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5篇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5篇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面向大多数学生,同时注意培养优秀生和提高后进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1《水的组成》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初中化学第三章“水氢”的内容可划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为水和氢气,第二部分为原子结构知识的扩展。
对于第一部分而言,教材第一节以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为题,讨论了水与工农业生产等的紧密关系,在学生了解了水污染产生的严重后果和防止水源污染的重要意义之后,就应该对水作进一步认识,但教材只讲了水的物理性质和水的组成,把水的化学性质分散到以后的其他章节中去,而把本节重点放在分析水的组成。
教材的编排还注重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本节是在学习了原子、分子、元素、单质、化合物等概念基础上编排的,因此,通过本节的学习,巩固和加深了这些知识。
通过实验现象引出的氢气,又为学习氢气的性质作出铺垫。
2.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a、使学生了解水的物理性质;b、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使学生认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了解水的化学式;c、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子、原子等概念及相互关系,并可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②能力目标:a、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b、培养学生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探究能力。
③德育目标:a、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无限可分性教育,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b、通过观看有关水资源和水的污染的录像,增强环保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①教学重点:电解水的实验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确定组成水的成分元素。
②教学难点: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电解水,即从宏观现象转向微观分析。
二、说教学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过程如下:1.以问题导入新课,简洁明了在讲授新课前,通过计算机展示出两个联系实际的问题,然后进入新课。
九年级人教版化学上册教案

九年级人教版化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及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了解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测定方法;(3)学会使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氧气的制取方法;(2)通过实验观察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3)通过实验学会使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氧气的实验室制法;(2)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3)排水法收集氧气的操作方法。
2. 教学难点:(1)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中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控制;(2)氧气的化学性质的实验现象观察和解释。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试管、酒精灯、导管、集气瓶、水槽等;2. 实验试剂: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铁丝、硫磺、木炭等;3. 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已学过的物质制取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氧气的制取方法。
2. 探究氧气的制取方法:(1)介绍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2)演示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催化下制取氧气的实验;(3)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氧气的制取方法。
3. 氧气的物理性质:(1)介绍氧气的颜色、气味、密度;(2)演示氧气支持燃烧的实验;(3)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
4. 氧气的化学性质:(1)介绍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2)介绍硫磺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3)介绍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4)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
5. 总结与作业:(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2)布置作业:复习氧气的制取方法、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氧气的制取方法、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学生能够直观地观察实验现象,理解氧气的相关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024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学设计绪言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一、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二、单元目标(一)课标要求1.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应用的一门基础学科,其特征是从分子层次认识物质,通过化学变化创造物质。
2.初步了解化学科学的发展历程。
(二) 核心素养要求1.认识化学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了解化学科学对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价值。
2.感悟科学家崇尚真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勇于质疑、批判和创新的精神;学习科学家爱国、奉献的精神,团结协作、攻坚克难的品格。
教材分析一、课标分析1.本单元内容属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科学探究与化学实验”中的“化学科学本质”。
要求学生知道化学研究的内容及其特征;初步了解化学科学的发展历程,体会实验探究和模型建构是化学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认识化学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了解化学科学对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价值;感悟科学的态度与精神;学习科学家的精神与品格。
2.化学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门新的学科,是一门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为主要教育目标的学科。
本课题从学生的亲身感受出发,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例和精美的图画,让学生感受到人们的许多美好愿望正在通过化学家的智慧和辛勤的劳动逐渐实现。
展示化学的魅力和学习化学的价值,引领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化学世界,从而产生希望了解化学的强烈愿望。
3.教科书从具体事例出发,引导学生了解化学是一门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的自然科学,它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
接着教科书以丰富多彩的图画和简明的语言,概述了人类认识化学、利用化学、发展化学的历史和方法,以及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再次展示了化学的魅力和学习化学的价值。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化学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是一门新的学科,而本课题又是化学的第一课题,能否上好这节课,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1.学生在此之前从来没有系统地接触过化学,可能只是在某些方面曾经产生过化学的火花,因此在本课题学习过程中应力求让学生产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意识到化学对我们生活所起的重要作用。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全套】-九年级上册教案化学

人教版九年级初三化学上册全册教案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了解化学研究的内容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分析讨论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1)围绕着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作用,以及怎样学习等问题,对学生学习化学的情感进行熏陶和培养。
(2)通过我国化学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学习化学的紧迫感和热情。
二、教学重点1、什么是化学2、化学的作用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四、课时设计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教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在接下来的40分钟里,我将和大家一起进行一次奇异的旅行——走进化学世界。
(喷字呈现“化学”二字)去领略化学带给我们的震撼!如果说,数学使人精细;哲学使人深邃;艺术使人浪漫;……。
那么我要说,化学使人梦想成真!在古代,人们梦想像鸟儿一样,身生双翅,翱翔于蓝天白云之间;在近代,人们梦想像千里眼、顺风耳一样,与远方亲人“天涯若比邻”;梦想能够亲眼观看,微观世界的奇异景象……化学就是帮助人类实现梦想的“魔法石”!金属的冶炼,使人们拥有了制造飞机、汽车等崭新代步工具的材料,让人们“周游世界”的梦想成真;光导纤维的制造,使人们体验到“视频聊天”的快乐,让人们“天涯若比邻”的梦想成真!同学们,你有怎样的梦想呢?学生:回答(板书: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同学们,你们想体验梦想成真的快乐吗?请跟我一起走进化学的殿堂,为我们的梦想成真而努力学习!学生:愿意!教师:化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自然界的蓝天、白云、绿树、红花……每时每刻都在演绎着化学的神奇变化;人世间的衣、食、住、行……每分每秒都在展示着化学的无穷魅力!没有化学变化的发明创造,就没有当今世界的五光十色、包罗万象;没有化学变化的千百万化,就没有当今世界的多姿多彩、神奇无限。
……教师:大家看大屏幕,这是什么?学生:水!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语文、英语、数学、物理、政治等学科。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范文5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范文5篇积极探索化学快乐课堂,中学阶段化学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使他们树立学习化学的自信心,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范文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范文1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一、内容及分析: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空气的组成和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以及保护空气,指的是空气的组成成分有哪些和空气受到哪些方面的污染以及应该怎样防治,其核心是空气成分的探究实验,理解它关键就是要分析该实验的设计原理、药品的选择及量的要求、实验现象的分析、得出结论。
学生已经学过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以及常见仪器的使用,本节课的内容空气成分的探究实验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
由于它还与氧气的性质和实验室制取氧气有联系,所以在本学科有铺垫的地位,并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学科的核心内容。
教学的重点是空气成分的探究,解决重点的关键是由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研究,引出探究氧气含量时所选实验应考虑到的综合因素,由综合因素的确定得出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方案。
二、目标及其分析1、目标:(1).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污染和防止污染;(2).了解稀有气体的化学特性和用途。
(3).通过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2、分析:(1)了解空气的组成就是指了解组成空气成分的体积分数以及掌握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2)了解空气污染和防止措施,就是指了解空气污染的来源并能采取相应的防止措施。
三、问题诊断分析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不知道探究氧气含量时所选实验应考虑到哪些综合因素,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不懂实验原理,不会设计实验,对物质的性质不是非常了解,不会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要解决这一问题,就是要在做演示实验时边做边讲解、分析。
其中关键是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理念。
四、教学过程设计问题1: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活动:(1)、它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吗?它主要由哪些成分组成?(2)、氮气和氧气在性质上有哪些主要的不同?(3)、你能设计一套实验装置用来证明空气中含有大约1/5体积的氧气吗?补充知识:红磷能在空气中燃烧,实质上只是红磷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精选8篇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精选8篇初三上册化学教学设计篇一《走进化学实验室》教学目标掌握一些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理解仪器的选择和操作的原理教学重难点固体、液体的取用教学工具集气瓶、水槽、玻璃片、饮料管、澄清石灰水,滴管、火柴梗(或细木条)、盛满氧气的集气瓶若干,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若干。
教学过程【引入】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科学探究。
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学习化学必然要走进化学实验室,那里有很多仪器和药品期望你利用他们来探究化学的奥秘。
【说明】当你走进化学实验室时,首先要仔细阅读实验室规则,他们是你安全实验并获得成功的保证。
一、药品的取用指导学生阅读P151药品取用规则,指导学生认识几种化学实验室药品的一些图标1、固体药品的取用【说明】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里(展示广口瓶),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展示药匙)。
有些块状的药品可用镊子夹取。
用过的药匙或镊子要立刻用干净的纸擦干净,以备下次使用。
【演示】1)取锌粒2)取少量碳酸钠【解释】固体药品取用时,若不指明用量,一般只须盖满试管底部即可2、液体药品的取用【说明】液体药品通常保存在细口瓶里(展示细口瓶)。
【演示】液体的倾倒。
【讨论】1、细口瓶的塞子为什么要到放在桌面上?2、倾倒液体时,瓶口为什么要紧挨着试管口?应该快到还是缓慢地倒?3、拿细口瓶倒液体时,为什么细口瓶标签的一面一定要朝向手心?4、倒完液体后,为什么要立即盖紧瓶塞,并把瓶子放回原处。
【说明】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常用量筒量出体积。
【演示】用量筒取用液体。
【解释】1、量筒读数时,视线要跟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2、当接近刻度时,可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至刻度3、取用液体,当不说明用量,一般取1—2毫升【讨论】量取液体时,如果实现没有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而是采用仰视或俯视的方法,将会对读数产生什么影响【演示】滴管的使用,实验1-3【小结】1、固体的取用方法2、液体的取用方法作业:课后小结1、固体药品的取用保存:广口瓶取用:药匙、纸槽(粉末状)、镊子(快状)注意:若不指明用量,一般只须盖满试管底部即可2、液体药品的取用保存:细口瓶取用:倾倒注意:当不说明用量,一般取1—2毫升初三化学上册教案篇二《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目标1、熟记pH和溶液酸碱度、酸碱性的关系;2、会使用pH试纸测溶液的pH;3、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实际中有重要的意义。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完整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完整版)单元一:物质和化学反应课时1:物质的分类和性质- 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和性质的基本概念- 了解常见物质的分类和性质- 进行小组讨论,总结物质的分类和性质课时2:利用化学方程式描述化学反应- 研究化学方程式的基本结构和书写规则- 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平衡方法- 实验观察和小组活动,研究利用化学方程式描述化学反应课时3:化学反应速率与浓度的关系-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研究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进行实验观察和小组讨论,探究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单元二:酸碱中和与盐课时4:酸与碱的常见性质- 掌握酸和碱的概念和常见性质- 研究酸碱指示剂的使用- 进行实验活动,观察酸和碱的常见性质课时5:酸碱溶液的浓度- 了解酸碱溶液浓度的表示法和计算方法- 研究如何制备不同浓度的酸碱溶液- 进行实验操作和小组讨论,探究酸碱溶液浓度的变化规律课时6:酸碱中和的化学反应- 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和特点- 研究如何利用化学方程式描述酸碱中和反应- 进行实验观察和小组活动,研究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际应用单元三:氧气及其运用课时7:氧气的存在与发现- 了解氧气的存在方式和发现历史- 研究氧气的基本性质和应用- 进行小组讨论,探索氧气的存在与应用领域课时8:氧气的制备与收集- 掌握氧气的常用制备方法和收集装置- 研究制备氧气的实验操作- 进行实验操作和小组活动,制备和收集氧气课时9:氧气的应用- 了解氧气在工业和生活中的应用- 研究氧气的氧化性和腐蚀性- 进行实验观察和小组讨论,了解氧气的应用及其影响以上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完整版)》的内容概要。
每个课时都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相关实验或小组活动,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化学知识,培养实验和探究能力。
通过这个教案,学生将能够全面理解物质和化学反应、酸碱中和与盐以及氧气及其运用等方面的知识,并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精选5篇)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精选5篇)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由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5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生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及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2.了解分子的概念和基本性质;3.学会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4.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并会判断典型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观察及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分成"分子"和"混合物和纯净物"两部分。
前一部分着重于描述物质由分子等粒子所构成,讨论分子的基本性质。
教材一开始从人们所熟悉的一些日常现象入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会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干燥;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等。
通过对这些日常生活现象的思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建立起物质是由人们看不见、摸不着的粒子构成的结论(分子是构过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通过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缩小,及晶体碘的升华与凝华等实验现象,使学生在建立起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的结论基础上进一步得出分子是运动的及分子之间有间隔的推论(即分子的性质)。
之后,教材以水变成水蒸气,蔗糖溶于水及硫或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或二氧化碳几个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运用初步介绍的分子知识对物质发生变化时分子本身是否发生改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了实质性的分析。
从而给分子下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
教材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确信分子存在的客观性,展示了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照片,同时用生动的比喻、引导读者去想象分子的大小和运动状态。
使学生在感性和理性上都建立起对分子的认识。
教材的第二部分首先以空气的组成及硫粉和铁粉混合实验为基础从宏观上对混合物和纯净物两个概念做了区分。
九年级人教版化学教案(优秀9篇)

九年级人教版化学教案(优秀9篇)九年级化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化肥的种类和特性2.学会对铵根离子的检验3.了解常见化肥使用的注意事项过程和方法:1.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2. 增强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日常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重点:1.化学肥料的种类和特性2.铵根离子的检验难点:1.铵根离子的检验2.化学肥料成分的记忆。
课前准备:教师:以举出所知道的化肥引出课题,对常见的化肥的物理性质,让学生通过观察、看书自己总结;对铵根离子的检验的教学通过实验,激发兴趣,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验去探究;学生:通过设置一定的问题让学生看书、讨论、实验探究,重点掌握化肥的种类和特性。
教学过程:一。
化学肥料1、氮肥氨水NH3•H2O 易溶于水低温密封碳酸氢铵NH4HCO3硝酸铵NH4NO3氯化铵NH4Cl硫酸铵(NH4)2SO4尿素CO(NH2)2【小结】氮元素可使植物细胞加速分裂和生长,促进植物枝叶茂盛。
磷元素使植物提早开花结果,增强抵抗力。
钾元素有利光合作用,促进作物生长健壮。
这三种元素都是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成分。
【结论】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逸出,这是快速检验铵盐的方法。
2、磷肥它是含有磷酸根的盐。
主要有磷矿粉(主要成分是磷酸钙)、钙镁磷粉(主要成分是磷酸钙和磷酸镁)、过磷酸钙(主要成分是磷酸二氢钙和硫酸钙)、重过磷酸钙(主要成分是磷酸二氢钙)磷酸二氢铵NH4H2PO4 磷酸氢二铵(NH4)2HPO43、钾肥硫酸钾(K2SO4) 氯化钾(KCl)碳酸钾(K2CO3)(草木灰的主要成分)4、复合肥料硝酸钾KNO3磷酸二氢钾KH2PO45、微量元素肥料如B、Mn、Cu、Zn等6、农家肥料二、农药1、作用2、危害三、随堂检测题l.氨水见光后易挥发和分解,所以容器口必须___,且放在棕色瓶中。
2.硝铵在高温或猛烈撞击时会爆炸,碳铵在受热时会全部分解成气体。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知道化学试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严谨的科学看法、正确的操作方法是保证明验胜利的关键。
一起看看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欢迎查阅!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1学习目标:1.相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试验,初步学会对试验现象进行视察和描述的方法。
2.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知道化学试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严谨的科学看法、正确的操作方法是保证明验胜利的关键。
教学重点: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试验探究活动,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学习视察化学试验现象的基本要领,学习用科学的语言描述试验。
教学难点:蜡烛燃烧生成物的探究学法指导:1.要学好化学,必需仔细做好试验,细致视察,并记录和分析试验现象。
2.化学学习中,思维习惯很重要,对遇到的现象、问题要擅长动脑筋,多问几个为什么。
教学过程:一、预习导航:1、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试验,化学试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通过以及对的视察、记录和分析等,可以和化学原理,学习的方法并获得化学学问。
2、什么是科学探究呢?在生日晚会上,停电时我们都用过蜡烛,你还记得蜡烛燃烧是什么样子?点着之后你又看到了什么?参考课本P12进行家庭试验:3、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试验,填写下列空格:(1)取一支蜡烛,用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到水中,可以视察到蜡烛,说明蜡烛_______溶于水,蜡烛的密度比水的密度_______。
(2)点燃蜡烛后可视察到其火焰分为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层。
取一根火柴梗,快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秒钟后取出,可以看到最先碳化的是火柴梗_______ ___,说明火焰各层中________的温度。
所以我们在用蜡烛火焰加热物体时,应用它的_______进行加热。
(3)熄灭蜡烛时,可视察到_______________,用火柴点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可视察到_______________ ____。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5篇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5篇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1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教学目标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影响,以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利用。
重点和难点重点: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难点: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
中和反应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
实验准备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再逐滴滴加稀盐酸至红色刚好褪色。
蒸发实验所得溶液结晶。
相关的CAI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设计第一板块:问题结构引导性材料请一名同学朗读课前准备的关于焦裕禄主要事迹的材料;介绍附近工厂排放的废水的情况(有条件的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关于的纪录片)。
问题1:从上面的材料中我们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问题2:能否利用我们所学的化学知识明确提出解决的办法?要利用到哪个知识点?该知识点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同学们在讨论回答上面的问题后,教师做简要的评价,然后请学生阅读课本第60页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问题3:课文中主要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问题4:你还知道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哪些应用了中和反应的实例?它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重要意义?问题5:你能写出本课题中关于怎样处理工厂废水的反应原理吗?问题6: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没有想过对谁明确提出什么好的建议?或者拟订一份调查报告给关于部门,其中包含你了解的情况和改善的方案。
点评:问题结构是构成教学思路的基本的材料,是学生进行有效探究活动的智力保证。
教师展示问题结构的技巧是,先给学生“焦裕禄事迹”等各方面的材料,为学生建立起感性认识,将学生的思路送进“前沿阵地”,然后再层层深入。
问题结构在抓住知识属性的基础上,针对中和反应的应用,采用层层递进的形式不断深入,不断变换研究问题的角度实质,这一过程落实了知识技能目标,加强了过程方法目标,点拨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第二板块:教学设计创设情景在酸性土壤中加入熟石灰和厕洁精洗厕所里的污垢引入课题探究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活动与探究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汇报、交流活动与探究是酸中的什么离子,与碱中的什么离子相互作用。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常用实验器材的使用。
3. 理解和运用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语言符号进行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4. 培养学生科学实验和观察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惯。
5. 引导学生对化学实验的结果进行合理归纳和总结,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1. 化学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常用实验器材的使用。
3. 化学语言符号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化学与人类生活1. 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化学的发展历程。
3. 化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和意义。
4. 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安全注意事项。
第二章物质的组成和变化1. 物质的分类和性质。
2. 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表示和应用。
3. 化学反应的类型和反应条件。
4. 化学实验中的常见化学变化。
第三章分子和离子1. 原子的结构和性质。
2. 分子和离子的概念及其区别。
3. 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应用。
4. 元素的化合价和价态。
四、教学方法1. 探究式教学方法。
2. 实验引导教学方法。
3. 讨论与合作研究方法。
4. 归纳总结与概念讲解相结合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与化学相关的现象或物质,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2. 概念讲解:讲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引导学生了解化学科学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3. 实验操作:进行简单的化学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
4. 讨论与合作研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究化学实验的结果和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合作能力。
5. 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加深对化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和记忆。
六、教学评价1. 实验评价:根据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评价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以及实验中的安全意识。
2. 讨论评价:根据学生的讨论表现,评价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以及对化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程度。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六单元 课题2《碳的氧化物》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六单元课题2《碳的氧化物》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时教学设计选自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第六章第二节“碳的氧化物”中的二氧化碳部分。
该章节主要内容包括二氧化碳的性质、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以及二氧化碳的用途。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二氧化碳的基本性质,能够用化学视角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为后续学习碳酸及其盐类打下基础。
教学设计以学生的已有知识为基础,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二氧化碳的特性和相关现象,通过实验、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对二氧化碳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同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选取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学情分析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碳的原子结构和化学性质,以及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
此外,他们还了解了一些常见气体的性质和用途。
这些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九年级的学生对化学实验和观察现象感兴趣,他们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在学习风格上,他们喜欢通过实验和互动讨论来学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实验和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时,学生可能会对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密度等概念感到困惑。
此外,理解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也可能是一大挑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这些知识点,通过举例、讲解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同时,针对学生的不同困难,教师应采取个性化指导,确保学生能够克服困难,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三、设计思路学生对实验室里如何制取气体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知道了实验室常用三种方法来制取氧气(高锰酸钾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全册)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全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目的要求:1:知道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它与人类进步和社会的关系非常密切。
认识到通过化学知识的学习能进一步认识自然、适应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
2:了解化学学科的学习特点,从而为学好化学做充分准备。
3:知道探究性学习是学好化学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4.绿色化学必将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重点:1:知道什么是化学?2:了解化学学科的学习特点难点:化学学科的学习特点教学要点:[要点1] 化学的作用学习化学,可以认识物质性质及变化规律,弄清生活和生产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并且可以控制化学变化,使其向对人类有利的方向发展。
例如,懂得了燃烧的原理,就可以使燃烧充分,节约能源,并能有效地防火灭火等。
学习化学,可以使人们更好地认识和利用自然界中的物质,如可以从石油中提炼汽油、煤油、柴油等,从空气中提纯氧气等。
学习化学,可以帮助人们研制新的材料,研究新能源,研究生命现象、合理利用资源,防止污染和保护环境,促进农业增产,促进人体健康等。
学习化学,也有利于人们学习和研究其他学科或领域。
[要点2] 怎样学好化学学好初中化学,最重要的是要牢固地、系统地、熟悉地掌握好化学基础知识,掌握好基本的实验技能。
一部分同学在初学化学时感到有极大的兴趣,但随着学习的深入会感到“容易懂、记不住、难理解,不会解答问题”,从而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其实学习化学同其他学科的学习一样,只要了解学科的特点,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就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要想学好化学,希望同学们注意以下几点:1.树立信心。
要充分认识化学学科的重要性,化学是中学生必须学好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不能有轻视的思想,更不能有畏难的情绪,应该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一定能学好化学。
2.加强记忆。
要学好化学,记忆是关键,初中化学作为起点学科,要认识、了解的新东西太多,如元素符号、元素的化合价、物质的化学式、基本的定义定律等。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全册教案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1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3第1课时物质的变化3第2课时物质的性质5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7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9第1课时常见的化学仪器和药品的取用9第2课时物质的加热和仪器的连接与洗涤11单元复习课13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气15第1课时空气的组成15第2课时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17课题2 氧气19课题3 制取氧气21实验活动1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23单元复习课25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分子和原子27课题2 原子的结构29第1课时原子内部的结构29第2课时离子、核外电子的排布31课题3 元素33第1课时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33第2课时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35单元复习课37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1 爱护水资源39课题2 水的净化41课题3 水的组成43课题4 化学式与化合价45第1课时化学式与化合价45第2课时与化学式有关的计算47单元复习课49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51第1课时质量守恒定律51第2课时化学方程式53课题2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55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57单元复习课59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61第1课时金刚石、石墨和C6061第2课时单质碳的化学性质63课题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65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67第1课时二氧化碳67第2课时一氧化碳69实验活动2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71单元复习课73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课题1 燃烧和灭火75课题2 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77第1课时燃料的合理利用77第2课时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能源的利用和开发79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81单元复习课83附录初中化学方程式总结85【学习目标】1.了解什么是化学,知道化学研究的对象与范畴,说出学习和研究化学的意义。
2.了解化学的发展简史,体会化学科学对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培养学习化学的责任感。
人教版(2024)-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九年级上册化学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目标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引导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认识物质的变化,理解物质变化过程中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作用。
2.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帮助学生建立变化的观念,认识到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变化,同时理解变化中的平衡和稳定性。
3.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通过实验现象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证据推理能力,建立物质变化和性质的模型。
4.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5.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认识化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课前解析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是化学学习的基础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物质的变化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于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以及物质性质的分类还需要系统学习。
三、教学目标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
2.能判断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及区别。
4.能描述常见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四、教学重点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
五、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
2.实验器材和药品,如蜡烛、镁条、稀盐酸、石灰石等。
六、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2.学会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5分钟)1.播放一段视频,展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现象,如冰融化成水、铁生锈、木材燃烧等。
教师提问:“同学们,视频中展示了很多变化,你们能说说这些变化有什么不同吗?”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2.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首先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感受物质的变化。
二、知识讲解(20分钟)1.物理变化的概念。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一些物理变化的例子,如冰融化成水、水蒸发成水蒸气、玻璃破碎等。
讲解物理变化的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善用正确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研习的积极性,面向大多数学生,同时注意培养优秀生和提高后进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右面是为大家整理的5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两篇化学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1一、说教材1、本课的地位、作用:《分子和原子》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子、原子概念,是在学习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及混合物、纯净物的基础上,由宏观世界转向微观世界的开端,也是今后学习化学不可缺乏的理念基础。
对本课题内容的学习不仅可以把前面的教学内容从微观的角度上认识得更加深刻,而且还是后面继续学习化学方程式、质量守恒定律、物质结构基本知识等内容所必备的基本知识。
并且对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抽象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有重要抑制作用。
2、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我将教学目标定下为:会用分子、原子见解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了解分子、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所的特点;认识分子与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
3、教学重点和难点:依据教学目标和师生实际,我将教学重、难点确立为:教学重点:分子的基本特征;从分子、原子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和物质的变化;对自然、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表达、总结等能力。
教学难点:从分子、原子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和物质变化。
二、说学情2、师生符合己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探索物质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学生学习的困难主要就在于:已有的宏观表象,抑止可能对微观也许的发展有阻碍。
在学生眼里,微观世界仿佛只是缩小了的宏观世界,难以理解微观粒子的一些特殊解释性质。
比如:通过课前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到问题学生头脑中会有关物质粒子性方面的问题主要有:原子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受热粒子会变大;粒子的数量是可以变化的,受热后会增加;把气体从1L的容器转移到2L的容器内,氮气所占体积仍是1L等。
三、说学法、教法1、说学法指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既要积极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又提倡合作与创新来共同探索和研究的学习方式。
人教版(2024年新教材)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年新教材)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章节“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是化学学科的基础内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教材通过清晰的概念界定和生动的实验案例,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以及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如何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教材内容设计合理,逻辑性强,从定义到特征,再到实验验证,逐步引导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同时,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态度,鼓励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分析,形成对化学知识的直观感受和深刻理解。
二、设计思路学生在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这一章节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如物质的组成、分子原子等概念。
然而,对于物质变化的深层次理解和性质的准确判断,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由于化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复杂性,部分学生可能会感到学习吃力,特别是对于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分、物质性质的判断等知识点。
此外,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观察分析能力也有待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引导和训练。
因此,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三、教学目标【化学观念】进一步了解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这两种最基本的变化形式,以及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学会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物质的变化,并描述实验现象。
【科学思维】引导学生观察化学实验,并能进行简单的实验现象描述,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和归纳总结的能力【科学探究与实践】通过对生活中常见变化的分类,初步体会分类法在化学中的应用【科学态度与责任】1.通过具体、生动的化学变化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初步形成“物质可以变化”的观念。
2.通过化学史,辩证的看待古代炼金术的功过得失,体会对化学学科建立的启蒙与推动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材分析:在小学自然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化学知识,现在作为一门独立的“化学”猝然客人类似学习,大家会提出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作用,以及怎样学习化学等问题。
绪言从大家的亲身感受,提出了很多饶有趣味,并带有一定想象力的问题,指出这些并非都是一些美好的愿望,它们正在通过化学家的智慧和辛勤的劳动逐步实现,从而引导大家了解化学是一门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的科学,它们的任务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接着教材以丰富多彩的化学学科和现代科技成果,概述了人类认识化学、利用化学和发展化学的历史和方法,以及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展示了化学的魅力和学习化学的价值。
重点难点:围绕着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作用以及怎样学习化学等问题,注重对学生进行化学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熏陶和培养。
教学思路:教材创设了一些情景,从殷实的史实出发,展示了化学与人类进步以及社会发展的关系,我们要仔细地阅读认真的品味,初步从化学、技术、社会这三者的密切关系中领悟化学学习的价值,建立学习化学的兴趣和责任感。
中考分析:本课题重点引入了什么是化学,为什么学化学,这是学习化学必须弄清楚的最基本知识,并贯穿了学习的全过程,是中考必考的重点。
中考热点为化学研究的对象、作用及发展史。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了解化学研究的内容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分析讨论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1)围绕着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作用,以及怎样学习等问题,对学生学习化学的情感进行熏陶和培养。
(2)通过我国化学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学习化学的紧迫感和热情。
二、教学重点1、什么是化学2、化学的作用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四、课时设计一课时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教材分析:本单元由“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使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走进化学实验室”三个课题组成。
其中安排了多种形式的活动,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身体验、广泛交流,从一些生活或中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事实、现象和问题出发、培养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建立有关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结合具体试验,学习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并初步学会一些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为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重点难点:了解化学的学科特点和一些基本概念,学习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并进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练习。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概念的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教学思路:教材已开始就从具体的实验中纳出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概念,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教材从生活中提炼出两个探究活动,还安排了三项基本试验操作,我们要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和试验操作练习,并通过探究活动和合作学习,主动地获取知识,初步认识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和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过程、方法和成功后的喜悦,从而产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可望了解化学的情感,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客观事实,善于合作等优良品德。
通过对蜡烛在点燃前、点燃中和熄灭后三个阶段的观察和呼出气体的探究,初步学会观察、记录和描述实验现象的方法,学会结论推理的方法,学会实验原理步骤等的图示方法。
同过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和仪器洗涤的基本操作练习,学会化学试验基本操作技能,学会实验设计,填写实验报告。
中考分析:从今年各地中考考卷来看,都把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科学探究的方法、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作为重要内容来考察,2008年中考次部分内容共14分,占总分的20%。
考查的方法是将具体的实验与活动探究相结合,使学生从重获取化学知识。
试题灵活多样,既考查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同时又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方面的熏陶。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那些是物理性质,那些是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2)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2)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二、教学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三、教学难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归纳总结、补充讲解、练习提高五、课时安排: 1课时六、教学过程:[引言] 我们知道在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着变化。
例如,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炎热的夏天食物易腐败、燃料能燃烧、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环境会慢慢生锈等。
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特点,掌握其规律,对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是至关重要的。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板书]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列表记录。
演示[实验1-1] 水沸腾,有大量水蒸气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
演示[实验1-2] 首先展示胆矾晶体蓝色块状固体研碎后成为蓝色粉末[提问] 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变化过程中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像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板书] 一、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 1.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2.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体、固体)的变化。
演示[实验1—3] 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两支试管都形成蓝色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立即生成蓝色沉淀。
这里的蓝色沉淀是氢氧化铜。
这个过程是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作用生成了新的物质氢氧化铜。
演示[实验1—4]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加入盐酸后立即有气泡产生,石灰石逐渐变小。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摸一下试管感觉到发热。
[提问]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这两个变化都有新的物质生成,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我们日常看到木材燃烧,铁生锈等都是化学变化。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
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
[板书] (二)化学变化1.概念: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又叫化学反应)2.特征:①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②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讨论] 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应依据什么?[练习]口答课本第10页1、2。
[引入]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物质的性质。
我们将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板书] 二、物质的性质(一)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讲解] 例如,我们刚刚做的实验3、4中,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有氢氧化铜蓝色沉淀生成,石灰石与盐酸反应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
这里物质表现出的性质都是化学性质。
请同学们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例子。
蜡烛(纸张、木材等)能燃烧;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小结] 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的联系在叙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有下列字:能、会、可以、易、难等。
例如:(1)木柴燃烧—化学变化木柴能燃烧—化学性质(2)铁生锈——化学变化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化学性质铁(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化学性质(3)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变化胆矾溶液可以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性质[过渡]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板书](二)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讲解] 这里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有两层含义:一是不需要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一是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等都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下面我们就几个重要的物理性质作一简单介绍[板书]1、熔点我们知道,当温度升高时,固态的冰会变成液态的水。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物质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板书]2、沸点把水加热到一定温度时,水就会沸腾。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
物质的沸点随着大气压强的增大而升高。
[板书]3、密度两块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有经验的人只要用手分别“掂量”一下,就可以鉴别出哪是铁,哪是铝。
这是由于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它们的质量是不相等的。
我们把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演示[实验1—5][讨论与交流]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我们不仅要掌握这些概念,更重要的是要分清哪是物理变化,哪是化学变化,这就需要我们抓住两者的本质区别,多做一些练习。
布置作业:习题1、2、3、4、5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可以通过实验等手段解决这些问题。
了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培养观察、记录、描述和分析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和评价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本课题主要以学生的探究实验为主,因此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比较合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引导、指导和辅助的作用,将学习的主动权留给学生,使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的活动中深刻理解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学生求实的探索精神。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2、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三、教学难点1、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2、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元素。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操作方法和实验原理是保证实验成功的关键。
了解一些化学实验室的规则。
掌握常见仪器的名称和使用。
掌握药品的取用、加热、洗涤仪器等基本实验操作。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本课题材的教学过程中,应采用用教师的讲解、演示与学生的探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
首先在教师的讲解中学生得到启示,然后学生在探究中得出结论,进而通过学生的亲处演示找出问题,最后在教师正确的演示实验中使学生加深理解。
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中进行,使课堂气氛活跃,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初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二、教学重点1.化学实验室的实验规则和常用仪器的名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