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国政法大学政治学理论考研王惠岩《政治学原理》终极笔记
《政治学原理》王惠岩考研笔记之欧阳家百创编
![《政治学原理》王惠岩考研笔记之欧阳家百创编](https://img.taocdn.com/s3/m/a5ed54fe915f804d2a16c100.png)
《政治学原理》王惠岩考研笔记欧阳家百(2021.03.07)第一章绪论政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特殊的历史现象。
产生于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冲突,是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通过建立以暴力为基础的国家政权,利用法律这种强制性的手段来调节利益分配,解决社会冲突的活动。
政治学是研究人类政治活动的规律性的一门科学。
任何一种政治学说,都是某些阶级的利益和意志的直接反映。
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意识形态色彩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体系的根本特征,在于它是建立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的基础之上的学说,它集中地反映了人类社会中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和要求。
第一节政治学研究对象政治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领域,是研究政治现象产生的原因、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古希腊:城邦,城市国家。
亚里士多德:国家的活动。
中国古代:主要是统治的意思。
古往今来主要分两种观点:(一)历史上剥削阶级思想家以及当代西方政治学者的解释。
(二)马克思主义的解释。
(一)对政治的解释共分五种:(1)道德观点,把政治等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
(2)法律现象,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
(3)争夺权力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
(4)“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
(5)围绕着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
(二)对政治的本质和含义归纳:(1)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2)实质:是阶级关系,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政治的基本特性。
(3)核心:是政治权力,政治权力的中心问题是国家。
(4)活动:是科学、艺术,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来研究它。
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提示了政治现象的范围,主要有两点:一是时间范围。
二是界定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的标准。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活动的核心是国家政权问题。
国家政治是所有阶级社会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是政治上层建筑的主体。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及其详解(国家的历史类型及其更替)【圣才出品】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及其详解(国家的历史类型及其更替)【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5224a40ceefdc8d376ee323e.png)
第三章国家的历史类型及其更替3.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国家的历史类型1.国家历史类型的含义国家的历史类型问题,是指国家的分类问题。
国家的分类应当以各种国家所具有的最本质的特点作为划分标准。
国家分类的目的,是为了说明人类历史上各个国家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从国家的外部特征上对国家进行分类的,没有揭示国家的本质,属于国家的非本质分类。
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历史类型的理论,从国家的本质出发,科学地阐明了国家的分类问题。
国家的历史类型,是指按国家本质对国家进行历史的分类,是对各式各样国家的具体形态的共性进行的分析和概括。
2.划分国家历史类型的基本标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从对国家的经济基础和阶级性质的分析出发,指明了划分国家历史类型的实质,同时提出了划分国家历史类型的基本标准,即社会经济基础和阶级实质。
自从阶级产生以来,人类社会先后经历了四种社会生产方式,即奴隶制生产方式、封建制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主义生产方式。
在这些生产力方式中占有主导地位的阶级分别是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因此,国家的历史类型相应地分别是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
前三种历史类型的国家,统称为剥削者类型的国家。
社会主义国家,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条件与精神条件的工具。
它与一切剥削者历史类型的国家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
二、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1.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规律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规律,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决定的。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社会制度的变革,包括国家历史类型的变革,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发生作用的结果。
但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由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历史传统、社会力量构成等方面的差异,国家历史类型更替规律的具体表现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及其详解(国际政治)【圣才出品】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及其详解(国际政治)【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375bce46ee06eff9aff8070b.png)
第十五章国际政治15.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国际政治的含义1.国际政治的基本含义国际政治是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和其他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的总和。
按照这一定义,国际政治的基本含义包括:(1)国际政治发生于国际社会的多个行为主体之间。
它首先和主要发生于国家这一行为主体之间。
在国际政治的发展过程中,它也发生于其他行为主体之间。
国际社会的行为主体,即国际社会中具有特定的利益和主张、参与国际社会活动的能力和稳定的组织形态的实体,它一般具有如下基本特征:①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具有特定的自身利益和利益要求,这些利益和利益要求,支配着其基本目标和价值取向,它们既是国际社会行为主体存在和活动的基础,也是国际政治关系得以形成的前提。
②国际社会行为主体一般都具有特定的、相对稳定的组织形式,这些组织的状态、相互关系构成及其行为和行为方式,构成了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基本内容。
③国际社会的行为主体具有多种具体形态,它们包括主权国家、国际组织、政党、政治团体、某些跨国公司以及代表不同组织的个人等等。
(2)国际政治的本质内容,是国际社会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
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在国际政治中具有根本性的地位和作用。
这种政治关系基本由三个层次的关系构成:①利益关系a.在国际政治中,利益是以不同的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作为基本存在单元的;b.这种利益关系是不同行为主体之间的全面利益联系;c.这种利益关系包含利益共同和差异及其利益矛盾两个方面。
②力量对比关系a.就其构成方面来看,包括诸行为主体的经济力量、军事力量、文化力量、意识形态力量和政治力量。
其中,经济力量是诸行为主体力量的基础。
b.在国际政治中,国家力量是国际政治诸行为主体力量中最重要的力量,即国家的综合国力。
它决定着国际政治关系的实际状况,支配着各国外交战略和策略的制定和实施,因而构成了国际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的基轴。
③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这些相互作用关系,主要表现为诸行为主体实行的对外政策、对外交往活动以及由此形成的国际政治行为主体的活动规则。
【思维导图】《政治学原理》(王惠岩):国家与民族:民族问题
![【思维导图】《政治学原理》(王惠岩):国家与民族:民族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bfbcc164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d9.png)
【思维导图】《政治学原理》(王惠岩):国家与民族:民族
问题
含义经,政,?等的?盾引发的问题社会历史范畴?族隔阂,歧视,纠纷,压迫,?争,运动等形式?然前提,客观原因?族差异阶级社会中的深刻根源冒充整个?族的代表侵略其他弱?的?族剥削制度产?根源?族压迫实质上是阶级压迫社会主义社会中仍然存在的原因各?族事实上的不平等
族问题历史遗留
社会政治发展总问题:社会?命与政权问题
阶级社会:?族压迫?族问题的解决受社会政治发展总问题的制约族问题是社会政治发展总问题的?部分事实上的不平等社会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奴?与封建社会
发展?产?
族独?,解放帝国主义:压迫弱??族
上升时期:推翻封建制度,?致
产,政治专制,割据状态
零散的,局部的,历史重复性
同世界?产阶级社会?命总问题?致
族情感,?族利益具有号召?,?动??族问题对于社会政治发展总问题的解决有重要作?国家与?族。
政治学原理全部总结(王惠岩高等教育出版社)
![政治学原理全部总结(王惠岩高等教育出版社)](https://img.taocdn.com/s3/m/cc29da20c850ad02de8041f6.png)
政治学原理全部总结政治学原理王惠岩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一.政治的含义1.政治的定义: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2.政治的实质和含义A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B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C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D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3.政治学的定义从一般意义上讲,政治学是研究人类社会政治现象的学科领域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以公共权力为中心的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和政治行为及其发展规律,都是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三.政治学的研究范围1.政治许基础理论2.中国政治3.比较政治。
对各国的政治制度进行比较研究,包括横向的现实比较研究和纵向的历史比较研究,以了解国外政治制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4.公共政策5.行政管理6.国际政治四.政治学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1.与经济学(P8-P9)2.与法学(P9-P10)第二节政治学的历史发展一.中国古代政治学与西方政治学的历史演变1.中国古代的政治学(略)2西方政治学的发展脉络(P11-P16)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形成和发展(P16-P18)第三节政治学的研究方法一.政治学的研究方法1.历史研究法。
从政治现象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目的是探讨政治活动和政治关系发展的规律性,并预测政治现象的发展趋势2.制度研究法。
就是从政治制度的形成与演变角度,来探求制度结构类型变化规律的方法。
3.比较研究法。
就是通过分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政治现象的相同点和相异点,来发现政治现象本质和规律的方法4.结构——功能研究法。
主要是试图通过剖析政治结构和政治功能来揭示政治系统运转的规律性。
二.学习和研究政治学的意义(略)第二章国家与阶级第一节国家的起源一.原始氏族公社制度1.氏族,是国家产生以前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形式。
王惠岩_政治学原理_第二版_笔记3-4
![王惠岩_政治学原理_第二版_笔记3-4](https://img.taocdn.com/s3/m/1ed2750bbb68a98271fefa2a.png)
第三章国家的历史类型及其更替本章知识点本章概述:研究国家的历史类型及其更替的客观规律,是政治学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
不同时期的非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家和法学家曾经从不同的角度对国家进行了分类,其共同特征是离开国家的阶级实质,仅从国家的外部特征上来界定国家的类型。
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历史类型及其更替的理论,从分析国家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以及代表这一经济基础的统治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入手,对国家的阶级本质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从而科学地阐明了国家的分类问题和国家的历史发展规律。
本章主要介绍国家历史类型的含义、基本划分标准,以及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规律和方式,并对作为国家历史类型之一的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的本质和特征进行了梳理。
第一节国家的历史类型本节概述:国家的历史类型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对于国家分类问题的科学阐释。
马克思主义按国家本质对国家进行的历史分类,是对各式各样国家的具体形态的共性进行的分析和概括,从而也指明了划分国家历史类型的基本标准。
知识点1: 非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对国家进行的分类系统地对国家进行分类,最早是从亚里士多德开始的。
他以掌握国家权力的人数多少和是否谋求人类幸福为目的这两个标准,把国家划分为三类——君主国(一人掌权)、贵族国(少数人掌权)、民主国(多数人掌权);以上三种国家如果以谋求私利为目的,则会蜕变为相应的变态国家——专制国家、寡头国家、暴民国家。
亚里士多德关于国家的分类对以后的西方学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此外,有的学者按照本国政府对于国家主权的掌握程度对国家进行分类,有的学者把地理环境作为划分国家类型的标准等。
这些分类的共同特点是,从国家的外部特征上对国家进行分类的,都没有揭示国家的本质和目的。
知识点2: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国家历史类型的含义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在本质上是在社会经济关系中占主导地位的阶级用以实现和维护自己的阶级统治的工具。
国家的历史类型,就是按国家本质对国家进行的历史分类,实质上是对建立在同一类型的社会经济基础上的、具有共同阶级本质一切国家的共性的概括。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国家机构)【圣才出品】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国家机构)【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c7daf3ffdaef5ef7ba0d3c90.png)
第七章国家机构7.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国家机构的概念和一般问题1.国家机构的含义(1)国家机构的含义国家机构是指组成国家机器的一切国家机关的总和,它包括全部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国家机关,是实现国家权力、执行国家职能、进行国家日常活动的组织。
(2)国家机构的特点国家机构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公共机构,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阶级性国家机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国家机构是一个国家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建立并掌握的,是为维护这个阶级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统治服务的。
②全社会性a.统治阶级总是以全社会的名义进行统治,国家机构的活动也总是以国家的名义进行;b.国家机构的活动涉及国家生活的各个领域;c.国家机构的全部费用由全社会来负担。
③整体性和系统性国家机构是统一的整体,是有机构成的组织体系。
组成国家机构的各个机关密切联系,它们明确分工,相互配合,形成领导和指挥的网络,是一个完整的组织系统和权力系统。
④强制性强制性是指国家机构的一切行动都必须以特殊的强制力为后盾。
统治阶级通过国家机构的活动普遍地约束全体社会成员,要求全体社会成员遵守根据统治阶级的需要所确立的各种社会规范。
2.国家机构的一般原理(1)国家机构的产生和发展①随着氏族社会的解体和国家的产生,国家机构产生了,最初的国家机构从氏族的议事会、军事首领和酋长演化而来;②随着阶级统治和国家管理的职能日趋复杂,国家机构的基本部门逐渐成型,国家机构也越来越复杂;③进入近代社会以后,随着生产的社会化和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国家机关之间的分工更加明细。
现代国家机构统一基础上的必要分工,保证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是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
(2)国家机构的基本构成国家机构是由各种国家机关组成的,国家机关是国家机构的组成部分。
国家元首和立法、行政、司法三个机关共同构成了国家机构的要素,三者缺一不可。
①国家元首任何国家都要设置一定的机关来代表国家,这就是国家元首。
政治学原理 政治学原理 王惠岩
![政治学原理 政治学原理 王惠岩](https://img.taocdn.com/s3/m/6d4bf9242f60ddccda38a027.png)
国家的本质:1.国家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组织,既不是从来就有,也不可能永远存在下去,只是一个历史现象。
2.国家的本质是阶级统治,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根据自己的意志建立了国家,并借助国家维护自己的根本利益 3.国家是被统治阶级控制并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特殊机器,是拥有一整套物质设施和相关制度的有机的整体。
国家的定义: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维护和实现自己的阶级利益所建立的一整套具有强制力的机构体系。
国家的特征:1国家是按地域原则管理其国民的 2 国家是维护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3国家是系统使用暴力的特殊机构 4 国家是拥有主权的独立政治实体国家职能的含义与分类:是指全部国家机器的基本职责和整体功能。
国家对内职能主要是对社会实行有效控制,以求得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国家对外职能主要是防止外敌入侵,保卫国家安全,加强国家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努力争取有利于自身安全和发展的国际环境。
对内对外职能的关系:1对内职能是对外职能的基础 2 对外职能是对内职能的延伸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分类标准:1国家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 2哪个阶级占据统治地位资本主义国家基本特征: 1 资本主义国家是在反封建反神权的斗争中建立起来的 2资本主义国家是建立在资本占有制基础上的政治上层建筑 3资本主义国家的实质是资产阶级专政 4 资本主义国家的出现是历史的进步自由资本主义国家:是指资本主义经济处于由竞争阶段的资产阶级国家。
主要特征:1经济上实行自由竞争和放任主义2 政治上实行三权分立和议会民主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是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垄断时期的资产阶级国家主要特征1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2权力重心从议会转向行政部门3政府积极干预国家经济生活4国家外部职能不断得到强化法西斯国家:是垄断资产阶级的政治军事寡头以集权主义、种族主义、扩张主义为理论依据而实行残暴统治和野蛮侵略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国家。
主要特征:宣扬国家至上,鼓吹领袖独裁;实行一党专政,取消议会民主;全面控制社会,实行白色恐怖;宣扬“种族优劣”,要求“生存空间”。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及其详解(国家与宗教)【圣才出品】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及其详解(国家与宗教)【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e70fbdd3551810a6f524863e.png)
第九章国家与宗教9.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宗教的本质及其与国家的关系1.宗教的起源与本质(1)宗教的起源宗教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的起源是基于两个客观的条件:①自然根源:原始社会中落后的生产力状况。
它反映了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情况下人们对自然现象的神秘感。
②社会根源:阶级社会中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它反映了人们对现实社会处境的无奈,以及对美好的“另一个世界”的向往。
宗教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它也有一个产生、发展及消亡的过程。
随着科学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与支配能力的不断提高,宗教产生和赖以存在的自然因素会不断减少。
随着剥削制度被消灭,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也会逐渐消失。
但宗教作为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它已内化为人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人们日常交往关系的形式。
所以,即便最初产生宗教的条件消失了,宗教本身也不会很快消失,它的消亡将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
(2)宗教的本质①从认识论上看,宗教是现实生活的虚幻的歪曲的反映。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人类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只不过是一种不真实的反映。
②从功能上看,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一方面,对彼岸世界的虚构行为本身既是一种自我安慰,又是一种抗议。
另一方面,宗教的安慰是空幻的,宗教的抗议是消极的。
(3)当今世界的主要宗教信仰各种宗教的总人数约占人口总数的80%。
由于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的教徒遍布世界各地,因而被公认为世界性宗教。
2.宗教的政治作用(1)宗教与阶级统治①宗教对阶级社会政治统治的积极作用a.在阶级社会中,有些宗教教义被转化为政治意识形态,从而直接为等级制度作论证,从客观上维护了阶级的政治统治。
b.即便是持平等主义教义的宗教对等级压迫也会采取容忍和迎合的态度。
c.宗教还以其他方式强化阶级社会的政治分层。
②宗教对阶级社会政治统治的消极作用宗教并不总是在维护着阶级统治,有时它也会成为底层民众进行政治反抗的手段。
宗教教义会成为人民反抗的宣传工具,宗教组织也会成为革命的组织形式。
政治学原理王惠岩教案
![政治学原理王惠岩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9b9db1b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92.png)
政治学原理王惠岩教案篇一:王惠岩《政治学原理》笔记整理王惠岩《政治学原理》笔记整理第一章绪论政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特殊的历史现象。
产生于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冲突,是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通过建立以暴力为基础的国家政权,利用法律这种强制性的手段来调节利益分配,解决社会冲突的活动。
政治学是研究人类政治活动的规律性的一门科学。
任何一种政治学说,都是某些阶级的利益和意志的直接反映。
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意识形态色彩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体系的根本特征,在于它是建立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的基础之上的学说,它集中地反映了人类社会中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和要求。
第一节政治学研究对象政治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领域,是研究政治现象产生的原因、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古希腊:城邦,城市国家。
亚里士多德:国家的活动。
中国古代:主要是统治的意思。
古往今来主要分两种观点:(一)历史上剥削阶级思想家以及当代西方政治学者的解释。
(二)马克思主义的解释。
(一)对政治的解释共分五种:(1)道德观点,把政治等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
(2)法律现象,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
(3)争夺权力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
(4)“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
(5)围绕着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
(二)对政治的本质和含义归纳:(1)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2)实质:是阶级关系,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政治的基本特性。
(3)核心:是政治权力,政治权力的中心问题是国家。
(4)活动:是科学、艺术,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来研究它。
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提示了政治现象的范围,主要有两点:一是时间范围。
二是界定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的标准。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活动的核心是国家政权问题。
王惠岩_政治学原理_第二版_笔记1-2
![王惠岩_政治学原理_第二版_笔记1-2](https://img.taocdn.com/s3/m/e6cbd21edaef5ef7ba0d3cc0.png)
王惠岩_政治学原理_第二版_笔记1-2第一章绪论本章知识点本章概述:政治是人类社会一种特殊的历史现象。
政治现象的基本内容,是围绕着争夺和掌握国家政权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
政治活动是有规律可循的,政治学就是研究人类政治活动规律性的一门科学。
但是,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政治理念和价值原则,因此,各种政治学说都是各个阶级特定阶级利益和意志的反映。
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学注定不同于一般的实证科学,而是一门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意识形态色彩的学科。
本章主要介绍学习政治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首先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
通过对于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各种关于政治的观点的比较分析,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什么是政治、什么是政治学作了系统的解释和说明,同时,对于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发展历程等内容也作了概括性的介绍。
第一节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本节概述:政治学是研究人类社会政治现象的科学,因此,要了解政治学的研究对象,首先应当明确什么是政治。
本节回答了什么是政治、政治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以及政治学与哲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的相互关系。
知识点1:中西历史上关于“政治”的基本观点我们现在所说的“政治”这个概念是从希腊语的“polis”一词演化而来的,其最初含义是指古希腊时代的“城邦”,即当时的“城市国家”。
在中西历史上,不同的思想家因其所处的阶级地位和历史条件的不同,对于“什么是政治”给出了不同的解释。
(1)用道德的观点解释政治,把政治等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
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在古代,政治学和伦理学是混在一起的。
各个思想家都用道德的观点解释政治,认为政治的最高目的,就是为了使人和社会达到最高的道德境界。
(2)认为政治是一种法律现象,将政治说成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政治的主要现象——国家是法律的产物,因为国家是为了制定法律和执行法律而设置的。
(3)将政治视为争夺权力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思想家马基雅维里,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第一次将政治与伦理分开,提出了政治是君主夺取国家政权和维护其统治的权术活动的观点。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笔记22页word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笔记22页word](https://img.taocdn.com/s3/m/1912726c14791711cc79177f.png)
政治学原理`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一.政治的含义1.政治的定义: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2.政治的实质和含义A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B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C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D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3.政治学的定义从一般意义上讲,政治学是研究人类社会政治现象的学科领域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以公共权力为中心的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和政治行为及其发展规律,都是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三.政治学的研究范围1.政治许基础理论2.中国政治3.比较政治。
对各国的政治制度进行比较研究,包括横向的现实比较研究和纵向的历史比较研究,以了解国外政治制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4.公共政策5.行政管理6.国际政治四.政治学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1.与经济学(P8-P9)2.与法学(P9-P10)第二节政治学的历史发展一.中国古代政治学与西方政治学的历史演变1.中国古代的政治学(略)2西方政治学的发展脉络(P11-P16)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形成和发展(P16-P18)第三节政治学的研究方法一.政治学的研究方法1.历史研究法。
从政治现象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目的是探讨政治活动和政治关系发展的规律性,并预测政治现象的发展趋势2.制度研究法。
就是从政治制度的形成与演变角度,来探求制度结构类型变化规律的方法。
3.比较研究法。
就是通过分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政治现象的相同点和相异点,来发现政治现象本质和规律的方法4.结构——功能研究法。
主要是试图通过剖析政治结构和政治功能来揭示政治系统运转的规律性。
二.学习和研究政治学的意义(略)第二章国家与阶级第一节国家的起源一.原始氏族公社制度1.氏族,是国家产生以前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形式。
特点:a氏族内部禁止通婚;b氏族制度的组织机构——议事会,是一切成年男女平等表达意见的民主集会;c氏族成员有相互帮助相互保护的义务。
王惠岩_政治学原理笔记
![王惠岩_政治学原理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8c1504062af90242a895e542.png)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笔记王惠岩政治学原理笔记第一章绪论1、剥削阶级思想家关于政治的解释(1)用道德的观点解释政治,把政治等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
代表人物:我国古代的孔子、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2)认为政治是一种法律现象,将政治说成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
代表人物:凯尔逊(3)将政治视为争夺权利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
代表人物:我国古代的韩非子、意大利思想家马基雅维里。
(4)将政治看作是“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物的活动。
代表人物:我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5)把政治解释为围绕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是一种实现“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活动。
代表人物: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
2、马克思主义对于政治的论断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政治的论述,我们可以将政治的实质和含义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第二,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
第三,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利。
第四,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3、政治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4、中国古代政治学儒学的主要典籍是《论语》和《孟子》,它的政治原则为:“礼治”“德治”和“王道”。
法家的代表作《韩非子》,主张“法治”和“霸道”。
道家的代表作《老子》,主张“无为而治”。
5、西方政治学1西方政治学最早发端于古希腊社会,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是古希腊时代最为著名的思想家,他在其代表作《理想国》中,提出并论证了“神创等级论”、“正义国家论”的政治理想和主张,他所设想了《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是西方第一个试图将政治问题与伦理问题加以区别的思想家。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被公认为是西方政治学的真正开山之作,他本人也由此而成为西方政治学的奠基者。
2、中世纪是西欧社会的黑暗时代,当时的主题是人与上帝以及教会之间的关系,其主导思想是神学世界观。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及其详解(政治团体)【圣才出品】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及其详解(政治团体)【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a792fd9b551810a6f424860b.png)
第十一章政治团体1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政治团体的含义1.政治团体的定义政治团体是指那些区别于政党和国家机关,有组织地去参与政治过程和影响政府决策的社会利益群体。
代表特定集团的利益,是政治团体存在的基础;参与和影响政治过程,是它的主要任务;通过影响法律和政策的制定来实现集团利益,是政治团体的基本政治性质。
2.政治团体的特征(1)政治团体的社会基础是具有相对具体、集中、单一的利益和目标的人群。
共同的利益要求是政治团体形成的前提,政治团体将自己的单一、具体的团体利益和要求作为旗帜公之于众,其目的就是要实现本团体利益的最大化。
(2)政治团体建立的目的,是影响立法和政策的制定。
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是政治团体满足团体利益的重要手段,但其以政治途径来实现自己的利益,是以影响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为限度的,它并不以夺取或掌握政权作为自己行动的目标。
(3)作为一种非政府组织,政治团体属于社会团体的范畴。
政治团体通常的存在状态是社会性的,是名副其实的利益群体。
但当其参与和影响政治过程时,就作为政治组织存在了。
3.政治团体的地位和作用(1)政治团体是公民政治参与的工具。
(2)政治团体是政治社会化的一个新的有效的媒介。
(3)政治团体与政治统治、政治管理、政治稳定密切相关。
二、西方国家的压力集团1.定义在发达国家,压力集团是指那些在某些方面拥有共同利益或共同主张的人们,为了使政府维护其利益或实现其主张而组织起来对政府施加压力的集团。
2.特点(1)在法律形式上有较大的独立性;(2)在组织及活动方面独立于政党和国家政权机关;(3)通过直接和间接的院外活动影响国家政权机关的政策,以满足其比较单一的集团利益和要求;(4)由于集团组织规模的大小、组织及活动方式灵活多样,具体的集团满足自身利益的程度及对总体政治生活的影响各不相同。
3.产生的原因和背景(1)利益集团发展的过程①形成: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20年代是利益集团孕育和形成时期。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及其详解(1-5章)【圣才出品】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及其详解(1-5章)【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7dea53d4a0116c175f0e488f.png)
第一章绪论1.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政治学的研究对象1.政治的含义(1)关于政治解释的不同观点①用道德的观点解释政治,把政治等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
柏拉图所设计的“理想国”就是“公道或正义之国”,而“公道”乃是灵魂的至德。
公道既是个人的道德,也是国家的道德。
人类最高的生活就是公道或正义的生活,这是政治活动的最高目的。
②认为政治是一种法律现象,将政治说成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政治的主要现象——国家是法律的产物,因为国家是为了制定法律和执行法律而设置的。
③将政治视为争夺权力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
文艺复兴时期,马基雅维里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第一次将政治与伦理分开,提出了政治是君主夺取国家政权和维护其统治的权术活动的观点。
德意志帝国的首相俾斯麦也曾说过:“政治就是当政者运筹帷幄的活动。
”这也是把政治说成是当政者的统治艺术。
④将政治看作是“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
我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在阐述其民权主义时说:“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
有管理众人之事的力量,便是政权。
”⑤把政治解释为围绕着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是一种实现“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活动。
”20世纪50年代以来,盛行于西方特别是美国的政治概念,是将政治视为围绕政府决策所进行的各种社会活动。
例如:“政治是指选择公务员和促进政策的活动”“政治即政府制定政策的过程”等。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政治的实质和含义的论述①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结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②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③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④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综上综述,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2.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以对政治的理解而界定。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国家形式)【圣才出品】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国家形式)【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150b1f86998fcc22bcd10d90.png)
第六章国家形式6.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国家形式的含义及其基本内容1.国家形式的含义国家形式是统治阶级为实现本阶级的统治而组织国家的形式,是组织、管理和控制国家机器的制度和体制的总和。
2.国家形式的基本内容国家形式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从国家形式的具体内容上考察,它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1)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即政体,是中央(全国)政权的组织形式。
政体主要体现为国家最高统治权力的行使方式和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形式。
(2)国家的整合形式,即国家结构,主要是指国家的各个组成部分如何整合成为一个成其为国家的政治共同体,具体地表现为国家整体与部分(包括地域的、行政的、民族的,等等)之间的权力关系。
(3)国家机关权力的具体运作方式和具体制度,在中国的政治术语中,通常被统称为“政治体制”。
3.国体与政体的关系(1)国体决定政体,政体表现国体国体与政体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
内容决定形式又离不开形式,形式表现内容又不能脱离内容。
①内容决定形式,国体决定政体。
国体决定着一个国家由哪个阶级来统治,与政体相比,国体占首位。
政体必须服从国体的需要,在一定的国体下,政体的形式不是可以任意选择的。
②没有一定的形式,内容也就会变成虚幻的东西。
一定的国体要通过一定的政体形式来表现,如果没有适当的政体,统治者就无法组织和巩固自己的国家机器,无法体现和保持国家的性质。
(2)政体的复杂性和多样性①影响政体选择的多种因素a.国体的决定作用是根本性的,第一位的;b.政治力量对比的制约;c.一个国家的具体历史条件、文化传统和民族构成、民族习惯、民族心理以及国际环境等因素。
②政体的多样性国体决定政体,每一种国体都会有某种最适合的典型政体。
由于一国的政治力量对比和具体历史条件、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政体是多种多样的。
此外,相同性质的国家也可能选择不同的政体。
③政体选择的自主性国体相同,政体可能不同;国体不同,政体却可能相似。
王惠岩第二版_政治学原理核心笔记
![王惠岩第二版_政治学原理核心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2871c5a1d1f34693daef3eaf.png)
一、马克思主义对于政治的论断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政治的论述,我们可以将政治的实质和含义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强调经济对政治的决定作用,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根本特征)第二,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
第三,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利。
第四,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二、《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是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政治纲领。
它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并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原理做了系统阐述,其主要内容是:第一,《宣言》提出了国家是阶级组织的观点。
第二,明确提出了阶级斗争的核心是政权问题。
第三,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第四,强调指出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根本目的,无产阶级在政治上是要“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是实现真正的民主。
第五,系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的政党学说。
▲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1、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政治学研究还需要采取一些具体的研究方法。
其中比较常有的有:历史研究方法、制度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结构功能研究法。
2、学习和研究政治学的意义在于:①有助于增强公民意识,提高政治文化水平;②有助于借鉴和吸取外国政治的合理因素,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③有助于提高广大干部的管理才能,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和管理的民主化。
第一章国家与阶级一、氏族1、原始社会的主要特点是:第一,以血缘亲属关系为纽带联系社会成员是氏族制度的本质;第二,氏族是实行原始民主制的全体氏族成员的共同的管理组织,氏族制度的组织结构式议事会;第三,在氏族组织内部,所有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都有互相帮助和保护的义务;2、原始民主制的特征:第一,是原始社会氏族内部共同事务的管理体制,而不是国家形式;第二,是氏族全体成员享有的民主制度,而不是国家产生后的阶级民主制;第三,原始民主制中的权力是处于社会之中的,“自然发生的共同体的权力”而不是像国家权力那样成为独立的,站在社会之上的支配主体。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复习重点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268fec0b0740be1e650e9a9d.png)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第二版笔记第一节,政治学的研究对象1:中西历史上关于“政治”的基本观点在中西历史上,不同的思想家因其所处的阶级地位和历史条件的不同,对于“什么是政治”给出了不同的解释。
(1)用道德的观点解释政治,把政治等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
(2)认为政治是一种法律现象,将政治说成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
(3)将政治视为争夺权力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
(4)将政治看作是“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
(5)把政治解释为围绕着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是一种实现“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活动。
”2:马克思主义对政治的理解。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对政治的理解包含以下一些要点:第一,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第二,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任务是指导并服务于全社会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其核心是不断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问题。
第三,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
无论是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还是人民掌握政权的社会,政治关系的存在与解决,都是通过政治权力实现的。
政治权力的中心问题是国家。
它是关系全部政治的主要的和根本的问题。
第四,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有规律可循的。
3: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的定义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4:政治学的研究对象范围我们认为,以公共权力为中心的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和政治行为及其发展规律,都是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范围归纳为六个方面(1)政治学基础理论(包括政治思想史)。
(2)中国政治。
(3)比较政治。
(4)公共政策。
(5)行政管理。
(6)国际政治。
政治学的历史发展1、行为主义政治学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现代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2、行为主义政治学认为传统政治学所使用的制度研究方法和法律研究方法,只能研究政治现象的表面,而无法研究实际政治现象中的各种心里和文化因素,只有通过研究政治行为才可能触及影响和导致产生政治现象的真正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师指导】2-8月份是专业课复习黄金时间,因为在复习过程遇到不懂的难题可以尽早地寻求帮助得到解决。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只有早准备才能在最后时刻不会因为时间不够而手忙脚乱。
对于跨专业来说,时间安排上更是应当尽早。
复习的尺度上,主要是将参考书精读2-3遍,速度不宜太快,否则会有遗漏,一般每天弄懂2-3个问题为宜。
由于这段时间很关键,大家完全可以而且应当把专业问题都吃透。
事实上,并非所有的知识点都能够作为考试内容,但是重点则会不厌其烦地在不同年份的真题中变换着面孔出现。
所以,大家在精读的时候就需要把这些能够成为考察点的东西挖掘出来,整理成问答的形式。
限于篇幅,不再赘述,以上仅供大家参考,不当之处,敬请指正,更多备考方法、策略、规划请到我们的官网查询,必能满足你的期待。
政治学原理王惠岩第十一章政治团体本章概述:在现代政治生活中,除了阶级、阶层、政府和政党以外,政治团体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政治存在形式。
本章研究了政治团体相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从规范的意义上阐述了政治团体的定义、特征、地位与作用;同时,本章还试图运用阶级与历史的分析方法,站在现代政治文明与政治价值层面,分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体系中的压力集团等诸多问题;更为重要的是,本章还集中阐述了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团体的性质、特征、地位、作用和发展,并用中国政治发展实践进程中的经验性材料予以论证和说明。
对政治团体进行系统研究,对于清晰地理解现代政治的结构和政治过程,特别是对于综合理解政党问题、民主问题和政治发展问题,拓展学习者的学术视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政治团体的含义本节概述:本节从一般规范理论意义上,研究了政治团体的定义、特征、地位与作用。
对政治团体进行规范的理论陈述,其意义就在于它可以为我们对现实政治生活进行政治分析提供一种理论支点。
知识点1:政治团体的定义政治团体就是那些区别于政党和国家机关,有组织地去参与政治过程和影响政府决策的社会利益群体。
代表特定集团的利益,是政治团体存在的基础;参与和影响政治过程,是它的主要任务;通过影响法律和政策的制定来实现集团利益,是政治团体的基本政治性质。
知识点2:政治团体的特征第一,共同的利益要求是政治团体形成的基础与前提,政治团体以实现单一、具体的团体利益和要求作为其政治行动的目标。
第二,政治团体建立的目的,是影响立法和公共政策的制定,而非夺取或掌握政权。
第三,政治团体是一种非政府组织,属于社会团体的范畴。
但当它参与和影响公共政策过程的时候,便是作为政治组织而存在的。
知识点3:政治团体的地位与作用第一,政治团体是公民政治参与的工具。
在现代社会的政治活动中,政治社团是公民进行利益表达和综合的一种主要形式。
公民可以随时随地就本团体所关心的问题向有关的权力机关和权力者施加压力和影响,以促成于己有利的政策的出台,以防止于己不利的政策的产生,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利益。
公民通过有组织的方式表达和实现自己利益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政治参与的过程。
第二,政治团体是政治社会化的一个新的有效媒介。
公民通过参加政治团体的组织和活动,了解其所生活于其中的政治制度的结构与过程、了解主要的政治家的思想和政策倾向、了解社会上的其他团体和有关的个人的政治态度和主张等等。
第三,政治团体与政治统治、政治管理、政治稳定密切相关。
团体政治不仅是参政形式、意见表达和综合方式,也是公民政治社会化的媒介,最终还是一种统治和管理,一种利益关系、阶级关系。
在特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阶层、集团会利用包括政治团体在内的一切可以利用的形式来实现自己的统治,进行政治管理,实现政治稳定。
第二节西方国家的压力集团本节概述:本节集中分析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体系中的压力集团问题,具体而言,包括压力集团产生的原因和背景、利益集团院外活动的策略与方式、集团政治与现代西方政治的发展。
知识点1:压力集团产生的原因和背景压力集团形成于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20年代,发展于上个世纪中叶,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一些非赢利性的利益集团的大规模涌现,压力集团获得了新的发展。
集团政治得以产生与发展,其原因包括:第一,世纪转折时期的社会变化是利益集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社会背景。
在转型社会中,人们赖以生存的旧的社会组织已经解体,但新的社会组织还没有建立起来。
社会要维系和发展下去,就必须提供新的组织形式,即所谓“社会重组”,这就形成了利益集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社会背景。
第二,社会政治结构的变化也从一个特定的角度说明了利益集团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利益集团的出现是权力制约的需要。
国家权力的膨胀需要一种社会性的制约。
利益集团作为“居间职业团体”,其实质是一种平衡日益扩张的国家权力的社会性因素。
知识点2:压力集团的院外活动本书认为,利益集团的活动方式分为直接院外活动和间接院外活动两大基本类别。
第一,直接院外活动。
直接院外活动是指利益集团或其代表——院外活动分子,在与制定公共政策的机关(包括立法、行政、司法、独立机构等)和个人(包括这些机关的决策者和工作人员)的直接接触中影响具体的公共政策的制定的活动。
直接院外活动包括如下五种方式:(1)社交性接触和游说。
(2)提供信息和情报。
这是以一种很巧妙的方式将集团的利益和要求传达给决策者的方式。
现代政府的决策量大而涉及面广,决策者几乎是不可能具备足够的知识和资料来处理他们所面对的所有问题,利益集团往往将与自己利益攸关的问题的情况进行充分调查、了解并系统地进行整理,想方设法将有关资料及时传达给有关的决策者,影响政府的决策。
(3)出席听证会。
很多决策机构在一项政策的酝酿阶段都会举行公开的公众听证会。
利益团体的成员经常为支持或反对国会正在审议的法律议案而到国会作证。
(4)参加政府组织的各种顾问委员会和相关的协商组织。
(5)通过司法诉讼寻求利益的满足。
根据“权力分立与制衡”的原则,司法系统具有重要的政治功能,它们的很多判决具有明显的政治性质。
因而集团有时可以通过影响法院的判决来表达自己的要求。
第二,间接院外活动。
间接院外活动是指集团通过一定的中介,如选民和大众传媒来影响政治过程。
间接院外活动包括如下四种方式:(1)参与选举活动。
集团本身可以支持或反对某个候选人,破坏自己所反对的候选人的竞选,从而影响选举结果。
通过参与选举,集团实际上事先进行了“感情”投资,为以后的直接院外活动做了先期准备。
(2)利用新闻媒介影响公众舆论。
在选举活动中,集团就大量使用媒体做广告来影响公众的态度,以形成对有关的立法议案的公众舆论,或形成公众舆论对某一项重要人士任命的倾向等等,以此达到最终影响公共政策的目的。
(3)基层动员(grass roots lobbying)。
这是一种比较新的院外活动方式,主要是指集团影响选区选民,利用选民来影响代表本选区的议员,以最终达到影响立法的目的。
这可以通过传媒、邮政、电信、大量发送邮件等方式来实现。
或者是动员其成员给议员或总统写信、打电话。
(4)抗议示威活动。
集团的特殊要求和利益通过其他方式不能得到满足时,还有最后的办法,就是示威、游行、罢工之类的所谓的非暴力不合作方式。
知识点3:集团政治与现代西方政治的发展集团政治的出现,对现代西方政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集团政治改变了政治决策的基本机制。
在传统的代议民主制下,比较典型的政治决策机制是:相互竞争的政党在选举过程中发表本党的竞选纲领,表达各党的政策趋向,获得选民票数最多的政党成为执政党,通过国家机关的规范化的程序将其政策纲领化为具体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政策。
其中,公民是通过政党的组织来参与或组织政府的活动,由政府代表公民来行使政治权力。
公民是通过政党间接地同政府发生联系,这是一种比较典型的间接民主模式。
同时,参与政策过程的基本角色乃是政党和国家机关,政党组织通过他们在议会里的代表提出政策建议,然后由相关的机关做出具有法律效力的决定,公民则很少直接参与政策的制定。
然而,利益集团的出现,使现代资本主义民主政治机制发生了比较重大的变化。
公民一方面通过参与选举表达自己的政治要求,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过程,同时也通过压力集团政治途径直接地参与政策过程,影响政府的政策制定。
当然,公民也通过政党而对政府的组成发挥作用,这是一种间接地影响政策制定的方式。
第二,集团政治表现为一种公民政治参与的扩展与深化。
在传统的代议民主制时期,普通公民的政治参与是间断的、有限的,主要形式就是定期地参加选举投票。
而到了当代,普通公民的政治参与已经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其重要体现之一就是普通公民通过利益集团及其院外活动的形式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
第三,集团政治客观上成为一种新的权力制约机制。
集团政治是传统的西方民主政治权力制约机制的补充和发展。
在传统的代议民主政治之下,权力的分立和制衡原则主要体现为不同的国家机关之间权力和责任的相互制约和平衡。
20世纪以来,传统的主要以国家机关之间的相互制约和平衡的权力制约机制已远远不能满足资本主义政治的内在要求,而集团政治的出现恰恰填补了这个空白。
利益集团通过对政治决策的直接参与,客观上制约和平衡了扩张了的国家权力。
第三节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团体本节概述:本节阐述了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团体的性质、特征、地位、作用和发展,对于理解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的本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知识点1: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团体的性质和特征性质:在社会主义国家里,政治团体不是完全独立于政党和国家政权机关之外的利益群体,从法律形式上说,它们是群众团体,从其地位、作用看,它又具有很强的政治性质。
因此,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团体的组织和活动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政治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团体具有如下三个基本特征:第一,具有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
第二,具有比较统一、规范的组织结构形式。
第三,不同政治团体之间存在着利益差别和不一致,但这种差别和不一致是建立在其整体利益一致的基础之上。
知识点2: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团体的地位与作用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团体具有如下五个方面的作用:第一,意见表达功能。
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团体不是“压力集团”,但它们都不同程度地代表着一部分社会生活中的具体利益和特定方面的人民群众,通过向党和政府积极地表达和反映它们所代表的某一部分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意见。
政治团体在政府过程中承担了一部分意见表达甚至意见综合的职能。
第二,组织功能。
政治团体是群众组织,通过它把分散的个体群众组织起来,为当家作主的人民群众参政议政提供了组织渠道,为党和政府实施对社会的管理提供了方便的组织形式。
第三,参政功能。
在中国,政治团体的参政功能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政治团体可以推选自己的代表参加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其二,参与行政部门的决策。
其三,政治团体参与政治协商组织及其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