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天保工程二期建设情汇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省天然林资源保护二期工程实施情况汇报
(山西省天保办 2012年6月)
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是世纪之交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林业六大工程中的“天”字号工程,也是我省实施的最大规模生态保护工程。经过两年试点后,一期工程自2000年起正式启动实施,到2010年结束。去年以来,按照国家林业局等部门的政策部署,在山西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们结合省情林情,以天保工程建设目标、任务、资金、责任“四到县”管理为核心,以政策创新和规范管理为主线,坚持高层运作与基层实施两轮驱动,全力推进各项工作,为实现天保二期工程的良好开局奠定了扎实基础。
按照这次“跟在基层、走进一线”调研实践活动安排,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省天保工程实施范围及一期建设主要成效
我省的天然林保护始于1998年。1998年9月11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生态环境建设广播电视动员大会,发出了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号召。9月22日,省政府发布《关于停止天然林采伐的通告》,在内陆省份中率先做出停止天然林采伐的重大决策。1999年10月,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强天然林保护工作的意见》,基本确立了天然林保护的政策机制。2000年全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正式启动之后,我省黄河流域9个市72个县(市、区)和7个省直林区纳入工
— 1 —
程范围。为从整体上改变山西生态脆弱的状况,省政府又把非黄河流域的五台、太行2个林区列为省级天保工程项目同步实施,工程实施范围覆盖了全省60%的国土和60%的人口。
(一)工程实施范围。
国家级工程区包括太原、运城、晋城、长治、临汾、晋中、吕梁、忻州、朔州9个市的72个县(市、区),中条山、吕梁山、太岳山、关帝山、黑茶山、管涔山等6个国有林管理局,桑干河杨树丰产林实验局,山西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实验林场和省煤炭林业管理中心,共81个县(局)级实施单位。
(二)主要建设成效。
一是森林资源总量明显增长。自1998年停采禁伐的13年来,森林资源得到有效管护和休养生息,累计减少商品材产量292万立方米,减少森林蓄积消耗766万立方米;累计完成公益林建设988万亩;以2000年为始点,工程区有林地面积由2394万亩增加到3361万亩,净增40.4%,其中天然林由972万亩增加到1630万亩,净增67.7%;活立木蓄积量由5200万立方米增长到7300万立方米,净增40.4%;区域森林覆盖率由14.9%增长到20.8%。
二是区域生态环境持续好转。据省水保部门监测显示,每年减少入黄泥沙2000万吨。工程区沁源县水文站对2001—2008年和1991—2000年的主要监测因子进行过对比分析,沁源县年均降水量由544.5毫米增加到638.8毫米,增加17.3%;沁河源头的径流量由0.55亿立方米增加到0.72亿立方米,增加30.9%;输沙模数由每平方公里
— 2 —
236.7吨减少到65.6吨,降低72.3%。生物多样性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褐马鸡、大天鹅、金钱豹、猕猴等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显著增加,新发现遗鸥、小天鹅等鸟类和爬行动物12种。过去9种资源消耗严重和濒危度较高的野生植物如红豆杉、翅果油树等,现有8种已经达到野外种群稳定标准。森林面积的增加、蓄积的增长,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据测定,每公顷森林可蓄水500—2000立方米,我们按平均1000立方米计算,天保工程区涵养水源量22.4亿立方米,相当于建了2240个百万立方米的水库。据省林科院和林管局联合开展的天保生态效益测定,天保区森林年固土量369.8万吨;年减少土壤营养元素氮、磷、钾损失量分别为177.5吨、108.5吨、211.4吨;每年植被固碳量达570万吨,每年可释放氧气1526万吨。可以说,山西生态环境的改善,天保工程功不可没。
三是全民生态意识显著增强。天保工程的实施,不仅留下了青山绿水,更主要的是唤醒了广大干部群众的保护意识、生态意识和绿色发展意识,激发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社会的源动力和向心力,这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老百姓总结的好,“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不仅对林业工作起到巨大推动作用,而且给生态、经济、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四是林业职工生活不断改善。天保工程的实施从本质上讲,是对传统林业管理体制的扬弃与变革。在这样一个大的转轨过程中,面对钱从哪里来、人向哪里去的诸多矛盾和困难,工程区各级领导和广大建设者顾全大局、迎难而上,着力推进单位转型、职工转岗,全省7
— 3 —
个以木材为主要原料的加工企业和304个多种经营项目全部停产转产,过去国有林区兴办的医院、学校整体剥离移交社会,13年累计转移安置富余人员7591人,一大批砍树人变成了种树人、护林人。社会保障逐步完善,工程区11132名林业职工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实现全员参保,工伤、失业、生育三项保险已陆续启动,在岗林业职工年人均工资收入由2000年的6523元增加到2010年的23208元,年均递增13.5%。天保工程的实施为区域经济的转型发展,促进林业职工和林区群众创收增效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一期建设基本经验。
天保工程一期建设的13年,是困惑与矛盾交织、艰难与希望同行、保护与发展并重的13年。我们在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中,有效化解了停采禁伐带来的经济危困、人员分流等一系列难题,走出了一条保护与发展双赢之路,经过13年的实践,同时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管理体系,积累了宝贵的建设经验。
一是始终坚持政府主导、部门配合、事权划分、分级负责的组织管理方式。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部门协调有力,实施权责明晰。13年来,省级为工程投入84572万元,市县自筹12115万元,林业部门精心组织实施,财政、发改、社保等部门对工程建设给予大力支持,克服了各种困难,自上而下精诚团结,这是我省能从2008—2020年连续三年在“四到省”考核中名列第一的首要因素。
二是始终坚持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政策驱动、考核推动的工程管理模式。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及时研究总结工程实施中的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