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孙绍振先生的文本细读法_龚帅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矛盾,明明身处存在喧闹的环境 深 层 矛 盾 中 的 差 异 性 的 丰 富 蕴 风格作品的创作及其对宋词各流
却视而不见,更是直言“热闹是他 涵。这需要具备一定的抽象能力, 派的贡献等。由此看来,孙绍振系
们的,我什 么也没有 ”,矛盾 就 更 “科学的 抽象 的最起码的要 求 是 统分析层次的构建在拓展文本分
明显了。经过“艺术感觉、情感逻 从感性之异中求得理性的抽象之 析思路上给了我们启迪,在联系
辑、审美价值”的还原去蔽掉表面 同”⑦,可以理解为把具体的、特殊 的视野下语文教学内容的重组与
的宁静印象、感性的审美体验和 的、感性的,也就是直接可感的的 建构具有无限的可能性。
机械威唯物的功利价值,就不难 属性排除,从无限多样的事物中
(二)面临的考验 1.能否保证普遍的适用性 正如被孙绍振所诟病的“无 效信息 的重 复”、“把 肤浅的赞 叹 当成分析”以及“过度阐释甚至肆 意强加”等现象,都是文本解读缺 少有效办法的表现。孙教授的文 本细读理论对于当今文本解现状 来说是一针很强的补给。“文本细 读法”构建的理论基础让我们看 到了在文本解读中应该遵循的一 些 原 则 ,并 能 达 成 较 广 泛 的 共 识 。 比如,应该先寻找差异性,将矛盾 作为分析的起点;在比较的视野 中解读蕴含在矛盾中的经典意 味;把弱化的和强化的,回避的和 渲染的结合起来看,弱化的和回 避的是深刻理解文章的关键等。 上述做法可作为文本解读时 遵循的章法,但孙绍振的文本细 读法有时会演变成“具体问题具 体分析”的情况。作为文本解读的 重要成果,一线语文教师迫切的 希望将它作为一套臻于成熟的方 法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去,这就 要求文本细读理论更趋于完善以 保证普遍的适用性,我们寄希望 于文本细读能发展为“文本解读 方法论”层面的理论体系,以便我 们更有效地掌握这种解读方法。 2.对教师素养的高要求 孙绍振借鉴了传统的、新潮 的、国内的、西方的大量文本分析 理论,集各家所长,结合亲身实践 的检验才提出了今天的文本细读 法。他对众多经典文本的分析彰 显了浑厚的学术涵养,从孙教授
一的东西深层的内在矛盾揭示出 的还原和比较;第二,艺术感觉和 创性价值,它的实践意义已经超
来,分析的对象是矛盾。”⑤看似与 科 学使 用 感觉 的 还原 和 比较 ;第 过了初中语文教学。⑧在意义层面
前文“还原”的说 法有 些 混淆 ,但 三,情感逻辑合理性逻辑的还原 上更是超出了语文教育的 范 畴,
批学者对语文教育改革研究的成 现出的特殊性内涵) 作比较并从 空洞的概念,把非常具体的、微妙
果,孙绍振的文本细读法就是典 其间寻找差异,二者不一样才有 的内涵揭示出来。去蔽的过程就
型代表。
分析的空间。这就对解读 《木兰 保证了还原的可操作性,从而保
二.孙绍振文本细读概论
辞》 中的经典意味寻得了一个切 证能够顺利揭示出 矛盾 和 差异 。
自己”再到“是个自由的人”,最后 联系的眼光中寻找某个层次上的 细读法及其建构过程中体现出的
到独处在难得的、宁静的、自由的 统一,再从更高级的层次解读出 学术涵养及语文教育思想,从语
个人世界里的情趣,真正的分析 统一中的差异性。
文教师专业发展、语文教学境界、
就显得有迹可循了。
在还原法的基础上开展细致 做学问的品格等层面均会带给读
(二)文本解读现状
原就是将“作品中的、在具体情况 解,想象出构成艺术形象的“原生
文本解读现状仍停留在“名 下的”先放在一边,想象出“原本 要素”并不是很困难,困难在于自
作赏析”层面,在理论支撑与操作 的、最 普 遍意 义上的”,再 将 二者 觉地将这种原生要素与文本中的
方法两个层面上处于“集体模糊” 作以比较继而寻找差异性。例如, “独特性要素”进行区别开来,这
(二)孙绍振文本细读法中的 入 微 的 分 析 运 用 了 多 种 分 析 方 者以深刻的激发,并促成一门新
“分析”
法,并建构起了系统分析的七个 学科—— —“文本解读方法论”的诞
1.处于主体位置的“分析”
层次,从不同层面保证了分析的 生。
“分析就是把本来似乎是统 可能性:第一,价值观念(真善美)
孙绍振的微观分析法具有原
最主要途径是作品分析,语文教
1.作为前提关键的“还原”
借现实的资料,而是依靠抽象能
学中大量的时间被花费在“文本
“把未经作者加工的原生的 力把构成艺术形象的原生要素想
解读”上,“文本解读”也自然成了 现象想象出来和作者艺术加工过 象出来,作为分析的起点,我把这
语文教育研究的重要命题。
的作品加以比较”。②不难理解,还 种方法叫做‘还原法’。”③可以理
就无从解读出朱自清主观选择宁 就了文本之所以经典的内容。
的层面可以通过苏轼“黄州数年”
静的内涵了。把“还原法”运用在
2.分析法的可操作性
一系列作品的比较分析中探索苏
这里就可以这样操作:从“这时最
分析的前提是还原,实现从 轼的“精神历程 ”;从文体的层面
热闹的要数……”这句可以解读 统一性到矛盾性的跨越。分析从 可以结合苏轼诗、词、赋等不同文
的学术生涯的经历可发现“他似 乎老是在转换话题和课题研究⑨, 正是这种广泛涉猎、互相检验、取 长补短的学术历练成就了他犀利 的文本解读功夫。
但是,没有孙教授这种深厚 的积淀,一线教师会把这种文本 细读法实践到哪个层次呢?那种 对文本敏锐的嗅觉、深刻的洞察 力是大多数语文教师所不具备 的 。 教 师 们 必 须 从 文 史 哲 、美 学 、 心理学、文艺理论、文学评论等这 些孙绍振沉潜过的领域去汲取涵 养。这对一线语文教师的素养来 说是个大的挑战。
出当时清华园的环境是存在热闹 理论上讲就是分析矛盾,接下来 体的作品进行比较分析;从风格
的,朱自清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身 就是解决可比性的问题:同中求 的层面可以通过苏轼不同文风的
处在热闹环境里的。这就与前文 异和异中求同。无论是同中求异 作品之间寻求分析的空间;在流
中朱自清眼里的静谧世界产生了 还是异中求同,其本质都是挖掘 派的层面可以涉及苏轼尝试不同
文本读法
2015.04
学教育
论孙绍振先生的文本细读法
龚帅
内容摘要:孙绍振的文本细读法是在呼唤“回归文本”却又苦无良策的环境下应运而生。这种解读方法可以 有效解决语文教学中“脱离文本”、“盲目拓展”、“伪分析”等问题,孙教授结合具体案例的微观分析研究也为我 们展示了文本细读法很强的可操作性。通过对孙绍振文本细读法的梳理,我们能够感觉到通过“学会微观分析” 提高语文教师“文本解读”能力的可行性,这对语文阅读教学乃至文学教育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三.贡献与面临的考验
发现清华园宁静是经过作者主观 抽象出共同属性,即马克思所说
(一)对现实的积极影响
选择过的了,进而领会作者内心、 的“从感性的个别性中概括出共
“文本细读法”的建构一改文
精神世界的宁静,再从“超出了平 通的普遍性来”。特别是对于异中 本解读混沌的状态,并让读者感
常的清华园”过渡到“超出平常的 求同,要依靠科学的抽象能力在 到文本解读是有法可循的。文本
课文 文本 研读 析法
原”、“审美价值的还原”等,④这么 微而深刻地解读出矛盾、差异性 六,流派的还原 和比较 ;第七,风
一个细致的分类就逐层地放大了 深层 次 中的 经典意味 。“所谓 分 格的还原和比较。
还原的可能性。
析,应该针对原本统一的对象,揭
例如,在对苏轼的作品进行
例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中: 示出 其 和外部 的矛盾和差异,提 教学设计的时候,在价值观念层
7.潘新和,郑秉成.孙绍振语文教育管 窥[J].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11期.
8. 吴 励 生 ,叶 勤 . 回 到 文 学 本 身 :双 重 结构与多重冲击— ——四论孙绍振[J].福建 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8期.
注释 ①伍明春. 孙绍振语文教育思想研讨 会 综 述 [J]. 语 文 教 学 与 研 究 ,2007 年 第 31 期第71页. ②孙绍振. 名作细读— ——微观分析个 案 研 [M]. 上 海 :上 海 教 育 出 版 社 ,2009.06: 98. ③孙绍振.作品分析的还原法[J].名作 欣赏,1994年第2期:07. ④ 孙 绍 振 . 分 析 方 法 的 可 操 作 性(上) [J].中学语文,2007年第21期:03. ⑤孙绍振. 名作细读— ——微观分析个 案 研 [M]. 上 海 :上 海 教 育 出 版 社 ,2009.06: 90. ⑥孙绍振. 名作细读— ——微观分析个 案 研 [M]. 上 海 :上 海 教 育 出 版 社 ,2009.06: 109. ⑦孙绍振. 名作细读— ——微观分析个 案 研 [M]. 上 海 :上 海 教 育 出 版 社 ,2009.06: 99,159. ⑧庄景秀. 名作细读与中学语文阅读 教学[J].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第09期. ⑨ 吴 励 生 ,叶 勤 . 回 到 文 学 本 身 :双 重 结 构 与 多 重 冲 击———四 论 孙 绍 振 [J]. 福 建 论 坛(人 文 社 会 科 学 版),2006 年 08 期 第 86 页.
结合具体名作的微观分析就不难 和比较;第四,历史的还原和比 “文本细读法”体现出来的“经验
看出:此处的“分 析”重在 具体 入 较;第五,文本的还原和比较;第 理性主义”的理论立场和研究方
062
课文 文本 研读 析法
2015.04
学教育
法特 别 引起了 学者们 的重 视 ,在 方法论上、研究范式上都给人以 深刻的启迪。
3.孙绍振.作品分析的还原法[J].名作 欣赏,1994年第2期:07.
4.庄景秀.名作细读与中学语文阅读 教学[J].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第09期.
5. 孙 绍 振 . 分 析 方 法 的 可 操 作 性(上) [J].中学语文,2007年第21期.
6. 孙 绍 振 . 分 析 方 法 的 可 操 作 性(下) [J].中学语文,2007年第24期.
3. 由教师向学生的链接有待 检验
文本细读法解读出的深刻内 涵学生能否接受,与学生学情是 否契合是一线语文教学无法回避 的问题。例如,孙绍振对《荷塘月 色》的解读,在摒弃机械唯物功利 论 的“ 五 四 时 期 知 识 分 子 的 苦 闷 ” 价值取向后,又解读出了“独处的 妙 趣 ”及“ 脱 离 家 庭 伦 理 的 自 由 ”。 个人浅见:在教学中更倾向于选 择更贴合学生经验的“独处的妙 趣”这个层面。
关键词:孙绍振 文本细读 还原 分析
一.孙绍振文本细读法构建的 本分析的前 提,而“分析 ”是文本 文本的核心。因为矛盾意味着差
背景
细读法的主要环节,所以取这两 异性、可分析性,没有矛盾就没有
(一)课程改革形势
个关键词来命名。还原、比较、分 分析的空间。在这里孙绍振的立
语文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在具 析的过 程 就是 走入文 本 的 过程 。 场是分析的起点是差异性,“还原
“可热闹是 他们 的,我 什 么也 没 出问题。”⑥如果说通过还原揭示 面,如《记承天寺夜 游》可以通过
有”,如果不能抓住这个关键句, 矛盾是“提出问题 ”,相对应的做 对“闲”的还原,从“摆脱世俗苦闷
就无从还原出“客观存在热闹”与 好微观分析就是“回答问题”,分 的豁达”到“闲适的人生境界 ”的
“而笔下那般静谧”之间的矛盾, 析出 深层矛 盾中所反映出的,成 价值层面进行比较分析;在历史
来自百度文库
孙 绍 振 的 文 本 细 读 法 也 称 入口。
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文本还原便
“还原分析法”,因为在这套文本
还 原 的 目 的 是 揭示 矛 盾 ,矛 可以细致为“关键词的还原”、“艺
解读方法系统中“还原”是进行文 盾是通往分析的要塞,又往往是 术感觉的还原 ”、“情 感逻 辑 的 还
061
学教育 2015.04
状态。在这样的境况下,伴随着 还原就是把原来的观念 (以“英 也正是揭示矛盾的困难所在。为
“现 代 大学者 关注基 础教 育 的 优 雄”的观念为例)与经典文本中的 了解决这样的问题就要“去蔽”:
良传统”①的回归,我 们 看到了 一 观念(在《木兰辞》中 的“英 雄 ”表 一层层地去掉一般化的、现成的、
体的语文实践中获得语文知识、 这套实践操作的可行性也意味着 分析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
形成语文素养。从一线语文教学 提高文本解读能力的可能性。
揭示出矛盾。
的实际情况来看,教师引导学生
(一)孙绍振文本细读法中的
2.还原法的可操作性
走进文本找寻、体验人文精神的 “还原”
按 照 孙 绍 振 的 观 点 :“ 不 是 凭
教师的文本解读水平无法替 代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从学习 方法的层面上讲,孙绍振的“文本 细读法”能否作为一种可以传授 给学生的有效阅读方法还有待检 验。
参考文献 1. 孙 绍 振 . 名 作 细 读———微 观 分 析 个 案研[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06. 2. 伍 明 春 . 孙 绍 振 语 文 教 育 思 想 研 讨 会 综 述 [J]. 语 文 教 学 与 研 究 ,2007 年 第 3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