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豪族尚“清”意识研究

合集下载

汉魏之际的人物评论与士风变迁

汉魏之际的人物评论与士风变迁

汉魏之际的人物评论与士风变迁◎范兆飞内容提要东汉末年人物评论的兴起,是多种因素的合力:政治局势的现实压力、乡举里选的传统影响、名士系统的卓然自立等。

人物评论的权力掌握于在野的名士之手,其籍贯大多属于文化核心区。

人物评论的内容主要围绕才和性而进行,但地域因素也是重要的考量指标,同乡关系更是重中之重。

评论活动由不同地域不同层次的评论轴心构成重层结构。

汉魏革命,名士系统的人物评论被官方赋予的中正官所代替,凝结性的社会体系逐渐形成。

士人风尚随评论风气的涨落发生转变:汉末刚大方正的儒风,以道家风貌为过渡,转型为魏晋时期的浮华之风。

关键词汉魏之际名士系统人物评论地域意识士风变迁〔中图分类号〕K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10)05-0127-08汉末中央政府失序,选官体系紊乱,谙熟经籍的士子仕途艰难,东汉统治阶层内部酝酿着激烈的冲突,最终体现为党锢之祸。

①以党锢为分水岭,学界研究汉魏士人的政治史、思想史可谓不遗余力。

作为对中央政府失序刺激的回应,汉末名士系统依托地域意识的苏醒,在党锢前后得以确立,名士系统的重要活动是在政治体制外进行大范围的人物评论,②人物评论风气的高涨在某种程度上是汉代乡举里选的回光返照。

汉魏革命,九品官人法确立,政府赋予中正以官人之法,凝结性的社会等级逐渐形成,士族社会由此确立,此为中古社会转型之关键。

鉴于此,笔者致力于考察名士系统、人物评论与地域意识的互生关系,探讨汉魏士风变迁的内在理路,以深刻理解魏晋时期士族社会的形成。

一、评论风气的形成环境东汉晚季,社会问题在各个层面凸显出来,就统治阶层而言,属于上层阶级的豪族势力出现分化之势:属于浊流的地方豪强,以外戚和宦官为代表,富而无知,不择手段聚敛财富,觊觎权柄,置儒家道德于不顾;属于清流的地方豪族,以士大夫为代表,不甚富而有知,服膺儒家伦理的价值观,没有霸占大量财富的欲望。

③同属浊流势力的外戚和宦官视乡里评论如无物,崇尚威权,轮流把持朝政,随意安插浊流子弟和附庸人物进①②③关于党锢之祸的研究成果荦荦大观,代表作是金发根:《东汉党锢人物的分析》,《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三四本下册,1963年,第505-558页。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 1. 画像石(砖):是指汉豪族祠堂和陵墓地面建筑、享祠、碑的壁面上以及墓室表面的装饰绘画性雕刻.是指汉代豪族祠堂和陵墓地面建筑石阙、享祠碑的壁面上以及墓室表面的砖石上的装饰绘画性雕刻。

2. 黑①黑工业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工艺美术取得的杰出成就之一。

②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等遗址中常有发现。

③其烧制工艺是在烧制结束时,从窑顶慢慢加水,木炭熄灭后产生浓烟,使器渗炭而成,表面漆黑光亮且较为致密。

④其中龙山文化黑中的蛋壳以黑、光、亮、薄而著称于世。

3. 彩①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美术中。

②是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坯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用赭石和氧化锰做呈色元素,然后入窑烧制,使橙红色胎地呈现各种颜色的美丽图案,形成纹样与器物造型的高度统一。

③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是彩的杰出代表。

4. 人面鱼纹彩盆①半坡②仰韶文化③图案装饰于盆壁,展现人面与鱼的简练造型和生动组合④图案被认为与半坡氏族的原始信仰有关⑤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绘画杰作和典型器物 5. C 形玉雕龙①1971年自治区翁牛特旗三星它拉村遗址出土②红山文化玉器的杰出代表③玉龙为墨绿色软玉制成,龙身光泽,蜷曲如勾,龙首做猪嘴形,长吻修目④是目前发现的体形最大,制作最精,形态最逼真,年代也最久远的碧玉龙形象6. 泥塑女神像①出土于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②头像与真人等大,似为全身像的头部。

塑像面呈方圆形,颧骨突出,平鼻阔嘴,眼角高挑,眼窝嵌圆形玉片,目光深邃,具有神秘感③塑造技术成熟,水平高超,令人叹为观止,其涵当与原始巫术或信仰有关,是生殖女神和丰收女神的象征7. 舞蹈纹彩盆①中国原始美术中马家窑文化彩艺术的杰作,出土于大通上家寨。

②壁画着原始人舞蹈的图像,有学者认为这是表现了氏族成员分组围猎野兽的场景,也有人认为是载歌载舞庆祝丰收或祭祀神灵。

③在技法上,这件作品紧紧抓住人物的动态和整齐的队形,以极其精练的笔墨进行描绘富有抒情的意念。

汉代豪族研究概述_王者利

汉代豪族研究概述_王者利

第29卷第10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V ol.29 No.10 2008年10月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ct.2008汉代豪族研究概述王者利(大连大学 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中心,辽宁 大连 116622)摘要:豪族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阶层,他们对社会的稳定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历代统治者对其或者拉拢或者打击。

汉代是豪族形成、发展及转变的关键时期,对汉代豪族的研究可以说已到了无孔不入、细致入微的地步,从其构成到其政治、经济、土地制度等各方面都有学者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考察。

本文拟对目前国内有关豪族社会构成、经学化、士族化、“忠孝”观等研究成果做一简要的概述。

关键词:豪族;经学化;士族化;“忠孝”观;仕进制度中图分类号:K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08)10-0063-02一豪族的社会构成关于豪族的社会构成,学者的意见大致相同。

徐杨杰先生认为强宗大族来源主要有四部分:一是六国旧贵族;二是六国的地方暴富及恶势力;三是汉代新贵;四是地主阶级上层。

[1]马彪先生在《秦汉豪族社会研究》中认为“爵邑之人”、“秩禄之奉”、“素封”等三种人可高度概括为秦汉时期豪族社会的三大成分。

所谓“爵邑之人”主要指宗室、外戚及恩宠;“秩禄之奉”者是指秦汉的官僚;“素封”是指秦汉时期特有的富商大贾阶层。

[2]崔向东先生则认为汉代豪族包括以下七种社会势力:1、六国宗室及其后裔。

如齐诸田,楚昭、屈、景等及名族。

2、高訾富人。

包括的成分较广,主要是私人工商业者。

3、豪民、兼并之家。

即家族富有的豪民地主。

4、豪杰。

即豪侠、游侠。

5、世吏二千石。

即家世为高官的官僚之家。

6、汉代军功阶层和食封贵族。

7、地方强宗。

即地方上宗族势力强大的家族。

[3](p80)瞿同祖先生则把豪族分为六类:1、战国时期的旧家族;2、汉代居于统治地位的皇族;3、外戚家族;4、官僚家族;5、富商家族;6、游侠家族。

中国古代史(东汉)

中国古代史(东汉)

杀宦官,计划泄漏,反被宦官所害,
袁绍尽杀宦官。东汉最后一次外戚与
宦官的斗争以两败俱伤告终。
31
二、外戚与宦官的轮流专政
2.外戚与宦官的轮流专政
桓、灵帝时期,宦官独揽朝政,
他们“手握王爵,口含天宪”,灵帝
常称“张常侍(让)是我公,赵常侍
(忠)是我母。”宦官权势达于顶点。
与外戚相比,宦官的专权使统治更加
37
1 .士人群体的发展
儒学教育的发达
38
1 .士人群体的发展
儒学教育的发达
39
1 .士人群体的发展
交游风气
40
1 .士人群体的发展
风谣与品题
41
1 .士人群体的发展
风谣与品题
清议:东汉后期,官僚士大夫中出现
了一种品评人物的风气,称为“清议”
清议对人物的褒贬,在很大程度上左
右乡闾舆论,影响察举,对士大夫的
仕途进退有很大的作用。在当时外戚、
宦官专权的黑暗统治下,清议也逐渐
从品评人物转向攻击腐败的朝政和罪
恶的权贵。
42
1 .士人群体的发展
不应辟举
43
1 .士人群体的发展
东汉重名节
44
1 .士人群体的发展
东汉重名节
45
2 .清议与党锢
士大夫与宦官的冲突
46
2 .清议与党锢
士大夫与宦官的冲突
47
2 .清议与党锢
灵帝第二次党锢
54
2 .清议与党锢
灵帝第二次党锢
55
3 .士族的崛起
豪强的兴起
▲豪族地主的构成
1、功臣贵族地主集团
2、世族豪强地主集团
3、外戚宦官集团
▲东汉豪族地主的特点: 1、对土地大量兼并;

东汉颍川豪族的官僚化和士族化

东汉颍川豪族的官僚化和士族化

文 史 哲JOURNAL OF LITERATURE,HISTORY AND PHI LOSOPHY 2006年第6期(总第297期)No16,2006(Serial No.297)东汉颍川豪族的官僚化和士族化薛海波(吉林省社会科学院 《东北史地》编辑部,吉林长春130033)摘 要:颍川豪族处于东汉全国豪族网的核心位置。

从官僚化看,颍川豪族的官僚化进程与东汉政局稳定与否关系密切,其群体担任郡守公卿级官员的人数居于全国豪族前列;从士族化看,东汉中后期颍川士大夫豪族,已从地方领袖转变为全国性的领袖,渐居于全国士大夫豪族的核心位置,对东汉豪族士族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东汉;颍川豪族;官僚化;士族化中图分类号:K2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14721(2006)06009411颍川豪族①是一支对东汉乃至魏晋社会政治产生重要影响的社会势力。

东汉政权的建立、党锢之祸的爆发、汉魏之际的政局演变,都与颍川豪族密不可分。

它处于全国豪族网的核心位置,是东汉各地豪族官僚化、士族化程度最高者之一。

它能够完整地反映东汉豪族向官僚化、士族化演变的总趋势,是考察东汉豪族演变的一个范本②。

一、颍川豪族的官僚化 从某种意义上说,官僚化是豪族政治地位的保障和政治影响力发挥的主要途径,也是衡量其群体在东汉豪族中所占地位的一项重要标准。

而官僚化的程度主要是由为官人数的多少和担任官职的高低来决定,因此本部分将从颍川豪族的为官人数和官职的高低两个角度对其官僚化加以论述。

(一)东汉时期颍川豪族为官人数的统计与分析为了全面地认识颍川豪族的官僚化,我们将史籍中所记载的东汉各阶段颍川豪族担任郡国守相及公卿级官员的人数放在豫州及全国范围内加以统计与比较,列表如下③:表1 东汉颍川豪族为官人数统计表时间段郡守人数占豫州豪族所任郡守人数之比率占全国郡守人数之比率九卿人数占豫州豪族所任九卿人数之比率占全国九卿人数之比率三公人数占豫州三公人数之比率占全国三公人数之比率光武帝844.44%(18) 5.97%(134)125%(4)25%(4)000明、章、和帝825.81%(31) 5.80%(138)325%(12) 4.76%(63)228.57%(7)7.4%(27)安、顺帝516.67%(30) 3.25%(154)426.67%(15) 6.45%(62)114.29%(7) 2.86%(35)桓、灵帝1927.14%(70) 5.38%(353)830.78%(26)9.52%(84)421.05%(19)7.02%(57)灵帝621.43%(28) 3.43%(175)428.57%(14)8.16%(49)323.08%(13)8.33%(36)献帝825.81%(31) 3.89%(206)675%(8)18.18%(33)133.33%(3) 6.67%(15)总计5027.78%(180) 5.08%(985)2335.38%(65)81.9%(281)821.62%(37)14.04%(57) 收稿日期:20050828 作者简介:薛海波(1979),男,吉林长春人,吉林省社会科学院《东北史地》编辑部编辑,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东汉豪族大姓的来源及发展_曾艳

东汉豪族大姓的来源及发展_曾艳

第5 期
曾 艳: 东汉豪族大姓的来源及发展
·123·
帝。此划分方法是为了便于研究而作的大致划分。 从图上看,汉代豪族的发展呈波浪起伏状,上升
状态的三个时期分别是西汉中期、东汉初期和东汉 末期; 与此相对的三个低点分别是西汉初期、西汉后 期和东汉中期。从总体上看,豪族的发展状态并不 是直线持续上升,显示出来的发展状况与汉代豪族 发展演变基本相符。豪族称谓出现次数多时,也是 豪族势力强大而活跃时。西汉初年,是汉代各种社 会势力最活跃的时期。汉武帝时,政府加强对各种 社会势力的限制、打击的同时又开放权力,各种社会 势力不断向豪族转化。西汉中期以后,是豪族的发 展时期,西汉后期至东汉初期社会动荡,豪族再次活 跃。东汉初年,国家对未与权力结合的地方豪族、大 姓经常进行镇压。经过限制,呈下降趋势。东汉中 期后,豪族与地方、中央权力的结合逐渐密切,豪族 沿着上升趋势发展。豪族发展的这种起伏说明它与 社会的发展状况及王权的支配有直接的联系。
图 1 豪族在两汉不同时期发展显示图
说明: 西汉初期指公元前 206 年—公元前 141 年,包括汉高祖、惠帝、吕后、文帝、景帝时期。西汉 中期指公元前 140 年—公元前 40 年,包括汉武帝、 昭帝、宣 帝、元 帝 时 期,以 汉 元 帝 停 止 迁 豪 为 界 线。 西汉晚期指公元前 40 年—公元 25 年,从汉元帝停 止迁豪开始,包括成帝、哀帝、平帝、王莽新朝。东汉 初期指公元 25 年—公元 88 年,包括光武帝、明帝、 章帝。东汉中期指公元 89 年—公元 146 年,包括汉 和帝、殇帝、安帝、顺帝、冲帝、质帝。东汉晚期指公 元 147 年—公元 220 年,包括汉桓帝、灵帝、少帝、献
第 3 卷第 5 期 2 011 年9 月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 JOURNAL OF NA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21-2022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V)

2021-2022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V)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网红”,原本是“网络红人”的意思。

然而在当下,“网红”一词逐渐特指那些依靠秀脸蛋、秀身材、秀美食、秀财富而走红的青年女性。

每当媒体提及“网红”,几乎都对其加以挞伐,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知识阶层,更是一碰到“网红”就蹙眉,唯恐避之不及。

“肤浅”“拜金”“媚俗”等骂名与“网红”总是如影随形。

对这些“网红”的鄙夷和批判,也成为一种主流舆论。

“网红”们走红的方式的确肤浅,粉丝对“网红”的追捧,也确实物质了些,庸俗了些。

然而,“网红”们为何能以如此肤浅的方式走红?成千上万的年轻人又为何毫无保留地把热情和时间,献给这些难登大雅之堂的“网红”?对于这些现象存在的内生合理性,鲜见具备人文关怀的思考,这是不应该的。

其实,只要我们愿意试着去理解“网红”现象,年轻人追捧“网红”的真正原因并不难找。

“网红”之所以能够依靠发自拍、发美食赢得追捧,不就是因为社会中许多下层的年轻人,需要依靠这些东西来满足自己对现实和未来的幻想,让自己的精神生活得到充实吗?对于大多已经在社会上立足的成年人,和少数有幸享受较好教育环境的年轻人而言,这种充实精神生活的方式或许过于廉价,过于媚俗了。

但对社会中大多数下层年轻人而言,“网红”们那半真半假的姣好面容,逛逛吃吃的悠闲生活,正是他们最真实的内心向往。

对他们来说,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大多数青年都没有机会接受精英式教育,叫他们欣赏曲高和寡的高雅文化,未免有些强人所难,经济上的压力则让他们难以负担日益高昂的文化消费成本,进一步挤压着他们的精神空间,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他们或许只能在网络上用这种廉价方式寻求精神生活的满足。

我也是年轻人,我幼时的玩伴中,有不少人也是这些“网红”的粉丝。

他们可能甫一成年,就挑起了生活的担子。

我深知和他们相比,自己是幸运的,有幸生在小康之家,接受高等教育,因此绝不会对他们的精神生活加以批判和鄙夷,而我们的社会也应该有更强的同理心,去理解“网红”现象背后的社会现实。

汉代豪族地域性研究

汉代豪族地域性研究

期刊论文:
在(/grid2008/index/ZKCALD.htm中专业检索中查找)
1、林喦:《汉代豪族地域性研究》评介,《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35(4)
2、高旭:崔向东著《汉代豪族地域性研究》述评,《中国史研究动态》,2013年第4期
3、王子龙:儒道互补的东汉文化精神--以豪族荀悦家族为例,《文史博览:理论》,2013, (8)
4、王子龙:东汉豪族的精神世界,渤海大学硕士论文,2013
5、崔向东、王金阳:两汉南阳豪族的官僚化和士族化,社会科学辑刊,2010(4)
6、孙腾达:东汉初年军功阶层研究,渤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7、杨龙:论两汉之际的河西窦融集团,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9月第26卷第5期
8、杨龙:新莽末、东汉初西北地区割据势力研究—以隗嚣集团和窦融集团为中心,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9、王莉娜:汉晋时期颖川荀氏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10、邓桂姣:汉代扶风班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扬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234页
11、张健:汉魏时期的吴地豪族与地域文化,渤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2、张健:汉魏时期的吴地豪族,《淮海文汇》2013年04期
13、范书辉,王子龙:从儒家传统精神到道家多元精神——论东汉豪族精神世界的演变,沧桑,2013(4)14、崔向东:西汉不同地域豪族与王莽新朝的灭亡,社会科学辑刊, 2012年06期
15、。

汉代的思想大一知识点

汉代的思想大一知识点

汉代的思想大一知识点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同时也是思想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汉代,出现了一系列重要的思想流派和知识体系。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些关于汉代思想的大一知识点。

1. 儒家思想:汉代是儒家思想的兴盛时期,儒家经典《易经》、《论语》等被广泛传播和研究。

儒家思想注重礼治和仁爱,提倡“仁者爱人”,倡导以德治国。

汉代儒学一脉相承,奠定了中国儒家思想的基础。

2.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在汉代也得到了发展和影响力的扩大。

道家思想强调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治。

著名的道家经典《道德经》被广泛传播,影响了当时的社会观念和政治实践。

3. 墨家思想:墨家思想在汉代有了较大的发展。

墨家强调兼爱和非攻,主张以公义来治理社会。

墨家思想对当时社会秩序的维护和道德准则的确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4. 法家思想:汉代是法家思想的重要传承时期。

汉代政权高度重视法治,通过实施严明的法律制度来维护社会秩序。

法家思想为汉代政府的治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

5. 兵家思想:汉代兵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孙武和吴起。

他们的著作《孙子兵法》和《吴子兵法》分别强调了战争策略和军事组织管理的重要性,对于后世的军事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 医学思想:汉代是中国古代医学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

《黄帝内经》和《难经》等重要医学典籍相继问世,奠定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经验。

7. 历史学思想:汉代是中国史学发展的关键时期,出现了大量杰出的历史学家和著作。

司马迁的《史记》被誉为中国史学的巅峰之作,对于后世的历史研究和史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8. 宗教思想:在汉代,道教和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道教强调修炼和长生,佛教强调解脱和慈悲。

这两种宗教思想都对汉代社会的精神生活和价值观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总结起来,汉代是中国思想发展的关键时期,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思想流派相互交融,对中国古代思想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同时,汉代对于历史学、医学、宗教等领域也有深远的影响。

东汉豪族层级探究——以《后汉书》记载为例

东汉豪族层级探究——以《后汉书》记载为例

东汉豪族层级探究——以《后汉书》记载为例豪族是秦汉社会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上至王权,下至乡里,都能够看到豪族的身影。

根据豪族和王权结合程度的不同,豪族存在着不同的等级,并且不同等级的豪族对于社会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关于豪族层级的观点,日本学者东晋次先生在《东汉的乡里社会及政治变迁》一文中提出“不同地域不同时期产生了士大夫豪族—土豪—小农的序列构造”。

并且这个体系上与王权相通,形成了一个“由士大夫豪族推行的地域支配体制的联合而构成的国家体制”。

崔向东教授在《汉代豪族研究》一书中也指出“王吉家族通过举孝廉和任子世代与中央政权结合,超越地方而发展成为中央士大夫豪族”也说明了豪族之间确实是存在不同的层级,并且在这些层级之间是可以通过某些途径做到相互转化的。

但前代学者们对于豪族的等级的阐述只是一笔带过,并没有对豪族的等级进行详细阐述,也没有说明不同等级的豪族对地方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所以,本文将在豪族等级的划分、不同等级豪族对地方的不同作用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对于豪族等级的划分,根据史书记载,豪族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级,分别是:“中央豪族”“郡县豪族”“乡里豪族”。

一、中央豪族中央豪族是指与王权结合程度最深,或者长期与王权相结合的豪族。

这样的豪族在整体上看,数量是最少的,但所掌握的权力是最大的,对国家整体上的影响较大。

东汉的邓禹家族是典型的中央级豪族,可以通过对邓禹家族的研究说明中央级豪族的特点。

(一)中央豪族的特点“邓禹字仲华,南阳新野人也。

年十三,能诵诗,受业长安。

时光武亦游学京师,禹年虽幼,而见光武知非常人,遂相亲附。

数年归家。

”[3]599这是《后汉书·邓禹传》中关于邓禹发迹的记载,在这段话中明确说明邓禹在很早的时候就与光武帝刘秀结识,在王莽末期各路英豪起兵推举邓禹时,邓禹都是“不肯从”的态度,直到光武帝刘秀“安集河北”时,邓禹才“杖策北渡,追及于邺”,追随光武帝刘秀,并且为其出谋划策,为邓禹及其家族能够成为东汉时期重要的豪族奠定了强大的基础。

汉代豪族的儒化与士族化_以关东豪族为例_崔向东

汉代豪族的儒化与士族化_以关东豪族为例_崔向东
⑥, 反 映 了 关东豪族 形 成、 发 。“秦汉以来, 山 东 出 相, 山 西 出 将” , “鲁、 东 海多 至 卿 相 ” 文化环境 展的文化因素。王子今对西汉将相出身地域进行 统 计,在统 计 到 的 45 位 丞 相 中, 除 一人 出 身 地 域 不 ⑦ 明外,明确为关西者, 只 有 5 人, 占 6. 67% 。 明 确 可 知 为关东 人或 祖 上 为关东 人 的, 占 86. 67% 。 ⑧ 的 民 谚, 说 明 当 地 人 对 文 化 教 育 的 重 汉元帝时,齐、鲁一带就 流 行 “遗 子 黄 金 满 籯, 不 如 一 经 ”

豪族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保持与权力的结合,进而形成对大小权力的世代垄断。其中途径之一是 ,汉代 独占文化资源,形成经学世家,进而向士族演变。班固说 得 再 明 白 不 过, 五 经 乃 “禄 利 之 路 ” 通过明经入仕的事例俯拾皆 是。 士 族 ( 世 族 ) 化 就 是 权 力 与 文 化 的不 断 交互 循 环。 下 面 主 要从文 化 和权力的结合来说明关东地域豪族的儒化、士族化。 关东自战国以来就是文化发达地域,尤其是齐鲁一带,有着悠久的儒学传统。关东文化发达的历 。 “西汉前期的文化发达 区 域, 与 先 秦 史原因可从两方面理解,一是承袭春秋、战国以来的学术传统 。这表现为地域分布的大致吻 时期特别是与战国晚期的 文 化发 达 之 地 相 比, 有 着 极 明 显 的 一 致 性 ” ⑤ 二是 合、发达程度相仿和区域特色基本相同,说明西汉时期关东 地 域 文 化 与 先 秦 文 化 的 承 袭 关 系。 西汉初期的关东诸侯国的文化发展。关东文化发达与王国分布有关,汉代封国主要集中在关东,汉初 各诸侯王承袭战国招贤纳士之余风,为了各自的发展,广招游士学者,一时人才济济,这对秦以来学 术文化的复兴,推动地区文化发展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汉武帝时,独尊儒术,通经入仕,关东儒学大有用武之地,获得空前发展,关东豪族拥有很好的

文化历史论文-中古社会史研究的数理统计与士族问题——评毛汉光先生《中国中古社会史论》

文化历史论文-中古社会史研究的数理统计与士族问题——评毛汉光先生《中国中古社会史论》

中古社会史研究的数理统计与士族问题——评毛汉光先生《中国中古社会史论》【关键词】魏晋隋唐士族统计史【提要】用数理统计的魏晋隋唐社会的变迁及其对的,可以使该社会政治史更具有确定性,避免轻易的定性造成的以论代史,但也遇到史料不完整和不确定的障碍,对史料的选取判断体现了作者对的理解。

士族的特点是什么,与寒素、豪强、官僚有何区分,其向城市的迁徙具有什么意义?这些都是研究中古社会史必须予以明确回答的基本。

一毛汉光先生是研究魏晋隋唐史学者,论著颇丰。

2002年底,上海书店出版他的两本著作《中古社会史论》和《中国中古政治史论》。

这两本书原版于20世纪80年代末,书中所论都是研究魏晋隋唐史的基本问题,我读后颇有印象。

现在重读,又给了我仔细思考的机会。

由于两书提出的问题,讨论起来颇费篇幅,故本文只介绍《中国中古社会史论》,另外一本,另待机缘。

毛汉光先生出生于1936年,他们这辈人,在台湾学术界属于承前启后的一代。

在他们之前,是从大陆到台湾的成名学者;他们之后,是台湾培养的新一代,多为他们的学生。

所以,他们的学术,从提出问题,观察角度,思辨模式,到论证方法,都可以看出中国学术传统的深刻影响。

毛汉光先生本科就读于台湾大学历史系,1969年毕业于台湾政治大学政治研究所博士班,长年供职于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台湾大学和历史语言研究所都与傅斯年先生密切联系在一起。

傅斯年先生当年在北京大学,与胡适之、蔡元培等先生提倡整理考订史料,揭橥“史料即史学”。

此提法过于简单片面,引来许多批评。

然而,考察史料学派所为,并不只是翻剪故纸,而是力图把中国朴学传统与西方的实证主义相衔接,探索新时代的史学规范,功不可没。

公正评价史料学派,有助于我们今日重新确立人文学术规范,克服浮躁虚夸。

而且,毛汉光先生还曾经担任美国哈佛大学访问研究员,接受不少西方的史学与方法,本书名为“社会史论”,就已经表明他试图用社会史的方法来研究中古史,理论渊源,昭然若揭。

南朝雍州豪族的门第及其仕途轨迹述论

南朝雍州豪族的门第及其仕途轨迹述论

南朝雍州豪族的门第及其仕途轨迹述论王永平;徐成【摘要】襄阳地区的武力豪族是支撑南朝宋、齐、梁三代的重要军事力量,其主要由秦陇、河洛的侨寓士族和汉水流域的土著豪族组成.其代表人物多凭藉武力勋功进仕,有的位列朝廷显职.不过,在崇尚士族门第的南朝社会,作为门风尚武的晚渡士族和地方土著豪族雍州豪族的社会地位偏低,其入仕道路不畅.这种差异也直接导致了这个地域势力的分化.【期刊名称】《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0(023)001【总页数】6页(P114-119)【关键词】南朝;雍州;晚渡士族;土著豪族【作者】王永平;徐成【作者单位】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江苏,扬州,225002;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江苏,扬州,225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3.5南朝时期,以襄阳为中心的沔汉地区(侨雍州)的豪族是一支重要的社会势力,一度成为宋、齐、梁三代重要的武力支撑。

陈寅恪先生《述东晋王导之功业》一文从“荆州本畏襄阳人”一语中发覆,揭示雍州武力强宗的构成及其在南朝的地位:居住南阳及新野地域之次等士族同时南徙至襄阳一带。

其后复值“胡亡氐乱”,雍、秦流民又南徙而至此区域。

此两种人之性质适与长江下游居住京口晋陵一带之北人相似,俱是有战斗力之武人集团,宜其为居住江陵近旁一带之文化士族所畏惧也。

陈先生所论述的“次等士族”,是与高门文化士族相对而言的,其门风多崇尚武力,雍州豪族即具有这方面的典型特征。

考察雍州地方豪族在南朝地位升降及其仕宦状况,其之所以能成为南朝政局中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除了其一方面利用其尚武之优势,不断参预南朝诸政权的内部争夺和王朝重建以获取地位外,另一方面则在于雍州豪族借助于南朝门阀制度更新的时代环境以发展自身的势力。

南朝时期诸如乡品、铨选制度的调整为雍州豪族的仕进提供了平台。

确实,地方豪族若不能与中央王朝发生联系,从而获得正常的仕宦途径,其社会地位是很难提升的,在政局中也自然难有作为。

论汉代关东豪族宗族组织的构成特点

论汉代关东豪族宗族组织的构成特点

步认 识 、了解 关 东 豪 族 在 汉 代 社会 生 活 中 的 影 响
和活 动 以及 作 为 一 种 地 方 性 社 会 群 体 与 这一 时期 政
治 、经 济 、文 化 的关 系 和 互 动作 用 。


宗 族 聚 居 的形 态 及 规模
葬 ,各从其亲 。 周礼》和 《 ”《 管子》的成书年代 或 有 早 晚 ,但 两 书 中 所 说 的 亲 戚 坟 墓 、族 坟 墓 、族 葬 、乡 党 、宗 族 同在 一 处 的情 形 ,无 疑 是春 秋 战 国
在宗族 内部 ,宗族 成员 通 过定 期 的祭祖 与 聚会 活动来增 进相 互 间的血 缘联 系和 认 同意识 ,从 而使宗族 组 织 的凝 聚力 得
到加强 ;而经济互 助 与武装 自保则 是宗 族社 会功 能 的主要 表现形 式 ,它对关 东 豪族 的生 存发展 及社 会势 力 的扩 张 同样 起 到 了十分重要 的作 用 。 关键 词 :汉代 ;关东 豪族 ;宗族组 织
以来 关 东 六 国社 会 中 的普 遍 存 在 的 现 象 。这 和 当 时 关 中秦 国社 会 宗 族 观 念 的淡 薄 以及 秦 人 父 子分 立 门 户 现 象 的普 遍 性 形 成 了鲜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的对 照 。 秦 并 天 下 ,关 东 六 国 的强 宗 大 姓 曾 一度 被 视 为 秦 王 朝 的异 己力 量而 受 到 打 击 。但 是 ,关 东 地 区普
遍存在 的宗法血缘关 系却依 旧保持完好 ,在宗族 聚 居基础上形成 的地方豪族势力一直都非常强 大。史 载 : “ 六 国 之 亡 ,豪 族 处 处 而 有 ,秦 氏 失 驭 ,竞 昔 起 为 乱 。 l直 到西 汉 王 朝 建 立 之 初 ,这类 地 方 势力 ”3 ]

1980年代以来中国中古史硕博士论文目录稿(一)

1980年代以来中国中古史硕博士论文目录稿(一)

邓广铭 倪其心 田余庆 王永兴 王永兴 萧永清 萧永清 张传玺 张传玺 张广达 张国华、饶鑫贤 冯钟芸 何九盈 何九盈 楼宇烈 宿白 王永兴 王永兴 萧永清、蒲坚 张传玺 张国华、饶鑫贤 张荣起 赵匡华 祝总斌 祝总斌 陈哲夫 邓广铭 冯钟芸 葛路 郭锡良 侯仁之、徐兆奎 蒲坚 宿白 孙钦善 唐作藩 王永兴 王永兴 叶朗 阴法鲁 张少康 白化文 陈玉龙 陈哲夫
田余庆 田余庆、祝总斌 王永兴 吴宗国 谢庆奎 谢庆奎 许抗生 许抗生 许渊冲 杨通方 余大钧 赵靖
陈玉龙 冯钟芸 倪其心 倪其心 宿白 孙钦善 王永兴 王永兴、刘俊文 吴宗国 许抗生 许渊冲 叶奕良 余大钧 余大钧 张广达、吴宗国 张广达、吴宗国 张传玺 赵靖、石世奇 赵靖、石世奇
陈熙中
5
原載杜文玉主編:《中國唐史學會會刊》第二十八期,2009 年 12 月,第 66-99 頁。
论题 西夏文正字研究 宋代市舶司研究 论北朝后期区域文化趋同及比较——东魏北齐与西魏北周之比较 《宋会要辑稿·刑法》的整理与研究 大夏国史 唐代家礼研究 唐代的外来香药研究 唐代政治文化研究论稿——以史籍及墓志史料考察为中心 《突厥语大词典》中的医学及相关词汇 唐代服饰专题研究——以胡汉服饰文化交融为中心 南宋军事领导体制研究 论朱熹对张载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以朱熹对《正蒙》的诠释为中心 晚唐五代秦岐割据政权研究 清人整理唐代文献考述——兼论清代的唐史研究及成就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宋代杂史研究——兼论史部杂史类目的演变 《福乐智慧》健康史料探索——十一世纪维吾尔民族的健康思想及实践 方法 四至八世纪吐鲁番的多民族问题探索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体育史论考 宋代晋江曾氏家族研究 宋代正规军军事训练初探 南汉国研究 范祖禹生平与史着研究 战国秦汉简帛文献所见巫术研究 唐代宗室管理制度研究 唐代中原藩镇研究 宋代民间信仰丛论 唐代诉讼制度研究 宋代文化消费研究

汉代官员社会流动论析--居延汉简所见汉代官员升迁与罢黜

汉代官员社会流动论析--居延汉简所见汉代官员升迁与罢黜

汉代官员社会流动论析--居延汉简所见汉代官员升迁与罢黜薛志清;马利雅;田亚如【摘要】任何时代,由民到官身份的变化都是社会流动的集中体现,而官阶内部的升迁罢黜同样反映了官员社会地位的变化。

传统文献与出土汉简,为探讨汉代官员社会流动的影响因素提供重要参考。

居延汉简中,涉及官员因功劳拔擢,因勤奋、重修行的性格而升迁以及为官期间软弱被斥免的状况居多。

%At any time,the identity change from common people to official is the concentrated reflection of social mobility,and the officials’promotions and depositions also reflect the change of their social sta-tus.Both the traditional literature and unearthed bamboo slips of the Han Dynasty provide the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the in fluence factors of those officials’social mobility.Juyan Bamboo Slips record many depo-sitions with theofficials’incapability,weakness and crimes as well as many promotions because of their contribution,diligence and spiritual practice.【期刊名称】《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6【总页数】4页(P48-50,60)【关键词】社会流动;居延汉简;官员;升迁;罢黜【作者】薛志清;马利雅;田亚如【作者单位】河北北方学院法政学院,河北张家口 075000;张家口市第九中学,河北张家口 075000;张家口市第六中学,河北张家口 07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34关于汉代官吏的选拔,前辈多有陈述。

金应熙先生二三事

金应熙先生二三事

金应熙先生二三事作者:蔡振翔来源:《文教资料》2013年第36期摘要:作者结合亲身经历,回忆了金应熙教授的几件事,同时表达自己的若干感想,对于中国现代学术史的研究,或许有所帮助。

关键词:金应熙陈寅恪学术史金应熙教授(1919—1991)是一位有成就的历史学家,曾担任中山大学历史系主任、广东历史学会会长、广东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等职。

他学识广博,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职工运动史、东南亚史、香港史均有研究。

专著有《金应熙史学论文集》(共三册,分为古代史卷、近现代史卷、世界史卷)、《国外关于中国古代史的研究述评》,主编有《菲律宾史》、《香港史话》,等等。

其中,由广东人民出版社于2006年出版的《金应熙史学论文集》,应当算是他的代表作。

但是仔细地看过一遍之后,发现里面最有分量的学术论文,其实主要还是集中在对中国古代史的某些专题研究上。

由于陆键东在《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一书里有几段文字专门谈到金应熙与陈寅恪之间的师生恩怨,金应熙的名字因此走出了学术圈特别是广东学术圈而广为人知。

一金应熙是我的老师。

1978年9月,我考入暨南大学历史系学习,是暨大复办后的第一届学生。

历史系是个小系,这一届学生只有28人。

当时金应熙已经调离中山大学,在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的前身)工作,兼任暨南大学历史系主任。

在新生的欢迎会上,金应熙显得和蔼可亲,一点没有大教授的架子。

他在讲话时逻辑性强,条理分明,口才极好。

但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金应熙十分坦诚,面对刚刚走进校门的大学生谈起了自己在评法批儒运动当中做过的一些“错事”,讲得十分具体。

当时刚刚开始拨乱反正,经历过多次浩劫的中国文化人,都在愤怒地控诉林彪、“四人帮”对他们的种种迫害,却很少人具有起码的自我反思意识,更没有人谈到自己是否参与迫害过别人的问题。

因此,金应熙这番带有若干忏悔意识的表白,让人多少有点吃惊,但是只要换个角度一想,却不能不令人由衷地感到钦佩。

2024届广西“贵百河”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及答案

2024届广西“贵百河”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及答案

2024届“贵百河”4月高三质量调研联考试题历史(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校、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张贴在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王国维说:“商人兄弟相及。

凡一帝之子,无(论)嫡庶长幼,皆为未来之储贰,故自开国之初,实无封建之事。

”这说明商代()A. 深受前代禅让制的影响B. 具备了初步的家法秩序C. 建立了完备的宗法制度D. 废分封以强化中央集权2. 汉代豪族在地方社会拥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力和支配力。

如图显示了两汉时期豪族大姓在地域分布上的差异。

能够解释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西汉时期东汉时期(注:图中“人”是指史书上仅提一人之名姓的豪强大族,其背后也是以家族为后盾)A. 人口增长数量B. 土地兼并程度C. 政治中心转移D. 儒学传播范围3. 贞观十四年,唐朝征服西域腹地的高吕国,旋即改作西州,西州为正州而非羁縻州,此后,再设军政兼理的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的广漠地带。

这反映出()A.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B. 边疆与内地治理的一体化C. 唐王朝版图的基本奠定D. 陆上丝绸之路的持续畅通4. 宋代,端午节赛龙舟成为大型的体育节庆活动。

宋词中对此多有记载,柳永的《破阵乐》“两两轻舠飞画楫,竞夺锦标霞烂”;刘镇的《贺新郎》“龙舟噀水飞相逐”;张先的《木兰花》“龙头舴艋吴儿竞”都描述了龙舟竞渡、誓夺锦标的竞赛场面。

这说明()A. 体育活动丰富了文学创作素材B. 商品经济繁荣促进体育发展C. 宋代城市的娱乐功能更加凸显D. 民间体育运动发展趋于规范5. 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催生了一批新兴工商业市镇。

从文学和书画看东汉豪族的道家多元人生观

从文学和书画看东汉豪族的道家多元人生观
会势力阶层 向士族( 世家大族) 过渡 的关键时期。 我们先来看一段关于汉末风气 的描述 : 其相 见也 ,不复叙 离阔,问安 否,宾客入 门而呼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
以古之作者 ,寄 身于翰 墨,见意于篇籍 ,不假 良史之 辞 ,不托飞驰之势 ,而声名 自 于后。故 西伯 幽而演 传 易 ,周旦显而制 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
纵 逸 ,谓之体道 。(《 抱朴子 ・ 疾谬》) 通 过这段材料 ,可 以明显感 受到汉末士风与汉初
衰 于下 , 忽然 与万物 迁化 ,斯 志 士之 大痛 也 。
曹丕把文章提高到前所未有 的高度—— “ 国之 经
有 了很大变化 。曾经严肃 的场面 变得滑稽 ;曾经尊崇 大业 ,不朽之盛世 ”,赋 予其无 与伦 比的价值 ,就个 的经典变得无用 ;曾经恪 守的信 条变得玄虚 。这是为 人而言 ,一切荣华 富贵都将 随着 生命的终结而消逝 , 只有文章可 以永世流传 。这与汉 末战乱 中人们普遍 的 什 么 呢 ?经历 了党锢 之祸 的打 击 ,清流 豪 族消 耗殆
尽 。其所信奉 的儒家经 典人生观 也随之式微 。取而代 逐利现实思想格格 不入 ,他明确 认为荣华富贵 宦海沉 之的是 以道家老庄 思想为主 ,尊崇 自我价值 ,崇 尚个 浮 都 是 过 眼 烟 云 , 而精 神 层 面 的 文 学 追 求 才 是 人 生不 性,在乱世 明哲保身的多元人生观。这里之所 以用 “ 道 朽 的意义所在 。这 种论点的提出在汉末思想界有着拨 家”和 “ 多元 ”修饰人生观 ,是 因为当时豪族信奉 的思 云见 日的重 大影 响,这也代表 了豪族士人 自我 意识 的 想十分驳杂,既有儒家经典人生观的延续又有老庄思想 的勃兴,既有对家 国同构 的信仰 ,又有个体意识的逐步 觉醒 。那一 时期 的豪族是有着多元化人 生观和价值观 觉醒和多元人生观 的不断丰富和深化。 再来看曹丕代表作 《 燕歌行》:

问题导向下的《汉代讲经图》研读

问题导向下的《汉代讲经图》研读
汉讲学画像砖(39.5×45.5cm)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
细细思考,这个问题实际上隐含了几个层面的 问题。第一,这幅图出自何时?也就是说其拓本画 像砖是成砖于东汉还是西汉?如果成砖于西汉,易 于解释汉武帝对儒家的态度以及为什么使用册而不 是纸。第二,如果成砖于东汉,是否可用于证明汉 武帝对儒家的态度?如果不妥,又当如何解读?第 三,是“册”就一定说明当时没有改进造纸术吗? 如果改进了造纸术,为什么使用“册”而不是纸?
此说若不成立,我们可作何解?文翁所处的景
帝时期,黄老之学盛行,其特征是“因循”和“无为”, 而循吏“文翁在蜀实行教化则是本于他个人平素所 持的信念;这种信念只能源于当时在社会上流行的 儒教大传统”[10]。可见,在汉武帝尊崇儒术之前, 儒学就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发展基础,儒学进取有 为之道,符合中央集权家国同构的社会要求。
如果本砖内容不是以文翁为主题,那又当如何 解读?它最有可能反映的是东汉当时的社会面貌, 我们也可联系其他同类型画像砖进行考察。以讲经 为题材的画像砖在四川多地都有出土,重庆中国三 峡博物馆收录了三幅一模一样画面,但尺寸大小不 一的《汉讲学画像砖》。
除了散布于四川外,相似主题的画像砖在河南、 山东也被发现。蜀地的特殊之处在于它远离以黄河 流域为基础的华夏文化中心,有相对独立的文化系 统。但正是在这片中原视域下的“蛮夷之地”,多 地出土了同一主题但画面各异的画像砖。从这些发 现中,我们可窥东汉读经兴教之盛。
36 2023年第07期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为了进一步缩小范围,笔者将目光投向了砖的 形制和内容。从出土地和砖的大小来看,“画像砖 墓仅限于川西平原及其附近的一带,四川其他各地 尚 未 有 发 现。” 也 就 是 说, 川 渝 地 区 虽 然 区 域 较 广,但画像砖墓的出土相对集中,可分为三个大的 区域类型,成都区、广汉区和彭山区。而“成都区 的画像砖均为约 40 厘米见方的方砖……成都附近 各县(如广汉、德阳、彭县、新津、邛崃、彭山、 宜宾等县)所出的画像砖,均为长约 46—47 厘米, 宽约 26—27 厘米的长方形砖(有的还稍小),而 绝无方形的”[4]。在艺术表现方式上,成都类型的 画 像 砖 多 以 线 条 为 主, 题 材 上, 较 多 反 映 政 治 生 活、思想意识,关于生产劳作较少,往往单独一个 砖面表现一个完整内容。[5]《汉代讲经图》画像砖 (39.5×45.5cm)为方形砖,以简单线条勾勒了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代豪族尚“清”意识研究
豪族是汉代极其重要的社会阶层,是联系国家与社会的纽带。

豪族的精神世界是豪族研究的三大重要领域之一,而尚“清”意识是豪族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在豪族儒学化和士族化过程中形成的。

本文以思想与社会的互动为视角,对汉代豪族尚“清”意识的形成过程、日常表现及尚“清”意识与“浊”的现实之冲突进行了考察。

从剖析“清”的本义出发,进而探讨“清”概念的发展过程,然后分析豪族在儒学化和士族化过程中,其精神世界由尚武向崇文再向尚“清”演变的过程。

日常生活中的守清贫、赡宗族,家风中的清慎、清劲、清忠,为政中的忠清直亮、廉洁不贪、推行清化,是豪族尚“清”意识的重要表现。

随着豪族儒学化和士族化的完成,尚“清”已经内化为他们的精神追求。

因此,他们常常表现出一种“清”的特质。

在颓败的社会局势和浊恶的政治空气中,豪族尚“清”意识受到了浊流势力的抵制,二者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冲突。

豪族不仅坚决抵制社会上的奢侈、伪孝之风,还进行政治斗争。

由于浊流势力强大,清流豪族惨遭两次“党锢”之祸。

伴随着新思潮与新觉醒,汉代豪族的精神世界发生了由尊儒向崇道的转变,其尚“清”意识也由政治和伦理道德范畴转向审美范畴。

这一时期,尚“清”意识并未因其获得审美范畴的意义而丧失其道德伦理和政治范畴的地位。

实际上,甘守清贫、为政清廉的官吏在魏晋以后的中国亦不乏其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