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酸制取弱酸的原理及其应用

合集下载

强酸制取弱酸的原理及应用

强酸制取弱酸的原理及应用

强酸制取弱酸的原理及应用原理介绍强酸制取弱酸是一种常用的化学反应方法,通过反应中的酸碱中和反应,将强酸与弱碱反应生成弱酸溶液。

这个过程基于酸碱中和的化学原理,其中强酸是指酸的电离度非常高的酸,而弱酸则是指电离度较低的酸。

强酸制取弱酸的反应可以表示为以下方程式:强酸(HA) + 弱碱(B)→ 弱酸(HB) + 盐(AB)在这个反应中,强酸以及弱酸的质子(H+)与弱碱的氢氧根离子(OH-)发生酸碱中和反应,形成弱酸及其对应的盐。

因为强酸的酸性更强,所以在反应中会完全溶解,而弱酸在水中只能部分离解,所以反应后得到的溶液呈现弱酸性质。

应用领域强酸制取弱酸的原理在许多实际应用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应用领域:化学实验室在化学实验室中,强酸制取弱酸常用于pH调节的过程。

由于强酸和强碱在一定浓度下容易造成严重的伤害,所以为了避免潜在的危险,实验室通常使用弱酸调节溶液的pH值。

例如,当需要酸性pH时,可以使用强酸与弱碱反应生成弱酸溶液,以避免直接使用强酸。

化妆品行业化妆品行业中的许多产品需要调节pH值,以确保其适用性和稳定性。

强酸制取弱酸的原理被广泛应用于化妆品配方中的酸碱调节剂。

通过合理使用强酸和弱碱,可以精确地控制化妆品的pH值,以满足产品的要求。

制药工业在制药工业中,强酸制取弱酸的原理被用于药物配方的调节和稳定。

许多药物需要特定的pH环境才能发挥其最大疗效,通过使用强酸和弱碱进行酸碱中和反应,可以确保药物制剂的稳定性和药效。

食品加工食品加工中的许多过程需要调节食品的酸碱度,以提供所需的口感和保鲜效果。

强酸制取弱酸的原理被应用于食品加工中的酸调节剂的制备。

例如,在醋的制作过程中,通过使用强酸与弱碱进行反应,可以生成适宜的醋酸含量,以满足消费者对醋的口感和品质的要求。

总结强酸制取弱酸是一种利用酸碱中和的原理,通过反应中的酸碱反应生成弱酸溶液的方法。

这个原理在化学实验室、化妆品行业、制药工业和食品加工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强酸制弱酸

强酸制弱酸

事实上,弱酸能制取强酸的道理是相同的,也是使整个反应向总的离子浓度减小的方向进行,只不过是由于生成的盐的溶解度实在是很小。
如:CuSO4 + H2S == CuS(沉淀)+ H2SO4等等。
2)氧化还原反应
这纯粹是与反应物和产物的氧化还原性大小有关。氧化还原反应发生的规律:氧化性强的氧化剂 + 还原性强的还原剂 == 氧化性弱的氧化产物 + 还原性弱的还原产物。
如:Cl2 + H2S == S(沉淀)+ 2HCl
H2SO3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Cl2 == H2SO4 + HCl(未配平)等等
在比如用硫酸与高氯酸钡作用生成高氯酸,虽然我们说高氯酸比硫酸酸性强,但由于生成了硫酸钡沉淀,所以反应也可以发生。
因此对于强酸制弱酸大家要理解它,不要一遇到有酸与盐反应生成另一种酸与盐时都简单的归为强酸制弱酸。
不是一定强酸制弱酸,有特殊情况:如:H2S+CuSO4=H2SO4+CuS
这个反应主要是生成了一种难溶于强酸的物质(也就是提到离子反应中的难溶物质)
强酸是说酸溶解在水中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电离成氢离子和酸根离子,弱酸是相对强酸来说的,指酸在溶液中部分电离,大部分在溶液中以分子状态存在。一般的酸制酸的反应实际上是个复分解反应,这个反应能不能发生除了要看酸的强弱还要考虑有没有沉淀,气体,高沸点或低沸点酸的生成。
比如用磷酸(一种中强酸)制取HI ,HBr(二者都是比盐酸强的酸)。虽然磷酸为弱酸,但由于生成了气体所以反应也可以发生。
弱酸制强酸有两种情形:
1)非氧化还原反应的复分解反应
诚如,楼上那位所述,酸性较强的酸能够制取酸性较弱的酸,是因为较强酸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程度大于较弱酸,电离产生的氢离子可以跟较弱酸的酸根根离子结合,形成较难电离的较弱酸分子从体系中“游离”出去,从而导致化学平衡向着生成较弱酸的方向移动。

强酸制取弱酸的原理

强酸制取弱酸的原理

强酸制取弱酸的原理
酸有很多种,它们的沸点也不尽相同,有的比水还低,比如HCl、HF、HNO3等,有的比水还高,比如H2SO4、H2SO4等。

其中的HCl就是最强的酸。

在实验室里制强酸通常用浓硫酸来制。

浓硫酸的沸点高,能溶于水(特别是它与水反应生成的水溶液),可以把大部分物质溶解掉,所以不能用浓硫酸来制取弱酸。

浓硫酸与水反应生成的是水和氧气。

当水被浓硫酸吸收时,氧气被排出了水溶液外,所以,实验室里制弱酸的时候就用少量的浓硫酸来制取弱酸。

浓硫酸具有很强的氧化性。

当浓硫酸与固体物质(如:金属氧化物)反应时,它能氧化固体物质中的一部分元素,使被氧化部分失去电子变为正电荷,生成新物质。

下面举一个强酸制取弱酸的例子:
例如:NaOH与HCl反应后得到NaHCO3
这是实验室制取强酸的一种方法。

浓硫酸与固体物质(如:金属氧化物)反应时,生成物中不含电子,所以生成物是没有氧化性的物质(如:金属氧化物)。

—— 1 —1 —。

高中化学重点:酸碱中和滴定+酸的强弱规律总结

高中化学重点:酸碱中和滴定+酸的强弱规律总结

高中化学重点:酸碱中和滴定+酸的强弱规律总结01常见酸--按酸性强弱的分类习惯上,按照酸的电离能力的大小,可将酸大致分为以下三类:1.强酸:如盐酸、氢溴酸、氢碘酸、硫酸、硝酸、高氯酸等。

2.中强酸:如亚硫酸、磷酸、氢氟酸等。

3.弱酸:如醋酸、碳酸、氢硫酸、次氯酸等。

02酸的强弱变化规律酸的强弱是由酸本身的组成和结构决定的,表现在其电离能力的大小上。

1.无氧酸中心元素的原子半径越大,非金属性越弱,对氢原子的吸引能力就越弱,酸就越容易电离出氢离子,酸性越强。

例如,氢卤酸的酸性:HF<HCL<HBR<HI。

2.含氧酸含氧酸的酸性强弱情况比较复杂,主要有以下几条规律:(1)相同化合价的不同元素作中心原子,中心原子的原子半径越小,非金属性越强,其酸性越强。

例如,次卤酸(HXO)酸性:HClO>HBrO>HIO;亚卤酸(HXO2)酸性:HClO2>HBrO2>HIO2;卤酸(HXO3)酸性:HClO3>HBrO3>HIO3。

(2)同种元素作中心原子,中心元素的化合价越高,酸性越强。

例如,酸性:HClO4>HClO3>HClO2>HClO,H2SO4>H2SO3。

(3)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强。

例如,酸性:HClO4>H2SO4>H3PO4>H4SiO4。

(4)酸分子中不与氢原子相连的氧原子数目越多,酸性越强。

美国化学家鲍林从实验中总结出一条经验规律,他把含氧酸用通式表示为(HO)mROn,其中n为非羟基氧原子(即不与氢相连的氧原子)的数目,n越大,酸性越强.例如:HClO4 (HO)ClO3 n=3 很强酸HClO3 (HO)ClO2 n=2 强酸H2SO3 (HO)2SO n=1 中强酸HNO2 (HO)NO n=1 中强酸H3BO3 (HO)3B n=0 弱酸HClO (HO)Cl n=0 弱酸事实证明:鲍林的经验规律对于大多数含氧酸都是适用的。

如何利用强酸制弱酸的原理

如何利用强酸制弱酸的原理

如何利用强酸制弱酸的原理
强酸制弱酸的原理是:弱酸根与强酸反应,生成弱酸和强酸根的反应,也就是弱酸根夺取了强酸的氢离子。

这一原理可以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实验室制取某些弱酸:例如,通过强酸与弱酸盐的反应,可以制取弱酸。

如硫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H2CO3),这是一个典型的强酸制弱酸的反应。

2、解释某些现象:例如,漂白粉久置失效的原因是由于强酸(如HCl)与次氯酸钙(Ca(ClO)2)反应,生成了弱酸次氯酸(HClO),而次氯酸见光易分解,导致漂白粉失效。

3、产物的判断:在某些反应中,可以根据强酸制弱酸的原理来判断产物的生成。

例如,向苯酚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由于碳酸的酸性比苯酚强,所以会发生强酸制弱酸的反应,生成苯酚和碳酸氢钠。

4、酸性强弱的比较:通过强酸制弱酸的反应,可以比较不同酸的酸性强弱。

例如,硫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说明硫酸的酸性比碳酸强。

需要注意的是,强酸制弱酸的反应是复分解反应的一种,除了满足强酸制弱酸的原理外,还需要满足复分解反应的其他条件,如生成沉淀、气体或水等。

此外,强酸与弱酸盐的反应也可能生成弱酸,但这并不是强酸制弱酸的唯一方式,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实现。

强酸制弱酸的k关系

强酸制弱酸的k关系

强酸制弱酸的k关系
强酸与弱酸的解离常数关系
当强酸与弱酸反应时,强酸会抑制弱酸的电离,导致弱酸的电离度降低,电离常数减小。

这种现象称为强酸制弱酸效应。

强酸制弱酸的数学关系
强酸制弱酸效应可以用数学公式表示为:
```
K_w = K_a K_b
```
其中:
K_w 是水的离子积常数,等于1.0 × 10^-14
K_a 是强酸的电离常数
K_b 是弱酸的电离常数
强酸制弱酸效应的原理
强酸制弱酸效应的原理是质子浓度。

强酸在溶液中电离完全,释放出大量的质子,导致溶液中质子浓度升高。

质子浓度升高会抑制弱酸的电离,因为弱酸电离时也会释放出质子。

根据勒夏特列原理,当系统中质子浓度升高时,弱酸的电离平衡会向反应物方向移动,导致弱酸电离度降低。

强酸制弱酸效应的影响
强酸制弱酸效应对弱酸的电离度和酸性有以下影响:
电离度降低:强酸的存在会降低弱酸的电离度,从而降低弱酸溶液的酸性。

酸性减弱:弱酸在强酸存在下表现出更弱的酸性,这是因为弱酸电离产生的质子会被强酸中过量的质子中和。

应用
强酸制弱酸效应在化学和生物化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
酸碱滴定:在酸碱滴定中,强酸可以用作滴定剂来测定弱酸的浓度。

缓冲溶液:缓冲溶液由弱酸和其共轭碱组成,可以抵抗 pH 值的变化。

强酸可以破坏缓冲体系,导致 pH 值发生较大的变化。

生物化学反应:强酸可以抑制一些生物化学反应,例如酶促反应。

强酸制取弱酸的原理及其应用

强酸制取弱酸的原理及其应用

第1页,共4页强酸制取弱酸的道理及其运用 【1 】强酸制取弱酸,指的是较强酸(可所以强酸或弱酸)可生成较弱酸.即:强酸+弱酸盐→弱酸+强酸盐中学化学平日以H 2CO 3.HCO 3-的酸性作为比较尺度,请求控制罕有弱酸酸性强弱次序:强酸制弱酸道理的运用重要表如今以下几个方面:1. 试验室制取某些弱酸CaCO HCl CaCl H O CO 32222+=++↑Na SO H SO Na SO H O SO 232424222+=++↑()较浓FeS H SO FeSO H S +=+↑2442Ca PO H SO H PO CaSO 34224344323()()+=+浓BaO H SO BaSO H O 224422+=↓+2. 解释现象漂白粉久置掉效的原因:Ca ClO CO H O CaCO HClO ()22232++=↓+222HClO HCl O =+↑建筑用的粘合剂水玻璃久置会演变:Na SiO CO H O H SiO Na CO 23222323++=↓+3. 产品的断定①向NaAlO 2溶液中通入少量的二氧化碳232222332AlO CO H O Al OH CO --++=↓+()第2页,共4页②向NaAlO 2溶液中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AlO CO H O Al OH HCO 222332--++=↓+()③向Na SiO 23溶液中通入少量的二氧化碳SiO CO H O H SiO CO 32222332--++=↓+④向Na SiO 23溶液中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SiO CO H O H SiO HCO 3222233222--++=↓+⑤向C H ONa 65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C H ONa CO H O C H OH NaHCO 6522653++=+不管CO 2是否过量,都生成NaHCO 3.⑥NaHCO 3与NaAlO 2溶液混杂HCO AlO H O Al OH CO 322332---++=↓+()4. 酸性强弱的比较例1. 以苯.硫酸.氢氧化钠.亚硫酸钠为原料,经典的合成苯酚的办法可以简略暗示为: 苯磺化①−→−−苯磺酸亚硫酸钠②−→−−−苯磺酸钠固体烧碱熔融③()−→−−−−−苯酚钠(及盐和水)SO 2−→−−④苯粉(1)写出②.③.④步反响的化学方程式;(2)依据上述反响断定苯磺酸.苯酚.亚硫酸三种物资的酸性强弱,并解释来由.剖析:(1)②第3页,共4页③④(2)答:依据强酸可从弱酸盐中制取弱酸的道理,由反响②.④可知酸性强弱次序是:苯磺酸>亚硫酸>苯酚.5. 化学方程式正误断定例2. 已知酸性强弱次序为:H A H B HA HB 22>>>-下列化学方程式准确的是()A. NaHB H A H B NaHA +=+22B. Na B H A H B Na A 2222+=+C. H B Na A NaHB NaHA 22+=+D. H B NaHA NaHB H A 22+=+剖析:由标题信息可知,H 2A 为二元弱酸,它的电离是分步进行的.H 2A H HA +-+HA -H A +-+2因为酸性:HA HB -->,所以B 2-与H A 2反响,只能使H 2A 产生第一步电离,化学方程式为Na B H A NaHB NaHA 22+=+或Na B H A H B NaHA 22222+=+,准确答案为AC.6. 除杂问题中试剂的选择弱酸(或弱酸的酸酐)中含有较强酸(或较强酸的酸酐)杂质,平日选择弱酸所对应的酸式盐,运用强酸制弱酸的道理除去杂质. 物资杂质 所选试剂 化学方程式 CO 2 HCl 饱和NaHCO 3溶液 NaHCO 3+HCl =NaCl +CO 2↑+H 2O第4页,共4页。

高中化学必须知道的六大强酸及应用

高中化学必须知道的六大强酸及应用

高中化学必须知道的六大强酸及应用通过初中化学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三大强酸为盐酸(HCl)、硫酸(H2SO4)、硝酸(HNO3),在高中的化学学习中,又有三种酸也加入强酸行列,分别是高氯酸(HClO4)、氢溴酸(HBr)、氢碘酸(HI),其中高氯酸的酸性为所有无机酸中最强,而氢溴酸、氢碘酸的酸性则比盐酸还要强。

下面我们就一起具体地认识一下这六大强酸及应用!一、盐酸HCl简介:1、盐酸是氢氯酸的俗称,是氯化氢(HCl)气体的水溶液,为无色透明的一元强酸;工业上用的盐酸常因含有FeCl3等杂质而略带黄色。

有刺激性气味、有酸味。

常用的浓盐酸中的质量分数为37%~38%,密度为1.19g/cm3,物质的量浓度约为12.0mol·L-1。

注意:浓盐酸易挥发,敞口放置溶质HCl氯化氢质量减小,溶剂质量不变,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变小。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敞口放置吸收空气中的水,溶剂质量增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变小。

2、盐酸的首次发现:公元800年的一个信奉伊斯兰教,名为贾比尔·伊本·哈扬的阿拉伯化学家/炼金师,将氯化钠和硫酸混合从而第一次制取了盐酸。

3、盐酸是一种重要的化工产品,用于金属除锈、制造药物(如盐酸麻黄素、氯化锌)等。

人体胃液中也含有少量的盐酸,帮助消化。

4、盐酸的特性(1)浓盐酸具有挥发性。

打开浓盐酸的试剂瓶,会观察到瓶口有白雾出现,那是因为从浓盐酸瓶中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与空气中的水蒸气接触,形成盐酸小液滴,故在开启的瓶口处形成白雾,不是白烟。

在化学中“烟”是指细小的固体颗粒,“雾”是指液态的小液滴。

(2)浓盐酸具有强烈的腐蚀性。

使用时要注意安全。

(3)盐酸的通性:①使指示剂变色;②与金属反应制取氢气;③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相应的盐和水;④与盐反应,生成另一种酸和另一种盐。

(4)还原性①4HCl(浓)+MnO2MnCl2+2H2O+Cl2↑(实验室制取氯气)②2KMnO4+16HCl(浓)=2KCl+2MnCl2+5Cl2↑+8H2O③NaClO+2HCl=NaCl+Cl2↑+H2O(氯元素的归中反应)(5)强酸制弱酸:CH3COONa+HCl=CH3COOH+NaCl5、工业制盐酸:H2+Cl22HCl然后用水吸收,在合成塔内完成。

强酸制弱酸的例子

强酸制弱酸的例子

强酸制弱酸的例子
1、硫酸:硫酸(H2SO4)作为一种强酸,与乙醇(CH3CH2OH)可以
形成乙醇硫酸盐(CH3CH2OSO3H)。

当电解强酸硫酸时,H+将结合
乙醇,形成像CH3CH2OH+H2O这样的组分,使得弱酸乙醇被分解,
从而可以制取弱酸。

2、硝酸:硝酸(HNO3)也是一种强酸,可以通过与弱酸滴定,使其
电离出H+离子,从而将弱酸分解释放,如将碳酸氢钠(NaHCO3)滴
定与硝酸,可形成碳酸钠(Na2CO3),同时释放出碳酸的H+离子,
达到强酸制弱酸的目的。

3、溴化物:溴化物(例如NaBr)也可以催化弱酸的水解,其原理是
将溴化物放入弱酸溶液中,溴离子会发生反应,当它与弱酸的H+离子
结合时,可以释放出H2O,从而达到将弱酸转换为无机盐的目的。

4、乙醛:乙醛(CH3CHO)也可以作为强酸来制弱酸,乙醛可以通过
催化氧化反应,将任何有机酸(例如,乙酸,其他醛甲烷)转化为无
机盐,同时释放出H+离子,使弱酸分解,从而形成盐。

5、醋酸及醋酸盐:醋酸(CH3COOH)能够与其他弱酸(例如乙酸)
发生缩合反应,从而使弱酸变成醋酸盐(乙酸乙酯CHHHCOOCH3),
从而将弱酸分解,实现强酸制弱酸的目的。

此外,醋酸盐也可以通过滴定与硝酸,使其发生水解,也可以发生强酸制弱酸反应。

强酸制弱酸的对角线规律

强酸制弱酸的对角线规律

强酸制弱酸的对角线规律酸制弱酸实质及原理-强酸制弱酸的反应规律-强酸制弱酸口诀对角线规律1.强酸与弱酸(或强碱与弱碱)由于电离程度的不同,在很多方面表现出不同的性质2.稀释时pH变化特点比较:a、b分别为体积相等、pH相等的NaOH溶液和氨水的稀释曲线线;c、d分别为体积相等、pH相等的盐酸和醋酸溶液的稀释曲线,请体会其中的两层含义:(1)加水稀释相同倍数后的pH大小:氨水>NaOH溶液,盐酸>醋酸溶液。

若稀释10n倍,盐酸、Na0H溶液pH变化n个单位,而氨水与醋酸溶液pH变化小到n个单位。

(2)稀释后的pH仍然相等,则加水量的大小:氨水>NaOH溶液,醋酸溶液>盐酸。

强碱弱酸盐是强碱和弱酸反应的盐,溶水显碱性,如碳酸钠弱酸离子:碳酸根离子,亚硫酸根离子,氢硫酸根离子(H2S),硅酸根,偏铝酸根,醋酸根强碱离子:Na,K,Ca,Ba强酸是说酸溶解在水中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电离成氢离子和酸根离子,弱酸是相对强酸来说的,指酸在溶液中部分电离,大部分在溶液中以分子状态存在.一般的酸制酸的反应实际上是个复分解反应,这个反应能不能发生除了要看酸的强弱还要考虑有没有沉淀,气体,高沸点或低沸点酸的生成.比如用磷酸(一种中强酸)制取HI,HBr(二者都是比盐酸强的酸).虽然磷酸为弱酸,但由于生成了气体所以反应也可以发生.在比如用硫酸与高氯酸钡作用生成高氯酸,虽然我们说高氯酸比硫酸酸性强,但由于生成了硫酸钡沉淀,所以反应也可以发生.因此对于强酸制弱酸大家要理解它,不要一遇到有酸与盐反应生成另一种酸与盐时都简单的归为强酸制弱酸.不是一定强酸制弱酸,有特殊情况:如:H2S+CuSO4=H2SO4+CuS这个反应主要是生成了一种难溶于强酸的物质(也就是提到离子反应中的难溶物质)弱酸制强酸有两种情形:1)非氧化还原反应的复分解反应诚如,楼上那位所述,酸性较强的酸能够制取酸性较弱的酸,是因为较强酸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程度大于较弱酸,电离产生的氢离子可以跟较弱酸的酸根根离子结合,形成较难电离的较弱酸分子从体系中"游离"出去,从而导致化学平衡向着生成较弱酸的方向移动.事实上,弱酸能制取强酸的道理是相同的,也是使整个反应向总的离子浓度减小的方向进行,只不过是由于生成的盐的溶解度实在是很小.如:CuSO4+H2S==CuS(沉淀)+H2SO4等等.2)氧化还原反应这纯粹是与反应物和产物的氧化还原性大小有关.氧化还原反应发生的规律:氧化性强的氧化剂+还原性强的还原剂==氧化性弱的氧化产物+还原性弱的还原产物.如:Cl2+H2S==S(沉淀)+2HClH2SO3+Cl2==H2SO4+HCl(未配平)等等2、第一个,是因为酸碱反应有强强生弱弱的规律,由于苯酚是由碳酸与苯酚钠生成的,苯酚位于方程式的右边,所以在这个反应中强酸为碳酸而弱酸为苯酚;第二个,和上一个相同,由于碳酸是由乙酸与碳酸钠生成的,根据强强生弱弱规律,乙酸为强酸,而碳酸为弱酸;关于生成了较难电离的物质,或生成了沉积气体和水等就可以判断反应的发生,确实是这样,不过这是高中的化学范围,高中的说法,没有很强的科学根据,不过由于化学知识在高中学不深,所以暂时这样判断可以。

高中化学酸的强强规律及应用

高中化学酸的强强规律及应用

高中化学酸的强强规律及应用一、常见酸按酸性强弱的分类习惯上,按照酸的电离能力的大小,可将酸大致分为以下三类:1.强酸:如盐酸、氢溴酸、氢碘酸、硫酸、硝酸、高氯酸等。

2.中强酸:如亚硫酸、磷酸、氢氟酸等。

3.弱酸:如醋酸、碳酸、氢硫酸、次氯酸等。

二、酸的强弱变化规律酸的强弱是由酸本身的组成和结构决定的,表现在其电离能力的大小上。

1.无氧酸中心元素的原子半径越大,非金属性越弱,对氢原子的吸引能力就越弱,酸就越容易电离出氢离子,酸性越强。

例如,氢卤酸的酸性:HF<HCL<HBR<HI。

2.含氧酸含氧酸的酸性强弱情况比较复杂,主要有以下几条规律:(1)相同化合价的不同元素作中心原子,中心原子的原子半径越小,非金属性越强,其酸性越强。

例如,次卤酸(HXO)酸性:HClO>HBrO>HIO;亚卤酸(HXO2)酸性:HClO2>HBrO2>HIO2;卤酸(HXO3)酸性:HClO3>HBrO3>HIO3。

(2)同种元素作中心原子,中心元素的化合价越高,酸性越强。

例如,酸性:HClO4>HClO3>HClO2>HClO,H2SO4>H2SO3。

(3)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强。

例如,酸性:HClO4>H2SO4>H3PO4>H4SiO4。

(4)酸分子中不与氢原子相连的氧原子数目越多,酸性越强。

美国化学家鲍林从实验中总结出一条经验规律,他把含氧酸用通式表示为(HO)mROn,其中n为非羟基氧原子(即不与氢相连的氧原子)的数目,n越大,酸性越强.例如:HClO4 (HO)ClO3 n=3 很强酸HClO3 (HO)ClO2 n=2 强酸H2SO3 (HO)2SO n=1 中强酸HNO2 (HO)NO n=1 中强酸H3BO3 (HO)3B n=0 弱酸HClO (HO)Cl n=0 弱酸事实证明:鲍林的经验规律对于大多数含氧酸都是适用的。

强酸制弱酸

强酸制弱酸

强酸制弱酸,指的是较强酸(可以是强酸或弱酸)可生成较弱酸。

所谓的强酸制弱酸,指的是较强酸(可以是强酸或弱酸)可生成较弱酸。

即:
强酸+弱酸盐→弱酸+强酸盐;
较强酸+弱酸盐→较弱酸+弱酸。

强酸制弱酸实质及原理是弱酸根与强酸反应,生成弱酸和强酸根的反应,也就是弱酸根夺取了强酸的氢离子。

强酸制弱酸是复分解反应一条重要规律。

这里的“强酸”、“弱酸”指相对的强弱,甚至能呈现酸性的一些非酸类物质,如酚类、两性氢氧化物、酸式盐等参与的反应也可据其酸性强弱运用上述规律来判断其产物。

强酸制弱酸的注意事项:
强酸是可以自主完全电离的酸,要指高锰酸、盐酸(氢氯酸)、硫酸、硝酸、高氯酸、硒酸、氢溴酸、氢碘酸、氯酸等。

它们都有强烈刺激和腐蚀作用,人体接触会造成严重烧伤,宜用清水冲洗或苏打水冲洗。

弱酸通常是指其电离常数(Ka)小于0.0001(酸度系数pKa大于4)的酸。

是指在溶液中不完全电离的酸。

如用常用HA去表示酸,那在水溶液中除了电离出质子H+外,仍有为数不少的HA在溶液当中。

高中化学必须知道的六大强酸及应用

高中化学必须知道的六大强酸及应用

高中化学必须知道的六大强酸及应用通过初中化学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三大强酸为盐酸(HCl)、硫酸(H2SO4)、硝酸(HNO3),在高中的化学学习中,又有三种酸也加入强酸行列,分别是高氯酸(HClO4)、氢溴酸(HBr)、氢碘酸(HI),其中高氯酸的酸性为所有无机酸中最强,而氢溴酸、氢碘酸的酸性则比盐酸还要强。

下面我们就一起具体地认识一下这六大强酸及应用!一、盐酸HCl简介:1、盐酸是氢氯酸的俗称,是氯化氢(HCl)气体的水溶液,为无色透明的一元强酸;工业上用的盐酸常因含有FeCl3等杂质而略带黄色。

有刺激性气味、有酸味。

常用的浓盐酸中的质量分数为37%~38%,密度为1.19g/cm3,物质的量浓度约为12.0mol·L-1。

注意:浓盐酸易挥发,敞口放置溶质HCl氯化氢质量减小,溶剂质量不变,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变小。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敞口放置吸收空气中的水,溶剂质量增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变小。

2、盐酸的首次发现:公元800年的一个信奉伊斯兰教,名为贾比尔·伊本·哈扬的阿拉伯化学家/炼金师,将氯化钠和硫酸混合从而第一次制取了盐酸。

3、盐酸是一种重要的化工产品,用于金属除锈、制造药物(如盐酸麻黄素、氯化锌)等。

人体胃液中也含有少量的盐酸,帮助消化。

4、盐酸的特性(1)浓盐酸具有挥发性。

打开浓盐酸的试剂瓶,会观察到瓶口有白雾出现,那是因为从浓盐酸瓶中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与空气中的水蒸气接触,形成盐酸小液滴,故在开启的瓶口处形成白雾,不是白烟。

在化学中“烟”是指细小的固体颗粒,“雾”是指液态的小液滴。

(2)浓盐酸具有强烈的腐蚀性。

使用时要注意安全。

(3)盐酸的通性:①使指示剂变色;②与金属反应制取氢气;③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相应的盐和水;④与盐反应,生成另一种酸和另一种盐。

(4)还原性①4HCl(浓)+MnO2MnCl2+2H2O+Cl2↑(实验室制取氯气)②2KMnO4+16HCl(浓)=2KCl+2MnCl2+5Cl2↑+8H2O③NaClO+2HCl=NaCl+Cl2↑+H2O(氯元素的归中反应)(5)强酸制弱酸:CH3COONa+HCl=CH3COOH+NaCl5、工业制盐酸:H2+Cl22HCl然后用水吸收,在合成塔内完成。

微专题 “交叉法”探究强酸制取弱酸及离子(粒子)共存问题

微专题  “交叉法”探究强酸制取弱酸及离子(粒子)共存问题

“ 交叉法”探究强酸制取弱酸及离子(粒子)共存问题33与NaClO 的反应类型1.酸性:H 2A >HB >HA -2312CO 2与NaClO 的反应及其它反应交叉法图示 能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CO3的电离常数K a1=4.4×102=4.7×1022与苯酚钠的反应及其它反应232312A>HA2交叉法图示能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实例1.25 ℃时,H2SO3的电离常数K a1=1.4×10-2,K a2=6.0×10-8,HCN的电离常数K=6.2×10-10,分析SO22312231 K a2=4.7×10-11,分析SO2与Na2CO3的反应及其它反应由图示可知:SO2与Na2CO3之间有少量、过量问题SO2少量:SO2+H2O+2CO2-3===2HCO-3+SO2-3SO2过量:2SO2+H2O+CO2-3===2HSO-3+CO2实例2.25 ℃时,H2S的电离常数K a1=1.1×10-7,K a2=1.3×10-13,H2CO3的电离常数K a1=4.4×10-7,K a2=4.7×10-11,分析CO2与Na2S的反应及其它反应2222412231 K a2=4.7×10-11,分析H2C2O4与Na2CO3的反应及其它反应(HC2O-4与CO2-3之间有少量、过量),HC2O-4少量:HC2O-4+CO2-3===C2O2-4+HCO-3HC2O-4过量:2HC2O-4+CO2-3===C2O2-4+CO2↑+H2O 【题组训练】1.H2CO3和H2SO3在25 ℃时的电离常数如下,则溶液中不可以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弱酸H2CO3H2SO3电离平衡常数(25℃)K a1=4.30×10-7K a2=5.61×10-11K a1=1.54×10-2K a2=1.02×10-7A.HSO-3、CO2-3B.HSO-3、HCO2-3 C.SO2-3、HCO-3 D.SO2-3、CO2-3 2.室温下,次氯酸、碳酸和亚硫酸的电离常数,下列微粒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的是()弱酸HClO H2CO3H2SO3电离平衡常数(25℃)K a=2.4×10-9K a1=4.30×10-7K a2=5.61×10-11K a1=1.54×10-2K a2=1.02×10-7A.SO2-3、HCO-3 B.ClO-、HCO-3C.HSO2-3、CO2-3D.HClO、HCO-3 3.根据右表提供的数据可知,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微粒组是()弱酸CH3COOH HCN H2CO3电离平衡常数(25℃)K=1.7×10﹣5K=4.9×10﹣10K a1=4.3×10﹣7 K a2=5.6×10﹣11A.H2CO3、HCO-3、CH3COO﹣、CN﹣ B.HCO-3、CH3COOH、CN﹣、CO2-3 C.HCN、HCO-3、CN﹣、CO2-3 D.HCN、HCO-3、CH3COO﹣、CN﹣4.根据下表提供的数据可知,室温下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微粒组是()弱酸HCN H2CO3CH3COOH电离平衡常数(25℃)K=4.9×10﹣10K a1=4.5×10﹣7K a2=4.7×10﹣11K=1.75×10﹣5A.HCN、HCO-3、CN﹣、CO2-3 B.HCN、HCO-3、CN﹣、CH3COO﹣C.H2CO3、HCO-3、CH3COO﹣、CN﹣D.HCO-3、CH3COOH、CN﹣、CO2-35.某温度下,已知CH3COOH、H2CO3、H2S、H3PO4电离平衡常数下表,则不能与Na2CO3溶液反应的微粒是() 弱酸CH3COOH H2CO3H2S H3PO4电离平衡常数(25℃)K a=1.8×10﹣5K a1=4.30×10﹣7K a2=5.61×10﹣11K a1=9.1×10﹣8K a2=1.1×10﹣12K a1=7.5×10﹣3K a2=6.2×10﹣8K a3=2.2×10﹣13A.CH3COOH B.H2S C.HS﹣D.H2PO-4 6.根据下表提供的数据,判断下列离子方程式或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化学式HClO H2CO3电离常数K=3.0×10-8K1=4.3×10﹣7K2=5.6×10-11 A.向Na2CO3溶液中滴加少量氯水:CO2-3+2Cl2+H2O===2Cl-+2HClO+CO2↑B.向NaHCO3溶液中滴加少量氯水:2HCO-3+Cl2===Cl-+ClO-+2CO2↑+H2O C.向NaClO溶液中通入少量CO2:CO2+NaClO+H2O===NaHCO3+HClO D.向NaClO溶液中通入过量CO2:CO2+2NaClO+H2O===Na2CO3+2HClO 7.室温下,部分酸的电离平衡常数如下表,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弱酸HOOH H2CO3HClO H2SO3电离平衡常数(25℃)K a=1.77×10﹣4K a1=4.30×10﹣7K a2=4.7×10﹣11K=4.0×10﹣8K a1=1.54×10﹣2K a2=1.02×10﹣7A.CO2+H2O+2ClO-===CO2-3+2HClOB.2HCOOH+CO2-3===2HCOO-+CO2↑+H2OC.H2SO3+2HCOO-===2HCOOH+SO2-3D.H2SO3+2ClO-===2HClO+SO2-38.已知常温下,几种物质的电离平衡常数,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合理的是()弱酸HCOOH H2CO3HClO H2SO3电离平衡常数(25℃)K a=1.77×10﹣4K a1=4.30×10﹣7K a2=5.6×10﹣11K=2.98×10﹣8K a1=1.54×10﹣2K a2=1.02×10﹣7A.次氯酸钠溶液中通入少量二氧化碳:CO2+H2O+2ClO-===CO2-3+2HClOB.次氯酸钠溶液中通入少量二氧化硫:SO2+H2O+2ClO-===SO2-3+2HClOC.碳酸钠溶液中通入少量SO2:SO2+CO2-3===SO2-3+CO2D.纯碱溶液中滴加少量甲酸:2HCOOH+CO2-3===2HCOO-+CO2↑+H2O9.下列过程中的化学反应,相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弱酸H2S H2CO3HClO H2SO3电离平衡常数(25℃)K a1=9.1×10﹣8K a2=1.1×10﹣12K a1=4.30×10﹣7K a2=5.6×10﹣11K=2.95×10﹣8K a1=1.54×10﹣2K a2=1.02×10﹣7A.CuCl2溶液中通入H2S气体:Cu2++S2-===CuS↓B.Na2CO3中通入过量SO2:SO2+CO2-3===SO2-3+CO2C.向Na2S溶液中通入少量SO2:S2-+SO2+H2O===SO2-3+H2SD.Na2SO3溶液中通少量CO2:SO2-3+CO2+H2O===HSO-3+HCO-310.部分弱酸的电离平衡常数如下表,运用上述电离常数及物质的特性判断下列化学方程式不正确的是() 弱酸HCOOH H2CO3HClO H2S电离平衡常数(25℃)K a=1.77×10﹣4K a1=4.5×10﹣7K a2=4.7×10﹣11K=4.0×10﹣8K a1=1.1×10﹣7K a2=1.3×10﹣13A.次氯酸与Na2CO3溶液的反应:CO2-3+2HClO===HCO-3+ClO-B.碳酸钠滴入足量甲酸溶液中:2HCOOH+CO2-3===2HCOO-+CO2↑+H2OC.少量CO2通入NaClO溶液中:CO2+H2O+ClO-===HCO-3+HClOD.硫化氢通入NaClO液中:H2S+ClO-===HS-+HClO11.根据表格中电离常数判断下列反应可以发生的是()弱酸H2CO3HClO H2SO3电离平衡常数(25℃)K a1=4.5×10﹣7K a2=4.7×10﹣11K=3.2×10﹣8K a1=1.54×10﹣2K a2=1.02×10﹣7A.NaClO溶液中通入少量CO2:CO2+H2O+2ClO-===CO2-3+2HClO B.Na2SO3溶液中通入足量CO2:2SO2-3+CO2+H2O===2HSO-3+CO2-3 C.Na2CO3溶液中通入少量SO2:SO2+2CO2-3+H2O===SO2-3+2HCO-3 D.NaClO溶液中通入足量SO2:SO2+H2O+ClO-===HSO-3+2HClO12.根据下表提供的数据,判断下列离子方程式或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弱酸H2CO3HClO H2S电离平衡常数(25℃)K a1=4.0×10﹣7K a2=6×10﹣11K=3×10﹣8K a1=9×10﹣8K a2=1×10﹣12A.向Na2CO3溶液中滴加少量氯水:CO2-3+2Cl2+H2O===2Cl-+2HClO+CO2↑B.向Na2S溶液中滴加过量NaHCO3溶液:S2-+2HCO-3===H2S↑+CO2-3C.向NaClO溶液中通入少量CO2:CO2+H2O+NaClO===NaHCO3+HClOD.向NaClO溶液中通入过量H2S:H2S+NaClO===NaHS+HClO13.常温下,几种弱酸的电离常数如表所示。

强酸制取弱酸的原理及其应用

强酸制取弱酸的原理及其应用

强酸制取弱酸的原理及其应用
强酸是指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产生H+离子的酸,例如硫酸(H2SO4)和
盐酸(HCl)等。

弱酸是指在水溶液中只部分电离产生H+离子的酸,例如乙
酸(CH3COOH)和碳酸(H2CO3)等。

强酸与弱酸的互化反应遵循质子转移的原则,即强酸会将质子(H+)转
移给弱酸的共轭碱,从而生成弱酸。

以下以硫酸制备乙酸为例进行说明:
1.实验操作:
-将一定量的浓硫酸和乙酸混合在适当的容器中。

-边加热边搅拌混合溶液。

-使用冷却装置冷却溶液,收集乙酸产物。

2.反应原理:
H2SO4+CH3COOH→CH3COOH2++HSO4-
强酸硫酸转移质子给弱酸乙酸,生成乙酸的共轭碱乙酸根离子
(CH3COOH2+)。

3.应用:
-食品工业:乙酸被广泛用作食品酸化剂和防腐剂,例如在制作糕点、饮料和果酱等过程中。

-化学实验室:乙酸可用于调节溶液的酸碱度和作为染色剂。

-医药工业:乙酸可用于制备药物和溶解药物。

-化妆品工业:乙酸被用作化妆品的添加剂,具有抑菌和防腐作用。

通过强酸制取弱酸的原理及应用,我们可以得到各种弱酸,如乙酸、乙醇酸、苯甲酸等,这些弱酸在不同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调节反应条件和使用不同的强酸,我们可以选择性地制备所需的弱酸,满足不同实验和工业需求。

强酸制弱酸的k关系

强酸制弱酸的k关系

强酸制弱酸的k关系强酸制弱酸的酸度常数关系当强酸(HA)与弱酸(HB)反应时,会发生酸解反应,产生共轭酸(HB⁺)和共轭碱(A⁻)。

反应进行到平衡时,反应物和产物的浓度将不再发生变化。

平衡常数(K)表示反应从左到右进行的趋势。

对于酸解反应,平衡常数被称为酸度常数(Ka)。

酸度常数越大,酸的解离能力越强。

对于强酸,Ka非常大,这意味着它完全解离为离子。

对于弱酸,Ka相对较小,意味着只有少部分分子解离。

强酸(HA)与弱酸(HB)反应的酸度常数之间存在一个关系:```Ka(HA) Ka(HB) = Kw```其中,Kw是水的离子积常数,等于1.0 x 10⁻¹⁴。

这个关系说明,强酸的Ka值与弱酸的Ka值成反比。

也就是说,如果强酸的Ka值很大,则弱酸的Ka值将很小,反之亦然。

推导过程要推导出这个关系,我们可以考虑以下平衡反应:```HA + H₂O <=> H₃O⁺ + A⁻HB + H₂O <=> H₃O⁺ + B⁻```对于强酸HA,平衡几乎完全向右移动,因此[H₃O⁺][A⁻]/[HA] = Ka(HA)。

对于弱酸HB,平衡向左移动,因此[H₃O⁺][B⁻]/[HB] = Ka(HB)。

将这两个方程相乘,得到:```[H₃O⁺]²[A⁻][B⁻]/[HA][HB] = Ka(HA) Ka(HB) ```另一方面,水的离子积常数定义为:```Kw = [H₃O⁺][OH⁻]```由于水的解离平衡中[OH⁻] = [A⁻] + [B⁻],因此: ```Kw = [H₃O⁺][A⁻] + [H₃O⁺][B⁻]```将这个方程代入前一个方程,得到:```Ka(HA) Ka(HB) = Kw```应用强酸制弱酸的酸度常数关系在计算混合酸溶液的pH值时很有用。

例如,如果我们知道强酸盐酸(HCl)和弱酸乙酸(CH₃COOH)的浓度,我们可以使用这个关系来计算溶液的pH值。

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

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

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
实验现象是白色固体减少,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的气体,实验室常用大理
石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的方法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1、药品:碳酸钙(或石灰石)、稀盐酸。

2、反应原理:利用强酸制弱酸的原理,并且碳酸不平衡,极易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的方法!
3、实验步骤:检查气密性后,将碳酸钙(或石灰石)放入反应器内,加入稀盐酸,
可以观察到碳酸钙(或石灰石)表面形成了大量的气泡,并且,碳酸钙(或石灰石)也慢
慢溶解!生成一种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二氧化碳。

4、操作方式注意事项:反应物无法用浓盐酸、硝酸或硫酸、因为淡盐酸易挥发,会
挥收到氯化氢气体,并使制取的二氧化碳不氢铵;该反应就是放热反应,由于硝酸不平衡,熔化极易分解成二氧化氮、氧气和水,所以可以并使制取的二氧化碳不氢铵;硫酸不能溶解,但可以分解成硫酸钙结晶,结晶的硫酸根粘附在碳酸钙(或石灰石)表面,并使碳酸
钙(或石灰石)与酸的碰触面积变大,最后反应暂停!
5、收集方法: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或用排水法(最好将水换成饱和碳酸氢钠溶液)。

6、验满方法:将插满的木条紧邻集气瓶口,火焰立刻点燃就证明搜集快了;若用排
饱和状态碳酸氢钠溶液的方法搜集,看见液面全然处在瓶口,并存有气体渗出就证明搜集
快了!
7、放置方法:一般实验室制得的二氧化碳气体(应该说是制得的所有气体)都会马
上用掉的,不会放置太久的!若要放置一段时间,只要在将集气瓶上方的玻璃瓶上加点水,并盖上就性了!这样也许能保存10多个小时,太久就不纯了!有条件的话,放在专业的
密封储气罐中是最好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强酸制取弱酸的原理及其
应用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强酸制取弱酸的原理及其应用
陈涛
强酸制取弱酸,指的是较强酸(可以是强酸或弱酸)可生成较弱酸。

即:
强酸+弱酸盐→弱酸+强酸盐
中学化学通常以H2CO3、的酸性作为比较标准,要求掌握常见弱酸酸性强弱顺序:
强酸制弱酸原理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实验室制取某些弱酸
2. 解释现象
漂白粉久置失效的原因:
建筑用的粘合剂水玻璃久置会变质:
3. 产物的判断
①向溶液中通入少量的二氧化碳
②向溶液中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
③向溶液中通入少量的二氧化碳
④向溶液中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
⑤向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
不管CO2是否过量,都生成。

⑥与溶液混合
4. 酸性强弱的比较
例1. 以苯、硫酸、氢氧化钠、亚硫酸钠为原料,经典的合成苯酚的方法可以简单表示为:
苯苯磺酸苯磺酸钠苯酚钠(及盐和水)
苯粉
(1)写出②、③、④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根据上述反应判断苯磺酸、苯酚、亚硫酸三种物质的酸性强弱,并说明理由。

分析:(1)



(2)答:根据强酸可从弱酸盐中制取弱酸的原理,由反应②、④可知酸性强弱顺序是:苯磺酸>亚硫酸>苯酚。

5. 化学方程式正误判断
例2. 已知酸性强弱顺序为:下列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
B.
C.
D.
分析:由题目信息可知,H2A为二元弱酸,它的电离是分步进行的。

A
H
2
由于酸性:,所以与反应,只能使H2A发生第一步电离,化学方程式为或,正确答案为AC。

6. 除杂问题中试剂的选择
弱酸(或弱酸的酸酐)中含有较强酸(或较强酸的酸酐)杂质,通常选择弱酸所对应的酸式盐,利用强酸制弱酸的原理除去杂质。

物质杂质所选试剂化学方程式
CO
2HCl 饱和NaHCO
3
溶液NaHCO
3
+HCl=NaCl+CO
2
↑+H
2
O
CO
2SO
2
饱和NaHCO
3
溶液2NaHCO
3
+SO
2
=Na
2
SO
3
+2CO
2

SO
2HCl 饱和NaHSO
3
溶液NaHSO
3
+HCl=NaCl+SO
2
↑+H
2
O
H 2S HCl 饱和NaHS溶液NaHS+HCl=NaCl+H
2
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