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交锁髓内钉动力化对骨折愈合的影响
探讨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治疗下肢骨折的临床效果
探讨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治疗下肢骨折的临床效果发表时间:2018-11-30T10:00:10.443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30期作者:丁晔邓荣锋[导读] 交锁髓内钉联合早期动力化治疗对下肢骨折患者治疗效果好,不良反应显著减少,值得临床中的推广。
万载县人民医院外三科江西宜春 336100摘要:目的:探究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治疗下肢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期间来我院接受治疗的下肢骨折患者62例,分为实验组以及参照组,参照组采用交锁髓内钉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参照组患者的基础上加用早期动力化治疗,因两组患者所采用的治疗方法具有一定差异性,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参照组,统计学具有意义(P<0.05)。
实验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情况明显少于参照组患者,统计学存在意义(P<0.05)。
结论: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治疗下肢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下肢骨折;治疗效果下肢骨折是临床医学中较为常见的疾病,患者多因外力导致,患者骨折后出现下肢肿痛、畸形。
并且丧失活动能力,临床医学中对于下肢骨折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但手术治疗方法治疗效果欠佳,易出现不良反应。
早期动力化治疗可以有效提高下肢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1]。
本文特选取我院近两年中收治的62例下肢常规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一步研究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治疗下肢骨折的临床效果。
具体研究内容如下所示。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自2016年5月~2018年5月两年期间内来我院接受治疗的下肢骨折患者62例,经我院临床诊断患者均符合下肢骨折的诊断标准并满足手术指征。
将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以及参照组,每组均为31例,其中参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例数为18例,女性患例数为13例,患者的年龄在27~68岁之间,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7.23±5.24)岁。
交锁髓内钉动力化治疗下肢骨干骨折延迟愈合
交锁髓内钉动力化治疗下肢骨干骨折延迟愈合摘要目的:研究交锁髓内钉动力化治疗下肢骨干骨折延迟愈合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36例骨折应用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固定后的股骨和胫骨骨干延迟愈合患者,行近侧或远侧锁钉取出术进行动力化治疗。
其中股骨干延迟愈合22例,胫骨干延迟愈合14例。
结果:患者随访6~24个月,平均14.5个月。
术后3~9个月获得临床愈合。
无感染、断钉、钉折弯、短缩、旋转畸形和内固定取出后再折。
结论:交锁髓内钉动力化治疗股骨、胫骨干骨折延迟愈合疗效满意。
但应用时需要注意选择适当的手术时机,选择取出锁钉也要得当。
关键词股骨胫骨骨折延迟愈合交锁髓内钉动力化交锁髓内钉固定是治疗股骨、胫骨干骨折的主要方法。
但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固定后骨折端缺乏压应力,轴向应力集中于两侧锁钉,易造成断钉或骨折延迟愈合及骨不连[1,2]。
有资料显示,髓内钉动力化可以显著增加骨折端的微动和加压,有利于骨折的愈合[3]。
2009年3月~2010年3月应用交锁髓内钉动力化治疗下肢骨干骨折延迟愈合患者。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本组36例患者,男23例,女13例,年龄17~59岁,平均30.7±4.9岁。
致伤原因:车祸伤30例,机器挤压伤3例,跌伤3例;其中股骨干骨折22例,胫骨干骨折14例。
闭合性骨折28例,开放性骨折8例。
所有患者均采用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固定(髓内钉均使用无应力交锁髓内钉)治疗,初次手术均切开复位治疗。
交锁髓内钉动力化治疗股骨、胫骨干骨折延迟愈合距初次手术时间3~19个月,平均6.3个月。
延迟愈合诊断标准[4]:术后随访复查X线片,术后4个月以上骨折端无明显骨痂生长、断端部分骨吸收、骨折间隙增宽、有骨痂生长但不连续等X线表现。
同时,患肢肺部仍压痛、纵轴叩击痛或负重时有酸胀、疼痛感则诊断为延迟愈合。
治疗方法:术前阅读X线片,根据骨折部位、髓内钉钉头、钉尾位置等决定取近侧或远侧锁钉。
根据患者耐受情况和锁钉的深浅,采用局部麻醉或腰部麻醉下取出锁钉。
交锁髓内钉动力化治疗在预防胫骨骨折延迟愈合中的效果研究
交锁髓内钉动力化治疗在预防胫骨骨折延迟愈合中的效果研究作者:蒋武平郭鹏飞黄达新来源:《中国当代医药》2012年第17期[摘要] 目的探讨交锁髓内钉动力化对胫骨骨折治疗的疗效。
方法选取2008~2011年胫骨骨折住院治疗患者48例,行胫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手术治疗,为预防出现不愈合或延迟愈合情况发生,配合锁定固定。
结果 48例患者中,32例患者术后6~10周骨折愈合。
16例患者出现骨痂生长,予以拆除远端锁定,使交锁髓内钉静力型固定动力化。
于24周后复查X线片,见骨折线模糊,出现连续性骨痂生长。
随访5~24(13.67±7.53)个月,32例无任何不适症状,髋膝活动正常,步态正常。
16例有轻微骨折端疼痛,髋膝活动、步态基本正常。
未出现主钉和锁定断裂及神经血管损伤情况。
结论在动力化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取出近端或远端的锁钉及手术的时间。
如能适时应用动力化固定,均能避免不愈合或延迟愈合情况。
[关键词] 交锁髓内钉;动力化;内固定;胫骨骨折[中图分类号] R683.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6(b)-0154-02随着现代交通运输和私家车的逐年增多,出现下肢骨折比例逐年上升。
交锁髓内钉的诞生,已经成为下肢骨折治疗的首选。
但也随之出现了新的问题,据有关文献报道,运用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后,有5.00%~28.16%的延迟愈合率和0~8%的不愈合率[1]随着交锁髓内钉使用的不断增多,无疑成为各位骨科医生需要面对的问题。
本院2008~2011年运用交锁髓内钉动力化治疗胫骨骨折48例患者,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08~2011年胫骨骨折患者48例,均行胫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术后随访5~24个月,平均(13.67±7.53)个月;男性36例,女性12例;年龄18~76(39.33±20.80)岁,手术时间选择出现骨折后3~9(6.00±2.40) h。
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延期动力化治疗股骨干骨折延迟愈合的疗效观察
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延期动力化治疗股骨干骨折延迟愈合的疗效观察目的观察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延期动力化治疗股骨干骨折延迟愈合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30例股骨干骨折延迟愈合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延期动力化对所有患者进行治疗,所有患者随访12~24个月,观察治疗效果。
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5.5个月;所有患者在术后3~6个月(平均3.1个月)呈现骨性愈合,在术后12个月左右取出剩余髓内钉和锁钉;2例患者术后依然感觉骨折处疼痛,2例对负重有恐惧感,4例膝关节僵硬,其余22例未见功能异常;未见骨折不愈合/延迟愈合、断钉、感染、关节损伤病例。
结论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延期动力化治疗股骨干骨折延迟愈合的疗效满意,在治疗时需要注意科学判断手术时机,合理选择锁钉。
标签:股骨干;骨折;延迟愈合;交锁髓内钉;静力型;延期动力化交锁髓内钉目前已经成为治疗股骨干骨折内固定物的最佳选择之一[1]。
它不仅能够控制骨干成角、短缩、旋转等,还可以允许患者早期进行肌肉康复训练、关节功能锻炼乃至进行早期负重。
根据相关报道,股骨干骨折之后行切开复位交锁髓内钉固定的患者骨折不愈合或者延迟愈合发生率比较高,为2.1%~3.2%[2]。
如果对股骨干骨折患者行闭合复位与闭合穿钉术,其骨折不愈合或者延迟愈合发生率会下降,一般不会高于1.0%[3]。
所谓的骨折延迟愈合主要是指骨折患者在经过正常骨折愈合休养时间之后,骨端没有出现显著的硬化和髓腔闭塞,也未见显著吸收和间隙,骨端周围没有出现连续性的骨痂生长。
当然,在相同的骨折部位,愈合条件不同,骨折的愈合时间也有很大的差异。
所以,为了能够在临床上准确确定骨折部位是否愈合,通常会综合考虑X线检查结果和临床表现,正常愈合时间在临床上通常只是参考。
本研究选择了30例股骨干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均在完成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后6个月没有达到骨折愈合标准。
将该3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延期动力化治疗股骨干骨折延迟愈合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交锁髓内钉延迟动力化固定对于股骨干骨折不愈合患者的治疗
论著
中文科技期刊数 据库 【 文摘版 )医药卫生
交锁髓 内钉延迟动力化固定对于股骨干骨折不愈合患者 的治疗
李 欣
黑龙江省泰来县人 民医院骨科 ,黑龙江齐齐哈 尔 1 6 1 0 0 0
摘 要 :目的 : 对股 骨干骨折 不愈合 的患者应用 交锁髓 内钉延迟动力化 固定的治疗方法,并对其 临床 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 。 方法 : 选取 自2 0 1 0 年1 2月至 2 0 1 1 年1 2 月 间在我院进行 治疗的股 骨干骨折 不愈合 患者共计 5 2 例 ,患者在骨折后均进行切开复位, 并对其进行顺行 交锁髓 内钉 固定术的治疗 方式,在 患者 完成 手术后的 1 0 个月至 2 9 个 月之 间,平均为 ( 1 3 . 9 ±2 . 4 ) 月,对 惠者 确 定为骨折 不愈 合,1 4 例患者为稳 定 / 增生型,6 例 患者为稳定 / 萎 缩型,2 4 例 患者为不稳 定 / 增生型,8 例 患者为不稳 定 / 萎 缩型。结果 :患者在手术后 的切 口均在 I 期愈合,5 2 例患者均进行 1 0 至2 9 个 月时间的随访,平均时间为 ( 1 2 . 8 ±3 . 6 )月,其 中 有3 2 例患者在 进行 动力化固定后 的4 — 1 1 个 月之 间骨折得 到愈 合, 占患者总数的 6 1 . 5 %,其 中 1 4 例 患者为稳 定 / 增 生型,l 8 例 患 者为不稳定 / 增生型,另有2 0 例患者治疗失败,在进 行延迟动力化动力后稳定 / 增生型患者的愈 合率达到 了 1 0 0 %,不稳 定 / 增 生型患者的愈合 率为 7 5 ,稳 定 / 萎缩型与不稳定 / 萎缩型均为 0 。结论 : 在 对股骨干增 生型骨折 不愈合 患者进行 治疗时应 用交 锁 髓 内钉延迟动力化 固定 的方 法能够获得十分理 想的临床 治疗效果,但 对于萎缩性骨折不愈合患者并不适 用,在 临床 中应合理 地 选择 治疗方法,提 高应 用的效果 。 关键词 : 交锁髓 内钉 ; 延迟动 力化 固定 ; 股骨干骨折 不愈合 中图分 类号 : R 6 8 7 .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1 6 7 1 . 5 6 0 8( 2 0 1 5 )0 5 . 0 2 3 0 一 O 1 在对股骨干骨折 患者进 行治疗时应用交锁髓 内钉的治疗方 面的标准为 6 个月,但这一时间标准相对较短 ,将会造 成一些 法能够获得十分理想的临床疗 效,然而 由于静力型 固定很容易 骨折延迟 愈合 的患者被诊断为骨折不愈合 。 导致患者骨折端的轴 向出现 负荷最终导致患者 的骨折部位 出现 在 患者手术后 , 许多因素都会对 患者正常的愈合早晨影 响, 不 愈合或者延 迟愈合 的现象 【 l 】 。我 院通过对 5 2 例 患者进 行临 其 中最为 主要的是骨折端 的血运不足 以及机械性 的不稳定 [ 3 1 。 床调查与研究,具体报道 如下 : 导致患者出现 骨折端血运不足情况主要 的原 因便是高能量的创 1 . 资料与方法 伤 ,即高能量 的创伤对 患者 的骨折部位造成十分严重的软组织 1 . 1 资 料 与 方 法 岁上 ,对患者骨折端的血运情况造成十分严重 的感染 ,经常会 选取 自2 0 1 0 年1 2 月至 2 0 1 1 年1 2 月 间在我 院进行治疗 的股 导致患者 出现萎缩 型骨 折不 愈合 的情况 。 骨干 骨折不愈合 患者共计 5 2 例 ,其 中有男 习患者 3 8 例 ,女性 在本组患者 中导致骨折不愈合症状出现的主要 原因是骨折 患者 1 4 例, 患者年龄在2 1 岁至4 4 岁之 间, 平均年龄 为( 3 7 . 2 ±2 . 4 ) 端 的血运不足 以及机械性的不稳定,除此 之外,还存在着 患者 岁,有 3 2 例患者为交通事故伤 ,8 例 患者 为重物砸伤 ,1 2 例 患 依从性较差 ,术后并未进行有效的功能锻 炼等 ,这 也是导致患 者为高处坠落伤 ,所有患者均被诊断为 闭合性的股骨干粉 碎性 者 出现 骨 折 不 愈 合 的主 要 原 因 [ 4 J 。 骨折 ,其 中有 4 4 例 患者为 中 1 / 3 段 ,8 例 患者为远 1 / 3 段。 2 . 2髓 内钉动力化应用的意义 1 . 2 分型 的标 准 在对骨折不愈合患者进行治疗时应用再手术处理的方式具 ( 1 )稳定 / 增生 型 : 骨髓腔 同髓 内钉 直径 的匹配十分 良好 , 有着 十分 重要 的临床应用作用 ,在一定情况下还可 以将其作为 骨折不愈合 的部位呈 现为 短斜形或者横形 ,出现增生硬化 的表 骨折不愈合症状 的诊断你标准 ,在带锁髓 内钉静力型 固定的股 现; ( 2 )稳定 / 萎缩 型 :其特征 同稳 定 / 增生型相 同,但 并未 骨干骨折出现不愈合的情况 时,应用髓 内钉动力化是第一治疗 出现明显的骨痂,未出现骨 愈合 的情况 ; ( 3 )不稳定 / 增生型 : 选择 [ 5 1 。 髓 内钉的直径相对较细,同股骨髓 腔之 间明显地不 匹配 ,或者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在对股骨干增生 型骨折不愈合 患者进 骨折不愈合的部位呈现为长斜 形,存在着十 分明显的骨痂生长 行治疗时应用交锁髓 内钉延迟动力化 固定的方法 能够获得十分 情况 ,呈现 出增生硬化 的表 现。( 4 )不稳定 / 萎缩型 : 其特征 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 但对于萎缩性骨折不愈合患者并不适用 。 同不稳定 / 增生 型相 同,但并未有明显 的骨痂 出现 ,无骨 愈合 因此 ,在临床 中应对患者进行精确的准断,并根据 患者 临床 实 的情况 圆。 际 的症状与表现合理地选择治疗方法,提高对 患者 临床 治疗 的 效果 。 1 . 3术后的处理及随访的 目标 在手 术后给予 患者应用抗生 素 1 天至 5 天之 间,在患 者麻 参 考文 献 醉苏醒后便开始对患者 的康复锻炼进行科学性治疗,在手术后 [ 1 ] 贾金生 ,范步新,刘 书茂, 等 . 股 骨干 骨折带锁 髓 内钉 固 3 天指 导患者进 行膝关节 、髋关节 等关节主动 的屈伸锻炼 ,在 定 术后 骨折 不愈合 临床原 因分 析 . 生物 骨科 材料 与临床研 究, 手术 7 天后对患者进行下地患肢的部分负重活动 。 2 0 1 2( 5):4 2 . 4 5 . 患 者 在 手 术 后 的切 口均 在 I 期 愈 合 ,5 2 例 患者 均进 行 l O [ 2 】 王 国平 ,朱 泳,鲍 荣华,等 . 单皮 质锁定 钢板 配合 中药治 至2 9 个 月时 间的 随访,平均 时 间为 ( 1 2 . 8 ±3 . 6 )月 ,其 中有 疗股骨干 骨折交锁髓 内钉 固定 术后不愈合 [ J ] . 中医正 骨,2 0 1 2 5):5 7 . 5 9 . 3 2 例患者在进 行动力化固定后 的4 . 1 1 个 月之 间骨折得 到愈 合, ( 占患者总数的 6 1 . 5 A ,其 中 1 o 4 例 患者 为稳 定 / 增生型 ,1 8 例患 [ 3 】 杨衡 ,王军,张定伟 ,等 . 抗旋钢 板 治疗 股 骨干 骨折髓 内 者为不稳定 / 增生型 ,另有2 0 例患者治疗 失败 ,在进行延迟动 针术后肥大型骨不连临床 疗效分析 [ J ] . 当代 医学,2 0 1 3( 9 2 ) : 3 . 力化动力后稳定 / 增生型患者 的愈合率达到 了 1 0 0 %,不稳 定 / 3 增生 型患者的愈合率为 7 5 %,稳 定 / 萎缩 型与不稳定 / 萎缩 型 【 4 】 汪 佥平, 向生健,钟凤 林,等 . 闭合 复位 带锁 髓 内钉 固定 均为 0 。 治疗 股 骨干粉碎 性 骨折 . 中国修 复重建 外科 杂 志,2 0 0 7( 9 ) : 1 0 1 7 . 1 0 1 9 . 2 . 讨 论 2 . 1骨折 不愈合 的诊断 与原 因的分析 [ 5 】 王 红川 ,楼 华,蒋俊 威,等 . 闭合 复位 交锁髓 内钉 内固定 在 当前临床 中对骨折不愈合患者 的诊断与治疗仍然是一项 治疗 股 骨 干 骨折 . 中 国修 复 重建 外科 杂 志,2 0 0 8( 6 ) : 7 0 0 . 亟需解决 的重要 问题 ,该症状在临床 中的诊断较为困难 。据相 70 2 . 关资料表 明,绝大 多数对于骨折不愈合症状进行诊断在时间方
髓内钉动力化治疗股骨干骨折延迟愈合
髓内钉动力化治疗股骨干骨折延迟愈合1 髓内钉固定后延迟愈合的原因闭合复位髓内钉治疗股骨骨折是标準的微创治疗,对骨折部位血供干扰很小。
如果术中牵引力量过大,往往导致骨折块的分离,尤其对大腿肌肉欠发达者。
股骨髓内钉一般都采用静力交锁,一旦过牵,骨折端分离后就不能紧密接触,影响骨折愈合,尤其对于简单骨折,骨折分离成为引起闭合治疗骨折后延迟愈合、不愈合的主要原因[4]。
避免术中发生骨折分离的方法有锁定一侧锁钉后进行回敲[5]。
切开复位对骨折部位血供破坏大,再加上扩髓、安放髓内钉对髓内血供的影响,血供破坏是引起切开治疗骨折后延迟愈合、不愈合的主要原因[4、6]。
不稳定也是引起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的常见原因,交锁髓内钉的力学稳定性很强,只要没有选用直径过小的髓内钉,一般不会发生不稳定情况[7]。
如果由于不稳定引起延迟愈合,动力化不是合适的治疗方法,应该更换固定物。
2 动力化促进骨折愈合的机理髓内钉应力分享式的固定方式对骨骼生物力学干扰较小,且其弹性固定形式允许骨折断端间产生微动,局部组织承受应力而产生外骨痂,使骨折发生二期愈合[8]。
静力式固定的交锁髓内钉可阻断骨折的轴向压力,若骨折端产生坏死后间隙却未得到及时的动力化压缩,随着固定时间的延长遮挡作用更趋明显,不利于骨折愈合,将导致骨折愈合的延迟或不愈合。
适宜的应力环境促进骨折愈合的观点已得到证实[9]。
髓内钉动力化后,由于肌肉收缩和负重,骨折端相互靠紧,钉头或钉尾可向远或近侧滑动。
根据Wolff 定律:压应力能改变间质细胞的活性和电化学环境,使间质细胞的潜在成骨能力被激活;加压还能改善细胞功能,增加局部血供,增强成骨细胞的活性。
临床研究发现,由静力固定改为动力固定,可增加骨折端的应力刺激,减少骨折端应力遮挡效应,促进后期骨痂塑型。
早期骨折端的直接接触可缓解骨折带来的不适;骨折端的接触使得骨痂组织只需跨越更短的距离和更小的区域,就可以使骨折端产生更加坚强的内、外骨痂。
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在创伤性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摘要:目的:分析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技术在四肢长管状骨创伤骨折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0年3月长沙市第四医院收治的86例四肢长管状骨创伤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各43例。
参照组患者运用交锁髓内钉固定术,研究组患者运用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术技术,将两组患者治疗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各相关指标进行对比,分析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技术在四肢长管状骨创伤骨折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结果:研究组治疗优良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参照组,但骨折愈合时间早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四肢长管状骨创伤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实践中运用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技术效果显著,可增强患者治疗效果的基础上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因而临床上可当将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技术广泛应用于四肢长管状骨创伤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实践中。
关键词: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技术;四肢长管状骨创伤;骨折;肢体功能四肢骨折是临床上极为常见的骨折类型,且近几年四肢骨折患者的数量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四肢长管状骨创伤骨折是一种因强大外力而导致的骨折,且该类骨折患者通常会伴有脏器损伤、休克等症状[1-2]。
四肢长管状骨创伤骨折患者若未得到及时治疗,轻则导致患者骨折不愈合,重则导致患者残疾。
因此,临床上针对四肢长管状骨创伤骨折患者秉持的原则是尽早治疗,降低疾病危害性。
手术是现阶段治疗四肢长管状骨创伤骨折最主要的方式,通过手术治疗,患者能够尽早实现骨折愈合,维护身体健康。
本研究选取2019年6月-2020年3月长沙市第四医院收治的86例四肢长管状骨创伤骨折患者,对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技术在四肢长管状骨创伤骨折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全面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0年3月长沙市第四医院收治的86例四肢长管状骨创伤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各43例。
交锁髓内钉固定术后适时动力化促进股骨干骨折愈合的临床研究
交锁髓内钉固定术后适时动力化促进股骨干骨折愈合的临床研究摘要】目的:探讨交锁髓内钉固定术后适时动力化能否促进股骨干骨折愈合。
方法:回顾本院于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87例采用交锁髓内钉闭合复位固定治疗的股骨干骨折的患者,分为动力化组(32例)和未动力化组(55例),随访时间10~36个月,从三方面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愈合平均时间、手术后VAS评分对比及40周后两组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动力化组与未动力化组骨性愈合时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动力化组延迟愈合3例,愈合平均时间12.28±2.16月;未进行动力化组,延迟愈合14例,愈合平均时间15.62±4.22月(P<0.01);骨折愈合后,未动力化组疼痛率要明显高于动力化组;动力化组功能恢复情况均优于未动力化组。
结论:交锁髓内钉固定术后适时动力化,可减少延迟愈合的发生,有利于骨折侧患肢的功能恢复。
【关键词】股骨干骨折;交锁髓内钉;动力化【中图分类号】R6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6-0217-02交锁髓内钉固定术的临床应用使股骨干骨折骨不连的发生率降低到1%左右[1],但延迟愈合仍难以完全避免。
近年来的观点[2]认为静力锁定改为动力固定,骨折端的微动和加压可促进骨痂生长,加速骨折愈合。
然而对动力化的时机尚未形成共识。
有研究中心主张带锁髓内钉静力固定8~12周后应常规采取动力化。
下面将本组87个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交锁髓内钉固定术后适时动力化能否促进股骨干骨折愈合。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对象:收集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本院股骨干骨折病例中采用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的临床资料完整的病例,共87例。
分为动力化组(32例)和未动力化组(55例)。
(具体分组情况见表1)。
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患者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样,治疗时机的对比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力化组为术后12周左右常规由静力锁定改为动力化固定。
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治疗对下肢骨折患者的影响
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治疗对下肢骨折患者的影响【摘要】:目的: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治疗对下肢骨折患者的影响。
方法:本次研究从本院2020年1月-2022年1月收入的下肢骨折患者中随机抽取126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了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
对照组接受交锁髓内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早期动力化治疗,对比治疗结果。
结果:对比良优率:观察组良优率为100.00%,对照组良优率为93.65%,指标对比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对比不良反应:观察组不良反应2例(3.17%),对照组不良反应11例(17.46%),指标对比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交锁髓内钉治疗方式可以改善下肢骨折患者病症,为了巩固疗效临床可以联合早期动力化治疗,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且良优率较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治疗;下肢骨折患者;影响下肢骨折是临床最为常见的骨折疾病,交锁髓内钉是临床应对下肢骨折疾病的常见方式,患者治疗后病症改善但是康复时间较长,后期也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
为了帮助患者改善自身病症,临床建议患者接受治疗的同时联合早期动力化治疗,尽快促进患者康复,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1]。
现针对收入的患者予以早期动力化治疗研究,相关内容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从本院2020年1月-2022年1月收入的下肢骨折患者中随机抽取126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了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
观察组63例,男性17例,年龄为37.0岁-75.0岁,平均年龄为(54.12±1.97)岁,女性46例,年龄为37.8岁-75.0岁,平均年龄为(56.23±1.13)岁。
对照组63例,男性15例,年龄为35.3岁-71.1岁,平均年龄为(52.64±2.29)岁,女性48例,年龄为37.6岁-75.9岁,平均年龄为(57.68±2.80)岁。
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对胫骨骨折愈合的促进作用
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对胫骨骨折愈合的促进作用骨折是一种常见的创伤,胫骨骨折是其中的一种。
传统的治疗方法是采用开放性复位并固定骨折,但由于手术损伤大、并发症多等缺点,使得近年来动力化内固定手术逐渐成为治疗胫骨骨折的首选方法。
而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治疗胫骨骨折的优点体现在手术创伤小,创伤愈合快,骨折稳定性好等方面。
1. 动力化内固定的优势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是一种内固定的手术方式,其最大的优势在于其稳定性良好,可以更好地保持骨折端的对位。
而在传统的复位传统固定手术中,由于骨折端的稳定性差,往往需要长时间的固定才能确保骨折愈合。
因此,相比较而言,动力化内固定手术可以更快地恢复运动功能,降低手术后的并发症风险。
在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中,外部的力量可以促进骨折端的移位,从而刺激骨折间接愈合。
在传统的复位传统固定手术中,由于创口长时间处于固定状态,使得骨折端的愈合主要依赖于骨痂的形成。
但是,这种愈合方式比较缓慢,恢复时间较长。
3. 早期动力化的适应症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适用于单纯性胫骨干骨折或骨干内骨髓肿瘤的手术治疗。
对于合并有骨皮质断裂、多发骨折或皮下组织严重损伤的患者,还需要配合其他手术治疗方法。
4. 总体思路在手术后的康复期,可以进行一些恰当的骨折部位的功能锻炼,如主动活动踝关节,以及行走等功能恢复运动。
同时,可以采取一些物理治疗方法,如超声波、热敷等,以促进骨折的愈合,缩短康复期。
综上所述,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对胫骨骨折愈合确实有促进作用。
但在实际治疗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治疗方案的选择,如手术时机、手术方式、康复护理等,以科学有效地促进患者的康复。
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治疗在下肢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治疗在下肢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摘要】目的:观察下肢骨折患者中应用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治疗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取下肢胫骨骨折患者共计80例,采取抽签法分配,分析组利用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治疗,参比组采取交锁髓内钉治疗,对比患者术后康复指标。
结果:分析组住院时间、临床愈合时间、下床活动时间、骨性愈合时间均短于参比组,有统计学对比意义(P<0.05)。
结论: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治疗应用在下肢胫骨骨折患者中可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使患者术后康复速度提高。
【关键词】交锁髓内钉;下肢骨折;早期;动力化治疗下肢骨折为现阶段临床骨科常见疾病,其在骨折性疾病占比为20%,一般为外力暴击、挤压伤而引发的骨折。
下肢骨折一般包含股骨骨折、胫骨骨折、腓骨骨折、踝骨骨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下肢活动能力会造成影响,其中下肢骨折的治疗一般采取复位固定术进行治疗,常见的为交锁髓内钉固定术,此固定方式具备局部软组织剥离少、创伤小的特点,整体固定效果理想。
但其中交锁髓内钉固定术的并发症发生率相对偏高,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偏长,会影响其术后患者活动功能,对此手术临床应用推广造成限制。
因此,交锁髓内钉固定术治疗基础上为患者利用相应辅助干预措施,能够使下肢骨折患者手术治疗效果提高。
早期动力化治疗为骨科临床常见的辅助治疗措施,其中应用在骨折术后康复当中有利于促进骨折愈合以及肢体活动功能恢复,降低并发症。
本次对于下肢骨折患者采取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治疗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当中下肢胫骨骨折患者中选取80例,选取时间段为2022.1-2023.4入组。
纳入标准:患者符合下肢胫骨骨折诊断标准,无手术禁忌症者;排除标准:合并精神障碍及器官功能异常者。
采取抽签法分成参比组、分析组。
分析组40例:男患者入组18例、女患者入组22例,年龄区间20-65岁,平均38.31±0.34岁,参比组40例:男患者19例、女患者21例,年龄区间21-64岁,平均38.41±0.27岁,分析对比患者资料,两组为P>0.05,则可对比。
髓内钉动力化在促进长骨愈合中的应用与争议
髓内钉动力化在促进长骨愈合中的应用与争议作者:闫旭、梅炯来源: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20,22(08)髓内钉动力化是一种在髓内钉内固定一段时间后去除髓内钉一端的锁定螺钉,使得骨折断端获得直接接触并产生压力的治疗方法[1]。
临床研究证明,髓内钉动力化可以促进骨折愈合[2,3],在临床上是一种治疗胫骨、股骨延迟愈合及骨不连的一种有效手段[4,5,6,7]。
与此同时,这项技术存在一定的手术失败率及短缩畸形、旋转畸形等并发症的风险[8]。
随着近年来研究的不断深入,对髓内钉动力化影响骨愈合的作用机制及髓内钉动力化的实施时机、并发症等具有争议性的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这有助于骨科医师更好地运用这项技术治疗胫骨、股骨骨不连,同时也有助于理解生物力学因素在骨折愈合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髓内钉动力化影响骨折愈合的机制骨折愈合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需要成骨细胞、细胞因子和生物力学因素在时间和空间上密切配合[9],生物力学因素在骨折愈合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10]。
髓内钉动力化可以增加骨折部位的微动和负荷,改善骨折部位的生物力学环境[11,12,13,14]。
研究表明,髓内钉动力化后可观测到骨折间隙减小、骨折区域血管化增强、骨痂生成增多及骨痂硬度增加等变化[15,16,17,18],骨折愈合情况得到改善。
髓内钉动力化促进骨折愈合作用的发挥可能与多种细胞因子的表达、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s)的定向分化及骨折区域细胞摄氧水平改变等机制相关。
Veno等[19]建立小鼠骨折模型,采用2种不同强度的内固定方法,低强度组允许骨折断端间发生微动。
结果显示,低固定强度组内源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ibroblast growth factor,FGF-2)生成量较多,表明不同力学环境下生长因子表达情况不同,导致了愈合过程的差异。
国内一项研究发现,骨折断端间的微动可以促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等细胞因子的表达[20]。
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对胫骨骨折愈合的促进作用
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对胫骨骨折愈合的促进作用
交锁髓内钉是一种用于治疗胫骨骨折的手术方法,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对胫骨骨折愈合的促进作用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交锁髓内钉的作用机制、早期动力化对胫骨骨折愈合的影响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介绍和分析。
1. 交锁髓内钉的作用机制
交锁髓内钉是一种在手术中将钉子穿过髓腔内并锁定骨折端以固定骨折的装置。
它主要通过稳定骨折端,减少移位和再次断裂的风险来促进骨折的愈合。
而其动力化则是指在术后通过外部装置施加适当的力量,以促进骨折愈合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 早期动力化对胫骨骨折愈合的影响
早期动力化是指在手术后尽快进行功能锻炼并施加适当的力量刺激骨折端,以提高骨折愈合的速度和质量。
研究表明,动力化的早期功能锻炼对胫骨骨折的愈合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适当的力量刺激可以促进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加速骨折愈合过程。
早期功能锻炼可以增加骨折端的血液供应,提高骨折愈合的环境。
早期动力化还可以降低患肢的肌肉和关节的僵硬程度,减少肢体功能的损失。
早期动力化对胫骨骨折的愈合具有重要的意义。
3. 临床应用
在临床实践中,早期的动力化治疗往往是结合手术和康复治疗的综合治疗方案。
手术通过交锁髓内钉的方式固定骨折,而术后早期的动力化治疗则是为了加速骨折的愈合。
目前,动力化治疗主要应用于胫骨骨折患者中,尤其是开放性胫骨骨折和伴有严重软组织损伤的患者。
在一些复杂性胫骨骨折中,早期动力化治疗也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探讨交锁髓内钉动力化对骨折愈合的影响
探讨交锁髓内钉动力化对骨折愈合的影响摘要:目的:初步探讨交锁髓内钉动力化对骨折愈合的影响。
方法:总结了101例采用交锁髓内钉治疗下肢长管状骨骨折的患者,对其中的30例有延迟愈合倾向的行动力化固定,观察术后骨折愈合情况,并定期随访。
结果:30例患者中,除1例外,其余患者均在动力化固定后12周左右骨折愈合。
结论:交锁髓内钉是治疗下肢长骨骨折的一种理想方法,其中对部分有延迟愈合倾向的病例行适时的动力化,对于减少骨折不愈合具有尤为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骨折内固定交锁髓内钉应力遮挡动力化交锁髓内钉诞生后,因其具有可控制骨干旋转、短缩、成角,患者可早期负重、进行关节功能锻炼及肌肉康复训练等优点,已成为下肢长骨骨折治疗的首选。
髓内钉固定后的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曾一度被认为是罕见的临床并发症,然而,随着交锁髓内钉使用的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骨科医生需要面对这一问题了。
我科收集20XX年1月~20XX年5月下肢交锁髓内钉固定术101例,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对在本院20XX年1月~20XX年5月间,行下肢骨干骨折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的患者进行随访。
共随访101例患者,随访时间5~23个月,平均11个月。
其中:男78例,女23例;年龄18~87岁,平均岁;单侧胫腓骨干骨折36例,单侧股骨干骨折63例,双侧胫腓骨及双侧股骨干骨折各1例;术前住院0~14天,平均天。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硬腰联合麻醉,采取闭合复位或有限切开复位的方法行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手术尽量解剖复位并保护骨膜。
术后第2天拔除引流管后开始患肢肌肉舒缩功能锻炼,术后4~8周逐步下地负重活动,定期摄片复查,6~12周出现延迟愈合征象的患者(无明显骨痂生长、骨折间隙增宽、断端部分骨吸收等),根据骨折情况去除一侧锁钉予以动力化固定。
术后每隔4周拍片,根据骨痂出现及骨皮质连续的时间,评定骨折愈合情况。
2 结果101例患者中,71例于术后6~12周左右骨折出现早期愈合。
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不愈合延迟愈合的疗效
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不愈合延迟愈合的疗效股骨干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通常需要经过适当的治疗来加速愈合。
有些股骨干骨折患者可能会出现不愈合或延迟愈合的情况,这给患者的康复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在这种情况下,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的疗效。
股骨干骨折是指股骨干部位发生的骨折,通常由于高能闭合性或开放性损伤引起。
股骨是人体最大的长骨,对身体的支持和运动功能至关重要。
股骨干骨折的治疗十分重要。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外固定和内固定手术,但在一些情况下,不愈合或延迟愈合仍然会发生。
不愈合是指骨折在6个月内未成功愈合,而延迟愈合是指骨折在3-6个月内未成功愈合。
不愈合或延迟愈合可能会导致患者的疼痛、功能障碍和生活质量下降,严重者可能需要进行再次手术。
寻找一种可以有效治疗股骨干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的方法对患者来说至关重要。
带锁髓内钉是一种在骨折治疗中广泛应用的内固定装置。
它通过将钉子沿骨干髓腔放置,然后在髓腔内加压,以加速愈合。
带锁髓内钉的优势在于其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较小的创伤,可以减少手术时间和术后并发症。
一项对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的研究发现,带锁髓内钉治疗组的不愈合率明显低于传统治疗组,其中带锁髓内钉治疗组的不愈合率仅为4.7%,而传统治疗组的不愈合率为12.5%。
另一项针对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延迟愈合的研究发现,带锁髓内钉治疗组的愈合时间明显缩短,骨折愈合率明显提高。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带锁髓内钉可以有效治疗股骨干骨折的不愈合和延迟愈合,为患者提供了更好的治疗选择。
除了上述研究外,还有一些临床实践表明,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的疗效非常显著。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们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带锁髓内钉进行治疗,然后通过严格的术后管理和康复训练,加速愈合过程。
通过这种方式,许多不愈合或延迟愈合的股骨干骨折患者都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下肢髓内钉动力化?
下肢髓内钉动力化?带锁髓内钉治疗长管状骨骨折已逐渐被公认为是一种标准的治疗方案,其生物力学原理是通过管状骨中轴线固定,最大限度地克服了应力遮挡作用,其为弹性固定,骨折治愈率高,且避免了应用钢板出现的应力遮挡而导致内固定失败的情况发生。
1骨折髓内钉术后不愈合交锁髓内钉已成为治疗股骨和胫骨骨干骨折的标准方法,报告的愈合率从90%到100%不等。
然而,有些骨折会导致延迟愈合和不愈合。
稳定性不足、血供不足、感染是不愈合的主要原因,其中动力化是一种简单且经济有效促进骨愈合的的方法,需要从髓内钉中取出近端或远端静态锁定螺钉,以减少骨折间隙并增加压缩力(11)。
2动力化时间动力化时机是影响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过早和过晚动力化均会对骨折愈合产生不利影响。
但目前动力化的最佳时机尚未确定。
闫旭等人人为对于胫骨与股骨骨折或骨不连,在初次髓内钉内固定术后第10~24周行髓内钉动力化效果较好(8)。
vaugh等人(7)提人指出可以把CDR(骨痂直径和骨干直径的比值)作为预测动力化效果的指标,这一数据可以通过在正、侧位X线片上分别测量骨痂厚度和骨干直径获得。
vaugh等术前测量 CDR>1.17时骨延迟愈合或骨不连动力化后有效率为93%,而CDR≤1.17时骨不连或骨延迟愈合动力化后的有效率仅为20%。
3动力化能促进骨愈合?动力化可增加骨折部位的接触面积,改善骨形成,并改善负重力的传递。
与植骨、更换髓内钉和加压钢板相比,该手术易于使用和成本低。
关于髓内动力化促进骨折愈合疗效的研究报道了不同的结果,一些作者发现动力化有效,另一些作者报道成功率低,骨折缩短不可接受。
以往的治疗成功率从19%到82%不等(1、2、3、4、5、6)。
Josh Vaughn等人指出髓内钉动力化是促进股骨和胫骨干延迟愈合和不愈合的有效方法,他对54%的患者有效,动力化骨折失败的危险因素包括病理性骨折、开放性骨折、萎缩性延迟愈合或不愈合(7)。
常规动力化治疗对于骨折愈合是不必要的,会增加下肢短缩的风险,尤其是在螺旋形和长斜性骨折中。
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对胫骨骨折愈合的促进作用
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对胫骨骨折愈合的促进作用交锁髓内钉是一种常用的骨折内固定器械,被广泛应用于胫骨骨折的治疗。
在早期动力化技术的引入下,交锁髓内钉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动力化的内固定系统对胫骨骨折愈合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本文将从交锁髓内钉的定义、早期动力化技术的介绍、以及早期动力化对胫骨骨折愈合的促进作用进行探讨。
一、交锁髓内钉的定义交锁髓内钉是一种通过骨折部位插入钉子,通过锁定支撑骨折断端,达到加强供血,控制骨折部位滑移,促进愈合的内固定系统。
它由直径合适的进钉槽的开口钢管组成,通常用在胫骨骨折的手术治疗中,能够提供有效的内固定,降低骨折断端之间的滑移,同时减少了骨折愈合时间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交锁髓内钉的种类主要有通用型交锁髓内钉和专用型交锁髓内钉。
通用型交锁髓内钉具有强大的抗弯强度和抗扭强度,能够用于各种不同类型的骨折。
而专用型交锁髓内钉则根据骨折的部位和类型设计而成,使用更为方便快捷,并且更适合于特定部位的骨折治疗。
二、早期动力化技术的介绍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早期动力化技术成为了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的重要手段。
早期动力化技术通过在术后的早期阶段给予患者合理的活动及负荷刺激,来加速骨折愈合过程。
该技术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康复时间,也能有效促进骨折的愈合。
在早期动力化技术下,交锁髓内钉的内固定系统能够通过智能化的力学原理和控制系统,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动态调整固定力度,使骨折断端得到更好的支撑和稳定。
在不断的负荷刺激下,可以加速骨折愈合,促进骨折愈合的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三、早期动力化对胫骨骨折愈合的促进作用1. 提高愈合速度早期动力化技术在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中能够提供持续的负荷刺激,通过适当的活动和负荷,促进骨折断端的愈合,加速愈合速度。
研究表明,早期动力化技术与传统的非动力化技术相比,能够使骨折愈合时间缩短,从而减少患者的痛苦和康复时间。
2. 减少并发症早期动力化技术能够通过合理的负荷刺激,促进骨折愈合的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不愈合延迟愈合的疗效
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不愈合延迟愈合的疗效股骨干骨折是指股骨干部位发生骨折,常见于中老年人群中。
一般情况下,股骨干骨折治疗效果良好,但有部分患者出现不愈合或延迟愈合的情况。
对于这类患者,带锁髓内钉治疗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带锁髓内钉治疗是通过将髓内钉插入股骨干骨折部位,使其充当内固定器的作用,帮助骨折部位稳定,促进骨折的愈合。
相比传统的外固定器和钢板固定方法,带锁髓内钉治疗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股骨干骨折的治疗领域。
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不愈合延迟愈合的疗效经过多项研究证实具有良好的效果。
带锁髓内钉可以提供更稳定的内固定,避免髓内滑动造成的骨折不稳定,从而促进骨折的愈合。
带锁髓内钉具有较强的支撑力,可以对骨折部位进行压缩,有助于骨组织的愈合。
带锁髓内钉还可以帮助恢复肌肉的功能,减少骨折部位受压,进一步促进骨折的愈合。
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不愈合延迟愈合的疗效也存在一定局限性。
治疗效果与骨折的类型和程度有关。
对于严重类型的骨折,如开放性骨折、多发性骨折等,带锁髓内钉治疗效果可能不理想。
术后的骨折部位抗压能力不足,容易导致骨折部位再次发生断裂,从而影响治疗效果。
术后患者需要进行一定的康复训练以恢复肌肉功能和关节活动,提高治疗效果。
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不愈合延迟愈合的疗效是较好的。
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评估,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健康状况、骨折的类型和程度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术后患者需要积极配合康复训练,加强骨折部位的功能锻炼,提高骨折的愈合率,从而尽早恢复正常生活。
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对胫骨骨折愈合的促进作用
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对胫骨骨折愈合的促进作用交锁髓内钉术是一种常用的治疗胫骨骨折的手术方法,其早期动力化对胫骨骨折愈合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本文将探讨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在胫骨骨折愈合中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并通过相关研究和临床案例进行分析,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一、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的作用机制1. 促进骨折愈合交锁髓内钉术采用内固定的方式,通过骨折部位的钻孔和内固定钉的固定,实现对骨折部位的稳定固定。
早期动力化则是通过外部装置施加适当的力量,使骨折端产生微小的振动和位移,从而刺激骨折愈合。
动力化模式的施加可促进新生骨形成和骨组织的重塑,加速愈合时间。
2. 促进骨折部位血液循环动力化施加适当的力量可以促进骨折部位的微循环,增加骨折部位的血液供应。
血液循环的改善可带来更多的氧和营养物质到达骨折部位,有利于愈合过程中所需的细胞代谢和废物清除。
3. 减少骨折周围肌肉和软组织的损伤传统的刚性固定方法可能会引起骨折周围的软组织受压和缺血,造成肌肉和软组织的损伤。
而动力化的施加则可以减轻刚性固定对软组织的压力,有利于保护周围组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1. 临床研究证据支持许多临床研究已经证实了早期动力化对胫骨骨折愈合的促进作用。
一项发表在《中国骨科杂志》上的研究发现,采用动力化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缩短,骨折愈合率明显提高。
而且术后并发症和功能恢复情况也有所改善。
2. 临床应用案例分析在实际的临床应用中,也有很多医生选择采用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治疗胫骨骨折。
比如一名患者因交通事故导致胫骨骨折,经过手术植入交锁髓内钉后,通过早期动力化治疗,骨折愈合时间缩短了近一半,术后康复效果显著。
三、注意事项和进一步研究方向虽然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对胫骨骨折愈合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需注意一些事项。
动力化施加的力量和频率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骨折类型来进行调整,以避免对患者产生不良影响。
骨折愈合的促进作用尚需更多的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研究来验证,并探索更合适的动力化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交锁髓内钉动力化对骨折愈合的影响
摘要:目的:初步探讨交锁髓内钉动力化对骨折愈合的影响。
方法:总结了101例采用交锁髓内钉治疗下肢长管状骨骨折的患者,对其中的30例有延迟愈合倾向的行动力化固定,观察术后骨折愈合情况,并定期随访。
结果:30例患者中,除1例外,其余患者均在动力化固定后12周左右骨折愈合。
结论:交锁髓内钉是治疗下肢长骨骨折的一种理想方法,其中对部分有延迟愈合倾向的病例行适时的动力化,对于减少骨折不愈合具有尤为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骨折内固定交锁髓内钉应力遮挡动力化
交锁髓内钉诞生后,因其具有可控制骨干旋转、短缩、成角,患者可早期负重、进行关节功能锻炼及肌肉康复训练等优点,已成为下肢长骨骨折治疗的首选。
髓内钉固定后的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曾一度被认为是罕见的临床并发症,然而,随着交锁髓内钉使用的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骨科医生需要面对这一问题了。
我科收集20XX年1月~20XX年5月下肢交锁髓内钉固定术101例,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对在本院20XX年1月~20XX年5月间,行下肢骨干骨折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的患者进行随访。
共随访101例患者,随访时间5~23个月,平均11个月。
其中:男78例,女23例;年龄18~87岁,平均岁;单侧胫腓骨干骨折36例,单侧股骨干骨折63例,双侧胫腓骨及双侧股骨干骨折各1例;术前住院0~14天,平均天。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硬腰联合麻醉,采取闭合复位或有限切开复位的方法行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手术尽量解剖复位并保护骨膜。
术后第2天拔除引流管后开始患肢肌肉舒缩功能锻炼,术后4~8周逐步下地负重活动,定期摄片复查,6~12周出现延迟愈合征象的患者(无明显骨痂生长、骨折间隙增宽、断端部分骨吸收等),根据骨折情况去除一侧锁钉予以动力化固定。
术后每隔4周拍片,根据骨痂出现及骨皮质连续的时间,评定骨折愈合情况。
2 结果
101例患者中,71例于术后6~12周左右骨折出现早期愈合。
29例于6~12周无明显骨痂生长、见骨折间隙有增宽、断端部分骨吸收,去除远离骨折线一侧锁钉,使静力型固定动力化,29例患者均于动力化后12周左右骨折处出现连续性骨痂(图1,2)。
另有1例患者未按要求定期随访,24周后摄片见骨折间隙增宽,断端间无连续性骨痂且密度增高,动力化后30周仍未见骨折愈合征象,
予更换髓内钉加植骨术后骨折愈合。
3 讨论
交锁髓内钉对骨折进行固定可较好地对抗与骨干长轴垂直的弯曲动力和剪切应力,能很好地对抗扭转应力和轴向负荷,是理想的内固定器材。
但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固定后骨折端缺乏压应力,轴向应力集中于两侧锁钉,会使锁钉之间骨干成为“废用”段,易造成断钉或骨折延迟愈合及骨不连。
动力化是将一侧的锁钉取出,变静力型固定为动力型固定。
根据wolf定律:加压能促使骨折愈合,压应力能改变间质细胞的电性和电化学环境,使间质细胞的成骨潜在能力被激活,加压的生物学效应还改善细胞功能,增加血供,增强成骨细胞活性。
动力化后断端有了适宜的应力环境,有利于骨折的愈合。
对于动力化的时间,研究者们的意见还不统一[6,7]。
过早,骨折端纤维骨痂还未开始生成,骨折还不稳定,这时动力化后断端间剪式应力过大,影响骨痂的形成而使骨痂外形曲度增大且钙化不良,甚至发生骨不连;过晚,断端间已出现间隙增宽,骨质硬化,这时动力化已不能发挥良好的效果。
本组1例患者,术后24周才随访,因时间过长,动力化后仍发生了骨不连,只能行2次手术治疗。
一般认为动力化在术后6~12周进行比较适宜。
稳定性骨折可较早,长螺旋型及粉碎型等不稳定骨折要适当延缓。
下肢长骨都是中段骨髓腔较细,向两端骨髓腔逐渐扩大。
取出锁钉应先取出远离骨折线的锁钉,使骨折线位于髓腔峡部与剩余锁钉之间,起到夹板样固定作用。
另外,取出一端锁钉后,由于肌肉的收缩和负重,骨折端会相互嵌紧,钉头钉尾可以滑动2 mm左右,粉碎性骨折滑动距离可能更长,如果钉头钉尾太靠近膝、踝关节,最好取出另一端的锁钉,以免主钉进入关节影响关节功能。
动力化后,骨折端稳定性下降,有移位可能,患肢负重应在保护下逐渐增加,尤其是长斜形或螺旋形骨折、粉碎性骨折、多段骨折,甚至要延长下地负重时间。
即使是术前已能正常负重,但因骨干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骨质疏松,也不宜立即正常负重。
需定期复查X线片,在未发现骨折端有明显移位情况下,循序渐进增加负重。
通过观察发现,静力型固定多数病人骨折可早期愈合,而当出现无明显骨痂生长、骨折间隙增宽、断端部分骨吸收等延迟愈合征象时,动力化固定具有显著的治疗意义。
在动力化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取出近端或远端的锁钉及手术的时间。
如能适时地应用动力化固定,一般均能避免骨不连、骨折不愈合的最终发生。
【参考文献】
高堂成,张春才,王家林,等.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动力化治疗下肢骨干骨折延
迟愈合[J].临床骨科杂志,20XX,6(4):314-316.
Pihlajamaki HK, Salminen ST, Bostman OM. The treatment of nonunions following intramedullary nailing of femoral shaft fractures[J]. J Orthop Trauma,20XX,16(6):4-402.
陈华,郭晓山,赵友明,等.带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术后骨不连的成因与治疗对策[J]. 中华创伤杂志,20XX,23(7):496-498.
Bong MR, Koval KJ, Egol KA. The history of intramedullary nailing[J]. Bull NYU Hosp Jt Dis,20XX,64(3-4):94-97.
Nomura S, Takano YT. Molecular events caused by stress in bone[J]. Matrix Biol, 20XX, 19(2):9l-96.
Basumallick MN, Bandopadhyay A. Effect of dynamization in open interlocking nailing of femoral fractures.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parative study of 50 cases with a 2-year foll
ow-up[J]. Acta Orthop Belg,20XX,68:42-48.
Tigani D, Fravisini M, Stagni C, et a1. Interlocking nail for femoral shaft fractures:is dynamization always necessary?[J]. Int
Orthop,20XX,29:101-104.
潘盍, 安智全, 曾炳芳. 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治疗胫骨干骨折[J].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XX,8(8): 734-736.
Richmond J, Colleran K, Borens O, et al. Nonunions of the distal tibia treated by reamed intramedullary nailing[J]. J Orthop
Trauma,20XX,18(9):603-610.
论文在线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