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建筑艺术的美学内涵
关于建筑的美

建筑美是艺术美的一种表现形态,它主要涉及建筑艺术的审美属性。
这种美主要体现在建筑的形式美、所体现的时代精神和社会物质文化风貌,以及温婉秀美的园林建筑等方面。
建筑的形式美。
这主要涉及到建筑的线条、色彩、质感和空间等视觉感受的元素。
比如,中国古代的建筑常常采用对称的结构,展现出一种稳重的美;而西方的哥特式建筑,则通过高耸的塔尖和精细的雕刻展现出一种向上的美。
建筑体现的时代精神和社会物质文化风貌。
不同的建筑往往反映出了它所在时代的文化和精神风貌。
例如,古埃及的金字塔显示了古埃及人对法老的崇敬和王权的至高无上;欧洲中世纪的哥特式教堂则反映了当时基督教的虔诚和信仰。
温婉秀美的园林建筑。
这类建筑不仅注重建筑的造型美,还强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例如,苏州的留园,其美景令人赞叹不已,楼阁亭台与周围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给人一种宁静的美感。
总的来说,建筑的美不仅在于其外在的形式,更在于其所承载的文化和时代的精神内涵。
不同的文化、时代和地域,都会对建筑的美产生影响,使其呈现出丰富多样的面貌。
建筑的美学

建筑的美学,既包含了实用功能,又融入了艺术审美,成为了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建筑美学的内涵建筑美学,简单来说,就是研究建筑美的规律和原则。
它涵盖了建筑的形态、色彩、材质、比例、尺度、光影、环境等诸多方面。
建筑美学旨在通过这些元素的有机构成,创造出既符合功能需求,又具有审美价值的建筑作品。
二、建筑美学的表现形式1. 形态美:建筑的形态美是建筑美学的基础。
建筑的造型、线条、体量等元素,通过巧妙的组合与变化,形成独特的艺术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如我国的故宫、苏州园林等,都是形态美的典范。
2. 色彩美:色彩是建筑美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恰当的色彩搭配,既能突出建筑的个性,又能与周围环境和谐共处。
如西藏的布达拉宫,白色的墙体、红色的屋顶,与蓝天白云形成鲜明的对比,给人以视觉的冲击。
3. 材质美:建筑的材质美主要体现在建筑所使用的材料上。
不同的材质,具有不同的质地、纹理和色彩,展现出各自的美感。
如木质建筑的自然朴实、石材建筑的庄重典雅等。
4. 比例与尺度美:建筑的比例与尺度,是建筑美学中的重要因素。
恰当的比例和尺度,可以使建筑显得协调、舒适,给人以和谐的美感。
如古希腊的帕特农神庙,其比例和尺度堪称完美。
5. 光影美:光影在建筑美学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建筑的造型、材质、色彩等,在光影的映衬下,呈现出千变万化的视觉效果。
如现代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巧妙地运用光影,使建筑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
三、建筑美学的价值1. 审美价值:建筑美学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审美体验,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美的存在。
2. 文化价值:建筑美学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体现了民族的历史、信仰、习俗等,对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3. 社会价值:优秀的建筑作品,可以提升城市的形象,增强人们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促进社会和谐。
总之,建筑美学是建筑艺术的核心内容,它将实用性与审美性完美结合,为人类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生活空间。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继续探索和发展建筑美学,为构建美好家园贡献力量。
建筑工程中的建筑艺术与美学

建筑工程中的建筑艺术与美学在建筑工程中,建筑艺术与美学起着重要的作用。
建筑既是人们居住、工作和活动的场所,也是文化和艺术的载体。
而建筑的艺术与美学,不仅仅是外观的装饰与美化,更是贯穿于整个建筑过程中的设计理念、空间布局、材质选择和施工技术等方方面面的考量。
首先,建筑艺术体现在建筑设计中的创意与形式表达上。
建筑师通过对建筑物功能的理解,结合文化与时代背景,将其转化为具有独特创意的设计方案。
这些设计方案既要考虑到功能的实用性和舒适性,又要具备艺术性和美感。
举个例子,摩天大楼的外观设计不仅要符合结构力学和建筑工程的要求,还要通过线条、比例、材质等设计元素的运用,使其在城市景观中成为独特的艺术品。
其次,建筑艺术在建筑空间的布局和组织上得到体现。
一个成功的建筑作品不仅要有美丽的外观,更重要的是要为人们创造出舒适、和谐的室内空间。
建筑师通过运用布局、结构和比例等手法,将空间分隔与相互连接的要素完美地结合起来,使人们在其中感受到空间的流动、尺度的平衡和光影的变化,进而营造出一种引人入胜的空间美感。
此外,建筑艺术通过材料的选择和运用来体现其美学。
不同的材料在建筑中具有不同的表现效果,从而对建筑的美感产生重要影响。
举个例子,在古典建筑中,大理石作为一种高贵、优雅的材料,广泛应用于柱子、地面和雕塑等部分,赋予建筑一种独特的历史沉淀和高雅艺术的韵味。
建筑的美学还在建筑施工中得到了体现。
建筑施工是将设计方案转化为实体建筑的过程,良好的施工技术可以将建筑师的设计意图完整地实现出来。
施工中的细节处理、工艺技术的运用以及施工质量的把控等,都对建筑的艺术性和美感产生重要的影响。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中的建筑艺术与美学是不可或缺的。
建筑师通过对建筑设计的创造性思考和艺术表达,使建筑融入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传递文化和艺术的内涵,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建筑艺术与美学的追求,不仅仅是对建筑物本身的追求,更是对人类文明进步和精神追求的体现。
让我们共同努力,创造更多具有建筑艺术与美学的杰作,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浅析建筑美学对建筑设计的意义和影响

现代物业Modern Property Management– 83 –一、建筑美学理念的内涵意义整个人类的建筑史无疑是演绎着整个人类的文化史和美学史,也可以说,古今中外的建筑无一不是凝结着文化中的美学精髓。
从建筑的角度,我们不妨这样推理:建筑是文化的显现,建筑文化又必然会具象出时代的美学,而美学的内在是哲学。
哲学是人类社会实践的总结,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及人自身的深层次理性思考,并在实践中不断演进。
而哲学也影响着实践的发展。
这种影响渗透在人类实践的各个方面,建筑当然也不能例外。
二、美学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表现与表现形式在建筑设计创作过程中,只有实现与美学的完美结合,才能设计出恢弘的建筑。
建筑设计和美学是不可分割的,建筑设计不但能推动美学的发展,还可以进一步推动建筑设计的进步。
因此,建筑美学往往通过以下几种表现形式:(一)变化与统一:变化反映了各种事物的多样性,统一则反映了各种事物的共性和整体关系。
变化与统一反映了客观事物本身的特征,即对立统一规律。
在建筑作品中,要达到丰富作品艺术形象的效果,可以使用丰富的素材、色彩和多样化的表现手法。
但这些变化又需要达到高度统一,在视觉形象的中心基础上,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态。
(二)对比与和谐:对比是使一些可比性的元素更明显、更强,而和谐则是使各个部分或因素之间相互协调。
和谐是在差异中趋于一致。
对比与和谐是相对的,是对立统一的艺术手段,不是简单数值上的差异,而是基于人的视觉感知。
(三)比例和尺度:恰当的比例具有和谐的美感,美的比例是平面构图中所有视觉单位的大小及各单位间编排组合的重要因素。
建筑表现是把不同的素材和建筑编排组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不同的建筑效果图,各种材料的比例面积和体积大小、数量的比例,必须符合尺度,给人以美的感觉。
(四)对称与均衡:对称的形式是相同的,如果线性空间的图像被分成两个相等的部分,那么它们之间的质量,距离都相等。
均衡是同量不同形的形式,指在特定空间范围内,形式与要素间保持视觉上的平衡关系。
建筑的美学用线条和形态创造独特的城市风景和人文气息

建筑的美学用线条和形态创造独特的城市风景和人文气息建筑作为一种人类创造的艺术形式,通过线条和形态的运用,创造出独特的城市风景和人文气息。
线条和形态是建筑美学的核心元素,它们的组合和运用决定了建筑的美感和表达力。
本文将从线条和形态两个方面探讨建筑如何通过这些元素来创造独特的城市风景和人文气息。
一、线条的运用线条在建筑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建筑结构的组成部分,更是建筑美学的表达工具。
线条的形状、长度、方向及其相互关系,都能够直接影响人们对建筑形象的感受和理解。
首先,线条的形状对建筑美感的传递起着关键作用。
曲线的线条能够赋予建筑柔和、流畅的感觉,如巴塞罗那著名建筑家高迪设计的圣家族教堂,在教堂的塔尖和拱门上运用了大量的曲线,使建筑充满了动感和生命力。
直线的线条则常常被用来表达建筑的力量和稳定感,如纽约的自由女神像,她笔直的立柱和伸展的手臂给人一种庄严威严的感觉。
其次,线条的长度和方向也能够影响人们对建筑的感受。
长而笔直的线条能够产生视觉上的延伸感和层次感,如迪拜的哈利法塔,塔楼高耸入云,线条延伸至天际,给人一种无边无际的感觉。
而短而曲折的线条则能够产生凝聚感和温馨感,如维也纳的斯蒂芬大教堂,教堂的尖顶用许多小而曲线的线条构成,给人一种亲切感和宜人感。
最后,线条之间的相互关系也能够影响人们对建筑的感受和理解。
线条的交错、重叠、平行或者相交,都能够创造出丰富多样的视觉效果。
交错的线条创造出一种错综复杂的感觉,如巴黎的巴黎圣母院,建筑的尖塔、尖顶和拱门等构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线条网络,给人一种迷宫般的感觉。
相交的线条则能够形成一种引导视线的作用,如京都的金阁寺,建筑的屋顶和檐口线条相交,将人们的视线引向建筑的核心,给人一种集中注意力的感觉。
二、形态的塑造形态是建筑美学的另一个重要元素,它是通过建筑的外形、布局和比例来表达建筑师的艺术意图和建筑的功能特点。
形态的塑造不仅仅是为了建筑的美感,更是为了传达建筑所要表达的信息和精神内涵。
浅谈建筑之美

浅谈建筑之美班级学号姓名成绩2012 年 5 月浅谈建筑之美摘要:本文通过对建筑美的涵义的界定,阐述了对建筑美的产生与发展,及建筑美的特征和原则等几个方面的一些感受与认识,提出并总结了当代建筑审美认知趋势和当代建筑的审美准则。
关键词:建筑美建筑美学评价因素审美准则建筑是伴随着人类成长的一部史书。
自有人类开始,人类就不断地创造着建筑物与建筑艺术。
从原始岩洞、树木巢居到罗马建筑的宏大壮阔,再到哥特建筑的奇异灵动,乃至现代建筑的理性表达,建筑美始终在不断的建筑追求中被表达着。
建筑是人类按照实用要求,在对自然界加工改造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实体。
同时又是在这个加工改造过程中运用了美学规律,注入了审美理想。
1 建筑美学的内涵建筑美是城市美丽的音符。
建筑和谐,人才能诗意栖居。
建筑美学,这一学科遵循学科发展,顺应时代要求应运而生,方兴未艾。
其任务不仅在认识和解释客观的建筑艺术现象,而且更重要的是在于进一步更好地指导“建筑学”的发展和提高。
我们知道美学中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协调观点。
建筑美学中要求用这个观点去理解造型艺术上的规律和法则,也要用这个观点去处理建筑的科技性和艺术性的关系,研究建筑艺术的特点,并最终落脚于和谐之美。
国语 《楚语》曰:夫美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
这个定义道出了美的本质特征“和谐”。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的说法,形象地说出了建筑的形式美是有法则可循的,其最高层次的法则就是和谐美。
从构图角度讲,和谐美包含了曲线美和对称美,是建筑形式美的综合体现和最佳体现。
而建筑除形式美之外,还有一种更为重要的美,那就是内涵的“生机美”。
如果说形式美是建筑美的肉体,那么生机美则是建筑美的灵魂。
和谐创造美,建筑的和谐不仅使建筑本身的美得以展现,更令由众多建筑组成的城市美不胜收,令城市里的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美好之中。
2 建筑美的产生与发展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有关建筑的观念和美学知识随着人类对主客观世界认识的深化,其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地拓展和变化。
2024年建筑艺术的美

建筑艺术的美建筑艺术,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历史、文化和审美的价值。
从古至今,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建筑艺术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
本文将从建筑艺术的美学特征、历史演变以及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处三个方面,探讨建筑艺术的美。
一、建筑艺术的美学特征1.形式美建筑艺术的形式美主要体现在其外观造型上。
建筑物的线条、形状、色彩、质感等元素,通过巧妙的组合与搭配,形成了独特的视觉效果。
如古希腊的帕台农神庙,其柱式的比例、尺度以及装饰,都体现了古希腊人对形式美的追求。
在中国,古代建筑如宫殿、庙宇、园林等,也以其精美的雕刻、彩绘和布局,展现了东方建筑艺术的形式美。
2.结构美建筑艺术的结构美是指建筑物在承重、稳定、空间划分等方面所展现的技术和艺术水平。
从古埃及的金字塔,到古罗马的圆形剧场,再到现代的摩天大楼,建筑艺术的结构美体现在人类对建筑技术的不懈追求和创新。
如我国的赵州桥,以其独特的拱桥结构,成为世界桥梁建筑的典范。
3.意境美建筑艺术的意境美是指建筑物所传达的审美情感和文化内涵。
建筑艺术不仅仅是技术手段的堆砌,更是建筑师对美、对生活、对自然的理解和感悟。
如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其简洁的线条、独特的造型,成为法国文化的象征,传递着浪漫、自由的气息。
在我国,苏州园林以其精巧的布局、优美的景观,展现了东方园林艺术的意境美。
二、建筑艺术的历史演变1.古代建筑艺术古代建筑艺术主要体现在宗教、宫殿、陵墓等方面。
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帕台农神庙、古罗马的圆形剧场等,都是古代建筑艺术的代表。
这些建筑物以其宏伟的规模、精湛的技艺,展示了人类对建筑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2.中世纪建筑艺术中世纪建筑艺术以欧洲的哥特式建筑为代表。
哥特式建筑以其尖拱、飞扶壁、彩色玻璃窗等特征,展现了中世纪人们对宗教的虔诚和对光明的向往。
3.文艺复兴时期建筑艺术文艺复兴时期建筑艺术以意大利为代表,强调人文主义精神,追求古典建筑的和谐与秩序。
简述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特点及文化内涵。

简述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特点及文化内涵一、引言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和深远的文化内涵。
它承载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哲学、文化、美学等方面的精髓,成为了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进行简述,以揭示其独特的魅力。
二、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特点1.木结构为主: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通过榫卯、斗拱等结构形式,实现了建筑的承重和装饰功能。
这种木结构形式不仅轻巧灵活,而且具有很高的装饰性。
2.布局严谨:中国古代建筑注重整体布局,讲究中轴线对称,追求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建筑的布局、空间和尺度都经过精心设计,以实现建筑的功能和美学要求。
3.建筑与园林的结合:中国古代建筑注重与园林的结合,通过园林的景观和建筑的空间布局,创造出优美的自然环境。
园林中的山、水、石、植物等元素相互呼应,形成了丰富的空间层次和景观效果。
4.色彩丰富: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丰富多样,常用红、黄、蓝、绿等颜色进行装饰。
不同色彩的运用有着深刻的寓意和文化内涵,体现了古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
5.雕刻装饰:中国古代建筑的雕刻装饰丰富多样,包括木雕、石雕、砖雕等多种形式。
雕刻的内容广泛,包括花卉、鸟兽、人物等,通过雕刻手法细腻地表现了古代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
三、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内涵1.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国古代建筑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
这种思想体现在建筑的布局和设计上,如院落的层次和叠落、建筑的高低错落等,都表现出了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顺应。
2.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建筑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注重礼制和秩序。
建筑的布局和空间设计都体现了儒家文化中的尊卑有序、等级分明等思想,表现出对社会伦理道德的追求。
3.道家文化的影响:道家文化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也十分深远。
道家追求自然之美,强调无为而治。
这种思想体现在建筑的园林设计中,追求自然之美和生态平衡,表现出对自然和宇宙的敬畏和思考。
建筑美学的主要内容

建筑美学的主要内容建筑美学是指在建筑设计、建筑艺术和建筑审美方面的理论和实践。
它不仅涉及到建筑的外观和形式,更关乎建筑的功能、结构、材料以及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建筑美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建筑的形式美、结构美、功能美、材料美和环境美。
首先,建筑的形式美是指建筑外观的美感和造型的美学特征。
一个建筑的形式美不仅仅是指外立面的装饰和造型,更包括建筑的比例、对称、线条和空间的组织。
形式美是建筑艺术的外在表现,它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建筑的第一印象和情感体验。
其次,建筑的结构美是指建筑结构的合理性、稳定性和美学效果。
一个优秀的建筑结构不仅要满足建筑的功能需求,更要体现出结构的简洁、精致和美感。
结构美是建筑艺术的内在基础,它直接影响着建筑的稳固性和持久性。
再次,建筑的功能美是指建筑的功能布局、空间利用和使用效果的美学价值。
一个功能美的建筑不仅要满足人们的生活、工作和休闲需求,更要体现出空间的通透、明亮和舒适。
功能美是建筑艺术的实用性体现,它直接影响着建筑的使用价值和人们的生活品质。
此外,建筑的材料美是指建筑材料的质感、色彩和表面处理的美学特征。
优质的建筑材料不仅要具有耐久性和环保性,更要体现出材料的自然美和艺术美。
材料美是建筑艺术的细节表现,它直接影响着建筑的质感和视觉效果。
最后,建筑的环境美是指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和美学价值。
一个具有环境美的建筑不仅要与周围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相协调,更要体现出建筑与环境的融合和共生。
环境美是建筑艺术的社会责任体现,它直接影响着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效益。
综上所述,建筑美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形式美、结构美、功能美、材料美和环境美。
这些内容相互交融、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建筑艺术的内涵和外延。
在建筑实践中,我们应当注重对建筑美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不断提升建筑的美学品质,为人们创造更加美好的建筑环境。
建筑美学详细版

艺术史和美学史上的6种解释:美学标准作品必须体现艺术家精湛的技艺作品必须给人愉悦的感受作品必须传达艺术家的情感作品必须传达重要的道德教训,或帮助我们过更美好的人生作品的形式特征必须具有和谐和美感作品必须展示艺术家对现实的洞察什么成就了伟大的艺术?作品必须体现艺术家精湛的技艺艺术家的技艺一直不是哲学史和美学史关心的重点,通常也不构成任何哲学家之艺术观的核心。
欣赏艺术作品与艺术家本人全无关系,这等于说人们不需要考虑艺术家的艺术技巧。
罗杰·斯克鲁顿“一个人若觉得风雨侵蚀而成的塑像与手工雕刻的作品之间毫无区别,他就没有阐释作品甚至理解作品的能力。
”作品必须给人愉悦的感受艺术给人带来的愉悦,被视为艺术价值的关键,但强调“适度”。
康德清楚的区分,他认为,真正的审美愉悦是非功利的。
作品必须传达艺术家的情感艺术作品必须传达艺术家的情感。
艺术作品反映了艺术家的情感,并把这种情感传递给欣赏者。
托尔斯塔认为,艺术作品旨在诱发观众、读者或听众的情感。
作品必须传达重要的道德教训,或帮助我们过更美好的人生托尔斯泰认为,无论我们沉浸在一件艺术作品当中还是以其他方式来欣赏它,完全是个主观问题。
任何试图对审美趣味标准作出客观规定的尝试注定都会失败。
然而,有一个方法可以让我们客观地评价艺术作品,那就是它的道德内容。
席勒认为,通过艺术,我们得以向世界敞开;一个创造性的戏剧给我们的启示,甚至都能使我们了悟世界的意义。
艺术使我们的身心得以修养,帮我们走向自我提升之路。
作品的形式特征必须具有和谐和美感有些哲学家认为,艺术作品之所以伟大,不是因为它描绘了现实世界中的事物。
而是体现在它以何种形式组合而成。
作品必须展示艺术家对现实的洞察通过揭示现实世界的一些重要的一般特征,艺术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实。
荀子,音乐反映了天道的和谐,通过养成正确的音乐欣赏方式,我们就能深刻理解终极真是。
叔本华,艺术反映了真实世界的基本特征——意志,它是宇宙一切活动背后的动力。
歌德《论德意志建筑艺术》的美学精神

东方论坛2013年第2期一早在1770年初,歌德就曾在斯特拉斯堡参观了由斯坦巴哈(Erwin von Steinbach, 1244-1318)等人设计建造的斯特拉斯堡大教堂。
而在1771年认识赫尔德之后,受到狂飙突进精神的影响,他才开始写作论斯特拉斯堡大教堂建筑风格的《论德意志建筑艺术》,1772年完成,后被收录在由赫尔德编辑、1773年匿名出版的文集《德意志的风格与艺术》中。
这部文集包括四篇文章,除歌德这篇文章外,赫尔德还收录了自己论莎士比亚和论莪相民歌的两篇文章,以及莫斯特(Justus Möster, 1720-94)的《试论哥特式建筑》。
赫尔德编辑出版这本文集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阐明“德意志”这个概念到底具有怎样的精神内涵,其更远的目标是在精神层面强化德意志的自我身份认同,为德国未来在政治上的统一奠定基础。
由是,《德意志的风格与艺术》侧重于从颂扬与塑造德意志民族精神的角度分析问题,因而带有极强的倾向性。
《论德意志建筑艺术》(1772)这篇文章在歌德的艺术观念发展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它也是欧洲艺术史上的一篇重要论文。
关于这篇文章的主题,歌德在《诗与真》中《关于德意志建筑的论文》这一节中有所总结:“我关于大教堂的建筑艺术的设想和描绘,曾拉杂写下来。
就中我主张最力的,就是:第一,我们应当称这种建筑为德意志式,而不是哥特式,不是外来的,而是国粹的;第二,我们不应当把它来与希腊和罗马的建筑术相比较,因为它的形成是以一种完全不同的原理为依据。
如果这个大教堂是建筑在和风丽日的天空下,以圆柱来支持屋顶,那么它自身自会为有空隙的墙壁所围了。
可是,我们北国的人,既必须到处绕以厚壁来御寒,所以,天才的建筑家设法把厚大的外壁弄到有种种花样,从外表看来象是有孔眼那样子,打破全体的单调,使观众对那巨大的平面产生优美之感,那是值得我们敬服的。
这个道理也可应用到塔的方面。
那个塔不是象圆顶阁那样,在内部作成穹窿之形,而是要在外部向着天际高插,并且要使设在它的底层的至圣所的存在,传达给远远的周围的地方知道。
中国建筑风格美学论文范例欣赏(共2篇)

中国建筑风格美学论文范例欣赏(共2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从当代中国知名建筑设计看传统美学思想的演变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迅速崛起,促成了本土建筑设计的蓬勃发展,涌现出大量优秀的建筑设计师和建筑作品。
中国新一代的建筑设计师攀附于中国的崛起之身,于世界建筑师中脱颖而出,设计了一批知名的建筑。
当代中国的建筑设计,既受到中国强大的传统思想文化的深刻影响,受到全球化后现代浪潮的巨大冲击,展现出全新的设计风格和美学特征,正在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建筑语言和美学思想体系。
一、中国传统建筑美学思想的当代解读中国辽阔的土地和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造就了中国建筑独特的审美传统和地域风格。
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类型有宫殿、坛庙、寺观、佛塔、民居和园林建筑等,其建筑设计的组群布局、空间、结构、建筑材料及装饰艺术等方面有着鲜明的东方特色和民族风格,享誉全球。
中国传统建筑美学依附于东方文化与哲学,思想庞杂,内涵丰富。
它反映了中国人独特的宇宙观和价值观,并且超越了“器”或“式”的层次,更侧重于“道”或“法”的深度。
中国传统建筑美学思想与价值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以弘扬君权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受中国几千年君权至上和儒家伦理道德的影响,建筑上表现为以弘扬君权的宫殿及与宫殿密切相关的都城规划为主,且成就最高。
如北京故宫建筑群,强调巨大的体量、对称的布局、富有节奏的空间序列、富丽堂皇的色彩等设计要素,对中国建筑审美文化的影响十分深远。
中国特有的“礼制建筑”(坛庙、神祠、宗庙、宗祠)和帝王陵墓的建设规划,则体现了社会等级秩序、上下尊卑的宗法礼教文化。
这种重视权力、主次分明的建筑特征,在审美心理上形成一种庄重、崇高的感受,集中体现中国建筑审美的主流思想。
2.多元、丰富、内敛的民族建筑文化中国属内陆国家,漫长的历史与封闭的社会形态,塑造了中国人的内敛性格。
建筑知识:建筑文化的概念与内涵

建筑知识:建筑文化的概念与内涵建筑文化是指建筑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以及建筑的历史、地域、社会、经济、政治等因素对建筑文化的形成和影响。
它不仅是建筑艺术的一部分,也是当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建筑文化包括三个方面:建筑的美学价值、功能价值和历史价值。
作为建筑的一种文化表达,它不仅是人类文明进程和国家历史进程的记录和反映,也代表着不同信仰、思想、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文化意蕴和精神内涵。
因此,建筑文化是多元的,富有变化的。
建筑的美学价值是指建筑在美学上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它包括建筑的格调、风格、形态、色彩、材料等美学元素,以及它们通过艺术手段的组合和表现所呈现出来的文化符号和意境。
例如,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木构架和窗棂,具有优美的线条和比例,表现了中国人关于天人合一的审美观念。
西式建筑中的弧形拱门和尖塔则表达了西方人对尊贵、高贵、雄伟的审美追求。
这些美学元素融合于建筑之中,可以塑造出不同的风格和文化特征。
建筑的功能价值是指建筑在社会、经济和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
建筑的功能和使用目的受到社会、文化、生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也反映了人类一定时期的文化观念和需求。
例如,清代北京的宫殿、庙宇和民居,不仅体现了当时的建筑技艺和艺术审美,也反映了封建文明的等级制度和宗教信仰。
现代建筑的功能则更加多样化,除了居住、工作、休闲等功能外,还包括了环保、节能等功能。
因此,建筑的功能不仅是实用性的,也是文化性的,与社会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密不可分。
建筑的历史价值是指建筑在时间、地域和社会背景中所具有的历史意义和记忆价值。
这种价值是建筑的综合价值,也是社会和历史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筑的历史价值包括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价值、历史文化事件和人物的纪念价值以及反映历史时期、地域特征和风俗习惯的历史风貌价值。
例如,中国的故宫,不仅是一座宫殿建筑,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并且具有世界性的文化价值。
大清皇陵建筑群,则是中国封建帝国建筑瑰宝的代表,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高水平。
徽派建筑的风格特点和美学意义-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徽派建筑的风格特点和美学意义『徽派建筑』,中国古建筑的一颗璀璨明珠,其风格独特、韵味悠长,凝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精湛的工艺美学。
1. 『粉墙黛瓦』:徽派建筑最鲜明的特点之一,以洁白如玉的粉墙与深沉稳重的黛瓦为主色调,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犹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寓意着“白壁无瑕”的儒家伦理观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文化追求。
2. 『马头翘角』:徽派建筑屋顶的独特设计——马头墙,高耸翘起,形态优美。
它不仅具有防火、防风、防盗的功能性作用,更富含警示后人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象征意义。
3. 『三雕艺术』:木雕、石雕、砖雕并称徽派建筑三绝,细腻繁复、栩栩如生,尽显工匠精神。
它们巧妙地融入建筑之中,成为建筑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动展示了徽州人民的生活场景和精神世界,赋予建筑深厚的人文内涵。
4. 『四水归堂』:徽派民居布局讲究“四水归堂”,即四周房屋围合成天井,雨水从四面八方流入庭院,寓意财源广进,家族繁荣昌盛。
这种布局形式既符合地理环境特点,又体现了古代徽州人尊重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5. 『中轴对称』:徽派建筑遵循严格的中轴对称原则,彰显出庄重、和谐之美,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天人合一”理念,以及对秩序、均衡、和谐的崇尚。
6. 『美学意义』:徽派建筑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哲学内涵,成为中国传统建筑美学的杰出代表。
它将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完美结合,通过对自然、人文、伦理的深度挖掘和艺术表达,展现了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卓越智慧和高尚情操,对于现代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启示作用。
徽派建筑,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形态,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符号和生活哲学的具体体现,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中的一抹亮色,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闪耀着永恒的艺术光辉。
建筑知识:建筑文化的美学价值

建筑知识:建筑文化的美学价值建筑文化是建筑领域独有的一种文化形式,它以建筑艺术为基础,通过建筑艺术的表现手段,传递出建筑文化的精髓。
建筑文化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更是一种文化遗产,蕴含着历史的印记和人类文明的经验,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建筑文化的美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建筑文化可见的艺术价值建筑一直被视为一种艺术形式,其艺术价值不仅体现在它的形态和装饰上,更在于它所代表的建筑文化所蕴含的内涵。
建筑的外形和内部设计,常常能够体现出开发者的文化背景、信仰和审美观念,反映出当时社会风貌和历史变迁。
例如,古代中国的建筑贵重素朴、端庄典雅,表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根基和高尚品质,古代欧洲的建筑注重对称美、秩序感和装饰细节,展现了欧洲文化的精致和浪漫。
二、建筑文化的历史价值建筑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是历史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
建筑文化能够记录下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文环境,如古代的建筑遗址、城墙、宫殿、寺庙、古镇建筑等,都是文化宝库中重要的历史资源,不仅见证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更是后代血脉相承、文化传承的桥梁。
三、建筑文化的社会教育价值建筑文化是一种艺术教育,可培养人们的审美意识和文化素质。
通过欣赏、解读和研究建筑文化,可以拓宽人们的文化视野,增强人们对文化多元性和丰富性的认识,促进民众对文化多样性的关注和支持,提高人们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总之,建筑文化作为一种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的发展,建筑文化将更加丰富多彩、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发扬建筑文化美学的精髓,推动建筑文化和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发展。
建筑艺术的四个审美特征

建筑艺术的四个审美特征建筑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创造的最为基本和根本的艺术形式之一。
它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需求,更是为了表达人类对于美的追求和审美情趣。
因此,建筑艺术不仅仅是一个实用性的事物,更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
本文将从建筑艺术的四个审美特征入手,探讨建筑艺术的美学内涵。
一、建筑艺术的功能审美特征建筑艺术是一种具有实用性的艺术形式,它的主要功能是满足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需求。
因此,在建筑艺术中,功能性是最为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
建筑艺术的功能性不仅仅是指建筑物的实用性,还包括建筑物的美学性。
一个好的建筑作品,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需求,也能够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和感受。
因此,建筑艺术的功能审美特征是建筑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建筑艺术的形式审美特征建筑艺术的形式审美特征是指建筑物在形式上的美感表现。
建筑物的形式包括建筑物的线条、形状、比例、纹理、颜色等,这些元素的组合和运用,可以表现出建筑物的美感。
建筑艺术的形式审美特征是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建筑物美感的重要表现形式。
一个好的建筑作品,不仅仅要满足实用性的需求,还要在形式上表现出美感,让人们能够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和感受。
三、建筑艺术的文化审美特征建筑艺术是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它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特征。
因此,在建筑艺术中,文化审美特征是非常重要的。
建筑物的文化审美特征包括建筑物的历史、传统、文化背景、人文环境等。
一个好的建筑作品,不仅仅要满足实用性和形式美感的需求,还要能够表现出其所处文化背景下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四、建筑艺术的环境审美特征建筑艺术的环境审美特征是指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
一个好的建筑作品,不仅仅要满足实用性、形式美感和文化审美的需求,还要能够与周围的环境相互融合、相互呼应,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因此,在建筑艺术中,环境审美特征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体现出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让人们在其中感受到一种自然的美感。
试析建筑艺术的美学内涵

试析建筑艺术的美学内涵摘要:建筑艺术是在建筑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不同时期的建筑对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美学艺术进行了展现,同时也是先辈为后人积攒的雄厚文化基础。
做好建筑艺术美学的内涵研究,有利于推动国内现代建筑艺术的发展、升华。
关键词:建筑艺术;建筑美学;美学内涵建筑艺术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线条、质感、色彩等传统建筑元素进行了直观的展现,存在较大的实用性价值。
建筑除了能够满足人类生活、生产外,还具有艺术研究价值。
本文,将对建筑艺术的美学内涵进行研究。
一、建筑和艺术之间的关系所谓“建筑”,实际上有双层含义。
首层含义是指房屋、楼房建筑等存在实际用途及价值的建筑物,他们可以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场所。
第二层含义是指在建筑设计大师的灵感下,设计、创作的建筑格式,和社会艺术与文化密切相关。
建筑与艺术是不同的学科范畴,彼此的概念存在差异,不过和建筑学之间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与其专业特点相符,所以就引申出了众多全新概念,例如建筑美学等。
在英语的表达方式中,通常会用building或house表示房屋等,用architecture表示建筑学,这就突出了建筑设计师对于人类生活与发展的重要性。
建筑不仅是单一的建筑物,同时更体现了全新的造型。
例如,建筑与美感元素必然存在紧密的关系,也就是传统的“由点组成线、有线构成苗或者是建筑的颜色、质地等”。
因此,美术也包含建筑。
基于整体视角分析“建筑学”,其包含了艺术与科技,并使二者之间实现了和谐共荣、相互统一。
[1]二、建筑美学意义的研究对形象思维的研究就可以称之为美学,其本质含义是对文艺进行批评的连带产物,社会中的文化、艺术就涵盖了建筑艺术形式。
因此,对建筑创作进行实践研究时碰到的问题必须联合美学才能解决。
美学又是一种认识论,它是作为一种与逻辑思维相对立的学科,是哲学的一个附属产品,因此也要从哲学的高度来解释建筑艺术的种种现象。
总之,必须要基于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去解析、研究问题,避免片面的分析问题。
建筑设计的功能美学理论

建筑设计的功能美学理论建筑设计作为一门融合艺术与科学的学科,旨在创造具有功能性和美学价值的建筑作品。
功能美学理论是指在建筑设计中,功能和美学的有机结合,以达到提升建筑品质和用户体验的目的。
本文将探讨建筑设计的功能美学理论,并以此为基础,探讨如何实现建筑作品的优雅、实用和富有创新性。
1. 功能性与美学的平衡在建筑设计中,功能性和美学是两个不可或缺的要素。
功能性是指建筑的实际用途和满足使用者需求的能力。
建筑应该能够提供良好的空间布局、舒适的环境和高效的工作流程。
然而,单纯追求功能性,可能会导致建筑的外观缺乏美感,仅仅是一个实用的容器。
因此,美学的引入对于提升建筑的整体品质至关重要。
2. 空间与形式的协调建筑的空间布局和形式是实现功能美学的重要元素。
良好的空间布局可以提供合理的流线和美感,使得使用者能够舒适自如地进行各种活动。
同时,建筑的形式设计应该与空间布局相协调,形成整体的美感和视觉效果。
例如,使用合适的比例、线条和曲线,可以为建筑赋予动态和稳定感,创造出独特的风貌。
3. 材料与构造的选择材料和构造是建筑设计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它们对于建筑的功能性和美学产生重要影响。
合理选择材料和构造方式,可以使建筑更加环保、耐久和安全,并且与环境相协调。
同时,不同的材料和构造方式也能够为建筑增添丰富的质感和表达力。
例如,使用玻璃幕墙可以创造通透感和交流性,而使用石材外墙则能够为建筑带来稳定感和坚固感。
4. 环境与可持续性建筑设计应该与环境相协调,并注重可持续性发展。
在功能美学理论中,环境因素的考虑是十分重要的。
建筑设计应该充分利用自然光、自然通风和自然景观等资源,提供舒适的室内环境和绿色的生态系统。
同时,还应注重节能、减少排放和利用可再生能源等可持续性措施,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5. 创新与经典的结合在实践中,建筑设计需要与时俱进,不断追求创新和突破。
然而,经典的建筑理论和设计思想也是不可或缺的。
在功能美学理论中,创新和经典相结合可以为建筑设计带来更丰富的内涵和表达。
建筑艺术价值与美学理论

建筑艺术价值与美学理论当我们漫步在城市的街头巷尾,或是徜徉于古老的宫殿庙宇之间,那些形态各异、风格独特的建筑总会不自觉地吸引我们的目光。
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不仅为我们提供了遮风避雨的场所,更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美学理论,展现着人类的智慧与创造力。
建筑的艺术价值首先体现在其形式美上。
形式美是建筑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比例、对称、均衡、节奏、韵律等元素。
比例是建筑形式美的核心要素之一,一个和谐的比例关系能够使建筑看起来更加美观和舒适。
例如,古希腊的帕特农神庙,其长宽比例接近黄金分割,给人以一种完美的视觉感受。
对称和均衡则赋予建筑一种稳定和庄重的气质。
像北京的故宫,沿着中轴线左右对称,展现出皇家的威严和大气。
节奏和韵律则通过建筑元素的重复和变化,产生一种动态的美感。
比如,哥特式建筑中的尖拱和飞扶壁,以其有规律的排列和变化,营造出一种向上飞升的感觉。
建筑的艺术价值还体现在其空间美上。
空间是建筑的灵魂,它不仅影响着人们的使用体验,更能够传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意义。
建筑空间可以分为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
内部空间的设计需要考虑功能需求、人流流线以及空间的层次感和私密性。
一个优秀的内部空间设计能够让人们在其中感到舒适和愉悦。
例如,现代的图书馆内部空间通常采用开放式的布局,营造出宽敞明亮、宁静舒适的阅读氛围。
外部空间则包括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以及建筑群体之间的组合。
建筑应该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相互映衬,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苏州园林就是将建筑与自然山水巧妙结合的典范,通过借景、对景等手法,使园林中的建筑仿佛是自然景观的一部分。
建筑的艺术价值也体现在其文化内涵上。
每一个时代、每一个地区的建筑都反映了当时当地的文化特色和社会背景。
建筑不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文化的符号和精神的象征。
比如,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四合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家族观念和尊卑有序的伦理道德。
而西方的巴洛克建筑,则反映了当时欧洲社会的奢华和浮夸。
建筑的文化内涵还可以通过装饰、图案、色彩等元素来表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5月中州学刊May,2008第3期(总第165期)Academ ic Journal of Zhongzhou No.3【文艺研究】论建筑艺术的美学内涵刘华龙(天津城市建设学院社科部,天津300384)摘 要:整个人类的建筑史无疑也演绎着整个人类的文化史和美学史,古今中外的建筑所凝结着的无一不是文化中的美学积淀。
不同的建筑风格体现了特定的生产力水平及特定的社会风貌,体现了一定的审美观念与哲学思维。
审美观念与哲学思想的改变也会使建筑理念及建筑风格发生相应的变化。
中国传统民居所表现出的生态观念与中国传统哲学密不可分。
在当今的城市建设中,必须将哲学思想及其可持续发展原则引入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中去,在顺应自然调试自我的基础上,把眼光放得更加长远。
关键词:建筑;哲学意象;美学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08)03—0230—03 整个人类的建筑史无疑也演绎着整个人类的文化史和美学史,也可以说,古今中外的建筑所凝结着的无一不是文化中的美学积淀。
从建筑的角度,我们不妨这样推理:建筑显现的是文化,建筑中的文化又必然会具象出时代的美学,而美学的机制是哲学。
哲学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及人自身的深层次理性思考,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得以演进,同时也影响着实践的发展。
这种影响渗透在人类实践的各个方面,建筑当然也不能例外。
一、从建筑风格看建筑与哲学 “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这一结论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其实这并不难理解,如果我们从历时性的角度去观察,就会发现所谓希腊建筑、罗马建筑、文艺复兴建筑、哥特建筑、巴洛克建筑及现当代建筑等,显然已把人类的发展史十分物质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当然,我们从中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物质化和概念化的东西,最主要的应是特定的建筑风格,也可以说我们是从建筑的风格美中把握了历史。
这正如黑格尔所言,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众所周知,当建筑被加进美学及其审美元素时,就已具有了社会意识形式的色彩,谈到社会意识,当然也就来源于社会的物质存在,而社会物质存在在建筑中的外化就是其特定的风格,风格所包含着的无疑是特定时期的生产力水平以及特定时期的社会风貌,当然,文化及其美学意义和哲学的机制也就蕴涵其中了。
所以,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也就必然会产生与之相应的建筑风格。
即使是从共时性的角度去看,建筑及其风格仍然无一例外地显示出与特定的社会状况的密不可分。
处于同时期的建筑尽管有着共同的特征,但仍存在着差异,譬如,虽然同处于文艺复兴时代,欧洲各国的建筑却各具特色。
这充分说明某种建筑风格或风格建筑的出现与形成,绝非是偶然孤立的现象,而有着其深刻的社会根源。
作为石结构的西方古典建筑,其无与伦比的精雕细刻和富丽堂皇,令今人惊叹。
我们一方面赞美其风格,一方面又想象着当时社会的财富拥有量和营造技术及审美能力达到了怎样的高度。
然而当我们进一步理性思考,就不难发现,这样的建筑所耗的人财物是难以想象的。
虽然当时重视物质存在的前期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在社会上有了一定的影响,但却很少能在建筑中得到反映,致使建筑的平民需求意义不被重视,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由生产力水平的低下而衍生出的奴隶制或封建制的低级社会状态。
所以这样的建筑不可能广为实施,而仅限于作为城市标志性建筑的教堂、宫殿或作为仅供极少数上层人物居住的府邸。
这种状态在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后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由于生产力伴随工业革命的收稿日期:2007—09—18作者简介:刘华龙,男,天津城市建设学院社科部副教授。
032空前发展,致使社会财富水平和科技水平完全有能力建造出比古代更加富丽堂皇的建筑。
但社会进步了,民主思想发展了,工人阶级觉醒了,所以社会财富已不可能如奴隶制社会及封建制社会那样任由极少数人支配,尽管仍存在着悬殊的贫富差距。
也可以说,这时期的建筑已相对更多地关注到了平民阶层的基本居住需求,其实这也反映出当时整个社会对建筑居住功能问题的关注和要求。
当时的建筑开始注重居住功能,也即讲究建筑的实效性及建筑方法的经济性,从而比较有效地满足了大多数人的住房需求,虽然这种现象不能不说是有限的,但与以往相比,建筑中的居住平民化倾向确实扩大了许多。
进入20世纪后,由于两次世界大战的破坏,使得战后面临复苏状态的社会经济不得不接受当时带有“权宜之计”色彩的建筑理念和技术,也即实用与节省,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20世纪60年代。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高额的剩余资本为建筑的标新立异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一些新崛起的垄断财团也乐于将大量资金倾注于建筑行业。
也许,从主观上看这仅仅是价值上的趋利使然,但在客观上却成就了现代建筑理念的确立,从而也就有效地促进了建筑风格向个性化和多样化发展,以满足人们不同的审美追求和功能要求,由此也就导致了西方社会审美观念的嬗变。
众所周知,美学是从属于哲学的,人们常把美学看成艺术的哲学,这也就意味着美学及其审美观念的变化,在根本上是哲学思维的变化。
如果说伴随大工业而产生的物质消费型的建筑及其美学思想是建立在“技术美学”之上的话,那么从哲学思想上看,便带有极强的理性主义色彩;而强调信息消费型的当代西方建筑及其所表现出的美学思想则带有明显的反理性色彩。
必须指出,新世纪的哲学思想由理性向非理性的转变,不仅与20世纪上半叶极其动荡的社会生活状态密不可分,同时也与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其在“二战”后的迅猛发展,不仅推动了工艺手段发生质变,促使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还悄悄改变着人们的观念。
在传统哲学和传统自然科学的氛围内,哲学家致力于寻求存在的绝对基础和真理的绝对标准,科学家则致力于发现自然的绝对规律和定式,这种“绝对性”在黑格尔哲学和牛顿力学中达到极致。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种绝对主义的哲学体系和科学体系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尤其是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海森伯的测不准关系以及普利高津的结构耗散理论等,揭示出了外部客观世界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应该说,这些理论所蕴涵的哲学思辨也令我们不得不反思以往被确定为绝对真理的那些经典理论和观念是否有重新认识的必要。
所以,自然科学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使一贯追求精确的西方传统美学受到强大的冲击,人们认识到偶然、无序、冲突、模糊性和随机性不仅具有科学价值,同样也具有美学价值,当然这也必然会引发针对建筑哲学意义及审美观念的嬗变。
由此,笔者不得不这样认为,哲学思想的改变也使得建筑理念及建筑风格发生了相应的改变。
二、从中国传统民居看建筑与哲学在林林总总的建筑风格体系中,中国的传统民居无疑占有重要的地位,其精巧玲珑、艺匠外露、内外混成、山水花草无一不给人以视觉上的平和感。
如果从审美的角度看,中国传统民居所表现出的生态观念是与中国传统哲学密不可分的。
在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了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的认识,而对这种认识的概括和总结,就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也可以说,“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最重要的基本范畴。
这里的天,是指无所不包的自然,是客体;人,是指与天地共存的人,是主体。
主体融入客体,达到天人混成,就是“天人合一”。
老子就曾讲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其意就是讲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
另外在中国传统哲学中,还有一个重要的范畴———“气”,气被认为是万物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所谓天人合一、天人交感,甚至天地间万事万物的阴阳生成、五行同构均是气的作用。
这种哲学思想当然也渗透到中国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中。
无论是营造宫殿还是修建房屋,首先须对自然、建筑、人生这三者的合一性和交感性加以深思熟虑,并以自然为中心;否则的话,就将破坏人生之气与自然之气的和谐,从而便会出现不良的命运效果。
于是,中国的风水理论应运而生,而其精神内核就是“气”。
气“其细无内,其外无大”(《管子・心术》),“气,乘风所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之不散,行之使之有止,故谓之风水”(《藏经》)。
也就是说,风水是以气为主的。
这种传统的风水理论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崇尚自然的生态精神。
这种生态精神并不仅仅表现在建筑选址上,同时也尽显在建筑的总体布局、室外环境设计、室内的陈设点缀乃至取材及营造技术等方面。
中国传统民居在选址上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负阴抱阳、背山面水、坐北朝南。
很显然,这样的原则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其效果不言自明。
当然,所谓负阴抱阳,有山有水,完全可以通过建筑的布局,即通过层数、层高、地坪的前低后高及左右翼呈环抱形来体现。
这不仅是指大的宫殿,即使是小小的院落仍能负阴抱阳。
院为阴、屋为阳,由此也就暗合了阳实阴虚的传统文化观念,当然从中也就凸现出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内涵。
另外,中国传统民居在室外环境的设计中也体现出了人化的自然、自然的人化之生态精神,如将内院看做是人与自然协同共生、融通相处的最佳场所,于是,大户人家叠石理水、植树种花、曲径通幽;即使是小户人家也要圈地为落、种花养草、架满苍藤,以此来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交汇。
与此同时,中国传统民居还在室内运用各种盆栽、瓶插、山石等点缀,将自然景色巧妙地加以人工修饰,并将之提升为中国传统民居中的一个重要风格内容,从而也就更加说132论建筑艺术的美学内涵明了中国传统民居中小中见大、假中窥真、近中透远的风格意境。
不仅如此,中国传统民居往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真切地显示出了其浓郁的乡土气息,从中所表达的是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尊重。
如西北高原的民居依山而立、错落有致;中原平地的民居窄巷夹天、庭院深深;江南水乡的民居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等,或厚重,或深沉,或秀丽,使人从中直接感受到洒脱的生活气息、动人的乡土风韵和亲切的空间尺度。
三、从中国城市建设的现状看建筑与哲学由于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及其所带来的自然与社会的连锁反应,致使哲学不得不深刻地反思科学技术的“双刃剑”意义,于是就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新范畴,旨在提醒和引导人们在当代必须关注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合理性及长远性。
这种思想在建筑领域的拓展,就是要求当代规划师和建筑师在从事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功效、审美与自然生态要素的组合,也即可持续性及长远性,并将其作为至高无上的准则。
其实,古代的城市建设对于自然环境的可利用性及条件制约性的理解比今人更为敏锐,因为人们非常清楚地知道,对于自然环境的改造不可能是随心所欲的,或者说自然环境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被认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直至今天,虽然自然科学和营造技术为我们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但在城市建设中,自然生态要素仍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比如气候要素,是与城市整体空间结构、布局乃至建筑材料的选择和人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
著名建筑学家欧金斯就认为,作为自然环境的一个基本要素,气候是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参数,气候越特殊就越需要用规划来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