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陆漂移说-到-板块构造学说
简述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历程。
简述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历程。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而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历程。
板块构造学说是地球科学领域中的一项重要理论,它揭示了地球上岩石圈板块的构造、演化和运动规律。
板块学说
板块学说江发世板块学说是关于地壳运动的一个假说。
板块学说的前身是大陆漂移学说,进一步发展为海底扩张学说,最后成为板块构造学说。
1. 大陆漂移学说1910年,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患病在床上,他发现挂在墙上的世界地图,大西洋两岸的轮廓竟是如此地相对应,因此在他的脑海里就形成了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在地质时期里曾经是在一起的,大西洋是后来从这两个大陆中间形成的,发生了大陆漂移。
后来,魏格纳又从古生物上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
在大西洋两岸大陆相对应的一些位置,有相同的古生物群分布。
在大陆漂移学说提出之前,有人提出陆桥学说来解释这些古生物群相似或相同的现象。
除从大西洋两岸陆地存在的古生物上获得支持大陆漂移的证据外,魏格纳又从大西洋两岸陆地对应的地层岩石和地质构造上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
从所搜集到的这些资料,对大陆漂移学说起到了一定的有利证明作用。
在古冰川学研究方面所取得的冰川资料,也有的学者用来证明大西洋两岸的大陆曾经是连在一起的。
魏格纳通过系统搜集地理、地层、构造、古地理、古气候、古生物等资料。
于1915年发表了《海陆的起源》一书,从此大陆漂移学说就诞生了。
魏格纳认为:地球上原来只有一个大陆叫做泛古陆,这个大陆在古生代前是连在一起的,如图1-1。
到了中生代南美洲、非洲、印度、澳洲和南极洲已分离,如图1-2。
到了新生代陆地、海洋分离成为现在的格局,如图1-3。
图1-1 魏格纳大陆漂移说在古生代时的泛古陆示意图图1-2 魏格纳大陆漂移说在中生代时的陆地分布示意图图1-3 魏格纳大陆漂移说在新生代时的陆地分布示意图后来又有人提出和魏格纳不同的见解,认为在原来的地球上存在两个古老大陆,在北半球的叫做劳亚古陆,在南半球的叫做冈瓦纳古陆,见图1-4。
图1-4 大陆漂移学说所划分的南北两个古老大陆图大陆漂移的方向,是向赤道和向西。
向赤道的漂移是由于地球自转时的离心作用而形成的。
大陆向西漂移的作用力来源,魏格纳认为是由于太阳和月亮的引力所产生的潮汐摩擦力引起的。
板块构造学说_普通地质学
板块构造学说
B、地球的岩石圈的12个大板块为:
• 以大陆为主的板块:欧亚板块、北美板块、南 美板块、非洲板块、阿拉伯板块、南极洲板块;
• 以海洋为主的板块: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板块、 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加勒比板块以及东太平洋的 纳兹卡板块和可可板块
C、板块边界类型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的边界位于洋脊(离散型边界)、海沟或大陆 板块碰撞带(汇聚型边界)及转换断层(平错型边界)
• 海洋板块在洋脊处不断新生,又不断俯冲、消减到大陆板 块之下
• 板块内部相对稳定,而板块边缘则由于相邻板块的相互作 用而成为构造活动性强烈的地带 • 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控制了岩石圈表层和内部的各种地质 作用过程,也决定了全球岩石圈运动和演化的基本格局
全球板块的分布
板块构造学说
地球的岩石圈由12个大板块和位于其间的若干小板块组成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
发生在喜马拉雅山的大陆碰撞
本章内容:
从“大陆漂移”到“海底扩张”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运动的驱动力问题
三、板块运动的驱动力问题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运动的驱动力问题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我 们直到目前仍无法完 满解释Wegener 在70 多年前所遇到的同样 问题—板块运动的 “驱动力”问题.
三个主要的地震带:
板块构造学说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 大洋洋极及大陆裂谷地震带
板块构造学说
D、板块构造对地质作用的控制 板块构造与地震 全球地震的绝大多数发生在板块边界(提供了地震释放
总பைடு நூலகம்量的95% )
浅源(<70km)、中源(70-350km)和深源 (350- 670km)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边界类型之间存在关系。浅源地 震最普遍,占地震释放总能量 的85%;中源-12%;深源-5%
从大陆漂移假说到板块构造学说
从大陆漂移假说到板块构造学说大陆漂移学说最初由奥特柳斯在1596年提出,后来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在1912年加以阐述,提出“大陆漂移假说”,这个大胆的学说一直被学界忽视,直至1960年代海洋扩张说出现,令大陆飘移说得以发展,后来更阐述为板块构造理论。
“大陆漂移假说”主要内容为远古时代的地球只有一块“泛古陆”或称盘古大陆的庞大陆地,被称为“泛大洋”的水域包围,大约于2亿年以前“泛大陆”开始破裂,到距今约二、三百万年以前,漂移的大陆形成现在的七大洲和五大洋的基本地貌。
值得一提的是大陆漂移学说与板块构造学说有些不同,前者假设推动力是潮汐,后者假想推动力是由于地幔出现对流,拖动板块。
奥特利乌斯在他的地理百科全书中提及美洲是“因地震与潮汐而从欧洲及非洲分裂开去”及“如果有人拿出世界地图,然后仔细观测三大洲的海岸线,就会发现(大陆)分裂的痕迹”。
来自南非的地质学家杜托伊特和英国的霍尔姆斯都支持魏格纳的假说。
可惜到了五十年代,大陆飘移学说仍然得不到普遍接受。
在六十年代前,终于出现转机。
迪茨、希曾,以及赫斯得出一份地质研究报告,这就是海底扩张学说,得出实在的地质证据,解释了三大洲为何分裂,令大陆漂移学说更具说服力。
首先假设地球内部是玄武岩质,而地表则是花岗岩质,而大陆就像冰山浮在海面一样,浮在融熔状的玄武岩上。
大陆因为潮汐的推动而移动分离。
地质构造方面的证据:阿巴拉契亚山脉(和非洲阿特拉斯山脉是同一条)是东北—西南走向,临至大西洋西岸就中断,而地质研究证明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与苏格兰、爱尔兰的山脉是与阿巴拉契亚山脉同源。
另外,有证据证明南非的开普山和布宜诺斯艾利斯山是同出一彻。
可见曾有段时间,美洲、非洲和欧洲是相连。
大陆边缘的吻合,将大西洋两岸的非洲和南美洲拼在一起时,两岸的大陆边缘能十分吻合且完美的贴合。
且经由两岸岩层的研究,发现在非洲某处海岸的岩层,恰与拼合后的南美洲海岸的岩层相同,再度印证两块大陆曾经是相连的。
古生物化石方面的证据:活在约2亿年前的中龙是一种住在陆上淡水沼泽的爬虫类,无法越过大洋。
大陆漂移学与板块构造学
大陆漂移学与板块构造学大陆漂移学说与板块构造学说在地球科学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为我们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运动以及地貌变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下面,我们将详细探讨这两种学说的起源、发展、核心内容以及对地球科学的影响。
一、大陆漂移学说大陆漂移学说,由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在20世纪初提出。
魏格纳通过观察全球各地的地质和古生物证据,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地球上的大陆块曾经是一个整体,称为“泛大陆”,但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它们逐渐分离并漂移到了现在的位置。
这一学说的核心证据包括:一是各大陆边缘的吻合性,例如非洲和南美洲的海岸线能够较好地拼接在一起;二是古生物和古气候的一致性,魏格纳发现远离的大陆上存在相似的古生物化石和古气候记录,这暗示它们在过去可能曾紧密相连;三是地质构造的连续性,不同大陆上的岩石类型和地层结构也存在相似性。
然而,魏格纳的学说在提出之初并未得到广泛认可。
当时的主流观点认为地壳是固定不动的,而魏格纳的学说挑战了这一传统观念。
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大陆漂移学说的正确性。
例如,海底扩张的发现、古地磁学的应用以及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的进步,都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二、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通过对海底地形、地震活动以及地热流等数据的综合分析,逐渐认识到地球表面并非固定不动,而是由多个板块组成的,这些板块在地球内部力量的驱动下不断运动。
板块构造学说的核心内容包括:一是地球表面被划分为多个板块,这些板块包括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二是板块之间的边界存在不同类型的相互作用,包括汇聚边界(如地震带和山脉的形成)、离散边界(如海底扩张和新洋壳的生成)以及转换边界(如转换断层和洋中脊);三是板块运动的动力来源于地球内部的热对流和地幔对流。
板块构造学说为我们理解地震、火山喷发、山脉形成等自然现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
板块构造学说_普通地质学
第九章 板块构造学说
本章内容
从“大陆漂移”到“海底扩张”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运动的驱动力问题
一、从“大陆漂移”到“海底 扩张”
从“大陆漂移”到“海底扩张”
1915年魏格勒公开发表了“大陆 漂移”假说:
他提出: 地球上的大陆曾是一个统一的 超级大陆--“泛大陆” 大约在距今 2 亿年前,泛大 陆解体成较小的陆块,并漂移 到了它们现今的位置
Alfred Lothar Wegener (1880-1930)
从“大陆漂移”到“海底扩张”
观察:大陆外形的吻合性(南美-非洲)
海岸线吻合(当用大 陆架边缘拼合时吻合 性更好)
从“大陆漂移”到“海底扩张
大陆架
相似的古代 岩石组合
主要证据之一:古生物分布
从“大陆漂移”到“海底扩张
分离的不同大陆上有同种淡水爬行类动物 整个南方大陆上都有蕨类植物舌羊齿的分布
板块构造学说
地球的岩石圈由12个大板块和位于其间的若干小板块组成
板块构造学说
B、地球的岩石圈的12个大板块为:
• 以大陆为主的板块:欧亚板块、北美板块、南 美板块、非洲板块、阿拉伯板块、南极洲板块; • 以海洋为主的板块: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板块、 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加勒比板块以及东太平洋的 纳兹卡板块和可可板块
• 板块可在其下伏的较塑性软流圈上作大规模运移
• 海洋板块在洋脊处不断新生,又不断俯冲、消减到大陆板 块之下
• 板块内部相对稳定,而板块边缘则由于相邻板块的相互作 用而成为构造活动性强烈的地带
• 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控制了岩石圈表层和内部的各种地质 作用过程,也决定了全球岩石圈运动和演化的基本格局
全球板块的分布
大陆
地幔柱之上的拱起
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关系
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关系关于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
行阐述:
1. 起源
大陆漂移假说最初由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于1912年提出,他认为地球上的大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漂移,最终形成今天的
地理形态。
而板块构造学说则是20世纪60年代才被证明和广泛接受的,其基本思想是地球上的地壳由若干个板块组成,它们不断地运动,相互碰撞、分离、变形。
2. 关系
大陆漂移假说是板块构造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的关系可以理解
为前者的“漂移”现象是后者“板块运动”的具体表现。
通过对板块运动的研究,科学家发现了大陆漂移的原因和规律。
3. 证据
大陆漂移假说最初的提出并没有得到学界的广泛接受,因为当时缺乏
足够的证据来支持它。
直到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通过地震、磁
场和岩石等方面的研究逐步累积了证据,证明了大陆漂移的存在和重
要性。
而这些证据也为板块构造学说的证实提供了支持。
4. 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也在不断发展。
比如,科学家们通过GPS等技术手段精细测定了板块运动的速率和路径,揭示了地球内部物质的流动和分布规律等新的知识。
综上所述,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是相互关联、互为支持的科学理论。
它们为我们深入了解地球内部运动和地貌演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证依据。
4.4地球板块的缓慢运动(原卷版)
4.4 地球板块的缓慢运动1、理解与掌握现在大陆形成的可能原因: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2、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论内容3、火山和地震形成的原因,并清楚发生这些危害时的自救。
2023年7月14日,在墨西哥沿岸近海发生里氏6.2级地震,震源深度40千米,震中位于北纬15.10度,西经93.80度。
该地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地震有哪些危害?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一、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1.大陆漂移说: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依据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可拼合性和其他依据提出。
地形证据:(1)大西洋两岸的轮廓竟是如此地相对应(可拼合性);(2)大西洋两岸的北美洲和非洲、欧洲在地层、岩石构造上遥相呼应。
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群具有亲缘关系,表明当时这些大陆曾相连接。
化石证据:(1)舌羊齿化石是2.5亿年前的一种蕨类植物,在非洲、澳大利亚、印度的岩层中都发现了舌羊齿化石。
气候证据:(1)人们在北冰洋以北的岛上发现了热带植物化石;在南极洲发现大量的煤矿;在印度发现古代冰川。
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的陆地在2亿年前还是彼此相连的一个整体,后来,由于受到力的作用,才不断分离并漂移到现在的位置。
2.海底扩张说:由美国地质学家赫斯和迪茨提出,在大洋中部形成一个地壳裂缝(称洋中脊),那里热的地幔物质不断上涌出来,把洋壳上的较老的岩石向两边不断地推开。
在洋壳上方的大陆地块,像在输送带上一样被推着一起向两边移动。
(离洋中脊越远,岩石年龄越老)海底扩张说支持大陆漂移说,并解决了大陆漂移说的动力来源:海洋地壳扩张的动力来自软流层中岩浆的活动。
二、板块构造学说1、全球由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六大板块组成,它们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割而成。
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相互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
板块的碰撞和张裂是引起地壳变动的最主要的原因。
2、板块的碰撞形成了巨大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海沟、岛屿),板块张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
大陆漂移学与板块构造学
大陆漂移学与板块构造学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是地球科学中的两个重要理论,它们对解释地球的地质历史、地壳运动和地表形态等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一、大陆漂移学说大陆漂移学说,又称“海底扩张说”或“大陆漂移或板块构造说”,是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
该学说由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在1912年提出。
魏格纳在对比大西洋两岸即非洲和南美洲的海岸线时,发现它们可以拼合在一起,于是他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
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观点包括: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大陆漂移的动力来源包括地球自转的离极力和潮汐力,以及地球内部可能存在的热对流。
大陆漂移学说在提出之初,由于缺乏足够的证据和机制解释,受到了许多科学家的质疑。
然而,随着地质学、古生物学和地球物理学等领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了这一学说。
例如,古生物化石、岩石地层和古地磁等方面的证据表明,不同大陆之间确实存在紧密的联系。
大陆漂移学说对地球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改变了人们对地球表面形态和地壳运动的认识,为后来的板块构造学说奠定了基础。
同时,该学说也推动了地球科学各个领域的研究和发展,促进了地球科学体系的完善。
二、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更全面地解释了地壳运动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并非整体一块,而是被分割为许多构造单元,这些构造单元被称为板块。
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圈之上,可以相互移动。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包括:地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和其他小板块,这些板块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运动。
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俯冲、碰撞、分离等,这些作用导致了地震、火山、山脉等地质现象的形成。
板块构造学说还解释了地壳的形成、演化和消亡过程,以及地壳物质循环的规律。
板块构造学说的证据主要来自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古生物学等方面。
七年级上册地理资料 大陆漂移说—板块构造说
从“大陆漂移说”到“板块构造学说”七大板块1910年有人第一次提出了这种疑问:位于大西洋两岸的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的海岸线,为何如此相似?这个人就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气象学家阿尔弗莱德•魏格纳,这个念头成为他提出“大陆漂移说”的契机。
海洋阻隔的两岸具有相似海岸线的现象,很早以前就有人注意到了,魏格纳对这一事实从地质学、古生物学、气候学等角度进行了科学的推敲。
他提出,根据造山带等的地质构造,以及不能越过大洋的羊齿类植物、蜗牛等小动物,在3亿年前的冰川时期曾广泛分布于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他得出结论:大约3亿年前,我们今天所知的南北美洲大陆、非洲大陆、欧亚大陆、南极大陆等统统属于一块“超级大陆”,后来这块“超级大陆”分裂为若干块大陆,经过漫长岁月的移动,终于形成了今天的大陆位置关系。
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说”,后来发展成“板块构造学说”,并成为20世纪地球科学的主流。
“大陆漂移说”之所以具有如此的生命力是因为,它是一种能够解答迄今为止包括古生物、古气候、地质构造、地形等广阔领域里,为数众多疑问的理论。
然而,1915年出版的魏格纳的著作《大陆和海洋的起源》却没有轻而易举地被人接受,它虽然得到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的首肯,但受到了大多数地球物理学家的不屑,有人提出了份量不轻的反驳。
持反对论者的最主要的论据是:没有发现能让大陆在水平方向移动几千公里的原动力。
地质学家阿尔萨•霍姆兹虽然考虑到地幔对流有可能是大陆漂移的原动力,但曲高和寡,随着1930年魏格纳在格陵兰探险中失踪,“大陆漂移说”遂渐趋冷落,以致到本世纪40年代时,人们把“大陆漂移说”忘诸脑后。
“大陆漂移说”终于再沐春风进入50年代,“大陆漂移说”居然在完全不相干的领域里东山再起。
这个完全不相干的领域就是研究古代地球磁场的学科——古地磁学。
今天,地球的两个磁极——南磁极和北磁极几乎是固定不动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上其位置是移动的并发生过逆转。
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
红海
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相互碰撞,而非洲板块 与印度洋板块之间大在陆漂移相学说互和板块张构造裂学说 。
一、请用板块构造学说来解 释下列地形的形成:
1、东非大裂谷 2、大西洋 3、喜玛拉雅山脉 4、地中海
(板块的相互张裂) (板块的相互张裂) (两个大陆板块碰撞)
(板块的相互碰撞 )
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
提出问题:发现大西洋两岸的大陆轮廓很相对应,是偶然的 巧合,还是非洲大陆曾经与南美大陆是一个整体 , 后来因为其他原因破裂漂移分开的?
建立假设: 大陆可能原先是连在一起的,后来才分离了。
寻找证据:证据一:大西洋两岸的海岸线相互对应,特别是 巴西东端的直角突出部分,与非洲西岸呈直角凹 进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 证据二:大西洋两岸的美洲和非洲、欧洲在地层、 岩石、构造上非常对应,古生物群具有亲缘关系, 表明当时这些大陆曾相连接。
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
科学依据
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
大西洋两岸的 非洲和南美洲 的很多动物有 亲关系。
如两岸都有鸵 鸟,而鸵鸟不 会飞,更不会 游,所以无法 跨越大西洋。
舌草齿化石
一种叫舌羊齿的植物化石在印 度、澳大利亚和非洲的岩层中 被发现,由于舌羊齿的“种子 ”太大,不能随风漂移,另一 方面它容易破碎,不可能漂移 过海。尽管现在大陆之间呈犬 牙交错状,但仍能说明它们在 以前曾是连成一片的。
相撞相挤压的地方,常形成_山__脉__。
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的碰撞形成了巨大的山脉,板块的张裂 形成了裂谷和海洋。
板块的碰撞和张裂是引起地壳变动的最主要原因!
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
当板块相撞相挤压的地方, 常形成山脉。
专栏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板块构造学说的三级跳
注意: 板块边界的位置及类型Fra bibliotek亚欧板块
非
太平洋板块
洲
板
块
印度洋板块
南极洲板块
板块移动特点
生长界 (张裂)
消亡界 (碰撞)
哪一个板块是几乎都大洋组成的? 太平洋板块
哪一个板块跨纬度最大? 美洲板块
哪一个板块跨经度最大? 南极洲板块
边界类型 消亡界 消亡界 消亡界 消亡界
运动方式 碰撞 碰撞 碰撞 碰撞
板块消亡边界——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
地貌类型名称 3 阿尔卑斯山脉 4 喜马拉雅山脉
相关板块 非洲板块—亚欧板块 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
边界类型 消亡界 消亡界
运动方式 碰撞 碰撞
喜马拉雅山脉
板块消亡边界
大陆板块 碰撞 大陆板块 大洋板块 碰撞 大陆板块
发现问题 大陆轮廓非常吻合
气象学家、地质学家、大气热力学家 魏格纳(1880~1930年)
提出论点 大陆在漂移
寻找证据 大陆轮廓吻合 古生物群连续分布 古气候相似 地质构造吻合
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
1915年《海陆的起源》
女士们,先生们:我认为,大 陆在地质历史中曾经发生过大 规模的水平移动,原因是天体 的引潮力与地球自转的离心力 作用引起大陆的分裂。
洋脊 大西洋
观点1:洋壳在洋脊处不断生长并向两侧推移 观点2:洋壳在海沟处俯冲入地幔深处融熔 观点3:驱动力是地幔物质对流
海底扩张学说
海底扩张说较好的确立,使 大陆漂移说由衰而兴,探明 了板块运动的驱动力,主张 地壳存在大规模水平运动的 活动论取得胜利。
从大陆漂移说到板块构造学说
从“大仕漂移说"到““大陆漂移说”是解释地壳运动和现代大陆及海洋分布的一种理论,其大致思想是:在地质历史的古生代,全球只有一块陆地,叫作联合古陆(也称“原始泛大陆”或“世界洲”).古陆周用是一片大海洋;中生代以来,联合古陆开始分裂、漂移,进而形成现在的大陆、岛屿和海洋。
魏格纳创立的“大陆漂移说”为“板快构造学说”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被人们誉为20世纪伟大的科学发现。
大西洋两岸对应的疑惑朋友,当你伫立在一幅世界地图前,仔细观察便可发现一个令人惊异的现象——大西洋两岸的轮廓竟是如此的相互对应。
巴西东端的直角凸出部分与非洲西岸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仿佛是一张被剪开的可以拼接的纸板;再向南看去,巴西海岸的每个凸出部分,都可以与非洲西岸同样形状的凹形海湾对应,而巴西海岸每有一个凹形海湾,非洲西海岸就有一个相应的凸出部分,特别是南美洲圣罗克角附近巴西海岸的凸出部分与喀麦隆附近非洲海岸线的凹进部分竞完全吻合……“如果将它们拼接起来,简直就是一块完整的大陆。
大陆是否曾经发生过分裂和水平方向的大规模移动呢”?最早质疑大陆漂移的是17世纪抒发名言“知识就是力量”的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此后还不断有人萌生过类似的思想。
20世纪初,美国科学家泰勒从地图上发现了这个现象,另一位美国科学家贝克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他们几乎在同时期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关于大陆漂移的观点。
然而,进行深入探索研究,并提出比较系统的科学假说的,却是德国年轻的气象学家阿尔弗莱德魏格纳。
1910年的一个秋夜,德国马尔堡物理学院气象学和天文学讲师魏格纳,患重感冒服药后躺在床七,可是这一夜他怎么也进入不了梦乡,睁着跟望着天花板,转眼又环视着屋内的物件。
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墙上一幅世界地图上,平时常见的地图今天却似乎有点异样,他起床踱到地图前注视着两块陆地,“莫非南美大陆与非洲大陆原来是连在一起的,一块大陆是不可能沉没的,而是被分裂后漂移过去的!”在这个思路引导下,魏格纳仿佛看到地图七所有陆地聚集拼成了一个大洲,又渐渐分开漂移到现在的位置。
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
大陆板 喜马拉雅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 板 块之间 形成巨大 阿尔卑斯山脉 的山脉 相撞 块 相 大陆与 太平洋西部岛弧、 太平洋西部岛弧、 形成海沟、 形成海沟、岛 撞 大洋板 台湾山脉、 台湾山脉、科迪 弧和海岸山脉 块相撞 勒拉山系
新西兰地热能丰富——太平洋板块╱印度洋 板块; 冰岛地热能丰富——亚欧板块╱美洲板块; 阿尔卑斯山——亚欧板块╱非洲板块; 红海——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 (东非大裂谷不位于大板块交界处);
中较低,四周高
呈闭合状,外高内低
2.七大洲地形特征
• (1)欧洲:平原为主,海拔最低,冰川广布。 • (2)非洲:高原大陆 地形单一 • (3)南极洲:最高
• (4)三大地形区
世界海陆分布 陆地地形 山平高 盆 丘 地原原 地 陵 海 底 地 形 陆地 海洋 29%) 71%) (29%) (71%) 大 半 岛 被 大 大 大 洋 彼 陆 岛 屿 大 陆 陆 陆 盆 此 架 坡 底 海 陆 相 部 沟 分 通 割 大 洲 海 岭 七大洲 四大洋
1.经纬度位置; 经纬度位置; 经纬度位置 2.等深线的分布 等深线的分布 和数值
第二节 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 一、陆地地形 • 地形不等同于地势,地势是地形的一个特征 • 1.五种基本地形 • ——由海拔界定(200、500、1000) • (大于500米,低山;大于1000米,中山;大于 3500米,高山) • 陆地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见优化方案)
地形
海拔
特点(相对高度) 特点(相对高度)
等高线图
山地
》500米
地面峰峦起伏,坡度陡峻,相 对高度大
呈闭合状,分布密集
丘陵《Biblioteka 00米地面有起伏,坡度较和缓,相 对高度较小
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关系
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关系引言: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是地球科学领域的两个核心理论,它们对于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等学科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就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关系展开探讨,旨在深入了解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
一、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大陆漂移学说最早由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在1912年提出。
他通过对地球表面地质现象和地貌特征的研究发现,地球上的大陆似乎在远古时期曾经连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超大陆,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超大陆分裂成了现在的多个大陆,并且不断漂移着。
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引起了当时地质学界的广泛争议,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新的证据的出现,大陆漂移学说逐渐得到了认可。
二、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认为地球的外部壳层由若干个相对稳定的“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不断运动和碰撞。
板块构造学说的提出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科学家利用新的测量方法和仪器,发现地球表面上存在着不断运动的地震带和火山带,这些现象无法用传统的地质学理论解释。
于是,科学家们开始思考地球表面的运动机制,并逐渐形成了板块构造学说。
三、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关系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大陆漂移学说为板块构造学说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大陆漂移学说认为大陆是在地球表面上不断漂移的,而板块构造学说则进一步解释了大陆漂移的机制和原因,即地球表面的板块不断运动和碰撞导致了大陆的漂移。
因此,可以说大陆漂移学说为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支持。
板块构造学说进一步完善了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只是简单地描述了大陆的漂移现象,而没有给出明确的机制和原因。
而板块构造学说通过研究地球的地震、火山和地壳运动等现象,提出了地球表面板块的存在和运动,从而更加全面地解释了大陆漂移的原因和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从"大陆漂移说"到"板块构造学说"
作者:周敬国
作者单位:
刊名:
科学24小时
英文刊名:SCIENCE IN 24 HOURS
年,卷(期):2008(12)
被引用次数:1次
1.关世桥从板块构造学说的创立看当代地学理论研究发展趋势[期刊论文]-中国煤田地质2004,16(3)
2.朱炳泉.崔学军.ZHU Bingquan.CUI Xuejun板块构造学说面临的挑战[期刊论文]-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6,30(3)
3.赵文津.ZHAO Win-jin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地质力学[期刊论文]-地球学报2009,30(6)
4.贺翔大地构造学说的发展史[期刊论文]-传承(学术理论版)2009(6)
5.关儒子新地球观:从大陆漂移到板块构造--阿·魏格纳的哲学思想和地质学理论[期刊论文]-国土资源2001(5)
6.朱炳泉"板块构造学说"的十大问题[会议论文]-2006
7.关于全球板块构造动力学机制的讨论[期刊论文]-自然杂志2005,27(5)
8.方道恕.FANG Dao-shu板块漂移与中国的大地构造演化及效应[期刊论文]-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7,27(3)
9.超越板块构造学--大陆流变学和造山作用的主要研究课题[期刊论文]-地质科技情报2004,23(1)
10.王小波板块构造说从旧金山看全球大板块[期刊论文]-大自然探索2008(7)
1.吴凯生板块构造学说——地学史上一次新的革命[学位论文]硕士 2011
引用本文格式:周敬国从"大陆漂移说"到"板块构造学说"[期刊论文]-科学24小时 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