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道德经》

合集下载

国学经典道德经的读书心得

国学经典道德经的读书心得

国学经典道德经的读书心得《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国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道家哲学的集大成者”。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深深地被其中所包含的丰富哲学理念所感染和启迪。

以下是我对《道德经》的读书心得。

《道德经》一书的核心思想是“道”,该书以“道”作为人们应当追求的最高目标和价值。

但是,这里的“道”不是简单地指一种方法、途径或是道路,而是指宇宙万物之本源和规律。

通过多个方面的阐述,作者告诉我们“道”是宇宙之根本,是一切存在的本质,是谋求人类幸福和和谐共处的不二选择。

书中多篇提到“无为而无不为”,即达到真正无为的境界。

这里的“无为”并不是指什么都不做,而是指遵循自然的规律,顺势而为,以“无为而治”的方式去处理事物。

这是一种放下执著、顺从自然的心态,主张积极调整自己与环境的关系。

通过观察宇宙和自然的运行,我们可以发现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如果我们能够把握这个规律,就能够在遵从天道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潜能。

这对于当今社会来说,也是一种非常实际的处世哲学,它告诉我们不要过分抵抗和把握一切,而是要适应自然、顺畅发展。

另外,《道德经》还强调了“反求诸己”的理念。

在这本书中,作者鼓励人们反思自己的内心世界,把自己放在万物之中去思考,找到自己与宇宙之间的联系。

这种内省的精神在如今的社会也非常重要。

我们应该学会审视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从而以更加宽容和理解的态度去待人处事。

只有经过反思,才能逐渐摆脱人们固有的思想观念和偏见,进而培养出一颗平和宽容的心。

此外,《道德经》中还有许多富有哲理的句子让我深感启发和感动。

其中最有印象的一句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这句话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不必刻意张扬自己的存在和成就,反而应该保持内敛和谦虚的态度。

只有在寡言少语中,才能真正实现与他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正如书中所言:“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真正智慧的人是不常言说自己的智慧的。

这句话对我来说,是一种深刻的触动。

它提醒我要注重实际行动,脚踏实地地去做事情,而非纷纷扬扬地言辞繁芜。

浅谈《道德经》的生命意识

浅谈《道德经》的生命意识

浅谈《道德经》的生命意识内容提要:《道德经》是我国古代一部伟大的著作,它对中国乃至世界都有着重大影响。

历代学者对《道德经》译注纷起,不断挖掘其蕴含的巨大价值。

本文重点就《道德经》中的生命意识进行探讨,以丰富人们对《道德经》的认识。

关键词:道德生命意识小宇宙老子,一位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伟大的生命探索者、社会科学家。

他以自己无上的智慧和终生体践,执着探悟人类的生命、生存和万物规律,铸就了举世闻名的《道德经》,并对中华民族的心理和思维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好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部《道德经》,两千多年来注家峰起,各阐其端。

哲学家言其为东方哲学之经典,政治家视其为治世名言,军事家称其为攻防战略的用兵指南,史学家说其是一部先秦文化的底片,养生家奉其为修身养性之要典,推演“天机”之秘鉴。

俗家子民感其效用灵验,叹其玄之又玄……区区五千言,却包蕴无限。

海内外学者皆视为至宝。

日本禅学大师铃木大拙博士说:“我把他(老子)认作是东方的代表。

”美国高能物理研究博士卡泼勒说:“中国的哲学思想提供了能够适应现代物理学新理论的一个哲学框架,中国哲学思想的‘道’,暗示着‘场’的概念,‘气’的概念与量子‘场’的概念也有惊人的类似。

”(《道德经探玄》)《道德经》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老子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呢?史书对老子身世的记载不详,《庄子》、《吕氏春秋》、《说苑》、《孔子家语》、《白虎通》、《史记》等皆有记载。

其中只有《史记》较为系统些,现摘录如下以示说明:“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

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

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

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去子之娇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阅读《道德经》个人心得体会(精选5篇)1

阅读《道德经》个人心得体会(精选5篇)1

阅读《道德经》个人心得体会(精选5篇)阅读《道德经》个人心得体会篇3在孩提时代的我就曾经接触过圣人老子的《道德经》,大家可以轻而易举猜到当时懵懂孩童的我,对于这本书可谓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我对老子以及《道德经》的初步认识还得追溯到我爷爷跟我讲的故事。

爷爷跟我讲了很多的古代传说,其中就有关于圣人老子的传说——相传老子一夜间就写出了流传千古的《道德经》,骑着青牛,西出函谷关而去,成为神话传说中的太上老君。

小时候听着这些传说比较神秘、玄奥的东西,都是和老子相关的,但是老子是谁,什么是老子的学说,他所著作的《道德经》讲述的是什么又有什么意义,却知之甚少,而且那时根本看不懂。

读懂一本书,首先读懂一个人。

这是我阅读书籍的座右铭,若光看一本书所讲的内容,而不去深入了解作者为何做此书的种种原因,那就与作者做此书献于世的真正目的了。

我不乏有些人著书纯粹是为了赚取稿费或者立名,那样的人不配叫作者,只能勉强称为写作工作者罢了。

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那时天下大乱,诸侯纷争,广大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时代造英雄,时代也会造就文化精神上的佼佼者。

如今很多人称《论语》为做官必学,《道德经》为做人必学,想必有一定的道理可遵循,但便不是如如今说法那样的片面。

一本《道德经》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为人等多方面的内容。

换一种比较概括的话说可算为一本百科全书,但是《道德经》真正的分类还得算为哲学著作。

老子道家的学术充满着辩证法,从探讨宇宙天地、自然规律的变化入手,提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真正地以人为本,直接从关注明民生,关注社会弱者,弱势群体出发,老子之道算是弱者之道,对社会人事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道德经》揭示宇宙万物、自然天地、社会与人等及其运动规律,因而是一个博大的哲学思想体系,提出了很多反映事物运动一般规律的哲学概念,对中国文化以及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黑格尔曾经感慨:世界的哲学故乡在中国!在老子《道德经》诸多哲学概念中,我最熟透的算是立身处世这方面知识。

道德经及其人生启示

道德经及其人生启示

道德经及其人生启示《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撰写的一部重要著作,它被誉为世界文化的瑰宝,渗透着深邃的思考和智慧。

从古至今,它深深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

本文将从几个重要方面探讨《道德经》的人生启示。

首先,《道德经》强调“道”和“德”的重要性。

它告诉我们要追求内心的安宁和宁静,要凭借道德的力量去驾驭自我,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忙碌和物质所困扰,而《道德经》则提醒我们要回归内心,寻找现实世界中真正重要的事物。

它告诉我们要坚守道义,修身养性,才能在复杂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其次,《道德经》强调“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

它教导我们顺应自然之道,不要过分追求功名利禄,而是要用柔弱和谦逊的方式处理事物。

它告诉我们要像水一样,柔软而有力,顺势而为,不以强凌弱,不争夺无谓的胜利。

这个思想告诉我们要学会放下执着和欲望,不要与他人过多比较和争斗,以平和之心面对一切。

只有在平静和宁静中,我们才能发现生命的真谛。

此外,《道德经》还强调“绝学无忧”的价值观。

它告诉我们要不断追求知识,但不要过分沉迷其中。

它警醒我们,越是执著于功名利禄,越容易失去内心的宁静和平静。

它告诉我们要以谦虚的态度对待学问和知识,在虚心中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

只有不断学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过上有意义的幸福人生。

最后,《道德经》强调了“回归自然”的重要性。

它告诉我们要尊重自然,学会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自然相融合。

现代社会,技术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便利和舒适,但也让我们迷失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本质。

《道德经》提醒我们要重拾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保护环境,减少浪费,回归简朴的生活方式,与大自然和睦相处。

《道德经》是一部充满哲理和智慧的著作,对人们的生活和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学习和领悟其中的精髓,我们可以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向和价值观,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平和、宁静、有意义。

让我们共同倾听《道德经》的启示,用它来引领我们的人生旅程。

道德经的感悟

道德经的感悟

道德经的感悟道德经,又称《老子》,是中国文化中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瑰宝。

它以深邃的思想、简洁的语言和朴素的风格,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深刻的感悟。

下面,我将从道德经中选取几个重要的观点,谈谈我的感悟。

一、无为而治道德经中强调“无为而治”,这是一种相对于积极干预的理念。

它告诉我们,在某些情况下,不需要过多的干预和控制,反而要顺其自然,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这让我想到了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有时候我们过度干预反而会导致事情变得更糟糕。

比如,我们在养花时,过度浇水反而会导致植物死亡;在教育孩子时,过度保护反而会让他们变得软弱。

因此,我们需要学会放手,相信事物自身的发展,尊重事物的本然规律。

二、反思自我道德经中强调“反求诸己”,提倡人们反思自己的言行和行为动机。

这种反思不是为了自我批判或自责,而是为了更好地与他人相处,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通过反省自我,我们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错误,及时改正,并且更加谦虚和包容。

只有通过不断地反思自我,我们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成为更好的人。

三、以柔克刚道德经中提到“柔弱胜刚强”。

这告诉我们,在处理事物时,柔和的方式比强硬的方式更加有效。

在与他人相处时,我们常常会遇到不同意见和冲突,如果我们选择强硬对待,可能会引发更大的矛盾和冲突。

而如果我们选择柔和的方式,以理服人,以和为贵,往往能够化解矛盾,达到和谐的局面。

这让我想到了日常生活中的争吵和纠纷,如果我们能够学会以柔克刚,善于沟通和妥协,那么我们的生活将会更加和谐。

四、无欲则刚道德经中提到“无欲则刚”,意味着当一个人不贪婪、不追求权力和物质上的利益时,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刚强之人。

这是因为贪欲和私欲往往会使人心生贪婪和懒惰之心,导致道德品质的下降。

只有摒弃欲望,追求心灵上的自由和平静,才能真正做到刚正不阿,独立自主。

这让我想到了现代社会中的一些问题,追求物质财富和权力的人往往很难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我们应该反思自己的欲望,追求精神上的富足和自由。

《道德经》个人阅读心得(精选5篇)

《道德经》个人阅读心得(精选5篇)

《道德经》个人阅读心得(精选5篇)《道德经》个人阅读心得精选篇1《道德经》通篇潜藏的一个主题意识是,反对技巧,反对知识、反对乱为,主张静待事务自身的发展,自然成。

道家强调乱用知识、乱用技巧、乱用智力,是很危险的事情。

不作为,无知识、无智技在道家眼里是成功者的基本特征。

主张靠事物发展的根本道理,靠事物的自行演化,不劳而获,是道家的根本思想。

几千年来,道家的以上思想被视为保守、落后甚至反动。

我现在认为这种看法可能是不识货的体现。

道家强调不作为,无知识、无智技的基础是认为大自然自身会以最合理的方式存在和发展,顺着自然本有的发展事态、追随自然的节奏是最聪明的做法。

乱思、乱想、乱研究、乱动颠倒了本末,把人的参与视为自然发展的主要条件,其实事物的发展是事物的自然属性,没有人的干预就能自然发展下去,如果人过度干预会破坏事物最合理的自然发展。

一个“有知者”在干预自然的过程中,造成的麻烦比产生的利益大得多!人类那点可怜的“智慧”在大自然的固有智慧面前往往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我个人认为道家的思想是非常高深的哲学,对投资有强大的指导意义。

道家强调知道最根本的道理、逻辑和规则后,必须要追求愚、笨、傻、呆,必须少做少为,少思少想,别求知、别发展智力、别发展技巧。

严格来讲,道家这个思想对现代科学技术不是一个正确的理论指导。

但是对投资来讲,道家的这些观点是最正确的。

投资你想得越多,出错的概率越大,你操作的越多,赔钱的风险越大,掌握的知识越多,自以为是的可能性越大,你觉得自己聪明,乱为乱动的可能性越大。

所以,少掌握点知识,能不做尽量不做,投资成绩自动提高。

你知道终极的总道理就可以了,你知道真正的本质性逻辑和法则就可以,其他的东西能不知道就不知道,能不清楚就不清楚,太知道太明白是有害的。

圣人不为大《道德经》第六十三章提出了一个与巴菲特的想法一致的观念:“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圣人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意思是说,杰出的人并不直截了当的去追求大事,难事,而是有意识的不做大事,不做难事。

《道德经》读书心得范文(二篇)

《道德经》读书心得范文(二篇)

《道德经》读书心得范文《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部经典著作,被誉为中国哲学文化的瑰宝。

本文将从道、德、经三个方面对《道德经》进行阐述,并结合个人的读书心得进行探讨。

首先,道是《道德经》最核心的概念,也是老子所强调的重要道理。

在《道德经》中,道被理解为宇宙的根本原理和规律,是一种超越于一切现象与形式之上的存在。

它不可言喻、不可名状,只能通过内心的体悟来感悟。

道的本质是无为而治,即无为而不为,不为功名利禄、不为外界的诱惑所动摇,而是追求内心的平衡与和谐。

在读《道德经》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道的智慧。

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我们常常追求物质和外在的世界,而忽视了内心的修养。

而《道德经》反而告诉我们,应该放下功利的追求,回归内心,找到和谐与平衡的路径。

只有当我们内心平静时,才能更好地面对外界的困扰与挑战,保持心中的自在与从容。

其次,德在《道德经》中也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德指的是道德品质,是修身养性的重要方面。

在《道德经》中,德被理解为谦虚谨慎、无私无我、忍让宽容等道德上的高尚品质。

通过修炼自己的德,我们可以达到内心的安宁与高尚的品格。

读完《道德经》后,我对德的理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德成为救赎我们内心的重要力量。

只有通过修身养性,培养内心的谦虚、宽容和善良,我们才能保持自己的理性和冷静,不被外界的纷扰所困扰,以更好地应对生活的种种挑战。

最后,经是《道德经》以经书形式存在的一部分,它是对道德经典的总结和概括。

经中包括了诸多关于修身、治国、安邦之道的论述,为人们提供了宝贵的智慧和指导。

透过阅读《道德经》中的经部,我发现其中的智慧是可以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的。

比如,在个人修身方面,《道德经》告诉我们,要追求内心的和谐与平衡,要有谦虚、宽容和忍让的品质,要主动保持心境的平静与从容。

这些准则对我们个人的生活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启示。

在治国方面,《道德经》强调了无为而治的智慧。

浅谈老子《道德经》中的道德观

浅谈老子《道德经》中的道德观

浅谈老子道德观与实现个人的自我和谐摘要:在老子思想中,"道"与"德"是分开的,却都蕴含着"和谐”的主题。

的道德观是对提升个人的素质,而社会本来就是由人所构成,个体的素养提高也就意味着社会的。

因此,笔者试图从社会个体提高自身的角度来谈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关键词:老子道德观和谐社会老子认为,道与德虽然不同,却都以和谐为内核。

和谐首先是一种协调、和睦的状态J和谐要求各种事物配合得匀称、适当。

"和而不同","和"中包含了多样性、差异性。

古人认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和谐中包含了统一性与创生性。

在西方文化中,和谐也有类似的意义。

毕达哥拉斯认为美是"数的和谐",自然是一个和谐宇宙。

赫拉克利特认为相反者相成,对立即和谐;莱布尼茨用“预定和谐”来说明由无限单子所组成的宇宙的和谐一致。

可见,差异、多样、统一、化生是和谐的首要内涵。

换言之,和谐即"相异者或对立者之相济相成的结聚、其次,和谐还可以表现为对和谐状态的追求。

想要达到和谐的状态,简单来说,就是要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遵循客观规律做事。

而上述这两点在老子的道与德中恰恰都有所体现老子主张尊道贵德,效法自然,反对传统世俗的价值观,并建构了一套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系。

这套人生观与价值观虽然常被用于处世和治国,成为阴谋家与政客谋权夺利的道术与权术,但老学的主旨毕竟在于超脱世俗生活,在隐遁中寻求安身立命的基础,因此它的本意是要追寻内心的平衡与和谐,即自我和谐。

一老子道德观中蕴含的“和谐”思想在现代的分科之学中,自我和谐主要是心理学探讨的问题。

两千多年前的老子,用了另一番语言对自我和谐的问题做了精辟的阐释。

老子所推崇的理想人格是圣人。

圣人便是得道之人,他们不仅是道德上的楷模与典范,更拥有着最平和的心态。

老子从道与德的角度来描述圣人内在的和谐自我。

老子《道德经》

老子《道德经》

浅谈《道德经》一谈起《道德经》,最先闪入我们头脑的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作为流传几千年的中文化文精髓,《道德经》的人生价值观和生存理念不仅仅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每一代国人的生活,也是各行各业精英们的重要“顾问”。

而《道德经》中大量关于为政治国的阐述则是研究老子思想不可绕开的对象,对于国家发展、领导人治理国家将有重大裨益。

《道德经》是一部对世间万物的概括,以至于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解读都离不开老子老子的哲学思想。

“无名,天地之始”一句便道出了老子的理想政治状态和政治思想。

在《道德经》第八十章里,“小国寡民,时有什伯之器而不用”,小小的国度,适当的人口,人无高低贵贱,大家一律平等、社会公正;“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人民热爱生命、热爱故土、热爱和平;“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人民安居乐业、衣食无忧;“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人民友好和睦,国家之间和平共处。

国家内部没有繁重的赋税和苛刻的法令,人民的物质生活丰富、民风淳朴,社会和谐安定,没有欺诈、没有饥饿;国与国之间没有战争、没有矛盾,一切都遵循着万物生存的自然法则,这就是老子理想中的理想政治状态,是“道”在国家生活的体现。

在老子看来,“道”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恍恍惚惚的东西。

道,无形无状,是宇宙唯一的存在,“先天地生”,为“万物之始”,是一个终极实在,是万物的根源。

并且在本质上道是不可界定和不可言说的,不能以任何对象来限定它,我们也很难将其特性用语言表达出来。

而老子对“道”的称谓也有很多,包括“无”、“朴”、“一”等。

道是一种无限的、无终止的状态,是一切事物产生的源泉。

“道”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在永远不停息的,流转与变迁的过程中。

“道”还可以视作阴阳、刚柔等两相对峙的力量、事物、原理之相互转化。

在“有”、“无”这两个概念上,老子认为无是对于具体事务的有而言的,所以无并不是零或什么都没有的意思。

《道德经》品读心得与体会(精选6篇)

《道德经》品读心得与体会(精选6篇)

《道德经》品读心得与体会《道德经》品读心得与体会(精选6篇)《道德经》品读心得与体会篇1这是一篇迟交的作业,师父在暑假就让我写了,可是一直俗务缠身,往往有所得时也没有什么时间写下来,今天正好有空,赶紧抽空码文。

《道德经》,一部著作,在短短五千言足以让世人细细品读一生。

第一次看时我只是当成课外的读物一样看,一目三行,粗粗扫过,只觉得这篇韵文哲理诗在努力向我们阐述什么是道,什么是德。

但具体是什么,根本不得而知。

第二次,结合很多资料去看,发现很多人用庄子的《天下篇》来概括其旨:“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居神明居。

……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

”其说大体从天人合一之立场出发,穷究作为天地万物本源及宇宙最高理则之“道”,以之为宗极,而发明修身治政等人道。

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道当取法于地,究源及道所本之自然。

道之理则,分无、有二面。

道常无,无名无形,先于天地鬼神,而为天地万物之始,道常有,生天地万物,具无穷之用。

道之理则贯穿于万有,表现为万有皆相对而存,极则必反,终必归,根本之规律。

而有之用,常以无为本,“有生于无”。

圣人体道之无,法道之自然无为,以之修身,当无欲而静,无心而虚,不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为而不持,功成而不居,怀慈尚俭,处实去华,以之治天下,当“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还刀兵,离争斗,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使民虚心实腹,无知无欲,则无为而治。

“反者道知动,弱者道之用”,故知道者守雌抱朴,退让谦下,挫锐解纷,和光同坐,以柔弱胜刚强。

它以大部分内容劝告人们要慈善俭朴、谦虚处下、忍让不争、公正无私、淡泊名利、知足常乐;教导人们要诚实守信、和蔼可亲、和平相处、互相帮助、宽容大度、以德报怨、先人后己、舍己为人;鼓励人们无为守静、顺其自然、清心寡欲、修道修德;告诫人们不要发动战争、不要干预自然;引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积极地面对人生……以上很多都是别人的思想,对《道德经》作出的简单概括。

道德经感想和心得(通用10篇)

道德经感想和心得(通用10篇)

道德经感想和心得(通用10篇)道德经感想和心得篇1林语堂曾说:“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

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

”我想这也是每一个人读《道德经》的感受了吧。

其实每个民族都会有智者,会站在人群前面,站在天地之间把他所能看到的世界告诉给他的每一个人。

告诉后人,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我们要怎么样才能活得更好,更长久,如何才能不被别人,被自己灭亡。

而老子便是这样子的一位智者。

老子将一切归咎于“道”,他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世间万物都是由道衍生而成的,故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于是我们后人再次基础上理解的“道”便是——道是混沌是无极,由此生出鸿蒙之气,内含阴阳,再生而为天地人三才,进而构成世间万物。

但是老子又说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意思就是说道是不能用语言所说出来的。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就是天道关系。

“道”生万物,但是“道”亦为虚幻。

在恍惚虚幻中,它含万物之影象;有含形色之实体;其实老子的“道”,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它先于天地而生,周而复始。

今天,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科学家们也证实了自然界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它存在于互不相同的形形色色的事物之中。

此是此,彼是彼,任何事物都按其固有的轨迹运行。

人们能够用一定的方法去认识它、体验它、并按照客观规律改造它。

由此观之,老子在《道德经》中就已经揭示了宇宙的起初和自然的本源,这比之西方近现代的理论学说早了两千多年。

老子的“道”,寓意精深,无法企及。

使得我们只能用仰望的目光触及他深刻的思想。

而老子所提倡的“徳”也被为后世奉行为处世哲学。

“道”是事物固有的规律,是神秘难测而又隐蔽在事物内部的东西,是不可理喻的东西,是不可及的。

浅谈老子《道德经》思想对设计思维的影响

浅谈老子《道德经》思想对设计思维的影响

浅谈老子《道德经》思想对设计思维的影响老子《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哲学宝库中的瑰宝。

老子在《道德经》中探讨了许多关于人生、道德、政治和宇宙的哲学思想,这些思想不仅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当今的设计思维产生了一定的启发。

本文将从道德经的思想角度探讨其对设计思维的影响。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无为而治”、“无为而成”等思想,强调了自然的调和和平衡。

在设计思维中,我们也可以借鉴这一思想。

在设计过程中,不要过分追求激进和急功近利,而是要顺其自然,尊重事物的发展规律,寻求设计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在产品设计中,我们也可以通过“无为而治”的思想,避免过度设计和临时应急,让产品在自然环境中得以自然生长和发展。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柔弱胜刚强”、“以柔克刚”等思想,强调了柔性的力量。

在设计思维中,我们也可以从中获得启发。

柔性设计是一种以人为本、关注用户需求、灵活变通的设计理念,强调设计的柔韧性和适应性。

在产品设计中,柔性设计可以让产品更贴近用户需求,更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和需求,更有利于产品的生命周期管理和可持续发展。

老子在道德经中强调了“道法自然”、“守静笃初”等思想,提倡了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生活态度。

在当今的设计思维中,也可以借鉴这一思想。

返璞归真的设计理念强调回归自然、尊重生态环境、注重可持续发展,主张用简约、自然、纯粹的设计语言传递产品的本真和纯粹。

返璞归真不仅体现在产品的外观和形式上,更体现在产品的功能和使用价值上。

设计师可以通过返璞归真的设计理念,创造出更加符合人类自然属性和环境要求的产品,使产品在使用中更加舒适、便利和健康。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无为而无不为”、“难得之事、大易始也”等思想,强调了以静制动、以慢制快的设计原则。

在设计思维中,我们也可以从中汲取智慧。

设计师在产品设计中不宜急功近利,而是要按部就班,稳扎稳打。

通过精益求精、潜心钻研,才能创造出更加完美的作品。

道德经的六个方面

道德经的六个方面

道德经的六个方面《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主要阐述了道家学派的哲学思想、治国理念和人生智慧。

本文将从六个方面对《道德经》进行解读。

一、道与德“道”和“德”是《道德经》中的两个核心概念。

其中,“道”指的是宇宙的本源和规律,即万物之始、万物之母;“德”则是指人对于“道”的认识和理解,是人对于宇宙和生命的理解与遵循。

在《道德经》中,“道”和“德”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充分认识和理解“道”,才能更好地遵循“德”,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二、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道德经》中的一个重要思想。

它强调的是顺其自然,不做强求,不执着于结果,不妄想妄为。

在《道德经》中,“无为而治”是一种治国理念,主张减少人为干预,让事物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

同时,“无为而治”也是个人修行的指导思想,要学会放下执念,顺应自然,达到心灵的自由和平静。

三、柔弱胜刚强“柔弱胜刚强”是《道德经》中的一个著名论断。

它强调的是柔中带刚,以柔克刚,用柔和的方式胜过刚强的对手。

在《道德经》中,“柔弱胜刚强”是一种处世智慧,教导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学会以柔克刚,以平和的心态应对纷争。

同时,“柔弱胜刚强”也是个人成长的指导思想,要学会以柔弱的姿态面对困难和挑战,逐渐变得坚强有力。

四、反者道之动“反者道之动”是《道德经》中的一个重要观点。

它强调的是事物的发展总是呈现出一种相反的倾向,即物极必反。

在《道德经》中,“反者道之动”是一种辩证思想,教导人们要看到事物的两面性,既要看到正面也要看到反面。

同时,“反者道之动”也是个人思考和行动的指导思想,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寻找最佳解决方案。

五、虚心实腹“虚心实腹”是《道德经》中的一个重要修行方法。

它强调的是内心要保持虚静,不要被杂念和欲望所左右;同时又要保持身体健康,不要因为过度追求内心平静而忽略了身体健康。

在《道德经》中,“虚心实腹”是一种修行方法,教导人们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身体的健康,以达到心灵的自由和平静。

浅谈老子《道德经》思想对设计思维的影响

浅谈老子《道德经》思想对设计思维的影响

浅谈老子《道德经》思想对设计思维的影响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道德经》被誉为道家思想的经典。

虽然诞生于2000多年前,但他的思想仍然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对于设计思维的影响更是深远。

本文将从老子《道德经》中的几个核心思想出发,探讨它们对设计思维的启示。

一、无为而治的思想“无为而治”是老子思想的一个核心概念,即不做无用功,以无为而治的态度去处理问题。

这主张反对过度干预,并暗示了内在自然的发展和自我调节能力。

这个思想在设计中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在设计中,我们也需要按照事物本身的自然特性去处理问题,不需要过度的干预,让设计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

例如,在设计UI界面时,往往会出现追求过度美化导致用户体验不佳的情况。

如果充分理解用户的需求,按照用户体验原则进行设计,避免过度干预,让设计本身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才能获得用户的认可。

二、兼容并包的思想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这是一种极富包容性的思想,显示出天地和圣人对于世界上所有事物和人的包容。

在设计中,也需要采取这种包容性思想,在设计时应该兼顾各种不同的需求和评价标准,最终实现“民主设计”,让设计能够受到更多人的认可和接受。

三、虚无缥缈的思想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到“一物不生,而自有以为有,此谓微明”。

意思是说事物本身形而上的本体是虚无的,是以微小的微光或能量呈现出来。

这种思想看起来似乎与设计无关,但实际上也能启示我们在设计中寻求本质和境界的问题。

在设计中寻求本质和境界,就需要抛开物质表面的附属和表象,深入到事物本身的本质和特性中去,寻找设计的灵魂和特点。

四、道生一,一生二的思想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个思想是中国哲学中阴阳的体系,也是一切万物的来源的一个本体。

在设计中,我们也可以从中得到很多启示,设计的本质是把一些简单的形式和意义组合起来创造出新的事物,让设计去表达一种特定的意义和思想。

关于《道德经》读后感范文(三篇)

关于《道德经》读后感范文(三篇)

关于《道德经》读后感范文《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被视为华夏文明的重要遗产之一。

作为一本经典著作,它不仅具有文学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贯彻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和道德原则。

在阅读《道德经》后,我深深被其中所表达的智慧和人生观所触动,对自身的行为准则和生活态度产生了一系列的思考和反思。

《道德经》由老子所著,被誉为道家思想的经典之作。

它以道德为核心,呼吁人们遵循“非争”、“柔弱”等道德原则,摒弃斗争和权力争夺的行为,以求得社会的和谐与安宁。

在《道德经》中,老子深入剖析了人性的本质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强调了顺应自然、顺应规律的重要性。

阅读《道德经》让我对人生的追求和生活的意义有了新的认识。

其中的“道可道非常道”,提醒着我要谦逊和谨慎。

在社会化的今天,人们往往被功利和物质追求所迷惑,忽略了内心的追求和真正的价值。

然而,《道德经》中提到的“道”却是无法言表、无法穷尽的。

这说明人生的境界和真谛是无法用言辞和物质来衡量的,只有通过归于心静、反思和体悟才能够接近“道”,获得内心的满足和平静。

《道德经》还让我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亲密而又重要的。

在现代工业化的进程中,人类对自然界的开发和破坏不可避免。

然而,我们不能忘记自然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人类应该像自然一样保持谦逊和柔弱的态度,顺应着自然的规律和节奏,以和谐共存。

只有通过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类才能收获持久的幸福和美好的生活。

《道德经》中提及的“无为而治”的思想,深深触动到了我。

现代社会各个领域的人们总是忙于奔波和争斗,以求得财富和地位。

他们甚至认为,只有工作上的努力和付出才是获得成功的唯一途径。

然而,《道德经》却告诉我们,顺应规律、顺应自然才是真正的智慧和成功之道。

只有抛弃功利和权力的欲望,懂得放下和适应,才能获得内心的宁静和真正的成功。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开始尝试着运用《道德经》中的智慧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和思考。

例如,在面对矛盾和纷争时,我努力保持平和的心态,并尝试从对方的角度去理解问题。

浅谈老子《道德经》思想对设计思维的影响

浅谈老子《道德经》思想对设计思维的影响

浅谈老子《道德经》思想对设计思维的影响《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由老子所著,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这部经典作品以其独特的思想观念,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并且在今天的设计思维中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老子的思想强调自然、简约、包容和平衡,这些观念对于现代设计思维有着积极的启发和引导作用。

本文将从道德经中的几个核心思想出发,探讨其对设计思维的影响。

老子强调“道”和“自然”的观念,这对设计思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是一切事物的本原,是自然界的规律。

这种“道”的观念与设计中的“本真”、“本源”概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设计者应该倾听自然、尊重自然,从自然中获取灵感和智慧,而不是僵硬地追求创新和独特。

老子告诉我们,自然本身就是最伟大的设计师,我们应该谦卑地向自然学习,从自然中汲取能量和灵感,而不是故作高深地创造出不符合自然规律的设计作品。

老子强调“无为而治”的理念,这对设计思维也产生了深刻的启发。

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道法自然”,强调“无为而治”,即顺应自然、顺应道的原则。

这种理念与设计中的“去繁就简”、“简约至上”思想相契合。

设计不应该追求过度的修饰和华丽,而是要追求自然、朴素、简约和纯粹。

设计师应该懂得适可而止,在设计中保持简洁清晰,去繁就简,达到一种平衡、和谐的美感。

这种“无为而治”的理念在设计中可以引导设计者更好地发现事物的本质,抓住事物的关键,做到简洁、清晰、精准。

老子强调“包容”和“平衡”的观念,这对设计思维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讲究“无为而治”的道理。

这种观念与设计中的“留白”、“虚实结合”、“负空间”等概念相互呼应。

设计不应该追求超乎自然的丰富和繁杂,而是要追求平衡、和谐和内涵。

设计者要懂得在设计中留白、虚实结合,让设计作品有韵味和内涵。

要做到包容和平衡,不偏不倚,不偏执,不偏颇,做到内外一致,内在含蓄,外在明晰,让设计作品更加具有吸引力和魅力。

道德经的解读

道德经的解读

道德经的解读《道德经》是中国古代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老子所著,全书以道德二字为核心,阐述了道家哲学思想。

这本书对中国的哲学、宗教、政治、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华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

下面将对《道德经》进行解读。

一、道可道,非常道这是《道德经》开篇的第一句话,意思是“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

这句话告诉我们,真正的道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只有通过内心的体悟才能真正领悟。

因此,我们应该通过修行实践来感受道的存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认知上。

二、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道德经》中的一个核心思想,意为不要过分干预自然和社会的运行,要顺其自然,因势利导。

这种思想告诉我们,人类应该尊重自然规律,不要盲目破坏生态环境,同时也应该尊重社会的发展规律,不要过度干预市场的运行。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上善若水“上善若水”是《道德经》中的一句名言,意思是“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

水具有柔弱、包容、清澈、润泽等特质,这些特质也正是人类应该追求的品德。

我们应该像水一样,保持内心的清净和包容,善待他人,不计较个人得失,才能做到真正的善。

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话是《道德经》中对宇宙生成过程的描述。

其中,“道”是宇宙的本源,“一”是天地未分前的混沌状态,“二”是阴阳二气,“三”是天、地、人三才。

这句话告诉我们,宇宙万物都是由道衍生而来,阴阳二气相互作用,形成了天地万物。

人类作为宇宙的一部分,也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五、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学会知足和适可而止。

知足常乐,不要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和权力地位,否则会给自己带来灾祸。

适可而止则是在做事时要掌握分寸,不要过度追求成功和完美,否则会适得其反。

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身心的平衡和健康。

总之,《道德经》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哲理的著作,其思想深邃、言辞简练、意境深远。

通过学习《道德经》,我们可以领悟到道家的哲学思想,学会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如何为人处世、如何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清净。

《道德经》优秀阅读心得和收获

《道德经》优秀阅读心得和收获

《道德经》优秀阅读心得和收获读完《道德经》后,深受启发,收获颇多。

下面是我的阅读心得和感悟。

首先,《道德经》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其思想的深邃和智慧的卓越。

作者老子在书中以简练精炼的文字,阐述了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强调了“无为而治”的观念。

这个观念告诉我们,在社会中,应该以柔弱胜刚强,以无为而治,以自然之道示人。

无论是在个人生活还是在社会活动中,这样的思想都能给我们启示。

我们应该学会冷静思考,善于回避争斗,以平和之心面对生活的种种困扰,进而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富足。

其次,《道德经》对于我们如何面对人生的问题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建议。

书中强调了“道”的重要性,提倡人们借助于“道”来引导自己的行为。

它告诉我们,只有通过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快乐。

这样的思想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有着深远的意义。

在当今社会,人们常常为功名利禄而追逐,迷失了自己的本真。

而《道德经》告诉我们,只有通过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才能找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感。

再者,《道德经》给我带来的另一个启示是:追求简朴的生活。

书中说道“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无不胜。

”这一观点告诉我们,柔弱并不代表无能,只有遵循自然之道,才能获得力量。

现代社会注重追求物质的繁荣和表面的华丽,往往忽略了生活中的真正重要的东西。

老子告诉我们,只有放下物欲的束缚,回归简朴的生活,我们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除此之外,《道德经》还给我带来了对于领导者应有的品质的思考。

书中多次提及“君子”这一概念,告诫领导者应以德行为基础,以仁爱为准则。

一位真正的领导者应该懂得克制和谦逊,以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来服务他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权力滥用、自私自利的领导者。

而《道德经》告诉我们,真正的领导者应当全心全意为他人着想,以仁爱之心来引导他人,而不是追求权力和利益。

通过阅读《道德经》,我深刻体会到了其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建设的重要性。

它告诉我们要以柔弱胜刚强,以无为而治,以简朴而自然的生活态度来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

学习道德经心得体会范文(二篇)

学习道德经心得体会范文(二篇)

学习道德经心得体会范文道德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著作,它是由老子所著写的。

道德经的主要内容是关于人生、自然和道德的思考与哲学。

在读完道德经后,我深感其思想的深邃和智慧,下面是我对道德经的心得体会。

首先,道德经中强调了“道”的重要性。

道被称为宇宙的原则和规律,是一切事物的根本。

老子在书中多次提到道的存在和作用,他认为人应该去追求和遵循道。

道是无形的,无名的,虚无缥缈,但是却包含了万物的真谛和本质。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迷失在功利的追求中,将物质和权力看作人生的追求目标。

但是道德经告诫我们,只有追求道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因为道是深层次的规律和原则,只有遵循道,我们才能和自然和谐共处,获得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所以在生活中,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追求道并坚守道德的准则。

其次,道德经中强调了“无为而治”的理念。

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的核心,它提出了一种不主动干涉和控制的治理方式。

道德经中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这句话意味着只有不干涉自然的发展,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追求权力和控制,希望通过干涉他人来获得自己的利益。

然而,道德经告诉我们,只有放下功利心和欲望,顺应自然的规律,才能获得真正的力量和智慧。

因为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我们无法控制和改变一切,只有顺应大自然的发展,才能达到最好的结果。

所以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我们要以平和的心态和包容的态度来面对,尽力去顺应自然的发展。

另外,道德经中还提出了“无为而无不为”的道德观。

无为而无不为是指通过无为而无为的方式来实现道德的价值和准则。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以为如果不主动参与和干涉,就无法做好事情和实现自己的目标。

然而,道德经告诉我们,只有放下功利心和欲望,不追求个人的功名和利益,才能获得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因为道德的价值在于其本身,而不在于我们的个人意愿和欲望。

所以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要以无为的心态和行为来面对,不去追求个人的功名利益,而是关注更高远的道德价值。

浅谈老子《道德经》思想对设计思维的影响

浅谈老子《道德经》思想对设计思维的影响

浅谈老子《道德经》思想对设计思维的影响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经典之一,其中的思想对当代的设计思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以下就老子的思想在设计中的体现进行浅谈。

一、道法自然老子提出“道法自然”的思想,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一思想在设计中就体现为追求自然、简洁的设计风格,追求环保和可持续性的设计理念。

在产品设计中,应该尽可能地利用自然材料,尽可能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协调,尽量减少对自然的破坏。

二、相辅相成的对立统一老子讲究相辅相成的对立统一,这一思想在设计中就体现为要充分考虑用户需求与功能,并使之相辅相成。

在设计中要注意产品的实用性、美观性与功能性的统一,保证产品的整体完美性。

设计师应该更加注重在功能和外观上的平衡,创造出既美观又实用的产品。

三、去除多余老子提出“去除多余”的思想,认为在生活中应该适量去除多余的杂物和冗余的信息。

这一思想在设计中就体现为追求简单、明了的设计风格,注重在设计中去除多余的元素,使之变得更加简约、清晰。

在产品设计中要追求简单而不单调,使设计更加纯粹,追求最基本的表达形式,避免过多的花哨和复杂元素。

四、追求内敛老子思想中追求内敛,反对张扬和炫耀,认为内外一致才是最美的。

在设计中,也应该追求内敛、低调的设计风格,注重产品的本质和功能,避免为了追求表面上的炫酷而失去产品的真正价值。

综上所述,老子的《道德经》思想对设计思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追求自然、简洁、相辅相成的对立统一、去除多余和追求内敛等思想,体现在产品设计中,可以使设计更加完美、人性化,让消费者能够更加享受到产品设计的乐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道德经》
《道德经》,顾名思义,就是“道”经和“德”经上下两部分组成的,然而作为道家学说的经典,《道德经》并非鸿篇巨制,原文只有5000来字,还没有琼瑶阿姨写的几篇口水段落字数多。

据说《道德经》的由来是老子到了晚年觉得自己通透一切感到这世界众生实在无聊,于是骑着一个青牛出函谷关想去西方的国家看一看,函谷关令尹喜觉得你这么厉害怎么能不留下点什么就跑路呢。

最后老子没辙,洋洋洒洒5000字,写了一本书,也就是《道德经》。

从道德经全文来看,这是一篇讨论治国策略的论文。

为了论述这个策略,老子大量使用了世间常见的基础道理做铺垫,使其成为后世很多人进行哲学延伸的基础,所以它的基本思想代表了中国人的基本哲学。

老子那个时代,语言概念和哲学思想极其贫乏,不像我们动不动就柏拉图、黑格尔的,所以,他首先得给自己的论述定概念。

他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其实是一条路,即事物延伸出去的那个轨迹,再引申就是“规律”,规律是明晰的,被跟随的,可遵循的。

如果我告诉你“现在买房可以升值”,这是个规律,但假设大家都知道了,人人都去抢着买,那么这个规律可能就被打破了。

规律这东西,不是没有,但都知道的时候规律本身就会发生变化。

总的来说,“道”是可以“道”的,但不是那种想象中的静态的规律,它是演变的,递归的。

对道进行描述,是道下一个发展的其中一个输入,改变这个输入,会改变道的发展本身。

名,就是名称。

我们前面定义了一个名字“道”,后面还有更多的名字,这些名字其实取决于我们的认知。

我说漂亮的东西叫美,那也得你认才行,你也可以把它看成“丑”。

你觉得给穷人送钱是“善良”,但也有人说,让人不劳而获,才是最大的“恶”。

所以,名字这东西并不是我们通常以为“必然”的意思。

所以,名这个东西在讨论规律的时候挺不靠谱的。

比如你可以跟我说,“共产党员都是为人民服务的”,我说怎么党员张三还贪腐呢?你可以说,“张三不是真正的共产党员,只是混入党内的敌对分子”,或者“他那是为了更大的好处,不是你想象中那种贪腐”。

甚至你还可以说,“难道为人民服务就不能先贪腐吗?”。

所以,“名”来源于我们的认知。

如果在一个问题上没有达成相同的认知,那么这个问题的答案无法命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定义道和名后,老子开始定义人认知中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有和无。

但其实“有”和“无”是一个概念,是构成天地一切的基础。

这里的“天地”是精神概念,是认识中的一切。

出现在认知中的东西称为有,不出现在认知中的东西称为无。

非洲有一个猴子,你从来没有见过,也没有机会见到,和你没有任何交集,也没有人给你提起,这个猴子在你的认识中不存在,它就是无。

老子说,有无是一个东西,都称为“玄”。

首先我们理解为什么有无是一个东西,当在我们的概念中“无”了一只猴子,也可以说我们的概念中“有”了一个“无”猴子的空间。

所以,有无实际没有本质区别,他们同出而异名。

所以我们给它一个新的名字,叫玄。

玄是什么?玄用的是“结”的概念,就是绳结的意思。

绳结的特点是向两个相反的方向拉同一个东西,越拉越紧。

向一个方向拉,其实是向另一方用力。

我们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就是这样的,你以为向一个方向用力,事情就会往那一个方向走,实际上它常常只会走向反面。

而在绳结上再打结,情况就会越加的复杂,这就构成了我们这个世界的规律了。

我们这个世界的“道”如此难以理解,正是因为这些规律被组合在一起。

所以,我们说什么东西“有”(存在),和说另一个东西“没有”(不存在),其实是一个意思。

就如同我们说一个东西是空的,我们关注的是这个东西里面没有放着我们关注的东西,其实我们完全可以认为这个“空”的东西里面填充了一种称为“空”的物质。

我们讨论这种物质“空”的大小,同样在定义着外面那个我们称为“有”的那种物质的边界。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迭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是不会有仁爱之心的,不会对谁特别好。

因为你对兔子好,对不起狼,对狼好,对不起兔子。

兔子跑得不够快,就该让狼吃掉,狼跑不过兔子,就活该饿死。

世界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天地有它内在的原理,你能改变,但要循它的那个规律来改变,因为你的力量是有限的。

社会也自有他内在的原理,你也能改变,但同样要循那个规律来。

真正征服死亡的方法不是你躲开了死亡,复活亲人,而是你接受死亡是一个现实,并明白你最终会走向他。

而所谓圣人,通常不是因为他们自己有巨大的力量改变世界,而是他们自己走到这个世界要走的那条道路上,他们其实更受约束。

说了这么多,也许有人会问——老子在《道德经》中的认知到底好不好?好不好我不知道,只知道他的认知在中国社会存在数千年,并深深烙印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里。

它还是一
个“有”。

但是好不好老子根本不会在乎,因为他只讲给能懂的人听,而且无论后人怎么评说它仍然会“存在”。

所以,你要是问《道德经》是不是经典,该不该读,同样按老子的意思——你爱读不读,老子才懒得理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