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国际分工理论一:比较优势理论
国际分工理论的主要内容
国际分工理论的主要内容国际分工理论是国际经济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主要研究各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分工和合作关系,以及这种分工对各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国际分工理论的主要内容可以从比较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和相对优势理论等方面来进行说明。
首先,比较优势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里卡多提出的,他认为各国在国际贸易中应该依据各自的比较优势来进行生产和贸易。
比较优势是指某一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时,其相对机会成本比其他国家低,这就意味着该国在生产该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各国应该专门生产自己的比较优势产品,并通过国际贸易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互利合作。
其次,绝对优势理论是由亚当·斯密提出的,他认为各国应该依据各自的绝对优势来进行生产和贸易。
绝对优势是指某一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时,其生产效率比其他国家高,这就意味着该国在生产该商品上具有绝对优势。
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各国应该专门生产自己的绝对优势产品,并通过国际贸易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互利合作。
最后,相对优势理论是在比较优势理论和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认为各国在国际贸易中应该依据各自的相对优势来进行生产和贸易。
相对优势是指某一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时,其相对机会成本比其他国家低,这就意味着该国在生产该商品上具有相对优势。
相对优势理论认为,各国应该专门生产自己的相对优势产品,并通过国际贸易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互利合作。
综上所述,国际分工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比较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和相对优势理论。
这些理论都强调了各国在国际贸易中应该依据各自的优势来进行生产和贸易,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互利合作。
国际分工理论的提出和发展,为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也为国际贸易和全球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
比较优势与国际分工
比较优势与国际分工在全球化的今天,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国际分工成为了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比较优势理论则为理解和解释国家间的贸易及其分工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本文将从比较优势的概念出发,探讨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应用与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合理利用比较优势促进国家间的经济发展。
一、比较优势理论概述1.1 定义与起源比较优势是由经济学家大卫·里卡多在19世纪初提出的一个基本经济理论。
他认为,即使一个国家在所有商品的生产上都不具备绝对优势,也能通过专注于自己具有相对成本优势的商品生产,从而实现利益最大化。
这意味着,国家应该专注于自己能够以较低机会成本生产的商品,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
1.2 比较优势的核心理念比较优势的核心理念是通过国际贸易利用资源配置的效率提高,而不是简单的绝对优势。
即使一个国家可以在所有领域都比另一个国家生产得更好,但如果它在某些领域(例如某种特定商品)生产成本较低,那么,它仍然可以选择专注于这些领域,并通过与其他国家交换产品来实现互利共赢。
二、国际分工理论国际分工是指各国根据自身特点、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专注于特定商品或服务的生产,通过相互交换满足需求,这样能够提高资源使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质量。
2.1 国际分工的历史演变历史上,国际分工并非一蹴而就。
随着科技进步和交通运输的发展,从最早的农牧业、手工业向现代工业社会过渡,各国特别是西方国家开始形成显著的产业结构差异。
同时,开发中国家的参与逐渐改变了全球制造业格局,形成了全球产业链体系。
2.2 国际分工的重要性国际分工能够提高生产率,使各国得以专精于某些领域,通过专业化带动技术创新和发展。
同时,它也促进了各国之间更紧密的经济合作,实现了资源共享,推动了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进程。
三、比较优势与国际分工的关系3.1 比较优势是国际分工基础比较优势为国际分工提供了理论基础。
不同国家由于自然资源、劳动成本、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差异,在某些领域表现出相对优势。
国际分工理论的主要内容
国际分工理论的主要内容
国际分工理论是国际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主要探讨了不同国家之间如何通过分工合作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国际分工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新比较优势理论。
首先,绝对优势理论是由亚当·斯密提出的,它认为一个国家如果在生产某种商品上拥有比其他国家更大的绝对优势,那么就应该专门生产这种商品,并通过国际贸易来获取其他商品。
这样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提高生产效率,从而使各国都能获得更多的商品。
其次,比较优势理论是由大卫·里卡多提出的,它认为即使一个国家在生产所有商品上都拥有绝对劣势,但只要它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拥有相对优势,也应该专门生产这种商品,并通过国际贸易来获取其他商品。
比较优势理论强调了相对优势的重要性,使得各国能够通过分工合作来实现互利互惠,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最后,新比较优势理论是在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它认为国际分工不仅仅取决于生产成本的差异,还取决于市场规模、技术水平、政府政策等因素。
新比较优势理论强调了产业结构和市场需求的影响,使得国际分工更加灵活多样,有利于各国在全球化背景下更好地进行经济合作。
总的来说,国际分工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了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新比较优势理论。
这些理论都强调了分工合作对于资源配置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性,为国际贸易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分工理论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浅析比较优势理论
浅析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广泛应用于国际贸易、产业分工和经济发展等领域。
比较优势理论通过研究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禀赋和生产条件,探讨各国之间的贸易和合作关系,为实现国际分工和资源配置提供了理论支持。
本文将从比较优势理论的概念、假设和应用等方面进行浅析,希望能为读者对这一理论进行初步了解。
一、比较优势理论的概念比较优势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里卡多提出的,他在1817年的著作《政治经济学与税收原理》中首次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的概念。
里卡多认为,不同国家或地区由于资源禀赋和生产条件的差异,会导致它们在生产某种产品时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即某些国家在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拥有的相对优势。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家应该依据自身资源禀赋和生产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产业和产品进行专业化生产,并通过贸易或合作与其他国家交换所需的产品。
这样,各国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推动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发展。
二、比较优势理论的假设比较优势理论依据一些基本假设展开,这些假设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资源禀赋假设: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禀赋和生产条件存在差异,即在生产某种产品时,某些国家拥有相对优势。
2. 生产要素流动的限制:比较优势理论忽略了生产要素的流动,即在实际贸易中,生产要素如人力、资本等并不是完全可以自由流动的。
3. 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比较优势理论假设了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即没有垄断、壁垒和外部性等影响。
这些基本假设为比较优势理论的推导和应用奠定了基础,使其能够在实际情况中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以上局限性使得比较优势理论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结合其他理论和实践,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以实现更好地指导和推动国际贸易、产业分工和经济发展。
国际分工理论
二、理论的主要内容
各国不一定要专门生产劳动生产率绝对高(成本绝对低) 的产品,也可以专门生产劳动生产率相对高(成本相对低)的 产品
在两国都能生产同样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如果其中一国在 两种产品的生产上劳动生产率均高于另一国,该国可以专门生 产并出口优势较大的产品,处于劣势地位的另一国可以专门生 产并出口劣势较小的产品
生产组合 消费组合
贸易 福利水平
生产组合 消费组合
贸易 福利水平
英国 贸易前的均衡状态 100布, 120小麦 100布, 120小麦
没有
CIC1 美国
贸易前 100布, 120小麦 100布, 120小麦
没有
CIC1
贸易后的均衡状态
200布, 240小麦 200布, 240小麦
进口240小麦 出口200布 CIC2
17
二、理论的主要内容
简而言之,李嘉图认为是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异导致 了相对劳动生产率的不同,进而导致了相对生产成本和相 对产品价格的不同,于是有贸易的可能性。
所谓比较优势就是更大的绝对优势和更小的绝对劣势。 国家之间应该按照 “两优相权取其重,两劣相权取 其轻”的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分工 比较优势的衡量:相对劳动生产率(正比)、
贸易后
200布, 240小麦
200布, 240小麦
进口200布
出口240小麦
CIC2
12
四、理论的简评
从一个新的视角来研究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对社会经
济现象的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到生产领域,揭示了国际分工
和专业化生产能使资源得到更有效地利用,从而提高劳动 生产率的规律,并第一次论证了贸易是互利和双赢的。
布
400
PPF2
PPF1 200
国际贸易理论大全(ppt 53页)
二、斯密对重商主义的三点批判
1、斯密批判了重商主义的财富观。 斯密认为,衡量一国是否富裕的标准
不是该国拥有的金银数量,而是其劳动 生产率的高低。国家关注的重点应从积 累贵金属转向扩大商品生产。
2、批判了重商主义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论 点。
斯密认为,政府必须减少其经济作用, 国家主要应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保 卫国家不受外来侵略。
就必须留在国内。当时英国规定输出金银为 大罪,西班牙则最为严厉,输出金银者最高 可判死刑。
晚期的贸易差额论者的货币政策有所松动 。
(2)对外贸易垄断政策
当时西欧各国都对国际贸易实行国家控制
和垄断的政策。
.
(3)奖出限入政策
例如,退还对出口产品原料征收的各种税款,
必要时还给予补贴。各国对进口消费品则几乎无 一例外地征收高关税,这样使其价格高到让消费 者难以购买的地步。
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分工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 H-O理论· 技术差距理论与产品周期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一、国际分工理论(PP.20-26)
• (一)形成 • 劳动分工 • →社会分工(一般、特殊) • →国际分工
提高效率
(二)影响因素
• 1、决定性因素→生产力 • 2、基础性因素→自然条件 • 3、制约性因素→上层建筑、人口、跨国公
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的某些特定的产品的绝对有利的 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则对所有交换 国家都有利,在贸易理论上,这一学说被称为“绝对优势理论” (Absolute Advantage )。
三、绝对成本论的主要内容
(二)斯密理论的中心是经济自由主义
1. 最有利于提高生产能力的环境是人们能自由追求 自身利益。自身利益驱动人们按各自能力进行专 业化分工并通过交换产品互通有无。分工和专业 化会提高劳动生产率并带来利益。 2 . 斯密主张自由竞争、自由贸易,自由放任、依 靠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来对市场的供求关系 进行自发调节,维持均衡,控制社会利益,从而 使社会获得进步和稳定。政府应执行不干预经济 的政策。
第2章 比较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论(Theory of Absolute Advantage) 的提出背景
十八世纪中期,英国的工场手工业已成为 工业生产的主要形式,且有一些早期的机 器发明。农业和国内外贸易也迅速发展起 来,国内外迅速膨胀起来的市场需求要求 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也为政府采取自由贸 易政策奠定了物质基础。 这时,如何进行贸易才能有效地积累财富 和发展经济就成为有远见的人们想要解决 的首要问题。
2.2.1 理论内容
比 较 优 势 论 (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两国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 不是在任何商品上都是相等的。处于绝对 优势的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利益较大的商 品,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应集中生产利益 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互相交 换,彼此都节省了劳动,都得到了好处。
绝对优势理论的不足之处
亚当· 斯密绝对优势理论所提出的交换模式 只适用于贸易双方至少各拥有一种居绝对 优势的商品对外国进行销售的情形。 如果一国在所有商品的生产成本方面相对 于另一国的同种商品都处于绝对劣势地位, 这时还会不会存在分工和贸易?如果进行 自由贸易,贸易各方还能否获益?各国还 能否实行自由贸易政策?
因而,根据传统自由贸易理论,实施完 全自由贸易政策至少需具备以下因素: 1.各国经济体制以及政治制度完全相 同;2.各国的生产要素能够自由流动; 3.各国的贸易政策完全相同,不存在 政策性贸易障碍;4.各国的宏观经济 政策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完全相同; 5.国际协调机制完全有效。
然而,当今世界并非大同社会,以上前提条 件是不具备的。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 国家,都是根据自身的经济条件(要素禀赋、 经济发展水平、国内市场容量、经济体制及 国际环境)来选择贸易政策,即使同为发达 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其贸易政策取向也不尽 相同。比如,日本战后以“贸易立国”为基 本国策,具体来讲,就是利用关税、外汇管 制等对国内产业进行保护,为提高其国际竞 争力创造有利的成长环境。
比较优势:国际分工的原理
比较优势:国际分工的原理在当今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中,国际贸易和分工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比较优势理论为我们理解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经济学视角。
通过分析各国在生产不同商品方面的相对效率,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国际分工的原理及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一、比较优势的基本概念比较优势是由经济学家大卫·里卡多在19世纪提出的理论,其核心内容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项产品的生产上比其他国家具有较低的机会成本,即使它在所有产品上都不具备绝对优势,仍然可以通过专注于优势产品并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来实现收益最大化。
1. 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绝对优势是指一个国家能够以更少的资源、更高的效率生产某种商品,而比较优势则关注相对效率和机会成本。
举个例子,假设国家A 在生产两种商品(例如小麦和机器)的过程中,更高效且用更少资源生产这两者,与国家B相比,虽然国家A在绝对意义上有这种优越性,但如果国家A在小麦上的相对优势更明显(机会成本较低),那么它应该专注于小麦的生产,并通过贸易交换机器。
2. 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比较优势理论中的关键概念。
它指的是为了获得某种产品而放弃其他选择所带来的收益。
在国际贸易中,各国应该根据自身资源与技术条件,确定自己在生产不同商品时所需放弃的东西,从而找到最有利于自身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向。
二、国际分工与专业化国际分工是指各国根据其比较优势专注于某一领域或行业的生产,从而提升整体资源利用效率。
这种分工使得每个国家在其擅长领域内能够实现规模效益和技术进步,推动整体经济发展。
1. 劳动力分工劳动力的分工是国际分工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国拥有不同的人口结构、技能水平与教育背景,使得一些国家在某些领域具有显著的劳动成本优势。
例如,中国因其丰富且相对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成为了全球制造中心;而发达国家则可能在高科技产业或金融服务方面具备竞争力。
因此,通过劳动力在国际上的合理配置,也提升了全球经济发展水平。
2. 技术与创新随着科技的发展,全球范围内的信息流动和技术传播变得更加便利。
比较优势理论与国际分工模式
比较优势理论与国际分工模式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贸易成为各国之间经济交流和发展的重要方式。
而比较优势理论是解释国际贸易中出现的国际分工模式的重要理论之一。
本文将探讨比较优势理论与国际分工模式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概念。
比较优势理论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里卡多提出,主要指出通过国家之间的资源禀赋差异和劳动生产率的不同,各国在不同商品的生产上都会存在比较优势。
也就是说,每个国家都可以在某些商品生产上具备相对优势,从而通过国际贸易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流和合作。
比如,一个国家的土壤适合农业,那么它可以通过农产品的出口获得更多的贸易收益,而另一个国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可以通过资源的开发和出口获取经济利益。
通过比较优势,国际贸易可以实现双赢的局面。
基于比较优势理论,国际分工模式逐渐形成。
国际分工是指不同国家根据各自的比较优势和特殊化程度,在特定领域内展开的专业化生产活动。
通过国际分工,各国可以减少无效资源的浪费,提高生产效率,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国际分工模式可以分为两种: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
垂直分工是指各国在不同生产环节上的专业化分工,也就是所谓的“组装线模式”。
这种模式常见于制造业,例如汽车制造业,不同国家负责不同零部件的生产,然后进行组装和销售。
这种分工模式可以实现规模效益的最大化,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水平分工则是指各国在同一产业中的合作与竞争。
例如,高技术产业中,各国通过技术创新和知识转移,共同发展并提高各自的竞争力。
比较优势理论与国际分工模式之间存在一定的互动关系。
比较优势理论为国际分工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而国际分工模式的存在和发展也反过来验证了比较优势理论的可行性。
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简单概括为:比较优势决定国际分工,而国际分工则进一步加强了各国的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理论与国际分工模式对全球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各国可以互通有无,实现资源的互补与共享。
比较优势理论完整版
英国生产两种商品的绝对成本都比葡萄牙低,能 否开展国际贸易?
例 子:
中国的田忌赛马故事也反映了这一比 较优势原理。田忌所代表的一方的上、中、 下三批马,每个层次的质量都劣于齐王的 马。但是,田忌用完全没有优势的下马对 齐王有完全优势的上马,再用拥有相对比 较优势上、中马对付齐王的中、下马,结 果稳赢。
案例与思考
• 1.鲁宾逊每小时可以摘10个椰子或捕1条鱼,他的朋友“星 期五”每小时可以摘30个椰子或2条鱼,谁在捕鱼方面有绝 对优势?谁在捕鱼方面有比较优势?
鲁宾逊 “星期五”
摘椰子 10个 3平是 “星期五” 的1/3,而鲁宾逊在捕鱼上是“星期五” 的1/2, 因此“星期五” 在捕鱼方面有绝对优势,鲁宾逊 在捕鱼方面有比较优势。
•
一、亚当· 斯密及其绝对利益理论
• (一)亚当斯密生平简介 • 亚当· 斯密(Adam Smith,1723 ~1790),英国古典经济学派创
始人,现代西方经济学的鼻祖。
• 成名巨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 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
《国富论》的主要观点
• 市场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生 产和消费, “市场经济是有效的”; • 主张自由放任的政策,反对政府干预。
亚当· 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亚当· 斯密认为,两国间的贸易基于绝对优 势。一个国家应该生产和出口本国具有绝对 优势(劳动生产率高)的产品,进口本国具 有绝对劣势(劳动生产率低)的产品,这样 参加贸易的国家都可以从国际贸易中获得利 益。
李嘉图模型的图例
假定: 两个国家、两种商品、一种要素、劳动生产率不变、充分 就业、完全竞争、要素不能国际流动、物物交换、没有技 术进步、没有运输成本、技术相对差异。
归纳总结国际分工理论
归纳总结国际分工理论国际分工理论是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旨在解释国际间劳动分工的现象和原因。
本文将对国际分工理论进行归纳总结,旨在深入理解并探讨其应用与实践。
一、亚当·斯密的比较优势理论亚当·斯密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分工理论的首要基石。
该理论认为,国际间的劳动分工取决于各国在生产某种商品上的相对成本优势,任何国家都应专注于自身的比较优势领域,通过贸易实现效益最大化。
斯密的理论以细分劳动分工为核心,通过有效利用各国资源优势和各自的技术水平,实现国际贸易的互利互惠。
从而促进了劳动力和资本的高效配置,引导了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的相互关系。
二、大卫·里卡多的相对成本理论大卫·里卡多在斯密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国际分工理论,提出了相对成本理论。
里卡多指出,即使某个国家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中都有绝对优势,也应考虑其在不同产品上相对的机会成本。
相对成本理论认为,贸易的益处来自参与贸易的双方都能在其他领域获得更高的生产效率,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通过专业化和分工,各国能够在不同领域形成竞争性的优势,取得贸易的多重收益。
三、海克斯-奥林斯模型海克斯-奥林斯模型是国际分工理论的重要扩展,提出了要素承继理论。
该模型考虑了不同国家之间劳动力和资本产业结构的差异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海克斯-奥林斯模型认为,封闭经济中,资本密集型国家产业更发达;而劳动力密集型国家则对劳动力需求更多。
开放经济中,对低成本劳动力的需求增加,从而使资本密集型国家从事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劳动力密集型国家则从事资本密集型产业,实现对外贸易的互补性。
四、新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是国际分工理论的最新进展,强调了企业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化对国际贸易的重要作用。
新贸易理论认为,国际贸易受到企业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化的驱动。
企业规模经济指的是企业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来降低单位成本。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化,企业在多个国家布局,通过规模经济优势实现生产与销售的全球化。
国际经济学2-比较优势理论
假设两国各有5个单位的劳动力
T 100 T China 50
U.S.A
0
50
S
0
100
S
封闭条件下的生产情况
T 100 China 60 A T U.S.A
50
30 A 0 40 100 S
0
20
50
S
各自生产:总产量 90T 、 60S
专业化生产:100T、 100S
通过贸易实现的利益
T 100 65 60
2.1 引言
贸易基础(basis for trade) 贸易所得(gains from trade)
贸易模式(patterns of trade)
2.2 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
重商主义(mercantilism)的时代为 14世纪末到18世纪,这一时期正是资本主义经济 的资本原始积累阶段。伴随着航运水平的提高以及地理大发现的形成,西欧国 家纷纷对外寻求对外扩张。
美 国
印 度 合 计
10
40 50
120
120 240
12
3 -
10
20 30
100
50 150
10
2.5 -
判断并说明理由
一个国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是否一定具有相对优势?
国际贸易的原因:劳动生产率差别→生产成本差别→商品价格的差别→ 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的目的:交换是人类的天性。分工可以产生效率,而分工促进效率提高受限 于市场的扩大 理论的政策建议:通过自由放任(laissez-faire),所有国家都可以通过自由贸易获利
2.3B 绝对优势的分析
单个工人的小时产量 U.SA China
大豆
布匹
20
10
第二章 国际分工理论
二、比较优势理论举例说明
2.分析
表2-7: 英国 葡萄牙 按照1:1交换后 葡萄酒 1 1.125 布 1.2 1
三、用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的模型
葡萄酒
90
贸易三角
A
PPF
48 45
E1 E0 IC1 IC0 B0 B1
O
40 42 葡萄牙的贸易利得
布
图2-1:
思考
李嘉图的两国贸易模型中,一个隐含的假 设是,两国的规模大小相似。自由贸易的情况 下,两国可以各自放弃不拥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而将所有的资源用于生产本国拥有比较优势的 产品。
A’
X
图2-6:
两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三、用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的模型
3.H-O定理
Y
B
EB
·
A
·
O
B’
EA
A’
X
图2-7:
封闭条件下的均衡
三、用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的模型
3.H-O定理
Y
P1
SA
·
A
·
D
EA0
EA1
·
PA0 A’
O
X
图2-8:
自由贸易时A国市场的变化
三、用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的模型
3.H-O定理
① 贸易格局的产生
同种产品价格存在差别,就可能会使某些人从 事贸易而套取利润。 第一个聪明的英国人会运出布卖到葡萄牙 第一个聪明的葡萄牙人人会运出葡萄酒卖到英国
② 专业化的分工格局
由于 C酒葡 C酒英 所以葡萄牙完全专业化生产 葡萄酒,把所有劳动要素资源都配置到葡萄酒生产 中去,不生产布。 C布英 C布葡 英国不生产葡萄酒,只生产布。
三、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四、对于要素禀赋论的评价
李嘉图国际分工理论
25大米90小麦 1吨大米
1吨小麦
中国
0.625吨小麦
1.6吨大米
美国
1.2吨小麦
0.83吨大米
贸易前后的福利分析
贸易后,中国只生产80吨大米,美国只生产120吨小麦,且中国 用25吨大米按市场1:1的价格与美国的25吨小麦交易。
大米
80
55 50
0 25 50 80
小麦
中国市场
18.75
大米 120
中国出口商品结构
中国出口商品
劳动密集型产品 如玩具、服装和简单电子配件等
资本密集型产品 如TV、监视器和录影等设备
市场换技术
中国出口什么样的产品才是最重要的?
第一种意见 静态比较优势理论
应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融入国际 分工体系,以解决就业问题;民族产业是次要问题,只要 在中国土地上生产、纳税、增加就业既可;产业结构优化 问题应主要由市场决定,主张搞“产业政策”是沿袭计划 经济的思路。
中国的比较优势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一个重要成就就是中国成为了 世界贸易大国。这个标志是中国从2000年起,出口贸易 依存度首次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在2003年中国的出口贸 易额已经占到世界贸易总额的6%。
究其原因,人们通常认为是,中国作为劳动力资源丰 富国家,在改革开放初期放弃赶超战略,实施以劳动密 集型产品进军国际市场的比较优势战略。
100
25
0
90 95 120小麦
美国市场
比较优势理论的分工原则
两利取重,两害取轻
比较优势理论的历史地位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成为英国工业资产阶级推行自 由贸易政策,形成以英国为中心的国际分工格局,进而 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成为世界的主要生产方式,促进世 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完成了时代赋 予李嘉图的历史使命。 “比较优势”学说不仅在理论上更广泛地论证了贸易的 基础,在实践上也部分解释了先进国家与落后国家之间 贸易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12
1765-1766年在法国巴黎期间,斯密批判性地借鉴重 农主义学派,沿着英国传统的道路,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 上创立了自己的经济理论。同爱尔维修结识后,斯密又将 其关于新伦理的思想用于政治经济学,创造了关于人的本 性和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的概念,成了古典学派观点的基础。
——彼得·林德特
A
6
绝对成本理论
A
7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 学说的理论逻辑
• 各国由于自然优势或者获得性优势不同,从而生产相同 产品的生产效率不同;生产效率不同导致单位产品的绝 对成本不同,产品的国内价格和国际价格存在绝对差异; 这种价格的绝对差异使国际贸易成为可能;国际贸易将 促使国家之间的产业结构调整,专业化分工程度提高; 专业化分工使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和各种具有绝对优势 产品的产量增加,贸易规模进一步扩大从而使各国的消 费水平都得到提高(即贸易双方都从国际贸易中获得利 益)。
A
15
亚当·斯密认为,一国的财富反映在其生产能 力上,而不是拥有的贵金属。一个能让人们在其 中自由地追逐自身利益的环境是最有利于生产力 提高。所以,他宣传“自由放任”的政府政策, 认为允许个人在法律、社会秩序允许的范围内, 在尊重私人产权的前提下从事各自的经济活动, 才能更好地增加社会的财富。政府的责任是消除 那些妨碍市场“看不见的手”有效运行的障碍。
A
37
李嘉图对经济理论的研究和著作,几乎涉猎了 经济学中的所有方面,他首先研究的是货币。他 在1809年1811年发表的几篇文章和几个小册子 中,批判了当时的货币流通制度,并且拟定了一 个实事求是的纲领,甚至提出要创立新的国家银 行,显示了他极大胆的建议方式和极雄辩的著作 能力。
布
酒
英国
100
120
葡萄牙
110
80
A
23
首先,按绝对优势原理进行生产的国际分工, 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产品产量。
分工前
分工后
呢绒
2
2·2
酒
2
2·375
A
24
其次,随着产量的增加,通过国际贸易, 各自国内的消费水平也提高了。
假定交换比例为1:1,再假定英国用一半呢绒 与葡萄牙交换酒,那么,
分工前
假如他不仅球打得好,而且能够很迅速地修剪草 坪,就意味着他应该自己修剪自家的草坪吗?
A
33
假设乔丹能用2个小时修剪好自家的草坪。在 同样的2个小时里,他能拍一部运动鞋的电视商 业广告,并赚到1万美元。与他相比,隔壁小姑 娘杰尼弗能用4个小时修剪好乔丹家的草坪。在 同样的4个小时中,她可以在麦当劳工作并赚到 20美元。在这个故事中,乔丹修剪草坪的机会 成本是1万美元,而杰尼弗的机会成本是20美元。
分工后
英国 1呢绒 、1酒 1·1呢绒 、1·1酒 葡萄牙 1呢绒 、1酒 1·1呢绒 、1·275酒
A
25
再次,如果两国维持分工前的消费水平不变, 英国只需用100人生产的一单位呢绒与葡萄牙交 换自己需要的单位酒,比自己生产节约了20人一 年的劳动。葡萄牙只要用80人生产的一单位酒与 英国换回自己需要的一单位呢绒,比自己生产节 约了30人一年的劳动。
第二章 国际分工理论 一:比较优势理论
A
1
本章内容 • 马克思主义国际经济贸易理论(自学) • 绝对优势理论 • 比较优势理论
A
2
国际贸易纯理论主要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 国际贸易的基础(原因) • 国际贸易的模式(流向) • 国际贸易的规模(数量) • 国际贸易的条件(国际均衡价格) • 国际贸易的利益分配:(国家之间的利益分配、
A
27
小结
绝对利益法则:一个国家应当专业化生产和出 口本国具有绝对优势(劳动生产率高)的产品, 进口本国具有绝对劣势(劳动生产率低)的产品, 两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都能够获利。
A
28
值得想一想的问题
• 任何分工模式都能增进效率吗? •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广泛存在的国际分工,
绝对优势理论能够解释吗?
A
20
亚当·斯密还提出了经济自由主义和国际分工, 创立了绝对优势理论(Absolute advantage)。
“每一个精明的家长都会遵循以下的准则,从不在家生 产那些比购买的还贵的产品。裁缝不会试图自己做鞋, 而是从鞋匠那里买鞋”
“在每个私人家庭行为中是精明的事情, 在一个大国 的行为中不会是荒唐的。如果外国能以比我们自己制造 还便宜的商品供应给我们,那么, 我们最好就用我们具 有某些优势的行业中生产出来的部分产品向他们购买。”
国内要素所有者之间的利益分配);
A
3
国际贸易发生的条件
只要两国之间商品的相对价格出现差异,就存在 国际贸易的基础。
根据Raveendra N Batra教授的见解,国际间商 品相对价格的相同,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五个条件:
一、国际间的生产函数相同;
二、国际间的要素禀赋(Factor Endowments) 相同。
请思考:这个例子能够给予我们什么启发?
A
34
• 比较成本学最早是由托伦斯于1815年在《论对 外谷物贸易》中提出,李嘉图于1817年在《政 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加以完善和发展。
A
35
大卫∙李嘉图 (David Ricardo, 1772-1823)
A
36
大卫·李嘉图所受的学校教育不多,14岁就开始跟随 父亲在交易所做事。后来,因婚姻和宗教问题与父亲 脱离关系,自己经营交易所,干得非常成功,25岁就 拥有了2,000,000英镑的财产。功成名就后,他利用 空闲时间学习了自然科学;而斯密的《国富论》又引 导他开始关注经济问题。最终,他在分析、批判前人 经济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时代提出的问题,将经济理 论推上了一个新的阶段。
A
8
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
A
9
亚当∙斯密于1723年诞生在爱丁堡(Edinburgh)附近 的一个名叫楷考第(Kirkcaldy)的小城。斯密自小博览 群 书 , 在 十 四 岁 时 就 进 入 了 格 拉 斯 哥 大 学 (Glasgow University)学习。他选定了人文科学的方向,在逻辑、 道德哲学、数学和天文学方面都成绩斐然。
A
16
• 书中所提出的尖锐的社会、政治问题很快引起了 广大读者的注意。斯密将其渊博的学问、深刻的 洞察力和别具一格的幽默贯注于这部著作之中。 《国富论》无疑是政治经济学史上最引人入胜的 著作之一。当时一位有名的学者指出,这不仅是 一篇经济专题论文,而且是“一本描述时代的非 常有趣的书”。
• 斯密成名后,曾在海关工作,但大部分时间还是 致力于精炼修改他的这部著作。1790年7月,斯 密于爱丁堡逝世,享年68岁。
A
17
• 斯密的绝对成本说是建立在他的分工学说基础 之上的。他认为,分工能提高效率,改进技术, 增加生产总量。例如:没有分工,一个人最多 一天制20枚针,甚至一枚也造不出。如果有了 分工,10人一天能制48000枚针,效率提高近 百倍。
• 因此,每个人用自己擅长生产的东西去交换自 己不擅长生产的东西,获得分工的好处。
A
31
大卫∙李嘉图首先阐明和论证的比较利益原则, 是分析巨大“贸易利益”来源的基本方法。虽然 早在各种文明的古老年代里,人们就已觉察到专 业化的好处,但只是到了李嘉图,经济学中这一 最深刻和最卓越的研究成果才被发现。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
A
32
乔丹应该自己修剪草坪吗? 迈克尔·乔丹是NBA中最优秀的运动员一国应把本国生产某种商品的成本即生产费用与 外国生产同种商品的成本即生产费用相比较,以便 决定是自己生产还是从外国进口。一国某种产品的 成本绝对地低于他国,那该国生产这种商品的产业 就是具有绝对优势的产业,相反,就是不具有绝对 优势的产业或处于绝对劣势的产业。
A
22
每单位商品生产的劳动投入量
A
11
1759年,斯密发表了他的第一部科学巨著:《道德情 操论》。这部著作标志着他哲学和经济思想的形成。反 封建的平等思想在他的学说中占据显著地位,他否定了 宗教道德和“天赋道德情操论”,而代之以另一抽象原 则--“同情心”。在《道德情操论》创作的过程中, 内在的兴趣和时代的需要(发展格拉斯哥工商业)使斯 密沉湎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之中。
A
4
三、国际间的消费型态(Consumption Patterns)相 同。
四、生产函数为一次齐次函数(不存在规模经济)
五、产品市场及要素市场为完全竞争。
如果五个条件同时存在,则国际间的需求与供给相等,
因而造成各国自给自足的价格(Similiar Autarky
Price)相同。如此各国便没有贸易发生。
A
18
亚当∙斯密认为: ➢交换是人类的天性; ➢交换产生分工; ➢分工的原则是各自集中生产具有优势的产品; ➢分工的依据是先天有利的自然禀赋和后天有利的生产
条件
A
19
斯密用一国内部的不同职业、不同工种之间的 分工原则来说明国际贸易。如果每个人都用自己 擅长生产的东西去交换自己不擅长生产的东西, 那对交换双方都有利。裁缝不必自己做鞋子,而 向鞋匠购买;鞋匠也不必自己缝衣服,而向裁缝 买衣服。每个人都应当发挥自己的优势,集中生 产自己的优势产品,然后相互交换,那是有利的。 国际贸易也是如此。
A
13
斯密通过“经济人”这一概念,提出了一个具有重大 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的问题:关于人的经济活动的动因和 动力问题。而“看不见的手”这一提法实质上是把政治经 济学置于科学之上,指出客观经济规律的自发作用。斯密 又把利己主义和经济发展自发规律相结合,提出了自然秩 序这一概念。这是他放任主义政策的原则和目的。当他最 后写作《国富论》之时,竞争自由是他的经济学的基石, 成为一条主线贯穿于整部《国富论》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