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上册《昼夜交替》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昼夜交替科学教案(通用6篇)

昼夜交替科学教案(通用6篇)

昼夜交替科学教案(通用6篇)昼夜交替科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同学知道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等现象都是由地球的自转形成的。

2、经受对几种可能使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假设进行验证,培育同学从小像科学家那样进行模拟试验验证猜想的技能。

3、培育同学对天文现象的探究意识和技能。

4、培育同学尊敬事实、实事求是,仔细严谨的科学立场和合乎规律的推理技能。

教学预备1.多媒体课件。

〔关于太阳东升西落,日月星辰活动的课件〕2.地球仪,大头针,电筒。

教学过程一、引入学习1.课件出示太阳东升西落、昼夜交替等现象。

2.问:同学看到什么?有什么问题?3.收集归纳同学形成的问题。

二、推想假设1.为什么每天看到太阳东升西落,白天和夜晚会不断交替呢?2.同学依据已月的知识作出假设。

3.师收集同学的假设。

三、模拟试验1.师出示试验器材,让同学明白其作用。

2.同学做模拟试验并记录所观测到的试验现象。

四、进一步推想1.在同学们猜想中你认为涌现“昼夜交替”现象,哪种可能性最大。

2.同学推想,沟通。

五、阅读资料同学阅读资料分析昼夜交替现象形成的缘由。

六、沟通汇报七、课外延伸1.课后了解哥白尼的故事,并把自己的感受和受到的启发与同学沟通。

2.了解更多有关天文方面的知识。

昼夜交替科学教案篇2教学目标:1、会做地球自转形成昼夜现象的模拟试验;2、能收集资料,了解人类对昼夜现象认识的历程。

科学知识:1、知道昼夜的成因。

2、知道哥白尼和托勒密的主要观点。

情感、立场与价值观:意识到科学是在不断进展的,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在不断进步的。

教学重点:认识昼夜交替形成的缘由及其规律。

教学难点:通过模拟试验,认识昼夜交替的成因。

教学方法:目标教学法教学预备:老师——有关光的教学碟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或者手电筒〕,地球仪分组——手电筒,小地球仪。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多媒体演示昼夜交替情景。

师: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大家知道是什么现象吗?2、昼夜改变有什么规律呢?对此,你有哪些感爱好的问题?3、同学争论沟通。

小学科学9《昼夜交替》(教案)

小学科学9《昼夜交替》(教案)

小学科学9《昼夜交替》(教案)昼夜交替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

2. 认识昼夜交替的原因和规律。

3. 掌握如何根据日晷测定时间。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二、教学准备:1. 实物或图片:地球仪、日晷、磁罗盘。

2. 实验器材:小球、光源、太阳光线观察装置。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教师出示地球仪和实物或图片,向学生提问:“你们有没有注意到一天中有昼夜交替的现象?你们知道昼夜交替的原因是什么吗?”引发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思考。

2. 理论讲解(15分钟):教师通过地球仪简单解释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告诉学生地球自转一周需要24小时,而地球公转一周需要365天。

然后介绍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昼夜交替的影响。

引导学生理解,当地球自转使太阳照到某个地方时,该地方就是白天;而当地球自转使太阳照不到某个地方时,该地方就是黑夜。

3. 观察实验(20分钟):教师安排学生进行观察实验,使用实验器材和教师提供的指导,观察小球在光源照射下的昼夜变化模拟实验,并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来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和规律。

4. 讨论与总结(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和观察到的现象,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a. 实验中小球的哪一部分表示地球?光源的哪一部分表示太阳?b. 小球从哪个方向开始被光源照射,产生昼夜变化?c. 实验结果与地球的昼夜变化规律有何相似之处?通过讨论,学生会发现小球模拟实验结果与地球昼夜交替规律相符,巩固他们之前的理论知识。

5. 时间测定(20分钟):教师介绍日晷,向学生解释它是如何利用太阳光来测定时间的,通过示范让学生掌握如何使用日晷测定时间。

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实践的例子,让学生互相测定时间,加深他们对日晷的理解与掌握。

6. 拓展延伸(20分钟):教师给学生讲解磁罗盘的使用方法,带领学生了解太阳的方位与昼夜交替的关系。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户外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太阳的位置及其变化,判断出大致的方位,并与磁罗盘进行比较。

昼夜交替教案及反思

昼夜交替教案及反思

《昼夜交替》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地球运动》单元的第一课。

主要涉及地球自转及自转给地球带来昼夜交替、东升西落现象的内容,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现象不是新知识,但要他们解释清楚为什么就可能很困难了。

本课由浅入深安排了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从同一地区白天和黑夜的现象入手,来引发学生思考“昼夜是怎样形成的”。

接着让学生阅读科学史资料,了解人类认识昼夜成因的历史。

第二部分,用手电筒和地球仪模拟地球运动,用模型解释昼夜和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找到地球运动与生活中昼夜周期性变化之间的关系。

第三部分,模拟地球自转,观察周围物体“东升西落”现象,认识地球自转方向和自转周期等。

第四部分是一个讨论活动,是在认识地球自转运动的基础上,来解释生活中星体“视运动”现象。

【学习目标】1.认识地球是自转的,知道地球的自转轴、自转周期和自转方向,了解地球的自转形成了天体东升西落和昼夜交替等自然现象。

2.能通过模拟分析,理解地球有规律的自转运动,及其与相关的周期性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

3.建立空间观念,激发对地球和宇宙的探究兴趣和好奇心。

【重点与难点】重点:通过模拟实验研究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难点:理解天体东升西落与地球自转方向的关系。

【教学准备】手电筒、地球仪(北京、纽约、柏林、悉尼等城市标注好)转椅、限制左右侧视野的眼镜【教学过程】一、认识昼夜交替现象1.出示城市昼、夜图片。

提问:为什么地球上会有白天和黑夜?(在地球上,被阳光照射到的地区是白天,没有被阳光照射到的地区是夜晚。

)讲述:地球自身部发光,也不透明,太阳在同一时间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照亮的部分就是白天,没有被照亮的部分就是黑夜,产生昼夜。

)2.播放昼夜交替现象视频。

提问:清晨,太阳缓缓升起;傍晚,太阳慢慢落下。

昼夜交替,周而复始。

这背后究竟有什么奥秘?(地球自转,当地球亮的一面慢慢转过去,另一面就慢慢面对太阳,就出现了昼与夜的交替)追问:人们从一开始就是这样想的吗?3. 学生阅读科学史资料,了解人类认识昼夜交替现象的历史,说说想法。

五上昼夜交替现象教案

五上昼夜交替现象教案

五上昼夜交替现象教案教案标题:五上昼夜交替现象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自转导致的昼夜交替现象;2. 理解五上昼夜交替现象的原理;3. 掌握描述昼夜交替现象的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4. 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学资料:图片、视频或动画等相关资源;2. 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黑板、白板等;3. 学生实验工具:手电筒、地球仪等。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昼夜交替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2. 引导学生回答问题:你们有没有观察到昼夜交替的现象?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吗?知识讲解:1. 通过投影仪或黑板白板,向学生介绍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的原理;2. 解释地球自转的概念,并展示地球自转的动画或实验,帮助学生理解;3.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的速度是多少?自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实践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使用手电筒和地球仪模拟昼夜交替现象;2. 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学生扮演太阳,其他学生围绕太阳自转,观察手电筒照射到地球模型上的现象;3. 学生观察实验结果,总结昼夜交替的规律,并回答问题:为什么地球的不同地方会有不同的昼夜时间?巩固练习:1.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完成;2. 教师检查并解答学生的问题;3. 学生相互交流答案,进行讨论。

拓展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其他行星的昼夜交替现象;2. 学生自主搜索资料,了解其他因素对昼夜交替现象的影响,如地理位置、季节等;3. 学生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分享给全班同学。

课堂总结:1.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地球自转导致的昼夜交替现象;2. 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昼夜交替的现象,并思考背后的原因;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鼓励他们主动学习和探索。

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是否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2. 学生是否理解了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的原理?3. 学生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昼夜交替现象?4. 教学过程中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注:教案仅供参考,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修改。

昼夜交替-苏教2001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昼夜交替-苏教2001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昼夜交替-苏教2001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及其影响。

2.认识昼夜交替的原因和规律。

3.能够描述昼夜交替的过程,并提出自己的思考和疑惑。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昼夜交替的原因和规律。

2.能够描述昼夜交替的过程。

难点1.让学生深入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及其影响。

2.培养学生提出自己的思考和疑惑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教师介绍太阳、地球和月球的运动,引出今天的主题:昼夜交替。

2. 概念解释•询问学生,地球每隔多久自转一周,是什么影响了昼夜交替,引导学生认识地球的自转运动。

•介绍自转是地球自转动一周所需的时间,并对其进行比较(24小时)。

•让学生解释地球自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昼夜交替的现象。

3. 观察活动•摆出地球与太阳的模型,并让同学围着太阳旋转,观察地球自转的现象。

•询问同学在观察过程中看到了什么,并让他们描述昼夜交替的过程。

•提醒学生观察日出日落的时间和方向,引导学生观察昼夜交替的规律。

4. 拓展思考•询问同学,昼夜交替的规律带来了什么便利和问题,培养学生提出自己的思考和疑惑的能力。

•让学生提出有关昼夜交替的问题,并深入讨论解决方法和影响。

5. 归纳总结整理学生提出的疑惑,并对其进行讨论和解答。

引导学生回想、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并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

6. 布置作业请同学们回家仔细观察太阳的位置和日出日落的时间,并将观察结果写在笔记本上。

然后和同学一起讨论。

四、板书设计昼夜交替的规律地球自转的影响十二个小时昼,十二个小时夜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自转的概念、昼夜交替的规律及其影响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提出自己的思考和疑惑的能力。

但是,对于一些学生来说,他们对自转和昼夜交替的规律并没有完全理解,需要在后续的课堂上再进行强化。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尝试使用更多的图片和实例如模型等辅助教学,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昼夜交替》教案-最新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昼夜交替》教案-最新
长时间。
3.通过观察比较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和太
阳绕地球所需时间的长短。
4.探讨交流:实验说明昼夜形成到底是什么原因
5.小结:太阳围绕地球转一周,比地球自转一周
所需的时间要长的多,因此昼夜交替只能是地
球自转的结果。
6.讲述:哥白尼是世界上第一位认为“地球围绕太
阳转”正确结论的人。
7.教师演示:当太阳照射地球时,地球上被太阳
5.交流自己的发现。
三、模拟昼夜的成因
1.讲述:昼夜形成的原因?并通过模拟实验来验
证。
2.介绍模拟实验的方法。
(1)用手电筒代表太阳,地球仪代表地球。
(2)围绕地球仪转动手电筒,观察地球仪上的明
暗变化,提问太阳绕地球一周,可能需要多
长时间。
(3)固定手电筒位置,转动地球仪,观察地球
仪上的明暗变化,提问:地球自转一周需多
难点:根据已知条件推算某地的时间。
教具
学具
投影仪、地球仪
板书
设计
3.昼夜交替
地球自转→昼夜
作业
设计
1.上网查一查北京时间8:00,美国的纽约是几时?德国的的柏林是几时?澳大利亚的堪培拉是几时?加拿大的渥太华是几时?埃及的开罗是几时?
导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1.多媒体演示昼夜交替情景,谈话:你们知道这
昼夜交替第1课时
第( 一)单元 第_3课
课题
3.昼夜交替
作课时间
课时
教学
目标
1.能用地球仪、手电筒模拟昼夜的形成。
2.知道昼夜变化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3.能够根据地球自转大致推算出某地的时间。
4.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的主要内容,意识到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不断的进步。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掌握地球自转的概念。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探究能力。

1.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以地球自转为背景,引导学生认识昼夜交替现象。

2.2 学情分析学生已有对地球的基本认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展知识面。

2.3 教学重难点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地球自转的概念。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自主探究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

3.2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对昼夜交替现象的探究。

3.3 讲授法教师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昼夜交替现象。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昼夜交替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昼夜交替现象。

4.2 自主学习让学生观察地球仪,分析昼夜交替的原因。

4.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分享各组对昼夜交替现象的探究成果。

4.4 讲授法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昼夜交替现象。

4.5 实践环节让学生动手操作地球仪,观察昼夜交替现象。

4.6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昼夜交替现象的重要性。

第五章:课后作业5.1 作业内容5.2 作业要求图文并茂,表达清晰,体现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

5.3 提交时间课后一周内提交。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评价目标评价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程度,以及地球自转概念的掌握。

6.2 评价方法通过课后作业、课堂表现和小组讨论参与度进行综合评价。

6.3 评价内容作业的创意性、准确性以及对课堂讨论的积极程度。

第七章:教学反思7.1 反思内容回顾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评估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以及学生的参与度。

7.2 反思方法通过教师日志、学生反馈和教学录像进行分析。

7.3 改进措施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第八章:教学拓展8.1 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例如在晴朗的夜晚观察星星的移动。

《昼夜交替》教案课件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教案课件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教案课件优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昼夜交替的概念,知道它是由地球自转产生的自然现象。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总结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3.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昼夜交替的概念及其产生原因。

2. 教学难点:地球自转对昼夜交替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课件:关于昼夜交替的图片、视频等。

2. 教学工具:地球仪、白板等。

3. 课前调查:让学生观察并记录自己所在地一天的昼夜变化。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昼夜交替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这一自然现象。

2. 探究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课前调查的昼夜变化情况,讨论昼夜交替的原因。

3. 知识讲解: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解释昼夜交替的产生原因。

4. 互动环节:提问学生关于昼夜交替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总结。

5. 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地球仪观察昼夜交替的过程。

6. 成果展示: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总结昼夜交替的特点及影响。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昼夜交替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绘制一幅昼夜交替的示意图,标注出地球自转的方向。

2. 写一篇关于昼夜交替的小短文,阐述自己对这一现象的理解和感受。

3. 观察并记录一周内昼夜变化的情况,分析昼夜交替的规律。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总结,使学生掌握了昼夜交替的概念及其产生原因。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但在课堂时间安排上,可以更加合理地分配小组合作和成果展示的时间,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昼夜交替的原因。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地球仪等教学工具,直观展示昼夜交替的过程。

3.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小学科学第9课昼夜交替(教案)

小学科学第9课昼夜交替(教案)

小学科学第9课昼夜交替(教案)昼夜交替是小学科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帮助学生们理解太阳、地球以及昼夜变化的原因。

通过教学,学生将学会解释昼夜交替的过程,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概念。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索。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和过程,掌握地球自转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达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分享精神。

二、教学准备1. 教学资源地球模型、太阳模型、投影仪、图片、视频等教具和多媒体资源。

2. 教学环境整洁、安全的学习环境,确保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参与课堂活动。

3. 师生配合教师应提前准备好教案和教学素材,并对相关知识做足够的准备,学生应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三、教学过程本节课分为三个部分:导入、展示和巩固。

1. 导入(15分钟)(1)师生对话:教师与学生进行对话,引发学生对昼夜交替的思考。

例如,教师问学生:“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早上太阳出来了,晚上太阳又消失了呢?”(2)创设情境:教师可以通过投影仪或图片展示地球和太阳的模型,并模拟地球自转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太阳在地球上的照射和变化。

2. 展示(30分钟)(1)视频观看:教师播放相关视频,展示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的过程。

学生可通过观看视频进一步加深对昼夜交替的理解。

(2)合作讨论: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他们讨论和解释昼夜交替的现象。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展示与分享: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并与全班分享。

教师对学生的呈现进行点评和补充。

3. 巩固(30分钟)(1)实验探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简单实验,通过自制的地球模型和太阳模型,模拟地球自转的过程,并观察灯光在地球模型上的照射情况。

学生可以亲自操作和观察,从而更好地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

《昼夜交替现象》教案

《昼夜交替现象》教案
《昼夜交替现象》教案
学习目标
1.知道昼夜交替是地球常见的现象。
2.通过对昼夜交替不同视角的观察,提出不同的假设,并能通过模拟实验验证、解释。
3.能够通过模拟实验检验假设是否成立,并能够依据证据进行解释。
4.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倾听他人的观点,完善修正自己的观点。
课前学习任务
做好《昼夜交替现象》一课材料准备。材料包括:手电筒、地球模型以及学习任务单。
假设3:地球围绕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假设4:地球不动,太阳围绕地球转,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思考: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设有哪些?它们有什么不同?
到底哪种假设才更加贴近事实呢?这其中的关键在于,需要明确地球与太阳的运动关系。
回顾本课学习过程:
首先,我们通过三个不同视角的观察,提出“昼夜交替现象是如何产生的”这一问题?并由此开始了研究。
课上学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务
学习任务一:昼夜交替现象是如何产生的?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进行记录。
学习任务二:模拟检验自己的假设,并依据证据判断假设是否成立,尝试说明理由。
学习任务三:请同学们做好《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一课学习准备。
材料包括:地球模型一个、长约为10-15厘米的小棒或圆珠笔芯一个、手电筒一个、马克笔一个、大块橡皮泥或类似物体一个、纸杯一个、直径约为1cm的圆片三个。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昼夜交替是地球常见的天文现象。
2.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可以有多种方案,但与事实相符的是昼夜交替与地球自转有关。
科学探究
1.能根据已有知识,对昼夜交替现象成因提出有依据的假设。
2.能基于假设,制订可行的探究方案,通过模拟实验,能够验证昼夜交替成因的假设。

《昼夜交替现象》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掌握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探究能力。

1.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第二章: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及其产生的过程。

2.2 教学难点地球自转速度、地球形状对昼夜交替现象的影响。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具准备地球仪、图片、视频等。

3.2 课前准备组织学生观察昼夜交替现象,收集相关资料。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自转现象。

4.2 探究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观察昼夜交替的现象,讨论产生昼夜交替的原因。

4.3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速度以及地球形状对昼夜交替现象的影响。

4.4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5 总结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昼夜交替现象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拓展学生知识视野。

第五章:教学反思5.1 教学效果总结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情况,反思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5.2 改进措施针对教学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第六章:教学评估6.1 学生评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知识掌握程度以及探究能力的发挥。

6.2 教学方法评估分析教学方法的适用性,提出改进意见,以提高教学效果。

第七章:课堂活动设计7.1 活动主题"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7.2 活动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深入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

7.3 活动步骤1) 学生分组,每组选一个组长。

2) 组长带领组员讨论,分析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的关系。

3) 各组展示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4) 教师点评,总结各组的优点和不足。

7.4 活动反思反思活动设计的有效性,提出改进意见,为下次活动做好准备。

第八章:作业设计8.1 作业内容1) 观看关于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的视频,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昼夜交替》教学设计和反思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昼夜交替》教学设计和反思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昼夜交替》教学设计和反思五年级科学《昼夜交替》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材第6页—第8页教学目标:1.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昼夜现象进行假设性解释。

2.会昼夜成因的模拟实验,以回答和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

3.通过真人模拟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4.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培养同别人合作交流的习惯。

重点难点:重点:会做模拟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体验昼夜交替现象形成的原因。

难点:根据已知条件推算某地的时间。

教学过程:一、课件引出探究问题师导入:在茫茫宇宙中,有一颗美丽的蓝色星球,她孕育生命,是我们共同的家园,这就是地球。

1.师:仔细观察这两张照片,分别是在什么时间拍的?生:一个是白天,一个是黑夜。

2.师:白天可以用哪一个字来表示?生:昼(板书:昼)师:黑夜可以用哪一个字来表示?生:夜(板书:夜)3.师:想一想,每天早上和傍晚有什么不同?(太阳是怎样的?)4.小结师:对,白天和黑夜总是交替的出现。

每天早上,太阳从东边冉冉升起,地球上的人们迎来了白天,每天傍晚,太阳又从西边落下,地球上的人们又迎来了黑夜。

我们把白天用一个字来表示,叫做“昼”,把黑夜用一个字来表示,叫做“夜”。

白天和黑夜不断重复出现的现象我们叫做昼夜交替现象。

1.师:思考,地球上为什么会出现昼夜现象呢?生:因为太阳光总是照亮了地球的一半。

2.师:被太阳光照亮的一面就是,昼;没有被太阳光照亮的一面就是,夜。

(板书:图)(出示图片)3.师:真的是这样吗?请想一想:假如地球是透明的,有昼夜之分吗?假如地球本身会发光,有昼夜之分吗?假如太阳和地球都不动,会有昼夜之分吗?生:这样有昼夜,但不会出现昼夜的交替。

4.师:现在你能试着归纳一下形成昼夜现象的的原因吗?生:(1)地球自身不发光,也不透明,(2)太阳在同一时间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才能产生昼夜。

(3)地球和太阳不能静止不动。

5.师:看来,地球和太阳必须运动起来,才可能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

2、五年级《昼夜交替教案》[推荐五篇]

2、五年级《昼夜交替教案》[推荐五篇]

2、五年级《昼夜交替教案》[推荐五篇]第一篇:2、五年级《昼夜交替教案》《昼夜交替》教学设计书香园小学卢玉华【教学过程】一、导入1、课件演示,同学们请看视频,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大家知道它们的答案吗?学生回答后,教师谈话,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五单元《昼夜与四季》2、观察下面两幅照片,这是在同一城市、同一地点拍下的,观察它们有什么不同?3、对于这种现象,你有什么问题?学生:昼夜变化有什么规律呢?为什么循环?我们看到太阳在空中是怎样运动的?伴随太阳东升西落,发生什么现象?(昼夜现象)……教师帮助学生筛选问题:这么多问题,你们认为最关键的问题是什么?同学们都是围绕着“昼夜交替是怎么形成的?”这个问题提出的。

学生讨论交流4、现在就学习第一课《昼夜交替》板书课题。

二、介绍人类对昼夜现象形成原因的探索1、你认为昼夜现象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2、学生讨论并交流。

3、讲述:很早人类对昼夜的形成进行了探索,并形成了许多观点。

4、介绍对昼夜现象的探索。

(多媒体演示)5、古代的科学家对于地球在天空中的位置提出了各自的学说,你知道有哪些学说吗?6、学生回答:“地心说”与“日心说”7、讲述:哥白尼是世界上第一位对“太阳绕地球转”的看法产生怀疑,并最早提出“地球围绕太阳转”正确结论的人。

(见幻灯片)8、通过以上科学史的学习,你认为:昼夜变化到底是太阳围绕地球转动,还是地球的自转引起的?如果是地球自转,每天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推测地球自转的方向是怎样的?从看到太阳正南到再次看到太阳正南,相隔的时间大约是多少?这说明什么?三、模拟昼夜的成因(一)大家用桌上的实验材料来做模拟实验1、讲述:怎样证明昼夜到底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呢?我们可以通过模拟实验来进一来认识。

(模拟实验)⑴观察桌上的材料——用手电筒代表什么?地球仪代表什么?⑵顺时针围绕地球仪转动手电筒,观察地球仪上的明暗变化,思考:太阳绕地球一周,可能需要多长时间;⑶固定手电筒位置,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观察地球仪上的明暗变化,思考:地球自转一周需多长时间。

《昼夜交替》教案课件优秀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教案课件优秀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教案课件优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了解昼夜交替的概念,知道它是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自然现象。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分析,让学生理解昼夜交替的成因。

2. 运用模拟实验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情感。

2. 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利用时间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昼夜交替的概念及成因。

2. 观察和分析昼夜交替现象的方法。

难点:1. 理解地球自转对昼夜交替的影响。

2. 运用模拟实验和小组合作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课件和教学素材。

2. 模拟地球自转的道具或软件。

3. 小组合作任务单。

学生准备:1. 提前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知识。

2. 准备好笔记本和笔。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1. 利用课件或实物展示昼夜交替的现象,引导学生关注这一自然现象。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昼夜交替是由什么原因产生的吗?环节二:自主学习1. 学生根据课前预习,自主学习课文,了解昼夜交替的成因。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环节三:课堂讲解1. 教师利用课件详细讲解昼夜交替的成因,重点讲解地球自转对昼夜交替的影响。

2. 结合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昼夜交替现象。

环节四:模拟实验1. 学生分组进行模拟实验,体验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环节五:小组合作1. 教师布置小组合作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学生分组讨论,完成任务。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所学,完成课后练习题。

2. 观察周围环境的昼夜交替现象,记录下来并与同学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昼夜交替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 模拟实验:观察学生在模拟实验中的操作和理解程度,评估他们的实践能力。

五年级科学昼夜交替现象教案

五年级科学昼夜交替现象教案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昼夜交替现象是地球自转引起的。

(2)了解地球自转的原理和变化过程。

(3)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昼夜交替现象。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激发他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并培养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3.学科、生活能力(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进行观察实验。

(2)锻炼学生的整合能力,能够用自己的话简单描述昼夜交替现象。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了解昼夜交替现象是地球自转引起的。

教学难点:地球自转的原理和变化过程。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5分钟)教师出示一张描绘地球、太阳和月亮位置的图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教师提问:你们从图片上看到了什么?为什么地球的一半是亮的,一半是暗的?2.新概念引入(20分钟)教师通过讲述和图片的展示,引入地球自转的概念。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为什么会有昼夜交替的现象?这和地球的自转有关吗?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并做好记录。

3.实验探究(3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材料:一个小球(代表地球)、一个灯(代表太阳)、一个手电筒(代表月亮)。

实验步骤:(1)用太阳灯照射地球小球的一面,同时把手电筒小灯持在小球另一面的位置,观察小球的两面有什么变化。

(2)手电筒小灯逐渐移动到小球另一面的位置,再次观察小球的两面有什么变化。

实验记录:地球的一面受到太阳的照射是亮的,另一面不受太阳照射是暗的。

实验分析:由实验结果可以推断,地球自转是造成地球各地有不同时间白天和黑夜的原因。

4.探究与讨论(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地球自转的变化过程和原理。

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5.拓展运用(20分钟)教师出示一张全球时区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解读。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用自己的话描述昼夜交替现象对不同地区的影响。

6.归纳总结(10分钟)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昼夜交替现象是地球自转引起的。

《昼夜交替》教案课件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教案课件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教案课件优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昼夜交替的原因。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昼夜交替的定义和原因。

2.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3. 昼夜交替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昼夜交替的原因。

2.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昼夜交替的原因。

2. 运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昼夜交替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思考。

2. 探究昼夜交替的原因: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分析昼夜交替的原因。

3. 讲解与演示:运用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昼夜交替的现象。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6.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有关昼夜交替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案设计注意事项:1. 注重学生的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 语言简洁明了,易于学生理解。

3. 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 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昼夜交替原因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合作能力和思考问题的深度。

3.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检查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七、教学反思:1. 课堂氛围:反思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氛围是否活跃。

2. 教学方法:思考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调整。

3. 学生反馈: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

八、教学拓展:1. 地球其他现象:介绍地球其他相关现象,如四季变化、地球磁场等。

《昼夜交替现象》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讨论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经验,理解地球自转对昼夜交替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昼夜交替现象的定义。

2. 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的关系。

3. 昼夜交替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的关系。

2. 难点:理解地球自转对昼夜交替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昼夜交替的产生原因。

2. 运用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昼夜交替现象。

3. 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借助多媒体手段,形象展示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知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借助多媒体展示地球自转示意图,讲解昼夜交替的原理。

3. 生活实例分析:让学生举例说明昼夜交替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如作息时间、农业生产等。

4.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地球自转对昼夜交替的影响,分享讨论成果。

5.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学生讨论结果,强调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的关系。

6. 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

8. 教学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关系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及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自转示意图,昼夜交替现象的视频资料。

2. 教学道具:地球仪,模型地球。

3. 练习题库: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讲解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

2. 第3-4课时:分析生活实例,理解昼夜交替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2. 学会使用地球仪演示昼夜交替现象;3. 能够解释现实生活中昼夜交替的现象。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昼夜交替的原因;2. 利用地球仪进行实际操作,演示昼夜交替的过程;3. 结合生活实例,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昼夜交替的现象。

1.3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2. 增强学生对地球自然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3. 培养学生关爱地球、珍惜资源的意识。

第二章: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1. 昼夜交替的原因;2. 地球仪演示昼夜交替的过程;3. 现实生活中昼夜交替的现象。

2.2 教学难点1. 昼夜交替原因的理解;2. 地球仪的操作和运用。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具准备1. 地球仪;2. 地球仪操作手册;3. PPT课件;4. 实验器材(如手电筒、黑暗箱子等)。

3.2 课前准备1. 熟悉教学内容,掌握教学目标和要求;2. 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以便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讨论。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1. 通过播放地球昼夜交替的动画,引导学生关注昼夜交替现象;2. 提问:“你们知道昼夜交替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吗?”;3. 邀请学生分享生活中观察到的昼夜交替现象。

4.2 探究昼夜交替的原因1. 分组讨论:请学生们自由组成小组,探讨昼夜交替的原因;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3. 教师总结并讲解昼夜交替的原因。

4.3 地球仪演示昼夜交替1. 教师操作地球仪,演示昼夜交替的过程;2. 学生跟随教师操作地球仪,亲身体验昼夜交替;3. 教师讲解地球仪操作技巧。

4.4 实践应用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利用手电筒和黑暗箱子模拟昼夜交替现象;2. 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3. 教师点评并总结实验结论。

第五章: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明确昼夜交替的原因;2. 强调地球仪在演示昼夜交替过程中的作用;3. 提醒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昼夜交替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1一、聚焦(1分钟)1.同学们,你知道这是哪儿吗?你能看出这两张照片最大的不同吗?是的,左边是白天的天安门,右边是晚上的天安门。

我们把白天又称为(昼),晚上则称为(夜)。

2.我们会不会一直处于昼呢,你所遇到的实际情况是怎样的?从生活经验中我们知道:昼过完是夜,夜过完又是昼;昼和夜在24小时内会不断交替。

像昼和夜这样循环(交替)出现的过程,我们叫做《昼夜交替现象》昼夜交替是地球常见的自然现象,那么它是如何形成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探索(5分钟)活动一:形成我们的假设1. 思考现象: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认真思考视频上方的问题。

看完视频,说说昼夜交替现象可能与我们身边的哪些星球有关?没错,可能和太阳还有地球本身有关!由于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因此在太阳和地球都不运动的情况下,地球上被太阳照亮的一半一直是(昼),另一半一直是(夜),很明显,这与我们遇到的实际情况(不符)。

2. 大胆猜测:那猜猜看,太阳和地球要怎样运动时,才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相信大家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我们可以把自己的想法用图文结合的形式画出来。

举例,可以用小圈表示自转,可以用一个大圈表示围绕着转,还可以加箭头表示运动的方向。

接下来请同学们暂停视频,画出自己的观点。

活动二:交流我们的看法1. 交流观点:你画好了吗?让我们看看其他同学的观点【播放学生画画的视频】,老师发现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你的观点也在这些图画中吗?让我们在每种观点的左上角给它编号。

当然了,相信同学们还有很多的想法,我们还可以在课余一一进行探究。

2. 分类整理:这么多假设,看得我们眼花缭乱,如果要给它们分类,可以怎么分呢?比如按照运动中心的.不同,可以怎么分?相信聪明的你已经发现了,可以分为:太阳和地球各自为中心、以太阳为中心、以地球为中心分类后,你觉得哪些相似观点可以进一步合并呢?为什么?其实_号和_号可以合并,因为太阳光向四周传播,太阳是否自转和昼夜交替没有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昼夜交替》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昼夜交替》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本课教学内容有四个部分:第一、从同一地区白天和黑夜的现象入手,引发学生思考昼夜交替现象背后的奥秘;第二、通过做模拟实验来了解昼夜交替的成因;第三、推算昼夜区域和某地的时间;第四、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昼夜交替的四种传说。

学习目标:
1、我能用地球仪、手电筒模拟昼夜的形成。

2、我知道昼夜变化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3、能够根据地球自转的大致推算出某地的时间。

学习重难点:
探究昼夜变化的原因,根据已知条件来推算某的时间。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和地球仪、手电筒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复习《太阳钟》的主要内容,导入新课,板书课题《昼夜交替》。

二、展示学习目标
1、我能用地球仪、手电筒模拟昼夜的形成。

2、我知道昼夜变化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3、能够根据地球自转的大致推算出某地的时间。

三、自主学习
1、昼夜变化有什么规律?对此,你有什么问题?
2、根据太阳的东升西落现象,你认为地球仪应该朝哪个方向转动?
3、说一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是晚上20点开始,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观众分别是在什么时候收看实况直播?
四、合作探究
(一)有人说,太阳慢慢西沉,夜色悄悄降临,太阳也在休息了。

这个说法对吗?为什么?
(二)做演示实验:模拟昼夜交替实验
让两名学生到黑板上来做实验,教师进行指导。

其余学生注意
观察。

四、汇报交流
1、指明名交流:让一学交流在实验中看到的实验现象。

2、引导归纳实验结论:地球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

五、知识拓展
课后通过查资料进一步了解南极和北极的极昼和极夜现象。

六、巩固练习---利用课件进行
(一)填空
1、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认为:地球是宇宙的_______,日月星辰都围绕_____旋转,这样就形成了白天和黑夜。

2、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________提出了“日心说”,认为不是太阳在运动,而是______绕着________在转动,昼夜的变化是______的结果。

(二)我会判断
1、昼夜交替是一年气温变化的原因。

()
2、因为地球自转形成昼夜交替,因此当一地方太阳徐徐升起的时候,世界上总有一个地方太阳慢慢西沉。

()
3、因为太阳东升西落,所以地球自转也是自东向西。

()
九、回顾目标,总结学习收获。

十、板书设计
昼夜交替
地球自转(自西向东)形成昼夜交替
金乌说古代中国
鼓说古希腊
昼夜交替四种传说地心说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
日心说 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