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50-60年代小说

合集下载

十七年小说

十七年小说

二、柳青
2、《创业史》 A、情节与主题 B、人物形象 C、艺术特色
A、《创业史》情节

《创业史》是一部探索中国农民历史命运和生活道 路的长篇小说。它落笔于1929年,陕西大旱,关中 地区饿殍遍野。坐落于渭河南侧的下堡村,涌来无 数灾民,蛤蟆滩佃农梁三从中带四一个拖带小孩的 寡妇,偶合成家。从此,梁三继承父辈遗愿,决心 创立家业。他租种田地,拼命苦干10年,结果一身 重病,创业失败。渐渐长大的养子梁生宝,又继承 梁三之志,继续创立家业,但地租沉重,兵荒马乱 ,又宣告了他们创业的幻想破灭。
梁三老汉

梁三老汉是《创业史》塑造得最精彩的中国老一 代农民的典型。在旧社会他经历了发家成梦的辛 酸史,解放后他凭直觉感激新社会给他带来新的 希望,但这希望仅仅是做一个"三合头瓦房院的长 者"。作为背负着几千年私有观念的小生产者,他 倾向于个人发家致富。当梁生宝不愿听从他的安 排而组织起互助组时,他便自发地反对集体事业 ,同妻子大吵,发泄对儿子的不满,暴露了自私 、落后、狭隘、保守的小生产者意识。
B、人物形象

《创业史》在探索农民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的同时,还描写了合作化 前后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与尖锐激烈的矛盾斗争,试图反映农村社会 主义改造的复杂过程,其基本内容是遵循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摹写原则 的。小说围绕四条线索展开了50年代前期农村广阔的生活与斗争的画 面。一是梁三老汉、王二直杠等贫苦农民,迷恋旧时代的创业道路, 企图依赖传统的生产方式发家致富,而与互助合作运动格格不入。二 是富裕中农郭世富,凭借优厚的经济实力,与互助组公开较量,顽固 维护私有制,幻想再度雇工剥削。三是富农姚士杰,刻骨仇恨新社会 ,暗中施展阴谋,妄图扼杀互助组,实行阶级报复。四是党员、村代 表主任郭振山,热衷个人发家,幕后支持互助组的反对势力,曲线干 扰、抵制互助合作运动。这四种力量自觉不自觉地相互交织、纠合, 阻碍着合作化运动。然而,梁生宝、高增福等积极分子,依靠集体力 量冲破重围,最终使蛤蟆滩农民放弃私有制,接受公有制,走上了合 作化道路。

第二章 五六十年代小说

第二章 五六十年代小说

(三)从1963年至1965年——停滞时期。 1963年开始,文艺界的风向再度出现“左”转。随着 毛泽东关于文艺的“两个批示”的发表,文艺界的极 “左”思潮又恢复蔓延起来,中国当代小说进入一个停 顿时期。 (四)1966年至1976年——“劫难”时期。 “文革”时期的小说有两种存在状态,一种是公开 发表或出版的作品,这里有两中情况: ①“样板小说”。其主要特点是:主题政治化,人物类 型化,结构模式化,严重脱离现实,因此无论就其内容 还是艺术而言,都缺乏应有的价值。 ②在表现革命历史和现实政治内容时,没有完全堕入概 念化的窠臼,尚有一些比较成功刻画的作品。如李心田 的《闪闪红星》、黎汝清的《万山红遍》、蒋子龙的 《机电局长的一天》等。
二、类传奇叙事
50年代具有典型“类传奇性”的长篇小说主要有:曲 波的《林海雪原》、刘流的《烈火金刚》、知侠的 《铁道游击队》、冯至的《敌后武工队》等。 1、曲波(1923—2002)的《林海雪原》(1957) 的“传奇性”主要体现在: ①作品内容上的传奇性。这种传奇性主要表现在作品的 神秘感与浪漫气息、特殊的战争形式、小说主要人物 身上罕见的素质等。 ②作品形式上的传奇性质。就其结构和情节而言,小说 大致描写了四大战斗:奇袭奶头山、智取威虎山、千 里草甸在周旋、决胜四方台。这四场战斗虽然各自形 式不同,内容各异,但归根结底又是在使用相同的结 构元素。
《创业史》是当代农业题材小说的新的标志 性作品,当时一度被认为是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 的“史诗性”、“纪念碑”式作品。 《创业史》严格按照阶级分析、两条路线斗 争的观念来提炼主题、组织材料、设置人物关系、 安排情节发展。但同时也在政治框架中比较充分 且自然地融入了浓郁的生活气息、鲜明细腻的人 物刻画。 围绕梁三老汉和梁生宝的评价,当年曾引 发争论。

第二章 50年代、60小说

第二章 50年代、60小说

• 延伸阅读 傅书年《重评〈创业史〉》
• 柳青(1916—1978) • 原名刘蕴华,陕西省吴堡县人。柳青9岁起于寺沟 村上学3年,1927年考入葭县螅镇高小,1928年随长兄 柳春园到米脂县东街小学读书1年,5月刘义维介绍加 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因大哥离开米脂,返回 葭县媳镇小学读书1年半。1930年夏,考入省立绥德师 范学校。在此,他阅读了《共产党宣言》,《少年漂 泊者》、《反正前后》、《西线无战事》等不少进步 书籍,启发很大,勇敢地参与学校的学潮斗争。经常 上街讲演、张贴标语、游行,与国民党顽固派、土豪 劣绅斗争,绥师进步师生的革命行动,引起国民党当 局的愤恨,“白色恐怖”很快袭来,组织被打散,学 校被封闭,柳青被迫返家种地半年。
• 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去评价梁三 老汉。真实可信。 • 这一个形象的塑造,可以体验到 一个真正的旧时农民的性格的本 质内容。梁三老汉精神世界的复 杂性,是老一代中国农民的艺术 写照。具有典型意义。
革命斗争历史题材小说
• • 总体特点: 1、致力于史诗性的追求:宏大 叙事,用“大我”的 社会角色 取代个性化感性经验的历史经 验。跨度大,往往近半个世纪, 讲述各阶级在斗争成长的 过程, 又可称为“长河小说”


1931年,其兄春园在东北教书赚钱,资助柳青考入 榆林省立第六中学学习,他苦心研读,开始钻研文学 作品,经常阅读鲁迅、郭沫若、茅盾、高尔基等人的 作品,在思想深处,奠定了走文学创作的道路。从初 中二年级起,开始学英文,一年后即能阅读一般的英 文原著。1934午夏,柳青考入西安高中,开阔厂视野, 丰富了阅读内容,增加了不少知识,提高了热爱文学 的兴趣,特别向往进步文学,开始自学俄文,介绍苏 联文学,走上业余创作道路。在学校经常写散文、诗 歌,翻译外国短篇小说,不断在报刊上发表。1935年, “一二·九”学生运动燃及西安,他积极参与游行示 威,宣传抗日,呼吁“停止内战”。当时,柳青是西 安高中学生会负责人,担负学校高中学生刊物《救亡 线》的编辑,不断鼓舞西安学生声援北平学生的爱国 斗争。

50-60年代小说

50-60年代小说

第二章 50-60年代小说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该时期长篇小说在思想、艺术上的主要成就;掌握《创业史》、《红旗谱》、《青春之歌》的主人公形象及其思想艺术成就。

了解该时期短篇小说在题材与风格上的不同;了解“干预生活”的小说,掌握《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思想价值;掌握茹志鹃的创作特色和风格。

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一、本时期的文艺观本时期小说等叙事类文学创作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尤其密切,指导与规约本时期文艺创作的两个核心观念就是:以“为政治服务”为核心的文学观念,以阶级论、革命论为核心的“人”的观念。

(详见教材P23-24)。

二、作家队伍的分流由于第一次文代会确立了一系列文学规范,作家们都面临着创作的转型。

中国现代作家群发生了分流:第一类作家主要来自左翼文学阵营和长期配合共产党进行政治斗争的进步民主人士。

他们在指导别人斗争的人往往忘记了自己也会成为革命和改造的对象,所以,此刻他们自然而然地把新政权看做自己长期追求的理想的实现,高声歌唱新政权。

胡风的长诗《时间开始了》就是这个时代的代表作。

但他们没有料到,进入新社会,必须要进行艰苦的、脱胎换骨的思想改造。

这一点与来自解放区的作家不同。

丁玲、艾青他们经历过延安整风,领教过思想改造的滋味,而胡风们一向以“唯我革命的姿态”指导别人,他们没想到自己也会成为革命和改造的对象。

第二类作家是一批数量众多的游离政治斗争的知识分子,他们在漫长的文学生涯中坚持独立的理想追求,不满国民党统治下的社会现状,所以对于历史的大变革抱有希望,但并不了解新政权对他们意味了什么?他们自知与新的时代要求有一定距离,但希望通过互相谅解达成一种新的契约关系。

这一类作家的这种态度最有代表性。

如老舍从美国回来参加建设,提出“不反美”的要求;巴金套用柏克曼《我是来学习的》。

第三类作家是指那些曾经在历史上间接或直接地与共产党、或左翼运动发生过冲突,或者在感情上对新政权是格格不入的。

他们希望能够忘掉过去的不愉快记忆,和新政权重新调整好关系。

第二章 新文学史五六十年代小说

第二章 新文学史五六十年代小说

第二章五六十年代小说一、五六十年代小说概述1.50年代中期以后,长期小说创作丰收,主要作品:赵树理《三里湾》,高云览《小城春秋》,曲波《林海雪原》,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梁斌《红旗谱》,周立波《山乡巨变》,杨沫《青春之歌》,冯德英《苦菜花》,周而复《上海的早晨》,吴强《红日》,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冯志《敌后武工队》,刘流《烈火金刚》,欧阳山《三家巷》,草明《乘风破浪》,柳青《创业史》,罗广斌、杨益言《红岩》,欧阳山《苦斗》,姚雪垠《李自成》,浩然《艳阳天》2.杜鹏程《保卫延安》,小说塑造了中共高级将领彭德怀的形象,后随着对彭的批判而遭禁。

3.吴强的长篇小说《红日》。

4.曲波《林海雪原》被称为“革命英雄传奇”。

5. 都市文学: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6.“山药蛋派”:赵树理、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

7.周立波,湖南益阳人,他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在50年代初被苏联授予“斯大林文艺奖”。

《山乡巨变》写集体化道路的必然性,刻画众多人物形象,如动摇落后的中农(盛佑亭,绰号“亭面糊”)8.《李双双小传》为李准赢得广泛声誉,小说背景为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二、柳青梁斌杨沫等1.这一时期能代表时代主流特征而包容着复杂性的小说,以柳青《创业史》、梁斌《红旗谱》、杨沫《青春之歌》为代表。

2.柳青《创业史》这部小说要向读者回答的是:中国农村为什么会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和这次革命是怎样进行的。

(主题先行)3.梁斌的革命历史小说《红旗谱》由三部长篇构成:《红旗谱》、《播火记》、《风烟图》,主要人物有:朱老忠、严志和、冯兰池。

5.杨沫的小说《青春之歌》,在1959年被改编成电影作为建国十周年献礼篇,风靡全国,还被翻译介绍到东南亚,也大受欢迎。

主人公为林道静,是一部中国青年知识分子改造的小说。

2.“干预现实”的小说主要有: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10.茹志鹃短篇小说集《百合花》(写战争年代生活的短篇小说)是她的成名作第三章五六十年代诗歌戏剧散文一、五六十年代诗歌概述1.三个诗群:(1)建设诗群(由社会主义大建设歌唱者形成):阮章竞、李季;(2)行吟诗群:艾青、闻捷、方纪;(3)政治抒情诗群(这一时期存在时间最长、影响最广泛):贺敬之、郭小川。

第二章 五六十年代的小说创作

第二章 五六十年代的小说创作

幻灯片1第二章五六十年代的小说创作幻灯片2第一节五、六十年代小说概述●本时期小说的取材●本时期的小说体裁状况●本时期小说的形态幻灯片3一本时期小说的取材(一)历史(二)现实(三)分类与等级幻灯片4(一)革命历史题材民主革命抗日战争革命历史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其它历史幻灯片5(一)革命历史题材●《小城春秋》●《青春之歌》●1、民主革命《三家巷》●《红旗谱》●《党费》●《七根火柴》幻灯片6高云览与《小城春秋》幻灯片7高云览与《小城春秋》●1956年12月,著名作家高云览的长篇小说《小城春秋》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了第一版。

●高云览(1910-1956),我国现代著名华侨作家,生于福建厦门一个开小酒店的老华侨家里,幼年时家中生活贫苦。

他一生勤奋努力,笔耕不辍,至今可收集到的文学作品有近百篇。

活跃在厦门、上海及南亚如马来亚、新加坡、苏门答腊等地,以教书、经商为掩护从事抗战、反对内战的爱国行动,40年代后期成为陈嘉庚《南侨日报》的“大股东”。

1950年定居天津,从事专业创作,1956年患肠癌去世。

幻灯片8●1952年至1956年他写成《小城春秋》这部长篇小说,这是他酝酿了20多年、耗费了大半生心血的文学艺术结晶。

在国内外引起很大反响,当时曾有“北有《青春之歌》,南有《小城春秋》”之说。

是一部著名的描写革命知识分子生活和斗争的小说,它以1930年5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厦门破狱斗争为背景,以主人公何剑平、秀苇等人在革命道路上的成长及“厦联社”的活动为线索,反映了1927年到1936年中国革命斗争的一角,塑造了一群具有爱国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风格的英雄儿女形象。

《小城春秋》1981年被拍成电影,2005年,它成为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评出的“中国电影百年百部名片”之一。

幻灯片9幻灯片10杨沫与《青春之歌》幻灯片11●杨沫(1914-1996),原名杨成业,祖籍湖南湘阴,生于北京。

中学时因家道中落而辍学,遂辗转奔波于河北保定、香河及北京等地,间或以乡村教师、书店店员和家庭教师为业,生活动荡不安。

第二章 五六十年代小说

第二章 五六十年代小说

因此主人公的“成长”表现在:林的原始 动机本来是追求个人的幸福,与许多“五四” 青年一样,是一个反抗旧制度的个性主义者, 但随着反抗过程的加深,她逐渐了发现个人化 的对于幸福幻想的追求是行不通的,于是她开 始接触共产党人,并先后接受了卢嘉川、林红、 江华等人的教育,经过监狱生活的考验,她开 始由一个民主主义者变成共产主义者。之后党 又把她派往农村,接受工农群众的教育,经受 了革命斗争的洗礼,最终成长为一个坚定的而 成熟的革命者,并成功领导了北京大学的反帝 爱国的学生运动。这样的过程,是一种典型的 “与历史一同进步”的成长过程。
一、曲折的历程
(一)1949年到1955年——解放区小说传统的 自然延续。
①作家主要有三部分人组成:延安解放区来的作家; “国统区”“被解放”的作家;从海外归来的的一 派。 ②小说创作实绩主要表现在中短篇领域,长篇小说数 量较少。影响较大的长篇小说有:草明的《火车 头》、柳青的《铜墙铁壁》、孙犁的《风云初记》、 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周立波的《铁水奔流》、 赵树理的《三里湾》等。而成就较大的中短篇小说 家有:赵树理、孙犁、路翎、马烽、康濯、峻青、 王愿坚、艾芜、西戎、李凖等。
③从作家人数和作品数量上看,此期农 村题材小说创作最为活跃。 ④在乡村小说兴盛的同时,“红色历史 小说”创作也出现了较热的局面。
(二)1956年至1962年——中国当代小说 发展的重要时期。出现了两个明显的现象:
一是从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到1957年下半 年有“反右”运动之前1年多的时间里,小说创 作出现了一次短暂的勃兴,出现了“干预生活” 和探求人情人性的热流,出现了一批青年作家和 有影响的作品。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50、60年代小说概述 社会变革的现实表达 红色历史的多元叙述 命运多舛的探求之路

五六十年代的小说

五六十年代的小说
一、大胆干预生活
如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 如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等。
二、打破表现人情、人性的禁区,如 打破表现人情、人性的禁区,
宗璞《红豆》等。 宗璞《红豆》 洪子诚称之为“百花文学” 洪子诚称之为“百花文学”,1979年上海 年上海 文艺出版社出版《重放的鲜花》 文艺出版社出版《重放的鲜花》。
2、融入传奇性作品 、
(1)借鉴古典小说的叙事方式,以若干故事 )借鉴古典小说的叙事方式, 形成系列性故事情节。 铁道游击队》 形成系列性故事情节。如:《铁道游击队》 等。 (2)夸张、神奇化,赋予故事、人物以传奇 )夸张、神奇化,赋予故事、 林海雪原》 性。如:《林海雪原》 (3)人物性格表现的传统色彩 )
其次,〈创业史〉还塑造了众多的独具个性和 认识价值的人物形象。 在众多的人物中,梁生宝是作者着力塑造的新 时代先进农民的典型。 梁三老汉是〈创业史〉中塑造得最精彩、最有 代表性的中国老一代农民的典型。 此外,蛤蟆滩的”三大能人“郭世富、姚士杰、 郭振山,也都性格鲜明,各具特色。
第三,《创业史》还具有浑厚的恢宏、深沉而 热烈、细密而遒劲的艺术风格。 柳青试图站在历史的高度,探索中国农民的历 史命运,概括出中国农民的生活道路和心理的 巨大变化,使小说的气势磅礴、结构宏伟。 作者还善于将叙述语言、人物内心的独白与自 己的情感、对事物的评价、对人物的剖析结合 在一起,使诗情与哲理相融合,形成了深沉而 热烈的格调,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创业史》的人物形象。
梁生宝是作者精心塑造的社会主义新人的形象。 梁生宝是作者精心塑造的社会主义新人的形象。 他从父辈那里继承了勤劳、朴实、 他从父辈那里继承了勤劳、朴实、坚韧不拔的 劳动者的优秀品质。 劳动者的优秀品质。 听党的话,热爱社会主义,富有牺牲精神, 听党的话,热爱社会主义,富有牺牲精神,创 社会主义大业,谋求全体农民的幸福, 社会主义大业,谋求全体农民的幸福,是他的 最可宝贵的、最核心的思想品质。 最可宝贵的、最核心的思想品质。 梁生宝决心把自已的一切都献给党的事业, 梁生宝决心把自已的一切都献给党的事业, 他觉得只有这样做,才活得带劲儿, “他觉得只有这样做,才活得带劲儿,才活得 有味” 有味”。

第二章50-70年代的小说

第二章50-70年代的小说

第三节 新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力作 —《创业史》
一、柳青(1916~1978),陕西省吴堡县人。
二、《创业史》:
1、主要人物:

梁家——梁三老汉、梁生宝、梁秀兰

“蛤蟆滩三大能人” ︱郭振山

︱姚世杰

︱郭世富

贫苦农民——高增富、任欢喜、徐改霞

落后农民——高增荣、栓栓
2、《创业史》主题
心灵上逐步转变的艰难历程。 蛤蟆滩“三大能人”: 三个人虽都因精明强干被称为“能人”,但由于各人身份
性格不一,“能”的特点就各有千秋。郭振山:阳奉阴违、 装腔作势。郭世富:外善内奸、贪婪狡黠。姚士杰:阴险 狠毒、诡计多端。
(2)宏大结构与精细描写、心理刻画、哲理性议论 相结合
①全书结构严谨细密。
子,可也志气了一辈子。”(激越慷慨、豪放倔强) 严志和:“咱什么也别朴摸,低着脑袋过日子吧!”(朴
实本分、胆小懦弱) 洪子诚:“对这一地区民间语言的运用,也加强了小说
表现的生活的历史连续性,而多少缓和了观念、主题阐 释上的坚硬、紧张的程度。”
民族风格:
第一,在情节内容方面:描写的是我们居住的这 块古老土地上发生的故事。 “朱老巩大闹柳树 林”、“反割头税”、“保定二师学潮”;运涛 与春兰的爱情描写也具有时代性、地域性。
第二章 50、60年代的小说
第一节 50、60年代小说概述 第二节 农民革命的历史画卷—《红旗谱》 第三节 新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力作—《创业史》 第四节 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知识分子成长的长
篇小说—《青春之歌》 第五节 中国农民最熟悉和热爱的作家李准 第六节 “清新、俊逸”的《百合花》 第七节 “百花文学”—《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红豆》

第二章五六十年代小说

第二章五六十年代小说
“我什么时候骂过你?”
“白纸黑字贴在墙上你还昧得了?”
王聚海说:“这老嫂!人家提你的名来没有?”
小腿疼马上顶回来说:“只要不提名就该骂是不是? 要可以骂我就天天骂哩!”
杨小四说:“问题不在提名不提名,要说清楚 的是骂你来没有?我写的有哪一句不实,就算我 骂你!你举出来!我写的是有个缺点,那就是不 该没有提你们的名字。我本来提着的,主任建议 叫我删去了,你要嫌我写得不全,我给你把名字 加上去好了!”
严家炎:《创业史》的成就,“最突出地表现为 梁三老汉形象的塑上”。
他的根据是有两点:一是形象的“丰 满”“厚实”,即美学的标准;另一条则是在 “两条道路斗争”中处于观望、动摇的“中间状 态”农民的表现,在揭示社会生活面貌的“深度 和广度”上的意义,即题材的价值问题。
柳青在四医病房中写作
《红岩》
第二章
五六十年代小说
一,小说家的分化
1, 三四十年代重要的小说家的流失(茅盾、沈 从文、张恨水、张爱玲、徐訏、钱钟书等);
2, 另一些开始适应新的文学的需要(巴金、艾芜、 沙汀)笔下的文字无力了;
3,丁玲、萧军、路翎由于政治受挫,无法继续写 作;
4,被体制认可的解放区的作家赵树理、周立波、 欧阳山、周而复、马烽、刘白羽、杨朔、草明、 孙犁等人,他们在创作上也遇到一些难题,但 还是发表了许多作品。
其三,由于战争的主体是文化程度不高的 广大农民,文学的表现手法就必须多吸取 来自民间的文艺因素和文艺样式,用通俗 易懂的形式来达到广泛宣传的功能,民族 化与大众化的审美要求就是这样提出来的;
其四,要求从战争实践中直接培养工农出 身的知识分子和文艺干部,使作家队伍的 结构发生有利于工农兵文艺创作的变化。
梁三老汉
梁三老汉是一个小私有者的典型,一个性格 极为复杂的两重性人物。他由留恋私有制,告别 私有制,到接受公的制的思想转变过程写得十分 真实、细腻、动人。一方面,他有劳动者的勤劳 善良、朴实正直的美德,对党和新社会有着深厚 感情。另一方面,他又背负着几千年私有制观念 因袭的重担,狭隘怎么、保守愚昧,因而梁三老 汉的形象在作品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意义。他梦 想依靠个人力量创立家业,当上“三合头瓦房院 的长者”,不赞成儿子领导的互助组,可又处处 替儿子担心,十分关切合作化的命运。最后在事 实的教育下,从反对到信服支持。

2、第二章 50年代、60年代小说

2、第二章  50年代、60年代小说


造成中篇创作沉寂的原因。一是“先天不 足”,在现代阶段就没充分发展。二是文 体自身局限和一些人的文学观念偏狭造成( 中篇既不如长篇容量那么大,全面充裕地 去处理生活,又不象短篇那么快捷,能迅 速对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作出反映 )。三是大 型文学期刊的短缺。



对长篇和短篇的重视,各有其“功能”上 的根据。 对于长篇,把握生活素材的规模和容量, 是受到重视的一个主要因素。 对许多怀有“反映这个伟大时代”、写作 “史诗式”作品的情结的作家来说,长篇 小说是实现这种勃勃雄心的合适的形式。




从朝鲜战场回来后,巴金满怀激情创作了《生活 在英雄们的中间》、《英雄的故事》、《保卫和 平的人们》、《明珠和玉姬》、《会见彭司令员 》等作品。 后来,出版了以抗美援朝为题材的两个短篇小说 集《英雄的故事》 (1959) 和《李大海》 (1961) 。 巴金:“我多么想绘出他们的崇高的精神面貌, 写尽我的尊敬和热爱的感情。然而我的愿望和努 力到了我的秃笔下都变成这些无力的文字了。”


至于短篇小说,当代对它的重视,则是认 为它能迅速、敏捷地反映生活。 50年代开始,文学刊物的大量增加,对短 篇创作在当代的发展,也起到推动的作用。


这个时期,还有了“短篇小说作家”的概 念。 被称为短篇小说作家的有赵树理、李准、 马烽、王汶石、峻青、王愿坚、茹志鹃、 林斤澜、唐克新、陆文夫等,尽管他们中 有的也写过中、长篇。

二、小说体裁的状况


在小说体裁上,这一时期趋向于关注它的 “两极”,即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 中篇则可能被看作是一种不稳定的体裁, 不管在理论上还是在创作上,都没有受到 重视。


从1949年到1965年,这期间发表的中篇小 说,大约有四百余部。 较为知名的有《铁木前传》(孙犁)、《在和 平的日子里》(杜鹏程)、《来访者》(方纪)、 《水滴石穿》(康濯)、《归家》(刘澍德)等 不多的几部。

2、第二章 50年代、60年代小说解析

2、第二章  50年代、60年代小说解析
对于长篇,把握生活素材的规模和容量, 是受到重视的一个主要因素。
对许多怀有“反映这个伟大时代”、写作 “史诗式”作品的情结的作家来说,长篇 小说是实现这种勃勃雄心的合适的形式。
至于短篇小说,当代对它的重视,则是认 为它能迅速、敏捷地反映生活。
50年代开始,文学刊物的大量增加,对短 篇创作在当代的发展,也起到推动的作用。
1962年,大连“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 谈会” 。
以敏捷、迅速反映生活见长的短篇小说, 也有对社会生活“整体”和历史“本质” 揭示的可能:
它是“可以证明地层结构的悬崖峭壁,可 以泄露春意的梅萼柳芽,可以暗示秋讯的 最先飘落的梧桐一叶,可以说明太古生活 的北京人的一颗臼齿……”
当代对于短篇的讨论,可能还包含着另外 的意味。
1.农村生活题材中,从土改到合作化、农业社会主 义改造,从大跃进、人民公社到党对农村政策的调 整,农村的一系列变革都是重要的主题,在作品中 都有所反映。
土地改革后农民观念变化:马烽的《一架弹花机》 和赵树理的《登记》
农业合作化:李准的《不能走那条路》
妇女解放:王汶石的《新结识的伙伴》和李准的《 李双双小传》,写农村妇女由家庭走向社会、从奴 隶到主人过程
一些更多地标举19世纪以来西方现实主义 小说艺术经验的作家(如茅盾、魏金枝等), 试图以这种经验,来推动中国小说观念和 技巧的“现代化”。
对短篇的这种讨论,推动了50年代后期到 60年代初,短篇艺术重视剪裁构思的潮流, 而出现越来越多的那种写“横断面”的 “严格意义”的短篇。
不过,在“文革”前夕,在一种政治意识 形态的背景下,“宣讲”式和故事性、通 俗性的方面又得到强调。
三是人物形象塑造成功。不少形象达到了 “典型人物”高度。英雄人物有朱老忠、 杨子荣、江姐、许云峰、林道静、梁生宝 、李双双……性格复杂的“中间人物”有 严志和、梁三老汉、赖大嫂、“常有理 ”“小腿疼”“吃不饱”。

第二章-五六十年代小说

第二章-五六十年代小说
①“样板小说”。其主要特点是:主题政治化,人物类 型化,结构模式化,严重脱离现实,因此无论就其内容 还是艺术而言,都缺乏应有的价值。
②在表现革命历史和现实政治内容时,没有完全堕入概 念化的窠臼,尚有一些比较成功刻画的作品。如李心田 的《闪闪红星》、黎汝清的《万山红遍》、蒋子龙的 《机电局长的一天》等。
②在思想内容、故事结构和所表达的价值理念具有某些叛 逆理念性质的作品。如毕汝协的《九级浪》、赵振开 的《波动》、佚名的《逃亡》和《一年》等。
③完全在私人空间传抄的表现性爱的小说。如《曼娜回忆 录》、《少女之心》等,总体比较粗糙。
第二节 农村社会变革的现实表达
1、动因
(1)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依靠力量, 这一观念建国后基本未变。毛泽东关 于“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 革命文化即“大众文化”、“实质上 就是提高农民文化”的权威观念,也 从战争年代延展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这决定了以农民、农村和农业为对象 的创作将长期是当代中国文学的中心 任务之一。
明朗向上的美学并不排斥因反映“严酷” 且“复杂性”的阶级斗争、路线斗争而呈现出 的严峻和紧张。
一、代表作家作品
1、赵树理(1906——1970)
建国后他的作品主要有:《登记》《求雨》 《“锻炼锻炼”》《老定额》《套不住的手》《杨老太 爷》《张来兴》《互相鉴定》《卖烟叶》等中短篇小 说和《三里湾》《灵泉洞》(上)等长篇小说。
2、构成
建国以来,以侧重表现农村生活的代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性 作家主要是赵树理、周立波、柳青、马烽、李 准、王汶石、浩然等。
从取材的地域分布来看,“北方”成为这 一时期农村小说的主要艺术资源和表现对象。
形成了两个比较突出的作家群体。
一个是以赵树理为中心的山西作家群,包 括马烽、西戎、束为、孙谦、胡正等,有 “山药蛋派”之称。

第二章 50年代、60年代小说

第二章 50年代、60年代小说
.
1960年《红旗谱》搬上 银幕,导演凌子风,崔 嵬饰演朱老巩、朱老忠 两个角色。
第二节 《创业史》《青春之歌》
5、柳青《创业史》
柳青(1916-1978,陕西吴堡县人)的 《创业史》(1960)是当代农业题材小 说的新的标志性作品,当时一度被认为 是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的“史诗性”、 “纪念碑”式作品。
小说采用左翼革命文学的“革命+恋爱” 的模式,把林道静的情感生活与革命性 成长融合在一起,通过她与“胡适派” 分子余永泽、共产党人卢嘉川和江华之 间爱情抉择,形象地昭示了中国现代知 识分子应走的正确人生道路。
《青春之歌》1959年作为 建国十周年献礼片,拍了 上下集电影,轰动全国, 主演谢芳一举成名,电影 中林道静走路的姿态被称 为“道静步”,一时间, 全国的女青年、女学生都
小说虽然是针对现实问题而写,但在揭示既有问 题的同时并未给予问题以答案。这不是一篇一般 性的“问题小说”,而是一部“提问题”的小说。 问而不答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呈现出特 别的美学蕴藉与思想穿透力。
“如今,对于合作化运动的得失,人们的看法已经 和柳青写书的那个时代有所不同。……但是即使 如此,我们读起这部书,也不能不为它的凝重的 风格与深厚的内涵,为它传达出来的历史的严峻 感,它的对于中国农民的挚爱与忧思,它对于中 国农村中国土地的忠诚与眷恋,它的脚踏实地的 坚实,它的掘地三尺的深入开挖,它的人物刻画 的力度以及它在艺术上的惨淡经营一丝不苟精益 求精力透纸背而感动,而叫绝,而发出会心的微 笑与深长的叹息。如果柳青不是拘泥于既定的农 业合作化政策方针,如果他更能大胆地反映生活 的与历史的真实,他本来可以创作出怎样的伟大 作品!”
1、动因
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依靠力量, 这一观念建国后基本未变。毛泽 东关于“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农 民革命”,革命文化即“大众文 化”、“实质上就是提高农民文 化”的权威观念,也从战争年代 延展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这决 定了以农民、农村和农业为对象 的创作将长期是当代中国文学的 中心任务之一。

第二章 五六十年代小说

第二章 五六十年代小说
另一个是以柳青、王汶石为代表的陕西作 家群。
3、面貌:
作家关于农村、农民的个人文化情感,必 需与政治责任统一起来。
在新时代,农村已经是作家、知识分子改 造、锻炼、提高的新天地,农民也成为他们必 需认真学习的对象。
这决定了当代农村小说明朗向上的审美基 调。鲁迅式的沉郁凝重、沈从文式的田园牧歌 都不合时宜。
③从作家人数和作品数量上看,此期农 村题材小说创作最为活跃。
④在乡村小说兴盛的同时,“红色历史 小说”创作也出现了较热的局面。
(二)1956年至1962年——中国当代小说 发展的重要时期。出现了两个明显的现象:
一是从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到1957年下半 年有“反右”运动之前1年多的时间里,小说创 作出现了一次短暂的勃兴,出现了“干预生活” 和探求人情人性的热流,出现了一批青年作家和 有影响的作品。
• 美学上,这一时期的小说特别追求一种阳刚、明 朗与粗犷豪迈的风格和状态。
一、曲折的历程
(一)1949年到1955年——解放区小说传统的 自然延续。
①作家主要有三部分人组成:延安解放区来的作家; “国统区”“被解放”的作家;从海外归来的的一 派。
②小说创作实绩主要表现在中短篇领域,长篇小说数 量较少。影响较大的长篇小说有:草明的《火车 头》、柳青的《铜墙铁壁》、孙犁的《风云初记》、 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周立波的《铁水奔流》、 赵树理的《三里湾》等。而成就较大的中短篇小说 家有:赵树理、孙犁、路翎、马烽、康濯、峻青、 王愿坚、艾芜、西戎、李凖等。
①“样板小说”。其主要特点是:主题政治化,人物类 型化,结构模式化,严重脱离现实,因此无论就其内容 还是艺术而言,都缺乏应有的价值。
②在表现革命历史和现实政治内容时,没有完全堕入概 念化的窠臼,尚有一些比较成功刻画的作品。如李心田 的《闪闪红星》、黎汝清的《万山红遍》、蒋子龙的 《机电局长的一天》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照我这么说,性急的朋友们或者要说我不在行:“怎么一个‘罗汉钱’ 还要交代半天,说到故事中间的人物,反而一句也不交代?照这样说下去, 不是五分钟就说完了吗?”其实不然:有些事情不到交代时候,早早交代 出来是累赘;到了该交代的时候,想不交代也不行。闲话少说,我还是接 着说吧:
中国当代文学
2.赵树理的贡献: 一、赵树理的“评书体”小说,在民间评书和欧化的“新小说”
中国当代文学
一 山药蛋派
山药蛋派是指一批受赵树理影响的作家,如马烽、胡正、西戎、束为、 孙谦等以山西省文联机关刊物《火花》为阵地而形成的一个文学流派, 亦被称为“火花派”、“山西派”、“山西作家群”等。
该派作家的创作具有如下特征:首先,共同的地域色彩; 其次,强调文学的政治功能,认为文学要紧跟政策,要能指导实际工作; 再次,山药蛋派作家有着大致相同的创作主题:中国在由传统社会向现
含武侠小说的复仇原型模式。二元对立式 艺术形态:革命“史诗性”(历史再现,宏大叙事,英雄形象,
理想激情),革命传奇性(浪漫夸张,民间文化,英雄主义基 调)
中国当代文学
Hale Waihona Puke 一 红色传奇与大众化追求:《林海雪原》
1、“革命英雄传奇”小说 在新中国成立后出现的红色历史叙事浪潮中,一些作家在处 理英雄叙事的过程中,采用拟话本、拟章回的形式,运用传 奇笔法,追求传奇色彩和传奇效果,接近现代通俗小说的模 式。这类小说在通俗传奇中加入革命话语,形成一种新的文 体,批评界称之为“革命英雄传奇”。
中国当代文学
第二章 50-60年代小说
小说设置了两条阵线的矛盾斗争: 一是三大能人(富裕中农郭世富,富农姚士杰,党内的自
发势力的代表人物郭振山) 二是以梁生宝为代表的先进分子,带领贫雇农走共同富裕
道路。 而梁三老汉、王二直杠等迷恋旧式创业道路的老一代农民,
则徘徊、摇摆,处于这两条阵线之间。
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作为中国社会主体的农民如何改造自身以适应这一 转型; 最后,在艺术形式上,山药蛋派作家追求文艺的大众化,借鉴改造传统 的民间曲艺形式进行小说创作,叙述重于描写,追求情节的巧设,吸收 民间口语,语言通俗幽默。
中国当代文学
1、民间艺人乡村叙事-----赵树理创作
19世纪40年代,赵树理在《在延安文艺座谈 会上的讲话》精神的鼓舞下,创作了《小二 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 迁》等作品,获得了很高的声誉。建国后, 他继续延续着延安时期的艺术风格,创作了 《登记》、《求雨》、《“锻炼锻炼”》、 《套不住的手》等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三 里湾》,长篇评书《灵泉洞》(上部)等。
中国当代文学
第二章 50-60年代小说
小说出版后,获得极高评价。一年多时间里,报刊赞扬 的评介文章有50多篇。肯定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 “反映农村广阔生活的深刻程度”。 二是创造了一组 达到“相当艺术水平”的人物,特别是梁生宝这一新人 的光辉形象。
认为作品中英雄人物单薄而“中间人物”写的活。
中国当代文学
3、 前期“赵树理方向”: 革命文学家-----革命化 大众文学家-----民族化 地摊文学家-----通俗化
4、后期“赵树理现象”所指:其时代政治观念和文学规范 的冲突,由此产生创作矛盾现象,即国家意志和民间立场、 观念内容和生活本身、审美表现和教化劝诫功能的磨合冲 突。
遍建立和发展。 第三阶段(1955下半年—1956年底):迅猛发展
时期。全国基本实现了农业合作化 ,参加 高级社的达到农户总数的87.8%。
中国当代文学
第二章 50-60年代小说
(一)《创业史》的思想内容 作者说:“这部小说要向读者回答的是:中国农
村为什么会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和这次革命是怎样进行 的。回答要通过一个村庄的各个阶级人物在合作化运 动中的行动、思想和心理的变化过程表现出来。这个 主题思想和这个题材范围的统一,构成了这部小说的 具体内容。”
挨批:写“路线斗争”不够,写“新的人物”不足。(旧 人比新人更生动)
中国当代文学
第二章 50-60年代小说
二 柳青 《创业史》
柳青的艺术观: 认为生活高于创作,生活可以造就
作家,作家的创作应该源于生活。同时, 认为小说应该以人为中心,描写人的思 想、感情的变化,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 型人物。
中国当代文学
严家炎:“三多三不足”---理念活动多,性格刻画不
足;外围烘托多,在冲突中表现不足;抒情议论多,客
观描绘不足。
中国当代文学
第二章 50-60年代小说
(二)《创业史》的艺术成就 1. 具有史诗的特点和规模。 2.在结构的安排上,采取了多卷式的布局,宏大叙事 3.多种手法的灵活运用:
(1)运用多种手法写人,如心理刻画,不同人物之 间的对比。 (2)浓郁的抒情与精湛议论的结合(不同于赵树理 的白描)。
3.人物形象类型化、模式化,尤其是英雄人物。 4.艺术风格缺乏多种色彩。
中国当代文学
第二章 50-60年代小说
思考:
怎样理解十七年“左”倾文艺思潮逐步升级,而 小说创作却仍能取得一些成绩?
解答:可从理论与创作规律来理解:
1.文艺创作与理论并不总是同步、一致,创作有自身 的规律。
2.作家的主观愿望与客观效果并不总是吻合。
建国后,政治迫切需要文学塑造能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农民典型,来对农民
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启蒙,《创业史》正是回应了时代的要求,一举奠定了
同类题材小说的基本写作方式,被认为代表了“十七年文学”中农村题材长
篇小说的最高成就。
中国当代文学
第二章 50-60年代小说
第三节 革命历史小说
革命历史小说形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位置重要,分量极大 特色概念:历史—革命史----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 小说范式:“革命进化律”(革命起源—曲折---胜利),暗
中国当代文学
第二章 50-60年代小说
故事梗概: 扩大借贷—买稻种—进山割竹编扫帚—新法栽稻—统购统销 人物形象: A:梁生宝:兼有青年人的热情、理想和中年人的实干、踏实
的品质。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建 有普通农民和共产党的优良品德,是社会主义新人的代表。 B:梁三老汉:”中间人物”,善良、忠厚、保守、胆小怕事, 思想守旧,是老一辈农民的典型代表。
中国当代文学
第二章 50-60年代小说
第一节 概 述 一、本时期的文艺观
以“为政治服务”为核心的文学观念 以“阶级性、革命性”为核心的“人”的观念
二、作家队伍的分流
第一类作家:主要来自左翼文学阵营和长期配合共产党 进行政治斗争的进步民主人士。
第二类作家:众多的游离政治斗争的知识分子。 第三类作家:曾在历史上间接或直接与共产党、左翼运
中国当代文学

《登记》(《罗汉钱》 )

诸位朋友们:今天让我来说个故事。这个故事题目叫《登记》,要从
一个罗汉钱说起。
这个故事要是出在三十年前,“罗汉钱”这东西就不用解释;可惜我
要说的故事是个新故事,听书的朋友们又有一大半是年轻人,因此在没有
说故事以前,就得先把“罗汉钱”这东西交代一下:
、、、、、、、说过了钱,就该说故事: 有个农村叫张家庄。张家庄有个张木匠。张木匠。有个好老婆,外号 叫个“小飞蛾”。小飞蛾生了个女儿叫“艾艾”,算到一九五0年阴历正 月十五元宵节,虚岁二十,周岁十九。庄上有个青年叫“小晚”,正和艾 艾搞恋爱。故事就出在他们两个人身上。

农业合作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各种互助合
作的形式,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农业经济,
改造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农业合作经济的过程。
也称农业集体化。
中国当代文学
第二章 50-60年代小说
农业合作化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0—1953):以办互助组为主,
同时试办初级形式的农业合作社。 第二阶段(1954—1955上半年):初级社在全国普
中国当代文学
(三)、《创业史》在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上的意义
20世纪,对农民的言说在文学史中是作为一种民族拯救的话语在文学中出场。 以鲁迅为代表的思想启蒙话语,农民作为一个愚昧、麻木、保守、落后的群 体而成为国民劣根性的典型,开启了现代文学对农民进行言说与想象的文学 传统。
在赵树理的创作中,农民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对土地、财富等的追 求为革命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从而开创了一种对农民的新的知识谱系。
之间建立了一座桥梁,为五四以来的“文学大众化”运动做出 了努力,推进了现代小说的民族化和群众化进程; 二、建立一种清新平易、自然俭省、幽默生动的大众化语言; 三、在他的带动和影响下,形成了一个在当代文坛颇具影响的 文学流派; 四、他自觉地以“农民式”的文化身份来从事创作,这使得他 能准确地发现并表达农民的内心世界、情感生活、审美心态及 思维方式,把现实政治诉求放置在家长里短的日常故事中进行 叙述,这或许限制了作家的创作视野,但拉近了文学与民众之 间的距离,把文学还给了人民。
3.艺术风格——奔放、雄伟、浓烈、高亢 中国当代文学
第二章 50-60年代小说
四、小说创作的缺失
1.把文艺与政治的关系简单化,将其服务功能等同于直接服 务于政治,从而使许多作品缺乏来自生活的独到发现,没 有思想深度。
2.创作方法和表现手法不够多样,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主 潮,又作了片面的理解。
赵树理(1906-1970)
中国当代文学
《三里湾》是建国后第一 部反映农村合作化运动的 长篇小说,小说描写了三 里湾秋收扩社、整社、开 渠的过程,以三对青年男 女曲折的恋爱经历为线索, 展示了几个农村家庭对合 作化运动的不同态度及他 们在新的社会与时代氛围 中的转变。作品善于在对 比陪衬中突出人物个性, 人物形象性格鲜明。
3.运动也有间歇:1952—1953,1956—195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