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_中国画与油画欣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美术_中国画与油画欣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美术_中国画与油画欣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中国画与油画欣赏》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在中国古代并没有“中国画”这个词,正是因为以油画为代表的西方绘画进入中国,为了从本质上区别中外(主要是中西)绘画的不同,就有了“中国画”一词,其对应的词是“西洋画”。

但是,随着对绘画艺术本身以及美术史的研究,中国画演变为包含中国文化内涵的专有名词。本课虽然不要求也不可能完全从文化的角度去欣赏中国画,但是,也决不应该仅仅从表面形式和工具材料的区别上去欣赏中国画和油画的

异同。这其中文人画所代表的绘画追求应该特别关注,所以教材中的“中国画家常将诗、书、画、印融为一体,扩展了画面的艺术境界”这句话一定不要忽略。

中国画作品和油画作品除了表现形式上有比较明显的

区别外,它们的装裱形式也各不相同。所以,除了欣赏绘画本身外,了解它们各自的装裱形式也很重要。这在教材中特别进行了对比介绍。

如果说欣赏中国画时,文人画的欣赏对认识了解中国画很重要的话,那在欣赏油画时,欣赏印象派之后至今的当代油画各不相同的表现风格同样重要。自从明末清初油画传入中国后,特别是近百年来,在中国同样诞生了许多优秀的油画作品。欣赏当代中国油画可以引入对中国画的感受和理解,这样可以更好地感悟中国艺术的精神。

二、教学思路

从整体的美术活动过程看,美术欣赏是美术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美术创作和美术作品实现其价值和意义的基本环节和途径。以往枯燥无味的知识讲解背离了学生学习规律和新课改的精神。如何实现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统一是美术欣赏课面临的问题。

东方的紫禁城和西方的卢浮宫分别是中国画与油画的

艺术圣殿,本课先以视频中大家熟悉的东西方艺术形象入手,用两座艺术圣殿“紫禁城”和“卢浮宫”为载体,将学生分为东西方两支艺术代表队来进行比较,让学生带着饱满的热情来领略、体会东西方文化的魅力,运用对比的方式,巧妙地将绘画的工具材料、内涵特点、画种分类、欣赏方法及表现技法等艺术表现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乐此不疲地在两座艺术圣殿中畅游。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画和油画表现技法的差异。

能力目标:通过欣赏中外绘画名作,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去感受艺术的魅力,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审美和情趣,了解西方绘画和中国绘画的特点。从而激发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怀。

四、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画与油画的各自特点。

五、教学难点

感受中国画的艺术境界,以及油画写实、浪漫风格,掌握欣赏中国画与油画的基本方法。

六、教学准备

1、将若干幅形式各异的中国画和油画作品布置在黑板上。

2、投影展示(使课堂中教师及学生展示的绘画作品以更强大的视觉冲击呈现出来,贯穿整个教学与展示过程)

3、学生搜集中国画与油画相关的文字资料与知识。

三、教学过程

(一)引言

播放《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视频片段,如果有你熟悉的形象就请大声说出来。在这部片子里,有两个国家要相遇:当法国遇见中国;有两座宫殿要相遇: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有两个皇帝要相遇:当乾隆遇见拿破仑。今天,在我们的课堂上,还有两种绘画表现形式要相遇:当中国画遇见油画。你会不会对我们这节课有所好奇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进入

东西方两种不同的艺术领域,体会中国画和油画的魅力!

(二)中国画与油画工具比较

1. 图片分类游戏(课前将图片贴到黑板底下或讲台前)从卢浮宫组和紫禁城组各选出两个代表,

商量一下,把这些画分别归到国画类和油画类去。

2. 认识工具材料(课件演示)

紫禁城代表队介绍国画颜料、毛笔、墨汁、宣纸、砚台、调色盘、笔洗清水。

中国画是我国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绘画艺术,它是用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工具绘制出来的,是东方绘画的主要画种。

卢浮宫代表队介绍油画布、油画笔、油画颜料、调色板、调和油、画架。

油画是用油质颜料绘制的画,能较充分地表现对象的复杂色调和丰富的层次,这就是用来绘制油画的主要工具。

(三)中国画与油画欣赏评述方法

1. 辨别中国画和油画《寿桃》《有桃子和苹果的静物》

欣赏和评述一幅绘画作品是可以按照一定方法来操作的,我们可以先描述一下画面,分析这种画种是中国画还是油画,对比中国画和油画画面的效果有什么异同点,最后谈谈看法或感受。请紫禁城组的同学来欣赏和评述《寿桃》这幅画,再请卢浮宫组的同学欣赏和评述《有桃子和苹果的静物》这幅画。

教师小结:《寿桃》这幅画是齐白石老先生的晚年之作,这幅画气韵生动,用笔考究,诗情画意,款识简洁,给人以无限遐想。

《有桃子和苹果的静物》是法国画家塞尚的经典作品,他注重光、色与质量的表达,造型精确,立体感强,整体色彩和谐统一。

2. 中国画与油画的表现内容和题材

紫禁城组出示了三幅画:

课件出示:中国画的表现内容(人物、山水、花鸟)

《元世祖像》

《富春山居图》

《果熟来禽图页》

紫禁城组展示这三幅画的目的是想告诉我们,中国画的表现内容主要有人物、山水、花鸟。

卢浮宫组也带来了三幅画:

课件出示:油画的表现题材(人物静物风景)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荷兰维米尔

《向日葵》荷兰凡?高

《梦特芳丹的回忆》法国柯罗

卢浮宫组展示这三幅画的目的是想告诉我们,油画的表现题材分为人物、静物、风景。

学生练习活动:

我们能不能把黑板上这些画进行分类呢?(紫禁城组按照人物、花鸟、山水分类;卢浮宫组按照人物、静物、风景分类)

3. 中国画与油画的表现技法和艺术形式

紫禁城组出示《出水芙蓉》《荷花水鸟图》

中国画的表现技法(工笔、写意)

工笔画,即是以精谨细腻的笔法描绘景物的中国画表现方式。

写意画,即是用简练的笔法描绘景物的中国画表现方式。

卢浮宫组出示《阿尔诺芬尼夫妇》《薰衣草之雾》

油画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

写实:欧洲的古典油画以写实为主,形象逼真,有真实的感觉。

抽象:现代抽象画就是与自然物象极少或完全没有相近之处,而又具有强烈的形式构成面貌的绘画。

学生活动:教师来指问(黑板上的图片),让两组同学分别来回答。

(四)艺术家的智慧

紫禁城组出示图片:《幽兰竹石图》清郑板桥

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使中国的画家都具有较高的文人气与文化气,他们用画配以诗文、图印,形成了中国画的特有表现形式,即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清朝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这幅《幽兰竹石图》,竹子用笔劲挺,诗文与画面相配合,加以印章的补白,使画面完美无暇。

卢浮宫组出示图片:

欧洲国家一直追求科学,发展工业,这种氛围影响着油画家的求实、求真,不断地探索绘画的新路,表现形式越来越多样。

《丽春花》法国莫奈画家们在古典的写实风格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大家都渐渐

走出画室,到自然中捕捉色彩的变化,表达对事物的印象,印象派画家莫奈的作品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自画像》荷兰文森特?凡?高在这之后的凡?高注重色彩自身的力量,注重个人感受的表达。

《红色的和谐》法国马蒂斯马蒂斯把眼前的景象改

变为装饰性图案,透视法被彻底抽掉了,人物和透过窗户看到的风景都成了图案的一部分。

《亚威农少女》西班牙毕加索毕加索是从多个角度

去观察和表现形象。

《场景2》荷兰蒙德里安蒙德里安则以几何图形为绘画的基本元素。

由此可见,无论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画家,都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探索。

(五)学生欣赏评述

利用老师教给的欣赏方法来欣赏《清明上河图》《蒙娜

丽莎》。

学生活动:讨论(紫禁城组出示课件《清明上河图》,

卢浮宫组出示《蒙娜丽莎》)

(六)艺术的融合与传播

(出示课件图片《百骏图》和《田横五百士》)东西方

文化的差异,使得东西方的文化艺术各有千秋,但艺术是无国界的,西方的郎世宁拿起中国的画笔用西方的色彩来描绘中国的国画,中国的徐悲鸿等一大批画家到西方留学取经,使得油画在中国也成了重要的绘画种类。

在老师看来,中国画和油画就像是两棵不同的树上开的不同的花,都很美,却又美得不相同。我们作为中国人,应该热爱自己的文化,但我们也不能说只有我们的中国画才美,要欣赏多样的美,因为美本来就是不同的。

(七)拓展(中国画与油画的装裱)

同学们应当在节假日的时候去美术馆参观一下,那里的画都是被装裱过的。西方的油画在装裱时会配上与画面相称的外框,而我们中国画的装裱形式很多样,有立轴、横幅、册页等。

(八)总结

1. 这节课我们了解到紫禁城和卢浮宫里有那么多的中

国画和油画,我想让你谈谈印象比较深的部分,这些让你难忘的部分都将成为你今天的收获。

2. 世界上有两座最辉煌的宫殿,一个在东方,一个在

西方。两座宫殿经历了无数神秘的时刻,正是东西方绘画的相同与不同造就了今天的辉煌。此刻,在我们的课堂上,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一幅幅中国画和油画,都是人类文化的瑰宝,艺术没有国界,艺术家也不分中国还是外国。这些优美的绘画有着怎样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中国画与油画还将擦出怎样的火花?这一切都等着我们去探寻!

《中国画与油画欣赏》学情分析本课学习主体为小学六年级孩子,这个年龄段孩子已经

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创作能力,对美有着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表达趋向。

新的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体验是艺术课程学习方式之一。因为体验意味学生积极参与到欣赏和评述活动中来,能够自主的对美术作品观察、理解、思考、分析,意味着学生们一起讨论、比较、操作、尝试甚至争论,一句话,强调体验,强调学生理解,强调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的学习逐步转向以自己已有知识和认识经验为基础,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本人在平时教学中,根据新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心理特征,对美术欣赏课方法作了一定尝试,使学生积极地从多角度观察、思考、判断美术作品,充分尊重学生自身感受和体验,使之形成主动积极的学习观念。从而愉悦的获取知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本节内容可以由问答型“引导、发现式”教学方法,这是一种学生在教师诱导下发现并解决问题为中心,以发展视觉感受能力,形象识别和理解能力为目的地教学类型。其特点既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也强调学生的独立探索和思考。如果学生在此过程中缺乏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可采用:设问、反问、诘问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贴近作品隐含的问题,这种类型有助于学生学会怎样欣赏作品,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其次,共鸣和理解。在审美体验中使学生的

审美想象融入作品本身的情感中,使学生用整个心灵去关照、

体味、理解,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中国画与油画欣赏》效果分析

从整体的美术活动过程看,美术欣赏是美术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美术创作和美术作品实现其价值和意义的基本环节和途径。以往枯燥无味的知识讲解背离了学生学习规律和新课改的精神。如何实现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统一是美术欣赏课面临的问题。

东方的紫禁城和西方的卢浮宫分别是中国画与油画的

艺术圣殿,本课先以视频中大家熟悉的东西方艺术形象入手,用两座艺术圣殿“紫禁城”和“卢浮宫”为载体,将学生分为东西方两支艺术代表队来进行比较,让学生带着饱满的热情来领略、体会东西方文化的魅力,运用对比的方式,巧妙地将绘画的工具材料、内涵特点、画种分类、欣赏方法及表现技法等艺术表现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乐此不疲地在两座艺术圣殿中畅游。

《中国画与油画欣赏》教材分析

在中国古代并没有“中国画”这个词,正是因为以油画为代表的西方绘画进入中国,为了从本质上区别中外(主要是中西)绘画的不同,就有了“中国画”一词,其对应的词是“西洋画”。

但是,随着对绘画艺术本身以及美术史的研究,中国画演变为包含中国文化内涵的专有名词。本课虽然不要求也不可能完全从文化的角度去欣赏中国画,但是,也决不应该仅仅从表面形式和工具材料的区别上去欣赏中国画和油画的异同。这其中文人画所代表的绘画追求应该特别关注,所以教材中的“中国画家常将诗、书、画、印融为一体,扩展了画面的艺术境界”这句话一定不要忽略。

中国画作品和油画作品除了表现形式上有比较明显的区别外,它们的装裱形式也各不相同。所以,除了欣赏绘画本身外,了解它们各自的装裱形式也很重要。这在教材中特别进行了对比介绍。

如果说欣赏中国画时,文人画的欣赏对认识了解中国画很重要的话,那在欣赏油画时,欣赏印象派之后至今的当代油画各不相同的表现风格同样重要。

自从明末清初油画传入中国后,特别是近百年来,在中国同样诞生了许多优秀的油画作品。欣赏当代中国油画可以引入对中国画的感受和理解,这样可以更好地感悟中国艺术的精神。

《中国画与油画欣赏》测评练习

利用老师教给的欣赏方法来欣赏《清明上河图》《蒙娜

丽莎》。

学生活动:讨论(紫禁城组出示课件《清明上河图》,

卢浮宫组出示《蒙娜丽莎》)

《中国画与油画欣赏》课后反思

美术欣赏课是很多老师都不愿触及的课程。知识性较强的课程不如实践类的课程容易上的生动活泼,更容易调动学生。没有知识性的课程即使在形式上眼花缭乱,也只是华而不实,当然,枯燥无味的知识讲解更是远远背离了学生学习规律和新课改的精神。如何实现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统一是所有课程都面临的问题,只不过在欣赏课上尤为突出。

本课属于欣赏·评述课型,课前的设计意在让学生了解中国画与油画的不同风格特点,感受其给人们所带来的美感享受。在执教这一课时,如何才能上得既不失趣味性又让人感

觉很有美感很有深度是我比较关注的。但是上完英才杯后,我突然觉得这一课的设计内容还是少了一些,而让学生充分思考,积极参与远远胜过课堂上有限的讲解。

当然,美术课是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最重要的途径。所以,我觉得这一课还是要充分体现老师“导”的作用。教师作为引导者,要控制课堂的气氛,把握课程的节奏。在关键点上要点到。在本课中,有几个关键点,一个是出示了我的两幅作品,使大家投入地探究油画国画究竟哪一个更美,实际上是迫使大家发现国画和油画的区别,了解中国画和油画的特点,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这也是为了让大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文化观,最后得出结论中国画和油画都很美”。一个是让大家思考是不是只有画的像的作品才是好作品,指明好的作品既有形似也有神似,审美标准不应是片面单一的。再一点就是让学生感受中国画的艺术境界:追求笔墨韵味与情感思想合二为一,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让学生感受到中国画艺术不求形似,而求神似,是画家追求真实地表达内心的思想情感。从而让学生掌握今后在欣赏艺术作品时要牢牢把握画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是欣赏艺术作品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上完这一节课,我的体会是:上欣赏课,一定要鼓励学生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这样既可以防止课堂枯燥、成为老师

一言堂,又可以锻炼他们的学习能力,促进他们合作学习、相互交流,使他们能够在以后的学习中获益。

《中国画与油画欣赏》课标分析

一、教材分析

在中国古代并没有“中国画”这个词,正是因为以油画为代表的西方绘画进入中国,为了从本质上区别中外(主要是中西)绘画的不同,就有了“中国画”一词,其对应的词是“西洋画”。

但是,随着对绘画艺术本身以及美术史的研究,中国画演变为包含中国文化内涵的专有名词。本课虽然不要求也不可能完全从文化的角度去欣赏中国画,但是,也决不应该仅仅从表面形式和工具材料的区别上去欣赏中国画和油画的

异同。这其中文人画所代表的绘画追求应该特别关注,所以教材中的“中国画家常将诗、书、画、印融为一体,扩展了画面的艺术境界”这句话一定不要忽略。

中国画作品和油画作品除了表现形式上有比较明显的

区别外,它们的装裱形式也各不相同。所以,除了欣赏绘画本身外,了解它们各自的装裱形式也很重要。这在教材中特

别进行了对比介绍。

如果说欣赏中国画时,文人画的欣赏对认识了解中国画很重要的话,那在欣赏油画时,欣赏印象派之后至今的当代油画各不相同的表现风格同样重要。自从明末清初油画传入中国后,特别是近百年来,在中国同样诞生了许多优秀的油画作品。欣赏当代中国油画可以引入对中国画的感受和理解,这样可以更好地感悟中国艺术的精神。

二、教学思路

从整体的美术活动过程看,美术欣赏是美术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美术创作和美术作品实现其价值和意义的基本环节和途径。以往枯燥无味的知识讲解背离了学生学习规律和新课改的精神。如何实现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统一是美术欣赏课面临的问题。

东方的紫禁城和西方的卢浮宫分别是中国画与油画的

艺术圣殿,本课先以视频中大家熟悉的东西方艺术形象入手,用两座艺术圣殿“紫禁城”和“卢浮宫”为载体,将学生分为东西方两支艺术代表队来进行比较,让学生带着饱满的热情来领略、体会东西方文化的魅力,运用对比的方式,巧妙地将绘画的工具材料、内涵特点、画种分类、欣赏方法及表现技法等艺术表现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乐此不疲地在两座艺术圣殿中畅游。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画和油画表现技法的差异。

能力目标:通过欣赏中外绘画名作,提高他们的审美能

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去感受艺术的魅力,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审美和情趣,了解西方绘画和中国绘画的特点。从而激发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怀。

四、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画与油画的各自特点。

五、教学难点

感受中国画的艺术境界,以及油画写实、浪漫风格,掌握欣赏中国画与油画的基本方法。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