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监护患者急性期肠外营养策略的对比分析
危重症患者胃肠内与胃肠外营养支持疗效观察
危重症患者胃肠内与胃肠外营养支持疗效观察危重症患者是指因病情严重导致生命受到威胁的患者。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危重症患者的存活率在不断提高。
在危重症治疗中,营养支持显得尤为重要。
而在营养支持中,胃肠内营养支持与胃肠外营养支持是两种常用的治疗方式。
本文将对危重症患者胃肠内与胃肠外营养支持的疗效进行观察和分析。
一、胃肠内营养支持胃肠内营养支持是指将营养物质经口、鼻或胃肠管送入患者肠道内,通过肠道吸收进入血液,从而提供能量和营养物质。
胃肠内营养支持的特点是自然、经济、安全、方便,而且不会影响肠道屏障功能。
因此,在危重症患者中广泛应用。
然而,胃肠内营养支持也存在一些限制因素。
例如,患者可能存在术后呕吐、肠梗阻、肠穿孔等情况,导致肠道不能正常吸收营养物质。
此时,就需要采用胃肠外营养支持。
二、胃肠外营养支持胃肠外营养支持是指将营养物质通过静脉注射或静脉营养管送入患者体内,从而提供能量和营养物质。
胃肠外营养支持不经过肠道消化,因此可以避免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提供足够的营养物质给患者。
虽然胃肠外营养支持具有减少肠道感染、提供营养等优点,但也存在一些缺点。
例如,静脉注射可能增加感染、静脉栓塞、胆汁淤积等风险,而且营养液的成分不能过于浓缩,否则对肝脏等器官会造成损害。
三、疗效观察胃肠内与胃肠外营养支持的疗效观察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需要通过观察患者的营养状况、临床症状、并发症等方面来判断营养支持的效果。
1. 营养状况:营养状况是衡量危重症患者的基本指标之一。
在进行营养支持治疗之前,我们需要对患者的营养状况进行评估,并确定营养支持治疗的方案。
在营养支持治疗进行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持续观察患者的体重、身高、BMI、饮食等方面,判断营养支持治疗的效果。
2. 临床症状:危重症患者的临床症状是判断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
临床症状包括呼吸、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体温等方面。
在营养支持治疗开始前,我们需要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全面评估。
重症监护患者急性期肠外营养策略的对比分析
重症监护患者急性期肠外营养策略的对比分析摘要】目的探讨重症监护患者急性期肠外营养策略和效果。
方法本研究回顾分析我院重症医学科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之间收治60例急性期肠外营养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实施小剂量非蛋白热量和氮量治疗,对照组实施大剂量非蛋白热量和氮量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第7天的血浆蛋白结果比较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组治疗第7天血糖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7%,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3.4%,小剂量非蛋白热量和氮量输注,能够降低导管相关感染和肺部感染的发生,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重症监护患者接受急性期肠外营养支持治疗,配合小剂量非蛋白热量和氮量治疗,有助于患者血糖和血浆蛋白水平的控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关键词】重症监护;急性期;肠外营养重症监护患者其机体通常处于应激状态,且受到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
因此,在患者疾病治疗的过程中,还应加强营养支持治疗,从而改善机体状态,保证营养供给和代谢平衡。
随着患者疾病逐步恢复稳定,营养物质的代谢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因此,持续稳定的营养策略对于患者疾病的治疗和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对重症监护患者急性期肠外营养策略和效果进行了分析。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研究回顾分析我院重症医学科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之间收治60例急性期肠外营养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
男34例,女26例,年龄32~72岁,平均(53.5±16.4)岁。
其中,26例外伤术后、12例脑血管意外、5例休克、3例急性肠梗阻、14例重症胰腺炎。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0例,两组性别、年龄和疾病类型对比不存在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禁饮禁食,实施经中心静脉全胃肠外营养支持,每日输注脂肪乳氨基酸葡萄糖注射液(卡文1440ml),根据需要氮量决定卡文输注的剂量,不足氮量以氨基酸补充,不足非蛋白热卡以葡萄糖液或脂肪乳液补足,控制输注时间为24小时,连续治疗6d。
危重症患者的肠外营养支持效果分析
2015.08临床经验75危重症患者免疫能力低下,易被外界因素干扰,当机体出现感染,容易发生多种并发症,增加死亡风险。
危重症患者代谢异常,营养物质供应不足,储备营养大量消耗,使其体质迅速下降,是导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1]。
给予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以改善其机体营养水平,提高免疫力为目的,对提高生存质量意义重大。
我们将86例危重症作为研究对象,给予营养支持,取得良好效果,形成以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于2014年2月至2015年12月期间选取来院接受治疗的80例危重症患者,分析其临床资料。
男44例,女36例;年龄(23~79)岁,平均(46.5±5.7)岁;多发伤21例,脑血管意外24例,颅脑外伤14例,胸外伤8例,重症肺炎11例。
其家属均签订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患者来院后于(24~48)h 行肠外营养液支持。
专业人员使用层流装置在无菌环境下完成营养液配置。
营养成分均计算好比例,之后装入营养液输注袋。
每日供给的非蛋白热量控制在(25~30)kcal/kg ,使用输液泵将营养液从中心静脉导管注入。
营养剂:脂肪乳剂(20%~30%)、葡萄糖注射液(10%)、氯化钠液(10%)以及复方氨基酸注射液、脂溶性维生素、氯化钾液、水溶性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等。
1.3 观察指标观察患者营养支持前后各营养指标水平及脏器功能指标水平。
营养指标:血红蛋白、前白蛋白、白蛋白、总蛋白;脏器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 )、肌酐(Gr )、血肌钙蛋白(TNT )、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
危重症患者的肠外营养支持效果分析崔亚莉渭南职业技术学院护理学院外科急救实验室 陕西省渭南市 714000【摘 要】目的:研究肠外营养支持在危重症患者中的疗效,并评定其安全性。
方法:选取我院86例危重症患者,给予肠外营养支持,对比治疗前后营养指标及脏器功能指标变化。
结果:治疗后,患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上升至(75.20±8.45)g/L、(32.68±4.80)g/L、(241.4±34.56)g/L、(115.23±21.56)g/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后患者谷丙转氨酶、肌酐等脏器功能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
重症患者的肠内和肠外营养支持
营养支持 治疗旳意义
降低损伤旳 分解代谢反应
降低并发症率
改善临床成果 缩短住院期
降低有关花费
评估:NRS-2023
Risk>3;High risk≥5
评估:NUTRIC评分
Without IL-6≥5;IL-6≥6
营养支持旳原则
重症患者常合并代谢紊乱与营养不良,需予以营养 支持。
重症患者旳营养支持应尽早开始,发生应激后24~ 48小时开始予以合适旳营养支持,而后期旳营养支持 则是增进患者康复。
肠外营养优缺陷
优点 轻易满足多种营养需求 发挥作用迅速,不受消化道功能旳限制 缺陷 非生理性直接向血液中灌注营养液 肠道细菌移位,增长感染并发症 免疫功能受克制
肠外营养适应证
不能从胃肠道正常进食,如高位肠瘘,小肠过 短等。癌症患者在放疗或化疗期间胃肠道反应 道需要休息,如溃疡性结肠炎,
3、体位保持上胸部抬高30-45° ;
4、监测胃残余量(Q4h):2次以上>200ml,或1次以 上>250ml,或>喂养旳50%,应予减量,加用促胃排 空药物,如胃复安等,仍不改善则应停输;
5、喂养管末端夹加温器,有利于病人肠内营养旳耐受;
6、警惕高血糖;
7、保持肠道通畅,定时灌肠,确保定时排便加紧肠内
• 使第一周内肠内营养能到达目旳能量旳50-65%;假如7-10天后单 纯EN不能满足100%能量需求,考虑开启PN。
营养素及其需要量
1、碳水化合物类(葡萄糖)(每天需要量>100g)
供给量一般从100-150g/d开始,占非蛋白质热量(NPC)旳50%-60%,葡 萄糖:脂肪百分比60:40~50:50,注意输注速率,早期限制在2.54mg/(kg•min),强调联合应用胰岛素治疗严格控制血糖水平。
对比分析重症脑卒中患者早期肠内和肠外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
对比分析重症脑卒中患者早期肠内和肠外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王璐【摘要】ObjectiveComparative analysis of severe stroke patients with early enteral and parenteral nutrition support of clinical effect.Methods Selected 94 patients with severe stroke in our hospital,depending on the nutrient input,they were divided into enteral group and parenteral group. Enteral group was given early enteral nutrition,parenteral group was given early parenteral nutritional support,and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The improvement of hospitalization expenses,ICU length of stay and nutritional index in patients with intestinal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in parenteral group(P<0.05).Conclusion Severe stroke patients taking early enteral nutrition therapy not only reduces hospital costs and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and reduce complications in patients,but als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nutritional index of patients.%目的:比较重症脑卒中患者早期肠内和肠外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
对比观察危重症患者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的效果
对比观察危重症患者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的效果目的:探讨危重症患者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的不同效果。
方法:选择危重症患者70例,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对比两组营养支持后各项营养指标变化和并发症情况。
结果:肠内营养组患者的各项营养指标比营养护理前高,并发症少,与肠外营养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肠内营养护理方式并发症少,对营养指标改善好,更适合危重症患者临床应用。
标签:危重症;肠内营养;肠外营养[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different effects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with enteral and parenteral nutrition support.Methods:70 critically ill patients,randomly divided into enteral nutrition group and parenteral nutrition group,compared two groups of nutritional support after the nutritional index changes and complications.Results:the nutritional index enteral nutrition group than in the nutrition care before the high,fewer complications,and parenteral nutrition group,difference h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Conclusion:less complications of nutritional nursing of enteral nutrition indicators,to better,more suitable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营养供应分为肠内和肠外营养支持,临床对哪种方式的营养支持更适合危重症期患者有很大争论,我院以此作为课题研究,现将研究过程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5月-2013年5月,我院危重症病患中需营养支持的患者70例,男37例,女33例;年龄21-77岁,平均51.2岁;包括慢阻肺14例,急性心肌梗死13例,急性脑梗死11例,意外事故致颅脑外伤合并多发伤11例,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16例,恶性肿瘤晚期19例。
肠外营养临床与案例分析
肠外营养临床与案例分析肠外营养是一种通过其他途径供给机体营养物质的方法,常常用于无法通过口服摄入营养物质的患者,如重症患者、胃肠功能障碍患者等。
本文将对肠外营养在临床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并通过一些实际案例来说明其重要性和效果。
一、肠外营养介绍肠外营养主要是指通过静脉输注的方式将营养物质直接输入到血液循环系统中,绕过胃肠道进行供给。
这种方式可以确保患者获得充分的营养,帮助恢复体力、促进伤口愈合和增强免疫力。
肠外营养常用于以下情况:1. 重症患者:重症患者常因器官功能不全、感染等原因无法通过口服摄入足够的营养。
2. 胃肠功能障碍:如胃肠瘘、肠梗阻等,导致胃肠道无法正常吸收营养。
3. 手术后:手术后胃肠道可能需要休息和修复,暂时不能摄入食物。
4. 许多其他疾病也可能导致患者无法进食,需要肠外营养的支持。
二、肠外营养的应用方法肠外营养主要通过经静脉置管途径进行给予,常用的方法包括集中式肠外营养和全胃肠外营养。
1. 集中式肠外营养:通过大静脉中央置管进行输注。
这种方法适用于需要营养支持的短期患者,如手术后的恢复期。
它需要专业的团队进行配制和管理,严格的操作流程来减少感染风险。
2. 全胃肠外营养:通过经静脉置管输注的同时通过管饲提供少量的口服摄入,以维持胃肠道的功能。
这种方法适用于长期需要肠外营养支持的患者,可以减轻胃肠道的不适。
三、案例分析:肠外营养在重症监护患者中的应用我们将通过一例重症监护病房(ICU)中的患者来分析肠外营养的应用情况。
该患者为一名60岁的男性,因严重胃肠感染导致吸收功能丧失而需要肠外营养支持。
经过医生的评估,决定给予该患者集中式肠外营养。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的血液生化指标逐渐好转,体力也逐渐恢复。
此外,通过监测肠外营养的效果,调整了配方中的各种营养成分的比例,以满足患者的特殊需求。
在治疗结束后,患者成功恢复了胃肠功能,能够正常进食。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肠外营养在重症患者中的重要性。
ICU患者肠内外营养支持治疗效果对比观察
ICU患者肠内外营养支持治疗效果对比观察目的探索ICU患者肠外与肠内营养治疗的效果观察。
方法收集本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本院收治ICU治疗患者80例,并将这部分人员随机划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患者。
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均采用补液,纠正酸碱平衡紊乱,原发病,抗感染,电解质以及针对性治疗。
实验组40例患者结合肠内营养式的支持治療方法,对照组40例患者结合肠外营养式支持治疗方法,同时对两组治疗有效性进行对比。
结果经治疗后两组都取得较高有效率,但实验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ICU 患者采取肠内营养式治疗疗法,要明显比肠外营养治疗好,且可有效促进患者氮平衡,并提升患者血红蛋白,氮平衡以及血清白蛋白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几率与患者ICU的治疗时间,临床治疗当中应当得到大力推广与使用。
标签:ICU患者;肠内外营养;治疗效果营养支持疗法为现如今ICU患者治疗采取主要手段,临床方面又将营养支持划分成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这两种类型[1]。
肠内营养是指通过喂养管或口为患者提供新陈代谢需要营养元素一类方法,ICU患者常会处在应激状态下,出现代谢紊乱几率较高。
有效合理肠内营养对机体新陈代谢有很好的辅助作用,还可有效预防应激溃疡,为胃肠黏膜的屏障提供有效保护,提升机体免疫力,杜绝并发症发生,辅助患者有效恢复。
本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结合肠内营养式治疗疗法对40例ICU患者进行治疗并取得不错治疗效果,并选取同期40例ICU 患者采取肠外营养治疗方式做对比观察,得出肠内营养式治疗疗法,要明显优于肠外营养治疗方法,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本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本院收治ICU治疗患者80例,并将这部分人员随机划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患者。
其中实验组男21例,女19例;平均年龄(46.3±1.4)岁,当中有脑卒中患者11例,急型胰腺炎患者14例,肺心病患者15例;对照组女17例,男23例,平均年龄(45.9±1.2)岁,当中有脑卒中患者16例,急型胰腺炎患者12例,肺心病患者12例。
重症ICU患者的营养支持策略
重症ICU患者的营养支持策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重症监护病房(ICU)的治疗水平也逐渐提高。
在重症ICU中,患者往往处于高度危险状态,一方面需要进行合理的治疗,另一方面也需要足够的营养支持来维持其生命体征的稳定。
本文将就重症ICU患者的营养支持策略进行论述。
一、重症ICU患者的营养需求重症ICU患者的营养需求与一般患者相比存在较大差异。
他们往往处于高度应激状态,代谢率增加,能量消耗明显提高。
因此,营养支持策略应该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能量需求:重症ICU患者的能量需求普遍较高,应根据其具体的情况进行精确计算。
一般情况下,采用公式计算能量,比如Harris-Benedict公式。
2. 蛋白质需求:重症ICU患者的蛋白质需求也相对较高,蛋白质具有促进修复和免疫功能的作用。
根据研究,重症ICU患者每日的蛋白质摄入量应在1.2-2.2g/kg之间。
3. 微量元素和维生素:重症ICU患者通常需要额外补充微量元素和维生素,以满足其正常代谢的需要。
补充钙、锌、铁、维生素C等有助于提高免疫力和促进伤口愈合。
二、重症ICU患者的营养支持策略针对重症ICU患者的营养需求,通常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进行营养支持:1. 肠内喂养:对于重症ICU患者,如果肠道功能正常,一般应首选肠内喂养。
肠内喂养有助于维持肠道屏障功能,减少感染发生的风险。
通过鼻饲管或肠造瘘管给予患者适当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
2. 肠外营养:有些重症ICU患者的肠道功能受损,无法耐受肠内营养,此时可采用肠外营养。
肠外营养通过静脉途径给予营养物质,可以确保患者获得足够的营养。
但需注意,肠外营养不适合长期应用,应在肠道功能恢复后尽早切换到肠内喂养。
3. 营养监测与调整:对于重症ICU患者,营养支持应该是个体化的,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定期的营养监测。
包括监测体重、血清蛋白、血糖等指标,以及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与食欲。
在营养监测的基础上,及时进行调整,以确保患者获得充足的营养。
急性重症胰腺炎早期肠内营养和完全肠外营养的对比研究
急性重症胰腺炎早期肠内营养和完全肠外营养的对比研究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发病急、病情重、并发症多、发展迅速,病死率高。
发病时机体处于高动力、高分解代谢状态,加上禁食很快会导致机体负氮平衡,同时SAP易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MOF)和局部并发症。
通常治疗中为避免胰液分泌加重对胰腺的刺激,早期均采用完全肠外营养,2~3周后才考虑转为肠内营养。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1],长期应用肠外营养,胃肠道黏膜可能有萎缩现象并导致肠道细菌移位,且价格昂贵,而肠内营养在减轻急性胰腺炎急性期应激反应和疾病严重度方面明均优于肠外营养。
本文就我院近年来收治的SAP病人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效果与传统TPN进行比较,拟为临床营养支持提供一定的依据。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2007年1月至2010年6月期间收治于江安县人民医院的符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胰腺外科学组提出的急性重症胰腺炎临床诊断及分级标准的患者59例,随机分为完全肠外营养组TPN(28例)和早期肠内营养组EN(31例),疗程15天。
其中TPN组男19例,女9例,年龄18~66岁,平均42±11岁,入院时APACHE-II评分13.3±3.4分;EN组男23例,女8例,年龄21~70岁,平均43±14岁,入院时APACHE-II评分12.7±3.8分。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APACHE-II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消炎、抑制胰腺分泌药物治疗及胃肠减压等常规治疗。
1.2 处理方法1.2.1 TPN组营养支持方法于入院第2天开始行TPN,于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
根据WHO推荐能量计算公式[2]计算患者每日所需热量,营养支持开始时热量约为18Kcal/kg.d,逐渐升至25kcal/kg.d,能氮比约为120:1,并补充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等。
各种营养成分配制成全营养混合液,经中心静脉24 h均匀输注,同时给予外源性胰岛素,并监测血糖,共行2周。
ICU患者的肠内外营养支持对比分析
ICU患者的肠内外营养支持对比分析ICU(Intensive Care Unit,重症监护室)患者是指病情危重、需接受密切监护与护理的患者。
由于其机体状况的特殊性,合理的营养支持对于ICU患者的康复和生存至关重要。
在ICU中,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是两种常见的方式。
本文将对ICU患者的肠内外营养支持进行对比分析。
一、肠内营养支持肠内营养支持指通过口服或经胃肠道管道进行营养物质的输入,让患者尽可能地恢复到正常的摄取饮食模式。
肠内营养支持对ICU患者有以下优点:1.维持肠道功能:肠内营养支持能维持肠道的正常运动和分泌功能,促进消化吸收,减少肠道萎缩和功能障碍的发生。
2.免疫支持:正常的肠道菌群与免疫系统密切相关,肠内营养支持可以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增强免疫功能。
3.降低感染风险:肠内营养支持可以减少因为胃肠道萎缩引起的细菌易位现象,降低感染的发生风险。
二、肠外营养支持肠外营养支持指通过静脉输注方式提供患者所需的营养物质。
肠外营养支持在以下情况下被应用于ICU患者:1.消化功能障碍:当患者因疾病或手术等原因导致消化吸收功能受损时,肠外营养支持可作为替代手段。
2.胃肠道功能暂停:某些患者饮食摄取完全无能力时,肠外营养支持可以确保患者获得充足的营养。
3.术后应激状态:手术后的恢复期,患者常处于高应激状态,肠外营养支持可以及时提供所需营养,促进康复。
三、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对比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在ICU患者中都有各自的优缺点,下面对两者进行对比分析:1.安全性对比:肠内营养支持相对肠外更安全,因为“近道营养”可以减少感染的风险,降低并发症发生。
而肠外营养支持在操作上需要较高的技术要求,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以及输注速度需要仔细监测。
2.适应范围对比:肠内营养支持更适用于消化吸收功能较好的ICU患者,能够满足患者正常饮食情况下的养分需要。
而肠外营养支持适用于消化吸收功能障碍的患者,特别是长时间不能进食的患者。
3.治疗效果对比:肠内营养支持可以通过恢复肠道功能、维持微生态平衡等途径促进康复,但需要患者具备正常的消化功能。
急性重症胰腺炎早期肠内营养和完全肠外营养的对比研究
急性重症胰腺炎早期肠内营养和完全肠外营养的对比研究摘要肠内营养和完全肠外营养对于急性重症胰腺炎的治疗都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二者的适应症和优缺点存在较大的区别。
本研究对比了早期采用二者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的效果及风险,旨在为治疗提供更全面的参考建议。
背景急性重症胰腺炎是重症胰腺炎的一种极其严重的表现,易发生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症。
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常伴有高流量、低阻力的全身循环系统和肠道血流量的改变,这时需要考虑营养支持和肠道保护等问题。
肠内营养与完全肠外营养都是常用的治疗方法,但在选择上常常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对比两者的优劣势显得十分必要。
方法研究对象选择符合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断标准的患者,且病情符合重症胰腺炎标准,且所在医院提供营养治疗方案的患者。
病例选取期间为2017年至2019年,共纳入65例患者。
方案根据患者的意愿和医生的建议,将65例患者分为两组。
一组选用完全肠外营养,另一组选择肠内营养。
选用完全肠外营养的患者,营养液的配方适应国内通用配方;选用肠内营养的患者,根据实际情况按照国内通用肠内营养配方或个体化调配。
研究内容对照两组的病情和患者特点,制定治疗方案。
通过检查所有患者的血常规、生化、肿瘤标记物、炎症标志物等指标,在基础治疗的同时,分别给予完全肠外营养和肠内营养。
每周观察生化指标和诊断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数据分析通过对比观察到的数据进行T检验,得出两者治疗效果和风险的具体对比。
结果经过对65例患者的治疗和分析,发现:•完全肠外营养组的治疗效果优于肠内营养组。
•在初始治疗后72小时,完全肠外营养组的生化指标以及炎症生化标志物均表现出更好的恢复效果。
•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完全肠外营养组的治疗效果逐步变得优于肠内营养组。
•肠内营养组更容易引起腹泻等不适症状,并且营养代谢不佳的患者在治疗肠内营养时存在更高的风险。
讨论本研究的结果表明,从治疗效果和风险两个角度来看,完全肠外营养是更优的治疗方案。
急危重症病人肠内外营养支持护理效果分析
急危重症病人肠内外营养支持护理效果分析发布时间:2021-07-20T11:16:38.670Z 来源:《护理前沿》2021年8期作者:韩麟珠[导读] 目的:探究在急危重症病患接受诊疗过程中肠内外营养支持护理措施的应用方式以及其产生的应用效果韩麟珠贵州省人民医院,贵州贵阳 550001摘要:目的:探究在急危重症病患接受诊疗过程中肠内外营养支持护理措施的应用方式以及其产生的应用效果。
方式:通过随机选取的方式对我院重症科急危重症病患进行筛选,筛选的时间为2020年2月-2020年12月,筛选的人数为96例,采用随机法将96位病患分为两组,分别为对比组与研究组,对比组病患所接受的护理方式为常规肠外营养护理方式,研究组病患所接受的护理方式为肠内外营养护理方式,对两组病患的营养状况,以及病患接受诊疗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对比。
结果:接受诊疗后研究组病患的营养状况显著优于对比组病患,在接受诊疗过程中,研究组病患的并发症发生率也显著低于对比组,两组病患之间的数据差异较为明显,p<0.05,本次研究在统计学范畴内具有研究意义。
结论:在急危重症病患接受诊疗过程中,给予病患肠内外营养支持护理措施,病患的营养状况能够得到显著的改善,优质护理措施的应用也能够降低急危重症病患的并发症发生率,建议在急危重症临床诊疗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急危重症;肠内外营养支持;护理措施;护理效果引言:患有急危重症之后,机体会由于急危重症的影响进入应激状态,体内的营养代谢出现异常。
因此在急危重症病患接受诊疗的过程中,医务工作人员就需要根据病患的病情给予病患营养支持诊疗,通过肠内外营养支持,急危重症病患诊疗效果能够得到显著的提升[1]。
相关研究中指出,长时间接受肠外营养诊疗,机体会由于肠外营养诊疗的刺激出现多种不良反应,而肠内营养支持措施的应用能够减少机体肠胃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了进一步提升急危重症病患的临床诊疗效果,为病患的生命安全提供保障,在急危重症病患接受诊疗过程中,医务工作人员给予病患肠内外营养支持措施,给予病患营养支持[2]。
对比分析危重症患者早期肠内与肠外营养的支持护理
对比分析危重症患者早期肠内与肠外营养的支持护理摘要】目的从患者营养状态、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与支持护理工作量多方面进行分析,对危重症患者早期肠内与肠外营养的优缺点进行比较,为临床提供参考。
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2月-2012年12月重症患者116例,根据不同的营养补给方式进行分组,采用肠内营养的58例患者为肠内营养组,采用肠外营养的58例患者为肠外营养组,比较两组患者不同营养支持的护理方法及患者营养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结果肠内营养组恶心、呕吐胃肠道出血,高血糖,二重感染,肝功能损害的发生率分别为12.07%、3.45%、5.17%、3.45%、5.17%、大大低于对照组,腹泻、腹胀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同时减轻护士的护理工作量,是较好的营养支持方式。
【关键词】危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肠外营养支持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7-0265-02营养是维护生命活动的重要保证,营养支持在临床上历来被医师所重视,危重症患者如不采取积极有效的营养支持,不仅会影响患者的康复,甚至使各种抢救治疗措施功亏一篑[1]。
我国从上世纪七十年代逐渐将营养支持应用于临床上, 并且在八十年代后有了很快的发展。
有效的营养支持不仅可加快患者的恢复[2],也为下一步的继续治疗打下了基础。
三十多年过去了,营养支持治疗的重要性在临床日益显现,本研究为探讨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的效果及对护理工作的影响,特选择我院2011年12月-2012年12月重症患者116例,分别采用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对两种不同营养支持方法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2011年12月-2012年12月重症患者116例,根据不同的营养补给方式进行分组,采用肠内营养的58例患者为肠内营养组,其中男32例,女26例,年龄32-76岁,平均年龄(51.5±25.5)岁;采用肠外营养的58例患者为肠外营养组,其中男31例,女27例,年龄33-75岁,平均年龄(50.5±25.5)岁;所有入选患者均无严重的胃肠道疾病,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疾病严重程度等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危重症患者肠内外营养疗效比较
危重症患者肠内外营养疗效比较目的对比分析危重症患者肠内外营养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112例危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纳入对象营养方式不同分为肠内营养组、肠外营养组、混合营养组。
另外选择单纯经口进食供能的患者30例为对照组。
比较各组治疗前和治疗后10 d肝功能、肾功能、总白蛋白、免疫功能指标等。
结果肠内营养组、肠外营养组、混合营养组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TLC、CD4、CD4/CD8在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均显著升高(P均16分。
其中男58例,女54例,年龄21~78岁,平均(63.8±18.4)岁。
其中给予早期肠内营养的患者40例,男21例,女19例,为肠内营养组,平均年龄(67.5±20.7)岁;早期给予肠外营养的患者33例,男17例,女16例,为肠外营养组,平均年龄(64.8±21.1)岁;混合营养的患者39例,男20例,女19例,为混合营养组,平均年龄(63.6±20.3)岁。
另外选择未进行早期足量营养治疗,而单采用经口进食的患者30例为对照组,其中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61.9±18.8)岁。
四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1.2.1肠内营养患者入院后24~28 h内即给予肠内营养混悬液,配方中富含膳食纤维以保证大便通畅。
采用鼻饲营养法,营养泵匀速滴入,并使用加温器加温。
根据患者情况确定初始量,随后根据患者接受肠内营养后的反应情况逐渐加量,直至每天达到(25~30)kcal/kg。
1.2.2肠外营养在入院后24~48 h即给予肠外营养液。
肠外全营养液(TNA)的配置由专职人在层流装置中无菌情况下一次配置完成,所有营养成分按比例配置,加入肠外营养输液袋中。
非蛋白热量供给每天(25~30)kcal/kg。
营养液由输液泵经中心静脉导管输入。
营养制剂包括20%~30%脂肪乳剂、复方氨基酸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氯化钾液、10%的氯化钠液、脂溶性维生素、水溶性维生素、多种微量元素及甘油磷酸等。
危重病人肠外营养策略
01
针对不同危重病人,制定个体化的肠外营养方案,以满足其特 定的营养需求。
02
研究不同危重病人的代谢特点和营养需求,以制定更加精准的
营养方案。
探讨个体化营养方案对危重病人预后和生存质量的影响,为临
03
床实践提供依据。
新型肠外营养制剂的研究
1
研发新型肠外营养制剂,以提高危重病人的营养 摄入和吸收效率。
2
研究新型肠外营养制剂对危重病人免疫功能和肠 道屏障功能的影响。
3
探讨新型肠外营养制剂在危重病人中的临床应用 效果和安全性。
肠外营养与免疫功能的研究
01
研究肠外营养对危重病人免疫功能的影响,以了解 其对感染和并发症的预防作用。
02
探讨肠外营养与危重病人免疫功能之间的关系,为 制定更加合理的营养支持方案提供依据。
危重病人肠外营养策略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 引言 • 危重病人的营养需求 • 肠外营养的途径和方式 • 肠外营养的并发症及防治 • 危重病人肠外营养的监测与评估 • 肠外营养的未来研究方向
引言
01
目的和背景
研究目的
探讨危重病人肠外营养策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实践 提供依据。
中心静脉途径能够快速、大量地输注营养液,适用于需要长时间肠外营养 支持或无法经口进食的危重病人。
中心静脉途径需要专业的医护人员进行操作,并需要定期维护和监测,以 避免感染和血栓形成等并发症。
外周静脉途径
外周静脉途径包括四肢静脉等,适用 于短期肠外营养支持和输注少量营养 液的情况。
VS
外周静脉途径操作简便,但输注速度 和量有限,且容易发生静脉炎和渗漏 等并发症。
注意事项。
重症病人急性期不同肠外营养策略的护理要点分析
重症病人急性期不同肠外营养策略的护理要点分析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重症病人急性期不同肠外营养策略的护理要点的临床效果,并分析其应用价值。
方法随机选取该院自2021年10月―2021年9月期间收治的100例重症急性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50例,实验组患者给予高氮高热量营养法进行护理,对照组患者给予低氮低热量法进行护理.比较实验组患者以及对照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血糖水平差异,比较实验组患者以及对照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较实验组患者以及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差异。
结果由统计结果可得,实验组患者护理后血糖水平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显著少于对照组患者,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结论对于重症患者早期给予高氮、高热量肠外营养法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XX关键词:重症患者;肠外营养策略;护理满意度;急性期重症患者在入院初期病情危急,机体的多项功能受到损害,机体代谢消耗明显增高,并且许多器脏功能也有一定的受损。
患者往往还会伴有胃肠功能紊乱现象,影响了患者的营养吸收。
部分患者甚至完全不能进食,所以在临床上需要对患者实施肠外营养技术来维持患者的生理营养需要。
重症患者在患病初期以及后期的机体应激状态不同,营养的代谢也不相同,所以在患者的不同阶段应该给予不同的肠外营养策略。
为研究重症病人急性期不同肠外营养策略的护理要点的临床效果,随机选取该院收治的100例重症急性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1。
1一般资料XX随机选取该院自2021年10月―2021年9月期间收治的100例重症急性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50例,实验组患者给予高氮高热量营养法进行护理,对照组患者给予低氮低热量法进行护理。
XX对照组患者50例: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5例,年龄在46~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1。
重症监护患者急性期肠外营养策略的对比观察
重症监护患者急性期肠外营养策略的对比观察刘配芬;张应梅;唐纪文;李海兰【期刊名称】《疑难病杂志》【年(卷),期】2010(009)002【摘要】目的探讨重症监护患者急性期肠外营养不同策略之间的临床结果.方法将入住ICU并接受肠外营养的患者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低氮、低热量组)及对照组(高氮、高热量组),每组15例.定期检查患者的血糖、血浆蛋白、氮平衡测定,并发症的观察.结果 2组在入科时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第3、5、7天血糖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氮平衡测定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蛋白在入科后第7天均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现并发症1例,对照组出现并发症4例,2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U患者急性期采用低氮、低热量肠外营养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而且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总页数】2页(P120-121)【作者】刘配芬;张应梅;唐纪文;李海兰【作者单位】516001,广东省惠州市中医院ICU;516001,广东省惠州市中医院ICU;516001,广东省惠州市中医院ICU;516001,广东省惠州市中医院ICU【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支持效果对比观察 [J], 汪卫东2.危重症患者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效果对比观察 [J], 袁园;李建伟;吴桂深3.危重症患者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效果对比观察 [J], 张科4.重症病人急性期不同肠外营养策略的护理要点分析 [J], 张莉5.食管癌术后患者早期肠内、全肠外营养对比观察 [J], 徐聪;陈渊;董尚文;李栋;郭峰;张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ICU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与全肠外营养的比较分析
ICU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与全肠外营养的比较分析胥亦龙【摘要】目的:比较ICU重症患者营养支持中实施早期肠内营养与全肠外营养的效果。
方法选取ICU重症患者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肠内营养组(25例,行早期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组(25例,行全肠外营养),对2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
结果行营养支持21d后,肠内营养组患者血清TP(64.26±3.52)g/L、PA (35.38±7.95)mg/L及Hb水平(122.83±13.65)g/L改善情况优于肠外营养组,MNA评分结果(25.6±1.5)分优于肠外营养组(21.3±1.2)分,机械通气时间(10.1±5.2)d及入住ICU时间(15.4±3.8)d短于肠外营养组(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ICU重症患者中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效果优于全肠外营养,安全可行,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
【期刊名称】《当代医学》【年(卷),期】2016(022)018【总页数】2页(P91-91,92)【关键词】ICU;营养支持;早期肠内营养;全肠外营养【作者】胥亦龙【作者单位】江西 334700 玉山县人民医院【正文语种】中文营养支持是危重症医学科中一项重要的治疗措施,有效的营养支持方案是满足患者机体需求,改善患者状况的重要途径[1]。
危重患者营养支持途径主要有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目前大量研究发现,肠内营养支持在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中效果优于肠外营养[2]。
以往观点认为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应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进行,近来有观点认为危重症患者早期行肠内营养可收到较好的效果[3]。
本研究选择ICU危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与全肠外营养的效果,旨在探讨ICU危重患者行早期肠内营养的安全性与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本组50例均为2013年3月~2015年3月间玉山县人民医院ICU收治的危重症患者,年龄25~72岁,平均年龄(57.6±15.7)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症监护患者急性期肠外营养策略的对比分析
发表时间:2018-05-10T12:31:06.837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1月上第1期作者:徐棵[导读] 重症监护患者其机体通常处于应激状态,且受到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
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人民医院四川成都 610100
【摘要】目的探讨重症监护患者急性期肠外营养策略和效果。
方法本研究回顾分析我院重症医学科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之间收治60例急性期肠外营养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实施小剂量非蛋白热量和氮量治疗,对照组实施大剂量非蛋白热量和氮量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第7天的血浆蛋白结果比较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组治疗第7天血糖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7%,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3.4%,小剂量非
蛋白热量和氮量输注,能够降低导管相关感染和肺部感染的发生,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重症监护患者接受急性期肠外营养支持治疗,配合小剂量非蛋白热量和氮量治疗,有助于患者血糖和血浆蛋白水平的控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关键词】重症监护;急性期;肠外营养
重症监护患者其机体通常处于应激状态,且受到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
因此,在患者疾病治疗的过程中,还应加强营养支持治疗,从而改善机体状态,保证营养供给和代谢平衡。
随着患者疾病逐步恢复稳定,营养物质的代谢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因此,持续稳定的营养策略对于患者疾病的治疗和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对重症监护患者急性期肠外营养策略和效果进行了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回顾分析我院重症医学科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之间收治60例急性期肠外营养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
男34例,女26例,年龄32~72岁,平均(53.5±16.4)岁。
其中,26例外伤术后、12例脑血管意外、5例休克、3例急性肠梗阻、14例重症胰腺炎。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0例,两组性别、年龄和疾病类型对比不存在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禁饮禁食,实施经中心静脉全胃肠外营养支持,每日输注脂肪乳氨基酸葡萄糖注射液(卡文1440ml),根据需要氮量决定卡文输注的剂量,不足氮量以氨基酸补充,不足非蛋白热卡以葡萄糖液或脂肪乳液补足,控制输注时间为24小时,连续治疗6d。
对照组氮量0.20g/kg/d,非蛋白热量30kcal/kg/d,实验组氮量0.10g/kg/d,非蛋白热量20kcal/kg/d,两组患者若出现微量元素、电解质、液体等供给不足的问题,可实施静脉通道补给。
1.3 观察指标
第一,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第3天、治疗第5天和治疗第7天等不同时点血浆蛋白和血糖等指标结果。
其中,血浆蛋白包括前白蛋白和血浆白蛋白两类,血糖检测q4h的静脉血监测结果。
第二,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治疗后,尿路感染、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临床资料均使用SPSS17.0软件处理分析,计数资料用X2检验,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t检验,若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生化指标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前、治疗第3天、治疗第5天时血浆蛋白结果比较不存在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7天的血浆蛋白结果比较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治疗前、治疗第3天和治疗第5天血糖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第7天血糖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
如表1所示。
2.2 并发症情况
实验组30例患者中,1例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3.3%(1/30);对照组30例患者中,1例肺部感染,2例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10%(3/30)。
由此可见,小剂量非蛋白热量和氮量输注,能够降低导管相关感染和肺部感染发生了的降低,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临床上较为常用的营养供给方法指的是按照患者需求根据特定比例配置营养,通过肠内或是肠外途径供给,包括肠内营养(EN)和肠外营养(PN)两类,也可采用EN与PN相结合的混合营养方式供给,从而保证患者多种微量元素、多种维生素、糖类、脂肪和氨基酸等营养物质供给平衡。
TEN和TPN两种营养供给方式各具优势和问题,但是,相比之下TEN更加有助于患者肠粘膜功能和结构完整性的维持和改善,进而保护肠道黏膜屏障功能,降低肠源性感染和肠道细菌移位的发生率[3]。
但是,对于胰腺炎、肠梗阻等肠道功能损伤的患者或是过敏性体质患者来说,其对于部分营养物质的耐受性较差或是容易过敏,因而容易出现腹胀、肠痉挛、呕吐和恶心等问题,此时TPN就更加具有应用价值[4]。
医学研究结果证实,营养物质和能量供给不足、手术创伤和应激等所致的高代谢都会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进而提高并发症发生率,造成不良的预后[5]。
另一方面,对于早期处于机体应激状态的患者,给予较多的蛋白质供给,其仍然会发生负氮平衡现象,若氮量供给过多,则对于患者不但起不到积极的作用,还有诱发应激状态的进一步加重,这一研究结果与本文相符。
重症患者发病后,其机体保持高应激状态,进而提高能量的代谢速度,诱发机体超高代谢状态,提高皮质激素和儿茶酚胺的分泌量[6]。
同时,因为葡萄糖载体(GLUT4)作用处于抑制状态,因而机体的糖利用率、血清反应性均会有所降低,这就会影响患者的葡萄糖耐受能力,并诱发乳糖水平和血糖水平的异常升高,影响机体对于胰岛素反应性和敏感性作用的发挥,这也是患者血糖水平升高的主要机制[7]。
综上所述,重症监护患者接受急性期肠外营养支持治疗,配合小剂量非蛋白热量和氮量治疗,有助于患者血糖和血浆蛋白水平的控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刘佩芬,张应梅,唐纪文,等.重症监护患者急性期肠外营养策略的对比观察[J].疑难病杂志,2010,9(2):120-121.
[2]倪映华,张慧芬,杨巨飞,等.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临床药师肠外营养用药干预的评估[J].中国药学杂志,2016,51(17):1519-1520.
[3]全美盈,沈菁.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肠外营养[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3,28(1):69-70.
[4]段建华. 早期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在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中的疗效对比研究[J].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2012,5(2):82-83.
[5]颜美霞,程瑞莲,张晴,等. 针对性护理干预对重症脑卒中伴吞咽困难病人营养状态的效果分析[J].全科护理,2017,15(1):37-38.
[6]程一升,赵元琛,王永盛.早期肠内营养对急性脑卒中伴吞咽困难病人营养状态的影响[J].肠外与肠内营养2013,20(4):216-217.
[7]葛良栋.早期肠内营养在脑卒中治疗中的应用评价[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8):1214-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