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的历史
白洋淀简介和抗战事迹
白洋淀简介和抗战事迹
白洋淀是中国北方的一个重要湿地,位于河北省保定市境内。
它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淡
水湖泊之一,也是中国七大湿地之一。
白洋淀面积广阔,水域辽阔,水草丰美,被誉为
“北方的江南”。
在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曾成为中国抗击日寇的重要战场。
日本侵略者曾试图通过白
洋淀继续北进,扩大他们的侵略行动。
抗战爆发初期,中国军队顽强地阻击了日军的进攻,保卫着白洋淀地区的安全。
白洋
淀区域的游击队也积极参与游击战,对日军进行了多次袭击和阻击。
1944年12月,日本侵略者发动了大规模进攻,意图全面占领白洋淀地区。
中国军队
和游击队展开了顽强的抵抗,日军在白洋淀地区遭受了重大损失。
尽管受到敌人火力的压制,中国军队仍然坚持防守,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胜利。
抗战胜利后,白洋淀地区的壮丽景色再次恢复。
如今,白洋淀成为了重要的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赏湖光山色,体验湿地生态。
白洋淀也成为了重要的生态保护区,通过保护湿地生态,维护生物多样性。
白洋淀的抗战事迹是中国抗击日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展现了中国人民对侵略者的顽
强抵抗精神和牺牲奉献的精神。
它不仅是中国抗战历史的重要一页,也是国家民族精神的
象征。
以白洋淀为象征的抗战事迹,将永远铭记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白洋淀纪事概括
白洋淀纪事概括摘要:一、白洋淀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背景二、白洋淀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三、白洋淀的人文风情和民俗文化四、白洋淀的旅游资源和开发前景五、保护白洋淀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正文:白洋淀,位于河北省中部,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素有“北国江南”之美誉。
自古以来,白洋淀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水产资源丰富的鱼米之乡。
这篇文章将从白洋淀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观、人文风情、旅游资源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白洋淀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背景白洋淀地处京津冀腹地,交通便利。
自古以来,白洋淀就是著名的军事要地,诸如战国时期的燕赵之争、北宋时期的宋辽之战等都曾发生在白洋淀地区。
同时,白洋淀也是历史文化名湖,众多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白洋淀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白洋淀水域面积广阔,拥有丰富的水产资源,水质优良。
湖泊内岛屿星罗棋布,芦苇荡漾,荷花盛开,美不胜收。
此外,白洋淀湿地生态系统丰富多样,是众多野生鸟类的重要栖息地。
三、白洋淀的人文风情和民俗文化白洋淀地区民俗文化丰富多彩,独具特色。
例如,白洋淀的渔家婚俗、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等,都展示了白洋淀人民世代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
此外,白洋淀的饮食文化也别具一格,如著名的白洋淀炖杂鱼、烧饼夹驴肉等美食,吸引了无数食客。
四、白洋淀的旅游资源和开发前景白洋淀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既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又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近年来,当地政府加大了对旅游业的投入,开发了一系列旅游项目,如游船、垂钓、农家乐等,吸引了大量游客。
未来,白洋淀有望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五、保护白洋淀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白洋淀生态环境的保护对于京津冀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政府部门应继续加大对白洋淀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严禁污染企业入驻,加强水质监测,落实生态补偿机制,确保白洋淀的生态功能得到有效维护。
总之,白洋淀既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又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白洋淀,你不知道的那些故事:历史篇
白洋淀,你不知道的那些故事:历史篇店铺:白洋淀的历史渊源很长,你不知道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现在我们说说白洋淀的历史。
这节课我们来谈一谈白洋淀的历史沿革。
先放大招。
看到上图了木有?这就是在河北武安磁山发现的、将中华文明上溯了八千年的磁山文化模拟图。
磁山被确认为是世界上粮食粟、家鸡和中原核桃最早发现地。
粟、家鸡和核桃三大发现,改写了世界粟作农业、家鸡驯养和核桃产地的历史。
学者普遍认为,河姆渡文化代表了南方水稻文化,而磁山文化代表了北方旱作农业中的谷子文化,在研究中国古代农业起源时,两者缺一不可。
古黄河孕育了白洋淀文化。
应该说,黄河流域是我们中华民族比较早的文明发祥地。
由于黄河的存在,大约180万年前,人类就开始在黄河流域生息、繁衍。
后来,有蓝田人、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都在黄河流域落脚。
在安新的梁庄就发现了磁山文化遗址。
在留村发现了仰韶文化遗址(比磁山文化大约晚上一千年的样子),以及白洋淀上游徐水县南庄头遗址(距今10500~9700年),无不在证明白洋淀早有人烟。
而在淀头、梁庄、杨庄、下张庄、漾堤口发现的东周陶井,则证明了商周时期,白洋淀不仅居住有人类,而且活动范围还相当的广泛。
当然,这些遗址这些文化,也从侧面证明了当时的白洋淀并没有多大的水,什么?你不相信?你道是我们的这些祖先人人都练有轻功水上飘吗?托着陶盆瓦罐在白洋淀上飞来飞去?裘千仞表示不服。
这时候的白洋淀成原始河流状态,保持着自然沼泽面貌。
这样一直到春秋战国时期,白洋淀成为群雄争霸之地,为“燕南陲,赵北际”。
还出现了浑埿城、阿城、三台三座古城。
浑埿城,就是今天的安新县城,阿城就是今天的安州,三台就是今天的三台镇。
公元前314年,燕昭王沿着古黄河流经白洋淀的北岸筑起了一条长达五百多里的燕长城,阻止淀水北泛。
白洋淀北界自此而生。
知识点一:燕长城一共有两条,一为北长城,以防胡、秦;一为南长城,起易县,至文安,用以防赵。
也称易水长城。
上文提到的就是这条长城。
白洋淀历史故事
白洋淀历史故事哎,说起白洋淀,那可是咱们华北平原上的一颗明珠,水波粼粼,芦苇荡荡,藏着多少英雄儿女的故事,也藏着咱老百姓的喜怒哀乐。
今儿个,咱们就聊聊白洋淀的那些历史故事,用咱老百姓的话,说说那些年的风风雨雨。
想当年,白洋淀可不是现在这般宁静祥和的模样。
那时候,烽火连天,鬼子横行,可咱们白洋淀的乡亲们,硬是用智慧和勇气,在这片水上家园里,跟敌人斗智斗勇。
你听说过雁翎队吗?那可是咱白洋淀的骄傲,一个个小伙子,划着小船,穿梭在芦苇丛中,就像那水里的鱼儿,灵活得很。
他们利用地形优势,打鬼子个措手不及,让敌人闻风丧胆。
“打鬼子,保家园!”这句话,在白洋淀的乡亲们心里头,比啥都响亮。
那时候,家家户户都藏着枪,男女老少都懂得怎么跟鬼子周旋。
芦苇荡成了天然的屏障,小船成了最灵活的武器。
鬼子来了,咱就躲进芦苇丛,等他们一走,咱又出来继续过日子。
这种日子,虽然苦,但大伙儿心里头有股子劲儿,那就是不能让鬼子占了咱的地盘,毁了咱的家。
记得有那么一回,鬼子的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地开进了白洋淀,想来个一网打尽。
可咱们雁翎队哪是那么好对付的?他们提前得到了消息,早就埋伏好了。
等鬼子一靠近,小船就像离弦的箭一样冲了出去,枪声、炮声、喊杀声响成一片。
那场面,真是惊心动魄,看得人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
最后,鬼子被打得落花流水,狼狈逃窜。
这一仗,打出了咱白洋淀人的威风,也让乡亲们更加坚定了抗日的决心。
除了打鬼子,白洋淀的乡亲们还互帮互助,共度难关。
那时候,粮食紧缺,大伙儿就一起下湖捕鱼,一起挖藕摘菱角。
谁家有了难处,邻里乡亲都会伸出援手。
这种淳朴的民风,让白洋淀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依然充满了温暖和希望。
如今,白洋淀已经成了旅游胜地,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
但每当人们提起那段历史,白洋淀的乡亲们都会感慨万千。
他们知道,是那些年的苦难和奋斗,换来了今天的和平与安宁。
所以,他们格外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幸福,也更加热爱这片养育了他们的土地。
走在白洋淀的岸边,看着那一片片翠绿的芦苇荡,听着那阵阵清脆的鸟鸣,我仿佛能穿越时空,回到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
白洋淀的故事和传说
白洋淀的故事和传说(原创版4篇)目录(篇1)一、白洋淀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1.白洋淀位于河北省中部,是一个天然淡水湖,也是华北地区最大的内陆湖泊之一。
2.白洋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当时这里是重要的军事要地,驻扎有大量的军队。
3.在清朝时期,白洋淀成为了重要的渔场,当地的渔民在这里捕鱼为生。
二、白洋淀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1.白洋淀的自然景观十分壮观,湖泊、河流、岛屿、芦苇荡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2.白洋淀的人文景观也非常丰富,包括古老的庙宇、桥梁、城墙等历史遗迹。
3.白洋淀的民俗文化也非常独特,当地的渔民在捕鱼过程中形成的捕鱼技艺和捕鱼文化让人叹为观止。
三、白洋淀的未来发展和保护1.白洋淀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应该加强对其保护和修复工作。
2.白洋淀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旅游资源,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3.在开发和利用白洋淀的过程中,应该注重保护其生态环境,避免过度开发和污染。
正文(篇1)白洋淀是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地方,这里既有自然的美景,也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和民俗文化。
以下是关于白洋淀的故事和传说:相传很久以前,白洋淀是一个平静的渔场,当地的渔民在这里捕鱼为生。
但是有一天,这里的鱼类突然消失不见,渔民们非常着急。
后来,一位神秘的老人告诉他们,这是因为这里的鱼类受到了水鬼的侵害。
为了保护这里的鱼类,渔民们决定与水鬼进行一场决斗。
经过一番激战,渔民们终于战胜了水鬼,解除了鱼类的危机。
为了感谢这些勇敢的渔民,当地人将这里称为“白洋淀”,意为“渔民的家园”。
除了这个传说之外,白洋淀还有许多美丽的故事和神秘的传说。
比如有一位年轻的女子在这里遇到了一位英俊的少年,两人一见钟情并私定终身。
但是这个少年却突然失踪了,女子在寻找他的过程中发现了白洋淀的美丽和神秘。
最终,她在白洋淀中找到了他的踪迹,两人最终在这里度过了一生。
这个故事也成为了当地一个著名的爱情传说。
除了故事和传说之外,白洋淀还有许多独特的景观和民俗文化。
白洋淀的红色历史故事
白洋淀的红色历史故事
白洋淀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湿地之一。
这个美丽的地方在中
国革命历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与红色历史密不可分。
下面,我将为您讲述关于白洋淀的红色历史故事。
白洋淀的红色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的辛亥革命时期。
当时,白洋淀成为了
革命志士们的藏身之地和交流基地。
许多革命组织和人民代表在这里进行秘密会议,商讨反对清朝统治的策略。
在中国共产党建立后,白洋淀又成为了中共地下组织的一个重要据点。
1921年,中共一大代表周恩来在白洋淀主持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这次会议确立了党的纲领和组织原则,开启了中国革命的新时代。
白洋淀因此被誉为“中国共产党的摇篮”。
在抗日战争期间,白洋淀再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许多抗日游击队和党员在这
里秘密活动,为抗击日本侵略者做出了巨大贡献。
许多革命烈士为了保卫白洋淀和国家的安全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白洋淀的红色历史不仅体现在革命活动上,还体现在当地人民的奋斗精神和爱
国情怀中。
当年,白洋淀的农民经历了艰苦的生活,但他们坚守土地,抵御外敌入侵,并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
他们的奉献精神和红色信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如今,白洋淀已经成为了重要的旅游景点和教育基地,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参观。
游客们可以欣赏到湿地的美景,了解白洋淀的红色历史,感受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迹。
白洋淀作为一个具有红色历史的地方,承载了丰富的革命记忆和纪念意义。
它
不仅是自然的宝库,更是中国革命的见证,提醒我们珍惜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将革命精神传承下去。
白洋淀的故事
白洋淀的故事位于浙江省新昌县的白洋淀,是一处自然风光名胜,在江南地区有口皆碑的景观。
历史上的记载指出,白洋淀的发源可以追溯到清末吴三桂的军事运动,常被诗人书画家称赞为“两江千山最美丽”。
白洋淀由6000余公顷湖泊、河流、湿地、及其他自然景观组成,位于杭州市与宁波市、台州市的交界处,拥有清新的空气、耀眼的阳光、壮观的山川等独特的特色。
从外观上看,白洋淀的湖光山色令人叹为观止。
这里的湖面静静地伫立在山腰之间,环绕着千山和万壑;白色的湖面上有许多芦苇,构成一片芦苇田,随着夕阳的变幻,湖面变幻出五彩缤纷的佳景,令人流连忘返。
白洋淀的山有,也有沟,许多山沟里有清澈明亮的流水,让人心旷神怡;山陵中也可以欣赏到芳草、乔木、灌木,随处可见鸟语花香。
此外,在白洋淀可以看到鸟儿在湖面上游动或停歇,荷叶上也有着许多鱼类,它们跃出湖面,随风而动,令人拍案叫绝。
另外,白洋淀有不少的活动,比如游船、画舫、划桨、钓鱼以及钓螃蟹等,都是在这里游玩的好去处。
当晚上到时,白洋淀会变得非常美丽,天湖上的湖光会反射出璀璨的灯光,将整个湖泊的景象照亮,令人目不暇接。
而当夜晚来临,星辰璀璨,繁星闪烁,仿佛有一抹神秘的魔力萦绕在白洋淀。
可以说,白洋淀之美无与伦比,它令人流连忘返,陶醉于自然之美,无限美好的回忆将洗去生活的尘埃,让人恢复新的力量。
白洋淀的秀美被历史铭记,也令后来者们留下眷恋,不断以此吸引游人前往欣赏,也受到当地政府的特别重视,为保护其自然风貌而努力。
岁月流逝,白洋淀仍保持着它神奇的美丽,每一个去往白洋淀的人,都会发现自己心底深处情不自禁的憧憬,沉浸在她独有的那份神秘之中,感受到那份深深的情愫,领略它那恒久不变的神奇美丽。
白洋淀正是这样一处古老而神秘的景观,它会让你体会到古老古朴的精神,也令你沉浸在无限的感受中,为这片神奇的美景而被深深吸引。
白洋淀纪事光荣概括
白洋淀纪事光荣概括
白洋淀是一个历史性的地方,它在中国文化发展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这里曾是中国最古老的城镇之一,也是中国最早的商业文明之所在。
自古以来,白洋淀的宏伟壮丽和神奇的景观就令许多游客神往不已。
白洋淀的历史源远流长。
它最早建成于公元前3000年,当时它可能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小镇,但在接下来的几千年中,它发展成为中国最重要的行政中心,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把中国统一起来。
在秦朝,白洋淀又发展成中国文化和科技的重要地方。
这里建立了众多寺庙,吸引了更多的信徒前来参观。
这些寺庙不仅成为了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而且作为社会文化的象征,促进了当地的艺术和科技的发展。
例如,这里有著名的白洋淀国家图书馆,里面收藏了众多历史古籍,以及大量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文献。
白洋淀还因其非凡的地理位置而闻名,它位于黄河徽派之源,是河洛文化的发源地。
这里有数千年历史的遗址,反映出黄河流域文明的发展历史。
此外,白洋淀还以其独特的气候而闻名,这里有着令人惊叹的景色,浩瀚的湖面和秀美的山河,雪山、草原、森林等交相辉映。
在晴明的日子里,这里有着无比的幽静,仿佛身处空灵之地,令人惊叹不已。
白洋淀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古城之一,它历经数千年的演变,
以宏伟壮观、神奇的景观和精采的历史故事闻名于世。
它不仅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见证,更是我们永恒的祝福,传承历史的宝藏,促进现代文明的建设。
《白洋淀纪事》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白洋淀纪事》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一、《白洋淀纪事》读书笔记摘抄1. 白洋淀的历史白洋淀是一个古老而又神秘的地方,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据史书记载,白洋淀曾是一片茫茫的湿地,是古代文明的摇篮之一。
在《白洋淀纪事》中,作者详细描述了白洋淀的变迁历史,以及当地人民的生活故事,让读者对这片土地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2. 自然景观与生态环境从《白洋淀纪事》中可以得知,白洋淀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
湖水清澈见底,水草丰茂,各种鸟类在这里筑巢生息。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白洋淀的原始美,让人不禁为之赞叹大自然的神奇。
3. 文化传承与乡土风情《白洋淀纪事》还展现了当地丰富的文化传统和乡土风情。
这里有古老的民俗节日、传统的手工艺品,以及深厚的历史积淀。
作者通过对当地人民的生活习俗和传统文化的描述,勾勒出了一幅丰富多彩的白洋淀画卷。
二、感悟与个人观点《白洋淀纪事》这部作品让我对白洋淀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阅读,我深刻体会到了白洋淀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
它不仅是一片美丽的风景区,更是一座承载着丰富历史文化的宝库。
在今天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更需要保护好这样的自然和人文资源,让后人能够继续领略到白洋淀的魅力。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作者对白洋淀的热爱和倾注。
他没有局限于对自然风光的描绘,更注重于揭示白洋淀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这种对家乡的热爱与珍视,给予了我对故乡的新思考和认识。
同时也让我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新的启发,作为一名作家,应该怀着对家乡的深沉情感,将家乡的风土人情融入作品之中,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家乡的美好。
《白洋淀纪事》给了我极大的触动和启发。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不仅领略到了白洋淀的风光和文化,更对自然保护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新的感悟。
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保护家乡的风景、传承家乡的文化、创作优秀的文学作品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总结回顾通过本文的撰写,我再次深刻领悟到了《白洋淀纪事》的深度和广度。
白洋淀的故事和传说
白洋淀的故事和传说
摘要:
一、白洋淀的简介
1.白洋淀的地理位置
2.白洋淀的自然资源
二、白洋淀的故事
1.白洋淀的历史沿革
2.白洋淀的人民抗敌故事
三、白洋淀的传说
1.荷花仙子的传说
2.白洋淀的“水鬼”传说
四、白洋淀的文化意义
1.白洋淀文学作品
2.白洋淀与民间艺术
正文:
白洋淀位于中国河北省境内,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
白洋淀的故事和传说源远流长,与这片水域的历史、文化和民间信仰密切相关。
白洋淀的历史沿革丰富多彩,自古以来就是一处重要的渔业基地和水上交通要道。
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的人民发挥抗日游击战的优势,勇敢抵抗日本侵略者,为我国抗日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
关于白洋淀的传说,最为脍炙人口的当属荷花仙子的故事。
相传荷花仙子原是白洋淀中的一朵荷花,因救了一位落水的书生,被观音菩萨赋予了人身。
此后,荷花仙子与书生结为夫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这个传说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敬畏。
另一个有趣的传说则是关于白洋淀的“水鬼”。
传说在白洋淀深处,住着一群水鬼,他们每逢阴天或夜晚,便会出没于水面,捉拿过往的船只和行人。
这个传说反映了古代白洋淀人民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神秘水域的恐惧。
白洋淀的文化意义深远,不仅滋养了丰富的民间传说和故事,还孕育了诸多文学作品。
著名作家孙犁的《白洋淀纪事》等一系列作品,描绘了白洋淀人民的生活,展现了白洋淀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此外,白洋淀与民间艺术也有着紧密的联系,如河北梆子、皮影戏等,都在这里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白洋淀的故事和传说
白洋淀的故事和传说【原创版4篇】篇1 目录一、白洋淀的故事1.白洋淀的位置和自然环境2.白洋淀的历史和文化背景3.白洋淀的故事梗概二、白洋淀的传说1.淀神传说2.荷花淀的传说3.白洋淀的民俗文化篇1正文白洋淀位于河北省境内,是中国著名的湖泊之一。
它位于华北平原的腹地,是华北地区重要的湿地和生态保护区。
白洋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这里的人们有着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故事。
白洋淀有着许多动人的故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白洋淀的故事》。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名叫小白洋的男孩如何成长为一个勇敢的战士,以及他和他的家人如何在这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勇敢地面对生活的艰辛。
这个故事深刻地反映了战争年代里人民的生活和情感,深受人们的喜爱。
除了《白洋淀的故事》,白洋淀还有许多其他的传说和民俗文化。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淀神传说,这个传说讲述了白洋淀的起源和淀神的存在。
另一个广为流传的传说就是荷花淀的传说,这个传说讲述了一个荷花淀如何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公园的故事。
篇2 目录一、白洋淀的背景介绍1.白洋淀的位置和地理特征。
2.白洋淀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二、白洋淀的故事1.白洋淀的美丽风景和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
2.白洋淀的民俗文化和传统活动。
3.白洋淀的特色美食和特产。
三、白洋淀的传说1.白洋淀的神秘传说和民间故事。
2.白洋淀的历史和文化名人的传说。
3.白洋淀的传统习俗和节日的传说。
篇2正文白洋淀位于中国河北省,是一个美丽而富饶的湖泊,拥有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和水乡风情。
这里有着独特的民俗文化和传统活动,如赛龙舟、放荷花灯、吃荷花粥等,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和体验。
白洋淀还有许多特色美食和特产,如白洋淀鱼、白洋淀莲藕、白洋淀大米等,深受当地居民和游客的喜爱。
白洋淀是一个神秘而美丽的地方,这里有着许多神秘的传说和民间故事。
其中最著名的传说之一是关于白洋淀的“仙女下凡”的故事。
传说中,一位仙女因为被白洋淀的美景所吸引,来到这里游玩时被当地的居民热情招待,从此留在这里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白洋淀的故事和传说
白洋淀的故事和传说【原创实用版3篇】目录(篇1)一、白洋淀的故事1.白洋淀位于中国河北,是一个风景秀丽的湖泊和周边湿地组成的地区。
2.这里曾是一个战争频发的地区,但由于其地理位置和水资源,一直是游牧民族和中原王朝争夺的重要地带。
3.历史上,白洋淀曾经是中国重要的政治、文化和军事中心,其居民生活富足,文化繁荣。
4.在白洋淀,有一个美丽而神奇的故事,讲述了这片土地上的传奇人物和他们的英勇事迹。
二、白洋淀的传说1.传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位英勇的将军,他为了保护家乡和人民,与外敌进行了长期的斗争。
2.这位将军的勇敢和忠诚感动了白洋淀的居民,他们共同抵抗外敌入侵,保卫家园。
3.最终,这位将军和他的战士们战胜了敌人,保护了家乡和人民。
这个传说成为了一代代白洋淀人民心中的传奇。
正文(篇1)白洋淀是一片美丽而神奇的土地,位于中国河北,由一个湖泊和周边湿地组成。
这里曾是一个战争频发的地区,但也是游牧民族和中原王朝争夺的重要地带。
历史上,白洋淀曾经是中国重要的政治、文化和军事中心,其居民生活富足,文化繁荣。
在白洋淀,有一个美丽而神奇的故事,讲述了这片土地上的传奇人物和他们的英勇事迹。
主人公是一位英勇的将军,他为了保护家乡和人民,与外敌进行了长期的斗争。
这位将军的勇敢和忠诚感动了白洋淀的居民,他们共同抵抗外敌入侵,保卫家园。
最终,这位将军和他的战士们战胜了敌人,保护了家乡和人民。
目录(篇2)一、白洋淀的故事1.白洋淀位于中国河北,是一个风景秀丽的湖泊和周边河流、湿地组成的地区。
2.当地居民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活,创造了许多美丽的故事和传说。
3.白洋淀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的水资源,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和度假。
二、白洋淀的传说1.传说中的白洋淀,曾经是一个恶魔的巢穴,恶魔经常骚扰当地居民。
2.后来,一位勇敢的年轻人,带领村民们一起打败了恶魔,保卫了家乡。
3.从此,白洋淀变成了一个美丽而安全的地区,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和度假。
正文(篇2)白洋淀是一个位于中国河北的湖泊和周边河流、湿地组成的地区。
白洋淀历史知识点
白洋淀历史知识点白洋淀位于中国河北省保定市蠡县,是中国最大的湖泊之一。
以下是关于白洋淀的一些历史知识点:- 古代历史:白洋淀地区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
在西汉时期,白洋淀成为当时重要的水利工程和灌溉区域。
明清时期,白洋淀成为了皇家猎场,皇帝经常在这里狩猎。
古代历史:白洋淀地区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
在西汉时期,白洋淀成为当时重要的水利工程和灌溉区域。
明清时期,白洋淀成为了皇家猎场,皇帝经常在这里狩猎。
- 清朝时期:在清朝时期,白洋淀地区出现了著名的雁荡垸,这是一个由人工修筑的堤坝系统,用于治理洪水和灌溉农田。
雁荡垸的建设对白洋淀周边的农业和水利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清朝时期:在清朝时期,白洋淀地区出现了著名的雁荡垸,这是一个由人工修筑的堤坝系统,用于治理洪水和灌溉农田。
雁荡垸的建设对白洋淀周边的农业和水利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 现代历史:在20世纪初,白洋淀地区成为了当时中国民主革命的重要据点之一。
中国领导的红军在这里发起了一系列战役和斗争,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
现代历史:在20世纪初,白洋淀地区成为了当时中国民主革命的重要据点之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在这里发起了一系列战役和斗争,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
- 生态保护:近年来,为了保护白洋淀的生态环境,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这包括限制湖泊周边的工业和农业活动,加强水污染治理,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等。
生态保护:近年来,为了保护白洋淀的生态环境,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这包括限制湖泊周边的工业和农业活动,加强水污染治理,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等。
以上是关于白洋淀历史的一些知识点。
白洋淀拥有丰富的历史背景和重要的生态价值,是中国的重要旅游景点之一。
白洋淀历史
白洋淀的历史在7500年前,古黄河一直取道河北平原,白洋淀区域是它的必经之路,其路线是沿太行山冲积扇东流入海,这为白洋淀区域的存水提供了水源保证。
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黄河在河北平原的地上崩溃,改道南移。
自此,白洋淀流域脱离了古黄河的冲积,水势变小,其原因是由黄河派生的一些支流盘据于此,源源不断地经白洋淀东流入海。
后来这些支流逐渐演化成为白洋淀长期供水的九河。
故白洋淀有“九河下梢”之称。
这里需提醒大家一下,九河是多条河流的意思,不是共有九条河。
于是,白洋淀流域出现了许多小洼地,这些小洼地的水面,随着旱涝的变化,时而收缩,时而扩张,大则串通成片,小则分离,甚至干涸。
这时的白洋淀虽有湖泊的出现,但不是今天这样规则的样子,属于原始河流状态,没有象今天这样陆地、苇田和沟壕,保持着沼泽的外貌。
到了战国时期,白洋淀流域成为“燕南陲、赵北际”军事要地,燕国在此筑有三台城、混泥城,赵国在南边的安州筑有葛城,两国遥遥相对,虎视眈眈。
公元前314年,燕召王又沿着古黄河流经白洋淀的北岸。
筑起了一道500余里的长城,称为“燕长城”。
一是阻止淀水的北泛,二是防止敌国的入侵,从此奠定了白洋淀自古至今的北界。
现在刚刚修成的翠堤春晓步行街,就是当年燕长城的旧址,它在历史上曾经是硝烟弥漫的战场。
伫立步行街上沉思,烽火连绵,人喊马嘶的场面就会浮现与脑海。
在西汉时期,白洋淀曾出现了多年枯水期,为何这样讲,这里有一佐证,即1985年在王家寨、赵庄子两地均发现大片的汉墓群,出土了“五株钱”等大量文物。
西晋时期白洋淀流域由枯水变为多水,出现了大量的游移淀泊。
词赋家左思(250-305年)在《魏都赋》中写到“掘鲤之淀,盖节之渊”。
唐代文人李缮注曰“掘鲤之淀”在河间莫县之西(莫县即今天的任丘县莫州),其位置与白洋淀的位置完全相符。
“淀”这个名字由此而生。
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易水》中注曰:“易水又东,泥水注入。
水上承二陂,于容城县东南,谓之大泥淀、小泥淀”即今天的“大王淀”和小王淀“。
白洋淀简介和抗战事迹
白洋淀简介和抗战事迹白洋淀是中国华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泊之一,位于河北省中部,是河北省著名的旅游胜地和湿地自然保护区。
白洋淀不仅是中国北方的重要生态屏障,也是重要的水产基地和旅游景区。
在历史上,白洋淀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重要战场之一,曾经经历过多次战争和自然灾害的考验,见证了中国军民英勇抗战的历史。
一、白洋淀的地理位置和特点白洋淀位于河北省安新县境内,与雄安新区相邻,占地面积约360平方公里。
白洋淀地处华北平原中部,地势低洼,海拔一般在10米以下,是中国北方的重要湿地生态系统。
白洋淀的水源主要来自太行山和燕山山脉的河流,包括拒马河、易水河、赵王河等,水质清澈,水草丰茂,生态环境优美。
白洋淀的特色在于其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独特的水乡文化。
这里有大量的水生植物,如荷花、芦苇、蒲草等,也有各种水鸟和鱼类。
白洋淀的居民以渔业和农业为主要生计,形成了独特的水乡文化,包括渔民的生活方式、民间艺术、传统建筑等。
二、白洋淀的抗战事迹日军侵占白洋淀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不久之后,白洋淀也被日军占领。
日军在白洋淀附近建立了据点和军事基地,对当地的居民进行了残酷的统治和剥削。
雁翎队抗日斗争为了反抗日军的侵略,白洋淀地区的渔民、农民和爱国青年组成了一支名为“雁翎队”的抗日游击队。
雁翎队活跃在白洋淀的水域和芦苇荡中,以机智、勇敢、果断的行动打击日军。
雁翎队的主要战术是采取突袭和游击的方式,对日军的据点和军事基地进行袭击。
他们善于利用水路和芦苇荡进行隐蔽和作战,一旦发现日军的目标,就迅速出击,用枪械和火器进行猛烈攻击。
在雁翎队的打击下,日军遭受了严重的损失,同时也激发了当地人民的抗日热情。
水上游击战除了雁翎队之外,白洋淀还有许多其他的抗日力量。
他们组织了水上游击队和民兵,积极参与抗日斗争。
这些游击队和民兵在水上、陆地上进行各种战斗,打击日军的力量。
他们在白洋淀的各个角落建立了秘密基地,进行了多次成功的袭击和埋伏行动。
白洋淀纪事简介 内容概括 人物形象2
白洋淀纪事简介内容概括人物形象白洋淀,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涞源县境内,是华北地区最大的内陆湖泊之一。
它以其浩渺的湖光山色和独特的生态环境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从白洋淀的历史渊源、地理特点、生态保护以及人物形象等方面进行介绍,以展现白洋淀的魅力。
一、历史渊源白洋淀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据史书记载,早在三国时期,白洋淀就是当地人民生活的重要依托。
随着时间的推移,白洋淀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湿地生态系统,并孕育了大量的物种。
在宋代,白洋淀的地理状况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今天的模样。
二、地理特点白洋淀位于华北平原的西北部,其总面积达到了1500多平方公里。
湿地面积占到了总面积的大部分,拥有丰富的植被和湖泊资源,是众多候鸟的栖息地。
此外,白洋淀还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湖水清澈见底,岸边水草丰茂。
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白洋淀每年都会迎来大量的游客。
三、生态保护为了保护白洋淀的生态环境,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他们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和政策,限制了人类活动对白洋淀的破坏。
同时,积极开展湿地保护工作,建立了自然保护区,保护了白洋淀的生态系统和珍稀物种。
四、人物形象白洋淀有许多值得关注的人物,他们致力于白洋淀的保护和发展。
其中,最著名的人物当属白洋淀的保护志愿者。
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的是年轻学生,有的是退休老人,还有的是专业环保人士。
他们每年定期开展生态调查和环境教育活动,致力于唤起公众对白洋淀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另外,白洋淀还拥有很多传统的渔民和农民,他们在白洋淀周边居住世代,对这片土地有着固执的情感。
他们特别懂得利用白洋淀的资源,捕鱼、种植水稻等。
在他们的努力下,白洋淀的生态环境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和恢复。
最后,还有一批科研人员和环保专家,他们长期致力于对白洋淀的研究和保护。
他们通过调查研究和科学实验,为白洋淀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数据和建议,为白洋淀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在这些人物的共同努力下,白洋淀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并逐渐恢复。
白洋淀的故事和传说
白洋淀的故事和传说(最新版2篇)篇1 目录1.白洋淀简介2.白洋淀的故事3.白洋淀的传说4.白洋淀的文化价值篇1正文白洋淀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泊,位于河北省中部。
它有着丰富的水产资源和独特的湿地生态系统,被誉为“北国江南”,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白洋淀不仅是一处自然景观,更有许多与之相关的故事和传说,赋予了这片水域深厚的文化底蕴。
白洋淀的故事源于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
其中最著名的一则故事讲述了一位勇敢的渔民如何在白洋淀中捕获一条巨大的鱼。
这位渔民不畏艰险,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成功地将大鱼捕获。
这个故事传颂了白洋淀人民勤劳勇敢的品质,激励着人们勇往直前,追求幸福生活。
白洋淀的传说则带有更多的神秘色彩。
其中一个传说描述了白洋淀的起源。
相传很久以前,这里并没有湖泊,而是一片美丽的草原。
一天,玉皇大帝派来了一条神龙,神龙用尾巴在草原上划了一个大圈,圈里便涌出了清澈的湖水,形成了白洋淀。
这个传说表现了人们对白洋淀的敬仰之情,将其视为神灵的恩赐。
白洋淀的文化价值不仅仅体现在风景如画的自然景观上,更在于这些世代相传的故事和传说。
它们反映了当地人民的风俗习惯、历史传统和民族精神,是白洋淀独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白洋淀的故事和传说已经成为了吸引游客的一大亮点,让游客在欣赏美丽景色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这片水域深厚的文化底蕴。
总之,白洋淀的故事和传说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展示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智慧,还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篇2 目录1.引言2.白洋淀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3.白洋淀的故事4.白洋淀的传说5.结语篇2正文【引言】白洋淀,位于我国河北省中部,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泊,素有“北国江南”之美誉。
白洋淀拥有丰富的水产资源,风光秀丽,文化底蕴深厚。
在这里,不仅发生过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还流传着诸多神秘的传说。
【白洋淀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白洋淀地处京津冀腹地,地理位置优越,历史上曾是兵家必争之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洋淀的历史一、古白洋淀的形成与演变古白洋淀,是指历史上完全受自然因素影响变化时期的白洋淀水域。
根据《白洋淀国土经济初步研究》一书,古白洋淀位于新生代以来由于差异性断陷下沉所形成的冀中凹陷之中。
到新生代新三纪,冀中凹陷趋于填平,形成古白洋淀——文安洼古湖盆区。
新生代第四纪,发源太行山的河系,在太行山东麓形成了冲积扇,低洼地带形成洼淀。
随着气候变化,海水入浸,古白洋淀水域时而扩张,时而收缩。
在距今约1万年前开始的全新世,白洋淀又经历了一次兴起、扩张与收缩的演变过程。
即在距今10000~7500年的早全新世后期,原已干涸的白洋淀再度兴起。
在距今7500~2500年的中全新世期间,河北平原东部发生海浸,海面上升,河流排水不畅。
同时,气候潮湿多雨,河水增加,从而使白洋淀水域,扩张到全新世以来的最大范围。
北起永清、霸县、雄县、容城,西至保定、清苑、望都、定县,南至安国、博野、肃宁、河间,东面与古文安洼水域相连。
到距今2500年开始的晚全新世,气候转向干旱,雨量变小,白洋淀水变浅,水域范围收缩,局部干涸,水域连片的古白洋淀逐步解体。
有些学者认为,古白洋淀的退缩解体还与古黄河在商(殷)、周时期曾长期流经白洋淀区域,由接近潴龙河、大清河一线至天津入海有关系。
晚全新世,古白洋淀退缩解体,正值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燕长城”即位于徐水、白洋淀边缘至雄县一线。
到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5年),在退缩的白洋淀边置县有鄚(今任丘市鄚州镇)、阿陵(任丘市陵城)、高阳等。
白洋淀解体后形成若干淀泊。
随着历史的发展,古籍中对白洋淀区域的淀泊有了文字记载。
西晋左思(约公元250~305年)在《魏都赋》中有“‘鸳鸯交谷’,‘虎涧龙山’,‘掘鲤之淀’,‘盖节之渊’……”。
文中的掘鲤淀,唐代李善注,“在河间莫县之西”,位置相当于今白洋淀。
北魏郦道元(公元466或472~527年)在《水经注》易水篇中记述,“易水又东,渥水注之,其水上承二陂于容城县南,谓之大渥淀小渥淀,水南流注易水”。
据有关资料认为,大渥淀和小渥淀即大殷淀和殷家淀(清·乾隆《新安县志》),亦即今大王淀和小王淀,是白洋淀水域的两个洼淀(《海河今昔纪要》)。
二、汉末至民国时期的白洋淀东汉以后白洋淀的变化,受着自然条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
东汉末年曹操为了统一北方,出于军需运输的需要,开凿了白沟水渠、平虏渠,利漕渠、白马渠、鲁口渠,使“清、淇、漳、洹、滱、易、涞、濡、沽、滹沱,同归于海”,形成今海河水系,对白洋淀水域变化有一定影响。
隋统一了全国,为了沟通南北水道,修通了一条以洛阳为中心,南抵余杭(今杭州),北达涿郡(今北京)的大运河。
但永济渠(今南运河)的开挖,使发源于太行山的河流洪水排泄受阻,造成河道中下游决口漫溢,低洼处积水为淀泊。
《新唐书·地理志》记载,“莫有九十九淀”即今白洋淀等泊。
北宋,为了抗御契丹的侵扰,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采取“导水实其陂泽,筑堤贮水为屯田”的办法,开河引水与淀泊相连,形成了一道西起保州西北沈远泊(今满城东北),东至天津海边“泥沽海口”800里的屯田防线。
这条防线“深不可以舟行,浅不可以徒涉”,既限制了辽(契丹)骑奔驰,又有利农业的发展。
白洋淀是这条防线中的一段,据《宋史·河渠志》记载,“东南起保安(应为保定,今文安县新镇)军,西北雄州,合百家淀,黑羊淀、小莲花淀为一水,衡广六十里,纵二十五里或十里,其深八尺或九尺。
东起雄州,西至顺安军、合大莲花淀、洛阳淀、牛横淀、康池淀、畴起、白羊淀为一水,衡广七十里,纵三十里或四十五里,其深一丈或六尺或七尺”。
文中的“白羊淀”即“白洋淀”。
随着屯田防线的形成,沿线引水灌溉,开辟了稻田。
北宋,白洋淀边州县,为防御穿淀河流洪水为害,相继在白洋淀边筑堤。
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年),任丘在白洋淀水域东侧筑堤。
白洋淀北侧,安州城北,易水河畔筑有古堤。
白洋淀开始有堤防环绕。
作者:221.195.73.*2007-8-4 18:30 回复此发言2白洋淀的历史元、明两代定都北京。
封建帝王为修建宫殿大肆砍伐太行山林木,破坏了唐、宋时期茂密的森林植被,造成山区水土流失。
发源于太行山的河流,下游河道淤塞,洼淀淤积、退缩,以致湮废。
地处唐河、沙河下游的白洋淀,在明·弘治元年(1488年)之前已淤成平地,“地可耕而实,中央为牧马场”(《新安县志》)。
到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杨村一河决入,始成泽国”(《大清一统志》)。
杨村河即今潴龙河。
明代唐河流至蠡县境内,称杨村河。
原经蠡县洪善堡村南,东流入河间,正德十二年自蔺家圈口北决,经刘氏(今留史)、玉田、绪口,过高阳、安新,入白洋淀,使白洋淀再度成为积水淀泊。
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工部郎中徐元祉受命赈灾,在上言治理畿辅水患之策中,提到“白洋淀”之名称。
徐上言:“一浚支河,令九河之流,经大清河,从紫城口入;经文都村,从涅盘口入;经白洋淀,从蔺家口入;经章哥洼,从杨河村入。
”(《明史》卷八十八)。
嘉靖年间,白洋淀载入志书。
明·嘉靖《河间府志》(1540年修)记载,“白洋淀(在)关城,周六十里,与安州、新安、高阳共之。
深广四通,芰荷交匝,望之若江湖焉”。
这里记述的是今白洋淀“本淀”,关城村是时隶属任丘,今属安新县。
嘉靖、万历年间,白洋淀水域宽阔,遍布菱、荷、芦苇,风景秀丽,文人墨客留下很多赞美白洋淀的诗句,将白洋淀比作西湖、洞庭、太湖一样美丽。
高阳孙敬宗的《白洋太湖歌》,将白洋淀比作太湖:“白洋太湖浪拍天,苍茫万顷无高田,鼋鼍隐见蛟龙走,菡萏参差菱荇连”。
但当时白洋淀堤防矮小,淀边州县黎民百姓苦于水患频繁。
清代,白洋淀仍是堤防矮薄,常溃堤决口,洪灾严重。
为此,多次修复堤防。
雍正三年(1725年)潴龙河决口,白洋淀堤溃,雍正皇帝派怡贤亲王允祥和大学士朱轼查勘直隶水利。
查勘后,怕贤亲王向皇帝呈报了《敬陈水利疏》。
指出“畿内六十余河之水会于西淀,经霸州之苑家口会同河,合子牙、永定二河之水汇为东淀,盖群水之所潴也”。
提出“治直隶之水,必自淀始”的治理意见,并得以实施。
据《任丘县志》记载,雍正三年怡贤亲王以赵北口旧桥狭隘、阻碍泄水,将旧石桥8座改为木桥,升高加宽,又增建3桥,共11桥泄水,使西淀积水畅通下泄。
赵北口南、北是西淀的泄水咽喉,北起雄县十里铺,南至千里堤十方院,长约3.5公里,修有高出水面的叠道。
中间有桥11座,由北向南桥名为易易桥、新桥、炮台桥、广惠桥、徐家桥、赵北口南第一桥、第二桥、第三桥、第四桥、洪桥、太平桥,包括玉碑亭一座,称“十二连桥”,是南北旱路和东西水路的交通要冲。
雍正四年成立营田局,在安州、任丘等地开辟了稻田。
乾隆九年(1744年)利用河渠旧迹施工,将唐河水引入府河,以利航运。
保定南关舟船云集,经府河,穿越白洋淀,直达天津,津保之间往返通航。
乾隆二十八年划定了西淀和东淀的界线,大清河自雄县下行经过张青口(今文安县舍兴西北),口西为西淀,口东为东淀(《清史稿·地理志》)。
据此,张青口以西的柴禾淀(今百草洼)、大港淀、烧车淀、白洋波等淀泊,均属西淀。
乾隆中期,任丘知县刘统重修唐堤。
经过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治理,白洋淀区经济有所发展,自然景色更为优美。
“任丘六景”中的“长堤烟柳”指千里堤,“枣林晚渡”指枣林庄,“白洋夜月”指白洋淀,此三景均在白洋淀。
诗人留下了很多赞美白洋淀景色的佳句。
如任丘人李经垓的《白洋夜月》,“一水沓无际,平波静不流,三庚渔火熄,清影射双眸”。
封建帝王在白洋淀内依村傍水修建了赵北口、圈头、端村等行宫,以观赏白洋淀秀丽的自然风景。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
白洋淀芦苇丛蔽,各淀之间有壕沟相连,成为淀区人民打击日本侵略军的有利条件,是抗日根据地之一。
由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雁翎队”,以芦苇掩护,乘小船来往于苇地壕沟,神出鬼没,歼灭敌人,袭击日军汽艇,粉碎了敌人利用津保航线运送军火物资,扫荡晋察冀边区抗日根据地的企图。
1940年5月,任丘县委和县政府在抗日斗争极艰苦时期,转移到白洋淀边的刘李庄、郝庄(原属任丘,今属安新县),利用白洋淀掩护,坚持抗日。
1945年日本侵略者投降,白洋淀回到人民手中。
随着“雁翎队”英雄事迹的传颂和以白洋淀军民抗日为题材的小说《新儿女英雄传》、《荷花淀》、电影《小兵张嘎》的发行和放映,白洋淀已驰名中外。
白洋淀的名称,逐步取代了西淀的名称。
作者:221.195.73.*2007-8-4 18:30 回复此发言3白洋淀的历史三、新中国建立后的白洋淀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领导人民对白洋淀进行了综合治理,使白洋淀在缓洪、灌溉、水产、航运等方面的效益逐步发展,但也面临一些问题。
(一)白洋淀基本状况白洋淀由100多个大小淀泊组成,其中100亩以上的99个。
超过1万亩的有:白洋淀(19899亩)、烧车淀(16701亩)、马棚淀(16410亩)、羊角淀(12755亩)、小北淀(11715亩)、池鱼淀(11167亩)、后塘淀(10113亩)等7个淀,总称白洋淀。
淀的四周筑有堤防,东有千里堤,为宋·庆历年间所修;西有四门堤、马村小埝和障水埝,修筑年代颇不一致;南有淀南新堤(1960年新修)和龙化小埝;北有新安北堤,明·正德年间修筑。
白洋淀四周围堤全长215公里。
白洋淀围堤以内共有水围村36个,淀边半水围村62个,人口约19万(1983年)。
白洋淀诸淀泊的淀底高程,一般5.5米至6米。
低水位时,各淀泊轮廓分明,淀泊间有壕沟相通;高水位时各淀相连,一片汪洋。
白洋淀在十方院水位10.5米时,周边围堤以内水域面积为366平方公里。
十方院水位超过10.5米继续上涨时,为保白洋淀千里堤(主堤)安全,要扒开淀南新堤,新安北堤等次堤,白洋淀水域面积扩展到周边围堤以外。
十方院水位达到11.0米时,白洋淀总面积为989平方公里。
任丘所辖白洋淀面积为64.8平方公里(1966年7月《河北省任丘县农业区划报告》)。
任丘市沿白洋淀千里堤,南起淀南新堤北至十方院溢流堰,共有水围村、半水围村19个(行政村),1985年6214户,26046人,涉及七间房、邦州、宗佐3个乡。
白洋淀内尚有小部分园田地,种植粮食作物和蔬菜。
园田地按高程分为4等:一等园田8000亩,高程9.0米;二等园田9000亩,高程8.7米;三等园田7500亩,高程8.5米;四等园田3500亩,高程8.2米。
(二)白洋淀的缓洪效能白洋淀位于大清河系中下游,发挥着缓洪,滞沥作用。
从新中国成立到60年代初期,入白洋淀的河流为大清河南支的潴龙河、唐河、府河、漕河、瀑河、萍河、孝义河等。
1954年8月,白洋淀十方院水位达到11.31米;1956年8月,十方院水位达到11.30米;1963年8月,白洋淀十方院水位达到11.58米,白洋淀拦洪37.8亿立方米,淹没面积1300多平方公里,范围扩大到淀南新堤、四门堤、新安北堤以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