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我国新型城镇化空间布局优化的特征、原则及总体思路
“十四五”新城环境品质和新基建专项方案
“十四五”新城环境品质和新基建专项方案为了提升“十四五”新城环境品质,搞好新基建,制订本专项方案。
一、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基本原则1.坚持以人为本,落实品质导向要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落实人民城市理念,让人民享有更优质资源,紧扣新时代人民需求,统筹规划新城生态资源,对城区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城市基础设施、建筑性能、城市治理等方面创新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提升生态品质,落实环境宜居,切实保障新城品质。
2.坚持绿色生态,增强创新驱动。
深入贯彻新时代发展要求,对接新征程,积极深化宜居城市、健康城市、人文城市、体育城市、公园城市、森林城市、公交都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绿色城市等新理念,以技术与机制创新为驱动,积极推进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应用,推动新城环境品质提升与新基建推进,面向新时代,谋求新城发展新格局。
3.坚持韧性安全,加强数字智慧应用。
强化筑牢城市安全屏障,构建大安全格局,积极落实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目标,提高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提升新城韧性,夯实城市安全底线。
以本市城市数字化转型为契机,以新基建工作为重要抓手,全面推进新城数字化建设,保障城市运行智慧高效,构建面向未来的新城品质。
4.坚持因地制宜,彰显新城特色。
立足本市城市发展战略目标,统筹规划新城发展定位,全面梳理新城发展基础与成果,结合新城自然禀赋资源,依托区域及功能定位,充分发挥各新城优势,融合发展需求,坚持因地制宜,打造新城各自生态特色,丰富低碳绿色发展路径,构建不同新城环境品质高地,有序推进新城环境品质建设工作。
5.坚持市、区联动,形成合力协同。
聚焦新城环境品质提升和新基建发展重点工作与专项工作,加强市、区各级部门政策协同,明晰职责分工,打造系统合力。
构建市区联动机制,强化区级落实责任,促进市、区政策管理制度连贯协同,发挥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主管部门业务指导与支撑保障作用。
(二)发展目标聚焦新城环境品质与新基建专项,以绿色生态为引领,在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中明确新城建设要求,构建“蓝绿为底、宜居为本、低碳为要、数字赋能、韧性为基”发展内涵,以蓝绿一体网络,构筑新城生态底色;以宜居安居标准,打造幸福归属家园;以低碳绿色建设,支撑率先碳达峰;以数字转型驱动,提升城市治理;以韧性安全体系,保障城市运行。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解读(附全文)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解读(附全文)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旨在推动我国城镇化进程,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全文共分为八个部分,下面将对其进行解读。
第一部分:背景与意义本部分阐述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背景,分析了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明确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重要意义。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阶段,也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关键举措。
然而,传统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存在诸多问题,如城市病、城乡差距等,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制定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对于解决这些问题,推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部分:总体要求本部分明确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新型城镇化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坚持绿色发展、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共享发展四大原则,推动城市规模结构、空间布局、功能品质、产业支撑、生态环境、社会治理等方面的优化升级,实现城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促进。
第三部分: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本部分提出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空间布局策略,强调要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格局。
要发挥城市群的核心引领作用,加强城市间的交通、产业、文化等领域的互联互通,促进城市功能互补和产业协同发展。
同时,要关注小城镇和乡村的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区域发展的均衡。
第四部分: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本部分重点分析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重要性,提出了具体政策措施。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任务,对于提高城乡发展水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
要通过改革户籍制度、完善住房政策、提供就业培训等手段,保障农业转移人口的合法权益,使其享受到城市发展的成果。
第五部分:提高城市质量本部分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提高城市质量的具体措施。
城市质量是新型城镇化的基础,要注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环境品质,优化城市公共服务,提高城市治理水平,营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
2024——202年对于“十四五”规划编制方案工作计划和街道“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规划稿合编
2024——202年对于“十四五”规划编制方案工作计划和街道“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规划稿合编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洒在办公室的一角,我泡了杯清茶,坐在电脑前,开始构思这个方案。
作为有着十年方案写作经验的大师,我已经习惯了将思考的过程和文字融合,就像是将茶香和思路交织在一起。
一、总体目标“十四五”规划编制方案,是我们国家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既要高瞻远瞩,又要脚踏实地。
我们要明确总体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
1.1深化改革我们要在“十四五”期间,深入推进各领域改革,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1.2推动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我们国家发展的主题,我们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链水平。
1.3构建新发展格局我们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二、工作计划我们来看看“十四五”规划编制的具体工作计划。
2.1调查研究组织专家团队,深入基层,了解一线实际情况,收集数据,为规划编制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2.2征求意见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特别是企业、科研机构和人民群众的意见,确保规划编制符合实际需求。
2.3制定草案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十四五”规划草案,明确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
2.4征求修改将草案征求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意见,进行修改完善。
2.5审议通过将修改后的草案提交全国人大审议,通过后正式发布实施。
三、街道“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规划稿我们来谈谈街道“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规划稿。
3.1明确街道发展定位每个街道都有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明确街道的发展定位。
3.2制定街道发展规划在总体目标和发展定位的基础上,制定街道“十四五”发展规划,明确街道未来五年的发展方向、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3.3加强街道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街道发展的重要支撑,我们要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提升街道整体功能。
国家发展规划研究课题及研究要点
附件1国家发展规划研究课题及研究要点1、世界经济周期性变化及中长期发展趋势研判。
分析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世界经济调整情况,预测近两年和“十四五”时期世界经济所处的周期阶段、发展趋势及主要经济体增长态势、政策取向,研究人口结构、全要素生产率、收入分配、杠杆率等中长期影响因素以及重要风险性因素,分析世界经济发展变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机制和影响程度。
2、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及国际经贸规则变化。
研判经济全球化新形势新特征,分析国际经贸投资规则变化趋势,研究全球价值链分工、经贸投资、金融体系的新特点,预测国际贸易、跨境投资等的增长态势和结构流向,分析新趋势新特征对我国更好参与全球合作和竞争的影响。
3、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及影响。
研判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和可能取得革命性突破的技术和产业,分析科技革命对全球创新版图、传统生产消费方式乃至对世界经济结构和增长路径的影响,研究现有国际经济体系、分工格局、竞争力分布可能受到的冲击,以及对我国产业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4、2035年远景目标和2050年展望研究。
立足现代化演进基本规律、现代化国家实践经验和我国基本国情,深化对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基本内涵的理解把握,提出具体目标和代表性指标,开展远景描绘和多情景预测,分析需要弥补的弱项和短板,研究分阶段落实的步骤、重要战略导向和重大政策选择。
5、我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预测。
研判要素投入、劳动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变化趋势,测算“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展望2035年和2050年潜在增长率,并开展国际比较和分区域分产业测算。
分析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提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有效途径。
6、开放协同高效的创新生态研究。
在把握科技创新规律和趋势基础上,分析现阶段我国创新环境存在的问题,借鉴世界先进经验,研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方向和路径,提出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的协同机制,技术、人才、资本等创新资源集聚和高效配置机制,以及创新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等。
岳阳市新型城镇化“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着力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
岳阳市新型城镇化“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着力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优化新型城镇化布局形态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分工协作、以大带小的原则,立足地理区位条件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推动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空间格局。
着力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
注重做大做强做优做美中心城区,优化中心城区内部空间组织,加快推动城市扩容提质,更好地发挥岳阳作为大城市的集聚辐射作用。
按照“江湖城共生、港产城融合”的空间组织思路,推动形成“一心四组团”空间格局。
“一心”即城市服务核心,以岳阳楼区为主体,加快发展现代商贸、现代金融、商务服务、研发设计、文化创意、养老托育等生产性和生活服务业,培育发展平台经济、数字经济、总部经济和夜间经济等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进一步提高城市品质和服务功能,打造湘鄂赣省际边界区域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心。
“四组团”即城北制造业绿色转型发展组团、城东产城融合发展组团、西部江湖特色旅游组团、南部宜居康养组团。
城北组团包括城陵矶新港区、云溪区以及临湘滨江片区,以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物流业为重点,加快推动“区港一体”联动发展,着力培育优势产业集群,打造全市高质量发展核心增长带。
城东组团以岳阳经开区为主体,以强化产业功能、推进产城融合为重点,深化园区体制机制改革,培育发展高端制造和临空经济、总部经济,打造全市经济发展主引擎和增长极。
西部组团包括君山区、岳阳楼区滨湖片区以及南湖新区滨湖片区,强化生态保护、注重战略“留白”,着力发展体现“江湖融汇、文化交融”特色的服务经济和绿色经济,彰显城市魅力。
南部组团包括南湖新区(南湖以南片区)和岳阳县北部片区,以发展高端居住、生态康养、科教为重点。
全面推动岳阳县、临湘市融城发展,进一步扩大城市规模,增强城市带动作用。
到2025年,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达到170万人。
加快培育现代化中小城市。
坚持把县城和县级市城区作为培育中小城市的主要载体,着力提高六县(市)城区吸纳人口、集聚产业的综合承载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培育成为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现代化中小城市。
十四五城市住房发展规划
十四五城市住房发展规划〃十四五〃时期是城市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竞争实力、实现争先进位的关键时期,也是城市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奋力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攻坚时期。
为发挥住房发展对国民经济和社会民生的促进作用,适应高品质居住需求,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
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实际,制定本规划。
规划期为2023—2025年,展望至2035年。
一、规划背景(一)〃十三五〃时期住房发展成效〃十三五〃时期,不断健全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住房的规划建设、配套服务等软硬件品质明显提高,居民总体居住水平持续提升,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为促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作出重要贡献。
(一)城乡居民住房水平明显提高。
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稳步增加,居民住房质量不断提高。
新增居住用地开发强度明显下降,住房户型结构持续优化,商品住宅小区全面推行一次性装修到位,得到进一步推广,物业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棚户区改造攻坚任务圆满完成,老旧小区改造加快推进,人民居住条件持续改善,绿色建筑、智能化水平全面提升。
全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40平方米;城区新增商品住房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上户型套数占比达70%;城区专业化物业服务覆盖率达到92%;完成棚户区改造20万户;老旧小区改造提升项目1000个,涉及18万户;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55%。
(二)住房供应体系满足多元需求。
基本形成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的住房供应体系,累计供应居住用地500公顷,建筑面积2000万平方米,其中商品房、保障房、安置房占比分别约40%、30%、30%o 使城乡居民家庭购房需求得到满足、住房困难问题得到解决。
以实物保障和货币补贴相结合的住房保障方式更加成熟,住房保障政策体系持续完善,住房租赁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培育20家规模化机构,构建高中低并举、大中小兼备的多元市场主体格局,公租房管理运营水平不断提升,保障力度不断增强。
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
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目录一、总体目标和基本理念 (2)1. 总体目标 (3)2. 基本理念 (4)二、战略布局 (4)1. 构建人居宜居的美丽城市环境 (6)2.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7)3.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8)4. 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10)4.1 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11)4.2 优化产业结构和发展布局 (12)4.3 夯实创新驱动发展基础 (13)5. 保障城镇化过程的安全稳定 (14)5.1 加强城市安全风险防范和应急管理 (16)5.2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17)三、主要任务 (18)1. 建设城市公园和品质公共空间 (19)2. 完善公共交通体系,提高城际联通能力 (21)3. 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容纳能力 (22)4.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24)5. 普及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设施 (25)四、保障措施 (26)1.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27)2. 加强政策引导和管理服务 (29)3. 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 (30)五、预期成果 (31)六、实施方案 (33)一、总体目标和基本理念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总体要求,本行动计划旨在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确保城镇化进程切实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行动计划的总体目标是全面提升城市功能,优化城市布局,提高城市发展质量和效益,最终实现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全面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增强国家的综合竞争力。
人本主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改善和保障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使城镇化过程真正成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过程。
绿色发展: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城市发展方式转变,合理规划城市空间,推广绿色建筑,发展绿色交通,保护城市生态,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乡统筹: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建立健全城乡双向转移就业和人口流动机制,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差距。
新型城镇化2024年新型城镇化规划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人口集聚趋势明显
未来一段时间,我国人口将继续向城市群和中心城市集聚,中小城 市和特色小城镇也将成为人口集聚的重要载体。
智能化和绿色化成为发展重点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环保意识的提高,智能化和绿色化将成为新 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方向。
城乡融合发展加速推进
城乡之间在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融合发展将加速推 进,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典型案例分析与启示
案例分析
选取国内外新型城镇化典型案例进行 深入分析,总结其成功经验及教训。
案例启示
从案例中提炼出对新型城镇化空间布 局优化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有益启示, 为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提供借鉴。
04
CATALOGUE
产业转型升级与就业保障措施
产业转型升级方向及路径选择
加快传统产业升级
培育新兴产业
发展质量和效益。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通过优化城镇布局和形态,促 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一体化 。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新型城镇化注重提升城市功能 和公共服务水平,有利于提高 居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新型城镇化强调生态文明理念 ,有利于推动绿色发展和可持
续发展。
02
CATALOGUE
2024年新型城镇化目标
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新型城镇化中应用
1 2
资源节约
在新型城镇化规划中,应注重资源节约利用,推 广节能、节水、节地等绿色建筑和基础设施,提 高资源利用效率。
环境友好
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减少 污染排放,构建环境友好的生产生活方式。
3
社会和谐
关注民生福祉,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城市治 理水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和谐稳定。
2020公需课答案库
1、广东经济总量约占全国1/10左右,上交税收约占全国1/7,地方税收约占全国地方税收总和的18,进出口约占全国的()左右。
正确答案B、142、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
正确答案A、实施乡村振兴战略3、下列对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认识错误的是()正确答案B、必须保持各地平衡发展,不允许出现贫富不均4、进一步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以()为核心,不断提升对港澳开放水平。
加快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探索协同开发模式,创新科技管理机制,促进人员、资金、技术和信息等要素高效便捷流动。
正确答案B、制度创新5、2019年广东经济规模突破多少万亿?正确答案B、106、以下关于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战略定位中民生幸福标杆的表述错误的是()正确答案B、住有所居7、广东推进乡村组织振兴的着力点是()。
正确答案A、实施“头雁”工程8、特区精神指的是()正确答案:D、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9、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_____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正确答案:D.新时代10、广东目前有高新技术企业多少万家左右?正确答案:C、4.511、今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
下列对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理解,不正确的是()正确答案:A、科技实力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12、乡村振兴,()是重点,()是关键,()是保障,()是基础,()是根本,()是前提。
正确答案:B、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摆脱贫困13、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的关系。
正确答案C、农民和土地14、实施乡村振兴的制度保障是建立健全()。
正确答案D、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15、40年来,广东改革开放事业开创者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破冰开局,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新型城镇化的战略与思路
新型城镇化的战略与思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型城镇化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战略,也是未来中国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新型城镇化是指以人为本,以可持续的方式发展城市,以提高城市人口的居住、工作和生活品质为目的,推动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和融合,实现城乡一体化。
新型城镇化的战略与思路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探讨和实践。
首先,新型城镇化需要重视城市规划和建设。
城市规划应该以人为本,统筹规划城市的各个方面,包括交通、环境、社会福利等。
同时,城市建设要推行绿色发展理念,注重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等环保措施,在城市发展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次,新型城镇化需要重视城市人口的流动。
城市内部和城镇与乡村之间的人口流动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内部应该实现优质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使得人们从城市的中心向城市周边地区流动,实现城市的协调发展。
同时,城镇与乡村之间也需要实现有序的人口流动,提高农民工在城市中的就业和居住条件。
另外,新型城镇化需要注重城市化的社会基础和文化建设。
通过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化的社会保障水平,优化城市化的文化环境,实现城市人口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城市文化建设也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传承和弘扬优秀的城市文化,培养城市文化自信,推动城市的文化创新。
最后,新型城镇化需要重视科技的创新和应用。
城市科技的创新和应用是促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手段。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化等技术手段,提升城市的智能化程度,改善城市的运行效率。
同时,科技创新也可以支持城市的发展,促进城市经济的升级和转型。
综上所述,新型城镇化是实现城乡一体化,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
在实践中,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重视城市规划和建设,注重城市人口的流动,加强城市化的社会基础和文化建设,提高科技的创新和应用水平,从而实现可持续的城市化发展。
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划司负责同志就《“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答记者问
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划司负责同志就《“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答记者问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22.07.12•【分类】问答正文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划司负责同志就《“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答记者问《“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已公开发布。
为了解《实施方案》有关情况,针对社会各界关注的相关问题,记者采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划司有关负责同志。
一、请问出台《“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背景和主要考虑是什么?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我国最大的需求潜力所在,对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共同富裕都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提出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近十年来,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一系列重大历史性成就。
1.3亿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效显著,城镇化空间布局持续优化,“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基本形成,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持续增强,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基本确立。
到2021年末,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4.72%、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46.7%,城乡居民收入比降至2.5,城镇化水平和质量大幅提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坚实支撑。
“十四五”时期,我国仍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期,城镇化动力依然较强,与此同时,城镇化质量亟待进一步提升,城镇化发展面临的机遇动力和问题挑战并存。
为推动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和“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的新型城镇化的战略目标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明确“十四五”时期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推动城镇化质量不断提高。
(完整word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20年)》解读(附全文)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解读(附全文)简介:3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全文3万多字,共计30多章,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
规划最大的亮点是强调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规划提出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等一系列举措,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3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全文3万多字,共计30多章,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
规划最大的亮点是强调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规划提出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等一系列举措,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值得一提的是,通知明确指出了三个需要着重解决好的问题,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中西部地区城镇化等问题,并强调各地要推进城镇化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按照规划,未来我国将构建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以轴线上城市群和节点城市为依托、其他城镇化地区为重要组成部分,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
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缩小2个百分点左右,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
城市发展模式科学合理。
密度较高、功能混用和公交导向的集约紧凑型开发模式成为主导,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建成区人口密度逐步提高。
自然景观和文化特色得到有效保护,城市发展个性化,城市管理人性化、智能化。
2024年咨询工程师之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真题精选附答案
2024年咨询工程师之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真题精选附答案单选题(共45题)1、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 )。
A.处理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之间的关系B.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C.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基础性作用D.处理好加速工业化、城镇化与资源利用的关系【答案】 B2、艾森克人格结构的基本维度主要包括()。
A.神经质B.精神质C.内外向D.掩饰性【答案】 A3、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发展。
A.精细式B.粗放式C.外延式D.内涵式【答案】 D4、《城乡规划法》规定,规划条件未纳入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该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 )。
A.效力待定B.无效C.有效D.可撤销【答案】 B5、从职能部门、地方政府以及时间三个维度来看,我国已经构建了比较完善的扶贫战略与政策体系。
职能部门的维度聚焦于()。
A.“对症下药”B.“因地制宜”C.“随势而变”D.“统一规划”【答案】 A6、关于我国再贴现的规定,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再贴现的期限最长不超过四个月B.再贴现是金融机构将未到期的已贴现商业汇票以贴现的方式向中国人民银行转让票据的行为C.再贴现利率由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发布和调整D.再贴现利率降低,意味着国家判断市场过热,有紧缩意向【答案】 D7、《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优化政府投资安排方式,政府投资资金按项目安排,以()为主。
A.直接投资方式B.间接投资方式C.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结合D.资本金注入方式【答案】 A8、我国主要从事银行债权转股权及配套支持业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是()。
A.金融资产投资公司B.金融资产管理公司C.财务公司D.信托公司【答案】 A9、国家在实行()政策时,通过减税增加民间的可支配收入,在财政支出规模不变的情况下,扩大社A.国债B.财政投资C.扩张性财政D.紧缩性财政【答案】 C10、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推进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着力打造()示范区。
城市空间布局优化的规划策略与方法
城市空间布局优化的规划策略与方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空间布局优化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合理的城市空间布局能够提升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的繁荣。
本文将探讨城市空间布局优化的规划策略与方法。
一、城市空间布局的意义城市空间布局是指城市内部各类功能区域的相对位置和空间组织方式。
合理的城市空间布局能够提高城市的整体效益,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减少环境污染,提升城市形象。
同时,优化的城市空间布局还能够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减少灾害损失。
二、城市空间布局优化的原则1. 综合平衡原则城市空间布局优化需要综合考虑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因素。
在决策过程中,应该平衡各种利益关系,确保各类功能区域的合理布局。
2. 适度集聚原则城市空间布局应该倾向于适度集聚,即将相似的功能区域集中在一起,形成区域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这样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交通拥堵,提升城市的整体竞争力。
3. 生态保护原则城市空间布局优化应该注重生态保护,合理划定生态保护区域,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同时,应该鼓励绿色建筑和低碳出行方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三、城市空间布局优化的方法1. 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是城市空间布局优化的基础。
通过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可以合理划定各类功能区域的位置和规模。
在规划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2. 交通规划交通规划是城市空间布局优化的重要手段。
合理的交通规划可以减少交通拥堵,提高交通效率。
应该鼓励公共交通和非机动交通方式,减少汽车使用量,改善空气质量。
3. 建筑设计建筑设计是城市空间布局优化的重要环节。
应该鼓励绿色建筑和节能建筑设计,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同时,建筑设计应该考虑到城市景观和人文环境的保护。
4. 环境保护城市空间布局优化需要注重环境保护。
应该合理划定生态保护区域,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同时,应该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减少环境污染。
四、城市空间布局优化的案例分析以中国深圳市为例,深圳市在城市空间布局优化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
着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理论内涵、特征及实现路径探赜
着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理论内涵、特征及实现路径探赜目录一、内容概览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3)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4)二、新型城镇化理论内涵 (5)2.1 以人为核心的核心理念 (6)2.2 新型城镇化的基本特征 (7)2.3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区别 (8)三、新型城镇化的特征分析 (9)3.1 人口城镇化 (11)3.2 经济城镇化 (12)3.3 社会城镇化 (14)3.4 生态城镇化 (15)四、新型城镇化的实现路径探析 (17)4.1 转变城市发展方式 (18)4.2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19)4.3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20)4.4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22)4.5 加强城市社会治理创新 (23)五、案例分析 (24)5.1 上海新型城镇化实践 (25)5.2 丹麦哥本哈根新型城镇化经验 (27)5.3 中国杭州新型城镇化案例 (29)六、结论与展望 (30)6.1 结论总结 (31)6.2 研究不足与局限 (32)6.3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33)一、内容概览理论内涵:阐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概念、意义及其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强调城镇化不仅仅是土地和空间的转变,更应该是人的全面发展与生活质量提升的过程。
特征分析:探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主要特征,包括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公平正义、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分析这些特征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体现和作用。
实现路径:结合实际情况,探讨如何着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包括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促进人口合理流动等方面。
实践案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阐述在实践中如何落实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理念,以及取得的成效和面临的挑战。
展望与反思:对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并反思当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今后的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通过本文的阐述,旨在加深对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理解,为推进城镇化进程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白银市新型城镇化“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着力优化国土空间布局
“三县两区”老旧供热管网改造工程,构建“多源一网”的总体供热格局。 加强天然气输配系统网络建设,建成覆盖城乡的燃气管网。促进城乡 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 覆盖。 (二)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突出规划先行、创新驱动、产业支撑、要 素集中、全链推动,壮大经济总量,提升发展质量,建设农业大县、 工业强区、文旅名县。强化县城与中心城市的分工协作,推进以县城 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辐射带动周 边城镇与农村全面发展,提升县区域次中心发展水平,建设一批特色 鲜明、功能完善、美丽宜居的中心镇、重点镇和特色小镇。 (三)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全面放开城镇落户条件,完成 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落户城镇 6。3 万人。保障农业转移人 口与当地市民享有同等的教育、医疗、养老等资源,提高基本公共服 务均等化水平。大力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能力,加强对新生代农民 工、“两后生”等农业转移人口的职业技能培训。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和 城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政策。保障进城落 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自愿 有偿转让。 四、充分发挥园区集聚效应 坚持“突出特色、精准定位、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原则,完善配套设 施,加速产业集聚,提升产业园区能级水平。
产业园区重点建设项目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
(四)加快推进城市更新。实施城镇空间治理工程,完善基础设施和 公共服务配套,加快推进十五分钟生活圈配套设施建设,完善社区便 民服务体系。加快城镇老旧小区、棚户区改造,加强社区建设,改善 居民居住条件。注重城市历史文化传承,织补历史景观,保护传承物 质空间衍生的传统文化,实现历史文化资源活化利用。编制实施会宁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规划,积极推动会宁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实施白银城区核心功能和空间品质提升工程,精心做好城市设计,打 造“城市客厅”“白银之眼”等城市标志性景观建筑,塑造城市特色风貌。 三、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健全完善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基本公 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城乡产业协同发展。 (一)联动发展城乡公共设施。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健全 分级分类投入机制,合理确定管护运行模式,实现城乡基础设施统一 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护。推进城乡清洁供热体系建设,持续推进
坚持用系统观念谋划“十四五”发展
刘力永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把“坚持系统观念”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一项原则,强调要“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坚持全国一盘棋,更好发挥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积极性,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这要求我们在“十四五”时期开启和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必须自觉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眼前和长远、局部和整体、地方和中央、内部和外部之间的复杂关系。
登高望远,科学把握时代趋势。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
身处其中,既要看到我国在制度、经济、资源、市场等方面的明显优势,又要对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突出问题保持清醒的认识,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
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要充分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深化对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规律性认识,自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四五”我国新型城镇化空间布局优化的特征、原则及总体思路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促进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途径。
“十三五”中后期(2018年前后)开始,我国城镇化进程发生了诸多阶段性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出现新的特征,对“十四五”(2021-2025年)时期城镇化空间管理带来极大挑战,对城镇化空间优化提出新的要求。
一、“十四五”时期我国城镇化空间布局将呈现“四化”互动特征随着我国城镇化不断推进,城镇化率接近60%,“十三五”中后期以来,我国城镇化速度开始放缓,城镇化的“后工业化”特征也日趋显现。
如,一些地区城乡比较优势发生变化,城乡关系发生重大转变,人口加快向大都市集聚,一、二线城市及省会城市出现极化效应,都市圈加快形成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致使“十四五”时期空间布局出现新特征。
(一)空间布局形态多元化不同城市和区域的自然禀赋、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异质性决定了其空间需求的差异性,也决定了其当前和未来空间供给的多元化趋势。
不仅有宏观尺度上的“城市群-都市圈-中心城市-县城和小城镇”层次性,也有微观地域或业态上的创新走廊、科学城、特色小镇、未来社区、共享空间等新载体。
“十四五”时期,随着产业、科技、人口等要素组合的新变化,空间布局形态更加多元的趋势性特征日益明显。
(二)空间布局结构协同化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产业转移、要素流动不断增强,“两横三纵”新型城镇化重点轴带相互间的经济联系也明显加强,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效应不断显现。
“两横三纵”城镇化轴带内的重点城市群、都市圈、大中小城市等不同层次和形态之间的相互影响日益扩大,多方向、多领域、多层次的耦合互动效应明显加强。
“两横三纵”城镇化轴带之外的其他大中小城市、县城、各类城镇等不同形态间的互促互动功能不断释放,同样呈现互相影响、互相支撑的空间互动效应。
“十四五”时期随着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加快发展,空间布局结构协同化的范围、水平、深度还将进一步拓展和提升。
(三)空间布局动力升级化随着传统依靠要素投入和规模效应作用的线性、准线性城市增长动力模式,向要素组织的化学效应、几何效应引起的增长动力升级,5G、高铁等更快速的通信、交通设施提高生产服务业的效率,释放设施升级效应;新技术变革、产业的跳跃性转移、对外开放的扩大和深化,将释放产业升级效应;新增进城主体、劳动力结构转化升级,将释放人力资本升级效应。
“十四五”时期,随着空间结构转型和空间效率提升加快,牵引空间布局的动力逐步从传统动力向新兴动力升级转化。
(四)空间布局约束刚性化我国新型城镇化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各类生态环境风险不容忽视,空间发展的约束更趋刚性化。
以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国土空间管控边界约束日益强化,对于不同形态的新型城镇化空间布局划定了严格的空间类型边界。
水资源、土地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的要求不断提高,节能降碳、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力度日益增强,环境容量对于产业和人口的约束作用明显强化。
“十四五”时期,随着“三区三线”、“三线一单”等落地实施,新型城镇化空间布局的刚性约束作用日益凸显。
二、“十四五”时期我国新型城镇化空间布局优化的基本原则“十四五”时期,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城镇化质量为导向,优化空间布局结构,提高空间配置效率,改善空间功能品质,增强空间治理能力,支撑重大区域战略实施,适应经济转型的空间需求,不断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构建多元、开放、高效、优质的新型城镇化空间布局。
为此,要把握好以下原则。
(一)有序集聚、有机疏解科学认识当前人口流动和产业转移模式的复杂多元特征,把握人口向都市圈集聚、产业向低成本地区转移、都市圈功能向中心城市郊区及外围疏解的内在规律,准确判断农村地区人口减少、部分城市收缩的趋势,顺势而为、合理施策,促进城市人口、产业和功能有效集聚、有序收缩、有机疏解。
(二)形态多样、尺度多元不同地区城镇化基础条件和阶段性特征差异明显,城镇化空间发展需求和重点不同,要树立“全尺度”思维,政策重点既要指向城市群、都市圈等宏观尺度,也要覆盖科创走廊、发展轴带等中观尺度,以及新城新区、园区社区、特色小镇等微观尺度,加快完善适应多类型、多尺度城镇化空间形态的治理体系。
(三)增量管控、存量更新适应城镇化发展从规模扩张向存量更新转变的趋势,坚持完善增量管控政策与构建存量更新政策并重,既要严格执行面向增量的管控举措,强化“三区三线”空间管控监督评估,又要加强面向存量的土地制度创新,形成支持城市更新、提质增效的制度性通道,全面构建存量与增量融合发展的格局。
(四)科技引领、智慧韧性伴随无人驾驶、远程医疗、量子通信、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人工智能(AI)、物联网等新技术加速应用和快速升级换代,城镇运行方式和居民生活方式等将发生深刻改变,数字城市、未来社区、智能建筑不断涌现,人们的职住形态复杂多样,由于技术创新导致城镇空间发生实质性变革的可能性显著提高,急需建立以科技为引领、以制度为保障,多元开放、韧性包容的城镇化建设和治理体系。
三、“十四五”时期我国新型城镇化空间布局优化的主要思路(一)稳规模:保持城镇化平稳放缓、防止过快“熄火”,是空间布局调整优化的先决条件因城施策进一步推进非户籍人口落户工作,要在农村土地制度、子女就学问题、父母医疗保障等关键问题的改革上取得突破。
特大城市、超大城市疏解功能时要注意节奏,对就业岗位多、社会影响大的功能疏解要慎重。
大城市特别是大II型城市要进一步强化“主力军”作用,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有尊严的工作岗位,为其子女父母提供有质量的公共服务。
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发挥好“稳定器”的功能,创造条件维护其灵活、弹性就业创业的“生态圈”,进一步提升县城就业和生活环境。
密切关注南北方人口流动态势,支持部分北方城市改善人居环境、加快结构转型。
重点城市群和都市圈要加强人口就业和返乡监测,建立预警和预案应对体系。
稳规模关键是稳重点群体,要对大学毕业生,留学归国人员,退伍军人,长期进城、举家迁徙的技术工人,新生代务工青年等人员建档立卡,提供专属“菜单”,使其在城市干得开心、过得舒心。
(二)调结构:引导城镇格局与资源禀赋、开发强度、发展潜力相适应,是空间布局调整优化的核心任务进一步增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支撑作用,使其成为支撑我国西部地区的重点开发轴线和综合廊道;强化节点城市和门户城市作用,推动城市群功能结构性调整;提升三大世界级城市群能级,强化成渝城市群国家意义,刷新长江中游城市群存在感,挖掘山东半岛、海峡西岸、北部湾等沿海城市群潜力,推动内陆城市群“瘦身健体”,让各自“衣帽”都更合身;调整优化城镇体系结构,逐步实现因城分类施策,加大对全球城市和世界城市的支持力度。
顺应人口向大都市集聚趋势,整合重大资源、平台投放,优化国家中心城市战略布局,强化都市圈中心城市引领作用,提升我国城市经济综合竞争力;探索以都市圈为单元进行生产分工、政策配置、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在内陆腹地选择若干城市,培育成为维持国家安全、发展实体经济的“备份城市”。
引导广大中小城市个性化发展,培育若干“单打冠军”。
(三)强功能:完善各类城镇综合配套功能、精准配置政策工具,是空间布局调整优化的主要路径明确各类城镇功能定位,通过横向统筹、上下联动,加快制定“城市发展定位一张清单”,在全国层面梳理明确各城市功能,把国家战略意图落实到城市发展定位中,让城市成为落实国家战略意图的“特种兵”,让“一张清单”成为城市谋划发展的“作战图”和绩效评价的“考试卷”。
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着力提升城市生态功能,扩大生活空间特别是公共开敞空间,按照新业态新模式需求推动生产空间加速转型。
以提升创新功能重塑城镇空间格局,坚持城市创新、产业升级与吸纳就业联动推进,推动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新中心、“双一流”大学、科研院所合理布局,构建与城市发展协同的开放型区域创新网络。
推动各类城市魅力凸显,尊重自然形态格局,注重历史文脉传承,发展现代文化、职业体育,形成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四)多形态:坚持因地因时制宜、多种形态并举,是空间布局调整优化的重要载体推动城市群“瘦身强体”,工作着力点逐步转向以中心城市为引领的都市圈,引导资源配置、产业组织从以行政区为单元转变为以都市圈为单元。
严格规范新城新区,对就业少、负债重、人气弱的要制定消化活化方案。
中小城市要提高承载能力和特色魅力,找准发力领域,实现小而强、小而优、小而潮。
充分重视特色小镇在空间提升和功能嵌入上的开创性,深入分析暴露出的问题,加快找到解决路径和支持办法,不能“一规了之”。
匹配经济转型的空间需求,鼓励各类空间形态开展创新转型探索,支持科创走廊、科学城、生态城、文化城、未来社区、共享农庄等多样化发展,实施有利于要素集聚、产业拓展、空间融合的政策措施,形成一批与空间形态根植耦合的创新共同体、城乡融合体、产城转型体和职住平衡体。
(五)高效益:推动城镇化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并重、近期效益与长远效益兼顾,是空间布局调整优化的最终归宿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注重发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坚持要向制度创新要效益,深化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完善闲置宅基地退出或转化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制度通道。
向混合利用要效益,加快完善城市用地混合、兼容性利用的举措,提高功能多样性,促进产业转型和效率提升。
向空间品质要效益,要加快更新城市建设管理理念和办法,建设品质城市、品质社区和品质空间。
通过化解新的空间问题提高效益,破解集聚不经济、内城衰退、职住分离、空间分异等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