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读《让语文安静—严华银讲语文》有感

合集下载

严华银《让语文安静》读后感

严华银《让语文安静》读后感

严华银《让语文安静》读后感看到严华银老师的《让语文安静》,抄下几句来:中国语文真的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国语文人,既得救“人”,更得自救。

这是危言耸听吗?我以为不是。

中国语文更为痛苦的,就在于,围绕很多关于语文学科的关键问题,很少有人愿意正视矛盾,直言利害,和整个大的社会背景一样,真话难觅。

这可能是最最要命的事!中国语文教育,也即母语教育,几乎可以说是与学校相伴生的最为古老的一门课程。

但其最大的悲剧在于,直到今天任然没有人能够说清楚,作为一门学科,它究竟是什么,它应该教学什么。

从叶圣陶提出的“工具性”到《课程标准》首创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从《教学大纲》明言的“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到《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文化层次似乎越来越高了,但老师们的操作却越来越无所适从了。

语文人应该颇多书生意气。

语文人是最接近中国传统文人的,名士雅致,清高远俗,遗世独立,常有超然物外的仙风道骨。

可以冲冠一怒,挥斥方遒;可以玩花弄草,在山水之间而乐以忘忧;可以舞文弄墨,在稠人广坐之中敢于“大醉”而“击鼓骂曹”;可以“士为知己者死”,处江湖之远而仍忧君民;也可以“舍鱼而取熊掌”,为了尊严和道义且行且吟“归去来兮”。

书生的“意气”,如风发,如云行;去有影,来有踪;书生也许并不富裕,但真正的书生一定“富有”,书生富有的当然是“书”,原来这如风卷云舒的海量的“意气”正是从“书”中“生”来!语文人应该颇多文学情结。

以阅读为生活方式甚或生命,爱好文学,语文人大多做过或多或少的文学的美梦。

祈求以诗歌的浪漫抒怀,以小说的凝重济世,以为文学、文章不仅可以怡情养性,而且真的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所以凡古代书院云集的多数学者,近现代语文老师很多作家。

说语文老师中藏龙卧虎,那应该是毫不虚夸的的评。

也正因为此,语文人的才华、浪漫和潇洒,便是一种表征;语文人的忧郁、慈善和悲悯,便是一种特质。

语文人常常存良知,多批判。

语文课改:理想与可能——读《回归真实:语文课堂教学的一条出路》有感

语文课改:理想与可能——读《回归真实:语文课堂教学的一条出路》有感

承认 少数 的优 秀
所 举 的 课 例 ) 蔽 了 多 数 的 平 庸 , 学 的 本 真 , 态 , 基 本 的 过 程 , 与 而 遮 常 是
个 别 好 课 的 精 彩 遮 蔽 了整 体 课 堂 也 是 科 学 的 方 法 。 效 益低 下 ( 老 师 上 文 所 列 举 的 严 真 实 的 语 文 课 堂 是 这 样 指 导 路 径 性 的 焦 虑 的 矛 盾 ;严 格 僵 化
就教 于方 家 。

“ 太
手 画脚 地 讲 授 ,学 生 目瞪 口呆 地 过 细 化 ” 。 了
二 、这 样 的 课 堂 教 学 模 式 的

两 种 课 堂 模 式 恐 为 一 种 听 讲 的 ‘ 堂 ’ 乃 是 欧 洲 晚 近 才 学 ,
课 堂模式
发 明的救 急方 法 , 过 是一 种 “ 不 灌 缺 点 是 否 是 “ 里 带 ” ? 胎 的 严 老师 的这篇 文章 中对 这 样
语 文秋 学 通讯 21.A 02 / 5
不 足 一 一 地 在 传 统 课 堂 中 找 出 注 总 结 点 评 画 龙 点 睛 ;课 后 学 习 指 要 求 进 行 定 向写 作 ” 。
脚 ,仅 仅 反 向 推 究 一 下 — — 传 统 导 , 伸 课 后 形 成 循 环 。 果 严 老 延 如
在 学 习 过 程 中 出 现 的 问 题 和 障 碍
严 老 师 认 为 , 真 实 的 语 文 课 尾 楼 》 文 , 我 们 国 家 主 导 的 第 一 对
进 行 及 H 的 指 导 等 ,而 一 大 批 普 堂 是 这 样 学 的 : 立 地 阅 读 , 立 八 次 课 程 改 革 表 达 了 深 深 的 隐 - , t 独 独

论语文教学中的保守主义思潮

论语文教学中的保守主义思潮

照 严先 生在 《 语文 安静》 中的说 让
法: “ 语文 、语文 学科和课程建 设 、
是 “ ,“ 毛” 皮之不存 ,毛将焉 附” 。
从以上这些文字 不难看 出,严 老 师将 目 的语文课改视为对语文教学 前
语文学科的性质和 目标 、 语文教学和
改革等 问题 ,就 可 以作为科 学 来研
模式遭遇 了 “ 断然 ”的质疑和否 定。 “ 态度 、情感 、价值 ”超越 了语法 和
是李刚”的造句大赛 ,是一个 文学事
件 、语文事件 ,还是一个政 治事件 、 社会事件?西方 的文学概念也经历了 类似 的发 展历 程 。不独人 文学 科 如 此 , 自然 科学 也是 如此 ,传 统 的物
言与文字 ,还包 括图像 、视频则越来 越多地被应用于娱乐 、休 闲产业以及 各种新型人际传播 、交往形态 ,比方
说微博。应该说 , 我们今天的教育对 象 比民国时期的教育对象 ,更富于创
严老师大声疾呼 :中国语文 到了最危 险的时候 ,中围 文更需要 自 。总 语 救
造 的潜质 ,因为他们生活在一个更丰 富 、更多元 、 且不断更新的文化环境
逐步明确 自 的特殊性 ,经历 分殊发 身 展的阶段 ;然后再到一定时期 , 又会
和其他学科相互影响 ,从而在丰富 自 身的同时走 向新 的混沌。比方说 中国 的文学概念 ,在古代都是杂文学 ,与 哲学、神学 、伦理、政 治甚至 自 然科 学甚 至奏折 、书信等 应用 文体 相混
就是将语文从所谓刻板 的繁琐的工具 式训练中解 放出来 ,将其引导至人文 性的广阔天地 ;同时突出学生在语文 教学 中的主体 地 位 ,引导学 生 “ 自
社会学科。
文安静》 一文中 “ 怀想起过去的语文 教 学 ,艳 羡那 传 统 的 语 文先 贤 ” ,

《让语文安静》读后感

《让语文安静》读后感

《让语文安静》读后感
引言概述:
《让语文安静》是一本描写语文教育的书籍,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观察,提出了让语文教育更加平静、深入的方法。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分析这本书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1.1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2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
1.3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注重语文教学的情感体验
2.1 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美的享受
2.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情感共鸣
2.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品味
三、开展多样化的语文教学活动
3.1 利用多媒体手段丰富语文教学内容
3.2 组织学生参加朗诵、演讲等活动
3.3 创设语文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注重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
4.1 鼓励学生多读书,拓展阅读广度
4.2 引导学生深度阅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促进语文素养的提升
五、重视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和生活化
5.1 将语文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5.2 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语文知识
5.3 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语文应用能力
结语:
通过阅读《让语文安静》,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作者对语文教育的思考和建议,更可以从中汲取到丰富的教育启示。

只有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注重阅读能力培养以及重视教学的实践性和生活化等方面下功夫,才能真正让语文教育变得更加深入、平静。

愿我们的语文教育更好地引领学生走向未来!。

语文本位的出路——严华银语文教育教学思想评述

语文本位的出路——严华银语文教育教学思想评述

语文本位的出路——严华银语文教育教学思想评述一严华银的语文教育思想是全方位、多纬度、有深度的,他在阅读教学、写作教学、语文学科性质、语文教师专业发展、语文教材建设、语文中高考研究等领域,都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主张,并有所建树。

(一)写作本位:以训练写作能力为本体阅读教学是严华银最早关注,也是他成就颇丰的领域之一。

他认为,阅读教学效率不高,问题的症结在于长期以来的“阅读教学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教学,阅读的本体地位似乎从来就没有很好地确立过,科学的阅读训练也没有很好地落实过。

进一步说,仅仅有概念意义上的阅读教学,是难以适应本质意义上的阅读测试和现代社会实实在在的阅读需求的”。

他从传统的读写观和读写结合的教学原则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传统统编教材对阅读教学的严重制约、陈旧的语文教学观对阅读教学所造成的停滞不前等方面,剖析了阅读教学所追求的“读写结合”不是阅读教学的本位,而应该要确立阅读能力训练为本体的阅读教学本位的观念。

尽管我对汪华银所提的写作本位观念本身存深究之意,但是,只要熟识20世纪90年代阅读教学的人,几乎都会对汪华银的写作本位论生收到“于我心存有戚戚矣”之美感,这个观点的明确提出,对扫涤当时纷乱而无序的语文教学现状,无疑具备振聋发聩之功。

1.阅读能力:遵循阅读教学的一般规律。

汪华银指出,写作能力主要由Seille能力、记忆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甄选能力、评价能力等共同组成。

其中,Seille、记忆能力就是基础性能力,分析能力就是中介性能力,归纳、甄选、评价能力次第夏都,分作写作的终端能力。

这在某种意义上来说,阐明出来写作能力的通常规律,也为阅读教学的过程和训练的策略打下了基础。

2.阅读策略:以分析能力为核心。

汪华银指出,一篇完备的文章就是由众多的“细胞”(部分)共同组成的,每一个“细胞”里实际都涵盖着文章整体的信息,文章重点语段常常就是文章整体的缩影。

所以,他倡导把握住重点语段,在教学中资金投入主要精力,大刀阔斧地展开坚实科学而精细有效率的训练,分析语段中的语言因素,立足认知语言的能力要素,变小面面俱到为重点突破,从而较慢地提升现代文的阅读教学效率。

《让语文安静》读后感

《让语文安静》读后感

《让语文安静》读后感引言概述:《让语文安静》是一本关于语文教育的书籍,作者通过讲述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心得,探讨了如何让语文学习更加轻松愉快的方法。

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观点和方法,让我们重新审视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和方式。

正文内容:一、重视阅读1.1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通过阅读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1.2 阅读不仅包括课外阅读,还应该注重课内阅读,通过阅读课文可以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

1.3 阅读可以拓展视野,提高综合素质,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注重写作2.1 写作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写作可以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2.2 写作不仅包括作文,还应该注重课堂笔记和读书笔记的书写,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2.3 写作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三、培养语感3.1 语感是语文学习的灵魂,通过培养语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

3.2 培养语感不仅包括词语的理解和运用,还应该注重句子和段落的整体把握。

3.3 通过课文朗读和背诵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让他们更好地领会语言的韵律和美感。

四、注重思维训练4.1 语文学习不仅仅是死记硬背,更应该注重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力。

4.2 通过讨论和辩论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知识。

4.3 注重思维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得到更全面的提升。

五、尊重个性差异5.1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应该尊重个性差异,给予个性化的教学。

5.2 不同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存在差异,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辅导。

5.3 尊重个性差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更加自信和快乐。

结语:通过阅读《让语文安静》,我深刻感受到了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

只有重视阅读、注重写作、培养语感、注重思维训练和尊重个性差异,才能让语文学习更加轻松愉快,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语文学习中找到自己的乐趣和成就感。

《让语文安静-严华银讲语文 》读书笔记

《让语文安静-严华银讲语文 》读书笔记

《让语文安静-严华银讲语文》读书笔记
《让语文安静-严华银讲语文》读书笔记
“三位一体”:“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实现方式
♥语文教师要不断修炼和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和精神。

♥语文教师具有人文素养、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应该是天经地义的事。

1.三是努力追求和修炼关爱、尊重、诚信、敬畏等精神品格,不断完善师德,以身教弥补言传,以达潜移默化之功。

2.由此,阅读---自身跳出教材之外的主动自觉扩散阅读,而不是仅仅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按照教参或者教辅设定的所谓“被”式“拓展”,就应该成为教师的基本生活方式。

阅读散文、诗歌、和小说类洋溢着人文情怀的随笔、事故和杂感,可以经常触动那由于生活和生存的压力而逐渐僵硬、滞涩下去的神经中枢;阅读《南窗风》之类富于社会责任感的报刊,可以时时触摸和感受社会政治的“现场”,进而提升自己对于生活世界的深度思想力和判断力......也正是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潜滋暗长自身的人文素养,修炼自己的人文精神,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同时,作为语文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感悟语言、理解文学、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素质水平。

《让语文安静》读后感

《让语文安静》读后感

《让语文安静》读后感我最近读了《让语文安静》这本书,作者对当下语文教育的独到剖析,使我深受启发。

一、引言在这个喧嚣的时代,语文教育似乎也陷入了浮躁的漩涡。

当我翻开这本书,仿佛是在寻找一个答案,一个关于如何让语文教育回归本源的答案。

这本书,就像一个灯塔,为迷茫中的我指明了方向。

二、语文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应试教育压力:当前语文教育过于注重考试成绩,导致学生为分数而学,而非真正热爱语文。

教学内容泛化:过度追求多元化教学,使得语文教育的核心目标被淹没。

技术手段的滥用:过度依赖多媒体教学,导致学生思考能力下降。

三、作者对语文教育的思考重视人文素养:语文不仅是语言技能,更是人文精神的传承。

强化经典阅读:鼓励学生多读经典,培养审美情趣和独立思考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减少灌输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

四、书中提出的解决方案重新定位教学目标:明确语文教育的真正目的,而非仅仅追求高分。

优化教学内容:精选教学内容,去除冗余,保留经典与精华。

创新教学方法:结合传统与现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五、作者的观念对当今社会的启示文化自信的培养:通过语文教育,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独立思考能力的培育:鼓励学生挑战权威,不盲目跟风,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

跨文化交流的促进:在国际化的背景下,语文教育应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六、我的观点我深感这本书的观点与我的想法不谋而合。

我们确实需要重新审视语文教育的真正意义。

不应被分数和各种评价标准所束缚,而应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

真正的教育,应当是点燃学生心中的火焰,而非仅仅教会他们应试技巧。

七、结语读完这本书,我深感自己受益匪浅。

对于语文教育,我们应有更多的思考和探索。

《让语文安静》不仅为我们揭示了当前语文教育的困境,更为我们指出了方向。

希望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从中获得启示,共同为下一代创造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

读《让语文教学慢慢地回归自然》有感

读《让语文教学慢慢地回归自然》有感

读《让语文教学慢慢地回归自然》有感现在社会发展步伐快,似乎什么都快速、高效才显得更适合社会。

这不由让我想起了当前的语文教学。

我们现今的语文教学走得太快了!放眼语文课堂,特别是一些公开教学,课堂呈现出大容量、快节奏的特点。

以致于学生在热闹的课堂过后,头脑中却是一片空白。

武宏钧老师的《让语文教学慢慢地回归自然》应该说给这类老师敲了警钟,并指正了语文教学的方向。

读完这往篇文章,我再次认识到教育往往要在缓慢的过程中才能沉淀下一些有用的东西。

张文质先生也旗帜鲜明地提出“教育是育一定是慢的”“即使是知识的获得,经常也是困难、艰苦、缓慢的过程;人的成长更是曲折、艰难,有自己的规律,一点也勉强不“语文教学应该放慢脚步”(或者说“语文教学也是一种慢的艺术”)是对张文质先生观点的最佳延伸。

放慢语文教学的脚步也是符合中国国情的。

武老师认为自然语文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

慢需要平静和平和;慢需要细致和细腻;慢需要耐心和韧性。

在课堂中的慢是一种细致、一种机智,一种爱心。

慢是精致课堂的呼唤,是自然课堂的张扬,是赏美或审美课堂的路径。

课堂之“慢”,“慢”在课堂之“道”。

慢下来才不被诸多功利追赶的步履匆匆,或许那样语文教师才能成为语文教育的主宰。

慢下来,孩子才能真正感受语文的滋养,才能感受生命的成长。

如今我也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要把属于学生的权利还给孩子,把属于学生的时间还给孩子,语文教学才能真正“慢”下来。

张弛有度的“慢语文”教学,即是让语文教学慢下来,过具有咀嚼、品味、沉思、回忆属性和品质的阅读生活,在阅读中仔细揣摩语言,推求语言的意味,累积阅读的愉悦经历与经验,从文字中获得乐趣、意义和成长。

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很多时候是通过“熏陶”“浸染”完成的。

“熏陶”“浸染”绝非一日之功,需要平素涵养,让学生经常泡在“语言之吧”,沉潜涵咏,策划交际,养真气,练内功。

放慢脚步,引领学生打开社会这本巨大的语文教科书,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应用语文,进入一个活生生的广阔的语文学习天地。

语文课堂需要静静地“动”

语文课堂需要静静地“动”

语文课堂需要静静地“动”从哲学的角度讲,任何事物无论如何完善都有其两面性,初中语文课堂,“动”成为主流甚而至于一家独大,独霸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且看,“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有讲有练、高潮迭起”的课堂中的“动”多“静”少;“问题质疑、问题研讨、问题展示、问题提升”突出“示”为核心,仍是“动”多“静”少;“大容量、快节奏”落实的基点还是“动”。

风乍起,惊皱了一池春水,死寂的课堂有了生气,沉闷的课堂有了生机,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的主人,正面效应无须赘述,但拂去“热闹”“喧闹”的表象,我们不仅能发现,语文被“动”得过热,被“吵”得过浮,亟待静下来,冷下来,静静地做本真的自己。

江苏省特级教师严华银就极力主张:“让语文课堂安静。

让学生真正自主并成为主体,静静地读书,静静地思考,静静地同同学、老师研讨,静静地对话。

正是在这种神圣的殿堂中,静谧的情境下,语文的素养如随风潜入夜的春夜细雨,在有无之间缓缓注入,于是,语文能力和素养的芽儿在无声无息中潜滋暗长。

”一、预习文本需要静静地“动”课前预习时间仅为十分钟,针对当日或下一节的教学目标,学生最需要做的也是最急迫的是浏览文本、划出生字词,利用工具书或文本注解辨识生字词,粗知文意,搭建知识框架,结合文本问题质疑,并将预习归纳出的结论(主要是问题)迅速整理出来。

要在极短时间内完成上述任务,“静”必不可少。

二、进入情境需要静静地“动”语文导课通常有两种:一种是从“引领课”得出的问题导入,需要设置问题情境;一种是根据文本内容设置“场景”,或播放视频、或播放相关录音,或教师朗读,需要设置现场情境。

不论哪种设置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角色,使学生受到感染、浸染是旨归。

这里一要考量教师布境染情的技巧和能力,二要考量教师设置情境对学生心“静”的打造能力,即能否有效抓住学生的心,实现由局外“我”到局中“我”的角色转换,诱导学生心无旁骛,心景合一,心境一体,物我两忘,至“静”而“虚”的境界。

三要考量学生在强大而形象的情境磁场中能否快速摒弃杂念,达到“抱元守一”。

暑期读书——《让语文安静——严华银讲语文》

暑期读书——《让语文安静——严华银讲语文》

暑期读书——《让语文安静——严华银
讲语文》
暑期读书——《让语文安静——严华银讲语文》
学生总是问题生成和解决的主体
——《斜塔上的实验》课例片段研讨
【读书摘记】
高效优质的课堂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基于目标的问题,基于问题生成和问题解决的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语言能力的充分培养和思维能力的充分发展。

学生质疑时的追问,实际是一种方法的暗示和启发,这种暗示和启发不仅是针对提问的学生的,更多的是针对全体的。

有时又是一种点拨和引导,指示一条路径,拓展思维的方向。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综合能力。

老师的课堂功能,主要应该是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结合文本通过多重对话来组织教学:一是师生对话,激发学生主动质疑的意义;二是生生对话,提高学生互助合作的能力;三是自我对话,培养学生继续探究的品质。

关键之处在于,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提倡教学民主,加强合作和评价。

首先是在民主中合作;其次是在合作中解决;再次是在评价中提高。

小结:
第一,课堂活动的主角始终是学生,特别是在质疑的环节。

第二,在课堂活动中,教师的功能是激发、引领和指导。

第三,“点拨”是课堂教学,特别是引导学生解决自己的问题的最佳方法。

第四,在问题生成和问题解决的“活动”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的关系。

《让语文安静》读后感

《让语文安静》读后感

《让语文安静》读后感引言概述:《让语文安静》是一本以语文教育为主题的书籍,作者通过对语文教育的思考和探索,提出了一些独特的见解和观点。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这本书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其中的内容。

一、语文教育的现状1.1 传统语文教育的问题:传统的语文教育注重对文本的解读和背诵,忽视了学生的思辨和创造能力。

1.2 考试导向的教学:当前的语文教学普遍以应试为目的,注重知识的灌输和应对考试,忽略了学生对语文的真正理解和应用。

1.3 教学方法的单一: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主要以讲授为主,缺乏足够的互动和实践,限制了学生的发展空间。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2.1 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学校和家庭应共同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

2.2 引导多元化的阅读:学生应该接触不同类型的阅读材料,如诗歌、小说、报纸等,培养对不同文体的兴趣。

2.3 鼓励分享和交流:学生之间应该有机会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悟,老师也应该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三、注重思辨和创造能力的培养3.1 提倡思辨性阅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学会质疑和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3.2 引导学生进行创作:除了阅读,学生还应该有机会进行写作和创作,培养他们的表达和创造能力。

3.3 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教师在评价学生的作品时,应该注重思辨和创造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

鼓励学生的尝试和创新。

四、培养语文应用能力4.1 实践与应用相结合:语文教学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4.2 引导学生进行实际写作:学生应该有机会进行各种类型的写作,如日记、作文、评论等,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4.3 拓展语文学科的边界:语文学科应该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融合,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综合能力。

五、教师的角色与素养5.1 转变角色:教师应从传统的讲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5.2 不断提升自身素养:教师应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立足语文课堂 加强阅读统一

立足语文课堂  加强阅读统一

立足语文课堂加强阅读统一【摘要】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严华银教授的讲座《让语文“安静”下来》,精辟地剖析了语文教学的现状,让近千名中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和领导深感责任的重大。

近几年来,语文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我们教师也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但仍有很多人走入了误区,在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中确确实实也存在着一些“奇怪”现象,以致阅读教学的重心有所偏移,致使学生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得不到提高。

【关键词】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一、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1.阅读教学变成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基地”。

课堂教学中,教师盲目地搞所谓的扩展延伸,脱离了文本,而将阅读教学变为思品课、环保课、法制课等的现象很严重。

如:教师在教学《宽容》一文中,教师利用大量时间在“材料分析”的环节中,学生列举身边大量宽容与否的事例,教师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学生点头含笑,不亦乐乎!这样的语文教学即少有“语”,更难见“文”,与语文阅读教学竞相违背。

2.阅读教学变成老师才华素质“展示基地”。

教学中,教师一味地对文本进行“精雕细琢”,学生失去思考想像的空间,甚至还没来得及听清就得回答问题,违背了教育教学规律。

教师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有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而不是老师才华“展示基地”。

3.阅读教学变成学生题海战术的“演练基地”。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培养孩子自主、合作、探索的能力。

”但我们为了过分的追求成绩,阅读课堂中文山题海,做得学生昏天黑地,语文教学“练习化”,语文教学理科化。

学生只见训练题,不见文章;只见枝叶,不见完树;只见树木,不见树林。

4.阅读教学变成声光交杂的网络“体验基地”。

阅读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确实能加大容量,让学生视觉、听觉等得到享受,更多地让孩子体验和感悟文本内容无法体会的情感。

但是一味的追求多媒体的运用,却更多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如一位老师在教学《蔚蓝的王国》一文时,教师制作了二十多张课件,声色具备,亦真亦幻,学生很是“陶醉”,而对于文章优美凝练的语言,学生根本无法体会,更谈不上情感的升华。

回归本色,让语文教学充满语文味

回归本色,让语文教学充满语文味

回归本色,让语文教学充满“语文味”——全国第八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活动学习心得非常感谢教育组给我这么好的学习机会,让我在今年10月参加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在几天的观摩活动中,我们认真倾听,用心领略,静心感受。

这些作课教师,或幽默机智,或俏皮可爱,或真诚朴实,或洒脱大方……他们的课堂也异彩纷呈,如浙江罗才军老师的《伯牙绝弦》,高山流水之韵不绝于耳;湖南贾峰老师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异域风情之美尽收眼底;安徽张文花老师的《数星星的孩子》,循循善诱中折射出童真童趣;甘肃张玉栋老师的《落花生》和广东皮涛老师的《中彩那天》,朴实无华中蕴含着育人的隽永和深意。

总之,所有的课均从不同角度和处理方式上体现了当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行为导向,即扎扎实实地学,将听说读写融入课堂全过程;真真切切地悟,紧抓文本关键处,联系实际谈感悟。

评优课结束后,全国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对这次的17节阅读观摩课作出了这样高度概括的总结,他说:这次的课表现得语文味更浓了,读书更扎实了,读写结合更紧密了,年段特点更鲜明了。

听着这话,我不禁在思考:我们的语文教学怎样彰显浓浓的语文味,让听、说、读、写的训练在课堂中更扎实有效?经过学习和反思,我认为,要真正实现“有滋有味”的语文课,就必须回归到语文教学的本位,让语文课彰显本来的味道——读有“味”、品有“味”和写有“味”。

阅读指导——读有“味”“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语文课程标准》的表述,实实在在地强调了读在学习语文中的重要作用。

所以,想要让语文课彰显语文味,最重要得手段是读。

只有读,才能让文本中优美的语言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只有读,才能让学生从作品中体验真实的感受,获得享受和熏陶;只有读,才能真正品出语文之味。

那么,怎样在语文课堂上通过读的方式来彰显语文味呢?第一,要保障读书的时间,防止以讲代读。

小学语文老师读书笔记 在安静中教语文—— 读《让语文安静》

小学语文老师读书笔记 在安静中教语文—— 读《让语文安静》

小学语文老师读书笔记在安静中教语文——读《让语文安静》语文,作为一门学科,它究竟是什么,它应该教学什么。

从叶圣陶提出的“工具性”到《课程标准》首创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从《教学大纲》明言的“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到《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文化层次似乎越来越高了,但老师们的操作却越来越无所适从了。

这是为什么呢?请听作者为语文学科的辩解正言,也看看他关于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建议:1、假如“统一”要如某些专家所言,必须在课堂上予以落实的话,是不是可以考虑邀请那些提出这一口号或竭力倡导、鼓吹口号的“大师”,给我们一线干活的老师们“演绎”一节规范的“统一”的课呢?当然,这是过分要求。

2、喊口号的与确立标准的之间不一致,定标准的与编教材的之间的不一致,编教材的与教书的之间的不一致,还有教书的与考试的之间的不一致,他们块块独立,互不买账......这是一个世纪难题,却交给只知埋头拉车的语文教师,既不厚道,也不负责。

3、为什么要把整个教育的价值追求或者说所有课程的共同价值,生拉硬拽,逼着我们的语文学科来完成呢?这究竟是为语文教育“减负”,还是“增值呢?4、借用钱理群先生的观点阐述:语文教育改革最终效果应该体现在哪里?我想,是要表现为每一个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实实在在的提高,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感悟力、理解力、想象力、审美力的实实在在的提高,从而达到人的精神的实实在在的成长。

5、喊“人文”很时髦,言“工具”也不落伍,问题的关键是,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怎样摆正两者的位置,理顺他们的关系。

至于在具体文章和教学中,怎样落实二者,多少基础,有无人文,则要因文而异,因人而异。

6、要从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方面切入,对语言的准确性进行揣摩,对语义的深刻性进行理解,在表情达意的艺术性欣赏方面着力、探究。

要专注投入地朗读,认真凝神的静思,紧紧抓住一些关键的语言点,细细地联系比较,反复地推敲体会。

暑期读书《让语文安静严华银讲语文》

暑期读书《让语文安静严华银讲语文》

暑期读书——(让语文安静——严华银讲语文)暑期读书——(让语文安静——严华银讲语文)
“满堂灌〞怎么一下子就变脸为“满堂练〞了
(读书摘记)
几乎与应试教育的升级同步,阅读课堂完全被练习强势攻占,满堂灌一跃而为满堂练,这甚至还被某些地域当作阅读教学的“经验〞在推广。

当然,其最显性的结果是,不仅学生,连老师也普遍对语文教学感到无聊和厌倦。

那么,要如何改变?我以为:
第—,要进一步加强关于语文、语文教学和语文人的根源性认知。

第二,对某些司空见惯的教学治理制度和机制要进行深刻的反思并予以修正,比方现在的集体备课制度。

语文是慢工,不是一两个月就肯定能看出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的明显变化的,通过简单的分数更无法精确地观测到这样的变化。

可以加以月度检测的最多就是语文根本知识的掌握状况。

而我们需要着力提升的恰恰不是知识,而是能力。

这样一再的考试除了耽误正常的语文教学时间,打乱正常的教学秩序以外,就是直接引发了以练代教和以练代学的语文教学怪象。

严华银:语文身份的坚守与明亮

严华银:语文身份的坚守与明亮

严华银:语文身份的坚守与明亮
成尚荣
【期刊名称】《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版)》
【年(卷),期】2011(000)009
【摘要】严华银坚定地说自己是语文人。

他的这一第一身份,让他充溢着使命感、责任感,在横溢才情的同时,又富有理性,始终坚守着语文教学改革的边界。

【总页数】4页(P28-31)
【作者】成尚荣
【作者单位】江苏省教科院,21001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
【相关文献】
1.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读《让语文安静--严华银讲语文》有感
2.语文本位的出路——严华银语文教育教学思想评述
3.语文教学“必须把握语境这个背景”——严
华银语境教学思想研究4.坚守语文的身份与边界r——评陆其勇老师《苏州园林》一课5.严华银:行走着的教育“启蒙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读《让语文安静—严华银讲语文》有感
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读《让语文安静—严华银讲语文》有感针对目前中学语文教学的喧嚣与流弊,严华银在这本书中提出让语文安静的观点。

他建议从本源问题出发,整合力量,研究这门课程存在的“合法性”。

我对于书中的一些篇章感触颇深,现略加阐述。

课堂该解决什么问题问题导入、问题引领和问题解决类的课堂已经为广大教师所公认并追求。

在课堂中解决问题原本无可厚非,可解决的是些什么问题和解决谁的问题却值得思考。

现在语文课上解决的问题大多是教师预设的,这类问题若符合学情尚好,可大多并不如此。

要学生来回答这些不符合他们需求的问题,又怎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课堂上学生自然会觉得索然无味。

满堂灌或满堂问的课堂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课堂。

既然以学生为主体已成为我们的共识,那么课堂上自然就要解决学生的问题。

可学生的问题不会凭空而来。

只有事先学习了,才能发现并提出问题。

教师也只有事先收集和整理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找出需要在班级授课制这种模式下集中解决的问题,从而确定教学的目标和方法,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

从这一点上说,确定“教什么”比选择“怎么教”更重要。

这样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判断能力,还要储备相关知识。

这样一来课堂就会存在变数,这也许是很多教师不愿试水的原因。

但这样做的确能真的将课堂还给学生。

教师也能更好地扮演自己的组织者与引导者的角色。

而要能尽可能地在课堂上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就需要教师独立备课,深入研究教材。

这既是尊重学生,也是坚守“自我”。

部分教师现在已经习惯了参考教参或人云亦云,唯独缺少自主思考。

试想,假如教师自己都无法对教材形成完整并独到的见解,又怎能找到合适的方法去引导学生学懂教材呢?让学生成为发现和解决问题的主体,学生才有学习的激情;让课堂成为学生解疑和生疑的主场,学习才有一定的效果。

应该进行深度语文学习他在书中详细地讲述了自己教授《一碗阳春面》时的具体做法。

他费时两个星期,共计十余节课,带领学生认真细致地阅读,反复点评交流,从文章的思想、主题、典型意义和价值,更从文学的技巧、艺术,特别是细节描写、语言描写的传神等方面,深入挖掘。

学完这课后很多同学在日记里都记录了自己阅读小说的体会,而且这种体会很深刻。

他因此认为学生的收获比学习20篇其他文章要大得多。

这在我们看来是不可能实现的,一是教学课时不允许,二是自己功力不够。

但量的取胜逊于质的收获。

与其总是在所有的文章表象上游走,弗如走进一篇好文章的内里,进行深度学习。

要教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方法要实现深度学习,就必须让学生自主学习。

一旦学习的内容和方向确定以后,教师就要教给学生学习的基本策略和方法。

而方法的传授更甚于内容的确定。

他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点评和阐释。

”他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值得我们效仿。

他曾为朱自清的《绿》做了如下点评: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

仙瀑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

(承接上文之“潭”,引出瀑布,而及梅雨潭,层次分明。

)走到山边,便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抬起头,镶(“镶”若换成“嵌”就死板,失却了轻捷精巧的美感。

)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

(先有耳闻,后有目睹。

这是远闻近观之景。

)他的点评既有精美语言的赏析,也有写作方式的点评,简约而不失深刻。

试想一下,这样的例子又怎么不能告诉学生怎样写点评。

学生看了老师的点评之后势必会模仿,也会学以致用。

当然达到熟能生巧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若学生真正掌握这种方法,会让学生学会阅读并受惠终生。

正是源于此,人教版的教材的编写者在必修1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课的练习中已对师生进行提示。

学生自主深度的学习可以确保学习的质量,而恰当的方法又是学生能自主学习的前提。

公允地说,这本书中虽有批判之音,但却以建设为主旨,他的很多观点或做法或许会给人以启迪,也会让人获益匪浅。

《让语文安静—严华银讲语文》,严华银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7月第1版。

(本文发表于《湖南教育》2013年第11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