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规划2012020
两化融合信息化规划方案
两化融合信息化规划方案为了推动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实现两化融合发展,需要制定一份完整的两化融合信息化规划方案。
该方案旨在以企业发展的需要为导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促进企业全面发展。
一、规划目标本规划的总目标是推动两化融合,有效提高企业发展水平和竞争力。
具体目标如下:1. 提高信息化水平。
通过深入了解企业现有信息化系统情况,进行全面升级和优化,有效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和管理效率。
2. 强化工业化基础建设。
利用先进技术和设备,通过制定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工业化基础建设方案,全面提高企业工业化水平,缩短进度、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3. 推广电子商务模式。
在整个企业内部信息化基础上,建立电子商务模式,扩大企业销售渠道,提高销售额和市场份额。
4. 加强人才培养。
将信息化从技术走向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决策层素质,同时加强人才培养,培养适应两化融合的人才队伍。
二、规划内容1. 梳理现有信息化系统在制定两化融合信息化规划方案之前,需要对企业现有的信息化系统进行梳理和评估,了解原有系统的优缺点和实际运行情况。
评估结果可反映出企业管理现状,为后续制定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2. 制定信息化系统升级方案根据现有信息化系统的评估结果,制定信息化系统升级、优化方案。
该方案应涵盖硬件设备、软件系统、网络设施、信息安全等方面,细化升级、优化目标和具体措施。
3. 制定工业化基础建设方案制定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工业化基础建设方案,该方案应在保证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生产效率和控制成本。
方案中应包括生产工艺流程管理、设备添加、设备保养等内容。
4. 推广和实施电子商务模式电子商务模式是两化融合中的重要内容,该模式可以扩大企业销售渠道,降低交易成本,同时提高销售额和市场占有率。
在实施电子商务模式时,需要制定相应的规范管理制度,同时加强信息安全管理。
5. 加强人才培养为适应两化融合的需要,在制定两化融合信息化规划方案的同时,应加强人才培养工作,提高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水平。
一: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某年专项行动实施方案
一: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某年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在键盘上,指尖跳动着,那些关于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思路,就像一条条跳跃的代码,渐渐在脑海中勾勒出轮廓。
一、项目背景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这是当下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
站在历史的交汇点上,我们不仅要回顾过去,更要展望未来。
我国制造业历经风雨,如今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通往未来的大门。
二、目标定位1.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通过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使企业在技术创新、管理优化、市场拓展等方面具备更强的竞争力。
2.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
以信息化为纽带,促进上下游产业链的紧密合作,实现产业链整体优化。
3.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利用信息化手段,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4.培育新兴业态。
借助信息化技术,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助力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
三、实施方案1.建立健全组织架构。
设立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推进实施相关工作。
2.制定详细工作计划。
明确各阶段任务目标,确保项目稳步推进。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企业网络设施,为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提供基础保障。
4.推进技术创新。
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引入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提升产品竞争力。
5.优化管理流程。
通过信息化手段,优化企业内部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率。
6.开展人才培训。
加强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相关人才的培养,提升企业整体素质。
7.加强政策支持。
积极争取政府政策支持,为项目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四、预期成果1.企业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
通过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企业产品品质、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将得到显著提升。
2.产业链协同发展。
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紧密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产业链整体优化。
3.资源配置效率提高。
信息化手段的应用,使企业资源配置更加合理,生产效率提高,成本降低。
4.新兴业态不断涌现。
借助信息化技术,新兴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注入新活力。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
专项 行动计划 ( 2 0 1 3 - 2 0 1 8 年 )的通知
工信 部 信 [ 2 0 1 3]3 1 7号
各省 、自治 区 、直辖市及 新疆生 产建设 兵 团工业 和信息化 主管部 门 ,各省 、 自治 区 、直辖 市通信管理局 ,有关行业协会 ,有关单 位 : 现将 《 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 ( 2 0 1 3 — 2 0 1 8 年) 》 印发给你 们 , 请结合本地 区、 本 单 位 实 际 ,认 真贯 彻 执 行 。
l l l
l
多方参与,协力推进。加强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地方工信主管部门、通信管理机构、部属 院校和研究机构、 行业协会和第二 三 方机构的积极作用, 创新工作机制, 构建上下协同、 各负其责、 紧密配合 、 运转高效的两化深度融合推进体系。
( 三) 总体 目标
i l
特 提 出本 行 动 计 划 。
一
、
总体 要求
( 一 )指 导 思 想
深 入 贯 彻 落 实党 的 卜 八 大 精 神 ,着 眼转 变 经 济 发 展 方 式 的 长期 目标 ,围 绕 稳 增 长 、调 结 构 、 促 改 革 、惠 民生 的 _ T作 重点 , 以促 进 工 业 转 型 升 级 为 主 攻 方 向 , 以创 新 驱 动 为 核 心 动 力 ,着 力 释 放 改 革 红 利 ,创 新 行 政 管 理 和 服 务 方 式 ,营 造 良好 的政 策 环 境 ,全 面 提 升 企 业 竞 争 能 力 ;着 力 突 破 关 键 技 术 领 域 和 应 用 瓶 颈 ,加 快 传 统 产 业 改 造 升 级 ,培 育 壮 大 生 产 性 服 务 业 ,拓 展 战 略 性 新 兴 产 业 发 展 空 间 ;着 力 发 挥 地 方 区位 优 势 和 比较 优 势 ,增 强 产 业 政 策 协 调 性 和 互 补 性 ,激 发 经 济增 长 新 动 力 ,保 障 网络 与 信 息 安 全 ,加 快 建 设 工 业 强 国 ,打 造 中 国工 业 经 济 升 级 版 。
2024年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作计划
2024年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作计划一、工作目标1. 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全面推进,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2. 提升国家信息化水平,加快构建数字经济支撑体系;3. 推动智能制造、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的发展,培育新型产业和业态,推进创新创业;4. 加强信息安全能力建设,确保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重点1. 推动工业互联网发展a. 加大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力度,提升数据集成及数据服务能力;b. 推动工业互联网技术标准和领域应用的研究和制定;c. 加强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能力,建立健全安全体系。
2. 加快推进智能制造a. 推动智能制造设备和系统的研发与应用,提升生产效率和品质;b. 加强制造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实现工业数据的全面应用;c. 培育智能制造产业生态系统,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3. 加强数字经济建设a. 深入推进数字产业基地建设,培育核心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b. 加快数字创新创业环境建设,支持科技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创新能力;c. 推动数字经济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制定,保障数字产业健康发展。
4. 推进云计算和大数据应用a. 加强云计算和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数据存储和处理能力;b. 推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促进数据共享和交流;c. 强化大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防范数据滥用和泄露风险。
5. 培育新型产业和业态a. 推动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和应用;b. 培育数字经济下的新业态,推进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c. 加强科技创新和企业技术引进,提升国家技术创新能力。
三、工作措施1. 搭建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协作机制,加强各相关部门之间的合作与沟通;2. 鼓励企业加大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投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3. 建立健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政策体系,制定扶持政策和奖励机制;4. 强化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提供相关领域的培训和支持;5. 注重信息安全建设,完善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安全保障体系;6.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国际标准和规范的制定。
2023-“十四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_免费下载-1
“十四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_免费下载“十四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是中国为推进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而制定的重要规划。
该计划旨在加强信息技术和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升级转型。
步骤一:解读深度融合所谓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与全球制造业深度融合,从而打破行业的垂直层级,实现制造业生产过程的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智能化等目标。
这种深度融合不仅改变了制造业的生产方式,也对服务、经济、文化等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步骤二:规划的主要目标“十四五”期间,中国将致力于推动信息技术和制造业深度融合,支持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产业,推动产业智能化、集成化、绿色化的发展。
为此,中国将推动数字经济、智能制造、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发展,特别是支持高端装备、新材料等产业的发展。
同时,中国还将加强信息安全的保障,推动数字治理、数字服务的发展,打造数字中国。
步骤三:规划的重点领域规划中的重点领域包括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物联网、信息安全、数字文化等。
此外,规划还将重点推动跨界融合和协同创新,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大型科技创新项目和高技术企业的发展。
同时,规划将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也参与到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过程中来,提供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步骤四: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意义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可以进一步提高国内制造业的竞争力,促进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同时,深度融合也将推动数字经济和新经济的发展,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推动城乡一体化、数字农业、数字医疗、数字化城市等新型城市的建设。
此外,深度融合还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促进产业协同和优势互补,提升国家综合经济竞争力。
总之,“十四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是中国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实现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
在未来的五年中,我们可以看到数字技术和制造业的巧妙结合,为实现“制造业创新、服务业创新、技术创新”等目标,为全球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工信部规〔2016〕33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有关中央企业,部直属有关单位: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国制造2025》,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和信息化部编制了《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
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工业和信息化部2016年10月12日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关键时期,是抢占全球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的战略机遇期。
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新旧发展动能和生产体系转换,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效率层次,对于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重塑国际竞争新优势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协同推进《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形势“十二五”期间,我国两化融合顶层设计逐步加强,整体意识日益提高,发展成效不断显现,为制造强国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两化融合政策体系日臻完善。
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中国制造2025》、《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等系列文件,两化融合内涵思路不断丰富和创新,覆盖国家、行业、地区的两化融合协同工作机制正在形成。
二是两化融合对传统产业提升作用显著。
信息技术在企业研发、生产、经营、管理等环节的渗透不断加深,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61.1%,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45.4%,制造企业在精益管理、风险管控、供应链协同、市场快速响应等方面的竞争优势不断扩大。
2012年中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
反映当地“两化”融合带动信息产业发展的 能力
①上表中所有调查数据均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 调查行业应为当地总产值排名前 4 位的重点工业行业, 调查企业应为上述每个行业中产值排名前 10 位的企业和 10 家中小企业 (划
6
分标准参考《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 ,中小企业的选取由各地自行确定) 。 ②装备数控化率是指数控装备占生产装备的比例。
56.97 56.39 53.1 52.6 52.13 50.34 49.5 48.05 47.51 43.2 43.09 42.83 41.8 29.02 59.07
7
三、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结果 根据上述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基于对 全国 31 个省(直辖市、自治区)2300 多家企业网上调查,采用综 合评分法,对 2010 年和 2011 年全国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 进行了评估。
(一)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整体情况分析
从 2011 年各省份 “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结果看,江苏、 上海、山东、北京、广东“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 位,福建、浙江、天津、湖北、辽宁紧随其后,甘肃、青海、云 南、贵州、西藏等地区的“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较低,其余各省 处于中间水平(如表 2 所示) 。
56.68 64.94 50.51 56.02 51.1 52.6 48.39 46.05 48.36 44.82 45.53 47.31 35.77 27.15 56.13
53.06 43.4 52.71 49.1 50.45 49.69 53.13 42.81 49.12 35.52 37.89 40.46 46.09 34.84 65.65
Mbps
基础环境 (25.0)
工信部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年)》发布
形 成 全 面 推 进 制 造 业 智 能 转 型 的 工 作 格 局 。隧
《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规划 ( 2 0 1 6 -2 0 2 0 年)》发布
为贯 彻 落 实 《 国 民经 济 和 社 会 发 展 第 十 三 个五年规划纲要》和 “ 中 国制 造 2 0 2 5  ̄ ,深入 推 进 国务 院 关 于 深 化 制 造 业 与 互 联 网融 合 发
工程 ,也是 当前 的突 出 “ 短板 ”,对促 进农业现代化 ,缩小城
乡差距意 义重 大。党 中央 、国务 院高 度重视 信息进 村入 户 . 2 0 1 4 年 以来连 续三 年 中央1 号 文 件 和 国 务 院 关 于 积 极 推 进 “ 互联 网+ ” 行 动 的 指 导 意 见 》 都 对 信 息 进 村 入 户 作 出 战 略 部
标 准 制 修 订 和 推 广 应 用 i四 是 构 筑 工 业 互 联 网 基 础 ,研 发 新 型 工 业 网络 设 备 与 系 统 , 信 息 安 全 软 硬 件 产 品 ,构 建 试 验 验 证 平 台 ,建 立 健 全 风 险 评 估 、 检 查 和 信 息 共 享 机 制 ;五 是 加 大 智 能 制 造 试 点 示 范 推 广 力 度 ,开 展 智 能 制 造 新 模
展 的 指 导 意 见 .工 业 和 信 息 化 部 近 日正 式 发 布了 《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规划 ( 2 0 1 6—
2 0 2 0 年 )》 ( 工信 部 规 [ 2 0 1 6 1 3 3 3 号 . 以 下
简 称 规 划 ) 。
《 规 划 以 激 发 制 造 业 创 新 活 力 、 发 展
2 01
chi n
6 . 2 。 l I i n f 誊 o r m 。 j a ≮ t z a t ‘ 。 n P 。 ¨ c ‘ e s
两化融合发展规划
两化融合发展规划一、背景和意义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已经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信息化技术的推动下向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转型。
两化融合是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必然要求,对于提高制造业质量和效益,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两化融合能够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实现智能制造;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可以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的多方协同,形成创新的商业模式。
其次,两化融合能够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信息化技术的融合应用,可以加快产品升级换代,推动经济结构由传统的资源驱动向技术驱动转变,提高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再次,两化融合能够提升企业竞争力。
利用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全面的信息化管理,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最后,两化融合能够推动社会创新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
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为社会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也能够为人民的生活提供更便捷、高效的服务。
二、发展目标在两化融合发展规划中,应明确以下发展目标:1.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转型,提高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2.加速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培育和吸引一批高科技企业,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3.构建数字经济体系。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动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促进新旧动能转换。
4.加强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
积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提高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5.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积极推动市场经济,完善市场监管体制,为两化融合提供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三、战略措施为实现上述发展目标,应采取以下战略措施:1.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
制定相关政策,推动两化融合发展,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提高技术自主创新能力。
2.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信息传输和处理速度,为两化融合提供可靠保障。
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发展
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发展
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发展是指在现代社会中,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
信息化是指利用信息技术来获取、存储、传输和处理信息的过程。
工业化是指社会经济结构从农业为主向工业为主转变的过程。
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发展是在工业化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提高工业生产效率、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模式。
在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发展中,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制造业、农业、交通运输、金融等。
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自动化和数字化,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同时,信息技术也可以促进工业与服务业的融合,推动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延伸,创造新的商业模式和市场机会。
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发展还可以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资源的精细管理和优化配置,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同时,信息技术也可以提供更多的环境监测和预警手段,帮助人们更好地保护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
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潜力。
它不仅可以推
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还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各国应积极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发展,加强合作和交流,共同推动世界经济的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方案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方案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化和工业化正在不断地融合。
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优化生产流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因此,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已经成为当前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
本文将针对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方案进行探讨,具体方案如下:一、制造业信息化升级方案在现今制造业中,传统的生产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只有将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相结合,才能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
制造业信息化升级方案包括以下几点:1. 加强制造业人才培养,提高制造业工人的综合素质和技术水平,使制造业实现向智能化方向的转型。
2. 提高制造业智能化水平,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增加企业的自动化设备和生产线的自动控制等,实现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和智能化。
3. 加强制造业的设计和研发能力,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数字化、虚拟现实等技术,研发出更加先进、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4. 建设制造业服务平台,通过网络化的方式,打通制造业上下游,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升级进程。
二、农业信息化升级方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持续增长,农业信息化已经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且对于农业发展潜力的开发和农民增收都有重要意义。
农业信息化升级方案包括以下几点:1. 加强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提高农业从业者的综合素质和技术水平,培养新型的农业技术人才和信息化技术人才,促进农业信息化技术的普及和应用。
2. 推进农业物联网建设,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农业科技创新、信息共享、农业生产管理和市场信息化服务等各个环节的信息化管理,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增强农业发展和市场竞争力。
3. 加强农业生产服务平台建设,借助平台的模式整合农业的种植、养殖、生产、销售等流程,实现农民信息化思维方式的转变,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三、城市信息化升级方案城市信息化是城市化进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城市信息化的升级将推动城市优化、生态环保、教育医疗事业的发展等。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作计划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作计划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作计划一、工作目标与规划目标: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费用,提升企业竞争力。
规划:1.确定业务需求,分析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点。
2.选择适合企业的信息化和工业化技术与方案,确定实际可行性指标和实现目标。
3.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技术联动整合,实现整合应用的函数和服务。
4.优化数据采集、处理、分析、交互和技术支持机制,提高生产和管理效率。
二、工作任务和时间安排1.确定工作组织架构和人员配备,分工明确,明确任务职责和工作计划安排,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并监督执行。
2.完成需求分析和技术方案制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明确实施目标和时间节点。
3.开发、安装和调试信息化和工业化设备和软件,推进整合和升级,实现数据流、信息流和物质流的高效融合。
4.对融合后的系统和设备进行测试和验收,确保实现了预期的目标和指标。
三、资源调配和预算计划1.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和财务预算,确保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项目的实施,掌握和控制每一阶段的执行过程。
2.建立实施阶段的监测和评估机制,保证项目目标和实施计划的稳定性。
3.及时处理中途出现的问题或风险,调整实施方案和预算计划,确保实现项目目标。
四、项目风险评估和管理1.评估项目风险,制定相应的应对方案,规定监督和管理措施,执行风险治理方针。
2.通过开展风险管理培训和技术支持体系,提高团队成员自我风险管理能力。
3.建立风险预警和监测体系,及时评估风险事件的影响和范围,采取有效的风险治理措施。
五、工作绩效管理1.建立科学、合理、透明的绩效评价体系,使绩效评估的结果与组织和个人目标相一致。
2.定期与团队成员沟通,了解差异性和成就感,为个人改进和创新提供支持。
3.通过评价绩效的结果,为相关团队和成员提供奖励和激励措施,提升绩效管理的效果。
六、团队沟通和协调1.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沟通和协调,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氛围,提高团队成员的工作效率。
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
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随着信息社会和智能制造的发展,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已经成为了未来的发展趋势,只有深度融合才能为企业带来更高效、更智能的生产方式和更优质的产品。
一、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工业化是指以机器和技术为基础的大规模生产方式,而信息化则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生产和管理方式。
两者的融合不仅涉及到生产与管理的方式,也涉及到生产过程的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
数字化是指将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数据进行数字化处理,自动化是通过各种设备和控制系统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
而智能化则是通过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技术实现对生产过程的智能控制和管理。
二、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意义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意义重大,一方面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另一方面也可以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和数字化。
通过数字化和自动化的手段,可以实现对生产过程的全程监控和管理,检测生产计划的执行情况,及时发现生产中的问题并提高生产过程的透明度。
而通过智能化的手段,可以实现生产设备的自我调节和优化,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三、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的实践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于技术的应用和创新。
一些企业在实践中已经实现了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
例如,工业机器人可以自主完成生产过程中的绝大部分操作,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精度。
物联网技术可以对设备进行监控和控制,及时发现设备故障并排除,提高生产稳定性和效率。
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未来未来,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将更加深入和广泛,以数字化生产、智能制造和智能工厂为目标,实现产品与服务的高效、精准和定制化。
同时,随着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科技的发展,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将进一步升级,迎来更广阔的前景和机遇。
五、结论综上,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是当前发展的趋势,深度融合可以为企业带来更高效、更智能的生产方式和更优质的产品。
只有不断地创新和应用新技术,才能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按期(2D16-2020年)》印发
》印发
: 业平 I i L , t 化 5 近 ¨印 发 的 《 产 业技 术 创新能 力 发展 规
3 1 6 — 2 0 2 0 )》提 出 ,到 2 0 2 0年 ,雨 点 建 成 1 5家 左
《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规划 ( 2 0 1 6 . - 2 0 2 0 年) 》
印发
达到 8 S ,比 2 0 1 5年 提高 约 l 2 ,进 入两 化 融合 集成提 升 与创 新 突
规 模 以上 工 业 业研 发经 费内部 支 出 占主营 业 务收
: 重趟过 1 1 7 % ,行 业领 军 企 业 研发 经 费 内部 支 出 占主
; 收入 的 比 重 超过 3 %。规 模 以 上工 业 企 业每 亿 元 主营
Z 入有 效 发明 专利 数达 到 Q 6 1 件 。 围绕 智能 制 造 、新材
破阶 段的 企业 比例 达 3 0 %,比 2 0 1 5年提 高 约 1 5  ̄ / o 。
海 信 息 化
M ARY
『 资 讯
~
料等 重 点领 域 制修 订标 准 l O 0 0 0项 以 上 ,主导 形成 国际标 准 1 2 0 项 以上 ,重 点 领域 同际标 准 转化 率 达 到 9 0 % 以上 ,围际 标 准话
语权 大幅 提升 。
业 技 术 创 新 能 力发 展 规 划 ( 2 0 1 6 — 2 0 2 0
工 业和 信 息 化 近 F 『 印发 的 《 信 息 化 和 工业 化 融 合发 展 规
制 造 l I  ̄ 1 1 1 ] 新 中心 及 一 批 省级 制造 业 创新 中心 ,培育 及
。 。家 左 右 工 业和 信 息 化 部 重 点 实验 室 ,建 设 6 。家 产 : 基础 公 共服 务 平台 。认 定 3 0 0家 以上 国家技 术创新 示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2012年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资金项目指南》的通知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2012年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资金项目指南》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日期】2012.05.10•【文号】工信厅信[2012]100号•【施行日期】2012.05.1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基础研究与科研基地,专项资金管理正文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2012年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资金项目指南》的通知(工信厅信〔2012〕10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有关单位:为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根据《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和《工业转型升级投资指南》,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了《2012年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资金项目指南》。
现印发给你们,请根据项目指南的要求,做好项目申报工作。
二〇一二年五月十日2012年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资金项目指南为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根据《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和《工业转型升级投资指南》,制定本指南。
一、总则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以下简称“两化深度融合”)专项资金是中央财政安排、列入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门预算、用于支持两化深度融合重点项目的资金。
专项资金的主要目的是围绕工业转型升级的目标任务,通过支持需求迫切、预期效果显著、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的两化深度融合重点项目,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
专项资金采用项目补助方式。
对项目的补助金额原则上不超过项目投资总额的30%,原则上补助额度不超过500万元。
专项资金的组织实施工作包括项目申报、专家初评、答辩复评、政策核定、签订合同、拨付资金、组织验收、监督检查等环节。
二、项目方向2012年度专项资金支持以下三个方向的项目:(一)信息化综合集成创新。
支持工业企业关键业务环节信息化的综合集成及模式创新,重点支持大规模个性化制造、精益制造、准时制造、敏捷制造、虚拟制造、网络制造、综合集成制造、按需制造等模式创新。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作计划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作计划从企业、行业、区域三个层面,加强政府引导,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产品产品开发研发、生产经营、节能减排、发展创新发展等方面的嵌入式和渗透,通过两化融合发展壮大支柱产业,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聚集发展,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量身定制提供支撑。
第一,推进信息化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和融合围绕重点产业发展调整和升级,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着力推进信息技术在研发设计、工艺改造、生产制造、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物流配送、售后服务等关键环节的综合集成应用和项目管理融合,鼓励发展网络制造、柔性制造、控制技术制造等先进生产方式,提升工业附加值商品质量和附加值,不断提高工业增加值率,推动形成新型工业健康发展模式。
第二,推进信息化在服务业领域的应用和融合以市场化、产业化推广应用和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大力推进旅游、物流、商贸、会展、金融保险和资料服务外包等金融行业的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推广无线射频、全球定位、物联网等技术在服务业的综合应用领域,提高信息服务能力,增强近代服务业核心竞争力。
第三,落实信息化在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行业的应用和融合广泛应用数字化、智能化、可视化、协同化技术,加快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生产装备智能化更新改造,建立跨行业信息共享机制,为能源安全供应、路政快捷通畅、水资源综合利用及防汛抗旱提供支撑,促进现代能源产业发展体系、现代综合评价交通运输体系、现代水利体系的建设。
第四,推进信息化在自主创新和中小企业发展方面的应用和围绕增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内生动力,大力扎实推进大批量生产信息化在知识生产、利用、传播和积累方面的软件系统,促进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理念创新和运营管理创新;加快建设中小企业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和面向各类产业集群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为发展战略解决金融机构发展所面临的资金、技术、人才、营销等各方面的问题方面提供支撑。
第五,推进标准化在节能降耗、减排治污这方面等方面的应用和融合加强信息技术在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推广应用,改造传统工艺和进料,有效整合物流资源,建立管控一体的能源管理中心,提高天然气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大力推广计算机辅助、虚拟仿真、模糊控制等技术,提高自动化、精准化生产水平,降低废品率和物料消耗;遵照循环经济理念,建立废旧资源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提高废旧资源综合利用率;探索构建区域性能源监控和交易平台,开展能源需求侧管理和监督管理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降耗和能源综合利用;建立环境保护信息支撑体系,提高生态文明发展水平。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年)》印发
刻调整期,是我国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关键期 ,
我国两化融合发展环境 日益复杂 ,发 展条件和动力发 生深 刻变革 ,面临 的机 遇与挑战并存 。但 从总体看 , 我 国两化 融合 发 展仍 处于 大 有可 为 的 重要战 略机 遇 期 ,正进入 向纵深 发展 的新阶段 。大力推进信息化和 工业 化深 度 融合 ,加 快新 旧发 展动 a , E 和 生产 体 系转 换 ,提高供给体 系的质量效 率层次 ,对 于新时期推动 我国制造业转 型升级 、重塑 国际竞 争新 优势具有重大 战略 意义 。准确把握 战略机遇 ,有效 应对 各种风险和
“ 十三五 ”时 期是世界产业技术和 分工格局 的深
和信息化部 正式印发 了 《 信息化和 工业化融合发展 规 划 ( 2 0 1 6 —2 0 2 0 年 )》 ( 以下简称 《 规划 》 ),全面 部署 “ 十三 五”时期信息化和 工业化 融合发展 工作 , 推动 制造业转型 升级 ,加快 制造强 国建设 。
福建轻 纺 2 ( ) 1 6 年1 2 ) t第 1 2 期
《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规划 ( 2 0 1 6 — 2 0 2 0 年)
印发
为贯彻落实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纲要 》和 《 中国制造2 0 2 5 》 、加
快建 设制造强 国 、推动信 息化和工业化深 度融合 , 目
力的 “ 双 创”体 系更加健全 ,支撑融合发展 的基础设 施和产业 生态 日趋完善 ,制造业 数字化 、网络化 、智 能化取得 明显进 展 。新产 品 、新 技术 、新模式 、新 业
态 不断催 生新 的增长点 ,全国两化融合发 展指数达到
前 ,工业和信 息化部 编制并印发了 《 信 息化和工业化 融合 发 展规 划 ( 2 0 1 6 —2 0 2 ( ) 年 )》 ( 以下 简称 《 规 划 》 )。 《 规划 》提出 , ̄ ] I 2 0 2 0 年 ,我 国信 息化和工业化 融合发展水平将进 一步提高 ,提升 制造> i / S ] 新发展 能
2024年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作计划
2024年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作计划一、背景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为了进一步加强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提升我国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制定2024年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作计划,具体安排如下。
二、总体目标1. 建立完善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体系,构建全链条、全要素的数字化制造生态圈。
2. 加强关键领域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创新,提升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竞争力。
3. 推动传统工业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4. 培育新兴产业和新业态,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
三、重点任务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1)加快5G网络建设,提高网络传输速度和稳定性。
(2)推动物联网技术应用,实现设备互联互通。
(3)加强云计算和大数据中心建设,提供数据支撑和计算能力。
(4)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2. 推进数字化生产(1)加强数字化设计和制造技术研发,提高产品开发和制造的效率。
(2)推动数字化工厂建设,提高生产线的自动化水平。
(3)加强工业物联网建设,实现设备的远程监控和智能调度。
(4)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实现各个环节的协同运作。
3. 推动数字化供应链(1)加强供应链信息化建设,实现供应链各环节的数字化管理。
(2)推动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数字化创新,提供更加便捷和灵活的供应链金融产品和服务。
(3)推动供应链数据共享和协同,降低信息不对称性和交易成本。
4. 加强人才培养(1)加快建设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提供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支持。
(2)推动高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培养适应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要求的人才。
(3)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素质水平。
四、实施保障1. 加强政策支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加大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改造和创新投入。
2. 加大资金投入增加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项目的资金支持,提供专项资金用于信息化与工业化创新和融合应用。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年)》解读
l
- I , 1 :
Po l i c y I nf or ma t i on
业 态 、新 生态 ,加 快构 建支 撑融 合发展 的基 础 设施 体 系等发 展重 点 ,增强 制造业 转 型升级 新 动 能 ,构 筑精 细 、柔 性 、智 能 、绿 色 的新 型制
设 施 体 系等 5 个方 面 的发 展重 点 ,分 别 明确 了
合 在 推 动 创新 创 业 ,带 动制 造 业 技术 、产 品 、
模 式 、机 制 创 新 ,加 速 制 造 业 高 端 化 、智 能
的重要作 用 。
化 、服 务化 发展 ,激发 经济 发展 新动 能等 方 面
应 对各 种风 险 和挑 战 ,围绕继 续做 好信 息化 和 工 业化 深度 融合 这 篇大 文章 ,按 照工业 和信 息 化部 “ 十 三 五 ”规 划 体 系 和 《 中 国制 造 2 0 2 5 } “ l + X ”体系相关工作安排 ,编制形成 《 规划》 。
制 的主要思路如下 :
一
“ 十二 五”期 间 ,国务 院有关 部 门和地方 政 府部 门大力 推进 两化 深度 融合 工作 ,两 化融 合
化融合 发展 的行动纲领 。具 体来说 ,《 规 划》编
顶层 设计 逐 步加 强 ,整体 意识 日益 提高 ,全 国
两 化融合 步 入深 化应 用 、变革 创新 、引领转 型
新 常态 、实 现发 展动 力转 换 、积极 应对 发展 新 趋势 的必 由之 路 。 E l前 ,工业 和信 息化 部正 式
2 0 2 5 } 、协 同推进制造 强 国和 网络强 国建设 的重
要举 措 ,是 推进 供 给侧结 构性 改革 、推 动我 国
“十四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
“十四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
划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工业化深度融合在21世纪不断加强,
特别是在工信部发布了“十四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
之后,让更多的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围绕智慧工厂进行融合,发
展智能制造等,带动传统工厂由传统生产向智能化生产转型。
“十四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力求完成从立项
到落地的全流程信息化支持,希望让传统工厂变成智慧工厂,实现信
息化良性循环,以信息化管理完善工艺流程,降低维护成本,提升效率,有效提高产品品质。
“十四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建立全面的信息化
支持体系,以保障实现产品研发、检测、生产、物流等全流程信息化。
加大产业设施、物联网应用投入,促进智慧制造体系建设,促进全国
工业可持续发展,达到节能、智能、环保的效益最大化。
因此,加快“十四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让传统工
厂成为智慧工厂,不仅有利于促进智慧制造,提高物联网应用技术,
实现全国工业可持续发展,并对降低维护成本,提升效率,实现节能
减排有重要作用,是工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关键时期,是抢占全球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的战略机遇期。
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新旧发展动能和生产体系转换,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效率层次,对于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重塑国际竞争新优势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协同推进《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形势“十二五”期间,我国两化融合顶层设计逐步加强,整体意识日益提高,发展成效不断显现,为制造强国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两化融合政策体系日臻完善。
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中国制造2025》、《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等系列文件,两化融合内涵思路不断丰富和创新,覆盖国家、行业、地区的两化融合协同工作机制正在形成。
二是两化融合对传统产业提升作用显著。
信息技术在企业研发、生产、经营、管理等环节的渗透不断加深,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61.1%,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45.4%,制造企业在精益管理、风险管控、供应链协同、市场快速响应等方面的竞争优势不断扩大。
三是制造业智能化发展取得新进展。
制造企业生产设备智能化改造步伐加快,综合集成水平持续提高,一批企业初步具备了探索智能制造的条件,智能机器人、增材制造、智能家电、智能汽车、可穿戴智能产品、移动智能终端等产业快速发展。
四是基于互联网的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
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催生了网络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等新模式,工业云、工业大数据、工业电子商务等新业态蓬勃发展。
五是信息技术产业支撑服务能力进一步夯实。
全球规模最大的宽带通信网络基本建成,自主研发的EPA实时以太网、WIA-PA工业无线网络等被纳入工业控制网络国际标准;集成电路、高性能计算、网络通信、基础软件等领域取得突破,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在重点行业应用不断加深。
同时,我国两化融合发展仍存在整体水平不高、第三方公共服务平台支撑不足、核心技术薄弱、融合发展生态环境尚不健全等问题。
“十三五”时期,我国两化融合发展环境日益复杂,发展条件和动力发生深刻变革,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是国际产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围绕抢占制造业发展制高点的竞争愈演愈烈,两化融合发展迎来新空间。
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以美国工业互联网、德国工业4.0为代表,发达国家纷纷实施以重振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战略,对高端制造业进行再调整再布局,以打造国家制造业竞争新优势。
二是产业结构升级和供给结构优化需求迫切,对两化融合发展提出新需求。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制造业发展面临资源环境约束强化、要素成本上升、投资出口放缓等挑战,“十三五”时期亟需推动两化深度融合,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提升生产经营效率,改善产品品种结构,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形成经济增长新动力。
三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成为构建新型制造体系的重要力量,给两化融合发展带来新支撑。
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向制造业加速渗透融合,工业云、工业互联网、智能设备逐步成为制造业发展新基础,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成为生产方式变革新趋势,融合创新、系统创新、迭代创新、大众创新等正在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新动力。
四是工业领域信息安全形势日益严峻,对两化融合发展提出新要求。
随着两化融合发展进程不断深入,工业信息系统逐步从单机走向互联、从封闭走向开放,为网络安全威胁向其加速渗透提供了条件,工业领域面临的信息安全形势日益紧迫,亟需加速完善工业信息系统安全保障体系。
综合判断,我国两化融合发展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正进入向纵深发展的新阶段。
“十三五”期间,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通过大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加快制造强国建设,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求,以激发制造业创新活力、发展潜力和转型动力为主线,大力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着力打造支撑制造业转型的创业创新平台,积极培育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加快构建支撑融合发展的基础设施体系,增强制造业转型升级新动能,构筑精细、柔性、智能、绿色的新型制造体系,不断提升中国制造全球竞争优势,推动制造强国建设。
(二)基本原则创新驱动,转型发展。
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聚集、整合、优化要素资源的优势,应用互联网创新理念、创新要素和创新体系,带动制造业技术、产品、模式、机制创新,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激发制造业发展新动能。
跨界融合,互动发展。
推动制造业与信息产业在发展理念、技术产业、生产体系、业务模式等方面全面融合,以两化融合带动信息产业加速发展,以信息产业支撑两化深度融合。
协同推进军工和民用领域的两化融合,加强成果的相互转化和共享利用。
分类施策,协调发展。
把握新技术在不同环节、行业、领域的扩散规律和应用模式,针对不同企业、行业、区域两化融合发展基础、阶段和水平差异,加快形成方法科学、机制灵活、政策精准的分类推进体系。
市场主导,循序发展。
把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完善两化融合政策举措,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形成促进公平竞争、激发创新活力、保障循序发展的两化融合市场环境。
(三)发展目标到2020年,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提升制造业创新发展能力的“双创”体系更加健全,支撑融合发展的基础设施和产业生态日趋完善,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明显进展,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不断催生新的增长点,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到85,比2015年提高约12,进入两化融合集成提升与创新突破阶段的企业比例达30%,比2015年提高约15个百分点。
——基于互联网的制造业“双创”体系不断完善。
“双创”成为制造业转型发展的新引擎,“双创”服务平台体系支撑能力显著提升,创新资源和服务在线化、平台化和共享水平显著提升。
——新型生产模式在重点行业广泛普及。
生产方式精细化、柔性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50%,网络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成为引领制造业高端化的重要模式,制造企业组织管理模式进一步趋向扁平开放。
——基于互联网的服务业态成为新增长点。
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工业电子商务等服务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发展,工业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10万亿元。
——智能装备和产品自主创新能力快速提升。
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智能制造成套装备、智能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取得重大突破,新型智能硬件产品和服务市场规模突破万亿元,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能力显著提升。
——支撑融合发展的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建立。
自动控制与感知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取得突破,工业软硬件供给能力稳步提高,工业云与智能服务平台逐步成为智能制造关键应用基础设施,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更安全的网络服务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
三、主要任务(一)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制造业“双创”新体系,激发创业创新活力推动大企业“双创”发展。
支持大型制造企业建立基于互联网的创业孵化、协同创新、网络众包和投融资等“双创”平台,推动构建基于平台的新型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模式,激发企业创业创新活力。
鼓励大企业面向社会开放平台资源,不断丰富创业孵化、专业咨询、人才培训、检验检测、投融资等服务,促进创新要素集聚发展。
围绕打造产业链竞争新优势,推动大企业加强与中小企业的专业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多种形式协作,形成资源富集、创新活跃、高效协同的产业创新集群。
构建面向中小企业的“双创”服务体系。
完善中小企业“双创”服务体系,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建设,引导基地向平台化、智慧化、生态化方向发展。
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发挥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作用,开展基于互联网的技术创新、智能制造、质量品牌等服务,发展面向中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的信息化应用服务。
支持建设“创客中国”创业创新平台。
积极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以及创客空间、创新工场、开源社区等新型众创空间,培育形成低门槛、广覆盖、有活力的“双创”生态系统,促进生产与需求对接、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合作。
发展新型研发创新服务。
加快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推动共性和前沿技术研发、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应用,打造贯穿创新链、产业链的创新生态系统。
推动检验检测、测试认证、知识产权、技术交易等专业研发服务的在线化和平台化,促进研发成果转化和市场拓展。
加强产学研合作,利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平台,发展虚拟在线、敏捷高效、按需供给的新型研发服务。
(二)推广网络化生产新模式,引领生产方式持续变革大力发展智能工厂。
加快机械、船舶、汽车、家电等离散行业生产装备智能化改造,推动全面感知、设备互联、数据集成、智能管控,促进生产过程的精准化、柔性化、敏捷化。
加强石化化工、钢铁、有色、建材等流程行业先进过程控制和制造执行系统的全面部署和优化升级,推进能源管理中心建设,实现生产过程的集约高效、动态优化、安全可靠和绿色低碳。
推进网络协同制造。
加快网络、控制系统、管理软件和数据平台的纵向集成,促进研发设计、智能装备、生产制造、检验验证、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环节的无缝衔接和综合集成,实现全流程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推动企业间研发设计、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和营销服务等系统的横向集成,推进协同制造平台建设,提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设计、制造、商务和资源协同能力。
推广个性化定制。
推动家电、家具、服装、家纺、建材家居等行业发展动态感知、实时响应消费需求的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模式。
鼓励飞机、船舶等行业提升高端产品和装备模块化设计、柔性化制造、定制化服务能力。
支持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工业设计、快速原型、模具开发和产品定制等在线服务,培育“互联网+”新型手工作坊等小批量个性化定制模式。
发展服务型制造。
积极发展工业设计,推动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建设,不断提高面向产品、工艺和服务的自主创新设计能力。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从主要提供产品向提供产品和服务转变。
引导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能源电力装备等行业拓展总集成总承包、交钥匙工程和租赁外包等新业务,提高为用户提供专业化系统解决方案能力。
推动制造企业开展信息技术、物流、金融等服务业务剥离重组,鼓励合同能源管理、产品回收和再制造、排污权交易、碳交易等专业服务网络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