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实用文档之烛之武退秦师理解性默写
![实用文档之烛之武退秦师理解性默写](https://img.taocdn.com/s3/m/afd8affa3169a4517623a35c.png)
实用文档之"《烛之武退秦师》理解性默写"1.《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烛之武被求着出山时,说了一句隐含着不能早被任用的酸辛和不满的话是: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3.大敌当前,内忧外患,郑伯贵为一国之君却能礼贤下士,诚恳自责: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4. 郑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烛之武,也略略还有点威胁的话是: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5. 烛之武见秦伯时,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郑亡,迎合对方的骄傲心理的语句是: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6. 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却极有份量,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7.烛之武从地理位置说明“亡郑”于秦无益而有害的结果。
当时秦在西,郑在东,晋置于两国之间,秦郑并不接壤,秦欲越晋据郑,绝无可能: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8.烛之武紧紧抓住秦穆公欲吞并天下的心理,联系实际,指点迷津,循循善诱,娓娓说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亡郑”、“舍郑”的利害关系一目了然,明智的秦穆公自当怦然心动,坐收渔利。
9.烛之武用雄辩的事实指出晋乃背信弃义、出尔反尔、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之徒的话是: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10.烛之武说晋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的句子是: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11.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12. 烛之武说退秦军后,晋文公非常气愤。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攻打秦军,然而晋文公认为“不可”,他说“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他又说“因人之力而敝之”,这是不仁道的;“失其所与”,这是不明智的;“以乱易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烛之武退秦师》挖空练习+理解性默写
![《烛之武退秦师》挖空练习+理解性默写](https://img.taocdn.com/s3/m/3d63a0dc376baf1ffd4fad91.png)
《烛之武退秦师》左丘明第一部分【重要字词填空】晋()、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于楚也。
晋军()陵,秦军()南。
()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许之。
夜()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朝济而夕设()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其西封,若不()秦,将焉取之?()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第二部分【理解性默写】1.烛之武用雄辩的事实指出晋乃背信弃义、出尔反尔、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之徒的话是:,,,。
2.烛之武紧紧抓住秦穆公欲吞并天下的心理,联系实际,指点迷津,循循善诱,娓娓说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
“亡郑”、“舍郑”的利害关系一目了然,明智的秦穆公自当怦然心动,坐收渔利。
3. 郑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烛之武,也略略还有点威胁的话是:,。
4.当时秦在西,郑在东,晋置于两国之间,秦郑并不接壤。
烛之武从地理位置说明“亡郑”于秦无益而有害的结果:,;?,。
5.大敌当前,内忧外患,郑伯贵为一国之君却能礼贤下士,诚恳自责:,,。
6. 烛之武说退秦军后,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攻打秦军,然而晋文公认为“不可”,他说“”。
他又说“”,这是不仁道的;“”,这是不明智的;“”,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于是晋文公对子犯说“”,军队就离开了郑国。
(答案)1.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默写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默写](https://img.taocdn.com/s3/m/083bd1b7bb4cf7ec4afed079.png)
(答案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默写1.《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2.烛之武被求着出山时,说了一句隐含着不能早被任用的酸辛和不满的话是: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3.大敌当前,内忧外患,郑伯贵为一国之君却能礼贤下士,诚恳自责: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4. 郑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烛之武,也略略还有点威胁的话是: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5. 烛之武见秦伯时,开门见山,单刀直入,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郑亡,迎合对方的骄傲心理的语句是: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6. 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却极有份量,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7.烛之武从地理位置说明“亡郑”于秦无益而有害的结果。
当时秦在西,郑在东,晋置于两国之间,秦郑并不接壤,秦欲越晋据郑,绝无可能: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8.烛之武紧紧抓住秦穆公欲吞并天下的心理,联系实际,指点迷津,循循善诱,娓娓说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亡郑”、“舍郑”的利害关系一目了然,明智的秦穆公自当怦然心动,坐收渔利。
9.烛之武用雄辩的事实指出晋乃背信弃义、出尔反尔、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之徒的话是: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如果只写三句,就写前面三句。
)10.烛之武说晋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的句子是: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11.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12. 烛之武说退秦军后,晋文公非常气愤。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攻打秦军,然而晋文公认为“不可”,他说“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他又说“因人之力而敝之”,这是不仁道的;“失其所与”,这是不明智的;“以乱易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鸿门宴》《烛之武退秦师》理解性默写
![《鸿门宴》《烛之武退秦师》理解性默写](https://img.taocdn.com/s3/m/dc682320dd88d0d232d46a32.png)
《鸿门宴》
• 1.表达大丈夫应不拘小节意思的句子是: _大__行_不__顾_细__谨__,_大_,礼不__辞__小_让__。______。
• 2.比喻一个人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另有所 指的句子是: 今__者_项_庄_பைடு நூலகம்拔_剑_舞,,_其__意_常_在__沛_公_也__。_
11.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
的句子是: _阙__秦__以__利___晋,,__唯__君__图__之____ 。
12. 烛之武说退秦军后,晋文公非常气愤。晋国大夫子 犯请求攻打秦军,然而晋文公认为“不可”,他说 微“夫__人__之__力__不__及”此。他又说“因__人__之___力__而_”敝,之这是不仁道的; “_失___其__所__与__”,这是不明智的;“_以__乱___易__整____”,这 是不符合武德的。 13. 做人不仅要有智谋而且还要有仁义,就如同《烛之 武退秦师》中的晋文公所说: 因“人__之__力___而__敝__之_,_,__不__仁__;;__失__其___所__与__,_,_不__知__(__z__h_ì); ;
8.烛之武紧紧抓住秦穆公欲吞并天下的心理,联系实际,指
点迷津,循循善诱,娓娓说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
”若舍__郑__以___为__东_,道_主__,___行__李__之__往, _来___,__共__其__乏,困__,___君__亦__无__所_”害。” “亡郑”、“舍郑”的利害关系一目了然,明智的秦穆公自
• 3.形容自己方处于危险境地的句子是: _如_今__人_方__为_刀_,俎_,_我__为__鱼_肉,,_何__辞__为_?______。
《鸿门宴》《烛之武退秦师》理解性默写
![《鸿门宴》《烛之武退秦师》理解性默写](https://img.taocdn.com/s3/m/dc682320dd88d0d232d46a32.png)
• 4.形容秦王杀人如麻,有虎狼之心的句子是 ____杀_人__如_不__能__举_,,刑__人_如__恐_不__胜_。____。
• 5.鲁迅对《史记》的高度评价是: _史_家__之_绝__唱__,_无__韵_之,《__离_骚__》________。
8.烛之武紧紧抓住秦穆公欲吞并天下的心理,联系实际,指
点迷津,循循善诱,娓娓说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
”若舍__郑__以___为__东_,道_主__,___行__李__之__往, _来___,__共__其__乏,困__,___君__亦__无__所_”害。” “亡郑”、“舍郑”的利害关系一目了然,明智的秦穆公自
当怦然心动,坐收渔利。
9.烛之武用雄辩的事实指出晋乃背信弃义、出尔反尔、过河 拆桥、忘恩负义之徒的话是:且君___尝__为__晋__君_,赐_矣___,__许__君__焦__ 、瑕, _朝__济___而__夕__设,版__焉___,__君__之__所_ 。知也
10.烛之武说晋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的句子是: 既___东__封__郑__,_,又_欲___肆__其__西__封__ 。
11.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
的句子是: _阙__秦__以__利___晋,,__唯__君__图__之____ 。
12. 烛之武说退秦军后,晋文公非常气愤。晋国大夫子 犯请求攻打秦军,然而晋文公认为“不可”,他说 微“夫__人__之__力__不__及”此。他又说“因__人__之___力__而_”敝,之这是不仁道的; “_失___其__所__与__”,这是不明智的;“_以__乱___易__整____”,这 是不符合武德的。 13. 做人不仅要有智谋而且还要有仁义,就如同《烛之 武退秦师》中的晋文公所说: 因“人__之__力___而__敝__之_,_,__不__仁__;;__失__其___所__与__,_,_不__知__(__z__h_ì); ;
烛之武退秦师理解性默写
![烛之武退秦师理解性默写](https://img.taocdn.com/s3/m/dd91ce6b77232f60dccca136.png)
《烛之武退秦师》理解性默写1.《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烛之武被求着出山时,说了一句隐含着不能早被任用的酸辛和不满的话是: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3.大敌当前,内忧外患,郑伯贵为一国之君却能礼贤下士,诚恳自责: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4. 郑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烛之武,也略略还有点威胁的话是: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5. 烛之武见秦伯时,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郑亡,迎合对方的骄傲心理的语句是: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6. 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却极有份量,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7.烛之武从地理位置说明“亡郑”于秦无益而有害的结果。
当时秦在西,郑在东,晋置于两国之间,秦郑并不接壤,秦欲越晋据郑,绝无可能: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8.烛之武紧紧抓住秦穆公欲吞并天下的心理,联系实际,指点迷津,循循善诱,娓娓说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亡郑”、“舍郑”的利害关系一目了然,明智的秦穆公自当怦然心动,坐收渔利。
9.烛之武用雄辩的事实指出晋乃背信弃义、出尔反尔、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之徒的话是: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10.烛之武说晋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的句子是: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11.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12. 烛之武说退秦军后,晋文公非常气愤。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攻打秦军,然而晋文公认为“不可”,他说“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他又说“因人之力而敝之”,这是不仁道的;“失其所与”,这是不明智的;“以乱易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于是晋文公对子犯说“吾其还也”,晋国军队就离开了郑国。
高中语文理解性默写50题(必修一,必修二)带答案
![高中语文理解性默写50题(必修一,必修二)带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aa2978a2cc58bd63086bd1e.png)
语文理解性默写50题姓名: . 班级: . 成绩: .一:烛之武退秦师1:晋国和秦国联合攻打郑国的理由是:,,。
2:烛之武推脱的原因是:,,,。
3:烛之武分析灭郑的危害的句子是:,,,4:晋侯之所以不袭击背叛他的秦军的原因是:,;,;,。
二:荆轲刺秦王5:概括燕国形势的语句是:,,,,。
6:太子丹希望荆轲更改主意的原因是:,,,!7:荆轲呵斥太子的话是:,!8:荆轲在易水辞别时所唱的歌词是:,!9:当地图展开露出匕首的句子是:,,。
10:荆轲骂秦王的句子是:,,。
三:鸿门宴11:樊哙说的粗中有细的话是:,。
,,12:由该句引出成语“项庄舞剑”,这句是:,。
13:最能体现樊哙宁死不辞的特点的语句是:,!14:形容秦王残暴的语句是:,。
四:氓15:表现女主人公与男主人公约定婚期的句子是:,。
16:用对比的手法表现见到心上人的性格差异:,。
,。
17:用动物类比警告女主人公不要沉溺于爱情的句子是:,!18:与“青梅竹马”类似的句子是:,。
19:女主人公结婚后辛勤劳作的句子是:,。
,。
20:形象的说明凡事都要有个尺度的句子是:,。
21:表现了女主人公绝断刚强的句子是:,!五:采薇22:采薇里表现士兵因思乡而忧心如焚并饥渴难耐的句子是:,。
23:用对比表现出士兵的思乡之情的是:,。
,。
六:离骚24:表现作者悲叹百姓的疾苦的句子是:,。
25:用香草来比喻作者品德高尚的句子是:,。
26:作者虽遭到不平的待遇,但依然九死不悔的句子是:,。
27:屈原在《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是:,。
28:表现作者宁愿死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句子是:,。
29:用圆榫和方卯不和的道理说明道不同不能相合的句子是:,。
30:用荷叶做上衣,用莲花花瓣做下衣,体现作者高尚品德的句子是:,。
31:用加高帽子,加长佩戴表现作者品德高尚的句子是:,。
32:作者宁愿粉身碎骨也不改变本心的句子是:,。
七:孔雀东南飞33:临行前刘兰芝精心打扮的句子是:,。
烛之武退秦师》理解性默写
![烛之武退秦师》理解性默写](https://img.taocdn.com/s3/m/8951d9c6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98.png)
烛之武退秦师》理解性默写
烛之武退秦师》中提到了晋国和秦国围攻郑国的原因,即因为郑国无礼于晋国,且与楚国有勾结。
XXX被请求出山时,说出了一句话,隐含着他曾经不能
被早期任用的辛酸和不满,他说:“我年轻时不如别人,现在
老了,已经没有能力了。
”
XXX见到XXX时,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XXX已
经亡了,迎合了对方的骄傲心理。
他说:“XXX已经知道自己
要亡了。
”
XXX劝说XXX时,看似谦恭,但是极有分量。
他用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国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
他说:“如果亡XXX对君王有益,我
敢烦执事君。
”
XXX用地理位置说明“亡XXX”于秦无益而有害的结果。
当时XXX,XXX,晋置于两国之间,XXX并不接壤,XXX
想要越过晋国占领郑国是不可能的。
他说:“越国很遥远,君王知道这很困难。
为什么要舍弃郑国来陪伴邻国呢?邻国对君王很厚,而君王对邻国很薄。
”
XXX紧紧抓住XXX想要争霸天下的心理,联系实际,指点迷津,循循善诱,娓娓道来,动之以情,诱之以利。
他说:“如果您放弃郑国,那么越国会得到它。
而如果您保护郑国,晋国就会与您结盟。
‘亡XXX’和‘舍郑’的利害关系一目了然,明智的XXX自当怦然心动,坐收渔利。
”。
《烛之武退秦师》理解性默写(答案版)
![《烛之武退秦师》理解性默写(答案版)](https://img.taocdn.com/s3/m/8f3562ca453610661ed9f4f9.png)
《烛之武退秦师》理解性默写1. 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却极有份量,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2.《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3.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4.烛之武紧紧抓住秦穆公欲吞并天下的心理,联系实际,指点迷津,循循善诱,娓娓说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亡郑”、“舍郑”的利害关系一目了然,明智的秦穆公自当怦然心动,坐收渔利。
5. 郑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烛之武,也略略还有点威胁的话是: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6.做不不仅要有智谋,还要有仁义,正如晋文公所说的: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7.烛之武被求着出山时,说了一句隐含着不能早被任用的酸辛和不满的话是: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8. 烛之武见秦伯时,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郑亡,迎合对方的骄傲心理的语句是: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9.烛之武说晋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的句子是: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10.烛之武从地理位置说明“亡郑”于秦无益而有害的结果。
当时秦在西,郑在东,晋置于两国之间,秦郑并不接壤,秦欲越晋据郑,绝无可能: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11.大敌当前,内忧外患,郑伯贵为一国之君却能礼贤下士,诚恳自责: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12. 烛之武说退秦军后,晋文公非常气愤。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攻打秦军,然而晋文公认为“不可”,他说“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他又说“因人之力而敝之”,这是不仁道的;“失其所与”,这是不明智的;“以乱易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于是晋文公对子犯说“吾其还也”,晋国军队就离开了郑国。
烛之武退秦师理解性默写
![烛之武退秦师理解性默写](https://img.taocdn.com/s3/m/6740b1ef650e52ea551898f4.png)
《烛之武退秦师》理解性默写之樊仲川亿创作1.《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烛之武被求着出山时,说了一句隐含着不克不及早被任用的酸辛和不满的话是: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3.大敌当前,内忧外患,郑伯贵为一国之君却能礼贤下士,诚恳自责:吾不克不及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4. 郑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烛之武,也略略还有点威胁的话是:然郑亡,子亦有晦气焉。
“亡郑”于秦无益而有害的结果。
当时秦在西,郑在东,晋置于两国之间,秦郑其实不接壤,秦欲越晋据郑,绝无可能: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8.烛之武紧紧抓住秦穆公欲吞并天下的心理,联系实际,指点迷津,循循善诱,娓娓说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亡郑”、“舍郑”的利害关系一目了然,明智的秦穆公自当怦然心动,坐收渔利。
9.烛之武用雄辩的事实指出晋乃背信弃义、出尔反尔、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之徒的话是: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10.烛之武说晋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的句子是: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11.烛之武说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12. 烛之武说退秦军后,晋文公非常气愤。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攻打秦军,然而晋文公认为“不成”,他说“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他又说“因人之力而敝之”,这是不仁道的;“失其所与”,这是不明智的;“以乱易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于是晋文公对子犯说“吾其还也”,晋国军队就离开了郑国。
XXX退秦师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XXX退秦师理解性默写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dee1b9f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64.png)
XXX退秦师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1.《烛之武退秦师》揭示了晋国和秦国围攻郑国的原因,即晋国认为XXX对其不尊重,同时背叛了楚国。
2.XXX被邀请出山时,表达了他的不满和遗憾,说自己虽然年轻有为,但现在已经老了,无法为国效力。
3.尽管面临内忧外患,XXX仍然能够礼贤下士,坦诚地承认自己没有早早使用XXX的才能,表示自己的错误。
4.XXX用情感和理性说服XXX,同时也略带威胁地提醒他,如果XXX失败了,他也会受到影响。
5.XXX在见到XXX时,直截了当地承认了郑国的失败,迎合了对方的骄傲心理,但态度谦恭。
6.XXX在劝说XXX时,表现出谦虚的态度,但他的话语非常有份量,通过否定秦国出兵的合理性,掌握了对话的主动权。
7.人不仅要有智慧,还要有仁义。
XXX在《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剥夺人的力量是不仁的,失去与人合作的机会是不明智的,以混乱换取秩序是不勇敢的。
”
8.XXX批评晋国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的行为,认为他们永远不会满足。
烛之武退秦师理解性默写
![烛之武退秦师理解性默写](https://img.taocdn.com/s3/m/4655679d08a1284ac85043d9.png)
《烛之武退秦师》理解性默写1.《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烛之武被求着出山时,说了一句隐含着不能早被任用的酸辛和不满的话是: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3.大敌当前,内忧外患,郑伯贵为一国之君却能礼贤下士,诚恳自责: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4. 郑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烛之武,也略略还有点威胁的话是: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5. 烛之武见秦伯时,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郑亡,迎合对方的骄傲心理的语句是: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6. 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却极有份量,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7.烛之武从地理位置说明“亡郑”于秦无益而有害的结果。
当时秦在西,郑在东,晋置于两国之间,秦郑并不接壤,秦欲越晋据郑,绝无可能: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8.烛之武紧紧抓住秦穆公欲吞并天下的心理,联系实际,指点迷津,循循善诱,娓娓说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亡郑”、“舍郑”的利害关系一目了然,明智的秦穆公自当怦然心动,坐收渔利。
9.烛之武用雄辩的事实指出晋乃背信弃义、出尔反尔、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之徒的话是: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10.烛之武说晋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的句子是: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11.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12. 烛之武说退秦军后,晋文公非常气愤。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攻打秦军,然而晋文公认为“不可”,他说“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他又说“因人之力而敝之”,这是不仁道的;“失其所与”,这是不明智的;“以乱易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于是晋文公对子犯说“吾其还也”,晋国军队就离开了郑国。
烛之武退秦师理解性默写之欧阳治创编
![烛之武退秦师理解性默写之欧阳治创编](https://img.taocdn.com/s3/m/f0fa75aaf46527d3240ce0f3.png)
《烛之武退秦师》理解性默写1.《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烛之武被求着出山时,说了一句隐含着不能早被任用的酸辛和不满的话是: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3.大敌当前,内忧外患,郑伯贵为一国之君却能礼贤下士,诚恳自责: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4. 郑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烛之武,也略略还有点威胁的话是: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5. 烛之武见秦伯时,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郑亡,迎合对方的骄傲心理的语句是: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6. 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却极有份量,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7.烛之武从地理位置说明“亡郑”于秦无益而有害的结果。
当时秦在西,郑在东,晋置于两国之间,秦郑并不接壤,秦欲越晋据郑,绝无可能: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8.烛之武紧紧抓住秦穆公欲吞并天下的心理,联系实际,指点迷津,循循善诱,娓娓说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亡郑”、“舍郑”的利害关系一目了然,明智的秦穆公自当怦然心动,坐收渔利。
9.烛之武用雄辩的事实指出晋乃背信弃义、出尔反尔、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之徒的话是: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10.烛之武说晋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的句子是: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11.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12. 烛之武说退秦军后,晋文公非常气愤。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攻打秦军,然而晋文公认为“不可”,他说“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他又说“因人之力而敝之”,这是不仁道的;“失其所与”,这是不明智的;“以乱易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于是晋文公对子犯说“吾其还也”,晋国军队就离开了郑国。
烛之武退秦师理解性默写
![烛之武退秦师理解性默写](https://img.taocdn.com/s3/m/3300af7adaef5ef7bb0d3cd8.png)
《烛之武退秦师》理解性默写1.《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烛之武被求着出山时,说了一句隐含着不克不及早被任用的酸辛和不满的话是: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3.大敌当前,内忧外患,郑伯贵为一国之君却能礼贤下士,诚恳自责:吾不克不及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4. 郑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烛之武,也略略还有点威胁的话是:然郑亡,子亦有晦气焉。
5. 烛之武见秦伯时,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郑亡,迎合对方的骄傲心理的语句是: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6. 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却极有份量,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7.烛之武从地理位置说明“亡郑”于秦无益而有害的结果。
当时秦在西,郑在东,晋置于两国之间,秦郑其实不接壤,秦欲越晋据郑,绝无可能: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8.烛之武紧紧抓住秦穆公欲吞并天下的心理,联系实际,指点迷津,循循善诱,娓娓说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亡郑”、“舍郑”的利害关系一目了然,明智的秦穆公自当怦然心动,坐收渔利。
9.烛之武用雄辩的事实指出晋乃背信弃义、出尔反尔、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之徒的话是: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10.烛之武说晋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的句子是: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11.烛之武说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12. 烛之武说退秦军后,晋文公非常气愤。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攻打秦军,然而晋文公认为“不成”,他说“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他又说“因人之力而敝之”,这是不仁道的;“失其所与”,这是不明智的;“以乱易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烛之武退秦师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理解性默写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1e3d66155270722182ef758.png)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高一下册】班级:姓名:说明:精心整理了七个方面的习题——文学常识、重点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理解性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赏析辨识选择题、简答题、课外文言文阅读拓展,题型既夯实基础,又提升能力。
【习题】一)文学常识填空:1、《烛之武退秦师》选自___________,又名_______________,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叙事详细的____________(体裁)史书,相传为_________末年_____国史官____________所著,主要记载了__________(朝代)前期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情。
2、《左传》是解释《春秋》这部史书的,与《》《》并称为“春秋三传”。
二)文言现象积累:1、通假字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②共.其乏困:③夫晋,何厌.之有:④秦伯说.,与郑人盟:⑤失其所与,不知.:2、古今异义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3、指出加点字词类活用类型并解释①夜.,缒而出:②朝.济而夕.设版焉:③既东.封郑:④晋军.函陵/ 秦军.汜南:⑤既东封.郑:⑥越国以鄙.远:⑦阙秦以利.晋:⑧且君尝为晋君赐.矣:⑨若亡.郑而有益于君:⑩烛之武退.秦师:⑪越国以鄙远.:⑫共其乏困..:⑬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⑭邻之厚.,君之薄.也:⑮且贰.于楚也:4、重要虚词以①以其无礼于晋:②敢以烦执事:③越国以鄙远:④焉用亡郑以陪邻?: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⑥以乱易整:而①今急而求子:②夜,缒而出:③朝济而夕设版焉:焉①子亦有不利焉。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④朝济而夕设版焉:其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③失其所与,不知:④吾其还也:之①子犯请击之:②是寡人之过也:③臣之壮也:④夫晋,何厌之有:⑤辍耕之垄上:⑦邻之厚,君之薄也:⑧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⑨因人之力而弊之:5、特殊句式①以其无礼于晋: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③佚之狐言于郑伯:④夫晋,何厌之有:⑤(晋惠公)许君焦、瑕:⑥(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⑦(烛之武)夜,缒而出:⑧(烛之武)许之:⑨敢以(之)烦执事:⑩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⑪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⑫是寡人之过也:⑬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失其所与,不知/ 以乱易整,不武:6、重要实词①辞曰:“臣之壮也,;……”(辞:)②犹不如人(犹:)③且君尝为晋军赐矣(为:)④朝济而夕设版焉(版:)⑤又欲肆其西封(肆:)⑥不阙秦(阙:)⑦惟君图之(惟:)⑧乃还(乃:)⑨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⑩因人之力而敝之(因:;敝:)⑪失其所与,不知(与:)⑫亦去之(去:)三)理解性默写:1.《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
人教版必修一高一语文理解性默写
![人教版必修一高一语文理解性默写](https://img.taocdn.com/s3/m/421ff141b52acfc788ebc91f.png)
1.《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
2.烛之武被求着出山时,说了一句隐含着不能早被任用的酸辛和不满的话是:,,,。
3.大敌当前,内忧外患,郑伯贵为一国之君却能礼贤下士,诚恳自责:,,。
4. 郑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烛之武,也略略还有点威胁的话是:,。
5. 烛之武见秦伯时,开门见山,单刀直入,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郑亡,迎合对方的骄傲心理的语句是:,。
6. 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却极有份量,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
7.烛之武从地理位置说明“亡郑”于秦无益而有害的结果。
当时秦在西,郑在东,晋置于两国之间,秦郑并不接壤,秦欲越晋据郑,绝无可能:,;?,。
8.烛之武紧紧抓住秦穆公欲吞并天下的心理,联系实际,指点迷津,循循善诱,娓娓说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
“亡郑”、“舍郑”的利害关系一目了然,明智的秦穆公自当怦然心动,坐收渔利。
9.烛之武用雄辩的事实指出晋乃背信弃义、出尔反尔、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之徒的话是:,,。
10.烛之武说晋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的句子是:,。
11.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
12. 烛之武说退秦军后,晋文公非常气愤。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攻打秦军,然而晋文公认为“不可”,他说“”。
他又说“”,这是不仁道的;“”,这是不明智的;“”,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于是晋文公对子犯说“”,晋国军队就离开了郑国。
1、送别荆轲的人及其衣着的句子是:,。
(通过众宾客的穿戴来表现出送行气氛的语句)2、通过音乐渲染凄凉悲怆氛围的句子是:,。
众人的感受:。
3、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氛围,表现荆轲慷慨赴难、为国捐躯的精神的句子是:,。
(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写易水送别场面时,借助对大风和河水的描写来烘托慷慨悲壮气氛的名句)4、荆轲奉命入秦刺杀秦王,燕太子丹和宾客送他到易水岸边。
荆轲的好友高渐离击筑,荆轲便慷慨吟唱了“,”。
烛之武退秦师理解性默写
![烛之武退秦师理解性默写](https://img.taocdn.com/s3/m/bb11c6419ec3d5bbfd0a749e.png)
1.《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烛之武被求着出山时,说了一句隐含着不能早被任用的酸辛和不满的话是: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3.大敌当前,内忧外患,郑伯贵为一国之君却能礼贤下士,诚恳自责: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4. 郑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烛之武,也略略还有点威胁的话是: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5. 烛之武见秦伯时,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郑亡,迎合对方的骄傲心理的语句是: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6. 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却极有份量,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7.烛之武从地理位置说明“亡郑”于秦无益而有害的结果。
当时秦在西,郑在东,晋置于两国之间,秦郑并不接壤,秦欲越晋据郑,绝无可能: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8.烛之武紧紧抓住秦穆公欲吞并天下的心理,联系实际,指点迷津,循循善诱,娓娓说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亡郑”、“舍郑”的利害关系一目了然,明智的秦穆公自当怦然心动,坐收渔利。
9.烛之武用雄辩的事实指出晋乃背信弃义、出尔反尔、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之徒的话是: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10.烛之武说晋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的句子是: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11.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12. 烛之武说退秦军后,晋文公非常气愤。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攻打秦军,然而晋文公认为“不可”,他说“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他又说“因人之力而敝之”,这是不仁道的;“失其所与”,这是不明智的;“以乱易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于是晋文公对子犯说“吾其还也”,晋国军队就离开了郑国。
高中语文必修一情景默写(劝学、师说、归去来兮辞、烛之武退秦师)
![高中语文必修一情景默写(劝学、师说、归去来兮辞、烛之武退秦师)](https://img.taocdn.com/s3/m/e1fc263855270722182ef72c.png)
高一普通班期中备考之名句默写《劝学》理解性默写1.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用礼义来矫正,所以他特别重视学习。
“性恶论”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出发点,他在《劝学》中首先提出学习不可以停止,就是想抓住关键,解决根本问题在文中对应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 。
2.在文中用比喻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
3. 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
4. 有时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
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
5.《劝学》中从反面设喻,强调学习重在积累,如果不注重积累,便无法达到远大目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
6.《劝学》中作者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最后由此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
7.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专一,如果不专一,便会像螃蟹一样,一无所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高一下册】
班级:姓名:
1.《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烛之武被求着出山时,说了一句隐含着不能早被任用的酸辛和不满的话是: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3.大敌当前,内忧外患,郑伯贵为一国之君却能礼贤下士,诚恳自责: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4. 郑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烛之武,也略略还有点威胁是: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5. 烛之武见秦伯时,开门见山,单刀直入,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郑亡,迎合对方的骄傲心理的语句是: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6. 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却极有份量,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7.烛之武从地理位置说明“亡郑”于秦无益而有害的结果。
当时秦在西,郑在东,晋置于两国之间,秦郑并不接壤,秦欲越晋据郑,绝无可能: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8. 做人不仅要有智谋而且还要有仁义,就如同《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晋文公所说:“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
9.烛之武说晋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的句子是:夫晋,何厌之有?
10.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