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四章社会知觉
第四章 社会知觉
第四章
社会知觉
第一节 社会知觉概述 第二节 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及 人际知觉的过程 第三节 社会知觉的主要内容 第四节 社会知觉的归因理论
第一节 社会知觉概述
一、社会知觉的概念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J· Bruner,1947年) 首先在知觉研究方面提出的一个概念。 社会知觉:是对人的言行、外表各方面的 信息进行分析,进而推测判断其内心的活 动、性格、兴趣、动机、 态度等过程,即 不仅对外部行为,也包括对行为动机的了 解。
第二节
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 和人际知觉的过程
一、影响社会知觉的各种因素
(一)客观因素 ⒈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
除一般的特征外,主要是社会意义。 布鲁纳的实验
⒉知觉对象所处的情境
社会知觉离不开一定的社会背景,所以, 判断人的行为离不开对当时情境的分析 e.g.坐在车里看行人与行走时看开车的
(二)主观因素
(3)通过他人认识自己 通过与他人比较认识自己 社会比较理论:人们通过将自己与他人比较来了 解自己的能力与态度(Festinge,1972) 上行社会比较:将自己和在某种特定特点或能力 上比自己出色的人进行比较(期望的最高水 平)。 下行社会比较:将自己与那些在特定特点和能力 上比自己差的人相比较(自我保护和自我提升 策略)
(二)在人际关系的实际行为中加以了解
自他关系,他──他关系,关系到底怎样, 你亲自去体会。
(三)人际知觉中感情成份的作用非常突出
“孩子都是自家的好”
(四)塔旧里(Tagiuri)的研究 10人一组,自由交往,自由谈话,畅 所欲言,增进了解然后问卷: ①这个小组里你喜欢谁? ②你认为这个小组里谁最喜欢你? ③如果选小组长,你选谁? ④你估计谁会当选?被哪些人选出来的?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社会认知
5
9/25/2012
社会心理学
三、社会认知的表征方式:范畴化和图式
(一)范畴化(categorize) 人们并不是把某个人当成独立的个体,而总是自动地将之归到 某一类社会群体当中,可以有效的节省认知资源。
(二)图式(Schema) 基于个体的过去经验,在头脑中形成的的一种心理结构。包括 对所认知物体的知识,以及有关该物体各种认知之间的关系及 一些特殊的事例。
Weiner(1974)认为,人们对行为成败原因的分析可归 纳为以下六个原因:能力,努力,工作难度,运气,身 心状况,其他事关人与事的影响因素。
根据原因的性质,又可将原因归纳到因素来源、稳定性、能控制性 这三个向度之中。 1.因素来源: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因素的来源,是以个人条 件(内控),抑或来自外在环境(外控)。在此一向度上,能力、努力 及身心状况三项属于内控,其他各项则属于外控。 2.稳定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稳定, 是否在类似情境下具有一致性。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能力与工 作难度两项是不致随情境改变的是比较稳定的。其他各项则均为不 稳定者。 3.能控制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能 否由个人意愿所决定。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只有努力一项是可 以凭个人意愿控制的,其他各项均非个人所能为力。
2.内隐自尊、内隐社会态度的研究;
3.人际交往中的内隐性别刻板效应的研究; 4.跨文化交流中的内隐种族刻板效应的研究。
9
9/25/2012
社会心理学
四、内隐社会认知研究
(三)内隐社会认知的测量方法 直接测量法 VS 间接测量法 内隐社会认知的无意识、自动化的特征,使之很难通 过传统的,自陈式的方法进行直接测量,而只有通过 间接的方法才能对其进行测量。
自考“社会心理学”各章重点(2)
自考“社会心理学”各章重点(2)第4章社会动机第1节社会动机的研究在心理学体系中的地位与意义社会动机是推动个体具有某种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原因和力量。
传统的个体心理学把个体理解为自然人、生理的人,即使在谈论人的动机问题时,也多半只从人的生理需要方面来谈论人的动机。
第2节需要、动机和个体的行为需要是个体在生活中缺乏某种东西在人脑中的反映。
需求是客观的,需要则是主观的,是对客观需求的一种主观现象,一种主观意识。
需要是人的活动积极性的基础和根源,动机则是推动个体活动的直接原因。
目的是个体活动所要达到的结果,而动机则是推动个体去达到目的的心理活动。
动机必有目的,而没有动机所引起的和维持的个体活动,也达不到目的。
可以出于不同动机而具有相同目的;也可以出于相同动机而去达到不同目的。
动机和行为的关系:动机推动个体行为,而行为的结果又能使动机得到加强、减弱或消失。
动机是内在的心理,动机的产生与对个体的影响都是个体之外的别人所看不见的,凡能见的只是个体的行为。
但动机与行为密切不可分,所以可据行为来追溯、窥察动机;而对某个个体的动机有相当认识之后,也可据以了解和预测人的行为。
第3节动机的分类动机分类的标准按照四个方面来确定:(1)按照动机的性质来归类,分为自然动机与社会动机。
自然动机:也称为物质性动机,是由人的自然属性引起的,以个体的生理需要为基础。
社会动机:也称为精神性动机,是由人的社会属性引起的,它是人类所特有的,在一定生活条件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社会动机比自然动机更重要。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有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生理的、安全的、归属与爱、尊重的、自我实现的需要。
生理需要是基础的自然动机,其它几种为社会动机,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最高的社会动机。
(2)按照动机的作用来归类,分为主导动机与一般动机。
最强烈最稳定的动机是主导动机,也可叫优势动机,它对个体行为起着支配的作用;其它对个体行为不起支配作用的动机为一般动机,也称辅助动机,或非主导动机。
最新社会心理学知识点(1)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1)一、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一)思辨期---积累思想(古希腊——19世纪上半叶)•特点: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
围绕着“人性”的哲学争论,可视为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二)经验描绘期---成型阶段(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特点: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五大思潮的促进:(1)达尔文的进化论(2)德国的民族心理学(3)法国的群众心理学(4)英国的本能心理学(5)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产生标志:1908年,两本书的出版:麦独孤《社会心理学绪论》罗斯《社会心理学》(三)实验期---独立阶段(20世纪20年代)特点:社会心理学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
勒温——社会心理学之父德国心理学家,格式塔运动的早起成员,倡导群体动力学,桃李满天下等,现代实验心理学之父奥尔波特——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人1 用实验的方法验证了“群体因素对个体运动的影响”2提出了社会促进31924年出版《社会心理学》,标志着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开端。
四、基本理论(一)生物理论麦独孤弗劳仑兹生物因素本能印刻遗传差异 XYY (二)学习理论机制:1.联结S----R 2强化、模仿特点:1.行为由过去经验得出.2倾向解释—当时环境,忽视人的主观感受.倾向解释外在行为,忽视人的心理状态.(四)认知理论:行为取决于对社会情境的知觉或加工过程.1分类2聚焦五、概念解释现实真实性:实验与现实生活情景相似程度。
心理真实性:一项实验所引发的心理过程与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心理过程的相似程度。
六、社会心理学者的基本困境:1> 现场实验(field experiment):在自然环境中而非实验室内进行的实验。
> 理想与现实最理想研究:一是对情境有足够的控制,以确保没有额外变量影响结果和将人们随机分配到情境中去(内部效度);二是确保结果能够外推到日常生活中去(外部效度)。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社会知觉与归因
(二)印象形成中的信息选择倾向 1.自然特征 性别、种族、外表吸引力 2.社会特征 所属群体、社会角色 3.心理特征(具有社会评价意义) 人际关系(真诚 vs 自负)、
A: (3*3+3*2+2*4-3*3)÷4=3.5 B: (3*1+1*3)÷2=3 A>B
多嘴
-3 (3)
d. 中心品质理论
热情、真诚 A>B
注:括号中为权重
(四)对他人的知觉
社会知觉的途径或线索
对他人形成印象,需要通过对他人的言谈举止、仪表神 态以及行为习惯等的观察和了解进行,这些就构成了社 会知觉的基本途径。
2、语言
“口为心苗,言为心声”
由于一个人所说的话能被人有意识地加以控制,言不
由衷的话已司空见惯。 “卖瓜的谁不说瓜甜” “口是心非”。不仅听他说什么,更重要是看他做什 么,如何做?
3、 行为
Jones 与 Davis ( 1965 ) 相 应 推 论 理 论 ( Correspondent Inference Theory) 对应推论是对行为进行归因的一种方式,即人们常由人的外显行为来推 断其内在动机和人格品质,内在动机和人格是外显行为的原因。 程序:先了解行为者动机,若有意的,再推论品性。 影响相应推论的因素: ( 1 )行为的社会合意程度:合乎社会规范或社会期望的行为很难反映 一个人的内在特质。 当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社会期望或不为社会所接受时,越能对人做出 本质归因。 (2)行为的自由选择性:非外在强大压力下才做的。 好人=好的行为 坏人=坏的行为
社会心理学重点
错位冲突:一方可能有客观的理由,也意识到分歧的存在,但不针对问题本身;
错误归因的冲突:双方对分歧没有准确的知觉;
潜在的冲突:存在客观的分歧但双方对这种分歧没有感觉;
虚假的冲突:双方有分歧但这种分歧没有客观基础。
在工作关系中,根据冲突的性质,可以区分为工作性冲突和情绪性冲突。
七、冲突的实质和类型
冲突是一种对立状态,表现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互关联的主体之间的紧张、不和谐、敌视,甚至争斗的关系。
人际冲突有不同层次和类型。布瑞克和凯利区分了三个层次的冲突。
第一层次是特定行为上的冲突,即双方在某个具体问题存在不同的意见;
第二层次是关系规则或角色上的冲突,即双方对如何处理两个人的关系及对各自权利、义务上有不同理解;
二、 掌握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的关系
三、 掌握动机的性质
四、 了解动机的类型
五、 了解几种主要动机类型,掌握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和麦奎尔的动机类型说
六、 掌握种主要的社会动机
七、 掌握个我取向成就动机与社会取向成就动机区别
第六章
一、 掌握基本概念
社会感情、情绪归因、情感智商、同理心
二、 掌握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四:布鲁尔的印象形成双重加工模型:人们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主要是两类加工操作:一是以类别为基础的加工,即把个体当作某一类别群体的成员之一,根据对此群体所具有的看法来形成对此个体的印象,这是一种自动的,无需意识控制的加工,不需要付出多大努力。二是以特征为基础的加工。此模式试图整合他人的各种信息来建构对其独特的印象,需要意识参与,需要有较多的时间与努力。
六、掌握斯滕伯格的爱情三角形理论(爱情三因素理论)
第四章 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
第四章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内容提要】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个体,人需要认识、了解自己,也需要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来认识、理解他人;人会对他人形成印象,人会根据自己对他人的理解对他人作出判断,同时,人也需要管理自己留给他人的印象,以便更好地与他人互动和适应社会。
本章介绍了社会知觉的内涵和印象形成的规则,探讨了知觉他人和知觉自我的过程,以及个体在社会知觉中容易产生的偏差;本章还讨论了社会认知的过程和认知启发,并对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内容和方法进行了简要介绍;最后,本章探讨了印象管理的概念、策略及其与文化的关系。
【学习目标】1.了解社会知觉的概念和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法则。
2.理解知觉他人的过程以及自我知觉理论。
3.了解社会知觉的主要偏差。
4.掌握社会推理的步骤以及三种认知启发。
5.了解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6.理解印象管理的作用和策略。
【关键词】社会知觉自我知觉理论图式社会知觉偏差认知启发内隐社会认知印象管理个体在与他人交往时,不但要认识、把握对方的心理状态及特征,以便对其作出比较准确的判断,而且还要考察自己的心理特质、动机、态度和情感等,驾驭自己给人的印象,以便较好地与人交往。
为此,个体必须广泛地去搜集关于他人及自己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整理、判断和解释。
这就涉及社会知觉的问题。
第一节社会知觉及印象形成一、社会知觉知觉是人对外界事物的整体反映,是人将感觉获得的信息进行选择、组合,从而形成完整映象的过程。
普通心理学研究的知觉大多是物知觉或一般知觉,即对于自然界各种现象的知觉,而社会心理学所研究的是社会知觉,下面我们将从社会知觉的含义、特征及影响因素三方面来阐述。
(一)社会知觉的含义作用于人的信息有两大类:一类是自然界中的机械、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面的信息,属于非社会性信息;另一类是由人的社会生活实践所构成的社会现象的信息,包括担任社会角色并具有人性的人、人际关系和群体以及各种社会结构和社会事件等,属于社会性信息。
社会心理学社会知觉
知觉的基本特征
• 1、知觉的选择性: 即人在知觉客观世界的时候,总 是有选择性地把少数事物当作知觉的对 象,而把其他事物当作知觉的背景,以 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事物与对象。
人们的知觉是由对象及其背景 的相互关系来决定的。
• 2、知觉的整体性:
• 在知觉的过程中,人能够在过去经验的 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 一个统一的整体,就称为知觉的整体性。 • 知觉整体性的组织反映出一定的规则, 可归纳为: • 接近律 • 相似律 • 连续律
个具有结论意义的特性。
三、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加工整合的方式
• 有关印象形成过程中的信息加工模型已 有很多 • Anderson( 1965)的平均模型 • 平均模型(averaging model) 认为人 们把所获得的信息加以平均以获得对他 人的总体评价。 • 累加模型 • 加权平均模型
• 平均法则 • • 该法则起源于学习理论。学习理论认为人是简单而机械地将所接收 到的信息放在一起的,就像老鼠或鸽子机械地形成一种习惯一样, 人并不对信息进行过多的解释、分析就能形成一种印象。如果人接 受到关于某人好的信息,对他就形成了好的形象,而如果接受到这 个人的信息是自己不喜欢的,则对其形成坏的印象。学习理论的这 种思想应用到印象形成中,就是所谓的平均法则(average principle)。按照这一法则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人们接受到信息 后对其单独地加工,然后将它们平均起来从而形成一种总体的印象。 例如现在有两个人,如果让你在一个从-5到+5的量尺上对他们的 品质进行评价,甲机智、学识渊博、沉着、自信,你给他的打分分 别是+4、+4、+2、+3。乙除具有上述品质外还有坦率、不讲究 衣着两个特点,你对他的打分分别是+4、+4、+2、+3、+3、-2。 那么,根据平均法则,甲的得分是(4+4+2+3)÷4=3.25,乙 的得分是[4+4+2+3+3+(-2)]÷6=2.33,甲的得分比乙的 得分多,因而对甲的印象更好些。
社会心理学(第四版)PPT课件第四章 社会认知
案例:香味:正在消失的非语言线索?——香水的销量虽 然没有爆跌,但是正在稳步下降。
华尔街日报,1998年12月27日——Ari Kopelman 的总经理在拜访朋友时 经常设法看一看主人的卧室。在一个又一个的化妆台上,他看到一大堆 用了半瓶的香水堆积着。“每个女人一定都积压了能用157年的香水。 Kopelman先生说。
慎
让被试判断此人是 否慷慨、幽默,结 果如下
慷慨 第一组 90%
幽默 77%
第二组 10% 75%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人们根据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易改变,甚至
会左右对后来获得的新信息的解释,这就是首因效应。 第一印象是难以改变的。 如果事先提醒被试避免作出草率判断,并告知他们要考
虑到全部有用信息,首因效应就可以减弱。 近因效应就会发生,我们就可能注意对方的“现在”表
二、自我知觉及自我概念的形成
自我知觉是社会知觉的原点,任何社会知觉都由自我知觉开始, 都有自我知觉的参与过程。
所谓的自我知觉就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自我知觉的内容 主要有两个基本成分:自我概念与自尊。
自我概念,又叫自我认识,或自我图式,是指个体对自己所有特 征的认识的集合,它包括个体对自己的社会角色、性格、能力、 身体等方面的认识。
人们称它为嗅觉器官的转变。如今,女人们走在走廊上,上班和外出吃 饭,香水的香味少多了。亚特兰大一位31岁的叫Mary Collins的市场主 管说:“我不再像以前那样喜欢香水和在它上面花费大量的时间了。”
香水工业是在二战以后发展起来的,那时作战回来的Ggs为他的情人带来 了经典的Chanel 5。随后昂贵的香水成了梳妆台上必备之物。香水工业 在20世纪80年代达到了60亿(美元)的盛况。但它的发展在90年代初慢 了下来。而且在过去的几年以每年2%到4%的速度下降。
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知觉
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包括个体对他人、群体(人际知觉)以及对自己的知觉(自我知觉)。
与基础心理学知觉不同,除了对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应,还包括对人际关系的知觉以及对行为原因的推理、判断与解释。
社会知觉过程又是社会认知过程。
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认知者的经验(图式是指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网络,它的作用是影响对注意对象的选择、影响记忆、影响自我知觉、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认知者的情绪。
第二讲:社会知觉
二、对他人的知觉——印象的形成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对他人形成 一定的印象或看法。 多数情况下,我们有意观察,以了解对方的性格、 人品、能力等,从而决定 是否与对方交往,交往的深度如何? 是否该信任、重用对方?
印象——外界事物在大脑中留下的形象
SOCIAL PSYCHOLOGY
社会心理学系列讲座:
第二讲 社会知觉 主讲:王永
副教授
QQ: 805643195 Email:klyg06@ Tel:5586060
一、社会知觉概述
1、知觉
定义: perception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 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的整体性认识。 分类: 物知觉( object perception ) 人知觉(person perception) 又称社会知觉( social perception)
线索(如人的长相、穿戴、身体姿势等) 本身身并无意义,它们是根据知觉者记 忆中所储存的有关人、行为、特质的知 识来解释的。 人们把各种渠道得来的信息综合起来, 形成对一个人的概括性认识。 印象形成—就是把一个人若干有意义的 特征加以综合、概括,形成一个具有结 论意义的特性。
SOCIAL PSYCHOLOGY
SOCIAL PSYCHOLOGY
三、社会知觉的偏象的复杂性、知觉者的主观 性以及知觉者加工信息能力的有限性等因素的影 响,人们在知觉他人或自己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 偏差。 晕轮效应 :情人眼里出西施 积极性偏差:往往更多地对他人作出积极的、肯 定的评价。“宽大效应” 证实偏差:既有的观念或期望会影响他的社会知 觉和行为。 “自我证实” 后视偏差:人们在回忆自己的判断时,倾向于认 为其判断比实际上更为精确。“我就知道……”
《社会心理学》四
《社会心理学》四1. 群体凝聚力越强,越容易出现从众A. 错误B. 正确【答案】B2. 人们更喜欢十全十美的人A. 错误B. 正确【答案】A3. 真正的幸福建立在金钱、成功、地位和名誉等因素基础上A. 错误B. 正确【答案】A4. 当人们对他人行为进行归因时,往往过低估计情境作用而高估个人内在品质的作用A. 错误B. 正确【答案】B5. “这次考试失败是因为我的运气不好”,这是把失败归因于()A. 内部的可控因素B. 内部的不可控因素C. 外部的可控因素D. 外部的不可控因素【答案】D6. 在阐述个体社会化和群体心理时,弗洛伊德运用的一个重要概念是A. 依恋B. 模仿C. 认同D. 本能【答案】C7. ()能够解释老人和儿童更容易获得人们的帮助A. 社会交换理论B. 互惠规范C. 社会责任规范D. 生物学理论【答案】C8. 根据凯利的三维理论,如果特异性高、共同性和一致性低,那么人们往往做出()的归因A. 社会视角B. 行为主体C. 刺激客体D. 情境【答案】D9. 宗教信仰能助长信徒的亲社会行为A. 错误B. 正确【答案】B10. 从罗特控制点的理论看,主张“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人们归因倾向属于()A. 内归因B. 外归因C. 稳定归因D. 非稳定归因【答案】B11. 侵犯行为理论中本能论的代表人物是()A. 弗洛伊德B. 荣格C. 劳伦兹D. 埃里克森【答案】A, C12. 通过观察学习可以增多儿童的侵犯行为A. 错误B. 正确【答案】B13. 冒险迁移是指群体增强个体的冒险行为A. 错误B. 正确【答案】B14. 本能论认为侵犯冲动的减少只能依靠释放A. 错误B. 正确【答案】B15. 关于服从行为最著名的实验是()A. 谢里夫的研究B. 阿希的实验C. 柯瑞琪菲尔德的实验D. 米勒格拉姆的实验【答案】D16. 对儿童高度接纳和肯定,允许儿童自由表达思想和感情,但很少剔除控制和要求。
这种母属于哪种类型A. 权威型B. 专制型C. 放纵型D. 忽视型【答案】C17. 冒险迁移产生的原因有()A. 责任分散B. 去个性化C. 文化价值观D. 模仿【答案】A, C18. 对一个经常看武侠小说、电影的小孩来说,武林英雄们属于他想象中的()A. 归属群体B. 非正式群体C. 参照群体D. 松散群体【答案】C19. 社会知觉是个体对他人()以及对自己的知觉A. 群体B. 社会C. 自然D. 环境20. 印象形成的模式有哪几种()A. 累加模式B. 平衡模式C. 中心品质模式D. 加权平均模式【答案】A, B, C, D21. 亲社会行为有助于改善个体情绪是因为利他是一种内在的奖赏,一种自我满足A. 错误B. 正确【答案】B22. 群体凝聚力的测量方法有哪些()A. 问卷测量B. 社交测量法C. Q分类技术D. 口头报告法【答案】A, B23. 一个和尚挑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这句谚语说明了什么()A. 社会惰化B. 社会促进C. 冒险迁移D. 去个性化【答案】D24. 霍曼斯认为人们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利益动机驱使下建立的A. 错误【答案】B25. 影响归因的因素包括()A. 社会视角B. 自我价值保护倾向C. 观察位置D. 时间因素【答案】A, B, C, D26. 感情的需要和主动的行为倾向会产生主动表示有爱的行为模式A. 错误B. 正确【答案】B27. 我国社会心理学研究开始于什么时候()A. 20世纪20年代B. 20世纪30年代C. 20世纪40年代D. 20世纪50年代【答案】A28. 霍桑试验说明了采取何种策略能够获得服从()A. 实施奖惩B. 给予关心C. 提供榜样D. 逐步提要求【答案】B29. 爱情和喜欢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等方面B. 利他C. 亲密D. 尊重【答案】A, B, C30.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A. 心理现象B. 社会心理现象C. 社会认知D. 心理发展【答案】B31. 人际吸引中的互补是指在人们在哪些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可以在交往中相互吸引()A. 需要B. 兴趣C. 气质D. 性格【答案】A, B, C, D32. 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及其他方式引起众人相同的情绪和行为,这种现象叫()A. 社会感染B. 暗示C. 优势反应D. 模仿【答案】A33. 影响社会认知的主观因素要包括()A. 个人经验B. 认知者的性格特点C. 认知者的个人需要D. 情感态度【答案】A, B, C34. 人们更倾向于帮助自己的亲人,这一现象可以用什么理论解释()A. 社会交换理论B. 互惠规范C. 社会责任规范D. 生物学理论【答案】D35. 京剧《赤桑镇》中的包拯,作为法官他要执法如山,要斩包冕,而作为包冕的长者,他又要保持叔侄的亲情,赦免侄子,在激烈的思想冲突之后,包拯还是选择了前者。
4.1 社会知觉及偏差
一、社会知觉的定义社会知觉指人对各种社会性的人或事物形成的直接的整体性印象。
其中主要是指人知觉(person perception),即对各种担负社会角色并具有个性色彩的人,或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对群体所建立的最初印象或概念,这种印象通常是关于对象的外表特征的认识。
二、社会知觉的途径1. 面部表情:是个人内心的态度、情感、动机等心理活动的基本线索2. 言语活动:语音、语调、语速以及节奏的变化体现一个人的性格等心理特征3. 体态表现:个体身躯各部位表现于外的状态4. 行为方式:做事待人处世的方式三、社会知觉的内容(一)对他人的认知1.知觉他人的过程(1)寻找意义。
对所获得关于他人的信息赋予一定的意义。
(2)注重显著性信息。
(3)对信息进行类别化。
(4)运用图式。
2.知觉他人的内涵(1)对他人情绪情感的感知了解他人情绪,需要借助一定的线索。
研究发现,面部表情、身体动作和姿势、言语表情是推测、判断他人情绪状态的重要线索。
(2)对他人人格的认知要增强认知准确性,要考虑三方面因素:一是认知者的评价标准;二是行动者:三是认知者与行动者的特殊关系。
(二)对自我的认知1.自我觉知理论代表人物:贝姆。
主要观点:(1)个体对自己的态度、感情和其他内在状态的认知部分是根据对自己的外显行为和该行为发生的环境进行观察而推断出来的(2)内在的线索是微弱的、模糊的,个体要站在外界观察者的位置上依据外部线索去推断个人的内在状态2.自我觉知的内容(1)态度:通过自愿做出的行为来推断自己的态度。
(2)情绪:从生理唤起水平和认知判断两个角度来推断自己的情绪。
3.个体对自我信息的易受暗示性。
人们常常认为一种虚假的、一般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的揭示了自己的特性,这种倾向为“巴纳姆效应”四、社会认知启发偏差(一)认知启发1.表征性启发人们根据当前信息或事件与其认为的典型信息或事件的相似程度进行判断。
但是,当个人特征与其所在群体其他成员不一样时,表征性启发会产生基率错误,即个体因忽视事物发生概率而做出错误判断。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
第四章社会认知第一节社会知觉一,社会知觉的含义1,感觉和直觉:•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一种最简单的反应,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或者体验。
•知觉:是当前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整个客观事物在大脑中的反应2,社会知觉的含义•社会知觉是人对社会群体的知觉•社会知觉是主体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他影响主题的心理活动。
调节主题的社会行为•社会知觉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社会知觉包括四方面的内容:*对人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因果关系知觉•社会知觉的独特性:*认知对象的独特性*对他人行为的期望会影响社会知觉的过程*社会知觉加工过程的特殊性二,自我知觉以及自我概念的形成自我知觉是社会知觉的原点•自我知觉:就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分为两个基本成分:自我概念和自尊。
•自我概念又叫自我认识,或是自我图式指个体对自己所持有的特征的认识结合。
•自尊是个体对自己的整体评价,反映了个体对自己是否满意。
1,自我概念形成的信息来源•他人的反馈•反射性的评价•根据自己的行为来推测•社会比较:与自己相似的人比较。
2,自我概念的作用•自我概念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还影响个体的想法,情绪,行为。
•自我表达的动机,即人们试图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表达与反映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及自我概念。
•自我监控是一种人格特征,是指个体对于社会情境的需要及据此采取的相应行动的敏感性及灵活性。
3,自我概念的测量1,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2,自我描述问卷1,2,3三,自尊及其测量1,自尊的构建•生活中的成败经验•社会比较得来的信息•自己的内部标准:人们对自己的评价不一定完全正确。
2,自尊心的测量•罗森伯格自尊量表•德克萨斯社交行为调查表四,自我认同1,认同的含义•认同理论有三大取向:生物取向,心理取向,社会取向•认同在心理学上只认识与情感的一致性,经过认同,帮助形成人的自我概念。
•认同在社会学上泛指个人与其他人有共同的想法,在人们交往的过程中,为他人的情感和经验所同化,或者自己的爱情和经验足以童话他人,彼此间产生内在默契。
社会心理学4章-社会知觉
彩之处;使得别人不会对你印象恶劣,却也不会产生很强的吸引力。 如果你希望提高自己的魅力,首先必须在心理重视。 分数为16~24:第一印象好。
你的适度、温和、合作给第一次见到你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无论对方是你的工作范围还是在私人生活中的接触者,他们都有与 你进一步接触的愿望。
7/6/2020
另一项实验发现“对比作用”是否有效,还要视两人的关 系而定。如果是陌生人,没有什么感情因素在里面,很容 易有“对比作用”。但如果两人是好朋友,则会出现爱乌 及屋的“辐射效应”。也就是说,即便是相貌普通的人, 会受其漂亮的朋友“辐射”,显得比较可人。就象我们总 想,他是老总身边的人,即便水平再差,也差不到那儿去。
眼睛 12、你选择的交谈话题是? A自己所热衷的 B两人都喜欢的 C对方所感兴趣的
7/6/2020
评分标准和分数:
A为0分,B为1分,C为2分,累加为你的总分。
分数为0~8:第一印象差。 很可能你只是依着自己的习惯行事,你本心是很愿意给别人一个美好 印象的,可是你的不经心或缺乏体贴、言语无趣,无形中让别人做 出了关于你的错误的勾勒。
(一)分类(认知路径之一)
人们在社会认知过程中,会立即且自动化地把接触到的人 或事归到(已有认知的)某一类别中的过程。 分类的作用:
分类依据已有的认知使认识过程简化;也使概念教条化。 如,人们把人群按照性别、职业、地区等把人群简单分类,
对新近接触的人有了群体特征的共性认知后,忽略其个性 特征,即不客观也易形成偏见。“外群体同质效应”“内 群体偏好”。如,生意人都比较奸诈,“东北人都是活雷 锋”。
第三章 社会认知
周 靖 2014-10
第四章 社会知觉2011
二、社会知觉的特点
(一)认知对象的独特性——掩饰内在动机)
人能体验其内部世界,而物不能,所以社会知觉
的主体可能同时还是社会知觉的对象。换句话 说,社会知觉的对象是有意识的人、复杂的社会 环境和人际关系,而人们对这些对象的知觉又是 通过一些特殊的介质进行的。例如,通过他人的 言行、表情、态度等来认识、判断,但是,无论是 知觉的主体,还是知觉的对象,都会掩饰自己的内 在动机,所以,人们的社会知觉判断常常可能是不 准确的。
亲昵区 个人区 社会区 公众区 0cm-45cm 2 背景参考 夫妇、恋人 3 自我表演 (主动影响) 45cm—1.2m 朋 友 1.2m—3.6m 熟 人 3.6m以上 陌生人 公共场所
第二节 自我知觉
一、自我知觉的涵义 二、自我概念 三、自尊 四、自我认同
课堂活动-1
自我测验:每个同学在一张白纸上写下关 于自我描述的10个句子:“我是…..”前五 个是关于身高,体重,体型,外貌的评价,后 五个是关于智力、优点、特长的评价。 在不署名的情况下,让周围十名同学猜测, 并作评价。
(一)社会知觉的定义
——社会知觉是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对
第一节 社会知觉
人(某个个体或某个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 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作出推测 与判断的过程。 社会知觉是主体对人和社会群体的知觉, 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它影响着主体的心 理活动,调节主体的社会行为。
(二)社会知觉内容
物质自我:身体、衣服、房子、家庭和所有其 它的物质所有物; 社会自我:社会评价,我们从熟人或朋友那里 获得的承认,特别是有利的评价。 精神自我:个人内心的活动、能力、感觉、价 值观和理想,是自我感觉中持续时间最长的部 分。 再由此引出“自我感觉”和两种涉及自我的行 动“自我追求”和“自我保存”。
社会心理学【可编辑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社会心理学第一章1、社会心理学概念定义: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行为背后的社会心理过程及规律性的科学,研究社会心理现象是怎样产生的,怎么可能产生,变化过程是怎样的,作用如何。
2、麦独孤、罗斯-----社会心理学3、社会心理学奠基人(社会心理学之父),及奠基的几个方面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研究方法:观察法、相关分析法、实验法、实验法因果分析(P33-P42)2、期待效应p27也叫罗森塔尔效应,研究者本身对研究结果的期待有时也影响研究结果,主试对试验产生影响3、霍桑效应p27霍桑效应是指人们因为成了研究中特别感兴趣和受注意的目标,而改变其行为的一种倾向,这种行为的改变与被试所接受的干预措施的特异性作用无关,是一种心理效应。
(被试对试验产生影响)4、为什么霍桑实验成就了梅奥霍桑实验证明人是“社会人”,即人是复杂的社会关系的成员,因此,要调动工人的积极性,除了物质需求的满足,还必须注重满足工人在社会方面和心理方面的需求。
霍桑实验证明了工作效率主要并非取决于工作条件和工作方法,重要的是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即工人的士气或工作情绪。
士气又和人的满足程度有关,满足程度越高,士气就越高。
因此提高生产效率的主要途径应当是提高员工的满足感。
霍桑实验和梅奥提出的“社会人”、“士气”、即强调人际关系整合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5、单盲实验、双盲实验区别p27单盲:在实验过程中对被试对象进行保密即为单盲实验,(主试对实验产生影响)双盲:既不让被试了解自己所参加的实验,也不让主试知道实验的有关目的和内容即为双盲实验(被试对实验产生影响)6、责任分散理论及特点也称旁观者效应:在有人需要紧急救助时,在场目睹此情景的人越多,任何一个人出手相救的可能性越小7、投射法(人格研究)让被试通过一定的媒介,建立起自己的想象世界,再无拘束的情景中显露出个性特征的一种个性测试方法第三章人际关系1、人际关系概述、发展p56社会心理学中所研究的人际关系是狭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2、人际关系两个维度p59尊卑:地位上认知互补性对等性↓↓亲疏:情感上对等性对立性↓↓关系和谐关系对立3、人际冲突与合作p72冲突:冲突是一种对立状态,表现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互关联的主体之间的紧张、不和谐、敌视、甚至斗争关系。
社会心理学复习
第一章绪论一、社会心理学的三种取向1、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1)代表人物:麦孤独和奥尔波特2)着重研究社会情境中的个体心理;3)强调严格的心理学方法和实验,以个体为分析重点,探讨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变化特点与过程,分析影响个体心理与行为的社会文化环境因素,揭示影响个体心理和行为的社会心理机制。
2 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1)代表人物:罗斯和库兹明;2)着重研究群体心理;3)采用社会学方法研究个体的行为,以社会互动或群体变量为分析重点,阐释社会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和法律等社会结构因素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从而揭示社会情境与个体行为之间的关系。
3、跨文化取向的社会心理学1)最近20年的研究取向;2)着重研究文化对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影响;3)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对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影响、调节作用,重视不同文化背景下个体和群体行为的比较.二、社会心理学的界定1、定义: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处于社会环境中的个人和群体的社会行为及社会心理的本质和原因,并预测其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乐国安)2、社会心理学的发展趋势①·1.各种心理学努力寻求统一②·2。
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和人本主义研究方法并用③·3.世界化和本土化相兼容④·4。
各种研究取向进一步整合⑤·5.话语心理学可能促使社会心理学深化三、认知失调理论费斯廷格1、基本假设*各种认知因素之间出现“非配合性”关系,认知主体便产生认知失调.失调产生心理压力,促使个体改变有关观念或行为,以减少或避免这种失调.2、条件①逻辑的违背;②文化价值的冲突;③观念层次的冲突;④新旧经验的矛盾3、失调程度*1)失调程度与某一认知元素对个人生活的重要性成正比。
2)失调程度取决于个人所具有的失调认知的数目与协调认知数目的相对比例。
4、减少失调的途径*①改变行为②改变态度③引进新的认知因素第二章社会化·一、社会化的概念·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学习社会知识、掌握社会技能、建立社会经验,并通过自身不断的选择和建构,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社会成员的过程。
电大社会心理学作业 题及答案
《社会心理学》自测题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社会行为:是指生活在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的人们,对各种社会刺激所做的反应。
2、文化: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文明都是文化,文化不仅包括价值观、行为准则、生活态度这类非物质的形式,也包括了体现这些非物质文化意义的物质表现形式。
3、人格:是在个体生理特点的基础上,在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的典型的、稳定的反应模式(或行为方式)。
4、民族性格:是一个民族大多数成员共有的反复出现的心理特质和性格特征的总和。
二、填空1、社会行为具有(既有主动性又有受动性),(既有内因性又有外显形),既有个体性又有群体性等三个方面的特征。
2、制约社会行为的因素包括(社会环境)、(文化)和(人格)。
3、与社会心理学关系最为密切的三个学科是(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
4、层次性反映了社会心理学的结构特点,根据从微观到宏观的顺序,我们把社会心理学分为(个体社会行为)、(人际关系)、(群体行为)、(社会环境)四个研究层次。
5、我国社会心理学界把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分为(孕育时期)、(形成时期)和(确立时期)。
三、判断题1、由于影响社会心理的原因十分复杂,因此社会心理往往无规律可寻。
×2、社会心理学是研究所有人心理和行为的科学。
×3、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相对于社会环境的变化要缓慢得多,所以自然环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比社会环境要大。
×4、社会心理发展的每一步都从社会需要中获得了巨大的动力,因此它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5、社会心理学由“社会经验论”阶段进入了“社会分析论”阶段,一个重要特征之一是社会心理学从定量实证转变为定性描述。
×四、简答题1、如何理解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心理学是研究在特定社会环境下正常人及其群体社会行为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这个定义包含了以下三层含义。
首先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正常人及其群体。
正常人及其群体是相对于非正常人(如生理缺陷、心理变态者或精神病人)而言的,是指具有健康的生理素质、健康人格和正常心态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社会知觉的概念
一、社会知觉的定义
二、社会知觉的分类
三、社会知觉与有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第一节 社会知觉的概念
一、社会知觉的定义
社会知觉(Social Perception): 人对各种社会性的人或事物形成的直接的整体性印象, 主要是指对人的知觉(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群体)。
硬币实验 布鲁纳(Burner et al.,1974)
塔旧里从其研究结果中,归纳出人际 关系认知中常见的三种倾向: 其一,自己喜欢某人,就可能认为对 方同样也喜欢自己; 其二,认为自己喜欢的人,其他人也 喜欢; 其三,人缘好的人倾向于低估自己的 人缘,人缘较差的人倾向于高估自己 的人缘。
第三节 社会知觉偏差
一、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二、晕轮效应
b原来的印象已经随时间推移而淡忘。
第三节 社会知觉偏差 二、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Halo Effect): 对一个人形成了某种印象后,这种印象会影响对其他特 质的判断,人们会习惯以与这种印象相一致的方式去评 估其所有的特点。
戴恩(Dion)等1972年做过一个实验,用科学数据证明了晕轮效应。 他们让被研究者分别看高吸引力、无吸引力和吸引力一般的三类人 的照片,然后让他们对照片上这些人的某些特征进行评定,结果如 下表:
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
(二) 对他人个性的知觉 有研究者提出了社会关系模型(social relations model)( Kenny & Voie, 1984;Kenny & Albright, 1987),它强调,要增强认知准确性,评价行为的标准要 考虑三方面因素: 一是认知者的评价标准;
二是行动者,
评定特征 受欢迎性 婚姻能力 高吸引者 65.39 1.70 一般吸引者 62.42 0.71 无吸引力者 56.31 0.37
职业地位
2.25
2.02
1.70
第三节 社会知觉偏差
三、预言自动实现效应
预言自我实现效应(Self-fulfilling Prophecy):
对一种情境的最初错误解释,会引 起某种预料的行为,使错误的观念 成为现实。 罗森塔尔效应试验:学年初,告
三、预言自动实现效应
四、认知启发与社会知觉误差
五、影响社会知觉偏差的其他因素
第三节 社会知觉偏差
一、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一个人永远不会有第二次机会给人以第一印象。” -De Lucchi
首因效应(Primary Effect): 在总体印象形成上, 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 他内向还是外向?(Luchins,1957)
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
特征
真诚
A
+3 (3) +3 (2) +2 (4)
特征
理解
B
+3 (1) +1 (3) 0 (3)源自a. 加法模式(特征多少)
A:3+3+2+(-2)=+5 B: 3+1=+4
A>B
b. 平均模式(特征强度)
A: +5÷4=1.25 B: +4÷2=2
热情
自信
A<B
聪慧
多嘴
c. 加权平均模式(特征重要性)
四、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一)认知对象本身的特点
心理学家布鲁纳的社会知觉实验。
(二)认知者本身的心理特点
1、个体的原有经验。 2、个体的价值观念。 3、个体自身的情感状态。 4、各种各样的认知偏见。
(三)认知的情境
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
一、印象及其定向作用
二、印象形成中的信息选择倾向
30 25 20 15 10 控制组 实验组
诉小学老师根据可靠测验预测,他 5 们班级里有一些孩子将会有优异、 0 一年级 惊人的成绩。实际上没有这个测验, 无论一二年级,实 是随机指定学生的。
二年级
验组的孩子智商提 高数多于控制组
第三节 社会知觉偏差
四、认知启发与社会知觉误差
认知启发(cognitive heuristics):人在社会认知中喜欢走捷径, 并不对关于他人所有信息进行感知,而是倾向于抄近路,感知那 些最明显、对形成判断最必要的信息的现象。它是人们经常快速、 简便进行推理,得出结论的决策法则,很容易出现偏差。
(三)对人际的知觉 人际知觉中不但包括自我知觉、他人知觉,还包括对交往情 境的知觉。
第一节 社会知觉的概念
三、社会知觉与有关概念的联系与区 别
1、社会知觉 vs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是社会知觉的上位概念,包括推理 等;社会知觉仅是社会认知的一部分。
2、社会知觉 vs 一般知觉
一般知觉针对物、时间、运动等;社会知觉 则更关注人。 3、社会知觉 vs 印象
三、总体印象形成模式
四、对他人情绪与个性知觉
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
一、印象及其定向作用
印象 人在最初遇到新的社会情境时,主观上按照自己以 旧有经验为基础的理解,将情境中的人或事物进行归类 所形成起来的对有关人或事物的概念,是社会知觉过程 的结果。
印象形成
对别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明确其对于我们的意义, 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
面对不确定事件的判断,人们常采用三种启发 (Tversky & Kahneman,1973)
a. 表征性启发(representativeness heuristic)
b. 可用性启发(availability heuristic) c. 调整性启发(adjustment heuristic)或称锚定启发(anchoring heuristic)
三是认知者与行动者的特殊关系。 这个模型的提出是一种进步,他将对品质的认知放在了 现实的、复杂的、特殊的社会关系中来考虑。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危难考验:患难见真情 利益考验:利动小人心,义动君子心 世态炎凉考验
五.对人际关系的认知
塔旧里(Tagiuri,1953)做了一个实验,被试是由互不相识 的人组成的一个小组,先让他们在小组内自由交往,自由谈 论,以增进彼此间的了解。然后向被试提出一些问题a.这个 小组里你最喜欢谁?b.你认为这个小组里谁最喜欢你?如果 他们所选出来的对象是同一对象(例如,甲提出自己喜欢乙, 而且,也认为乙会最喜欢自己,而乙提出自己喜欢甲,认为 甲最喜欢自己),就说明甲乙两人认识自己与对方的关系是 正确的。如果双方提出的人选不一致,那就表示双方对于相 互关系的认识不正确。C.如果选小组长,你会选谁?d.你估 计谁会当选?哪些人选他?若选出的人与他的估计是一致的, 说明他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认识是正确的。如果,甲提出要 选乙,甲认为其他人都会选乙,而事实也确是如此的话,就 说明甲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识是正确的。
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
二、印象形成中的信息选择倾向
(一)自然特征 性别、种族、外表吸引力
(二)社会特征
所属群体、社会角色 (三)心理特征(具有社会评价意义) 人际关系(真诚 vs 自负)、智力(聪慧 vs 笨拙)
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 三、总体印象形成模式
(一)加法模式
人们的总印象形成,首先遵循加法模式。一个人在肯定评 价上的 特征越多,强度越大,则给人的总体印象也越好,越易 为人所接纳。相反,一个人在消极评价上的特征愈多,强度愈大, 那么他留给人的总体印象就越差,也越难为人们接纳 ( Fishbein ,1964 )。 (二)平均模式 安德森(Anderson,1978)研究发现,有些人在总印象形成 上,并不是简单地将人们各个特征的评价分值进行累加,而是通 过将各个特征的分值加以平均,然后根据平均值来形成对一个人 的总体印象。
表征性启发: 人们根据当前信息或事件与其认为的典型 信息或事件的相似程度进行判断。 这种策略认为个体越是与某一群体的一般 成员相似,他就越可能是那个群体中的一 员。因为每个群体都有独特的行为风格, 其成员总有共同特性,故表征性启发往往 准确。
小王戴眼睛,为人斯文;小王的爷爷是著 名医生;小王工作认真待人和蔼;小王的 母亲在医院工作;小王是名牌大学毕业的。 问题:你觉得小王是医生的概率有多大?
二、社会知觉的分类
(一)对自我的知觉
第一节 社会知觉的概念
根据知觉对象的不同,将社会知觉大致分为以下三大类:
个体必须对自我有较为清晰的感知与认识,进而形成一定的 自我概念,解释自我的心理与行为。
(二)对他人的知觉
社会知觉中,个体通常会依据他人的外表、语言、行为、形 态、情境等,对他人状态、心理与行为等进行了解与认识。
知觉者情绪状况,直接影响印象形成过程中的信息选择与解释。心理学家墨 莱发现女孩刚做过吓人游戏
(二)投射作用
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
(三)加权平均模式 对人的总体印象不是依据简单的平均结果,而是首 先按在总体评价中的重要性,确定出每一个特征的权数, 然后再将权数与每一个特征自身的明显度相乘。最后进 行平均计算的结果,正是权数与明显度相乘的积。 (四)中心品质理论
人们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并不平等看待各个特 征的重要性,某些特征比另一些特征更能影响人们的总 体印象。这已经为许多研究证实(Kelley,1950) 。
A: (3*3+3*2+2*4-3*3)÷4=3.5 B: (3*1+1*3)÷2=3 A>B
多嘴
-3 (3)
d. 中心品质理论
多嘴 B>A
注:括号中为权重
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
四、对他人情绪与个性知觉
对他人形成印象,需要对他人的某些方面进行知觉 或认知。对他人的知觉内容,经历了从个体到群体的发 展变化:
可用性启发:哪些信息容易被回忆和联想, 人们就倾向于根据哪些信息进行判断的现 象 你认为乘火车安全还是乘飞机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