吆喝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吆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

2、体会作者对吆喝的怀念之情

3、关注日益减少的民俗文化,渗透抢救民俗文化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深入体会作者隐含的怀念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曲折的胡同,幽深的四合院,古朴的百年老字号,这就是沧桑而古老的北京。今天,让我们随萧乾老先生去听听吆喝声。

2、释题:什么是吆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快速读课文,划出文中的吆喝声,并说说这些吆喝声都涵盖哪些行当。

预设:卖吃的、卖玩的、卖用的、算命的、乞丐(适当引导学生从文中举例)1、追问:这么多吆喝声中,哪种吆喝声最多?为什么?

预设:吃的,因为民以食为天。

2、没错,北京城过去有600多种小吃,现在也有100多种。

3、这么多吆喝声在文中却显得有条不紊,你知道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去写的

吗?

预设:时间

4、文中那句话点明了是按时间顺序去写的?

预设:课文第四段

大屏幕出示:我小时候,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齐读)

5、哪些词语点明是时间顺序?

预设:一年四季、从早到晚

6、追问:这句话中,你还读出了什么信息?

预设:小贩们很艰辛、吆喝声的多、普遍。

7、过去是这样普遍,那么现在呢?文中哪句话点明?

大屏幕出示:现在的北京城倒还剩一种吆喝,就是“冰棍儿—三分嘞”。

9追问: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很少?

预设:到还剩

8、前后我们进行比较,你能体会作者的心情吗?

预设:惋惜、怀念

10、那我们就一起读一读吧,读出作者的惋惜怀念之情。(引导读好“到还剩”这个词语)

资料补白:萧乾语:“《北京城杂忆》不是知识性的。我是站在今天和昨天、新和

旧的北京之间,以抚今追昔的心情,来抒写我的一些怀念和感触。”

小结:原来作者对即将消失的吆喝声心存怀念。(板书怀念)

三、研读课文:

你认为作者究竟为什么会怀念过去的吆喝声?(跳读课文并思考)

预设(一):童年的记忆(板书)

追问:作者在文中写了哪些与自己童年亲身经历的事?

A:一听“烤白薯哇真热乎”,就非买上一块不可。

1、烤白薯只要一个制钱,便宜能买的起。

2、冬天很冷,烤白薯既能暖手又能吃。

3、烤白薯味道又香又甜,很诱人。

小结:没错,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里,吃上一个热乎乎的烤白薯,在寒冷的冬天里,也算是一种慰藉。

B:有一回他在我身后“哟”了一声,把我吓了个大马趴。等我站起身来,他才用深厚的男低音唱出“荞麦皮耶”。

追问:这是不好的记忆,作者为什么还要那么详细地去描述它?

预设:小时候恐惧,是因为小孩胆小,长大后回忆起来便带有了诗意的浪漫。C:我对蛤蟆骨朵儿的最有好感……,我一直奇怪它们怎么没在我肚子里变成青蛙!

追问:我的想法,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预设:想法天真,富有童真童趣。

预设(二):人生百态(板书)

追问:你觉得哪些吆喝词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A:“就剩两挂啦”,其实,他身上挂满了那用绳串起来的紫红色果子。

追问:如果当时你在场,你会觉得这个小贩在欺骗顾客吗?

预设:不会,这是人之常情,这个小贩很幽默、很聪明。

B:“喝了蜜的大柿子”

追问:妙在哪里?

预设: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柿子大口大口低喝下蜂蜜,肯定很甜,特别有情趣。C:“老太太(那个)真行好,给个饽饽吃不了。东屋里瞧(那么)西屋里看,没有饽饽赏碗饭。”

追问:这个乞丐怎么样?

预设:把词编得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原来乞讨也需要本领。

预设(三):淳朴的民俗(板书)

你们想听一听当时的叫卖声吗?(播放两个吆喝原音)

追问:有何感觉?

预设:声音拉得特别长,像唱京剧一样。

小结:没错,其实在作者眼里,它便是一种艺术,称它为声乐。其实,这一声声吆喝,也是老北京城特有的民俗。

教师简介民俗: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如中秋节吃月饼,端午节赛龙舟。

梳理板书并小结:原来吆喝声中承载着作者童年的记忆,老北京人的幽默、智慧、情趣的人生百态,还有那淳朴的民俗,难怪作者会怀念。

四、课外延伸

1、过渡: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吆喝这种口头广告渐渐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影视广告,或许,在往后,北京人的子孙们再也听不到或者不知道这种原生态的叫卖声,那也是一种遗憾。

这篇文章给我们生活带来什么启示?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的根本,除物质的保证之外,文化遗产也是立命的根本,如果这种文化消失,我们就将成为无根的存在,孤悬在没有记忆的现在。

资料补白:中国著名民俗例举

剪纸、贵州侗族大歌、花鼓灯、傣族孔雀舞、鄂尔多斯婚礼……

由于民俗是依托于人存在的,而大多数传承人年事已高,而又后继乏人,“人死艺亡”会造成中华文化遗产无法弥补的损失。

小结:所幸的是现在国家有关部门已经意识到这种危机了,全世界的有关部门都在努力补救,我过也正在寻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人。

2、这篇文章给我们生活带来什么启示?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的根本,除物质的保证之外,文化遗产也是立命的根本,如果这种文化消失,我们就将成为无根的存在,孤悬在没有记忆的现在。

课外延伸:

3、中国著名民俗例举:剪纸、贵州侗族大歌、花鼓灯、傣族孔雀舞、鄂尔多斯婚礼……

教师小结:由于民俗是依托于人存在的,而大多数传承人年事已高,而又后继乏人,“人死艺亡”会造成中华文化遗产无法弥补的损失。

五、作业: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回去向家里的老人请教,整理并收集家乡过去有什么特有的民俗。

附板书:

童年的记忆

吆喝人生百态

淳朴的民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