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护理学讲义第1、2、3、4章讲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考试要求
(1)期末考试 60%
题型
选择题40个40分(单选题)
名词解释5个10分
简答题 5个30分
案例分析题 2个20分
考试时间:2011年3月31日13:30——15:00
(2)平时成绩 40%
1)作业 10分
2)平时测试1次 10分
3)CPR操作 10分
课程涵盖内容
院前急救
掌握一些重要概念
急诊救护
分诊能力(病例应用)
常见症状的鉴别、紧急处理
各重症监护
各临床重症、意外伤害的判别、护理(具备基本的内外妇儿知识)
急救技术(气管插管、除颤、CPR、创伤四大基本技术)与监护技术(心电监护、综合监护仪及基本监护正常值及其意义)
各专科疾病知识与护理基础知识、技能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概述
一、急危重症护理学的定义
急危重症护理学是研究各类急性病、慢性病急性发作、急性创伤、灾害创伤等急危重症病人抢救、护理何科学管理的一门重要临床护理学科。
目的:1、挽救病人生命;2、提高抢救成功率;3、促进病人康复;4、减少伤残率;5、提高生命质量
二、历史沿革
1、追溯(国外)
法国:1781年法国拿破伦建立了巴黎消防会。
1784年赋予该会在出现灾伤时,肩负紧急院外急救任务。
1883年巴黎当局又设立了两匹马拉的急救车医院,用于急救病人与医院间搬运传染病人。
俄国:1921年莫斯科成立了原苏联第一个急救站,到1969年苏联已有急救车13万辆。
日本:日本1970年规定急救车标准,每车必须能容纳3名医护人员,5名以上病人,还必须备有47种以上的仪器、药品。
美国:急诊医学最早起源于美国,它的历史可以追述到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战争中对伤员有组织的战场救护和转运是急诊医学发展的源头。
其真正雏形的形成则始于19世纪50年代后期。
1968年麻省理工学院提议在医学院内建立急症医疗系。
1972年,美国国会举行了建立急救医学体系的听证会,美国医学会正
式承认急诊医学是医学领域中的一门新学科。
德国1980年运用直升收音机运送伤病员,也称“空中救护车”,它具有许多优点,如速度快,随带急救仪器药品齐全等。
此事发起是从私人开始的,以后卫生部也相继发展了这一事业,到1980年底已发展到30个直升机救护站,覆盖全国住宿95%,实行50km半径空中救护,要求10分钟赶赴现场,成为世界上空中急救最发达国家。
2、现代急救护理学的起源
现代急救护理学可追溯到19世纪南丁格尔年代的克里米亚交战时期,前线战伤的英国士兵死亡率高达42%以上,南丁格尔率领38名护士前往战地医院救护,使死亡率明显下降。
说明有效的急救护理对伤员的救护成功率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20世纪50年代“脊灰”流行,集中辅以“铁肺”治疗,最早的监护呼吸衰竭病人的监护病房。
20世纪60年代后期,电子仪器的发展,监护仪器的集中使用,促进ICU的建立。
3、我国的发展
50年代,我国大中城市建立重危病房、急救站。
1980年10月30日,卫生部颁发《加强城市急救工作》的指示。
1983年卫生部颁发《城市医院建立急诊(科)的方案》;20世纪70年代末期,心脏手术的发展推动心脏术后监护病房的建立,以后相继建立了各专科或综合监护病房。
20世纪80年代,北京、上海等地正视成立了急救中心,各医院先后建立了急诊科和ICU。
4、现状与趋势
急危重症急救事业国际化、国际互助、标准化
三、急危重症护理学的研究范畴
1、院前急救
增设救护中心、提高现场救治能力(包括空中救护、水上救护、平时救护、战地救护和灾害事故救护)。
2、急诊科
研究急诊的装备,培养高素质的护理人员,以提高临床急诊的反应水平。
3、危重病救护:ICU
危重患者监护治疗、研究ICU人员设备、ICU技术
4、完善城市急诊医疗服务体系
建立并完善高质量、高效率的EMSS;研究如何把急救护理措施快速、及时有效的送到病人身边或灾害现场的组织管理方法;
5、急救护理人才的培训和科学研究工作
研究如何普及急救护理知识、提高护理质量、培训护理专业人才的方法和途径,以及护理学学术领域的研究。
第二节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一、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定义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EMSS)是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诊治、重症监护病房(ICU)救治和各专科的“生命绿色通道”为一体的急救网络。
(掌握)
四个环节(掌握)
1、院前急救:现场急救和途中救护
2、急诊科:院内救护
3、ICU:重症的院内救护
4、生命绿色通道:各专科的院内救护和强化治疗
EMSS 构成:完善的通讯指挥系统;现场急救;有监测和急救装置的运输工具;高水平急诊服务;强化治疗(ICU和各专科监护)。
二、建立健全急救组织,形成急救网
1、通讯指挥→急救中心(站)→院内急诊科(室)→ICU →各专科
2、城市医疗救护网
街道卫生院、红十字卫生站(现场救护和群众自救、互救及急救知识及技能宣传教育)
急救中心站(医疗急救转送和途中救护、普及急救知识、临时救护任务)医院急诊科(急诊救护或承担救护站工作)
三、急诊医疗体系管理
1、急救医疗服务的组织体系
2、急救医疗服务的参与人员
第一目击者、急救医护人员、医院急诊医护人员
3、建立急诊医疗通讯网络
4、改善城市救护站条件,改变救护车只运不救状况
5、加强医院急诊科建设,提高急诊科应急能力
提高救护人员业务素质、健全急救规章制度、推行急救工作标准化
四、EMSS的发展方向
1、专业化(技术发展的专业化、人员专业化)
2、国际化理念
急救社会化、结构网络化、抢救现代化、知识普及化
第二章院前急救
一概述
一、什么是院前急救?
院前急救是指急危重病人进入医院前的医疗救护,有广义/狭义之分,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有公众参加。
(掌握概念)
二、院前急救的重要性和特点
特点:突发性(意料之外)、紧迫性(病情急、时间急、心理急)、艰难性(环境复杂)、复杂性(伤情复杂,创伤多样)、灵活性(因地制宜)
三、院前急救的任务
1、总任务:采取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和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伤病员的疾苦,降低致残率,减少死亡率,为医院抢救打好基础。
2、具体:平时对呼救病人的院外急救(这是院前急救的经常性的任务)(两类病人)、灾害或战争时对遇难者的院外急救、特殊任务时救护值班、通讯网络中心的枢纽任务、急救知识的普及
四、院前急救的原则(掌握)
总原则:经院外急救能存活的伤病员应优先救治;先救命,后治病;对症治疗。
六个原则:先排险后施救、先重伤后轻伤、先救治后运送、急救与呼救并重、转送与监护急救相结合、紧密衔接前后一致
受伤后:最佳抢救期:伤后1小时内;较佳抢救期:伤后24小时内;延期
急救期:伤后24小时后
五、我国院前急救的组织形式
广州模式、重庆模式、北京模式、上海模式、深圳模式、香港模式
有效的院前组织必须具备的标准:用最短的反应时间快速到达病员身边,并根据病情转院;给最大可能的院前医疗救护;平时能满足该地区院前急救需要,灾难时能应急;合理配备和有效使用医疗资源,获取最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六、院前急救服务体系设置与管理
1、设置原则
2、急救半径
急救单元所执行院前急救服务区域的半径,代表院前急救服务范围的最长直线辐射距离。
城区急救半径应≤5千米。
3、反应时间
急救中心调度室接到呼救电话至急救车到达现场所需时间。
市区要求15分钟之内,条件好的要在10分钟以内,郊区要求30分钟以内。
(掌握)
4、管理
完善良好的系统通讯网;装备良好的运输工具(救护车);配备较高技术水平的专业人员
院前急救工作内容、程序
一、现场评估与呼救
现场评估内容(现场评估技巧:一听、二问、三体检)
1、评估事故原因、环境,并排险施救。
2、伤者病情评估:
A气道
B呼吸
一看、二听、三感觉;评估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度,有无呼吸困难、被动体位、发绀及三凹征。
C循环(触、看、摸、量)
D意识
3、紧急呼救
生存链的第一步:早期呼救、启动救援系统
(掌握)有效的电话呼救:呼救人电话号码与姓名,病人姓名、性别、年龄和联系电话;病人所在的确切地点;病人目前的最危急的状况;灾害事故,突发事件的程度,受伤人数及现场已采用的救护措施。
二、现场救护(掌握)
1、摆好体位:仰卧位(复苏体位);侧卧位(恢复体位)
2、检伤(听、看、触)(1-2分钟)
A询问病史和损伤机制;
B头面部:有无出血、脑脊液漏、挫伤、防止颅高压;
C颈部:有无压痛、畸形、肿胀、气管移位,必要时予以颈托固定、制动;
D胸部:呼吸运动是否对称,有无压痛、畸形、肿胀、血气胸表现,可予以加压包扎固定、胸膜腔穿刺或闭式引流减压;
E腹部:有无压痛、反跳痛、肌紧张、移浊,肠鸣是否消失,判断有无出血、穿孔;
F骨盆:有无压痛,要注意骨盆骨折可伴有多量的失血,单处骨折可失血500ml以上;
G脊柱与四肢:有无畸形肿胀、骨擦感,否则予夹板固定。
3、分类
(1)目的:快速、准确地判断病情;掌握救治重点,确定救治和运送的次序。
(2)要求:边抢救边分类、指定专人承担、分类依次进行(先危后重)、分类应快速、准确、无误。
(3)伤标分类卡:(掌握)(书9页)
Ⅰ类红色:急危症;Ⅱ类黄色:急重症;Ⅲ类绿:普通急诊;Ⅳ类黑色:死亡伤员;加用蓝色,表示传染病人或遭受放射线的病人。
(4)分流
急救区的划分:收容区、急救区;后送区、太平区
(5)转送:
社区卫生站点、附近医院、善后处理
4、现场救护要点
安置舒适体位:平卧位头偏一侧或屈膝侧卧,注意保暖。
建立快速有效的静脉通路:均选静脉留置针,静脉用药注意三清一核对。
松解或去除病人衣服的技巧:脱上衣、脱长裤、脱鞋袜、脱头盔
三、转运及途中运送
转运前准备
1、物品准备:急救药品、器械和设备准备;
2、通报病情;
3、通讯联络;
4、估计病情;
5、正确搬运。
途中护理(掌握一些基本的运送要求)见书10面
1、体位:病员舒适、利于治疗、观察为主;
2、固定牢、防损伤;
3、密切观察;
4、记录。
举例一:
患者,女,25岁,主诉右下腹痛8小时,拟诊急性阑尾炎,分入急诊外科。
患者弯腰入院,意识清楚,精神萎靡,痛苦表情。
查体:血压90/60mmHg,心率96次/分,呼吸20次/分,体温37 ℃,右腹压痛(+),反跳痛(+),月经第三天量中等。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11*109/L,RBC3.25*1012/L,HGB85g,PLT158*109/L
医嘱:5%GNS 500ml+舒普深4G IVGTT
1小时后,患者仍腹痛不止,心慌气促,无力,医生未做处理,护士仅仅调慢输液速度。
2小时后,患者忽然昏迷,呼吸急促,家属呼唤医务人员,医嘱:拍腹部X 片。
置病人于病床上,病人心跳呼吸停止,医护人员立即推抢救车进行抢救。
经2小时积极抢救,无效病人死亡。
问题:
1、护士的分诊有无问题?
2、抢救程序有无问题?
举例二:
下午4点,急诊室同时接受了四个病人,护士经过快速评估,得到四个患者
的主客观资料如下:
病人1:女,56岁,有高血压病史,主诉头痛,心悸,烦躁,视力模糊,测血压200/120mmHg。
病人2:男,28岁,汽车撞伤,由急救车送到,昏迷,瞳孔不等大,呼吸不规则,血压测不出。
病人3:女,17岁,右手腕部毛巾覆盖,由同学陪同步入就诊。
陪同人诉病人腕部切割伤,出血不止,血压95/70mmHg。
病人4:男,40岁,主诉流涕,鼻塞,发热,T 38.3℃。
急诊分诊时,如何对病人进行病情分类?根据上述资料对患者进行病情分类,并写出你的相应紧急处理措施。
专业词汇(Glossary)(掌握)
汉英对照
1.triage [triˈɑ:ʒ] n. 治疗类选法(根据紧迫性和救活的可能性等在战场上决定哪些人优先治疗的方法)
2.cardiopulmonary [ˈkɑ:diəuˈpʌlmənəri] adj. 心肺的3.seizure [ˈsi:ʒə] n. 癫痫发作
4.laceration [ˈlæsəˈreiʃən] n. 撕裂,划破,破口5.secretion [siˈkri:ʃən] n. 分泌物
6.vomitus [ˈvɔmitəs] n. 呕吐,呕吐物
7.intubation [ˈintjuˈbeiʃən] n. 插管(法) 8.electrocardiogram [ilektrəuˈkɑ:diəuɡræm] n. 心电图9.resuscitation [riˈsʌsiˈteiʃən] n. 复苏,复活
10.suffocation [ˈsʌfəˈkeiʃən] n. 窒息
11.ventricular [venˈtrikjulə] adj. 心室的,膨胀的12.fibrillation [ˈfaibriˈleiʃən] n. 纤颤
13.defibrillation [di:ˈfaibrəˈleiʃən] n. 除颤
14.contract [kənˈtrækt]vt. & vi. 感染,得病15.Urgent care center 急救中心16.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 心肺复苏
第三章急诊科管理
一、急诊科的任务
1、接受紧急就诊的各种病人
2、接受院外救护转送的伤病员
3、负责对急诊和院外转送到急诊科的危重病人的抢救工作
4、承担灾害、事故的急救工作
5、开展急救护理的科研和培训
二、急诊科基础设施与布局
1、基本设施
分诊室(预检室);抢救室;常用仪器设备、常用器材、常用急救药品;诊察室;清创室或急诊手术室;治疗室;观察室;重症监护室(EICU);隔离室
2、急救绿色通道
(1)进入急救绿色通道的病人范围
(2)急救绿色通道的硬件要求
(3)急救绿色通道的人员要求
(4)急救绿色通道的相应制度
首诊负责制;记录制度;转移护送制度;备用药管理制度
三、急诊科护理
1、急诊科护理工作特点
(1)急:分秒必争、迅速处理、争取抢救时机
(2)忙:组织协调、忙而不乱
(3)杂:轻重有别、有条不紊
2、急诊护理工作流程(重点,要求掌握,并会应用)
(1)急诊护理分诊
1)资料收集询问观察查体
2)分诊技巧:SOAP公式;PQRST公式;CRAMS评分(掌握)
SOAP:Subjective(主观资料) Objective(客观现象) Assess(估计、评估) Plan(计划)
PQRST: Provoke(诱因) quality(性质) radiate(有无放射痛) severity (程度) time(时间)用于评估患者疼痛的情况
CRAMS:circulation(循环) respiration(呼吸) abdomen(腹胸部) motor (运动情况) speech(言语情况)
3)病情分类(掌握)
Ⅰ级:危急症
Ⅱ级:急重症
Ⅲ级:亚紧急
Ⅳ级:非紧急
4)分诊要求
如有分诊错误,应按首诊负责制处理;遇急危重病人应立即将其送入绿色通道;遇患有或疑患传染病病人应安排到隔离室;对无主病人要做好保护工作。
(2)急诊护理程序
1)评估
快速评估收集、分析、判断、分类、分科(2-5min)
动态评估再评估(10-15min)、入室再评估
2)计划与实施
制定急救护理方案:气管插管、人工呼吸、胸外按压、除颤、吸引、给氧、建立静脉通道
3)应按病情、病种进行计划安排就诊
4)对EICU、观察室病人再评估
5)转运途中监护
6)送检标本、取血、取药
第四章重症监护
一、ICU发展史
1952年:脊髓灰质炎——延髓性呼吸麻痹——人工通气(丹麦哥本哈根);50年代:RICU(英国);1961年后:RICU——400例/年(美国麻省总医院);60
年代后:CCU;CPICU;CSICU;NSICU;IICU;GICU;EICU
二、ICU设置
1、ICU模式
专科ICU;部分综合ICU;综合ICU
2、ICU规模
(1)床位设置:5%-10%,8-12张床,25m2/床,室温20-22℃,湿度50%-60%
(2)人员编制:医生/床位=(1.5-2):1,护士/床位=(3-4):1
(3)ICU装备
3、综合性ICU的基本功能
(1)心肺复苏能力
(2)呼吸道管理及氧疗能力
(3)持续性生命体征监测和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能力
(4)紧急作心脏临时起搏能力
(5)对各种检验结果做出快速反应能力
(6)对各个脏器功能较长时间支持能力
(7)进行全肠道外静脉营养支持能力
(8)能够熟练地掌握各种监测技术和操作技术
(9)在病人转送过程中有生命支持的能力
4、ICU服务对象
(1)创伤、休克、感染等引起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病人
(2)心肺脑复苏术后需对其功能进行较长时间支持者
(3)严重的多发性复合伤
(4)物理、化学因素导致危急病症,如中毒、溺水、触电、虫蛇咬伤和中暑病人
(5)有严重并发症的心肌梗死、严重的心律失常、急性心力衰竭、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
(6)各种术后重症病人或者年龄较大,术后有可能发生意外的高危病人(7)严重水、电解质、渗透压和酸碱失衡病人
(8)严重的代谢障碍性疾病,如甲状腺、肾上腺和垂体等内分泌危象病人(9)各种原因大出血、昏迷、抽搐、呼吸衰竭等各系统器官功能不全需要支持者
(10)脏器移植术后及其他需要加强护理者
5、ICU收治范围
(1)急性、可逆、已经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不全,经过ICU的严密监护和加强治疗短期内可能得到康复的患者
(2)存在各种高危因素,具有潜在生命危险,经ICU严密监护和随时有效治疗死亡风险可能降低的患者
(3)在慢性器官功能不全的基础上,出现急性加重且危及生命,经过ICU 的严密监护和治疗可能恢复到原来状态的患者
(4)慢性消耗性疾病的终末状态,不可逆性疾病和不能从ICU的监护治疗中获得益处的患者,一般不是ICU的收治范围
6、ICU感染控制
ICU应设单间病室;限制人员出入;严格更衣、换鞋制度;注意手卫生;保
持创面、穿刺和插管部位无菌;力求使用一次性医疗护理用品;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重视室内卫生;限制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合理应用抗生素;引流液和分泌液常规并反复做培养;口腔护理;严重感染性疾病必要时隔离;气管切开及介入性治疗病情允许应尽早终止
三、ICU监护内容及监护分级(重点看,掌握常用监护指标及意义)
1、监护顺序依次:HR、ECG、BP、T、SpO
2
、CVP、血常规、电解质、动脉血气、肝肾功能、PCWP、CO等
2、分级:一级监测;二级监测;三级监测
3、监测内容(掌握常用监护值)
(1)血流动力学监测
HR监测;判断心输出量(休克指数;心肌耗氧;动脉压监测);CVP监测:主要反映右心室前负荷和血容量;CO监测:反映心泵功能的重要指标;
(2)ECG监测:及时发现和识别心律失常;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监测电解质改变;观察起搏器的功能
监测方法:心电监护系统;Holter心电图监测仪;遥控心电图监测仪;
(3)呼吸功能监测
呼吸运动观察(RR;常见的异常呼吸类型);呼吸功能测定(肺容量监测;
肺通气功能测定);SpO
2监测;P
ET
CO
2
监测
(4)肾功能监测
尿量;肾浓缩-稀释功能;血BUN;血Cr;尿/血渗透压比值;CCr;酚红排泄率
(5)动脉血气分析和酸碱监测
血液气体监测参数;酸碱失衡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