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第三章纪录片理论与实践2
纪录片创作教学大纲

纪录片创作教学大纲纪录片创作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纪录片创作是一门讲述如何运用影像语言记录真实事件的课程。
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纪录片的创作技巧、制作流程以及行业发展趋势。
二、课程目标1、掌握纪录片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分类;2、熟悉纪录片创作流程,包括选题、策划、拍摄、剪辑等环节;3、学习运用影像语言记录真实事件,提高叙事能力和画面感;4、了解行业发展趋势,提高市场竞争力。
三、课程内容1、纪录片概述1、纪录片的定义及特点;2、纪录片的分类及发展历程。
2、纪录片创作流程1、选题策划;2、拍摄前的准备工作;3、现场拍摄技巧;4、后期剪辑流程。
3、纪录片创作技巧1、如何选择主题和人物;2、如何构建故事情节;3、如何处理采访和访谈;4、如何把握真实与艺术的关系。
4、纪录片制作软件及应用1、视频编辑软件介绍;2、剪辑软件的基本操作;3、特效与配乐的应用。
5、纪录片市场现状与未来发展1、市场趋势分析;2、成功案例解析;3、个人创作规划与市场对接。
四、课程安排1、理论授课:每周2小时,共计36小时;2、实践操作:每周4小时,共计72小时;3、影片观摩与讨论:每周1小时,共计18小时。
五、评估与考核1、出勤率;2、作业完成情况;3、期中考试;4、期末考试。
六、教师团队1、资深纪录片导演;2、专业摄像师;3、经验丰富的剪辑师。
七、教学资源1、教室及设备:提供投影仪、音响设备、拍摄器材等;2、教学材料:提供相关影片、教材、参考书籍等。
八、实践机会1、学校或社团组织的拍摄活动;2、参与校外实际项目;3、参观纪录片制作公司或机构。
九、课程特色1、注重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技巧;2、提供丰富的影片观摩与讨论机会,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3、教师团队具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和专业知识,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指导;4、关注行业发展趋势,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形式,让学生紧跟市场发展。
十、对学生要求1、对纪录片创作有浓厚兴趣,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2、具备一定的影像感知能力和叙事能力;3、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团队合作,具备沟通协调能力。
纪录片社会功能研究综述

声屏世界2023/5文艺直通车纪录片之旅纪录片社会功能研究综述阴杨俊华摘要:纪录片是社会发展的影像记忆档案,从早期经典纪录电影理论到现代纪录片实践与理论研究,纪录片的社会功能一直都有涉及。
文章从早期经典纪录电影理论出发,用聚类分析与文献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探究当前国内外对纪录片社会功能的研究状况,发现当前国内外对纪录片社会功的相关研究系统性不高,缺乏整体理论阐述。
然而,在不同题材与作品的解读中,纪录片的社会功能又不断有所开拓,这为当代纪录片社会功能系统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指向性方向。
关键词:纪录片社会功能传播效果从媒介到工具———经典纪录电影理论中的社会功能说早在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纪录短片起,电影就被视作一种娱乐项目,这是电影作为媒介的初期社会功能。
自纪录片概念提出以来,电影与现实的关系问题一直是纪录影像理论探讨的主要问题。
该问题的理论源头还得从弗拉哈迪与格里尔逊所处的时代说起,这两位电影史上同时代的纪录影像大师,却在纪录影片与现实创造的关系上有着不同的见解。
与弗拉哈迪热衷于在边远地域构筑乌托邦世界相反,格里尔逊则立足于展现和解决身边的事。
[1]同时,格里尔逊受到李普曼等传播学者的理论引导,将纪录影片看作是打造现实的“锤子”和反映现实的“镜子”。
[2]然而,无论是打造现实的“锤子”还是反映现实的“镜子”,格里尔逊的纪录理论都突出强调了纪录影片的社会功能———教化民众与反映现实。
格里尔逊的纪录功能说并不是一家之言,早在20世纪20年代人们还未关注到纪实理论方向,维尔托夫就已经提出“电影眼睛”的理论,简单描述了纪实影片对现实社会的功能,他认为比肉眼更为优秀的是摄影机的“电影眼睛”,因为它可以探索充塞空间的那些混沌的视觉现象,感受到更多更好的东西。
[3]尽管这些论述在今天看来较为模糊,但人们不可否认,维尔托夫的确看到了这种直接反映现实的影片具有认知作用的现实社会功能。
格里尔逊所倡导的电影教化功能与维尔托夫表达的“电影眼睛”理论,都是将纪实电影放在媒介属性上看待的,即影片或摄影机作为与现实沟通的中介物质而起到的作用,也有后来者跳脱出电影的媒介属性,转向实用功能。
纪录片实习报告小结

一、前言纪录片作为一种记录历史、反映现实、传递文化的媒介,在我国影视行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为了更好地了解纪录片制作的全过程,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我于今年暑假期间参加了一部纪录片的实习。
以下是我对这次实习的总结与反思。
二、实习背景与过程1. 实习背景本次实习旨在让我了解纪录片制作的全过程,培养我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现场应变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
实习单位为一家具有丰富纪录片制作经验的影视公司。
2. 实习过程(1)前期准备在实习初期,我参与了选题讨论、脚本撰写、拍摄计划制定等环节。
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分析选题、如何撰写脚本,并对纪录片制作的基本流程有了初步了解。
(2)拍摄阶段在拍摄阶段,我担任了摄像助理,负责协助摄像师进行拍摄。
在此期间,我学会了如何操作摄像机、如何掌握拍摄技巧,以及如何与被摄对象沟通。
此外,我还参与了现场灯光、录音等工作,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质。
(3)后期制作在后期制作阶段,我参与了剪辑、配音、特效等环节。
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使用剪辑软件、如何进行画面剪辑,以及如何制作音效。
同时,我还与剪辑师、配音师等团队成员进行了良好的沟通与协作。
三、实习收获1. 知识与技能通过这次实习,我掌握了纪录片制作的基本流程,包括选题、脚本撰写、拍摄、后期制作等环节。
同时,我还学会了如何操作摄像机、如何掌握拍摄技巧、如何使用剪辑软件等技能。
2. 团队协作与沟通在实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与团队成员保持良好的沟通,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确保项目顺利进行。
此次实习使我学会了如何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优势,与他人共同完成任务。
3. 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在实习过程中,我遇到了许多问题,如拍摄技巧、剪辑方法等。
为了解决问题,我积极查阅资料、向他人请教,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同时,我还学会了如何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4. 职业素养在实习过程中,我严格遵守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认真完成工作任务。
(完整word版)纪录片创作 教学大纲

《纪录片创作》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程学分: 2 先修课程:电视新闻采访写作、广电史、电视策划适用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编导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课程中的一门专业课程。
它涵盖了新闻学、传播学两个学科和新闻学、广播电视、广告三个专业。
本课程的任务是讲述和探讨创作方法的,侧重于操作性,能够较好地满足新时代新闻传播学教学发展的需要,为有志于纪录片艺术创作的新人提供一个系统的整体思维框架。
在宏观上,使学生把握新闻传播学的基本理论,熟悉其整体的框架;在微观上,能够借助教学使学生对新闻传播学的实践业务知识有具体的了解。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本课程主要实现两个目标:一是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纪录片的创作技巧,从学科概论的视角,对本课程所涉及领域的内容、方法、成就和发展情况作相应的了解,初步构建专业基础;二是为新世纪的新闻教育和新闻传播学培养新闻人才。
三、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第一编总论第一章纪录片的范畴与属性1。
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纪录片的属性与范畴;(2)了解纪录片的社会功能;(3)掌握纪录片的民族性与国际性关系。
2.教学内容(1)从电影母体到电视节目(2)艺术形态-—内涵与外延(3)影像本性与社会功能第二章纪录片学派及创作方法演变1.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纪录片学派的基本特点;(2)掌握纪录片主要学派的历史作用与局限.2.教学内容(1)从原始电影到《北方的纳努克》(2)苏联“电影眼睛”理论与英国“纪录电影运动”(3)形象化文献——纪录电影三巨匠(4)从形象政论到写实学派(5)艺术形态风格林立与相互渗透第三章我国纪录片发展叙略1。
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我国的初期电视纪录片;(2)了解我国电影纪录片的发展史。
2.教学内容(1)影院时期的纪录片;(2)初期的电视纪录片(1958~1978);(3)改革开放带来纪录片艺术的初步繁荣;(4)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面稳步发展提高.第四章纪录片的艺术特性1.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纪录片学派的基本特点;(2)掌握纪录片主要学派的历史作用与局限。
文学理论_韦勒克沃伦

文学理论_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韦勒克沃伦第一部分定义和区分第一章文学和文学研究1、文学是创造性的,是一种艺术,而文学研究,如果称为科学不太确切的话,也应该说是一门知识或学问。
2、文学创作的经验对于一个文学研究者来说显然是有用的。
但他的职责毕竟与作者完全不同。
研究者必须将他的文学经验转化成理智的(intellectual)形式,并且只有将它同化成首尾一贯的合理的体系,它才能成为一种知识。
3、文学研究和科学两者在方法访上有许多交叉和重叠的地方。
诸如归纳、演绎、分析、综合和比较等基本方法,对于预有系统性的知识来说,都是通用的。
4、H.李凯尔特:人文科学的研究重心在于具体和个别的事实。
而个别的事实只有参照某种价值体系(scheme of values)——这不过是文化的别名——才能被发现和理解。
5、探讨文学的普遍法则的努力终归要失败。
6、没有任何的普遍法则可以用来达到文学研究的目的:越是普遍就越抽象;也就超显得大而无当、空空如也;那不为我们所理解的具体艺术作品也就越多。
7、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二者均致力于说明一篇作品、一个对象、一个时期或一图文学的个性。
但这种说明只有基于一种文学理论,并采用通行的术语,才有成功的可能。
第二章文学的本质1、研究者,尤其是初级研究者,应该阅读名著或至少阅读好书,而不是先去阅读那些编笺的资料或历史轶事。
2、在考察想象性的文学(imaginative literature)的发展历史时,如果只限于阅读名著,不仅要失去对社会的、语言的和意识形态的背景以及其它左右文学的环境因素的清晰认识,而且也无法了解文学传统的连续性、文学类型(genres)的演化和文学创作过程的本质。
3、必须弄清文学的、日常的和科学的这几种语言在用法上的主要区别。
4、文学语言有很多歧义(ambiguities);每一种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语言,都拥有大量的同音异义字以及诸如语法上的“性”等专断的、不合理的分类,并且充满着历史上的事件、记忆和联想。
纪录片创作教学大纲

纪录片创作教学大纲一、引言纪录片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通过影像记录现实,传递思想,引发思考。
在纪录片创作过程中,创作者需要运用各种技巧和方法,展现出真实、生动、感人的故事。
本教学大纲旨在为学生提供一套全面、系统的纪录片创作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学会如何策划、拍摄、编辑和发布纪录片。
二、课程目标1、掌握纪录片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制作流程;2、学习如何寻找题材、制定拍摄计划和预算;3、掌握摄像和录音的基本技能,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设备;4、学习如何进行采访、观察和参与式拍摄;5、掌握非线性编辑、音效处理和视觉效果制作技巧;6、学习如何进行发布和推广,以及如何与观众互动。
三、课程内容1、纪录片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制作流程a.纪录片的定义和分类;b.纪录片的特点和价值;c.纪录片的制作流程:策划、拍摄、编辑、发布。
2、寻找题材和制定拍摄计划a.如何寻找题材;b.制定拍摄计划:时间、地点、预算等;c.确定拍摄团队:导演、摄像师、录音师等。
3、摄像和录音的基本技能a.摄像设备的选择和使用技巧;b.录音设备的选择和使用技巧;c.拍摄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4、采访、观察和参与式拍摄a.如何进行有效的采访;b.观察技巧:如何捕捉细节、表现人物情感等;c.参与式拍摄技巧:如何与被拍摄者建立信任关系。
5、非线性编辑、音效处理和视觉效果制作技巧a.非线性编辑软件的使用技巧;b.音效处理和视觉效果制作技巧;c.与其他成员协作完成后期制作。
6、发布和推广,以及与观众互动a.选择合适的发布平台和渠道;b.进行宣传和推广:海报制作、媒体宣传等;c.与观众互动:如何与观众建立、收集反馈等。
四、教学评估与考核方式1、出勤率:学生需按时参加课堂学习和实践活动;2、作业:定期布置相关作业,如策划方案、拍摄素材、采访稿等,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3、期中考试:通过笔试或面试形式,考核学生对纪录片理论和技能的掌握程度;4、期末作品:学生需在学期结束时提交一部完整的纪录片作品,以展示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应用。
《纪录片教学中的瓶颈与对策》

《纪录片教学中的瓶颈与对策》摘要:纪录片相对于其他电视节目而言,无论在资金投入,摄制人员素质要求,设备仪器的要求都远远高于其他电视节目。
纪录片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脱离由来已久,许多教学者本身从没有实践经验,只是从理论到理论,对于纪录片的教学而言无疑是无效劳动。
没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去讲授纪录片,只能是纸上谈兵。
而纪录片创作又需要有较强的理论作为其摄制中的理念,脱离理性思考的纪录片创作不可能取得成功。
本文面对当前纪录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提高纪录片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纪录片理论与实践瓶颈与对策正文:纪录片教学中的瓶颈与对策《纪录片》作为新闻传媒专业的必修或选修课程,在部分高校已经开设多年,随着近年来国家对纪录片的重视,各电视机构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开展纪录片的创作和摄制,纪录片教学也得到了传媒专业学生和其他非传媒专业学生的重视,成为高校学生比较喜欢的一门课程。
我校纪录片课程分别开设了院选课和校选课两种模式,院选课程主要针对新闻传媒专业的学生,校选课程主要针对学校其他学院的学生,对传媒专业的学生而言,广播电视专业的学生此门课程是专业必修课程,其他新闻和广告专业的学生此课程为专业选修课程。
尽管各专业的学生都比较喜欢纪录片课程,选修人数也比较多,但由于学生对纪录片的认识有比较大的偏差,以至于课程教学上出现了较大的距离,考核的方式也只能采取多种方式,主要是两种,一是分小组拍摄完成一部纪录片,这主要是针对广播电视专业的学生;二是完成课程论文,这主要针对非传媒专业的学生。
纪录片教学虽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但是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dv摄像机、照相机、手机等电子设备都可以进行简单的视频记录,而纪录片在各种电视节目中的广泛运用,使纪录片教学也出现了许多现实的问题,特别是在纪录片实验教学中出现一些瓶颈,针对这些问题,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路径,有效的提高纪录片教学的效果,我们尝试做了一些工作,从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效果评价都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纪录片创作与理论

纪录片创作与理论纪录片创作与理论标签:纪录片创作理论日期: 2016-04-11主讲:石力夫第一章什么是纪录片什么是纪录片英语:documentary或 documental film。
词根都是documen l,“文献、文件、公文、证书、证件”等不可伪造的意思。
《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释义: to be used to as a record or in evide nce法国《电影辞典》定义:具有文献资料性质的、以文献资料为基础制作的影片,称为纪录电影。
美国《电影术语汇编》定义:纪录片,一种排除虚构的影片。
它具有一种吸引人,有说服力的主题,但它是从现实生活中吸取素材,并用剪辑和音响来增进作品的感染力。
《中外广播电视百科全书》定义:通过非虚构的艺术手法,直接从现实生活中获取图像和音响素材,真实地表现客观事物以及创作者对这一事物的认识与评价的纪实电视片。
“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定义:纪录片是以真实为原则,从社会和自然中获取基本素材,表现作者对事物认知的非虚构活动影像。
纪录片是创作者根据自己对生活与自然所特有的认识和理解,以纪录真实为前提基础,以现场拍摄为主要手段,对社会和自然中实际存在着的人、事、物及其思想文化内涵进行艺术地记录与再现的影视片一切真实记录社会和自然事物的、非虚构的电影片或电视片从本质上说,都是纪录片。
“纪录片”概念最早出现在1926年4月刊出的《纽约太阳报》上,约翰· 格里尔逊在评价罗伯特· 弗拉哈迪的影片时使用了这个概念。
中国最早使用“纪录片”这个概念的是梁实秋,他在1931出版的《实用英汉辞典》注释documentary为(1)文件的文书上的(2)用艺术手法记录或表现的纪录影片。
●几组对应概念:纪录片——故事片《电影剪辑技巧》:故事片和纪录片的根本区别在于故事片主要表现情节的发展,而纪录片则主要阐述主题。
但是,纪录片也要讲故事!故事片的美学原则与纪录片的美学原则是完全不同的。
电视纪录片创作教程 王列 第三章 纪录片创作的理性思辨

重视纪录片创作的艺术性
在纪实的基础上,通过艺术化的表现,突破本身的形式局限 通过一些有意味的技术手段与具体的情节相结合,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即把 画面拍得更有意,把细节表现得更加吸引人。
纪实性与艺术性的关系
代表作品
《深山船家》 王海兵
全部采用跟踪拍摄的方式,客观地记录了四川山峡中行船 人与激流险滩拼搏的具体情景,以及他们封闭、保守的生 存环境和内心世界。他们一生都在山峡的激流中往返,甚 至连县城都没去过,最终可能会“来之于山,归之于山; 来之于水,还之于水”。所以,创作者最后才无限感慨地 说道:“他们与历史无关,历史也与他们无关,然而他们 却给人间留下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纪录片的创作中遵循纪实性的创作原则,但也不应当排斥艺术化的表现, 纪实中也有表现、造型。纪实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是优秀的纪录片特征之 一。
纪实创作中的戏剧化冲突
戏剧性场景是纪录片重要的艺术表达手段和结构方式,通过将真实生活场景影 像戏剧化,来表达制作者的个人思想
生活本身就蕴含着戏剧化的冲突,透过突发性的戏剧化细节,显示出创作者对 于被拍摄事物的不张扬的关怀,是纪实创作最最重要的目的
旁观与介入
无论是无形的参与,还是有形的介入,还是直接的参与,均需最大限度上的避 离生活形态的情感抒发,凌驾于生活之上的思想阐释,应该始终是“客观距离” 第一,“主观参与”第二。
直接介入
典型的直接介入 通过纪录片的字幕、画外音,以文字形式进一步表现出所纪录人物的思想感情、 事件的发展状况。
目的 并不是拍摄本身,而在于用它所特有的方式,感悟人生、透视人生、印证人生、 展示人生,并且为见证历史,留下图像和文字并行的、具有立体质感的生命痕 迹。
《纪录片创作》-课程教学大纲

《纪录片创作》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6086504课程名称:纪录片创作英文名称:Documentary Production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学时:64学时学分:4学分适用对象: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考核方式:纪录片作品先修课程:二、课程简介中文简介:本课程旨在建立学生对纪录片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对纪录片的专业实作能力与技巧。
以辅导学生分组作业的方式,从实践中学习纪录片的制作方法,包括前期计划、拍摄与剪辑等。
让学生在提高审美和人文素养的同时,能运用纪录片这一改造社会的有力工具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英文简介:This course based on professional production of documentary and supplemented with contemporary documentaries as course’s teaching materials. Group assignments on practical production will also help students to get better understanding on the carry out of a completed documentary project.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本课程为编导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在学生的专业创作环节中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
学生需将摄影剪辑采访等基础专业知识运用到纪录片的制作当中,并最终小组团队合作完成一部纪录片。
学生在本阶段需培养1专业策划能力:能够进行资料搜集与田野调查,培养对生活的观察与洞见;能找到生活中值得拍摄纪录片的题材与人物。
2 专业制作能力:能在前期有清晰的策划思路,在拍摄过程中能够及时处理各种信息并调整拍摄方案,能够对纪录片进行专业的拍摄与剪辑制作,能够团队协作与良好分工。
3美学实践能力:了解纪录片文本、符号、美学与社会文化意涵,具备相关美学涵养与艺术能力,关注地区、族群、性别与阶级等议题。
纪录片实训报告心得体会

随着我国影视产业的蓬勃发展,纪录片作为记录时代、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日益受到重视。
近期,我有幸参与了纪录片实训项目,通过这次实训,我对纪录片制作的全过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理论基础的学习在实训开始前,我们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理论学习。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纪录片的发展历程、分类、特点以及制作流程等基本知识。
这些理论知识的积累为我后续的实践操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实地拍摄的经验实训期间,我们分小组进行实地拍摄。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以下几点:1. 选题的重要性:一个好的选题是纪录片成功的一半。
我们小组在选题时,充分考虑了社会热点、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因素,最终确定了以“古城变迁”为主题的纪录片。
2. 前期策划:在拍摄前,我们进行了详细的策划,包括拍摄地点、拍摄内容、拍摄方式等。
这有助于提高拍摄效率,确保拍摄质量。
3. 团队合作:纪录片制作是一个团队协作的过程。
在拍摄过程中,我们相互配合,共同克服了种种困难。
例如,在拍摄古城夜景时,我们冒着严寒,连续工作了几个小时,最终完成了任务。
4. 现场应变能力:拍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突发状况,如天气变化、设备故障等。
这时,我们需要具备良好的现场应变能力,迅速调整拍摄计划,确保拍摄顺利进行。
三、后期制作的学习拍摄完成后,我们进入了后期制作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习到了以下技能:1. 剪辑:剪辑是纪录片后期制作的核心环节。
通过剪辑,我们可以将拍摄的素材进行筛选、整理,使其更加流畅、有逻辑。
2. 调色:调色可以使画面更加美观、生动。
在实训中,我们学习了如何根据画面内容调整色彩、对比度、饱和度等参数。
3. 配音:配音可以增强纪录片的表现力。
在实训中,我们学习了如何选择合适的配音,以及如何进行配音录制。
4. 字幕:字幕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纪录片内容。
在实训中,我们学习了如何添加、调整字幕,以及如何与画面同步。
四、实训收获与反思通过这次纪录片实训,我收获颇丰:1. 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技能:在实训过程中,我学会了拍摄、剪辑、调色、配音等技能,为今后从事影视制作工作打下了基础。
文学理论第三章

精神活动的超越性:它可以超越 物质活动,确立人类精神发展的高 远目标。还可以对历史和现实作出 自己的反映和裁判,让未来的指向 去超越历史和现实。
屈 原
“求索”,语出《离骚》“路漫 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比喻是文学的审美想象的语言形式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比喻是以彼物喻此物,在比喻句中把 彼物与此物两个事物的共同相似点连接 起来,产生一种联想的意象,很好地体 现了文学语言间接性这一特性。 以小见大,言近旨远 是文学语言表现其深 广意义内涵的普遍的 想象性特征。
黑格尔是客观唯心主义理论家,代表了西方唯心 主义文艺理论对文学本源的基本认识。 他们的根本出发点,都只是单纯从精神活动本身 来说明文学的性质,没有从文学的实际存在状况及 其产生根源来理解文学。
意识形态,亦称观念形态。 是社会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包括认识、情感、 意志诸意识要素。 属于观念性的上层建筑,含经济思想、政治法律 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等社会意识形 式。 互相联系,相互影响,构成意识形态的有机整体, 是反映社会生活的比较稳定的、系统的思想形式。
第二编
文学的性质及其价值与功能
第三章
文学的性质
第一节 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
• 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作家依据 一定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社会生活进行 的艺术创造,具有认识性、倾向性和实践 性。
纪录片技巧教学设计方案

一、课程背景纪录片作为一种具有深度、广度、真实性和艺术性的影视作品,在传播信息、记录历史、展现社会风貌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为了培养学生在纪录片制作方面的技能和素养,提高其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本教学设计方案旨在通过一系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纪录片的基本技巧,提升纪录片制作水平。
二、课程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纪录片的发展历程、特点、类型以及制作流程。
2. 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摄像机操作、录音、剪辑、后期制作等基本技能。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纪录片事业的热爱,提高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内容1. 纪录片概述- 纪录片的发展历程- 纪录片的特点- 纪录片的类型- 纪录片制作流程2. 摄像技巧- 摄像机操作- 光线运用- 景别与构图- 稳定器与三脚架的使用3. 录音技巧- 录音设备的选择与使用- 声音录制与后期处理- 声音剪辑与合成4. 剪辑技巧- 剪辑软件的使用- 剪辑手法与节奏- 音效与配乐的运用5. 后期制作- 视频色彩调整- 字幕与动画制作- 导出与发布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纪录片相关知识,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论。
2. 演示法:教师现场演示摄像机操作、录音、剪辑等技巧,使学生直观了解操作方法。
3. 实践法:学生分组进行纪录片拍摄、剪辑等实践操作,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4. 互动法:教师与学生互动,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问等活动的积极性。
2. 实践成果:学生完成纪录片作品的质量,包括内容、画面、声音、剪辑等方面。
3.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按时完成作业,认真对待每一个环节。
六、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周:纪录片概述、摄像机操作2. 第3-4周:录音技巧、剪辑技巧3. 第5-6周:后期制作、实践操作4. 第7-8周:纪录片作品创作、评价与总结七、教学资源1. 教材:《纪录片制作》2. 纪录片案例:国内外优秀纪录片作品3. 软件资源:摄像机、录音设备、剪辑软件等通过本教学设计方案的实施,旨在培养学生的纪录片制作能力,使其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独立完成纪录片制作任务,为我国纪录片事业贡献力量。
《失去平衡的生活》为例论纪录片创作的后现代主义倾向

以《失去平衡的生活》为例---------论纪录片创作的后现代主义倾向目录中文摘要--------------------------------------------------------------------------4关键字-----------------------------------------------------------------------------4 Abstract----------------------------------------------------------------------------5 Key word---------------------------------------------------------------------------5 绪论--------------------------------------------------------------------------------6 第一章后现代主义概述-----------------------------------------------------------6(一)后现代主义的概念---------------------------------------------------------6(二)纪录片中后现代主义的具体特征-----------------------------------------71、虚构的真实--------------------------------------------------------------------72、整体结构的破碎---------------------------------------------------------------8第二章《失去平衡的生活》中独特的后现代主义---------------------------------9 (一)突出的导演意念------------------------------------------------------------9(二)独特的电影语言-----------------------------------------------------------9(三)奇特的剪辑手法----------------------------------------------------------10(四)无序的叙事结构----------------------------------------------------------10(五)多义性的影像-------------------------------------------------------------11第三章后现代主义对纪录片的影响---------------------------------------------12 1、跳出完整逻辑的视听语言---------------------------------------------------122、创新性改变的叙事结构------------------------------------------------------12第四章展望后现代主义与纪录片的发展----------------------------------------13 结论-------------------------------------------------------------------------14参考文献---------------------------------------------------------------------------15 致谢--------------------------------------------------------------------------------16以《失去平衡的生活》为例---------论纪录片创作的后现代主义倾向内容摘要:纪录片的后现代创作方式是镶嵌在多元文化内核中的一部分,诸多的艺术形态之间彼此关联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已经和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起来,笔者以《失去平衡的生活》为例,在后现代主义相关概念理解的基础上展开对纪录片中后现代主义特征、影响进行探究,并且展望国内外纪录片中后现代主义的前景,以期能够对纪录片中的后现代主义有深入地挖掘。
纪录片知识要点

纪录片知识要点1.最早严肃地在电影领域用纪录片这个词来进行理论性表述的是英国人——约翰·格列尔逊。
2.英国人约翰?格里尔逊认为,纪录片特指那些“对时事新闻素材进行创造性处理”的影片。
吉加?维尔托夫对纪录片的下的定义是抓住现实的片段,将其有意义地结合起来。
3.纪录片应是创作者在发现、观察、思考基础之上,经过一个时间段纪录选择后的产品,而不是简单判断的结果。
4.纪录片是对生活的纪录、再现,是人的主观意识通过影视纪实物质技术手段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5.纪录片要求直接从现实取材,拍摄的是真人真事,不容许虚构、扮演。
6.纪录片要有一定的思想性,能潜在表达创作者主观思想的作品。
7.纪录片在拍摄和结构布局上,各部分之间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使观众能够按一定的思路解读、认识、思考和想象,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8.纪录片基本拍摄手法是采访摄影,即在事件的发生发展进程中.用“挑、等、抢”或追随采访的摄录方法,纪录真实环境、真实时间里发生的真人真事。
9.纪录片与新闻相同之处在于用事实说话,新闻力求客观性,纪录片则具有倾向性。
新闻不追求造型,纪录片在一定程度上追求造型。
10.纪录片的艺术不在于虚构,而在于发现。
纪录片是发现的艺术,是采访的艺术。
11.在保证报道整体真实的基础上,纪录片要求细节的真实。
12.以影视纪实手段表现真人真事的纪录片,以反映生活记录历史为使命,这是它的魅力和生命力所在。
13.新闻和纪录片之间的区别:相同之处仅仅在于用事实说话。
不同之处在于:1)新闻力求客观性,纪录片则具有倾向性;2)新闻只报道在某特定时间、环境中的一个片断,是事件的“横剖面”,而纪录片则是交待背景、追随事件发生发展全过程的“纵剖面”;3)新闻一般不追求造型,而纪录片则在一定程度上追求造型。
14.故事片和纪录片这两种艺术既各自独立又互相渗透,其中故事片向纪录片靠拢——追求客观记录风格;纪录片向故事片靠拢,追求情节化、故事化。
15.我国把纪录片置于电视专题节目之“报道类节目”中,包括纪实型、创意型、政论型、访谈型等各种纪录片形态。
(完整版)纪录片创作理论.doc

纪录片创作的理论基础整理框架姓名:陈磊学号: 2012102667专业:广播电视纪录片创作的理论基础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纪实主义意义让真实生活场景与作者的主观情感完美结合起来产生的背景“电影眼睛理论”主要内容即蒙太奇理论意义在纪录片创作界“纪实”一直以来是永恒不变的话题,它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与纪录片创作活动的繁荣,与社会审美心理的变化都息息相关。
无论是从创作方法还是节目形态上,“纪实”都是纪录片的代名词。
纪录片创作者要用真实感人的形象去反映事物的本质,透视人的心灵,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避免那种议论多于事实的现象;纪录片创作中要用形象资料表现形象性不强的内容,用图片、照片等间接材料表现已过去或难以捕捉到的事实;纪录片创作的真实,力求把镜头对准现实,真实的记录社会;创作者要拥有对真实的理解和观众的责任感,创作者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认识应与时代背景相联系,这需要创作者去伪存真的分析过程这个理论主要是由苏联人维尔托夫提出来的,认为”电影眼睛“比人的眼睛更加完善,人观察不到的世界,电影摄影机能观察到1、强调摄像机的特殊功能,如拍摄角度,景别的应用; 2、主张抢拍和隐藏拍摄; 3、强调蒙太奇作用; 4、主张电影人到生活中去;“电影眼睛”学派的贡献巨大影响深远,历史却证明其因理论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未能长久的繁荣下去。
对摄像机的造型和蒙太奇太刻意追求了政论艺术论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意义为了达到政治宣传更好目的,将政治元素融入到纪录片中,从而激起强烈的社会反响。
1、政论片可以用画面的佐证和文字直述某种观点,而更多更有价值的是通过对特定题目通过深入采访客观记录的形象材料,权威性的访谈和适当的解说词达到政论的效果。
实践证明,有关国际重大的政治题材的纪录片,确实能够直接干预政治,并往往引起较大的反响。
例如:纪录片《战争中的儿童》,该片无疑对呼唤和平反对战争有积极的意义20 世纪 20 年代中叶,英国青年约翰· 格里尔产生的背景逊在高度评价弗拉哈迪非虚构电影《北方的纳努克》创作时候,首次使用了“纪录电影”格里尔逊的“纪录电影论”主要内容1、重视电影的认识功能,强调纪录电影创作要面对现实,剖析社会问题; 2、主张把电影直接用于宣传; 3、主张“创造性地处理生活场景”,允许意义拍摄中进行艺术加工;4、认为电影人首先是政治分析家、宣传员,其次才是艺术家纪录片创作的理论基础这一理论对世界纪录片创作的影响长达二十多年,后来,“解说 +画面”成为“格里尔逊式”的同义语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影视纪实美学意义纪录片在影视传播领域中,具有双栖品格——以真实特征和传播信息功能与新闻品格重叠,纪录片的功能远不止传播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留 学 生 活
在 日 本 的 日
子
32
《我们的留学生活一在日本的日子》是一部介绍新一代海外游
子在日本求学奋斗的系列纪录片。由留日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自 己集资,历时三年,屡经磨难,亲手制作的。
全片共 10集,每集约50分钟这是一段鲜为人知的真实记录, 为研究新一代留学生的历史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影像资料。
2021/2/21
25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 的气概…… ”
——王世光作曲,胡宏伟作词,首唱者季小琴 《长江之歌》
《话说长江》 1983年8月7日在中央电视台首播,共 25集。 关于长江沿岸地理及人文的纪录片,展示从神奇的长江源头 到壮观的入海口,从而饱览长江的整个风貌。还可以了解长 江沿岸的山川地理、名胜古迹、风土人情以及两岸人民的生 活。全片介绍和涉及大小河流、湖泊、峡谷49条(个),名 山28座,大小名城52座,各项工程25项,历史典故与民间故 事27个,风光名胜110处,古今名人104人 。
“真理电影”派:以法国人类学电影工作者让.鲁什 为代表的代表的一派承认摄影机的存在可以对现实 产生影响 。
最重要的代表作品:让.鲁什和社会学家埃德加.莫兰 在1961年合作拍摄的《一个夏天的记录》,它提出了 新的纪录片观念:纪录片制作者不再是躲在摄影机后 面的局外人,而是要积极参与被拍摄者在被拍摄的那 一刻的生活,促使被拍摄者在摄影机面前说出他们不 太轻易说出的话,或不太轻易作出的事.
文学第三章纪录片理论与实践2
2021/2/21
1
第三章 纪录片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纪录片的本体特征
❖ 纪录片伴随着电影的诞生而诞生,1895年卢米埃尔 兄弟制作的12部有名的短片就是最早的纪录片,如 《工厂的大门》、《火车进站》,但从当代纪录片的 观念来看,最早的完整意义的纪录片,当属1922年美 国人弗拉哈迪拍摄的《北方的纳努克》。
❖ 纪录片从题材形式上大致可以划分为两类: ❖ 一类是人文与社会类的题材。具有时代性、新鲜性、
复杂性、人文性的特性 ❖ 一类是自然与环境类的题材。注重知识性、观赏性、
寓意性
2021/2/21
19
《最后的山神》1993年
记录了东北大兴安岭鄂伦春人孟金福夫妇在山林 中的生活,它让我们走进了一个游牧民族的内心世 界”——“以自然万物为神灵,日月水火,山林草 木,都可以成为他们膜拜的对象。”
我国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调查》,也属于这一 模式。
2021/2/21
15
❖ 四 反射式
❖ “反射式”是在拍摄过程中,把拍摄者与被拍摄者 之间如何运作和互动的关系呈现出来,也就是拍摄者 象一面镜子一样把拍摄者给照出来的一种创作模式.
❖ 这种模式有效地集中了前三种纪录片的优势,混合了 观察、访问,以及摄影机前后人物之间互动等多种记 录方式,使“纪录片永远不再是再现的形式”。
第1、2集:初来乍到(上、下) 人物:王尔敏,19岁(当时)浙江省舟山市人。 韩松,26岁(当时)江苏省盐城市人,已婚。
1996年4月21日下午,两名来自日本自费留学的中国青年, 拎着大包小包的行李,踏入了东京成田机场--日本的国门。他 们素不相识,抱着不同的理想,迎接一切从零开始的挑战。从他 们走下飞机的那一瞬间起,摄制组跟踪拍摄了二年半,忠实地纪 录了他们“初来乍到”的泪水与笑容,记述了他们完全不同的成 长过程......
2021/2/21
30
思考与作业
结合纪录片的创作模式特征、选题要求、拍摄 方式、结构方式等,分析纪录片《最后的山神》 或《我们的留学生活》。
2021/2/21
31
2021/2/21
:
主发版别中
持行
文
人时本名名
:
:
: 10
张间共我我
: 1999
丽
们们
玲 集的的
年
新
增 《 含 泪 活 着
》
留 学 生 活
❖ 另一个是內部结构,这是对影片中各局部之间的构成 和转换的把握,使作品上下连贯,过渡自然。
2021/2/21
24
❖ 1 中心线串联式
❖ 这是电视纪录片最常用的结构形式之一。所谓” 中 心线串联式”,就是把几部分不同的材料用一条或若 干条主线依序串联在一起,从事物的不同方面展现同 一个主题。我们熟知的一些大型电视纪录片;如《丝 绸之路》、《话说长江》、《黄河》、《望长城》 等都采用的是这种结构方法。2021/2/21源自20二 纪录片的拍摄
❖ 纪录片的纪实本性决定了电视纪录片的拍摄必须重 视与生活同步的记录,重视过程,重视声音与画面的 同构关系,其拍摄方式又分为:
1、 前进式纪录。向未知取材的特点 2、 过程式纪录。重视“过程”的记录,注意表现事
物发展的连续性。 3、 观察式纪录。创作者对被摄对象的观察过程。
2021/2/21
28
3 放射式
这种结构是先确立一个明确的主题,然后用几大块 相对独立的内容并列地组织在一起说明这个主题。 如纪录片《我们的留学生活》
2021/2/21
29
4 漫谈式
所谓漫谈式就是创作者以自己的目光为线索,看到 哪里就谈到哪里,就象人们置身于生活中,用自己的 眼睛观察生活一样,真实、亲切。 这种结构方式是电视纪录片表现普通人的普通生 活的常用方式。如北京电视台的纪录片《芝麻浆 还是慢慢调》。
❖ 纪录片发源于西方的纪录电影,电视纪录片的基本 创作原则和手法都在电影纪录片那里继承来的,在世 界纪录片的发展史上,我们可以总结出四类主要的创 作模式,分别为:直接宣导式/真实电影/访问式和反射 式。
2021/2/21
6
❖ 一 直接宣导式
❖ 直接宣导式又称格里尔逊式。这个模式是因英国纪 录片导演格里尔逊创立而得名的。
❖ 从影片样式来看,这种模式可以说是对格里尔逊式以
解说为主的纪录片的反叛。由于对”真实”的理解
不同, ” 真实电影”又分为两个流派。
2021/2/21
10
❖ 1 、直接电影
❖ 罗伯特.德鲁,1960《初选》在直接电影的美学发 展中是一部里程碑式的影片。
❖ 直接电影的风格特色:避免音乐和画外解说,坚持 尽可能忠实地记录不加控制的现象。
2021/2/21
2
关于纪录片的定义: (美)《电影术语辞典》:纪录片,一种排除虚构的影
片。它具有一种吸引人的、有说服力的主题与 观点,但它是从现实生活中吸取素材,并用剪辑和 音响来增进作品的感染力。
2021/2/21
3
2021/2/21
•BBC二战纪录片
4
纪录片的几个基本特征: 1 无假定性的真实。
陈麒来日本6年,上学打工,每天只能睡3小时, 电车成了他的床。
第九集 风云新途(苏联)
第十集 新国新梦(美国·上) (17世纪—19世纪) 第十一集 危局新政(美国·下)(20世纪初 — 二战结束) 第十二集 大道行思(结篇)
2021/2/21
23
三 、 纪录片的结构
❖ 纪录片的结构有两层含义:
❖ 一是外部结构,这是对作品整体形式的把握,使作品 层次分明,结构完整;
2021/2/21
17
第三节 电视纪录片的创作
电视纪录片的创作,是一个创作者对客观事物 的感悟与思考进行艺术化表述的过程。 电视 纪录片是要讲故事, 纪录片的创作就是要解决 讲什么样的故事,选题、拍摄、剪辑、解说词 的写作、配音配乐合成等。
2021/2/21
18
一 、纪录片的选题
❖ 纪录片讲故事,首先遇到的是讲什么样的故事,也就 是说从生活中选取什么样的题材和素材来从事创作。
13
❖ 三 访问式
❖ 20世纪70年代出现
❖ 这种模式的纪录片完全由访问和谈话组成,一个访问 接一个访问,这种访问是建构在访问上面的。针对真 实电影的不足。 访问式将被摄对象或解说员、主持 人直接面向观众的讲话与采访、会见形式结合了起 来。
2021/2/21
14
访问式纪录片中最著名的当属CBS(美国哥伦 比亚广播公司)的节目《60分钟》。
以思想阐述为主。以空 以时间变化为依据的纵 间变化为依据的横向结 向结构 构
2021/2/21
9
二 真实电影
❖ 直接宣导式的继承者是“真实电影”。“真实电影” 强调纪录片应对现实进行客观展示。
❖ 风格表现:自然的布光和音响,平实的拍摄和剪辑风 格,真实的交谈般对话,简单的“生活源”般的情 节安排,可能启用非职业演员真实的场景。
2021/2/21
21
《大国崛起》(The Rise of the Great Nations)
2006年在CCTV-2首播的一部12集电视纪录片,记录了葡萄 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日本、美国九 个世界级大国相继崛起的过程,并总结大国崛起的规律。
2021/2/21
22
第一集 海洋时代(开篇暨葡萄牙、西班牙)15-16世纪 第二集 小国大业(荷兰)17世纪 第三集 走向现代(英国·上) (16—17世纪) 第四集 工业先声(英国·下) (18 — 19世纪) 第五集 激情岁月(法国) 17世纪 第六集 帝国春秋(德国 )19世纪中后期 第七集 百年维新(日本) 19世纪 第八集 寻道图强(沙俄)
❖ 1929年,在英国出现了以格里尔逊为首的“英国纪 录片运动”,其特点是影片内容重视社会功用,形式 上是依靠解说词来配合画面。
❖ 把纪录片传播与劝服的工具,认为它是一种直接宣 传的手段。
2021/2/21
7
当代中国电视专题片从形式到创作手法与直接宣导式 一脉相承。 直接宣导式导致了中国电视专题片的诞生, 也从理论上形成了纪录片与专题片的概念之分。 电视专题片与电视记录片 都归属于“直接宣导式”
❖ 直接电影绝不采用访问,一般利用同期声、无画外解 说和无操纵剪辑,尽可能忠实地呈现不加控制的事件, 让观众自己下结论,而无需任何含蓄或直率评论的带 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