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装帧——龙鳞卷

合集下载

龙鳞装书籍制作方法

龙鳞装书籍制作方法

龙鳞装书籍制作方法
龙鳞装书籍是一种传统的中国装帧工艺,以其精美绝伦的外观和独特的手工制作工艺而著称。

下面将介绍一下制作龙鳞装书籍的方法: 1. 准备材料:需要准备纸张、胶水、剪刀、细长的竹签、金属
尺等工具。

选择适合的纸张,可以是手工纸、印刷纸或其他纸张,但质量一定要好,能承受经常翻开书页的重量。

2. 制作龙鳞:将纸张剪成长5-6厘米、宽约1.5厘米的长条,
然后用竹签将其卷曲成圆柱状,最后用手指将其压扁,形成龙鳞状。

3. 装饰封面:将龙鳞用胶水粘在书的封面上,从上至下依次排列。

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设计感,将龙鳞排列成不同的形状和图案。

4. 绑定书页:将书页对折后用线绑定,然后将书页与封面用胶
水粘合在一起。

注意,胶水要均匀涂抹,避免出现起泡、翘边等现象。

5. 制作书脊:用尺量出书脊的长度和宽度,并在纸张上画出相
应的线条。

然后将龙鳞依次粘贴在书脊上,形成一定的厚度,使书脊看起来更加饱满。

6. 粘贴封底:最后将书的封底用胶水粘在书页上,使之成为一
个完整的整体。

以上就是制作龙鳞装书籍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在制作过程中要保持耐心和细心,尤其是对于粘贴龙鳞这一步骤,要注意每个龙鳞的大小、位置和形状,力求做到美观大方。

- 1 -。

_龙鳞装_与_刊谬补缺切韵_装裱关系考析_单嘉玖

_龙鳞装_与_刊谬补缺切韵_装裱关系考析_单嘉玖

“龙鳞装”与《刊谬补缺切韵》装裱关系考析单嘉玖 王岩青古代图画和书籍最初都沿袭早期的简策制度,以右为上写画卷收。

书籍 包括一些小幅画作 发展到册装形式后,卷轴 包括手卷和立轴 仍作为书画的装裱和收藏方式保存下来,并沿续到今天。

但是在册装形式诞生之前,曾经出现过介于两者之间的装帧形式,有人称旋风装,有人称龙鳞装,对有关形制也有不同看法。

一 关于旋风装与龙麟装的著述和观点“旋风”之名,源于南宋人张邦基 墨庄漫录 所述吴彩鸾书 唐韵 “皆旋风叶” 其前北宋欧阳修 归田录 举述其书时,尚称“叶子” ,另一南宋人侯延庆 退斋笔录 讲到宋哲宗曾使用过“旋风册子”。

“龙鳞”之称,则始于元王恽 玉堂嘉话 对吴彩鸾所书 韵书 的表述。

于是关于旋风装与龙鳞装的形制问题,曾引起近现代学者长达百年的讨论,影响所及,除专题考察外,还包括文明史 文化史 书史 出版史,印刷史 文献学 版本学 书籍装帧 古籍修复,以及 辞海 辞源 百科全书 的著述,中心点是该种书籍的具体形式以及产生时间。

20世纪初至80年代,“形式说”中虽然有“与囊子相似” “旋风装即蝴蝶装” “旋风装亦名经折装” “旋风装是经折装的变形” “旋风装是梵夹装的改进”等不同观点,但都倾向于是一种折叠成册 以纸相连 回环往复不会间断的形式。

80年代以后,随着对实物考察的展开,除了旧说的沿存,又出现两种不同观点:一种是1981年李致忠先生发表的 古书“旋风装”考辨 ,认为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唐写本王仁煦刊谬补缺切韵 就是旋风装”,“由于打开时,形似龙鳞,所以称为龙鳞装”‹1› 图一 。

另一种是2003年杜伟生发表在 中国古书旋风装——敦煌遗书四种 中的观点,认为“将书页一侧码齐,在纸边涂上浆糊逐叶粘牢,再粘上一根木棍或用劈开的竹棍夹住书叶粘连处,打眼穿线装订。

展阅时书叶虽参差不齐,但排列有序,收藏时以集齐的一侧为轴心卷起,这种装帧就是‘旋风叶’,也就是中国古书的旋风装”图二 图三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刊谬补缺切韵 “仅仅是一种权宜做法,却给后世留下一件举世无双的龙鳞装珍品”,“它的原始装帧应该是:将所有书叶集齐右侧,逐叶涂少许浆糊将纸边粘牢,加轴。

龙鳞装手卷制作工艺介绍

龙鳞装手卷制作工艺介绍
技术前线 数字印后
卷 轴 装 不便 查 检 的 弊端 ,但 也未 文 化 传 统 和哲 学 思 想 。卷 起 时 , 突 破 卷轴 装 的 窠 臼。所 以 说 龙鳞 外 观 与 卷 轴 无异 。如 宇宙 鸿 蒙未
装 是 对 卷轴 装 的 改 进 ,是 一 种过 开 ,抱 朴 守静 ,静 若 处子 ,富含 渡 形 式 。宋 代 线 装 书 出现 后 龙 鳞 章 可 贞之 美 ! 装 遂 告 湮 灭 ,其 装 帧 技艺 绝 续 至 今 已逾 千年 。
面 书 字而 全 幅 粘 裱于 卷 底 纸 右端 徐徐展开 , 如开天辟地 ,内页
飘举翻飞 , 动 若惊鸿 , 气 势磅薄 1
之外 素低吟 ,宛若旋风 ,
故每 页都只能以右边无字一定 宽度 飘 逸灵动 ,又似游龙 出世 ,临风飘
于 咫 尺 之 间 ,展 千 里 之 干 后再将第二页书页 向右翻开 ,依 大 有 “ 前法粘第三页 、第四页 … 一 直至粘 外 ”的酣畅 意味 。 完 。最 后 以 卷 底纸 右 端 轴棒 为核 逐页 翻 阅时 ,则清 雅 翰 墨书
心 ,从首向尾 ,或说是从 右 向左卷 香 扑 面而 来 ,鳞 口的画 面 渐次 变
了中 国 “ 天 人 合一 ” “ 天 人 感 苑楠 中印 翰 墨 轩 ( 北 京 )文 化
应” “ 远 取 诸 物 ,近 取 诸 身 ” 的 有 限 公 司
4 7
起捆别 ,这个装帧就算装完了 。
换 ,移步换 景 ,最 翩 或—幅完整
的画卷。若无还有,虚实柑依, 体现
外观与 内涵
式 独特 ,开 合 有 度 ,动 静 合 宜 。 其 装 帧形 制 ,恰 恰是 最 完 美 体现
出独特的哲学并 兰 意象 ! 同时 呈现

书籍装帧设计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

书籍装帧设计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

第一章测试1.“简策”因为没有用到纸张,所以不能称之为书籍。

()A:对B:错答案:B2.“旋风装”又称之为"龙鳞装"。

()A:错B:对答案:B3.经折装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书籍的装帧,完成了从卷轴装向册页装的转变。

()A:错B:对答案:B4.卷轴装书籍是造纸术发明以后最早的纸本书的装帧形式。

()A:对B:错答案:A5.装帧一词源于日本,20世纪30年代由鲁迅先生从日本引入中国的。

()A:对B:错答案:B6.现代书籍设计是在信息编辑思维贯穿下的,由内而外对书籍进行的一个整体的全方位的设计过程。

()A:对B:错答案:A7.编辑设计着重于书籍文本内容的的编辑、组织和提炼,是书籍设计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A:错B:对答案:B8.书籍是一个六面体,是展示信息的空间场所,是注入时间概念的塑造三维空间的书籍“建筑”。

()A:错B:对答案:B9.旋风装是伴随佛经传入中国之后,而形成的互相折连的装帧形态。

()A:对B:错答案:B10.“形”是指书籍的结构形态,“神”是指书籍内容传达的而表现力,书籍整体设计需要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

()A:对B:错答案:A第二章测试1.书籍的封面通常印有书名、作者名、出版社机构等信息。

()A:错B:对答案:B2.书籍的封底通常印有书号、条形码和定价。

()A:对B:错答案:A3.扉页是设置在封面与书芯之间的一张或多张衬纸,也叫做蝴蝶页。

()A:错B:对答案:A4.版权页不是书籍设计的重要部分,对于书籍来说可有可无。

()A:错B:对答案:A5.扉页也可以称之为“内封”,通常印有书名、作者或译者姓名、出版社名等信息。

()A:对B:错答案:A6.书籍的开本是指书籍幅面的规格大小,也可以理解为书籍的面积和形状。

()A:对B:错答案:A7.书籍开数的数值越大,书籍的尺寸就越大。

()A:对B:错答案:B8.纵开本是指书籍上下的高度大于左右的宽度,整体为竖长型的开本。

()A:错B:对答案:B9.常用的纸张有两种规格,一种是正度纸,规格787×1092毫米。

中国传统书籍装帧有哪些类型

中国传统书籍装帧有哪些类型

中国传统书籍装帧有哪些类型时代的进步,书籍装帧风格已经五花八门,日益繁多,那么你想知道中国传统书籍装帧有哪些类型吗?下面就由店铺为你带来中国传统书籍装帧有哪些类型分析,希望你喜欢。

中国传统书籍装帧有哪些类型中国传统图书从装帧形制角度划分为两大类十四种装帧方式。

包括装订类的:线装、包背装、和合装、粘叶装、缝缋装、西装和装裱类的:龙鳞装、旋风装、卷轴装、经折装、蝴蝶装、贝叶装、笺、框装。

一、装订类所有经过缝线、书背施胶工艺生产的,并且呈现书叶堆叠后呈现上下对齐的图书产品都是装订类产品,包括:(一)线装——典雅含蓄,馨香隽永线装书出现在包背装盛行的公元14世纪的明朝中叶,是我国装订技术史上第一次将零散页张集中起来,用订线方式穿联成册的装订方法。

它的出现表明了我国的装订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一书多卷的线装书还用纸板青布糊制成“函”收装,配以象牙别子。

这种装帧,便于翻阅,不易破散,在我国书籍传统装帧技术上是最进步的,它一直流行了几百年。

“线装书”也成了我国古籍的别称。

这是由这种装帧本身的艺术魅力和实用性决定的。

装书一般用宣纸或毛边纸采用特殊方式印刷,用这种传统的印刷装帧形式能够别具一格地体现学术、艺术价值和书籍装帧印刷的特色。

正因为线装书装帧形式传递着古色古香、浓厚典雅的文化气息,所以在现代依然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二)包背装——包藏万象,背负经籍包背装是册页制的一种装订形式。

大约兴起于南宋后期,延用到明朝中叶。

包背装把书叶背对背地正折起来,使文字面向外,把版口作为书口,将书页的两边粘在脊上,再用纸捻穿订,外加书衣绕背包裹。

特点是版心向外,使每叶文字相连,便于阅读。

这种装帧主要是包裹书背,由此称为包背装。

包背装的书籍,除了文字页是单面印刷,且又每两页书口处是相连的以外,其它特征均与今天的书籍相似。

包背装克服了蝴蝶装的缺点,翻阅方便,一目了然。

但由于其书背是纸捻固定,浆糊粘背,故经不起经常翻阅,极易散落,最终为线装所代替。

古书的装帧步骤

古书的装帧步骤

古书的装帧步骤
1、卷轴装
卷轴装:按顺序将书页粘接后,末端粘接木制或其他材料制成的圆轴,首端粘接细木杆,然后以尾轴为轴心向前卷收,成为一束的装帧形式。

隋唐纸书盛行时应用于纸书,以后历代均沿用,现代装裱字画仍沿用卷轴装。

2、经折装
经折装:经折装是由卷轴装演变而来,是按顺序将书页粘接后,按一定的尺寸左右反复折叠,再粘贴书衣。

由于唐代佛经、道经长期使用这种形式,因此人们将其称为“经折装”。

3、旋风装
旋风装由卷轴装演变而来。

它形同卷轴,由一长纸做底,首页全幅裱贴在底上,从第二页右侧无字处用一纸条粘连在底上,其余书页逐页向左粘在上一页的底下。

书页鳞次相积,阅读时从右向左逐页翻阅,收藏时从卷首向卷尾卷起。

(因书页展开时,又如鳞状有序排列,故又称“龙鳞装”。


4、蝴蝶装
蝴蝶装:将印有文字的纸面朝里对折,再以中缝为准,把所有页码对齐,用糨糊粘贴在另一包背纸上,然后裁齐成书。

蝴蝶装的书籍翻阅起来就像蝴蝶飞舞的翅膀,故得此名”。

5、包背装
包背装:书页的背面同背面对折在内,有文字的一面露在外(与后来的线装书各页相同),再用一张书衣,把折叠好的一叠散页从前到后包裹起来,就形成了“包背装”,也叫“裹背装”。

著名的《永乐大典》就是采用此种装帧形式。

从卷轴到册页的转身——龙鳞装的装帧之美

从卷轴到册页的转身——龙鳞装的装帧之美

探索研究[摘 要]古籍是文化的浓缩。

古籍装帧有着清晰明确的发展脉络,在由繁至简的发展过程中,龙鳞装成了古籍从卷轴到册页转变的标志。

溯源龙鳞装的发展历史,探索其产生原因;多角度探讨龙鳞装与旋风装的争议,力求展现龙鳞装的真实面貌;解码龙鳞装制作工艺和创新发展,希望对当下的书籍设计有所启发。

[关键词]龙鳞装;古籍装帧;《唐写本王仁煦刊谬补缺切韵》;卷轴;册页;书籍设计[中图分类号]TS8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3)10-0055-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张晗,谢昳瑶,时星佳,等.从卷轴到册页的转身:龙鳞装的装帧之美[J].天工,2023(10):55-57.张 晗 谢昳瑶 时星佳 张广超*海南大学 从卷轴到册页的转身—龙鳞装的装帧之美作者简介:张晗(1998—),女,汉族,河南郑州人,海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通讯作者:张广超(1978—),女,达斡尔族,内蒙古呼伦贝尔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平面设计与理论。

一、龙鳞装的历史溯源古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反映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社会变迁、科技文化的发展情况等。

古籍的装帧形式由于时代审美需要、使用功能和材料限制不断产生变化。

按照装帧方式可以将我国的古籍划分为简册、卷轴、册页三大阶段;按照材料也可以将我国的古籍划分为竹木、缣帛和纸书三个时期。

古籍的发展总体上是朝着材料更为廉价、书写更加快捷、信息承载量更大和阅读更方便的方向发展。

龙鳞装就是我国古籍从卷轴向册页发展的重要过渡形式。

(一)产生原因唐代因强盛的国力、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成为中国大一统王朝中的一个传奇。

首先,这一时期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为中国文化的繁荣发展创造了环境基础,科考制度的正式确立使得全民学习的社会风气形成,这都使得书籍的需求量不断增大。

其次,唐代崇尚诗文,唐诗以格律体而闻名,记载有各种字音的韵书应运而生。

韵书类似今日的字典,作为工具书,阅读不再是从头至尾的单一顺序,而是以快速查找所需部分作为第一使用目的。

[中国的古籍基本装帧方式]古籍的装帧形式

[中国的古籍基本装帧方式]古籍的装帧形式

[中国的古籍基本装帧方式]古籍的装
帧形式
【--自我介绍】
现今保留下来的古籍有卷轴装、梵夹装、龙鳞装、旋风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毛装以及金镶玉等。

下面就常见的古籍的几种装帧形式做一个简单介绍。

欢迎阅读了解古籍的装帧形式,古籍修复与保护要靠我们去弘扬。

中华历史源远流长,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典籍文献,随着历史的发展,书籍材料与制作方法的变迁,书籍的装订形式也随之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变化。

卷轴装:
所谓卷轴装,就是用一根木棒、竹竿或其他圆形器物作为轴心,围绕这根轴心,从左到右把书卷束起来,亦称“卷子书”。

通行于东汉到唐代。

它是纸本书最早的形式,直接承接了帛书的形制。

龙鳞装:
龙鳞装的装订方法是用一张长方形的纸做底子,然后把
书页从左向右裱贴在底子上,除第一页外,每张书页只粘贴右端的空白处,逐张让右缩进。

这种古籍展开时像龙鳞一般,所以称为“龙鳞装”。

经折装:
这种装帧的特点是将书叶按顺序粘成长幅形成卷子后,再按一定的尺寸左右反复折叠成册,再粘接封面、封底。

这种装帧源于折叠佛教经典,故得此名。

因奏折也用这种形式,故后来也叫“折子本”。

线装:
线装形式在明代中叶出现,清代最为盛行,一直沿用至今。

它是将写印好的书叶以无字的一面对折,折边朝左,余幅朝右形成书脊,加装书皮,然后用线把书叶连同书皮一起装订成册,订线露在外面。

古代书籍的装订

古代书籍的装订

2015-4-22
西大诸葛润之
6
• 这种装帧的具体办法是,将每张印好的书叶,以版心为中 缝线,以印字的一面为准,上下两个半版字对字地对折。 然后集数叶为一叠,以折边居右戳齐成为书脊,而后再在 书脊处用浆糊逐叶彼此粘连。再预备一张与书叶一般大小 的硬厚一些的整纸,从中间对折出与书册的厚度相同的折 痕,粘在抹好浆糊的书脊上,作为前后封面。最后把上下 左三边余幅剪齐,一册蝴蝶装的书就算装帧完成了。这种 装帧形式,从外表看,很像现在的平装书,打开时版心好 像蝴蝶身躯居中,书叶恰似蝴蝶的两翼向两边张开,看去 仿佛蝴蝶展翅飞翔,所以称为蝴蝶装(图12)。 • 蝴蝶装适应了印制书籍一版一叶的特点,并且文字朝里, 版心集于书脊,有利于保护版框以内的文字。上下左三边 朝外,则均是框外余幅,磨损了也好修理。同时没有穿线 针眼和纸捻订孔,重装时也不致于损坏。正因为它有这些 优点,所以这种装帧形式在宋元两代流行了300多年。《明 史· 艺文志序》说明朝秘阁所藏的书籍,都是宋元两代的遗 籍,无不精美。它们“装用倒折,四周外向,虫鼠不能 损。”这里所谓的“装用倒折,四周外向”,指的就是蝴 蝶装。而且是“宋元所遗”,可见宋元时期,蝴蝶装确曾 2015-4-22 7 西大诸葛润之 是盛行一时的书籍装帧形式。
• 现在我们仍能见到的大量的古籍线装书, 都是四眼装订的形式。这种形式便是在明、 清两代定型的。这种装帧形式,在我国书 籍传统装帧技术史上是集大成者,是最进 步的。它既便于翻阅,又不易破散;既有 美观的外形,又很坚固实用,所以它流行 的时间也有几百年直到今天,若是用毛边 纸、宣纸影印古籍,其装帧还常常采用这 种方式。看上去古朴典雅,庄重大方。
方法
• 这些遗书的装订办法,有的是在书脊上端 用线横索书背;有的在书脊内侧上下端各 打一透眼,然后用线绳横索书背后,再连 穿下端透眼横索书脊,最后系扣打结;有 的在书脊内侧上中下打三个透眼,然后逐 一横索书脊,竖向连穿,最后在中间打结 系扣。有的订线仍在,装式完整;有的订 线虽佚,但穿孔犹存。这说明唐末五代, 一直到北宋初年,曾经出现过用线装订书 籍的方法,但由于后来蝴蝶装的盛行,又 淘汰了这种装帧形式。

你知道这些书籍装帧形式吗

你知道这些书籍装帧形式吗

你知道这些书籍装帧形式吗《尚书》曰:惟有殷人,有册有典。

典籍和书册是最早的古籍装帧形制。

这也能从侧面表明,远在殷商甲骨文的时代,已经有在竹木片简牍上刻汉字了。

甲骨文为证:“册”的甲骨文就是一片片竹简拿绳子串起来;“典”是“册大”,重要的“(书)册”就是“典(籍)”。

最早的书籍就是从竹简而来。

卷轴装在纸张发明之前,书用简帛制成。

竹简缀连在一起,成为一卷。

称为简策装。

纸张发明后,仍然延续了简帛的风格。

最早出现的装帧形式是“卷轴装”。

这种装帧大家一定不会陌生,现在的书法和绘画有时候也使用这种装帧方法。

卷轴装的内容含量小,所以不见于后来的一般书籍,而它装帧精美,更多用于内容少又追求精致的书法,绘画、写经等等。

至今,书籍的章节单位“卷”仍受装帧卷轴装影响。

经折装对于僧侣来讲,正襟危坐念经时翻阅卷轴很困难,于是,流行的卷轴装改革,首先从佛教经卷上发生了。

唐朝开始,逐渐繁盛。

大家看《西游记》中唐僧的通关文牒,就是经折装装帧。

直到今天,绝大多数佛教典籍仍然是经折装形制。

也许佛教典籍赋予经折装庄重的内涵,大臣给皇帝奏书也采用经折装,故称奏折。

清宣统端方奏折梵夹装梵夹装最早是将经书写在贝多罗叶上,然后码好,用两块木板夹住,中间穿孔订成。

也有像卷轴装那样连续的页面,比卷轴装携带方便。

这是一种从古印度传来的一种对佛教经典的装帧形式,在我国少数民族的典籍中也有用贝叶写经的。

贝多罗叶后来经过唐代的改造,将贝叶改换为仿贝叶纸张,形成纸书梵夹装。

再到后来,梵夹装有了进一步变化。

国家图书馆藏有五代时期用回鹘文字书写的梵夹装《玄奘传》,没有穿绳的圆孔,但两端各画有一个红圈,这显然是钻孔的位置,钻孔成了一种象征意义。

后来的蒙文大藏经以及清宫所藏泥金书写的佛经,都是长条仿贝叶纸片,上下装有厚重木夹,都决无钻孔,采用黄绫绕捆。

成了变了态的梵夹装。

旋风装唐代是诗歌的黄金发展时期,诗人写诗需要经常参看韵书。

传统流行装帧形式——卷轴装书籍,由于其特性只能单面书写,不能方便查阅韵部。

龙鳞装

龙鳞装

龙鳞装龙鳞装是一种中国的装订技术,其历史之悠久形式之多样,是其他国家所不能及,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前1100年的殷商时代,比印刷术的时间大约还早两千多年;而装订形式从殷商时代的龟骨册装到现在的平装有十四种之多。

翻开一部中国书籍的装帧史,同样也是一部中华文化的发展史。

装订技术的出现是由于文字的出现而形成发展的。

最早的龟骨册装就是在伴随着文字逐步完善的基础上,而形成的最原始的书籍形式之一。

此后,书籍的装订形制改革横跨三千余年,经历了简策装、卷轴装、龙鳞装(旋风装)、经折装、蝴蝶装、和合装、包背装、线装等,一直到今天的平装、精装、骑马钉装。

在这些装订技术中,绝大多数今天我们仍然能见到它的运用,龙鳞装今天却很难再见到了。

龙鳞装是古代书籍从卷轴向册页过渡阶段出现的一种装帧形式。

龙鳞装又称鱼鳞装,有人把它叫旋风装。

由于历史的原因,它的制作技术已经失传,实物也仅存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刊谬补缺切韵》一件,龙鳞装创始人李怀乾纸质专家鉴定《刊谬补缺切韵》属于麻纸,白色间灰,较厚,可分层揭开,纤维束少,并经两面打蜡、砑光,属于白色蜡笺纸(现因年久呈浅米色)。

旋风装一种说法因为经摺装容易摺断,于是用一张整纸对折,一半粘在书的最前页,另一半从书的右边包到背面,粘在书的末页,这样不仅不会散开扯断,而且可以从头翻到书尾,或由后面回翻到前面,循环往复,不致张开,故称…旋风装‟。

这是经摺装的变形。

龙鳞装其他说法将一张长纸裱成手卷,将截断的叶子,一张张粘在底纸上,第张右端留有余尾,即将余尾自右向左逐页依次后缩,形如鳞次,故称…龙鳞装‟。

北平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卷《唐写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卷端题《刊谬补缺切韵》,即前人题为《唐吴彩鸾书唐韵》者也。

全卷二十四页,首页一面书写,其余二十三页两面书写。

首页裱在一张底纸的卷端,其余二十三张向外对折,每页右边无字处逐次向左鳞次相错的粘裱在前页末尾,看去像龙鳞。

收藏时从头到尾卷起,外表完全是卷轴的装式,与欧阳修《归田录》据说脗合。

龙鳞装手卷(龙鳞卷)介绍

龙鳞装手卷(龙鳞卷)介绍

龙鳞装⼿卷(龙鳞卷)介绍龙鳞装,乃中国传统图书装帧形式之⼀,肇始于诗歌⼤繁荣之唐代中叶。

此装帧形式,卷起时外观与卷轴⼿卷⽆异,然因其内部书叶鳞次相积,状若鳞甲,展案铺排,形似长龙,故称龙鳞装。

是凝聚着祖先智慧和审美诉求之书籍装帧⼯艺瑰宝。

1、发端与绝续诗歌⼤繁荣,是龙鳞装出现的⽂化动⼒之⼀。

唐代是诗歌发展的黄⾦时代,诗歌,特别是近体律诗,不但要求有严格韵律,遣词造句、运⽤典故也要求典雅有据。

这就使得可供随时备查翻检掌故的类书和供起韵赋诗、检查格律⽤的韵书等具有字典和⼯具书性质的图书得以产⽣发展并流布社会。

因此,这类图书的书写⽅式和装帧形式,也就要以⽅便随时翻检为原则⽽作相应改变。

于是古⼈便创造出⼀种既未打破卷轴装的外观,⼜达到⽅便翻检⽬的的装帧形式——龙鳞装。

这种装帧虽然还保留着当时流⾏的卷轴装图书外形,但内部书页却如现代书籍⼀样,双⾯书写的书叶可以翻阅。

这就解决了卷轴装不便查检的弊端,但也未突破卷轴装的窠⾅。

所以说龙鳞装是对卷轴装的改进,是⼀种过渡形式。

宋代线装书出现后龙鳞装遂告湮灭,其装帧技艺绝续⾄今已逾千年。

2、发古与重光李怀乾遍查古籍资料,经过⼀年多努⼒使这种书籍装帧绝艺重光于当世。

当然,这是继承传统⼜⾼于传统的发古创新之作,它撷取⼿卷之卷⾯构图、线装书筒⼦叶等精华与唐代龙鳞装的形制特点,故称“龙鳞装⼿卷”,简称“龙鳞卷”。

3、外观与内涵龙鳞装⼿卷,卷帙精美,形式独特,开合有度,动静合宜。

她的装帧形制,恰恰是最完美体现了中国“天⼈合⼀”,“天⼈感应”,“远取诸物,近取诸⾝”的⽂化传统和哲学思想。

卷起时,外观与卷轴⽆异。

如宇宙鸿蒙未开,抱朴守静,静若处⼦,富含章可贞之美!徐徐展开,如开天辟地,内页逐页翻飞,悉索低吟,宛若旋风,飘逸灵动,⼜似游龙出世,临风飘举翻飞,动若惊鸿,⽓势磅薄!翻开后置于⼏案,则如天地开辟,卷⾯为天,卷底为地,整卷的书页鳞次相积形似龙甲,如世间万物包藏其间。

微风过处,书页颤动,内藏⽂字若隐若现,优美空灵。

失传的“龙鳞装”在他手中复活了

失传的“龙鳞装”在他手中复活了

失传的“龙鳞装”在他手中复活了作者:度公子来源:《恋爱婚姻家庭·青春》2022年第09期龙鳞装,始于唐朝,用于北宋,是中国古代“卷轴”向“册页”过渡阶段出现的一种书籍装帧形式。

当你打开它时,里面的秘密会倾泻而出——错落排布的纸页像凤凰的长尾,灵动翘起;又宛如覆盖鳞片的真龙,悠哉游动。

看书时,仿佛“龙游于书中,书居于龙骧”,是古代皇家才能享受的阅读体验。

《刊谬补缺切韵》是存世的唯一一本龙鳞装古籍藏书,如今收藏在故宫博物院中,并不对外展出。

2008年,一个小伙子在一本泛黄的古籍中,第一次看到了对龙鳞装的描述。

“很难想象千年前的古人竟然有如此的手艺。

”他毅然辞掉了工作,窝在出租房里潜心研究这项失传已久的工艺。

两年半后,龙鳞装《三十二篆金刚经》问世,并一举斩获中华印制大奖金奖。

至此,这项蒙尘了数百年的技艺终于再现人间。

而这位年轻人,便是龙鳞装非遗传承人——张晓栋。

张晓栋,1981年出生于河北。

从小的留守经历,让他对书籍有着特别的情感。

每当思念父母时,他总会翻阅家中库房里父母留下的书籍,感受文字带来的力量。

2006年,张晓栋从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毕业后来到北京,机缘巧合下,他来到印刷协会工作。

2008年,是他命运的转折点,也是张晓栋后来在多个场合中,反复提起的一个年份。

那一年,他在《古籍版本鉴定丛谈》中第一次看到了对龙鳞装的描述,“遇风则灵动翻飞,宛如真龙舞动”。

那一瞬间,他在惊叹的同时,更是被古代宫廷的匠心精神所感动。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然而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他发现龙鳞装只存在于文字记载中,且这项技艺失传已久,没有人知道该如何准确复原这种装帧形式。

“没有人做,那就由我来做第一人吧。

”他辞掉了工作,开始全身心投入到龙鳞装的复原工作中,无数个日夜,他苦心孤诣地重建着这项古法技艺。

龙鳞装需要的工具其实并不复杂,唯一把刀、一支尺、一根笔、一熨斗、一叠纸而已。

但它却是一项需要十足细心和耐力的工作:测量、裁切、对折、熨贴、粘贴……前后五十多道工序,一步步环环相扣、叠加重复。

龙鳞装的设计说明

龙鳞装的设计说明

龙鳞装的设计说明
一种龙鳞装书印制工艺的制作方法【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龙鳞装书印制工艺。

【背景技术】[0002]龙鳞装,是中国古代传统书籍装帧方式之一,外形与卷轴装无异,但舒展开后页张边缘有规律的翘起、整齐排列形成鳞状而得名“龙鳞装”。

龙鳞装技艺始于唐代中叶,但装帧工艺十分复杂。

这种独特的装订工艺后被易加工的经折装、线装等装订工艺替代,逐渐煙没不显,但在历代文人墨客资料有所记载或偶有把玩。

从《中国印刷通史》等诸多文献中可知,龙鳞装有众多的技艺、流派和传承途径,并随着技术发展和社会变迀而逐步衰退,但在艺术与工美领域以不同方式呈现。

[0003]另外,龙鳞装书卷轴舒展开来,呈现在观者面前的是一幅精美的古画卷,若反方向翻阅完毕,则又是另一部完整的古画卷,为了使古画高仿真复制尊重原作,龙鳞装书选用的承印材料多为宣纸、絹布等,但复制到诸如此类的承印材料上的难度非常大,那么如何利用现代化的设备复制出准确的色彩,精确地复制出与原作墨色、线条、色调相一致,即与原作相似度高的复制品是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

古籍的装帧形式

古籍的装帧形式

古籍的装帧形式
现今保留下来的古籍有卷轴装、梵夹装、龙鳞装、旋风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毛装以及金镶玉等。

下面就常见的古籍的几种装帧形式做一个简单介绍。

欢迎阅读了解古籍的装帧形式,古籍修复与保护要靠我们去弘扬。

中华历史源远流长,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典籍文献,随着历史的发展,书籍材料与制作方法的变迁,书籍的装订形式也随之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变化。

卷轴装:
所谓卷轴装,就是用一根木棒、竹竿或其他圆形器物作
为轴心,围绕这根轴心,从左到右把书卷束起来,亦称卷子书”。

通行于东汉到唐代。

它是纸本书最早的形式,直接承接了帛书的形制。

龙鳞装:
龙鳞装的装订方法是用一张长方形的纸做底子,然后把书页从左向右裱贴在底子上,除第一页外,每张书页只粘贴右端的空白处,逐张让右缩进。

这种古籍展开时像龙鳞一般,所以称为龙鳞装”
经折装:
这种装帧的特点是将书叶按顺序粘成长幅形成卷子后,再按一定的尺寸左右反复折叠成册,再粘接封面、封底。

这种装帧源于折叠佛教经典,故得此名。

因奏折也用这种形式,
故后来也叫折子本”。

线装:
线装形式在明代中叶出现,清代最为盛行,一直沿用至今。

它是将写印好的书叶以无字的一面对折,折边朝左,余幅朝右形成书脊,加装书皮,然后用线把书叶连同书皮一起装订成册,订线露在外面。

龙鳞装书籍制作方法

龙鳞装书籍制作方法

龙鳞装书籍制作方法
龙鳞装书籍是一种传统的中国书籍装帧技艺,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文化意义。

以下是制作龙鳞装书籍的方法:
1. 备料:准备好需要用到的材料,包括龙鳞纹纸、底纸、书脊纸、线、针、书背板等。

2. 装订:将底纸叠起来,用线将书页固定在一起,保证页面平整。

然后将龙鳞纹纸裁成合适的大小,用胶水将其粘在底纸上。

3. 制作书脊:将书脊纸裁成与书籍大小相同的条状,用胶水将其粘在书脊上,使其与书页固定在一起。

4. 制作书背板:将书背板按照书籍大小裁成合适的形状,用胶水将其粘在书脊纸上,使书籍更加牢固。

5. 包边:将龙鳞纹纸的多余部分裁去,用线将书页的四周固定在一起,使其紧密包裹。

6. 完工:用压力将书籍压平,使其更加平整牢固。

最后,用金属质地的夹子夹住书页,使之固定在一起。

龙鳞装书籍制作需要耐心和细心,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仔细处理。

通过这种传统的书籍装帧技艺,不仅可以向后人传承中华文化,更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和手工制作能力。

- 1 -。

龙鳞装的艺术收藏价值研究

龙鳞装的艺术收藏价值研究

龙鳞装的艺术收藏价值研究作者:张叶青来源:《收藏与投资》2022年第05期摘要:本文从时代、实用、自然三个角度探析龙鳞装产生的原因以及背后的艺术价值,通过探析古代美学了解中国在不同时期的审美特点。

在这个倡导文化自信的时代,寻找属于中国美的定位,传承与发展是必经之路,龙鳞装的研究将会带给我们不一样的艺术体验。

关键词:研究价值;龙鳞装;艺术价值;收藏价值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深厚久远,书籍是人们直观了解这些历史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在时代的变化中,人们为了更好地保存书籍,一般会将书页进行装订,而装订的方式在社会背景及经济的影响下产生了很多形式,其中,龙鳞装(亦称旋风装)具有很强的美感。

龙鳞装因其独特的气质具有很高的研究与收藏价值,对这项技艺的保护和传承有着重大的意义。

龙鳞装的装订形式已经失传,但无论是从实用性还是装饰性上看,它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这种装订方式逐渐离我们远去。

对于现代人来讲,这是一份历史的礼物,要想保留这份来自古代的美,继承中国传统美学,在传承中寻找现代设计的方向,了解和研究她们是关键。

一、概述古代书籍历经千年,它如一位老者,拥有着独特的气质与内涵,它带着历史的印记讲述着久远的故事。

书籍的演变与形成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不同时期的书籍体现了不同的时代背景和人文风格,书籍的形成以及书籍的装订形式也蕴含着古人丰富的智慧以及审美感知。

书籍的装帧方式有很多,大致分为卷轴装、经折装、龙鳞装、蝴蝶装以及后来的线装。

其中,龙鳞装也称旋风装,看到它的名称,仿佛有飓风来袭的感觉。

唐朝是古代政治、经济发展的巅峰时期,基于此,唐诗的发展迎来了黄金时代。

这些诗都需要记录下来装订成册,对当时的书籍装订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唐朝流行的装订形式是卷轴装,这种装订方式有其弊端,它在使用时比较复杂。

为了满足唐朝文化教育发展下书籍大量翻检的使用需求,有效减少使用者翻检的不便,人们在卷轴装的基础上研究出了新的书籍装帧形式—龙鳞装,其中有名的代表是《唐写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籍装帧——龙鳞卷于咫尺之间展千里之外——法古创新龙鳞装手卷介绍/s/blog_467e44a00100v14d.html书籍印刷和装订是密不可分的,当印刷远未出现之前,装订已经是一门成熟工艺,我们翻阅中外印刷史料,多着重于印刷术的起源和技术的演变以及印刷术发明后对知识的传播作用,但是谈论装订装裱的篇幅却不多见。

事实上一本书籍或画卷得以历经千百年而流传下来,其装订装裱加固非常重要,坚固的装裱除易于保存,也可经常翻阅而不会损坏。

而且起到锦上添花,化寻常为神奇的功效,在人们的印象中,未经装裱的书画只是半成品,这也就是书画界之所以有“三分画七分裱”之说。

龙鳞装手卷,是中国传统装帧方式的书籍之一,亦称旋风装手卷。

这种装帧形式,卷起时,外观与卷轴手卷无异,然因其内部书页鳞次相积状似龙鳞,故称龙鳞装。

又因展开时其内部书页都朝一个方向旋转,类乎自然界的旋风,所以亦称为旋风装。

由于她结合了龙鳞装和手卷的特点融合形成,故总称龙鳞装手卷(或旋风装手卷)。

现在呈现在大家眼前的龙鳞装手卷作品,是依李怀乾先生法古创新发明工艺技术专利制作的。

为了让大家对这已失传千年的书籍装帧形式有个约略了解,现在将她的历史渊源、形制特点、内涵和恢复创新提高的过程等做一番简略介绍。

大唐遗韵盛世重光欧阳修《归田录》说:“唐人藏书皆作卷轴”,虽然没有说明这个卷轴是不是龙鳞装卷轴,然从现有的史料看,龙鳞装这种书籍装帧形式至少产生于公元9世纪后半叶的唐代是确凿无疑的。

她的出现是适应当时的社会文化需求的变化,针对卷轴装的不便而创意改革和创造的。

唐代佛教的繁荣,造成了佛经的大规模印刷,原来的卷轴装手卷的低容量长尺度不适应僧尼们翻阅读诵佛经的需要,佛教经籍的大规模印刷是促成卷轴装必须适应发展的社会文化条件之一。

唐代是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诗歌的发展,特别是近体律诗的发展,不但要求有严格的韵律,遣词造句、运用典故也要求典雅有据。

这就促使唐朝社会相应地产生并发展了两方面的著作。

一方面是备查检掌故使用的类书空前发展,另一方面就是供起韵赋诗、检查格律用的韵书一再被修正、增补、传抄而流布社会。

古时的类韵书类乎现在的字典,带有工具书的性质,是可以备随时翻检使用的。

因此,这类书籍的书写方式和装帧形式,也就要以方便随时翻检为原则而作相应的改变。

但是,唐代书籍最通行的书写方式和装帧形式仍是单面书写的卷轴装手卷。

这样,通行的装帧形式与要方便随时翻检之间便产生了很尖锐的矛盾。

继续采用单面书写的卷轴装,翻检不便难以解决,突破卷轴装,另外采取更新的装帧形式,一时又难以创造出来。

于是便出现了一种既未打破卷轴装的外包装,又达到方便翻检目的的装帧形式,这就是龙鳞装手卷。

这种装帧虽然还保留着卷轴装的外形,但内部书页却如现代书籍一样,可以翻阅查检。

这就解决了前边说的尖锐矛盾,但也未突破卷轴装的窠臼。

所以说龙鳞装是对卷轴装的改进,是一种过渡形式。

到了唐末五代,这种旋风装正向册页装过渡,但还没有发展出将书叶戳齐再装的技术,待到人们懂得将书叶戳齐,册页装书籍出现,那已经是宋代的事了。

册页装书籍出现后,龙鳞装手卷书籍因其装帧工艺的繁杂,加之当时的科技程度所限,能够真正掌握这种装帧工艺技术的人原本就少之又少,最终这种独特技艺逐渐失传,湮灭距今已愈千年。

现在李怀乾先生恢复发明的龙鳞装手卷的正是继承传统,发掘古代技艺,考证形制特点、创新工艺设计,继承传统又高于传统的惊世之作,是大唐盛世之宝在当今盛世的重新发扬光大。

继往世之绝艺开今朝之华章2006年夏,一个偶然机缘,李怀乾先生经江泓博士推荐,开始帮助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馆长圆持法师抢救性复制保护国宝明代孤本经折装三十二篆书《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为了圆满完成这个任务,李怀乾先生走遍了江苏、浙江、安徽等地的宣纸书印刷制作企业,最终选定位于江苏省扬州市的千年雕版印刷之乡杭集镇的邗江古籍印刷厂来制作佛经。

在这个过程中结识了当今中国唯一的雕版工艺技术大师陈义时先生,第一次听陈大师提到中国历史上曾存在过一种叫做龙鳞装(旋风装)的书籍装帧方式。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在江泓博士的指导下,李怀乾先生开始对中国书籍的装帧方式的演进过程进行了系统透彻地了解和研究。

由于历史的原因,龙鳞装书籍制作技艺早已失传,实物也只有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刊谬补缺切韵》等几件。

时至今日,相关的专家学者和各界人士仍然对于到底“什么是龙鳞装”、“其具体制式是什么”等问题众说纷纭,而“君子动口不动手”,着手恢复试制的根本没有。

龙鳞装手卷装帧技艺,是一种已经失传至少千年的中国传统书籍装帧技术。

虽然现在还有龙鳞装书籍的实物留存,但在流传过程中也有些改变。

最典型的要算是今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唐写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了,24叶47面。

除首叶是单面书字外,其余23叶均是双面书字。

装帧形式正如前边所描述的,故宋代张邦基称它“旋风叶”,清代钱遵王称它为“旋风叶卷子”。

但这件东西在宋徽宗时经内府重装过,是否还保留唐代原装样式,不得而知。

本来在清代中期以前龙鳞装手卷并不鲜见,敦煌石室所藏的佛教经典相当一部分是龙鳞装形式的,只是后来由于西方强盗的野蛮掠夺和肆意损毁殆尽。

现存于不列颠图书馆东方部、法兰西图书馆东方手稿部所藏中国敦煌石室遗书中,仍有几件类似旋风装的书籍留存。

可是也已经非她本来的模样了,它们有的还带有底纸,仍保留着卷轴装的些许痕迹,有的干脆摆脱了底纸,但书脊仍相错相粘,因而书口也错落相积,状似龙鳞。

所以,要从现存的这些残卷中探求龙鳞装本来的完整面貌是不可能的,必须开阔思路,另辟蹊径。

为了解开龙鳞装的千古悬谜,让这一失传千年的装帧技艺重现人间。

李怀乾先生着手进行了探索恢复,初步实验性样品做出来后,尽管还远达不到完善的程度,可是他还是被这种方式的装帧方式隐隐透出的飘逸性灵之美和文化历史内涵所深深震撼。

更坚定了他一定要这种早已失传了的凝聚着古代高度智慧和审美诉求的独特书籍装帧方式的工艺瑰宝重现于世的决心。

他遍查古籍资料,反复揣摩试验,走遍大半个中国,经历无数失败,艰辛备尝,历时三年多,于2009年冬,终于将龙鳞装手卷这门中国传统书籍装帧绝艺恢复出来,并于2010年夏申请了发明专利。

龙鳞装手卷技艺的重新恢复,是中国书籍装帧工艺和艺术界的重大事件,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必将对中国书籍业产生深远影响!汲取手卷之精华融入龙鳞之血脉从掌握的资料综合分析推断,所谓龙鳞装书籍,应该兼具卷轴手卷和旋风叶子两种特点,故李先生首先将其命名为“龙鳞装卷轴手卷”,简称“龙鳞装手卷”。

“龙鳞装手卷”,从名字上看,起码这种书装方式包含了“龙鳞装”和“手卷”这两者的特点,取龙鳞装的便于检阅和大容量与卷轴手卷的含蓄内敛之美。

了解推定了龙鳞装的基本形制后,李先生决心首先从手卷的形制与艺术特点入手,赋予龙鳞装手卷本该具有的独特艺术气质。

经过逆向推演,李怀乾先生首先推定龙鳞装手卷装帧方式应该是这样的:是以一比书页略宽的长条纸(或绢帛等材料)作卷底,然后将双面书字的书叶逐次粘在卷底纸上。

其粘法是,除首叶因只单面书字而全幅粘裱于卷底纸右端之外,其余书叶因都是双面书字,故每页都只能以右边无字一定宽度的空白条处粘于卷底纸上。

具体粘法是:在第二叶右边无字空条处施胶用浆,粘于首页粘贴条末尾并与首叶的粘贴条并列对齐粘贴在底纸上。

再将第二页书页向右掀开,以第三页书页右边无字空条处涂胶用浆相错粘于第二页后边的底纸上。

干后再将第二页书页向右翻开,依前法粘第三页、第四页……,直至粘完。

最后以卷底纸右端轴棒为核心,从首向尾,或说是从右向左卷起捆别,这个装帧就算装完了。

卷轴装在唐代就已经大规模流行,它与现代装裱好的书画相似。

在长卷帛书、纸书的左端安装木轴,旋转卷起。

敦煌石室中发现的大批唐五代写本图书都采用这一方式。

据记载,古代宫廷收藏的卷轴装图书十分考究,《隋唐经籍志》描述秘阁藏书:“上品红琉璃轴,中品绀琉璃轴,下品漆轴”。

这番描述,都是描述卷轴装上的轴的。

然依现在遗留下来的残本和有限的史料记载看,当时的龙鳞装手卷是不存在“杆”和“轴”的。

卷轴手卷是中国书画装裱的一种式样,亦称“长卷”或“图卷”。

它外有“包首”,前有“引首”和“杆”,中有作品,紧连其两边的是“隔水”,后有“拖尾”和“轴”。

“包首”之上贴有“题签”。

手卷是书画作品中横幅比较长的形式,一般短的有一两米,长的有10米以上。

因为不便于悬挂,只适合用手展开,边欣赏边卷合。

而卷轴手卷主要是供文人雅士私人交谊时于案头展赏之用,往往有“于咫尺之间,展千里之外”的功效。

善作手卷者,通常要比一般书画家在文化修养和艺术功力上高出一筹,所以其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之比与其他形制的书画作品不可同日而语。

历史上,不少名画就采用手卷的式样,像唐代韩滉的《五牛图》,五代董源的《萧湘图》,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张择瑞的《清明上河图》,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等,与其他书画形制相比,书画手卷不像立轴、横披、对联等形制可以装潢、点缀居室,它只适于案头把玩欣赏。

正因为如此,很多大藏家对这一形制非常青睐,若遇名家精品往往不惜巨资予以收购,故手卷市场价常比立轴、横披、对联等要高,与册页不相上下。

传统的手卷,往往采取“散点透视法”组织画面。

视点分布在画面的上下左右,随处皆有,没有一个固定的视点,这就使得画面长而不冗,繁而不乱,严密紧凑,如一气呵成。

同时,这也增加了创作难度。

鉴于名家书画手卷有着诸多迷人的特点,在市场上更有着广泛的收藏群体,故名家手卷作品将持续走红、经久不衰。

经过这些对手卷的了解,李先生受到启发,为何不将手卷的这些优点体现在龙鳞装里边内。

为什么不借鉴手卷的形制结构来解决龙鳞装的装帧问题呢?于是“汲取手卷之精华,融入龙鳞之血脉”就成了李先生确立的恢复发明龙鳞装手卷所应坚持的指导原则。

龙鳞装书籍是从左往右展开,从右往左卷合。

而手卷是从右往左展开,从左往右卷合。

这是因为手卷有杆有轴,左轴右杆,而龙鳞装书籍没有杆和轴。

而杆和轴对于卷轴手卷的是必须的,而且赋予了手卷“外柔内刚,心中自有风骨在”的独特气质。

所以,要将手卷的特点融合进龙鳞装书籍中,也应该将杆和轴这两个重要元素融合进来,但是要将卷轴手卷的杆和轴对调,其展合方式也相应变成“左杆右轴,从左往右展开,从右往左卷合”,这样才能适应书籍的“中式翻身”,便于向右翻叶阅读。

龙鳞装手卷还汲取了线装书的一些优点。

原来龙鳞装书籍的页子是经过托裱的单片页子(玉版宣纸或单宣托裱)双面书写,比较呆板僵硬,宣纸或绢帛本身的轻柔飘逸之韵味尽失。

线装书用宣纸印刷,宣纸较薄及透墨,不利双面印刷,所以单面印刷之后,必须覆折成两面,称为一页,将全书页数排迭之后,将纸边糊起,定位穿孔才引线缝缀成册。

龙鳞装手卷上,借鉴参考了线装书的方式采用单面书写的筒子页方式,充分体现出了宣纸本有的柔软飘逸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