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食物中毒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肉毒梭菌食物中毒
(一) 病原 1. 病原菌 肉毒梭菌 耐热,121 ℃ 30分钟灭活
(1) 厌氧 (2) 形成芽胞
2. 肉毒毒素
强烈的神经毒素,致死量0.1ug
胞浆内毒素前体
细胞死亡
毒素前体
小肠
神经毒素
(二) 流行病学
1. 季节性及地区分布 四季均可发生,多集中在4~5月 西北、东北地区 2. 引起中毒的食物 家庭自制、低盐厌氧加工或发酵食品
发热 38~40℃,重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 类霍乱型 类伤寒型 类感冒型
败血症型
(四) 诊断和治疗
1. 流行病学调查资料 中毒食品:动物性食品,肉类最常见
2. 临床表现 急性胃肠炎症状 发热 3. 实验室诊断
(1) 细菌分离培养:接种 → 培养分离 → 鉴定菌型 (2) 血清学鉴定:玻片凝集试验 → 鉴定血清型 (3) 比较血清凝集效价:恢复期比早期明显升高
主要是动物性食品,熟肉、蛋类
3. 进入食品的途径:
粪便→水源、土壤、手→食物
(三) 中毒机制及临床表现
1. 毒素型中毒
(1) 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 机制:产生肠毒素(耐热、不耐热) 表现:急性胃肠炎----恶性水样腹泻、腹痛、恶心、 发热38~40℃ (2)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 机制:产生志贺样毒素,肠溶血毒素(O157) 表现:出血性结肠炎----严重的腹痛、便血, 重Biblioteka Baidu出现溶血性尿毒症
(六) 预防措施
1. 防止污染 2. 控制繁殖:低温储存 3. 杀灭细菌:加热到100 ℃,30分钟灭活 食醋浸泡,10分钟灭活
六、变形杆菌食物中毒
(一) 病原 引起食物中毒的变形杆菌
普通变形杆菌
奇异变形杆菌
变形杆菌不耐热 ,55 ℃ 1小时灭活
(二) 流行病学特点
1. 季节分布
5~10月多发,7~9月最多见
(六) 预防措施
1.防止葡萄球菌污染食物 2.防止肠毒素形成 食物存储时应保持低温,通风良好
五.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一) 病原学
副溶血性弧菌
1. 嗜盐 在含3.5% NaCl的培养基中生长最佳
2. 不耐热,不耐酸 56℃ 5分钟 灭活 1%食醋 5分钟灭活 3. 溶血:神奈川(Kanagava)试验阳性 4. 耐热性溶血毒素
三. 大肠埃希氏菌食物中毒 (一) 病原
1. 性质:耐热,60℃1
有菌毛,有的产生肠毒素 2. 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 肠产毒性大肠埃希氏菌 肠侵袭性大肠埃希氏菌 产生肠毒素(耐热、不耐热) 侵袭结肠粘膜
肠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
侵袭小肠粘膜
产生志贺样毒素
(二) 流行病学
1. 流行季节: 夏秋季多发 2. 中毒食品:
1. 彻底消毒原料 2. 发酵食品前应彻底灭菌 3. 防止毒素产生 4. 食用前加热,以灭活毒素
八. 蜡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
(一) 病原 1. 病原菌 6小时后形成芽胞 16~50℃繁殖并产生毒素 不耐热 100℃ 20分钟灭活 2. 肠毒素 腹泻毒素 呕吐毒素
(二) 流行病学特点
1. 季节性 夏秋季多发 2. 中毒食品 以米饭、米粉最多(感官正常) (三) 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
2. 引起食物中毒的食品
熟肉、内脏制品 (熟制品被污染后无感官变化)
(三) 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 机制:感染型中毒 侵袭肠道
症状:恶心、呕吐 腹痛(上腹、脐周刀绞样痛)、水样便腹泻 发热
(四) 诊断与治疗 1. 符合流行病学特点 2. 符合临床表现 3. 实验室诊断:细菌学诊断 (五) 预防
1. 防止污染 2. 控制繁殖 3.杀灭细菌
(二) 流行病学特点
1. 季节分布 夏秋季多发
2. 中毒食品 动物性食品 ,尤其是奶及其奶制品 含淀粉的食品:剩饭、米糕等 3.污染原 化脓性感染
(三) 发病机制 食物中毒由肠毒素引起
肠毒素
(四) 临床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
呕吐中枢
以呕吐为主要症状
恶心,剧烈而频繁的呕吐
水样便腹泻
(五) 诊断与治疗 1. 流行病学特点 2. 临床表现 3. 实验室诊断:以毒素鉴定为主
新疆 发酵的谷类、豆类 青海 越冬的肉制品 日本 自制鱼类罐头
(三) 发病机制
成人: 血 神经毒素 外周神经肌肉接头 神经冲动 肌肉麻痹
传递受阻
(严重者因呼吸肌麻痹而死亡,死亡率高达30~70%) 婴儿: 尚不清楚
(四) 临床表现 成人以对称性脑神经受损症状为主 婴儿中毒症状以便秘为主
(五) 诊断与治疗 1. 流行病学特点 2. 临床表现 3. 实验室诊断:肉毒毒素 (六) 预防
(二) 流行病特点
1. 季节性:多见于夏秋季 2. 中毒食物:动物性食品为主 生前感染:原发、继发 3. 进入食物途径 生肉污染 熟制品污染
(三) 发病机制
1. 感染型中毒 侵袭肠粘膜:急性胃肠炎 释放内毒素:体温升高 2. 毒素型中毒 产生肠毒素:肠腔水钠潴留 腹泻
(三) 临床表现
胃肠炎型
急性胃肠炎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3. 混合型:感染型和毒素型协同作用
二. 沙门菌食物中毒
(一) 病原 1. 分类
A~F 9组 少数致病
人:伤寒、副伤寒甲沙门菌、副伤寒乙沙门菌 人和动物:鼠伤寒沙门菌、猪霍乱沙门菌、肠炎沙门菌
2. 特性 (1) 不耐热
100℃立即死亡 70℃ 5分钟死亡
(2) 不分解蛋白质:污染食品后无感官性状的变化 (3) 有菌毛 (4) 产生内毒素、肠毒素
呕吐型 呕吐毒素刺激呕吐中枢 腹泻型 肠毒素使肠粘膜细胞分泌增强 (四) 诊断及治疗 (五) 预防
(二) 流行病学特点 1. 流行地区和季节分布: 沿海地区多发, 夏秋季多发 2. 引起中毒的食品: 海产品和盐渍食物
(三) 发病机制 1. 感染型中毒:侵袭肠粘膜 2. 毒素型中毒:肠粘膜细胞毒性作用
(四) 临床表现
上腹部绞痛,水样便腹泻、部分患者出现血水 便和粘血便 但少有里急后重
(五) 诊断及治疗 1. 流行病学特点 2. 临床表现 3. 实验室诊断:细菌学检验
(二) 病因
1. 污染 2. 高温存放 3. 未煮熟 4. 煮熟再污染
(三) 发病机制
1. 感染型:摄入含有大量活菌的食物造成消化道感染而引起的中毒 侵袭肠粘膜:急性胃肠炎
释放内毒素:发热
2. 毒素型:摄入含有细菌毒素的食物而引起的中毒 肠(外)毒素:急性胃肠炎 改变细胞分泌(Cl-、Na+、水) 腹泻
2. 感染型中毒 (1) 侵袭性大肠杆菌 机制:侵袭结肠粘膜----炎性反应和溃疡 表现:血性腹泻,发热(类似痢疾)
(2) 肠致病性大肠杆菌
机制:侵袭小肠粘膜----炎性反应
表现:水样腹泻,腹痛
(四) 诊断及治疗
1. 符合流行病学特点: 主要是动物性食品
2. 符合临床表现:
(1) 胃肠炎表现 3. 实验室诊断 (1) 细菌学检验 (2)豚鼠角膜试验,肠毒性测定 (2) 痢疾样表现 (3) 出血性肠炎
细菌性食物中毒
细菌性食物中毒
细菌性食物中毒: 指因摄入细菌性中毒食品(被致病菌或其毒 素污染的食品)引起的食物中毒。
沙门菌、变形杆菌、葡萄球菌
一、概述
(一) 流行病学特点 1. 发病率高,病死率因病原而异 2. 夏秋季发病率高 3. 动物性食品是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食品
畜禽肉>水产品>奶、蛋 也有植物性食品:剩饭、米糕、发酵面粉
4. 判定原则
(1)符合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 (2)符合实验室检验(1)、(2)结果
四. 葡萄球菌食物中毒
(一) 病原
1. 病原菌
(1)耐盐
(2)耐干燥 (3)耐热,70℃ 1 小时灭活 2. 肠毒素:污染食物可引起食物中毒 耐热,100 ℃ 30分钟灭活
破坏食物中的肠毒素需要100 ℃ 2小时
治疗:轻者 对症处理(补充水和电解质) 重者 使用抗生素
(五)
预防
1. 防止食品污染 (1) 宰前检验 (2) 宰后检验 (3) 储藏、运输、加工、销售各环节的卫生 特别是熟肉制品 2. 控制繁殖 (1) 低温贮存 (2) 加盐量达10% 3. 食前彻底加热 肉块深部温度≥80℃ 肉块≤1kg,持续煮沸2.5~3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