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德霖-林徽因《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与伊东忠太《支那建筑史》
《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解读

《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解读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
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世代经验的累积所创造的。
这个体系分布到很广大的地区:西起葱岭①,东至日本、朝鲜,南至越南、缅甸,北至黑龙江,包括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区域在内。
(①葱岭:古山脉名,传说以山多青葱而得名。
包括天山、帕米尔高原、昆仑山等。
)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间属于一家的关系。
考古学家所发掘的殷代遗址证明,至迟在公元前15世纪,这个独特的体系已经基本上形成了,它的基本特征一直保留到了近代。
3500年来,中国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发展了这个体系的特长,不断地在技术上和艺术上把它提高,达到了高度水平,取得了辉煌成就。
第一部分(第1、2段),作者首先指出中国建筑体系是个独特的体系,点出本文说明的中心,接着从地域和历史,即空间和时间两方面作了简要的说明。
地域分布是广阔的,不独局限于中国境内,几乎涵盖了整个东亚大陆:西起葱岭,东到日本,南至越南,北至蒙古;历史则源远流长,公元前1500年时,这个体系就“已经基本形成了”,并“一直保留到了近代”,在3500年的历史中不断完善。
这样,作者便从世界和历史的高度,突出了中国建筑体系在世界文化史中的独特地位。
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下列几点。
(一)个别的建筑物①,一般地由三个主要部分构成: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本身和上部翼状伸展的屋顶。
(①个别的建筑物:指相对独立的一座房屋。
个别,在这里是单独的意思。
)(二)在平面布置上,中国所称为一“所”房子是由若干座这种建筑物①以及一些联系性的建筑物,如回廊、抱厦②、厢③、耳④、过厅等等,围绕着一个或若干个庭院或天井建造而成的。
(①这种建筑物:即上文所说的“个别的建筑物”。
②抱厦:围绕厅堂、正屋后面的房屋。
③厢:厢房,在正房前面两旁的房屋。
④耳:耳房,跟正房相连的两侧的小房屋,也指厢房两旁的小屋。
林徽因建筑方面材料

在林徽因的眼中,只有建筑才是她的生活。
在建筑面前,林徽因从来是不甘示弱的。
她的同事莫宗江就曾经感叹道:“看上去弱不经风的女子,但是爬梁上柱,凡是男人能上去的地方,她就准能上得去。
”她也曾经自豪的说,她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敢于踏上皇帝祭天宫殿屋顶的女性。
林徽因不信神,也不信权威,她所信的只有自己对建筑的一片挚诚的爱。
正是由于这种爱,在20世纪50年代,她为保护北京城墙,不惜在人代会上和所有反对者据理力争,甚至还闯进北京市长彭真的办公室和彭真市长当面争辩。
她敢于这样做,原因只有一个:为了她所钟爱的建筑。
毫无疑问,在众多的追求者中,只有梁思成建筑学造诣最高。
说起来很有意思,这位中国建筑学史上的巨擘,最初居然是因为林徽因才学起了建筑学,而最终也是建筑学不负所托,反过来又为他俩搭起了爱的桥梁。
建筑从来就不单纯的只是建筑,它不仅是美的化身,更是一个时代艺术表现的最高形式。
为了寻找这种美及加深对建筑艺术的理解,林徽因和丈夫结婚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花了三个多月去欧洲考察古建筑。
回国后,年仅24岁的她,便已经是东北大学建筑系教授,开始和丈夫梁思成一起承担组建东北大学建筑系,挑起中国建筑学大梁的工作了。
林徽因绝不是一个书本上的教授。
在后面的几年里,从沈阳北陵到山西大同云冈,从陕西跃县药王山药王庙到山东滋阳兴龙寺,林徽因和丈夫梁思成一起对中国残存的2000多座古建筑进行了详尽地考察,并手绘了几千张建筑草图,这些材料都成为他们日后合著《中国建筑史》的第一手资料。
在抗战那段艰苦的岁月里,林徽因凭着对建筑学的一片热爱,忍着数月不退的高烧,拖着病躯躺在小布帆床上图绘中华建筑史……我手头有这部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的集大成者、中国人自己编写的第一部建筑史,不过我却更愿意推荐放在我枕边的另一本书《林徽因讲建筑》。
这是一本百余页的薄薄的小书,收录了林徽因关于建筑的六篇文章。
她的建筑学论文一如她的诗作,数量虽然不多,却无一不是经典。
其中有些是人们已经耳熟能详的,例如《平郊建筑杂录》《我们的首都》等,有些文章可能还鲜为普通大众所知,如《〈清式营造则例〉绪论》和《谈北京的几个文物建筑》。
《建筑艺术赏析》——05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寻踪

三、灵动恢宏的建筑空间
(三)蕴涵“科学”与“理性”的有机空间
伊东忠太在他的《中国建筑史》中曾对中国古代 建筑的配置形式专门做了一番研究,最后得出结 论:中 国主要的传统建筑“大都以同样方针配置之”。
四柱所形成的“间”是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形态构 成的单元基础,“一而再,再而三”,从平面与 竖向重复演进。
即以不变的“单位”组合形成“变化”的居住空 间去适应各种不同的生活环境。
三、灵动恢宏的建筑空间
(四)以不变应万变的“活”空间
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体系的空间概念与西方石构建 筑源于承重墙结构的空间分隔概念不同,是一种类
似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流动空间”。
就整个单体建筑而言,由于外墙不承重,门窗可自 由开启,因而根据不同的需要都可以演化成不同形 制的建筑空间。如四面围墙,称其“堂”;四面开 敞,谓之“亭”等。 而在单体建筑内部,可以根据实用和艺术的要求灵 活处置,利用镶板、屏风、隔扇等各种罩等构件对 空间进行分隔,空间隔而不断,互相渗透。就整个 建筑群而言,也可以通过自身的调节,使各个独立 的单体建筑之间及单体与环境之间展现出封闭或开 放的姿态。室内外空间相互交融,达到完美和谐的 统一。
(二)装饰图案
1.动物类
不论是天上飞的,地上跑的,还是水中游的,只要这种动物 可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富足、力量,平安或吉祥,就会被人 们所喜爱,自然也会被广泛运用到建筑中。例如,民居的门 窗上常雕刻有代表着福禄寿喜的蝙蝠、梅花鹿、白鹤和喜鹊 (见图5-18)。
图5-18 江西延村古民居的一处“福禄寿喜”雕刻
如取材于桃园三结义、苏武牧羊、将相和、杨家将的故
事,贯穿了封建的“仁、义、礼、智、信”(五常)的宣 扬和教育。但最为突出的还是“忠、孝、节、义”四个字。
林徽因-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

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本文原载《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三卷1期,1932年3月,署名:林徽音)中国建筑为东方最显著的独立系统,渊源深远,而演进程序单纯,历代继承,线索不紊,而基本结构上又绝未因受外来影响致激起复杂变化者。
不止在东方三大系建筑之中,较其它特广,而艺术又独臻于最高成熟点。
即在世界东西各建筑派系中,相较起来,也是个极特殊的直贯系统。
大凡一例建筑,经过悠长的历史,多参杂外来影响,而在结构,布置乃至外观上,常发生根本变化,或循地理推广迁移,因致渐改旧制,顿易材料外观,待达到全盛时期,则多已脱离原始胎形,另具格式。
独有中国建筑经历极长久之时间,流布甚广大的地面,而在其最盛期中或在其后代繁衍期中,诸重要建筑物,均始终不脱其原始面目,保存其固有主要结构部分,及布置规模,虽同时在艺术工程方面,又皆无可置议的进化至极高程度。
更可异的是:产生这建筑的民族的历史却并不简单,且并不缺乏种种宗教上、思想上、政治组织上的叠出变化;更曾经多次与强盛的外族或在思想上和平的接触(如印度佛教之传入),或在实际利害关系上发生冲突战斗。
这结构简单,布置平整的中国建筑初形,会如此的泰然,享受几千年繁衍的直系子嗣,自成一个最特殊、最体面的建筑大族,实是一桩极值得研究的现象。
虽然,因为后代的中国建筑,即达到结构和艺术上极复杂精美的程度,外表上却仍呈现出一种单纯简朴的气象,一般人常误会中国建筑根本简陋无甚发展,较诸别系建筑低劣幼稚。
这种错误观念最初自然是起于西人对东方文化的粗忽观察,常作浮躁轻率的结论,以致影响到中国人自己对本国艺术发生极过当的怀疑乃至鄙薄。
好在近来欧美迭出深刻的学者对于东方文化慎重研究,细心体会之后,见解已迥异从前,积渐彻底会悟中国美术之地位及其价值。
但研究中国艺术尤其是对于建筑,比较是一种新近的趋势。
外人论著关于中国建筑的,尚极少好的贡献,许多地方尚待我们建筑家今后急起直追,搜寻材料考据,作有价值的研究探讨,更正外人的许多隔膜和谬解处。
中国近代建筑史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之《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赖德霖著读了这本书,对我感触最深的是中国建筑人才的出现孙中山曾说:“夫人类能造屋宇以安居,不知几何时代,而后始有建筑学。
中国则至今未有其学……”中国建造房屋是行而不知,外国是知而后行。
一门专业的独立需要具有三个基本条件,第一:专业人才的出现使得一种专门知识得到确认,第二:专业组织的形成使得该专业具有共同的标准和规范。
第三专业教育的开展,使得专业知识标准和规范得到普及。
下面我说一下中国建筑师的出现。
甲午中日战争战败,戊戌变法夭折,和义和团的危害,使得清政府不得不进行改革,推行新的政治制度和其他制度。
废除八股文,进行教育改革。
先后两份文件《钦定学堂章程》和《奏定学堂章程》第一次将土木工程学和建筑学列为现代中国的教育科目。
但是当时的建筑学所设课程与木工课相差无几,因此建筑被视为大木的习惯还是没有得到改观。
虽然建筑学并没有真正的得到发展,但是土木工程学在全国的大学中迅速发展,土木工程学的学生和分布都是非常的广阔。
土木工程的迅速发展对建筑学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它意味着中国建筑在科学性方面的提高。
与之同时产生的建筑学的专业教育则开始的比较晚,中国人获得专业的建筑学教育基本上都是在国外留学获得,其中以留学美国与日本的较多,其中由庚子赔款留学美国的影响尤其重大。
留学美国的那一批学生为中国的建筑教育和建设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中国最早获得建筑学专业训练的人就出自留日的学生。
综合所有的学生来说,第一批从清华毕业的庚子赔款留美学生对中国建筑影响最大。
1908年,美国国会决定退还中国的庚子赔款,用于中国学生赴美留学。
为使中国学生能在进入美国之前打下必要的基础,设游美学务处并设肄业馆,1911年肄业馆改为清华学堂。
庄俊在美国伊利诺大学建筑工程系,是第一位赴美留学的学生。
在赴美留学的学校中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中国学生最多。
影响最大,其中杨廷宝、梁思成和童寯等都毕业于宾大。
中国建筑人才的出现可以说一开始就是通过留学才得以出现,中国早期留学欧美时期,都是学习西方的古典主义,因此当时毕业的一大批中国的建筑人才都是倾向于古典主义,他们创建的建筑系也大都摆脱不了学院派的束缚。
1、中国古代建筑的内涵和特征

梁思成的北京旧城改造方案
二、特点
1、完整的木构架系统 2、中国古代木构架结构的特点 (1)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 (2)便于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 (3)有较好的抗震效能 (4)材料供应比较方便 3、独特的群体组合形式 4、美丽动人的艺术形象
பைடு நூலகம்
最高:山西应县木塔
最大:故宫太和殿
河南济源济渎庙
宁夏固原南古清真寺
福建福州华林寺大殿
一、内涵
中国建筑为东方最显著的独立系统,渊源深 远,而演进程序简纯,历代继承,线索不紊, 而基本结构上又绝未因受外来影响致激起复杂 变化者。 ——林徽因:《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
山西五台南禅寺大殿
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
在原则上,一种好建筑必含有以下三要点: 实用;坚固;美观。实用者,切合于当时当地人 民生活习惯,适合于当地地理环境。坚固者,不 违背其主要材料之合理的结构原则,在寻常环境 之下,含有相当永久性的。美观者,具有合理的 权衡,要呈现文中,舒适,自然的外表,更要诚 实的呈露全部及部分的功用,不事掩饰,不矫揉 造作,勉强堆砌。 ——林徽因:《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
山西宁武悬空村
河北承德普陀宗乘之庙
“金碧辉煌”(天坛) 雕梁画栋
5、园林
佛香阁
北京圆明园
河北承德避暑山庄
苏州网师园的“月到风来”亭
苏州拙政园
穿云龙 快亭
戏台
上海豫园
6、城市
80年代的北京
“墙”与“路”的轮回
二环路
2008年的北京
中国古建筑学的创始人 ——梁思成和林徽因
江苏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
作为中国建筑学术先行者的林徽因

作为中国建筑学术先行者的林徽因发表日期:2008年2月9日出处: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作者:赵辰已经有541位读者读过此文摘要:长期以来,林徽因先生对中国建筑学术的特殊贡献因与梁思成相提并论而未能受到中国建筑界的足够认可。
在文学界十分重视林徽因;文娱界将她炒得炙手可热的今天,有必要将她在建筑本行里从新确立她应有的地位。
本文正是为此,而对林徽因作为中国建筑学术的先行者意义所作的重新评价。
关键词:林徽因、中国建筑学术、中国近代建筑、梁思成、中国营造学社二○○四年六月十日,是林徽因诞辰一百周年的纪念日。
各类纪念性的活动和文字再次大量涌现在各种媒体,林徽因实在是太让人牵挂了,可以出于各种理由。
试图为林徽因写一些文字的愿望,原本是在两年之前的二○○二年四月,林徽因的终身挚友费慰梅(Wilma Fairbank 1910-2002,费正清之妻)与世长辞。
她是与林徽因有特殊知遇的一个人物,她们两人之间的沟通是他人所无法替代的。
我曾期望能与费慰梅面谈而得到一些活生生的“口述史”,……然而,在她的那本《梁与林,一对探索中国建筑的伴侣》的书中将林徽因说成是:“徽是他(梁)建筑方面的助手,但她至今仍受人纪念的原因则在于她毕生所写的诗篇”1。
这让我十分不平,不过我也不得不承认费慰梅说的几乎就是一种不合理的现实。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林徽因的墓碑上刻的是“建筑师林徽因”而不是诗人林徽因,尽管这幕碑上的刻文在文革中被破坏,至今未恢复……林徽因,作为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位光彩照人的奇才美女,已是今天的人们所熟知的了,作为梁思成的夫人,徐志摩的梦中情人和金岳霖心目中的“女神”,她的故事更是被演义成各种通俗文学、影视作品。
在“太平盛世”而脂粉气十足的当今文娱界,林徽因完全被人们歪曲成“粉红色”了。
而在林徽因本行的建筑界,由于其丈夫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学术体系中的首要地位,而使得林徽因总是被作为梁思成的合作者来提及的。
多年来,一直有知情者呼吁要重新发现与评价林徽因对中国建筑学术事业的重大贡献。
中国建筑常识林徽因读后感

中国建筑常识林徽因读后感读林徽因写的关于中国建筑常识的内容,就像是跟着一位特别优雅又超懂行的导游,在咱们中国建筑的奇妙世界里畅游。
林徽因那文笔啊,又细腻又灵动。
她讲起中国建筑来,就像是在讲自己最心爱的宝贝。
那些复杂的建筑结构、各种建筑风格的特点,在她笔下都变得特别容易理解。
我之前看那些古建筑,就只知道“哇,好看”,但具体好看在哪儿,为啥这么盖,那是两眼一抹黑。
读了她的书之后,就像是突然被开了天眼。
就说斗拱吧,以前觉得那就是些木头架子,可有可无的样子。
林徽因一讲,我才知道这斗拱可不得了,它就像是建筑里的超级英雄,默默地承受着重量,还让建筑有了一种独特的韵律美。
而且它不仅仅是个结构部件,还能体现不同朝代建筑风格的变化呢。
这就好比从一个人的穿衣风格能看出他是哪个年代的人一样,斗拱就是建筑的“穿衣风格”标识。
还有那些古建筑的色彩搭配,以前觉得古建筑就是灰扑扑的,没想到林徽因一描述,原来古代建筑也很“潮”呢。
那色彩的选择和搭配,都是有讲究的,既庄重又不失活泼,就像一位老艺术家,看似低调,其实浑身都是艺术细胞。
她讲建筑和文化的关系那部分也特别有趣。
建筑就像是文化的一个大容器,什么宗教信仰、社会风俗、民族特色都能装进去。
中国建筑就像是一部立体的史书,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这让我觉得,古建筑不再是没有生命的石头和木头,而是有血有肉的历史见证者。
不过读的时候也有点小“怨念”,就是有时候觉得自己知识储备太少啦。
她讲一些专业的建筑术语或者引用一些古籍里的说法时,我得停下来好好琢磨琢磨。
但这也像是一种挑战,激发我想要更多地去了解中国文化和建筑相关的知识。
读完林徽因写的这些建筑常识,我对中国建筑那是满满的敬意和喜爱。
感觉自己以后再走在大街小巷,看到古建筑的时候,就不再是走马观花,而是能像个小行家一样,看出其中的门道,跟身边的人显摆显摆啦。
林徽因对我国建筑设计的促进作用

林徽因对我国建筑设计的促进作用林徽因对我国建筑设计的促进作用,欢迎阅读借鉴,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林徽因是我国近代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她既是大家公认的文学家、诗人,同时也是我国第一位女建筑师。
林徽因长期从事中国建筑理论以及中国古代建筑遗址的相关研究,她曾在 20 世纪 30 年代与梁思成一起勘查了 2000 余处中国古代建筑遗址,并独立完成了20 余篇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学术文章,她的调查、研究成果以及勘测资料等都成为了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珍贵史料[1]82.新中国成立之后,林徽因还参与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工作;另外,林徽因自归国之后,曾先后在东北大学建筑系、清华大学营建系任教,为我国建筑行业培养了一大批出色的建筑人才。
一、林徽因的建筑情缘。
林徽因(1904-1955),祖籍福建闽县(今福州市),原名林徽音,于1935 年为避免与同时代作家林微音之“音”相混淆而改名为林徽因。
林徽因出生书香门第,自幼聪明伶俐、活泼可爱,深受家人喜爱;尤其是少女时期的林徽因,更是受到了其父林长民的偏爱。
林徽因在1916 年进入北京培华女子中学读书,在学校读书期间,她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学习英语,这对林徽因以后的生活与工作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1920 年,林长民在北洋官场受到排挤,“出国考察”之际,他毅然决定携自己最喜爱的 16 岁小女儿林徽因同行。
林徽因于 1920 年8 月随父先后游历了巴黎、罗马、日内瓦、布鲁塞尔等欧洲城市,异国的自然风景、民俗民风令林徽因的视野得到了极大的扩展。
尤其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各类建筑更是紧紧吸引着林徽因的目光,对林徽因的触动也非常大,恰恰是这次欧洲之旅促使林徽因产生了学习建筑的梦想[2]98.1921 年,回国后的林徽因依然在培华女子中学读书。
1924年,林徽因与梁思成一同前往美国留学,由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建筑系不招收女生,林徽因只好在该校主修美术,而选修建筑系课程。
《中国建筑的特征》

2019年11月11日星期一
14
2019年11月11日星期一
15
2019年11月11日星期一
16
美丽的神话
• 他俩一个是梁启超的公子,一个是林长民的 千金;一位是建筑巨匠,一位是绝艳才女.他 们一世情缘,共同创造了中国建筑史上的两 座丰碑,把亲手设计的国徽送上了天安门城 楼.他不计国仇家恨,力使奈良,京都的古建筑 免遭盟军的轰炸,代表中国参加了联合国大 厦的设计;她出众的才貌令万种风情的徐志 摩诗兴大作,使抑情重理的金岳霖冥思独想.
另一个弟弟梁思礼是中国当代著 名的火箭控制系统专家。
梁思成(1901— 1972),我国著名建 筑学家,清华大学教 授,广东省新会县人。
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 大学建筑系硕士,后 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 院学习。1928年回国。
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后主 持创建中国营造学社。
主要著作《清室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
建造新中国建筑作总结。
2019年11月11日星期一
20
(一)立体构成。单个建筑一般由 台基、屋本身和屋顶三个主要部分 构成;
屋顶
房屋
台基
个体建筑构成
2019年11月11日星期一
22
(二)平面布置。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 落组成,左右呈轴线对称,主要房屋朝南, 有户外空间。
群体建筑构成
2019年11月11日星期一
到处高楼林立。像梁思成先生描述般的建筑越来越少见了,
北京旧城改造,把许多城门、城墙、城楼、胡同、四合院
拆了,全国各地的情况一样。
感想:遗珠沧海今何处?
纪晓岚在此前后住了六十二年。在2000 年,因两广大街拓宽, 纪晓岚故居也 在拆掉的范围,后经其后人上书,而将 故居的后半保存下来。而再早,晋阳饭 庄早已对纪晓岚故居进行改造,将故居 的东部拆掉建楼,今之保留不足原来的 三分之一。
赖德霖-林徽因《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与伊东忠太《支那建筑史》

林徽因《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与伊东忠太《支那建筑史》赖德霖1932年3月林徽因发表了她的第一篇关于中国建筑的论述——《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
1这篇文章包含了三个重要思想:第一,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在于它的框架结构,这一点与西方的哥特式建筑和现代建筑非常相似;第二,中国建筑之美在于它对于结构的忠实表现,即使外人看来最奇特的外观造型部分也都可以用这一原则进行解释;第三,结构表现的忠实与否是一个标准,据此可以看出中国建筑从初始到成熟,继而衰落的发展演变。
这些思想后来贯穿于她与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研究和大量有关中国建筑的论述。
由于文章对于中国建筑的认识全面、深刻、系统,而作者当年只有28岁,且实地考察经历并不丰富,所以后辈读者在惊叹之余,难免希望追究她的认知来源。
已有学者指出,这篇文章是1931年11月19日林徽因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小礼堂为外国使节所做的有关中国建筑的著名讲演的文稿。
2如此,文章中没有加注参考文献以今天的学术标准衡量虽然不无缺陷,但也并非不可理解。
不过为了回答读者疑问,更为了揭示中国建筑史学形成的复杂历史,今天的历史学家们仍有责任去钩稽作者所借鉴的来源和所辩驳的对象。
为此笔者已经在2012年发表了《28岁的林徽因与世界的对话——〈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评注》一文。
3该本从史学史的角度对林文作了文本分析,目的有三:第一,作为中国最早的女性建筑家,林徽因在28岁时所达到的认识高度;其次,作为一名民族主义的知识精英,她在捍卫民族文化方面所做的努力。
除此之外,笔者还希望揭示在近代中国建筑史话语形成的过程之中,中国建筑史家与西方及日本建筑史家在建筑史方法论以及对中国建筑的认识方面的对话。
近日,朱涛先生在其新作《梁思成与他的时代》一书的首发式上说,林徽因的《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一文“大段大段的文字是借鉴了伊东忠太的《支那建筑史》”。
4此话被《新京报》记者断章取义,以“香港学者质疑梁思成:文章大段借鉴日本学者”为题对首发式进行了报道,5在社会上引起极大误解。
中国建筑的特征【完整版】

法国巴黎 凯旋门
恢弘 大气
中国建筑的特征
木质结构、讲究对称
飞檐 彩绘【朱红】 院落群
宋朝欧阳修 《蝶恋花》词中 有“庭院深深深 几许?”
梁思成(1901— 1972),我国著名建 筑学家,清华大学教 授,广东省新会县人 。
1927年获宾夕法 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 ,后在哈佛大学美术 研究院学习。1928年
(四)说明斗拱的作用,它不但可“用以减少 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还具有装饰作用 。
(五)说明“举折,举架”的作用,即为了形 成屋顶的斜坡或曲面。
结构方法
(六)介绍屋顶,指出它是“中国建筑中最 主要的特征之一”,并在与其他建筑体系 的比较中,盛称翘起如翼的屋顶是我们民 族文化的骄傲。
(七)从着色方面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在 大建筑物中使用朱红色,而且还大量用彩 绘来装饰木架部件。
主要著作清室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伊东忠太日日本奈良中国现存唯一木构唐代建筑夫妻二人倾毕生精力致力于中国建筑史的研究一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引论
中
国
建
筑
的
特
梁 思
征
成
课前感知
1、请用细致的语言描绘印象中的中国建筑。
2、和西方建筑相比,中国建筑的主要的特色 是什么?
城堡式 石质建筑
For the convenience of using this courseware, you can download it after class and use PowerPoint software to modify and adjust it
精美的内部设置
夫妻二人倾毕生精力 致力于中国建筑史的研究
文本解读
把握全文的整体结构
林徽因的建筑美学思考:关键词、来源及中国立场

林徽因的建筑美学思考:关键词、来源及中国立场
赖德霖
【期刊名称】《建筑师》
【年(卷),期】2024()2
【摘要】以林徽因在28岁时发表的《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和《平郊建筑杂录》两篇文章作为依据,本文试图在跨文化的语境中揭示这位中国建筑美学的先驱者思
想中若干“关键词”,即核心概念与近代欧美盛行的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建筑美学
的关联。
其旨有三:一是概括林的建筑美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二是通过她的思想探讨
西方建筑美学话语对中国近代建筑美学概念体系建构的影响;三是透过她对维特鲁
威和拉斯金这两位西方建筑美学代表人物思想概念的重新定义和质疑,揭示其美学
理念所具有的中国立场。
【总页数】7页(P125-131)
【作者】赖德霖
【作者单位】路易维尔大学美术与设计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026
【相关文献】
1.还原林徽因在中国建筑史上的地位——试论林徽因对中国建筑的贡献
2.新时代
美学的生态关怀与中国立场--访美学家曾繁仁3.林徽因"建筑意美学"的艺术特征及
美学意义4.文化多样性与中国美学的理论选择——高建平教授美学研究的方法与立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林徽因建筑文萃

参考提示与 评论
第二项参考 资料
英国伯明罕市 之住宅调查
《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七卷
06 二期编后语【1】
《中国营造学社汇的几个文物建筑【1】
谈北京的几个文物建筑【1】
天安门前 广场,和 千步廊的 制度
团城—— 古代台的 实例
北海琼华 岛白塔的 前身
11 《 中 国 建 筑 彩 画 图 案 》 序 【 1 】
《中国建筑彩画图案》序 【1】
12 林徽因建筑文萃
林徽因建筑文萃
感谢聆听
2020
林徽因建筑文萃
演讲人
2 0 11 - 11 - 11
01 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1】
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1】
闲谈关于古代建筑的一点消
02 息 (外 通讯一~四)【1】
闲谈关于古代建筑的一点消息 (外 通讯一~四) 【1】
《清式营造则例》一 绪 论
03 【1】
《清式营造则例》一 绪 论【1】
08 我们的首都【1】
我们的首都【1】
中山堂
北京市劳 动人民文 化宫
故宫三 大殿
北海公 园
天坛
颐和园
我们的首都【1】
天宁寺塔
北京近郊的三座 “金刚宝座塔”
鼓楼、钟楼和什刹 海
雍和宫
故宫
09 和平礼物【1】
和平礼物【1】
关于《中国建筑彩画图案》
10 的意见【1】
关于《中国建筑彩画图案》的意见 【1】
A
B
C
一
二
三
《 中 国 建 筑 史 》 六 宋 ·辽 ·金
04 部分【1】
《中国建筑史》六 宋·辽·金部分【1】
二 北宋之宫殿 苑囿寺观都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徽因《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与伊东忠太《支那建筑史》赖德霖1932年3月林徽因发表了她的第一篇关于中国建筑的论述——《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
1这篇文章包含了三个重要思想:第一,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在于它的框架结构,这一点与西方的哥特式建筑和现代建筑非常相似;第二,中国建筑之美在于它对于结构的忠实表现,即使外人看来最奇特的外观造型部分也都可以用这一原则进行解释;第三,结构表现的忠实与否是一个标准,据此可以看出中国建筑从初始到成熟,继而衰落的发展演变。
这些思想后来贯穿于她与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研究和大量有关中国建筑的论述。
由于文章对于中国建筑的认识全面、深刻、系统,而作者当年只有28岁,且实地考察经历并不丰富,所以后辈读者在惊叹之余,难免希望追究她的认知来源。
已有学者指出,这篇文章是1931年11月19日林徽因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小礼堂为外国使节所做的有关中国建筑的著名讲演的文稿。
2如此,文章中没有加注参考文献以今天的学术标准衡量虽然不无缺陷,但也并非不可理解。
不过为了回答读者疑问,更为了揭示中国建筑史学形成的复杂历史,今天的历史学家们仍有责任去钩稽作者所借鉴的来源和所辩驳的对象。
为此笔者已经在2012年发表了《28岁的林徽因与世界的对话——〈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评注》一文。
3该本从史学史的角度对林文作了文本分析,目的有三:第一,作为中国最早的女性建筑家,林徽因在28岁时所达到的认识高度;其次,作为一名民族主义的知识精英,她在捍卫民族文化方面所做的努力。
除此之外,笔者还希望揭示在近代中国建筑史话语形成的过程之中,中国建筑史家与西方及日本建筑史家在建筑史方法论以及对中国建筑的认识方面的对话。
近日,朱涛先生在其新作《梁思成与他的时代》一书的首发式上说,林徽因的《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一文“大段大段的文字是借鉴了伊东忠太的《支那建筑史》”。
4此话被《新京报》记者断章取义,以“香港学者质疑梁思成:文章大段借鉴日本学者”为题对首发式进行了报道,5在社会上引起极大误解。
对此,朱涛先生本人已经在自己的博客中进行了澄清。
6但他尚未解释自己所说林文“大段大段的文字是借鉴了”伊东著作的具体所指,因而他的话以及《新京报》的讹传对梁思成、林徽因学术甚至人格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依然没有得到消除。
故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将拙文中对林文与伊东著作的对比内容重新整理发表,交由读者去判断是非。
林文共有47个自然段。
内容分别为:1.作为“东方三大系”之一的中国建筑;2.中国建筑体系何以能够历久,值得研究;3“.一般人”对中国建筑的错误认识(简陋无发展、低劣幼稚);4.西人错误观念的原因;5.好建筑的三要素(实用、坚固、美观);6.建筑之美的结构基础;7.中国建筑之美在于结构国建筑的调查,并先后发表了许多论文和著原则;8“.真”的价值;9.建筑艺术发展的一作。
他们以自己对中国建筑的认识,建构了一般规律(创造,试验,成熟,抄袭,繁衍,堕落);10.从概观转向基本原则的分析;11.木材料与中国建筑的上、中、下三段式构图的套有关中国建筑特征、文化关联,以及历史属性的“话语”。
作为新一代学者,梁思成、林徽因进入这个领域,不可回避地要与这个关系;12《.易经》和《史记》中中国建筑自古既有话语传统进行对话。
林徽因就是这场便是木构的证据;13.构架制的特点;14.构架制特点小结;15.开间;16.中国建筑构架制与西方哥特建筑和古典建筑的区别;17.构架制对中国建筑造型的影响;18.反映中国建筑造型特色的几个方面(屋顶、台基、斗、色彩和平面布局);19.反曲屋面在防水和采光方面的功能;20.屋顶的构造方法;21.檐椽在屋顶角部的升起与角梁的关系;22.中国建筑飞檐之美;23.屋顶斜度的变化;24.中国建筑屋顶部分的“举架法”;25.屋檐仰翻对于室内采光的帮助;26.中国建筑反曲屋面之美;27.从《周礼》记载看反曲屋面产生的原因;28.屋顶装饰与结构的关系;29.脊瓦对于结构的表现功能;30.屋顶吻兽和走兽装饰的象征意义;31.屋顶吻兽和走兽装饰的结构功能;32.屋顶由戗上的走兽与角梁结构的关系;33.从结构角度对南方建筑屋顶夸张造型的批评;34.对西方学者有关中国建筑屋顶造型起源解释的批评;35.中国建筑的斗;36.中国建筑斗功能的演变;37.对中国建筑斗功能演变的评论;38.关于斗问题的小结;39.中国建筑色彩的结构和结构表现功能;40.中国建筑色彩没有滥用;41.中国建筑的台基之美;42.中国建筑的对称布局;43.中国园林的浪漫平面;44.从近代工程角度看中国建筑的缺点;45.中国建筑结构真率之美;46.中国建筑的未来;47.中国建筑在现代建筑条件下发展的可能。
在1930年代中国建筑史学者开始研究本国建筑之前,西方和日本学者早已展开了对于中对话中中国建筑史家的第一位代表。
除了由罗马建筑家维特鲁威提出的建筑“三要素”标准(第5段),她所借助的批评理论和叙述方法主要有三种,这就是当时西方建筑美学中具有主导影响的结构理性主义思想(第7段)、材料构造真率性原则(第8、45段),以及美术史研究中以18世纪德国美术史家温克尔曼(J.J.Winckelmann)的著作为代表线性发展叙述(第9段)。
在文章中林徽因对前人关于中国建筑的看法有认同,但更多的是更正甚至批判。
如她关于反曲屋面在防水和采光方面的功能的讨论(第19段),认同的是英国建筑史家James Fergusson的观点;而关于中国建筑斗演变规律以及由此所反映的中国建筑的发展趋势的讨论(第36、37段),接受的是瑞典美术史家喜龙仁(Osvald Siren)的观点。
7而她对中国建筑之美的结构和材料本质的认识、对中国建筑发展脉络的认识(第3段),以及对中国建筑屋顶造型起源的判断(第34段),则是针对英国建筑史家James Fergusson、Banister Fletcher,以及德国建筑史家Ernst Boerschmann的批判。
林文与众外国学者相关论述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文章的结语部分(第47段),将中国建筑与现代建筑相类比以证明其复兴的可能性。
1932年出版的现代建筑经典名著《国际式——1922年以来的建筑》(International Style:Architecture Since 1922)同样采取结构理性主义的立场,把现代建筑在结构方面的发展,尤其是框架结构的普遍采用,看作是现代建筑造型变化的根本原因和现代建筑的本质特征。
林的观点发表在1931年底或1932年初,她当未曾研读过希区科克(Henry Russell Hitchcock)和约翰逊(Philip Johnson)的这部新作。
这一偶然相合表明了林在建筑思维上的敏锐和深刻。
也正是因为相信“中国架构制既与现代方法恰巧同一原则”,林最后充满信心地说:“将来只需变更建筑材料,主要结构部分则均可不有过激变动,而同时因材料之可能,更作新的发展,必有极满意的新建筑产生。
”基于上述的比较分析,拙文认为,《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是中国建筑史研究的一篇里程碑性论文。
在此,作为一名建筑家的林徽因借助于西方近现代建筑中的结构理性主义思想,为评价中国建筑找到了一个美学基础,从而全面地论证了它在世界建筑中的地位,它的历史演变脉络,它与现代建筑的关联,以及它在现代复兴的可能性。
从中国现代文化发展的角度考察,林徽因的写作还体现了一名民族主义知识精英的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复兴愿望。
借用弗朗茨·法侬(Frantz Fanon)关于被殖民地的本土知识分子在外来强权侵略之下发展民族文化的三阶段理论,我们可以看出,在经过了“吸收消化占领者强势文化”阶段和“他要记住我是谁”的自我意识觉醒阶段之后,中国的建筑家们正在努力迈向另一个新阶段。
在这个被称作“战斗”(fighting)的阶段里,他们感到有必要“对他们的民族说话,要为表达人民的心声造句,要成为一个行动中的新现实的代言人”。
8《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就是他们进入这个新阶段的一个宣言。
毋须讳言,林徽因的文章也有多处涉及到日本学者伊东忠太讨论过的问题。
这是因为,第一,伊东早在20世纪初就开始了对于中国建筑的普查,并于1931年出版了《支那建筑史》(载于《东洋史讲座》第十一卷。
193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中文版,由陈清泉译补,梁思成校订,中文版名为《中国建筑史》);第二,从中国营造学社成立之初,伊东就与中国学者们有着频繁的交流,受到了中国同行的尊敬;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伊东与中国学者有着相似的目标,即他为了捍卫日本建筑在世界建筑中的地位,也需要去捍卫被西方“欧洲中心论”的历史叙述贬斥的中国建筑。
林徽因文章与伊东著作在内容上可作比较的部分有六段。
这六段又可分为与伊东所讨论的问题有关但立论角度与观点有所不同的四段,以及认同了伊东观点的两段。
前者是:1.第1段关于中国建筑为“东方三大系”之一的讨论;2.第16段关于构架制对中国建筑造型的影响的理解;3.第21段关于檐椽在屋顶角部的升起与角梁的关系的讨论;4.第38段中国建筑色彩的结构和结构表现功能的解释。
后者是:第42段关于中国建筑的对称布局和第41段关于中国园林的浪漫平面的讨论。
此外,伊东著作也提到了林徽因在文章第19段关于反曲屋面在防水和采光方面的功能的讨论中所认同的Fergusson观点,但他并不完全同意。
以下还是让我将拙文对于这些相关段落的分析略加修改,收录在此,敬请读者判断林徽因文章与伊东著作的具体关联。
第1段之一:作为“东方三大系”之一的中国建筑中国建筑为东方最显著的独立系统;渊源深远,而演进程序简纯,历代继承,线索不紊,而基本结构上又绝未因受外来影响致激起复杂变化者。
不止在东方三大系建筑之中,较其它两系——印度及阿拉伯(回教建筑)——享寿特长,通行地面特广,而艺术又独臻于最高成熟点。
即在世界东西各建筑派系中,相较起来,也是个极特殊的直贯系统。
[评注]“东方三大系建筑”的概念最初由日本建筑家伊东忠太提出。
在其1931年的著作《支那建筑史》中,伊东说:“中国之建筑在世界建筑界中,究居何等位置乎?若将世界古今之建筑,大别之为东西二派,当然属于东洋建筑。
所谓东洋者,乃以欧洲为本位而命名者。
虽依其与欧洲相距之远近,区别为近东与远东,但由建筑之目光观之,在东洋亦有三大系统。
三大系统者,一中国系,二印度系,三回教系。
此三大系各有特殊之发达。
”9在此,伊东忠太肯定了中国建筑作为东方建筑的一个特殊系统的重要性,他同时也就肯定了作为中国建筑的衍生系的日本建筑存在的价值。
“系”的概念在近代亚洲的出现并非偶然,它体现了在现代化和民族主义的双重背景下,亚洲知识精英们对于自身文化在世界语境中的地位与价值的思考。
仅如中国,胡适在其1917年的著作《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就曾将世界哲学分为东西两支,各支又分别以中国与印度两系和希腊与犹太两系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