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动与静

合集下载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教科版八上课件:2.2.1.运动的描述-动与静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教科版八上课件:2.2.1.运动的描述-动与静

【点悟】 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这个物体与所选参照物 之间是否有位置变化。
类型之二 拓展 甲、乙两辆汽车行驶在平直的公路上,甲车上的乘客看到乙车在向北
运动。乙车上的乘客看到甲车和树木都向南运动,则甲、乙两车相对于地面的运动 情况是( B )
A.甲、乙两车可能都向南运动 B.甲、乙两车可能都向北运动 C.甲车一定向北运动,乙车向南运动 D.甲车一定向南运动,乙车向北运动
3.小明坐在行驶的汽车上,以 汽车 为参照物,小明是静止的,以 路旁 树木(地面) 为参照物,小明是运动的,可见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 相对的 。
4.[2018·平顶山期末]如图所示是时下非常流行的跑步机,人在跑 步机上用力蹬皮带,皮带就会向后运动,从而实现在室内小空间跑步 健身的效果。此时,跑步机上的人相对于 跑步机的皮带 是运动的、 相对于 地面 是静止的。
友,于是在以后的旅行中,在陆地上兔子背着乌龟跑,在水中乌龟驮着兔子游, 兔子和乌龟因此都走得更快更远了,实现了共赢。当兔子背着乌龟在陆地上奔跑 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D )
A.以兔子为参照物,乌龟是运动的 B.以乌龟为参照物,兔子是静止的 C.以地面为参照物,乌龟是静止的,兔子是运动的 D.以地面为参照物,乌龟和兔子都是运动的
10.[2017 秋·安达期末]小明在马路边上拍街景照片,连续拍了两张,如图甲、 乙所示。如果以行驶的卡车为参照物,树是 向右运动 的,轿车是 向左运动 的, 骑自行车的人是 向右运动 的。(均选填“向左运动”“向右运动”或“静止”)
11.如图所示,观察烟和小旗,关于甲、乙两车相对于房子的运动情况,下列 说法正确的是( D )
诗词蕴含多个科学道理。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所选取的参照物是( B )

八年级物理动与静教案8篇

八年级物理动与静教案8篇

八年级物理动与静教案8篇八年级物理动与静教案篇1?实验用刻度测长度》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2,能正确记录实验数据.能力目标:1,观察和实验能力:初步了解物理实验的基本过程;学会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2,应用能力:解决实验操作中所遇到的问题;思考实际现象中的问题.情感目标:1,教育学生爱护仪器设备,培养爱护公共财务的品德.2,良好的实验习惯.3,记录数据要如实,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教材分析学生要先观察所使用的刻度尺,清楚其零刻度线的位置、量程、最小刻度.应当让学生养成好的测量习惯,使用测量仪器前应当观察清楚.教材对减小误差没有做过多的要求,没有要求学生在实验中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所以在测量课本和作业本的长和宽时,只注意要在记录结果时,估计一位,并注明单位.测量细铜丝时,要强调紧密缠绕,测量的长度值除以圈数,就是细铜丝的直径.测量硬币的直径时,要求学生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主要使学生在动手中学到知识,并强调实验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教法建议本节为学生第一次动手实验的课程,应当遵守实验室的规则,做实验一般应注意的问题,养成严肃认真的实验态度,记录结果时,应当尊重实际,不能随便改动数据,对于结果要有一定的分析能力.教学设计示例第二节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课题】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重点难点分析】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正确读数,用特殊方法测量长度.?教学过程设计】1,引入新课介绍实验室的规则,说明物理实验应当注重实事求是的精神.有科学的实验态度.2,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其量程是多少;最小刻度(分度值)是多少.结合上一节的内容,让学生能叙述刻度尺的正确使用的方法和读数的规则.测量课本和作业本的长和宽,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注意注明单位,在读数时,应当在准确值后面估计一位数值.学生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时,应当注意把铁丝紧密缠绕在铅笔上,测量出总的长度,除以圈数,得到细铜丝的直径.记录数据后,应当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测量一篇纸张的厚度,然后总结这是用累积法测量,今后这种方法还会用到,在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这种方法经常用到.学生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硬币的直径,应当让学生思考,看看是否能够想出方法.之后,用板图帮助说明,并在记录完成后,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测量锥体的高度,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长度等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用动画来展示,也可以用图片帮助学生想象,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教学设计示例第二节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课题】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重点难点分析】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正确读数,用特殊方法测量长度.?教学过程设计】1,引入新课介绍实验室的规则,说明物理实验应当注重实事求是的精神.有科学的实验态度.2,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其量程是多少;最小刻度(分度值)是多少.结合上一节的内容,让学生能叙述刻度尺的正确使用的方法和读数的规则.测量课本和作业本的长和宽,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注意注明单位,在读数时,应当在准确值后面估计一位数值.学生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时,应当注意把铁丝紧密缠绕在铅笔上,测量出总的长度,除以圈数,得到细铜丝的直径.记录数据后,应当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测量一篇纸张的厚度,然后总结这是用累积法测量,今后这种方法还会用到,在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这种方法经常用到.学生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硬币的直径,应当让学生思考,看看是否能够想出方法.之后,用板图帮助说明,并在记录完成后,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测量锥体的高度,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长度等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用动画来展示,也可以用图片帮助学生想象,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有时间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地图上的一段铁路的长度等,介绍替带法等.八年级物理动与静教案篇2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什么叫摩擦力,知道摩擦力的存在和对物体运动的作用,找到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认识摩擦的利弊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八年级上册物理动与静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动与静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动与静知识点物理是一门研究物质与能量相互关系的科学,动与静是物理中重要的基础概念。

在八年级上册物理中,学生将学习到动与静的知识点,包括物体的速度、加速度、运动的三大定律等。

一、速度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走过的路程的长度。

在物理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m/s)。

速度可以是正数、负数或零。

1. 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速度是恒定不变的,可以通过公式v=d/t计算出来,其中v代表速度,d表示距离,t表示时间。

2. 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速度会发生变化,可以通过速度-时间图线或者速度-距离图线来分析运动过程。

3. 瞬时速度是在一个瞬间内物体所达到的速度,可以通过直接观察物体速度来测量。

二、加速度加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改变的量。

在物理中,加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平方(m/s²)。

加速度可以是正数、负数或零。

1. 匀加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加速度是恒定不变的,可以通过公式a=(v₂-v₁)/t计算出来,其中a表示加速度,v₂表示终止速度,v₁表示初速度,t表示时间。

2. 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加速度会发生变化,可以通过加速度-时间图线或者速度-时间图线来分析运动过程。

三、运动的三大定律牛顿运动定律是物理中最重要的基础概念之一,包括三大定律。

1. 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说明,当物体受到的合力为零时,物体会保持静止或以匀速直线运动。

2. 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说明,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可以通过公式F=ma计算。

3. 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说明,两个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总之,八年级上册物理动与静知识点涉及了速度、加速度和运动的三大定律等基本概念。

这些知识点是物理学习的基础,也是后续学习的桥梁。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深入了解和学习,可以为进一步探究物理学的高阶理论打下坚实的基础。

八年级物理动与静

八年级物理动与静

分析下面的现象
乘电梯上升的乘客, 选择地面为参照物,乘客 是 运动 的;但选择电 梯箱为 参照物时,乘客 却又是 静止 的。
参照物可以根据需要来选择。如果选择 的参照物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时, 结论也不一样。可见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 相对的,又称为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小明在窗前做作业,抬头看见 小狗花花正在树下晒太阳。不一会 儿小明再向窗外望去,发现花花已 躺在院墙下。小明笑了笑说:“花 花跑得真快呀!” 为什么小明没有看见小狗花花跑动,却能 说花花运动了呢?小明是以 树 为参照 物发现小狗花花运动了的。 或窗户 小明两次看见的都是不动(静止)的花 花,可却说花花跑(运动)得真快。这是为 什么呢? 因为小狗花花相对于树或窗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 男士养生 ;
演示了壹下,告诉了她们如何使用,四美可都是中阶女圣人,实力强大无比,接受能力也不是壹般の强,很快就掌握了用法.当她们和根汉用这个手聊器取得联系时,也惊叹不已,这里の人类の发明能力确实是太强了,这种东西都能搞出来.四美放心の进入了会所,去享受那些豪门女人才能享受の 服务了,当然根汉是不会允许她们叫男人の...而根汉,也没有再隐身了,独自壹人走在了这宽阔而又奢华の大街上,看着周围の壹座座高楼或者是别具壹格の壹家家大店铺.(正文贰贰玖贰轩辕城)贰贰玖叁机甲人轩辕城の现代化水平,远远超过了根汉の预料,这里の交通,城市建设,建筑分布, 治安情况,卫生环境,商业开发,都足以令根汉感到惊叹.这里比地球实在是高级太多了,就拿交通来说,这里几乎是不堵车の,而且也不存在什么红绿灯.因为这里の车子,不是地球上の那种车子,这里の车子早在几千年前便已经实现了无人驾驶了.人只需要往车里面の控制界面,直接语音说出你 要到达の目の地,车子の控制系统便会对接地网,实现全自动行驶.而且这里の街道建设,甚至都是基于地

八年级物理教案动与静

八年级物理教案动与静

八年级物理教案动与静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知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并掌握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 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 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 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 运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理解和掌握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方法。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小学学过的关于运动和静止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教学新课:讲解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让学生通过实例理解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3.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判断给定的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及判断方法。

5.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物体运动和静止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价他们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反馈:1. 课后收集学生作业,了解他们对物体运动和静止判断方法的掌握情况。

2. 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给予解答和指导。

3.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解决实际问题?2. 介绍运动和静止在生活中的应用,如交通工具的运动和静止、物体的平衡等。

3. 鼓励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制作,将运动和静止的原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九、教学资源:1. 教材:《八年级物理》2. 教具:实物模型、图片、视频等3. 课件:PPT、动画等4. 网络资源:相关教学视频、文章等十、教学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物理八年级动与静知识点

物理八年级动与静知识点

物理八年级动与静知识点物理是一门研究物质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而动与静正是物理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本文将围绕物理八年级中有关动与静的知识点展开讨论。

一、动的概念与特征动是指物体位置随时间发生变化的状态。

在物理学中,我们常常用速度和加速度来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

1. 速度:速度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经过的距离。

速度的计算公式为:速度=位移/时间。

速度的单位有米每秒(m/s)和千米每小时(km/h)等。

2. 加速度:加速度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发生的变化量。

加速度的计算公式为:加速度=(末速度-初速度)/时间。

加速度的单位有米每秒平方(m/s²)和千米每小时平方(km/h²)等。

二、力的概念与特征力是导致物体发生运动、形状发生变化或相互作用的原因。

力的大小和方向决定了物体的运动状态。

1. 力的单位:力的单位是牛顿(N)。

常用的力有重力、摩擦力、弹力、张力等。

2. 力的合成:当多个力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时,它们的效果可以通过力的合成来表示。

力的合成有两种情况:合力和分力。

合力是多个力合成后的结果,而分力则是一个力分解成多个力的结果。

三、静的概念与特征静是指物体处于不动状态的状态。

在静力学中,我们主要研究物体在平衡状态下的特性和相互作用。

1.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也被称为惯性定律,它指出在没有外力作用时,物体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2. 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也被称为运动定律,它指出物体受到的合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即F=ma。

其中,F代表合力,m 代表物体的质量,a代表物体的加速度。

3. 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也被称为作用与反作用定律,它指出任何作用力都会有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四、力的效果力的作用可以使物体发生运动或形状发生变化。

1. 运动效果:当力的合力不为零时,物体将发生运动。

物体的运动可以是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或曲线运动等。

2. 形状效果:当力的合力不为零时,物体可能会发生形状的变化。

2024年秋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 第一节 动与静(课件)

2024年秋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 第一节 动与静(课件)
B.收割过程,联合收割机相对于拖拉机是运动的 C.驶离过程,拖拉机相对于联合收割机是静止的 D.驶离过程,拖拉机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
新知探究 知识点2 参照物与物体运动 重点
3.运动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分析
运动是 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
例如:我们说站岗的
绝对的 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哨兵是静止的,这是
通常所说的静止,是指被
以地面或房屋作为参
研究物体相对于参照物
静止是
球的自转和
面上的物体)的位置没有 公转在运动
发生变化
新知探究 知识点2 参照物与物体运动 重点
新知探究 知识点2 参照物与物体运动 重点
2.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如图所示,一位乘客坐在行驶的汽车里, 站在地上的人以地面为参照物,说她是 运动的;但坐在车里的司机以汽车为参 照物,说她是静止的.乘客相对不同的参照物(地面和车) 运动情况不同,这就是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新知探究 知识点2 参照物与物体运动 重点
新知探究 知识点2 参照物与物体运动 重点
特别提醒 物体运动和静止的判断
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在发生改变,则称这 个物体是运动的;反之,则称这个物体是静止的.描述 物体“运动”或“静止”时,都要特别说明是以什么为参照 物.在日常生活中,若没有特别说明,一般默认选择地 球(面)为参照物.
新知探究 知识点2 参照物与物体运动 重点
物体的运 动状态取 决于所选 的参照物
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所选择的参 照物不同,结论有可能不同,但都是正确的. 不事先选定参照物,就无法对某个物体的运 动状态作出肯定的回答,此时说这个物体运 动或静止是毫无意义的
新知探究 知识点2 参照物与物体运动 重点
4.运动与静止相对性的应用 (1)相对运动:指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 变化.如在影视剧拍摄时,为表现演员向某方向运动,可以 让背景板向相反的方向运动. (2)相对静止:指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 生变化.如地球同步卫星相对于地面静止,以方便同步观测 和全球通信;加油机在空中给战机加油时相对于战机静止.

八年级物理动与静

八年级物理动与静
第一节 动与静
你能举例说明生活中有哪些运动现象 吗??
多彩的运动世界
日常 日出
太阳从东方升起
太阳从西边落下
宇宙星系在运动
飞 流 的 瀑 布
候鸟在飞行
飞机在飞行
狗 在 奔 跑
我们生活在一个运动的世界里, 我们生活在一个运动的世界里,自然界 的物体都在运动着, 的物体都在运动着,绝对静止的物体不存在 运动是自然界最普遍的现象。 的。运动是自然界最普遍的现象。运动的形 式是多种多样的
运动的描述
, , 人 两岸猿声啼不住,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故人西辞黄鹤楼, (2)画家用 ) 形态和色彩描 绘运动。 绘运动。 (3) ) 律和 家用 。 (1)诗人用语 ) 言的韵律和意 境赞美运动。 境赞美运动。
万 马 奔 腾 图
过 山
的故
(诗 ) 动
“桥流 水不流” 诗人选择的参照物是( ) 水不流”,诗人选择的参照物是 A.桥 B.河岸 C.水 D.岸上的树 . . . . 9、“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句 、 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歌词中前一句是以__________为参照物;后一 为参照物; 歌词中前一句是以 为参照物 句又是以__________为参照物。 句又是以 为参照物。 为参照物
同向行驶的汽车”是以地面为参照物, 答: “同向行驶的汽车”是以地面为参照物, 感到自己向后退”应是“ 而“感到自己向后退”应是“自己对于对面的 汽车向后退” 因此,对面的汽车是参照物。 汽车向后退”,因此,对面的汽车是参照物。
【说明】运动或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说的, 说明】运动或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说的, 参照物不同,运动的描述也就不同了。 参照物不同,运动的描述也就不同了。

八年级上册物理运动与静止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上册物理运动与静止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上册物理运动与静止知识点总结物理学是一种自然科学,注重于研究物质、能量、空间、时间,尤其是它们各自的性质与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

接下来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八年级上册物理运动与静止知识点,供大家学习和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上册物理运动与静止知识点1、长度的测量: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单位及换算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m),常用的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 长度的单位换算时,小单位变大单位用乘,大单位换小单位用除3、正确使用刻度尺(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2)使用时要注意① 尺子要沿着所测长度放,尺边对齐被测对象,必须放正重合,不能歪斜。

② 不利用磨损的零刻度线,如因零刻线磨损而取另一整刻度线为零刻线的,切莫忘记最后读数中减掉所取代零刻线的刻度值。

③ 厚尺子要垂直放置④ 读数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4、正确记录测量值: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1) 只写数字而无单位的记录无意义(2) 读数时,要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误差不能避免,能尽量减小,错误能够避免是不该发生的减小误差的基本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另外,选用精密仪器,改进测量方法也可以减小误差6、特殊方法测量(1)累积法如测细金属丝直径或测张纸的厚度等(2)卡尺法(3)代替法运动描述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这就是说运动是绝对的,我们平常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参照物)而言的,所以,对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2、参照物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1) 参照物并不都是相对地面静止不动的物体,只是选哪个物体为参照物,我们就假定物体不动(2) 参照物可任意选取,但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对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可能不同3、相对静止两个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运动的物体,或它们之间的位置不变,则这两个物体相对静止。

八年级物理教案动与静

八年级物理教案动与静

八年级物理教案动与静第一章:引言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理学中运动与静止的概念。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2. 教学内容:运动与静止的定义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3. 教学步骤:a. 引入话题:通过举例生活中的运动和静止现象,引导学生关注运动与静止。

b. 讲解运动与静止的定义:运动是指物体位置随时间发生变化,静止是指物体位置不随时间发生变化。

c. 讲解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物体的运动与静止是相对的,取决于参照物的选择。

d. 进行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一些运动与静止现象,让学生理解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4. 课堂练习:让学生举例说明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第二章:直线运动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理学中直线运动的概念。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直线运动的性质。

2. 教学内容:直线运动的定义直线运动的性质3. 教学步骤:a. 引入话题:通过举例生活中的直线运动现象,引导学生关注直线运动。

b. 讲解直线运动的定义: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直线上做运动。

c. 讲解直线运动的性质:直线运动的速度和方向不发生变化。

d. 进行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直线运动现象,让学生理解直线运动的性质。

4. 课堂练习:让学生举例说明直线运动的现象。

第三章:速度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理学中速度的概念。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速度的性质。

2. 教学内容:速度的定义速度的性质3. 教学步骤:a. 引入话题:通过举例生活中的速度现象,引导学生关注速度。

b. 讲解速度的定义:速度是指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c. 讲解速度的性质:速度是矢量量,有大小和方向。

d. 进行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一些速度现象,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性质。

4. 课堂练习:让学生举例说明速度的现象。

第四章:加速度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理学中加速度的概念。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加速度的性质。

2. 教学内容:加速度的定义加速度的性质3. 教学步骤:a. 引入话题:通过举例生活中的加速度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加速度。

1.1 动与静 课件(共23张PPT) 2024-2025学年物理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ppt

1.1 动与静  课件(共23张PPT)  2024-2025学年物理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ppt
24002
2 4 0
24002
0 2
图1-1 星空的运动
图1-2 地壳的运动
图1-3 生命的运动
新知学习
唐代诗人李白的“飞流直
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便是从诗人视24角0描0述2气势磅礴、
雄奇壮丽的瀑布运动
2
4
图1-4 庐山瀑布
0
24002
0
2
新知学习 动人心弦的中国古典名曲《流水》,
是从音乐家视角描述的流水运动。
24002 ①如果以课桌为参照
②如果以教材为参照
物,文具包和教材是
物,文具包和桌子是运
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动的还是静止的?
如果以课桌为参照
如果以教材为参照物,
24002
物,文具包和教材
文具包是静止的,桌子
都是运动的。
是运动的。
③如果以文具包为参照 物,课桌和教材是运动
的还是静止的?
2 4
如果以文具包为参照物, 0 0
24002
止实现联合收割小麦
利用加油机与战机的相对静止实2
4
0
现空中加油
0
2
新知学习 人们利用地球同步卫星进行气象观测、转播电视节目等。你知道
同步卫星的“同步”是什么意思吗?
24002
2 4 0
24002
0 2
同步卫星与地球是相对静止的。
物理聊吧
在商场里,妈妈和小东乘自动扶梯下楼。
小东说:“妈妈,我们跑下去吧!”妈妈说:
1.诗人用语言的韵律和意境描写运动,音乐家用旋律和节奏表现运动,画
家用形态和色彩描绘运动。
2.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

八年级物理动与静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物理动与静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物理动与静知识点归纳在八年级物理学习中,动与静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动是指物体的运动状态,静是指物体的静止状态。

本文将对八年级物理学习中的动与静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两个概念。

一、运动的描述1.位置和位移物体的位置是指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

位移是指物体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移动距离和方向。

2.速度和速率速度是指物体运动的快慢和方向,速率是指物体运动的快慢而不考虑方向。

3.加速度加速度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

二、运动的规律1.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行进的路程相等,速度不变的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

2.匀加速直线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增量相等的运动称为匀加速直线运动。

3.自由落体运动在没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称为自由落体运动。

三、平衡状态和力的概念1.平衡状态当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平衡状态包括静止平衡和动态平衡。

2.力的概念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表现。

力的作用有接触力和非接触力两种形式。

3.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是指当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时,物体将保持原来的状态不变。

这就是“物体静止继续静止,物体运动继续运动”的原理。

4.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是指物体所受合外力等于物体质量乘上加速度。

5.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是指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四、力的合成和分解当多个力施加在同一个物体上时,它们可以合成一个合力,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可以通过矢量图表示。

反之,当物体受到一个力时,可以将这个力分解成多个分力,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可以通过矢量图表示。

五、摩擦力摩擦力是物体相互接触时产生的一种力,包括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静摩擦力是指物体开始运动前所受的阻力,动摩擦力是指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所受到的阻力。

六、弹力弹力是指物体发生形变后所产生的一种力。

根据胡克定律,弹性力与物体形变量成正比,与弹性系数成正比。

七、简单机械1.杠杆杠杆是通过固定点的支持点来实现力的乘法和力臂的增大的简单机械。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2.2.1 参照物 动与静 课件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2.2.1 参照物  动与静 课件
1.如果以课桌为参照物,文具盒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2.如果以课本为参照物,文具盒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新课教学
判断物体是 运动还是静止
一看选哪个物体作参照物。
二看被判断物体与参照物之间是否发生位 置变化,如果发生了位置变化,那么被判 断物体就是运动的;如果没有发生位置变 化,那么被判断物体就是静止的。
第2章 运动与能量
第2节 运动的描述 第1课时 参照物 动与静
导入新课
小小竹排江中游, 巍巍青山两岸走。
导入新课
Hale Waihona Puke 为什么小朋友说乘客是运动的,而司机却说乘客是
静止的?
比较标准不同
新课教学
说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 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假定不动的
新课教学
做一做
将课本放在课桌上,再将文具盒放在课本上,用手慢慢 拉动课本,观察并思考:
新课教学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000 米的高空飞行的时候,发现脸旁有一个小东西,飞 行员以为是昆虫,敏捷地一把抓了过来,令他吃惊 的是,抓到的竟是一颗德国子弹。这名法国飞行员 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本领呢?
课堂例题
1.下列运动中,属于直线运动的是( ①③④ ) ①打算盘时,算盘珠子在杆上的运动 ②推铅球时,铅球离手后的运动 ③没有风时,雨滴的下落运动 ④飞机起飞前在跑道上滑行的运动 ⑤太阳相对于地球的运动 ⑥跳高运动
新课教学
文具盒
课桌 课本
运动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静止
我们通常所说的运动或静止是以地面或地面上固定 不动的物体为参照物的。
新课教学
为什么小朋友说乘客是运动的, 而司机却说乘客是静止的?
小朋友是选择地面作为参照物的,而司机是选择汽车作 为参照物的。

八年级物理动与静的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动与静的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动与静的知识点物理是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物质、能量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动力学和静力学是物理学重要的分支,探究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等问题。

以下是八年级物理动与静的知识点的详细介绍。

一、运动的类型运动是物体自身位置和状态在时间上的变化,包括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其中,直线运动的速度可以是匀速运动、变速运动和匀加速运动,而曲线运动的运动状态则由矢量速度和加速度来描述。

二、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又称为惯性定律,指出物体若无受力作用则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也就是说,物体的自身运动状态不会改变,除非有力的作用使它改变。

三、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表明,物体的加速度与受到的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也就是说,当一个物体受到一个力时,它会以一个加速度的大小来作为反应,而这个加速度的大小与物体本身的质量和这个力的大小成正比。

四、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也被称为作用与反作用定律,指出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

换句话说,如果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作用力,则另一个物体会对它施加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五、静摩擦力揭示物体滑动或者准备滑动的时候,在垂直于接触面的方向上受到的接触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摩擦现象,归纳为静摩擦力。

静摩擦力的最大值与接触面之间的受力大小成正比。

六、动摩擦力动摩擦力是指物体已经滑动的时候,与物体接触面方向上作用力大小成正比的分力。

通常情况下,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受力必定相等。

七、重力荷尔定律由荷尔得提出,重力荷尔定律描述了两个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作用。

根据重力荷尔定律可以得出万有引力定律与牛顿第三定律。

八年级物理动与静的知识点的上述内容是考试的重点和基础,应当熟练掌握。

在学习过程中要理论结合实际,多做练习,才能在考试中时刻保持清醒的思维。

期中必刷常考题之动与静---2024-2025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

 期中必刷常考题之动与静---2024-2025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

2024-2025学年上学期初中物理沪科新版八年级期中必刷常考题之动与静一.选择题(共8小题)1.2024年4月25日,长征二号F遥十八运载火箭搭载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

火箭升空时,若说航天员是静止的,则选择的参照物可能是()A.地面B.发射塔C.太阳D.飞船2.(2023秋•顺德区期末)如图所示,小明正跑着下电扶梯。

旁边有人提醒道:“这样很危险,乘电扶梯时应该站着不动。

”这里“站着不动”是相对于()A.商场里的地面B.人所站的阶梯C.展柜里的商品D.迎面而上的乘客3.(2024•广东)如图为珠江两岸景观图。

下列相对广州塔静止的是()A.飞行的客机B.两岸的高楼C.行驶的游船D.流动的江水4.(2024•自贡)2024年3月20日,我国鹊桥二号中继星由长征八号遥三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共同升空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以鹊桥二号为参照物,长征八号是静止的B.以地球为参照物,鹊桥二号是静止的,长征八号是运动的C.以月球为参照物,鹊桥二号是静止的,长征八号是运动的D.以太阳为参照物,鹊桥二号是运动的,长征八号是静止的5.(2023秋•增城区期末)如图所示,冰壶比赛中,照相机对着大本营附近同一位置先后拍摄了两张图片,两次拍摄之间()A.以冰壶A为参照物,冰壶B是静止的B.以冰壶A为参照物,大本营是静止的C.以大本营为参照物,冰壶B是静止的D.以大本营为参照物,冰壶A是静止的6.(2024•镇远县校级二模)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山,孤帆一片日出来。

这是唐代李白《望天门山》中的诗句,从物理学角度看,我们乘船的人是静止的,所选的参照物是()A.楚江B.孤帆C.青山D.太阳7.(2024•常州模拟)2023年5月28日上午,全球首架C919大型客机从上海虹桥机场顺利起飞,到达北京首都机场,完成首次商业载客飞行(如图)。

飞机飞行过程中,某乘客看到机翼是静止的,他所选的参照物是()A.云朵B.地面C.房屋D.座椅8.(2024•新北区校级一模)甲、乙、丙三人各自乘坐升降机,甲看见建筑物在上升;乙看见甲在下方并正在靠近自己;丙看见甲、乙都在下降,则甲、乙、丙相对地面的运动情况可能是()A.甲可能上升B.乙可能上升C.丙必定上升D.甲、乙、丙的运动方向可能相同二.填空题(共6小题)9.(2024•松山区三模)如图所示是中小学生乘坐的校车,它更好地保障了学生往返学校的路途安全。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动与静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动与静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动与静知识点物理是一门研究物质运动、能量传递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转化的科学。

在八年级的物理学习中,第一章节主要介绍了动与静的知识点,下面就来分析一下这些知识点。

一、什么是“力”力是一种物理量,它描述的是物体所受到的推或拉的效果。

力的大小通常使用牛顿(N)为单位表示。

提高运用物体的能力或改变物体的状态都需要施加力。

二、什么是“质量”质量是一种与物体的数量和内在特性相关的物理量,常使用千克(kg)为单位。

质量与物体的重量有所不同,虽然重量和质量都用牛顿(N)为单位,但重量是受到地球引力的影响,而质量则是一个物体所具有的惯性量。

三、动与静的区别动与静的区别主要在于物体是否在运动。

在物理中,当一个物体保持静止或者以恒定速度匀速直线运动时,我们称其为“静态物体”。

而当一个物体的位置或速度发生改变时,我们称其为“动态物体”。

四、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也被称为“惯性定律”,是牛顿三大定律中的第一个。

它表明,在没有外力作用下,物体将会保持运动的状态,包括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五、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也被称为“运动定律”。

它表明,物体受到的力F 与物体的质量m和产生的加速度a之间存在以下关系式:F=ma。

这表明,在知道物体的质量和产生的加速度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对物体所受的力进行计算。

六、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也被称为“作用反作用定律”,它表明对于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它们所受到的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即:对于每个作用力,都有一个与它相等但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七、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摩擦力是由受到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之间产生的一种力。

它会使得两个物体的相对运动受到阻碍。

而滑动摩擦力则是指在两个物体之间产生相对运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

八、惯性惯性是物体保持运动状态的一种特性,它可以更准确的被描述为物体保持其原有速度方向和大小的能力。

越大的质量能使得物体的惯性更高。

以上就是第一章动与静的知识点。

1.1 动与静(课件)八年级物理上册(沪科版2024)

1.1 动与静(课件)八年级物理上册(沪科版2024)

(2)如3果. 能以用课速本度为公参式照进物,行文简具单袋的和计桌算子。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3)如果以文具袋为参照物,课桌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新课学习
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想一想、议一议:
学习目标
(1)在商场里,妈妈和小东乘自动扶梯下楼。小东说:
“妈妈,1我. 理们解跑速下度去吧的!概”念妈,妈能说:用“速危度险来!描拉着述妈物体的运动。
课堂练习
【例题4】有位诗人坐船远眺,写下了著名的诗词:“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
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诗人在学诗习词中目前标后两次对山的运动的描述,所选择
的参照物分1别. 是理(解C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A.风和水
A.山与风和水发生了位置的变化,相对于水和风,山是运动的
2. 知道匀速直线运,而动仔和细看变山山速不直动,线山运是静动止的的。特故征A不。符合题意;
B.山和船
3.
能用速度公式进B.行参照简物单一般的不计选择算物体。自身,故B不符合题意;
C.船和地面
C.以船为参照物,山相对于船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山是运动
的;以地面为参照物,山的位置未发生变化,故山是静止的,故C
如图:加油机为战斗机空中加 学习目标

1. 理解速度的斗机,
位置没2有. 知改道变,匀所速以直它线相运对动战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斗机是静止3的.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它相对地面,位置发生了 改变,所以它相对地面是运动的。
新课学习
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而言的。
如图:1为. 地理球解同速步度卫的星概念,能用速度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1)它2相. 知对道地匀球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位置没3有. 改能变用,速所度以公它式相进对行地简球单是的静计止算的;。

八年级物理教案动与静

八年级物理教案动与静

八年级物理教案动与静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理学中动与静的概念。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动与静的定义动与静的相对性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动与静的定义和相对性。

利用实物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动与静的概念。

1.4 教学步骤引入动与静的概念,讲解其定义。

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观察和体验动与静的相对性。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第二章:运动的描述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运动的各种描述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描述和分析运动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位置的改变速度和加速度图像表示法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运动的各种描述方法。

利用图形和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运动的描述。

2.4 教学步骤引入运动的各种描述方法,讲解位置的改变、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

通过图形和动画演示,让学生观察和理解运动的描述方法。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练习运用物理知识描述和分析运动。

第三章:力的作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培养学生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物体运动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牛顿第一定律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利用实验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力的作用。

3.4 教学步骤引入力的概念,讲解力的作用效果。

进行实验和演示,让学生观察和体验力的作用。

讲解牛顿第一定律,让学生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第四章:摩擦力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和作用。

培养学生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的计算摩擦力的减小和增大方法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摩擦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利用实验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摩擦力的作用。

4.4 教学步骤引入摩擦力的概念,讲解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进行实验和演示,让学生观察和体验摩擦力的作用。

讲解摩擦力的减小和增大方法,让学生学会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八年级物理动与静笔记

八年级物理动与静笔记

八年级物理动与静笔记一、运动与静止的基本概念1. 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

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2. 参照物:要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选定一个标准物体做参照,这个被选定的标准物体叫做参照物。

相对于参照物,某物体的位置(距离和方位)改变了,我们就说它是运动的;位置没有改变,我们就说它是静止的。

3. 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判断一个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与所选的参照物有关。

选不同的参照物,对物体运动的描述有可能不同。

4. 参照物的选择是可以任意的,在具体研究问题时,要根据问题的需要和研究的方便而选取。

研究地面上的物体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

5. 匀速直线运动:如果物体沿直线运动,并且速度的大小保持不变,这种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

时间可以用钟表测量。

二、判断物体运动的方法1. 选择恰当的参照物:选择恰当的参照物是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首要步骤。

参照物的选择可以是任意的,但为了方便研究问题,通常会选择地面或地面上固定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2. 看被研究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改变:判断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改变是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关键步骤。

如果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发生了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位置没有改变,则物体是静止的。

3. 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物体运动的快慢可以通过其运动的时间和距离来衡量。

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越长,则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快;反之则速度越慢。

同样地,距离一定的情况下,所用时间越短,则速度越快。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八年级物理动与静的基本概念和判断物体运动的方法。

在理解这些概念和方法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和相关的物理现象。

同时,也需要注意不同参照物下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能会发生变化,这体现了运动的相对性原理。

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要善于总结和归纳知识点,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以便更好地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

八年级物理动与静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动与静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动与静知识点物理课是很多小伙伴从小学起就开始接触的科目,它关注着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和规律,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八年级物理学习中,动与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因此本文将着重讲述八年级物理动与静的知识点。

一、什么是动力学和静力学动力学和静力学是研究物体运动和静止的两个分支学科。

动力学研究的是物体在各种受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包括速度、加速度、力、功、能等概念,而静力学则研究的是物体在平衡状态下的力学性质,例如重心和支点的位置。

二、速度和加速度速度和加速度是动力学中最基本的概念。

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一般用米/秒来表示。

加速度则表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改变的量,单位是米/秒²。

三、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是静力学中最基本的定律。

该定律表示物体在不受力作用时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系安全带,否则在车突然停止时我们将会向前抛出的原因。

四、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动力学基本定律)给出了物体在受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

根据该定律,物体所受合力等于物体质量和加速度的乘积。

即:F=ma(F为物体所受的合力,m为物体的质量,a为物体的加速度)。

五、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是力的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

根据该定律,每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一个力,同时也会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的同等大小的反作用力。

六、动能和势能动能和势能是物理学中的两种重要的能量概念,二者都是物体在不同状态下的能量变化。

动能表示物体运动时的能量,公式为:Ek=1/2mv²(m为物体质量,v为物体速度)。

而势能则反映了物体与其他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弹性势能和重力势能等。

七、摩擦力摩擦力是阻碍物体运动的一种力,存在于接触面上。

它与物体间的压力成正比,摩擦系数则反映了两个物体间摩擦力的大小。

八、力的合成和分解力的合成和分解是力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合成是指将多个力的效果合并起来所得到的结果,分解是将一个力拆分成多个部分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太阳从东方升起; 地球
4、月亮躲进了云层,乌云遮住了月亮
云层
月亮
5. 两人并肩而行,以什么为参照物, 两人是静止的. 对方 以什么为参照物, 两人是运动。 地。面
小结:
1、运动的世界:宇宙间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静 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2、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 称为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2、地壳的运动,大陆板块的碰撞产生 了地球上的高山和峡谷;江河的流动形 成沟壑和平原;宇宙大爆炸带来了满天 星斗;水城威尼斯在不断下沉
我们生活在一个运动的世界里,自
然界的物体都在运动着,绝对静止的物体 不存在的。所以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认 识。
运动的描述
(1)诗人,用语言的韵律和意境赞美运动。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改变。
思考:为什么行人说乘 客运动得“真快”,而 司机却说乘客“没动”
乘客到底是运动的还是 静止的?
研究的物体 标准物体
位置是否改变 动或静
乘客
地面、树
改变

乘客
司机、汽车 没改变

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
照物
问题: 看图回答
(1)卡车和联合收割机在农田里并 排行驶, 说它们是运动的可以吗?为什么?你选什么 为参照物?
物体都可以作为参照物。 3、参照物一但被选定后就认为该物体是静止的。再看
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 4、经常选择地面作为参照物。如“太阳东升西
落。”(这时候默认地面为参照物。)
1、下列各项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B )
A 放糖的水变甜了 B 同步卫星绕地球运动
C 铁生锈了
D 水结成冰
2、李白在《望天门山》中写到:“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 一片日边来”这两句名诗中描写的“青山”与“孤帆”运
(2)在上图中如果选卡车或收割机为参 照物,另一物体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同一个物体是运 动的还是静止的,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相对静止的条件:快慢相同、方向相同
例1:浣溪沙 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
以船为参照物 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以山或岸边的树木为参照物
例2:地球同步卫星绕地球一周所用的时间,距地球自转 一周的时间相等,那么卫星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状态。
5、一人骑自行车由南向北行驶,这时有 一辆汽车也由南向北从他身旁疾驶而去, 若以这辆汽车为参照物,此人( B ) A、向北运动; B、向南运动; C、静止; D、运动方向无法确定。
小结:本节课都学到了什么? 作业:同步学案P12----13。
练习
1、坐在汽车里的人看见公路两旁的树木
往后退去,这是以(
动所选择的参照物是A( )
A 帆船、河岸
B 河岸、帆船
C 青山、太阳
D 青山、划船人
3、坐在汽车里的人看见公路两旁的树木往后
退去,这是以(
Hale Waihona Puke )作参照物;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小刚与小明并肩行走,以

)为参照物,小明是静止的。
4、航天飞机在太空与宇宙空间站对接时,两
者在空中飞行的速度大小和方向必须

),此时两物体间彼此处于
)作参
照物;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小刚与小明并肩
行走,以(
)为参照物,小明是
静止的。
2、航天飞机在太空与宇宙空间站对接时,
两者在空中飞行的速度大小和方向必须

),此时两物体间彼此处于

)状态。
3、小船在河里顺流而下,船上坐着一个人,
河岸上有树,相对于树来说,人是

)的;相对于船来说,人是

),河岸上的树是
动与静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快与慢 科学探索:速度的变化
体验:运动和静止
活动准备:铅笔盒 课本
活动1:将铅笔盒和课本放在桌面上,只推动铅
笔盒运动。
活动2:将铅笔盒放在课本上,推着课本和铅笔盒一
起运动。
(1)在活动1中,课本在桌面上的位置 变化,
铅笔盒在桌面上的位置
变化。
(2)在活动2中,课本在桌面上的位置 变化,
铅笔盒在桌面上的位置 变化,课本与铅笔
盒之间的位置
变化。(均选填“发生”或
“没发生”)
第一节 动与静
太阳从东方升起
太阳从西边落下
赛跑冠军
豹在狂奔
候鸟在飞行
飞机在飞行
狗 在 奔 跑
你能举出那些在生活中熟悉的运动吗?
1、上学的学生、下班的工人、飞翔的小 鸟、游动的金鱼、飞驰的汽车、奔跑的骏 马、流动的空气
以地球为参照物,卫星是静止的。 若以宇宙上的另一个星球为参照物,卫星是运动的。
(1)在歌词中“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
岸走”所描述的现象中,我们以为竹排在“江
中游”是以青山 为参照物;我们说青山“两
岸走”竹是排以
参照物
(2)一辆汽车在水平河岸上行驶,以汽 车为参照物,它在河中的倒影是 静止的; 以河岸为参照物,它在河中的倒影 是 运动的 。
3、参照物:事先被选作参照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4、静止: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 则称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5、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当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 时,如果选取的参照不同,他的运动状态有可能也是不 同的。
1、不能选研究对象本身为参照物。 2、参照物可任意选择。不论是静止的物体还是运动的
汽车
公路上的树
飞快的行使
月亮
地球
升起来了
月亮
云层
在穿行
(A)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 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简称 为运动。
(B)参照物:把事先选定的另一个物体,也 就是标准物体叫做参照物 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要经历三个过程:
(1)确定被研究的物体 (2)选择参照物
(3)判断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是否

)的;人造地球同步卫星,相
对地面是(
)的。
4、一人骑自行车由南向北行驶,这时有一 辆汽车也由南向北从他身旁疾驶而去,若 以这辆汽车为参照物,此人( )
A、向北运动; B、向南运动;
C、静止; D、运动方向无法确定。
5、坐在向东行驶的甲汽车的乘客,看
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去,同时又看到
乙汽车也从甲汽车旁向后退去,则乙
(2)画家用形态 和色彩描绘运动。 《万马奔腾图》
(3)音乐家用旋律和节奏、歌词来表现节奏。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 朵里穿行”。
那么物理学中,我们怎么来描述运动呢?
例 (1)汽车在公路上行使。
(2)月亮升起来了。
(3)月亮在云层里穿行。
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标准物体)——位置发生变化
汽车的运动情况

)。
6、“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 岸走”这句歌词中“竹排江中游” 是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