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请在课 文中画出来。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 善,弊在赂秦。
六国与秦的有关史实
前290年韩割武遂予秦 前280 年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 前275年魏割温予秦 前273年魏割南阳予秦。
结 构 图
弊 ( 在 秦
总 分 赂 )
赂 (总分) 秦 奉之弥繁 侵之愈急 力 亏 第二段 韩魏楚 抱薪救火
北宋史料
• 宋太祖赵匡胤靠兵变夺得政权,怕别人也用这种方法对 付他,因而,宋代对武官防备极严密,国家的军权、财 权、人权全部收归朝廷,最高统帅常以文人充任,将帅 出外作战,须照皇帝颁发的阵图行事。造成军队战斗力 削弱。军队部署采取了“虚外实内”的政策,削弱边关 的实力,调集重兵驻守京城。对外自始至终实行屈膝投 降政策,割地赔款。自宋朝开国到苏洵去世,106年 间,契丹和西夏大规模侵犯达66次之多,各方息兵的 时候正是宋王朝割地赔款的时候。真宗景德元年(1004 年),辽大兵压境,直逼澶州城下(今河南濮阳),威胁汴 京开封。于是,宋与契丹签订屈辱的“澶渊之盟”,规 定宋朝每年向契丹奉送白银10万两,绢20万匹,还 尊契丹太后为叔母。公元1044年,北宋除被契丹索 取土地之外,又加银、绢等物,与此同时,北宋又给西 夏白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叶3万斤。
( 第 一 段 )
固不在战
对 比 论 证 、 引 证
( 分 总 )
为国者无 使为积威 之所劫哉
(第四段) (借古) (递 进)
(并 列)
不 赂 (总分) 燕亡之教训 者 以 赵亡之悲剧 赂 第三段 者 齐燕赵 假设推导 丧
齐亡之事实 举
例 论 证 、 反 证
毋从六国破 亡之故事
(第五段)(讽今)
六国破灭原因众说纷纭
贯穿《六国论》全文的是 一股怎样的文气?
沉痛急切的文气
请一个同学有感情朗读课文。
小
结
• 论点鲜明,论证严密。 • 借古讽今,切中实弊。 • 散而不乱,气脉中贯。
布置作业
• 反复诵读《滕王阁序》、《出师表》、 《陈情表》、《过秦论》、《阿房宫赋》 《祭十二郎文》等名篇,体会贯穿其中 的文气。
六国论
苏洵
连江县第三中学 高二(4)班 执教:黄财武
战国七雄
解 题
论是古代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其 特点是善于说理。“六国论”在这里是一 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 论”。文章围绕六国失败的原因展开论证。
多角度赏析课文
• • • • 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篇议论文; 从文章内容看,它是一篇史论文; 从写作意图看,它是一篇政论文; 从古代文学体裁上看,它是一篇散文。
齐读课文 仇秦而亲六国
苏洵还善于营造语言气势,增强仇秦之情和 责六国不争哀其破亡之沉痛。
• ①否定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用否 定加强对“弊在赂秦”的肯定,形成痛恨赂敌的气势。 • ②肯定判断句:“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破灭之道”, 痛恨之情溢于言表。 • ③长句: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 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语长理足、言 辞斩截,形成雄辩气势,倾注对赂秦的不满情绪和对赂秦错误的 有力否定。 • ④对比: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 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 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 ⑤对偶和排比:暴霜露,斩荆棘;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诸 侯之地有取胜,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薪不尽, 火不灭;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锋 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 ⑥本文的句式也整饬有度,特别是四字句占了一定比例,读起来 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富有节奏感。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 ①“非兵不利,战不善。”值得怀疑,《过秦论》写道“秦人开关延敌,九国 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这就是战 不善。 • ②“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 值得怀疑,史料记载,前后只有四次赂秦,显然夸大秦非法所得和六国赂秦 失地。 • ③“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值得怀疑,六国与秦只有一面交界,秦兵 怎么可能四境扑来? • 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值得怀疑,苏辙认为“他们不知道坚守合纵 盟约的重要;齐国、楚国、燕国、赵国不知道帮助韩国、魏国来一起抵抗秦 国的重要”。 • ⑤“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值得怀疑,燕的地理位置距离 秦国最远,根据秦“远交近攻”的战略,在灭亡的时间上要推后一些,用不 用兵非关键因素。 • ⑥“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值得怀疑,从《荆轲刺秦王》一课得知, 荆轲之所以要行动,是因为“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 地,至燕南界”,“秦军旦暮渡易水”,兵临城下,不得已采取的应急措施。 课文颠倒了因果。 • ⑦“燕赵处秦革灭殆灭之际,可谓智力孤危”一句不符合实情,值得怀疑。 据史书记载,秦灭赵是在灭韩之后,是六国中第二个亡国的。当时其他诸侯 国依然存在,应该不至于智力孤危。 • ⑧战国长期的战乱,民不聊生,人民渴望统一。苏洵仅从斗争策略方面论六 国之过,未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考察,结论是偏颇的。特别是只着
齐亡之事实 举
例 论 证 、 反 证
毋从六国破 亡之故事
(第五段)(讽今)
同学们看看全文贯串着一种怎样的感情?
• ①只字不提,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后,国富民强,跃居七雄之首 的史实,和“远交近攻”的正确决策,却将秦灭六国的原因归咎 于六国赂秦。 • ②“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 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 之愈急。”将秦的贪婪刻画得活灵活现,让我们想到蒲松龄的 《狼》。 • ③“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仇秦之情溢于言 表。 • ④“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 割十城。”将赂秦者当败家子形象来写,责其不争,有股沉痛急 切之气。 • ⑤“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流露对赂秦 者和与嬴者嘲讽和不屑。 • ⑥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流露肯定、赞 扬之情。 • ⑦“呜呼”,惜其有良策而不用;“悲夫”,哀其结果之惨。
结 构 图
弊 ( 在 秦
总 分 赂 )
赂 (总分) 秦 奉之弥繁 侵之愈急 力 亏 第二段 韩魏楚 抱薪救火
( 第 一 段 )
固不在战
对 比 论 证 、 引 证
( 分 总 )
为国者无 使为积威 之所劫哉
(第四段) (借古) (递 进)
wk.baidu.com
(并 列)
不 赂 (总分) 燕亡之教训 者 以 赵亡之悲剧 赂 第三段 者 齐燕赵 假设推导 丧
苏洵主张“言必中当世之 过”。
• 在北宋赂敌偷安的纳赐之中,人民的血汗付之东 流,并且弱自陪邻。苏洵对此痛心疾首,他借古 喻今,纵横恣肆,痛陈利弊,对当权者进行规劝, 希望其改弦易辙,增强国力,与敌斗争。苏洵的 议论虽偏颇,但总的立论是正确的,并且不幸为 苏洵所言中:就在苏洵死后六十年,终于发生了 “靖康之变”(1126年),北宋重蹈了六国的覆辙, 为后起的金所灭,徽、钦二帝被俘,客死异国他 乡。明代何仲默说过:“老泉论六国赂秦,其实 借论宋赂契丹之事,而卒以此亡,可谓深谋先见 之识矣。”
六国破灭原因众多,苏洵只抓住赂秦一点进 行无限制放大,从史学角度看,显然有偏颇。不 单观点偏颇,文中引用的论据与史实也有偏差。 同学们,根据自己所学历史知识以及老师提供的 史料,在掌握的新论据面前,你会对文中的哪些 说法表示怀疑? 秦灭六国时间表 • 前230年灭韩 • 前228年灭赵 • 前225年灭魏 • 前223年灭楚 • 前222年灭燕 • 前221年灭齐
•
优秀的政论文
文中从哪一段开始由论史转向论策?
• 第三段,提出不赂秦,不附秦,不派刺客,不杀 良将。 • 第四段,提出“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 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这些策略实 际上也是对北宋朝廷说的。 • 第五段,或明或暗地作了多方面对比:六国与秦 的爵位比较,实力比较;宋与契丹、西夏的爵位 比较,实力比较;宋与六国的比较以及契丹、西 夏与秦的比较。从比较中,含蓄地点明了写作意 图。
北宋与六国最大的相似点在哪里?
• 赂敌偷安。 • 作者用战国形势影射宋辽对峙时局,将六国比 作北宋,将辽与西夏比作秦。所以六国破灭原 因众多,苏洵只抓住赂秦一点进行无限制放大, 用自己的理解探索六国灭亡的根源。旨在警告 宋朝统治者,不要用贿赂的方法对待契丹和西 夏,要用武力,要抵抗。 • 这种写法就叫做“借古讽今”。
欧阳修评价苏洵的文章说:
• 吾阅文士多矣,独喜尹师鲁、石守道,然 意犹有所未足,今见子(苏洵)之文,吾意足 矣。”的确如此,苏洵此文,奔腾上下, 纵横出入,气势犹如江河决口。他见识深 远,眼光犀利,议论精辟透彻,足警世人。 无怪乎本文近千年来盛传不衰!
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提出“养气” 说。
• 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 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 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 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 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 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 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 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 ①杜牧《阿房宫赋》写道“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使六 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杜牧认为是由于六国的统治者不懂 得爱惜百姓。 • ②贾谊《过秦论》写道“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 制其弊。” • ③苏辙认为“他们不知道坚守合纵盟约的重要;齐国、楚国、燕 国、赵国不知道帮助韩国、魏国来一起抵抗秦国的重要”。 • ④王安石认为是由于六国没有像秦国一样变法革新。 • ⑤清代李祯认为,当时其他六国也和秦国一样,都想称霸天下, 只不过实力都不及秦国,于是他们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 我诈,弱肉强食,以致从散约败。 • 从历史情况看,六国灭亡的原因并不是“赂秦”。六国的失败, 主要是政治上保守,因循守旧,不重视改革,不能坚持“合纵” 政策去对付秦国的“连横”政策,被秦国远交近攻的手段各个击 破。 • 另外,战国长期的战乱,民不聊生,由分裂到统一,符合人们的 愿望。秦国统一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