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例研究方案

合集下载

小学数学课例分析

小学数学课例分析

小学数学课例分析一、课例背景本课例是针对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以“认识分数”这一教学内容为例,进行的教学分析。

这一教学内容旨在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概念,掌握分数的表示方法,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数计算。

二、课例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分数的概念,掌握分数的表示方法,如1/2、1/3、2/3等。

2、能力目标:让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数计算,如1/2+1/2、1/2+1/3等。

3、情感目标:通过情境创设、小组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课例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问题导入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一个完整的苹果平均分成两份、三份,让学生初步了解分数的概念。

2、新课教学:教师通过实物展示和讲解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分数的表示方法,如1/2、1/3、2/3等。

随后,教师通过举例子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分数的计算方法。

3、巩固练习:教师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分数的计算练习,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生活中的分数问题,如蛋糕分配、沙拉制作等。

4、课堂小结:教师通过总结和评价的方式,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课例分析本课例以“认识分数”这一教学内容为例,通过实物展示、讲解、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概念、表示方法和基本性质,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数计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同时,教师还注重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五、教学反思本课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情感教育,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精神。

教师还注重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在进行分数计算时容易出现错误,需要教师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巩固。

小学数学课例研究的个案分析一、个案背景小学数学课例研究是以实际数学教学过程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分析和比较等方法,探讨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高中数学课例研究方案

高中数学课例研究方案

高中数学课例研究方案1.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及提升教学效果的方法,促进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提高。

2. 研究内容本研究以高中数学为研究对象,总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高中数学教学研究:针对高中数学教学的现状和问题进行研究,探讨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发掘高中数学教学的可改进之处。

(2)高中数学课程设计研究:就高中数学的课程设置与教材编写进行研究,提出合理的课程目标设定和课程内容安排,优化教材结构,提升教材质量。

(3)高中数学教学评价研究:对高中数学的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进行研究,探讨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提高高中数学教学的评价效果。

(4)高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通过分析高中数学优秀教师的教学案例,总结其教学特点和优点,借鉴其教学经验,提高高中数学的教学质量。

3.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取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文献调查:通过文献调查,了解高中数学教学的研究现状,为研究提供基础支持,并从中总结出影响高中数学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

(2)问卷调查:使用调查问卷,对高中数学学生和教师进行调查,探讨他们对高中数学教育的认识和期望,以及他们对当前高中数学教学的评价和反馈,为优化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3)教学观察法:通过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实际观察,了解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并发现和实际问题,以便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4. 研究步骤(1)确定研究方向和研究题目;(2)收集相关文献,了解高中数学教学研究的现状和问题;(3)设计调查问卷并对高中数学学生和教师进行调查;(4)通过教学观察的方式,了解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6)结合全部调查材料和分析结果,提出有关高中数学教学的改进意见和建议。

5. 研究意义本研究可以为教师提供有价值的授课经验和教学方法,帮助他们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效果。

同时,还可以供学校和教育机构提供科学合理的高中数学教育方案,以提升学生的学术水平,培养未来的数学人才。

《三位数乘一位数笔算》小学数学教学课例研究

《三位数乘一位数笔算》小学数学教学课例研究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交流,利用知识迁移,理解三位数乘
一位数的笔算法则,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
位)的算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良好习惯。
三、学生学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理
习能力分析 解掌握教学内容,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
地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地探索解决问题的
课题研修人
任教学科
小学数学
教学课例名 称:
三位数乘一位数笔算
一、教材分 析
本节课内容为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 重点: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方法,
并能正确计算 难点:探究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笔算乘法
的算理
二、教学目 1、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方法,
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多次重复算理,尽量使每个学生都会表述)
小结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
让学生多次重复算理,理解算理并提高计算能

五、课例研 本节课的复习引入,在知识的理解上层层深入,
究综述
由易到难,便于理解:突出理算算法,让学生在计
算时理解算理,提高计算正确率:教师的语言具有
亲和力,课堂学习氛围宽松,给学生提供发展不同
方法,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创设民主、平等、 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让学生由 以往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敢想、敢问、敢说, 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积极参与到学习之中。
三、教学策 (课件出示例题,学生列式)
略选择与设计
体育馆的看台分为 6 个区,每个区有 728 个座
位。运动场最多可以坐多少人?
根据学生的计算进行竖式计算算理讲解

小学数学课例研究报告

小学数学课例研究报告
作用
有助于客观地评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为改进教学提供实 证依据,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CHAPTER 04
课例实施过程分析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
理解并掌握数学概念、公 式和定理。
能力目标
培养数学思维、分析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 热爱,提高学习数学的积 极性。
教学内容与方法分析
教学方式单一
许多教师仍采用传统的讲 授式教学,学生被动接受 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实 践的机会。
教学资源有限
部分学校和地区的教学资 源不均衡,导致学生在数 学学习上的机会不平等。
课例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改进教学方式
促进教育公平
通过研究课例,探索更有效、更符合 学生实际需要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 主动学习和思考。
教学评价与反馈分析
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测试 成绩等多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反馈分析
根据评价结果,对教学方法和内容进 行反思和改进,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 学习需求。
CHAPTER 05
课例效果评估
学生成绩对比分析
学生数学成绩整体提升:通过对 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学成绩, 发现实验组的学生在课例实施后 数学成绩有显著提升。
作用
有助于全面了解小学数学教育的研 究现状,发现研究的空白和研究的 新趋势,为研究提供方向和思路。
案例分析法
定义
案例分析法是对具体的教育实践 进行深入剖析,以揭示教育规律
和教育方法的方法。
应用
在小学数学课例研究中,案例分 析法用于对具有代表性的小学数 学课堂教学进行深入剖析,探究 其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效
分享和传播优质教学资源,有助于缩 小不同地区和学校之间的教学差距, 促进教育公平。

小学数学如何进行课例研究?

小学数学如何进行课例研究?

一、“课例研究”的相关内容1、明确“课例研究”的内涵2、理解与“三课”的区别第一,专业性活动与事务性活动的区别。

第二,规范性行为与随意性行为的区别。

3、把握“课例研究”的特点一是教学性。

二是研究性。

三是实践性。

二、研究的三个主题1、擅长激活学习兴趣——有效课堂的“兴奋剂”2、勤于挖掘探索潜能——有效课堂的“催化剂”3、敢于展示学生错误——有效课堂的“光滑剂”三、提出几条建议1、有效教学是一种策略,它是一种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一种策略,要求教师掌握相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做出决策,并不要求教师掌握每一项技能。

注重教学效益,要求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点。

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

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2、“课例研究”是在课程改革深入展开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校本教研方式。

是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所以每次活动要有明显的主题,不能贪大就全,要小专题、多角度、分层次研究,解决教师教学中存有的问题、遇到的困惑,实现有效教学。

3、注重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首先,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

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所以,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

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

学生发展是全面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

教师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所教学科的价值,而且也不能仅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

五年级数学课例研究教案

五年级数学课例研究教案

五年级数学课例研究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分数的意义及分数的加法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的加法运算规则。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加法的实质,能正确进行分数加法运算。

2. 第二课时:分数的减法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减法运算规则,能正确进行分数减法运算。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减法的实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分数减法。

3. 第三课时:分数的乘法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乘法运算规则,能正确进行分数乘法运算。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乘法的实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分数乘法。

4. 第四课时:分数的除法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除法运算规则,能正确进行分数除法运算。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除法的实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分数除法。

5. 第五课时:分数的综合应用教学重点: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教学难点:将分数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理解分数的意义和运用。

四、教学步骤:1.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2. 讲解新知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3. 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五、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2. 运用所学分数知识,解决一个实际问题。

3. 准备下一节课的课堂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数学第二小组课例研究活动方案

数学第二小组课例研究活动方案

数学第二小组课例研究活动方案
活动主题:数学课堂设问的有效性
活动地点:海宁中学
活动时间:12月11日星期五一天时间,上午九点到报到
参加人员:指导老师:屠新跃;第二小组成员:宏达赵燕明;桐二中赵红梅,时娟凤;海盐二高何军峰;海中徐建平,王芳,王丽芳。

期待领导能到场指导!
开设展示课老师:海宁中学优秀青年老师
展示课内容:《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及其坐标运算》
活动流程:
活动前准备:
分工:1.指导设计:指导老师屠新跃老师(确定主题,内容,活动形式设计,课例分析方案等)
2.总负责:组长赵燕明(组织,分工,总结等)
3.监理:海宁中学承办本次活动(提供场地,执教老师,前期准备工作,多媒体设备,录像摄像,安排午餐等)
4.学生问卷调查:课堂反馈情况由何军峰老师负责问卷内容设计及统计,徐建平负责安排抽样问卷学生,两节展示课后进行.
5.课堂记录:赵红梅,时娟凤,王芳,时娟凤等(四个内容记录:教师提问内容及次数和时间、学生回答内容及思考时间和次数、每个设问涉及学生、预设问题和生成问题的统计)
6.教学设计:由开课老师撰写一轮备课教学设计。

活动当天安排:
同一位老师开设两堂公开课,上午9:50—10:35第一次展示课,课后讨论及学生问卷调查,形成二轮教学设计,下午13:00—13:45第二次展示课,课后讨论及学生问卷调查。

活动后的反思和总结:
每位学员交一份活动感想和反思,整理成一份案例分析报告,形成三轮备课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课例研究报告

小学数学课例研究报告

小学数学课例研究报告一、课例背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成为了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为了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我们对小学数学中的一个特定课例进行了深入研究。

二、课例主题本次课例研究的主题是“乘法运算的应用”,选择这一主题是因为乘法运算在小学数学中具有重要地位,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遇到理解和应用上的困难。

三、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运算的基本方法。

2、能够运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四、教学内容1、乘法的概念引入通过展示多个相同数量的物体组合,如每行有 5 个苹果,共 3 行,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快速计算总数,从而引出乘法的概念。

2、乘法算式的书写和读法教授学生乘法算式的正确书写格式,如 5×3=15,并正确读出“5 乘 3 等于15”。

3、乘法口诀的学习让学生背诵乘法口诀,如三五十五,以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4、乘法的实际应用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购买物品的价格计算、排队人数的计算等,让学生学会运用乘法解决问题。

五、教学方法1、直观教学法运用实物、图片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概念。

2、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引导思考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3、练习巩固法安排适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六、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果园的图片,其中每行有 5 棵苹果树,共 3 行,问学生:“如果要知道果园里一共有多少棵苹果树,我们可以怎么计算呢?”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2、新授(1)引导学生用加法计算:5 + 5 + 5 = 15(棵),然后指出当相同的加数较多时,用加法计算比较麻烦,从而引出乘法。

(2)讲解乘法的意义: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在这个例子中,可以用乘法算式 5×3=15 来表示,读作“5 乘 3 等于15”。

小学数学课例研究报告

小学数学课例研究报告

小学数学课例研究报告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实际案例,分析不同课例的教学效果,以期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效果。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观察法和问卷调查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通过对小学数学课堂的实际案例进行观察,收集教学情景、教师教学方法以及学生表现等数据。

同时,通过发放问卷调查学生对不同课例的学习效果的主观评价。

研究结果:通过观察和问卷调查,我们得出以下几个关键发现:1. 案例一:利用游戏化教学方法进行数学练习该课例中,教师采用了游戏化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学生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数学练习,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对这种教学方法持积极评价,认为能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2. 案例二:实际生活中的数学应用该课例中,教师通过引入实际生活中的数学应用,让学生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运用。

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这种课例的学习效果表示满意,认为通过实际应用更好地理解了数学的重要性。

3. 案例三:合作学习促进数学思维能力该课例中,教师采用了合作学习的方式,在小组内让学生共同合作解决数学问题。

通过互助合作,学生能够相互启发,开发出更多的解题思路。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这种合作学习方式的评价较高,认为能够提高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

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数学课例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不同的影响。

游戏化教学方法、实际生活中的数学应用以及合作学习法都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灵活运用不同的课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

小学数学课例研究报告doc

小学数学课例研究报告doc

小学数学课例研究报告篇一: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最终稿与课例研修报告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段家河镇中心校梁舰三年级下册数学《年月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结合生活经验,学生借助观察年历卡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有关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各多少天,平年、闰年的天数,掌握判断闰年的方法。

2、能与生活联系起来,熟练地运用年、月、日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二)能力目标: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三)情感目标: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时间与数学的密切关系,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培养学生乐于探求知识的情感,结合有关时间给学生以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其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记住各月的天数及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具准备:年历卡及表格,课件导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同学们,从一年级入学到现在,你们在这所学校上学大约多长时间了?那你们记得大约有多少个月吗?你们知道大约有多少天了吗?一同努力来探究年、月、日的知识。

3、关于年、月、日,你知道些什么?教师板书相关内容。

二、小组合作探究问题集中反馈解决问题(一)总结年、月、日的有关结论1、从XX年到XX年,在这近三年的小学生活中,我们每天、每月、每年都在快乐地成长,都在收获知识。

让我们一起看看我们走过的那些快乐的日子。

愿不愿意把这些快乐的日子数一数记录下来呢?请同学们拿出XX—XX年的年历卡,把这三年1—12月份的天数填在表中,并计算出你喜欢的一个年份的全年的天数。

怎样做既节省时间又高效呢?谁有好主意?2、两人合作,全班汇报填写情况。

3、仔细观察表一,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告诉给同桌同学。

3、汇报发现,教师相机板书。

介绍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

4、这么多月份,很容易把天数记混,怎么记住每个月的天数,谁有什么好办法?全班交流。

5、练习:儿童节、国庆节所在的月份是大月还是小月?(二)平年和闰年的判断方法1、计算XX---XX年三年的天数,发现天数不同的原因在2月份。

《面积》课例研究

《面积》课例研究

《面积和面积单位》课例研究学校:姓名:学科:数学培训号:教材分析面积和面积单位”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是3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

这一单元主要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4部分。

作为单元的第一课时,面积和面积单位是在学生初步掌握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空间形式上经历了“从线到面”的飞跃,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更是后面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

面积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起始概念。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及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进而形成表象。

从教材内容的整体安排看,其顺序是先认识面积,包括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再归纳面积的概念。

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包含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作面积单位及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学情分析3年级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够积极跟老师配合,课堂参与的热情较高,但由于年龄较小,在解决问题时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帮助。

能够初步利用学具来解决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

对面积有一定的认识,但概念比较模糊,对面积和周长经常容易出现混淆。

学生对面积概念中的“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这样的数学名词比较陌生。

教学目标1、通过直观操作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建立面积单位的正确表象。

2、经历用不同方式比较图形面积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面积单位的重要性,经历面积单位产生过程。

3、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过程中,提高交流,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体会引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常用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一、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让学生在实际生活背景下学习面积。

通过交流“我的房间有多大”,再呈现有关的面积学习内容,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

《圆的认识》课例研究

《圆的认识》课例研究

《圆的认识》课例研究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运用“问题解决”思想,以问题导学,引导学生不断寻求策略,不断解决问题,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使让学生在主动建构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的一些思想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合作性,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

1.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数学第十一册第四单元《圆》的第一节内容。

《圆的认识》主要内容有:用圆规画圆、了解圆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等,它是在学生掌握了直线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并且对圆已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从学习直线图形到学习曲线图形,不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教材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内在联系。

2.学情分析:在小学阶段,学生的空间观念比较薄弱,动手操作能力比较低,小组合作意识不强,鉴于以前学习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是直线平面图形时,而圆是平面曲线图形,估计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方面会存在一些困难。

3.课标要求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学中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淡化教师的主观影响,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产生问题,自己探究、尝试,修正错误、总结规律,从而使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知识,主动获取知识。

本节课我以学生亲自动手制作的圆形纸片为主线,采用操作、探究、讨论、发现等教学方法,有目的、有意识地安排了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议议等数学实践活动,启发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用耳辨析、小组讨论,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交流、主动提问,并通过多媒体将演示、观察、操作、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动手中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圆的特征,以及教学圆的画法。

4.教学目标: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猜想等数学活动,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基于进阶教学模式的小学数学课例研究

基于进阶教学模式的小学数学课例研究

基于进阶教学模式的小学数学课例研究本文基于进阶教学模式,探讨小学数学课例的设计和实施,旨在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一、教学目标本课以“认识和运用10以内的加减法”为主要教学目标,深入挖掘和理解加减法的本质和规律,提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学能力,进一步培养其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多元化、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建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例如,可以通过抛掷骰子、打牌、小游戏等活动,来巩固学生的数字意识和运算基础。

2.重点讲授(30分钟)在讲授加减法的规律和本质之前,提出一个具体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并尝试解决问题。

例如,给出一组数字:2,4,5,9,让学生找出其中相加等于10的数字组合,并解释其运算方法和思路。

接着,教师可以利用具体实例和游戏来解释加减法的本质和规律。

例如,通过小汽车的移动过程模拟加减法运算,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本质是“增加”和“减少”,规律是“数轴”和“零点”。

同时,要注意让学生掌握用“竖式”和“横式”计算加减法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以及注意运算符号的准确使用。

在巩固和拓展环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真实场景和问题,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进行探究和解决。

例如,让学生模拟超市购物时的加减法运算,或者给出一组数字,让学生判断哪些数字可以组成10,哪些数字不行,并解释其原理和方法。

通过巩固和拓展,希望学生掌握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在总结环节,教师要让学生对本节课的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并重点指出加减法运算的本质和规律,以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快速掌握基本知识和方法。

三、教师角色教师不仅要扮演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更要充当引导者和设计者的角色。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和环境,让学生在有趣的学习过程中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四、学生角色学生的主要角色是“学习者”,但更要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

初中数学课例研究报告 数学课例研究报告

初中数学课例研究报告 数学课例研究报告

初中数学课例研究报告数学课例研究报告数学课例研究报告一(研究目标基本目标:通过研究体现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学生主体作用的激发、学生参与作用的操作、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发挥、教学策略多样化、教学模式系列化的课堂教学实例及理论成果。

衍生目标:在研究中,通过课例实践,让学生在“做中学”,…致家长一封信各位家长: 您好~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

文明礼仪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每个公民都应当自觉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涵育文明。

我校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遵循未成年人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依托学校、家…模拟试题一一. 填空题 (将正确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每小题2分,共10分) 1(n阶行列式D的值为c, 若将D的所有元素改变符号, 得到的行列式值为 . 1 0 2(设矩阵A = 1 020 1 0 1 ,矩阵X满足,AX,E =,…数学课例研究报告1一(研究目标基本目标:通过研究体现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学生主体作用的激发、学生参与作用的操作、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发挥、教学策略多样化、教学模式系列化的课堂教学实例及理论成果。

衍生目标:在研究中,通过课例实践,让学生在“做中学”,激发和增强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自主学习与探究思考的过程,发现和掌握数学学习方法,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发展自己的数学思维,感悟数学之美,提高数学学习水平。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一)研究的内容课例研究,是最基础的教学实践研究,从课例中,我们可以观察到的教与学实践过程要素是:?关于教师的教:A、教学设计的适切性(包涵信息技术应用的适切性)B、教学过程的生成性(教学机智)C、教学评价的有效性关于学生的学:A、学习的准备B、学习的注意程度2C、数学思维的深度、广度、灵活性D、知识巩固能力?关于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过程:构建有效教学过程,促进学生意义建构因此,我们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对课例的系统分析、总结和课例要素的观察分析。

基于进阶教学模式的小学数学课例研究

基于进阶教学模式的小学数学课例研究

基于进阶教学模式的小学数学课例研究进阶教学模式是一种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教学方式。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采用进阶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课题背景介绍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包括基础运算、数的性质、几何形状等多个方面。

传统的教学模式侧重于学生记忆知识点和机械运算,缺乏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而进阶教学模式强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力,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二、教学目标设定通过本课程,学生将能够:1. 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本质,掌握基础的运算方法;2. 运用数学模型分析和解决问题;3.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本课例以小学二年级的加法和减法为例。

1. 导入阶段通过引入一个实际问题,例如“小明有3只苹果,小红给了他2只苹果,现在小明有多少只苹果?”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发他们对加法的思考。

3. 定性阶段通过展示多组类似的问题,例如“小明有5只苹果,小红给了他2只苹果,现在小明有几只苹果?”和“小明有6只苹果,小红给了他3只苹果,现在小明有几只苹果?”要求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并总结出减法的运算方法。

5. 拓展阶段给学生提供一些与其他学科相关的问题,例如“小明共有12只苹果和香蕉,其中苹果的数量是香蕉的3倍,苹果和香蕉的数量分别是多少?”通过这样的问题,学生可以将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培养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

四、教学评价及改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小组讨论和个别辅导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也要关注学生的反馈,看是否需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针对学生的理解难点,可以通过更具体的例子和练习加以强化,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数学教学课例研究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数学教学课例研究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数学教学课例研究旨在通过具体的数学教学课程案例,深入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以下是一个可能的数学教学课例研究方案:
确定研究问题:首先,需要明确研究的核心问题,例如:如何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选择课例:选择一节具体的数学课程,例如:函数的概念与应用。

这节课的内容可以很好地体现出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案例设计:根据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重新设计这节课的教学方案。

重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施教学:按照新的教学方案实施教学,并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和表现。

反思与总结:课后对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分析教学效果,探讨哪些方法有效,哪些需要改进。

撰写研究报告:将整个研究过程和结果整理成研究报告,为其他教师提供参考和借鉴。

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了解学生对教学的感受和意见,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方案。

对比不同教学方法:可以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对比哪种方法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保持研究的客观性:在研究过程中,要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避免主观臆断和偏见。

注重研究的实用性:研究结果要具有实用价值,能够为实际教学提供指导和帮助。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对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数学教学进行深入研究,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提供有益的参考。

试卷讲评课例研究初中数学

试卷讲评课例研究初中数学

一、背景试卷讲评课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数学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试卷讲评课往往存在以下问题:讲评内容单一、形式单一、缺乏针对性等。

为了提高试卷讲评课的教学效果,本文以初中数学为例,进行试卷讲评课例研究。

二、研究目的1. 分析试卷讲评课的教学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2. 探索试卷讲评课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3. 为初中数学教师提供参考,提高试卷讲评课的教学质量。

三、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文献,了解试卷讲评课的研究现状和教学方法;2. 问卷调查法:对初中数学教师和学生对试卷讲评课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意见;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案例,分析试卷讲评课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4. 经验总结法:总结成功经验,为试卷讲评课的教学提供借鉴。

四、研究结果1. 教学现状分析(1)讲评内容单一:部分教师仅对试卷中的错误进行讲解,忽视了对知识点的梳理和拓展;(2)形式单一:讲评课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参与度低,缺乏互动;(3)缺乏针对性:讲评课没有针对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设计,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2. 教学方法探索(1)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需求: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讲评;(2)多样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参与度:采用小组讨论、问题探究、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注重知识点梳理和拓展,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在讲评过程中,不仅要讲解错题,还要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拓展,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4)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数学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3. 案例分析以某初中数学试卷讲评课为例,教师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讲评:(1)课前:教师根据学生答题情况,设计针对性的讲评内容,并制作多媒体课件;(2)课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错题,总结解题思路,并进行知识点拓展;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解题经验;(3)课后:教师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小学数学课例研究报告

小学数学课例研究报告

小学数学课例研究报告一、引言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改革,课例研究逐渐成为了教师们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

小学数学课例研究报告旨在通过对小学数学课程的实际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和研究,总结出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为教师们提供参考和借鉴,同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二、研究背景小学数学是小学生学习的基础科目之一,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可能面临着教学策略单一、教学效果不理想等问题。

因此,开展小学数学课例研究,探究有效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文献资料法和实证研究法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小学数学课例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其次,结合实际教学情况,选取典型的小学数学课程案例进行分析和研究。

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总结出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四、研究结果通过对小学数学课程案例的分析和研究,我们总结出了以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1、情境创设法: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例如,在教授加减法时,教师可以创设购物、乘车等实际情境,让学生通过模拟购物或乘车的过程来理解和掌握加减法的运用。

2、问题导向法: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授几何图形时,教师可以设置“如何计算圆的周长”等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和探究来掌握几何图形的相关计算方法。

3、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和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例如,在教授统计图表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一个统计图表的分析和制作过程。

4、游戏化教学法:通过将数学知识融入到游戏之中,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授数字大小关系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猜数字”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理解和掌握数字的大小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升算理的理解促进算法的掌握
基于三下《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二)中间有“0”的除法》的课例研究
高新区志远小学辛美翠
一、主题:提升算理的理解促进算法的掌握
关键词:算理算法
解读:
算理是客观存在的规律,是计算过程中的道理,是指计算过程的思维方式,解决为什么这样算的问题。

算理是算法的理论依据,为计算提供了正确的思维方式,保证了计算的合法性和正确性;算法是算理的提炼、概括和总结,为计算提供了便捷的操作方法,从而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率。

算理和算法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提升算理的理解,对算法的掌握有促进作用。

二、载体:青岛版三下《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二)中间有“0”的除法》
解读:除法是加减乘除四种运算中较难的一种运算,具有研究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可以迁移到其他这一类的计算教学中。

三、背景:
1.计算在小学数学中地位高,涵盖广
解读:计算是学生最基本的数学素养。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大板块。

数与代数包括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加减乘除
四则运算,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等式与方程等计算内容;图形与几何包括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与体积等计算内容;统计与概率包括求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等计算内容;综合与实践以问题为载体,学生综合应用计算内容和方法解决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

可以说计算贯穿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

2.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轻算理重算法
解读:在计算教学中,算理的教学经常不受老师们的“待见”,有的老师认为算理没有什么道理可讲,只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后,反复“训练”,就可以达到正确、熟练的要求了。

其实,有不少同学虽然能够依据计算法则进行运算,但因为算理不清,生搬硬套运用法则,知识迁移的范围就极为有限,无法适应计算中千变万化的各种具体情况。

3.学生只记算法,不明算理,影响部分题型的掌握
解读:算理不清,通常就是我们所说的“没学会”,学生根本就没有弄明白这样计算的道理,算理不明确,从而导致计算错误。

算法清晰只能保证计算题目不失分,算理不明,会导致部分填空、选择、判断等题目失分。

四、分工及解读:
1.备课组:两名上课老师,三名老教师
要求在老教师的指导下同课异构备课
2.前期准备(学情调研)组:任教班级老师及备课老师,
访谈任课教师及学生了解本次课例的教材地位,学生的认知水平等,搞好前测。

3.观课工具设计组:四名老师
观课方式采用陈静静博士的方法,一名老师观一个小组,以志远小学“四环节”教学的环节为单位平行推进,所以四名教师分别从四环节的每一个环节设计观课量表及观课符号。

第一环节要求观看老师预习作业的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既要有对计算算理的理解,又要有算法方面的尝试练习。

达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原则,为学生学习新知扫清认识方面的障碍,也就是我们说的前测。

第二个环节要求观看老师创设的情境,是否能让学生直接分析观察感知算理、感悟算法。

第三个环节要求观看老师设计的探究活动是否有助于学生直观理解算理、感悟算法。

第四个环节适度练习,巩固算理、算法。

要求观老师的练习题设计是否合理,具有针对性,能体现算理算法的应用,也就是我们说的后测。

4.材料收集整理组:一名老师
5.总结提升组:课例主持人
五、开展模式:
同课异构
解读:
1.我校数学组教师年龄偏大,每位教师在教学上都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各有不同。

2.为了更好的利用学习共同体促进课例研究,充分利用年级组小共同体和学校间(我校与高新双语学校是学习共同体)大共同体进行同课异构,达到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目的。

六、预期成果
1.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提高部分题型的对题率。

2.算理迁移,促进后续计算知识的学习,从而全面提高孩子的计算水平。

3.通过研究,检验出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指导后续的课堂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