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校的ACM奋斗史
NOC——梦想的导航
20年, 09 我有幸参加了第一届全国 普通高校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 ( 简 称N C O 活动) 中的视频创 作赛项。 大赛 前期 , 我们团队以春 运志愿服务为主题
拍 摄 了大量 素材 , 无论 白天黑夜 , 我们
做一 只自 飞翔的鸟儿, 在 翱翔在这 一片
美好光阴里。
l 日 我们答 辩的第一天 。 是 1 月6 , 我 最后一个答辩者, 看着别的学校选手的 精彩表现, 我先前比较平静的心情也渐 渐有 了些许紧张, 但最 后我还是 以自 己
和现场比赛中我们获得 了视频创作竞赛 的—等奖。
参加 完闭幕式, 我们便匆匆地 跑去
朴树 的歌 。 如说这 是在写一 感 言, 不 饮 写一 次体会 , 们的青春 。 写我 用尽 我青 春 所有的华丽 , 心的文字, 倾 同样在 蓝 天 下, 献给你 , 我最好 的展 示舞台——
树立 更紧迫更高远的目 而非安于现 标,
快乐的回 可以写下来, 忆 也可以把
状。 O 活动拥抱我们, N C 鼓励我们去创
新, 去超 越 自 己的梦想 , 我们不断 前 让 行。 站在 新的起点上 , 我将会一 如既往 地不 断努力, 不断全面提 高自 己的制作 技术, 己的梦想一直走下去。 让自
我城堡, 编织成一个个美妙的故事!
时间飞逝 , 到了 很快 第二 届全 国高
“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 越”不管曾 , 经取得怎样的荣誉和成绩, 只能说明过去, 不能代表将来。 一切的
一
校N C O 活动的时间。 面对第一届的一等
奖, 次参赛 的我 是有一定压 力的。 这 但
NO 活动。 C
查看自 己的成绩。 很荣幸地被告知我的 作品获得了 一等奖。 那一刻我的心情是
成绩逆袭至专业第一!她的秘诀是这些
成绩逆袭至专业第一!她的秘诀是这些
作者:
来源:《作文周刊·高二版》2024年第09期
专业排名第一,获国家奖学金等27项荣譽,成功保研,她就是大连理工大学未来技术学院人工智能专业2020级本科生邓菱儿。
其实邓菱儿刚进入大学时,学习成绩并不算优异,大二分流到人工智能专业后,她的排名甚至一度没进年级前40%。
此后,她花大量时间精力投入学习,通过绘制思维导图的学习方式,大幅提升了自己的学习成绩。
人工智能课程涉及知识面广,学习时需要逻辑的梳理与串联。
“我最初会出现上课听懂了下课又乱了,或者学后面的知识时发现前面的都不记得了的情况,对知识框架没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这不利于理解记忆和应用。
画思维导图之后,就可以很好地串联前后知识,遗忘了也可以快速巩固。
”
成绩的提升当然也离不开大量时间精力的投入,一节课的内容,她课前课后,要花三四个小时去学习、查资料,只为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她一般早上6点半起床,晚上12点半睡觉,周六日也基本如此。
同时她还会制订计划表,“计划表一般是每天睡前写好下一天的,当天任务一定会当天完成。
”
(选自《中国教育报》2024年2月25日)
◆素材解读
1.寻求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邓菱儿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提高了学习效率。
这也启示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寻求适合自己的方法,才能事半功倍。
2.拥有执行力,是最高级的自律。
邓菱儿不但制订计划还能坚持当天任务当天完成,这和她自律能力强有关。
成功往往属于那些坚持不懈的人。
◆适用话题
严格自律思维导图勤奋努力高效学习。
“差生”高三一年大逆转从三本到北大创奇迹
“ 羞生" 高三一年 匣国
从 ④到 j @)
●何 瑶
舄龟
几乎所有认识孙宇晨的人都觉得 , 他考入北大是个奇迹 。
择转为文科生。此时的他发现 自己已不再像高一时那样不带任
20 年 2 , 07 月 他因获新概念作 文大赛一等奖而参 加北大 自 何 功利性地 “ 了看 书而看书” 而 已经开 始渴望得到别人 的承 为 ,
这道题 目。文章发 表后 两年多里 , 他收到了接近 1 万封信件。 幸 灾乐祸地去讥讽 她 ,但那个女生 只是轻描淡写地说 了一句 : 而如今 ,他即将 以北 大历史 系总分排名第 一的成绩 结束四 “ 我上次考试期 间生病 了 , 英语没考。” 年的本科学业 。 强烈 的碰壁感使他开 始考虑与常规 的升学 之路彻底决裂 , 他 开始想办法给 自己找一条出路 , 一条不是高考 的出路 。 那时 的他 觉得 ,参加 高考是对 应试教 育的妥 协 , 是一种相 当可耻 的行 “ 为” 。他坚信 自己的才华能让 自己通 过一条不用参加高 考的路 整个 中学 阶段 , 宇晨从 来都 不是 老师 和同学们 眼中的“ 孙 好 径 , 入理想 的大学 。 进 学生 ” 。初 中时他就读于一所 寄宿制学校 , 他对三年初 中生活 的 带着极高的期望 ,他先后报名参加 了第八届新概念作文大
科 。 后 , 的成绩有所好转 , 此 他 但直到高三上学期 结束 时 , 仍然排
在全 年级 10名开外 。 0
他觉得应试教育总有些使他“ 备感耻辱” 的等级化仪式 和细 节: 按照学校规定 , 考试时的座位顺序要按 照上 次考试 的排名依
大一 时 , 他在《 萌芽》 杂志写下《 一道论证题 》试 图向人们证 次排定 , , 他所在班级的教室是第一考场 , 而他每 次考试都要提着 明 “ 高中可以用一 年的时间弥补 任何 的遗憾 ,只要你下定 了决 书包 “ 灰头土脸” 地挪至第三甚至第四考场 。 一次考试时 , 他看 到 心” 。他在文末 留下 自己的通信地址 , 邀请 中学 生和他一道证明 以往一直排在年级前五的 同班女生也到了第三考场 ,他便有点 和北京大学的 自主招生考试 , 结果却黯然落选 。 这对他产生 了
程序员升职记最小的数字
程序员升职记最小的数字在职场中,每一位程序员都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晋升的机会。
今天,我们将讲述一个关于程序员升职的故事,这个故事中的主角是一个名叫最小的数字的程序员。
最小的数字在他的职业生涯中遇到了许多挑战,但他始终坚持不懈,最终成功地获得了晋升。
最小的数字,一个名字独特的程序员,毕业后进入了一家知名科技公司实习。
作为一名新人,他需要不断地学习和积累经验。
在公司里,他不仅需要应对日常的开发任务,还要花费大量时间去学习公司的业务逻辑和系统架构。
在这个过程中,他遇到了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但他从未放弃。
在工作的第一年,最小的数字发现自己在编写代码时总是会遇到各种瓶颈。
为了提升自己的编程能力,他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各种技术书籍和教程。
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他的技术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同时,他还积极参加公司内部的培训和分享会,与同事们共同交流学习,取长补短。
第二年,最小的数字开始担任项目组的负责人,负责带领团队完成一个重要的项目。
这个项目对于公司业务的拓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作为负责人,最小的数字需要充分调动团队的积极性,确保项目按时完成。
他以身作则,勇挑重担,带领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在项目完成后,他的表现得到了公司领导的认可。
第三年,最小的数字开始担任高级工程师,参与到公司的核心技术研发工作中。
这个阶段,他更加注重与同事们的沟通和协作,努力发挥团队的整体优势。
在他的带领下,团队取得了一系列的技术突破,为公司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这个过程中,最小的数字深知自己在职场中的成长离不开领导的关心和同事的帮助。
为了回报大家的支持,他主动承担起培养新人的责任,将自己的经验和技能传授给新一代程序员。
在他的辅导下,许多新人都迅速地成长为公司的技术骨干。
最终,在多年的努力和积累之后,最小的数字成功地晋升为技术总监。
这一路走来,他付出了许多汗水和泪水,但也收获了无数的喜悦和感动。
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他深刻地体会到了团队协作、持续学习和无私奉献的重要性。
梦想的翅膀二三流大学学生逆袭之路
梦想的翅膀二三流大学学生逆袭之路梦想的翅膀: 二三流大学学生逆袭之路众所周知,清华、北大等顶尖高校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教育界的佼佼者。
而相对于这些顶尖高校,存在着许多无名的二三流大学,初入二三流大学校门的学生们常常带着梦想,却在残酷的现实中受到冷遇。
然而,我们看到了一些二三流大学的学生通过努力实现了逆袭,跨越了阶级的限制,用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辉煌。
本文将通过三位二三流大学学生的故事,探讨他们逆袭之路上的心路历程与成功经验。
第一位逆袭者是王明,一位来自二流大学的计算机专业学生。
从大学的第一天起,他就明白自己所面临的竞争压力非常巨大,为了与顶尖高校的学生竞争,他决定辅修一门软件工程课程,通过阅读与动手实践掌握更多的技能。
此外,他还积极参与校内技术社团,不断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这些努力最终让他在学术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的编程水平逐渐达到了顶尖水平。
他的个人作品不仅展示在学校的科技成果展上,还获得了多个国内外比赛的奖项。
通过这些积累,王明最终进入了一家知名科技公司,成为了一名优秀的软件工程师,实现了自己的逆袭。
第二位逆袭者是李红,一个来自三流大学的文学院学生。
从小,李红就对写作充满了热情,但是由于家庭原因她只能就读于一所普通大学。
然而,对文学的热爱使得她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在大学期间,她经常参加文学写作比赛,并且多次获奖。
这些奖项不仅增加了她的自信心,也让她的作品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和关注。
毕业后,李红积极投递自己的作品给出版社,并找到了一份文学编辑的工作。
她以自己对文学的热爱和执着,成功实现了自己的逆袭梦想。
第三位逆袭者是张阳,一位来自小城镇的二流大学生。
他来到大城市求学的初衷是为了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
在校期间,他意识到了电商的巨大市场潜力,并通过自学和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电商经验。
他克服了资金困难和市场挑战,创办了自己的电商公司。
他深入研究市场需求,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营销策略。
清华大学吴翼学长的经验【我的ACM参赛故事】
小学的时候参加计算机兴趣小组,从那里接触了编程。不过,要说真正被带入了程序竞赛这条不归路,那还 得归功于我的恩师,常州高级中学的曹文老师的顶级忽悠能力。
我从初一开始跟着曹老师学习信息学竞赛,曹老师最喜欢有事没事的扯他过去的学生的故事,以及竞赛圈里 的八卦。也正是那个时候,从曹老师的口中,我知道了世界上还有ACM这么个玩意。还记得某一天,曹老师又在 胡侃:“ACM比赛一共有4所大学夺得过2次世界冠军:上海交通大学,圣彼得堡ITMO,华沙大学还有斯坦福大 学。”说出来不怕笑话,这也是我第一次听到斯坦福大学这个名字。所以斯坦福大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两次 世界冠军的学校!说句题外话:因为恽之玮的原因,我喜欢了北大很长时间,也因为曹老师的这句胡侃,让斯坦 福成了我最向往的大学;不过造化弄人,我的本科在北大的隔壁度过,而博士,又跑到了斯坦福的隔壁。
从我接触程序竞赛到现在应该有十多年了,单说ACM竞赛,从第一次非正式参赛到现在也差不多有7年多的 样子。有太多的故事,想说的话,却一直没能有机会写下来。一方面是自己忙,一方面也是自己懒。所以很感谢 能有人“逼”我来写点什么。想到会有很多人来读我写的文字,自己也觉得很开心。其实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部 电影,只是没有那么多幸运的人有机会去诉说。这里,且说三个小故事。
很多人问我,这么多年了你怎么还在参赛呢,花费这么多精力,时间,到底是为什么呢?其实我也快说不清 楚了。很小很小的时候,那时候教数学奥赛的老师嫌我贪玩训斥我鄙视我的智商。小孩子自尊心总是特别强,想 着我换个地方证明我比那些你喜欢的人都厉害,最后差不多是做到了;到了初中,我想比那些师兄师姐们都厉害 ,要做全国一流的选手,后来差不多也做到了;到了高中发现好像在我身边的师兄,同学超不过了(提一下,有 一个高中师兄叫金斌,TCO世界冠军,ACM总决赛冠军亚军各一次,还有一个高中师兄叫吴卓杰,ACM总决赛冠 军,目前都就职于Google),我就想我可以到了大学参加ACM,在ACM赛场上超过他们;到了大学,做工程的不 断实习做项目,做科研的一篇接一篇的发论文,刷GPA的几乎每门课都是满分。我看看自己似乎没有一样能做到 最好的,于是就想,要不然就做一个科研界ACM比的最好的,而ACM界又科研做的最好的人吧;再到后来,我知 道世界上还有Percy Liang (斯坦福大学助理教授,ACM总决赛亚军), Matei Zaharia(MIT助理教授,Spark的开 发者,ACM总决赛第四)这些人,遂发现自己实在是差距太大了,实在连个理由都编不出了(也许可能是常州方 言讲的最好的?)。可能这个时候,ACM对我而言,更像是对自己的敬礼。毕竟,自己已经坚持了很久很久,从 江南,到帝都,再到美利坚加利福尼亚。就像唱一首歌,跳一支舞,写一段文字,哪怕根本没有观众,也总希望
林锐--大学十年
大学十年(一个程序员的路程)(一)林锐,1999年岁末写此文使我很为难,一是担心读者误以为我轻浮得现在就开始写自传,二是担心朋友们误以为我得了绝症而早早留下遗作。
不论是落俗套还是不落俗套地评价,我在大学十年里都是出类拔萃的好学生。
并且一直以来我对朋友们和一些低年级的学生们都有很大的正面影响。
这十年是一个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交织着聪明与蠢笨、勤奋与懒散、狂热与怯懦、成功与失败。
做对了的事可树立为榜样,做错的事可挂作为警钟。
我写下经历与感受,期望以此引导和勉励无数比我年轻的学生们。
我资历尚浅,既没有哲学家的深遂,也没有诗人的风华,不足以堂皇地育人,只能讲一些故事以表心愿。
我出生在1973年的春节,属牛,是"牛头"。
父母为我起了很好听的名字叫"林锐"。
这一切暗示着上天对我别有用心,将降大任于我,可是这时候上帝去了一趟厕所。
天堂与人间的时差如此之大,就在上帝大小便的几分钟内,我混混沌沌地度过了童年和少年,天才因此成为凡人。
我小时候生长在浙江黄岩的偏僻山区。
父母都是中学教师,由于山区师资缺乏,父母经常要从一个山头调到另一个山头教学。
我换读过的小学的数目比我的年龄还大,没有伙伴,也没有家的概念。
我就象活在货郎担里的小鸡,缩成一团,在高兴或恐惧时至多"啾""啾"地叫几声。
我在读小学与初中的8年里,既不聪明活泼,也不调皮捣蛋,确切地说象块木头,简直是我名字的反义词。
在学习上我没有受过一次表扬,也没有任何值得留念的人或事。
无论我现在多么努力都已无法追回失去的8年金色年华,好心痛!我草草地并且稀里糊涂地在13岁时从初中毕业,无处可去。
这下我发慌了,开始渴望学习。
我灰溜溜地离开山区,可怜巴巴地到一个比较好的乡下中学重读初三。
我勤快得早晨4:30就起来读英语,脑袋似乎也被吓开窍了,"数理化"学得很好,并且生平第一次在物理考试中得了满分。
攻克百年难题:中国青葱少年震惊世界
攻克百年难题:中国青葱少年震惊世界
近日,一群中国青葱少年震惊了全世界。
他们是一支叫做“极客实验室”的团队,由
一群年轻的高中生组成。
这支团队在国际编程竞赛上斩获了“特别金奖”,并成功攻克了
一个百年难题。
让我们看一下他们的成果。
这个百年难题被称为“费马大定理”,它的核心内容是要证明当n大于2时,a的n
次方+b的n次方不可能等于c的n次方。
这个问题在17世纪由法国数学家费马提出,至今仍未被证明。
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在全球范围内一直得不到解决。
直到现在,
这个问题也没有被彻底解决。
而这群中国青葱少年,通过使用最先进的技术和极高的数学
能力,成功地攻克了这个百年难题。
这个团队由六名来自中国成都实验中学的高中生组成,他们在国际上的编程竞赛中斩
获了特别金奖。
此外,这个团队的成员还成功进入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
等世界著名大学。
这群少年是如何攻克这个百年难题的呢?他们想方设法使用了各种新式编程和数学技术,例如模型推演、数据分析、尝试不同算法的组合。
最终,他们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成功解决了这个难题。
这对于中国青少年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胜利。
这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中国不只是拥有
一个高度复杂和精通道路规划的国民,还拥有许多敢于探索钻研的年轻人。
这群少年的成就不仅仅证明了他们自己的能力,而且还使许多人认识到年轻人在科学
领域中的巨大潜力。
未来,这些年轻的科学家会为全球创造更多的机会和解决未来的问题。
我们期待看到更多的中国年轻人参与进来,参与全球科技竞争,开创更美好的未来。
楼天城ACM竞赛经历总结
杭州赛区的失败至今仍是心中痛苦的回忆,不过这个教训也是对我今后的学 习生活的一种警示。 总结: 2005 年是我第一年参加 ACM-ICPC 的比赛,两场 ACM 分区赛,我们经历了夺 冠的兴奋,也经历了环顾四周等待比赛结束的无奈。2004 年清华没有获得任何分 区赛的冠军,2005 年清华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先后在成都,北京和杭州夺得冠 军,而且是三支不同的队伍。 两个赛区的 G 都是有传奇色彩的题目。北京赛区中,我们 25 分钟 1Y 了 G, 导致许多队伍跟风失败,最终达到了 208 提交 8AC 的低通过率。但是,杭州赛区 中,G 从比赛一开始就占用了我们大量的时间,直到最后都没有通过,估计至少浪 费了两个小时左右。真所谓成也在 G,败也在 G。 北京赛区后,POJ 的论坛上传闻说我曾经说过“起身去厕所,不许碰键 盘。。。”,很敬仰那些同学搞笑和扯淡的功底,我们虽然定下了以我主写程序的 组队模式,但是也非常重视配合和每个人在队伍中的重要作用。 当时清华没有组织校内 PK 选拔,选择了成都赛区的冠军队 THU1 参加全球总 决赛,当时总决赛队伍是以参考第二赛区的成绩决定的,现在回想起来也是很合理 的。由于最终我们未能得到机会参加全球总决赛,接下来几个月我们情绪低落, bomber 从那时也就宣布解散了吧。 2005 年的比赛过程中,我见到了许许多多的老朋友。用吴永辉老师的话, ACM 竞赛可以看作一些老朋友一起进行的一场智力游戏。 附北京赛区前 5 名: 1 Tsinghua University=>bomber First Place 7 788 2 Fudan University=>Abacus Second Place 7 983 2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Eccentric Second Place 7 1084 3 ZhongShan (Sun Yat-sen) University=>ZSU_Panku Third Place 7 1194 4 Peking University=>Monkey King Fourth Place 6 768 找不到杭州赛区的排名了,只发现了这个:
从高考落榜生到世界顶尖IT高手
从高考落榜生到世界顶尖IT高手
杨晓升
【期刊名称】《职业技术》
【年(卷),期】2006(000)009
【摘要】@@ 人生路上的一次重要挫折与痛苦rn1998年夏天,对于l7岁的李明来说绝对是一个黑色难耐的季节,也是他人生路上品尝到挫折与痛苦的一个苦夏.这一年,他高考落榜了.
【总页数】5页(P10-14)
【作者】杨晓升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普通”身份顶尖“高手”——盘点拥有国家重点学科的非“211工程”高校
2.世界顶尖烘焙高手逐鹿iba杯赛金牌
3.从高考落榜生到世界顶尖IT高手
4.AlphaGo战胜世界顶尖围棋高手(英文)
5.世界高手榜中榜——世界高手榜中榜之Pentium4超频编号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ACM成功者的经验
北京、上海
一年以后,半数老队员退役,三位新队员加入(张俊彬 csd 03,项光特 csd 05,吴笃敏 软件 05)同时由于上一年的我们在奖牌上的突破,ACM/ICPC在我们学校的知名度提高了不少,除了我们以外还有一些爱好者在做题训练,现在poj搜一下xmu已经可以看到很多身影,不象当初我们刚开始的时候那么形单影只。希望随着学校对ACM竞赛越来越重视,会有越来越多的同学参与道这项竞赛当中来,他们都是珍贵的后备力量,有他们才有我们学校ACM竞赛的未来。其实我们参赛获奖除了获得荣誉,获得肯定以外,更高兴的通过我们的努力让学校注意到我们,吸引更多的同学进入这项赛事,喜欢这项游戏。客观的说,我们学校在ACM上的投入相当的少,不提上海交大夸张的近百万的经费,就是与其他的一些学校相比也颇有不如,不管是在赛前培训,训练机房,还是比赛经费方面都还有很大不足。不过,现在已经有很大改善了,这也是我们的实力得到学校肯定的结果之一。去年另一个令人欣喜的是,我们还组建了一支女队,她们是(吕武玲 csd 02,林倩瑜 csd 05,黄文秀 csd 05),虽然实力稍差,但确实是开创了历史。而这一次我的队友是张弛和项光特(csd 05级)。 客观的说,这一支队伍是我们学校有史以来实力最强的一队,擅长编码,实战能力超强的我加上理论扎实,数学功力深厚的张弛,还有一个在noi久经考验的项光特,我们自信已经有挑战国内任何一支强队的能力。在暑假训练的时候,我们就信心十足,可以说今年我们就是冲着金牌去的。而在poj的热身赛中两次夺得第一,更上让我信心暴增。北京之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开始的。在去之前,对清华充满了憧憬,和大多数人一样我也曾经梦想过成绩清华学子。可事实总是残酷的,我再次体会到厦门大学的美丽名声在外确实不是没有来由的。再加上北京阴沉的天气,清华竞赛的组织不力,心目中清华的形象几乎破灭殆尽。在后面的现场赛中,我们先是由光特过了一道简单题,然后我过了一道搜索,最后他又过了一道博弈。虽然我们只过三道题目,但是由于我们做题的时间都很短,罚时很少,最终只排在过了四道题目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之下,获得第二名,拿到我们的第一块金牌,并且获得了参加世界总决赛的资格。能获得这样的成绩有很多的原因,第一是清华举办的比赛,他们自己不能派队伍参赛,导致名震天下的楼教主没有出手,第二是传统强校上海交通大学没有派队参赛,这无形中减少了潜在的对手,当然最重要的是我们已经有了足够挑战金牌的实力。北京之战是我们的成名之战,ACM社区就象是一个江湖,在这里你最大的依仗是你的实力。所谓一朝成名天下知,等我们到上海大学参赛的时候,就不再是默默无闻,一不小心就被当成是厦门大学的牛人,让我们很是虚荣了一把。如果说在北京夺金靠的是项光特的神勇表现,上海的金牌就是靠我的人品大爆发,一开始我就过了一道简单题,然后和张弛讨论以后过了一道树状dp,接着又过了一道搜索。稍后,项光特过了一道数学题,最后经过不停的优化我终于又过了一道搜索。最终我们排在了第七,排在我们前的是两支清华的队伍,两支上交的队伍,两支复旦的队伍,由于上交和复旦已经在其他赛区获得第一不计入排名,而同一个学校只算一个排名,我们最终还是排在了第二。只能拿到第二是有点遗憾,但是已经是超出预料的成绩,夺冠的任务就交给将来的师弟师妹了。
信息学奥赛班简介
信息学奥赛班简介你知道吗?其实信息学奥赛班就像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刚一踏进去,就像掉进了一个充满“数字魔法”的大坑。
你本来以为自己只是在学些简单的计算机知识,结果却发现,自己似乎成了一个现代版的“程序员巫师”。
这可是个不小的挑战哦,大家千万别小看了。
你看,刚进班的时候,我也跟大部分人一样,觉得信息学奥赛班不就是写写代码、做做题吗?不过,真的一旦你开始跟着老师学,才发现,哎,这个班,简直就像一座知识的宝库,挖不完,学不尽。
在这里,你会发现,学习并不是为了做个死板的“电脑打字员”,而是为了更好地去理解“世界”。
我敢打赌,很多同学一开始甚至不知道自己到底能学到什么,想着反正就看看嘛,结果一学就停不下来。
什么排序算法、递归、动态规划,哎呦,别看名字挺难的,学着学着,你就会觉得它们像是魔法一样,让你对这个世界有了更多的掌控感。
你可能会问,啥意思?简单说,就是你能通过一行行代码,把乱七八糟的数据变得井井有条,甚至能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麻烦,想想都带劲儿!哦对了,这个班里可不是只会教你怎么做题这么简单。
你看那些做题,背后可是有一堆堆的理论支撑在里头。
这个班不但教你“怎么做”,更教你“怎么想”。
有些题目你可能第一次接触,根本不知道从哪里入手,试了几遍都做不出来,那种“死磕”的感觉,简直让人想放弃。
但你想想,正是这种不断折腾,逼着你去琢磨,去思考,去找方法,一点一点地磨练了你的逻辑思维。
慢慢地,你就能从原本的“看不懂”到“哎,这么做对了”这种转变。
这种感觉,哎,简直爽到爆!信息学奥赛班里的氛围特别好。
虽然大家都是“程序员”,可每次一讨论问题,气氛就变得特别活跃。
那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难题,大家一起讨论时,忽然间就被拆解成一个个简单的小块,你发现自己其实能做到。
你看,身边的同学们都是高手,互相之间一传一接,不知不觉就把技术玩得炉火纯青。
大家从最开始的“谁也不懂”到后来一起讨论题目的时候,简直像是大厨们在做菜,虽然大家手头的食材都不一样,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拿手好菜,最后凑到一起,结果就是一盘“超美味”的程序!大家的起点不同,也有些同学刚开始觉得自己跟别人比差距大得很,哎呦,一开始看着题目就头大,感觉根本做不出来。
一位ACMer过来人的心得
一位ACMer过来人的心得[转摘]刻苦的训练我打算最后稍微提一下。
主要说后者:什么是有效地训练?我想说下我的理解。
很多ACMer入门的时候,都被告知:要多做题,做个500多道就变牛了。
其实,这既不是充分条件、也不会是必要条件。
我觉得一般情况下,对于我们普通学校的大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差距不会太大,在这种情况下,训练和学习的方法尤为重要。
其实,500题仅仅是一个标志,而且仅仅表示你做ACM-ICPC有一定的时间,我们训练的目的是什么?我觉得有四点1、提高编程能力2、学习算法,(读书,读论文,包括做一些题目验证)3、准备好面临将到来的挑战(熟悉题型,调整心态)4、启发思维。
这里四个目的,从训练的角度上,重要性逐次递减;为什么呢?因为前面的因素是后面的基础。
而是后面的目的,想达成越为不易。
我觉得前3者能保证你ac掉你能做的题,即使难题始终不会做,也可以ac掉中等偏难的题目。
而需要一定思维难度的题,要以前三者为基础而且属于训练的后期,中期只能作为偶尔调节。
当然,我思维也烂得要死,对这点没什么发言权,大家可以鄙视我。
我这里想主要说下第2点。
对于算法,我发现,很多我们这样的弱校ACMer选手没有侧重好算法的学习。
下面要讲的几点,可能都很老套,但我想以035对比我自己的例子给大家做说明。
<1>算法学习是ACM比赛所要推广或者要提倡的一个方面记得曾经路过某人的blog,上面说他作比赛的时候遇到了一个dijkstra,他没做出来,然后评论到(大意):我才不会花时间去搞明白“这种”算法。
“这种”也许有可能是指:没什么实用性,对吧,这样我就不想评论了(又是有关科学和工程的讨论)。
但起码有一点需要明确的:ACM-ICPC比赛时关于计算机科学的比赛,计算机科学是算法的科学,计算机算法中dijkstra有着重要的实际和启发意义,所以比赛一定要考。
你参加这个比赛,要拿奖,就必须学习这种算法。
你也许觉得你智商很高,但ACM-ICPC 比赛本身不是智力比赛,比赛就是要让你去学习这些东西,所以,如果你不想学的话,我觉得也没有必要参加。
ONS2013:跨越门槛
ONS2013:跨越门槛
丘子隽
【期刊名称】《程序员》
【年(卷),期】2013(000)006
【摘要】网络市场环境将会像PC架构一般充分竞争,同时打开另外一个庞大的市场空间。
我的同学大多是程序员,学习成绩也比我出色许多,但每每聊到一些工作,他们总觉得我的工作很酷。
我慢慢地意识到,我的工作竟然是有技术门槛的,我甚至也在维护这个门槛,反驳一些同事认为网络不应该敲命令行、应该这样那样的言论。
【总页数】2页(P15-16)
【作者】丘子隽
【作者单位】腾讯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311.52
【相关文献】
1.\"中等收入陷阱\"及其跨越的门槛条件:一个内生技术进步解释 [J],
2.给他一道可以跨越的“门槛” [J], 魏小林
3.新创企业合法性门槛的跨越机制——基于事件系统理论的案例研究 [J], 项国鹏;万时宜;黄大明
4.跨越全球治理"筒仓式思维"的认知门槛 [J], 陈绪新;张晶晶
5.跨越全球治理“筒仓式思维”的认知门槛 [J], 陈绪新;张晶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改变弱科现状作文
改变弱科现状作文曾经,我的学习生涯就像一艘在波涛中艰难前行的小船,而那门弱科——数学,就如同狂风巨浪,一次次将我的小船拍打得摇摇欲坠。
那时候,每次看到数学试卷上密密麻麻的数字和符号,我的脑袋就像被塞进了一团乱麻。
课堂上,老师的讲解仿佛是来自遥远星球的语言,我努力想听懂,却总是在云雾中徘徊。
特别是那些复杂的函数、几何图形,它们就像是一群调皮捣蛋的小精灵,专门和我作对,让我束手无策。
记得有一次数学考试,当试卷发到手中,我的心瞬间凉了半截。
看着那些似曾相识却又无比陌生的题目,我握着笔的手都开始微微颤抖。
第一道选择题还算简单,我顺利地做出了答案,心里稍微有了点底。
可接下来,情况就急转直下。
填空题的那些公式在我脑海里不停地打转,可就是无法准确地套用到题目中。
我急得满头大汗,不停地咬着笔头,草稿纸被我画得乱七八糟,却还是找不到解题的头绪。
做到大题的时候,更是惨不忍睹。
那道三角函数的题目,明明老师讲过类似的题型,可我就是想不起来该从哪里入手。
我在脑海中拼命搜索着相关的知识点,可它们就像捉迷藏一样,怎么都不肯出来。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我的心也越来越慌。
周围的同学都在奋笔疾书,只有我还在对着试卷发呆。
考试结束的铃声响起,我无奈地交上了那份几乎空白的试卷。
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失败者,无比沮丧和失落。
回到家后,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心情低落到了极点。
我开始反思,为什么自己的数学会这么差?是因为自己不够努力吗?还是学习方法有问题?我想起了每天晚上为了完成数学作业而熬到深夜的自己,想起了课堂上拼命记笔记却还是跟不上老师节奏的自己,突然觉得很委屈。
但是,我知道一味地自怨自艾是没有用的,我必须要做出改变。
于是,我决定制定一个详细的学习计划。
首先,我每天都会提前预习第二天要学的内容,把不懂的地方标记出来,这样在课堂上就能有针对性地听讲。
其次,我加大了做题的量,买了好几本数学辅导资料,每天都会抽出时间来做练习题,通过不断地练习来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追光高中语文作文
追光高中语文作文
寻着心底的那束光,向前,与光同行。
——题记
在这无比灿烂的角逐竞技的世界中,光担任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从照亮地球的第一束光,到宇审余温的伽马射线,都用独特的方式展现自己的伟大存在。
同样,我们也是追光少年,寻着心底的那束光,向前,与光同行。
谁说年少就不能有所作为?天格计划中,一群平均年龄仅二十一岁的本科生团队脱颖而出。
他们自己研发的卫星,起初电路接线错误,两年的努力都付诸东流。
经历了错误所导致的巨大失败,他们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放手一搏,竟然一个月造出了天格一号,堪称奇迹。
这个探寻宇宙起源的卫星载着他们的努力,飞上苍穹。
而真正逐光的不是卫星,而是他们。
他们心底有对成功的渴望,这种渴求的光给予他们莫大的力量。
光在前领跑,他们在后面直追,这是场不知结果,不知尽头的马拉松。
他们拼命追,终于赢得了胜利追上光的那一瞬间。
我们的目标就是我们心底的那束光。
这束光给予我们力量,在我们悲观失望时,它能够及时透过层层雾云,带来光明与温暖。
我们人人都是追光少年,追求的是自己天空中的一束光。
这希望,永远与我们同在,与光同行,想象苍穹,向前,这情景永不落幕。
升级考试越来越近了,我们这些少年,要么以亚光速飞奔,要么以声速急行。
不管光在何处,我们都可以放手去追,追上与否,全部由我们自己把控。
一束束光正在天空划过,一个个身影正在尾随其后。
加油吧!追光少年,寻着心底的那束光,向前,与光同行。
蒟蒻ACMer回忆录·一段弱校ACM的奋斗史
蒟蒻ACMer回忆录·⼀段弱校ACM的奋⽃史 三年半的ACM⽣涯终于迎来了终点,退役之时,感慨万分,故写此⽂以纪念逝去的时光,那些为ACM拼搏的⽇⼦,那段弱校ACM的奋⽃史。
三年半的ACM⽣涯,窝见证了CUMT从打铁到铜牌的突破,⼜见证了从铜牌到银牌的突破;见证了集训队员从3⼈发展到10余⼈,⼜见证了ACM实验室的落实。
三年半的ACM⽣涯,窝经历了太多,有Accepted时的欢笑,有Wrong Answer时的沮丧,有Time Limit Exceeded时的⽆奈,有Runtime Error时的尴尬,有打铁的失落,有拿牌的惊喜。
13年,本蒟蒻⾼考考崩了,来到CUMT。
除了想要去985学校读研,本科期间还是要做些其他有意义的事情,好在窝是喜欢计算机专业的,于是认识了逗⽐虎学长。
他和我说了ACM,瞬间感觉很⾼⼤上的样⼦(其实是⼀脸懵逼),于是窝开始在CUMT OJ上刷题(为什么不去HDU OJ?因为不知道啊TOT),这就算是⼊坑了?喵喵喵?然后窝在CUMT OJ上做了⼏⼗个⽔题,当时还不知道有啥贪⼼、模拟、暴⼒、动归这些东西,就像是乱做着玩。
直到做到⼀个最长递增⼦序列,窝想了好久也不会做,问了逗⽐虎,终于知道了原来这东西叫动态规划(懵逼脸TOT)。
做着做着⼀学期就快过去了,终于来了⼀次校赛。
这次校赛恰逢夹⼼他们拿了第⼀块铜牌的时候,于是乎,窝就想好好表现⼀下,万⼀进了ACM集训队,⼤佬们可以带窝飞啊!结果这次校赛也是出乎意料啊,居然得了第⼆名,喵喵喵?然后被ACM教练叫了过去,他说窝不错哦,以前打过OI?继续懵逼,窝想说,窝啥都不会啊TOT 然后好像他就让窝进集训队了。
过不久夹⼼加我QQ,说明年逗⽐虎退役,窝就是他队友了,虽然⼀脸懵逼,但还是有点⼩激动。
14年,终于迎来了ACM暑期集训,窝决定这个暑假要好好刷题,等⼗⽉份和夹⼼再打⼀块铜牌!然后顺便妹⼦也叫过去了⼀起集训,想想弱校万⼀能组个⼥队拿个奖不也挺好。
战胜弱科作文
战胜弱科作文嘿,小伙伴们,你们有没有遇到过那种让人头疼的“弱科”呢?就是那种一翻开书就像进了迷宫,左转右转还是找不到出口的感觉?我呀,就曾经和数学这位“调皮鬼”斗智斗勇了好久,今天就来聊聊我是怎么一步步把它从“敌人”变成“好朋友”的吧!记得刚开始,数学对我来说就像是天书,每次考试都像是在玩一场我永远赢不了的游戏。
看着那些数字和公式,我就像是个迷路的探险家,心里那个急啊,简直能煮熟一锅粥!但你们知道吗?我可不是轻易放弃的孩子!有一天,我突发奇想,决定给数学来个“变身大作战”。
我把那些枯燥的数字想象成一个个活泼的小精灵,每次解题就像是带领它们去冒险,找到隐藏的宝藏。
比如,解应用题时,我会先把题目里的信息变成一个个小故事,让这些小精灵去“探险”,每解决一个问题,它们就能得到一块闪闪发光的宝石。
这样一来,学习就变得有趣多了!当然,光靠想象可不够,我还找到了几位超级英雄来帮忙——我的老师和同学们。
每当遇到难题,我就像个小跟班,紧紧跟着老师,生怕错过任何一个解题的秘诀。
而同学们呢,他们就像是我的战友,我们一起讨论,一起攻克难关。
有时候,一个简单的思路碰撞,就能让我豁然开朗,那种“啊哈,原来如此!”的感觉,简直比吃了蜜还甜!最让我兴奋的是,我还发现了一个宝藏——错题本。
每当做错题目,我就像捡到了一块特别的石头,赶紧把它放进我的“宝藏箱”里。
晚上,我就坐在书桌前,仔细研究这些“石头”,看看它们为什么会让我迷路。
慢慢地,我发现这些错题其实都是“纸老虎”,只要我掌握了它们的弱点,就能轻松打败它们!就这样,日复一日,我和数学的“战争”渐渐变成了“友谊赛”。
我不再害怕它,反而开始享受解题的过程,那种从迷茫到清晰的转变,让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现在,当我再回首那段与数学“斗智斗勇”的日子,心里满是感激。
因为它不仅让我战胜了弱科,更让我学会了坚持、勇气和探索。
所以啊,小伙伴们,如果你们也遇到了自己的“弱科”,别怕!勇敢地面对它,用创意和坚持去战胜它,相信我,你们也能收获满满的惊喜和成长!。
惨淡的蓝桥杯国赛经历
惨淡的蓝桥杯国赛经历今年的蓝桥杯决赛结束了,仅仅拿了个国三,⼼情也不是太好。
简单谈谈这次国赛准备的整个过程和⼀些感概吧。
省赛3⽉底就结束了,那时候我谈过感想,就是题⽔⼈⽔,但是能把⽔⼈刷下去⼀⼤部分,最重要是⼊门。
国赛的话之前没有过经历,只听学长提过,他们都很惨,六题全挂(顶多对⼀个题吧)拿个国三,有个国奖算是对我们这种弱省弱校的参赛学⽣有个基本的回报,当然本来也不敢有什么奢望,毕竟⽔平确实不太⾼。
顺便提⼀句,蓝桥杯⼀直都有“暴⼒杯”的外号,暴⼒骗分什么的,我感觉这其实只是⼀种调侃,毕竟有经验的⼈他们所写出的暴⼒破解和我们这些⽔平较弱的暴⼒姿势肯定不⼀样(虽然我很不想承认吧。
)说下准备过程。
省赛到国赛之间我就打过两次⽐赛不是很多。
国赛前有⼀次省赛(这个省赛是省⾥办的,组队打的那个),学校办校赛,我和我的⼩伙伴AK所有题⽬,却判我们犯规,取消我们的资格,由此我们失去了这次⽐赛的机会,真遗憾。
(这个⽐赛我⼤⼀因为要参加数学竞赛时间冲突校赛选上了但是没有参加,⼤⼆校赛状态太差被刷了,这次⼤三表现挺好不让我们去,下次再想去就得等⼤四了,额)为了给⾃⼰加点戏,我们组队参加了同省师⼤的校赛,师⼤的编程俱乐部举办了这次选拔赛,欢迎兄弟院校前去交流,我们学校很多熟⼈也组队参加了。
总共不到300组参加,挺热闹的。
我组的队表现挺好,11题弄了7个出来,拿了个第三,师⼤的负责⼈⽼师热情的给我们颁发奖品和纪念品。
对⽐在⾃⼰学校⾥收到的冷遇,尽管校赛确实是⾃⼰犯规在先,可是⼼⾥还是挺难受的。
除了上⾯提的这两场规模不⼤的⽐赛,其他的⽐赛我也没参加,但是看了⼀些OJ上⽐赛的题⽬,平时也在跟进刷题。
根据往年蓝桥杯决赛的试题特点,我们即将参加的⼩伙伴们认为蓝桥杯的B组不会考察数论、线段树等等ACM中常⽤的东西,顶多就是将题⽬的题义包装好,在思路上多拐⼏个弯,其实上考察的还是DP、搜索、⼆分、贪⼼这类⽐较基础的算法。
根据我们分析出的这种情况,我认为要有意识的加强这部分基础的训练,即在思路上要增加难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弱校ACM的奋斗史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知道ACM;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上ACM。
但是,我知道,我喜欢上了,而且不会后悔。
我是大一的时候进的学校ACM队,那个时候,一切都是冰冷的,华东理工大学,在别人的眼里,只是每次给别人垫底的学校,次次如此。
但是,我们不甘心,我们从不甘心,当我们主力队员中的一个,一个月拼命集训,瘦了很多的时候,突然,我有一种哭的冲动。
我问他,为什么?他告诉我:我喜欢ACM。
也许是个傻傻的理由,但是就是这句话让我一直留在了这里,并且为了这个梦奋斗着。
也许是天资的原因,第一次,我们失败了,彻底的失败了,在上海输的好惨,也使得我们第二年的经费雪上加霜。
曾经的梦想,曾经的努力,似乎在一刹那间被否定了。
也就在那个时候,有人说了一句:我们只有大一,我们的路还长,于是,我就坚持了下来。
现在看看大一时候的我们,真的是什么都不会的一些人。
到了大二,我们更加努力的集训,在北京之前,我们第一次尝试了全天集训的滋味。
30天90袋跑面20袋咸菜,每天4个小时的睡眠。
当时我觉得我们一定会崩溃的,当我每次快要崩溃的时候,总会记起当时我们的话:“我们才大一,我们喜欢ACM,我们还有的拼,我们能拼。
”于是,就奇迹一样的继续做题。
现在想起来,那真的是个奇迹,LIANG HH居然可以一个月只在床上躺了6个晚上,平均每天睡2个小时。
就这样,我们在北京的时候,绝对意外的拿了第5名的成绩,当时的感觉绝对不是语言可以形容的,当时只是在想:我们终于证明自己了。
但是,这也是要代价的,LIANGHH回来就垮了,其他的人也不是很好受。
但是,队长还是决定了去印度拼一下。
决定的结果是:继续集训。
那些日子我不愿意再回忆,也不愿意再来一次,但是,如果我必须要再来一次的话,我相信,我不会犹豫,因为:我喜欢ACM。
在印度的出现绝对不是一个奇迹,也不是运气,里面包含了苦涩,无奈,还有很多很多,当然最多的还是欣喜。
至于总决赛么,呵呵,就是去玩玩,也没有别的意思了。
我真的希望
大家加油
不是因为别的原因,因为我们都曾经迷惑,无助,我们没有别人那么强的教练,没有别人那么好的基础,但是,我们都绝对不能放弃。
绝对不能,因为,当我们坐在赛场上的时候,不管你是不是愿意,在你上空飘动的始终是你的校旗,别误会,我不是说什么要“为了学校争光”,那种话是用来哄小孩子的。
我只想问大家,如果是你,坐在电脑前~~,你的背后有多少人在看着你?你的身上寄托的是什么?
是希望,是所有喜欢ACM的同学对你的希望,希望有这么一天,ACM也可以象其他的东西一样被其他的人所肯定,而不是什么需要被人怜悯的东西
是信任,是所有曾经帮助过你和被你帮助过你的人对你的信任,想想为了经费而受尽了苦的人们,想想其他曾经一起集训的队员们的信任。
他们信任你,你们会是最好的。
只要你们尽力了,你们就是英雄。
不过,没有人同情失败的英雄吧。
所以,我们必须成功。
还有,是耻辱,是一种被轻视和忽视的耻辱,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当初我们想找一个比我们水平高的学校共同学习一下,谁知道竟然换来的是一句:“就你们?”也许你们没有遇到过想我们一样尴尬的场面,不过,我相信,这种感觉在你们心里也很深刻吧。
从很多地方都能体会到。
如果,现在我们寄托了这些东西的话,谁还会告诉我:我们不该奋斗呢?
如果可以,我宁愿安静的呆在一个不为人知的小角落,平平淡淡的过了这大学四年的生活,至少不会这么累。
如果可以,我宁愿在开始的时候,就找一个可以依靠的地方,傻傻的什么都不想,幸福的过了这四年。
如果可以,我宁愿只做一个ACM的看客,静静的品味他们成功的喜悦,分担失败的痛苦。
如果可以,我宁愿早早的放弃着艰苦的训练,因为我实在不愿意再做这样一个噩梦。
如果、可以…………
但是,只是如果……
而且,决不可以!!
当我们弱校的人喜欢上ACM的时候,就应该有这种觉悟!
如果,要后退,那么,就你就不要参加ACM,因为,你不适合。
ACM比的并不仅仅是写程序的水平,而更多是三个人的综合素质。
没有胆小的人可以赢得ACM 的青睐,没有退缩的人可以赢得比赛的胜利。
我们这些人,水平本来就有限,也没有什么很出色专业教练。
那么如果我们连一拼的勇气都没有了。
我们还剩下什么?
如果可以,让我再次站在大一时候的海报前,我还是会小声的说:“去试试吧,也许很好玩呢~~”
谢谢大家看了这么多,是不是烦了?呵呵,最后,我只希望大家能+U,同时弱校的队员,
我希望我们能互相帮助。
大家~~~~~~~~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