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增强电视新闻评论的可视性

合集下载

浅析电视新闻中的可视性与思想性的重要性

浅析电视新闻中的可视性与思想性的重要性

浅析电视新闻中的可视性与思想性的重要性【摘要】本文对电视新闻的可视性和思想性二者的关系提出一些看法,作一些肤浅的阐释。

【关键词】电视新闻传播可视性思想性可视性是电视新闻的肉体电视新闻是靠声音和画面向人们传播新闻事实的。

依赖屏幕与观众交流决定了可视性是电视新闻的显著特点。

要增强电视新闻的可视性必须把握以下几点:第一选择好的题材,在求新、求活上做文章。

所谓“好的题材”,就是找出新闻与观众的契合点,有意识地将新闻与人们生活拉近。

如我们经常报道的卫生新闻中关于重大医疗成果,在导语中经常这样写道:xx病患者请注意这条消息……这就告诉人们,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卫生新闻,它将给苦苦求医但始终未果的患者带来生命的曙光。

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新闻的可视性。

电视新闻是电视与新闻的结合体,我们还必须掌握关于“新闻”的基础知识和新闻采访报道的一般规律。

一位新闻界专家告诉我们,只要你进入真刀真枪的采访,你就会切身体会到“电视”仅仅是一个特殊的工具而已,重要的、难度最大的还是怎样去发现新闻,怎样去选择报道题材。

通俗地说:没有发现,就没有新闻。

没有好的报道题构,就没有好的电视新闻。

新闻竞争,实质上就是“发现”、“选择”的挑战和较量。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面对相同的社会生活,有的记者总有新闻,总有做不完的好题材,有的记者手头新闻线索匮乏,甚至常常跑空;就是面对同一事件,不同的记者做出来的新闻也会大不相同,有的可能“惊天动地”,有的可能不屑一顾。

这里就是一个选择好的题材,在求新、求活上做文章的问题。

要选择好题材首先要准确把握、善于发现并捕捉新闻事件的新闻性。

新闻姓“新”,不新不成其为新闻。

但是,它究竟新在哪里?这就要靠你去观察感受和理解。

抓住了事物的那个富有新意的东西,你就抓住了新闻。

同时,你还应该把握我们的新闻报道是否为社会需要、群众需要,是否能吸引人、感召人、鼓舞人,是否能引起观众共同兴趣。

你的报道吸引面越广、感召力越大、影响程度越深,价值就越大。

怎样增强电视新闻评论的可视性

怎样增强电视新闻评论的可视性

怎样增强电视新闻评论的可视性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电视新闻评论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观点交流的重要载体。

然而,随着信息量的迅速增加,观众需要更好的工具来增强电视新闻评论的可视化以更好地理解新闻评论的内容。

因此,对于电视新闻评论的可视化方面有了更高的需求。

本文将介绍增强电视新闻评论可视性的方法与技巧。

1. 简单的布局设计对于电视新闻评论,其可视能力的增强应从布局设计入手。

首先,布局设计要简洁明了,注重主次分明。

标题、时间和作者等应该突出显示,以便观众更加方便快速的获取到信息。

其次,需要对新闻评论进行分类,例如按照评论脉络进行分类,并且应该通过合适的颜色进行标识。

这样既可以让观众更加清晰明了地阅读评论,并且帮助观众快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评论。

因此,针对不同的段落使用不同的样式也是很有必要的。

2. 利用交互式图表交互式图表可以使电视新闻评论的可视性更强。

交互式图表能够是观众更好的理解和分析数据。

例如,使用饼图或柱状图来展示新闻评论的分析结果,可以直观地让观众知道不同的评论数量占比,评论的倾向性等等,从而可以更准确的认知到新闻评论的主旨。

同时,可以在图表中增加一些交互式元素,如放大镜、滑动栏等功能让观众更加便捷。

3. 使用合适的颜色色彩的运用可以让电视新闻评论更富有生命力和无限魅力。

可以考虑增加合适的色彩和与文本有关的图案设计使得新闻评论更活泼、富有吸引力和生动。

除此之外,通过运用不同的颜色和排版方式等手段,可以很好地吸引人眼球,从而起到增强电视新闻评论可视性的作用。

4. 使用有趣的图标和符号电视新闻评论可以通过使用有趣的图标和符号来增强可视性。

例如,可以使用表情符号来代替某些特定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这不但能够有效地提升电视新闻评论的可视性,还能增加趣味性,进而提高观众的阅读兴趣和体验。

另外,通过使用一些流行的Meme、漫画或动画等符号,可以让文章充满趣味性和吸引力,进一步提高文章可读性。

5. 多样的数据排版对于一些需要大量数据的新闻评论,我们可以通过对数据进行多样的排版,从而增强可读性,例如,对数据进行分类和分组,并且使用不同的颜色、形状和字体来区分不同的数据类型。

电视新闻节目可视性提高路径分析

电视新闻节目可视性提高路径分析

电视新闻节目可视性提升路径分析一、要增强采访前期期策划。

的高度来考虑问题,指导选题策划,将整个新闻栏目统一起来,有机地组织报道,使编采播工作协调一致,从而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

召开选题会,全体采编人员集思广益选定优秀的新闻选题或者实行重大节目策划,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就能够围绕既定的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例如新学期开学第一天,我台新闻联播节目中按照“组合式”报道的方式编排了一组综合报道。

其中有《我市各小学举行不同形式的升旗仪式》、《学校、交警共为孩子保驾护航》、《新学期里的新变化》、《新学期高档文具热销》、《本台短评:别让“开学经济”变成“浪费经济”》这些主题鲜亮的报道,如果没有事先的精心策划,记者很难采集到有价值的新闻素材。

整组新闻也会逊色很多。

二、要增强特写镜头的拍摄。

以往的电视画面就是一幅幅固定景别的画面更替,但现在要通过转瞬即逝的电视画面来锁定观众的视线,必须有特写镜头,画面不但要美,更要有内容,不然就难以引起观众的注意,更难使受众产生深刻的印象。

特写镜头不是随意拍摄的,要求记者要有丰富的采访经验,在采访现场能快速捕捉到传达新闻精神的特写镜头。

这些特写镜头就是画面语言,有时甚至起到文字所不能表达的作用,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达到较好的直观效果,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在拍摄通化好人《小胡同里的“大管家”》时,记者细心到捕捉了很多细节,用特写的镜头记录下来,77岁的范英华老人家中极其简单的陈设、仍然在烧的炉子、简单的饭菜大箩卜、匆匆忙忙的脚步,布满皱纹却总是面带笑容的脸,这些特写镜头,细腻地描绘了范英华老人助人为乐、不求回报无私奉献的品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引起观众强烈的共鸣。

三、要坚持“三贴近”原则。

新闻节目要想提升收视率,就要考虑大众的接受心理,即便是以传播主流意识形态为己任的新闻节目也毫不例外。

以往一些记者采写新闻的方式比较生硬,往往习惯于从领导的角度报道事件,而忽视作为一般百姓接触到的东西和他们的意见。

论加强地方台电视新闻的可视性

论加强地方台电视新闻的可视性

某台报道的八旬老太走失,数万网友转 发微信寻找的新闻,就是记者在接到线 索,第一时间深入采访,跟进报道,受 到了群众广泛好评。 综上所述,只有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强化基层报道,强化典型宣传,加大社 会新闻分量,才能增强电视新闻内容上 的可视性,才能以鲜明的地域特色接近 观众,赢得观众的认可。 2 报道形式上力求突破 在电视新闻报道形式上突破、求新, 是各级电视台这些年来一直着意追求的, 目的就是在提高 “画面可视性” 的基础上, 达到画面与内容的高度一致、和谐统一。 正如质量过硬的产品要有一流的包装一 样,良好的主题要有良好的表达形式才 能获得预期的效果。在这一点上,地方 台的电视新闻节目绝不能滞后。 电视新闻是运用现代电子传播技术, 以视听兼备的手段对新近发生、发现的 事实所作的报道。电视的“电视性”的 特点,体现在它的现场性上。电视的表 现形式就是把真实的生活直接展现给观 众, 调动起观众的视觉、 听觉, 甚至感情、 精神,让观众产生想象、共鸣,所以电 视报道所特有的可视性、现场感是其他 新闻媒介无法相比的。 3 加大电视新闻的信息量 电视新闻中信息量是第一位的。电视 新闻节目是信息的载体之一,通过信息的 传递来服务社会,完成新闻节目所负有的 社会任务。信息量的大小直接决定着新闻 节目的质量,地方台电视新闻节目较上级 台有信息来源广度上的差距,但在信息量 及信息的社会效益上却大有可为。 (下转第186页)
THE BASIC LEVEL
基层
摘 要 : 近年来, 市级电视台已经处在一种在夹缝中求生存的状态, 其新闻性电视节目要想摆脱目前的状况, 就需要增强可视性。 电视新闻的可视性,就是电视新闻对受众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笔者结合工作实际,仅就地方台新闻节目的准确定位、表现形式的 正确运用、信息量的大小、节目的完美编排等四个方面谈一点体会,以供参考。 关键词:可视性;定位;编排

如何增强电视节目的可视性

如何增强电视节目的可视性
不受 “ 版面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的限制。
寻 求 相 同点 ,需 要 对 具 有 不 同 收 视 需 求 的受众 做全 面 、 完整、 细致 的分析 。 不 但 要 对 现 有 的 收 视 人 群 进 行 调 查 ,还 要 注 意 开 拓 更 广 泛 的 受 众 群 体 .调 和 节 目与 受 众 需求 之 间 的矛 盾 。 其次 , 媒 体 人 应 不 断 寻 求 发 展 变 化 , 因 为受 众存 在 心 理 变
眼 球 就 显 得 尤 为 重要 .因 此 增 强 电视 节 目的 传 播 效 率 成 为 了重 中之 重 。 首先 . 媒体 人应注重全局 , 因为 不 同 的 观 众 收 视 需 求 不 同 ,所 以 要 在 不 同 中
报 道 直 播 .电 视 不 仅 可 以迅 速 播 报 新 闻 事 件 的发 生 , 还 可 以 同步 播 出事 件 的 发 展 进 程 ,可 以 连 续 不 断 地 播 送 其 实 时 近 况 。 电视 视 频 是 多 方 位 、 多层次拍摄 的 , 观 众 只需 坐 在 电视 机 前 .他 们 就 会 像 现 场 目击 者 一 样 看 到 最 真 切 、 完整、 深 入 的 事件 。
1 . 传 播 迅 速 而 电 视 可 以依 靠 每 秒 速 度 达 3 0万 公 里 的 电 波传 播 知 识 和 讯 息 。 通 过 现 场
们 所 创 作 出 的 电视 节 目 ,是 否 被 观 众 所 接 受 。关 键 的是 看 这 个 节 目所 报 道 的 内 容 是 不 是 群 众感 兴趣 的 内容 。 第一 , 要 抢 抓 最 新 鲜 的新 闻 内 容 ,增 强 可 视 性 : 第 二 .可 以 通 过 突 出 时代 精 神 ,增 强 可 视 性; 第三 , 电 视 节 目应 贴 近 实 际 、 贴 近 生 活、 贴近群众 , 增强可视性 ; 第 四. 要 通 过 深 化 报 道 内容 , 增 强可视 性 : 第五, 通 过 以情感人 , 增强可视 性 ; 第六, 增 加 电 视 节 目服 务性 , 增 强 可视 性 。 最后 , 要 把握 电视 节 目的节 奏 。 编 排 节 奏是 指 节 目与 节 目组 接 起 来 而 产 生 的 种强弱 、 松 紧现 象 。 节 目搭 配 得 当能 给

关于提高电视新闻可视性的思考

关于提高电视新闻可视性的思考

情、 神态 、 语言 、 举止等因素表现出来 , 大大
增 强 了 报导 的真 实 性 、 可观性 , 更具 感 染 力 和说服力。 ( 一) 善 于捕 捉 细 节 电视 新 闻 中 的细 节 ,是 一种 重 要 而 又 要素。 真 实 生 动 的 细 节是 丰 富 情 节 、 表 现 人 物性格、 增 强 电视 新 闻 感 染 力 的重 要 手 段 。 电视 新 闻 中 的 细 节 有 两 个 含 义 , 一 是
提 高 电视 新 闻 的可 视 性 是 电视 新 闻工 作 者 特 殊 的 表 现 手段 ,是 构 成 电视 新 闻 的基 本 义 不 容辞 的责 任 。

二、 提 高 电视 新 闻的艺 术性
电视 新 闻作 品 虽 然 不是 艺 术 品 ,但 它 具 有较 强 的艺 术 性 。 电视 新 闻 区别 于 广 告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这样 的 画面 就 没 有 生命 力 。生 动 具 体 的 细
与感 , 记 者 不再 是现 场 新 闻的 二传 手 , 而 是
面, 可 以凭 听声 音 得 到 一 条 完整 的新 闻 , 而
不 听声 音 , 光从 画面 上 看 不 出 新 闻 的 内容 。 心理 学 研 究 表 明 . 从 感 知 的 整体 来看 , 人对
其 声 。 人物 的性 格 特 点 、 学识水平、 道 德 修 来 反 映 新 近 发 生 在 老 百 姓 身 边 的 新 闻 事 实, 具 有 强烈 的平 民意 识 。 它不 仅 关 注事 件 的结 果 , 而且 更 重 视 新 闻 事件 过 程 , 注 意 展 现 新 闻故 事 情 节 , 运 用 一 定 的 艺术 手 段 , 挖 掘 人物 的 内心 情 感 , 刻 画 人 物 的个 性 , 捕 捉 生动 传 神 的 生 活 细节 ,提 炼 作 品 的 主题 思 想, 从 而 拓展 电视 新 闻 报 道 的 空 间 , 大 大 提 高 了新 闻 的可 信 度 、 可感性和可看性。

视听结合电视新闻评论有

视听结合电视新闻评论有

视听结合电视新闻评论有一、引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电视新闻评论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传播方式,已经成为人们获取和了解社会事件、现象的重要途径。

电视新闻评论既有新闻的实时性、客观性,又有评论的深度、观点性,独特的表现形式使其在传媒领域独树一帜。

而视听结合作为电视新闻评论的重要特点,更是为观众带来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视听体验。

二、视听结合的优势1.提高信息传递的准确性:视听结合使得电视新闻评论在传播信息时,既可以通过直观的图像展示事件现场,又可以通过声音解读新闻背景、分析事件意义,从而提高信息传递的准确性。

2.增强新闻的真实性与生动性:视听结合让电视新闻评论呈现出更为真实、生动的画面,让观众仿佛置身现场,感受到事件的发生过程。

同时,现场音效的运用也使得新闻更具真实感,让观众对新闻内容产生共鸣。

3.丰富新闻报道的表现手法:视听结合为电视新闻评论提供了更多表现手法,如无人机航拍、VR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应用让新闻报道更具视觉冲击力,拓宽了新闻传播的视野。

三、电视新闻评论的实践应用1.新闻报道中的视听结合:在新闻报道中,视听结合的应用十分广泛。

如在报道自然灾害、重大事故等事件时,电视新闻评论会通过现场画面、声音、文字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展示事件情况,让观众及时了解事件进展。

2.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创新:随着媒体竞争的加剧,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也在不断创新发展。

从早期的新闻述评、专题报道,到如今的互动评论、网络直播等,视听结合在节目形式上的创新为观众带来了更多样化的选择。

3.案例分析:以我国近年来热播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新闻联播》为例,该节目在保持传统新闻报道形式的基础上,积极引入视听结合的手法,如无人机航拍、VR技术等,使新闻报道更具现代感。

同时,节目还注重观点的碰撞与交流,邀请各界人士进行评论,提高了节目的可视性。

四、视听结合的挑战与应对策略1.技术层面的挑战:随着科技的发展,视听结合在电视新闻评论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但同时也面临着技术层面的挑战。

浅谈如何增强电视新闻的可视性

浅谈如何增强电视新闻的可视性

|RADIO &TV JOURNAL 2019.08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受众的信息需要和新闻传播模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传播媒介多,信息传播快,舆论日益多元的情况下,如何办好新闻节目,增强电视新闻的可视性,是值得广电媒体研究的课题。

长期以来,电视新闻是最能展现电视传播优势与魅力的一种信息品类,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社会舆论、弘扬正能量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随着多媒体的发展,人们对电视新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电视新闻的质量,增强可视性,成为新闻人应该好好思考的问题。

美国著名的文学家弗雷德利克·詹姆斯认为:“整个文化正经历着一场革命性的变化,以语言为中心转向以视觉为中心。

”在当代,视听兼备的电视征服了越来越多的观众,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电视新闻要善于利用自身视听优势,发挥有效的传播力,用精彩的画面语言吸引观众的眼球。

但是目前有些电视新闻不太重视电视画面,基本是靠解说来支撑,甚至有人说,电视新闻可以闭上眼睛去听,不看也能知道报道的是什么内容。

可见,我们有必要更加重视画面的表现力,增强画面的可视性,让电视新闻更有现场感和说服力。

要做到这一点,笔者认为,应当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拍新闻要注意抓亮点抓细节要拍好电视新闻,首先要抓好报道内容的亮点和特点,捕捉有代表性的细节。

抓住典型环境中的典型细节,就会增强电视新闻的现场感,深化报道的主题思想,强化新闻的真实性,把新闻现场的气氛表现得更加浓烈,更有感染力。

2013年4月中旬,海南台播出了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海南省琼海市潭门镇渔村的新闻,记者拍下了习近平总书记登上琼海9045号船看望渔民的细节。

习近平总书记一上船就和渔民紧紧握手,并大声问候“大家辛苦了”。

船上的渔民十分激动,有的回应“主席辛苦了”,有的高呼“谢谢主席关心”,有的流下了激动的热泪。

这些画面和细节使观众深深地感受到党和政府对海南老百姓生产生活和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关心,以及平易近人的风范。

怎样增强电视新闻评论的可视性

怎样增强电视新闻评论的可视性

怎样增强电视新闻评论的可视性电视新闻评论是当前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形式,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于新闻、政治和经济环境的认知。

要增强电视新闻评论的可视性,需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提升。

首先,电视新闻评论需要更好的主题和配图。

主题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而配图则可以加强人们的关注力和视觉效果。

为了让电视新闻评论更具可视性,需要选择让人们关注的主题,并配以高质量的图片或视频。

比如,要让人们关注国家里水污染的现状,可以选择奇景等类似的场景拍摄,并加上相应的统计数据,以更好地体现主题内容。

其次,电视新闻评论要注重内容质量。

新闻评论的内容质量直接影响人们的接受度和可信度。

因此,必须注重一个细节,即精准客观。

如果自己观察并发表一些评论,那么要确保自己的评论基于实际观察和事实,并且不带个人偏见和政治风险。

只有这样,才能受到广大观众的认同和信赖,从而提高可视性。

再次,电视新闻评论要更加开放和互动。

新闻评论不只是一种信息传递的形式,也是一种信息交流的形式。

如果能够更开放地与观众互动,更好地引导观众思考问题的核心问题,那么评论的可视性就会非常高。

可以通过社交媒体、互动投票、友情链接等方式来开展评论的互动,同时还可以加强跨文化和跨民族的交流和合作,增强评论的反应的力度和充分性。

最后,电视新闻评论要注重播放和传播的适宜性。

电视新闻评论的播放和传播方式是决定其可视性的关键。

现代化的新闻传播途径给了我们很多播放和传播方式的选择,所以要充分利用这些途径,讲求时效性,确保电视评论及时地被看到,被听到,并且得到广泛的传播。

总之,提高电视新闻评论的可视性,需要充分考虑主题和配图、内容质量、开放互动以及播放传播方式等多个方面。

只有通过不断的创新,才能够使电视新闻评论达到更大的影响力和可视性。

怎样增强电视新闻评论的可视性

怎样增强电视新闻评论的可视性

怎样增强电视新闻评论的可视性当前,新闻评论作为一种日臻成熟的新闻体裁,在各种媒体中越来越受重视,并得到广大受众的青睐。

随着改革开放和我国电视新闻事业的快速发展,电视新闻评论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得到完善和提高。

特别是1994年以来,以中央电视台《焦点时刻》、《焦点访谈》为代表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崛起,以及各地电视台相继开办的类似栏目的不断涌现,标志着电视评论节目已经作为一个经常性的、具有鲜明电视特色、十分耀眼的品类,列入了荧屏之林,并以自己独特的优势,日益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

电视新闻评论之所以受到观众喜欢,一方面是电视新闻评论具有声像并茂、生动形象的独特优势,另一方面是电视新闻工作者辛勤耕耘、不断探索、兼收并蓄、扬长避短的结果。

一、电视新闻评论充分发挥了电视媒介传播快、行动生动形象、容易被人接受的优势,使电视新闻评论的受众大大增加我国电视新闻评论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由记者写出一篇评论,由播音员念稿,这基本上是报纸的模式。

第二阶段是由播音员讲,同时配合一些画面。

这种虽然同时运用了声画两种手段,但由于没能实现画面和论证的有机结合,所以这种电视评论不过是两张皮式的,不能通过视听结合、声画兼备、双线互补的优势影响受众,电视媒介自身的优势依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第三种模式形成大约在1990年前后,它是以电视述评为主要形式,在遵循新闻评论共性原则的基础上,用有声的画面语言来论证。

论点是标题化的,论据则是形象化的,论证是由记者、主持人和各界人士共同完成的。

这种模式不仅使电视评论极易为人所接受,也使电视评论的可信度和权威性大大增强。

如中央电视台关于伊拉克战争的新闻评论,通过战争背景和战场战况的介绍,记者、主持人的交叉评论,有关专家对战争形势的分析,使得评论节目深入浅出、生动直观、权威性强。

报纸、广播等媒体的新闻评论虽然有自己的独特的优势,说理性强、论证深刻,但由于报纸的读者必须要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使它的传播面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如何增强电视新闻节目的可视性

如何增强电视新闻节目的可视性

龙源期刊网
如何增强电视新闻节目的可视性
作者:梅科红庄刚健
来源:《声屏世界》2013年第03期
首先,要大力改革会议新闻。

应当承认,会议里有新闻,但是在观众眼里,很多县级电视台是“镜头围着领导转,小台仿照大台办”,新闻节目尽是“机器齿轮转,麦浪随波翻”“哪城有
新闻,哪里就有记者”的新闻规律被“哪里有领导,哪里就有记者”的反常现象所取代。

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使会议新闻和领导活动报道在文字内容上达到“准确、精炼、新鲜、生动”的要求,深入挖掘会议和领导活动报道的新闻点,注重新闻价值,选取好的角度,突出一两个普通百姓关心的中心内容,其他内容则简明扼要、点到为止,以丰富的镜头内容,增强画面的可看性和吸引力。

其次,要着力拓宽报道领域。

县级电视台应该把更多的目光集中在报道当地农村、工厂、学校、社区事务上,用关注“民生”的方式来体现对“国计”的关注和参与。

县级台的新闻节目要努力成为老百姓说话的工具、民众意见表达的公共平台。

对于百姓来讲,近距离的资讯关乎切身利益,左邻右舍、家长里短、乡村致富门路远比美国总统大选更有看头。

第三,要强力推进深度报道。

深度报道由于有着形式上的纵横捭阖和内容上的丰富深广而受到广大电视观众的欢迎,而县级台要做好深度报道必须在选题、策划、角度、体裁、制作等方面下工夫。

深度报道不像客观报道那样,只用单一的消息或通讯体裁,而是运用包括连续报道、系列报道、专访、述评、消息、特写等多种体裁,多侧面、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立体式宣传。

这样就保证了报道信息容量大,层次结构清晰,结观众以较大的视听冲击,从而产生强势效果。

(作者单位:万安广播电视台)。

如何增强地市台电视新闻的可视性

如何增强地市台电视新闻的可视性

益 而奋 斗 ,其 节 目质量 的好 坏 直接关 系 结 合 起来 ,把 “ 想说 的” ,同群众 “ 想 策 的制 定过 程 和公共 事务 执行 过程 的报
到 电视媒 体 的声 誉乃 至生 存 的基础 ,地 听的 ”统一 起来 ,使新 闻报 道更 有 现实 道 ,不断强化以平 民视角对医改 、社保 、 市 广播 电视 台表 现得 尤为 明显 。制作 精 意 义 、更 贴 近群 众 、更 贴 近生 活 。要 多 就 业 、教 育等 宏 观政 策 的解 读 能力 和对 品 节 目、开办 精 品栏 目是各 级 电视 台 的 采 编现 场新 闻,用 电视 特有 的现 场效 果 政府 职能部 门执法过程 的舆论监督 能力 。 共识 ,地 市 电视 台只 有立 足本 地 ,办 出 突出新 闻 的艺术 感染 力 ,同时增 加采 访 另 一 方面 ,要贴 近 “ 小 民生 ” ,关 注普
方 面要放 眼 “ 大形 势 ”,关 注公 共领
其迅 速 、现场 直观 、 同观众 接触 频繁 等 和 情 况 ,而 且 要 对 下 面 的 民 情 民 意 有 充 域 中的公共 事务 ,通 过 电视 新 闻栏 目搭 特 点 ,能 广泛 传播 国 内外 各种 信息 ,直 分 、全 面、系 统 的了解 。要 善于 把 中心 建 平 台 ,鼓励 广 大群 众广 泛参 与 ,促 成
力 的 目的 。
新 闻宣 传 的重 点都是 根 据不 同阶段 的经历 中去 。这样既展现 了新 闻的要素 ,
围绕 中心 、关 注大 局是 新 闻党 性原则 的 众 面前 ,增 强 了事 件 的 可视 性 。 体现, 也是新 闻工作者 的职责所 在。 因此 , 2 注 重 深 度 报 道 围绕 中心 搞好 舆论 引 导是媒 体 的首要 职 新 闻价值 的挖掘 ,在 于从现 象 透视 责 ,必 须 紧跟 紧跟 再 紧跟 ,围绕 围绕 再 实 质 ,在 于 剖析 事物 之 间矛盾 的联 系 ,

运用画面形象提高电视新闻的可视性

运用画面形象提高电视新闻的可视性

运用画面形象提高电视新闻的可视性作者:柳晓辉来源:《科技传播》2015年第05期摘要电视新闻是通过画面和声音来传递信息的。

鲜明生动的画面形象往往容易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如果没有生动的画面这样的电视新闻是无法吸引观众,打动观众的。

电视新闻通过画面形象可以将事件生动化、人物鲜明化、增加感染力。

主题明确化、情感细腻化所以,运用画面形象对于提高电视新闻的可视性是非常必要的关键词画面形象;电视新闻;可视性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4-0007-02电视新闻是大众传播的主要媒介,也是一种视听结合的媒介。

人们视觉上内容都是承载于画面之上的。

人们对画面的认识大多只停留在电视发展初期,认为画面仅仅只是代表屏幕的影像。

其实,如今的画面体系不仅包括摄录影像因素。

也包括一些字幕、特技等等。

画面形象已经实现多样化。

运用画面形象给新闻提供丰富的表现力,以便高效的传递新闻是提高电视新闻可视性的关键所在。

1 画面形象在电视新闻中作用1.1 增加电视新闻的真实感电视画面与摄影图片有着本质的区别,电视画面展现的影像是动态的。

而摄影图片的影像是静态的。

摄影图片虽然是新闻报道中的一种普遍形式,但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加文字说明。

而电视画面对时间的叙述能力要更为突出。

画面本身包含丰富的信息,叙事更全面。

近年来,许多新闻节目都在努力利用画面的叙事性特点使新闻叙述格局更为完善。

对静态信息用画面来描述增加了新闻的可视性,增强了新闻的传播效果。

对于画面而言,其是一种生活常态的直观体现,画面都是通过形象记录的方式形成的。

通过画面能使观众达到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且画面所表现出来的信息大都是由事物和其所处的环境共同呈现的,图像更为丰富生动,更能得到观众的认同。

增加了电视新闻的真实感。

1.2 增强观众对电视新闻的记忆人们每天会通过各种方式接收各种不同类型新闻,如报纸、广告、电视节目等等。

那么如何能达到高效的传递新闻,使观众产生共鸣,实现新闻的价值、这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

运用画面形象提高电视新闻的可视性

运用画面形象提高电视新闻的可视性

运用画面形象提高电视新闻的可视性【摘要】现代电视新闻的形式变革使得画面形象在电视新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本文从几个方面探讨了画面形象对电视新闻可视性的提升作用:画面形象增强了新闻内容的吸引力,丰富了新闻表达方式,塑造了新闻品牌形象,提高了新闻传播效果,充实了新闻报道的细节。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画面形象是电视新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运用画面形象能够提高电视新闻的可视性,其重要性将继续受到重视和发展。

电视新闻制作者应该注重画面的选择和制作,以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和吸引观众的目的。

通过不断提升画面形象的水平,电视新闻的质量和影响力也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电视新闻、画面形象、可视性、新闻内容、吸引力、表达方式、品牌形象、传播效果、报道细节、形式变革、重视、发展、重要性、继续受到、引导、观众注意力、视觉冲击、多媒体、数字化时代、传媒传播。

1. 引言1.1 现代电视新闻的形式变革现代电视新闻的形式变革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行的。

传统的电视新闻通常以主播在摄影棚内播报新闻内容为主,画面简单,文字为主导,信息量有限。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设备的发展,观众对新闻传播的方式和内容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新闻媒体不断尝试更新自身的形式,通过多媒体的手段来呈现新闻内容,其中画面形象在电视新闻领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1.2 重视画面形象在电视新闻中的作用画面形象可以通过生动丰富的视觉效果,增强新闻内容的吸引力。

观众更容易被色彩鲜明、场景逼真的画面所吸引,从而更容易关注新闻内容。

画面形象还可以丰富新闻表达方式,通过图像、视频等形式将信息传递给观众,使新闻更加直观生动。

画面形象还有助于塑造新闻品牌形象。

优秀的画面设计和拍摄技术可以提升新闻节目的品质和专业感,使观众对该新闻媒体产生信任和认同感。

画面形象还可以提高新闻传播效果,有效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增加新闻的传播范围。

画面形象在电视新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不仅可以充实新闻报道的细节,还能够提高新闻的可视性和吸引力。

充分运用画面优势,提高电视片可视性

充分运用画面优势,提高电视片可视性

充分运用画面优势,提高电视片可视性摘要电视画面的构图,必须要有美感。

要根据场景,把握好时机和时间,运用好光线及设备,掌握好画面虚与实、明与暗、远与近等构图技巧,使所拍摄的画面,无论景或人都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关键词电视画面构图;细节;可视性电视是一门声画合一的艺术,画面语言是维系和支撑电视新闻最重要的元素。

作为一名电视工作者,如何运用手中的摄像机准确地拍摄下最能说明问题、最具说服力、最精彩的画面,以增加电视片的艺术性和感染力,提高电视片的可视性呢。

1 把握景别变化,增强画面的表现力。

景别是构成电视画面的重要因素,也是形成电视画面节奏感和连惯性的脉络和框架,它是由远景、近景、中景及特写等组合而成的,不同的景别具有不同的画面语言功能和作用。

一般大全景可以展示事态发生的全貌和周围环境,给观众第一认识感。

中景是以事物的局部大部分面貌或人物的大半身为主,可表现出事件中的部分动态情节,揭示物与物、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使电视片所表现出来的主要事态更进一步清晰地展示在观众面前。

近景的表现力较强,它以电视片中主体人物情绪和幅度不大的动作或事态的局部发展动态来展示主题思想,能把人物心灵深层次的想法、情感或事态发展的局部细节很好地表现出来,增强画面的感染力和可视性。

例如,我台拍摄的电视专题片《共筑希望之路》,讲述的是喀什至和田的铁路修建到开通运营的全过程,反映了铁路建设者为了尽快修通这条造福和田人民的幸福路、希望路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和汗水,纪录了铁路建设者舍家别乡来到这块大漠边缘、自然环境恶劣的地方,风餐露宿、星夜兼程劳作的感人场景。

其中,最难以忘怀的是采访一位参建单位的女员工,记者跟拍她了一组现场作业的流动镜头,从全景到中景,最后转换到女员工那张沾满灰尘的特写面孔,以及她谈到远离孩子时情不自禁流泪的特写,都映衬出这位女员工内心复杂的情结。

该片利用远景、中景等画面对事件进行了总体概况和交待,而特写镜头则起到刻画细节的作用,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可视性。

如何增强电视新闻可视性(推荐阅读)

如何增强电视新闻可视性(推荐阅读)

如何增强电视新闻可视性(推荐阅读)第一篇:如何增强电视新闻可视性浅谈如何增强电视新闻的可视性电视是大众传媒,电视新闻在宣传党的大政方针、典型模范等方面上,有着其他媒体不可取代的优势。

也正如加拿大传媒学者迈克·卢汉所说“传媒竞争的实质是对受众注意力的竞争”。

吸引受众注意力,也是让电视新闻能够起到好的宣传效果的关键。

因此,如何做好主流电视新闻报道,创新内容与形式,增强电视新闻的可视性,起到好的宣传效果,越来越受到各级党政领导和广大媒体工作者的重视。

一、为什么要增强电视新闻的可视性?(一)2003年,广电总局“宣传党的意志与反映人民呼声”课题组对6个省市的听众、观众和29个省市的广电系统以及中央三台的新闻从业人员这两个领域分别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在“您认为新闻宣传最应该减少的报道内容”一项中,“会议的报道”、“党和国家领导人活动的报道”,“先进典型的报道”位居前三位,两个领域的受调查者观点空前统一;而你认为“新闻宣传工作必须改进的方面”一项中,“典型宣传”则被新闻工作者排在了第一位,听众观众则将其列在“会议报道”之后。

更为重要的是,在您认为“影响新闻宣传效果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一项中,听众和观众则把“报道缺乏可信度”列在了榜首位置。

这种调查结果的出现令人震惊,但绝不是偶然的,以前的印象中,主流电视新闻的代表《新闻联播》只是定期在片头和主持人上有所变化,形式上很少有变化,更别说内容。

几十年一贯制,自说自话,不注重反馈,老套路,老形式,老内容。

对这种现象,孙玉胜在他的《十年》一书中写道:“很长时间以来,拽大词、高八度、排比句串缀起来的新闻稿,成为事件重大的一个典型标志,人们从不同的传播工具中听到看到读到的东西,会有惊人相似的语态,这种高调的新闻文体被统称为“新华体”,很长时间以来,新华体象征权威,象征可信度,被视作无坚不摧的利器,安全、简单、好用。

”然而这种文体上的僵化直接影响到了宣传效果。

新媒体环境下如何提高电视新闻报道可视性的几点思考

新媒体环境下如何提高电视新闻报道可视性的几点思考

新媒体环境下如何提高电视新闻报道可视性的几点思考作者:吴豪羽来源:《卷宗》2017年第34期摘要:新媒体的迅速崛起,电视这一大众传媒受到了强烈的冲击。

要想使电视新闻节目有较高的收视率,就不能不挖掘电视新闻报道的潜力以增强电视节目的可视性,如何提高电视新闻的可视性,是每个电视新闻工作者不得不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电视新闻;报道内容;报道角度;报道方式;艺术性1 报道内容求鲜活1.追求立体化,增强新闻的渗透力任何事物都是复杂多面的,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更是错综复杂。

立体化的报道要求对一个事物作全面的、全方位的考察,既分析它自身的方方面面,又剖析它与周围事物的关联。

如电视新闻《河水污染导致大片农田绝收》中,记者先是介绍水污染的情况,进而采访吴连成等四位农民和受污染最严重的村长,把污染的真实情况展现在屏幕上。

接下来采访市环保局的负责人,请专家分析污染的根源。

然后又将镜头对准污染水源的农药厂,用现场纪实的手段再现责任者的推卸辩解。

报道是立体化的,多侧面的,既真实客观又全面。

2.添加背景报道,增强新闻的吸引力在当今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的时代,电视观众不仅需要对新的事物的了解,并需要对新事物产生的原因的分析。

新闻节目中的背景报道恰好能够起到补充说明、释疑解惑。

在电视新闻节目中,背景材料用得充分得当,有助于深化主题。

在报道1999年12月30日澳门回归祖国这一重大新闻事件时,中央电视台较好地运用了背景材料,在直播过程中播报了《澳门回归的由来》、为什么实施一国来两制等背景报道,丰富拓展了主题,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3.加大现场报道篇幅,增强新闻的感染力现场报道是近几年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一种最具感染力的报道形式。

这一报道形式要求电视记者在电视现场对新闻事件作直接描述和评论,最大限度地发挥电视媒体声画同步、即时传播的优势。

现场报道不仅能增加亲切感、临场感、参与感,而且提高了新闻的实效。

4.添加深度报道,增强新闻的冲击力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是凭借声画形象对重大的新闻事件,对有影响的社会问题、社会现象作有背景介绍、有分析解释、归纳预测等深层次的报道;要追寻事物的本源,开凿事物的内涵,揭示事物的本质,与消息新闻相比,深度报道由于篇幅增加,有较充分时间,也可以必须对新闻事件作横向或纵向的开拓。

如何提升电视新闻可视性—以《油田新闻》改版为例

如何提升电视新闻可视性—以《油田新闻》改版为例

I理论硏龙THEORETICAL STUDY►如何提升电视新闻可视性—以《油田新闻》改版为例文/焦蕾摘要:电视新闻与报纸、广播等媒介传播的新闻相比,由于其兼备可听且具有可视性特点,拥有更广泛的受众群体。

具体到电视新闻的可视性,通过对现状的解析,对前行的思考,积极探索出适合企业电视台破除困局的可能性,主要是提升电视新闻节目对广大观众的吸引力,吸引力大其可视性就强。

关键词:企业电视台;局限;探索;创新一、节目改版的重点问题节目风格的转变,语言尽量口语化,通缺;采访方式的转变,侧重典型对象的采访;对节目的时长做进一步研究;播报方端变,包括环境、增加审室外录制节目等方式。

二、节目定位分析油田有线电视中心应从企业发展的角度出发,走本地化道路,使采编的新闻贴近群众,服务群众百姓,以此提高新闻节目的收视率、吸弓I力和影响力。

在®务好油田的同时,亦能较好地反映地方特色,使其成为对内是新思想与新信息传递的窗口,对外则是油田经济发展成果的有效宣传平台。

三、改版的具体方面(一)节目时长新闻播出时间的改动建议。

建议把新闻开始时间由18:15提前到18:00。

据国内几家重要媒体的调查显示:18:00左右是电视空窗期,这个阶段很多人打开电视开始吃饭,所以是受众密集阶段,但此时各个频道都没有比较精彩的节目。

如果这时候有一档比较好的节目,就能够锁定相当大的观众群体。

(二)风格在大多数观众印象中,电视里的新闻主播都是西装笔挺地端坐在主播台前,观众目光所及只是他们的上半身。

在东方卫视新闻中,他们在演播室设立主播区、讲解区、立播区、互动区和访谈区五大区,有的主持人僚变传统的坐姿,加入立姿、移动等多种播报型态,带着观众向事件的更深处进发。

(三)设备与策划多搞一些扩大电视影响的活动,把屏幕的传播延展到生活空间中去,延展到观众的工作空间中去。

油田有线电视中心可以加大跟栏目内容、节目内容、频道相关的活动力度,有些活动油田可以更多地参与,使我们的油田电视媒体在其他领域得到比较大的扩展。

沉下去抓“活鱼”——增强电视新闻可视性的基本途径

沉下去抓“活鱼”——增强电视新闻可视性的基本途径

沉下去抓“活鱼”——增强电视新闻可视性的基本途径
李瑞海;孙明君
【期刊名称】《新闻传播》
【年(卷),期】1997(000)002
【摘要】一条好的电视新闻应是有血有肉,图文并茂,既得整"景",还得说事。

使观众了解信息的同时,又受到启发、教育。

观众对这类的新闻感兴趣,我们称这类新闻具
有可视性。

提高电视新闻的可视性,是每个电视新闻工作者时时刻刻要探求和研究
的永恒主题。

笔者认为,电视新闻的可视性来源于鲜活的事件。

下面就此谈点看法。

可视性新闻,一般是指新闻主体含"金"量大、信息多、图文并茂,且吸引观众的新闻
作品。

它首先体现在导语的排列上。

导语空洞,写作手法陈旧,就会影响电视新闻的
可视性。

那么,怎样从电视新闻一开始,即在
【总页数】1页(P46-46)
【作者】李瑞海;孙明君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22
【相关文献】
1.增强电视新闻可视性的基本途径探析 [J], 李瑞海;孟令冰
2.沉下去抓活鱼——谈新闻采访中如何发现好新闻 [J], 冯珺;李丹;
3.记者沉下去才能抓“活鱼” [J], 王哲;李永胜
4.沉下去才能抓“活鱼” [J], 夏胜为
5.高站位搞策划沉下去“抓活鱼” [J], 鲍志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增强电视新闻评论的可视性
【中图分类号】g2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8-0047-01
当前,新闻评论作为一种日臻成熟的新闻体裁,在各种媒体中越来越受重视,并得到广大受众的青睐。

随着改革开放和我国电视新闻事业的快速发展,电视新闻评论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得到完善和提高。

特别是1994年以来,以中央电视台《焦点时刻》、《焦点访谈》为代表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崛起,以及各地电视台相继开办的类似栏目的不断涌现,标志着电视评论节目已经作为一个经常性的、具有鲜明电视特色、十分耀眼的品类,列入了荧屏之林,并以自己独特的优势,日益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

1 电视新闻评论充分发挥了电视媒介传播快、行动生动形象、容易被人接受的优势,使电视新闻评论的受众大大增加我国电视新闻评论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由记者写出一篇评论,由播音员念稿,这基本上是报纸的模式。

第二阶段是由播音员讲,同时配合一些画面。

这种虽然同时运用了声画两种手段,但由于没能实现画面和论证的有机结合,所以这种电视评论不过是两张皮式的,不能通过视听结合、声画兼备、双线互补的优势影响受众,电视媒介自身的优势依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第三种模式形成大约在1990年前后,它是以电视述评为主要形式,在遵循新闻评论共性原则的基础上,用有声的画面语言来论证。

报纸、广播等媒体的新闻评论虽然有自己的独特的优势,说理性强、论证深刻,但由于报纸的读者必须要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使它的传播面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而广播评论则只闻其声,不见其人,难以产生声像并茂的视听效果。

电视评论则由于声画同步,理论上的论证分析和具体的可视的画面相互配合,这就为不同文化层次的人理解节目内容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以抗击“非典”的一期新闻评论节目为例,文化层次稍低的受众也许从报纸上不能深刻理解和体会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击“非典”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但是,广大观众通过从中央最高决策层到抗击“非典”一线的白衣天使,再到社会各行业、各阶层的人们,在抗击“非典”斗争中表现出的果敢决策、奋不顾身、上下同心的动人场面,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民族精神在这非常时期的发扬光大,产生强烈的震撼和共鸣,从而增强了战胜“非典”的信心和决心,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电视新闻评论传播快,现场感强的特点,适应了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有时人们不可能坐下来对评论细嚼慢咽,就非常需要电视评论这种简明扼要、观点鲜明、适应性强的文体。

人们不管是在火车上、旅馆里,甚至是一家人坐在餐桌旁,边休息,过吃饭,在一种非常轻松的环境中就可以知晓国内外大事,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和发展趋向,以及各方的立场和态度。

2 电视新闻评论不断吸收报纸、广播新闻评论政论性强的特点,
充分发挥了党和政府的喉舌作用,增强了战斗力和感染力电视新闻评论是电视中的新闻评论,它当然要适应电视媒介的传播方式,否则它就不是“电视作品”。

但是,如果背离了新闻评论的体裁特征,尤其是它的政论性特征,那它就不是新闻评论。

因此,新闻评论在强调媒介自身特点的同时,还要突出它的政论性特征,使二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我们的电视媒体不单是传播信息、提供知识,它更重要的任务是担负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动员群众,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的功能。

如果观点不清,是非不明,就会发生舆论导向的错误。

江泽民同志曾经说,“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

社会主义的新闻舆论具有鲜明的党性原则,电视当然也不例外。

由于社会主义新闻舆论的党性原则,同它的科学性的高度一致,所以我们的电视评论就丝毫不掩盖自己的立场和观点。

3 完善电视新闻评论,尽展电视新闻评论魅力
电视新闻评论以声画兼备,视听结合作为自己的突出特点,这种既可以看,可以听,甚至可以读的评论,为观众提供了以较小的“费力程度”,理解政论性内容的可能性。

但能否发挥电视媒介的优势,突出电视评论的特色,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3.1 在选题上。

尽可能选择那些适合于画面表现的题材和话题。

既然视听结合是电视新闻评论的一个基本特点,也是电视新闻评论的优势所在。

因此,在表现手段上,适当地强调和突出“以视为主”这一侧面,一个时期内重点在“视”上下功夫,可以说是形成和完
善电报评论视听结合特点,增强其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关键。

适当地突出“视”的侧面,就要求电视评论尽可能选择适合于画面表现的题材和话题。

通过可以由画面直接再现的具体、生动、形象的新闻事实,或者画面素材丰富的社会现象等,就能够使评论内容更加形象生动,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如我们所做的一期关于国家投资拉动政策对繁荣市场产生的影响评论节目,一开始感到这个题材面大,抽象性强,无从着手。

经过仔细琢磨,最后确定从国家提高职工工资对“双节”市场的影响这个角度入手,从一个非常具体、实在的侧面,反映国家投资拉动政策的作用,通过论述性语言,从点到面,从具体到抽象,最后归纳到国家投资拉动政策的效果上来。

这样选题比空谈投资拉动生动形象,更易于让人接受。

3.2 做到声音与画面的巧妙组合,发挥二者的互补作用,达到以具体表现抽象的目的。

声画兼备,视听结合无疑是电视评论的优势,但能否把这种优势变成现实的良好效果,则在于能否通过声画、视听的有机组合,实现具体与抽象的结合和转化。

笔者认为,电视评论的声画结合主要体现在两个层次:第一,论述性语言与声画的相互补充。

电视评论一般采取夹叙夹议的方式,叙述一般是点,议论一般是概括和推理。

第二,是形成叙述段落或议论段落内部画面与声音的配合。

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声画合一,即声音和画面直接结合,共同为表达同一内容服务,论述语言直接解释画面内容,发掘画面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和阐述。

二是声画对位,用解说解释画面,围绕同一内容,共同为说理服务,加深印象。

3.3 综合运用画面、字幕和同期声。

画面、同期声、字幕都是电视评论的独特表现手段,它们各有所长,各自有自己的独特的表现能力。

我们要恰当运用这些手段,发挥它们综合优势,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推动电视评论继续向前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