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_艺术的故事读书心得五篇
艺术读书笔记

艺术读书笔记篇一:《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看完了《艺术的故事》,再回过头看书名和内容简介,不由觉得“故事”真的是再适合不过的形容了。
它概述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当今的实验艺术的发展历程,但是相比于说它讲述了一段关于艺术的历史,更多的是在叙述艺术和艺术家们的故事。
每一个作品都是一个艺术家讲述的一个故事,书中有一半都是图片,作者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将这些故事用大众的语言娓娓道来。
所以从书中,我们不只看到了艺术的发展历程,也看到了各个时代的艺术家们的生平故事。
作者给了这些艺术家们新鲜的血肉,而非人物介绍中如“巴勃罗·毕加索(1881年~1973年),立体画派创始人”这样冰冷的文字。
艺术家是鲜活的,他们存在于不同的时代地域、不同的文化背景,作为普通人类思考着关于自己与世界的事,他们把自己的思想成果酿造成艺术作品,所以这些艺术作品也是鲜活的,是艺术家们的一部分。
对于艺术的含义,贡布里希认为艺术在不同时代和地区的定义不同,而“艺术”这一概念则是武断地用一个思维框架来套所有艺术家的所有出品。
贡布里希认为,仅仅由于一幅画让他想起了童年而喜欢它,没有任何问题。
没有错误的“喜欢”,只有错误的“不喜欢”。
错误的不喜欢指的是任由偏见蒙蔽自己,丧失了欣赏艺术作品的机会。
在序中贡布里希说道,“实际上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
”而在书中他又说道,“实际上根本没有艺术其物。
只有艺术家,他们是男男女女,具有绝佳的天资,善于平衡形状和色彩以达到‘合适’的效果;更难得的是,他们是具有正直性格的人,绝不肯在半途止步,时刻准备放弃所有省事的效果,放弃所有表面上的成功,去经历诚实的工作的辛劳和痛苦。
我们相信永远都会有艺术家诞生。
” 那么艺术家又是什么?书中提到,“所谓的艺术家,从前是用有色土在洞窟的石壁上大略画个野牛形状,现在则是购买颜料,为招贴板设计广告画。
”这两个例子冰山一角,并不能全面的概括一个艺术家的真正定义。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艺术的故事读后感读完一本书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艺术的故事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篇1《艺术的故事》内容概要:《艺术的故事》是有关艺术的书籍中最著名、最流行的著作之一。
它概括地叙述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当今的实验艺术的发展历程,以阐明艺术史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历史,每一件作品在这历史中都既回顾过去又导向未来”……《艺术的故事》读后感,来自卓越亚马逊网友:这本书的内容非常好啊!的确不愧是全球三大艺术史之一埃要是我没有把书捧在手上读之前,我是的确觉得这本书贵的。
事实上,之所以冒险买下来了,原因有:1、全世界公认的好版本一定有它的道理;2、是行家的用心翻译:20年、10年之前分别出版过不同的2版,第一次491页,第二次688页,翻译者至少用心翻译过2次。
现在再时隔10年重新出版,最起码也可以做些很好的翻译订正;3、有限的几个购买者的豆瓣网上评论是一致的:好书!说到法文原版书,我是连个字母也不认识,当然只有买个国内的翻译版了。
但说实话,在还没有上手看过前,买这本如此贵的书还是有点冒险,但肯定不是价格原因:首先,看内容,1999年三联版和现在的一样;不同的是,以前是定价228元/精装,现在是280元/平装——去掉精、平之比较,简单的价格比是280/228=122.8%,绝对增长了22.8%,10年时间,按照年复利增长率1.9%计算的。
其次,孔夫子网站曾经有人N年前一直挂300元求购新16版三联版而不得。
当然,更加直观的是简单地看印张价格:43个印张的价格,卓越给出网购190.4元——4.43元/印张(含彩印),大家可以和自己手头同期引进艺术类书籍比较一下就知道了。
所以可以简单得出的结论是:光是简单地看印张价格,至少没有吃很大的亏埃但买书不是只看印张价格的,关键是内容。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在繁忙的高中学习生活中,能够静下心来阅读一本关于艺术的书籍,对我来说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当我翻开《艺术的故事》这本书时,仿佛进入了一个色彩斑斓、情感丰富的世界。
这本书不仅让我对艺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还让我对人类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有了全新的认识。
作为一名高中生,我深感这本书不仅是一部艺术史,更是一部关于人类智慧和情感的史诗。
《艺术的故事》以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引领我穿越了从史前洞穴壁画到现代抽象艺术的广阔时空。
作者E.H.贡布里希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笔触,将艺术的发展脉络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从最早的原始艺术,到古希腊罗马的雕塑和建筑,再到中世纪的宗教艺术,直至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派、现代主义等各个时期的艺术流派,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社会背景。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最为感动的是艺术对于人类情感的深刻表达。
无论是古希腊雕塑中对人体美的极致追求,还是中世纪宗教艺术中对信仰的虔诚表达,亦或是现代艺术中对个性与自由的张扬,艺术始终是人类情感的载体。
它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人类内心最深处的情感和思想传递给后人。
在欣赏这些艺术作品时,我仿佛能够穿越时空,与艺术家们进行心灵的对话,感受到他们创作时的激情和挣扎。
除了情感的表达,艺术还体现了人类对于美的无尽追求。
从史前洞穴壁画中简单的线条和色彩,到文艺复兴时期大师们对光影和透视的精湛运用,再到现代艺术中对形式和材料的创新尝试,艺术始终在不断地探索美的边界。
这种对美的追求不仅推动了艺术的发展,也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在阅读这本书时,我深刻感受到了艺术对于人类精神世界的重要影响。
此外,《艺术的故事》还让我对艺术的历史和社会背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每一个时期的艺术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紧密相连。
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与当时的社会变革和人文主义思想的兴起密不可分。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

《艺术的故事》:一部跨越千年的艺术之旅
《艺术的故事》是一部引人入胜的艺术史著作,作者E.H.贡布里希爵士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我们呈现了一部跨越千年的艺术发展历程。
这本书不仅涵盖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20世纪前半叶的试验艺术,还涉及了绘画、雕塑、建筑等多个艺术领域,让我们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也能深入了解艺术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
贡布里希爵士以简明的语言,阐述了艺术发展的脉络和演变过程,让我对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他也通过对比不同艺术流派和风格的特点,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艺术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此外,《艺术的故事》还让我对艺术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在书中,我看到了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作品,如古埃及的壁画、希腊的雕塑、中世纪的教堂建筑等。
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艺术家们的才华和创造力,也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
除了艺术作品的欣赏,这本书还让我对艺术史的研究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贡布里希爵士在书中不仅介绍了艺术史的基本概念和术语,还通过实例分析,让我们了解了如何运用艺术史的研究方法来解读艺术作品和历史背景。
总的来说,《艺术的故事》是一部值得一读的艺术史著作。
它不仅让我们欣赏到了千年来的艺术珍品,也让我们对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我相信,这本书对于任何一个对艺术感兴趣的人来说,都将是一次难忘的艺术之旅。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通用5篇)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艺术的故事读后感(通用5篇)艺术的故事读后感1接触《艺术的故事》这本书是挺意外的,因为研究生考试开始选的学校参考书目就有这本书。
看之前总觉得像在应付考试,细读下来却对这本书有了些许敬意。
《艺术的故事》是贡布里希爵士编著的,书中概括地叙述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20世纪前半叶的实验艺术发展历程。
里面的内容很多,绘画、雕塑、建筑均有所涉及。
倘若是其它艺术史类的著作,六七百页厚的书籍细看下来多少是需要些勇气的。
还好本书通俗易懂,简明晓畅的语言就能表达严肃的题目。
在这里若让我概述一下每一个章节多少显得有些不合实际。
因此,我更愿意来总结一下诸如“透视的发现和在绘画中的应用”这样一个小的脉络。
“透视”这个词在我们看来并不陌生。
甚至我们第一天学习美术画个正方体老师们就会给我们讲透视。
可能在今天的人看来,利用透视营造真实的空间显得那么司空见惯,可在这些东西刚被发现时当时的人们该是多么惊愕啊!《艺术的故事》这本书在3、6、10、12、13章中涉及到过透视问题。
我大概有这样一个脉络,透视的发现和发展经过了4个阶段。
一,短缩法的发现和运用透视在没有被明确的提出之前被称为短缩法。
最初发现短缩法是在比公元前500年稍早一些的一个希腊花瓶上。
画的是辞行出征的战士,右脚仍然是继承了古埃及的“保险”画法,但是左脚已经是经过透视短缩了。
我们看到5个脚趾好像一排五个小圆圈。
也许这么小的一个发现不值得我们这么兴奋,但实际上这意味着古老的艺术已经死亡而被埋葬了。
后来的希腊化时期和拜占庭时期的画中也出现过短缩法。
当时的艺术家是把远处的东西画的很小,近处的东西画的很大。
可是远处的物体有规律的缩小这条法则在古典文化时期还没有被采用。
二、短缩法再次被重视乔托所画的《“信德”的拟人形象》中,我们看到了手臂的短缩法,脸部和颈部的明暗造型,流动的衣褶中深深的阴影。
像这样的东西已经有1000多年之久完全不画了。
乔托重新发现了在平面上造成深度错觉的艺术。
《艺术的故事》 读后感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艺术的故事》是一本由E.H. 加德纳撰写的艺术史专题读物。
这部读物由十几章构成,从古希腊艺术开始,一路讲述到现代艺术,是一本概述性的艺术史著作。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艺术的历史和发展是如此的丰富和多元。
这本书的内容囊括了古代希腊和罗马艺术、中世纪基督教艺术、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巴洛克艺术、印象派和现代艺术等艺术形态,让我第一次深刻地认识到,艺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极大的变革性和多样性。
作者以陈述事实和解说艺术形态为主,深入浅出地讲解艺术界的著名人物和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品。
在阅读这些章节的时候,让我更好地理解了古希腊和罗马与基督教文化之间的联系,更好地了解了文艺复兴时期大师们对人体比例和透视的追求,更好的认识到了一些现代派艺术家对与现代社会联系的追求。
除了描述历史事件和艺术形态外,作者从另一个角度观察了艺术的发展,也就是艺术家和市场之间的关系。
这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艺术难以仅仅从艺术本身去看待,追求财富和利益也是一部分人的追求。
作者在此处给读者呈现了一幅大画家张爱德华布莱尔的生活照,向我们展示了布莱尔的作品怎样被市场价值所左右。
这样一个细节让我产生了思考,艺术被认为是无价之宝,是否失去了初衷还需艺术家们和消费者们来思考。
不可否认的是,这本书的内容较为繁琐且长,但作者能够将艺术史的发展讲述得浅显易懂。
读完这本书,我对艺术的观念发生了转变。
纵观历史,每一个时代都有独特的风格和风格的变革,这反映了时代的文化、政治、经济背景,也表明了艺术家和时代的共同发展。
同时,艺术也承载了人们的信仰、情感、价值观念等。
因此,我开始尝试用更开放的心态去看待艺术,去感知艺术里所蕴含的丰富内容。
总之,《艺术的故事》是一本值得读者好好品味的艺术史专著。
它不仅给我们带来艺术历史上的知识,更开拓了我们对于艺术的认知和思考。
我相信,这本书的阅读不仅仅是一个知识性的积累,更是能够提升我们审美能力和对美好事物追求的热情。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是一本关于艺术历史的经典著作,它以通俗易懂且引人入胜的方式,为我们展现了从史前原始民族的洞窟绘画到现代社会的实验艺术的漫长艺术发展历程。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仿佛跟随作者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艺术之旅。
书中开篇就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实际上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
”这一观点打破了我们对于艺术那种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固有认知,让我们意识到艺术是由一个个具体的、鲜活的艺术家所创造的,而他们的创作都离不开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
书中对古代埃及艺术的描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埃及艺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遵循着严格的程式和规范,比如人物形象的表现方式总是侧面的头部、正面的眼睛和身体。
这种看似刻板的表现形式并非是埃及艺术家缺乏创造力,而是因为在当时的宗教和社会观念中,艺术的主要目的是永恒地记录和象征,而非追求真实的视觉感受。
这种对永恒和秩序的追求,反映了古埃及社会高度稳定和宗教信仰的强大影响力。
希腊艺术则是另一个令人瞩目的篇章。
希腊艺术家们开始关注人体的自然美和比例,他们努力通过艺术来表现真实而完美的人体形态。
希腊雕塑中的人物形象优美、比例协调,展现出了高度的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结合。
这种对人体美的崇尚和对艺术技巧的精益求精,为后来西方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世纪的艺术往往与宗教紧密相连。
教堂中的彩色玻璃窗、壁画和雕塑,都是为了向不识字的民众传达宗教教义和神圣的故事。
这些艺术作品充满了象征和寓意,色彩鲜艳而庄重,虽然在表现手法上可能不如后来的艺术那么写实,但它们所蕴含的精神力量和对信仰的虔诚表达却令人动容。
文艺复兴时期是艺术史上的一个辉煌阶段。
艺术家们重新发现了古希腊罗马的艺术成就,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大师的作品展现出了对人体解剖、透视和光影的精确把握,以及对人性和美的深刻理解。
这个时期的艺术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思想的解放和人文精神的兴起。
艺术的故事读书感想读书笔记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艺术的故事》是我至今读过的最贵最厚的书。
标价280元(折后买的,忘了多少),厚达690页。
因为一点都不轻便,所以趴在床上和正襟危坐看的时候居多。
看其他纸质书的时候,觉得自己对它拥有绝对主权,所以,乱划乱折,全都漫不经心。
这本书,竟然令我史无前例地轻拿轻放,铅笔轻描淡写。
它的装帧和叙述的语言激发了我这只汪的母性,觉得我的小孩应该像大英博物馆的馆长尼尔麦格雷戈一样在十五岁的时候仿佛得了一幅伟大国度的地图一样早早读到它。
(捂脸跑走)。
不是为了超前地建立智识上的优越,而是,人生若是八千万次体验构成的,仅仅“会看”这件事,会令人独立于自己的命运。
你从触目所及的一切物象中收获的纯真体验带来的幸福,足够以物喜,不以己悲。
作者贡布里希就是专为教会我们“会看”这件事上绝佳的向导。
从史前原始社会的古老壁画到后现代主义风格的画作,他从风格传承上一一作了解析。
绝无令任何没有艺术史常识的普通读者望而生畏的学术大词,都是清新生动的审美感受直抵人心。
更重要的是他补足的知识背景,使我们对在无知情形下的事物重新焕发出真挚的理解,对时空上遥远的人类有一种难以言喻的亲缘感。
比如,法国拉斯科岩洞深处的动物壁画,是出于狩猎者奇特的想法,“原始狩猎者认为,只要他们画个猎物----大概再用他们的长矛或石斧痛打一番,真正的野兽也就会俯首就擒。
”作者为岩画的这一用途的猜想提供了确凿的证据,证明原始人一种看似古怪混沌却与我们今人惊人相似的观念。
“原始人对什么是实物,什么是图画往往不清楚。
有一次,一位欧洲艺术家在非洲的乡村画了一些牛的素描,当地居民很难过的说:“如果你把它们随身带走,我们靠什么过日子呢?”这听起来,似乎非常幼稚,可是我们没有这种思维遗迹吗?比如,巫蛊之术中刺杀布偶报复人的心机,书信往来中见字如面的情感,这些很深的心机与很深的情感里都会取消实物与象征物之间界限吧。
作者讲述的方式,使我们对原本以为呆板笨拙的东西中看出了别样的风采。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第一篇:艺术的故事读后感艺术的故事读后感-----被一本书一下拉近了和艺术的距离拿着书的时候一惊,比我想象中厚很多。
这个本书,能让我们细细的品味世界艺术的发展以及作品所给我们带来的故事。
虽然这本书是西方人写的,亚洲部分略少,不过,至少贡布里希的作品还是非常的有价值的,让我进入已艺术的世界,一起品味艺术的故事。
该书被誉为“艺术史中的圣经”,算是一部经典著作了。
对于非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只有看过才能理解这本书“是艺术史中的圣经”地位的由来。
喜欢贡布里希的叙事方式..比教科书来的有趣多了。
把它放在床头每晚多两页就像小时候大人给你讲故事一样。
这本书不同于我曾学习的什么“十二五”高等教育计划用书,那完全是一本由枯燥的历史堆砌起来的书,读起来难免觉得口燥舌干,而且唯物史观立场鲜明,对于一些艺术品的评价也是基于民族精神,历史意义等层面,这种看待艺术的方式正是贡布里希所厌恶的,但是相信教材毕竟是教材,他要考虑到“标准答案”的拟定。
读完《艺术的故事》前言已经有“三观全毁”的惊艳感受了,才知道面对一件艺术品我们应该去寻找什么,感受什么,应该摒弃什么,或许你能从一副画中看到另一个世界,但这个世界也许只存在于自己一个人的心里。
本书概括地叙述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当今的实验艺术的发展历程,以阐明艺术史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历史,每一件作品在这历史中都既回顾过去又导向未来。
这里的图片中很多我看过真迹,而且那些难得一见的艺术珍品在现场看因为角度的问题很难能完整的欣赏,而书中的图是完整的,值得我们去拜读。
读过这本书之后我至少有一个收获,就是即便是个非艺术生,也可以在任何场合与任何人公开谈艺术了。
在大学期间读了这本书,感对觉眼界和思想有一定的开阔程度,当可以购买时,就毫不犹得买了一本,也算完成自己的心愿。
按历史时间来讲述所有你能想到的有关艺术的故事,雕刻、绘画、建筑等等,我个人觉得这本书很适合每天都读,一辈子都可以拿来翻翻,里面对艺术的观点客观而且很有深度。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篇一:《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看完了《艺术的故事》,再回过头看书名和内容简介,不由觉得“故事”真的是再适合不过的形容了。
它概述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当今的实验艺术的发展历程,但是相比于说它讲述了一段关于艺术的历史,更多的是在叙述艺术和艺术家们的故事。
对于艺术的含义,贡布里希认为艺术在不同时代和地区的定义不同,而“艺术”这一概念则是武断地用一个思维框架来套所有艺术家的所有出品。
贡布里希认为,仅仅由于一幅画让他想起了童年而喜欢它,没有任何问题。
没有错误的“喜欢”,只有错误的“不喜欢”。
错误的不喜欢指的是任由偏见蒙蔽自己,丧失了欣赏艺术作品的机会。
在序中贡布里希说道,“实际上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
”而在书中他又说道,“实际上根本没有艺术其物。
只有艺术家,他们是男男女女,具有绝佳的天资,善于平衡形状和色彩以达到‘合适’的效果;更难得的是,他们是具有正直性格的人,绝不肯在半途止步,时刻准备放弃所有省事的效果,放弃所有表面上的成功,去经历诚实的工作的辛劳和痛苦。
我们相信永远都会有艺术家诞生。
” 那么艺术家又是什么?书中提到,“所谓的艺术家,从前是用有色土在洞窟的石壁上大略画个野牛形状,现在则是购买颜料,为招贴板设计广告画。
”这两个例子冰山一角,并不能全面的概括一个艺术家的真正定义。
但这样的说法,也说明贡布里希对艺术并不持有崇敬而疏远的态度,他认为艺术家是亲近的,艺术也是可以亲近的。
他对艺术家们的创作是这么说的,“艺术家和批评家过去和现在都对科学的威力和声望深有印象,由此不仅产生了信奉实验的正常思想,也产生了不那么正常的思想,信奉一切看起来难解的东西。
”而在如何欣赏艺术方面,贡布里希也作了详述:既然艺术是一种美,那么欣赏艺术,就不应该着重于“艺术学”或者“艺术史”所关注的东西,而应该去欣赏一种美,从艺术作品中寻求共鸣。
按照作者的说法,艺术家们创造他们的作品的时候,最看重的是如何做到“合适”,而这个“合适”在欣赏的时候,也是最应该看重的。
艺术作文之艺术类书籍读书笔记

艺术类书籍读书笔记【篇一:《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看完了《艺术的故事》,再回过头看书名和内容简介,不由觉得“故事”真的是再适合不过的形容了。
它概述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当今的实验艺术的发展历程,但是相比于说它讲述了一段关于艺术的历史,更多的是在叙述艺术和艺术家们的故事。
对于艺术的含义,贡布里希认为艺术在不同时代和地区的定义不同,而“艺术”这一概念则是武断地用一个思维框架来套所有艺术家的所有出品。
贡布里希认为,仅仅由于一幅画让他想起了童年而喜欢它,没有任何问题。
没有错误的“喜欢”,只有错误的“不喜欢”。
错误的不喜欢指的是任由偏见蒙蔽自己,丧失了欣赏艺术作品的机会。
在序中贡布里希说道,“实际上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
”而在书中他又说道,“实际上根本没有艺术其物。
只有艺术家,他们是男男女女,具有绝佳的天资,善于平衡形状和色彩以达到‘合适’的效果;更难得的是,他们是具有正直性格的人,绝不肯在半途止步,时刻准备放弃所有省事的效果,放弃所有表面上的成功,去经历诚实的工作的辛劳和痛苦。
我们相信永远都会有艺术家诞生。
” 那么艺术家又是什么?书中提到,“所谓的艺术家,从前是用有色土在洞窟的石壁上大略画个野牛形状,现在则是购买颜料,为招贴板设计广告画。
”这两个例子冰山一角,并不能全面的概括一个艺术家的真正定义。
但这样的说法,也说明贡布里希对艺术并不持有崇敬而疏远的态度,他认为艺术家是亲近的,艺术也是可以亲近的。
他对艺术家们的创作是这么说的,“艺术家和批评家过去和现在都对科学的威力和声望深有印象,由此不仅产生了信奉实验的正常思想,也产生了不那么正常的思想,信奉一切看起来难解的东西。
”而在如何欣赏艺术方面,贡布里希也作了详述:既然艺术是一种美,那么欣赏艺术,就不应该着重于“艺术学”或者“艺术史”所关注的东西,而应该去欣赏一种美,从艺术作品中寻求共鸣。
按照作者的说法,艺术家们创造他们的作品的时候,最看重的是如何做到“合适”,而这个“合适”在欣赏的时候,也是最应该看重的。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是一本极具影响力的艺术史著作,它以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叙述,为我们展现了从史前时代到现代的艺术发展历程。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也有了许多感悟。
书中开篇就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实际上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
”这句话打破了我们对艺术的固有认知,让我开始思考艺术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在贡布里希看来,艺术不是一种抽象的存在,而是由一个个具体的艺术家通过他们的创作实践所塑造的。
每个艺术家都在特定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下,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世界的理解和感受。
在阅读史前艺术的部分时,我被那些古老而神秘的洞穴壁画所震撼。
那些简单而生动的线条和图案,是人类早期对周围世界的观察和记录。
尽管它们在技法上显得原始,但却充满了生命力和创造力。
这些作品让我意识到,艺术的起源并非出于纯粹的审美追求,而是与人类的生存和生活密切相关。
随着历史的发展,古埃及艺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古埃及艺术有着严格的规范和程式,其目的是为了永恒地保存法老和神灵的形象。
这种艺术形式强调秩序、对称和稳定,反映了古埃及社会高度的组织性和宗教信仰的重要性。
然而,也正是由于这种严格的规范,古埃及艺术在一定程度上显得有些刻板和缺乏变化。
古希腊艺术则是一个巨大的飞跃。
古希腊人追求完美的比例和和谐的形式,他们创造的雕塑作品如《米洛斯的维纳斯》和《掷铁饼者》至今仍然被视为艺术的典范。
古希腊艺术强调对人体的真实描绘和对美的理想化追求,这种理念对后来西方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世纪的艺术充满了宗教色彩。
教堂中的彩色玻璃窗、壁画和雕塑,都是为了向信徒们传达宗教的教义和故事。
在这个时期,艺术成为了宗教的重要工具,其目的是引导人们的心灵走向虔诚和信仰。
文艺复兴时期是艺术史上的一个辉煌时代。
艺术家们重新发现了古希腊罗马的艺术传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大师的作品,展现了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的巅峰。
2023年《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

2023年《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2023年《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1在《艺术的故事》一书中,作者房龙以其丰厚的知识底蕴将建筑、雕塑、绘画、戏剧、音乐等艺术门类熔为一炉,将人类迷人而庞杂的艺术和盘托出,从东方写到西方,从上古写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扇艺术之窗。
建筑、绘画、音乐、文学,一场文艺的视觉盛宴,从历史、文化角度出发谈艺术,很好的一本艺术普及类读物。
作者亨德里克·威廉·房龙按照时间线,从史前文明的艺术,一直聊到了19世纪的艺术。
在艺术领域(像在自然中一样)没有捷径可走。
成功不是靠灵感,而是靠耐心、耐心、再耐心。
若没有灵感就可能永远无法达到最高层次,但如果没有大量艰苦的努力、缓慢而痛苦的付出、一丝不苟地练习,即使拥有整个宇宙的灵感,也对你毫无用处。
有些人甘愿平平淡淡地过一生,他们觉得人生不就这样,结局都是归于尘土,就这么安于现状地过得了。
而有的人生下来就是为了热爱而活,一腔热血去追求心中的目标,为之迷醉,为之疯狂,为了爆发刹那耀眼绚烂的光芒而燃烧生命,奉献灵魂,这也是一种宿命,也许安于平淡的人内心也深藏着火焰。
这世界的美从来都不曾缺席,只是我们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感悟美的心灵,和表达美的坚韧。
时间流逝,大浪淘沙。
王侯将相商贾优伶乃至碌碌凡人都灰飞烟灭,了然无痕。
只有艺术,还活着,以其特有的方式,感动着并将继续感动着人们。
这是一本艺术史启蒙书,讲述了古希腊罗马的建筑,中世纪的宗教和艺术的融合,绘画,雕塑,诗歌,戏剧和音乐。
受益匪浅,值得再读。
亨德里克·威廉·房龙(1882—1944),荷裔美国历史学家、记者,著名人文主义科普作家,在历史、文化、文明、科学等方面著述颇丰,且读者众多。
1921年,《人类的故事》出版,他一举成名。
其代表作还有《宽容》《圣经的故事》《地理的故事》《艺术的故事》等。
2023年《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2贡布里希的这本《艺术的故事》是很厚的一本书,里面还有很多插图,作者非常贴心的设计是在介绍某一插图的时候往往可以让读者抬头或者翻一页就可以找到。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通用5篇)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通用5篇)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书笔记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书笔记而烦恼吧,以下是帮大家整理的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1在《艺术的故事》一书中,作者房龙以其丰厚的知识底蕴将建筑、雕塑、绘画、戏剧、音乐等艺术门类熔为一炉,将人类迷人而庞杂的艺术和盘托出,从东方写到西方,从上古写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扇艺术之窗。
建筑、绘画、音乐、文学,一场文艺的视觉盛宴,从历史、文化角度出发谈艺术,很好的一本艺术普及类读物。
作者亨德里克·威廉·房龙按照时间线,从史前文明的艺术,一直聊到了19世纪的艺术。
在艺术领域没有捷径可走。
成功不是靠灵感,而是靠耐心、耐心、再耐心。
若没有灵感就可能永远无法达到最高层次,但如果没有大量艰苦的努力、缓慢而痛苦的付出、一丝不苟地练习,即使拥有整个宇宙的灵感,也对你毫无用处。
有些人甘愿平平淡淡地过一生,他们觉得人生不就这样,结局都是归于尘土,就这么安于现状地过得了。
而有的人生下来就是为了热爱而活,一腔热血去追求心中的目标,为之迷醉,为之疯狂,为了爆发刹那耀眼绚烂的光芒而燃烧生命,奉献灵魂,这也是一种宿命,也许安于平淡的人内心也深藏着火焰。
这世界的美从来都不曾缺席,只是我们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感悟美的心灵,和表达美的坚韧。
时间流逝,大浪淘沙。
王侯将相商贾优伶乃至碌碌凡人都灰飞烟灭,了然无痕。
只有艺术,还活着,以其特有的方式,感动着并将继续感动着人们。
这是一本艺术史启蒙书,讲述了古希腊罗马的建筑,中世纪的宗教和艺术的融合,绘画,雕塑,诗歌,戏剧和音乐。
受益匪浅,值得再读。
亨德里克·威廉·房龙,荷裔美国历史学家、记者,著名人文主义科普作家,在历史、文化、文明、科学等方面著述颇丰,且读者众多。
1921年,《人类的故事》出版,他一举成名。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艺术的故事读后感 1 这本书讲了一个传统不断变化、不断延续,一个艺术创新的问题,就这点而言最适合学艺术的学生来读的。
该书被誉为艺术史中的圣经。
据说它被译成30种文字。
就是这本书把成千上万的人引入了艺术的殿堂。
作者贡布里希是当代最有洞见的美术史家,也是最具独创性的思想家之一。
生于奥地利的维也纳,后移居英国并入英国籍。
任美术界最高荣誉——剑桥和牛津大学斯莱德美术讲座教授,以及哈佛等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屡获欧美国际学术机构的特殊荣誉。
他还有学术著作有《艺术与错觉》、《秩序感》、《艺术发展史》、《象征的图像》等。
50年前《艺术的故事》刚问世时的一段书评说:“这部肯定被广泛阅读的著作将会影响一代人的思想。
贡布里希的学问,尽管在这一领域工作的任何学者都不难察觉,但他却表达得不露声色,而且几乎在每个论题上都讲出了新意。
他以寥寥数语就阐发了一个时代的整体气氛。
”这段文字出自当时的艺术史权威博厄斯之手,半个世纪后被证明绝非溢美之词。
《艺术的故事》顾名思义不是一部高深的学术著作,作者开宗明义:本书打算奉献给那些需要对一个陌生而迷人的领域略知门径的读者。
因此作者的任务是用浅近的语言,让读者用崭新的眼光去观看艺术作品。
简而言之,这是一部通过艺术史来帮助人们欣赏艺术的通俗读物。
《艺术的故事》讲述的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故事,每一件作品在这故事中都既回顾过去又导向未来,因为在这个故事中,哪一方面也不如这样的景观奇妙:即一条有生命的传统锁链还继续把当前的艺术跟金字塔时代的艺术联系在一起。
换句话说,“艺术为何会有一部历史”?作者以其特有的方式给出了回答。
因此,如果说《艺术的故事》有一种艺术史的模式的话,那就是艺术问题史的模式。
它不仅不同于艺术进步史模式,而且尤其反对那种已成了陈词烂调的艺术是时代精神表现的模式。
正是在讨论艺术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时,作者建立了一个社会情境的模式,这个模式的主要内容就是艺术家所面临的问题情境。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_艺术的故事读书心得五篇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_艺术的故事读书心得五篇《艺术的故事》叙述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当今的实验艺术的发展历程,以阐明艺术史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历史,接下来小编搜集了艺术的故事的读书笔记,仅供大家参考。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1《艺术的故事》是贡布里希爵士编的,书中概括地叙述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20世纪前半叶的实验艺术发展历程。
里面的内容很多,绘画、雕塑、建筑均有所涉及。
倘若是其它艺术史类的著作,六七百页厚的书籍细看下来多少是需要些勇气的。
还好本书通俗易懂,简明晓畅的语言就能表达严肃的题目。
与一般美术史不同,这本书既不是简单地罗列史实,也不是用一些抽象难懂的“主义”来概括美术史,而是描述了一系列的“问题情境”。
贡布里希认为艺术的发展是在艺术家不断解决由社会和艺术传统自身所提出的问题过程中形成的。
在导论中,他就骇人听闻地说:“现实中根本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
”当然,当我们大致读过他所讲述的历史,再看到他说艺术的故事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故事”时,就会真正明白他的意思。
一般公众已经安于一种观念,认为艺术家就应该创作艺术,跟鞋匠制作靴子没有多大差别。
这种观念等于说,一个艺术家应该创作他曾看见过被标名为艺术的那种绘画或雕塑。
人们能够理解这个含糊的要求,但是遗憾,那正是艺术家唯一做不到的事情。
以前已经做过的东西不再出现任何问题,也就没有任何任务能够激发艺术家的干劲。
但是批评家和“博学之士”有时也有类似的误解之过。
实际上根本没有艺术其物。
只有艺术家,他们是男男女女,具有绝佳的天资,善于平衡形状和色彩以达到“合适”的效果;更难得的是,他们是具有正直性格的人,绝不肯在半途止步,时刻准备放弃所有省事的效果,放弃所有表面上的成功,去经历诚实的工作中的辛劳和痛苦。
贡布里希的讲述完美而亲切,平易近人的作品,艺术理论被以通俗的方式叙述出来,作为例子的艺术品的选用真的很合适。
读者和作者也可以取得较好的互动。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小学生版《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我最近读了一本超级有趣的书,叫《艺术的故事》。
这本书就像一个神奇的魔法盒子,打开它,我看到了好多好多奇妙的艺术世界。
书里讲了很多艺术家的故事。
比如说达芬奇,他画的《蒙娜丽莎》那可是世界闻名呀!蒙娜丽莎的微笑特别神秘,好像藏着好多好多的秘密,让人忍不住一直盯着看。
还有梵高,他的画色彩特别鲜艳,像《向日葵》,那些黄色的花瓣就像在太阳下闪闪发光,可好看啦!我还知道了艺术的发展历程。
原来很久以前,人们画画和现在很不一样呢。
以前的画可能没有那么逼真,但也有自己独特的美。
读了这本书,我觉得艺术就像我们的好朋友,它能让我们看到不一样的世界,感受到不一样的美好。
小朋友们,你们也快来读一读这本书吧!《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嘿,小伙伴们!我来跟你们分享我读《艺术的故事》的感受啦。
这本书里有好多好玩的事儿。
比如说,有个叫米开朗基罗的大师,他雕刻的大卫像可威风啦!那肌肉线条,就好像真的有力量一样。
还有埃及的金字塔,那么大那么高,古代的人可真厉害,能建造出这么神奇的东西。
我以前以为艺术就是画画,读了这本书才知道,艺术有好多形式呢,雕塑、建筑、音乐都是艺术。
就像我们学校的合唱团唱歌,那也是一种艺术表演呀。
我现在更喜欢艺术了,因为它让生活变得更有趣。
你们也快去看看这本书,说不定会有和我不一样的发现哟!《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同学们,我读了《艺术的故事》,真是太有意思啦!书里有好多漂亮的画,像莫奈的《日出·印象》,那水面上的光影,就像在跳舞一样。
还有中国的山水画,那些山峰、树木、河流,让人感觉好像走进了画里。
我还知道了一些艺术家的有趣经历。
比如毕加索,他的画风一直在变,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可好玩了。
艺术就像一个大乐园,有各种各样的惊喜等着我们去发现。
大家一起读这本书,一起在艺术的乐园里玩耍吧!《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讲我读的《艺术的故事》。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_艺术的故事读书心得五篇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_艺术的故事读书心得五篇《艺术的故事》叙述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当今的实验艺术的发展历程,以阐明艺术史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历史,接下来小编搜集了艺术的故事的读书笔记,仅供大家参考。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1《艺术的故事》是贡布里希爵士编的,书中概括地叙述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20世纪前半叶的实验艺术发展历程。
里面的内容很多,绘画、雕塑、建筑均有所涉及。
倘若是其它艺术史类的著作,六七百页厚的书籍细看下来多少是需要些勇气的。
还好本书通俗易懂,简明晓畅的语言就能表达严肃的题目。
与一般美术史不同,这本书既不是简单地罗列史实,也不是用一些抽象难懂的“主义”来概括美术史,而是描述了一系列的“问题情境”。
贡布里希认为艺术的发展是在艺术家不断解决由社会和艺术传统自身所提出的问题过程中形成的。
在导论中,他就骇人听闻地说:“现实中根本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
”当然,当我们大致读过他所讲述的历史,再看到他说艺术的故事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故事”时,就会真正明白他的意思。
一般公众已经安于一种观念,认为艺术家就应该创作艺术,跟鞋匠制作靴子没有多大差别。
这种观念等于说,一个艺术家应该创作他曾看见过被标名为艺术的那种绘画或雕塑。
人们能够理解这个含糊的要求,但是遗憾,那正是艺术家唯一做不到的事情。
以前已经做过的东西不再出现任何问题,也就没有任何任务能够激发艺术家的干劲。
但是批评家和“博学之士”有时也有类似的误解之过。
实际上根本没有艺术其物。
只有艺术家,他们是男男女女,具有绝佳的天资,善于平衡形状和色彩以达到“合适”的效果;更难得的是,他们是具有正直性格的人,绝不肯在半途止步,时刻准备放弃所有省事的效果,放弃所有表面上的成功,去经历诚实的工作中的辛劳和痛苦。
贡布里希的讲述完美而亲切,平易近人的作品,艺术理论被以通俗的方式叙述出来,作为例子的艺术品的选用真的很合适。
读者和作者也可以取得较好的互动。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艺术的故事》是贡布里希的经典之作,这部著作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浅出的叙述,为我们展现了艺术发展的漫长历程。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跟随作者一同穿越时空,领略了各个时期艺术的魅力与风采。
书中开篇便指出,没有所谓的“艺术”,只有艺术家。
这一观点让我对艺术的定义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过往的观念中,我们往往将艺术视为一种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存在,然而贡布里希告诉我们,艺术是由一个个具体的艺术家创造出来的,他们有着自己的个性、情感和想法,正是这些因素赋予了艺术作品独特的生命力。
在古代艺术部分,埃及艺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埃及艺术的特点是高度的程式化和象征主义。
比如,法老的形象总是被描绘得无比庄严和神圣,身体的比例和姿态都有着严格的规定。
这种程式化并非是艺术家缺乏创造力的表现,而是为了传达永恒和稳定的观念。
因为在埃及人的信仰中,死亡并非终结,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存在,所以他们希望通过艺术来使生命得以永恒。
希腊艺术则是对自然和人体美的崇尚。
希腊艺术家们开始关注人体的比例和结构,试图用最完美的形式来表现人体。
他们的雕塑作品充满了动态和生命力,如《掷铁饼者》,运动员瞬间的动作被凝固在大理石中,展现出一种力量与美的结合。
这种对人体美的追求,不仅影响了当时的艺术,也为后世的艺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罗马艺术在继承希腊艺术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实用性和纪念性。
罗马的建筑,如万神殿和斗兽场,展现出了宏伟的气势和精湛的工程技术。
这些建筑不仅仅是艺术的杰作,更是罗马帝国强大实力的象征。
中世纪的艺术则充满了宗教色彩。
教堂的彩色玻璃窗、壁画和雕塑,都是为了向信徒们传达宗教的教义和故事。
哥特式建筑的高耸尖顶,仿佛要引领人们的灵魂升入天堂。
在这个时期,艺术成为了宗教的重要工具,帮助人们在精神上寻求慰藉和寄托。
文艺复兴时期是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艺术家们重新发现了古希腊罗马的艺术精神,追求真实和自然的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_艺术的故事读书心得五篇《艺术的故事》叙述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当今的实验艺术的发展历程,以阐明艺术史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历史,接下来小编搜集了艺术的故事的读书笔记,仅供大家参考。
《艺术的故事》是贡布里希爵士编的,书中概括地叙述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20世纪前半叶的实验艺术发展历程。
里面的内容很多,绘画、雕塑、建筑均有所涉及。
倘若是其它艺术史类的著作,六七百页厚的书籍细看下来多少是需要些勇气的。
还好本书通俗易懂,简明晓畅的语言就能表达严肃的题目。
与一般美术史不同,这本书既不是简单地罗列史实,也不是用一些抽象难懂的“主义”来概括美术史,而是描述了一系列的“问题情境”。
贡布里希认为艺术的发展是在艺术家不断解决由社会和艺术传统自身所提出的问题过程中形成的。
在导论中,他就骇人听闻地说:“现实中根本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
”当然,当我们大致读过他所讲述的历史,再看到他说艺术的故事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故事”时,就会真正明白他的意思。
一般公众已经安于一种观念,认为艺术家就应该创作艺术,跟鞋匠制作靴子没有多大差别。
这种观念等于说,一个艺术家应该创作他曾看见过被标名为艺术的那种绘画或雕塑。
人们能够理解这个含糊的要求,但是遗憾,那正是艺术家唯一做不到的事情。
以前已经做过的东西不再出现任何问题,也就没有任何任务能够激发艺术家的干劲。
但是批评家和“博学之士”有时也有类似的误解之过。
实际上根本没有艺术其物。
只有艺术家,他们是男男女女,具有绝佳的天资,善于平衡形状和色彩以达到“合适”的效果;更难得的是,他们是具有正直性格的人,绝不肯在半途止步,时刻准备放弃所有省事的效果,放弃所有表面上的成功,去经历诚实的工作中的辛劳和痛苦。
贡布里希的讲述完美而亲切,平易近人的作品,艺术理论被以通俗的方式叙述出来,作为例子的艺术品的选用真的很合适。
读者和作者也可以取得较好的互动。
他所要阐释的是人们不是为了响应某种潜在的“精神”的呼召去改变传统,而是情境的改变使其不得不然。
例如说到具有强烈世俗倾向的荷兰绘画,他认为是由于经过了宗教改革,从而使新教统治区内的艺术家已经没有什么自由再画祭坛画了。
无论哪种社会,贡布里希所关心的是艺术家所面临的“问题情境”。
不是一个统摄一切的“时代精神”,而是许许多多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吸引着艺术家奉献他们的才智与精力。
我们应当感激各个时代的艺术家,正是靠他们的辛勤劳作,解决了审美领域中那些潜在的问题而汇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艺术世界。
读完了这么厚厚的一本书,看了上万言的东西,露出的却只是冰山一角。
越学习就发现自己的无知,我看到了自己的严重不足,整个人不像以前那么浮躁了,也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
《艺术的故事》不仅教给人们欣赏艺术,它还让人们欣赏了知识和智慧的魅力。
这本书非常值得深入一读。
《艺术的故事》,这本书主要讲的是西方艺术的历史,以及作者对于艺术的认识概括,具体内容不加评判,只想说一下个人感受。
1、感受首先直观的阅读感受是历史感,整个人类历史浩浩汤汤几千年,多少伟大人物、思想、创造、艺术,最终又尘归尘土归土,只留下一粒尘埃。
经历过无尽的痛苦,也创造出无尽的辉煌,人类认为无比重要的执念,又如此的微不足道。
用一句话来概括(引用):存在的,都是必然的存在,并在将来永远存在。
2、艺术的个人理解(概念、现象、结构、功能、关系)从书中艺术的历史发展,可以看出艺术实际是人类对事物的认知方式。
也就是在不同历史时期我们是如何认识这个世界、自然、社会、人,或者看待他的方式。
艺术其实是在社会普遍认知的基础上在不断探索新的认知方式。
对于艺术的历史可以概括为5个阶段:概念、现象、结构、功能、关系。
首先是埃及艺术的概念阶段,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起于概念阶段,艺术表现的同样是存在于大脑中的概念,与现实中的客观存在关系不大。
第二个阶段是希腊时期现象阶段,对于世界客观表象的详细观察,通过阴影,缩短透视等对世界无比真实、详细的表现。
第三个阶段是英国、北欧的结构阶段,人们不再满足知道事物外表多么详尽的变化,而是去探索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结构。
第四个阶段是美国为首的功能阶段,我们不再对事物的外表及内部结构感兴趣,只关注它的作用和价值。
第五个阶段是我自己添加的关系的阶段,我们的认知从独立的个体扩展到整体关系,事物是由本身内部各种关系组成,同时受外部各种关系影响。
举个苹果的例子:概念阶段是对大脑中想象的苹果进行表现,例如圆圆的红色;现象阶段是如实的表现苹果样子,包括颜色的变化、精准的形状、阴影。
结构阶段是苹果解构,苹果核、苹果皮、果肉等,所有的苹果具有同样的结构,不去认识各种各样不同的每个苹果。
功能阶段是对于苹果味道营养的认知,我们不仅要知道它的形状和结构,我们更想知道他是甜的还是酸的,是脆的还是软的,营养元素是否健康。
最后是关系阶段,我们发现苹果形状味道不仅和树木品种、树根、树叶、树干有关系,还和土壤、水、阳光、温度等等很多事物存在无比复杂的关系。
这就是五个不同阶段对于事物的认知方式,艺术同样是在探索认知事物的方式并进行表现传达。
所以当前不管是什么艺术或者设计,只要是在探索关系,就是处在符合时代的最新趋势之上。
终于在注意力的极限到来之前把这本书读完了,序言、作为结尾的最后两章是全书的精华。
《艺术的故事》好在它不仅是“艺术作品的整齐排列”,更重要的是一种全局视角的历史切入。
贡布里希不仅是在完成一本词典一般的艺术史著作,更重要的是他在给初步接触艺术史的人一种看艺术品的视角,一种很难得的审美教育——怎么看待艺术,艺术是什么。
感动于它恭谦又富有幽默感却也不失严肃的叙事,感觉像是在听老爷爷讲故事一般,非常喜欢这本书,艺术审美入门,艺术批评入门,艺术欣赏入门。
因为所学专业的关系,对艺术类的书籍及字眼莫名的亲切,仿佛带着安全感,文字和文字都是有联系的,艺术与艺术也是触类旁通的,管理自然也是一样,很多时候都是需要去倾听,欣赏,最后以艺术的手法处理,便是收获。
《艺术的故事》这本书在3、6、10、12、13章中涉及到过透视问题。
我大概有这样一个脉络,透视的发现和发展经过了4个阶段。
一,短缩法的发现和运用透视在没有被明确的提出之前被称为短缩法。
最初发现短缩法是在比公元前500年稍早一些的一个希腊花瓶上。
画的是辞行出征的战士,右脚仍然是继承了古埃及的“保险”画法,但是左脚已经是经过透视短缩了。
我们看到5个脚趾好像一排五个小圆圈。
也许这么小的一个发现不值得我们这么兴奋,但实际上这意味着古老的艺术已经死亡而被埋葬了。
后来的希腊化时期和拜占庭时期的画中也出现过短缩法。
当时的艺术家是把远处的东西画的很小,近处的东西画的很大。
可是远处的物体有规律的缩小这条法则在古典文化时期还没有被采用。
二、短缩法再次被重视乔托所画的《“信德”的拟人形象》中,我们看到了手臂的短缩法,脸部和颈部的明暗造型,流动的衣褶中深深的阴影。
像这样的东西已经有1000多年之久完全不画了。
乔托重新发现了在平面上造成深度错觉的艺术。
三、透视法的提出和应用到了15世纪初期,布鲁内莱斯基发现了“透视法”。
我们已经看到,尽管希腊人通晓短缩法、希腊化时期的画家精于造成景深的错觉感,但是连他们也不知道物体在离开我们远去时体积看起来缩小是遵循什么数学法则。
马萨乔迅速掌握了这种透视手段并体现在画中。
在他的《三位一体以及圣母、圣约翰和供养人》这幅壁画中,墙面好像被凿了一个洞。
通过洞口人们可以窥视到里面的一座布鲁内莱斯基风格的新型葬仪礼拜堂。
到了15世纪后期,安杰利科修士的一幅《圣母领报》中,我们立刻可以看出透视技艺对他来说毫无困难。
乌切洛更是全神贯注于透视研究之中。
通过他所热爱的透视技艺试图构成一个真实的舞台,使他的人物在那个舞台上有立体感、有真实感。
虽然乌切洛还没有学会怎样使用光线、明暗和大气来修润严格透视画法的刺目的轮廓。
但他也体验到了透视法给他带来的新奇效果。
四、透视法的继承和发展曼泰尼亚沿着马萨乔的路子走了下去。
他的人物像马萨乔的人物那样动人,那样有雕塑感。
曼泰尼亚意在使用透视法创造一个舞台,使他的人物好像立体实物一样站在上面活动。
他好像一个高明的舞台监督那样,布列人物来表达这一瞬间的意义和事件的过程。
当然,对透视的探索仍在继续,只是艺术家遇到的问题更多的体现在其它方面了。
《艺术的故事》这本书中涉及较少。
希望以后能看更多的书籍,进一步总结透视发展的脉络。
读了这本书《艺术的故事》后,感觉它为我打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这也是我们学艺术讨论最多的一个问题——创新问题。
《艺术的故事》从头至尾就是讲艺术怎样创新,艺术的风格怎样变化,一个新的风格怎样取代旧的风格。
旧的风格是不是就完全死亡呢,不是,它还会有死灰复燃的时候。
这本书讲了一个传统不断变化、不断延续,一个艺术创新的问题,就这点而言最适合学艺术来读的。
《艺术的故事》顾名思义不是一部高深的学术着作,作者开宗明义:本书打算奉献给那些需要对一个陌生而迷人的领域略知门径的读者。
因此作者的任务是用浅近的语言,让读者用崭新的眼光去观看艺术作品。
简而言之,这是一部通过艺术史来帮助人们欣赏艺术的通俗读物。
记得德国艺术史家温克尔曼在观看一件巴洛克雕塑时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这是什么样的轮廓啊!”显然,艺术欣赏的首要问题就是形式问题。
这也使我们想到了另一位伟大的艺术史家、形式分析的奠基者沃尔夫林,他在《艺术史的基本概念》中曾对形式分析的问题提出了五对概念,即线描性和绘画性、平面和深度、封闭形式和开放形式、多样性和同一性、明晰和朦胧。
这五对概念影响深远,成了后来讲授艺术形式的出发点。
然而在《艺术的故事》中,我们却看到了作者更简洁的手法,他只用构图设计的平面性和忠实自然的立体性这一对概念就完成了沃尔夫林五对概念所起的作用。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分析法也是作者贯穿全书的一个重要观点,我们在阅读时将不难发现。
本书作者的另一个重要思想,即作者在前言中所交代的一个观点:一方面,在艺术问题的解决上,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无论怎样激动人心,都毫无例外的在别处激起了新问题;另一方面,艺术发展在一个方面有什么所得或进步,都必然会在另一个方面有所失,主观的进步概念无论多么重要也不等同于客观的艺术价值的提高。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艺术的故事》讲述的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故事,每一件作品在这故事中都既回顾过去又导向未来,因为在这个故事中,哪一方面也不如这样的景观奇妙:即一条有生命的传统锁链还继续把当前的艺术跟金字塔时代的艺术联系在一起。
换句话说,“艺术为何会有一部历史”?作者以其特有的方式给出了回答。
因此,如果说《艺术的故事》有一种艺术史的模式的话,那就是艺术问题史的模式。
它不仅不同于艺术进步史模式,而且尤其反对那种已成了陈词烂调的艺术是时代精神表现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