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孙绍振先生的文本细读法_龚帅
孙绍振《名作细读》读书笔记(一)
孙绍振《名作细读》读书笔记(⼀)
1.正确的⽅法还是从⽂本出发进⾏分析为上。
在⽂本外强加任何东西,都是对⾃⼰的误导。
从理论上来说,不管读者主题多么强势,还是要尊重⽂本主体。
2.千古名句,经历了千年的考验,在不同的语境中,召唤、同化了不同读者的⼼理内涵,甚⾄脱离⽂本语境,成为独⽴的谚语、格⾔。
3.在中国古典诗歌⾥,独⽴的叙事是没有地位的。
叙事往往为抒情所同化,所消解。
同化和消解的特点,就是以抒情诗的想象和跳跃,⽡解叙事的连续性。
4.⽂学作品的审美价值与使⽤价值的错位,错位幅度越⼤,审美价值越⾼。
5.诗⼈带上感情,感觉就可能产⽣变异,在语⾔上就有夸张的⾃由。
没有这种⾃由,就不能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
6.诗⼈调动读者的现象来参与,却并提供信息的全部,他只提供最有特点的细部,把其他部分留给读者去想象,让读者⽤⾃⼰的经验去补充。
诗歌的语⾔越能调动想象,越有质量。
诗歌是朦胧的,简约的,它不能坐实,⼀旦坐实就会挤压读者的想象空间,读者就没有办法调动⾃⼰的感情经验,读者就不能参与其中,就不能⼀起参与创造,这样诗歌的审美价值就⼤⼤降低。
7.诗⼈表现的客观世界和主观情感是⽆限丰富的,⼈类的语⾔不可能全部表现出来。
诗⼈只能选取其中最有特征的部分。
特征不是整体,但它可以刺激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把它们的经验和记忆激活。
被诗⼈排斥的部分就由读者的想象去填充。
所有诗⼈的语⾔,从正⾯来说,要抓住有特点的局部,从反⾯来说,就要⼤幅度省略,在特征以外留下空⽩。
孙绍振文学文本细读研究--以“比较还原法”为例
应用 于解读所有 文学作 品 ,悉心地还原 事物 ,运用联 系的观点研 究矛盾 , 使 “ 比较还原 法”
成为 阅读与欣 赏的万能钥匙 。 关键词 :孙绍振 文本细读 还 原比较 法
文章 编号 :I S S N 2 0 9 5 — 6 7 l 1 / Z 0 卜2 0 1 4 一 O 5 — 0 0 1 6
一
、
引 言
料 ,而是 “ 依靠抽 象能力 把构成 艺术形 象的原 生状态 想象出来 ,找出差异 ,作为分析的起点。 “ 还原”往 往和 “ 比较 ” 相辅相成 。 在“ 比较”中 “ 还原 ”, 在“ 还 原” 中 “ 比较 ”, 故称为 “ 比较还原法 ”。 教师将 “ 比
长期 以来 ,在语文阅读教学 的课堂 中充满着无效 或低效 的文本分析 。孙绍振先生认为 :
4 . 情感逻辑 的比较 和还原 情感逻辑 的特点 不仅是绝对化 ,而且可 以违反矛
盾律 、排中律 、充 足理 由律 。艺术 家在 艺术形象 中表
现 出来 的情感 逻辑 不 同于科 学家 的感觉 。艺 术感觉
( 或心理学 的知觉 ) 之所以艺术 ,就是 因为它是 经过 个人主观情感或智力 “ 歪 曲”的 。正是因为 “ 歪 曲” 了,这种表面上看来 比较表层的感 觉才能成为深层情
形象天衣无缝 、水乳交融 ,一些在方法论上不 坚定 的
较还原法”落实到文本研 究中应 做到以下几个 方面 :
1 . 想象 出作 品省略和淡化的内容
“ 比较 还原法”需要 联想 和想象 ,它要求语文教
师要 善于利 用文学作品中艺术形象提供的线索 ,假想 出未 经加工 的生活原生态 ,这样才能形成共赏分析 的
这种方 法 适应 性 比较广 泛 ,尤 其是 一 些经 典作 品 ,从 莎士比亚 的剧本 到中国的 《 三国演 义 》;从 自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如何细读_写作指导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如何细读孙绍振教授曾说,不管在大学还是中学,文本细读都是一个重点,一个难点,也是一个薄弱环节。
事实证明,文本细读是一道无法绕过的坎,只有细读文本,才能真正完成阅读和欣赏。
那么,如何才能跨好这道坎,真正细读文本呢?下面是笔者在阅读教学中的一些摸索,以求正大家。
一注重文本,在阅读文本时要多疑和善思,一步步走进文本接受美学认为,文学总体活动是作家、作品、读者三个环节的动态过程,作家写出的只是文本,文本潜在包含着许多“不确定性”和“空白”,而它们的意义确定,必须依靠读者阅读,对它具体化,读者把文本转变为作品,作品的价值是作家和读者共同创造的,读者成了文学活动中最活跃的主体。
因此,作品最终必须由读者完成,也只能由读者完成。
这就是我们“走进文本”的理论依据。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产生于英国、40年代在美国得到发展的新批评派理论,更强调对具体的个别的作品的研究,他们强调文本是文学活动的本源,文本是文学的本体,研究文学就是通过对作品的仔细阅读,去发现构成文学的特殊性质。
因为他们强调细读,这种批评也被称为细读法批评。
这种理论,对于细读文本,有直接的指导和示范意义。
所以,走进文本,就是带着情感,按照自己的意愿,以自己独特的体验,涵泳感悟,解读文本。
在解读过程中,就是不要受到参考资料的束缚,不要把别人的理解作为定论来接受,不要盲从专家和权威的高见,而是通过仔细地研读文本,独立思考,读出自己的疑问和。
只有读中有疑,才会更进一步走进文本。
《故乡》有这样一段话:“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
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这里的“别人”指谁呢?教参认为指杨二嫂。
我发现把杨二嫂理解为“辛苦恣睢”生活的典型,与小说的内容不符,细读文本,从小说主题和杨二嫂的生活实际两方面加以分析,闰土和杨二嫂虽有主次正反之分,但他们都应是“辛苦麻木”生活的一类人,再者,杨二嫂的生活虽不检点,作为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弱者,为了生活,到处贪小便宜,蝇营狗苟,用这种可怜的手段,做些可鄙的事情,然而和那些公然抢劫,仗势欺人且无法无天的放纵凶暴,任意胡为的“恣睢”者相比,实在是天壤之别,不可同类而语。
评孙绍振的文本还原解读法
评孙绍振的文本还原解读法孙绍振教授认为:文本的阅读方法与观念是紧密联系的,阅读与欣赏要从研究矛盾入手,要运用联系的观点。
还原方法的核心是将文本中表现的事物恢复到本来的样子,来揭示事物的矛盾,在研究矛盾的基础上,用联系的观点解读文本。
他举了几个经典文本解读的例子。
1.从形态还原与功能还原谈《咏柳》中的“剪刀”意象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北大的一名教授赏析说:这首诗有四点值得肯定:一是写出了柳树的特征;二是歌颂了大自然;三是比喻用得巧妙;四是歌颂了创造性劳动。
孙教授认为这种赏析是误人子弟的:(1)机械反映论――美的是反映了事物的特征和本质,美的形象与事物是一致的,特征相等的,美就是真,真就是美。
(2)方法上形而上学――不研究矛盾。
(3)教化作用――春天的美是春风吹出来的,这里有春天的劳动,而且是一种创造性劳动――这完全是自己想的。
那么,这首诗究竟该怎样赏析呢?孙绍振教授认为:一是在方法上应研究矛盾。
柳树不是玉,为什么说它是玉?柳条不是丝,为什么说它是丝?“二月春风似剪刀”的比喻巧妙吗?不!春风应该是柔和的,不刮人,怎么会似剪刀?如果说春寒料峭,还刮人,可以是菜刀,何以一定是剪刀呢?二是要联系。
从联系中进行理解:“似剪刀”要联系“谁裁出”理解,裁和剪同义互解,这种方法,是贺知章发现的。
谁能裁?是人。
春不是自然的,是人工的,是创造的结果,这种对自然的赞美,别出心裁。
这样赏析,就要有揭示矛盾的功夫,这种功夫就需要采用――还原的方法。
还原就是让它回到客观事物的原样。
还原就出现了矛盾,出现了矛盾再解读。
孙教授的这种解读的确令人耳目一新,在这里“二月春风似剪刀”不是用作比喻,而是拟人。
赋予春风以人才能完成的行为,裁剪出“细叶”,裁剪出美丽的自然景色。
在赞美之余,我们姑且不谈这里怎样进行“同义互解”和字词落实的问题,而对“似剪刀”的解读进行深入探讨:如果就“春风”的形态和给人的感受而言,是不能形成比喻的。
还原妙解,深品文味——读孙绍振《名作细读》有感
还原妙解,深品文味——读孙绍振《名作细读》有感————————————————————————————————作者:————————————————————————————————日期:还原妙解,深品文味——读孙绍振《名作细读》有感-中学语文论文还原妙解,深品文味——读孙绍振《名作细读》有感王晓青近日来读孙绍振先生的《名作细读》,有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
笔者认为读孙先生的书,重要的不是参照他现有的解读,而是要思考:这样精辟又合理的解读从何而来?这样我们才不是“无劳收鱼”,而是“有幸获渔”!那这个“渔”究竟是什么?读至目前,笔者感受最真切,并且自认为最具可操作性的是“还原解读法”。
“还原解读法”在孙先生那里是有系统的,大致可分几个层次:1.“艺术感觉的‘还原’”(把作者省略了的,被感知和想象排除了的,变异了的,用推理和想象还原出来);2.“情感逻辑的‘还原’”(情感逻辑还原为理性逻辑,并加以比较);3.“审美价值的‘还原’”(超越善与真的审美还原);4.“历史的‘还原’”(把作品放到产生的时代的还原,并给予历史的评价);5.“流派的‘还原’”(作家所属流派艺术创作特征的还原);6、“风格的‘还原’”(把作品与作家的风格联系起来解读的还原)。
就是我们在文本解读过程中,通过还原,“找到其中的矛盾,进入分析的层次”,获得对作品分析理解的操作性,并沿着文学鉴赏的正确轨道去获得作品的真实情感与艺术价值的六条有效的途径。
这些方法,无论在我国语文界,抑或在西方文论中都是无人发现、无人论及的,因而更能体现其原创的价值。
正因为具有这样系统的方法,孙先生的分析往往出奇制胜。
比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关于“乐园”这两个字,按原生语义,乐园,令人想到美好的天堂,至少是风景极其精彩的地方吧。
如果是一个荒废的园子,“只有一些野草”,把它当作“乐园”,可能回给人以用词不当的感觉。
但是,鲁迅在开头第一段却强调说:百草园,“不过只有一些野草,但那里却是我的乐园”。
文本分析从“还原”开始——读《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一书的摘要与体会
文本分析从“还原”开始——读《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一书的摘要与体会发表时间:2019-10-17T13:27:14.343Z 来源:《素质教育》2019年12月总第328期作者:陆海君[导读]浙江省宁波市第七中学315000不得不说,解读作品是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的重要基本功之一。
孙绍振教授著的《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一书,他对作品独到、犀利、深刻的解读,和他所运用的还原法、矛盾法、比较法等作品解读方法,既不同流俗,又科学有效,更可贵的是极富可操作性,读后让我们对文本解读有豁然开朗之感和醍醐灌顶之悟。
在此把我的阅读摘要与体会简述如下。
作品精髓:该书针对当前语文教学脱离作品、只凭经验的顽症和无效分析甚至错误分析的现象,从哲学的高度提出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方法,指出要去除宏大概念带来的形而上学遮蔽。
孙教授阐述,分析之所以为分析,就是要打破多种规定性的统一,把原本统一的对象加以剖析,从差异性或者矛盾性出发,分化出不同的成分。
不分化,分析就没有对象,只能沉迷于统一的表面。
这是该书的精髓之一。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作为一种哲学方法,应用到文本解读实践层面,孙教授提出了还原法,比较法,矛盾法,三种方法在具体运用中相辅穿插,还原法是其中的核心方法。
这是孙教授解读作品的核心思想。
作者阐述,所谓“还原”,只是为了把原生状态和形象之间的差异揭示出来,从而构成矛盾,然后加以分析,为了打破形象天衣无缝的统一,进入形象深层的、内在的矛盾中。
还原了,有了矛盾,就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分析,阅读才有效。
该书让我们一见倾心的是作者结合大量的文本案例,从操作的层面展示了这些方法的具体操作路径和具体运用,让我们惊叹于还原法的透析力度,惊叹于作者对文本原生态的揭示深度。
这是该书的精髓之二。
原著导读:该书主要是针对初高中教材中的经典文本进行逐篇解读,除《自序》外,分为八个部分,包含古今中外名家名作共115篇文本的解读,其中“古代诗词”27首,“现代诗歌散文诗”11首,“小说”10篇,“古代散文”11篇,“现代散文”33篇,“童话寓言”5篇,“纪实作品”4篇,“议论文小品文”14篇;在相关章节后有“附”15篇。
论孙绍振先生的文本细读法
论孙绍振先生的文本细读法孙绍振先生的文本细读法是一种独特的解读方法,它以文字论据为主,以言语意义为准绳,以文本为本体,使用精细细腻的思维方式,运用语言学、文学、历史学等学科理论,细腻深入地分析文本内容,从中汲取出深刻的哲理,从而揭示文本的内涵,把握文本的核心价值。
孙绍振先生的文本细读法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文学理论,如《论语》、《孟子》、《中庸》等,它们在探究文本的内涵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例如,《论语》中提出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以及“熟读《诗》、《书》”等思想,都可以说是孙绍振先生文本细读法的里程碑。
孙绍振先生的文本细读法,在细致分析文本的基础上,把握文本的核心价值,从而得出深刻的读书体会。
这种深度思考方式,使人们能够从文本中汲取出超越文字本身的内涵,从而对历史、社会、文化等历史课题产生更深刻的理解。
孙绍振先生的文本细读法,把文本的细微之处抓住,并以此来探究文本的内涵。
例如,孙绍振先生在分析《红楼梦》时,他把握住了曹雪芹先生在书中所表达的“家道”的思想,揭示了“家道”在当时的社会意义,从而使读者得出更加深刻的体会;另外,他还从《论语》中汲取出“尊师重道”的思想,把握住了传统文化中“孝”的核心价值,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孝”的真谛。
孙绍振先生的文本细读法,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的内容,还能够激发我们的思考,引领我们走出文本,把握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以此来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例如,孙绍振先生在分析《孟子》时,把握住了“廉洁”的思想,从中汲取出了“廉洁”的核心价值,把这种价值观融入到实践当中,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孙绍振先生的文本细读法,不仅是深入思考文本的方法,而且也是一种文化熏陶的方法。
他把握住了文本的核心价值,从而激发读者的思考,使读者能够得出更加深刻的体会,从而达到文化熏陶的目的。
孙绍振先生的文本细读法,是一种独特的解读方法,它以文字论据为主,以言语意义为准绳,以文本为本体,使用精细细腻的思维方式,运用语言学、文学、历史学等学科理论,细腻深入地分析文本内容,从中汲取出深刻的哲理,从而揭示文本的内涵,把握文本的核心价值,并以此来探究文本的内涵,把文本的细微之处抓住,从而得出深刻的读书体会,让读者能够从文本中汲取出超越文字本身的内涵,从而对历史、社会、文化等历史课题产生更深刻的理解,同时,还能够激发我们的思考,引领我们走出文本,把握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以此来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使我们能够从古代文学中汲取出智慧,把握住文本的核心价值,从而实现文化熏陶。
细读文本,走向文本的深处
细读文本,走向文本的深处丁卫军读孙绍振先生的《名著细读》一书,封面和封底有这样两段话值得我们思考:在语文课堂上重复学生一望而知的东西,我从中学时代就十分厌恶。
从那时我就立志,有朝一日,我当语文老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品解读,无效的自我愚弄比比皆是。
肤浅的对话,豪华的多媒体包装充斥课堂。
最令人悲观的是,权威理论与生动丰富的阅读经验长期为敌。
原因在于:第一,权威理论未及与中国阅读经验结合,善待完善;盲目迷信,生搬硬套,窒息了阅读灵性。
第二,在方法上,习惯于从表面到表面的滑行,在作品与现实的统一中团团转,缺乏揭示矛盾进入分析层次的自觉,这根本上背离了“分析”的初衷。
目前任务的迫切性在于把文化哲学的分析方法转化为“还原”、“比较”这样的操作的方法,从而把阅读的鲜活的体悟上升到理性的层次。
这两段话告诉我们什么是文本的深处,如何走进文本深处。
从教学的实际看,我以为,要实现走进文本的深处,必须理清这样四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基于文本与超越文本,二是基于教与学的主体与超于主体,三是基于课堂与超于课堂,四是基于生活与超于生活。
以《台阶》一文的结尾意蕴探究为例,我说说我理解中的走向文本深处的路径,。
小说《台阶》的结尾很特别,就是看似简单的一句:怎么了呢,父亲老了。
在教学中我设问,如果让你来点这两个标点,你怎么处理,为什么。
教学如此展开,在答问中,我穿插了作者给编者的信,穿插了著名特级教师王君老师对文本的解读,在对话与追问中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父亲理解中国农民生存状态和理想。
一、对话:追求文本解读的“视野融合”。
阅读即对话,阅读教学把对话的范围进一步拓展,由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对话,延伸为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单向的对话转为多向与立体的对话。
阅读教学中的视野融合观认为,阅读教学是师生从各自的视野出发一起建构文本意义的过程,是师生的视野与文本视野相互交融的过程。
解读经典文本,建构中学语文有效课堂
解读经典文本,建构中学语文有效课堂作者:许蓉来源:《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年第03期摘要:孙绍振教授的《名作细读——微观分析研究》是一本从大量的文本中归纳出无论对评论还是创作都具有实际操作性理论指导的一本著作。
从文中的几个关键词的解读,我们可以发现,孙先生针对当前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效率低下,无效劳动比比皆是的现状,为语文教学文本分析的有效性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分析示范。
抓住文学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区别,贴近自我;从错位中发现矛盾,展开分析;用还原法与比较法,挖掘作品真正的内涵。
从而在语文课堂上真正实现经典文本的微观解读,建构中学语文有效课堂。
关键词:操作性;有效性;矛盾分析;还原法;比较法孙绍振教授旨在重建中学语文教育乃至整个汉语文论的学科著作《名作细读——微观分析研究》,读完深有感触。
孙先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说起来并不陌生、却鲜少付诸实践的研究方法,那就是,从自身的阅读经验出发,提炼出真正具有解释力的概念,并以此为支柱建构出一套不仅具有解释力而且具有预测力的理论体系,从而对中学语文教育造成深远的影响。
近几年关于中学语文教学的诟病比比皆是,但大多数都只是提出问题,少量地能分析问题,却基本上没有能够解决问题。
笔者认出,本书最难能可贵的就是孙先生从大量的文本中归纳出无论对评论还是创作都具有实际操作性的理论,对解决“建构中学语文有效课堂”这一历史难题有着深刻的启示。
下面,我就从书中提炼出几个关键词,谈一谈我的理解。
关键词一:文本分析的有效性孙先生写作这本书的目的是训练中学师生的文本解读、分析能力。
在他看来,“中学语文教学最大量的时间花在作品分析上,但是,分析的有效性却令人悲观,原因在于,第一,流行的文学和语言学的观念,在根本上是落伍的,远远落在当代文学理论和文学史研究成就之后;第二,方法在根本上是错误的,实际上是从表面到表面的滑行,造成大量的庸人自扰。
目前的任务的严峻性不仅仅是观念更新,而且在于把哲学的分析方法转化为可操作的具体方法。
孙绍振文本解读法在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应用研究
孙绍振文本解读法在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应用研究作者:***来源:《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2022年第103期【摘要】當前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突出问题,是对于文本的解读仍在浅层次延宕,究其原因,是部分教师文本解读能力不足。
文本解读是阅读者对文本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分析的过程,不仅要解读文本的字面意义,更要从文体、结构、语意等方面挖掘文本的隐含意义。
孙绍振文本解读法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文本解读策略,包括“还原法”“比较法”“意象—意脉—意境”的分析路径等,能够通过表层意象进入到文本深层,发掘文本秘妙,运用到古诗词分析中,可以为当前小学古诗词教学提供突破口。
【关键词】小学古诗词;孙绍振文本解读法在如今小学语文的诗词教学中,常以鉴赏成果的灌输代替文本分析、以多媒体展示代替学生的主动想象。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探究将孙绍振文本解读法运用到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策略,对于解决古诗词教学中的问题具有积极意义。
一、“还原法”的概述及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孙绍振先生将还原法分为:艺术感觉的还原、情感逻辑的还原、审美价值的还原。
第一,艺术感觉的还原。
孙绍振指出,“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就是因为它不是等同于生活,而是作者的情感特征与对象的特征的猝然遇合,这种遇合不是现实的,而是虚拟的、假定的、想象的”,要把“未经作家情感同化、未经假定的原生的形态,想象出来”。
因此,教师要对诗歌进行艺术感觉的还原,将诗歌中事物原本的形态还原出来,从差异中发现作者的表达意图。
第二,情感逻辑的还原。
孙绍振指出,科学是“冷静客观的,排斥个人的情感”,而艺术是“经过个人主观情感或智性‘歪曲’的。
而这种表面上看来歪曲的感觉能成为深层情感乃至情结的可靠索引”。
因此,教师要对诗歌进行情感逻辑的还原,将违反逻辑的,片面化、极端化、绝对化的情感还原出来,从感情的错位中找寻作者思想感情。
第三,审美价值的还原。
孙绍振说:“‘创作就是把科学的真的价值转化为艺术的美的价值’,揭示了文本中科学的‘真’与艺术的‘美’之间的矛盾,就能发现文本的审美价值。
孙绍振名作细读法在阅读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孙绍振名作细读法在阅读教学中的实践应用作者:陈慧芳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14期摘要:孙绍振先生在《名作细读》一书中指出语文教师要教出学生未知的东西,需要对文本潜心细读,书中提出了还原法、比较法等具体方法。
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在矛盾处读出顿挫情感、在替换中体味精妙语言、在删除后明晰重要作用可以促使文本解读走向深入。
关键词:孙绍振;名作细读法;实践应用大多语文课的低效往往在于课堂上教师在重复学生自主预习课文就能读出的内容。
孙绍振先生在《名作细读》一书中指出“语文老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1],语文老师一定要比学生高明一点儿,引导学生由不懂到懂,由未知到已知。
没有深入解读的教学设计只是单薄的骨架,教师在课上不断地夸奖这篇文章有多好而课后学生却依然无法体会它的妙处是我们语文老师常见的尴尬。
孙教授认为要改变这种教学现状,语文老师应当要有对文本进行微观分析的功夫,这种功夫就是“于细微处见精神”。
一、孙绍振名作细读法孙绍振先生在《名作细读》一书中充分展示了他深厚的文本解读能力,现将书中的主要方法归纳如下。
(一)以还原法细究矛盾在此书中孙教授有许多篇目都运用还原法分析而有了独到的发现。
所谓“还原法”,孙教授指出就是“依靠抽象能力把构成艺术形象的原生状态想象出来,找出其间的差异,作为分析的起点”[2]的方法。
在《名作细读》中孙教授运用的还原法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情况:1.还原作者故意省略不写的内容。
例如柳永的名作《雨霖铃》中的千古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我们许多老师能够感觉到它的美但却很难说出它到底好在哪里,我们对学生分析较多的是“杨柳”“晓风”“残月”这几个婉约意象连用呈现的美感。
但孙教授别开生面,对此句被词人省略的内容进行了还原,把“今宵酒醒何处”还原成“昨夜酒醉何处”,再通过还原出词作省略掉的词人喝得酩酊大醉,酒气熏人甚至可能衣襟污秽的狼狈情形而读出词人把狼狈的姿态转换成诗意地炫耀的感情的深沉和心态的自如。
孙绍振名作细读
孙绍振名作细读
以下是孙绍振先生的名作细读:
孙绍振是一位著名的华语文学评论家,其研究领域广泛,涉及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文学理论等方面。
其著作内容深刻,文笔优美,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推崇。
下面是孙绍振名作细读的主要内容:
本文选取了孙绍振先生的代表作《细读》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阅读该著作,深入探讨了孙绍振先生对文学的理解以及其文学评论的独特视角。
首先,孙绍振先生清晰地阐述了“细读”这一文学批评方法,即通过精深的语言分析和深入的文化研究,深入挖掘文学作品的内涵和外延,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本身。
其次,孙绍振先生深入分析了各个文学作品的主题、情节、人物性格等方面,通过对这些要素的细致解读,孙绍振先生对文学作品的
内涵和外延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解释。
此外,孙绍振先生文中还采用了大量的文化分析工具,如历史、宗教、哲学等,对文学作品的背景和文化背景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和分析,使得读者能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
最后,本文还通过对孙绍振先生的作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读,展现了孙绍振先生的学术成就和文学评论的独特视角,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孙绍振先生的学术思想和文学评论风格。
孙绍振先生的《细读》是一部充满思想深度和文学美感的经典著
作,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细致解读,深入探讨了文学的内涵和外延,展现了孙绍振先生对文学的独特理解和深入分析。
孙绍振文本解读
孙绍振文本解读
孙绍振是中国现当代著名的学者、教育家,他的文本解读方法深受人们的欢迎。
孙绍振的文本解读方法包括:
1.注重文本的原意:孙绍振认为,文本的原意是最重要的,应尽量准确地理解文本的本意。
2.发掘文本的隐含意义:孙绍振认为,文本中隐含的意义也很重要,应通过对文本的分析,发掘隐含的意义。
3.注重文本的实际意义:孙绍振认为,文本的实际意义也很重要,应考虑文本的背景、作者的意图等因素,深入了解文本的实际意义。
4.注重文本的阐述方式:孙绍振认为,文本的阐述方式也很重要,应注意文本的修辞手法、结构等,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文本的意义,并为文本的解读和研究提供有力的指导。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法的研究分析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法的研究分析作者:顾斌来源:《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2012年第01期孙绍振在《名作细读》自序中讲到的文本解读现状值得我们好好思考,他说,不管在中学还是大学课堂上,经典文本的微观解读都是难点,当前文本解读存在例如微观解读缺失严重等诸多问题。
作为一线教师,由于文本解读是我们语文教师能够真正成为有创造性教师的一个重要条件,带有强烈的教学价值取向。
因此,要求我们对于文本的解读,不但要解决解读的微观层面,还要考虑文本解读的实际教学利用,也就是如何运用文本细读法进行初中阅读教学。
一、立足宏观文本进行微观细读我认为对一篇文章的成功解读,必须要着意于精神,着力于文字。
在文本演绎上采用立足宏观文本进行微观细读的方法,于大处着眼寻求细节突破。
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有慧心、好深思的文本细读者,就必须让学生学会关注细节。
文学作品的动人魅力大多隐藏在细节里面,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细节,迅速进入语言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与作品融为一体,方能“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
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
例如,教学课文《那树》,我找到的第一个细节点就是题目中的“那”字。
并提出一个针对性的问题:既然文章的写作对象是一棵树,能否把那树改为这树,以显示亲切感?从时间上来说,那树已经成为过去遥远的记忆。
就空间的角度而言,那树被砍伐了,从人们生活中隐退了,不再属于原来的地方了。
一个那字就构建了学生时空二维思考的框架。
在此基础上,将题目与文本信息联系,对学生进行追问:文章中是否有句话写明了对于那树的一切记忆都已过去?学生很快就在文章最后一段找到:这一切都过去了。
通过对《那树》中“那”字的品味,发现了“那”字贯穿全文指向形象、情感、主题等,无一游离。
学生在体验揣摩“那”字的妙趣中,找到了解读文学作品的钥匙,即通过对作为文本细部的词句的探幽发微,推求细部与细部之间的关联,从因果联系中品味作品的艺术魅力。
二、在细读中发现,在想象中创造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有除了具备上述所说的具有望远镜式的宏观把握的能力,化远为近,博观约取于文中之外,还应该具有显微镜式的文本剖析与发现和创造的能力,应该条分缕析,烛照内里于文本。
至美应知文不旧--读孙绍振《名作细读》有感
读书诗歌教学,无论在小学,还是在大学,都是一大难点。
迷离的意象,破碎的语法,隐藏于文字中的诗人情感,混乱的学习过程遮蔽了自然的情思涌动,这大概是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诗歌时的感受。
诗歌的教学从来不是难在让学生理解诗歌。
学生知道“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是诗人赞颂秋天的红叶比红花还美,也知道“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是说西湖美。
但除此之外,学生似乎就难以产生其他的见解了。
为什么美,美在哪,是否真正浮现在学生的脑海呢?《名作细读》中的一句话让我茅塞顿开:“解读作品的目的,不但要体悟自然之美,而且要体悟诗情之美和形式之美。
”目前的古诗教学,学生的学习主要围绕明白诗歌写了什么展开,换句话说,就是止步于对自然之美的体悟。
像杜牧的《山行》将秋日的山景描绘得如此亮眼,成为千古名句,必然有超人之处,可体现在哪里呢?如果教师不加指点,学生不仅不会沉浸诗中体会美,甚至不会想到这个问题。
有了孙绍振先生的解读,我明白了此诗的好。
原来这首《山行》之所以成为千古名篇,在于它的创新,在于它用花比叶、用春衬秋,在于它拉开了诗人现实所在的时空距离,令人从现实触手可及的美景中进入了一个想象的美景中,而这种心灵的想象美正是我国古典诗情所追求的一种境界:以情待物,以情为支点,探索玄妙的美的境界。
经过这番学习,我才意识到,原来自己对于诗歌的解读还停留在“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层面,未能真正从名句中挖掘出有意义的内涵,读出不同之处。
“诗缘情”本就是我国古典文论中一个重要观点。
在对诗歌进行解读时,如果不能领悟到诗人的情思情语,以及他抒发情感的独特之处,这样的古诗解读难免落入俗套。
显然,我们现有的诗歌教学是照着一条比较省力的思路来设计的,因为让学生去理解诗人的情思,理解诗人表达情思时的新创,是十分吃力的。
即使我们将孙绍振先生的结论照搬给学生,他们也依旧读不出《山行》的好。
这不仅是因为学生的思维水平还不足以支撑理解的层次,还因为他们缺乏一定的生活阅历,缺少一定量的课外阅读。
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有效策略探研
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有效策略探研文本细读法从语言学的视角出发,针对文本的语言、结构、内容与细节部分展开全面分析与探讨,着重突出文本的重要地位,强调语境对于语义发挥的作用,深度体察文本的内在结构与层次,探寻作者在文本创作过程中的词语运用、语言组织与语言风格等内容,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究能力。
下面,对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有效策略进行探讨。
文本细读基于语言学方法论,侧重于深入文本展开细致的理解与剖析,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标签: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理解能力在阅读教学语境下的“文本细读”,是指用自己的生活经历,生命体验去作细腻的感知、深入的分析以及独特的理解,对作品进行阅读鉴赏的过程,其实是一种领悟、探索和发现的过程。
学生应是文本细读法的阅读主体,而教师应是文本细读法实施过程中的先行者,起引导作用。
福建师范大学著名教授孙绍振先生认为语文阅读教学一直以来都因为重应试的思想而忽略了对文本本身的重视,重鉴赏技巧的拆解远远大于对文本本身的整体感知,因此孙绍振教授认为文本分析应从文本本身出发,把文本的价值放在第一位,将文本细读法融入平常的阅读教学当中。
文本细读作为一种阅读教学的方法,是为阅读教学服务的,意在摒弃传统阅读教学中固化的阅读思维和印象式的语言,对文本进行深入细致、全面系统的分析,以此来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与成果。
一、引导学生诵读文本,有效激发情感共鸣在诵读文本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诵读策略,结合不同的文本特点选取齐读、配乐朗读、角色扮演等方式,确保学生能够将口头语言与内心思维情感同时进行调动,细致把握每一个关键词眼、词语、句子所占据的分量与传递出的情感。
同时,要求学生带着饱满的感情进行文本诵读,更加细致全面地感知文本。
在此过程中,学生内心的情感会受到深刻感染,进而产生情感共鸣。
以《海燕》文本为例,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自由诵读全文,从整体上建立对文章的感知,然后划分不同的场景,体会其中的情感变化。
从文本阅读上下功夫 努力提高写作水平——访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孙绍振先生
从文本阅读上下功夫努力提高写作水平——访福建师范大学
文学院教授孙绍振先生
桑哲
【期刊名称】《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
【年(卷),期】2009()9
【摘要】桑哲(以下简称桑):孙老师,您个人认为,目前我们的语文教育、语文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总页数】5页(P4-8)
【关键词】福建师范大学;文本阅读;孙绍振;文学院;写作;语文教育;教学存在;老师【作者】桑哲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现代语文杂志社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4;C962
【相关文献】
1.论孙绍振先生的文本细读法 [J], 龚帅;
2.语文教学教什么--访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孙绍振 [J], 姜楚华
3.从文本闻读上下功夫努力提高写作水平——访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孙绍振先生 [J], 桑哲
4.论孙绍振先生的文本细读法 [J], 龚帅
5.孙绍振教授《文学文本解读学》访谈录 [J], 孙绍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热闹是 他们 的,我 什 么也 没 出问题。”⑥如果说通过还原揭示 面,如《记承天寺夜 游》可以通过
有”,如果不能抓住这个关键句, 矛盾是“提出问题 ”,相对应的做 对“闲”的还原,从“摆脱世俗苦闷
就无从还原出“客观存在热闹”与 好微观分析就是“回答问题”,分 的豁达”到“闲适的人生境界 ”的
“而笔下那般静谧”之间的矛盾, 析出 深层矛 盾中所反映出的,成 价值层面进行比较分析;在历史
(二)孙绍振文本细读法中的 入 微 的 分 析 运 用 了 多 种 分 析 方 者以深刻的激发,并促成一门新
“分析”
法,并建构起了系统分析的七个 学科—— —“文本解读方法论”的诞
1.处于主体位置的“分析”
层次,从不同层面保证了分析的 生。
“分析就是把本来似乎是统 可能性:第一,价值观念(真善美)
孙绍振的微观分析法具有原
文本读法
2015.04
学教育
论孙绍振先生的文本细读法
龚帅
内容摘要:孙绍振的文本细读法是在呼唤“回归文本”却又苦无良策的环境下应运而生。这种解读方法可以 有效解决语文教学中“脱离文本”、“盲目拓展”、“伪分析”等问题,孙教授结合具体案例的微观分析研究也为我 们展示了文本细读法很强的可操作性。通过对孙绍振文本细读法的梳理,我们能够感觉到通过“学会微观分析” 提高语文教师“文本解读”能力的可行性,这对语文阅读教学乃至文学教育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批学者对语文教育改革研究的成 现出的特殊性内涵) 作比较并从 空洞的概念,把非常具体的、微妙
果,孙绍振的文本细读法就是典 其间寻找差异,二者不一样才有 的内涵揭示出来。去蔽的过程就
型代表。
分析的空间。这就对解读 《木兰 保证了还原的可操作性,从而保
二.孙绍振文本细读概论
辞》 中的经典意味寻得了一个切 证能够顺利揭示出 矛盾 和 差异 。
孙 绍 振 的 文 本 细 读 法 也 称 入口。
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文本还原便
“还原目 的 是 揭示 矛 盾 ,矛 可以细致为“关键词的还原”、“艺
解读方法系统中“还原”是进行文 盾是通往分析的要塞,又往往是 术感觉的还原 ”、“情 感逻 辑 的 还
061
学教育 2015.04
结合具体名作的微观分析就不难 和比较;第四,历史的还原和比 “文本细读法”体现出来的“经验
看出:此处的“分 析”重在 具体 入 较;第五,文本的还原和比较;第 理性主义”的理论立场和研究方
062
课文 文本 研读 析法
2015.04
学教育
法特 别 引起了 学者们 的重 视 ,在 方法论上、研究范式上都给人以 深刻的启迪。
就无从解读出朱自清主观选择宁 就了文本之所以经典的内容。
的层面可以通过苏轼“黄州数年”
静的内涵了。把“还原法”运用在
2.分析法的可操作性
一系列作品的比较分析中探索苏
这里就可以这样操作:从“这时最
分析的前提是还原,实现从 轼的“精神历程 ”;从文体的层面
热闹的要数……”这句可以解读 统一性到矛盾性的跨越。分析从 可以结合苏轼诗、词、赋等不同文
出当时清华园的环境是存在热闹 理论上讲就是分析矛盾,接下来 体的作品进行比较分析;从风格
的,朱自清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身 就是解决可比性的问题:同中求 的层面可以通过苏轼不同文风的
处在热闹环境里的。这就与前文 异和异中求同。无论是同中求异 作品之间寻求分析的空间;在流
中朱自清眼里的静谧世界产生了 还是异中求同,其本质都是挖掘 派的层面可以涉及苏轼尝试不同
(二)面临的考验 1.能否保证普遍的适用性 正如被孙绍振所诟病的“无 效信息 的重 复”、“把 肤浅的赞 叹 当成分析”以及“过度阐释甚至肆 意强加”等现象,都是文本解读缺 少有效办法的表现。孙教授的文 本细读理论对于当今文本解现状 来说是一针很强的补给。“文本细 读法”构建的理论基础让我们看 到了在文本解读中应该遵循的一 些 原 则 ,并 能 达 成 较 广 泛 的 共 识 。 比如,应该先寻找差异性,将矛盾 作为分析的起点;在比较的视野 中解读蕴含在矛盾中的经典意 味;把弱化的和强化的,回避的和 渲染的结合起来看,弱化的和回 避的是深刻理解文章的关键等。 上述做法可作为文本解读时 遵循的章法,但孙绍振的文本细 读法有时会演变成“具体问题具 体分析”的情况。作为文本解读的 重要成果,一线语文教师迫切的 希望将它作为一套臻于成熟的方 法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去,这就 要求文本细读理论更趋于完善以 保证普遍的适用性,我们寄希望 于文本细读能发展为“文本解读 方法论”层面的理论体系,以便我 们更有效地掌握这种解读方法。 2.对教师素养的高要求 孙绍振借鉴了传统的、新潮 的、国内的、西方的大量文本分析 理论,集各家所长,结合亲身实践 的检验才提出了今天的文本细读 法。他对众多经典文本的分析彰 显了浑厚的学术涵养,从孙教授
7.潘新和,郑秉成.孙绍振语文教育管 窥[J].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11期.
8. 吴 励 生 ,叶 勤 . 回 到 文 学 本 身 :双 重 结构与多重冲击— ——四论孙绍振[J].福建 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8期.
注释 ①伍明春. 孙绍振语文教育思想研讨 会 综 述 [J]. 语 文 教 学 与 研 究 ,2007 年 第 31 期第71页. ②孙绍振. 名作细读— ——微观分析个 案 研 [M]. 上 海 :上 海 教 育 出 版 社 ,2009.06: 98. ③孙绍振.作品分析的还原法[J].名作 欣赏,1994年第2期:07. ④ 孙 绍 振 . 分 析 方 法 的 可 操 作 性(上) [J].中学语文,2007年第21期:03. ⑤孙绍振. 名作细读— ——微观分析个 案 研 [M]. 上 海 :上 海 教 育 出 版 社 ,2009.06: 90. ⑥孙绍振. 名作细读— ——微观分析个 案 研 [M]. 上 海 :上 海 教 育 出 版 社 ,2009.06: 109. ⑦孙绍振. 名作细读— ——微观分析个 案 研 [M]. 上 海 :上 海 教 育 出 版 社 ,2009.06: 99,159. ⑧庄景秀. 名作细读与中学语文阅读 教学[J].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第09期. ⑨ 吴 励 生 ,叶 勤 . 回 到 文 学 本 身 :双 重 结 构 与 多 重 冲 击———四 论 孙 绍 振 [J]. 福 建 论 坛(人 文 社 会 科 学 版),2006 年 08 期 第 86 页.
三.贡献与面临的考验
发现清华园宁静是经过作者主观 抽象出共同属性,即马克思所说
(一)对现实的积极影响
选择过的了,进而领会作者内心、 的“从感性的个别性中概括出共
“文本细读法”的建构一改文
精神世界的宁静,再从“超出了平 通的普遍性来”。特别是对于异中 本解读混沌的状态,并让读者感
常的清华园”过渡到“超出平常的 求同,要依靠科学的抽象能力在 到文本解读是有法可循的。文本
状态。在这样的境况下,伴随着 还原就是把原来的观念 (以“英 也正是揭示矛盾的困难所在。为
“现 代 大学者 关注基 础教 育 的 优 雄”的观念为例)与经典文本中的 了解决这样的问题就要“去蔽”:
良传统”①的回归,我 们 看到了 一 观念(在《木兰辞》中 的“英 雄 ”表 一层层地去掉一般化的、现成的、
关键词:孙绍振 文本细读 还原 分析
一.孙绍振文本细读法构建的 本分析的前 提,而“分析 ”是文本 文本的核心。因为矛盾意味着差
背景
细读法的主要环节,所以取这两 异性、可分析性,没有矛盾就没有
(一)课程改革形势
个关键词来命名。还原、比较、分 分析的空间。在这里孙绍振的立
语文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在具 析的过 程 就是 走入文 本 的 过程 。 场是分析的起点是差异性,“还原
3. 由教师向学生的链接有待 检验
文本细读法解读出的深刻内 涵学生能否接受,与学生学情是 否契合是一线语文教学无法回避 的问题。例如,孙绍振对《荷塘月 色》的解读,在摒弃机械唯物功利 论 的“ 五 四 时 期 知 识 分 子 的 苦 闷 ” 价值取向后,又解读出了“独处的 妙 趣 ”及“ 脱 离 家 庭 伦 理 的 自 由 ”。 个人浅见:在教学中更倾向于选 择更贴合学生经验的“独处的妙 趣”这个层面。
矛盾,明明身处存在喧闹的环境 深 层 矛 盾 中 的 差 异 性 的 丰 富 蕴 风格作品的创作及其对宋词各流
却视而不见,更是直言“热闹是他 涵。这需要具备一定的抽象能力, 派的贡献等。由此看来,孙绍振系
们的,我什 么也没有 ”,矛盾 就 更 “科学的 抽象 的最起码的要 求 是 统分析层次的构建在拓展文本分
课文 文本 研读 析法
原”、“审美价值的还原”等,④这么 微而深刻地解读出矛盾、差异性 六,流派的还原 和比较 ;第七,风
一个细致的分类就逐层地放大了 深层 次 中的 经典意味 。“所谓 分 格的还原和比较。
还原的可能性。
析,应该针对原本统一的对象,揭
例如,在对苏轼的作品进行
例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中: 示出 其 和外部 的矛盾和差异,提 教学设计的时候,在价值观念层
体的语文实践中获得语文知识、 这套实践操作的可行性也意味着 分析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
形成语文素养。从一线语文教学 提高文本解读能力的可能性。
揭示出矛盾。
的实际情况来看,教师引导学生
(一)孙绍振文本细读法中的
2.还原法的可操作性
走进文本找寻、体验人文精神的 “还原”
按 照 孙 绍 振 的 观 点 :“ 不 是 凭
3.孙绍振.作品分析的还原法[J].名作 欣赏,1994年第2期:07.
4.庄景秀.名作细读与中学语文阅读 教学[J].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第09期.
5. 孙 绍 振 . 分 析 方 法 的 可 操 作 性(上) [J].中学语文,2007年第21期.
6. 孙 绍 振 . 分 析 方 法 的 可 操 作 性(下) [J].中学语文,2007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