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八则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的:

1.体会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2.了解古代语录体散文的特点。

3.诵读欣赏。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基本字词的含义

2.理解其中蕴涵的思想内容。

三、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古人谈学习的成语、明言警句,课上交流。

2.准备本课的朗读磁带,收录机。

3.《论语》、孔子等有关文化常识。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五、学法指导:指导朗读,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含义。背诵、积累,要求熟读成诵,正确默写,并能灵活运用。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古人谈学习的成语、明言警句,抓住其中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知新”“不耻下问”“举一反三”等成语引入《论语》。

(二)、教师简介《论语》、孔子等有关文化常识,播放朗读磁带,指导学生自读课文,并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

(三)、诵读欣赏。

1.学生齐读。

2.教师针对齐读中存在的问题一一指正;范读;领读。

3.听朗读磁带,自读两遍;齐背一遍。

4.教师指导美读,指名学生朗读。

(四)、指名学生翻译,教师适当点拨,扼要分析,最后归纳总结。

(五)、巩固。进行背诵默写比赛。

语八则教学设计2

设计思考:

苏教版的《论语》八则,在教学之前,学生大都耳熟能详,若仅是为了背诵默写,那十分钟就可以解决。果真如此,岂不是糟蹋了《论语》?基于这个思考,本教案力求通过师生对话,引导学生因这八则而走近孔子,喜欢《论语》,与圣贤为友,与经典为友。

教学环节:

①猜谜导入;②说说你所知道的孔子;③文本阅读;④谈谈对八则语录的理解;⑤你还知道哪些孔子语录;⑥说说你眼中的孔子形象;⑦教者总结《论语》的影响。

教学过程:

1、导入:

请猜一个人。他的身高有二米二一,只比姚明矮五厘米;他是美食家,他“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他是司马迁的精神偶像,是世界文化名人;他离开这个世界后的十年,西方的苏格拉底才呱呱坠地……(初中学生,首先是兴趣)

2、由孔子过渡,请学生说“你所知道的孔子”。

生: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生:他属于国家级“特级教师”,有弟子三千,可谓桃李满天下。

生:他学问渊博,但却谦虚谨慎,学而不厌。

生: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五十五岁开始“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想起来,就让人油然而生敬意。

生:前后十四年,颠沛流离,无怨无悔。他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师:是的,公元前484年,当疲惫不堪的孔子回到家乡时,他已经六十八岁。六十八岁本该是个颐养天年的数字,可是伟大而睿智的他,生命的烈火仍在熊熊燃烧。返回鲁国的孔子,继续整理文化典籍,同时大规模开展教育事业。今天,当我们翻看《论语》,我们找不到孔子的满腹牢骚,自怨自艾。这也正是他让无数后人景仰的原因。

3、回归文本。

①先朗读,后正音。(让学生摇头晃脑起来)

请两同学比较阅读,然后小结注意点:若句中有语气词,读时要稍带拖腔,语调厚重,不能轻而飘,否则就没有了回味的余地;若句中没有语气词,读时则要坚决果断。

教师范读后,学生再读。

②请同学说八则语录的主要内容。

③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对这八则语录的理解,或者就你最有体会的一句话说说你的见解。(本课重点)

生:我觉得第一则第一句最重要。“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首先告诉我们你要觉得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一个人只有当他认为学习是最快乐的事情时他才可能把书读好。其次,学习,学习,要学更要“习”,父母、老师,天天强调。事实也是如此,不复习学到的知识怎得巩固?而且我觉得孔子主张的“习”,并不是三分钟热度,要坚持,要“时习”,按照一定的时间不断反复,以求记忆深刻。

生:我也认为孔老师是很重视温习这一环节的,你看第二则就说“温故而知新”,他认为“习”不仅是对学过的知识的巩固,更是一个挖掘新思想、提高新认识的过程。东坡的“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其实正是“习”的翻版。

师:我个人觉得第一则是很重要。有些同学手中有《论语》这本书,你可以看到,《论语》开篇就是这一则。“学而时习之”是孔子重要的教育思想,《论语》的编纂者把它放在开篇第一句,决非偶然。我们自己或者身边人的事例,反复告诉我们学习成绩不佳,研究学问无所作为,往往就是因为没有“学而时习之”。所以“学而时习”是求学之根本、做学问之根本。

生:我这个人乐于交友,所以对“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感触很深。是的,当与旧日同学或现在的同学相聚一起时,我总觉得是最愉快的事情,更不用说来自远方的人了。“共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们无话不谈,不仅交换“苹果”,更重要的是交换各自的学习和“思想”。相互切磋,共同提高。

师:你将萧伯纳的名言化用得很好。“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确是如此,与朋友加强横向交流是提高自身能力的重要方法和途径。通过同“朋”的讲谈、研讨和论辩,可以互相启发,互相促进,思维的火花在碰撞中迸发,于是大家的学问、思想都渐渐进入新的境界。甚至你一个人曾经遭遇过的失败和挫折,这时也因为倾诉和倾听,心灵得到前所未有的释放,怎能不“不亦乐乎”!

生:“默而识之”我觉得说得很经典。“默”的意思就是“静默,不说话”,这与我们的班训“静、净、竞、进”的第一个字“静”其实是一致的。就是强调学习要有一个安静的环境,一份宁静的心态,默默地在内心领会,然后了然于心。诸葛亮曾说:“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可见伟大人物在这一点上是心心相印的,一个心浮气躁的人注定与成功无缘。

生: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中我学到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习要思考,不思考则没有长进。以前知道鲁迅有一个“读书三到”的书签,就是我们熟知的“心到、口到、眼到”,先生把它夹在书里,随时提醒自己专心读书。想来实在是有道理。

师:学习,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培养大家的学习兴趣,其实更重要的是教会大家学会思考,使大家对思考感兴趣,然后你就会学习。智者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已经做了什么,将要做什么,这就是思考的力量,而这也是智者之所以成为智者的原因。这里的八则语录每则都言简意赅,仔细品读,都能给我们很多收获,当然更不用说《论语》这本书了。有人说,一个人的财富在很大程度上由与他关系最亲密的朋友决定,如果这个朋友是一本书,那我希望《论语》能成为你们的朋友。

4、你还知道哪些孔子语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