白,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要保持清朝的统治地位,必 须依靠拥有实力并得到外国侵略者赏识的洋务派。 须依靠拥有实力并得到外国侵略者赏识的洋务派。所以她暂采取了支持 洋务派的策略。 洋务派的策略。
维新变法知识百科
维新变法知识百科
戊戌变法又称维新变法、维新运动,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光绪帝:同治帝死后,慈禧太后为了继续掌握政权,于是就让当时只有四岁的光绪继承皇位,由她再度进行“垂帘听政”。
直至光绪长到十九岁时,慈禧太后才声称“撤帘归政”,但是她仍操纵实权不放,光绪实际上仍是个傀儡皇帝。
题、向朝廷献策的文章。
清末科举废八股文,用策论代替。
特点是以论点作为写作的中心一。
率低下。
绿(lù)营,清朝国家常备兵之一,又称绿旗兵。
比八旗兵数目还多,士兵为世兵制,父死子继。
自同治至光绪年间历经裁汰,最后被改编为警察性质的巡防营,失去了常备军的作用,绿营之制仅存空名而已。
维新变法
戊戌变法的失败给我们什 么启示?
资本主义改良运动在中国 行不通,要救中国。。。
慈禧太后(1835--1908),1898年9月21日 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掌握清政府全 权,戊戌变法失败。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绝命诗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 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 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开始!
戊戌变法的虽然悲壮地失 败了,却有着深刻的社会 意义。
1、维新变法提倡的新观念,对君 主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的冲击,促进了 中国人民的觉醒,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的传播打下了基础,具有思想解放的启 蒙作用 2、维新变法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 治运动,面对民族危亡,维新派以救亡 图存为目标,希望通过改良使中国走向 富强,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激发人 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康 有 为
梁 启 超
失败 失败
半殖民地半封建
2、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公车上书
拒和 迁都 练兵 变法
1、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签定《马关条 约》,民族危机大大加深。
开堂讲学,聚集改革力量
著书立说,寻找变法依据
创办报刊,宣传维新思想
建立团体组织,壮大力量
1、比较维新派与洋务派的观点有什么异同?
6、性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历史资料
“ 伯兄(康有为)规模太广、包揽太多、举行太 大、同志太孤,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 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康广仁 问题思考: 你认为变些?
(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
A、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 协性; B、缺乏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勇气, 只采取改良的办法 C、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列强寄予幻 想; D、远离群众,缺乏人民群众的支持 E、封建反动势力过于强大
维新变法
戊戌变法戊戌变法,又名百日维新,是清朝光绪二十四年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
这次变法主张由光绪皇帝亲自领导,进行政治体制的变革,希望中国走上君主立宪的现代化道路。
无奈变法受到清朝廷内保守势力尤其是慈禧太后的反对,最后演变成为政变,维新派人物被杀。
维新运动失败,使中国损失一批热心于国家改革的精英和支持者,将中国推上革命的道路。
梁启超,光绪帝和康有为公车上书和维新运动的高涨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
一部分资产阶级和进步的知识分子,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要求,并形成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社会思潮。
1895年4月(光绪二十一年三月),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消息传到北京,群情激愤。
时康有为适在北京参加会试,即联合各省应试举人,讨论上书请愿。
会后由康有为起草万言书,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和变法图强3项建议,并详论富国、养民、教民等变法图强的具体措施。
万言书征集到1300余名举人的签名,呈递都察院。
都察院拒绝代呈,但“万言书”已广为流传。
此即所谓公车上书,对社会的影响和震动很大。
康有为又连续上书光绪帝,反复陈述变法主张。
光绪帝阅后颇为赞许。
1895年4月,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 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
“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为了把维新变法推向高潮。
1895年8月,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北京出版《中外纪闻》,鼓吹变法;组织强学会。
1896年8月,《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成为维新派宣传变法的舆论中心。
1897年冬,严复在天津主编《国闻报》,成为与《时务报》齐名的在北方宣传维新变法的重要阵地。
1898年2月,谭嗣同、唐才常等人在湖南成立了南学会,创办了《湘报》。
在康、梁等维新志士的宣传、组织和影响下,全国议论时政的风气逐渐形成。
到1897年底,各地已建立以变法自强为宗旨的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出版报刊19种。
维新变法的看法以及理由
维新变法的看法以及理由维新变法是中国晚清时期一次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政治改革运动。
它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开展,对中国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积极的角度探讨维新变法,并提出一些理由来支持我的观点。
维新变法为中国带来了现代化的观念和理念。
在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着严重的内外压力,社会矛盾尖锐,经济落后,科技发展滞后。
维新变法提出了许多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和先进制度的主张,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指明了方向。
例如,废除科举制度,推行新式教育,开设西学学堂,培养新型人才,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具有现代化观念的知识分子,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维新变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维新变法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推动社会改革,包括推行新式法律制度、改革官僚机构、兴办新型企业等。
这些改革措施为社会提供了更加公平和公正的环境,增强了社会的活力和创造力。
同时,维新变法还倡导了平等、自由和民主的思想,激发了人民的觉醒和参与意识,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维新变法还为中国带来了外来文化和思想的冲击,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变革和更新。
维新变法倡导学习西方文化和科学知识,借鉴外国先进制度和经验,使中国人民对外来文化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和接受。
这不仅拓宽了中国人的视野,开阔了思维,也为中国文化的融合和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维新变法时期涌现出许多优秀的文化人物,他们致力于推动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为中国的文化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维新变法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导致其最终未能取得完全成功。
一方面,由于种种原因,维新变法的推行遇到了巨大的阻力和反对。
保守势力对维新变法持强烈抵制态度,甚至进行了武装反抗。
另一方面,维新变法的推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错误和失误,如政策的不周全和执行不力等。
这些问题和挑战最终导致了维新变法的失败和夭折。
维新变法在中国晚清时期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它为中国带来了现代化的观念和理念,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变革和更新。
维新变法运动
历史小知识
梁启超(1873-1929)。字 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 自由斋主人等。汉族,广东新会 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 学者。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 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 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 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运动 领袖之一。曾倡导文体改良的 “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1929年病逝于北京。
严复及其译述《天演论》
严复
严复(1853—1921)福建侯官人。在《天 演论》中,严复以“物竞天择”“优胜劣汰” 的生物进化理论阐发其救亡图存的观点。政治 上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维新变法以 自强保种。
变则强,不变则亡
核心思想:
“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
3、严复与《天演论》的影响/作用:
戊戌变法运动的性质?
资产阶级 性质的改 良运动
维新运动兴起时声势浩大,变法运动 得到了光绪皇帝的支持,但却只持续 了短短的103天,它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1)顽固派力量强大反对变法。 (2)根本原因: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 (3)改良的方法不符合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国情
戊戌变法正式开始的标志是( B ) A百日维新 B“明定国是”诏的颁 布 C京师大学堂的建立 D“公车上书”
三、短暂的百日维新—戊戌变法
变法的背景/原因:
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屡次上书
变法的标志:
1898年6月, 光绪帝颁布 “明定国是”诏书,
戊戌变法主要内容
类别
经济方面
内容
发展农工商业
军事方面 政治方面 文化教育
训练新式陆海军
开放言论;取消多余的衙门和 无用的官职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式人才, 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创办报刊。
维新变法简述
维新变法简述
维新变法是指中国清朝末年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变革运动。
此次变革由戊戌变法和百日维新组成。
戊戌变法起始于1898年,是清政府为了解决国家危机和民族危机而发动的改革运动。
其主要内容包括设立各级议事机关、设立新军、推行新式教育、创设新式工业、改革税制等。
但是这一变法因挑战旧有利益集团而遭到了很多的反对,最终在外国列强的干涉下失败了。
而百日维新则是在戊戌变法失败十年后1900年6月成立的,由光绪帝颁布《大政宪章》开始。
此次变革主要着眼于政治和文化上的改革,包括设立参议院、巡警局、废除科举、推进新教育、改革新闻出版等。
然而这一变革在短短的百日里就因为既得利益集团和朝廷官员的反对而夭折了。
虽然维新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是它所提出的一系列改革思想和方案以及一些新兴的精英人才,对中国近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和进步产生了重要影响。
维新变法史料
维新变法史料
维新变法史料指的是在清朝末年,由在位的皇帝道光和他的顾问们共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旨在改革清朝的古老而落后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体系,使中国走上现代化的道路。
这次变革受到国内外多方反响,也被许多学者和历史人物所追溯,研究它的实施情况及其影响。
维新变法是清朝末期最重要的一次政治变革,它可以追溯到1839年底道光帝和他的顾问们开始着手改革政治体系开始。
1842年,道光皇帝亲自发布了“万历新政简令”,其中明确提出了“四个新主张”:一是把古老的封建官制和任免制度从根本上改革;二是用“廉洁任用”原则代替传统的官僚拉票制度;三是开放民众入仕,任用有才能的普通人;四是建立现代化的学校系统,开展积极的文化运动。
为了实施“新政”,道光帝在1843年又发布了“万历国则”,以及相关的一些国家机构,从而对清朝的中央政府进行了彻底的改革。
清朝政府取消了原有的官职体系,建立了任用制度和财政管理体系,实施财政改革,并建立了一套有利于发展商业企业的制度,从而彻底改变了清朝古老的法律制度。
变法后,清朝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都受到极大的影响。
政治方面,清朝政府改革了官制,建立了更加科学的政治制度,取消了新旧秩序的区分。
经济方面,清朝经济出现了显著发展,贸易和工业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市场经济也开始发展。
社会方面,清朝社会出现了一系列变化,改革开放带来了新的文化活动,使中国国家出现了一股新的活力。
可以说,维新变法彻底改变了清朝古老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开创了中国近代化的历史。
它不仅带来了中国政治上的进步,而且还激发了中国社会的活力,推动了中国的文化和艺术的发展,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课标要求了解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的政治主张。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目标:1、早期改良思潮的主要代表和主张。
2、康有为变法思想的特点和维新变法活动的影响。
3、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的思想特点,维新派活动的历史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归纳总结:分析维新思想形成的背景,总结维新思想的形成过程。
2、历史比较:比较思想家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的维新思想特点。
3、问题探究:探究维新活动的深远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早期改良思潮的出现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认识时代的局限性和维新派自身的软弱性;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尤其是成功的实践更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
3、一批批爱国的仁人志士为中华的崛起而不懈努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公车上书和强学会;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的维新变法活动。
难点: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本课教材主要从四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维新运动兴起的情况:早期改良思潮,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公车上书和强学会,梁启超与《时务报》。
早期改良思潮在鸦片战争后便出现了,是对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之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思想理论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进行了维新变法的实践活动,从而促成维新变法局面的形成。
在教学过程中,建议教师多注重纵向知识的归纳比较,培养学生掌握梳理知识线索的学习方法,并将本课的教学既放在戊戌变法这个主题下来进行,同时也要以中国近代思想发展史的角度来认识,从而体会中国近代思想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发展历程。
★教学过程及要点:〔新课导入〕采用谈话导入法:甲午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加紧侵华,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维新变法主张迅速传播。
爱国知识分子为了挽救严重的民族危机,展开了维新变法活动,积极思考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寻求新的救亡图存的方法和道路。
他们痛感封建专制制度的腐败,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认为只有进行社会改革,变法维新,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道路,使中国富强起来,才能避免迫在眉睫的被瓜分危机。
由此导入新课学习。
一、早期改良思潮:1、维新派的出现:19世纪70年代,随着近代民族工业的出现,产生了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产生,同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进程逐渐深入有关。
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先进的中国人,就提出学习西方的长处,改革内政的主张。
洋务运动期间派出国的留学生和外交使节回国后,扩大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
它促使一些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更加迫切地向西方寻找真理,挽救民族危机,使中国富强起来。
同时这也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反映。
这些人成为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
2、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郑观应3、思想主张:(1)经济上,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通过“商战”同外国资本主义进行竞争;(2)政治上,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从政治上保障资本主义的顺利发展。
王韬介绍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有君主、民主和君民共主(即君主立宪)三种类型,他认为君民共主最优越。
郑观应说:“君主者权偏于上,民主者权偏于下,君民共主者权得其平。
”4、影响:反映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起承上启下作用。
早期维新派的思想主张,明显地属于资产阶级的性质,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
它不仅比鸦片战争时期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思想前进了一大步,而且与洋务派划清了界线,同时为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做了理论上的准备,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1、生平简介:2、主要著作和思想:(1)思想:从儒家思想中寻找变法理论依据,提出人类社会的进化过程要经过“据乱世”“升平世(小康)”和“太平世(大同)”三个发展阶段的理论。
康有为的早期思想强调“变”,认为“变”是“天道”,是“物之理”,提倡“托古改制”,他将公羊“三世”之说和《礼运》“大同”思想结合,推演为“据乱世”、“升平世”(小康)、“太平世”(大同),并认为只有变法,才能使中国富强,最后达到“大同”的境界。
这一思想理论在同洋务派、顽固派斗争中起到进步作用,但其“变”,只是“渐进”,而不是“骤变”,这是他后来思想蜕变的根源。
(2)著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于1891年刊行,康有为怀着对“祖宗之法,莫敢言变”的强烈不满,详细论证了古文经《左氏春秋》、《周礼》等书都是“伪经”,完全湮没了孔子的“微言大义”。
尽管康有为的论断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但却引起人们的思考:既然传统的经典是假的,那么从中引出的信条就不足为训了。
这就打击了正统思想赖以立论的基础,为变法维新开拓了思路。
《孔子改制考》于1898年刊行,康有为把孔子打扮成一位社会改革家,同时推孔子为“万世教主”。
康有为曾将《孔子改制考》进呈御览,并说明:“臣今所作编撰,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
经过康有为的装扮,孔子成了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先师,以此来抵制封建顽固派对变法维新的阻扰和压力。
(3)特点:康有为的“公羊三世说”、“大同”思想和“托古改制”的理论,是他借用传统的儒学,来阐发自己的维新思想,以瓦解封建主义思想体系。
【合作探究】材料参见教材“学思之窗”,回答:康有为借助诠释儒家经典来宣传维新主张的利弊得失各是什么?提示:利在以儒家思想为武器,以孔子为旗号,巧妙地宣传了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弊在反映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软弱性,这使他们不可能真正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该题的答案可呈开放性。
康有为借助诠释儒家经典来宣传维新主张,究竟是有利,还是有弊,还是利弊兼有?主张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只要言之有理,论之有据,均可成一家之言。
以此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创新。
(4)评价:一方面有利于减少变法阻力,促进维新思想的传播;另一方面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不敢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三、公车上书和强学会:1、公车上书:政治运动(1)时间:1895年(2)内容:提出“拒和、迁都、变法”三项主张;(3)影响: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1895年4月(光绪二十一年三月),清政府因甲午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消息传到北京,群情激奋。
当时康有为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立即联合各省应试举人,讨论上书请愿。
由康有为起草“万言书”(即《上清帝第二书》),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和变法图强三项建议,并详论“富国”、“养民”、“教民”等变法图强的具体措施。
经康有为、梁启超等奔走联络,“万言书”征集到一千三百余名举人的签名,并于5月2日呈递都察院。
虽然都察院拒绝代呈,但“万言书”已广为流传。
因汉代以公家车马送应举之人赴京,后世遂以“公车”为举人赴京应试的代称,故史称此举为“公车上书”。
它是资产阶级改良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的起点,是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第一次以社会政治力量表现出的群众性的爱国行动。
2、《中外纪闻》:舆论宣传为了扩大变法维新的影响,1895年8月17日,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了维新派的第一份报纸《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由梁启超等人编辑撰稿,宣传西学,鼓吹变法。
初印一千份,后增至三千份,随《邸报》免费赠给京官,以便开通风气,由是在官员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强学会:政治团体(1)时间、地点:1895年8月,北京→上海分会(2)宗旨:研习西学,交流变法思想。
(3)参与阶层:康有为等维新派发起,翁同龢、张之洞等中央和地方官员的支持,外国传教士加入。
四、梁启超与《时务报》:1、梁启超:(2)维新活动:①创办《时务报》,担任主笔:时间——1896年;地点——上海。
②发表《变法通议》,宣传维新变法:内容: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
a.政治制度:主张“伸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度;B.文教制度:主张改革科举制度,培养有用人才,大力发展近代工业。
影响:深受社会各阶层人士欢迎,大大推动了编发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
2、谭嗣同:(2)维新活动:①发表《仁学》,提出“冲决君主之网罗”。
(1897年)②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创办时务学堂,为变法维新培养人才,推动湖南维新运动的蓬勃开展。
(1897年)3、严复:(2)活动与主张:①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宣传维新变法思想;(1897年)②介绍西方社会进化论名著《天演论》,阐明维新变法主张:内容:借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只要实行变法,就会“自强保种”,符合“天演”和进化,否则将会走向灭亡。
意义:《天演论》传播的进化论解构了中国传统的历史循环论,对“公羊三世”为核心的历史进化论也是有力的冲击。
《天演论》的发表促进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也对行将到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起到影响。
【归纳与概括】康有为、梁启超与严复的思想主张4、维新活动的影响:(1)方式:立学会、办报纸、兴学堂、上书等(2)作用:①启发民智:如严复的《天演论》进化思想的启蒙作用;②组织力量:如成立强学会等;③制造舆论:如“公车上书”、《中外纪闻》、《时务报》、《国闻报》等创办。
④形成局面: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
★教学小结:这节课,我们所学习的是维新变法兴起的背景。
早期维新思想产生实际上是维新变法活动兴起的历史根源之一,学习时要注意理清早期维新思想与康梁维新思想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公车上书是维新运动兴起的标志,它使维新思潮开始付诸实际的政治运动。
维新派通过办报纸、立学会、兴学堂等活动,传播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起到了启发民智的作用;在各项维新活动的过程中,一批维新派的领袖人物应运而生,如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并由他们组织起了维新运动的主要力量,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基础;学会、学堂、报纸、著述是宣传维新思想的主要渠道,为维新运动作了舆论准备。
在此基础上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维新运动勃然兴起。
⊙本课测评:1、康有为为什么要改造传统儒学思想为变法活动服务?参考答案提示:中国历史上的知识分子,无论在政治上或思想文化上,长期受着封建主义正统思想的支配,压在他们头上的是一整套以孔子为偶像的正统的封建专制主义思想体系。
进入近代以来,旧的一套已不能应付新局面,国家的危亡,时代的苦难,驱使人们去寻求思想上的新方向,向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文化中去寻求真理。
但是,封建主义的经典不允许他们“离经叛道”,资产阶级又不具有革命的彻底性,于是,康有为不得不披起孔圣人的外衣,举起“托古改制”的大旗。
2、为什么说梁启超是维新运动时期最重要的宣传家之一?提示:梁启超作为《时务报》的主笔,发表了大量的文章,如《变法通议》《论中国积弱由于利弊》等。
在这些文章中,梁启超大声呼吁中国要变法图强,实行君主立宪;要学习西方的文化教育制度,培养有用之才;要大力发展近代工业。
梁启超文笔流畅,言辞锐利,富有感情,动人心弦,大大地推动了维新思想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