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群落与生态系统

合集下载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第三讲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知识网络考点1 识别常见的生物种群和生物群落(包括植被)【考点梳理】1.种群(1)概念:种群是指生活在的的总和。

(2)种群不是同种个体的简单相加,而是具有一定的特征,如种群有、、、和等。

2、群落(1)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的总和。

(2)群落内的同种生物个体之间存在有和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等关系。

3、植被在群落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其他生物都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它。

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植物的总和称为。

覆盖在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称为。

【活学活用】1下列各项属于种群的是()A.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鱼B.一条小河里所有的生物C.一块稻田里全部的水稻D.一片山林里所有的植物2.江心屿是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岛上有榕树、樟树、蕨类植物、水生植物及其他多种生物。

江心屿上的所有生物构成()A.种群B.生态系统C.群落D.植被3.下列有关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A.生物群落中的各种生物之间没有什么关系B.生物群落是由不同种群组成的C.生物群落中植物有分层现象,动物没有分层现象D.生物群落中所有生物都属同一物种4.(2013 杭州)杭州长桥溪水生态修复公园是一个生态湿地公园,它收集流域内的污水,利用自然廊道输送至下游的水质调节池。

之后,池水被泵送到亭子下面的“迷你污水处理系统”进一步净化处理。

2009年公园建成后,经长桥溪流入西湖的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从原来的劣V类水跃升为Ⅲ类水。

该公园被联合国人居署评为2012年度“全球百佳范例奖”。

请回答下列问题:(1)公园内水质调节池中的水生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共同组成了,其中可以大量吸收池水中的N、P等元素,从而使水质得到初步净化。

(2)亭子下面的地埋式“迷你污水处理系统”具有较好的保温作用,能提供一个适宜的温度环境,促进污水中的微生物通过作用将池水中的有机物分解。

(3)污水流经该生态修复公园后得到了有效的净化,但公园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没有被破坏。

什么是生态学?

什么是生态学?

什么是生态学?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主要关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关系,以及这些相互作用对生物种群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介绍生态学的内容和意义。

一、生态学的研究对象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物种、种群、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等。

物种是生态学中最基本的研究单元,它指的是具有共同形态、生理特征和遗传特征的个体群体。

种群是指同一物种在特定地区范围内的一组个体的总和。

生物群落是由多种不同物种构成的群落,它们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形成一个稳定的系统。

生态系统则由生物群落和与之相互作用的非生物要素组成,包括土壤、空气、水等。

二、生态学的重要理论生态学的理论包括生物多样性、生态位、食物链、能量流动和营养循环等。

生物多样性指的是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特定位置和角色,它受到物种自身的特性和环境的影响。

食物链是描述生物组织和能量流动的链条,它显示了食物关系和营养传递的方向和级别。

能量流动指的是在食物链中能量从一级营养者到下一级营养者的传递过程。

而营养循环则是有机物和无机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和再利用过程。

三、生态学的研究方法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调查、实验室实验和数学模型等。

野外调查是生态学家们对生物和环境进行观察和记录的过程,通过采集样本和测量数据来获取信息。

实验室实验则是在受控环境条件下进行的实验,以便研究特定变量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数学模型是使用数学工具来描述和分析生态过程和系统的方法,它可以帮助生态学家预测和理解复杂的生态现象。

四、生态学的意义和应用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对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为我们提供保护和管理生态系统的思路和方法,预测和避免环境问题的发生。

生态学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应对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和物种灭绝等重大全球问题。

此外,生态学还为生态旅游、生态农业和生态工程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第3课 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第3课 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考点3 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结构及功能
1.一个生物群落和它所生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一起,组成了一个__生态系 统__。
2.生态系统的结构。 (1)__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__:太阳能、热能、空气、水、土壤等。 (2)__生产者__: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绿色植物。 (3)__消费者__:直接或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的食草动物、食肉动物等。 (4)__分解者__: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等。 (5)各种生物通过__捕食__关系形成的联系,叫食物链。很多食物链相互交错形 成的复杂关系叫食物网。
3.生态系统的功能。 (1)能量流动: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__。能量 流动的特点是单向的且是逐级__递减__的。 (2)物质循环:物质是指__组成生物体的一些基本化学元素__,其不同于能量特 点的是__反复出现和循环__。
10.(2013·济南)“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下列能体现出这一现象的正确食物

1.下列各项属于种群的是( C ) A.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鱼 B.一条小河里所有的生物 C.一块稻田里全部的水稻 D.一片山林里所有的植物
2.下列各项属于种群特征的是( C ) A.出生和死亡 C.性别比例
B.年龄 D.个体大小
3.下列有关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B ) A.生物群落中的各种生物之间没有什么关系 B.生物群落是由不同种群组成的 C.生物群落中植物有分层现象,动物没有分层现象 D.生物群落中所有生物都属同一物种
链是( C )
A.螳螂→蝉→黄雀
B.树→螳螂→蝉→黄雀
C.蝉→螳螂→黄雀
D.树→蝉→螳螂→黄雀
11.(2012·天门市)下列属于生产者与消费者关系的是( B )
A.小猫吃鱼
B.长颈鹿吃树叶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定义并举例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定义并举例

1、定义不同
种群: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
群落: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种群组成一个群落,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包含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两大类。

2、组成成分不同
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群落: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空间内上的分布各物种的种群集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

生态系统: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3、地位不同
种群: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群落:生态学研究最活跃的领域
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
比如说,一片森林中的全部红松构成了一个种群,森林中的所有植物就构成了群落,森林中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无机环境构成了生态系统。

扩展资料: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三者关系:
种群是由同种的生物个体组成,种群组成群落,群落组成生态系统。

种群内只有一种生物;而群落内有不同种的生物。

生态系统内除包括有生物群落,还包括有无机环境。

许多单一的生物个体(同种)组成种群,种群具有单一生物个体所没有的特征。

种群的特征:
1、种群密度: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不同的种群密度差异很大,同一种群密度在不同条件下也有差异。

2、年龄组成:种群内各种年龄期的个体数目。

种群的年龄组成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增长型:年轻个体多,将来个体数越来越多。

稳定型:各年龄期个体数目比例适中,个体数在一定时间内会保持稳定。

衰退型:年轻个体少,个体数将会越来越少。

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复习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知识联系框架】【重点知识联系与剖析】一、种群及其数量变动1.种群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种群是在一定空间中的同种个体的集群,作为一个种群不仅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具有一定的结构,同一种群内的个体间具有交换基因的能力。

种群虽然是有同种个体组成,但不等于个体数量的简单相加,从个体层次到种群层次是一个质的飞跃,因为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一些“群体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死亡率、平均寿命等。

生物物种的生存、发展和进化都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行的。

因此个体与种群的关系是一个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2.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影响因素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和下降等,这里主要介绍一点有关种群的增长方面的知识。

种群数量的增长有两种基本模式:指数式增长和逻辑斯谛增长。

指数式增长: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不受资源和空间的限制,种群的数量往往会连续增长。

以某种动物为例,假定种群的数量为N O,年增长率为λ,该种群每年的增长速率都保持不变,那么一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1=N0·λ二年后该种群的数量N2=N1·λ=N0·λ2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1=N0·λt图10-1如用坐标表示,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种群数量,那么种群的增长就会成“J”形曲线。

如图10-1所示。

种群的指数式增长模式在理论上是存在的,但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几乎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资源、空间和食物不可能是无限的,即使在实验条件下也无法做到。

逻辑斯谛增长:在自然条件下,环境条件是有限的,因此种群不可能按指数式增长模式增长。

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对有限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的种内斗争必将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捕食者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这个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

种群和群落及生态系统

种群和群落及生态系统

种群和群落(三)三、群落的结构1.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包括该区域内全部动物、植物、微生物。

2.群落的物种组成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丰富度:指群落中_____________ 的多少。

我国从东北到海南,物种丰富度变化越来越______________________3.种间关系①捕食②竞争③寄生④共生4.群落的空间结构①垂直结构特点: 现象成因: 等f植物分层f f动物分层②水平结构特点: 镶嵌性,表明植物在水平方向上的不均匀配置。

成因: 地形变化、光照、湿度、盐碱度、生物自身生长特点及人和动物影响四、群落的演替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 ____________________ 的过程。

2.类型:①初生演替概念:在一个从来没有被_____________ 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实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裸岩上的演替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次生演替:概念: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___________________ 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____________________ 或其它________________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实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废弃农田上的演替过程: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类活动对演替的影响: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他所有的自然因子。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

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产生原因:在食物和 空间条件充裕、气候 适宜、没有敌害等理 想条件下,种群数量 呈J型曲线增长. 它的特点是:增长率 不变,无限增殖.
种群迁入一个新环境后, 在一定时期内种群的增长 大致符合“J”型曲线.
产生原因:环境条件 如空间、食物、天敌 等制约. 它的特点是:随种群 密度上升,增长率下 降,有最大值.“S” 型曲线中有两个关键 点(K、K/2).
7.种群的空间分布
类型: 1、随机分布型:个体分布不受其他个体分布 的影响。 2、集体分布型:如蚂蚁成窝,鱼类集队成群。 有些植物种子成熟后,直接落在植株周围, 就形成了集中分布。 3、均匀分布型:如荒漠中的植株,由于彼此 抑制,株距十 分 相近。正在营巢的鸟,由 于有地盘割据的习性,巢的距离十分均匀。
1.概念: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 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 简称群落。
2.群落的特征
(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于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有差别。——丰富度
(2)种群中占主导地位的生物不同——优势物种
五.生物群落的结构 1、垂直结构 不同物种的遗传特性 及其对光、温度、水、 营养等的需求不同, 因此它们会处在群落 的不同高度。 植物垂直分布主要与 光照有关,动物的垂 直分布主要与栖息空 间和食物条件有关, 即一般由植物决定。
增长 幼年个体很多,老 种群密度会越 来越大 型 年个体很少 稳定 各年龄期的个体 种群密度在一段 型 时间内保持稳定 数目比例适中 衰退 老年个体很多,幼 种群密度会越 型 年个体很少 来越小
例3、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可分为下图A、B、C三种 类型,据图回答:
老年 中年 幼年

A B C

种群 群落 生态系统

种群 群落 生态系统

(一)种群: 种群:
1. 种群的特征及其关系 种群数量
直接影响 预测变 化方向 影响数 量变动
年龄组成
影响
种群密度
决定种群的 大小和密度
性别比例
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
2. 种群的空间特征 组成种群的个体,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 位置状态或布局, 种群的空间特征。 位置状态或B.竞争 C. 寄生
D. 捕食
采蜜的蜜蜂回巢后便围绕蜂房以跳舞的方式 将发现的蜜源告诉同伙, 将发现的蜜源告诉同伙,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 称( A ) A.种内互助 B.种内斗争 C.互利共生 D.竞争
3.2 P1951 P2016 P2023
3.群落的空间结构 3.群落的空间结构 垂直结构: 垂直结构: 植物的垂直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 植物的垂直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 动物的垂直由于植物的分层为动物创 关;动物的垂直由于植物的分层为动物创 造了不同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造了不同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水平结构: 水平结构: 由于地形的变化, 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 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等不同引起, 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等不同引起,具 有镶嵌分布的特点。 有镶嵌分布的特点。
K值:环境容纳量
增长缓慢
K/2
增长速度最快
增长加速 增长缓慢
种群增长“ 型曲线 种群增长“S”型曲线
(3)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
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之中的, 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之中的,在不利条 件之下,还会急剧下降, 件之下,还会急剧下降,甚至灭亡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三、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态学)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态学)
基本概念 种群

第2课 种群、群落与生态系统

第2课 种群、群落与生态系统

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下列有关松花江
的描述,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A.松花江
B.松花江里所有的鱼
C.松花江里所有的生物 D.松花江里所有的植物
【答案】 A
5.(2019·广东)青藏高原的某自然保护区
是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生
态系统。高原鼠兔是保护区内的重要
物种,如图 2-1 是与其有关的食物网。
的影响鸭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是
()
A.水
B.阳光
【答案】 C
C.温度
D.空气
3.(2018·湖州)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
减的。在一个池塘生态系统的下列生物群体中,构成
一个“ 级” 的是
()
A.所有的鱼类
B.所有的动物
C.所有的生物
D.所有直接以生产者为食的动物 【答案】 D
4.(2019·黑龙江)“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
【变式 1】(2019·绍兴)草地贪夜蛾是一种危害农作物的昆虫,目前 对我国部分地区的农业已造成一定灾情。
图 2­7
(1)苏云金芽孢杆菌可以用来防治草地贪夜蛾,这两种生物细胞
的主要区别是

(2)如图 2-7 所示为一种防治方法:将草地贪夜蛾爱吃的草种在
农作物(如玉米)的四周,并释放捕食蝽去捕食草地贪夜蛾,进
拟的生态系统),要想使它更加完善,还需要补充的成
分是
()
A.分解者
B.消费者
C.生产者
D.非生物部分
图 2­3 【解析】生态系统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组成。生物成
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中少了生产者。 【答案】C
【类题演练 2】 (2019·连云港)如图 2-4 表

必修三: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试题

 必修三: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试题

训练(十二)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种群、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调查鲤鱼种群密度时,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若渔网网眼太大常使调查值偏大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物种丰富度是群落调查的基本内容C.田间某种杂草的随机分布,是生物群落水平的研究内容D.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密度的大小和天敌数目的多少都不会影响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B[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鱼种甲的种群密度时,网眼太大会漏掉较多的鱼,常使调査值偏小,A错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的多少可用丰富度表示,B正确;田间某种杂草的随机分布,是种群的空间特征,C错误;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用K值表示。

天敌数量增多会降低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D错误。

]2.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当种群数量超过环境最大容量一半后,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环境阻力越来越小B.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种群密度增长越来越慢D.种内斗争越来越弱C[依题意,当种群数量超过环境最大容量一半时,即超过K/2时,受有限的自然资源和空间的限制,环境阻力会越来越大,种内斗争会越来越激烈,致使种群的出生率逐渐降低,死亡率逐渐升高,但出生率仍大于死亡率,所以种群密度增长越来越慢。

] 3.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不一定都导致群落结构更复杂B.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每个种群的数量变化都符合“S”型曲线C.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种类的改变不会导致种间关系发生改变D.维持牧草和放牧数量的适宜比例能保证草原群落不发生演替A[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不一定都导致群落结构更复杂,如人类活动的影响可能会使群落演替的结果是群落的结构变的更简单,如过量砍伐树木,A正确;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每个阶段的优势种的数量变化符合“S型”曲线,但前一阶段的优势种的数量在此阶段将会下降,B错误;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种类的改变使物种丰富度发生改变,从而导致种间关系发生改变,C错误;维持牧草和放牧数量的适宜比例,也会发生演替,只是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与原来有差别而已,D错误。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方法汇总
植物 活动能力弱、活动 范围小





提醒——
标志重捕法直接得到的是种 群数量,而不是种群密度,需
初捕数×重捕数
要将种群数量除以调查面积 或体积才能得到种群密度。
重捕中标记数
返回
取样器 取样
微生物
血细胞计数
趋光性
较小
较大
返回
(2)生态调查误差分析 ①标志重捕法误差分析
返回
(2)有关“S”型曲线K值与K/2的分析与应用
返回
1.家鼠种群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高,一只母家鼠一年可 怀8次胎,每胎最多产15~16只幼仔。下列有关家鼠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增长率高的原因只有每胎产仔数多和每年生殖次数多(即出生率高) B.该家鼠的种群数量不受性别比例的影响 C.从长期效果看,将室内地面硬化比安放捕鼠夹能更有效控制鼠害
返回
题后归纳——种群数量增长的“λ”值变化与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分析
返回
返回
考点二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1.群落及其物种组成 物种组成
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物种数目
返回
2.明确群落的两种结构
食物
镶嵌
关注立体农 业——
运用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为充分利用空间和资 源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
返回
3. 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判断
联系
D.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同种生物的总和
返回
图甲是某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简图,图乙是该生态系统中的3种生物在一天中的CO2 释放量(相对值)的曲线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蛇 6 物质循环 (2)基本不变 (3)消费者或分解者 b、c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含答案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含答案

种群、群落及生态系统练习题一、选择题:(共48小题,均为单选)1.下列生物群体属于生物群落的是A .一片森林中的各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B .一个池塘中的各种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C .一片草地上的各种杂草等植物和兔、鼠、昆虫等动物以及各种蘑菇等大型真菌D .一座山上的各种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全部生物2.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关于此食物网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该食物网共有5条食物链B.野兔、鹿及昆虫均为初级消费者C.狼和云豹在不同食物链上均属于同一营养级D.如果土壤受到污染,鹰体内的污染物积累浓度可能最高3.种群密度的大小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下列现象主要体现该观点的是A.农业生产中,常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的方法减少害虫的危害B.用性引诱剂诱杀某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的性别比例,从而使害虫的种群密度降低C.为了维持海洋鱼类的种群密度,不捕获年龄较小的鱼D.我国某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外来人口剧增,造成一定的社会压力4.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验,正确的叙述是A.改变培养液的pH 值不影响K 值(环境容纳量)大小B.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C.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对酵母菌准确计数D.营养条件并非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5. 下列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火灾后的草原上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群落演替只能在自然情况下,随机发生C.人工制作的封闭生态瓶中不能发生群落演替D.群落演替的结果是群落稳定性不断提高6.最近科学家在水深约3200米的太平洋底部的一副鲸的骨架上,发现了两种新型蠕虫。

这些蠕虫没有消化器官,它们通过附肢里的细菌摄取营养。

像树根一样的附肢可深入到死鲸的骨髓里“挖掘”营养,其中的细菌将骨中的脂肪转化为糖供给蠕虫进行生命活动。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这些蠕虫与细菌都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B.蠕虫与细菌的关系在生物学中属于互利共生C.这种细菌在繁殖时不可能发生有丝分裂D.可创造一个富含有机物和氧气的人工环境培养这种细菌7.如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单位:J/cm 2·a ), 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A.输入甲的能量数值是1250 J/cm 2·aB.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C.乙的个体数目一定比甲少D.每一营养级的能量大部分用于呼吸作用和被丁利用8.图示为利用自然生态系统净化污水的一种大面积、敞开式污水处理池塘(即氧化塘)。

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的定义

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的定义

文章标题:探讨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的定义与关系一、引言在生态学领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是几个基本概念,它们之间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生物界的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下面我们将从个体开始,逐步深入探讨这几个概念,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个体的定义与特点1. 个体指的是一个生物体,可以是植物、动物或微生物,具有一定的生长、代谢和繁衍能力。

2. 个体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基本的生物单元角色,其健康状况和数量会直接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 个体的存活和繁衍需要受到适宜的环境和资源条件限制。

三、种群的定义与特点1. 种群是指生态学上一定地理区域内同一物种的所有个体的总和。

2. 种群中的个体相互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和相互作用,包括繁殖、竞争和协作等。

3. 种群数量的增减和变化不仅受到生物自身的特点,还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四、群落的定义与特点1. 群落是指在一个地理区域内,不同种群之间相互作用、有机联系的生物总合。

2. 群落中的各种生物种类之间相互依存,通过捕食、共生、共存等方式形成复杂的生态系统。

3. 群落的结构和组成会受到环境因素、物种之间的竞争和共生关系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五、生态系统的定义与特点1.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稳定的生态整体。

2. 生态系统包括了各种生物群落以及其所处的地理环境、水文环境、大气环境等。

3. 生态系统中的营养循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等是维持其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六、生物圈的定义与特点1.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水、陆和空气中由生物所占据的全部部分。

2. 生物圈中包括了各类生物种类以及它们所处的各种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

3. 生物圈是地球上生命的集合体,其中不同的生物体系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联系。

七、总结回顾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是构成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拟态
毒 蛇
毒蛇
表现得与环境不同,容易被发现, 且具警戒色的动物一般都具有潜在的伤 害性 毛 毛 虫
警戒色
典型例题
• [例1]一片草原上的全部黄羊和草原上的全部生物分别属 于 ( B ) A.群落和种群 C.种群和植被 B.种群和群落 D.群落和植被
[例2]在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在草 鹿 狼多构成 (C) 的食物链中,如果狼被大量捕杀,则鹿的变化是 A.一直变多 B.先变多后变少 C.先变多后变少,再稳定 D.几乎不变
水圈大部:水面以下12千米
生物圈包括了地球上全部的生物以及它所生活的 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
(4).生态系统的成分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太阳能、热量、水、 空气、矿物质等。 (2)生产者:绿色植物。 (3)消费者: (4)分解者:如细菌、真菌、腐食性动物蚯蚓。
(5).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各种生物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 的一种联系。 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 (2)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 ,往往有 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 食物网 。
群落中生物间的关系:
种内互助 蚂蚁、蜜蜂的现象 生物种内关系 种内斗争 争夺食物、空间或配偶
生物种间关系:互利共生、寄生、 竞争、捕食
螳 螂
青 蛙
变 色 龙
蝴蝶
动物具有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以便捕食 或 躲避天敌, 从而适应环境
保护色
稚鸡 竹 节 虫
某些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外形或色斑,与 其他生物或周围环境非常相似的状态
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流动是物质和能量.
写出下面的一条食物链
生产者 初级消费者 次级消费者 三级消费者

第一 营养级兔ຫໍສະໝຸດ 第二 营养级狐第三 营养级

第3章 种群与群落生态学

第3章 种群与群落生态学

4
第三节
种群的基本特征
一、种群的大小和密度
(一)数量统计 1、密度 (1)概念:单位面积或空间上的个体数目。 (2)类型:绝对密度和相对密度。
5
2、统计方法: (1)直接统计法 (2)样方法
在若干样方中计数全部个体,以其平均数来估计 种群整体。用数理统计法来估计变差和显著性。
6
(3)标志重捕法 即 N : M = n :m N = M × n/m
40
(二)偏利共生
共生的两种生物,一方得利,对另一方无害。
如某些附生植物以大树作附着物。
鸟类在树上筑巢等。
41
(三)互利共生
两个生物种群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互 相得益。 例如:根瘤 菌根。
42
根瘤
43
菌根
44
菌根形成
45
三、种间负相互作用
包括竞争、捕食、寄生等。使受影响的种群增长
率降低,不意味着有害。
10
11
Ⅰ型-凸形曲线,长寿型。如大型兽类、 人类。 Ⅱ型-对角线,各年龄段死亡率相等。如 许多鸟类。 Ⅲ型-凹型曲线,幼年期死亡率很高(如 鱼卵等)。
12
四、种群增长率(r)
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增加的比例和增 长的个体数。按下式计算: r = lnR0/T
式中:R0— 世代净增殖率(存活率与出生率相乘 并累加。R0 = lxmx);T—世代时间。
适合范围: 植物、鼠穴及鸟巢的分布。
有三种类型:见图4--11
31
32
(1)随机分布: 例如森林地被层的蜘蛛, 面粉的黄粉虫,土壤杂草等。 (2)均匀分布: 人工林。 (3)成群分布:大多数自然种群。
33
二、密度效应
当种群个体数目增加时,相邻个体之间的相互 影响。 植物的密度效应有两个基本规律: (一)最后产量恒值法则 (澳大利亚生态 学家,三叶草的密度与产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