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第四章预防传染病和寄生虫第二节

合集下载

传染病学-临床医学-重点知识总结

传染病学-临床医学-重点知识总结

总论传染病学lemology:研究传染病在人体内、外环境中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科学。

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是指由病原微生物(阮毒体、病毒、立克次体、细菌、真菌和螺旋体)和寄生虫(原虫和蠕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造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第一节感染与免疫一、感染的概念感染infection:又称传染communication,是病原体pathogen对人体的一种寄生过程parasitism。

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有些寄生物parasite与人体宿主host达到了互相适应,互不损害对方的共生状态commensalism。

某些因素导致宿主的免疫功能受损,或大量应用抗菌药物引起的菌群失调症,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parasite离开固有寄生部位而到达不习惯寄生部位,平衡不复存在而引起宿主的损害则产生机会性感染opportunistic infection。

临床感染形式:1.首发感染:primary infection 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

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2.重复感染:reinfection 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

疟疾、血吸虫病、钩虫病3.混合感染:coinfection 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

少见4.重叠感染:superinfection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别的病原体感染。

慢性乙肝感染重叠戊肝病毒感染5.继发性感染:secondary infection在重叠感染中,发生于原发感染后的其他病原体感染。

病毒性肝炎、真菌感染二、感染过程的表现(感染谱)根据人体防御功能的强弱和病原体数量及毒力的强弱(1)病原体被清除:机体非特异性防御能力(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胃酸的杀菌作用、正常体液的溶菌作用、组织内细胞的吞噬作用)+体内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特异性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2)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第四章 预防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第四章 预防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第四章
预防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学习目标
• 了解遗传病的相关知识 • 了解传染病相关的基本概念 • 掌握传染病的特征、发生和流行的基本环节,能针对不同的
传染病采取防预措施 • 掌握幼儿常见传染病的传播途径、症状及预防 • 熟悉学前儿童常见病的病因、症状及预防
第一节
基础知识

一 有关免疫的基础知识

二 有关传染病的基础知识
一、 有关免疫的基础知识 3.基础免疫与加强免疫
4.预防接种证 国家对幼儿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
二、 有关传染病的基础知识
(一)传染病的特性
1.有病原体 各种传染病都有其 特异的病原体,病原体 是使人感染疾病的微生 物(细菌、病毒、真菌) 和寄生虫。
2.有传染性 病原体可以通过一
定途径从病人、其他动 物或带有病原体的物体 上,进入人体内传播疾 病。
不强,多见于6个月~1岁半小儿。 (2)症状 ①起病突然,高烧 ②高烧3~4天全身出疹,1~2天皮疹退尽。
一、 婴幼儿常见传染病
4.水痘 (1)病因及传播途径: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病毒存
在于鼻咽分泌物、水痘浆液中,传染性强,人群易感。 (2)症状 ①病初1~2天有低烧,皮疹先见于头皮、面部,呈向心性
二、 有关传染病的基础知识 2.传染途径 病原体从传染源体内排出,经过一定方式,又入侵他人体内。
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虫媒传播
二、 有关传染病的基础知识
2.传染途径 病原体从传染源体内排出,经过一定方式,又入侵他人体内。
(6)直接接触 (7)医源性传播 (8)母婴传播
二、 有关传染病的基础知识
3.易感者 易感者是指体内缺乏对某种传染病的免疫力或免疫力 较弱,病原体侵入后可能会发病的人。

人体寄生虫学 重点 总结

人体寄生虫学 重点 总结

第一章:总论人体寄生虫学Human Parasitology :又称医学寄生虫学, 是研究与人体健康有关的寄生虫的形态结构、生活活动和生存繁殖规律,阐明寄生虫与人体和外界环境因素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也是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基础课程。

包括医学原虫、医学蠕虫和医学节肢动物。

我国五大寄生虫病:血吸虫病、疟疾、丝虫病、钩虫病、黑热病。

再现寄生虫病:指那些早已熟知,发病率已降至很低水平,不再被视为公共卫生问题,但现在又重新流行的寄生虫病。

1、新现寄生虫病的第一类:疾病和综合征已被认知,但未被确认或病原体未被确认;第二类:疾病早已存在,但病原体重新鉴定或分类;第三类:自由生活寄生虫,新发现可偶然寄生于人体;第四类是那些过去可能并不存在,确实是人类新出现的传染病。

新现寄生虫病:是指新识别的和未确认的寄生虫病。

第二章:寄生虫的生物学1、共栖( commensalism ):两种不同的生物共同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既不受益,也不受害,此种现象称为共栖。

鮣鱼与鲨鱼,海葵与寄居蟹。

2、互利共生( mutualism )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双方互相依靠,彼此受益,称为互利共生。

河马与小鸟。

3、寄生(parasitism):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受害者提供营养和居住场所给受益者,这种关系称为寄生。

受益者称为寄生物(parasite),受害者称为宿主(host)。

寄生虫(parasites):过寄生生活的多细胞的无脊椎动物和单细胞的原生生物。

一、寄生虫生活史:是指寄生虫完成一代的生长、发育与繁殖的整个过程。

包括寄生虫侵入宿主的途径、虫体在宿主体内移行、定居及离开宿主的方式,以及发育过程中所需的宿主种类(包括传播媒介)和内外环境条件等。

(1)直接型:不需要中间宿主(土源性蠕虫)——蛔虫和钩虫(2)间接型:需要中间宿主(生物源性蠕虫)——疟原虫和血吸虫、丝虫二、寄生虫的类别1、专性寄生虫(obligatory parasite)指寄生虫生活史的各个时期或某个阶段必须营寄生生活,不然就不能生存的寄生虫。

预防传染病和寄生虫病ppt课件

预防传染病和寄生虫病ppt课件

(二)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者
流 感 (携带流 咳嗽 飞沫悬 浮于空 患 感病毒) 打喷嚏 气中 者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散播
健康人
易感人群
(二)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 1.传染源 传染源是指体被病原体感染的人或动物。
– – – 病人是重要传染源 病原携带者:某人患传染病后,症状已经消失,但
3.幼儿急疹★
– 病因及传染途径
幼儿急疹是由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 传染 性不强,多发生在6个月—1岁半的小儿.
– 症状
• 起病突然,体温可达39℃—41℃,食欲差,但精神 尚好。 • 高热3—4天后体温骤然下降。在体温下降时出现皮 疹,1—2日皮疹完全退净。
– 护理
高热期间多喝水,适当服退热药降温,以免因高热而
仍然排出病原体
受感染的动物
2 传染途径 – 空气飞沫传播 – 食物传播 – 水源传播 – 土壤传播 – 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虫媒传播 直接接触传播 医源传播 母婴传播

3.易感者
指体内缺乏对某种传染疾病的免疫力,或者免疫力较 弱,病原体侵入后可能发病的人。 人群中对某种传染病的易感者多,则容易发生该传染病 的流行。
(三)传染病的预防★
1.“三早”: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
2.切断传播途径 – 隔离病人 – 消毒排泄物 – 彻底治疗 3.保护易感儿——预防接种
控制传染源
预防传染病的 一般措施:
切断传播途径 保护易感人群
经诊断某人得了某种传染病,医生立即采取了如下措 施: (1)给病人吃药打针进行治疗;( A ) (2)对病人的用具进行消毒;(B ) (3)不让病人家属外出,也不让外人探望;(D ) (4)给附近的居民进行预防注射;( C ) 请你指出这些措施各属哪一项? A、控制传染源 B、切断传播途径 C、保护易感人群 D、 A和 C

预防传染病安全教育知识

预防传染病安全教育知识

小学生预防传染病安全教育知识第一章传染病的基本知识一、何谓传染病㈠什么是传染病传染病是指能够在人群中或人和动物之间引起流行的感染性疾病。

此类疾病是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侵入人体内引起,病原体在体内繁殖或产生毒素,并对正常细胞及其功能造成破坏,严重时可导致感染者死亡。

这些病原体,能通过多种途径,从一个传染源(例如病人、病畜)传到另一个人身上,在人与人或动物之间相互传染,使其他人也感染同样疾病。

㈡传染病的特点传染病一般都具有以下特点:⒈病原体绝大多数传染病都有其特异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真菌、螺旋体、原虫、寄生虫等,少数传染病的病原体至今仍不太明确。

⒉传染性病原体从宿主排出体外,通过一定方式,到达新的易感染者体内,呈现出一定传染性,其传染强度与病原体种类、数量、毒力、易感者的免疫状态等因素有关。

⒊流行性、地方性、季节性⑴流行性。

按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强度和广度分为:散发:是指传染病在人群中散在发生;流行:是指某一地区或某一单位,在某一时间内,某种传染病的发病率,超过了历年同期的发病水平;大流行:指某种传染病在某个短时期内迅速传播、蔓延,超过了一般的流行强度;暴发:指某一局部地区或集体中,短时间内突然出现大批患同一传染病的人。

⑵地方性。

地方性是指某些传染病或寄生虫病的中间宿主,受地理条件、气温条件变化的影响,常局限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发生。

如疟疾等虫媒传染病,鼠疫等自然疫源性疾病。

⑶季节性。

季节性是指传染病的发病率在年度内出现季节性升高,如流行性乙型脑炎多在夏秋季节流行。

⒋免疫性传染病痊愈后,人体对同一种传染病原体产生抵抗力,一段时间内再次遇到该病原体的入侵而不会再感染,称为免疫。

不同的传染病,病后的免疫状态有所不同,有的传染病患病一次后可终身免疫,有的还可再感染。

二、何为法定传染病传染病种类繁多,为了保障公众的健康与安全,国家以法律的形式将某些传染病列为法定传染病以加强管理。

第五讲预防传染病和寄生虫第一节

第五讲预防传染病和寄生虫第一节
影响。
防治
(1) 避免重复感染。小儿穿满档裤睡觉,并 于肛周涂上药膏,以粘住虫卵并止痒。早晨用肥 皂和温水洗净,换下的内裤洗净并煮沸消毒,连 续10天即可见效。 (2)培养个人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 勤剪指甲,不吮吸手指等。
(3)勤换衣服,勤晒被褥。
(4)驱虫药有驱蛔灵、肠虫清等,药量遵医嘱。 与患儿生活在一起的蛲虫病患者应同时进行治疗, 以杜绝相互感染。
症状

甲型肝炎:约经一个月的潜伏期发病。 (1)黄疸型肝炎。 病初类似感冒,相继出现食欲 减退、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尤其不喜欢吃 油腻的食物。精神不好、乏力。在发病1周左右, 巩膜(白眼珠)、皮肤出现黄疸,尿色加深。肝功 能不正常。出现黄疸后2—6周,黄疸消退,食欲、 精神好转。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
6个月后接种麻疹减毒活疫 苗;接触病人的易感儿进 行人工被动免疫;病儿应 隔离至出疹后5天;病儿房 间开窗通风3小时。
风疹
患者、 携带 飞沫 者和 接触 先天 性患 者
冬春
病人隔离至出疹后5天, 与病人接触应戴口罩;易 感儿注射风疹减毒活疫苗; 孕妇应避免与风疹病人接 触 患儿隔离至全部皮疹结痂 为止,衣物、用具暴晒或 煮沸消毒;易感儿口服板 蓝根冲剂,避免接触患者, 接种水痘减毒活疫苗; 接 触者检疫21天;病儿房间 开窗通风3小时 隔离患儿或可疑病儿;接 触者检疫3周,可服板蓝根 冲剂预防;注射腮腺炎减 毒活疫苗
护理 卧床休息,室内空气新 鲜、温湿度适当;保持 口、眼、鼻及皮肤的清 洁;吃营养好易消化的 流质半流质食物;发热 时多饮水;疹子内陷要 警惕并发症 发热时卧床,环境安静 舒适,空气新鲜;多饮 水,吃清淡易消化高热 量的食物;保持口眼皮 肤卫生;外用炉甘石洗 剂。
预防

优选第四章预防传染病和寄生虫第二节

优选第四章预防传染病和寄生虫第二节
(1) 集体儿童机构可于9—10月间集体 驱蛔。因6~7月间最易感染蛔虫卵,9—10 月间已长为成虫。常用驱虫药为驱蛔灵、肠 虫清等,药量遵医嘱。
(2)改善环境卫生,讲究饮食卫生、个 人卫生。
(二)蛲虫病
症状
(1)肛门周围和会阴部奇痒。 (2)由于搔伤,可使局部皮肤糜烂。 (3)睡眠不安,易烦躁,食欲可受 影响。
(2)症状:以发热、腮腺肿痛为主要特征。 (3)预防和护理:①病人隔离至腮腺完全消肿
为止。②饮食以流质、软食为宜,避免吃酸、辣 的食物。食后漱口,保持口腔清洁。③本病可采 用中草药治疗,如板蓝根冲剂等。
3、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
(1)病因:病毒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 通过蚊子传播。
(2)症状: 起病急。 ①发热、头痛、喷射性呕吐、 嗜睡。 ②2—3天后,体温可达40度以上,抽风、 昏迷。③经中西医结合治疗乙 脑,使乙脑的病死 率明显下降。但少数病人仍可留下后遗症,如不能 说话、肢体瘫痪、智力减退。
(一)蛔虫病
症状
(1)成虫在肠道内寄生,由于机械刺激常 引起脐周围阵发性疼痛,片刻可自行缓解。
(2)蛔虫的代谢产物或死亡后的裂解物为 有毒物质,可引起低烧、多汗、夜惊、磨牙等 症状。
(3)蛔虫有喜移行及钻孔的特点。当人体 内发生某些变化,如发烧、服不足量的驱虫药 等,可刺激蛔虫,引起多种并发症。
防治
优选第四章预防传染病和寄生 虫第二节
1、水痘
(1)病因:水痘是由水痘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 染病。病毒存在于病人的鼻咽分泌物及水痘的浆 液中,可经飞沫传播,皮肤疱疹破溃后,则可经 过衣物或用具等间接传染。
(2)症状:1—2天低热、皮疹、1天后成水疱、 3—4天后结痂。典型水痘 皮疹出现前1天可呈现 前驱症状 如低热、不适、厌食等 ,但很快消失。 并出现皮疹。

(王)第三章第二节 预防传染病

(王)第三章第二节 预防传染病

15.以下没有传染性的是( D)
A.感冒初期病人 B.感冒快好的病人 C.感染乙脑病毒的猪 D.蚊子
16.以下预防措施,不能有效预防肠道传染病的是( )
A.餐具消毒 B.保持空气流通 C.管理饮食 D.保护水源
17.搞好环境卫生、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做好经常性的消毒工作,
属于( )
A.管理好传染源 B.切断传播途径 C.保护易感者 D.隔离病人
②对传染病接触者进行一定期限的隔离观察.其观察期限常 依据该传染病的最长潜伏期而定。
四、分析论述题 传染病的病程较长,幼儿如果被传染,会严重影响幼儿的生长发
育,请结合所学理论,谈谈应该如何预防传染病? 答:预防传染病要做到: 第一、管理传染源。
①早发现传染病病人;保教人员熟悉小儿常见传染病的早期症 状;幼儿园设立隔离室并及时向卫生防疫部门做好疫情报告。
卫生习惯;搞好环境卫生。 ②实施预防接种制度。
②对传染病接触者进行一定期限的隔离观察,其观察期限常依 据该传染病的最长潜伏期而定。
第二、切断传染途径。 (1)经常性的预防措施:①搞好环境卫生、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
②做好经常性的消毒工作。 (2)传染病发生后应采取的措施:
①病人隔离后对他原来的住所进行终末消毒 ②按照各种传染病要求的隔离期限隔离病人。 第三、保护易感者。 ①采取非特异性措施:增强儿童体质;提供合理营养;培养个人
功能:防御感染、自身稳定、免疫监视
种类
非特异性免疫:①②③ 特异性免疫 自动免疫:持久免疫(分自然~和人工~)
被动免疫:短暂免疫(分自然~和人工~)
2.抗原:凡能刺激人体产生抗体,并能与相应的抗体发生特异性反
应的物质,称抗原。
(它是使人体产生抗体的病原体。注意:能被非特异性免疫干掉的 病毒或细菌就不是抗原。) 3.抗体:病原微生物刺激人体后,机体产生一种具有抗御作用的特 异性质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叫抗体。

预防医学

预防医学

第四章预防医学(Preventation Medicine)第一节产生预防医学是医学的重要分支,它是研究人群疾病和健康现象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并提出措施控制和消灭疾病,增进人类的身心健康,保证人类有良好的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提高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为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服务的一门科学。

预防医学的产生离不开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科学技术水平和哲学思想。

由于历史条件、社会条件和科学条件的限制,预防医学成为一门有自己的理论和方法的科学。

它已成为现代医学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在中外医学史中早有论述。

公元前八至七世纪,我国《易经》中就提出“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豫同预),这是“预防”两字在古代最先应用的例子。

《淮南子》上写道:“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

后来《黄帝内经》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分析发病的内外因素,阐述“祛病延年”的养生方法。

在国外,希腊“医圣”希波克拉底写了《空气、水和居地》一书,说明环境和疾病的关系。

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很注意医学,主张调动机体本身的抵抗力以防病。

他写信给希波克拉底说:“人们用祷告向神乞求健康,而不知道他们自己握有保持健康的方法。

”他充实了预防思想的内容。

我国由于长期受到封建割据影响,生产力发展水平低,而医学社会化程度更低。

在国外中世纪的漫长岁月里,科学成为“神学的奴仆”。

经院哲字扼杀了科学,极大地妨碍生产力和科学的发展。

十六世纪欧洲文艺复兴,十六世纪发生工业革命,由于推广蒸汽机,小手工业方式的生产逐步被大工业生产所代替,生产进一步社会化和都市化,流行病,环境工生、妇幼卫生、职业卫生和食品卫生等问题成堆出现,影响了劳动力和军队的素质,这损害了统治者的利益,因此国家和社会不得不关心预防医学问题。

例如制订卫生立法,组织卫生机构,研究保健制度等。

不少学者从理论上阐述了人民健康是国家富强的因素之一。

如英国人威廉·佩蒂(William Petty,1623一687)创立“政治算术”理论,分析人口死亡对国家经济的影响。

传染病的应急处理预案

传染病的应急处理预案

传染病的应急处理预案教案:《传染病的应急处理预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健康》课程第四章《传染病》的第二节《传染病的应急处理预案》。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传染病的概念;2.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3.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4. 传染病的应急处理预案。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传染病的概念,知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 培养学生遇到传染病时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3. 教育学生关爱他人,遇到传染病时,能及时报告并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传染病的概念,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传染病的应急处理预案。

难点: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传染病的新闻报道,引发学生对传染病的关注。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传染病的概念,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传染病的应急处理预案。

3. 课堂讲解:讲解传染病的概念,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传染病的应急处理预案。

4. 例题讲解:通过具体的传染病案例,讲解传染病的应急处理预案的实施步骤。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案例,制定出相应的应急处理预案。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做好传染病的预防工作。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传染病概念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应急处理预案七、作业设计2. 根据教材,列出五种预防传染病的方法。

3. 假设你所在的小区出现了传染病疫情,请你制定一份应急处理预案。

答案:1.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食物传播。

3. 应急处理预案:及时报告疫情,做好个人防护,进行隔离治疗,加强环境卫生管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案例的讲解,让学生了解了传染病的应急处理预案,但在实际操作中,学生是否能灵活运用,还需要在课后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和实践。

学前儿童卫生保健第四章

学前儿童卫生保健第四章

病毒性传染病
甲型H1N1流感(人感染猪流感) 此病发病率高,传染性大。携带病毒的人或动物成为主要传染源, 患者的分泌物可经空气飞沫传播、接触传播和感染的物品间接传播。 1. 病因: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2. 症状:潜伏期半天到三天,最高可达七天。早期症状与普通流感相 似,包括发热、咳嗽、流涕、头痛、喉痛、身体疼痛、发冷、疲劳 和食欲不振等,有些还会出现腹泻或恶心呕吐、眼睛发红等。部分 患儿病情可迅速进展,突然高热、体温超过39℃,甚至继发严重肺 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出血、胸腔积液、全血细胞减少、肾 功能衰竭、败血症、休克及 Reye 综合征、呼吸衰竭及多器官损伤, 导致死亡。患儿原有的基础疾病亦可加重。
学前儿童卫生保健
第四章 学前儿童常见的疾病及预防
学 习 目标
1.了解传染病、免疫和预防接种的含义,掌握传染病的基 本特征、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白三个环节,以及预防传染病 的措施。 2.熟悉对学前儿童影响较大的常见传染病的病因、症状、 护理和预防,并能做出初步的患病诊断。 3. 熟悉学前儿童非传染性常见病的病因、症状和预防,并 能根据实际情况早发现患病儿童。 4.掌握学前儿童各种常见疾病的护理方法和预防措施。
3.护理: 患儿需隔离,居室应保持空气流通,但患儿不宜 直接吹风。多喝温开水及热,促进血液循环,并有助于皮 疹出透。食物应富于营养,易于消化,不必过于忌荤和忌 油,别是蛋白质和各种维生素,以免病中或病后发生维生 素缺乏症。要经常注意皮肤、眼、鼻和口腔的清洁,以免 发生并发症。学前儿童出疹高热应采取降温的措施,以免 高热不退,加重病情,甚至引起惊厥。 4.预防:积极进行麻疹预防知识的宣传,普遍接种麻疹疫 苗。麻疹流行期间。学前儿童不宜到人群密集的场所去, 并避免集中到医院就诊,争取做到“麻疹不出门”。同时 做好患儿的隔离消毒工作。

幼儿卫生学试题第四章

幼儿卫生学试题第四章

第二节预防传染病一、填空题1、传染病是由________ 引起的,能在___________ 之间或________ 之间相互传播的疾病。

、传染病可由患者传给健康人,一定条件下也可以使某一时期或某一地区同时出现较多的患者,它具有______________ 性和 ________ 性。

2、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三个环节是_________ 、 ________ 、________ 。

针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可采取的预防措施是___________ 、_______ 、3 、传染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有___________4、呼吸道传染病大多发生在________ 季节,主要通过_________ 传播;消化道传染病大多发生在_________ 季节,主要通过________ 传播。

5、麻疹病儿在发烧的第2—3 天,颊黏膜上会出现针尖大小的白点。

这种白点称为____________ ,是早期诊断麻疹的重要依据。

预防麻疹,可以对易感儿按期注射________ ,幼儿患麻疹后,可获得_________ 免疫。

6、甲型肝炎病人自发病日算起,至少隔离________ 。

接触甲型肝炎病人者,可在接触后的10 天内注射 ___________ ,注射时间越早越好。

服用________ 也可预防肝炎。

7、急性结膜炎是由于接触到病人的_________ 而传染的。

因此,每个幼儿都应有个人专用的清洁的毛巾、手帕等用品。

8、急性非典型性肺炎被我国列为甲类传染病,它的三大特点是9、小儿突发高烧,且有头痛、喷射性呕吐,皮肤上有出血点,很可能是患了________ 疾病。

、单项选择题1、作为传染病的传染源主要有()。

、病人和受感染A、病人、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B的动物C、病人和病原携带者D、病人2、1988 年上海曾流行甲型肝炎,后查明原因是食用了不清洁的毛蚶引起的。

这种不洁的毛蚶属于()。

A、传染源B 、病原体 C 、抗原D 、易感者3、传染病的易感人群是指()。

学前儿童常见病和传染病及预防

学前儿童常见病和传染病及预防

第四章学前儿童身体的疾病及其预防教学目标熟悉学前儿童常见病和传染病的种类、病因、症状懂得初步的护理和预防知识理解和掌握传染病的特征、发生和流行的环节及预防措施了解常见的意外事故掌握常见事故的预防和急救方法;教学重难点学前儿童常见病和传染病的种类、病因、症状、护理和预防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环节及预防急救方法;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时数6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学前儿童常见病及其预防一、常见呼吸道疾病由病毒、细菌引起常见上呼吸道感染普通感冒、急性咽炎、急性喉炎和急性支气管炎、哮喘性支气管炎及肺炎等常见呼吸道疾病预防1、加强儿童体格锻炼2、呼吸道感染流行季节不去拥挤的公共场所出门戴口罩3、不去病人家串门隔离患儿4、加强营养注意休息5、服用预防药二、常见消化系统疾病腹泻婴幼儿时期常见病;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是我国儿童保健重点防治的“小儿四病”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肺炎、腹泻腹泻分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急性感染性腹泻即急性肠炎在婴幼儿腹泻中占重要位置1、病因1非感染性喂养不当,进食量过多,食物不易消化;腹部受凉吃冷食过多牛奶过敏2感染性腹泻食物或食具被细菌污染或感染病毒、霉菌、原虫等病原体而引发胃肠炎消化道以外的疾病如感冒、中耳炎、肺炎等引起消化功能紊乱2、症状不同病原体引起的急性感染性腹泻有不同症状病情轻者一日泻数次体温、食欲尚正常3、护理1注意腹部保暖排便后用温水洗净臀部2注意调节饮食;4、预防1提倡合理喂养2注意饮食卫生3隔离消毒三、常见营养性疾病一营养性缼铁性性贫血在我国发病率达40%左右1、病因1先天储铁不足2铁摄入量不足2、症状1皮肤、粘膜苍白,肝脾和淋巴不同程度肿大 2呼吸、脉搏次数加快活动后心慌、气促;3患儿常有烦躁不安或精神不振 4可表现出一些异常行为如紧张、不安害怕、忧郁、吵闹和不停的不动作;3、预防1妊娠后期孕妇需加强含铁丰富的食物或服补血药物;2坚持母乳喂养乳儿自生后3个月左右逐步添加含铁丰富的辅食如肝泥、菜泥、豆腐、肉糜;32岁以后的儿童膳食多选用含铁多的食物如肝脏、动物血、瘦肉、禽、鱼、木耳、海带、芝麻等;4早防早治消化营养紊乱及感染性疾病二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由于缺乏维D使钙、磷的吸收和利用受到影响引起骨骼发育障碍及全身生理功能紊乱;1、病因 1日光照射不足 2生长过速 3喂养不当 4疾病影响2、症状 1早期以烦躁、夜啼、多汗、摇头或枕后秃发等表现为主; 2进入活动期出现骨骼改变;3动作发育迟缓 4大脑皮层兴奋性降低条件反射形成迟缓语言发展较晚;3、预防 1安排儿童多在户外活动多晒太阳 2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蛋黄、肝等辅食; 3及时治疗某些疾病;三肥胖病热能代谢障碍1、病因1多食、少动2遗传因素3内分泌失调 4精神因素2、症状单纯性肥胖1食欲奇佳食量超一般小儿甚多喜淀粉类、油脂类食品2体格发育较正常儿童迅速3体脂聚集以乳房、腹部、臀部、肩部较显着;4因肥胖而行动不便不喜活动怕热多汗易疲劳呼吸浅快;3、预防单纯性肥胖1避免过度饮食;2鼓励儿童经常参与体力活动进行体格锻炼四、常见五官疾病一龋齿是学前儿童最常见的牙科疾病在学前儿童中发病率很高;1、病因糖类发生反应生成酸使牙釉质表面脱钙溶解形成龋洞;钙化不良、排列不整齐的牙齿易患龋齿;2、症状病损区会出现进一步着色而呈棕黄色或黑褐色;当下方牙本质严重、着色并透过半透明的釉质反映出来时,呈现特有的“墨浸样”改变;3、预防 1注意口腔卫生2为学前儿童提供的膳食中要有足量的钙、磷等物质维生素和氟、锶等微量元素;3多增加户外活动多晒太阳以保证牙齿正常钙化4药物防龋;5定期口腔检查二弱视1、病因 1斜视伴有病眼弱视 2屈光不正或屈光参差可致弱视;3形觉剥夺;4先天性弱视;2、危害性;①弱视会引发和加重近视,影响眼的正常发育;②弱视会造成双眼视功能低下和缺乏立体视觉;3、治疗1.矫正屈光不正;2.中心注视者:遮盖疗法、视刺激疗法、压抑疗法治疗,提高视力;3.旁中心注视者:后象疗法、红色滤光片或红光闪烁疗法、海丁格HAidinger刷、恢复黄斑中心凹注视;4.同视机训练;五、常见皮肤病一湿疹过敏性皮肤病可因食物过敏如牛奶、鱼、虾、蛋等也可因灰尘、羊毛、化纤等引起过敏;护理1、乳母少吃刺激性食物 2、不要用碱性肥皂给小儿洗脸可用中性硼酸软皂; 3、不用化纤、羊毛织品给小儿做贴身的衣服、帽子; 4、给小儿勤剪指甲以免抓伤皮肤引起感染;二痱子、痱毒由于夏季气温高、湿度大,身体出汗过多,不易蒸发,汗液浸渍表皮角质层,致汗腺导管口闭塞,汗腺导管内汗液储留后,因内压增高而发生破裂,汗液渗入周围组织引起刺激,于汗孔处发生疱疹和丘疹,发生痱子;三脓疱疮主要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一种浅表皮肤感染,主要累及儿童;流行于全世界,主要通过人-人直接接触迅速传播;发病高峰在夏秋季,易感因素有高温、潮湿、卫生条件差、特应性体质和皮肤外伤;第二节学前儿童常见传染病及期预防一、有关传染病的基础知识一传染病的特征 1、有病原体;微生物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原虫、蠕虫多数传染病的病原体是病毒寄生在活的细胞内对抗菌素不敏感; 2、有传染性 3、有免疫性不同的传染病产生的免疫力程度是不同的; 4、病程的发展有一定的规律性1潜伏期2前驱期头痛、发烧、乏力3症状明显期4恢复期二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1、传染源 1传染病患者 2病原携带者 3受病原体感染的动物2、传播途径 1空气传播腮腺炎、流感、麻疹、结核病、百日咳2饮食传播菌痢、甲型肝炎、伤寒3接触传播狂犬病、破伤风4虫媒传播 5医源性传播3、易感人群三传染病的预防1、管理传染源1早发现病人幼儿入园前要有体检证明健全晨检制度一摸、二问、三看;2早隔离病人 3对传染病的接触者进行检疫2、切断传播途径 1经常性预防措施环境卫生、空气新鲜、包含卫生、个人卫生习惯;消毒煮沸法、日晒法、药品消毒2传染病发生后采取的措施消毒、通风换气3、保护易感人群 1坚持体格锻炼和户外活动提供合理营养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增强儿童体质;2预防接种提高抗感染能力二、学前儿童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一水痘1、病因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多发于冬春季6个月至于岁的小儿发病率最高;2、症状以发热及成批出现周身性红色斑丘疹、疱疹、痂疹为特征3、护理水痘药忌吃辛辣鱼虾等食物;水痘患者应多喝水并供给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食物如牛奶、鸡蛋、水果、蔬菜等4、预防一严格管理传染源:呼吸道隔离从出疹开始到全部疱疹结痂为止,一切用物及呼吸道分泌物均应消毒处理,防止易感儿及孕妇接触病人;二保护易感人群:可接种对易感儿童及孕妇可肌肉注射水痘-带状疱疹免疫球蛋白VZIG,减毒活疫苗也有预防作用;二、麻疹1、病因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2、症状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玻临床症状有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口腔粘膜有红晕的灰白小点3、预防隔离病人至出疹后5天,有并发症者延长至10天;接触者检疫3周,曾接受被动免疫者检疫4周;切断传播途径:病房通风,易感者流行期尽量少外出,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场所;增强人群免疫力三流行性感冒1、病因由病毒引起的常见病气候突变小儿受凉、受热空气污浊过于疲倦贪食油腻厚味等都可使抵抗办下降易患感冒;2、症状低烧、鼻堵、打喷嚏、流鼻涕、咳嗽3、护理病初及时服中药治疗可按风寒和风热感冒对症下药;体温38度以上应退烧; 卧床休息多喝水饮食有营养好消化;四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腮腺炎,俗称“痄腮”、“流腮”,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4-15岁的儿童和青少年,亦可见于成人,好发于冬、春季,在学校、托儿所、幼儿园等儿童集中的地方易暴发流行,曾在我国多个地方发生大流行,成为严重危害儿童身体健康的重点疾病之一;本病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该病毒主要侵犯腮腺,也可侵犯各种腺组织、神经系统及肝、肾、心脏、关节等几乎所有的器官;除腮腺肿痛外,还可引起脑膜脑炎、睾丸炎、胰腺炎、卵巢炎等症状;五传染性肝炎人们通常所说的传染性肝炎指的是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只是众多肝炎中的一种;传染性肝炎,可以分为黄疸性和无性以及病毒携带者;传染性是传染性由患者的大便排除,通过血液,及母婴传播;病毒性肝炎都有不同程度的传染性;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发病率高是其特点;目前已明确的病毒性肝炎主要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5种;近年又发现有己型、庚型和T TV肝炎;上述各种肝炎病毒,都以肝脏为侵袭对象医学上称为嗜肝性,引起肝脏病变,有相似的病状;甲肝和戊肝属于急性病症,多由饮食、消化道感染引起,病程较短,多可以自限和痊愈;乙肝和丙肝多为慢性病变,病情缠绵,活动性病变者易导致甚至;乙肝传染途径多为垂直传播和;丙肝为输血和静脉吸毒传播;六细菌性痢疾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好发于夏秋季;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黏液脓血便,严重者可发生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本病急性期一般数日即愈,少数病人病情迁延不愈,发展成为慢性菌痢,可以反复发作;七流行性乙型脑炎由乙脑病毒引起、由蚊虫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玻乙脑的病死率和致残率高,是威胁人群特别是儿童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夏秋季为发病高峰季节,流行地区分布与媒介蚊虫分布密切相关;人群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多数呈隐性感染,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病例重要集中在10岁以下的儿童,以2-6岁组发病率最高,大多数成人因隐性感染而获得持久免疫力,婴儿可从母体获得抗体而具有保护作用;近年来由于儿童和青少年广泛接种疫苗,成人和老年人的发病率则相对增加;疾病症状潜伏期5~15天;大多数患者症状较轻或呈无症状的隐性感染,仅少数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高热、意识障碍、惊厥等;预防方法乙脑的预防主要采取两个方面的措施,即灭蚊防蚊和预防接种;。

医学内科寄生虫笔记摘抄(3篇)

医学内科寄生虫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引言寄生虫病是医学内科中常见的一类疾病,主要包括原虫病和蠕虫病两大类。

寄生虫病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不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

本笔记将对医学内科寄生虫的相关知识进行摘抄,以供学习和参考。

二、原虫病1. 阿米巴病(1)病原体:溶组织阿米巴(2)感染途径:粪-口传播(3)临床表现:腹泻、腹痛、脓血便等(4)诊断:粪便检查发现阿米巴滋养体(5)治疗:甲硝唑、依米丁等2. 疟疾(1)病原体:疟原虫(2)感染途径:雌性按蚊叮咬传播(3)临床表现:间歇性寒战、高热、出汗、贫血等(4)诊断:血涂片检查发现疟原虫(5)治疗:氯喹、伯氨喹等3. 利什曼病(1)病原体:利什曼原虫(2)感染途径:白蛉叮咬传播(3)临床表现:发热、盗汗、消瘦、肝脾肿大等(4)诊断:骨髓穿刺或淋巴结穿刺检查发现利什曼原虫(5)治疗:葡萄糖酸锑钠、干扰素等4. 弓形虫病(1)病原体:弓形虫(2)感染途径:食物、水源、土壤等传播(3)临床表现:发热、头痛、肌肉痛、淋巴结肿大等(4)诊断:血清学检查发现弓形虫抗体(5)治疗:磺胺类药物、螺旋霉素等三、蠕虫病1. 蛔虫病(1)病原体:蛔虫(2)感染途径:粪-口传播(3)临床表现:腹痛、腹泻、呕吐、营养不良等(4)诊断:粪便检查发现蛔虫卵(5)治疗:阿苯达唑、甲苯达唑等2. 钩虫病(1)病原体:钩虫(2)感染途径:皮肤接触传播(3)临床表现:贫血、营养不良、消化不良等(4)诊断:粪便检查发现钩虫卵(5)治疗:甲苯达唑、阿苯达唑等3. 绦虫病(1)病原体:绦虫(2)感染途径:生食或未煮熟的含有绦虫卵的食物(3)临床表现:腹痛、腹泻、营养不良等(4)诊断:粪便检查发现绦虫节片或虫卵(5)治疗:阿苯达唑、甲苯达唑等4. 丝虫病(1)病原体:丝虫(2)感染途径:蚊虫叮咬传播(3)临床表现:肢体麻木、疼痛、水肿等(4)诊断:血液检查发现微丝蚴(5)治疗:海群生、伊维菌素等四、预防与控制1. 加强卫生教育,提高公众对寄生虫病的认识。

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预防措施(2)

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预防措施(2)

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预防措施一、传染病预防措施1. 加强卫生宣传传染病预防的首要任务是提高人们的卫生意识。

政府部门、卫生机构和媒体应加大卫生宣传力度,普及传染病的知识,使人们了解传染病的危害、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

2. 保持环境卫生3. 个人卫生个人卫生对于预防传染病至关重要。

我们要勤洗手、勤洗澡、勤换衣服,饭前便后要洗手,避免与他人共用生活用品,减少传染病的传播。

4. 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我国政府积极推动疫苗接种工作,为人民群众提供免费疫苗接种服务,我们要按照相关规定,按时完成疫苗接种。

5. 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发现传染病病例要及时报告卫生部门,并采取隔离措施,防止疾病扩散。

同时,要及时就医,接受专业治疗。

6. 控制传染源加强对传染病的监测,及时发现和控制传染源。

对患有传染病的患者要实行隔离治疗,确保疾病不再传播。

二、寄生虫病预防措施1. 饮食卫生预防寄生虫病要确保饮食卫生。

我们要避免生食、半生食食物,尤其是肉类、海鲜等。

食用水果、蔬菜要清洗干净,避免摄入寄生虫。

2. 个人卫生3. 改善生活环境寄生虫病往往与生活环境密切相关。

我们要改善居住环境,避免饮用生水,保证生活用水卫生。

同时,要加强对宠物、家畜的管理,防止寄生虫通过动物传播给人类。

4. 健康教育通过健康教育,提高人们对寄生虫病的认识,了解其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

特别是农村地区,要加强健康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防病意识。

5.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发现寄生虫病病例要及时治疗,防止病情恶化。

预防传染病和寄生虫病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我们要加强卫生宣传,保持环境卫生,注重个人卫生,提高疫苗接种率,控制传染源,改善生活环境,加强健康教育,定期体检,共同守护人民群众的健康。

一、深入理解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传播途径1. 直接接触传播:许多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可以通过与患者的直接接触而传播。

例如,皮肤病如癣可以通过与患者的直接接触而传播。

第四章__预防传染病和寄生虫第二节

第四章__预防传染病和寄生虫第二节

6个月后接种麻疹减毒活疫 苗;接触病人的易感儿进 行人工被动免疫;病儿应 隔离至出疹后5天;病儿房 间开窗通风3小时。
风疹
患者、 携带 飞沫 者和 接触 先天 性患 者
冬春
病人隔离至出疹后5天, 与病人接触应戴口罩;易 感儿注射风疹减毒活疫苗; 孕妇应避免与风疹病人接 触 患儿隔离至全部皮疹结痂 为止,衣物、用具暴晒或 煮沸消毒;易感儿口服板 蓝根冲剂,避免接触患者, 接种水痘减毒活疫苗; 接 触者检疫21天;病儿房间 开窗通风3小时 隔离患儿或可疑病儿;接 触者检疫3周,可服板蓝根 冲剂预防;注射腮腺炎减 毒活疫苗
防治
(1) 避免重复感染。小儿穿满档裤睡觉,并 于肛周涂上药膏,以粘住虫卵并止痒。早晨用肥 皂和温水洗净,换下的内裤洗净并煮沸消毒,连 续10天即可见效。
(2)培养个人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 勤剪指甲,不吮吸手指等。
(3)勤换衣服,勤晒被褥。 (4)驱虫药有驱蛔灵、肠虫清等,药量遵医嘱。 与患儿生活在一起的蛲虫病患者应同时进行治疗, 以杜绝相互感染。
飞沫
冬春
居室空气新鲜,温湿度适 病初似上感,两周后出现 宜;白天适当活动,保持 痉咳,每日数次到数十次, 患儿心情愉快,避免诱发 发作时面红耳赤、两眼鼓 痉咳的刺激;吃有营养易 出,眼红流泪,咳至最后 消化、无刺激性、粘稠食 有鸡鸣样吼声,日轻夜重 物;及时排痰,防止呼吸 暂停 病初发热、头痛、咽痛, 1-2天内出皮疹,全身皮肤 潮红,在腋窝、肘弯、腹 股沟处形成线状疹,口唇 周围及鼻尖苍白、舌乳头 红肿 卧床休息,防止并发症。 多饮开水,常用盐水漱口; 食物有营养易消化;高热 吃适量退热药;抗菌素彻 底治疗;病后2-3周查尿


4、传染性肝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无黄疸型肝炎 。比黄疸型肝炎病情轻,一般 可有发烧、乏力、恶心、呕吐、头晕等症状。在 病程中始终不出现黄疸。
乙型肝炎 : 急性乙型肝炎约经2-6月的潜伏期发病,起
病较慢。
初期症状表现为:表现为食欲不振、全身乏 力、厌油腻食物、恶心、肝区痛等症状。常 常不伴有发热。
急性肝炎迁延6个月以上,反复出现疲乏、 消化道症状、肝区不适、肝脏肿大。
病名 麻疹 风疹
传染 传播 流行 源 途径 季节
主要症状
护理
急性 患者 (唯 一)
飞沫
冬春
病初发热、咳嗽、眼怕光 流泪;2-3天后颊粘膜上 可见白色小点;发热后34天出疹(玫红),症状 加重,高热;疹出齐后逐
(2)培养个人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 勤剪指甲,不吮吸手指等。
(3)勤换衣服,勤晒被褥。
(4)驱虫药有驱蛔灵、肠虫清等,药量遵医嘱。 与患儿生活在一起的蛲虫病患者应同时进行治疗, 以杜绝相互感染。
(三)钩虫病
症状
(1)感染初期。当钩蚴钻入皮肤时,局部可 有痒疹,由于抓痒可继发细菌感染。钩蚴侵入血 循环穿过肺组织时,可引起发热、咳嗽、哮喘等 症状。
(2)成虫吸着于肠黏膜上,吸血为生。导致 病儿发生失血性贫血。随着疾病的发展,病儿常 有面色苍黄、皮肤干粗、毛发稀疏、乏力、眩晕、 气短等症状。某些病儿有“异嗜癖”,喜吃生米、 泥土等。严重感染可影响生长发育,智力亦减退。
防治
(1)普查普治:对流行地区的居民进行普查, 对患者进行治疗。
(2)粪便管理:为预防钩虫病的重要环节。 (3)个人防护:在流行地区,儿童应避免赤 脚下地;避免尿布、食具被钩蚴污染;不喝生 水;不吃未洗净的蔬菜或不洁的瓜果。
(1)讲究饮食卫生、个人卫生。 (2)做好日常的消毒隔离工作。 (3)医用的针头、针管用后严格消毒,或
使用一次性注射器。 (4)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5)早发现、早隔离病人
5、肠道病毒EV71(手足口病)
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 疹或疱疹等特征,多数患者可以自愈。少数病例可 发生脑膜炎、脑炎、心肌炎和肺炎等重症,个别重 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
症状
甲型肝炎:约经一个月的潜伏期发病。
(1)黄疸型肝炎。 病初类似感冒,相继出现食欲 减退、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尤其不喜欢吃 油腻的食物。精神不好、乏力。在发病1周左右, 巩膜(白眼珠)、皮肤出现黄疸,尿色加深。肝功 能不正常。出现黄疸后2—6周,黄疸消退,食欲、 精神好转。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
4、传染性肝炎
1、病因 : 传染性肝炎是由病毒引起的传染 病。肝炎病毒可分为甲型、乙型和非甲非乙 型、丁型等。
(1)甲型肝炎病毒可引起甲型传染性肝炎。 病毒存在于病人粪便中。粪便污染了食物、 饮水,经口造成传染。
(2)乙型肝炎病毒可引起乙型传染性肝炎。 病毒存在于病人体液中,病人的唾液、鼻涕、 乳汁等亦带有病毒。含有病毒的极微量血液 就能造成传染。
初期症状:大约90%的患儿表现为突然发热。较 小婴儿只表现为体温升高,多半38.5℃~40℃之 间,2~3天即退;较大婴儿还会伴有吃得少、恶心、 呕吐、腹泻等症状;年纪较大的儿童还会出现头痛、 乏力、肌痛等症状。
(一)蛔虫病
症状
(1)成虫在肠道内寄生,由于机械刺激常 引起脐周围阵发性疼痛,片刻可自行缓解。
(3)预防和护理:早发现、早隔离直至其全身 疱疹干燥结痂时为止;清洗、搽药;有水痘接触 史的幼儿,应检疫21天。
2、流行性腮腺炎
(1)病因:由腮腺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 要通过病人或者病原体携带者的飞沫传播,也可 通过病人分泌物所污染的食品、毛巾、玩具等间 接地传染给他人。患者以5—15岁的儿童为多见, 患者在发病前2—6天到腮腺肿退前均有传染性, 患病以后获终身免疫。
(2)症状: 起病急。 ①发热、头痛、喷射性呕吐、 嗜睡。 ②2—3天后,体温可达40度以上,抽风、 昏迷。③经中西医结合治疗乙 脑,使乙脑的病死 率明显下降。但少数病人仍可留下后遗症,如不能 说话、肢体瘫痪、智力减退。
(3)预防: ①应在流行期前1—2月接种乙脑疫苗。 ②搞好环境卫生,消灭蚊虫孳生地。
病情迁延反复达数年,少数转为慢性活动性 肝炎。
3、护理:
(1)急性肝炎应卧床休息。病情好转后可轻 微活动。
(2)饮食宜少吃脂肪,适当增加蛋白质和糖 的量,多吃水果、蔬菜。
(3)护理患儿后,要用肥皂洗净手。 (4)慢性乙型肝炎还需注意休息、生活有规
律、保持稳定情绪以防止复发。
预防 :
(2)症状:以发热、腮腺肿痛为主要特征。 (3)预防和护理:①病人隔离至腮腺完全消肿
为止。②饮食以流质、软食为宜,避免吃酸、辣 的食物。食后漱口,保持口腔清洁。③本病可采 用中草药治疗,如板蓝根冲剂等。
3、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
(1)病因:病毒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 通过蚊子传播。
(2)蛔虫的代谢产物或死亡后的裂解物为 有毒物质,可引起低烧、多汗、夜惊、磨牙等 症状。
(3)蛔虫有喜移行及钻孔的特点。当人体 内发生某些变化,如发烧、服不足量的驱虫药 等,可刺激蛔虫,引起多种并发症。
防治
(1) 集体儿童机构可于9—10月间集体 驱蛔。因6~7月间最易感染蛔虫卵,9—10 月间已长为成虫。常用驱虫药为驱蛔灵、肠 虫清等,药量遵医嘱。
第四章__预防传染 病和寄生虫第二节
1、水痘
(1)病因:水痘是由水痘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 染病。病毒存在于病人的鼻咽分泌物及水痘的浆 液中,可经飞沫传播,皮肤疱疹破溃后,则可经 过衣物或用具等间接传染。
(2)症状:1—天低热、皮疹、1天后成水疱、 3—4天后结痂。典型水痘 皮疹出现前1天可呈现 前驱症状 如低热、不适、厌食等 ,但很快消失。 并出现皮疹。
(2)改善环境卫生,讲究饮食卫生、个 人卫生。
(二)蛲虫病
症状
(1)肛门周围和会阴部奇痒。 (2)由于搔伤,可使局部皮肤糜烂。 (3)睡眠不安,易烦躁,食欲可受 影响。
防治
(1) 避免重复感染。小儿穿满档裤睡觉,并 于肛周涂上药膏,以粘住虫卵并止痒。早晨用肥 皂和温水洗净,换下的内裤洗净并煮沸消毒,连 续10天即可见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