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建设工程概况
三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概况
三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概况三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工程主要解决三北和其他地区各不相同的生态问题。
具体包括三北防护林工程,长江、沿海、珠江防护林工程和太行山、平原绿化工程。
一、xx防护林工程工程的背景情况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地区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的状况,国务院批准上马了三北防护林防护工程。
1978年11月3日,国家计划委员会以计计[1978]808号文件批准国家林业总局《西北、华北、东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计划任务书》。
1978年11月25日,国务院xx发(1978)244号文件批准国家林业总局《关于在西北、华北、东北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点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的规划》,至此,三北防护林工程正式启动实施。
工程建设范围按照总体规划,三北工程的建设范围东起黑龙江的宾县,西至新疆的乌孜别里山口,北抵国界线,南沿天津、汾河、渭河、洮河下游、布长汗达山、喀喇昆仑山,东西长4480公里,南北宽560-1460公里。
地理位置在东经73°26'—127°50',北纬33°30'—50°12'之间。
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1个县(旗、市、区)。
工程建设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42.4%。
工程建设期限三北工程规划从1978年开始到2050年结束,历时73年,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进行建设。
1978-2000年为第一阶段,分三期工程。
1978-1985年为一期工程,1986-1995年为二期工程,1996-2000年为三期工程;2001-20年为第二阶段,分两期工程。
2001-2010年为四期工程,2011-20年为五期工程;2021-2050年为第三阶段,分三期工程。
2021-2030年为六期工程,2031-2040年为七期工程,2041-2050年为八期工程。
三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概况
三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概况12三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概况三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工程主要解决三北和其它地区各不相同的生态问题。
具体包括三北防护林工程, 长江、沿海、珠江防护林工程和太行山、平原绿化工程。
一、三北防护林工程工程的背景情况为了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西北、华北、东北地区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的状况, 国务院批准上马了三北防护林防护工程。
1978年11月3日, 国家计划委员会以计计[1978]808号文件批准国家林业总局《西北、华北、东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计划任务书》。
1978年11月25日, 国务院以国发( 1978) 244号文件批准国家林业总局《关于在西北、华北、东北3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点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的规划》, 至此, 三北防护林工程正式启动实施。
工程建设范围按照总体规划, 三北工程的建设范围东起黑龙江的宾县,西至新疆的乌孜别里山口, 北抵国界线, 南沿天津、汾河、渭河、洮河下游、布长汗达山、喀喇昆仑山, 东西长4480公里, 南北宽560-1460公里。
地理位置在东经73°26'—127°50', 北纬33°30'—50°12'之间。
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13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的551个县( 旗、市、区) 。
工程建设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 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42.4%。
工程建设期限三北工程规划从1978年开始到2050年结束, 历时73年,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进行建设。
1978- 为第一阶段, 分三期工程。
1978-1985年为一期工程, 1986-1995年为二期工程, 1996-为三期工程; -2020年为第二阶段, 分两期工程。
-为四期工程, -2020年为五期工程; 2021-2050年为4第三阶段, 分三期工程。
长江中下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长江中下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为改善生态,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相继在“三北”地区、长江、珠江、淮河等重要江河流域实施了一系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这些工程已被国家整合为三北、长江流域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湖北作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重要省份,有60个县(市、区)被国家列入长江中下游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范围,项目区建设范围总土地面积18673.5万亩。
建设规模为:营造成林面积 4451.55万亩,其中人工造林 1254.75万亩,封山育林 1267.65亩,飞播造林 157.35万亩,幼林抚育 784.5万亩,低质低效林改造989.85万亩;现有林管护1108.2万亩。
我省长江中下游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是由多个防护林建设工程组成的一个系统工程,目前已经或即将启动的国债长防林项目、农发长防林项目、日援汉江防护林、德援长江防护林、鄂北防护林、淮河及太湖流域防护林、土地沙化治理等项目,都是这项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省长防林第一期工程建设从1989年开始启动,2000年结束;第二期工程已经从2001年启动。
第二期长防林的资金来源,包括国债、农业发展资金、外资和地方投入等方面。
1989年国家长防林一期工程工程实施,为我省治理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在国家林业局的支持和关怀下,我省宜昌、秭归、巴东、谷城四县市先行启动了长防林试点工程,1990年又有14个县市列入一期工程,到 1999年,全省先后有29个县市被国家纳入长防林工程治理范围。
特别是近两年国家债券资金加大了对长江防护林工程的投入,并实行资金管理“报帐制”,为我省长防林工程注入了新活力。
十年来,经过各项目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累计完成长防林工程营造林面积2741.5万亩,占国家计划的154.2%,占一期工程规划182.7%。
其中植苗造林927.6万亩,直播造林25.4万亩,飞播造林61.4万亩,低改280.8万亩,幼林抚育167万亩,封山育林1153万亩。
三北防护林建设工作总结
三北防护林建设工作总结一、工作概述三北防护林工程是为了改善中国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而实施的一项重大工程。
工程的核心任务是建设北方大范围的防护林带,改善土地质量,增加森林覆盖率,防风固沙,提高灾害抵御能力。
三北防护林工程已经持续进行了数十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对三北防护林建设工作进行总结,并提出下一步的建议。
二、成就与经验1.林地增加:通过大规模的造林和恢复工作,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明显提升。
特别是在新一轮国家土地绿化工程中,大量的边坡、沙地、荒山等被植被覆盖,有效减缓了风沙的侵袭。
2.生态效益:三北防护林工程改善了荒漠化土地的生态环境,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和景观的改善。
通过引进适应当地环境的树种,提高了土地的保水能力和土壤质量。
3.经济效益:三北地区除了改善生态环境,防护林工程还促进了林业经济的发展。
大规模的林木种植和经营管理,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4.社会效益:防护林的覆盖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减少了沙尘暴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同时,也提高了防灾减灾的能力,减少了自然灾害造成的财产损失。
三、问题与挑战1.乱种乱护:由于对土地的环境和气候特点不了解,有些地区出现了乱种乱护的现象。
这就导致了部分树种生长不良,甚至死亡,林地质量没有得到有效改善。
2.灌溉用水不足:在林地建设过程中,由于水资源的限制,有些地区的灌溉用水不足,导致树木生长受限,林地效益不理想。
3.病虫害防控不力:由于树种选择不当、林地管理不到位,部分地区出现了严重的病虫害问题。
这给林地建设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威胁。
4.监管不到位:一些地方对于防护林建设的管理监督不够到位,导致执法力度不够,乱占乱用林地的现象仍然存在。
四、建议与展望1.加强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在三北防护林建设中,应加强对土地环境和气候特点的科学研究,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选择适应性强的树种进行植被恢复。
同时,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管理水平。
我国六大林业工程建设地理地带适宜性评估
我国六大林业工程建设地理地带适宜性评估我国六大林业工程建设地理地带适宜性评估引言:林业工程建设是促进我国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
为了确保林业工程的顺利进行,评估其建设地理地带的适宜性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我国六大林业工程建设地理地带的适宜性进行评估,为林业工程的规划与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一、北方防护林工程北方防护林工程是通过植树造林手段,修建天然防护林带,保护农田、居民、风沙源地和生态脆弱区。
我国北方干旱、风沙频发,防护林工程成为保障农田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关键举措。
北方广袤的沙漠与草原地质环境适合防护林建设。
适宜性评估指标包括年降水量、年日照时数、地下水位、土壤水分等。
评估结果表明,内蒙古、宁夏等地适宜度较高。
二、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是我国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建设北方三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库鲁克塔戈沙漠和乌昌塔戈沙漠)的防护林系统,阻挡沙尘暴南下。
三北地区的地质环境适宜防护林建设,年均降雨量、年均温度等指标是评估适宜性的重要因素。
黑龙江、吉林、河北等省份适宜性较高。
三、六北植树造林工程六北植树造林工程是在寒冷地区,通过大规模植树造林改变自然生态系统的工程,重点解决北方农田生态脆弱的问题。
寒冷地区的适宜性指标包括土壤类型、地下水位、温度等因素。
东北三省、内蒙古等地适宜度较高,但也需考虑人类活动干扰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四、天然林保护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是为了保护我国重要的天然林资源,防止过度砍伐和滥砍滥伐的行为,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适宜性评估指标主要包括森林类型、植被覆盖、水土保持等。
西南地区(云南、贵州等省份)的适宜度较高,但由于高山地区复杂的地形和气候条件,实施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五、湿地保护工程湿地保护工程是针对我国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
湿地的适宜性评估指标包括水文地质条件、水体质量、植被分布等。
我国湿地面积庞大,以长江流域、黄河三角洲等地适宜性较高。
中国三北防护林
中国三北防护林概述中国的三北防护林是指位于中国北方的三个母亲河流域(黄河、长江和黑龙江)以北的防护林区。
该防护林建设是中国政府在20世纪70年代末启动的一项重要战略,旨在减缓和逆转中国北方荒漠化和沙漠化的趋势,以保护重要的生态和环境资源。
本文将对中国三北防护林的概念、建设历程和取得的成就进行详细介绍。
概念中国三北防护林的概念最早提出于1978年,其目标是在中国北方地区建立一座纵贯中国的防护林带,以减缓气候变化、保护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等。
该防护林带的总面积约为422.8万平方公里,覆盖了中国的18个省份,包括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湖北、湖南、江西、四川、青海、宁夏和甘肃。
建设历程中国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
当时,中国北方地区面临着严峻的荒漠化和沙漠化问题。
草原退化、干旱、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发给当地的生态和经济带来了巨大破坏。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开始实施一系列的防护林建设工程。
在建设过程中,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包括植树造林、固沙治理、修复退化草原等。
植树造林是最主要的手段之一,通过种植抗风固沙树种,有效地减少了沙尘暴的频率和强度,并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此外,政府还加大了对荒漠化地区的投资,改善当地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三北防护林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根据中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数据,截至2016年,防护林覆盖面积已达到154.8万平方公里。
同时,防护林减少了沙尘暴事件的次数和影响范围,改善了河流的水质和水量,有效地遏制了漫长荒漠化的趋势。
取得的成就中国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首先,防护林带的建设有效地减缓了荒漠化和沙漠化的趋势。
防护林的植被覆盖减少了土地的风蚀和水蚀,防止了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
其次,防护林带的建设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恢复。
三北防护林的主要内容
三北防护林的主要内容
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是中国政府为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沙漠化和水土流失而实施的一项大规模的林业生态工程。
该工程旨在通过建造大规模的防风林,控制沙漠化和水土流失,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三北防护林的主要内容包括:
建设防风林带:在三北地区建设宽阔的防风林带,以阻挡风沙、降低风速、防止沙漠化。
营造混交林:采用多种树种混合种植,形成混交林,提高森林的稳定性和生态效益。
保护天然林:加强对天然林的管护和培育,保护其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发展经济林:在适宜的地区种植果树、药材等经济林木,增加林区群众的经济收入。
加强科研:加强林业科学研究,推广先进的林业技术,提高森林经营水平。
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的实施,不仅提高了中国的生态环境质量,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为改善全球气候环境做出了贡献。
三北防护林简介
三北防护林简介三北防护林是指我国北方三个省区(内蒙古、甘肃、宁夏)的沙漠化、水土流失和风沙灾害治理中的重要措施,其范围包括防护林、退耕还林、草原综合治理、沙化土地治理等。
三北防护林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生态工程,也是当前世界上规模最大、成效最显著的生态建设项目之一。
三北防护林的背景是我国北方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
近百年来,北方地区的草地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以及人类活动的扰动,导致土壤风化、水土流失、沙漠扩张等严重问题。
特别是1980年代以来,随着在三北地区的工业和城镇的发展,大量的土地用于工业区和城市化建设,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了更为严重的威胁。
这些恶劣的生态环境状况不仅对三北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阻碍,而且对全国的生态环境、水资源保护、生态安全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开始实行三北防护林计划。
自从引入该政策以来,三北地区的防护林总面积已经达到了665万公顷,其中大多数是树种及草地。
三北防护林项目的重点是改善北方沙漠化与水土流失状况,其中包括防护林、民生林、果木林、速生丰产林、退耕还林和草原综合治理等措施。
这些措施有效地防止了风沙、盐碱、水土流失等问题,改善了当地的土地质量和生态环境。
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对北方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建成的林场与草场大大提高了当地的植被覆盖率,并且减轻了沙漠化和水土流失等灾害的威胁。
同时,三北防护林的建设也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防护林和草场生产的木材和草原资源让当地人民脱贫致富,特别是在林果加工和家庭经济农业方面,更加显著。
多年来,三北防护林已经成为一个综合的防护林、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产业链发展的示范区。
当然,三北防护林的建设也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对于当地居民来说,如何在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实现平衡,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另一方面,三北地区的环境问题依然很多,因此保持防护林健康的状态也是一个不容易解决的问题。
为了克服这些困难,在三北防护林建设中,政府应当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加大对当地经济的扶持力度,加强社区参与和社会管理,提高林业监管力度,为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和管理提供更好的保障。
我国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林业科学现代农业科技圆园19年第17期摘要三北防护林工程是我国重要的林业工程,其提高了经济和生态效益,但是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本文概述了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三北防护林工程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三北防护林工程;发展现状;问题中图分类号F326.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739(2019)17-0164-01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我国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于静(辽宁省国有北票市黑城子林场,辽宁北票122100)三北防护林工程经历了40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并已成为全世界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志工程[1]。
目前,三北防护林工程包括几大工程体系,如生态经济型工程体系、平原农区型工程体系及区域经济型工程体系等。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气候变化的关注逐渐提升,加强林业建设成为改善气候环境的重要手段[2]。
因此,我国根据自身发展现状,对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但是生态环境修复比较复杂,在建设过程中要注重防护林的长期发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1发展现状1.1改善生态环境自三北防护林工程实施以来,防护区域的土壤沙化问题得到有效遏制。
据统计,2000—2015年,我国沙化最严重的几个省份,沙化面积累计减少了5247km 2,其中极严重沙化面积减少8.54km 2,中度和重度沙化面积累计减少7.86km 2。
据国家水利部数据表明,2000—2010年,黄河流域林地面积逐渐增加,截至2012年,该区域人工林面积达到756km 2。
同时,该区域水土流失速度也在降低,以每年1~2t/hm 2的速度呈逐渐减少趋势。
1.2促进地方经济发展1.2.1促进农业发展。
2008年三北防护林发展报告中指出,在30年时间内,三北防护林区域内共计保留了273.4km 2农牧防护林,农田面积增加了1763.12km 2,牧场面积增加了938.49km 2,粮食产量较1978年增加了近3倍,网格化程度提高了68.54%[3]。
林业系统6大工程
六大林业工程:再造秀美山川的伟大创举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三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等六大林业重点工程标志着中国林业建设结束了长期以来以木材生产为主的时代,进入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新时代。
前五大重点工程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而第六大重点工程是为了解决我国的木材的供需矛盾。
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产品供给的重要任务,做好林业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林业建设,制订一系列方针政策,采取有效措施,使中国林业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
全国人工林保存面积达到0.47亿公顷,占世界人工林总面积的26%,居世界第一位,全国森林面积和活立木蓄积量分别达到1.6亿公顷和124.9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6.55%,实现了森林面积、森林蓄积量的双增长。
世纪之交,中国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确立并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和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作出了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三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等六大林业重点工程的重大决策。
六大林业重点工程涉及全国97%以上的县、市、区、旗,规划造林任务超过0.76亿公顷,规划投资7,000多亿元,建设内容包括资源保护、国土绿化、水土流失治理、防沙治沙、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商品林基地建设等各个领域。
中国林业生态工程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2021年3月5日星期五
三北防护林的基本概况
§ 三北防护林,是一项在中国北方实施的生态建设 工程,是中国林业发展史上的一大壮举,开创了
中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先河。工程地跨东北西
部、华北北部和西北大部分地区,包括中国北方 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1个县(旗、市、区 ),建设范围东起黑龙江省的宾县,西至新疆维 吾尔自治区乌孜别里山口,东西长4480公里, 南北宽560—1460公里,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 里,占中国国土面积的42.4%。
境也将得到有效改善。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林业生态工程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林业生态工程
§ 截至目前,三北工程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 2647万公顷,工程区27.8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 得到治理 ,营造农防林253万公顷,工程区农田 林网化程度达68%以上,2248万公顷农田得到 有效庇护,每年粮食因此增产100亿公斤。三北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林业生态工程
三北防护林全景图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林业生态工程
中国林业生态工程
三北防护林的背景历史
§ 历史上,三北地区曾是森林茂密、 草原肥美的富庶之地上,由于种种 人为和自然力的作用,使这里的植 被遭到破坏。土地沙漠化、水土流 失十分严重。区域内分布着八大沙 漠、四大沙地,沙漠、戈壁和沙漠 化土地总面积达149万平方公里, 从新疆一直延伸到黑龙江,形成了 一条万里风沙线。
目前,嫩江沙地仍然是一个危害严重的风沙源,在沙 区,每年有460多万亩的农田和近千公里公路、铁路会不 同程度遭受风沙威胁。由风沙带来的经济损失每年高达亿 元以上。随着沙区的不断蔓延,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 等大中城市的生态安全也受到严重威胁。嫩江沙地现已被 列入全国防沙治沙总体规划之中。按照《全国防沙治沙规 划》,“十一五”期间,我省将完成259200万公顷的沙区治 理,如果这一任务能够顺利完成,届时嫩江沙地的生态环
六大林业重点工程
国务院批准实施系统整合后的六大林业重点工程简介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林业局决定在今后一个时期内集中力量实施六大林业重点工程,为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
实施这六大工程,不仅是对我国林业建设工程的系统整合,也是对林业生产力的一次战略性调整。
六大工程建成后,我国生态面貌将有根本性改观。
国务院批准实施经系统整合后的六大林业重点工程是:1、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是我国林业的“天”字号工程、一号工程,也是投资最大的生态工程。
具体包括三个层次:全面停止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天然林采伐;大幅度调减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的木材产量;同时保护好其它地区的天然林资源。
主要解决这些区域天然林资源的休养生息和恢复发展问题。
2、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是我国涵盖面最大、内容最丰富的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具体包括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长江中下游及淮河太湖流域防护林二期工程、沿海防护林二期工程、珠江防护林二期工程、太行山绿化二期工程和平原绿化二期工程。
主要解决三北地区的防沙治沙问题和其他区域各不相同的生态问题。
3、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我国林业建设上涉及面最广、政策性最强、工序最复杂、群众参与度最高的生态建设工程。
主要解决重点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
4、环北京地区防沙治沙工程环北京地区防沙治沙工程,是首都乃至中国的“形象工程”,也是环京津生态圈建设的主体工程。
虽然规模不大,但是意义特殊。
主要解决首都周围地区的风沙危害问题。
5、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是一个面向未来,着眼长远,具有多项战略意义的生态保护工程,也是呼应国际大气候、树立中国良好国际形象的“外交工程”。
主要解决基因保存、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保护、湿地保护等问题。
6、重点地区以速生丰产用材林为主的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工程重点地区以速生丰产用材林为主的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工程,是我国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的骨干工程,也是增强林业实力的“希望工程”。
三北防护林简介
03
水资源短缺
三北地区水资源总量不足且时空分布不均。许多地区地下水位下降、河
流断流、湖泊干涸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PART 03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规划 与设计
REPORTING
WENKU DESIGN
总体规划布局与原则
01
02
03
战略布局
以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改善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 形成带状、网状、片状的 防护林体系。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增加就业机会
三北防护林的建设、管理和维护 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 会,包括植树造林、森林抚育、 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等方面的
工作。
促进林业产业发展
三北防护林的建设推动了林业产 业的发展,包括木材加工、林下 经济、森林旅游等方面,为区域
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改善投资环境
三北防护林的建设改善了当地的 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吸引了更 多的企业和投资者前来投资兴业, 进一步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北防护林工程通过广泛宣传和教育,提高了公众对生态环保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倡导绿色生活
工程倡导绿色、低碳、循环的生活方式,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展示中国环保成就
三北防护林工程作为中国生态建设的标志性工程,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中国在环保领域的 决心和成就。
加强国际合作
工程积极与国际组织、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共同研究和推广先进的生态治理技术和经验。
PART 07
总结与展望
REPORTING
WENKU DESIGN
三北防护林建设成果回顾
森林覆盖率大幅提升
通过大规模的植树造林,三北地区森林覆盖率显著提高,有效改 善了生态环境。
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
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是一项正在我国北方实施的宏伟生态建设工程,它是我国林业发展史上的一大壮举,开创了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先河。
地跨东北西部、华北北部和西北大部分地区,包括我国北方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1个县(旗、市、区),建设范围东起黑龙江省的宾县,西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孜别里山口,东西长4480公里,南北宽560—1460公里,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42.4%,接近我国的半壁河山。
在这块历史上曾是森林茂密、草原肥美的富庶之地上,由于种种人为和自然力的作用,使这里的植被遭到破坏,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十分严重。
区域内分布着八大沙漠、四大沙地,沙漠、戈壁和沙漠化土地总面积达149万平方公里,从新疆一直延伸到黑龙江,形成了一条万里风沙线。
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占这一地区总面积的90%,在黄河下游的有些地段河床高出堤外地面3—5米,成为地上“悬河”。
大部分地区年均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形成了“十年九旱,不旱则涝”的气候特点。
风沙危害、水土流失和干旱所带来的生态危害严重制约着三北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使各族人民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的境地,同时也构成对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严峻挑战。
总结历史经验,党中央、国务院对于改变这一地区的自然面貌和经济条件十分关怀、极为重视。
1978年11月25日,国务院批准了在三北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工程,并特别强调:我国西北、华北及东北西部,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木料、燃料、肥料、饲料俱缺,农业生产低而不稳。
大力种树种草,特别是有计划地营造带、片、网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是改变这一地区农牧生产条件的一项战略措施。
并把这项工程列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项目。
这一英明决策符合三北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各族人民的强烈愿望,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和当地驻军的积极拥护和热烈响应,在国际国内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英国《泰晤士报》称赞这一规划构想宏伟,将成为人类历史上征服自然的壮举!按照工程建设总体规划,从`1978年开始到2050年结束,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建设期限73年,共需造林5.34亿亩。
中国三北工程简介(王俊波)
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情况介绍陕西省防护林工作站站长王俊波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是一项正在我国北方实施的宏伟生态建设工程,它是我国林业发展史上的伟大壮举,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宏大、时间跨度最长的一次改造自然的行动。
地跨东北西部、华北北部和西北大部分地区,包括我国北方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1个县(旗、市、区),建设范围东起黑龙江省的宾县,西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孜别里山口,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42.4%,接近我国的半壁河山。
历史上的三北地区曾有茂密的森林、肥美的草原,22个民族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生息繁衍,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后来,由于人口增加、刀耕火种、战争及统治者大兴土木,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剧,致使三北地区森林越来越少,植被越来越稀少,大面积的森林与草原沦为裸地,黄土高原的“民以板为室”也变成了“民以窑而居”。
植被的破坏导致了越来越严重的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和干旱。
从新疆到黑龙江,八大沙漠、四大沙地绵延连片,形成了一条万里风沙线、沙漠、戈壁和沙漠化土地总面积达149万平方公里。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已占这一地区总面积的90%,在黄河下游的有些地段河床高出堤外地面3—5米,成为地上“悬河”。
恶劣的生态环境使三北地区人民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的境地,严重制约了这一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成为制约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心腹大患。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对改变这一地区的自然面貌和经济条件极为重视。
1978年11月,国务院批准了在三北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工程,并特别强调:我中日林业生态培训中心北方地区造林技术(三北防护林工程)培训资料国西北、华北及东北西部,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木料、燃料、肥料、饲料俱缺,农业生产低而不稳。
大力种树种草,特别是有计划地营造带、片、网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是改变这一地区农牧生产条件的一项战略措施。
并把这项工程列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项目。
中国有几大防护林工程施工
中国是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在经历了数千年的农业文明发展之后,我国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尤其是在水土流失、沙漠化等方面。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建设,特别是防护林工程的建设。
目前,我国主要有以下几大防护林工程施工:一、三北防护林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又称“绿色长城”,是我国在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风沙危害、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建设的一个大型人工林业生态工程。
整个工程从东到西,从南到北,途径13个省、市、自治区的559个县(旗、区、市),总面积约406.92万平方公里,占中国陆地面积的42.4%。
自1979年开始实施,历时71年,分3个阶段、8期工程进行,规划造林5.35亿亩。
到2050年结束时,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将由原先的5.05%提升至14.95%。
二、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是我国在长江中上游地区实施的一项重大生态工程。
工程以防洪、治沙、保持水土为主要目标,规划造林面积达2.8亿亩。
自1988年开始实施以来,已取得显著成效,有效地减轻了长江中上游地区的水土流失和洪涝灾害。
三、沿海防护林工程沿海防护林工程是我国在沿海地区建设的一项重要生态工程。
工程以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规划造林面积达1.2亿亩。
自1979年开始实施以来,沿海防护林已取得显著成效,有效地保护了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四、平原绿化工程平原绿化工程是我国在平原地区实施的一项重要生态工程。
工程以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规划造林面积达1.5亿亩。
自1980年开始实施以来,平原防护林已取得显著成效,有效地改善了平原地区的生态环境。
五、太行山绿化工程太行山绿化工程是我国在太行山地区实施的一项重大生态工程。
工程以治理水土流失、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规划造林面积达1.1亿亩。
自1980年开始实施以来,太行山防护林已取得显著成效,有效地改善了太行山地区的生态环境。
世界著名生态工程——中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绿色天地●撰文/李世东冯德乾中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以下简称“三北工程”)是伴随中国改革开放起步的第一个世界著名生态工程,是中国针对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三大区域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严重状况,于1978年由国务院批准启动的大型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启动背景长期以来,中国西北、华北及东北西部,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严重,木料、燃料、肥料、饲料俱缺,农业生产低而不稳。
三北地区分布着中国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和广袤戈壁,总面积达14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风沙化土地面积的85%,形成了东起黑龙江西至新疆的万里风沙线。
这一地区风蚀沙埋严重,沙尘暴频繁。
据调查,三北地区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沙漠化土地每年扩展1560平方公里;七八十年代,沙漠化土地每年扩展2100平方公里。
从20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的近20年间,有1300多万公顷农田遭受风沙危害,粮食产量低而不稳,有1000多万公顷草场由于沙化、盐渍化,牧草严重退化,有数以百计的水库变成沙库。
三北地区水土流失面积达55.4万平方公里(水蚀),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尤为严重,每年每平方公里流失土壤万吨以上,相当于刮去1厘米厚的表土,黄河每年流经三门峡16亿吨泥沙,使黄河下游河床平均每年淤沙4亿立方米,下游部分地段河床高出地面10米,成为地上“悬河”,母亲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
从1950年起,中国在东北西部,内蒙古东部开展防护林建设,同时,在河北西部一些河流的两岸,河南东部的黄河故道,陕西北部榆林沙荒和新疆等地进行了防护林建设。
已建成的防护林对改善当地生产、生活条件起到了重要作用。
实践证明,大力造林种草,特别是有计划地营造带、片、网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是改变这一地区农牧业生产条件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
1978年5月,国家林业总局有关专家向党中央提出了“关于营造万里防护林改造自然的意见”,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世界著名生态工程工程档案:中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包括中国北方13个省(区、市)的551个县(旗、市、区),建设范围东起黑龙江省的宾县,西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孜别里山口,东西长4480公里,南北宽560—1460公里,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42.4%。
三北重点生态工程汇报材料
三北重点生态工程汇报材料
摘要:
一、三北重点生态工程简介
二、工程目标与任务
三、工程实施的成果与贡献
四、未来发展展望
正文:
【一、三北重点生态工程简介】
三北重点生态工程,全称为“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重点生态工程”,是我国为了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而实施的一项重大生态建设工程。
三北地区,即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生态环境最为脆弱、沙漠化、荒漠化和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
【二、工程目标与任务】
三北重点生态工程的目标是:通过大规模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方式,构建起以防风固沙、保持水土、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为主要功能的防护林体系。
工程的主要任务包括:治理沙漠化土地,恢复退化的草地和湿地,提高森林覆盖率,构建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等。
【三、工程实施的成果与贡献】
自1978 年启动以来,三北重点生态工程已经实施了40 多年。
截止到2022 年12 月,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已经提高了近20 个百分点,达到
23.7%,沙漠化土地得到了有效治理,水土流失得到了基本控制,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
此外,工程还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
机会,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四、未来发展展望】
在未来,三北重点生态工程将继续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构建生态文明为导向,以提高生态效益为核心,进一步加大工程建设力度,努力实现工程区的可持续发展。
到2030 年,工程区森林覆盖率预计将提高到30%,沙漠化土地将得到全面治理,生态环境质量将得到根本改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建设工程概况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是我国涵盖面最大、内容最丰富的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三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工程主要解决三北和其他地区各不相同的生态问题。
具体包括三北防护林工程,长江、沿海、珠江防护林工程和太行山、平原绿化工程。
一、三北防护林工程工程的背景情况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地区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的状况,国务院批准上马了三北防护林防护工程。
1978年11月3日,国家计划委员会以计计[1978]808号文件批准国家林业总局《西北、华北、东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计划任务书》。
1978年11月25日,国务院以国发(1978)244号文件批准国家林业总局《关于在西北、华北、东北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点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的规划》,至此,三北防护林工程正式启动实施。
工程建设范围按照总体规划,三北工程的建设范围东起黑龙江的宾县,西至新疆的乌孜别里山口,北抵国界线,南沿天津、汾河、渭河、洮河下游、布长汗达山、喀喇昆仑山,东西长4480公里,南北宽560-1460公里。
地理位置在东经73°26'—127°50',北纬33°30'—50°12'之间。
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1个县(旗、市、区)。
工程建设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42.4%。
工程建设期限三北工程规划从1978年开始到2050年结束,历时73年,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进行建设。
1978-2000年为第一阶段,分三期工程。
1978-1985年为一期工程,1986-1995年为二期工程,1996-2000年为三期工程;2001-2020年为第二阶段,分两期工程。
2001-2010年为四期工程,2011-2020年为五期工程;2021-2050年为第三阶段,分三期工程。
2021-2030年为六期工程,2031-2040年为七期工程,2041-2050年为八期工程。
现正在进行第五期建设。
总体规划建设内容与规模三北工程规划造林3508.3万公顷(包括林带、林网折算面积),其中人工造林2637.1万公顷,占总任务的75.1%;飞播造林111.4万公顷,占3.2%;封山封沙育林759.8万公顷,占21.7%。
四旁植树52.4亿株。
规划总投资为576.8亿元,建设任务完成后,使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由5.05%提高到14.95%,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四期工程建设情况2001年,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规划经国家计委批复,四期工程正式启动实施。
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涉及三北地区的十三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90个县(旗、市、区),总面积405.3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42.2%。
到2010年,在有效保护好工程区内现有2787万公顷森林资源的基础上,完成造林950万公顷,工程建设区内的森林覆盖率净增1.84个百分点,建成一批比较完备的区域性防护林体系,初步遏制了三北地区生态恶化的趋势。
在沙区,力争用十年左右时间,使40%的沙化土地得到初步治理,使风沙危害程度和沙尘暴发生频率有效降低。
毛乌素、科尔沁、呼仑贝尔三大沙地基本得到治理,生态环境有较大改善。
在水土流失区,使50%以上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基本治理,治理区的土壤侵蚀模数下降30%以上,流入黄河的泥沙量明显减少。
在平原农区,以现有农田防护林为基本框架,建成多林种、多树种、网带片相结合的高标准农田防护林体系。
现阶段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和矛盾1、资金投入不足, 资金投入不足,地方配合不力由于国家财政政策的调整对林业的投资有所减弱。
林业尤其是大型防护林在某些地方政府和老百姓的心中都不算是“第一要务”,搞好林业工程历时时间长、见效慢、收益周期较长。
2、林地产权不清,补偿、林地产权不清,补偿、处罚机制不到位产权问题是造林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问题,也是老百姓进行林业建设的动力之源。
尤其在西北地区,虽然国家一直强调“谁造谁有”,但是实际执行的情况并不理想,无论是国有林地、集体林地还是私人承包林地,产权落实存在很大问题,产权不明确严重影响了林区的稳定性和各方的积极性。
3、与林业科研机构联系不紧密在华北地区,营造的人工林树种单一、病虫害严重、稳定性差、森林质量低,不少林木提前老化,有的成了长不大的“小老头树” ,严重影响了其发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作用4 、宣传有待提高,宣传有待提高,群众认知程度较低三北防护林工程的群众认知度远远不及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甚至大江大河的河道整改工程。
发展对策1、坚定不移地完成工程建设规划目标和计划任务,始终把生态效益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调和其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要的位置,调和其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三北防护林建设是工程学问题,尽管与林学科研有重要联系,但各种实际效益的实现还在于工程建设的质量,而质量保证之关键就在于地方上是否一五一十、不打折扣地执行工程规划。
2、加大资金投入,同时拓宽林业投资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积极吸引外资对防护林的投入以及将防护林的产出资金再次投入到林区的再建设之中。
政府应提高林业建设重视程度,加大资金投入;同时进一步完善对林农的补助政策,以确保林业建设的顺利开展。
3、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林木的权属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在农村实行“谁承包、谁治理、谁造林、谁受益,允许继续,允许转让、长期不变”的承包造林政策,积极推行“五荒”地使用权公开拍卖,全面实施承包治沙,区与乡镇、乡镇与村、村与户层层签订造林合同,把造林任务落实到各级领导肩上,限期完成,严格奖罚。
并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来规范林木的权属。
4、提高树农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鼓励树农积极参加专业技术培训,开展集体学习以求提高自身素质,更好的开展工程建设。
组织并积极参与交流活动,与其他林区的林农进行专业技术以及经验交流。
在树农中推广林业建设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技术。
5、发挥媒体以及社会舆论的作用加大宣传,引起重视。
政府通过相关媒体可以更好的宣传三北防护林工程,并以此为契机提高媒体以及社会对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关注度。
同时,社会各界可以利用媒体这一渠道反映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问题,起到很好的监督作用。
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五个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工程的背景情况1978年,三北(西北地区、华北北部、东北西部)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启动实施后,为从根本上扭转我国长江、珠江、海河等大江大河及沿海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1989年、1990年、1987年、1994年、1996年,先后启动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平原绿化、太行山绿化、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到2000年底,5个防护林工程一期建设结束。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2000年国家林业局组织编制了长江、沿海、珠江、太行山绿化、平原绿化等5个防护林体系建设二期工程规划。
2002年国家计委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对工程规划进行了评估,并顺利通过了评估,2004年9月29日国家林业局正式印发了长江、珠江流域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太行山绿化等4个防护林工程二期规划。
到2010年,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二期工程(2000-2010)已经结束。
按照加快构建“十大生态屏障”的总体部署,经研究,2011年3月1日国家林业局决定在全面总结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二期工程成效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开展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三期工程,编制《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三期工程规划》。
至今仍在进行中。
工程进展及建设成效1、工程进展情况(1)一期工程建设基本情况。
长江流域等防护林工程一期规划造林(不含平原绿化)为1470.4万hm2,规划总投资(不含平原绿化)为109.4亿元。
到2000年底,共完成造林1371.66万hm2(不含平原绿化),累计完成投资56.08亿元(不含平原绿化),分别为一期规划的93.3%和51.3%。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一期工程累计完成营造林面积685.5万hm2。
其中,人工造林422.5万hm2,飞播造林7.5万hm2,封山育林221万hm2。
幼林抚育34.5万hm2。
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一期工程从1996年,首批启动实施了13个县,1998年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了珠防建设的资金投入和支持力度,又先后试点启动了34个县。
到2000年,一期工程建设共完成营造林67.28万hm2,其中人工造林23.45万hm2,飞播造林2.76万hm2,封山育林28.19万hm2。
完成低效防护林改造任务12.88万hm2,四旁植树1.7亿株。
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一期工程累计完成造林323.68万hm2,其中人工造林246.44万hm2,封山育林71.98万hm2,飞播造林5.26万hm2。
通过一期工程建设,全国大陆海岸线长18340km,已有17000km的海岸基干林带已基本合拢。
太行山绿化一期工程累计完成造林295.2万hm2,其中人工造林164.57万hm2,飞播造林30.63万hm2,封山育林100万hm2。
此外,还完成四旁植树1.7亿株。
平原绿化工程截至2000年底,全国920个平原、半平原、部分平原县(市、旗、区)中有869个达到了部颁“平原县绿化标准”,占规划数的94.5%。
全国平原绿化累计完成造林698万hm2,新造农田防护林376.8万hm2,保护农田3256万hm2,农田林网控制率由1987年的59.6%增加到现在的70.7%,提高了11个百分点,道路、沟渠、河流两岸绿化率达到了85%以上。
目前,平原地区有林地面积已达1518万hm2,活立木蓄积达6.2亿m3。
(2)二期工程基本建设情况。
按照国家林业局对六大林业工程建设的统一部署,国家加大了对长江等防护林体系建设投资力度,防护林工程建设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从2001年开始,长江流域等防护林工程建设全面实施,2004年底,共完成投资72.6亿元,其中中央投资20.62亿元,地方配套25.84亿元,群众投工投劳折资26.14亿元。
累计完成营造林289.91万hm2,其中人工造林114.58万hm2,飞播造林14.33万hm2,封山育林161万hm2。
完成低效防护林改造18.85万hm2。
截止到2010年工程建设取得了全面性成果,工程区森林资源进一步增加,质量明显提高,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有力地促进了工程区内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3)三期工程正在规划中……2、主要建设成效(1)减少了水土流失,促进了大型水利设施功能的长久发挥。
经过多年的长江流域等防护林工程建设,长江、珠江等大江大河上游森林资源显著增加,水土流失总量逐年下降,森林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功能逐步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