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专业培养方案

合集下载

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

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

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人文基础知识和文学素养,熟知汉语言文学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批评方法和文学理论对文学作品进行研究和评价,具备扎实的文献阅读和文献检索能力,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文学研究进行辅助;同时,要培养具有较高的审美情操和人文关怀,具备独立思考、创作和批判的能力,能够从事文学研究、文化传媒、教育出版和相关行业的工作。

二、培养要求1. 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了解中国古代和现代文化、文学的基本理论和鉴赏方法,熟悉汉语言文字学、文学史、诗歌学、小说学等基本学科知识。

2. 掌握较为扎实的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能够运用批评方法对文学作品进行研究和评价。

3. 具备较强的文献阅读和文献检索能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文学研究进行辅助。

4. 具备独立思考、创作和批判的能力,在文学研究、文化传媒、教育出版和相关行业从事创作、策划、编辑等工作。

三、课程设置1. 文学基础课程(1)古代文学古代文学选修一古代文学选修二(2)现代文学现代文学选修一现代文学选修二(3)诗歌学与散文学诗歌学散文学(4)小说学与戏剧学小说学戏剧学2. 文化课程(1)中国古代文化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化选修一(2)中国现代文化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化选修一(3)世界文化世界文学史世界文化选修一3. 文学理论与批评方法(1)文学理论文学理论选修一文学理论选修二(2)批评方法批评方法选修一批评方法选修二4. 文学研究与方法论(1)文学研究方法(2)文献阅读与检索(3)现代信息技术与文学研究5. 创作与批判(1)文学创作(2)文学批判四、实践教学1. 实践教学环节包括:(1)文学研究实践:学生进行一定规模的文学研究项目,通过调研、写作和批判等环节,提升文学研究能力。

(2)创作实践: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包括散文、诗歌、小说等形式,提升创作能力。

(3)实习与社会实践:学生实习于出版社、文化传媒机构等相关行业,进行实践锻炼。

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定位。

咱们这个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啊,那就是专门为了培养未来超级棒的语文老师而设的。

想象一下,以后你就是那个站在讲台上,用文字和语言的魔法征服一群小脑袋瓜的神奇教师呢!二、培养目标。

1. 知识目标。

咱得让同学们精通汉语言文学的基础知识,从古代汉语的那些之乎者也,到现代汉语的标准语法,就像掌握武林秘籍一样熟练。

文学方面,从先秦诸子百家到现代文学的各路大神,像鲁迅、茅盾啥的,他们的作品都得烂熟于心。

中国文学要吃透,外国文学也不能落下,什么莎士比亚的戏剧、托尔斯泰的小说,也得略知一二。

2. 能力目标。

教学能力是重点。

得会写教案,教案就像是作战计划,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

课堂上能把那些复杂的知识用简单有趣的方式讲出来,让学生们像听故事一样轻松学习。

语言表达能力要强。

说话得字正腔圆、条理清晰,不管是讲课文还是跟学生谈心,都能让别人听得明明白白。

还有文学创作能力,虽说不是让每个人都成为大作家,但写个小文章、小诗啥的,得有点文采,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写作。

3. 素质目标。

要有高尚的师德。

这可是灵魂所在,要爱学生,尊重学生,有耐心,就像老母鸡护小鸡一样用心对待每一个孩子。

要有深厚的文化素养。

不能只懂书本知识,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各种文化现象都得有点见解,这样在教学中才能旁征博引。

三、课程设置。

# (一)通识教育课程。

1. 思想政治类课程。

2. 外语类课程。

英语还是很重要的啦。

毕竟世界这么大,多懂一门外语就多一个交流的窗口。

而且说不定以后还能借鉴国外的一些先进教学理念呢。

3. 计算机类课程。

# (二)专业基础课程。

1. 古代汉语。

2. 现代汉语。

这是咱们日常生活中说话、写字的规范。

学好了现代汉语,就知道什么是正确的读音、规范的字形和合理的语法。

可别小看这些,要是老师自己都讲错了,那可就闹笑话了。

3. 中国古代文学。

4. 中国现代文学。

# (三)专业核心课程。

1. 文学概论。

2024年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常用版

2024年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常用版

2024年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常用版(____字)第一部分: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较扎实的汉语基础知识和较高的文学修养,具备较强的汉语文献研究和文学批评能力,以及一定的汉语教学和传媒工作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第二部分:培养要求1. 专业基础知识学生必须熟练掌握汉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理解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和写作规范等内容,并能够进行基本的文学创作和批评。

此外,还要了解中国文化和文学的历史发展过程,并掌握相关的研究方法和技巧。

2. 专业选修课程学生需要选修一系列的专业选修课程,以提高自己在文学理论、文艺批评、文化研究等方面的研究能力。

其中包括文学作品的阅读与理解、文学批评理论与方法、中国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文学研究方法与技巧等课程。

3. 实践教学学生需要参加一定量的实践教学活动,包括文学创作、文学研究、文化交流和社会实践等方面。

通过实践活动的参与,学生可以加深对文学理论和实践的认识,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和批评眼光。

4. 海外学习为了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学校鼓励学生参加海外学习项目。

学生可以通过参加交换学生项目、短期游学项目、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等方式,了解国际文化和文学的最新发展动态,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

5. 汉语教学和传媒工作能力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生,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汉语教学和传媒工作能力。

学生可以通过选修相关的教学和传媒课程,了解教学和传媒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和传媒能力。

第三部分:课程设置1. 基础课程(1)汉语基础知识:包括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等基本知识和技能。

(2)中国文化与文学史:介绍中国文化和文学的历史发展过程,了解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发展动态。

(3)文学理论与方法:包括文学批评理论和文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2. 专业课程(1)文学作品阅读与解析: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分析,提高学生对文学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文学批评理论与方法:介绍文学批评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批评意识和批评能力。

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范例(三篇)

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范例(三篇)

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范例一、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人文基础知识和广泛的专业素养,掌握深厚的汉语言文字学理论基础和扎实的语言文字学科研能力,具备较强的跨专业学习、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较高的汉语语言文字教学能力和汉字文化传播能力,适应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掌握相关的数理统计和计算机应用知识;了解汉字文化的历史变迁及其影响;掌握对中文语言及周边语言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技能,能够胜任基本的汉字文化教育与研究工作以及语言文字学领域研究、教学工作。

二、专业培养要求1. 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学生需具备广泛的人文基础知识,包括但不限于中国古代文化、现代文学、语言学、修辞学、辞章学等。

同时还需要具备良好的中文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

2. 熟悉相关研究方法和技能:学生需要熟悉汉字文化研究和语言文字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包括文字考证、语言分析、文献阅读和研究论文写作等。

3. 具备跨学科的学习和综合分析能力:学生需要具备在其他相关学科领域进行学习和研究的能力,能够进行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

4. 掌握汉语语言教学能力: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汉语教学能力,包括教学方法、素材准备、授课技巧等,能够胜任基本的汉语教学和教材编写工作。

5. 熟悉数字技术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学生需要熟悉计算机应用软件和数理统计等基本知识,能够运用于实际工作和研究中。

三、专业课程设置1. 必修课程- 古代汉语- 现代汉语- 汉语音韵学- 汉字文化概论- 修辞学- 文学理论与批评-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文化遗产与保护- 汉字文化教育与交流- 汉语教学法- 计算机辅助汉语研究-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2. 选修课程- 中国古代史- 中国现代史- 汉字文化研究方法- 现代修辞学- 语法学- 语义学- 修辞学与写作- 汉字文化创意设计- 汉字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汉字文化创意产业开发- 文化管理与市场营销- 数字人文与文化研究四、实践教学环节1. 实习学生将根据自身兴趣和专业方向进行实习,可以选择参加报纸、杂志、出版社、文化机构等实习,以提高实际工作技能和应用能力。

2024年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标准样本

2024年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标准样本

2024年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标准样本一、培养目标:本科教育阶段是培养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重要阶段。

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目标是培养具备扎实的汉语基本功和广博的人文素养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培养目标如下:1. 具备扎实的汉语基本功:毕业生应熟练掌握标准汉语,具备优秀的听、说、读、写能力,能够独立撰写汉语论文和报告。

2. 具备深厚的文化素养:毕业生应具备较深厚的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知识,能够进行文化思考和文本解读,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

3. 具有独立、批判性思维:毕业生应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进行科学研究和学术论证。

4. 具备跨学科综合能力:毕业生应具备跨学科综合能力,能够对于文学、语言、历史等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整合和运用。

5. 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毕业生应具备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能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有效交流和合作。

二、课程设置:1. 基础课程:(1)古代文学:包括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作品选读和古代文学理论的学习。

(2)现代文学:包括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作品选读和现代文学理论的学习。

(3)古代汉语:教授古代汉语的基本知识和经典文献阅读方法。

(4)现代汉语:教授现代汉语的基本知识和现代汉语应用能力。

(5)文学批评与文化理论:介绍文学批评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探讨文化理论的重要概念和研究方法。

(6)文学史:介绍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和重要作品,培养对文学史的整体把握和分析能力。

(7)学科方法论:介绍汉语言文学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学术规范,培养论文写作和学术研究能力。

2. 专业选修课程: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发展方向,设置不同的专业选修课程,如古代文学选修、现代文学选修、汉语教学选修、影视文化选修等,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3. 实践性教学: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学科综合能力,设置实践性教学环节,如学生科研实践、实习实训、社会调研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

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

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目录1. 内容概要 (3)1.1 文档目的 (4)1.2 文档范围与适用对象 (4)2.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性质与定位 (5)2.1 专业背景 (6)2.2 专业特色 (7)2.3 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 (8)3. 培养目标 (9)3.1 知识能力结构 (10)3.1.1 专业知识掌握 (11)3.1.2 专业能力提升 (12)3.2 素质教育要求 (13)3.2.1 知识与思维能力 (14)3.2.2 实践与创新能力 (15)3.2.3 人文素养与道德责任感 (16)3.3 专业认证与评估 (17)4.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18)4.1 必修课程 (19)4.1.1 基础课程 (20)4.1.2 专业核心课程 (21)4.2 选修课程 (23)4.2.1 专业方向选修 (23)4.2.2 跨学科选修 (24)4.3 实践教学环节 (25)4.3.1 实验实训 (27)4.3.2 实习实训 (28)4.3.3 毕业设计 (29)4.4 教学手段与方法 (30)5.1 教学团队与师资力量 (32)5.2 教学资源配置 (33)5.3 教学过程管理 (34)5.3.1 课程安排 (35)5.3.2 课堂管理 (36)5.3.3 作业与考试 (37)5.4 质量监控与评估 (38)6. 学生学习指导 (39)6.1 学生自主学习 (40)6.2 学生活动 (41)6.3 学术竞赛 (42)6.4 学术交流 (43)6.5 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 (44)7. 培养方案的实施与调整 (46)7.2 动态调整机制 (48)7.3 专业发展与课程更新 (49)1. 内容概要本文档旨在明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实施方案,以便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汉语言文学专业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还致力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通过系统的课程设置与实践教学,学生将全面掌握汉语言文学的核心知识和技能。

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参考范文

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参考范文

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参考范文一、培养目标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理论基础和基本技能,熟悉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历程和经典作品,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够在教育、出版、研究等领域从事相关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周期及学分要求本专业学制为四年制本科教育,学生须修满总学分200学分才能完成学业。

三、课程设置1. 基础课程(1)中国古代文学概论:主要介绍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及经典作品。

通过学习古代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中国现当代文学概论:主要介绍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及代表作品。

通过学习现当代文学作品,培养学生对当代社会的反思和理解能力。

(3)文学批评:通过学习文学批评理论,培养学生的文学评论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文学创作导论:通过学习文学创作理论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5)文学与社会:主要介绍文学与社会的相互关系,通过学习文学作品,培养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敏感性和思考能力。

2. 专业课程(1)古代文学:主要介绍中国古代文学的代表作品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古代文学研究和阅读能力。

(2)现当代文学:主要介绍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代表作品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现当代文学研究和阅读能力。

(3)文学理论:主要介绍文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和主要流派,培养学生的文学理论研究和分析能力。

(4)文化研究:主要介绍文化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化研究能力和跨学科研究能力。

(5)古代汉语:主要介绍古代汉语的基本语法和词汇,培养学生的古代文献阅读能力和古代汉语研究能力。

(6)现代汉语:主要介绍现代汉语的语法和词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写作能力。

(7)汉字学:主要介绍汉字的演变和发展,培养学生的汉字研究能力和文字编辑能力。

(8)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主要介绍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培养学生的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能力。

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与规格1.专业代码、名称专业代码:050101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2.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人文关怀和身心素质,掌握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自学能力、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持续发展的潜力,能在文艺、新闻、高校、出版部门、科研机构及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语言文字工作及文化、宣传、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3.专业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学方面的基本知识,接受有关理论、发展历史、研究现状等方面的系统教育和业务能力的基本训练。

从专业角度看,应符合以下基本要求:(1)有正确的文艺观、语言文字观和比较扎实丰厚的中国语言文学的基本功。

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从事中文应用和研究所必要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以及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基本技能。

(2)初步掌握中文学科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能够比较敏锐地发现和确定具体的研究课题,基本懂得如何处理有关信息并开展研究,具备撰写一定水平的科研论文的能力。

(3)能说比较标准的普通话,能规范地使用汉语言文字,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比较顺利地阅读专业外文书刊,达到四级标准;能比较熟练地使用计算机,达到规定的等级。

(5)具有职业迁移的智能基础和自我发展的潜在能力。

经过较短时间的学习、培训或实践,基本能适应职业岗位和社会角色转换的需要。

(6)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以及追求新知的热情和良好习惯,具备终身学习的基础和能力。

4.主干学科与相近专业主干学科:中国语言文学相近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编辑出版学5.主要课程: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马克思主义文论、比较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外国文学史、民间文学、汉语史、语言学史6.学制及学分要求学制:4年学分要求:修满160学分方能毕业。

其中通识教育课程32学分,学科基础教育课程49学分,专业教育课程54学分,实验实践教育课程15学分, 综合素质教育课程10学分。

2024年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参考范本

2024年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参考范本

2024年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参考范本一、培养目标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和扎实的汉语语言文学理论知识,熟练掌握汉语和文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具备较强的汉语语言文学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较强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能够在教育、文化、出版、新闻媒体等领域从事相关研究、教学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人才。

二、培养内容1. 基础课程(1)人文科学基础:哲学、逻辑学、社会学、心理学、修辞学等。

(2)汉语基础:汉字学、汉语语法、汉字教学法等。

(3)文学基础: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世界文学等。

2. 专业课程(1)语言学与应用:汉语音系学、汉语字音学、汉语方言学、对外汉语教学法等。

(2)文学理论与批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方法等。

(3)文学创作:小说写作、诗歌写作、戏剧创作等。

(4)文学研究方法:文献检索与利用、文献写作规范、文本分析等。

(5)文化研究:中国文化史、中国哲学、影视研究等。

(6)实践课程:实习、论文写作等。

3. 选修课程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发展方向,可选修中国古代文学选读、中国现当代文学选读、世界文学选读、文学创作选修、文学研究选读、文化研究选读、新闻选读等。

三、培养模式1. 课堂教学本专业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课堂的理论讲授、案例分析、教学互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分析和思考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研究兴趣。

2. 实践教学本专业注重实践教学,通过实习、实验、实训等方式,提供实际操作和实践经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习环节将安排到相关的文化、教育、出版、新闻媒体等机构进行实习,提供实际的工作经验和实践机会。

3. 毕业论文本专业要求学生在毕业前完成一篇较为独立的毕业论文,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对某一具体文学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

辅导教师会提供指导和帮助,同时学生也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探索,完成一篇有一定学术价值的论文。

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培养具有较高中文修养和扎实语言文学专业知识的人才,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和文学创作的能力,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以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1.具备扎实的语言文学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素养,熟练运用汉语语言,能够进行独立的文学研究和创作。

2.了解汉语言文学的历史和现状,有较强的批评分析能力,能够研究和解读文学作品。

3.具备较强的文献检索和研究方法,能够开展独立的学术研究,具备一定的文学理论研究和批评创作能力。

4.具备较强的沟通、组织和协调能力,能够适应大众传媒和文化产业需要的汉语文字工作。

二、培养内容1.基础课程:语言学、文学原理、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文学史、外国文学史等。

2.专业核心课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批评、作品研究、修辞学等。

3.选修课程:古代汉语鉴赏、现当代文学批评、比较文学、民间文学、古代诗词、小说、戏剧等。

三、培养方式1.教学方式上,要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经典文本的解读、文学评论的指导、文学创作的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批评和创作能力。

2.实践环节上,学生应参与文学社团的组织和活动,参与学术研讨会和论坛,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文学创作比赛,增强实际操作能力。

四、评价方式1.课堂学习成绩评价: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学习态度和成绩等因素进行评价,包括日常作业、考试成绩等。

2.实践能力评价:通过文学创作作品的质量、论文的撰写和学术研究的成果等进行评价。

3.综合评价:根据学生的学术成果、综合素质和实践经验等进行综合评价。

五、人才培养政策1.提供奖学金和助学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和创作活动。

2.为优秀学生提供科研机会,指导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学术会议和文学出版等活动。

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学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和才能,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2024年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标准范本

2024年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标准范本

2024年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标准范本一、培养目标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具备扎实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培养目标如下:1. 掌握系统、全面、深入的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具备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和文学素养,能够流利、准确地使用汉语进行表达和交流;2. 掌握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了解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能够进行文学创作、批评与研究,并具备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3. 具备优秀的思维逻辑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具备一定的教育、文化、传媒等相关领域的工作能力,能够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5. 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领导能力,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6. 具备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够积极参与公共事务,为社会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二、专业课程设置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教学设置如下:1. 必修课程(1) 语言文学基础课程:汉字学、现代汉语、文化与传媒、文学理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民间文学、外国文学;(2) 创作与批评课程:文学批评与鉴赏、文学创作、文化创意写作;(3) 选修课程:古代文学选读、现当代文学选读、红色经典选读、中国诗词、修辞学、戏剧与电影、文学研究方法、比较文学、儿童文学、少数民族文学、女性主义文学、文学翻译等。

2. 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和发展方向选择相关的选修课程,拓宽知识面和提升专业能力。

选修课程包括但不限于:中外古代文化交流、经典阅读与解读、写作实践、出版与传媒、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创意广告与公关策划等。

三、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本专业将加强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环节:1. 实践教学在专业课程中增加实践教学模块,开设写作实践课程、文化创意写作课程,教学内容包括文学创作技巧、文化创意思维培养等,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学写作和创新能力。

2024年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标准版本

2024年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标准版本

2024年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标准版本一、培养目标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具备较扎实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和较强的研究、创作、批评能力,具有较好的文化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主要面向高中毕业生,要求学生通过整体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实践动手能力和理论分析能力,具备独立研究和实践能力,以及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素养,为汉语言文学及相关领域的发展和应用做出贡献。

二、培养要求1.思想政治素质: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仰,遵循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进取精神,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职业道德,遵纪守法,具备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2.文化素质和社会科学知识素养: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熟悉国内外文化、艺术以及相关领域的著名作家、作品,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熟练运用现代汉语进行书写和表达的能力,具备阅读、理解、分析和研究文学作品的能力,具备独立创作作品和编辑论文的能力。

4.综合能力:具备较强的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素养,能够运用语言文学知识分析、解释和评价相关学科和领域的问题,具备综合运用汉语言文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实践能力:具备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具备参与学术交流、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的能力,能够独立或配合他人进行实际工作。

三、培养课程设置1.公共基础课程:思想政治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学语文等。

2.专业基础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名著选读、中国现代文学名著选读、中国古代文化、中国现代文化、古代修辞学、现代修辞学、古代诗歌、现代诗歌、古代戏剧、现代戏剧等。

2024年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样本

2024年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样本

2024年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样本一、培养目标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以培养具有较高的语言文学素养、具备扎实的汉语言文学理论知识和独立的学术研究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

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1. 掌握扎实的汉语基础知识,包括汉字、汉语语法、修辞学等,能够进行准确的语言分析和研究。

2. 熟悉中国古代和现代文学作品,具备较强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评论能力,能够进行文学作品的解读和评价。

3. 具备深入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理解能力,了解中国文化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

4. 具备独立的学术研究能力,能够运用文献检索和研究方法进行学术研究,撰写学术论文。

5. 具备良好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能够进行有效的演讲和撰写文稿。

6. 具备一定的团队合作和组织管理能力,能够在团队中协调合作,承担一定的组织管理职责。

7. 具备基本的信息获取和创新能力,能够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信息检索和合理利用,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培养内容1. 语言基础课程:包括汉语语法、修辞学、写作等,旨在让学生掌握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

2. 文学理论与批评:包括文学概论、文学批评、文学鉴赏等,旨在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和评价能力。

3. 中国古代文学:包括古代诗歌、古代散文、古代小说等,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传统和特点。

4. 中国现代文学:包括现代诗歌、现代散文、现代小说等,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和演变。

5. 文化与社会:包括中国文化史、中国社会文化、跨文化交际等,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和跨文化理解能力。

6. 学术研究与写作:包括学术研究方法、科研写作、学术论文写作等,旨在培养学生独立的学术研究和写作能力。

7. 实践与创新:包括实习实训、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等,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培养模式本专业采用多元化的培养模式,包括课堂教学、实验实训、实习实践、学术研究等多种形式:1. 课堂教学:通过讲授固定课程,传授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研究。

2024年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简洁版

2024年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简洁版

2024年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简洁版第一学年
- 语文学科基础: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文学理论- 实践课程:写作与表达、口语与听力、阅读与理解
- 通识教育:思辨与论文写作、社会实践与服务学习
- 选修课程:汉字学、修辞学、古代诗词鉴赏
第二学年
- 语文学科基础:中国古代小说、中国现代小说、语言学、修辞学
- 实践课程:写作与文献检索、口语与辩论、阅读与分析
- 通识教育:跨文化交流、创新与创业
- 选修课程:现代诗歌鉴赏、中国戏曲、中国古代散文
第三学年
- 语文学科基础:中国古代戏曲、中国现代戏剧、文化研究、修辞学
- 实践课程:写作与文献研究、口语与演讲、阅读与批评
- 通识教育:领导力与团队合作、社会创新与公益服务
- 选修课程:中国古代散文鉴赏、现代散文鉴赏、中国文化概论
第四学年
- 语文学科基础:中国现代文化、中国古代文化、汉字学、修辞学
- 实践课程:论文写作与研究、口语与演讲、阅读与评论
- 通识教育:全球视野与跨文化理解、社会实践与公共服务领导能力
- 选修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鉴赏、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备注:
- 本专业培养方案注重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 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和发展规划,在选修课程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

- 学生在第四学年需完成一篇独立完成的毕业论文,以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理工大学2012版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方案一、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专业代码:050101二、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心,过硬的专业竞争力,基础知识扎实,服务领域宽广,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具有超前意识和后续发展潜力,具有国际化视野,个性与人格得到健全发展,毕业后能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与研究、汉语言文学的相关研究,在机关、事业、企业等单位从事文秘、宣传、文案策划等工作,在新闻媒体等单位从事记者、编辑等工作的高级复合型应用人才。

三、培养规格及基本要求1.知识结构要求工具性知识:本专业要求学生具有大学英语四级以上外语水平,具有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进行文献检索和信息检索的能力、熟悉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具有计算机二级以上操作水平,熟悉公文写作、基础写作等方面的知识。

学科专业知识:本专业要求学生掌握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相关知识,包括中国古代文学,中国近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外国文学,比较文学,美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文学理论等方面的知识。

跨学科、国际化知识:本专业要求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应用人才,鼓励学生跨学科选课,要求学生具有传媒、管理、经济、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等多方面知识。

2.能力结构要求获取知识的能力:本专业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等。

应用知识能力:本专业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实践方面的能力。

创新能力:本专业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科技研究能力。

3.素质结构要求思想道德素质:本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品质、法制意识、社会责任意识等。

文化素质:本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文学艺术修养、历史哲学素养、现代意识、人际交往意识、人文关怀精神、当代社会文化意识等。

专业素质:本专业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素质,包括文学审美素质,文学写作素质,语言交际审美素质,文化审美素质,新闻传播素质等。

身心素质:本专业还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

四、主干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五、核心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英语,计算机基础概论,语言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基础写作,艺术学概论。

六、特色课程综合课程:现代汉语讨论式课程:文学概论研究型课程:比较文学双语教学课程: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国学经典诵读、中国古代语言与文化、海外汉学名著选读、北美华文文学纵览创新实践课程:文化考察(社会文化、地域文化)、人文素质认知实习交叉学科课程:文化人类学网络教学课程:中国古代文论七、学习年限:3-6年最低毕业学分:175授予学位:文学学士课内总学时:2389独立实践教学:31周+32学时八、培养方案的学分分配比例九、专业特色汉语言文学专业经过近10年的专业建设,拥有一支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队伍,所有专业教师均具有博士学历或高级职称,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率达到100%。

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在全校均名列前茅。

具体来说,本专业特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人文情怀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展示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尤其是注重对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的知识能力不仅表现在心里,还要表现在口头和笔头上。

无论是语言类课程还是写作创新班课程,无论是文学类课程还是文化类课程,都非常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和独立分析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2、注重文化创意能力的培养。

和其他同类型专业相比,我系开设了较多的文化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意精神。

文化产业是一个较新、较热的概念,汉语言文学专业希望能够紧跟时代的脚步,通过相关的课程,让学生在文化产业、文化创意能方面有所作为。

3、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与其他汉语言文学专业相比,本专业在强调基础理论的同时,也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

要求学生既具有文献检索和信息检索的能力,又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既具有写作创新能力和文案策划能力,又具有团队协作能力和科技研究能力;既具有媒体实践能力、和文秘实务能力,又具有社会调查能力和文化创意能力等多方面的实践能力。

4、以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为目标,鼓励学生跨学科选课,要求学生具有传播、管理、经济、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开设5门双语课程,重视国外先进理论的引介,重视国外先进文化的引介,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Description of2012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ProgramⅠName of Major: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Code for Major:050101ⅡObjectivesThis major aims to cultivate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with a high degre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outstanding professional competitive power,a solid foundation of knowledge,wide scope of service and practical ability.And the graduates are equipped with vision,great potential for future development,a broad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as well as sound mentality and personality.Upon graduation as high quality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they are able to be employed in such positions as dealing with Chinese teaching and research,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tudies,secretarial work,Publicizing,text planning, journalism and editing in middle schools,organs,institutions,enterprises,news media and other related fileds.ⅢBasic Knowledge and Abilities Required for Graduation1Knowledge structureInstrumental knowledge:the students should have English proficiency at CET4level or above it; ability of literature retrieval and information retrieval via library resources and network;familiar with computer usage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and have computer proficiency of Band2or above it;master document writing,basic writing knowledge.Professional knowledge:the students are expected to master knowled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major,including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foreign literature,comparative literature,aesthetics,modern Chinese,ancient Chinese,linguistics, literary theory etc.Interdisciplinary,international knowledge:this program focuses on training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with international vision.Students are encouraged to choose interdisciplinary courses so as to be fully developed in the fields of media,management,economy,natural science,engineering science etc.2Ability structureAbility to acquire knowledge:students are required to have ability of self-study,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expressing,as well as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Capacity of applying knowledge:students should have practical ability in utilizing knowledge to solve problems,group coordinating etc.Ability of Innovation:this major emphasizes on cultivating students'sense of creativity,innovation and scientific research.3Quality structureIdeological and moral qualities:the students should have good political quality,ideological quality, moral quality,legal consciousness,social responsibility.Cultural quality:students should have good quality in literature and art,history and philosophy; awareness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humanity,as well as consciousness of contemporary society and culture.Professional quality:students are required to have certain professional quality,including aesthetic quality,literature quality,aesthetic quality of language communication,aesthetic quality of culture,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quality.Physical and mental quality:this major also requires students to obtain good physical and mental quality.ⅣMain Disciplines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ⅤCore CoursesMao Zedong Thought and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Characteristics,English,Introduction to Basic Computer,Readings in Classics,Chinese AncientLiterature,Chines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Literature,Foreign Literature,Introduction toLiterature,Ancient Chinese,Modern Chinese,Basic2riting,Introduction to Art.ⅥSpecial CoursesIntegrated course:Modern ChineseDiscussion course:Introduction to LiteratureInvestigative Course:Comparative LiteratureBilingual teaching course:Introduction to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s,Ancient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Overseas Sinology:Selected Readings,the North American Chinese Literature OverviewThe innovative and practical course:Culture Investigation(social culture,regional culture),Practice on Training Quality of HumanityInterdisciplinary course:Cultural AnthropologyNetwork teaching course:Chinese Ancient Literary TheoryⅦLength of Courses:3-6yearsMinimum Credits Required for Graduation:175Degree Awarded:Bachelor of Arts in Literature In-Class Hours:2389Separate Practice Teaching:31Weeks+32HoursⅧProportion of Course CreditsⅨ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jorAfter nearly10years of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Chinese language literature has formed a team of teachers with high degree or senior professional titles.All teachers have obtained doctoral degree or senior professional title,and All the professors have participated into teaching of undergraduate.The distinctive features are as follows:1.Focus on cultivating students’quality of humanity,training students’self-expressive ability and interpersonal skills,especially the ability of using language in oral and written form.And this guideline has been fully exhibited in the setting of curriculum,including language courses,creative writing courses, literature and culture courses,which aims to foster students’thinking ability,analytical ability,as well as expressive ability.2.Focus on cultural pared with others,this major have set more culture courses,in order to cultivate students'creative spirit.The culture industry is a relatively new and hot concept.Through setting the relevant courses,this major wants to keep up with the pace of the times,and make the graduates accomplish greatness in the field of cultural industry and cultural creativity.3.Emphasize cultivation of practical pared with other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major,this program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not only to the imparting of basic theory,but also the fostering of practical ability.Students are required to have:literature retrieval and information retrieval ability,computer application ability;creative writing and text planning ability,teamwork spirit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as well as practical competence in media,secretary,society investigation and culture creativity.4.This program focuses on training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with international vision.Up till now,five bilingual courses have been set and students are encouraged to choose interdisciplinary courses so as to be fully developed in the fields of media,management,economy,natural science,engineering science etc. Besides,we also emphasize on introducing advanced foreign theory and cultur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