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作者:陈秀梅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摘要习惯伴随人的一生,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和成长。良好的习惯是从小就开始发展形成的。小学生还处在人生的起步阶段,他们的行为方式还没有定型,喜欢模仿,可塑性很强。相比成人,他们更容易受到社会中不良行为的影响。我们都知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悲观的情绪比积极的情感更能影响人。对不良行为,小学生往往会不加区分的全部接受并逐渐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就是要使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习惯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素质的高低。因此,加强对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对学校教育来说是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习惯是人们长期养成的不易改变的语言、思维、行为方式,是在人头脑中建立的一系列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是在重复出现的、有规律的刺激下形成的一种较稳固的神经联系系统。习惯一经形成就具有稳定性,成为一种自动化行为,不需意志努力,达到习惯成自然的程度。培根指出:“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年就应通过教育去建立一种良好的习惯。”
[1]乌申斯基曾说:“人的好习惯就像是在银行里存了一大笔钱,你可以随时提取它的利息,享用一生。一个人的坏习惯就好像欠了别人一笔高利贷,老在还款,老还不清,最后逼得人走入歧途。”[2]这些都说明了良好习惯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小学生不良行为的出现,既有家庭、社会、学校的客观因素,又有小学生自身发展的主观因素。加强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应成为小学阶段教育的关键内容。为此,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培养:
一提高认识,形成共识
要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习惯,首先要让他们懂得为什么。只有明白了道理,才能使小学生自觉按照教师要求去做,改“要做”为“我要做”。如对小学生进行“自觉排好路队”,“遵守纪律”,“按时完成作业”,“孝敬父母”等教育
时,先让他们自己说说为什么要这么做?如是不这么做又会有什么影响?让学生比较“对”和“错”,教师及时引导,使他们得出“为什么”结论。当然,进行说理引导时,教师也要注意方法。我们可以通过讲故事、让学生分析案例等多种方式来进行,让他们切身感受到习惯的重要性。如现在大多数小学生身上的零用钱较多,有些小学生不知道怎么正确使用这些钱。有的学生花钱大手大脚,每天吃许多零食。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可帮助学生统计一下一天或一个星期吃零食所花的钱,让学生通过计算出来的数字明白不应该乱花钱的作用,并建议他们用同样的钱买一些自己喜欢的书或学习用品。通过这些事例的对比,小学生就能形象地感到不乱吃零食的作用,从而能乐意并主动地节约用钱。把多余的钱用来做其它更有意义的事。[3]
二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学校教育情境中,学生是一个个完整的、有思相的个体,任何一种方法都不可能适用于每一个学生。对教师来说,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教授方法至关重要。
(一)家庭、学校、社会、学生一起努力
学生们不光只在学校接受教育,他们绝大多数的时间是在社会、家庭中度过的,都会对学生们的行为产生影响。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没有他们的积极配合也是不行的。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下面三个措施:
1.加强教师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教师应给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使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保持完美形象,小学生会有意识地将教师的一言一行作为自己模仿的对象,也就是说教师的行为对学生起了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不光要用真心去激励小学生,还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让他们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地受到熏陶和教育。
2.充分发挥家庭和社会的作用
家庭教育也是小学生培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方面。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与学生的接触时间是最长的,父母的一举一动往往成为学生评判是非的标准。有很大一部分小学生在学校中已经接受了教师正确的引导,可是一回到家中又受到家长不良习惯的影响,就失去了行为习惯是非判断的标准。所以,要加强学校
与家庭的沟通。学校要经常召开家长会,密切教师与家长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和其他方面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并纠正,帮助家长提高育人意识和能力,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同步进行。同时学校还要与社会各部门建立密切的联系,及时反映小学生在社会上的各种表现。结合学校行为规范的教育内容开展社区教育,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聘请校外辅导员到校进行法制教育等,以提高小学生的法制意识,规范他们的行为。
3.学生本身也是行为习惯养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学校里,除了教师,学生接触最多的还是学生,教师要经常观察他们的活动,看看是否有不良现象发生。有许多小学生在教师面前可能有所收敛,但在学生之间便会“原形毕露”。如纵容他们,势必会影响到其他的小学生。这时,教师可通过多种途径观察这种现象,然后以一个恰当的时间,用一个恰当的办法,对他们进行教育,使他们在问题行为产生之初就受到教育并努力改掉。
除了上述的几点之外,当一个好的行为出现之后,不断地进行强化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
(二)注重强化训练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尤其是对小学低年级学生,他们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行为习惯易产生也容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不断地巩固。设计一些简单、易行、有意义的活动,让他们通过努力,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由此可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长期坚持,反复训练。
利用好表扬与批评、肯定与否定、奖励与处罚等外部强化的手段。让小学生不断地将好的行为内化为他自身行为的一部分。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生,因为缺乏自我控制力,外部强化手段起着重要作用。所以,适当的外部强化对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引导小学生行自觉地遵守,同时在课堂上加强指导,适时地进行检查督促。经过课堂的教授练习,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初步形成了。再逐渐把它延伸向课外,使良好的行为习惯固定下来。同时,教师要也应该聂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平时与家长多进行交流,对小学生在家的行为提出建议,使家长有的放矢地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