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实说明科举制度的利弊
浅析中国科举制度的利弊
![浅析中国科举制度的利弊](https://img.taocdn.com/s3/m/46117765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69.png)
浅析中国科举制度的利弊科举制度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最为著名的选拔人才的制度之一,在中国历史上持续了近1300年之久。
科举制度虽然有其优点,但同时也有其不足之处,下面我们将对科举制度的利弊展开分析。
利:1.选拔人才:科举制度在古代通过拔贡、举人等级别的考试,对参加考试的学生进行选拔,从而无论出身贫富,只要通过考试,就能被任用于官职,为才子提供了一个平等竞争的舞台,让人人有机会成为官员,推动了中国文化历史上许多杰出人物的诞生。
2.普及教育:从明代开始,科举制度逐渐发展,带动了封建社会中的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了教育普及,通过科举制度,促使人们重视文化教育,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水平。
3.维护社会稳定:科举制度在封建社会中具有重要的稳定作用,它形成了一种奖励机制,通过对人才的认可和提拔,能够激励更多的人在学术上和思想上更努力,在此过程中能够减缓阶级矛盾,使得社会更加稳定。
弊:1.忽视实际能力:科举制度有时会忽视官员的实际能力,有些考生虽然可能有一定的地位和声望,但他们缺少的是实际工作经验和实际生活的经验,这使得许多官员不能胜任其职务,会出现许多不合格的官员。
2.维护既得利益集团:科举制度在某些方面限制了人们的想象和创造力,也使得一些既得利益集团更加企图保护自己的利益,限制了社会和思想的发展。
3.产生腐败和贿赂问题:科举制度的实行会产生一些不正之风,即贿赂,有些人会贿赂捕捉摆脱不必要的竞争对手,会出现贿赂官员的现象,这会严重损害科举制度的公正性。
综上所述,虽然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重要制度之一,可以一定影响推动社会发展,但科举制度也有其欠缺之处,无论是腐败、依赖比较低的思想或限制大众的想象力,或者是它所忽视的现实能力问题,都充分体现了科举制度的不足之处。
面对今天的社会,我们需要不断总结和完善旧的制度,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影响及其弊端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影响及其弊端](https://img.taocdn.com/s3/m/3954750b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1d.png)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影响及其弊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一种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它的影响可以说是深远的。
科举制度的出现,使得阶层上升及社会普及教育成为可能,同时,也培养了一大批有才干的官员,推动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经济的发展。
但值得注意的是,科举制度也存在着很多弊端。
因此,本文将探讨科举制度的影响及其弊端。
一、科举制度的影响1. 推动了社会不断进步科举制度对古代中国的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科举制度的出现,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使得广大人民有了追求科举功名的机会,这种机会平等的现象,对于改变封建社会的体制具有很大的意义。
科举制度也使得官员选拔更加公正,官员能够真正代表人民利益,从而为古代中国的政治稳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提升了社会阶层地位科举制度推动了社会阶层的上升。
凭借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的人,可以升官、进士高中进士后更能在朝廷上担任各大部门的高官。
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实现从贫苦到富有、从平民到显贵等跨越式的地位的转变,这也是古代科举制度的特点。
3. 带动了教育发展古代科举制度的实行,使得古代中国的文化教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普及。
在提升考生文化程度的同时,也进一步扩大了教育的基础。
这对于古代中国的文化传承、教育发展具有非常大的意义,并对后代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科举制度的弊端1. 垄断了知识、不利于人才的流动科举制度的考试标准非常严格,这些标准多为经过世家子弟的长期的积累秘法所形成。
这就意味着,很多优秀的人才得不到展示的机会,即使是俊杰也因条件的限制,无法有所作为。
因此,也影响了人才的流动。
2. 存在潜规则虽然科举制度本质上是一种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其实现却不尽规矩。
科举制度存在着潜规则,意味着或多或少的金钱交易或者其他方式影响了考试结果,一些无能之徒侥幸中举,成为了需要负责的官员,导致政治不良现象的发生。
3. 人口负担过重科举制度对社会的影响非常深远,不过,在实施过程中对于社会发展也带来了相应的人口负担。
中国科举制的演变与利弊
![中国科举制的演变与利弊](https://img.taocdn.com/s3/m/d5152667e53a580216fcfeea.png)
中国科举制的演变与利弊科举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通过分科考试方式公开选拔官吏的一种选官制度,是中国政治制度的一大创举。
科举制是唐朝开始正式实行的,结束于清朝光绪二十七年。
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政治稳定以及中华文化的传播继承等,都产生过不可低估的作用,而且对世界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科举制自身的局限和弊端日益暴露出来,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最终被历史淘汰。
一、科举制的演变(一)确立先秦居于主流的选官制度是世卿世禄制。
它是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在固定的贵族家庭中选拔官吏,职位世代承袭。
两汉时,世卿世禄制被察举征辟制所取代,这为中小地主出身的贤良人才提供了参政的机会。
但是,这种进步是有限的,没有改变官员选拔由某一社会阶层所操控的局面,任职中的任人唯亲现象没有完全被打破。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九品中正制”。
隋朝统一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废除了九品中正制,确立考试取士制度。
(二)兴起隋文帝规定要以考试取士,由吏部主管考试,并把九品以上官员的选任权收归中央。
其意义就在于为官员的任免制定了一个严格的选任系统,加强了中央集权。
但是,作为一种考试任职制,虽然有众多的考试科目,但并未定期化,而且应试也有一定的条件限制,不允许士人“投牒自应”,所以,这时科举制并未真正兴起。
唐高宗时,对科举考试的内容、评取标准、录取程序等进行了大量的改革,使科举制走向了真正的定期化、程式化,科举制真正兴起。
“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旧,然其大要有三。
由学馆者曰生徒,由州县者曰乡贡,皆升于有司而进退之。
其科目,有秀才,有明经,有俊士,有进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有一史,有三史,有开元礼,有道举,有童子。
而明经之别,有五经,有三经,有二经,有学究一经,有三礼,有三传,有史科。
此岁举之常选也。
其天子自诏者曰制举,所以待非常之才焉。
”(《新唐书选举志》)由此,科举制基本形成。
(三)发展唐朝科举名目繁多,致使许多教育资源白白浪费,所以王安石变法时曾对科举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特别是创造了八股文的前身—四股文。
科举制度的影响及弊端
![科举制度的影响及弊端](https://img.taocdn.com/s3/m/0d4beb64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98.png)
科举制度的影响及弊端科举制的影响一、积极影响1、科举制度改善了用人制度.科举制度使得社会身份不再世袭,为封建社会各阶层间的人员流动提供了条件.科举制度使得贫苦孩子可以靠勤奋读书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成为统治集团的一员.2、加强了中央的集权和专制,消灭了士族制度.科举制度作为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其最终目的还在于在于巩固帝王的中央集权.科举制度消灭了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士族制度,从此贵族阶层再也无法与君权抗衡.3、促进了中华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科举制度对知识的普及起了一定作用,从而增加了社会中知识分子的比例.4、科举制度摧毁了中国文人的独立人格与自由思想,为专制政权输送了大量经世愚民的官僚.5、科举制度开启了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官员选拔制度.6、科举制度同时也影响到中国当时的很多附属国的官员选拔制度,比如:高丽、越南等国!二、消极影响(1)由于统治者改变考试内容使科举成为束缚知识分子思想的枷锁。
(2)由于入仕途径单一,只有通过科举考试的人才能做官,而很多人又有做官就能发财的想法,所以导致追求部分士人产生了畸形的价值观,从而催生一些家庭和社会悲剧。
(3)科举制度导致官场腐败。
三、对外国的影响中国科考制度对欧美国家也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欧美人把科举这一中国人发明的选拔人才方式进行了改造,使之成为让中国这位发明者反过头来要学习、“取经”的考试模式。
科举制度的弊端一、科举制度是统治阶级奴化臣民的工具。
科举制度是统治阶级为维护其统治地位的历史产物,通过科举考试授予官职,将读书人培养成为忠实于朝廷,忠于皇帝的奴仆。
尤其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和形式上严重束缚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实际学问,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随着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备,造成官员人数剧增,官职冗杂,官僚机构庞大,相反行政效率低下的现象。
由于科举考试重才能轻德行,仅仅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地位的工具而已,失去了选拔优秀人才的意义。
简述科举制度的利弊
![简述科举制度的利弊](https://img.taocdn.com/s3/m/6ead2e0f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1d.png)
简述科举制度的利弊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其利弊如下:
利:
1. 选拔人才:科举制度考察的是知识和才能,能够为官员选拔提供一种公正的标准,有助于选出合适的人才担任官职。
2. 鼓励学习:科举制度推动了中国古代的教育发展,使得更多人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
3. 制约腐败:科举制度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官员的贪污腐败现象,因为官员需要通过考试来晋升,而不是仅凭关系或金钱。
4. 促进稳定:科举制度为国家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官员选拔机制,使得政权得以延续和稳定。
弊:
1. 偏重理论:科举制度过分注重文化知识,忽视实际能力和实践经验,导致官员过于理论化,缺乏实际操作能力。
2. 社会分化:科举制度造成了社会分化,只有通过科举考试拿到功名的人才有机会进入官场,而其他人则被排除在外,导致社会不公平。
3. 学术僵化:科举制度注重经典书籍的学习,导致学术界出现僵化和创新不足的问题。
综上所述,科举制度的利弊是并存的。
它可以有效选拔人才,鼓励学习,制约腐败,但也存在着偏重理论、社会分化和学术僵化等问题。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优缺点分析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优缺点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e1d6501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85.png)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优缺点分析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一种特殊的选拔制度,它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虽然科举制度在绝大多数人心目中都是一种权力等级制度,但是依然存在着许多的优点和缺点。
下面将就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优缺点进行详细的分析,以此来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重要的历史制度。
一、科举制度的优点1. 公平公正科举制度在某种程度上确保了公平和公正。
无论是什么出身的人,只要通过科举考试,就有机会成为官员。
这种机会平等的制度,打破了以贵族地位为衡量社会地位的惯例。
2. 考核成绩科举考试对考生的成绩有着明确的要求和标准。
这样,官员的选拔将不再受到个人的影响,而是根据考核成绩的结果来决定。
这种制度的结果是,官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借用自己的能力来推动国家的发展。
3. 诚实中国古代科举制度要求考生遵守诚实的考试规则。
这种诚实的价值观被广泛地认可和推行。
这在某种程度上改善了整个社会的风气状况。
二、科举制度的缺点1. 按策授官科举制度中的“按策授官”原则使得成千上万的官员依靠官员之间的人际关系和权力来提高他们的权利水平。
这种制度反而会导致官员腐败,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不断发挥自己的权力。
2. 国家权威科举制度降低了国家权威的权利。
因为科举制度中的官员依靠的是人际力量和权力而非政府机构。
这种制度让国家的领导阶层难以掌控官员,并且难以防止官员滥用权利。
3. 差别待遇科举制度使得财富和地位的差别越来越明显。
考生需要为了参加考试而投入大量资金,而那些贫穷的人很难有机会参加。
这种情况导致了一些考生自行放弃了参加考试,从而增加了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有其双方面的优点和缺点。
尽管科举制度试图打破传统的权力链,但是他的实施方式注定了他无法完全消除这样的结构。
这种制度的存在让官员获得了晋升为精英的机会,但也给他们带来了更多的权力在任意地决策和掌控他们权力利益的可能。
这是一种相对较为缓慢的进步,但我想,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中的一个闪耀的光点,代表着制度的希望留给后人。
古代科举制度的利弊是什么
![古代科举制度的利弊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7a2ef529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79.png)
古代科举制度的利弊是什么科举制度由隋代创立,完备兴盛于唐朝,衰落于明、清,是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一种取士制度。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科举制度的利弊,希望能帮助你了解。
科举制度的利弊科举制度自从产生到它被废除,存在一千三百多年,黑格尔曾说“存在即是合理”,既然科举制能够存在这么长时间,必然有它的优点。
但不可否认,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因此,科举制也必然存在弊端。
那么科举制服的利弊分别是什么呢?科举制度是隋文帝根据前朝历代官员选拔制度的利弊创新的一种新的人才选拔制度。
它是通过公平公正的考试方式选拔人才,这使得广大有志青年有了施展才华的平台,同时科举考试选拔的人才为皇帝直接任命,有利于皇权的集中,并且消除了魏晋时期世族大家把持朝政的威胁,巩固了统治阶级地位,促进国家安定统一。
科举制的优点还有就是因为它不限制参加科举考试的对象,在全国范围内掀起读书狂潮,促进我国古代教育的发展。
而且营造了浓厚的艺术氛围不断的丰富着中国文化。
如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每个朝代都有它的盛行的、巅峰的文学。
科举制度带来的全民学习,出现了一批又一批文坛巨匠,极大的充实了中国传统文化。
说过了科举制度的利,那它的弊在何处呢?纵观历史,科举制度的不断发展,到了明清即封建社会后期,政府采取八股取仕,科举制的弊端就日益显现。
八股文,有着严格的固定格式,而且所考内容仅限于儒学经史,这些都严重束缚了考生的创新思想,成为钳制知识分子思想的枷锁,扼杀了创新能力。
八股取仕严重禁锢了知识分子思想的进步,从而导致科学技术的发展停滞不前,也使得中国从此落后于世界文明潮流。
因此从科举制度的利弊中看出,社会需要发展,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科举制度也将会被取代。
科举制度的影响虽然在封建社会后期,倡导废除科举制度的呼声十分高涨,但毕竟在历史上存在了一千三百多年,那么科举制的影响有那些呢?科举制的影响分为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下面就来具体看一看。
科举制的积极影响:科举制是按照考生通过考试形式取得的成绩,然后给予相对应的官位,它有着公平公正的特点,考生没有年龄,地位,家族等条件限制,只要有才,即使是寒门子弟也可以参加,因此科举制的推广使得全国笼罩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下。
试以史实说明科举制度的作用和弊病
![试以史实说明科举制度的作用和弊病](https://img.taocdn.com/s3/m/65fd4b2a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995ab6b.png)
试以史实说明科举制度的作用和弊病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教育制度的核心,从隋唐时期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
它通过举行科举考试,选拔人才,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精英阶层。
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弊病。
科举制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科举制度为社会的政治稳定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通过选拔有才学的人才进入官场,科举制度为政府机构注入了稳定和高素质的干部,加强了社会治理的能力。
其次,科举制度有助于提高国家的整体素质和文化水平。
科举考试要求考生具备文化知识和才能,进一步激发了人们的学习热情,推动了文化的进步和普及。
第三,科举制度的选拔方式相对公平公正,较少受到特权和权贵的干扰。
通过考试取得功名,实现社会的流动性,人们能够通过个人的努力和才能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对社会的公平和公正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弊病。
首先,科举制度过于注重文化知识,忽视实际能力和创新精神。
科举考试主要考察的是候选人对经典书籍的诵读和解释能力,往往忽略了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这导致科举选出了很多文人,但缺乏执行力和实践能力。
第二,科举制度过于繁琐和庞大,增加了社会的开支和负担。
科举考试需要组织和监考,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给政府造成了巨大的负担。
同时,考试内容繁琐,对于学生来说也增加了学习的压力和负担。
第三,科举制度过于注重功名,导致唯分数论的倾向。
为了取得好成绩,考生往往死记硬背书本知识,缺乏对学问的真正理解和热爱。
这种应试教育的倾向阻碍了学术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
古代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例子可以说明科举制度的作用和弊病。
明朝的文官制度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明朝的科举制度基本上延续了宋元时期的形式,采用不分科目的三纲九思的考试内容。
通过参加科举考试,获得进士、举人、贡士等称号的考生可以进入官场,为社会服务。
科举制度的作用在明朝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
明朝实行科举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保持社会的稳定。
浅析中国科举制度的利弊
![浅析中国科举制度的利弊](https://img.taocdn.com/s3/m/f79d6e3c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f0.png)
浅析中国科举制度的利弊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在1000多年的历史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是,科举制度也存在着一些利弊。
利:一、提高了人才选拔的公平性。
科举制度不以家族背景或财富排名来选拔官吏,只以文化水平为衡量标准,因此,只要一个人有才能,就有进入仕途的机会。
这一制度打破了旧的世袭制度,推动了中国的社会流动。
二、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科举制度要求官员必须通晓经史子集等科目,进行终身学习。
这种制度使得中国古代文化得到了普及和传承,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三、提高了政府的管理能力。
科举制度对于官员的选拔是非常严格和细致的,这使得高层官员具备更专业的能力,提高了政府的管理能力和水平,为整个社会的稳定和改革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弊:一、选拔标准之限制。
科举制度虽然以文化水平作为选拔标准,但是同样也给了有钱人以“状元郎”这个头衔,让其享有荣誉。
这也导致科举制度中存在着卖官鬻爵的行为,而那些贫穷的人很难掌握高层官员所看重的技能,因此他们很难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
二、复试须备强干。
虽然科举制度能够进入仕途的机会非常公平,但是要进入最高级别的制度并不容易,因为考试非常艰难,而且要参加三次考试,需要准备专业知识和人生经验。
这也导致许多有才华但没有机会参加高级考试的人们无法向上流动。
三、过分重视“博闻强记”能力。
科举制度过分强调对文化知识的记忆能力,而不是创新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这也导致许多人在科举考试中表现出色,但是在人生中却不能贡献多少价值。
综上所述,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一个非常重要也非常有争议的制度。
科举制度既具有一定的优点,也有一些缺点。
在现代社会,我们需要从科举制度中吸取成功的经验,但同时也需要改善和调整科举制度中存在的缺陷,以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优缺点分析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优缺点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14a14eb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950055b.png)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优缺点分析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和文化制度的核心之一。
自唐代初期开始实施至清朝末年废除,近千年历史上,科举制度一直是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举制度的实施,虽然有许多优点,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一、科举制度的优点1. 提高普及教育水平科举制度让更多的人接受了基础教育,从而提高了普及教育水平。
从唐代开始,科举制度逐渐成为教育普及的手段。
考试限制和公共教育贯穿于整个科举制度之中,从而使得更多人接受了基础教育,并从中获取了一些知识和信息。
这种教育方式是根据普遍教育的理念发展起来的。
科举考试的门槛设得不高,而且政府为贫困家庭提供了资金补贴。
2. 鼓励学术创新科举制度鼓励了学术创新,激发了人们的创造性思维。
在科举考试中,读书人必须表现出他们的新思想,并向考官展示传统经验的创新观点。
这种重视独创思想的文化反映在许多期刊杂志和科学会议上。
3. 提高官员素质和行政效率科举制度让社会中最优秀、最聪明的人选入官场,从而提高了官员的素质和行政效率。
官员的选拔,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平民族群中的族群垄断和地区独裁。
二、科举制度的缺点1. 限制社会上的人才科举制度限制了社会上其他领域的人才。
在科举制度存在时,只有在考试中表现优异的人才能成为高层官员。
这种选拔机制忽略了其他方面的才能,例如工匠、商人和家族企业CEO而只重视书本知识。
这从一个侧面导致了社会上的人才激励的不足。
2. 加强了传统文化的影响科举制度加强了传统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传统文化在科举制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种文化注重原则和规范,强调个人责任感和教育素养,但也限制了创造性思维。
作为一种维护政治稳定和社会秩序的思想,传统文化逐渐被视为队伍的标准,尤其是在考官的选拔中。
3. 滋长了贿赂现象科举制度滋长了贿赂现象。
通过贿赂,考生可得到有关科学问题的答案。
贿赂的问题在整个科举制度中都很常见,特别是对于那些家庭或地区贫困的读书人来说,更加普遍。
4. 增加了阶层差异科举制度增加了阶层差异。
科举制度的优点和缺点
![科举制度的优点和缺点](https://img.taocdn.com/s3/m/9f6af2f1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8f.png)
科举制度的优点和缺点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的选拔官员的制度,自唐代开始实行,一直延续至清朝末年。
它具有其独特的优点和缺点,本文将对其进行分析。
一、优点1.选拔人才的公正性科举制度将选拔官员的权力从贵族阶层中夺取,使人才的选拔具有公正性,不再局限于出身、权势等因素,而是真正以能力为标准。
这样,能力强的人才可以站在平等的起点上,有了充分的机会展现自己,实现了人才选拔公正化。
2.培养文化良民科举制度的出现,促进了整个社会的文化发展。
此制度要求考生们考取功名,进而成为官员,因此,人们纷纷投入到学习中,自然而然地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
同时,也培养了一批文艺精湛、思维开阔的人才,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3.促进地方教育的发展科举制度中,每个乡村都有义务为考生提供学习场所和人员培训,使本地学问兴旺,地方教育亦随之发展。
这一点不仅推动了国家教育体系的发展,同时也弥补了一些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缺失,使得更多人有机会接受教育。
4.增强了官员的服务意识科举制度最初的目的是选拔官员以服务于国家和社会。
通过科举制度选拔而来的官员,除了具备一定的能力之外,也同样具有一定的服务意识。
他们通过参加科举考试,已经认识到管理与服务国家与民众同时具有很高的价值,将秉承这种宗旨为国家和民众服务。
5.促进了学术研究的进步科举制度的推行对中国社会的学术研究有着积极的影响。
当时高级官员都要参加科举考试,对于推动学术研究有着极大的帮助。
同时,科举制度也为先哲们提供了广泛的研究对象,有利于他们收集资料,从而推动学术研究的进步。
二、缺点1.削弱人才流动性科举制度既然是一个考试制度,考察的是应试人员教育程度与知识水平,但是它也制约了人才流动。
一旦一个人通过科举制度成为官员,他将成为一种社会固定资本。
这将有害于社会的发展,因为优秀的人才无法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
2.影响社会进步科举制度的存在,限制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和行动自由,因此,它对社会进步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科举制度的利弊范文
![科举制度的利弊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5bd2ee3f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7a.png)
科举制度的利弊范文科举制度的利弊范文科举制度的利与弊一、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隋开皇七年(公元587年),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规定采用方法选拔官吏,并于开皇八年设立“志行修谨”(有德)和“清平干济”(有才)两科,以选拔人才。
大业三年(公元607年),隋炀帝又在诸多科目中设立“明经”、“进士”二科,以考试策问取人。
这就是科举制的真正开始。
因其基本做法是设立科目,以考试举士,故称“科举”。
唐代继承、发展和完善了隋代开始的科举制。
唐代的考试方式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常科,二是制科。
考试合格被录取称为“及第”、“登第”、“登科”,考不上就叫“落第”。
宋代完全继承了唐代的科举制就,并且有一些重要的改革。
宋以后的元代也实行科举考试,而且已经实行三级考试,即乡试(各行省的考试)、会试(京城的礼部考试)、御试(殿试),考题都出自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
但是,科举考试的完备阶段却在明清两代,而流弊之盛也在明清两代。
两代制度基本相同,只是清代在录取时分为满汉两榜,满汉考生的内容也有所区别。
明清两代科举的正式考试也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录取,考试内容以八股为主,每级考试都严密而繁琐。
殿试以后,一般还要经过朝考才能分配官职。
二、科举制度的好处与弊端首先,科举制打破了门阀制度的出身限制,对国家而言,大大拓宽了选拔人才的基础,为选人用人开辟了更大的空间,对社会而言,是给更多中小地主阶级的__提供了参与治国和施展才能的机会,这无疑有利于社会发展与国家稳定。
其次,它与以前的人才选拔制度相比,具有相对公平、公正和公开的优点,是用人制度的历史性改革与进步,非但影响了日本、韩国、越南的科举制,也影响了欧洲的文官制。
正是科举制为古代中国选拔了数以百万计的可用人才,虽然他们之中并非都是杰出之士,但能过关斩将,荣登金榜,也绝非等闲之辈。
那些通过科举考试走上国家管理高层的正直有才之士,也确实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
唐代以后至“五四运动”以前的历史名人,大多是进士出身,有的还是头名状元。
试评中国传统科举制度的利与弊作文
![试评中国传统科举制度的利与弊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d90bdfa4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ca.png)
试评中国传统科举制度的利与弊作文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一种选拔人才的考试制度,从隋朝开始一直沿用到了清朝。
想要当官做朝廷大臣,就得通过这个考试,通过的人就可以做官啦!科举制度有一些好处:首先,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公平的机会给所有人。
不论你是皇亲贵族还是平民百姓,只要你勤奋用功考上了,就能当官领俸禄。
其次,这个制度让广大读书人有了很大的上升空间,大家都会努力学习文理知识,提高修养素养,这对社会文明确实有好处。
再有,考试题目往往和治国理政有关,及格者就有这方面的才干,由他们出任官员,理应可以为国家分忧解难。
不过,科举制度也有一些弊端:比如,题目侧重于经学文字,偏离实际问题太多,当时科技人才培养就严重不足。
再者,考录名额太少太少,很多才俊无缘出人头地,这是一种资源浪费。
最后,考生为求及格,只是死记硬背典籍,知识面太狭窄,这不利于全面发展。
所以,用今天的眼光来看,科举制度既有利有弊。
至少这套选才方式,在当时确实挑选出了一大批栋梁之才,但随着社会发展,也显露出了很多不适应的地方。
我们应该总结经验教训,未来设计时候应该设法克服这些缺点,真正办一个科学公平高效的选才制度。
希望这篇小作文对大家理解这段历史有所帮助!如果有什么补充或疑问,尽管随时提出来哦。
篇2科举制度的好处:它给穷人一个机会,只要你考试考好了,就有可能当大官!这让大家都很努力地读书,希望有朝一日能改变命运。
它选拔了很多聪明有学问的人做官,这样皇帝就有能干的下属帮助处理国家大事了。
学习古代圣贤的经典著作,可以培养人的品德和操守。
很多科举出身的官员都是正直清廉的。
知识分子地位显赫,受到社会尊重,这激励大家读书求学。
不过科举制度也有一些坏处:科举考试太注重死记硬背,考生们光记住书本里的内容就行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反而不重要。
考试内容局限于儒家经典,其他学科像数学、天文学等都被忽视了。
这限制了知识的发展。
太看重文词遣词造句的功夫,有些聪明人也因为不擅长作文而一再失利。
浅析中国科举制度的利弊
![浅析中国科举制度的利弊](https://img.taocdn.com/s3/m/4e566e05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3d.png)
浅析中国科举制度的利弊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教育选拔制度,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和改革,影响深远。
科举制度起源于隋代,成型于唐代,直到清朝末年废止。
科举制度是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其利弊在历史长河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科举制度的利: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社会的流动性。
在科举制度的影响下,不论出身贫寒还是富贵,只要有才华,就有机会通过科举考试跻身士人,从而改变自己和家族的命运,这种机会平等的制度为社会带来了一定的流动性,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科举制度推动了古代中国的教育发展。
由于科举制度的存在,古代中国尤其重视教育,普及了文化和知识,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的文化人才,使中国古代教育在世界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科举制度对于政治文化的扩张有积极的作用。
科举选拔的士人在朝廷内部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政治和文化的繁荣,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进步。
科举制度使得中国古代社会趋向理性,建立了一套较为科学的选拔人才的标准。
通过科举制度选拔出来的士人大多具备优秀的才华和理性,这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科举制度在其光辉和辉煌的也存在着不少弊端:科举制度削弱了家族的地位和作用。
在科举制度下,个人的才华能力成为了成仕的关键,而家族的背景和社会地位往往被忽视,这导致了部分有家族背景而无才华的人无法得到应有的重视,家族在社会上的地位逐渐被摧毁。
科举制度的存在导致了士人阶层的特权。
士人在古代中国享有特权,他们可以避开赋税,且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这种特权地位造成了社会的阶层固化,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
科举制度使得中国古代社会工商业落后。
在科举制度的长期影响下,士人地位被提升,而农商工业地位则相对下降,造成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扭曲发展,导致了中国在农工业方面的相对落后。
科举制度对于学习能力强而非应试能力强的人不利。
科举制度着重考察的是应试能力,而对于学习能力强、但应试能力弱的人来说,他们往往无法通过科举考试,这造成了有一定学识但应试能力不足者的排斥,这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是不利的。
科举制度利与弊的看法
![科举制度利与弊的看法](https://img.taocdn.com/s3/m/23b00955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a9.png)
科举制度利与弊的看法引言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拥有较长的历史。
这个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选拔人才、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弊端。
本文旨在分析科举制度的利与弊,并给出个人观点。
科举制度的利益1.选拔人才:科举制度通过举行科举考试,对候选人进行综合考核,从中选拔出优秀的人才,以服务于国家。
这样的制度可以确保政府和社会能够有足够的人才支撑,推动国家的发展。
2.公开公平:科举制度相对公开和公平,所有报考的人在同样的条件下进行考试,不存在特权和特殊待遇。
候选人的选拔主要基于他们的知识和能力,而不受身份和背景的影响。
3.增进人的学识和素质:为了应对科举考试,候选人需要广泛学习各种科目的知识,这对他们的学识和素质是一种提升,促使候选人自我修养和自我发展。
科举制度的弊端1.独揽权力:科举制度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给官员独揽权力的机会。
由于科举制度的选拔权和政府的任免权掌握在一部分特权阶级手中,这种权力的集中导致了腐败和不公平的行为,使得选拔的过程不够公正。
2.偏重书本知识:科举制度主要以文化知识为主要内容,而忽视了实际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这导致了一些考生只注重应试技巧,而并不关注对社会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排斥人才:科举制度对于非富裕家庭的考生存在一定的不公平。
由于报考科举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使得经济困难的家庭不能报考科举,这将导致一些潜在的人才被排除在外,限制了社会发展的潜力。
个人观点就科举制度而言,我认为它在古代中国的历史背景下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在现代社会,我们需要更加公正和多元化的选拔机制。
科举制度的优点在于可以选拔出有一定知识和素质的人才,但它忽视了个人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我们需要关注一个人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和成果,而不仅仅是对书本知识的掌握。
因此,我认为科举制度需要与现代的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来更全面地评估一个人的能力和潜力。
论述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利弊
![论述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利弊](https://img.taocdn.com/s3/m/10d0feb1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2c.png)
论述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利弊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自隋唐开始,直至清朝末年,历经1300多年。
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弊端,下面我们就来论述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利弊:
利:
1. 公平选拔:科举制度使得出身于社会底层的人才有机会通过考试,改变自己的命运,提高社会地位,对社会阶层的流动具有积极意义。
2. 文化传承:科举考试要求考生掌握丰富的文化知识,使得古代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3. 选拔人才: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使得官员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行政能力,有利于国家治理。
4. 社会稳定:科举制度为广大学子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得社会各阶层都有机会为国家效力,有利于社会稳定。
弊:
1. 科举制度僵化: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考试逐渐僵化,考试内容和形式趋于单一,束缚了人才的发展。
2. 读书人的思想禁锢:科举考试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导致读书人的思想受到禁锢,缺乏创新精神。
3. 选拔人才局限:科举制度主要以文学为主,对于其他领域的
人才选拔存在局限性,不利于国家各方面的发展。
4. 腐败现象:科举制度的存在使得官员选拔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腐败现象,如贿赂考官、作弊等,影响了官员的选拔质量。
总的来说,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对于选拔人才和促进社会阶层流动具有积极作用。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度逐渐暴露出一些弊端,影响了其选拔人才的质量和效果。
浅析中国科举制度的利弊
![浅析中国科举制度的利弊](https://img.taocdn.com/s3/m/7d21728b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f3.png)
浅析中国科举制度的利弊中国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
自唐代开始,科举制度成为中国官员选拔的主要途径,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废除。
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带来了一些好处,也存在一些弊端。
本文将从利弊两方面对中国科举制度进行浅析。
一、利1. 提高官员素质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官员的素质,因为科举考试相对客观公正,选拔出来的官员普遍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和管理能力。
这样一来,政府能够借助科举选拔出一些才干较高的官员,为政府的运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 社会晋升机会科举制度为中国社会提供了一种相对公平的晋升机会。
在科举制度的影响下,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些从平民晋升为官员的成功案例,这些人因为通过科举考试成为官员,从而提高了家族的社会地位。
这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社会流动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 促进教育发展科举制度的实施,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为了参加科举考试,中国古代的学子们都需要接受一定的教育,这对传统中国的教育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科举制度对教育资源的分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弊1. 培养应试教育科举制度造成了中国传统教育培养应试教育的趋势,使得学生们更注重应试技巧,而非真正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这种情况造成了很多中国学生不会真正思考问题,只会死记硬背,这对整个中国的教育发展有很大的消极影响。
2. 阻碍社会进步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僵化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它使得中国古代直到清朝末年依然出现很多官僚主义现象,使得社会难以进步。
因为科举考试只能选拔一部分人才,很多其他有潜力的人才就难以得到施展的机会,这就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抑制作用。
3. 造成腐败科举制度也使得中国古代社会出现了很多腐败现象。
由于科举考试的重要性,很多官员就会通过行贿和其他非正当手段谋取高分进入官场。
这种现象使得中国古代的官场内部充满了勾心斗角和腐败。
这对整个中国的政治稳定和治理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总结来看,中国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提供社会晋升机会和推动教育发展。
古代科举制度的利与弊
![古代科举制度的利与弊](https://img.taocdn.com/s3/m/22d72751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05f855f.png)
古代科举制度的利与弊古代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考试选拔制度,从公元隋唐时期开始,直到清朝末年废除。
科举制度带来了许多好处,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弊端。
首先,科举制度可以确保官员的素质和能力。
通过科举考试,官员们必须通过文史哲等科目的考试才能入仕,这意味着他们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和能力。
这种选拔制度可以有效地提高官员的素质,避免了人们凭关系和财富买官卖官的情况。
科举制度也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的人,只要通过考试就有机会成为官员,这种公正性也为社会带来了稳定和和谐。
其次,科举制度有助于推动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为了应对科举考试,人们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这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兴盛。
科举考试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儒家经典,使得人们对儒家经典的理解和领悟更加深入。
科举制度激发了人们对文化知识的热情和渴望,推动了历史上多种学术思潮的兴起,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弊端。
首先,科举制度过于侧重书本知识,忽略了实践能力的培养。
官员们通过考试取得的是理论学问的成就,并不能保证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具备足够的能力。
这导致了官员们在实际执政过程中往往缺乏实践经验,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其次,科举制度容易滋生腐败。
为了通过考试,一些官员们不择手段地通过贿赂和舞弊来获取高分。
这使得科举考试的公正性受到了质疑,也加剧了社会的不安和不满。
综上所述,古代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带来了一些好处,它为推动官员素质的提高和文化的繁荣作出了贡献。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侧重书本知识而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滋生腐败等问题。
因此,在评估科举制度时,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其利与弊,同时寻求更加合理和全面的选拔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实说明科举制度的利弊一.科举制度概念: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二.科举制度的利弊: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科举制度长存1300多年,不仅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而且对国际社会也起了一定的影响。
日本、朝鲜、越南等都曾仿照中国实行科举制。
在西方,有人称它是“人类所发展出的选择公仆的方法中,最奇特最令人赞赏的方法”。
那么科举制度又有怎么样的利于与弊?A.科举制度是用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的制度,决定人才是否合格与取舍的标准是考试的成绩,它是客观的,而不是主观的,应考者是否有真才实学在这里成了决定的因素,因此科举制度是一种有利于真正的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它为那些出身微贱但却富有才华的人提供了出人头地的可能和机遇,从此,一个人不凭门第和出身,依靠个人奋斗同样也可以拥有辉煌的人生。
1、公开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
在中国历史上,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曾采用过多种方式选拔其所需要的人才。
夏、商、周采用的是“分封制”和“世卿世禄制”,其结果是“龙生龙,凤生凤”。
汉朝以“察举”制和“征辟”制取代世袭制,由州、郡地方长官向朝廷举荐人才,经朝廷考察后授其官职,或由皇帝特诏选任官吏,这比前代进步不少,但由于掌握选官大权的官僚们注重门第,官官相护,徇私舞弊,用人问题仍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出射底层的优秀人才难以被选拔上来。
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这在当时多少改变了州、郡地方长官随意左右、受贿营私的状况,选拔出一些比较有才能的人进入仕途,但这个制度到后来完全被世家大族所把持,家世、门第成为评定官员的唯一标准,实际上已成为豪族势力控制选官的工具,其结果必然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科举制度的出现则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一点。
科举制度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
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在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同时,也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
特别是在科举制度日趋完善的宋朝,历代皇帝几乎都以奖掖孤寒、抑制势家自诩,采取了特别举措限制“贵家”子弟,这客观上给了平民子弟更容易崭露头角的机会。
宋朝不但出现了“平民”状元的现象,而且很多普通百姓子弟通过科举改变了自身及其家庭的命运。
不少日本学者也因此把中国的宋朝称为“平民社会”。
科举产生出一大批善于治国安邦的名臣、名相和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众多有杰出贡献的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学者、教育家、外交家等,如唐代的王维、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明代的张居正、汤显祖、清代的纪晓岚、刘墉、郑板桥、林则徐等文化名人都出自状元、进士和举人之中,都是中华民族的英才。
2、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比如在唐代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大类。
常科每年举行。
科目有“秀才、明经、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酸(算学)、俊士、进士”等五十多种。
各科考试的内容、方式和录取标准都不相同,如秀才科试方略策五道,及第分上上、上中、上下、中上四等;明经科先帖文,后口试,经文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及第亦四等。
虽然考试内容有些死板,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做到这样已经是进步的了。
封建统治者从参加考试者中选出有真才实学的人进入朝廷做官,这不得不说是统治者的高明之处。
3.读书一考试—做官三者联系,把权、位与学识结合起来,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
随着科举取仕的到来,读书做官的观念才开始一步步深入人心。
科举时代,读书、及第、做官成为广大读书人的追求,这个时候的启蒙教育也都强调“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以金榜题名、功名利禄的诱惑来规劝学童读书。
“学而优则仕”是《论语》中子夏的名言,其实它前面还有一句:“仕而优则学。
”朱熹解释说:“优,有余力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从政者如果尚有余力,就应该不断地学习、充实和提高自己;读书人如果有余暇时间,应该去做官,检验平时所学。
子夏在这里提出了政府官员要终身学习的主张,强调学习和时间要结合。
4.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以诗赋取士,促进了唐诗繁荣。
科举制度的盛行及其造成的文化风尚对唐代小说的繁荣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具体说来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科举行卷之风导致唐代小说的兴起;科举制度的盛行给唐代小说创作带来了丰富的素材;科举制度造成的读书士子人群构成唐代小说作家的重要组成部分;科举制度造就的重文尚辞的文化风尚推动了小说的成熟。
B . 然而,科举制度的弊端又是显而易见的。
1.由于科举考试一旦被取中就可得到崇高的荣誉和地位,所谓“十年寒窗人不知,一举成名天下闻”。
对社会底层的人来说,这更是改变他们的处境和命运的唯一出路,虽然这条道路充满了艰辛,但却有着走通的现实可能性因此,科举制度有效地牢固地控制了读书人的思想,使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将科举看成了读书的唯一目的,看成了实现自身价值的唯一所在,少小开卷,皓首穷经,不断在考场博杀,耗尽了全部的心血和精力,在科举下完全丧失了自身的独立意志和人格,成为了自觉的奴隶,科举的这种效果,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早就意识到了,唐太宗就曾难以抑制得意地说道:“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2.科举制度形成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价值取向。
由于通过科举获取功名是做官、在很多时候甚至还是出任宰相的必要条件,因此以后将要参加科举的读书人也受到了全社会的另眼相看,被目为“白衣宰相”。
这一方面有助于知识和知识分子地位的提高,但另一方面这一价值取向又是畸形的,使读书带上了非常强的功利性,人们重视读书是因为这是通过科举最终做官的必由之路,知识的价值、读书的目的,都在于做官。
在这种价值取向的影响下,一个人读书是否有成,就是看他是否通过科举做到了官,至于学问是否真有造诣,精神和人格是否健全是并不被看重的,这就严重毒化了人们的思想,对普遍的社会心理和价值取向造成了十分有害的影响,使人们对做官以外的一切实业统统视为末流,不予重视,从而严重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的发展。
3.由于科举对读书人的命运关系极大,因此科举的内容自然就成了人们读书的内容、日常的功课,科举注意什么,社会也就崇尚什么。
唐代科举很重诗赋,因此当时诗教成了教育的重要内容,从而直接促成了唐代诗歌的繁荣和发展,为我国文学宝库增添了丰富精彩的内容;科举要求应试者要有好的书法,因此练字成了读书人必修的功课,也促进了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
科举的内容对社会风尚虽有过这样一些有益的导向和推动,但由于它内容的偏狭,对社会所起的负作用则是更主要的。
科举考试的内容从一开始注重的就是儒家经典,从此儒学成了每一读书人自觉研习的内容,除非科场或官场失意,一些人看破红尘会到释道二门寻找精神寄托,否则儒学基本成了读书人所掌握的唯一学问。
虽然汉武帝时期就已倡导“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儒学真正独尊,被所有读书人自觉尊奉,应该说还是借了科举之力。
宋明理学的兴起,同样也是由于科举,因为科举考试答题必须合乎圣人之意,而宋明理学正是最合乎统治者胃口的注解儒家经典的标准答案。
科举内容的狭隘,使人们不去重视儒学之外的一切经世致用的实学,甚至产生“六经外无学”的错觉,学习兴趣和研究范围变得十分狭窄,严重妨碍了自然科学和人文思想的发展。
4.科举制度后期发展的标准化,格式化的八股文的形式,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科举既然是一种通过考试选取人才的办法,对试卷的评审必然就会有客观公正的内在要求,而评卷要做到客观,尽量不受人为的主观因素影响,最简单易行的办法就是使试卷标准化、格式化,这样评卷时用标准答案一对照就可立判优劣高下。
唐时已有近似现在“填空”的所谓“帖经”、“墨义”的考试方法,明以后产生的八股文,更是一种从内容到形式都高度格式化、标准化的东西,在内容上,八股文题目出自“四书”、“五经”,答题要求模仿宋儒经义,措辞要用古人口气,所谓“代圣贤立言”;结构上,八股文更有严格的程式:字数有一定限制,行文必须按起承转合的要求分八层意思(八股),句法也要求排偶。
这种对试卷标准化、格式化的要求,开始初衷也许是为了评卷更加客观公正,但造成的结果,却是完全扼杀了读书人的独立思想,使他们完全变成了只会死记硬背教条的木偶,不敢用也不会再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问题,这就严重影响了学术的进步并造成了国民的愚昧。
C.总之就科举制度的消极作用来说并不主要是制度本身的错误,制度本身来说应该承认科举是一项好的选官,选才制度。
科举制度是为了先才,也是能够选出传统社会的真才并委以重任的。
至于明清科举的八股文之风,加上中国传统重术不重技术,重视人文科学轻自然科学的传统,才是导致明清以后科学技落后的真正原因。
许多论者把科场上的作弊如挟带、替考、贿赂考官、通关节等说成是科举制的弊端,认为晚清科场作弊盛行说明科举制黑暗。
实际上,从宋代以后基本定型的科场条规来看,作弊是人的问题,而不是制度本身的问题。
就是现在的高考也会有作弊现象。
妇女被排除在选拔范围之外,也不能归罪于科举,没有科举制,古代妇女也一样无权参政,这是古代社会性质所决定的。
三.反思科举制度对现在的影响:由于这些弊端,使科举这种最初有利于人才选拔的制度,最终走向了自己的反面,成了束缚教育发展、限制人才成长的桎梏。
到十九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西学东渐,社会发展要求人才多元化,教育也应增加现代科学内容,但僵化狭隘的科举制度却无法承载这时代的重负,因此,二十世纪初,在它沿袭了一千三百年后,终于走向了自己的末路,遭到了历史的淘汰。
但是,应当指出,科举的消亡并不意味着应否定和取消考试,事实上,考试仍是检验和选拔人才的有效方法之一,关键是怎么考和考什么?而要解决好这方面的问题,借鉴科举制在历史演变中的利弊得失,总结吸取其经验教训,将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