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第三章

合集下载

气象学第三章 温度

气象学第三章  温度
结论: 1、陆地受热快,冷却也快,所以海洋年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出现 比大陆延迟1-2个月。“陆地是急性子,海洋是慢性子”
2、陆地温度升降变化大,海洋升温和冷却都较慢,日、年较差都比 陆地小。“海洋好像大气热量的存储器和调节器”
第三节 水体温度
时间变化
二、水体温度的变化
日变化 最高温度出现在午后15~16h,最低温度出现在日出后的2~3h内。
第二节 土壤温度
土壤温度日变化
二、土壤温度的变化
温度 ℃
55
50
45
40
35
30
25
20
15
1 4 7 10 13 16 19 22
☆土壤温度日较差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
地面 5cm 10cm 15cm 20cm
时间 1
☆土壤日最高、最低温度出现的时间随深度的增加而滞后。
(土壤深度每增加10厘米,位相落后2.5 -- 3.5小时)
位相(phase):温度最高值与最低值(极值)出现的时间 ,也 称相时。
第二节 土壤温度
二、土壤温度的变化
地面温度和热量收支的关系
一般,地面最高温度出现在 (13时左右)
最低温度出现在
(将近日出时)
一天中地面最高温度、地面最低温度出现在地面热量 收支相抵(平衡)的时刻。
地面温度变化与地面热量收支示意图
结论:当其他条件相同时,导热率大的土壤,表层土壤温度变化小。
影响因子:
土壤含水量 含水量大,导热率大
土壤孔隙度 孔隙度大,导热率小
土壤成分 导热率(W/(㎝·℃))
土壤矿物质 土壤有机质
水 空气
0.0293 0.01997 0.00628 0.0002093

气象学 第三章

气象学 第三章
导温率, λ、cv愈大,土温变化则缓和,反
之亦反。
因此,土温的高低和变化主要决定于土壤 的热收支和土壤的热特性,所有影响
本讲稿第十页,共四十七页
土壤热收支和土壤热特性的因子都会影响到
土温的高低和变化,主要有纬度、季节、太 阳高度、天气状况、斜坡方位和坡度、海拔 高度、土壤种类和颜色、质地、土壤湿度和 孔隙度、地面有无植物和其它覆盖物等,且 这些因子对土壤温度的影响随时间和地点而 不同。
▪ Qs的确定方法:
在实用中采用苏联采依金的近似计算方法:
Qs
cv
S1
1K0S2
上式中前一项表示0~20cm层平均热含量的变化,
后一项表示通过20cm的平均热通量,各项说明 如下:
τ。=t2-t1 (时间间隔,一般取3小时,以分钟为单位
S1=20×(0.082Δt0+0.333Δt5+0 .175Δt10+0.156
▪ 土温年变化:
地表:中高纬最高在7月,最低在1月;低纬 (云和降水的影响,变化复杂),海南岛最高 在6月,昆明最高在5月,赤道附近有两高 (两分后)两低(两至后);年较差随纬度升高
本讲稿第十七页,共四十七页
本讲稿第十八页,共四十七页
而增大,随天气条件、下垫面状况的变化同 日较差;随深度的增加,年较差减小,位相 落后,年较差消失在低纬5~10米,中纬 15~20米,高纬约25米,称为年恒温层深度, 在中纬度,深度每增加1米,位相落后 20~30天。
Δt15+0.004Δt20)
℃·cm
本讲稿第十三页,共四十七页
Δt0,Δt5 ,…分别为0、5cm各深度处相邻 两次观测时间内的土温差。
S 2 t2 0 t10 C h
τ为以小时为单位, t 20表和示t1200cm和10cm土温 在τ时间间隔的平均,K为导温率

农林气象学第三章解析

农林气象学第三章解析
霜与霜冻不同。
二、雾凇和雨凇
1. 雾凇
是积聚在地面物体迎风面上呈针状和粒状的白色 疏松的微小冰晶或冰粒。
晶状雾凇 主要由过冷却雾滴蒸发后再凝华而。
粒状雾凇 由于过冷却雾滴碰到冷的物体表面后迅 速 冻结而成(图片)。
2.雨凇
出现在地面或近地面物体上的一层外表光滑或略有 凸起的冰层(图片)。
三、雾
用 N和 n分别表示单位时间内跑出水面的 水分子数和落回水面的水汽分子数。则:
当 N>n时,蒸发。
当N<n时,凝结 。
当N=n时,动态平衡。
水相变化可以由实测的水汽压(e)与同 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E)之间的比较来判定。
E>e蒸发过程; E= e动态平衡; E<e凝结过程。 潜热: L=(597—0.57t)卡/克
Ls=597+80= 677卡/克。
二、影响蒸发的因素 (一)蒸发面的温度 (二)风 。 (三)空气湿度
(四)蒸发面的性质和形状
(五)地面性状
三、蒸发与蒸腾
(一)土壤蒸发:决定于大气的蒸发能力和土壤的供水
能力。
特点:
第一阶段:稳高阶段。 第二阶段:速降阶段。 第三阶段:稳低阶段。
(二)植物蒸腾 蒸腾速率的大小决定于:
第四节 降水
降水是指液态的或固态的水汽凝结物从云中下降 至地面的现象。包括雨、雪、霰、雹。
一、云滴增长的物理过程 (一)云滴凝结(或凝华)增长
(二)云滴相互碰并增长(图3-4)
图3-4 大小水滴在下降过程中的冲并
二、雨和雪的形成 (-)雨的形成 当云内温度在0℃以上时。
(二)雪的形成 在混合云中,冰晶不断凝华增
md mw
p
(六)露点(td) 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在一定的气压条件

气象与气候学课件 第三章

气象与气候学课件  第三章

△E代表同温度下冰面饱和水汽压和过冷却水面饱和水汽压之 差:△E=E-Ei。其变化趋势如图中实线所示:自0℃开始,随 着温度降低,差值迅速增大,至-12℃时达最大值 (△E=0.269hPa)温度继续降低时,差值减小。f0表示冰面饱 和水汽压对过冷却水面饱和水汽压的相对百分数 。
“冰晶效应”: 在云中,冰晶和过冷却水共存的情况是很普遍的,如果 当时的实际水汽压介于两者饱和水汽压之间,就会产生冰水 之间的水汽转移现象。水滴会因不断蒸发而缩小,冰晶会因 不断凝华而增大。这就是“冰晶效应”,该效应对降水的形 成具有重要意义。(通俗地说:就是对于水而言未饱和要发 生蒸发,而不断缩小;而对于冰晶而言,过饱和要发生凝华, 而不断增大)

返回
思考题
• 新疆的降水的水汽来源是来自大西洋的多还 是来自北冰洋的多? • 倒春寒天气现象?
阿尔泰山脉
友谊峰4374米
艾比湖189米
准噶尔盆地
托木尔峰 7435米
天山山脉
罗布泊洼地 780米
塔里木盆地
乔戈里峰 8611米
昆仑山脉
思考题
• 新疆的降水的水汽来源是来自大西洋的多还是来 自北冰洋的多? • 和新疆的地形有关,三山夹两盆,山脉以东西向 为主,向西开敞的地形利于西侧水汽深入,阻隔 来自北侧的水汽。
(一)饱和水汽压与温度的关系:
饱和水汽压与温度的关系可由克拉柏龙-克劳修司 (Clapeyron-Clausius)方程经过积分后描述。
式中E为饱和水汽压,E0=6.11hPa(为t=0℃时,纯水平面上的 饱和水汽压)。 饱和水汽压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这是因为蒸发面温度 升高时,水分子平均动能增大,单位时间内脱出水面的分子增 多,落回水面的分子数才和脱出水面的分子数相等;高温时的 饱和水汽压比低温时要大。

气象学与气候学 第三章2 ppt课件

气象学与气候学 第三章2 ppt课件
26
我国降水的地理分布
1、从东南向西北减少。 (夏季风向:东南——西北)
2、迎风坡多,被风坡少。
27
人工影响降水
(一)人工影响冷云降水:散布干冰、碘化银,形 成冰晶; (二)人工影响暖云降水:散布盐粒,形成大水滴。
28
波状云的厚度不大,一般为几十米到几百米,有时可达1000— 2000m。在它出现时,常表明气层比较稳定,天气少变化。谚语 “瓦块云,晒死人”、“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就是 指透光高积云或透光层积云出现后,天气晴好而少变。但是系统 性波状云,像卷积云是在卷云或卷层云上产生波动后演变成的, 所以它和大片层状云连在一起,表示将有风雨来临。“鱼鳞天, 不雨也风颠”就是指此种预兆。
1
三、云
定义:飘浮在空中的,由水滴、冰晶或过冷却水滴组成的大气中的水汽凝 结物。 条件:充足的水汽e >E;充足的凝结核 分类:
按温度分:冷云(T<0℃)、暖云(T>0℃) 按成分分:冰成云(由冰晶组成)、水成云(由水滴或过冷却水滴组成)、 混合云(由冰晶和过冷却水滴组成) 按上升气流分:积状云、波状云、层状云 按高度和形态分:十种
点 范围小,常伴有 多,背风坡降水稀 范围广,强度 多为暴雨,且伴
暴风、雷电


有狂风、雷电
分 赤道地区常年发 山地迎风坡 布 生,中低纬地区
夏季午后
多分布于中纬 热带洋面上 地带
24
降水的时间变化
日变化:1、大陆型 2、海洋型
25
降水的地理分布
1、赤道多雨带:——全球最多雨地带; 2、南北纬15-30°少雨带——副高控制 3、中纬多雨带:——气旋、锋面活跃 4、高纬少雨带:——温度低,蒸发弱
9

气象学第三章

气象学第三章

冷却雾 气团雾 雾 的 分 类 蒸发雾 混合雾
辐射雾 平流雾 上坡雾
锋面雾
辐射雾:夜间地面辐射冷却,使贴近地面气层变冷而 形成的雾,称为辐射雾,多见于大陆,尤以山 谷.盆地最多; 平流雾:指暖空气移到冷下垫面上形成的雾;我国沿 海春夏季节常见; 蒸汽雾:冷空气移动到暖水面上形成的雾;在北冰洋 的冬季比较常见; 上坡雾:潮湿空气沿山坡上升使水汽凝结而产生的雾; 这里潮湿空气必须处于稳定状态,山坡坡度也不 能太大;常出现于我国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的东 部; 锋面雾:发生于锋面附近的雾,称为锋面雾;主要是 暖气团的降水落入冷空气层时,冷空气因雨滴蒸 发而达到饱和,水汽在锋面底部凝结而成.多见 于江淮一带;
有充足的凝结核:
1、来源:土壤微粒、风化岩石、火山微粒;工 业、失火烟尘;海水飞溅泡沫中的盐粒;流星、陨 石燃烧后的微尘。 2、作用: ①增大水滴的半径,降低饱和水汽压,快速饱和 ②增大水滴的体积,下降中不易蒸发掉 例:无核冰晶:3—5倍的饱和水汽压才能凝结;有 核冰晶:相对湿度小于100%也可以凝结
大气的四种降温过程




1.绝热冷却:空气上升时,因绝热膨胀而冷却,使气 温迅速降低,在较短时间内引起凝结现象,形成中雨 或大雨.空气上升愈快,冷却愈快,凝结过程愈强烈. 2.辐射冷却:空气本身因向外放散热量产生冷却.其 过程一般比较缓慢,水汽凝结量不多. 3.平流冷却:较暖的空气经过冷地面,由于不断把热 量传给冷的地表造成空气本身冷却. 4.混合冷却:温度相差较大且接近饱和的两团空气 混合时 ,混合后气团的平均水气压可能比混合前气 团的饱和水气压大,多余的水汽就会凝结.
溶液面的饱和水汽压
溶液中溶质的存在使溶液内分子间的作用力大 于纯水内分子间的作用力,使水分子脱离溶液 面比脱离纯水面困难。 因此,同一温度下,溶液面的饱和水汽压比纯 水面要小(E溶<E水),且溶液浓度愈高,饱 和水汽压愈小。

气象学复习题

气象学复习题

气象学复习题第三章大气圈与气候系统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1、什么是干洁空气?〔P82〕通常把除水汽、液体和固体杂质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称为干洁空气,简称干空气。

2、什么是一个大气压?〔P86〕气象学把温度为0℃、纬度为45°的海平面气压作为标准大气压,称为1个大气压,相当于1013.25 hPa。

3、气压随高度的变化与气温和气压条件的关系。

(P87)气压随高度的实际变化与气温和气压条件有关。

从下表3-3可以看出:①在气压相同条件下,气柱温度愈高单位气压高度差愈大,气压垂直梯度愈小,即暖区气压垂直梯度比冷区小;②在相同气温下,气压愈高单位气压高度差愈小,气压垂直梯度愈大。

因此,地面高气压区,气压随海拔上升而很快降低,上空往往出现高空低压。

地面暖区气压常比周围低,而高空气压往往比同高度的邻区高;地面冷区气压常比周围高,而高空气压往往比周围低。

4、什么是“标准大气”?〔P90〕人们根据高空探测数据和理论,规定了一种特性随高度平均分布的大气模式,称为“标准大气”或“参考大气”。

标准大气模式假定空气是干燥的,在86km以下是均匀混合物,平均摩尔质量为28.9644kg/kmol,且处于静力学平衡和水平成层分布。

5、太阳辐射能由哪些组成?〔P91〕太阳辐射能主要是波长在0.4一0. 76 um的可见光,约占总能量的50%;其次是波长大于0.76 um的红外辐射,约占总辐射能的43%;波长小于0.4 um的紫外辐射约占7%。

6、什么是太阳辐射强度?〔P91〕表示太阳辐射能强弱的物理量,即单位时间内垂直投射在单位面积上的太阳辐射能,称为太阳辐射强度。

7、什么是太阳常数?〔P91〕×108 km〕上,大气顶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单位面积上每分钟接受的太阳辐射称为太阳常数〔用S0表示〕。

8、为什么天空有时候是蔚蓝色的,有时候又是灰白色的?〔必考〕〔P91-92〕散射和反射作用受云层厚度、水汽含量、大气悬浮微粒粒径和含量的影响很大。

雷达气象学之第三章(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原理和方法)

雷达气象学之第三章(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原理和方法)

2、脉冲对处理法(PPP)
在一定假设条件下对每一个距离库内的连 续两个取样值作成对处理.从而获得平均 多普勒频率和频谱宽度。此法优点在于能 实时处理.并且有一定精度,但它不能得 到频率谱。
3、相干记忆滤波器(CMF)处理法
此法只需要一个线路,在不设置距离库的 情况下同时对雷达探测范围内各个距离上 作粗略的谱分析,并能用如PSI(平面切变 线是其)等直接显示出来。但它精度不高;
垂 直 风 廓 线
补充风符号
1.风向杆 表示风的 来向。 2.风羽每 条代表风 速4米/秒, 半条代表2 米/秒,三 角旗代表 20米/秒。
谱 宽
反 射 率
三、影响速度谱宽的气象因子
• 多普勒速度谱宽表征着有效照射体内不同 大小的多普勒速度偏离其平均值的程度, 实际上它是由散射粒子具有不同的径向速 度所引起的。对气象目标物而言,影响速 度谱宽的主要因子有四个:
• 显然,雷达有效照射体中粒子直径的差别 越大,由此造成的多普勒速度谱越宽。
• 因此速度的谱宽实际上也取决于降水粒子 的谱分布。
• 当雷达水平探测时,粒子的下落末速度在 雷达波轴上的径向分量为零,所以它对多 普勒速度谱宽没有任何影响。
• 而当雷达垂直指向探测时,粒子下落末速 度即为径向速度,故由此造成的谱曾宽作 用最大。
• 在实际工作中需要了解的是有效照射体内
平均的多普勒速度和速度谱宽度,根据以
上关系式,并注意到 f 2v 关系式,则平均
多普勒速度
v
,和速度谱方差
2 v
分别为:
v 1 v v dv
Pr
2 v
1 Pr
vv
2
v dv
径向速度谱密度、平均径向速度、径向速度 谱宽三者的关系示意图

中尺度气象学第三章

中尺度气象学第三章

1 t1时刻,气层发生扰动气 层Z的平均风速为U U 2 扰动前t0时刻气层的平均动能:
1 1 2 1 1 2 2 2 (E k) [ U (U U) ] [U (U U) ] t0 2 2 2 4 1 1 2 扰动后t1 时刻气层的平均动能( E k) U) t1 (U 2 2 扰动前后的动能差: 1 2 1 U 2 2 此能量可以用来产 (E k) U ( ) (z) 生上升运动 t0 (E k ) t1 8 8 z
L
赤道
H
H
L
混合Rossby-重力波 (MRG wave)
L H 赤道
热带低压型扰动 (TD-type-disturbance)
重力波对对流天气的作用
重力波出现在对流天气发展之前,触发机制的 作用。
当已经产生的对流区有重力波通过时,对流强 度会出现周期性变化。在波槽后,对流发展, 最强对流活动出现在波脊处,当下一个波槽接 近时,对流强度减弱,以后当另一个波脊接近 时,对流又重新加强。
Buoyancy waves where air parcels oscillate along slant paths
λH
Group velocity
z
λv Phase velocity
x
Group and phase velocity
Individual phase fronts propagate perpendicular to themselves as normal
①气压场与涡度场同位相,高压中心与气旋 涡度中心重合,反气旋涡度中心与低压中 心重合; ②涡度与散度中心位相差π/2,气压场与散 度场也相差π/2; ③垂直运动与散度同位相(上升运动区→辐 合区,下沉运动区→ 辐散区) ④上升运动区一般为降水区。

气象学第三章大气中的水分知识点

气象学第三章大气中的水分知识点

第三章大气中的水分1、动态平衡时的水汽称为饱和水汽,当时的水汽压称为饱和水汽压。

2、蒸发潜热是在恒定温度下,使水由液态转为气态所需的热量。

3、饱和水汽压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4、有时水在0℃以下,甚至是在﹣20℃~﹣30℃以下仍不结冰,处于这种状态的水称为过冷却水。

5、若云中冰晶与过冷却水同时存在,而且当时的实际水汽压结余两者饱和水汽呀之间,就会产生冰水之间的谁其转移现象。

水滴会因不断蒸发而缩小,冰晶会因不断凝华而增大。

这就是“冰晶效应”。

6、同一温度下,溶液面的饱和水汽压比纯水面消,而且溶液浓度越高,饱和水汽压越小。

7、“凝结增长”:云雾中的水滴有大有小,大水滴曲率小,小水滴曲率大。

如果实际水汽压介于大小水滴的饱和水汽压之间,也会产生水汽的蒸发现象。

小水滴因蒸发而逐渐变小,大水滴因凝结而不断增大。

8、影响饱和水汽压的因素:●温度●蒸发面的性质●蒸发面形状9、影响蒸发的因素:●水源●热源●饱和差●风速与湍流扩散10、大气中水汽凝结的条件:●有凝结核或凝华核的存在●大气中水汽要达到饱和或过饱和状态11、凝结核:大气中能促使水汽凝结的微粒。

12、使空气达到过饱和的途径有两种:●暖水面蒸发●空气的冷却:绝热冷却、辐射冷却、平流冷却、混合冷却。

13、露、霜概念14、形成露和霜的气象条件是晴朗微风的夜晚。

15、霜冻:是指在农作物的生长季节里,地面和植物表面温度下降到足以引起农作物遭受伤害或者死亡的低温。

16、雾凇是形成于树枝上、电线上或其他地物迎风面上的白色疏松的微小冰晶或冰粒。

雾凇的种类:●晶状雾凇●粒状雾凇17、雾是悬浮于近地面空气中IDE大量水滴或冰晶,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的物理现象。

形成雾的基本条件是近地面空气中水汽充沛,有使水汽发生凝结的冷却过程和凝结核的存在。

18、根据雾的形成条件,可将雾分为:●气团雾:冷却雾、蒸发雾、混合雾(冷却雾又分为辐射雾、平流雾、上坡雾)●锋面雾19、辐射雾是由地面辐射冷却使贴地面气层变冷而形成的。

气象学第三章

气象学第三章

(三)饱和差(E-e)
蒸发速度与饱和差成正比。严格 说,此处的E应由蒸发面的温度算出, 但通常以一定气温下的饱和水汽压代 替。饱和差愈大,蒸发速度也愈快。
(四)风速与湍流扩散
大气中的水汽垂直输送和水平扩散 能加快蒸发速度。无风时,蒸发面上的 水汽单靠分子扩散,水汽压减小得慢, 饱和差小,因而蒸发缓慢。有风时,湍 流加强,蒸发面上的水汽随风和湍流迅 速散布到广大的空间,蒸发面上水汽压 减小,饱和差增大,蒸发加快。
1、水相变化的物理过程 从分子运动论看,水相变化是水的各相之间分子交换的过程。例如,在水和 水汽两相共存的系统中,水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在水的表面层,动能超过脱离 液面所需的功的水分子,有可能克服周围水分子对它的吸引而跑出水面,成为水 汽分子,进入液面上方的空间。同时,接近水面的一部分水汽分子,又可能受水 面水分子的吸引或相互碰撞,运动方向不断改变,其中有些向水面飞去而重新落 回水中。单位时间内跑出水面的水分子数正比于具有大速度的水分子数,也就是 说该数与温度成正比。温度越高,速度大的水分子就越多,因此,单位时间内跑 出水面的水分子也越多。落回水中的水汽分子数则与系统中水汽的浓度有关。水 汽浓度越大,单位时间内落回水中的水汽分子也越多。 起初,系统中的水汽浓度不大,单位时间内跑出水面的水分子比落回水中的 水汽分子多,系统中的水就有一部分变成了水汽,这就是蒸发过程。 蒸发的结果使系统内的水汽浓度加大,水汽压也就增大了,这时分子碰撞的 机会增多,落回水面的水汽分子也就增多。如果这样继续下去,就有可能在同一 时间内,跑出水面的水分子与落回水中的水汽分子恰好相等,系统内的水量和水 汽分子含量都不再改变,即水和水汽之间达到了两相平衡,这种平衡叫做动态平 衡(因为这时仍有水分子跑出水面和水汽分子落回水中,只不过进出水面的分子 数相等而已)。动态平衡时的水汽称为饱和水汽,当时的水汽压称为饱和水汽压。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题第三章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题第三章

第三章大气水分一.填空题:1.在常温常压下,大气中的物质只有有三态变化,其他物质由于气温高于其温度,而以形态存在。

2.温度愈高,饱和水汽压,随着温度升高,饱和水汽压按规律迅速。

3.不同温度下的空气,降低同样的温度,高温时的饱和空气凝结水量比低温时。

4.当T= 时,E过冷=E冰。

5.冰晶效应的条件是。

6.大小水滴共存时,产生水汽转移现象的条件是。

7.空气达到过饱和的途径有、。

8.空气冷却的类型有、、。

9、近地面的空气因与冷地面接触而降温到露点以下,如果 >0℃时,则在地面或地面物体凝结成,称为露;如果 <0℃,则水汽直接在地面或地面物体上凝结成称为霜。

10、形成露和霜的条件是的夜晚。

11、霜冻是指在农作物生长季节里,地面和植物表面温度下降到足以引起农作物遭受伤害或者死亡的。

农业上要预防的是而不是霜。

12、出现白霜时,气温比露点温度,即出现也出现。

13、出现黑霜时,气温比露点温度,只有而无。

14、雾凇是形成于树枝上、电线上或其它地物迎风面上的白色疏松的。

根据其形成条件和结构可分为两类:和。

15、雨凇是形成在地面或地物迎风面上的的紧密冰层。

它主要是降到温度低于的地面或地物上冻结而成的。

如果它是由非过冷却雨滴降到冷却得很厉害的地面或地物上而形成的时候,一般这种雨凇很薄而且存在的时间不长。

16、雾是悬浮于近地面空气中的,使水平能见度小于的物理现象。

17、云是指漂浮在空中的,由组成的中的水汽凝结物。

18、下午出现淡积云是的预兆。

19、早上出现浓积云是的预兆。

20、谚语“瓦块云,晒死人”、“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就是指透光高积云或透光层积云出现后,。

21、降水是指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和水,常见的有。

21习惯上把半径小于 um的水滴称为云滴,半径大于 um的水滴称为雨滴。

标准云滴的半径是 um,标准雨滴的半径是 um。

22、使云滴增大的过程主要包括:和。

实际上,云滴的增长是这两种过程同时作用的结果。

农业气象学第三章

农业气象学第三章

• 农田土壤中K大好还是K小好?
• 农田土壤湿度B=20%左右时,对农作物生长最为有利。
第二节 温 度
一、大气温度
气温是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大气温度状 况是支配天气变化的重要因子之一。
气温变化反映空气内能大小的变化, 当空气获得热 量时, 内能增加, 温度升高, 当空气失去热量时, 内 能减少, 温度降低。
2) 对流层中的逆温现象
• 一般地, 对流层气温是随着高度的增加而 递减的。在对流层中, 气温随高度增高而 升高的现象称为逆温。出现逆温的气层叫 做逆温层。
• 当发生逆温时, 冷而重的空气在下, 暖而 轻的空气在上, 不易形成对流运动, 使气 层处于稳定状态, 阻碍了空气垂直运动向 上发展, 因而在逆温层下部, 常聚集大量 的烟尘、水汽凝结物等, 使能见度变坏。
当t = 20 ℃ 时, L ≈ 2500J/g 。 当温度变化不很大时, L 的变化较小, 所
以在作物生长季节(15 ~ 25 ℃ 左 右) , 一般取L = 2450J/g 。
三、物体的热特性
1、 热容量C ( heat capacity ):表示某物体温度每升高1℃所需
要的热量J/℃;
mass specific 2 相反, 就、表现质非周量性变热化。容Cm(
发生凝结,同时释放凝结潜热而加热气块。所以,饱和湿空气
绝热上升时,因膨胀而引起的=0.5℃/1r0减0mm温。率要比
r小d ,
rm
1.气温的垂直变化 为什么γm﹤γd呢?
•γm 、γd 和γ有什么不同?
r r (比较r、 和 m
?) d
2.大气稳定度
大气层结:大气中温湿度等气象要素的垂直分布状况。
r>0,大气为不稳定层结; r<0, 大气为稳定层结;

气象学与气候学授课教案第三章

气象学与气候学授课教案第三章

气象学与气候学授课教案第三章第三章大气的水分重点: 1、影响饱和水汽压大小的因素2、大气中水汽的凝结条件3、人工降水的原理难点:降水的形成条件大气中的水分的来源:海洋、湖泊、河流、潮湿的土壤、植物的蒸腾作用:1、通过水质三态的变化,形成云、雾、雨、雪、雹等2、参与地球表面的水分循环。

§3-1 蒸发与凝结要求:1.熟练掌握影响饱和水汽压的因素,大气中的水汽凝结条件2.掌握水的动态变化及判断方法一、水相变化:(一)动态变化:1、蒸发:大水面上由水转化成水汽的物理过程。

条件:温度愈高,速度大的水分子就越多,单位时间内跑出水面的水分子也越多。

吸热:L=600C/g2、凝结:在水布水汽转化成水的物理过程。

条件:大气中水汽深度愈大,单位时间内落回的水分子数愈多放热:L=600C/g3、动态平衡:在水面上,落回的水分子数与跑出的水分子数相等,此时的水汽压就是饱和水汽压,此时的水汽就是饱和水汽。

4、水的升(凝)华:升华:冰面上的冰分子转化成了水分子的过程凝华:冰面上的水汽分子转化成了冰分子的过程潜热:溶解热+蒸发(凝结)热=80+600=680 C/g(二)水相变化的判据:设:N:单位时间内跑出水面的水分子数n:单位时间内落回水面的水分子数当N> n时,水面蒸发,空气中水分子数增加N= n时,水面处于动态平衡状态,跑出和落回的水分子数相等N<="" bdsfid="94" p="">wRTe∝ρw →ρw∝n→e∝n (T一定时)当水面再现动态平衡时,e=E n=N→E∝N则:e>E时,水面出现凝结现象,空气处于过饱和状态e=E时,水面上出现动态平衡,即没有蒸发也没有凝结现象e<e时,水面出现蒸发现象,空气处于未饱和状态< bdsfid="107" p=""></e时,水面出现蒸发现象,空气处于未饱和状态<>二、饱和水汽压:(一)饱和水汽压与温度的关系:1、温度愈高,空气中容纳的水分子数愈多,饱和水汽压愈大,当空气升温时,空气由饱和变成未饱和空气,水面就会不断蒸发水汽当空气降温时,空气由未饱和变成饱和空气,出现凝结现象,饱和水汽压变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傍晚转变型(由日射型向辐射型过渡): 图中19时
15
影响土温变化的因素 土壤本身的物理特性:
土壤含水量、热容量、导热率、导温率 土壤颜色、土壤机械组成及腐殖质
外界条件: 地形起伏、地面覆盖物 天气、气候条件 纬度、季节、太阳高度角
16
海陆增温和冷却差异
同样的太阳辐射下,海洋吸收的太阳能多于陆地吸收的太 阳能; 陆地吸收的太阳能分布在很薄的地表面上,而海水吸收的 太阳能分布在较厚的水层中;
d
干中性湿 不稳 绝对不稳定
35
五、大气中的逆温
概念 逆温 在一定条件下,气温随高度的增高而增加,气温 直减率为负值的这种现象称为逆温。 阻塞层 当发生逆温时,冷而重的空气在下,暖而轻的
空气在上,不易形成对流运动,使气层处于稳定状
态,阻碍了空气垂直运动向上发展,因而又称阻塞 层。
36
逆温的分类(按成因) 辐射逆温、湍流(即乱流)逆温、平流逆温、下沉逆 温、地形逆温、锋面逆温和融雪逆温等。 辐射逆温 定义:夜间由地面、雪面或冰面、云层顶部等辐 射冷却形成的逆温。 厚度:一般为200~300m。高纬地区冬季有时可 达2,000m左右。 出现时间:大陆上常年都可出现,以冬季最强, 夏季最弱。
28
绝热冷却
气块上升:体积↑,对外做功→内能↓→T↓→绝热冷却。 因气块绝热上升而使温度下降的现象,称为绝热冷却。 干绝热直减率(γ
d

在大气静力平衡的条件下,干空气和未饱和的湿
空气因作干绝热升降运动而引起气块温度随高度的变
化率,称之为干绝热直减率。
d = 0.98℃/100m 1℃/100m
最低气温
日出前后 日出前后
19
2、日较差随高度的升高而减小。
影响气温日较差的因子 纬度:随φ ↑而↓ (h↓); φ ↑,t白低,夜间有效辐射小 季节:夏季>冬季,一年中春季气温日较差最大 地形:凹地>平地> 凸地 下垫面性质:
陆地>海洋
裸地>覆盖地
沙土、深色土、干松土>粘土、浅色土、潮湿土 天气状况: 晴天>阴天
26
四、空气绝热变化
空气干绝热变化
热力学第一定律 任一孤立系统由状态Ⅰ微小变化至状态Ⅱ时,从外界
吸收的热量dQ,等于该系统内能的变化dU和对外作功d
W之和。
dQ dU dW
27
干绝热过程的几个概念 干绝热过程 空气是干空气或未饱和的湿空气(没有水汽凝 结),与外界之间无热量交换时(dQ=0)的状态变化 过程。 绝热增温 气块下沉:体积↓,外界对空气块做功→内能 ↑→T↑→绝热增温。 因气块下沉而使温度上升的现象,称为绝热增温。
24
最高温度不位于赤道,冬季在5~10°N,夏季在
20 °N 。 赤道附近的气温年变化很小,随着纬度的增加,年
变化幅度增加。
世界冷极在南极,为-90 ℃ ,热极在索马里境内, 为63 ℃。 南半球不论冬夏,最低温度都出现在南极;而北半球 仅夏季最低温度出现在极地附近,冬季最冷地区出现在
东部西伯利亚和格陵兰地区。
现在7月或8月,地面最
冷月温度一般出现在1月 或2月。
12
二、土壤温度的变化
时间变化 日变化
日恒温层(土温日不变层):
土壤温度日较差为零时的深度。 日恒温层深度: 一般深度约为40~80㎝,平均为60㎝。 日恒温层的影响因子:
纬度、季节、土壤热特性
13
土壤温度位相: 土壤温度位相落后于地面温度,土层越深,位相落
不稳定
若气块按原方向加速运动,这时气块所处 的气层,对于该气块而言是不稳定的。
32
大气静力稳定度的判断
判断标准 通常用气温直减率(γ)与上升气块的干绝热直 减率(γd)或湿绝热直减率(γm)的对比来判断。 判断方法:气块法
高度(m)
300 G>F 11℃ 11.2℃
γd=1
G=F 11℃ 11.0℃ 11℃ G<F 10.8℃
流体运动热交换 流体在各个方向上流动时,热量随流体运动而 输送的热量交换方式。 分类:
根据流体流动的方向性分为:对流、平流和乱流。
对流: 定义:流体在垂直方向上有规律的升降运动。 热力对流 分类: 动力对流
作用:使上下层空气混合,产生热量交换。是地面和低层大气的热 量向高层传递的重要方式。
4
平流:
200
12℃
12.0℃
12℃
12.0℃
12℃
12.0℃
100
13℃
12.8℃ γ=0.8
13℃
13.0℃ γ=1.0
13℃
13.2℃ γ=1.2
G<F
G=F
G>F
A: γ<γd 稳定
扰动方向
B: γ=γd 中性
合力方向
C: γ>γd 不稳定 33
对于未饱和空气 γ>γd 不稳定;γ=γd 中性;γ<γd 稳定。
气温的非周期变化 由大规模冷暖空气活动所引起,出现在季节交替之际。 由气候异常如厄尔尼诺效应、拉尼娜效应引起。
22
三、气温的空间变化
气温的水平分布
世界1月海平面气温(°C)的分布
等温线大部分(尤其是南半球)趋向于接近东西向排列, 气温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
23
世界7月海平面气温(°C)的分布
冬季北半球的等温线在大陆上大致凸向赤道,在海洋上大 致凸向极地,而夏季则相反。
逆温层
暖空气
冷空气
41
融雪逆温 在积雪地区,因暖空气流经冰、雪表面产生融冰、
6
三、热量收支(平衡)
活动层和活动面
活动层(作用层):
定义: 能够调节自身内部及相邻其它物质层的辐射、热量、 水分分布的物质层。 不同物质活动层厚度:
砂土:几mm 水:几m~几十m 农田:作物层
雪被和冰域:几分之一mm 疏松的耕地:几cm
7
活动面(作用面): 定义:
辐射能、热能和水分交换最活跃,并能调节邻近
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8
二、空气温度的时间变化
气温的周期性变化 日变化 近地层气温的变化主要取决于下垫面温度的变化, 变化特点有: 1、位相比地面落后,且随高度的升高而推迟。 1.5m高处日最高温度出现在14~15时左右,最低气温出
现在日出前后。
季节 夏季 冬季 最高气温 14~15h 13~14h
29
空气湿绝热变化 概念
湿绝热过程 饱和湿空气在上升或下降的绝热变化过程中,
会产生水的相变,从而释放或吸收热量使空气块
的内能发生变化,称此过程为湿绝热过程。
湿绝热直减率(γ m ) 湿绝热过程中的温度变化率。 对γ m变化的解释 γ m不是常数,它是气压和温度的函数,随着气 压的减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后越多。
土壤温度的年变化 年恒温层(年温度不变层): 土壤温度的年较差为零时的深度。 随纬度而不同: 低纬度深度浅:5-20m
高纬度深度深:25-30m
14
土温垂直分布 日垂直分布
日射型(受热型):
图中13时 辐射型(放热型): 图中01时 上午转变型(由辐射 型向日射型过渡):
土壤温度垂直分布
图中07时
海面蒸发量大,失热较多,水温不易升得太高;而陆面温 度容易升高;
岩石和土壤的比热小于水的比热。
17
第三节
交换方式
空气温度
一、大气中的热量交换方式
以平流热交换、对流热交换、乱流热交换、潜热交换为主。 作用
平流:主宰季节更替和天气冷暖变化。 对流:是对流性降水的主要原因。 乱流:对一些低云和雾的生消起重要的作用。 潜热交换:对气温的升降、大气中水分的三态相变起
现象,这种逆温称为平流逆温。
暖空气 暖空气
冷的下垫面
日变化 夜间加强,白天减弱。
39
下沉逆温 定义 因整层空气下沉而造成的逆温,称为下沉逆温。 形成过程
h1
下沉 (辐 散) h1>h2
h2
很厚的气层下沉

压缩变扁

顶部增温比底部多
40
其他逆温 锋面逆温
冷暖空气相遇时,较轻暖空气爬到冷空气上方,
在冷暖空气交界面附近(即锋面附近)出现的逆温, 称为锋面逆温。
气层(或土层)的辐射收支、温度高低或湿度大小的 物质面。 农田内、外活动面(作物封行后): 外活动面:作物最密集的部位 内活动面:地面
8
地面热量收支
P66
地表面昼夜热量收支平衡方程: 白天:
L E
R P B L R E B
R-P-B-LE=0
P
夜间: -R+P+B+LE=0
(白天)
(夜间)
地表面热量收支示意图
P—感热通量;B—土壤热通量; LE—潜热通量;R—辐射收支差额。
9
地表层昼夜热量收支平衡方程:
白天:
R L E P L R E
P
R-P-B-LE=Q 夜间:
Q B
-Q
B
(白天)
(夜间)
地表层热量收支示意图
-R+P+B+LE= -Q
10
第二节
地面和土壤温度
表征温度变化的几个物理量 较差:指一定周期内,温度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 日较差:一日内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之差。 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平均温度与最冷月平均温度之差。 绝对年较差: 年极端最高气温与极端最低气温之差。 位相: 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出现的时间。
20
年变化 特点: • 回归线以外的地区为单波型:最高为7月,最低为1月,海上
落后一个月;
• 回归线之间赤道附近地区为双波型:最高为4、10月,最 低为7,1月。
原因:太阳直射点的季节变化,在赤道附近地区,一年有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