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
高中地理第2章城市与城市化 新人教版必修2
房的地点最适宜在( )
A.E B.F C.M D.N
(3)目前,一些城市选择在郊区建造公租房、经济适用房。
影响该决策的主导因素是( )
A.土地价格
B.环境质量
C.交通条件
D.土地利用效益
【错解】 (1)B (2)D (3)D 【错因分析】 学生对等值线图的判读出现错误。 【正解】 (1)A (2)C (3)A 【易错诊断】 (1)根据图示,D 点房价数值在 6 000 到 7 000 之间,N 点房价数值在 3 000 到 4 000 之间,D 点与 N 点房价差 值在 2 000 到 4 000 之间。(2)我国华北地区为季风气候区,夏季 盛行东南风,冬季盛行西北风,M 点位于河流上游、与盛行风 向垂直的郊外,环境好。(3)建造公租房、经济适用房需在土地 成本较低的地区,城市郊区土地价格较低,适合建设公租房、 经济适用房。
D.25~30 千米
4.不透水面增加可能导致该城市( )
①地下水位上升 ②地表气温升高 ③生物多样性增加
④地表径流增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第 3 题,据图可知,该城市不透水面比例变化最大的区 域应当是 1989 年与 2015 年曲线差值的最大区域,从图中可以 看出变化最大的区域距离市中心大致为 15~20 千米,因此正确 答案选择 B 项。第 4 题,据材料可知,城市不透水面会阻止水 分下渗,因此会导致下渗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地表径流增多, 影响水循环环节。城市广场、建筑、道路等设施在内的城市下 垫层代替了大自然原有的森林、绿地和田野,形成了“城市荒 漠”,野生动植物逐渐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环境而不断减少以 致濒临灭绝。
B.划定耕地保护区
C.增加种植业投入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二章演示教学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1、中心商务区的主要特征:①经济活动最为繁忙;②建筑物高大稠密;③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很大;④内部分区明显;2、功能区比较[理解记忆]3、城市地域结构模式:[记忆] 同心圆模式、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4、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
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
5、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理解]7、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1)收入的高低,导致住宅区的分化(2)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3)种族或宗教团体(唐人街等) (4)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6、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理解]早期: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后期: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2.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1、城市等级划分及依据:[记忆] 依据:城市人口规模 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我国的划分:特大城市(500-1000万)、大城市(100~500万)中等城市(50~100万)、小城市(50万以下)、2、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理解]城市等级低,数目多,服务种类少,服务范围较小;城市等级高,数目少,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较大。
3、上海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变化的影响因素[理解记忆](1)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2)上海市有发达的铁路网,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以及巨大的市场(3)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
4、城市等级体系:城市的服务种类、服务范围是与城市的等级相对应的,在同一个区域中,城市的空间分布也与城市的等级密切相关,这些不同级别的城市空姐组合,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系统。
5、城市等级与城市数目、相互距离的关系[理解]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城市与城市化是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为了方便同学们复习,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一起来看看吧。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城市形态城市形态团块状组团状条带状或放射状影响因素市中心吸引作用平原地区城市用地限制或河流阻隔、规划控制等山地、河流阻隔沿交通线分布或受地形限制河谷地区地域形态各组成部分比较集中,连成一片城市由几片组成,每篇就近组织各自的生产生活,各片互不相连城市地域沿主要交通干线或地形区延伸主要优点便于集中设置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各种设施利用率高,方便生活,便于管理,节省投资便于城市扩大规模,有利于保护城市环境城市各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主要缺点易造成城市污染用地分散,各片联系不方便,市政建设投资大城市交通主要集中于一方向,且运距长城市距离成都、合肥、华盛顿重庆、上海浦东新区洛阳、西宁、宜昌、兰州、延安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城市地域结构模式:结构模式特点成因举例同心圆模式城市形态集中紧凑,城市功能区为少市中心呈同心圆状平原地形,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侵入和迁移,成同心圆状自核心向外扩展成都东京扇形模式城市各功能区呈扇状向外扩展交通(各功能区沿交通线延伸)沈阳烟台多核心模式城市并非依托单一核心发展,而是围绕着几个核心形成中心商务区、批发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和郊区,以及相对独立的卫星城等多功能区,并由他们共同组成城市地域随着城市不断扩展,原有市中心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因,在远离市中心的郊区出现新核心,同时也受河流、地形等因素影响淄博重庆未来"田园城市"以人为中心,兼有城市和乡村的优点以人为本、人与城市协调发展带型——兰州;放射型——武汉;星座型——上海;散点型——大庆。
2、影响因素:主要因素:经济因素(交通通达度、距市中心远近)——取决于各功能分区付租能力,地租水平(直接因素)高低历史文化(北京市);社会因素:种族宗教(黑人区、唐人街)、知名度、行政因素(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外高桥保税区等)。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中学地理必修二其次章学问点总结城市与城市化是中学地理必修二其次章的学问点,为了便利同学们查看,接下来为你整理了中学地理必修二其次章学问点总结,一起来看看吧。
中学地理必修二其次章学问点总结(一)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实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美丽,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
城市建设要留意爱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缘由: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3、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供应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供应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4、城市化的标记: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5、其次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①大城市进展速度超过小城市;②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③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进展快。
大城市化趋势6、发达国家的城市化① 特点: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② 逆城市化的缘由: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7、进展中国家城市化① 特点: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② 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
③ 城市进展不合理:大城市快速膨胀,中小城市进展缓慢,人口集聚于少数大城市。
8、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9、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1)对气候的影响:热岛效应、雨岛效应、城郊热力环流、大气污染严峻(2)对水文的影响:对地下水下渗量削减、地下水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大。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考点解析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中要注意比例尺和高差。
一、等潜水位线
• 5、计算潜水的埋藏深度 • 某地的潜水埋藏深度等于该地的等高线值(或范围)减去等潜水位线值(或范围)。 • 6、判断潜水与河水的补给关系 • 方法1:首先,作出河流两岸的潜水流向; • 然后,依据潜水的流向进行判断。 • 若潜水的流向向河流汇合,则潜水补给河水 • 若潜水的流向向河流分开,则河水补给潜水 • (河流补给潜水) (潜水补给河流) • 方法2: • 依据等潜水位线的凹凸关系判断 • 河流流经处,若等潜水位线是高处凸向低处,则河流补给潜水 • 河流流经处,若等潜水位线是低处凸向高处,则潜水补给河流
原因
后果
发达国家 后期阶段
早 慢
高 大 相适应 农业现代化的 发展,大批农村劳 动力向城市移动 出现逆城市化
发展中国家 中期阶段
晚 快
低 小 不相适应 城市经济畸形发展, 人口增长过快,农村 劳动力过剩 带来很多社会问题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生态问题表现: 生物的多样性减少;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出现城市热岛 现象;密集建筑群影响日照、风速和风向。
原因分析
以市场、交通 等优势吸引引起
扩大
分异明显
市区的工厂企 业纷纷外迁
为降低成本、 保护环境
能以某个区域内的城市(镇)为例,分析不同规模 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1)了解我国城市等级划分的标准,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城 市等级划分的标准是不同的。 (2)了解不同等级的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及其范围是不同的。
地理高一必修2第二单元知识点:城市化
地理高一必修2第二单元知识点:城市化
地理高一必修2第二单元知识点:城市化
「地理」一词最早见于中国《易经》: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查字典地理网为大家推荐了地理高一必修2第二单元知识点,请大家仔细阅读,希望你喜欢。
一、城市化标志
(1)城市人口增加
(2)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指标)
(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二、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的不同进程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时间
早(工业革命)
晚(二战后)
城市化水平
高(70%以上)
低(30-40%)
城市化速度
先快后慢
先慢后快
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地理高一必修2第二单元知识点,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中图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城市化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的空间结构1.城市空间结构:指构成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上的位置及其组合状况。
2.城市功能区:功能区面积区位特点功能区特点中心商务区(CBD)小位于城市中心或次中心建筑物高大密集、经济活动频繁、交通便捷、通信发达,早晚人口流动量较大,人口昼夜差异大商业区小呈点状或条带状分布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处对交通条件要求最高住宅区最大,最普遍地价适中,环境洁净出现高级与低级住宅区的分化,且背向分布工业区大向市区外缘扩展和迁移,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专业化程度高,积聚性强,形成片状工业区,因减低成本和环境要求而远离城市中心图表补充:①高级住宅区位于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地区,一般靠近文化区;(如高坡地形、河流上游、盛行风上风向、靠近文教区等)②低级住宅区接近内城和工业区,生活设施和环境差。
③在工业区与生活区之间设置防护带,以隔离污染、净化空气,减少对居住区的污染④有污染的工业区布局特点:交通便利、盛行风下风向(或与盛行风垂直的郊外、最小风频上风向)、河流下游、远离居民区和农田⑤各功能区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线。
3.城市功能区形成的原因:a历史因素:早期功能的延续(如北京的故宫,早期是中国政治中心区,现在则是文化旅游区)b社会因素:社会地位、宗教信仰、生活方式,(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的分化,英国伦敦的唐人街,北京牛街回民小区,美国黑人区等)c行政因素:政府政策、城市规划d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城市中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
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①距离市中心的远近(离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②交通通达度(穿过的道路越多,距交通干线越近,交通通达度越高,地租越高)。
因此,一般来说,市中心地租最高,沿交通线往外地租逐渐下降,在道路交汇处又有所上升,形成地租次高中心,随后往外又继续下降。
如图,受经济因素影响下的城市功能分区:A为商业区,B为住宅区,C为工业区4.城市等级:用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城镇化》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城镇化》知识点总结思路分析:知识点总结:一、城镇化的意义1.概念:也称城市化,一般是指乡村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
2.标志(1)城镇人口增加。
(2)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上升——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
(3)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
3.城镇化的意义(1)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2)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改善城乡居住环境。
(4)增强区域社会和谐。
二、世界城镇化进程1.城镇化的时间差异18世纪中叶之前:世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很低,不到2%18世纪中叶开始:工业革命,城镇化开始加快发展。
20世纪以来:世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迅速上升2.城镇化的地区差异(1)发达国家:起步早,城镇化水平高,出现了与城镇化过程相反的人口流动现象。
(2)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城镇化水平低,发展速度快。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差异明显,具体如下所示。
3.城镇化过程城镇化初期→郊区城镇化→逆城镇化→再城镇化(1)城镇化初期:人口由乡村向城镇集聚,乡村地区转化为城镇地区的现象。
(2)郊区城镇化:由于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
所以人口、产业由市区迁往郊区或郊区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城市规模扩大的现象。
(3)逆城镇化:由于中小城镇和乡村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环境优美,加上城中心居住环境相对变差,人口继续迁往郊区以及中小城镇和乡村,大城市人口出现负增长的现象。
(4)再城镇化:城镇中心区产业结构,交通、环境得到改善后,人口迁回市区的现象。
(5)其他城市化现象①超前城镇化:是指城镇化水平超过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基础设施落后的现象,如巴西、阿根廷。
②滞后城镇化:是指城镇化水平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现象。
这种情况会导致城市劳动力不足、农村劳动力过剩,会制约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城镇化的阶段和特点初期阶段:城镇化水平较低、发展速度慢。
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
中期阶段:城镇化水平较高、发展速度加快,同时城区发展问题也相继出现。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一)1. 城市化的开始时间英国最早,开始于18世纪中叶,其次是美国,发展最快的时期是在20世纪初期,再次是日本,印度开始时间比巴西要早一点。
2. 从城市化水平上看,目前三个发达国家均处在城市化的后期阶段,巴西很明显地处在中期的加速阶段,印度由于城市化具有“滞后城市化”的特点,所以可以判断处于初期阶段。
3. 三个发达国家由于处在城市化后期的成熟阶段,所以城市化将减速,并会随着大城市的过度扩张,市中心区的居住环境渐趋恶化,城市居民陆续向外迁移:一些大城市中心区表现出衰落的迹象。
一部分商业和制造业由市中心区向边缘区迁移. 城市外围地带的人口显著增加,出现了比较多的卫星城和工业区。
4、两个发展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给城市就业、基础设施建设和进一步发展造成很大压力。
工业生产和城市拓展对当地生态造成很大破坏,结果导致城市环境质量大幅度下降。
同时也会随着城市的发展,出现郊区城市化。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二)1、城市化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从人口迁移来看,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不外乎推力和拉力。
推力是指那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拉力是指那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
2、由于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在不同地区和同一地区的不同时期,推力和拉力的具体内容可能很不相同,其相互作用的结果也不一样。
3、主要的推力来自农村,如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农村受自然灾害影响大等。
主要的拉力因素来自城市,如城市就业机会多、城市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城市交通便捷等。
但是也要看到对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来说,农村也有拉力,如人们的乡情、故土难离等,城市也有推力,如陌生的城市环境、生活方式、住房、教育、政策等也会阻碍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
4、城市化的动力(1)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促进城市化的主要动力,主要表现在三大产业的发展对城市化(2)历史上三次技术革命促进工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城市化进程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三)城市化的意义(1)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人口,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人教版高一地理开学必修二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知识串讲)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讲基础】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一般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2.城市功能分区(1)形成:因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相同,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
(2)主要类型及其分布(3)特点①无明确的界线。
②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及影响因素1.含义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
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3.影响因素(1)经济因素距离市中心远近(2)社会因素:知名度、种族、宗教等导致住宅区的分化(3)历史因素: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功能分区有深远影响。
三、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1.城市等级与城市服务功能之间的关系2.城市等级体系特征(1)不同等级的城市数目和相互距离是不同的。
(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层层嵌套的。
三.城市化1.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驱动力3.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大。
4.意义(1)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
(2)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
(3)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四.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阶段和特点2.地区差异(1)大部分发达国家:处于城市化的后期阶段。
(2)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处于城市化的初期或加速阶段。
五.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影响2.生态城市建设(1)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2)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讲技巧】一.三大城市功能区二.城市功能区的影响因素1.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城市功能区形成的主要因素,原因有两方面:一是由于地理位置、交通通达度的不同造成了地租差异;二是城市各项功能活动(如商业、工业、住宅等)的付租能力往往随空间位置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
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 2.3城市化
第二章 第3节 城市化
一、什么是城市化
城市化的概念、内涵、标志、动力及意义如下图所示:
城市化的标志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城市化的主要标志,反映城市化水平的高低。
而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等,则体现
了城市化的合理与否。
二、世界城市化进程
1.城市化进程及特点:从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
一个国家或地
区的城市化水平能体现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一般情况下,生产力水平高的国家或地区,其城市化水平高;生产力水平低
的国家或地区,其城市化水平低。
但也有滞后城市化和超前城市化等特殊情况。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城市化在积极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带来某些消极作用,即城市问题。
其产生的原因、危
害、治理措施如下表所示:。
高一必修2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一必修2地理知识点总结一、人口的变化。
1. 人口的自然增长。
- 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 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 农业革命之前,人口增长极为缓慢;农业革命期间,人口增长速度有所加快;工业革命之后,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
- 人口自然增长的空间差异:- 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人口增长缓慢,有的国家甚至出现负增长,如德国、俄罗斯等。
- 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人口增长快,如印度、尼日利亚等。
2. 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 人口增长模式:- 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如一些原始部落。
- 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多存在于发展中国家。
- 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发达国家多为此模式。
-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转变的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从原始型向传统型的转变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是从出生率的下降开始的。
3. 人口的迁移。
- 人口迁移的概念: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 人口迁移的分类:- 国际人口迁移:- 19世纪以前,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例如欧洲人迁移到美洲和大洋洲。
- 二战以后,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
- 国内人口迁移:- 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主要是从东部地区迁往内地和边疆地区。
-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受经济因素影响,人口大量从内地向沿海,从农村向城市迁移。
-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等。
例如,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迁移与气候有关。
- 经济因素:是主要因素,如就业机会、经济收入等。
- 社会因素:政策、社会变革、战争和宗教等。
如我国的西部大开发政策吸引人口迁入西部。
二、城市与城市化。
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一、人口的变化1.人口增长:全球人口从1830年约10亿到20世纪60年代不足30亿,到21世纪初的60多亿,再到2020年的75亿,总体呈增长趋势。
2.人口迁移: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经济因素、战争、宗教、社会变革、自然环境变化、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等。
现代社会的人口迁移主要体现为:城市化的推进,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人口迁徙。
3.人口分布: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有自然环境、经济条件、社会条件等,人口密度与人口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成正相关。
二、城市与城市化1.城市的形成:因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聚集而形成和分散形态的城市。
2.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其中工农业发展水平的高低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3.城市化问题: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包括社会问题(就业困难、住房紧张、社会秩序混乱等)和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严重、热岛效应等)。
三、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1.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农业地域分异的结果。
由于地球各地区在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就会形成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
2.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特点不同,如季风水田农业具有分散性、商品率低等特点;大牧场放牧业具有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等特点;乳畜业具有季节性强的特点等。
四、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1.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的形成:由于工业联系和集聚的效应,同一地域的工业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规模化效应,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这也使得工业地域的形成成为必然。
2.工业分散和工业的地域联系: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许多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采取了分散生产的策略,形成了跨国公司等组织形式。
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使得不同地域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的经济交流和合作。
五、区域可持续发展1.区域生态环境建设:通过采取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风沙治理等措施,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1、功能分区:城市各项经济活动相互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中。
2、划分: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和仓储区、风景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
3、中心商务区(纽约的CBD——曼哈顿)特征:
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③建筑物高大稠密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
4、三种基本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理解记忆]
功能
分区
形态特征位置
商业区占地面积小、呈点状
或条状
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
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
大稠密;内部有明显分区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
侧、街角路口
工业区集聚成片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
趋向域沿主要交通干线
市区外缘,交通干线
两侧
住宅区占地面积大(40%
-60%),是城市主要
功能分区,工业化后
出现分化
建筑质量上,高级于低级
住宅分化;位置上,高于
于低级住宅分区背向发
展
高
级
城市外缘与高
坡、文化区联系
低
级
内城与低地、工
业区联系
5、城市地域结构模式:[记忆]
同心圆模式、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
6、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
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
7、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理解]
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
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小
OA商业付租能力最强
AB住宅付租能力最强
BC工业付租能力最强
8、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
(1)收入的高低,导致住宅区的分化 (2)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
(3)种族或宗教团体(唐人街等) (4)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
9、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理解]
早期: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
后期: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2.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1、城市等级划分及依据:[记忆]
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
大城市
我国的划分: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
市(50~100万)
中等城市(20~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
依据:城市人口规模 2
、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理解记忆]
城市等级低,数目多,服务种类少,服务范围比较小;
城市等级高,数目少,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比较大。
3.城市等级的提高和服务范围扩大需要的基本条件: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交通或丰富的资源条件支撑。
4、上海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变化的影响因素[理解记忆]
(1)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
(2)上海市有发达的铁路网,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以及巨大的市场
(3)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
5、城市等级体系:
城市的服务种类、服务范围是与城市的等级相对应的,在同一个区域中,城市的空间分布也与城市的等级密切相关,这些不同级别的城市空姐组合,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系统。
6、城市等级与城市数目、相互距离的关系[理解]
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
(德国南部为例)
2.3城市化
1、城市化的含义[理解] 人口向城镇集聚的过程 人口的城市化
城市范围不断扩大的过程
乡村变为城市的过程 土地的城市化
2、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记忆]
推力: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动力: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全,交通便利
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记忆]
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4、城市化的意义:
(1)城市市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
(2)促使聚落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变化
5、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理解记忆]
后期阶段:一慢一高(城市化速度慢,
城市化水平高) 逆城市化
中期阶段:一快(城市化速度快,城市化
水平变化大) 郊区城市化
初期阶段:两低(城市化水平低,
城市化速度低)
逆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6、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比较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水平低;发展不合理(出现畸形发展);处于初期和中期阶段
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处于后期阶段
(1)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措施
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③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2)建立生态城市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环境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