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研究

合集下载

最新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

最新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
1、我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总体水平不高,政策法规不完善
我国的区域经济合作起步较晚,进展缓慢。加之我国的市场经济 仍不够完善,决定我国在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时主要是以自由贸易协定 这一比较初级和简单的方式进行。2011 年至 2015 年仍处于建设自 贸区阶段,当前获得的成效还只局限在减少货物贸易的关税。与欧盟 等相对完善的合作机制比较而言,我国参与的区域经济合作还处于较 低层次。
工中的地位
广阔的市场
中国通过自身 的强力发展,越 来越多的国家 开始认可我国 的高附加值产 品,并愿意在区 域经济组织框 架内的相关协 约中用宝贵的 资源来换取我 国的产品
相比于发达 国家,我国 国内市场狭 小,加强区 域经济合作, 可以协助我 国企业和资 本开拓海外 市场,拓展 营销渠道。
三、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面临的挑战
就我国目前参加的区域经济合作而言,大都是局限 于与周国家的合作。此外,我国和东盟大多数国家处于 相似的发展阶段,发展水平相近,在开展经贸往来时容 易产生冲突。东盟大部分国家和我国类似,劳动力密集 型产业发达,处于全球化产业链的下游,双方都注重发 展出口型经济,导致双方在出口产品的类别、层级上都 具有相似性,因此在国际市场上会产生竞争。
⑤⑥ 该数据由商务部网站统计资料整理得到
二、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带来的机遇
为我国赢得更好 的经贸环境
一方面,为我国提供 更加开放的外部市 场,另一方面,也要求 我国必须做出相应 的权利让渡。 不但提升了我国参 与国际竞合的级别, 而且也可以给我国 带来更广阔的世界 经济舞台
提升我国在国际分 为我国提供更加
表2 截至 2015 年6月中国自贸区建设总情况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续表
中韩自贸区

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综述

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综述
互补 效应 为 宗 旨 , 为促 使 产 品和 生 产 要 素 在一 定 区域 内 的 自 由 流 动 和 有 效 配 置 而
2 国 内 区域 经 济 一体 化 的 研 究 概 况 之问的谈判把愿意参加一体化 结盟的国 .
2 1 区域 起着 主 导 性作 研 究 。 区域 经 济 一 体 化 与 经 济 全 球 化 是 用 。如果 把 科 斯 的 市 场 内部 化 理 论 从 微 观 向宏观 扩展 , 国 家或 者 国 家 间 的经 济 把 联 盟 看作 全 球化 市场 中 的企 业 , 加 入 随 并 机和 动态 因 素 , 可 以得 出, 体 化 的 区 则 一 域经 济 除 了对 参 与 国有 福 利 上 的 增 进 之
【 图 分 类 号1 0 中 F2 7
1前 言 .
【 献 标 识 码】 文 A
【 章 编 号 ] 0 9 6 6 2 0 ) 2 0 4 —0 文 1 0 ~9 4 ( 0 9 0 — 1 4 4
化冲 击下 做 出有 效 结 构 调 整 带来 的 非 系
了研究 。 本 文 对 国 内 区 域 经 济 一 体 化 的 的 系统性 风 险 和 来 自于 一 国 不 能 在 全 球
lton o e i a c o i ntgr to n c n ai fr gon le on m c i e a in a d e o omi l b lz to p te n o e o le on m i n e r ton,n e r to e e fo c g o aia in, a t r fr gina c o ci t g ai it g a i n l v lo ur
国 际经 济之 中 , 整体 经济 实 力和 国 力得 到 的观 点 , 有强 调 二 者 相 互 替 代 的 “ 消 彼 此

基于路径依赖视角的中国区域一体化发展研究

基于路径依赖视角的中国区域一体化发展研究
制度变 迁过程 有重要 的启 示 。
1 路径依 赖分析 框架 。路径依 赖方法 最初是 用来研 究技 术变迁 的。大卫 ・ . 保罗认 为 ,某一 过程 的路 径依赖 后果是 指 :具有 正反馈 机制 (oiv e bc )的随机 非线性 动态系统 ,一旦 为某种偶 然事件 所 p sie e d ak t f
{ 本 文 系 国 家 自 然 科 治 理 主 体 网 络 及 其 博 弈 策 略 研 究 ” 7 13 0 ) 区
(0 14 0 4 ) 国 家 社会 科 学 基 金 项 目 “ 2 10 9 9 6 、 区域 契约 行 政 的激 励 与 约 束 机 制 研 究 ” (0 Z 0 6 、 广 东 省教 育 厅 2 1 1B Z 2 ) 0 0重
区倾斜政 策 、分 税制 和财政分 权 、G P考 核机制 等 。由于这些 制度 的约束 ,区域 合作 和一 体化发 展举步 D
维艰 。当前推进 区域一 体化 发展 的其实就 是把 区域 分割 的行政壁 垒等 消除 ,代 之 以促 进要 素流动 、建立 统 一市场 、公共 资源 优化配 置 、公共 服务 融为一体 、公共 问题联 防共 治的 区域一体 化制度 安排 ,其 本质 是一种 制度变迁 的过程 。诺斯 认为 ,正如 技术变迁 一样 ,制度 变迁也存在 着 自增强 (e -e fri )或 sl ri oc g f n n
路径依 赖 的分 析框架 。他认 为技术 变迁机制 同样适用 于制度变迁 ,这 是因为制 度变迁 同样受类 似于 阿瑟 在分析 技术变迁 时采用规模 经济 、学 习效应 、协同效应 和适应性预期 四种 自我强化 的机 制 。 具体来说 ,
规模经 济 ,即创设 制度 的大量成本 和投资 ;学 习效应 ,即顺应制 度产生 的行为 主体能 够把握好 制度产 生

中国与周边国家建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前景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报告

中国与周边国家建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前景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报告

中国与周边国家建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前景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报告课程: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工商管理年级:14级姓名:江新周学号:1469001005时间:2016年12月21日中国与周边国家建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前景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报告1、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中国融入全球经济和区域经济合作与交流的程度和广度明显增强,中国沿边地区与毗邻周边国家的对外经贸合作与交流不断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沿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日益明显。

因此,对于本选题的研究,将进一步明确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前景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正文(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式的比较分析。

国内学者大多通过比较分析,将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式或形式进行概括总结,诸如欧盟、东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日本的雁行模式、美国的亚太扇形模式等。

(1)张纪康从动态的角度来理解和解释区域一体化形成中相应的实质基础及其形式,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各种实现形式归结为四种一是市场导向和政策导向相结合的一体化如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二是市场导向型的一体化,分为欧盟和没有正式协议的市场导向型一体化,如东亚地区各国三是政策导向型一体化分为东盟自由贸易协定、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和双边一体化协议如墨西哥、智利,并在对比分析中进行了条总结。

文章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出发,探讨和分祈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新形式,即南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认为自由贸易区是南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组织形式,提出南二匕型自由贸易区是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方向。

(2)汤碧从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的动力机制入手,将区域经济一体化分为制度导向一体化和市场导向一体化是从对外联系程度看,又可分为封闭型一体化和开放型一体化。

现实中,欧盟是制度导向和封闭一体化的典型而则体现为市场导向和开放一体化。

(二)、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分析(1)上海经济合作组织自由贸易区建立的可行性上海合作组织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最终的形式将是建立在区域性自由贸易区基础上的上海合作组织统一经济空间。

中国-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研究

中国-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研究
摘 要 : 经 济 全 球 化 大环 境 下 , 在 区域 经 济 一 体 化 已经 成 为 世 界 区域 经 济 发 展 的 重 要 趋 势 , 国— — 东 盟 自 由 贸 易 区 中
正 是 在 这 样 的 经 济全 球 化 和 区域 经 济 一 体 化 的 大环 境 中应 运 而 生 。 中 国— — 东 盟 自 由 贸 易 区 的 建 成 , 对 亚 洲 经 济 的 发 将 展 , 至世 界 经 济 的 发 展 都 将 产 生 重 大 的 影 响 。就 中 国— — 东盟 区域 经 济 一 体 化 这 一 进 程 中相 关 问题 进 行 研 究 。 甚
投 资部 门自由化 目标 , 还把 政治 目标作 为 自由 贸易 区 的重
第 三 , 化 差 异 较 大 。 东 亚 各 国 民 族 众 多 。 东 北 亚 以 文

要 内 容 。因 此 , 由 贸 易 区 的 建 立 将 有 助 于 加 强 中 国 与 东 东 方 文 化 为 主 。东 南 亚 则 长 期 受 印度 文 化 、 拉 伯 文 化 、 自 阿 中
世界经济复苏也 将发挥积极作 用 。
国商 品 会 涌 进 东 盟 市 场 , 东 盟 国家 的 一 些 工 业 造 成 冲 击 , 对 他 们 需 考 虑 如 何 处 理 好 促 进 区 域 内 贸 易 与 保 护 本 国产 业 的
1 中国—— 东盟 经济 一体 化 的现 实 需要
( ) 利 于 提 高 双 方 在 国 际 舞 台 上 的 地 位 。 中 国 一 东 关 系 。 在 这 种 情 况 , 盟 各 国 可 能 会 依 据 自己 的 情 况 和 特 1有 东
( hn - E reTrd e) 中 国与 东 盟 的 自 由贸 易 虑 , 采取 的措 施 产 生 不 同 的影 响 , 至 可 能 带 来 各 种 各 样 的 C iaAS AN F e a e Ara 。 对 甚

基于多元统计分析的京津冀一体化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基于多元统计分析的京津冀一体化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一、引言1.选题背景京津冀一体化是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旨在加强环渤海地区与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发展。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报告时强调,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是国家重大战略,应通过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加快走科学可持续协调发展道路来加速实现京津冀一体化。

京津冀地区是中国的“首都经济圈”,包括北京、天津、河北省11个地级市(保定、唐山、廊坊、石家庄、邯郸、秦皇岛、张家口、承德、沧州、邢台、衡水)和2个省直管市(定州、辛集),京津冀所在地区地处中国东北环渤海腹地,是华北地区面积最大、最具活力的区域,越来越受到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关注。

2.选题意义通过查阅往年数据表明,京津冀地区各地区的经济差异主要体现在一定时期内京津冀各地区总体经济的发展不平衡所导致的人均G D P 水平的差异,而针对于京津冀地级市单位的区域经济差异的深入解读能够为京津冀一体化的协同发展提供参考建议,特别是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准确地了解京津冀地区目前发展情况能为京津冀发展良好或是欠发展地区提供相应建议,是实现“首都经济圈”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因此,本文客观深入地分析京津冀各地区综合经济发展状况与水平,重点总结发展中京津冀各个地级市存在的经济差异,为京津冀地区未来发展规划提供参考建议。

二、数据来源说明:由于廊坊市数据并未发布,故除去廊坊市选取其余12个京津冀地区城市的有关经济数据。

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北京、天津、沧州、承德等12个地区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三、分析方法介绍1.聚类分析聚类分析中所研究的样本或指标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似性。

依据一批样本的多个观察指标,具体找出一些可以衡量样本或指标之间相似性的统计数据作为分类的依据,并将样品分为不同的组合类型。

系统聚类是最常用的聚类分析方法,其目的是使分类间的差异得到清晰的反映,使分类内部的相似度尽可能高。

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

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
Absr c t a t:I h ie o c n mi lbaiain h n e rto fr go le o o sb c me te de eo me tte d o h rd e o o .F o n t e t fe o o c go lz t ,t e itg ain o e ina c n myha e o h v lp n r n fte wo l c n my r m d o
关 键词 : 经济 全球 化 ; 区域 经济 一体化 ; 施 措
Ke y wor :e o o c go lz to ; e in le o o cit gain; a u e ds c n mi lbaia in rgo a c n mi n e r t o me s r s
中 图分 类 号 :2 F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6 4 1 ( 0 0 1 — 2 3 0 10 — 3 。我国区域经济按地理位置和经济 发展程度 划分 , 大致可以 经 济 全 球 化 和 区域 经 济 一体 化 是 当今 世 界 经 济 发 展 的两 个 重 分为三个层 次 : 第一层次是从大连、 天津 、 青岛、 上海 、 门、 厦 深圳 、 湛
t e hsoy o h e eo me to e in le o o c itg ain o h itr ft e d v lp n fr go a c n mi n e r t ,c mbii gwi h cu lst to fCh n ' c n mi e eo o n n t tea ta i h uain o i ase o o c d v lpme ,ti a e n lz s nt h sP p ra ay e t ede eo n rc s fte p e o n n a d prbe , n r p s ste me s r so e in le o o c i tgain. h v lpig p o e so h h n me o n o lms a d p o o e h a u e frgo a c n mi ne r t o

浅析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中国的影响

浅析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中国的影响

浅析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我国的影响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亚洲地区、非洲地区以及拉丁美洲地区的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中。

面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我国应当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在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同时需要慎重考虑,充分认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对我国所造成的利害关系。

自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开始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

到目前为止,我国参与的区域经济合作形式有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亚欧会议、《曼谷协定》、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上海合作组织等。

中国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将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和发展空间。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定义尚未取得明确而一致的说法,因为区域一体化涉及的内容广泛而复杂,而且随着世界经济的演变,区域一体化的内涵不断发生变化。

本文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浅析它的定义。

区域一体化是指特定区域内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为了获得共同利益,在自愿的前提下通过谈判(或协商)建立某种制度性(或非制度性)合作机制,发挥各国经济的比较优势,实行经济的联合与融合,达到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区域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实现区域内各国经济政策的协调统一,最终形成从分立的经济到一个统一的经济的过程或状态。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特点全球范围内区域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主要依靠三条途径:一是不断深化、升级现有形式;二是扩展现有集团成员;三是缔结新的区域贸易协议或重新启动沉寂多年的区域经济合作谈判。

东亚合作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在亚洲的亮点。

从1992年东盟签署建立自由贸易区协议(即在2008年通过实施有效优惠关税建成东盟自由贸易区)开始,1997年底又举行首届东盟与中日韩三国领导人非正式会晤(即建立“10+3”合作机制),将合作从东盟扩展至东亚地区,从而正式启动东亚合作进程。

2002年,中国与东盟达成将在2010年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框架协议,“10+1”模式业已形成。

中国与周边地区经济一体化问题研究

中国与周边地区经济一体化问题研究

南京审计学院挑战杯论文题目:中国与周边地区经济一体化问题研究二00七年四月目录一、理论综述 (2)二、中国与周边地区经济合作的政策 (3)三、透过周边经贸组织看中国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5)(一)中国与亚太经合组织(APEC) (5)(二)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 (6)(三)中国与上海合作组织 (7)(四)中日韩合作组织 (9)(五)中国与CEPA (11)四、结论 (13)参考文献 (14)中国与周边地区经济一体化问题研究【内容提要】我国与周边地区有着广泛的经贸合作,建立了APEC、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东盟合作组织以及尚在建立中的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广泛地对外经贸交往极大的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虽然这些组织还存在着不足之处,但未来合作的潜力是无限的。

【关键词】经济一体化;自由贸易区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国正处于区域经济发展转变机制的重要时期,高度重视与周边地区的经济一体化成为现阶段中国区域发展政策的主要内容之一。

这使得我国与周边地区经济一体化的问题研究具有了现实的意义。

本文从中国与周边地区建立的几个比较重要的经济合作组织和自由贸易区对中国的经济发展的作用,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对其未来发展状况的展望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理论综述目前,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解释,比较有影响的有下面几种:市场理论:美国经济学家贝拉.巴拉萨(1961)认为,一些国家之间,尤其是邻国之间之所以结成某种经贸集团,是为了进一步扩大市场,增进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果,通过扩大市场来激励竞争,获得规模经济效益。

但是此理论并不很适用于发展中国家,因为发展中国家普遍经济外向度比较低,且加入一体化组织后可能由于本国生产成本太高而不会形成规模经济。

协调理论:日本一桥大学小岛清教授(1965)认为,单靠作为竞争原理的比较优势原理不可能实现规模经济的好处,只有在经济共同体内实行协议型国际分工,才能保证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健康发展。

浅析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浅析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浅析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摘要】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中国经济影响深远。

加强合作可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效益。

扩大市场规模可推动经济增长,提升竞争力。

产业升级可促进技术进步,创新发展。

人才交流与科技合作将推动创新,提高国际竞争力。

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将吸引更多外资,促进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中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但也面临挑战。

未来需要加强合作,推动更高水平的一体化发展。

中国应着眼于长远发展,积极应对挑战,推动区域经济融合发展,助力经济繁荣。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国经济、资源优化配置、市场规模、经济增长、产业升级、产业竞争力、人才交流、科技创新、开放型经济体系、国际竞争力、发展方向、挑战、区域合作、未来发展、高水平的区域经济一体化。

1. 引言1.1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在区域范围内通过加强经济联系、资源互补和产业互动,促进经济协作与协调发展,实现区域内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这种一体化不仅体现在经济领域,还包括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合作与融合。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核心目标是实现区域内经济实现有机整合,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格局。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意义在于充分发挥区域内各方的优势资源、市场和产业特色,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提高整个区域的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通过深化区域内部的经济合作与交流,各成员经济体之间实现互补互利,推动整个区域的经济繁荣与稳定发展。

在全球化背景下,区域经济一体化也有助于提升区域内经济体的国际竞争力,共同面对外部经济环境的挑战。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种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有利于促进整个区域内经济的发展和提升整体竞争力。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势在必行。

1.2 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拥有广阔的领土和多样化的经济发展水平。

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较为明显,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相对发达,而中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

区域经济一体化分析.doc

区域经济一体化分析.doc

区域经济一体化分析摘要: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目前世界各国经济谋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模式和途径。

本文通过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含义及发展,现状及其呈现出特点的探讨,展望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合作与发展。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现状;特点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含义及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某一地理区域内或区域之间,某些国家或政治实体为实现彼此之间在货物、服务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实现经济发展中各种要素的合理配置,促进相互间的经济与发展,而达成的取消有关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进而协调产业、财政和货币政策,并相应建立起超国家的组织机构的过程。

区域经济一体化诞生于欧洲。

1775—1879年间,奥地利与周边的邻国建立了关税同盟。

1921年比利时与卢森堡建立了关税同盟,后来荷兰加入,组成荷比卢关税同盟,对他国实行高关税。

这种关税同盟或者特惠关税区就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早期形式。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正式发展,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并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三次较大的发展高潮。

第一次高潮发生在20世纪50~60年代,第二次高潮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第三次高潮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至今。

其促进了各种类型的经济组织的产生:如欧盟(EU)、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亚太经合组织(APEC)、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中美洲共同市场、中部非洲关税及经济同盟、安第斯条约集团、南部非洲关税同盟等,为世界各国及地区的经济发展、合作共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状及特点目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呈现出如下特点:1.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向横向与纵向延伸随着各国经济发展联系越来越紧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容、广度也越来越深入,具体表现在合作形式和层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以及合作领域的深化。

如欧盟历经多次大规模扩员,由最初的6个创始成员国发展至28个,拥有24种正式官方语言。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也通过四次扩员,达到21个正式成员和3个观察员的规模。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经济一体化已成为趋势。

众所周知,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和相互依赖程度增强,以达到共同发展的目标。

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之间的互联互通已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因此,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全球范围内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将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状1. 欧洲联盟众所周知,欧洲联盟是全球最成功的经济一体化组织之一,其成员国达到了27个。

联盟的核心目标是实现在欧洲内部自由贸易和资本市场的自由流通。

此外,联盟尚包括一些经济政策和政治事务的协调。

2.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是由加拿大、墨西哥和美国三个国家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

该协定成立于1994年,旨在消除三国之间的贸易壁垒和促进这三个经济体之间的投资。

3. 亚太经合组织亚太经合组织(APEC)是一个涵盖21个经济体的区域性合作组织。

成立于1989年的该组织旨在促进区域内的经济合作和发展。

该组织持续致力于降低贸易壁垒、加强贸易和投资合作以及推动区域内人员的流动。

4. 东盟自由贸易区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一个由东南亚国家组成的自由贸易区。

该区域在多个领域合作,包括贸易、投资、服务、劳资和知识产权。

其目标是实现成员国之间的自由贸易和增强经济联系。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1.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互联互通程度不断加强,提高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水平。

经济全球化还带来了更多的投资和就业机会,也提高了区域发展的质量和效率。

2. 数字化和新技术的应用数字化和新技术的应用大大加强了各国之间的联系,也加强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程度。

云计算、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正在改变传统的制造、服务和管理模式,也给区域的经济合作带来了新的机遇。

3. 国际合作的促进国际合作也是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因素。

各国之间的政治合作、商业合作和文化交流有助于建立合作关系和共同利益。

浅谈中国与区域经济一体化

浅谈中国与区域经济一体化

浅谈中国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区域经济学的一个主要范畴,是一个发展的、动态的概念。

其实质就是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按区域经济原则统一规划布局、统一组织专业化生产和分工协作,建立统一的大市场,优势互补、联合协作,联接并形成为一个利益命运共同体,实现共同的发展目标。

我国的区域经济主要包括了三个部分:一是中国与东盟的10+3合作机制;二是上海合作组织,该组织正在向经济领域合作的方向发展;三是东北亚经济圈,推进东北亚一体化,不仅有利于维护东亚地区、亚太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的和平与安全,而且对于实施我国的“振兴东北”战略意义重大。

1999年1月,第三届东盟非正式领导人会议在菲律宾马尼拉召开时,东盟十个成员国加上应邀与会的中国、日本及南韩三个国家元首,在会后发表共同联合公报,称为“东盟十加三”联合宣言。

宣言中明确表示十三国同意在六个经济领域进行合作,其重点包括强化信息科技和电子商务,以加速贸易、投资、科技转移与技术合作。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启动,标志着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经济联系上升到新的历史水平,必将为中国和东盟各国的贸易发展和经济合作增添新的动力,对促进世界贸易发展和世界经济复苏也将发挥积极作用。

上海合作组织是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吉尔吉斯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塔吉克斯坦共和国、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于2001年6月15日在中国上海宣布成立的永久性政府间国际组织。

它的前身是“上海五国”机制。

上海合作组织的宗旨是:加强各成员国之间的相互信任与睦邻友好;鼓励成员国在政治、经贸、科技、文化、教育、能源、交通、旅游、环保及其它领域的有效合作;共同致力于维护和保障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推动建立民主、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上海合作组织对内遵循“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对外奉行不结盟、不针对其它国家和地区及开放原则。

长期以来,关于东北亚经济圈的界定争论颇多,但一般意义上而言,多是从区域的角度来进行划分的。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区域经济一体化也成为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热门话题。

在这一趋势的推动下,亚洲、欧洲、南美洲等地区都相继出台了各自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计划。

而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一定范围内各个国家或地区为了加速经济发展和提高竞争力,通过经济、商业、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融合,从而形成一个更大规模、更加互动性强的单一市场。

这样的市场可以带来经济规模的增大,成本的降低,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生产力的提高,同时也通过贸易往来和资金投资的增加,加强了各地区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依赖,促进了贸易往来、港口建设、铁路建设等各种形式的建设。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1. 扩大中国市场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助于扩大市场,促进经济的发展。

中国与多个国家或地区的贸易往来不断增加,也为中国建设更加稳定、包容的市场提供了机遇。

不仅如此,区域经济一体化还在巨大地带动中国的城市群发展,在不断为开发商、制造商以及各方面投资者带来更多的机遇与选择。

2. 创新拉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还有助于创新能力超强国家的经济创新与推进。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技术水平、资源储备以及人才规模都非常重要。

通过与不同地区的创新企业合作,中国的原创和创新技术将在区域一体化中得到充分发掘,大量的中小企业也将从中受益。

3. 助力中国与全球的对接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全球化是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两者之间相互作用。

区域一体化遵从以国内市场为中心,以仅仅在欧洲而来;全球化则重视大范围的市场开拓和扩大。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地理位置优越,与不同地区保持着紧密联系,为中国企业与全球市场之间的沟通创造了更多直接沟通的渠道。

4. 显著改善商业环境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增强集体谈判和协商的效力,使获得商业合作的各方,不仅具备更多互信和紧密协作的经验,同时也降低了企业的商业成本,改善了商业投资环境。

区域经济一体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

区域经济⼀体化区域经济⼀体化—打造中国新区域经济摘要:区域经济⼀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区域经济⼀体化的发展越来越快,区域性经济组织和区域⾦融体系在推进贸易⾃由化⽅⾯可以起到互相补充,相互促进的作⽤。

经过改⾰开放2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经济区域已经形成了以⾹港-深圳-⼴州为中⼼的珠江三⾓洲经济圈、以江浙沪为中⼼的长江三⾓洲经济圈、以北京-天津为中⼼的环渤海经济圈三⼤经济圈,圈际间和圈内各城市间的竞争与协作并存的态势⽇趋显现,竞争的态势要求各个经济区域尽快确⽴⾦融中⼼城市、完成新形势下的⾦融体系的创新过程,以更好地促进和协调经济的发展。

⼀、区域经济与⾦融体系的关系说明区域经济发展速度与区域⾦融体系的发展⽔平制下,⾦融体系依附于经济结构,当⾦融发展⽔平⽇益提⾼,⾦融体系对经济结构的升级和发展就具有⼀定程度上的决定作⽤,尤其在社会经济的转型期,⾼效率的⾦融体系可以通过融资效率的提升促使经济结构合理化。

⾦融体系是⾦融机构、⾦融⼯具和⾦融市场相互作⽤⽽构成的有机整体。

⾦融体系的不断完善是城市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个地区动员储蓄、吸纳并配置资本的能⼒和效率提升。

⾦融体系作为资⾦的融通体系已经成为城市综合竞争⼒的重要环境因素,决定着⼀个城市动员储蓄、吸纳并配置资本的能⼒与效率。

随着⾦融开放步伐和⾦融市场化进程的加快,⾦融体系竞争⼒在城市或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将更加突出。

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看法是,⾦融体系本⾝可能是⼀个“整盒”。

但实际上,⾦融体系是由⼀个个功能模块组成的,当采⽤拆解⾦融体系的⽅法来审视区域⾦融体系效率的时候,通常会注意到的问题是关于各个功能模块之间的协调问题。

在⾦融⾏业中,国际间的⼤型⾦融机构已经在考虑把多⽅⾯发展的⾦融机构逐步整合,形成⼀个⾦融控股体系,由⼀个统⼀的管理集团来划分职能部门、协调利益冲突。

对国家和地区⽽⾔,这样的思路也是有效的,事实表明,国际上各个先进国家宏观⾦融体系的各个模块正在出现相互融合的趋势,通过模块间的资⾦流动成为体系内流动的⽅式来提升融资效率。

中国区域经济合作与一体化

中国区域经济合作与一体化

中国区域经济合作与一体化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区域经济合作与一体化越来越成为各国关注和倡导的重要议题。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积极参与全球区域经济合作与一体化进程,并为其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区域经济合作的背景自上世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

然而,中国仍面临着发展中的不均衡和不协调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积极推动区域经济合作,旨在促进各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

中国的一体化进程中国区域经济合作与一体化的推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鼓励各地区间的合作与交流。

一方面,中国通过构建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促进了区域间的联通和物流顺畅;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内部市场的一体化,降低了地区间的经济壁垒。

这些努力有助于优化区域资源配置,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提升整体经济效益。

中国与东盟的合作中国与东盟是最典型和最成功的区域经济合作与一体化案例之一。

两者之间建立的自由贸易区,为双方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

经过多年的合作,双方关系不断深化,经贸合作也取得了丰硕成果。

中国与东盟的合作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还涉及到政治、文化和人文等方面。

这种深化合作为中国和东盟国家之间的友好交往提供了坚实基础。

中国与欧盟的合作中国与欧盟也在区域经济合作与一体化方面开展了广泛的合作。

双方签署了欧中投资协定和科技合作协议等一系列多边协议,旨在促进双方经济的发展。

中国和欧盟在贸易、投资、科技创新等领域的合作不断加强,为双方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这种合作的深化将为推动区域经济合作与一体化进程提供借鉴和经验。

中国的一体化路径和经验中国在推动区域经济合作与一体化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中国通过市场化经济改革,逐步打破了地区间的经济壁垒;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创新力度,提升了区域间的联通能力。

此外,中国还注重加强政策沟通和合作机制建设,为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坚实保障。

区域一体化文献综述

区域一体化文献综述

区域经济学原理课程作业学院: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专业:人文地理学学号: 14070502006 姓名:杨俊杰任课老师:李君副教授区域经济一体化国内研究综述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尤其是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国内学者对该选题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和探索,相应研究较为活跃,研究成果较为丰富。

一、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研究(一)区域经济一体化基础理论研究。

基础理论研究主要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化的概念、内涵、产生机制、效应和实现途径等方面的研究和探索。

综观众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研究,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争论较多,并且概念上运用不一致,诸如国际经济一体化、经济一体化、世界经济一体化、空间一体化、经济集团化、区域集团化、区域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

马骥(2004)分析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金融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也面临如联盟松散、国家主权面临挑战、造成世界经济发展新的不平衡等许多难题,但总的发展趋势是好的。

李瑞林,骆华松(2007)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现途径应该以市场化为基础,降低交易成本为核心,有效的主体组织和适当的补偿机制为保证。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相互关系的研究。

大部分学者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之间是一种互相补充、互相制约、又互相促进的关系,就全局看,前者是后者的组成部分,从长远看,前者是通向后者的阶梯或发展阶段。

华民等学者(2002)从国际比较优势的转移、部门内贸易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福利分析中得出了建立一体化的区域经济的内在原因及其相对于经济全球化风险规避的优势。

赵丽敏、潘明策(2002)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多边贸易体制之间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对立与互补两种关系相辅相成,构成矛盾的统一体,随着两者的不断深入发展,两者最终将趋于汇合。

王亚飞(2004)认为虽然两者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客观冲突,但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全球化提供的思路和途径,注入了新的活力,并促进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为适应这种形势,中国经济发展必须冲破行政区经济的束缚,深化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增强国家及地区经济增长实力。

一、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要性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我国原有的“行政区经济”,由于条块分割,无视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已不能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要求。

于是,出现了跨行政区不同形式的经济联合,如经济技术协作区、经济协作区等。

但这些经济联合体,仅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初级形式,并沿袭了计划经济条件下以政府为主导的经济联合,不符合市场经济要求,也不能达到区域经济一体化目的。

因此,有必要继续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模式,达到强化区域优势或区际间优势互补的目的,增强区域及全国经济实力。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与发展阶段(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与形式参考已建立的国际间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及我国目前存在的各种区域经济联合体,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可定义为:在一个主权国家范围内,地域上较接近或地理特征较相似的省区之间、省内各地区之间、城市之间,为谋求发展而在社会再生产的某些领域,实行不同程度的经济联合与共同经济调节,形成一个不受区域限制的产品、要素、劳动力及资本自由流动的统一区域的动态过程,它的目的是优化资源配置,实行区域内各地区合理分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促进联合体共同繁荣。

经济协作区是我国目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形式,它是一种初级的、松散的区域经济组织形式,主要围绕加强能源、交通及其他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通过大跨度的联合,促进区域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根据行政区范围大小又分为四种形式:一是省(区)际经济协作区,即相邻的若干省、区、市,按照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建立的区域合作组织;二是省际毗邻地经济协作区,即相邻几个省、区、市间的部分接壤地区,按照历史的经济联系和现实经济发展需要,建立的经济合作组织;三是省内经济协作区,根据本省、区的经济布局和各市、县经济发展要求,自愿建立的合作组织;四是城市间经济协作网络,即若干地域相邻,或沿海、沿江、沿路的若干城市,在自愿互利基础上建立的合作组织。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测度与比较_来自京津冀_长三角和珠三角的证据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测度与比较_来自京津冀_长三角和珠三角的证据
许多学者从多个角度研究了中国区域经济一 体化问题, 尤其是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经济一 体化相关问题。庄士成和朱洪兴基于制度架构角 度认为, 政府主导的制度创新是推进长江三角洲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力 ¹ ; 周国红和楼锡锦通过 对企业的问卷调查研究了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 的基本态势与特征 º ; 也有学者研究了长三角经 济一体化对地区制造业发展的影响, 结果认为经 济一体化明显促进了地区间的专业化水平和产业 的 / 空间转移 0, 从而有利于发挥制造业的规模报 酬递增优势和提高整体的经济福利水平 » ; 林耿、 许学强从既有的协作基础和自身发展需求的角度
3. 进行一致性检验 在得到各指标的权重之后, 还需对这些权重 进行一致性检验, 即检验判断矩阵所导出的权重 数是否合理。将求得的 i个判断矩阵的 Km ax代入 到 CI= ( Km ax - n) / ( n- 1) 中, 得出一致性检验指 标 CI的数值, 再根据平均随机一致性的指标 R I 数值表查出 R I的值, 最后用 CR = C I/R I得出相 对一致性指标 CR 的数值。当 CR[ 0. 1 时, 判断 矩阵合理, 求出的权系数恰当, 否则要对判断矩阵 进行调整, 按上述步骤重新求权系数矩阵。 4. 对各变量进行标准化处理 指标体系设计中各个指标的衡量单位差别很 大, 尤其是定性指标, 如政府的服务能力、区域商 业文化等, 这类指标即使数量化了, 其中心值和离 散程度也无法和定量数据相比。为此, 我们借用 标准差值法将各变量标准化并最终得出可比较的 区域经济一体化量值。 标准差值法是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 ( 简称 IMD )用来估算国家竞争力的一个标准化衡量单 位的方法。l{ 为统一各衡量单位, IMD 使用的标准 差值依 下列 公式 计算 得来: 标准 差值 = ( Vij A j ) /Sj, 其中, V ij是某一地区 i在第 j个指标下的 观测值, A j 是这个指标的平均值, Sj 是标准差。 Sj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达50%,这表明建设项目“三同时”环保投资变量对于环境投资效率具有相当显著的影响力。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通过效率值分析、敏感度分析、投影值分析三大步骤,本文对于我国财政投资效率,特别是环境投资效率的评价给出了操作方法与案例。

本论文研究表明,我国环境治理与保护投资效率的整体状况令人堪忧,环保投资所取得的积极效果相对于环境投资自身的高速增长并不相互协调。

我国在环境保护与治理投资方面的基础比较薄弱,环境投资效率在不同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加强我国环境投资效率跟踪、评比、监管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长期以来由于环保投资占GDP的比重成为对政府考核的引导性指标之一,导致一些地区着力于把环保投资金额人为地做大。

一些地区甚至自觉或不自觉地把片面扩大环境保护投资范围、增加环境保护投资绝对值作为环境工作的指导思想,导致一些城市环境保护投资普遍偏高,而环境污染没有得到根本遏制,环境质量没有得到根本好转,造成了环境投资与实际效果之间出现较大的反差(章轲2009)[9]。

基于上述研究,本文建议建立环境保护与治理专项资金效率评价与监管的长效机制。

对不同区域、不同时间的环境投资效率进行及时监管与评价,环保部门、财政部门要对环境投资资金进行必要的跟踪检查,提高评价与分析结果的惩罚刚性,将之作为环保项目承担单位今后年度申报项目资格审查的重要参考依据。

同时,国家审计部门要加强对环境投资资金的审计。

实践中我国环境保护资金涉及面非常之广泛,资金来源渠道很多,如何对环境保护与治理资金进行效率审计,应成为今后我国财政支出效率审计的研究方向及重点。

主要参考文献[1]刘长翠.生态环保资金监管:基于政府投入效应问题的研究[J].财政研究,2006(7).[2]张中华.论我国财政投资效率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J].财政研究,2002(8).[3]颉茂华,刘向伟等.环保投资效率实证与政策建议[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4).[4]黄泉川,扈文丽.我国环境保护投融资机制创新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5).[5]尹希果,陈刚.环保投资运行效率的评价与实证研究[J].当代财经,2005(7).[6]王小玉,王晓萍.我国环境保护投资的现状及改革建议[J].价值工程,2011(1).[7]黄志刚..浅谈国外环保投资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前沿,2008(7).[8]李振东.环保投资的费用效益分析[J].中国环保产业,2002(2).[9]章轲.中国环保投资虚火太盛专家呼吁提高投资效率.第一财经日报,2009-12-14.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北京广播电视大学(责任编辑纪燕渠)一、引言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区域经济学和区域政策讨论的重要话题,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下,中国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有助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促进区域经济的一体化还有利于扩大国内市场规模,扩大内需,缩小地区间的差距,同时还可以促进国土空间优化,形成良好的国土空间经济秩序等。

虽然国内很早就认识到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不高或者说市场分割的负面影响,并在相关政策和法规方面做出了很大的改进,但当前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仍然相对缓慢,存在的突出问题有:不同行政区之间的要素流动不充分、产业结构趋同、底线竞争、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和不衔接、生态治理分割与跨界污染、公共服务体系不衔接等。

这导致了经济资源配置效率低、不公平竞争和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差距大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中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区域一体化既可以将其理解为一个状态,在这个状态下,一个完整区域内不同地方的市场主体行为受到同一供求关系的调节;也可以理解为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边界逐步消失(李善同和侯永志,2008)。

与此相对应,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建设过程也会包括多个阶段,第一阶段通常是基础设施建设阶段,通过大规模投入、逐步完善并最终形成密度适当的网络型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体系,为产品和要素的跨区域流动创造便利的条件;第二阶段是区域合作逐步扩大阶段,地理上相互毗邻的地区,通过政府间的协议,消除产品和要素流动的政策壁垒,在地方政府的引导和促进之下,区域合作不断增强;第三阶段是制度建设和整合阶段,通过完善维护市场有序竞争及有效竞争的法律体系,建立合理的中央地方关系框架,消除阻碍商品和要素流动的政策及制度根源,实现国内区域一体化。

34··●经济分析《财政研究》2011年第5期从实证的角度讲,对于国内区域一体化的研究需要考虑的内容主要有:第一,如何观察国内区域一体化的程度及其演变过程;第二,促使国内区域一体化程度发生变化的原因,例如基础设施的改善、限制要素尤其是劳动力流动制度因素的减少、还是政府间的合作等;第三,政策如何做,有哪些效果等等。

本文主要讨论如何来衡量国内区域一体化的程度及其演变,而且是从区域经济波动相关性的视角来讨论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程度。

本文的意义在于,目前虽然有较多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对过去多年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程度进行了讨论,但这些研究通常要求大量的数据,获取这些数据的成本通常比较高,而且时间间隔比较长,本文通过采用区域经济波动关联的方法来讨论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所要求的数据比较容易获得,而且数据的频度比较高(通常有很完整的年度数据),有助于定期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程度进行度量。

二、度量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方法(一)度量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通常方法。

衡量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程度是一项困难的工作,无论是从商品市场之间的流动还是要素市场之间的互动来看,都是这样。

衡量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方法通常有四大类,第一,讨论地区间的价格差异,因为在没有交易成本的情况下,可贸易品的价格应该遵循“一价律”,因此讨论区域间商品的价格差异就成为一种检验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方法;第二,讨论地区间的贸易联系,通常通过地区间的运输量来讨论地区间的经济联系程度;第三,讨论地区间在信息等方面的联系,例如邮电、电信等方面的联系。

但是这种方法存在的一个难题是数据的可得性比较差,取得的成本非常高,难以作为一个可以定期观察的手段和方法;第四,从产业结构的角度来看区域经济的一体化,人们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越高,则地区的专业化分工程度越高,地区间的产业结构相似程度会变低,但是这种方法的问题在于各个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产业结构调整所需要的时间比较长,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观察区域经济的一体化进程有可能滞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

此外,从金融或者资本回报率的角度来衡量区域经济一体化也是常用的方法,将资本回报率差异的变化作为衡量经济尤其是市场在区域间分割的程度。

由于市场的一体化程度会全面影响不同地区间的资本收益,或者说从根本上会改变资本收益的产生过程,例如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有可能扩大资本投资的空间范围,获得新的投资机会,从地区内部来说,也会降低资金成本,因此,通常认为,如果资本回报率和资金成本在地区之间趋于收敛,则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程度增强。

但是这种方法的问题仍然在于数据的可得性方面存在很多的障碍,资金收益率和资金成本的数据作为企业的内部数据通常很难获得。

实际上,应用上述方法对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进行分析的研究并不少见,现有文献对过去20多年地方保护、市场分割或者说市场一体化程度的趋势虽然没有一致的结论,但总体上讲,趋向于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程度在逐步提高。

(二)本文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测算方法。

本文的思路是通过观察各个区域(省级行政单元)经济波动之间的联系来考虑经济的一体化程度。

通常,如果各个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比较少,地区之间经济增长的趋势和波动方式就会由地区内部要素所决定,那么地区之间的经济波动就会各有其特点,按照自己的周期来波动;如果各个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比较密切,经济增长的趋势和波动特征则会趋于一致,因此,就可以用各个区域间经济波动一致性程度的变化来度量区域经济的一体化。

而从方法和数据上看,可以通过各个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GRP )和人均GRP 的增长速度来观察区域间的波动,关键是考察区域经济之间在趋势和波动方面是否都有着共同的周期,如果这些共同性增强,区域经济一体化就会增强。

在具体做法上,可以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对各个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如GRP 或者人均GRP 的增长速度)不作分解,直接考察各个地区经济增长速度之间的相关系数,通过观察相关系数的变化来获得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变化的认识。

第二个层次是首先通过内容提要:中国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对于调整经济结构、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对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有效度量则有助于制定合理的政策,推进一体化的进程。

本文通过观察各个区域间经济波动一致性程度的变化来度量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构建了区域经济一体化指数,并由此刻画了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变化轨迹。

关键词:一体化程度一体化指数经济波动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研究刘云中刘泽云35··1952~1978年1978~2009年1952~2009年全国 6.159.888.16北京11.2310.4910.83河北 5.7910.708.43辽宁7.569.778.76上海8.7610.199.54江苏 5.1712.659.17浙江 5.6812.989.59山东 6.1012.119.33河南 4.4011.097.99湖北 5.4710.848.36湖南 5.379.807.76广东 5.2013.439.60四川 6.159.938.19重庆 4.7510.497.83天津7.2710.969.26山西 6.269.768.15内蒙古 5.9812.039.23吉林 5.7410.458.28黑龙江 6.348.557.54安徽 3.5110.887.45福建5.9713.389.94江西 4.3210.817.80广西6.6110.038.46贵州 5.139.647.56云南 6.289.728.14西藏 5.859.908.04陕西 6.8010.558.82甘肃 6.039.407.85青海8.478.678.58宁夏8.989.959.51新疆6.0010.348.34表1各省、市、自治区GRP 的增长速度(1952~2009年)单位:%数据的分解方法(例如用滤波的方法)将可以观察到的经济增长速度,分解为趋势变量和波动分量,然后再分别讨论趋势变量和波动分量相关程度的变化,以此来考虑地区间的经济联系的变化①。

根据这个测度思路,本文通过各个地区经济增长的相关程度来反映国内区域经济的一体化程度,而相关程度则用相关系数来衡量,可见,整个测量办法是很简单明了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