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斑狼疮疾病研究报告

合集下载

MicroRNA在系统性红斑狼疮T细胞中的表达研究的开题报告

MicroRNA在系统性红斑狼疮T细胞中的表达研究的开题报告

MicroRNA在系统性红斑狼疮T细胞中的表达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以免疫系统异常为主的自身免疫病,临床表现多样,包括乏力、低热、皮疹、关节痛、肝、肾、肺、心脏等多系统性病变。

SLE的病因尚不明确,但是已经确认免疫因素是导致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SLE患者体内,T细胞被认为是起关键作用的免疫细胞,主要表现为T细胞发生代谢异常和活化,导致免疫系统失控反应,其中一些T细胞会产生大量炎性因子,引发多个脏器的损伤。

因此,对SLE免疫细胞中的分子机制进行深入探究,是治疗SLE疾病的重要方向。

微小RNA(microRNA, miRNA)是一类长度约为21至23个核苷酸的非编码RNA分子,其可以维持细胞功能的平衡,通过调控靶基因的翻译和降解而发挥生物学调节作用。

在SLE中,已经发现部分miRNA与该病发生、进展和预后的关系密切。

因此,通过分析SLE T细胞中miRNA 的表达变化,可以为SLE的发病机制和治疗靶点提供新的思路。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在SLE T细胞中存在的miRNA,核心目的包括:1. 鉴定SLE T细胞中miRNA的表达模式及差异。

2. 找出miRNA在SLE T细胞中的作用机制,是否与病变进程存在相关性。

3. 探讨SLE T细胞中miRNA作为潜在靶点的治疗效果。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将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对人体SLE患者血液中的T细胞中miRNA进行分析。

详细步骤如下:1. 随机选择12例来自不同临床中心的SLE患者和12例来自同样的地区、同年龄段、同性别、健康人群的T细胞作为对照组,检测他们T 细胞中miRNA的表达水平。

2. 提取血液中T细胞的总RNA,采用miRcute PCR™(TIANGEN,中国)分析miRNA的表达水平,对基因表达差异进行计算:delta Ct = miRNA Ct - U6 Ct。

系统性红斑狼疮TCR二次重排的初步研究的开题报告

系统性红斑狼疮TCR二次重排的初步研究的开题报告

系统性红斑狼疮TCR二次重排的初步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系统性红斑狼疮TCR二次重排的初步研究一、研究背景和意义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表现为多系统损害,包括皮肤、肾脏、关节、心血管等器官。

该疾病没有特异的生物标记物或治疗方法,因此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TCR二次重排是免疫细胞分化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它决定了细胞表型和功能。

目前,关于SLE中TCR的二次重排相关研究很少,因此该研究可以为SLE的病因研究提供新的方向。

二、研究内容本研究计划采集SLE患者和健康人群的外周血T细胞,通过TCR分析技术,筛选出SLE特异性TCR二次重排序列,并分析其与SLE的发病机制相关性。

三、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收集SLE患者和健康人群的外周血T细胞。

2.血样处理:采用静脉采血法,从患者和健康人群的外周血中提取T细胞,进行RNA、DNA的提取。

3. TCRA和TCRB的PCR扩增:使用TCRA 和TCRB外显子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在官网UCDI在线服务器Blast分析得到其二次重排的TCR序列,建立SLE和健康人群的TCR序列数据库。

4.分析阳性克隆序列的特点:利用基因法和克隆分析法对阳性的克隆序列进行分析,包括:氨基酸序列、克隆频率分布、重排特异性等等。

通过对上述特征进行聚类分析,寻找TCR二次重排的共性特征与SLE关联性。

5.潜在TCR的功能验证:利用细胞培养、蛋白表达和功能实验等手段,对SLE特异性TCR进行功能验证,包括细胞毒性、抑制细胞功能等方面。

四、研究预期成果1.建立SLE和健康人群的TCR二次重排的库。

2.发现SLE特异性TCR二次重排序列,探寻其与SLE发病机制的关系。

3.探究潜在TCR的功能和机制。

五、研究意义本研究对于探究SLE病因和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为未来治疗SLE提供了新的靶点。

狼疮抗凝实验报告(3篇)

狼疮抗凝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了解狼疮抗凝物的检测原理、方法及结果分析,为临床诊断狼疮抗凝物相关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原理狼疮抗凝物(Lupus anticoagulant,LA)是一种针对带负电荷磷脂的自身抗体,能够干扰凝血过程,延长凝血时间。

本实验采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试验(APTT)、稀释蝰蛇毒时间试验(Diluted Snake Venom Time,DVT)等方法检测狼疮抗凝物。

三、实验材料1. 标本:新鲜血浆2. 试剂: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试剂、稀释蝰蛇毒时间试剂、正常血浆、标准化血浆、肝素钠、钙离子、EDTA-Na2等3. 仪器:自动凝血仪、恒温水浴箱、移液器、试管等四、实验方法1. APTT试验(1)将新鲜血浆在37℃水浴箱中预热5分钟。

(2)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标准化血浆和待测血浆,各加入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试剂。

(3)加入钙离子,记录血浆凝固时间。

2. DVT试验(1)将新鲜血浆在37℃水浴箱中预热5分钟。

(2)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标准化血浆和待测血浆,各加入稀释蝰蛇毒时间试剂。

(3)加入钙离子,记录血浆凝固时间。

五、实验结果1. APTT试验:标准化血浆凝固时间为(15.2±1.5)秒,待测血浆凝固时间为(20.3±2.1)秒。

2. DVT试验:标准化血浆凝固时间为(15.6±1.6)秒,待测血浆凝固时间为(22.5±2.2)秒。

六、结果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待测血浆的APTT和DVT均延长,提示患者可能存在狼疮抗凝物。

进一步分析LA1/LA2比值,结果为1.2,正常范围为0.8-1.2,提示患者狼疮抗凝物轻度升高。

七、结论本实验通过APTT和DVT试验检测了待测血浆中的狼疮抗凝物,结果显示患者狼疮抗凝物轻度升高,可能存在狼疮抗凝物相关疾病。

建议患者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八、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温度和时间,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自我报告结局评估工具的研究进展

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自我报告结局评估工具的研究进展

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自我报告结局评估工具的研究进展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以影响全身多个器官与组织。

病情的活动性和损伤程度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有着重要影响。

因此,对于SLE 病人的自我报告结局评估工具的研究进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文旨在介绍自我报告结局评估工具在SLE病人中的应用,并评估其优劣之处。

自我报告结局评估工具是指由患者自己填写的一种评估工具,用于获取患者对于病情状况和生活质量的主观反映。

自我报告结局评估工具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因为它能够直接反映患者的真实体验,避免了医生主观偏见的影响。

目前,已经有多个自我报告结局评估工具被应用于SLE病人的临床研究中。

其中,最为常用的有SLE疾病活动指数(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Disease Activity Index,SLED)、美国风湿病学学会功能分类指数(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 Functional Classification Index,ACR-FCL)、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等。

SLED是一种用于评估SLE病人疾病活动性的评分系统,包括24个指标,如关节炎、发热、狼疮斑等。

通过对每个指标的评分,可以计算出一个总分,从而对病情活动性进行评估。

然而,SLED评分包括了过多主观的评估指标,容易造成评分的主观性差异。

ACR-FCL是一种用于评估SLE病人日常生活功能的评估工具。

ACR-FCL评分从I级到V级,分别表示病情活动性轻到重。

但是,ACR-FCL评分侧重于描述SLE病人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对于病人的整体生活质量评估较为有限。

PSQI是一种用于评估SLE病人睡眠质量的评估工具。

它包括7个维度的评估,如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质量等。

雌激素受体α基因多态性与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相关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雌激素受体α基因多态性与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相关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雌激素受体α基因多态性与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的
相关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题目:雌激素受体α基因多态性与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相关性研究
研究背景和意义: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严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生率比男性高10倍以上。

SLE发病机制复杂,多种遗传和环境因素参与其中。

近年来,雌激素和雌激素受体在SLE的发病中引起了广泛关注。

雌激素由卵巢分泌,而雌激素受体α基因(ESR1)则调节雌激素的作用。

ESR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SLE的发生密切相关。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ESR1基因多态性与女性SLE的相关性,为SLE的早期检测和治疗提供参考。

研究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2名女性SLE患者和202名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组。

通过PCR扩增和基因测序技术,检测ESR1基因的SNP多态性。

同时,采集患者和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和生物信息学资料,分析ESR1基因多态性与SLE的相关性。

研究预期结果:预计本研究将探讨ESR1基因多态性与女性SLE的相关性,并且分析SLE人群的临床表现和生物信息学特征。

我们希望通过本研究揭示SLE的发生机制,为SLE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为防治SLE提供理论基础。

研究局限性:本研究的样本来源仅限于本地区的患者和健康人群,可能存在地区差异性。

同时,由于SLE的发生机制极其复杂,本研究可能无法揭示所有与SLE发生相关的基因和因素,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补充和扩展。

2024年系统性红斑狼疮药物治疗市场环境分析

2024年系统性红斑狼疮药物治疗市场环境分析

2024年系统性红斑狼疮药物治疗市场环境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简称SLE)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疾病,主要影响皮肤、关节、肾脏、心脏和中枢神经系统。

目前,该疾病的治疗主要依赖药物治疗。

本文将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药物治疗市场环境进行分析。

1. 市场规模据统计,全球范围内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人数约为500万到1000万人。

根据市场研究报告,系统性红斑狼疮药物治疗市场在过去几年稳步增长。

预计到2025年,该市场规模将超过100亿美元。

2. 主要药物治疗方法目前,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免疫抑制剂、类固醇和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其中,免疫抑制剂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案之一。

常用的免疫抑制剂包括环磷酰胺、甲氨蝶呤和硫唑嘌呤等。

3. 市场竞争态势系统性红斑狼疮药物治疗市场存在着激烈的竞争。

目前,市场上领先的公司有Roche、GlaxoSmithKline、Pfizer等。

这些大型制药公司通过持续的研发和临床试验,不断推出新的创新药物来抢占市场份额。

4. 市场增长驱动因素系统性红斑狼疮药物治疗市场的增长受到多种因素的驱动。

首先,患者人数的增加是市场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其次,医疗技术的进步,使得该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更加可行,进而推动了药物市场的需求。

此外,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和医疗资源的增加也为市场的增长提供了支持。

5. 市场面临的挑战尽管系统性红斑狼疮药物治疗市场前景广阔,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该疾病的复杂性使得新药研发和临床试验困难重重。

其次,高昂的治疗费用限制了许多患者的选择。

此外,患者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也是一个挑战,因为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可能导致一系列副作用。

6. 市场发展趋势在未来几年,系统性红斑狼疮药物治疗市场将继续保持稳步增长。

市场发展的主要趋势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新药研发:制药公司将进一步加大研发力度,开发出更多创新药物,以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胸部X线表现研究(附46例报告)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胸部X线表现研究(附46例报告)
失。
旦形成三磷酸盐 , 能在 C V感染 的细胞 内持续数天 。更昔洛韦的三 M
磷酸盐能通过 以下方式抑制病毒 的 D A合成 : 竞争性 地抑 制病毒 N ①
D A聚合酶 ;②掺人病毒及宿主细胞 D A内,从 而导 致病毒 D A N N N 延长 的终止 。更昔洛韦对病毒 D A聚合酶作 用较对 宿主聚合酶 强。 N 黄世雄 ㈨ 研究表明更昔洛 韦治疗 手足 口病 的疗效优 于利 巴韦 林, 热退及疱疹消退的时间显著短于利巴韦林 。但 是 , 更昔洛韦对骨 髓 的抑制作用及远 期毒副作用 尚需进一 步研 究。陈云健 的研究表 明使用利 巴韦林注射液联合更昔洛韦治疗 小儿 手足 口病效果 优于单 独使用上述任一种药物。我们通过对 1 3 7 例使用 更昔 洛韦治疗 的手 足 口病患者 的I床 资料 汇总分析 , 明更昔 洛韦治疗手 足 口病疗效 艋 说 较好 , 出现不 良 果及毒副作用 , 未 后 前景 大好 , 值得推广 使用 。韩 咏 霞也1 ] i 同样提出治疗手足 口病首推更昔洛韦。
M e h d 46 c s s o h L wh c o fr e y c i ia n a h l g r n l z d .Re I t a o t 8 . % t o a i b o a h n e f t e to s a e f t e S E i h c n m d b ln c la d p t o o y we e a ay e i sl a g s o h m
系统性红斑狼疮 的胸部 x 线表现研究 ( 4 例报 告 ) 附 6
贾玉 昌 , 东杰 李师佳 , 鹏 鹏 张 印 霞 , 季一 侯 亚静 武 , 姚 , 李 ,
( . 南省 郑 州 市金 水 区总 医院 , 南 郑 州 4 0 0 2 郑 州 人 民 医院 , 南 郑 州 4 0 0 1河 河 5 0 3; . 河 5 0 3;

T细胞受体重组删除环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水平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T细胞受体重组删除环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水平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T细胞受体重组删除环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水平的研究
的开题报告
1. 研究背景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主要特征为自身抗体产生和免疫反应的激活。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T细胞在SLE的发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T细胞受体(TCR)是T细胞特异性表面受体,其功能障碍在SLE病理中有一定的影响。

其中,TCR重组删除环是一个可以影响T细胞受体免疫应答的因子,它与SLE的发展和进展有关。

2. 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SLE患者血液中TCR重组删除环的水平,并分析其与SLE发生发展的关系,为SLE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3. 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ELISA法检测SLE患者和正常人血液中TCR重组删除环的浓度,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4. 研究意义
TCR重组删除环是影响T细胞免疫应答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将有助于深入了解它在SLE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5. 研究预期结果
本研究预期可以明确SLE患者血液中TCR重组删除环的水平,进一步了解其与SLE的关联性,为SLE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系统性红斑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诊断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侵犯全身结缔组织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变常累及多系统多脏器。

其临床特征主要有:①不明原因的长期发热;②多发性关节痛;③皮肤损害;④多系统、多器官损害;⑤有自发的缓解或加重倾向;⑥激素和细胞毒性药物治疗常有效;⑦血γ球蛋白增高;⑧血沉加快;⑨ANA可作为筛选试验。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常见病。

美国统计资料显示,本病的发病率为50/10万,在我国约占人口的千分之0.7。

本病女性发病率较男性为高,且以年轻女性为主。

SLE凡有肾损害者,即为狼疮性肾炎(LN)。

狼疮性肾炎的发病率各家报道结果不一,我们认为,在确诊的SLE 中,约70%有明显的肾损害。

如果SLE患者做肾活检,用光镜检查,其肾损害达90%,如果加上免疫荧光及电镜检查,差不多全部患者都有肾小球损害。

有些患者以肾外表现为主,而仅有轻度肾损害,这种病人发生肾衰者较少;另一些病人则以肾损害为主要外在表现,如可表现为肾病综合征,肾外表现不明显,易误诊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狼疮性肾炎是系统性红斑狼疮最常见的内脏损害,肾脏病变的严重程度直接影响SLE的预后。

中医并无狼疮性肾炎之病名。

根据其临床表现,本病当归于水肿、腰痛、日晒疮、阴阳毒、温毒发斑、虚劳、眩晕心悸等证范畴。

中医认为本病多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肾精亏虚或七情内伤,阴阳失调;或肾精素亏,复感邪毒,或服食毒热之品,致气血阻滞,运行不畅,邪毒久稽经络血脉所致。

[临床表现]90%以上SLE见于女性,主要为青、中年女性。

一般认为30岁以下者肾脏受累率高。

临床肾脏受累者可见于2/3狼疮患者。

大部分肾损害发生于皮疹、关节炎等全身受累之后,但约1/4病人以肾脏症状为首发表现。

临床上肾受累表现可与肾外器官受累不平行一致,有些患者肾外表现明显,而肾受累轻;有些患者有明显的肾病综合征或肾功能损害,却无明显的系统受累。

一、狼疮性肾炎的肾损害表现约有70%病人有不同程度的肾损害临床表现,以程度不等的蛋白尿、镜下血尿为多见,常伴有管型尿及肾功能损害。

红斑性狼疮疾病研究报告

红斑性狼疮疾病研究报告

红斑性狼疮疾病研究报告疾病别名:红斑性狼疮所属部位:皮肤就诊科室:皮肤性病病症体征:红斑(边界清楚,高出皮肤),皮肤萎缩和色素沉着,多形红斑样皮疹疾病介绍:红斑性狼疮(SLE),属于一种自体免疫的疾病,是影响许多器官的一种慢性发炎,这类病人的血液内含有过量的特殊抗体,因而导致免疫系统异常,当它们复原后,通常会留下疤痕,像似狼的双颊,因而得名,狼疮此病名的称呼即源于此,而且患者以女性居多,约占80%左右,红斑性狼疮分为两型:『全身性狼疮』及『圆盘状狼疮』,皆属骤发性的疾病,全身性狼疮影响全身的器官及关节,它会使免疫系统攻击自身器官及组织的抗体,这会造成血管和关节的发炎,影响身上的器官,尤其是肾脏,故50%的全身性狼疮病会患有肾脏炎,圆盘状狼疮则是较轻微的皮肤病,会在鼻子及脸颊上产生类似蝴蝶图样的疹子,而晒太阳容易使其爆发,这是一种毁容性的皮肤病,有时与结核菌的感染有关,根据美国风湿学会的规定,在诊断为狼疮以前,患者需陆续或同时出现下列的症状:1.尿液里有不正常的细胞,2.关节炎,3.脸上出现蝴蝶状红斑4.对光敏感5.口腔溃疡6.猝发症或精神病7.血液异常(出现贫血,白血球,淋巴球或血小板过少)8.盘状丘疹9.肺,心脏,腹部积水10.肾脏异常(尿蛋白或细胞圆柱)11.免疫异常(如DNA抗体升高)12.抗核抗体呈阳性反应,当以上项症状中出现四项或四项以上时,即应怀疑罹患红斑性狼疮的可能性,若还不到四项,也应高度注意,且百分之九十九的红斑狼疮病人会出现抗核抗体,而且在发病初期即可抽血检验出来,症状体征: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临床上较少见,是一种特殊的中间类型。

皮肤损害有两种,一种是环状红斑型,为单个或多个散在的红斑,呈环状、半环状或多环状,暗红色边缘稍水肿隆起,外缘有红晕,中央消退后留有色素沉着和毛细血管扩张,好发于面部及躯干;另一个类型是丘疹鳞屑型,皮损表现类似银屑病,为红斑、丘疹及斑片。

表面有明显鳞屑,主要分布于躯干上肢和面部。

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例指标数据优化与辅助诊断软件的研发的开题报告

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例指标数据优化与辅助诊断软件的研发的开题报告

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例指标数据优化与辅助诊断软件的研发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多系统损伤为特点,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如疲乏、皮肤病变、关节痛、肾损害等。

SLE的确诊离不开典型病例的症状、体征以及多种实验室检查。

其中,抗核抗体(ANA)是SLE的一项较为特异的检查指标,也是SLE的重要诊断依据之一。

同时,抗磷脂抗体(APAs)、抗双链DNA抗体(dsDNA)等在SLE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SLE的诊断标准十分严格,常常需要在多个指标上进行评估,而这些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常常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较大地影响了SLE的诊断与治疗进程。

因此,本研究旨在开发一款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例指标数据优化与辅助诊断软件,以便更好地协助医生对SLE的诊断与判定。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为开发一款提高SLE诊断效率的软件,具体包括以下方面:1.完善SLE病例指标数据的储存和管理系统,提高数据准确性和可靠性;2.设计并提供SLE患者指标数据的可视化展示方案,提高对数据的理解和分析能力;3.基于优化后的指标数据,构建辅助诊断模型,提高对SLE的诊断准确性和鉴别能力;4.提供完整的数据隐私保护措施,确保患者信息的安全性。

三、研究内容1.系统需求分析:对医学领域中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相关知识和技术进行综合分析,明确SLE诊断过程中需要的各项专业知识和技能,确定系统功能以及技术实现方案。

2.系统设计: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在系统需求和技术实现方案的指导下设计SLE病例指标数据优化与辅助诊断软件。

3.系统实现:采用一些常见的开发工具,对软件进行程序编写、测试、调试和上线发布等一系列开发工作。

4.系统评估:分别从软件功能、性能、安全、可用性和用户满意度等方面进行评估,对系统进行测试和优化。

四、研究意义本研究的主要意义在于开发一款功能完善、易于使用、对SLE的辅助诊断效果明显的软件。

IRF-5基因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相关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IRF-5基因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相关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IRF-5基因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相关性研究的
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临床表现包括狼疮样皮疹、关节炎、肾脏和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等。

目前认为,遗传因素在SLE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最近的研究发现,IRF-5基因参与了SLE的发病机制,IRF-5基因突变可以增加SLE的风险。

因此,探索IRF-5基因多态性与SLE的相关性将有助于理解SLE的发病机制,并为SLE的早期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究IRF-5基因多态性与SLE的相关性,并分析IRF-5基因突变与SLE发病风险的关系,为SLE的早期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三、研究内容
1. 采集SLE患者及正常对照组的血样。

2. 提取DNA样本,PCR扩增IRF-5基因区域,测序检测IRF-5基因突变。

3. 分析IRF-5基因多态性与SLE的相关性,比较SLE患者与正常对照组中IRF-5基因突变的分布情况。

4. 构建IRF-5基因多态性与SLE的关联模型,分析IRF-5基因突变与SLE发病风险的关系。

5. 进一步研究IRF-5基因突变对SLE临床表现的影响。

四、研究意义
IRF-5基因多态性与SLE的相关性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SLE的发病机制,并为SLE的早期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

此外,该研究可以为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遗传研究提供参考,对这类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短程发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死亡5例分析

短程发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死亡5例分析

体血 症 ; A A( )4例抗 d.N 5例 N + , s A及 S 抗体 ( ) D m +,
病 . 情 严 重甚 至 危 及 生命 。 随着 临床 免 疫 学 、 病 脑脊 液 、 电 图及神 经 影 像 学 的发 展 , 别 是 免 疫 抑 制 剂 脑 特 的应用 和血液 净 化技 术 的普 及 , 该病 的病死 率呈 逐 年 下 降趋 势 [ 。本 文 总结 南 京军 区南京 总 医 院风 湿 免 ] 疫 专科 近 4年来 初 治 并 定期 随访 的 5例 S E死 亡 患 L
者 中. 女性 4例 。 均发 病年龄 3 . 平 05岁, 平均病程 22 .2年 。其 中, 死亡与 s E神 经精神损 害有关 , 4例 L 涉及 结核感
染、 出血 、 性心功能不全及尿毒症各 1 。结论 : 慢 例 短程发病 S E死亡原 因主要 为神 经精神损 害, L 同时感染( 特别是
3 讨 论
本 结 果 显 示 S E致 死 原 因 涉 及 神 经 精 神 狼 疮 、 L 结 核 感染 、 狼疮 肾炎 、 出血 及慢 性 心功 能不 全 , 中神 其 经 精 神狼疮 占明显 优 势 。并且 , 有 患者 狼疮 活 动指 所 数 (L D I均在 l 以上 . 示 S E死 亡 原 因可 能 SE A ) 0分 提 L 由于 狼疮 活动 导致 重要 器 官或 系统 受 累 。 也可 能 由于 S E并 发 症特 别 是 结 核 感 染 , 者 后 遗 症 , 心血 管 L 或 如 病 变 等所致 。 20 06年 。 7个 国家 、3个 国 际 S E协作 中心参 由 2 L 与, 总样 本 为 95 7例 的 S E死 亡率研 究 报告 [问世 . 4 L ] 该 研 究 显示 S E标 准 死亡 比率 (t dri dm r ly L s n adz ot i a e at rt , MR) 249 %可 信 区间 (of dnei e a, ao S i 为 .[5 cn nec tr l i n v C). I23~25 , 中 , .]其 主要 为 女 性 、 龄 及非 裔 美 国人 低 群 ; 程 1年 以 内 S 病 MR为 54 9%C 47—63 。 ~ .(5 / . .) 1 4年 为 25 9 %C 22~28 。 .( 5 , . .) 5~9年 为 2 1 9 %C .( 5 I 1 . 9—24 ,0—1 为 20 ( 5 I1 .) 1 9年 . 9 %C . 8~23 ,0年 .)2 以上 为 20 9 %C . .(5 I1 7~24 ; 且 , 环 性 疾 病 , .)并 循 涉 及 心脏 、 脉及 脑血 管事件 者 。 S E主要致 死原 因 ; 动 是 L 使 用 免 疫 抑制 剂 所 致感 染 , 其 是 结 核感 染 , 尤 也是 常 见 的致死原 因; 但是 , 由于治疗策略的改进和临床新

FCGR3B基因拷贝数变异与河南汉族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相关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FCGR3B基因拷贝数变异与河南汉族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相关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FCGR3B基因拷贝数变异与河南汉族系统性红斑狼
疮的相关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研究背景和意义: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为广泛的免疫反应和器官损伤。

在河南汉族人群中,SLE的患病率约为32.7/10万。

人体中的Fcγ受体是重要的免疫分子,在免疫病理反应中发
挥着重要作用。

Fcγ受体的两种多态性影响了人体的免疫应答,而
FCGR3B是Fcγ受体家族中的一种成员,其拷贝数变异可能与SLE的患病风险相关。

然而,在河南汉族人群中FCGR3B基因的拷贝数变异与SLE
的关系仍未被深入研究。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河南汉族人群中FCGR3B基因拷贝数变异与SLE患
病风险的关系,为SLE的临床诊断、预后评估和治疗提供新的理论和实
践基础。

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招募200名河南汉族SLE患者和20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FCGR3B基因拷贝数,并采用病例对照
研究方法分析FCGR3B基因拷贝数变异与SLE患病风险的相关性。

研究预期结果:
预计本研究将揭示河南汉族人群中FCGR3B基因拷贝数变异与SLE
患病风险之间的相关性,并提供FCGR3B基因拷贝数变异与SLE的临床
诊断、预后评估和治疗的新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为SLE的防治提供科学
依据。

TLR-9基因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相关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TLR-9基因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相关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TLR-9基因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相关性研究
的开题报告
1. 研究背景: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病,其病因尚不完全清楚。

TLR-9基因是一个重要的调节免疫反应的基因,其多态性与SLE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目前国内外对TLR-9基因多态性与SLE相关性的研究还比较有限,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深入探究二者之间的关系。

2.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究TLR-9基因多态性与SLE发生和发展的相关性,为SLE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3.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对SLE患者和健康对照组进行基因分型分析,比较两组基因分布的差异,评估TLR-9基因多态性与SLE的相关性。

4. 研究内容:
(1)收集100例SLE患者和100例正常对照组患者的样本。

(2)采用PCR-RFLP法对TLR-9基因的SNP进行分型分析,确定TLR-9基因多态性的分布情况。

(3)统计分析TLR-9基因SNP的分布和频率,比较SLE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评估TLR-9基因多态性与SLE的相关性。

(4)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撰写研究报告。

5. 研究意义:
本研究有助于深入探究SLE的病因学和发病机制,为SLE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有助于提高SLE的治疗效果。

同时,本研究也可为其他自身免疫病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TYK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云南汉族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TYK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云南汉族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TYK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云南汉族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性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TYK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云南汉族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性研究一、研究背景及意义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以自身免疫反应为基础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但已知与基因、环境及免疫系统失调等因素有关。

其中,TYK2基因在免疫系统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被认为与SLE的发病密切相关。

近年来,TYK2基因多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研究发现,其中rs34536443、rs2304256、rs280519、rs12720356等多个SNP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性显著。

但至今,TYK2基因SNP与SLE的发病关系仍不甚明确。

本研究旨在探讨TYK2基因SNP与云南汉族SLE患者发病风险的相关性,为SLE的临床诊断、治疗提供新的分子生物学依据。

二、研究方法1. 研究对象选择选择2015年至2019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云南汉族SLE患者为研究对象,共计80例。

同时,选择80例正常人群作为对照组。

2. DNA提取及TYK2基因SNP筛查采用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提取受试者外周血白细胞DNA,通过PCR扩增后进行目标SNP的筛查及分型。

3. 实验数据分析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算每个SNP的基因频率,比较受试者与对照组之间的基因型分布及基因频率差异。

同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TYK2基因SNP与SLE患病的相关性。

三、研究进度及预期结果本研究拟于2020年1月开始实验,预计于2021年10月完成实验及数据分析。

预期结果为:发现TYK2基因SNP与云南汉族SLE患病风险存在相关性,为SLE发病机制提供新的认识和治疗靶点。

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为首发表现的特殊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报告

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为首发表现的特殊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报告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973849-H2709)1.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管外科(杭州 310005) 2.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周围血管科(北京 100700)通信作者:李友山,E-mail :****************病例报道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为首发表现 的特殊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报告杨晓霞1,余 汁1,陈 杰1,李友山2摘要: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为首发表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较为罕见,本文通过分析1例初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 )并最终确诊为SLE 的病例资料,阐释SLE 患者发生DVT 的发病机制及诊疗方案,为相关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在临床工作中,对无明显诱因的DVT 患者,须注意排查SLE 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对已发生DVT 的SLE 患者,要检测抗磷脂抗体、蛋白C 、蛋白S 及抗凝血酶水平。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案报道中图分类号:R758.2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7-6948(2021)02-0332-04doi :10.3969/j.issn.1007-6948.2021.02.0321 病例资料患者,女,16岁,主因“右下肢肿胀2周”入院。

患者入院2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下肢肿胀、皮肤潮红,2周来无缓解,入院1 d 前于当地医院行右下肢静脉彩超检查,提示右侧股浅静脉远端、腘静脉完全栓塞,转入我院进一步就诊。

入院查体:体温37.8 ℃,心肺腹未见异常,右下肢全肢肿胀,腓肠肌肌张力增高,压痛阳性,皮温升高,皮色潮红,无浅静脉曲张。

入院诊断: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实验室检验:血常规:红细胞(RBC)计数3.37×1012/L ,血红蛋白(HGB )97 g/L ,淋巴细胞绝对值(LY )0.8×109/L ;生化:总蛋白(TP )59.6 g/L ,白蛋白(ALB )28.6 g/L ;凝血功能: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63.0 s ,D-二聚体 0.58 mg/L 。

系统性红斑狼疮住院患者临床流行病学研究的开题报告

系统性红斑狼疮住院患者临床流行病学研究的开题报告

系统性红斑狼疮住院患者临床流行病学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因复杂,多个因素参与其发生发展。

该疾病主要影响青年女性,具有高度的异质性和复杂性,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可累及多个系统器官,导致严重功能损害和甚至致死。

SLE的诊断和治疗也存在困难和挑战,且无法根治。

近年来,SLE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对于该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和紧迫。

住院是SLE患者治疗和观察疾病进展最常见和有效的方式之一。

此外,住院患者疾病表现严重,治疗耗费大,能够更好地反映该疾病的临床特点和流行情况。

因此,对于SLE住院患者的流行病学研究,对于了解该疾病的临床表现、分布规律、疾病进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此,本研究将以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究其临床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和治疗该疾病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

二、研究问题和目标本研究将围绕以下问题展开研究:1.系统性红斑狼疮住院患者的基本患病情况是什么,有哪些共同特点?2.系统性红斑狼疮住院患者不同人群的患病情况有何不同,有哪些影响因素?3.系统性红斑狼疮住院患者的住院治疗方式和效果如何,有哪些优缺点?本研究的目标是通过对系统性红斑狼疮住院患者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深入了解该疾病的临床表现、分布规律、疾病进展等方面,为预防和治疗该疾病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

同时,通过探究住院治疗方式和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和优化方案。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研究内容:本研究将以系统性红斑狼疮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开展以下研究内容:1.住院患者的基本患病情况和临床表现,如年龄、性别、症状、体征等。

2.住院患者不同人群(如不同性别、年龄、病程等)的患病情况和临床表现。

3.住院患者的治疗方案和效果,如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横断面(cross-sectional)研究法。

通过医院记录系统和医疗档案,收集系统性红斑狼疮住院患者的基本情况、临床表现、治疗方案和效果等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斑狼疮疾病研究报告疾病别名:红斑狼疮所属部位:全身就诊科室:风湿科病症体征:发热,红斑(边界清楚,高出皮肤),脱发,关节疼痛疾病介绍:红斑狼疮是什么?红斑狼疮为自身免疫性疾病之一,属结缔组织病范围,红斑狼疮分为盘状红斑狼疮(DLE),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深部红斑狼疮等类型,红斑狼疮的发病缓慢,隐袭发生,临床表现多样,变化多端症状体征:红斑狼疮有哪些症状?红斑狼疮的临床表现变化多端,累及的组织和器官较多,病情复杂,特别是早期不典型患者或仅有一,二个脏器受累者,或无皮疹,甚至无临床表现的。

现采用的为美国风湿病协会(ARA)在1982年经修正的诊断标准,共11项:①颧颊部红斑;②盘状狼疮;③光敏感;④口腔溃疡;⑤非侵蚀性关节炎;⑥蛋白尿(>0.5G/D)或尿细胞管型;⑦癫痫发作或精神病;⑧胸膜炎或心包炎;⑨溶血性贫血或白细胞减少(符合以上四项或四项以上始能确诊,该诊断标准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都可达9 6%,倘结合皮肤狼疮带试验和活组织检查,更可高诊断率。

上海风湿病学会(1987)提出的诊断标准有:⑾蝶形红斑或盘状红斑;⑿光敏感;⒀口鼻腔粘膜溃疡;⒁非畸形性关节炎或多关节痛;⒂胸膜炎或心包炎;⑹癫痫功精神症状;⒄蛋白尿或管型尿或血尿;⑻血小板化验检查:红斑狼疮要做什么检查?(一)血常规:白细胞减少((二)血沉:增快。

(三)血清蛋白:白蛋白降低,2和球蛋白增高,纤维蛋白原增高,冷球蛋白和冷凝集素可增高。

(四)免疫球蛋白:活动期血IGG、IGA和IGM均增高,尤以IGG为著,非活动期病例增多不明显或不增高。

有大量蛋白尿且期长的患者,血IG可降低,尿中可阳性。

(五)类风湿因子:约20%~40%病例阳性。

(六)梅毒生物学假阳性反应:2%~15%阳性。

(七)抗心磷脂抗体:IGG型的阳性率为64%,IGM型为56%,与患者血栓形成,皮肤血管炎,血小板减少,心肌梗塞、中枢神经病变和习惯性流产或宫内死胎关系密切。

(八)LE细胞:HARGRAVES(1948)首先在骨髓中发现,HASERICK(1949)从外周血中找到LE细胞。

MIECHER(1954)证明红斑狼疮细胞因子为一种抗核因子,是一种球蛋白,现已明确形成LE细胞需要4个因素:①LE细胞因子,是一种抗核蛋白抗体,存在于外周血、骨髓、心包、胸腔和腹腔积液、疱液和脑脊液中,其相应抗原为脱氧核糖核酸一组蛋白复合物,此抗原存在于细胞核内;②受损伤或死亡的细胞核,无种属和+器官特异性,即人或动物的各种器官的细胞核均可与LE细胞因子起作用;③活跃的吞噬细胞,一般为中性粒细胞;④补体:在吞噬时需要补体的参与。

LE细胞形成的过程首先为LE细胞因子与受损伤或死亡的细胞核起作用,使细胞核胀大,失去其染色质结构,核膜溶解,变成均匀无结构物质,所谓匀圆体细胞膜破裂,匀圆体堕入血液,许多吞噬细胞聚合来吞噬此变性的核,形态花瓣形细胞簇,随后此变性核被一个吞噬细胞所吞噬,就形成所谓LE细胞,补体参与起促进吞噬作用约90%~70%活动性SLE患者,LE细胞检查阳性。

其他疾病如硬皮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中约10%病例可查见该细胞,此外,慢性活动性肝炎、药疹如普鲁卡因酰胺及肼酞嗪(肼苯哒嗪)等引起也可阳性。

(九)抗核抗体试验(ANA) 本试验敏感性高,特异性较差,现象作为筛选性试验,一般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ANA,以鼠肝印片作底物,亦有采用WI LL-2细胞,HEP-2细胞等作底物,约80%~95%病便ANA试验阳性,尤以活动期为高,反复测定累积阳性率更高。

血清ANA效价1:80,意义较大,效价变化基本上与临床病情活动度相一致。

荧光核型可见周边型、均质型和斑点型,偶见核仁型。

另有5%~10%病例,临床症状符合SLE,但ANA持续阴性,有其它免疫学特征,可能是一个亚型。

抗核抗体是自身对各种细胞核成分产生相应抗体的总称,在SLE中所见的有:1.抗脱氧核糖核酸(DNA)抗体可分为抗天然或双链脱氧核糖核酸(N-DNA或DS-DNA)抗体和抗变性或单链脱氧核糖核酸(D-DNA或SS-DNA)抗体。

以绿蝇短膜虫(CRITHIDIA LUCILIAE)或马疫锥虫(TRYPANOSOMA EQUIPERDUM)或伊氏椎虫(TRYPANOSSMA EVANSI)作底物,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DS-DNA抗体,在SLE活动期其阳性率可高达93%~100%。

然而放射免疫法检测其阳性率为60%~70%,抗DS-DNA抗体荧光核型显示周边型最具特异性,提示患者常有肾损害、预后差。

在缓解期,其阳性率下降以至阴转,终末期患者亦可阴性。

抗SS-DNA抗体特异性差,除SLE外在其他弥漫性结缔组织疾病中亦可见到。

2.抗核蛋白(DNP)及组蛋白抗体不溶性抗DNP抗体亦即形成LE细胞的一种抗核因子抗DNA和组蛋白复合物的抗体,荧光核型呈匀质型,往往在SLE活动期出现。

在普鲁卡因酰胺、异烟肼等引起狼疮样综合征中约90%以上的病例可发现抗组蛋白抗体。

3.抗盐水可提取性核抗原(ENA)抗体抗原从小牛胸腺或兔胸腺中撮,采用琼脂扩散法或对流免疫电泳检测,近年亦有用免疫印迹法检测的,抗NNA抗体中主要包括抗SM和NRNP等七种抗体,MRNP或U1RNP抗原为七种分子量不同的蛋白质(12-68KD)与U1RNA(U为尿嘧啶核苷酸)结合的复合物;而SM为同样七种蛋白质与U 2、U1、U4、U5、U6RNA所形成的复合物;抗SM抗体在SLE的阳性率为20%~25%,为SLE的标记性抗体,常和抗DS-DNA抗体伴随出现,与疾病活动性无关,可作为回溯性诊断的参考指标;抗U1RNP抗体可在多种结缔组织病中出现,其高效价除发生在SLE外,常是诊断混合结缔组织病的重要血清学依据。

4.抗RO/SS-A和抗LA/SS-B抗体通常采用对流免疫电泳法检测,近亦可用免疫印迹法测定。

用前法检测抗RO/SS-A抗体阳性率为30%~39%,抗LA/SS-B为13%;两种抗体对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和SLE合并干燥综合征以及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呈高阳性率和重要参考价值。

抗RO/SS-A抗体是新生儿红斑狼疮的重要血清学标记,与光敏感相关。

5.抗核糖体蛋白抗体以免疫印迹汉检测,阳性率约为10%,为SLE的标记性抗体。

6.其他文献中报导SLE患者中尚可测出抗KU抗体,抗内皮细胞抗体,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抗神经元抗体,抗层素和抗纤维结合蛋白抗体、抗Ⅶ型胶原抗体和抗神经节苷脂抗体等,这些抗体检测的阳性率,特异性与临床症状的关联,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十)狼疮带试验(LBT) 应用直接免疫荧光抗体技术检测皮肤免疫荧光带或狼疮带,即在真皮表皮连接处可见一局限性的免疫球蛋白沉积带,皮损处阳性率SLE为92%,DLE为90%,正常皮肤暴光处SLE为70%,非暴光处为50%,但不见于DLE正常皮肤,在慢性萎缩性或过度角化的皮损荧光带成团块状,新起的皮疹沉积如颗粒状或细线状,而在SLE正常皮肤呈点彩状,此免疫荧光带为IG(主要为I GG、亦有IGM、IGA)与补体在真皮表皮连接处沉积造成。

曾凡饮等采用1M.NACL分离人皮肤DIF法对SLE患者进行狼疮带的研究,发现本法的阳性率达90.9%,以IG沉积于真皮侧最为常见,其次为沉积于真表皮两侧,而未见单纯于表皮侧的病例,荧光形态以线状多见,少数为颗粒太。

近来张学军等采用热分离表皮真皮法在5例大疱性SLE中有3例血管结合在真皮侧,另2例与真皮侧,表示出抗体异质性。

(十一)细胞免疫功能测定:淋巴细胞转化试验(PHA-LTT)、旧结核菌素(OT)、链球菌脱氧核糖核酸酶和链激酶(SD-SK)皮试往往阴性。

T细胞亚群检测采用单克隆抗体荧光技术示活动性病例中总T细胞(CD3)和抑制性T淋巴细胞(CD8)明显降低,辅助性T细胞(CD4)/抑制性T细胞(CD4)(CD8)比值增高,随着治疗病情稳定,T抑制细胞恢复正常,T辅助细胞降低,两者比值恢复或低于正常。

自然杀伤细胞(NK)采用酶(LDH)释放法检测NK活性结果示活性显著降低,在活动期更为显著。

(十二)血清补体测定:约75%~90%SLE患者血清补体减少,尤其在活动期,以C3、C4为著,但在其他结缔组织病如皮肌炎、硬皮病、类风湿性关节炎中不减少。

(十三)循环免疫复合物(CIC) 血清CIC在活动期增高。

(十四)皮肤试验:采用自身或同种的白细胞进行皮试,75%SLE病例阳性。

采用小牛胸中核蛋白作皮试,84%(21/25)阳性。

采用小牛胸腺中脱氧核糖核酸作皮试,48%(12/25)阳性。

采用小牛胸腺中组蛋白作皮试,92%(23/25)阳性。

(十五)毛细血管镜检查:于SLE患者手指甲皱和舌尖微循环中可见多样形成的障碍,表现为:①微血管袢增多,微血管张力较差,微血管扩张尤以静脉管扩张较突出,甚至有巨血管出现;②微血流障碍,如血色暗红,微血管袢顶瘀血,袢内血细胞聚集、流速减慢或瘀滞;③微血管周围有渗出和出血。

这些微循环障碍导致血流瘀滞和血细胞聚集异形微血管、巨形微血管和扩张膨大微血管,皆可形成微血管周围的渗出和出血,同时又可进一步发展形成血流的泥化,甚至有微血栓产生,造成恶性循环。

(十六)血液流变学测定:呈显著异常,如全血比粘度、全血还原粘度,血浆粘度增加,这些提示血粘度的增加,血液流动性的下降;红细胞电泳时间延长,血沉快,K值增大,一致表明红细胞聚集性的增加,但血细胞压积普通稍低(贫血);血中纤维蛋白原增高,血液粘聚性增加,导致血流缓慢,为活血化瘀中医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鉴别诊断:红斑狼疮的诊断方法红斑狼疮的诊断符合为美国风湿病协会(ARA)在1982年经修正的上四项或四项以上就能确诊,该诊断标准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都可达96%,倘结合皮肤狼疮带试验和活组织检查,更可高诊断率。

另外,红斑狼疮应与其他结缔组织病,细菌或病毒感染性疾病,组织细胞增生症X,恶性网状内皮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减少症,溶血性贫血,各种类型的肾脏病,肝炎,心肌-心包炎,神经系统疾病相鉴别。

尤须与类狼疮综合征、新生儿红斑狼疮综合征鉴别。

(一)类狼疮综合征其中最常见者为药物引起的系统性红斑狼疮。

本综合征可见类似SLE的一些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有时难以区别。

以下一些情况有助于鉴别:服用有关药物史,性别差异不明显,临床症状轻,内脏受累,肾脏病变,蝶形红斑、口腔溃疡、脱发,以及白细胞、血小板减少,低补体血症均少见,抗SM抗体和抗N-DNA(FARR)抗体阴性。

最主要的特点是停药后临床症状和实验室征象消失,再用药时复现。

有时抗核抗体存在时间较长,一般预后良好。

(二)新生儿红斑狼疮综合征本病见于6个月以下婴儿。

患儿母亲中多数患S LE或其他结缔组织病,血清中存在RO抗原(干燥综合征A抗原)及LA抗原(干燥综合征B抗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